交通工程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19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篇(1)

违反建设程序建设与施工、监理的关系实质上是合同关系。目前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设对施工、监理的合同履行情况把关不严,比如对人员的无序调换不能及时加以制止,没有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违约处理,对调换人员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仍予以批准等等,这些都是不重合同管理的表现。我市有多个交通项目早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但合同执行中存在随意变更等问题,工程结算审价争议久拖未决,以致每年有农民工上访现象。特别是有的建设财务控制力量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资金周转困难,历年累积的应付工程款欠款严重。历年来工程款支付环节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所以,近年来建设管理部门等对合同管理特别是农民工支付保证金加强了控制管理。2013年版本的建设合同条款中单独对工程款支付和合同变更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1.2基础资料不全,竣工验收拖延

按规定要求,公路项目通车试运行两年后应进行竣工验收,但我市大部分已到期的项目无法及时竣工验收。原因有档案资料不全,财务决算未及时完成等等。前几年已完工的多个项目竣工结算还未全部完成,有的项目尚在诉讼中,导致财务决算无法编制、竣工验收无法进行。建设由于管理人员不懂工程的管理程序,没有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后续再补有困难。建设程序中要求的以“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近年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也成立了基本建设项目综合验收领导小组,大大推动了项目综合验收的进度。

2推动交通工程建设专业化管理的策略

2.1严格控制准入门槛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按法律规则办事,交通工程项目招标的时候,要深入调查竞标的能力水准、技术水平,对相关项目负责人的专业资格标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进行严格把关,将组织机构的组建、人员配置的标准明确化,如此措施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工程建设管理团队管理的专业化。依据相关准入条件,对眼下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检测、衡量,把不符合标准的进行及时的变动,将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替换。新项目的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按标准展开。

2.2要把好制度关,推进规范化管理

作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项目法人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招标投标、质量标准、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工程变更、资金拨付、廉政准则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建立财务竣工决算、综合验收、档案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政府部门也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扎实督促建设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提高管理效益和成果。

2.3要把好考核关,落实好建设管理责任

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管理效能。要将建设管理能力与项目建设的适应性纳入动态监管,重点考核机构和人员变化、履约能力、履职效果、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要素,及时修正管理偏差。对社会投资项目,还要加强对资金筹措、履约能力的监管,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工程实施管理不力、现场管理混乱、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建设,应责令停工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及时撤换。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中,将物流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管理学内的工商管理(代码1102)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归属于工学内的交通运输(代码0812)中的物流工程专业。本文研究的则是后一种情况。物流工程专业大都是依据各高校的某些较强的工科专业延伸而设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专业都体现了背景专业的特色。如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等;以计算机、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货物跟踪等;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综合运输体系、货物运输组织等。因此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大都设立在不同的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特长专业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背景专业优势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复杂交叉学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及相应的背景工程学科,是这些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特征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现代物流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工程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每个学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或者系统规划能力,以满足物流行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

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仅必须具备工程学科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特色能力,如解决物流系统中与货运相关的交通问题的能力。

2.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目前的物流行业高等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和企业物流相关的工作,企业物流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运输流程的规划和调整,最终达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了满足行业对于社会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思维,在掌握企业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社会物流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扩展视野,以全社会为研究范畴,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等。

社会物流系统研究主体将是全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如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问题、物流节点布局问题、物流搬运设施设备等问题、物流行业标准问题、物流政策法规问题等。物流工程专业大都研究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3.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针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应就是货物运输,将物流与运输混为一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支撑人和物移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术等的学科。人的移动是客运,物的移动是货运,而货运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系统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下的物流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物流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知识非常普遍。加强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物流仿真、货物跟踪、路径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以传统水运管理科学的知识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港口物流专业方面的能力;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知识的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物流配送网络和节点规划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培养模式的精髓,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业性人才。所谓创新就是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成果来加以检验,而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创新型的,而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的师资来达成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普适性人才,更应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具体交通运输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物流工程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物流工程及相关(如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支撑,培养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熟练掌握社会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及控制,企业物流的运作、管理控制过程及物流方案设计优化。

经过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物流及交通运输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货运交通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总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特色专业的物流工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针对物流工程系统中的专业问题,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3)针对物流系统中有关的交通问题,要有系统观点、工程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4)熟悉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关于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体系及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及前沿。(5)要有自我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的能力。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富有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中已分析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展开。针对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以模块形式加以构建。各模块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在模块内部使用公共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原有课程设置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既能节约课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几大模块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充分调查现有课程体系成效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对课程体系展开调整优化。初步设想建设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课程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知识能力。(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专业可能用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如概论、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与货运交通专业模块。主要是围绕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关社会物流系统而展开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节点规划设计、货运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方面展开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5)教学实践创新模块。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课程设计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加以完成。(6)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及设计主要来检验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潜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教学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引入该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探索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2)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也可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融合贯通,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现场调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4)研讨试教学。研讨试教学将围绕某个探索性问题或者实际性工程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论坛试教学。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及教师学生论坛,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专家、企业家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建立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分由若干导师指导,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理论及实际研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4.师资力量的配套。师资力量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应该大力引进,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优秀人才;同时,对现有师资要进行培训、进修,为其提供出国进修和研讨的机会,还可以派青年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学习,更好地了解物流的运作模式,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让物流工程专业更贴合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物流工程这种立足于应用实践的学科,更应该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讲学,进行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认识。

5.教材资料的更新。教材资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专业特色,目前,国内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当务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运输特色)的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组织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编写物流工程学科的系列教材。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工程类教材,应加以引进和翻译,尤其是国外物流工程及货运交通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对于国内实际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编写成课程案例集。经典理论、学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资料体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作为实用性、工程性很强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要紧紧把握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围绕学科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58-288.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69-02

一、交通工程课程概述

交通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是研究道路交通流(行人、自行车、汽车交通流等)现象与机理及交通问题,以交通安全、通畅、环保与便捷及效率为目标,探索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的学问。目前,《交通工程》课程已成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及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平台课。由于专业培养目标与体系不同,对交通工程课程的定位也不相同,因此,不能简单、笼统地进行基本课程教学,而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相适应的交通工程课程建设,设置适宜的课程内容,培养满足特定需求的能力培养[1][2]。

《交通工程》课程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之一。对于这一有特定行业需求背景的特色型专业而言,根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宗旨[3][4][5],有必要首先明确交通工程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定位。

二、特色型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与体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联合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校企合作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同时向上海市教委备案成立了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本科专业。经过十年有余的发展,该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获批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1.专业培养指导思想。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为背景,注重知识、能力与实践融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以及“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用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立足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旨在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面向实际运营领域,从事运营计划、行车调度、车站管理、安全控制、应急处置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3.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一个现代管理学科与城市轨道交通有机结合的专业,其特色在于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交通运输组织学与管理、经济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体现交通运输管理理论方法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务相结合。据此,建立本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3大部分。其中,课程教学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管理工程以及轨道交通四个系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具体设置了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等在内的五种课程。

三、交通工程课程在培养体系中的定位

1.交通工程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交通工程作为“专业特色选修课”之一,属于管理工程系列课程。课程设置初衷是为完善本专业学生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从事交通运输工程的职业道德,具备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运用交通工程学理论和技术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道路交通工程相关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备综合交通意识,运用宏观交通理念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问题。

此外,随着专业建设与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非仅局限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越来越多的学生为加深交通专业的学习和理解,选择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专业继续深造,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道路交通工程专业方向。因此,将交通工程设定在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2.交通工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关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建议学生先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运输工程、交通调查等基础课程,为交通工程学习提供基础分析技术与方法;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交通工程与交通规划、交通系统工程、交通运输仿真等课程之间存在知识与应用交叉。各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体系中的定位关系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对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一特色型专业而言,交通工程课程的开设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认知交通工程学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学习机会,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综合交通意识,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分析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梳理专业培养体系,构建交通工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既加强了交通工程课程对于特色型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定位和适应性,同时能够有效指导对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环节的优化,提升课程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孝慈,尹丽丽.结合专业特色提高交通工程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4,(1):66-67.

[2]齐新宇,魏金丽,闫岩.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大学教育,2013,(24):66-67.

[3]韩悦臻,王玉镯.《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学,2007,(7):143-144.

[4]任其亮,李淑庆.“交通工程总论”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11):260-264.

[5]韩凤春,刘东,翟润平.《交通工程学课程设计》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实践环节,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1):93-96.

Discussion on the Orientation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Specialty Major

ZHU Lin,CHEN Ying-xue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篇(4)

本课题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1、前言

对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般高校来说,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知名度的必经阶段。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于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该教学方法在国外知名大学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方式,而在我国一般高校教学课题中,讨论探究式这种教学方法还没能推广开。通过初步试验可知,学生非常喜欢此教学方法,这对于下一步实施会很容易推进。

国内有关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实践课教学体系方面上,没有人提出针对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及其有关定性定量考核评定方法[1、2、3]。

国外大学在教学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体现的主要是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应该怎样教,如何教得更好,同时提供有效的方法[4]。

2、方法过程

主要研究内容: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以及相应定性定量考核方式和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中实施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方案检验并不断完善。

研究目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交通运输专业其他专业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供参考蓝本,为我国其他一般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施教改提供实践例证。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制定;在讨论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及时准确的记录相应定性定量化指标。

研究方法:在全面把握专业现有师资、试验仪器设备和交通工程学教学现状,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的基础上,收集国内外有关大学专业课教改文献资料,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确定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定性定量考核指标,最后给出课程教改可实施方案,并在在交通工程学课程实际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并不断完善,及在交通运输专业中进行推广。

3、方案制定

3.1现状条件

交通工程方面师资的薄弱,仪器设备简单。交通工程学教学主要靠课堂讲授,方法单一。学生交通感性知识非常欠缺,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3.2方案制定

针对现状条件,制定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具体如表1所示。教材的选取是结合多年各个版本的交通工程学教材,考虑学生知识基础以培养学生技能、增加知识含量、拓宽知识面为主,自己开发教材。

表1 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方案表

注: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把交通工程学各个章节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案都放上面,只是节选几个章节。

4、考核指标确定

考核指标采用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考核指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组织配合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总结概述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绘图设计技能等。

定量考核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小文章数量、高质量地完成交通实验次数、准确翻译有关外文资料字数、根据所学交通工程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个数、正确高效地完成作业数量、数量、申请或参与科研项目数量等。

定量考核方面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试验成绩、作业、小论文成绩、卷面成绩,这些方面给出具体的分数比例和评定办法。

5、教学实施检验

交通运输专业的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交通工程学》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效果及完成成果:校园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及应用研究;对校园停车场进行了设计;市区交通拥堵交叉通组织、实际调查交通数据资料、初步翻译了英文版的《交通工程学》教材。

6、结论

从我校交通运输专业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中的授课实践情况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成效。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了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后,对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检验学生实践环节中运用情况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面对面”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于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践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通过课堂讨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专业技术的前沿,让学生对对未来工作充满了极大的憧憬和动力。最重要一点是本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提供了巨大的专业实践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 孙耀东等;交通工程理论与实践互动教学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1期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60-02

一、前言

空管专业作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下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该专业在交通领域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增强。与此同时,越发复杂的空域结构环境、频繁出现的空中交通拥挤态势、大面积的航班延误等现象,亟须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空管专业人才。

《交通工程学》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将人、车、路、环境、能源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研究。目前,大部分交通运输专业都开设了该门课程,但对于空管专业来说,该课程的开设仍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就《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及该课程的开设思路进行探讨。

二、《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开设的必要性

该部分主要从“大交通”的发展环境、空管人才的培养以及空重交通理论研究等3个方面,阐述《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1.“大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需要。交通行业包括:铁路运输业、民航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管道运输业等。目前,我国交通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上述各运输子业“各自为政”的现象。然而,由于我国交通业的高速发展,“大交通”的格局逐渐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和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1]。在国家“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如何将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交通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可见,通过开设《交通工程学》这门课程,可使学生掌握道路交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大交通”的理念,使其成为综合交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综合交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空中交通管理人才的需要。以往,空管专业课程重点解决空中交通中技术层面的问题,重点培养管制技能,侧重解决民航业的微观层面问题(冲突解脱、航班排序)。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培养重点已不再适用,需要从较宏观的角度,解决空中交通管理中的问题,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系统工程的思想。

《交通工程学》最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就是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以系统工程原理来分析和解决交通领域中工程(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法规(Enforcement)、环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和经济(Economy)等六“E”方面的问题[2]。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可培养空管专业学生系统工程的思想,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空管方面的问题。

3.空中交通基础理论研究的需要。由于空中交通领域比较成熟的基础理论较少。而对于道路交通的研究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交通工程学》中涵盖了关于交通特性分析技术、交通调查方法、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道路交通系统管理技术与管理规划、交通安全技术、静态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方法[3]。

通过此课程的开设,可将空管专业学科知识与该学科相融合,利用道路交通一些理论方法,来解决空管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借鉴该课程中的“四阶段”法,对未来空中交通量的分配情况进行预测。

三、《交通工程学》的教学思路

面向空管专业的学生,《交通工程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考核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利于空管人才的培养。

1.课程定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其他课程顺利开展的奠基石。空管专业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该课程应该作为空管专业的必修课程,并且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专业学习的第一学期进行。

2.建设目标。该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拓展空管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将道路交通方面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空管问题当中,提高空管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将该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甚至市级精品课程。

3.教学内容。《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空管专业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该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很多方面[4]。对于空管专业的学生,需要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加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处理。交通特性分析、交通流理论等内容可以作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作为重点、难点进行讲授;其他内容如停车场规划、道路环境保护等内容,可以作为辅助知识进行讲授,也可引导学生自学。

4.教学模式。由于《交通工程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公式较多,如果单纯照本宣科,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好教的尴尬局面。尤其对于空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本来对于道路交通就比较陌生,这一问题就更容易出现。因此,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从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1)关联教学法。面向空管专业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模式,首当其冲应该采用关联教学模式,即将道路交通的理论知识与空管问题相关联。该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横向联系能力,学会如何将道路交通的理论应用到空管中去。例如,在讲授车辆的排队论模型时,可以将其应用到跑道头航班等待排队问题、航空器空中盘旋等待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案例教学法[5]。案例教学法就是以实际道路交通以及空管方面的案例为题材,通过运用交通工程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给出解决方案。首先可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第二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空管案例,提高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第三学生在解决案例时,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知识,可增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引入空中交通网络规划的案例,引导学生如何运用道路交通网络规划的知识来解决空中交通网络规划,提高学生对交通需求预测以及交通量分配方面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其运用能力。(3)理论与实践互动法。《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讲授完基础理论之后,通过实际调查,观看有关视频等手段,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例如在讲授完交通调查的基本理论方法之后,可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统计某机场进场、离场的飞机流量,观察高峰小时飞机流量的变化趋势,同时还可以调查航班延误情况,分析延误原因,给出减少航班延误的措施。这样更有助于交通工程理论与空管的实际相结合。

5.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平时考核,即根据学生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给分;第二部分是期末考核,即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第三部分是课程设计考核,通过小组分组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别设定三部分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得出最终的考核成绩。

四、结束语

《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的开设是“大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培养空中交通管理人才、进行空中交通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需要。本文结合空管专业及《交通工程学》课程的特点,探讨了面向空管专业《交通工程学》的开设思路,对该课程在空管专业的具体开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伍.交通运输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6):6-13.

[2]王炜.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齐新宇,魏金,丽闰岩.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大学教育,2013,(12):66-68.

[4]李辉,吴冰花.交通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10,(6):57-58.

[5]叶玉玲,刘慧敏.《交通运输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5-17.

Primary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Mod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Theory" in ATM Majors

LI Shan-mei,WANG Chao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篇(6)

摘 要: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的针对性,是高校考试方法改革的关键。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课程性质分类思想的高校考试方法,并以交通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具体的实施框架和办法,旨在为高校的考试方法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课程性质;交通工程;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57-02

收稿日期:2014-10-30

作者简介:张丽莉(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领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基于课程分类的交通工程专业考试方法改革研究” (JG2014010588);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度“交通工程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高等教育同初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等学校是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其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1]。因此,如何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考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研究课题[2]。本论文以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为例,结合该校的实际特点,提出了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课程考核框架体系,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实行办法,为其他专业的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一)现有课程体系架构

目前,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分类方式是按照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教学模式进行的,其具体教学进程如表1所示。

(二)现有考核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从表1可以看出,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其中对于通识教育课以及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对于专业选修课,主要以考查和考试两种类型为主。目前的考试方法虽然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进行了区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考核方式种类较少。目前的考核方式在培养方案中只是笼统地规定为考试或考查,对于如何进行考试和考查没有具体的规定。例如考试方式是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还是限制性开卷考试等都没有特别细致的规定;对于考查方式,大多数都是由教师自主确定,如可以采用作业、测验、写论文、交报告等形式,这些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得不细致,造成教师和学生的随意性比较大。

2.未根据课程特性确定灵活的考核方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培养体系中,只是按照课程的重要性确定考核方式,比如基础课或者是必修课,就一定要考试;而选修课等,就采取考查的方式进行。这样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程本身的性质,如有些课程的理论记忆性较强,那么就需要以闭卷考试,甚至是周考或月考的形式进行考核;有些课程实践性较强,那么可能需要学生做调查报告或者论文;有些属于理解性质较强的课程,就需要学生根据所需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应采取调研报告或论证报告等考核方式。

3.缺少完备的教务管理系统和管理机制。目前大多数高校之所以普遍采取单一考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缘于教务管理系统以及考核结果的评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教师很积极进行考试方式改革,但是考核结果在教务系统中无法实现,或者是需要的相关材料过于烦琐,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的评估中,有些课程改革的材料无法提供标准的形式,造成了教师对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实现比较困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积极性。

二、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举措

由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交通管理、设计与控制、交通环保、安全等专业知识,能在交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交通管理、交通工程和其相关设施的设计、交通安全工程等工作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其主要就业方向为道路工程及设施设计及道路施工及监理方面、交通规划方面、智能化交通控制与管理方面、现代交通物流管理方面。因此,课程考核体系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学习和拓展能力等。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课程考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课程内容本身的具体性质,将课程分为理论记忆类、分析理解类、实践应用类以及语言表达类四种形式。

第一,在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要组织讲授课程的教师和相关专家与领导进行论证,明确课程的具体内容、课程的主要性质、主要的偏重方向以及课程之间的上下衔接关系,并对每门课程的具体考核方式进行论证和分析。该过程中可以采用专家会议法、集体讨论法、匿名分析法等等。

第二,绘制课程之间的拓扑关系网络,并提交初步的课程性质分类考核方案,组织学生和教师专家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听取基层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意见、接受的程度以及改进的方法等。

第三,明确方案后,提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包括考核的具体方式,所占的比例,提交考核成果的形式等等。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交通工程专业部分课程的分类以及具体实施细则如表2所示。其中,对于理论记忆类,这里列举出数学类、计算机基础类、电子类以及一些专业基础类的课程,该类课程应以闭卷考试甚至周考或月考的形式进行考核,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消化理解,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分析理解类的课程,列举出政治类以及一些理解分析类较强的专业课程,这类课程如果单纯通过记忆考试,会造成学生考完就忘的现象,因此,应着重加强学生应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以论证报告、调研报告、设计报告等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应用类课程,列举出专业设计以及实验类的课程,该课程本身是为了学生能够实际操作或设计,因此,应采用操作或绘制图纸和撰写设计说明书的方式进行;而语言类的课程,由于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包括口头交流和书面的交流,因此,应该采用口试和写作或翻译的形式进行考核。

第四,教务部门应改进教务管理系统,对各类考核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教务考核管理平台,并采用多数据融合的方式进行成绩的考核和结果的评定,如可以采用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评判方法,专家匿名打分法、集体评议法等等。同时,对各类考核方式提交的成果,可以采用人机交互形式或学生在线提交成果的方式,使得提交的成果形式更加规范,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并提高考核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本文提出的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课程考核方法,是一种考试方法思想的改革,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就业方向、兴趣爱好以及师资力量和学校办学条件而进行调整和细化。同时,由于一门课程中的不同章节可能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同,如有些章节需要记忆理解,有些章节需要实践应用等。因此,要求教师要针对一门课程的不同学习内容,灵活选用多种考核方式进行。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57-02

高等教育同初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等学校是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其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1]。因此,如何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考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研究课题[2]。本论文以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为例,结合该校的实际特点,提出了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课程考核框架体系,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实行办法,为其他专业的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一)现有课程体系架构

目前,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分类方式是按照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教学模式进行的,其具体教学进程如表1所示。

(二) 现有考核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从表1可以看出,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其中对于通识教育课以及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对于专业选修课,主要以考查和考试两种类型为主。目前的考试方法虽然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进行了区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考核方式种类较少。目前的考核方式在培养方案中只是笼统地规定为考试或考查,对于如何进行考试和考查没有具体的规定。例如考试方式是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还是限制性开卷考试等都没有特别细致的规定;对于考查方式,大多数都是由教师自主确定,如可以采用作业、测验、写论文、交报告等形式,这些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得不细致,造成教师和学生的随意性比较大。

2.未根据课程特性确定灵活的考核方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培养体系中,只是按照课程的重要性确定考核方式,比如基础课或者是必修课,就一定要考试;而选修课等,就采取考查的方式进行。这样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程本身的性质,如有些课程的理论记忆性较强,那么就需要以闭卷考试,甚至是周考或月考的形式进行考核;有些课程实践性较强,那么可能需要学生做调查报告或者论文;有些属于理解性质较强的课程,就需要学生根据所需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应采取调研报告或论证报告等考核方式。

3.缺少完备的教务管理系统和管理机制。目前大多数高校之所以普遍采取单一考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缘于教务管理系统以及考核结果的评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教师很积极进行考试方式改革,但是考核结果在教务系统中无法实现,或者是需要的相关材料过于烦琐,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的评估中,有些课程改革的材料无法提供标准的形式,造成了教师对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实现比较困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积极性。

二、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举措

由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交通管理、设计与控制、交通环保、安全等专业知识,能在交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交通管理、交通工程和其相关设施的设计、交通安全工程等工作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其主要就业方向为道路工程及设施设计及道路施工及监理方面、交通规划方面、智能化交通控制与管理方面、现代交通物流管理方面。因此,课程考核体系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学习和拓展能力等。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课程考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课程内容本身的具体性质,将课程分为理论记忆类、分析理解类、实践应用类以及语言表达类四种形式。

第一,在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要组织讲授课程的教师和相关专家与领导进行论证,明确课程的具体内容、课程的主要性质、主要的偏重方向以及课程之间的上下衔接关系,并对每门课程的具体考核方式进行论证和分析。该过程中可以采用专家会议法、集体讨论法、匿名分析法等等。

第二,绘制课程之间的拓扑关系网络,并提交初步的课程性质分类考核方案,组织学生和教师专家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听取基层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意见、接受的程度以及改进的方法等。

第三,明确方案后,提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包括考核的具体方式,所占的比例,提交考核成果的形式等等。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交通工程专业部分课程的分类以及具体实施细则如表2所示。其中,对于理论记忆类,这里列举出数学类、计算机基础类、电子类以及一些专业基础类的课程,该类课程应以闭卷考试甚至周考或月考的形式进行考核,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消化理解,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分析理解类的课程,列举出政治类以及一些理解分析类较强的专业课程,这类课程如果单纯通过记忆考试,会造成学生考完就忘的现象,因此,应着重加强学生应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以论证报告、调研报告、设计报告等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应用类课程,列举出专业设计以及实验类的课程,该课程本身是为了学生能够实际操作或设计,因此,应采用操作或绘制图纸和撰写设计说明书的方式进行;而语言类的课程,由于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包括口头交流和书面的交流,因此,应该采用口试和写作或翻译的形式进行考核。

第四,教务部门应改进教务管理系统,对各类考核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教务考核管理平台,并采用多数据融合的方式进行成绩的考核和结果的评定,如可以采用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评判方法,专家匿名打分法、集体评议法等等。同时,对各类考核方式提交的成果,可以采用人机交互形式或学生在线提交成果的方式,使得提交的成果形式更加规范,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并提高考核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表2 交通工程专业部分课程的具体实施细则

本文提出的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课程考核方法,是一种考试方法思想的改革,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就业方向、兴趣爱好以及师资力量和学校办学条件而进行调整和细化。同时,由于一门课程中的不同章节可能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同,如有些章节需要记忆理解,有些章节需要实践应用等。因此,要求教师要针对一门课程的不同学习内容,灵活选用多种考核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丽莉.基于分类设计的高校考试方法改革研究[J].中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篇(8)

1.交通工程专业就业目前现状。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交通工程专业,以解决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效率为目标,具有明显的道路特色,尤其是道路规划与管理特色。中国的大学教育,社会关注最多的是毕业生就业情况,这也是专业生存的主要条件,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各个学校都切实考虑的现实问题。

2.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自2006年开始的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提高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国际交流,是各学校继评估后较为关注的一种资质认证工作,其基本理念为“成果导向”。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要求和学校特色确定本专业学生能够到达的最终学习成果,确定学生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以此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并在过程中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使得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级达到顶峰成果。学生最终成果既是成果导向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将决定学生的就业可接纳性、专业胜任性和社会适应性。[1]

二、成果需求分析

1.就业领域分析。根据我校十多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领域主要有道路与轨道建设、轨道交通运营、轨道交通维护管理、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咨询、物流与汽车服务工程等领域;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的需求调查,本科生可以进入智能交通和产品生产开发等领域。随着解决交通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随着智能交通、绿色交通以及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对交通人才的需求会有增加,尤其是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将会需要大量的建设、运营管理与维护人才。

2.能力需求分析。通过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调研,企业对大学本科生的工作情况反馈主要集中在“与学历不匹配的能力、手高眼低的工作态度、不够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为缺乏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的综合素质”。企业现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专业能力: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职业技能(文案写作、软件操作等)、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专项问题及突发事件的能力)。综合素质: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交往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基于办学特色的最终成果的确定

1.学校的办学特色。交通工程专业一般都依托学科背景而成立,如北京工业大学依托土木类、西南交通大学依托铁路类、武汉理工大学依托汽车类、长安大学依托公路类、中国民航大学依托民航类等。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既能依托学校的强势学科力量,进行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和特色建设,提高专业特色和质量;又能借助于行业优势,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缓解本科生的就业压力。

2.培养目标的确定。基于对交通工程学生的就业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大连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办学特色,确定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轨道交通特色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具备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设施设计与施工管理、交通运输系统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道路交通、轨道交通行业和政府部门从事交通规划设计、交通工程施工与管理、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培养要求(最终成果)确定。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根据交通行业和轨道交通行业对本科生的要求,依据培养目标,从满足工程认证和专业评估的角度,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最终成果,也就是毕业要求确定如下:(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备从事交通工程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3)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运用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正确运用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4)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施交通工程实验的能力。(5)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本专业应用软件。(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7)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作业过程的能力,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能力。(8)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资料收集和新知识获取能力。

四、培养方案设计

1.培养方向的确定。行业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场对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高能力”人才培养,定位为“技术与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就业和评估认证的要求。交通工程专业要为交通运输业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根据我校的轨道交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设置两个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和城市轨道交通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是传统的交通工程方向,主要面对道路设计与建设和道路维护等领域;城市轨道交通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主要面对轨道交通线路运营与管理、维护等领域。

2.大学生基本能力的保障课程。对于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认知通过马哲系列课程来理清,对外交流能力通过外语系列的课程来提升,科学逻辑思维通过数理系列的课程形成,健康的体魄由体育系列的课程来保障,工程基本技能由力学系列、电学系列、制图系列和计算机系列课程来奠定基础,初步管理能力由经管系列课程提供概念,人文素质课程由综合素质系列课程来培养。

3.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交通工程专业的“5E”特色体现了解决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协调发展研究,才能保证交通的安全、绿色与高效。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着眼于打基础、培养全局观,从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管理运筹学、交通系统工程、交通工程总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交通规划、道路勘测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设计、交通安全、交通分析、交通检测技术、交通系统仿真、智能运输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4.少学时下特色课程设置。目前培养方案的特色是降低总学分,减少教学时,将传统的教师“教”变为学生“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必须将方向中基础知识融入有限的学时中,高效地达到学习成果。城市轨道交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为主,设置运营组织与管理、工务管理、机电设备、运行控制、公共交通规划、运输枢纽规划与设计等课程。道路交通工程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道路规划设计与建设为主,开设土质学与土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路基路面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材料、土木施工、项目管理等课程。

5.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出发,实践能力将是培养目标的最终表现形式。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采用课程实验―工程实训―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逐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某一理论验证与应用,到某一专业技能的强化进而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和持续改进

1.教学过程。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学习过程的主体改为“学生”,以“学”为主。据北京工业大学的调查显示,结合项目进行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进行实地训练,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自选题目。将理论与现场实践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强化文案表达和自动化办公能力,强化专业基本技能和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开展学习成果评价改革,改变一张卷定终身的模式,注重学习过程质量和专业技能的考核,针对课程所支撑的能力,可以采用测验、讨论、小论文或是小案例分析等形式辅助考核。理论课程、实践环节都要进行教学总结,针对学生能力达成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切实改进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以逐级达到学生的最终成果。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46-02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驱动下,我国海外工程投资额和新签合同额逐年攀升。2013年,我国共完成海外工程额1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8%,新签合同额17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我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急需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环境下从事相关工作能力的双语复合型人才。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已于2008年起开始招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为进一步促进国家“走出去”战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落实,我院于2014年新设了“交通工程(国际班)”专业,并于同年招生两个班共计68名学生。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及专业特色培养环节等方面介绍该专业开设两年以来的人才培养实践,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目标

与其他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不同,长安大学交通工程(国际班)是为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海外扩张需求而精心打造的创新型专业方向。在学生培养方面,既要强化英语学习,又要夯实学生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功底,并通过增加与国际工程相关的特色课程(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国际工程应用写作、国际交流实践课程等),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中国公司的国际工程专家”和“外国公司的中国项目专家”。

二、课程设置

该专业涉及课程可分为四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总学分173个,总学时达到2566。具体学时分配见表1。

在公共基础课中,除了工科学生必备的综合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土木工程制图等基础课程外,还增加了英语高级口语(60学时)、国际工程应用写作(双语,60学时)及工程美学导论(30学时)等特色课程,力求在大一时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在专业基础课中,增加了特色课程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双语,60学时)。该课程由具有丰富外资贷款项目管理经验的资深教师授课,使学生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的建设程序和管理惯例有充分了解,掌握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需的实务技能。所有专业课程均使用双语授课,作业以及考试均以全英文方式进行。在教材选择上,广泛使用国内出版的优秀双语教材及英文原版教材,同时结合任课教师编写的案列分析,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与国际工程实践接轨的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此外,除了交通工程专业必学的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课程外,还将公路学院的王牌课程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等列为必修课,以解决交通工程专业略有些“偏软”的问题,使学生未来的就业面更广[1]。本专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每门专业课均安排了至少一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或实习,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团队建设

国内推行双语教学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教学团队建设。合格的双语课程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掌握双语教学的特点,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交通工程(国际班)的教学团队主要包含三部分教师。

1.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为支撑国际班的教学工作,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自2008年起成立了“创新性人才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于同年开始引进海归博士,专门负责国际班的双语教学工作。截止到2016年,中心共引进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新西兰及日本等海外名校的博士20余名,专业涵盖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及统计学等,主要负责公路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专业和“交通工程(国际班)”专业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他们的加入有力地保障了双语授课的顺利开展,同时可以将海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国际化的思考方式。

2.经过双语教学培训的骨干教师30余名。为进一步充实教学团队,公路学院遴选了30余名教学成果突出的骨干教师分批次前往香港理工大学接受双语授课技能的培训。通过直接进入课堂听课、接受香港理工大学教师培训指导等方式,强化英语教学能力,并全面深入地学习双语授课技能,打造独具特色的双语教学平台。

3.海外名校特聘教授。除以上教师外,本专业还聘请了三位已在海外名校取得“终身教授”职位的著名学者为特聘教授,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蔡宜长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张占民教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以及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的尤占平教授(“长江学者”教授),全面推行国际化教育。

四、专业特色培养环节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语教学成果,交通工程(国际班)设立了两个有专业特色的培养环节: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和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

1.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由长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于2012年共同发起,每年暑假举办,为期两周。截止到2015年,已成功举办过三届,累计培训学生近400人。每年的夏令营均邀请30名左右的国际志愿者师生(志愿者来自香港理工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学府),在长安大学本部校区开展封闭式全英文环境下的口语培训、主题讨论与演讲、话剧培训与表演、主题观摩等互动式英语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与表达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以满足公路交通行业持续增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

2.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双语教学的延续及双语教学成果的检验,大四下学期的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实践环节的重头戏。一般在大四上学期结束前一周举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同时给每位学生发放由导师编写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二周学生应提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并由导师评分,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每两周应提交双周备忘录并交由导师签字,总结这两周的工作进展,并对下两周工作做出规划。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举行预答辩,检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情况,并由答辩小组进行打分。学生应在6月初提交毕业论文初稿,由各评审小组进行审核,6月中旬举行正式毕业答辩。毕业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将参与6月下旬的补充答辩。学生若选择做设计类课题,应提交20000字以上的全英文设计说明和不少于20张设计图纸;若选择做论文类课题,应提交30000字以上全英文论文和由导师指定的20张工程样图。每位学生的论文均应在Turnitin批改系统中做重复率检验和语法检查,整体重复率高于30%视为不合格。

五、问题探讨

经过近8年“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和近2年“交通工程(国际班)”的人才培养实践,笔者认为我院双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缺少与双语教学模式相适应的优秀教材。一方面,目前仍有不少双语课程缺乏合适的英文教材。虽然原版英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全面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也不符合我国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2]。另一方面,本专业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目前并无对应教材,例如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心已从去年开始组织优秀教师编写符合我国双语教学实际需求的英文教材,第一批教材有望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2)双语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本专业多门双语课程开设时间并不长,与课程本身配套的双语PPT、英文习题集、英文试题库、课程录像等仍不完善。此外,在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开始尝试在线课程的情况下,本专业也应尽快组织骨干教师,将部分精品双语课程制作成在线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本专业的行业影响力,促进专业发展。

师资力量仍有待加强。本专业授课教师以海归博士为主。这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突出、英文基础扎实、责任心强,但毕竟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中心从去年年初开始,搭建教学平台,加大了海归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之间的联系,针对每门课程组织教学小组,力求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06-02

引言

近几年,国家对于高层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便是以培养研究生个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更加注重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1]。但是,办学经费的不足和硬件设备的限制导致国内不少高校难以培养出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硕士,从而产生企业出于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无法积极地接受研究生实践的现象。这一系列行为导致了高校的专业硕士工程实践流于形式,成为学术型硕士的“副产品”,培养质量严重下降,学生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普遍不佳[2]。

虽然国内一些高水平院校已经从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获得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并以此大力开展了应用型课题研究,但仍不足以支撑起专业硕士的培养。本文结合现有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从跳出学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落实“双导师”制的作用,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体验和鼓励学生走预分配之路等四个方面展开,提出了完善培养计划的具体方案。

一、跳出学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

目前,我国教育部重新审视和定位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要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重心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过渡。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相比,专业硕士的教育起步晚,历史较短,体系还不够成熟,同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简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然而这并不真正适用于专业硕士的培养。由于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形式上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研究人才,教学形式注重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而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学形式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格外强调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因此,专业硕士必须跳出学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正确认识到针对自身需求提出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才能更好地完成专业硕士的培养,真正做到“能够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掌握某种工作技术与方法”[3]。

交通工程专业领域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工程实践素质,能灵活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本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熟悉本领域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不断拓展知识面,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为了合理地保证交通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的课程体系和质量培养标准,在课程设置上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5]。为此,在培养模式上应采用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且着重突出本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提倡开展专业实验和专业实习。

二、落实“双导师”制的作用

专业硕士的双导师模式是指每名专业硕士生由两名导师同时进行指导,其中一位导师是考研时报考的高校或研究所的老师,即校内导师,另一位导师是本专业相关企业的专家,即校外导师。

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坚持校内外指导老师相结合,聘请实践基地相关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成为本专业硕士部分实践课程授课教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广泛、灵活地采用案例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学术沙龙以及学术报告与学术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一培养方式给专业硕士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机会,在做到为其理论知识把关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由于高校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基地更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在有限的专业硕士培养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效,必须保证双方交流与沟通的加强,做到在双方的互动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工程实践不是简单地将研究生安排到合作方,而是针对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专业硕士在高校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技能,解决这些技术难题[2]。为了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除了保证作为校外导师的企业专家的高水平、高能力和高技术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约束管理机制,与此同时,管理部门还要对导师进行明确的规定和适当的监督,比如责任、分工等方面,以此来确保双导师制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三、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体验

大量的事实显示: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工程专业硕士的实习实践,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脱节[2]。若是能够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可以吸收企业中的技术骨干,让在校生同他们一起有针对性地学习自身缺失的理论知识内容,以达到自身知识架构的完善,提前充好电;另一方面,可以让通过初试的考生在进入学校生活之前先到企业中去,提前接触工程实践项目,真正地了解和熟悉本专业,带着目标进入学校开始研究生学习生涯,明确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为未来的企业工作打好基础。

作为交通工程的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必须开展两个实践环节,即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课程实践,是指在校内完成的从专业课程中提炼出的实践和科研项目,也可以以其他形式开展,比如导师的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学术讨论会等。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是目标是唯一的,即对专业硕士进行技能训练,一般主要由指导老师负责落实。综合实践,是指在“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以企业中遇到的具体实践问题作为研究项目,在校外企业这一实践基地中完成,对专业硕士进行应用能力训练。在这一层面上,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体验,可以更好地保障与业界的零适应和无缝对接。

将专业硕士的教育延伸到企业中去,实现了专业硕士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因为在很多方面高校和企业的关注点有不一样,而专业硕士的要求也不用于传统的研究生要求,反而更多地贴近企业的要求。比如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更关注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基础;而企业在管理这方面则更关注思想、日常工作的管理。在这一模式下进行教育教学时,可以将企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校园进行研究和讨论,使研究具有更强的实际意义和更符合现实的应用背景。这种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选题的做法,为企业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培养了企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并且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与研究的能力。普通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的模式,做到了优势互补,保证了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培养质量。

四、鼓励学生走预分配之路

面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专业硕士也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寻找实习就业的岗位,走上预分配的道路。所谓预分配,通俗地说就是指提前就业,不用经历毕业季的人才招聘市场。通常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毕业之前主动去企业应聘,另一种可以通过将实习单位变成就业单位的做法实现预分配。但不论哪一种方式,前提都是具备了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在社会实际需求上,交通工程在社会交通领域的各个部门均有广泛的就业面,主要包括规划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土建部门、交通运营部门以及交通产品推广5大类。虽然就业面广,但是交通工程的应聘一般都不易集中和大规模化,更多的情况是由交通工程的毕业生亲自发掘。在这种情况下,准毕业生们就要发挥自身主动性,运用各种通讯手段积极地了解各类招聘信息,尽早走上“预分配”的道路,“坐以待毙”永远不适合交通工程专业。就业情况如何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交通工程专业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五、结论

不同于传统的以学术为主的培养模式,现在的研究生教育重心逐渐地偏向于工程应用型,在这一观念的冲击下,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逐渐变成了研究生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现在不乐观的专业硕士培养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出新型的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本文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现有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方法与措施。充分考虑交通工程领域的特点,真正做到满足社会发展对此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和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明,王玉全,赖锡煌.研究生招生改革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人力资源管理,2015,(01):194-195.

[2]卢金山,李朔梅,张剑平.材料工程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01):76-77.

上一篇: 检测系统论文 下一篇: 会计毕业生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