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39

读写教学论文

读写教学论文篇(1)

(一)网络资源提供了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多样化的方式

跟传统英语读写教学课程相比,网络资源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可以利用的教学媒介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由教师一个人进行教学的方式。多媒体教学采用电脑和幻灯片的方式,教师通过PPT制作教学课件来进行教学,另外有些学校在英语教室配备了校园网络设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网络,现时查询英语信息,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视角。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与教师形成沟通,在学习任务的完成上得到老师的帮助,让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成为学生与老师之间信息交流的媒介。大量的网络资源也是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课件时可以充分利用的材料,教师通过从网上下载英语文章、图片等,制成个性化的教学课件,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将教材中长篇英语阅读进行拆分,分段讲解。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改变学生原来单一的课本阅读,降低学生阅读的疲劳感,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网络资源赋予了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丰富的课堂内容

网络与最新的社会动态相联系在一起,因此网络资源具有流行性、多样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可以从网络资源中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料,如最新的资讯、图片、声像以及影视资料。英语读写教材一般都缺乏现代感和实际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偏离比较大,因此纯粹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网络资源则不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随着搜索引擎的发展,学生对网络资源的获取也比较便利,网络资源中的英文报刊也很容易的被搜索到,并且在学生中迅速的传播。因此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课堂中利用网络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三)网络资源调动了学生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网络资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内容上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需要。另外,网络资源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主要有图像、声像、文本以及音频等形式,教师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中,可以通过对网络资源形式的任意组合来实现英语读写教学。如在英语教材某一单元中课文的主旨内容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索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电影,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电影进行剪切,在PPT设计中加入视频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文化差异。网络资源中的视频资料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较快吸收,并且在阅读上不会产生疲劳感。另外,视频资料一般都是故事性的,与现实相关,因此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还能拉近英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来实现。而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进行英语篇章大意理解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提高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有效性,英语教师在读写教学中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传统读写教学的现状,以下是笔者总结的方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资源下,英语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粉笔黑板式教学,在课堂形式和课堂内容上有多样化的设计和选择。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读写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源(如光盘、磁带等)和教室设施资源(如幻灯片、音响以及电脑等),将教材的阅读内容通过PPT展示处理,给学生创造一种信息化的环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是学习计划的设计者,也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因此,教师要在网络资源背景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搜索和查询,解决学生在读写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咨询者。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中流行的话题进行课程的切入,引导学生用英语语言积极地参与话题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话题活动。

(二)通过交流讨论形式来营造互动氛围

大学英语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了解各国文化和扩展知识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大部分的阅读都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学生通过对阅读的理解和品读,可以感受到异国的情怀。为了加强学生对于异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通过浏览英语网站或者英语国家的网站来了解和探究外国语言文化。因此,英语读写教学就不再是简单的课程内容讲解,教师还可以将课外知识拉到课堂上来,通过在学生中建立小组的形式,在某一单元主题下,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引发小组讨论,在课前鼓励学生搜寻网络资料,在课堂上则要求每组学生将搜寻的知识讨论汇总,然后派代表进行观点表述。教师的话题引入,不仅可以通过PPT展示,也可以通过一段相关视频的播放来引入。

(三)剖析阅读内容,提升阅读水平

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英语读写教学不能脱离英语教材来进行。在英语读写教学中需要对每一单元的课文进行语法的剖析,以及整个语篇的句子进行翻译,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核心词汇释义的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记忆。在语篇的讲解上,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分别承担某一语段的翻译讲解任务,将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加强生生之间的沟通。另外,这个方法也让学生体验角色替换,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体会。学生在完成翻译讲解任务过程中也能充分运用积累的英语知识,发挥搜索网络资源的自主性,获得阅读水平的提高。

(四)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写作能力

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还要求学生的写作能力获得一定的提升,因此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在写作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如通过利用BBS网站和E-mail等网络服务和学生对网络的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的措施主要可以通过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教师先安排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BBS网站进行写作,通过监测来观察学生的写作情况,了解写作速度,从而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并一一进行指导。另外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BBS网站互相浏览作文,通过发帖等形式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评分,促进学生之间的写作技巧交流。另一方面则是课后的写作任务,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纸质作文本收集的方式,转变为E-mail交作文。学生将写好的作文通过E-mail的方式传送到教师的邮箱地址中,方法既新颖,又能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读写教学论文篇(2)

阅读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体验、感悟,是对作品理解的渐进过程,是把文学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必经之道,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的重要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教学的层面而言,阅读是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文学课的教学中,学生只有在认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才能进入学习者的角色,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产生互动与交流,也才能在理解作家作品上与教师达成一种默契。没有这样一个基础,没有这样一种准备,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精彩纷呈,学生也会感觉处在雾里云中,感到空洞抽象,枯燥乏味。学生的兴奋点未被激活,难以与教师形成共鸣,更谈不上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因此,抓好课前阅读这一环节,是文学课教学之必需。就外国文学课来讲,更是如此。因为这门文学课较之其它文学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宽广,可谓横贯东西,地连五洲,作家作品浩如烟海,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如此壮观,如此浩瀚的文学,学生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当中进行有效的阅读,实在是一项深奥的课题。这就需要课程教师予以正确的指导。笔者认为,外国文学虽然阅读难度很大,但只要启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同样能够变难为易,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就阅读的方法而言,首先,要把纸质文本的阅读与网上阅读相结合。过去,学生在阅读上的一个很大困难,就是学校图书馆的纸质文本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借阅,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网上阅读的宽广平台,学生阅读时可以充分利用。其次,是要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而重在课外阅读。教师的课外作业安排也应重点放在阅读上。加之“双休日”的实施,大量的寒暑假时间,也为学生阅读文本和观看视频录像创造了条件,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增强阅读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为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精心拟订出必读书目,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把选读与交读相结合。即对各个时期文学概述中作为一般介绍的作品,可以大致浏览;对各个时期的重点作家的作品(或经典),必须精读、细读。如《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莫里哀的《伪君子》、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拜伦的《唐璜》、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20世纪以后的现代派的重点作品,东方文学中各时期的重点作品等。对有难度的作品,如《神曲》、《浮士德》等,必须反复阅读,直到读懂为止。

此外,为适应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能更深入地、全面地理解作家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还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即要延伸到与作家作品相关的读物。如作家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哲学思潮、文学流派,文艺论著以及已有的相关评论等,从而为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如此,就把一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阅读层次,从而彰显出更大的阅读功能,收到更为显著的阅读效果。

二、说:指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口,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说,是口头表达的训练,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应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说”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形式。在“说”的训练中,学生不仅能理清思路,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更通畅、更准确、更有逻辑性。而且,往往能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真知灼见。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以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为载体,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即“说”的能力,实为重要之举。

“说”的训练方式很多。首先,是课堂上教师的随机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常见形式。它既是组织教学的需要,也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这种随机性的提问,虽然学生没有足够的思索时间,回答问题显得仓促,但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应急反应,进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提问虽然有时会让学生处于难于开口的尴尬局面,但能促使学生勤动脑筋,思考问题,“被迫”动口,长期训练,必有好处。

其次,是在学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外国文学中带争论性的问题或“热点”回顾,组织学生进行“自由争辩”。如外国文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人性”问题、宗教问题、爱情问题、“个人奋斗”问题、“异化”问题以及涉及到具体作品中的哈姆莱特的“疯癫”问题、高老头的“父爱”问题、娜拉的“出走”问题,还有《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红与黑》中的于连、《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沙恭达罗》中的豆扇陀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多面性”问题等,都是在外国文学界长期争论不休,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读者对这些问题也许有新的理解,学生对此一般都很感兴趣,教师因势利导,组织他们开展一些争辩性的讨论是很有好处的。在对问题的争辩中,学生之间既有思想上的博弈,更有言辞上的交锋。尽管有些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失公允或显得片面,但通过这样的讨论,能够使他们从更多的层面思考问题,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使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是采用“学生讲”、“学生评”的方式进行“说”的训练,即教师有意识地营造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列出一些课程内容,先让全体学生做讲课准备,然后,抽出少量学生登台讲课,其他学生听后展开评论,肯定成功之处,提出改进意见。这种“评讲”,学生都有深切体会,人人都有话可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说”的好方法。

四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专题讨论”。这种讨论,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准备,拟定出发言提纲或写出发言稿,在课堂讨论中发言。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将其发言情况计入平时考查成绩之中。这种讨论发言,因是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则更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和逻辑性,是“说”的更高要求的训练。

五是开展“沙龙式”的即兴讨论。这种讨论,是由教师引导,在学生中组成多个自由团体,利用休闲时间,在寝室或其它场所,定时性开展以外国文学为话题的文学沙龙式的自由漫谈。这种形式,没有任何框框套套,学生没有任何压力,也不讲究固定的模式,显得十分自由,像平时聊天一样,可以对外国文学中的任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方式能够使一些碍于在正规场合发言的学生得到开口说话的机会,使他们得到一定的锻炼。当然,这种方式的实施必须要有好的学生组织者,并能持之以恒,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写:指学生把通过广泛阅读和参与各种形式讨论所得到的心得体会及真知灼见,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或作为资料储备,或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学科论文

写是一种系统、综合性的训练。它除了要求在语言运用上做到文句通畅、表达准确之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概括力、演绎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训练,虽然并非单靠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完成,但就外国文学课而言,的确有着巨大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其训练“写”的功能。

一是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撰写是读者通过阅读留下“记忆”的最常见形式。由于外国文学课有大量的阅读内容,如果只读不记,则无异于猴子掰包谷――掰一点丢一点,最后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写读书笔记,既是对阅读内容的“记忆”的需要,也是一种“写”的训练。

读书笔记的写法有多种形式:一是对作品精粹内容的原本摘录,作为资料储备,以备研究之用;二是对作品具体内容的精缩与概括,可视为读者对作品的概貌认识和一般性了解;三是有感而写,受启发而作,此为撰写读书笔记之上乘,即读者把自己在阅读中的真切体会或感悟记录下来,为对作品作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这类读书笔记,既呈现了读者的思想观点,也体现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是读书笔记中最有价值之处,应在学生中大力提倡。要使学生认真写好读书笔记,课程教师还必须提出具体要求,而且要定时批阅,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内容之一。如此才能把此项训练落到实处。

二是撰写专题讨论的发言提纲或发言稿。这项训练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将该门课程中一些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并在认真阅读作品、观看影视片、查阅资料之后,写出自己的书面发言提纲或发言稿。这项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专题讨论的质量,也为之后的学科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三是撰写学科论文。学科论文的撰写有两种:一种是在平时作业中,教师布置一些论述题,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另一种是在该门课程结业时,在任课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完成的规范的学科论文。学科论文的撰写,要把握好选题、拟定论文提纲、论文修改几个主要环节。选题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熟悉或甚感兴趣的一些问题,或是在学前阅读、专题讨论过程中深入思考过的一些问题,选题要切忌重复,力求新颖。选题确定后,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搜集、阅读资料,形成论文提纲,并征得教师同意后写出初稿交教师批阅,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形成定稿。在该项训练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综上所述,对中文专业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是该专业各门课程教学的共同任务,也是课程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外国文学的教学,因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在其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此论,旨在为教师和学生在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以期有所裨益,有不当之处,恳望读者批评指正。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背景下的外国文学全方位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3JZ07]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读写教学论文篇(3)

伴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学界越来越推崇在小学阶段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其中,尤其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是一个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任务。无论是现阶段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生活使用,写作都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重要模块。这一重要性使得小学语文教师纷纷重新建构自身对于写作教学的理解和理念,努力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课外阅读就是其中较为实用的一项。课外阅读的合理化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吸收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如此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语言领悟力,还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了多种素材,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同时学与练相结合,便可达到良好的写作教学效果。

一、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提倡兴趣先行的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兴趣无疑发挥着主导作用。小学语文是一个基础性的教学阶段,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语言的运用练习,都离不开学生的专注和兴趣。在推行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寻找阅读材料,这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教师引导学生初步建构写作系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明确自身的阅读目标和方向,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社会经验和写作素材,提升语言的感悟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在课外阅读的推行过程中,始终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视野增长的欲望,则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因而课外阅读方式既是对学生的一个经验考量,又是对教师的一个模式重构。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较于课堂书本教学而言,课外阅读活动更倾向于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气氛,将学生领进语言活用的世界,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领略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生活的点滴,从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领会作者的情感和主旨,边阅读边思考,同时做相应的阅读笔记,如此既锻炼语言思维能力,又积累素材。这一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利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如此模式的课外阅读教学,学生便可以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写作能力,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有内涵的文章。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标改革之后,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不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模式,而是力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构具有个性特点的写作知识素材体系。小学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这就告诉学生和教师,这一模块需要被着重对待,同时也要有策略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照本宣科。因此,针对与写作能力培养的课外阅读教学就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在传统小学写作教学中,学生常常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教授才能亦步亦趋地实现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但效果并不显著,也缺乏灵活性和灵动性。而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则提倡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进行具体深化的教育。如上文所言,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教育不仅可以建构一个属于学生的素材体系,还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在阅读中,学生会唤起文字情感感悟机制,投入文字的运用和理解中,其写作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自然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4.建构学生的写作思路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益处,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水平的提升,其都是为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对于尚处于写作能力培养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写作是一项陌生而又不知该如何下手的学习模块,他们缺乏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素材积累,在一开始的写作之中难免会不知所措。课外阅读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的平台,通过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补缺补漏,建立素材库,建构写作思路,从别人的文章里获得写作经验,从而加强自身的写作情感和语言能力表达。

二、具体措施建议

1.制订系统的阅读计划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加入课外阅读内容是需要有一个系统和具体的计划的,这就需要教师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又保证学生课外实践的合理利用,综合这二者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计划的制订。在具体的前期实施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课余时间的具体量及学生日常的作业量,将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难度控制在一个可观的范围内,减轻学生的压力。其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了解,具体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阅读计划,从而保证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最后,还需要从内容上有所把控地加入课外阅读的任务,细加甄选可供学生阅读的内容,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精选阅读材料

小学生虽然相对而言课业并不繁重,但其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外阅读内容和类别上就需要教师严格把关,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内容。从具体的材料甄选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写作教学任务给学生安排一些相关的阅读内容,其内容可涵盖历史、地理、科学、生活等不同门类,细化到年龄和接受度。这样既可以有针对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又可以保证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3.写作练习与阅读相结合

既然是写作教学难免会有学与练相结合的环节,在进行课外阅读教育的同时就应该注重写作能力的训练,从而将写作练习与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做一些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者无意识地写一些阅读心得体会等,如此片段性的积累对于学生的语言感悟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三、结语

课外阅读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无疑是有意义的,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引导使这一学习任务成为学生终身的习惯,以阅读为乐趣,以写作为乐趣,不断发掘语言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不断完善写作学习系统,提升写作水平。

读写教学论文篇(4)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十分重要。笔者在农村中学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注重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素材加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激发阅读兴趣

从“读”入手,在学生的作文领域落实新课标精神,渗透新课程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愉悦。

1.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阅读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过程。

2.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部分学生对讲故事如痴如醉,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让学生大量的讲故事,对讲故事的同学给予表扬或鼓励,要想在课堂上讲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就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这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写出的习作,挑选出几篇写得较好的加以赞赏。学生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使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二、培养积累能力 以读促写

1.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整天把学生观在教室里面,学生无事可写,教师也感到无题可写。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注重学生亲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参加文体活动。二是要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看时圆时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万木峥嵘的群山,热闹非凡的市景,安适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

2.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分两大类积累素材。第一类专记自己的,总题目为《随记》;第二类专记他人的,总题目可编为《大海拾贝》。这类记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短文,只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定期检查、交换浏览,这小小的素材仓库里,东西积累多了,写作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了。

3.应多读、多诵好文章。

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让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着是一种享受,而不看着是一种负担,一遍一遍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观察,就是要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让他们不再感动是‘要我背诵,而是真正渴望我要背诵’。”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多次呼吁:“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诵好文章”。

4、让学生养成要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阅读时要仔细思考,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思考不出来就要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开发智力,才能有所收获。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一点。

5.让学生养成通过抓文题、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中心的好习惯。例如:读《你是我的辞典》,从剖析文题人手,理清了文章的双线结构(一条是明线:父亲以我为师,学习语言;一条是暗线:我以父亲为师,学习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在此基础上,只要教师稍加点拨,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6.借助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大胆地进行仿写。如《杨修之死》的倒叙 ,《孟子》的类比 , 《陋室铭》的卒章显志,《爱莲说》的托物言志,《浪之歌》《天上的街市》的联想和想象,《列夫?托尔斯泰》《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描写,《江城子?密州出猎》《三峡》的雄奇豪放,《醉花阴》的深沉婉约,《孔乙己》的以大见小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本。平时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并让学生学会迁移,让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点拨学生,教材中的那些写法、素材是可以借鉴、模仿的,这样就能开掘教材的源头活水,使得语文教学与作文练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梳理课文,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一定程度上能突破作文教学中无话可说这一瓶颈问题。

7.阅读经典名篇,丰富写作素材

阅读课本中名著选段或全文,带动对课文更深入的思考。语文课本选取的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然而光凭课文中所学,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把课堂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去读鲁迅的《故乡》《风筝》,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要求学生阅读《荷塘月色》、《绿》等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其作用是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为写作的仓库储备材料,以达到厚积而薄发。

总之,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任务,要求小说写出有创新的文章,就必须从小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只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累的能力,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了。

参考资料:

[1]上海教育委员会家学研究室编.《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

读写教学论文篇(5)

笔者倒不是对课标涉及写景文段的要求有所怀疑,只是当笔者对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时,惊讶于自己的这个发现:教材直接或间接写景的文、段涉及面极广,涉及到初中三年的每册课本;涉及篇目极多,高达108篇。足见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对整个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目前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呢?

1.对写景文段的赏析总体目标没有清晰的全局意识。

2.落实赏析时,经常模糊对学生赏析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

这样一来,具体教学时就不能针对文段特点及年级学情有所侧重地推进,虽然面面俱到,堂堂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并没得到多少提高,导致课堂的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那么,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呢?笛卡尔研究问题方法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步骤给了笔者启示,即: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按照这样的研究问题的步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就经典的写景散文进行筛选研究,最终发现了涵盖所有写景文段的阅读赏析的方法,并从中找到了指导学生赏景语言的表达规律。

一、从经典美文中总结赏景方法,发现赏析语言表达的规律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为例,论述笔者探究的写景文段的赏析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

在《春》这篇课文中,作者生动地呈现了自己盼春、绘春、赞春的写作思路。在绘春时作者先写春草,再写春花,最后写春雨,这样由地上写到空中,展现出了景物的层次美。美好的春天图景与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自然融合,渗透到文章中每一处的写景文字中,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写景的绝佳范例。下面就具体的文段加以赏析,一一进行陈述: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文章开头,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先从总体上写大地上的“一切”,又写“山”“水”“太阳”,体现出了图画般点面结合的美;同时又抓住了春天中山的“朗润”(那略有似无的绿意)、水的“涨”(那逐渐解冻之后的波动与生机)、太阳的“红”(那一轮朝气与蓬勃)的特点,体现出景物的特点美。

作者对春草图的描绘中,运用“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叠音词为文章增添了无限趣味,体现出小草的清新、鲜嫩、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特点。语言上的音韵美令人读起来轻松愉悦,让人喜爱,让人亲近。情感从文字中倾泻而出,属于语言运用美中的用词美。

说到语言运用美,就不得不提课文的第四段对春花图的描绘。在这段话中,作者生动而极致地体现出了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的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花以人的动作与情感,生动地体现了春花开得浓艳绚烂,展现出一幅春花怒放的美好画图,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喜爱。同样使用拟人手法,本段还写了蜜蜂的“闹”和野花的“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则运用了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花的红、粉、白的程度比作火、霞、雪,形象地体现出春花色彩绚丽鲜艳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赞美之情。

如果说其他景物都是实写,那么“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则是想象的加入,让读者望着一树树花瀑,产生了异常美好的展望。这样实虚相间,使得文章增色不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则从侧面烘托了花的浓艳与美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春风图这段话中“抚摸”“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润湿”“唱出婉转的曲子”“轻风流水”“嘹亮地响”等词句则又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充分地调动了各种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与清新。我们将这一处暂且命名为“感官综合运用美”。

作者在接下来的春雨图中,将两个画面和谐而完美地自然融合:“安静而和平的夜”与“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一静一动;“稀稀疏疏的”不停地下着的雨与雨里静默的房子一动一静。这样的动静相益,越发显得春天诗意盎然。

读写教学论文篇(6)

先秦诸子的高尚道德节操能给我们以指引。孔子为了改善春秋时期混沌的社会局面而周游列国。在周游途中不断受到同样可以称为“智者”的很多人的质疑和非议。假如孔子不是因为有着对社会巨大的道德责任感,也许早就中途放弃,打道回府了,即使他和弟子们困在陈蔡郊外,饿得几乎要死的时候,孔子仍然可以气定神闲地为弟子们弹琴、讲故事。他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身上最高尚的品质莫过于为了拯救社会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与坚毅。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观点,一生都过着忧国忧民的生活,为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到处游说诸侯,屡屡碰壁也丝毫不言弃。孔孟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基本准则,他们的精神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巨大的光辉,泽被后世。社会文明进步了,也应该把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宝贵一面发扬光大,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才能写出真诚的、能打动人的文章,而不是无病、胡编乱造、假话空话满天飞。

二、用先秦散文的艺术技巧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技能

运用先秦散文中的各种辩论技巧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1.比喻论证

诸子散文非常善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能把深奥难以表达的道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诸子在向诸侯君王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时,为了让国君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政见,常常喜欢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孟子・梁惠王》中,孟子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时就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施政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要真正治理好国家必须施行仁政。在诸子散文中,诸如此类的比喻论证方法很多,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人在自己的散文中都曾大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把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更鲜明地阐述观点。先秦诸子散文中曾大量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孟子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中,孟子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述的中心。在这篇散文中,孟子正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的。

3.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是诸子散文中运用很多的一种论证方法。诸子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先假设一种情况,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样使得对方能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如庄子的《逍遥游》:“且夫水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在这里,庄子就运用了假设论证法,先假设水不厚就无法承载大舟,风不厚就无法承载大翼,从而阐明任何事物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运用假设论证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论证结构更严密。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这种论证方法。

4.排比论证

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诸子散文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先秦散文常常运用五六组排比,气势磅礴,显示出诸子的雄辩之风。例如,孔子的《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这里,孔子为了阐述学习的重要性采用了六重排比,使得论证气势非常强。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获得了同样的效果。

读写教学论文篇(7)

读是信息的输入,写是信息的输出。在进行写作指导时,不能够只集中在“输出”这一环节上,而忽视了指导学生进行“信息输入、储存、加工”的研究,这样就会让学生无话可写、不知该如何写。在进行写作指导时要关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感受、阅读与思考中采集、积累写作素材,从而解决学生“信息输入、储存、加工”的问题。多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博采众家之长、增加积累素材,在进行写作时,才能够有充足的资料来进行输出。所谓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指的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能够明白,如今的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是,学生读书太少,积累不足,很难形成一定具有一定见解的思想认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积极的开展“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读书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更需要一定的激情和感悟,为此,要鼓励学生们全情投入和主动积淀。所以在语文习作教学中进行“读”这个环节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把小学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放入“词语库”,可以把优秀文章编程积累到“名篇佳作集”。例如:《林海》一文中通过用“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等词语来描绘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通过与秦岭的对比来体现出大兴安岭的“岭”所蕴含的“温柔”。连绵不绝的岭、形态各异;作者用到了“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群岭起伏仿佛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等等鲜明的词语,描述了大兴安岭给给作者温柔、亲切、舒服的感觉。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于写作而言,作用重大。

二、小学语文以情悟文,借鉴写作,有效的作文教学指导

要从学生作文的角度考察,小学生要怎样读,才能够会写,写什么?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去“虔诚优雅的读、积极主动地读、有借鉴有创新的读”。这里讲到“有借鉴有创新的读”是需要学生领会到课文的“意”,触摸到课文的“灵魂”,掌握课文的结构,而不是单纯的“照搬”、“照用”。通过习作指导教学,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到课文的精髓,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例如:读《我最好的老师》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描述了怀特森老师在一堂关于“猫猬兽”时讲了一句话“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农光里,同时还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能过于轻信老师与专家的说法,要敢于质疑。怀特森老师还善于营造“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科学课上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求证。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不仅学到学到知识,还长了见识,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如何寻求真理。课文通过一系列对怀特森老师的个性描述,来说明了怀特森老师为什么作者“最好的老师”,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与此同时,习作指导教学应该把握时机,提出要求让学生写自己的老师,该怎么写,写什么,从哪里入手,如何借鉴?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结合课文带给他们的灵感。让他们解决独立去写,该怎么写,写什么的问题。

三、小学语文以读促想,抓住空白,有利作文教学指导

学生的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指导中,要重视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写好作文靠的也是想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去发展、开发、启迪、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课文中因为各种要求和需要会将某些内容进行适当的省略,教师应该将这些“空白处”作为最好的切入点,往往能得到言无尽意无穷的效果。要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意”进行大胆的想象,敢于去补足情节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想象。例如:可以利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引导学生,童话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整个故事描述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想中体会到她的悲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想象作者当时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现实生活,领悟作者怎么从当时的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能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提高写作能力,实现习作教学指导的目的。

四、小学语文引导积累,领悟写作,让写作成为有泉之水

在语文习作教学指导中,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写作的系列知识进行积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材的权威行与实用性不断的被加强,现行的教材中不仅仅保留了传统教材中的名篇,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时代感强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了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感,同时这种知识能力的积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写教学论文篇(8)

阅读是吸收知识的过程,就像蜜蜂采花,而写作则是一个酝酿和加工的过程,像蜜蜂对蜂蜜的酿造,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构成了小学语文的基础能力。两者的有效结合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反映到实际教学中就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融合。

一、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学习习惯

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是良好的阅读方式,古往今来历代名家都非常重视读书心得和读书笔记的书写。读书和阅读不做笔记会减少读书的收获,而善于书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人能够更好地整理和消化书中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让其养成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学习习惯。从而在进行阅读后能够良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阅读后的感受,孩子的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也能够提升层次,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提升其写作能力。

二、做好课堂小练笔,融合读和写训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上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但是有些教师的读和写训练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不能反映出写作训练的特色,另一方面学生体会的过程不够充分。为此要从两个角度提升课堂质量:一方面是加强读的质量,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思考和反思,提高读的深度才能够写出高质量的阅读心得,为此要结合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订阅读训练目标,低年级注重句式,中年级注重段落,高年级注重思想,从而提升阅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就是提升写的指导,在课堂上有意地指导学生去模仿写作,模仿课文的修辞特点、写作思路等,例如,《火烧云》阅读中让学生写一小段文字,说明一件事物,并尽量应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方法。具体要结合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进行,即学生是否能够在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

读写教学论文篇(9)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应该重视这两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阅读和写作,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那么想要真正的做好以读促写,必须在以读促写的基础上对读和写的结合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只要找到了这个切入点,使二者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读写的不足之处

根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发现,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初中生的写作内容较为空洞、单调、语言也较为枯燥。归根结底其原因便是初中生的生活单一,没有意识到从生活中储存写作题材;阅读量也较少,阅读面也比较窄,没有写作的素材,便不会写出语言生动、修辞恰当的优秀文章,这样长期下来,学生便会对写作产生恐惧的心理,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是否有充分的利用课本的素材,是否意识到课本是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是否意识到课本中包含的中外思想家的优秀范例和优秀题材。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本素材对学生读和写发挥的作用,还要适当的结合课外题材,给学生正确的指引,让学生清楚明确的知道怎样积累素材、打开习作思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教学以读促写的策略

1.模仿精美的句子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来自教科委专家们的亲自编排,其课文中都蕴含着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和精选的段落,老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品进行深入的品读,进而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模仿和借鉴,便能够提高学生组词、造句和写作的能力,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精神情感。因此,老师要抓住课文中丰富词语、句子的特征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进而提高初中生精准的表达和写作能力。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海燕》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通读全文、品读全文,找出学生认为优美的句子,如:“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引导学生分析此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子的特征,这样便能够激发学生认真品读和分析,能够发现将海燕比喻成人叫喊着,把乌云运用拟人的手法在欢乐着,还把海燕运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会儿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借此可以让学生对此句的修辞手法和景色进行模仿,老师要对学生模仿的句子进行分析和完善,帮助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完善。由此可知,写作能力的训练不一定要从全篇着手,可以从组词、组句和段落开始,逐渐培养其整篇的写作能力,这便是以读促写的一种方式。

2.补充文章省略的文字

语文学科中的许多文章都具有悬疑,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亦或者在表达中故意写的简略和不明确,因而,留下了悬疑的空白,呈现出省略句或者破折号的状态,等待学生通读上下文进行想象、构思和补充,这也便是留白艺术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文章中的空白之处,巧设恰当的情境,用具有感召力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进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省略文字的合理补充,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芦花荡》时:”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时老师可以问,老头子想说什么呢?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全文,领悟到此文的中心思想是了解老头子等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渲染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对留白处进行补充,按照老头子的心理活动、爱国情怀和对受伤的孩子当做自己孩子的情感,把这三方面进行结合,补充空白之处。

3.进行写作练习

在对学生进行了模仿句子和留白处补充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命题作文题目、半命题作文题目、自命题题目等这些,都需要先让学生分析作文写作的方向,然后对作文进行构思,在学生写完之后在班上开展作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们互相阅读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和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使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进而达到以读促写的作用。

【结 语】

总之,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有效果的,老师要深入研究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帮助初中生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读写教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41-02

引言

英语写作历来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互动写作论和社会建构写作论认为,写作是把自己的论点和想法传递给读者的行为活动,若不对写作产生需求,那么就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而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大部分是出于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的想法。这种想法就反映出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缺陷――缺乏“读者意识”。著名修辞学家Bruke(1969)曾提出,写作时,最核心的应是明确内容是写什么,表达何种思想和观点,当明确目标后,再确定阅读对象,即写给什么读者看。这样,写作者只需把要表达的观点、思想向理想中的读者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本文针对上述讨论,探讨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意识的关注程度;研究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力;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学习者对读者意识的认知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和思路。

一、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信息需要的关注(Kirsch & Roen,1990)。早在2000多年前,Aristotle就已提出演讲中应把读者视作一个关键因素来考虑,强调为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演讲者(作者)的观点,应对读者进行分析。随着当代修辞学的发展,美国修辞学家Burke提出了“同一理论”,此理论把读者放在了首要位置,他认为读者是存在于写作活动中的,是写作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为实现交际目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寻找自身与读者在情感、思想、理智、态度等方面的统一。

语言学家Berlin(1984)曾提出,在教师教授写作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1)读者(reader);(2)作者(writer);(3)行文中的语言渊源(sources of language in written texts);(4)写作内容的真实性(reality and truth)。可见读者在写作中的中心地位已受到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在写作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读者意识和认知的重要性已受到了关注。在最初的“过程写作理论”中完全将作者看作是一个创作者,把写作看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该写作教学模式把写作分为8个步骤,这样表面上使写作教学拥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此后发展起来的“互动写作理论”把写作看作是“与读者的对话”,因为阅读文章本身就是一方与另一方的对话。教师要求学生把他们的标题、论点、论据、文章结构清晰地展现给读者,这正是互动写作理论显现出来的实践作用。目前的“社会建构主义写作论”认为,写作是作者针对某一特定读者和语言环境的社会行为。因此,文章的语言、结构、形式等都来源于差别各异的语区,而非作者自身的发明创造。如果文章作品想获得某语区的接受和认可,那么它一定要遵循和了解该语区的表达特点,而不同的语区正是由不同的读者构成(Ivani,1998)。从以上写作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可以发现,随写作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读者的关注程度也正在逐步提高。“过程写作论”对读者的关注度较少,它把写作行为看作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写作过程也被单元化、过程化,从而形成了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方法。“互动写作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写作论”则侧重关注读者在写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他们不仅把读者视作接受者,还视作写作过程的参与者。但是,作为和语言、语境密切相关的读者还是时常得不到应有重视。因为读者在写作过程中并不总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仅仅在某一特定语篇或运用某些修辞时才被想起(Kirsch & Roen,1990)。

二、写作者的读者意识

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通过所表达的意向和信息来影响读者的一种行为活动(蔡基刚,2001)。从表面看,似乎写作是由写作者决定,与读者无关,读者是被动接受的位置。实际上,文章只是写作活动的结果,而写作活动的价值则要通过文章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来实现。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拥有读者的身份,这一点作者在写作时必须要意识到。当写作者在写作中创作语言、描述形象时,他读者的身份也会同时出来检阅作者的创作和描述。(黎保荣,2007)。

由此可知,写作者的读者意识就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他和现实中的读者不同,现实读者的阅读是被动的,阅读的是已经完成的文本,而作者的阅读身份是主动的,阅读的是未完成的文本,阅读不是写作的结束,而是写作的进行。写作者的读者意识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特征:(1)同时性,写作者既是作者也是读者。(2)异构性,一方面是写,另一方面是读。(3)同质性,阅读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创作。“写”侧重生产,而“读”侧重检阅。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同时也在阅读作品,这种阅读中形成的潜意识会在创作中来检验和指导作品的完成,这两种阅读在写作过程中是同步的,是领悟旧阅读与创作现时作品的融汇(黎保荣,2007)。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对写作者的读者意识予以重视。

三、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读者是写作的动力源泉。心理学家Edward Deci(1996)曾提出,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获得他人的赞赏、认可则是外在动机。作者通过文章表达思想、观点并与人交流是内在动机;同时通过文章获得读者的认可、赞赏属于外在动机。培养读者意识,不仅利于激发写作的内在动机,而且利于激发写作的外在动机。

读者意识对写作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可分为三步骤。第一步是选材,树立读者意识有利于学生选取合适的写作素材,只有知道读者是谁、读者是否了解文章的话题之后才能知道写作的目的,才能筛选出对写作有用的素材。第二步是谋篇布局,就是将前一步中搜集到的素材组织起来,并加以合理衔接和论述,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逻辑整体。这一步骤,读者的思维模式会影响文章布局、衔接、论述的逻辑顺序。如:中国读者是螺旋型思维模式,进入主题前习惯先做铺垫;而西方读者是线型思维模式,通常会开门见山、目标明确、直切主题。因此,在写作的谋篇布局阶段作者要充分考虑不同读者的思维方式。英语文章所面对的读者通常是西方读者,因此,作者应该遵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写文章。读者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也起很大影响作用。若读者对文章的题材不熟悉,作者就应该在论述要点时,进行提前说明或解释。例如,在西方新闻写作中,对写新闻有一个遵循为读者服务的做法:读者最想知道的最先说,想知道的接着说,还想知道的继续说,不想知道的就不说。这些说明了服务意识对写作的有利影响。写作的第三步是修改。虽然修改是在文章初稿完成之后进行,但此阶段在整个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者意识在该阶段就是指导写作者依据读者的反应、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即是否使读者认同并接受你的观点,Burke(1969)曾提出,寻求并争取与读者最大程度的统一。

四、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读者意识在改进英语写作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变传统单一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加强对读者意识的理论学习

目前,在写作课上,教师习惯先向学生灌输写作理论,虽说这些理论不缺乏精华之处,但老师传授理论的目的总是指向应试写作,为学生讲解应考作文的写作对策,剖析文章结构,建立写作模板,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背诵经典范文,进行仿写(许恒,甘文凝,2007)。其实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读者意识,首先要弥补相关写作理论教授的缺失,使学生能真正从理论的高度认识读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意义与重要地位。对学生而言,读者意识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此,教师在写作课上应加强对读者意识的理论学习,阐明培养读者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读者意识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观念,并意识其重要性,教师们在教授写作时可给学生提供同一个话题文章进行论述,但由于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而风格迥异,以此来帮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二)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扩大文章的读者群

首先,教师应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写作训练,认真阅读学生的文章,把自身的阅读体会反馈给学生,从而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阅读中的教师评语与读者阅读反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重在以“师者”的身份从具体语言点和文章结构等角度对文章加以评阅和指导,而后者则重在以“读者”的身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进行信息反馈,体现了读者与作者间的平等交流(李莉文,2011)。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意识到他背后有读者,意识到写作是他在跟读者进行心灵间的交流,从而在写作构思中把读者因素包含进来。这样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会组织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鼓励学生发表文章,激发写作动力

缺乏读者反馈使学生体会不到写作的价值,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而发表文章是学生面对真实读者的有效途径。发表途径可以丰富多样,教师可鼓励学生向各类杂志报刊投稿,实现作者与读者间的真实互动。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将文章传到自己的博客、空间、论坛,或者通过教师把学生的文章在班上公开朗读、展示等。学生的文章一旦被公之于众,便拥有了读者。学生普遍十分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否定意见,这样,写作时就会全心投入,尽量发挥自身的最佳水平,而这就是“读者效应”。让学生置身社会这个写作的大环境中,了解读者需求,对学生树立读者意识与提高写作水平都是大有益处的。

五、结语

读者意识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语言学习,逐步掌握和运用深层次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使用习惯。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从读者意识角度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把握能力,引导学生从读者意识的角度积累写作技能,有意识地运用读者策略,合理构思。总之,读者意识的认识和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并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实际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Bruke,K.A Rhetoric of Motives.New York:Cambidge UP,1969.

[2]Berkenkotter,C.&T.Huckin.Genre Knowledge in 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Cognition/Culture/Power.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1995.

[3]Berlin,J.A.Writing Instru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Colleges.Carbondale,IL:Southern Illinois UP,1984.

[4]Connor,U.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Cambridge:Cambridge UP,2001.

[5]Corbett,J.“Contrastive Rhetoric and Resistance to Writing.”Contrastive Rhetoric Revisited and Redefined.Ed.Clayann Gilliam Panetta.Mahwah:Lawa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34-36.

[6]Edward Deci.Why We Do What We Do:Understanding Self-Motivation.New York:Penguins Books,1996.

[7]Ivani?,Roz.Writing and Identity.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8]Kirsch,G.&D.H.Roen.A Sense of Audience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90.

[9]蔡基刚.英语写作对比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黎保荣.论“作者的读者身份”.山西师大学报,2007(5):93-96.

上一篇: 建筑生态化论文 下一篇: 财务预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