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22

艾灸法论文

艾灸法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08-01

中医护理技术历史悠久,但是由于时代的因素,我国护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1]解放后初步形成了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2]然而,中医护理的教育体系西化倾向严重,导致中医护理科研目标模糊,学习内容减少,近年来,我科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为指导,以患者为中心,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一致好评效果。[3]多功能艾灸仪的研究是在保证艾灸疗法的疗效,使用艾绒直接灸的基础上,应用磁疗方法、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共热不燃烧为特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穴位,达到了治疗保健的目的,应用多功能艾灸仪进行实施辩证治疗。人们可以在新鲜空气的环境中接受治疗,而不受烟熏火燎燃烧的艾绒灼伤皮肤之苦。充分享受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的治疗,在这种环境中接受治疗,患者能够体验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与现代医疗技术的完美结合,给患者在促进康复的过程中不断增加保健知识。

我科应用的是DAJ-4B多功能艾灸仪和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能够治疗各种风寒型疼痛疾病、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肩周炎、静脉炎、末梢神经炎、关节炎、腰腿痛、腹痛、腹泻、扭伤、红肿疼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半身不遂、高血压等疾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30例慢性胃炎(尤其是脾胃虚寒型)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龄28-70岁之间,其中有20例出现腹痛、腹胀,10例出现胃寒、反酸、恶心。

1.2材料: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似菊,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加热,效力温和,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治病、保健的作用,它除了具有易温、易热的特点外,还具有一些显著的药物效应。

2艾灸部位、方法及护理

2.1部位的选择:应遵循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艾灸治顺序,先应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选择的穴位有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胃俞、双足三里、双天枢、双侧阳陵泉、双三阴交等常用的穴位。

2.2方法:多功能艾灸仪由主机、若干灸头组成。将专用隔热垫放入小型加热器内,再将方有隔热垫的艾灸加热器整齐有序的放入所选的穴位部,用其专用松紧缚带扣入灸头两侧的孔内固定好,这时即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设置温度、时间对患者进行施治,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

2.3护理:由于患者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等反应,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如果不慎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出现水泡,任其自愈,水泡过大,用已消毒的细针刺破,放掉水液,待其愈合,过饱、过饥、酒后不宜立即施灸,风热感冒发烧,待症状解除后,才能实施艾灸疗法。

3结果

治疗结果:用艾灸治疗仪治疗可同时对多个穴位施灸,将艾灸与磁疗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温度、时间可控,缓解胃寒性腹痛、腹胀、恶心、反酸有效率达80%左右,从疗效上真正体现了“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古训。

4讨论

艾灸应用范围广,尤其对脾胃虚弱、胃脘疼痛、呕吐、失眠、乏力等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古人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表明,艾灸可使皮肤组织得到活化,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艾灸疗法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它使用艾绒放置在体表穴位处加热、烧灼,虽然艾叶进行了加热,但药性尤存,药性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络,艾灸特别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作用于腧穴,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可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渗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理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艾灸可通过皮肤呼吸进入机体,起到调和气血、醒脑安神、保健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起到治疗皮肤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激发并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其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其感到舒适,有效的改善患者腹部疼痛、失眠、呃逆、恶心等不良症,使其感到舒适,艾灸疗法对脾胃病患者有调理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即安全又简便、经济,也减轻了患者的就医之本。

参考文献

[1]邱洁芬.胡遵荣试述艾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87,446

艾灸法论文篇(2)

主题词《采艾编翼》灸法中医药学文献

《采艾编翼》是清代岭南的一部灸法专著,目前尚未见对其系统研究,有关介绍甚为简略。如《针灸医学史》介绍曰:"《采艾编翼》3卷,叶茶山辑,约成书于1711年。卷1为经穴部分;卷2为临床各科的灸治及药治;卷3则收录简便外科验方百余首,与针灸不相关联。"[1]笔者在研究岭南针灸史时,对《采艾编翼》进行考证,现将一些心得公诸同道,以期抛砖引玉。

1《采艾编翼》的作者和辑校者考证据载,《采艾编翼》约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作者为广东新兴县人,姓氏不详。[2]该书辑校者叶茶山的序言曰:"是编藏虽久,尚未校订,盖以前编残阙几半,痛无力以补辑,不暇痛心。戊子春,妹夫君以载忾然自任,捐赀镌复。庚寅冬,以载复趣余抄正是帙,而同社顾君苑、陈君其统、彭君达海、李君子创咸愿捐助,登之梨枣,于是与每野、活人二家兄检视校订,阅两月而编就,书林弟文大亦蠲工六之一,成之,俾公之同志云。时

嘉庆岁次乙丑之春

岭南叶茶山题于环翠书屋"从这篇序言可以看出,《采艾编翼》由叶茶山家封藏已久,原书残缺不全,叶氏想要校订编印该书,但感难度较大,心有余而力不足,直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亲戚支持下开始筹划出版该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得到亲友资助,叶氏三兄弟合力补辑、校订书稿,交付刻版。书商则通过减免六分之一的出版费以帮助该书出版。历经35年后,于嘉庆十年(1805年)刊行问世。该书从书名到体例是以岭南灸法专著《采艾编》为蓝本,补后者之不足,发后者之未发,力图成为与《采艾编》齐名的灸法著述。《采艾编》由叶广祚所著,署名茶山草木隐,本书校辑者署名叶茶山,而有关的新兴县志、肇庆府志等地方志均未见叶茶山的记载,这里叶茶山是真名还是托名,尚待考证。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认为该书是"针灸宝库中尚未发掘的珍品",将其收入《中医珍本丛书》系列,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所藏的清嘉庆十年六艺堂刻本影印出版。

2《采艾编翼》的内容考证嘉庆十年六艺堂刻本分三卷:卷一,为十二经脉循行部位歌诀及图谱,十四经分经图谱、解说及综要,经脉主治要穴歌诀,以及灸法须知。卷二,为临床各科疾病"治症综要",收录内、外、妇、儿诸科113种病症的取穴处方、灸法要则及药物治疗。卷三,为"肿疡主治类方"、"肿疡敷贴类方""溃疡主治类方"、"洗涤类方""膏药类方"、"去腐类方"、"生肌类方",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内服外治方剂近百首。

笔者深入研读,发现该书有相当篇幅的内容辑录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计有:卷首"十二经循行部位歌"至第21页的"足膝外内歌",共5首歌诀及注释和8个图谱;卷一第99页"分配藏府脉图"至第121页"肿疡溃疡结代脉歌",共1个图谱及按语和28首歌诀及注释;卷三"肿疡主治类方"、"肿疡敷贴类方""溃疡主治类方"、"洗涤类方""膏药类方"、"去腐类方"、"生肌类方"的全部内容均辑录自《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其中《采艾编翼》第274页与275页之间上下文无法连贯,对照《医宗金鉴》此处缺少琥珀蜡矾丸、护心丸、透脓散和托里消毒散等4首方剂,显然是脱页。还有数处脱字:如第289页"草乌狼毒半夏南星各等份"缺"乌"、"狼毒"、"各"字;第290页"真君妙贴散"缺"妙"字;第304页"溃疡主治类方"缺"方"字;第305页"八珍汤"缺"珍"字等。《采艾编翼》约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1,2],而《医宗金鉴》刊行于乾隆七年(1742年),上述这些内容肯定为后人加入,联系到叶茶山在序言中提到:"与每野、活人二家兄检视校订,阅两月而编就",这些内容很可能为叶茶山三兄弟从《医宗金鉴》中加进来。如果从现版本《采艾编翼》里剔除后人加入的内容,该书就是一部上、下两卷的灸法专著,这一点可在该书第23页和第123至126页的目录得到印证。从目录中可见,原书上卷为灸法基础,主要论述经络、腧穴、灸法治则等;下卷为灸法治疗学,主要论述临床各科疾病的灸法治疗,虽然其中也配合使用药物,但是灸法在前,药物在后;灸法为主,药物为辅。

3《采艾编翼》的学术特点通过对剔除后人补辑内容的原书深入分析,与同类针灸古籍比较,笔者认为《采艾编翼》有以下三个特点。

3.1内容简明扼要本书经络、腧穴部分多采用歌诀形式,且精简短小,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卷一"经脉主治要穴诀",用五言、六言或七言歌诀,扼要介绍十四经脉重要腧穴的主治功能,言简意赅,如"脾热泻大都,冲脉公孙求,三阴阴症取,寒汗大横收"。

卷一"十四经络图说综要",每条经脉图示、解说之后,都有提纲挈领的"综要",介绍该经的主要腧穴的取穴要点、主治要点或灸法要点。如"大肠经综要合谷:要穴,孕妇慎。温溜:多热头痛。曲池:伤寒余热不尽,肢痛。肩:臂痛举臂取"。

3.2经验独特实用卷二"痈疽"中可通过隔蒜灸使痈疽移位以免影响重要器官:"诸疮相其经络部位,如在上下而关系官窍、隐曲者,可移使上下,如便毒在髀枢未甚,则灸下部而移之,将成则灸疮顶而压之"。通过灸法治疗特定的痈疽:"乳痈腋疟,灸手部而散之。鼻痔,通天消之。……马嘴疔,正生人中一日死,灸百会七壮即消"。这些方法丰富了灸法治疗痈疽的内容。

卷二"救急"中介绍用灸法抢救断肠草中毒的方法:"吾邑山多苦蔓藤,一名断肠草,食之即痰壅咽喉,须臾气绝。冥顽负惫者往往食此破人家产,丧己性命。此方活人甚多,凡心头尚暖者可救。先灸涌泉下痰,艾要坚实如黄豆,每三五壮;次灸劳宫退逆气,艾坚如绿豆大,每三五壮;次灸章门疏五脏,艾坚实如绿豆大,每穴三壮;……次灸天突清气,艾坚如米,三壮。白羊血灌之亦效,但恐不便,则灸法为效速"。用灸法抢救危重的断肠草急性中毒,实属难能可贵,此类针灸急救经验,确有发掘价值。

3.3灸药相得益彰本书注重灸法与方药并用,卷二介绍内、外、妇、儿各科113种病症的症治,其治疗措施大多数为灸法与方药并用,一般先陈述灸法治疗,再介绍方药治疗。

有些病症仅列针灸方法,如小儿痫证治法。也有个别病症仅介绍方药,如中风所附的厉风、癜风、历节风三证。灸法与方药相互配合的治疗方法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这种方法既有灸法的简便速效,又有方药(包括汤剂和丸、散、膏、丹、酒等成药)的疗效巩固,且方药可防止灸法太过温热,更适合岭南的气候特点,两者配合,相得益彰。

总之,剔除后人补辑内容,显示出《采艾编翼》是一部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灸法专著,其内容十分丰富,临床经验独特实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4参考文献

艾灸法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46―02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宋代出版业的发展,这项发明也直接影响了中医学出版物的发行数量和影响度。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针灸学专著,其中以《针灸资生经》的成就最高,它不但将宋代以前的灸疗理论继承下来,还用大量的医案作为论证,来印证艾灸疗法的理论。《针灸资生经》中记载艾灸疗法医案三十二则,均有人名、病名、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疗效的评价,内容非常充实。通过对其中艾灸疗法医案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

1 灵活运用艾灸疗法,并与其他疗法相配合

受晋唐时期葛洪、王焘舍针取灸思想的影响,加上南宋时期艾灸疗法的盛行,王执中很推崇艾灸疗法,但是他不拘泥于独取灸法,而是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进行艾灸,合理地配合药物及针灸治疗。在《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膝痛》中有一则医案中,王氏记录自己的弟弟膝部酸疼,服用附子而愈。后来自己膝部酸疼,艾灸犊鼻穴而愈。可见药与艾灸有其相通的地方。他还在医案中提到了“但按其穴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不拘”这样一个经验方法,并且提倡“药与灸不可偏废”。又如在《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肾虚》载有一则治疗小肠气的医案:“有一兵患小肠气。依此方灸足第二指下文五壮(足第二指下第一节曲纹中心)。略效而再发。恐壮数未多也。予以镇灵丹十粒与之,令早晚服五粒而愈。”在这则医案中,王执中在后面作了下面的论述:“灸固捷于药,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药相当者见效之速。且灸且药,方为当尔。”王氏首先肯定了灸疗的效果,即“灸固捷于药”,但同时还强调,灸药并用,常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这与唐代王焘“唯取灸法”形成鲜明的对比。《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六・头旋(头重)》载,王执中母亲曾患头晕,王氏用除痰药加上艾灸头风诸穴而痊愈,这也是灸、药并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以上医案说明王执中的学识比较广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病方法灵活,提倡针灸药并用,不可偏废。

2 善于总结经验,博采众长

王执中比较善于通过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六・鼻衄》载,一次王执中母亲患鼻衄,为灸上星而痊愈,另一人鼻出血,王执中让他艾灸囟会而痊愈,此后王执中总结道:“则知囟会上星皆治鼻衄。”同是囟会一穴,《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载王执中脑冷,灸囟会而愈,另外一个人患头风,灸囟会而愈。王氏发现《铜人明堂经》中只说囟会治疗鼻塞不闻香臭等疾,而自己所遇到的医案又显示艾灸囟会具有其他的作用,如治疗脑冷、头风等,所以特意记录下来,以补其缺。《针灸资生经》中的医案并不只是王执中自己的f临床心得,也记录来自各方的比较精彩的艾灸疗法医案,博采众长,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启发。《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疝》载王执中的弟弟小时候举重得疝气之疾,曾经有一个道人为其艾灸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各灸七壮即愈。王执中记录下来,并用在其他患小肠气的患者身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尸厥》中,王执中还记录一则妇科医案:有一妇女患产后暴卒,她的母亲是一个名医女,为她艾灸会阴及三阴交数壮而苏醒。从这则医案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艾灸疗法应用非常普遍,而且医生的平均治疗水平较高,而且“医女”作为一种职业并不是非常罕见的。王执中没有偏见,只要是精彩的医案便记录下来,以便自己和其他人参考。

3 辨证严谨,取穴精简

《针灸资生经》中所附艾灸疗法医案内容涉及内、外、妇各科,虽然涉及广泛,不过无一不是建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例如下面一则医案:有贵人久患喘。夜卧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夹背心。予知是膏肓病也。令灸膏肓而愈。亦有暴喘者。予知是痰为梗。令细锉厚朴七八钱重。以姜七片水小碗煎七分服。滓再煎服。不过数服愈。若不因痰而喘者。当灸肺俞。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谬刺肺俞。令灸而愈。亦有只谬刺不灸而愈。此病有浅深也。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喘(余见咳嗽)》同是喘证,一人从“夏月亦衣夹背心”来判断是膏肓病,令灸膏肓。而另一人暴喘着,王执中则辨为“痰喘”,为灸肺俞而治愈,同病而异治,这是王执中重视辨证的具体体现。

再如下面的一则医案:舍弟腰疼。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初不灸也。屡有人腰背伛偻来觅点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为点阳陵泉令归灸即愈。筋会阳陵泉也。然则腰疼又不可专泥肾俞。不灸其他穴也。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腰痛》同是腰痛,前一个人辨证为肾虚,则用火针治愈,后面一人,辨证为“筋病”为其艾灸筋会阳陵泉而治愈,上面两则医案也是同病而异治,体现了王氏辨证的严谨性,而且还交待了病有深浅,而治法也有异同,提示治病不可拘泥。在辨证精当的基础上,王执中艾灸疗法的取穴十分精练,常常三两处穴位,甚至只取一处便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下面的三则医案:王执中母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穴而愈。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心忧悲》予尝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久之。因灸脐中。遂不登溷。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溏泻》有老妪大肠中常若里急后重。甚苦之。自言人必无老新妇此奇疾也。为按其大肠俞疼甚,令归灸之而愈。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肠痈》。这三则医案无不是快速找到症结所在,然后选取一穴,一灸而愈。可见王执中中医功底的深厚和辨证论治水平的高超。

4 秉承前人经验,但不拘泥

艾灸法论文篇(4)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74-03

灸法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薰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它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灸法用于热证的治疗,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然秦汉以降,遵仲景之言,一些医家认为灸法属热,对于邪热壅盛和阴虚阳亢的热证疾病,恐有伤阴液、助火势之误,故对灸疗热证采取审慎甚至否定的态度。据此,笔者引用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热证施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上千年的临床基础。

1文献研究

有关灸治热证的论述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内经》虽有“热证忌灸”的原则,但更有大量“热证用灸”的记载。如《素问•骨空论》中就有“灸寒热之法,二十九灸”之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并有“火郁发之”、“以热治热”的理论。因此《内经》是“热证可灸”的萌芽。而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则反复提出“火逆”、“劫”等危害的告诫,谓:“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功,必咽噪吐血”[1],认为灸法只能用于阴盛阳虚的阴证,而忌用于阴虚阳盛的阳证,尤其是“火逆”观对后世灸疗学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后沈括、张从正、汪机、陆以皆推崇此说。事实上,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疾病有很大的关系。也有学者认为[2]《伤寒论》是一部热病专书,在该书中十分强调顾护津液,因而不主张热证用灸,恐助火伤津。艾灸虽有伤津之嫌,在灸治过程中,可能出现大便干结、口干等症,但这并不影响其治疗作用,张仲景只是借此突出顾护津液的重要性。

后世医家葛洪、孙思邈、王焘、许叔微、刘完素、朱丹溪、薛已、周楣声等则提倡“热证可灸”[3~10]。如葛洪《肘后备急方》言:“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者,搜面团肿如钱大,满中安椒,以面饼子盖头上,灸令彻痛,即立止。”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仅从理论和临床上确立了灸法的一些基本原则,而且把灸法的适应证扩大至治未病、急症、热证等。元•朱丹溪完善了“热证可灸”的理论,《丹溪心法》云:“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生则阴长也。”认为热证包括实热与虚热两方面,而灸法有攻有补。并把灸法用于热证的作用,归纳为“泄引热下”、“散火祛痰”、“养阴清热”三方面。金•刘守真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和“引热下行”的作用,主张热证用灸。明代李的《医学入门》则阐明热证用灸的机制:“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及至近代,许多医家仍竭力主张灸法可用于邪热内盛的实热证及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其中以魏稼、周楣声为代表。如周楣声先生发出“热证可灸”的倡议,后又提出“热证贵灸”的独家见解,且早在他的《灸绳》著作中便就此作了专门的阐述。

2机理研究

杨氏等[11]认为热证有虚实真假之分,灸法能以热引热,通过刺激体表而起作用,对机体功能状态有双向调节作用,使机体内部的阴阳状态达到平衡,起到内病外治的作用,从而达到散邪通络的目的。魏稼等[3]认为艾灸是通过“通经络”的作用来实现补泻的,因而与一般用药准则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应把“通经络”与“火”分别开来,通经络是艾叶的作用,火只是将这种作用施加给人体的一种手段,所以不能将艾灸作为一种温热性的物理刺激或温法来理解。

现代研究表明艾灸的治疗作用并不单纯是温热效应,而是光谱辐射、生物热效应及非热生物效应等作用的叠加[12],众多研究表明其具有:①抗炎、抗感染和抗病毒作用,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13~14];②艾灸辐射能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而近红外线可直接渗透到人体较深部位,其通过毛细血管网将热传递到更广泛更深的部位,可为人体组织所吸收,从而进一步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13~15];③可抑制金葡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16];④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水平、促进内环境稳定等[13]。

3临床研究

如今,艾灸已经广泛用于带状疱疹、痤疮、痔疮、褥疮、乳痈、失眠、痄腮、潮热等症[17~20]。如黄迪君教授经常使用灸法治疗一些有明显热象的皮肤病,如用铺棉灸配合小艾炷灸治疗神经性皮炎[21],用艾条灸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22],临床均取得较好疗效。李剑松等[23]用灸法治疗痛风36例,与口服西药的秋水仙碱24例对照,疗效优于对照组。许文辉[24]用温和灸以患者感微烫为度治疗单纯性未溃疖肿136例,其中87例未成脓疖肿中有58例在灸治2次后肿痛消除,疖肿消散;其余29例灸治3次后疖肿消散;49例脓初成疖肿经灸治3次后,有20例肿痛消除,其余29例虽疼痛减轻,但波动感明显,切开排脓后均再灸1~2次而愈。米建平等[25]将94例囊肿型痤疮患者予体针配合火针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再给予艾炷灸关元、气海、脾俞,对照1组口服异维A酸胶囊,对照2组未予其他治疗,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71.0%,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51.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2组(P

4小结

可见,运用灸法治疗热证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且已被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所证实,“热证可灸”毋庸置疑。然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发现其疗效的评价标准不一,此类临床报道仍偏少,多数为针灸结合或者灸药结合,且其中一部分没有设对照组,其结果或许存在偏颇。因此,如何正确辨析各种热证,正确把握适当的灸法和灸量[27],再根据量学要素与病种及患者具体情况,在临床中注意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出灸法的量学方案尤为重要[28]。而如何改良艾灸耗时长、易伤皮肤、灸法规范化等,也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魏稼.热证忌灸论[J].中医杂志,1980,(2):45.

[2]金远林,周利.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9(3):7.

[3]魏稼.各家针灸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7.

[4]周飞雄,柴铁劬.《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探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2):46.

[5]孙思邈原著,刘清国等校注.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6.

[6]王谦,符文彬.试论孙思邈的“热证可灸"思想[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119.

[7]王富春.灸法捷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34.

[8]卓缘圆,张家维.朱丹溪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及临床运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3.

[9]李.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6.

[10]周楣声.灸绳[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164.

[11]杨玉红,吕云霞.“热证可灸”临床经验探讨[J].甘肃中医,2005,18(12):36.

[12]杨华元,胡追成.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中国针灸,2009,29(11):40.

[13]唐照亮,宋小鸽,夏晓红,等.“‘热证’可灸与‘贵灸’”机制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1):29.

[14]吴焕生.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6):30.

[15]杨华元.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0,10(10):17.

[16]吕荣.艾熏治疗指(趾)头炎300例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87,7(4):48.

[17]周秉真.艾灸在热证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1):34.

[18]王家骜.热证可灸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6):41.

[19]史彦凤.灸法在实热证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8):27.

[20]昊付花.浅谈灸法在疮疡治疗中的运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1,18(2):46.

[21]武平,黄迪君.灸法为主治疗神经性皮炎39例[J].中国针灸,2003,23(3):142.

[22]武平,黄迪君.黄迪君教授“热证用灸”经验[J].甘肃中医,2009,22(3):20.

[23]李剑松,郭粉莲,俞剑虹,等.灸法治痛风―热证用灸的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2):97.

[24]许文辉.温和灸治疗疖肿136例临床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6):176.

[25]米建平,余焯.温灸法治疗囊肿型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4):482.

[26]陈青青,林旭.论热证可灸[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73.

艾灸法论文篇(5)

【关键词】:小儿反复咳嗽;艾灸治疗;体会

正文

小儿反复发作的咳嗽,大多是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有的患儿吐少量清稀痰;有的没有痰;有的患儿大便稀或较软;有的患儿早晨起床咽喉不适。一般认为抗生素属寒性药物,所以虚寒体质者不宜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大椎、风门、肺俞是治疗咳嗽的常用穴位,取穴简单、操作方便。现将临床上观察到的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象:9例反复咳嗽患儿,其中男性患儿4例,女性患儿5例,年龄3——14岁,平均9岁,全部病例具有以下特点:有急性外感咳嗽史,主要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反复感染或剧烈运动后会出现气喘、咳嗽加重。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方法:

大椎:位于背部,取穴时低头,颈后突出的椎骨是第七颈椎棘突,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位于背部,俯卧姿势,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低头,颈后突出的椎骨是第七颈椎棘突,其下第二突起处即为第二胸椎,风门穴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低头,颈后突出的椎骨是第七颈椎棘突,其下第三突起处即为第三胸椎,肺俞穴(双侧)在第三椎骨旁边开一指处。

2.2 艾灸方法:

点燃艾条靠近穴位15——30分钟。若皮肤感觉发疼可晃动艾条,增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可以用艾条悬灸,也可以用单眼艾灸盒艾灸。若艾条没有用完,在艾条燃烧端滴几滴水熄灭艾条,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3 治疗结果

9位患儿治疗3——4天后咳嗽、咳痰症状消失。

4 讨论

大椎:主治热病、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和风疹。

风门:主治伤风咳嗽鼻塞多涕。

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潮热、盗汗、鼻塞。

艾灸的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小儿反复咳嗽的艾灸的三个穴位均在背部,艾灸时患儿可取俯卧位,风门和肺俞属于临近的穴位,可以一个艾灸盒扣上两个穴位艾灸,还可以在这附近移动艾灸,因为艾灸的部位就是肺区,所以整个肺区都会有效控制宝宝的咳嗽。艾灸的热非常重要,热则可以通络,热则可以消炎,所以每个穴位艾灸不要少于15分钟,如果感觉不到热,那么艾灸也只能是走马观花,消失而已。在艾灸期间,小儿得艾灸之温煦,表现得异常安静,特别是灸肺腧穴位,十五分钟内就会入睡。艾灸是种绿色疗法,可补肺壮外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家长用这个绿色疗法给宝宝治病,不用总是给孩子吃药,破坏孩子的免疫力。用艾灸的方式给孩子治疗少花钱,治大病,主要是艾灸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功能,使孩子免去更多的药物伤害。灸法具有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能减轻血管四周渗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削减和消弭炎症,故以本法治疗能够使肺部炎症较快领受,使肺部的有用呼吸量增加,病灶得以解除。

艾灸法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R249;R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3-0059-03

Abstract: Xue Ji highly praise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urgical ulcers diseases, which can be used for treatment of deficiency syndromes and excess syndrome as well, accumulating rich experience. He used direct moxibustion or indirect moxibustion. Indirect moxibustion includes with garlic moxibustion, with aconite moxibustion, with fermented bean cake moxibustion, with herbal cake moxibustion or with Muxiangbing moxibustion, etc. Direct moxibustion includes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moxibustion or mulberry moxibustion XUE Ji recorded these different kinds of moxibistion in the medical cases, with specific methods, various forms, and obvious efficacy.

Key words: Xue Ji; sores ulceration; moxibustion; Xue Shi Yi An

灸法具有悠久的v史,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例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说明灸法已经较为系统。灸法不仅具有良好的保健养生作用,还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和效果,受到医家的广泛重视。正如明代著名医家李{在《医学入门》中提到,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1]。灸法具有区别于针、药的独特作用和疗效。

薛己(1487-1558年),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郡人。世医出身,明代著名医家。薛氏推崇灸法,他将灸法广泛应用于疮疡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其有关灸法的操作方法具体,用灸形

作者简介:蔚晓慧,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献检索课教学及中医文献研究。E-mail:

式多样,并以案例为佐证,颇具实用价值。本文所论述之各种灸法和所引用医案,均来自薛己所著之《薛氏医案》。

1 灸疗疮疡的学术思想

薛氏认为,“疮疡之症,有诸中必形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苟或毒气郁结,瘀血凝滞,轻者药可解散,重者药无全功,是以灼艾之功为大”[2]1162。凡灸法,若疮未溃则拔引郁毒,已溃则补接阳气,祛散寒邪,疮口自合,功效甚大。可见,灸疗疮疡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2 灸疗疮疡的经验与特色

薛氏敢于突破前人用灸之忌,善于用灸治疡,且极具特色。灸法既可治虚,亦可治实。或直接灸,或间接灸,或用艾,或用桑木,或隔附子饼,或隔豆豉饼,方法具体,形式多样。通过对施灸材料及隔物材料的调整,实现或补或泻的治疗目的。灸法与内服药同用,还能增加内服汤剂之药力。如其在论述疔疮时所说,“至阴之下,药力在所难到,专假药力,则缓不及事,不若灸之为良”[2]982。如此灸药并用,内外兼治,以收全功。

2.1 虚实分灸

人的正气有盛衰不同,疾病有虚实之异,薛氏主张灸疗疮疡须详辨虚实,区别对待。对于疮不作脓,或不溃,或溃而不敛,属气血之虚;或瘀肉不腐、脓后食少、陷下不敛、脉大无力或涩微等,皆是中气不足、阳气虚、气血俱虚或亡阳之表现。薛氏治疗此类虚损证,除内服药外,多采用桑木灸、隔豆豉饼灸、隔附子饼灸等。在使用补益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兼用灸法以温阳补虚,扶正散邪,效果更佳。

对于实证的治疗,薛氏主要用隔蒜灸以发泻其毒。对于头项部患疮者,因头为诸阳所在,前人多避开患部,而采用骑竹马灸,或足三里穴灸之。薛氏则认为,“其头项患者,亦宜灸之,但艾炷宜小,而少其壮数为善”[2]1162。可见,薛氏不囿于古法,敢于突破前人用灸之忌,对于头项部患疮者,采用艾炷小、壮数少的方法对其患部进行灸疗。临床治验及良好的疗效,使灸法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促进了灸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和发展。

2.2 隔物灸

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是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材料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首载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后经不断发展,历代医籍中所载述的间接灸约有40余种,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隔物灸治疗疮疡,既可避免直接灸之不便,又可借所用隔垫药物的透达之力增强对疮疡局部的解毒消肿、祛瘀生肌之效,可谓一举两得。薛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量研究与实践了隔物灸法在疮疡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2.2.1 隔蒜灸法 用大蒜去皮,切三文钱厚,置患处,用艾炷于蒜上灸之,3壮换蒜复灸,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杀其大势。此法可治一切疮毒邪盛正实之证,尤以大痛,或不痛,或麻木者为宜。如痛者则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盖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法,有回生之功。薛氏在很多医案中均采用了隔蒜灸法以发泻其毒,且多与清热解毒之剂,或托里消毒药,或外敷药等结合使用。如用隔蒜灸而不痛者,则需明灸患处,方能解毒消肿。

2.2.2 隔豆豉饼灸法 以江西豆豉为末,唾津调和作饼,如钱大,厚如三文钱,置患处,加艾壮于饼上,灸之。饼若干,再用唾津和作。若脓未成者,用之即消;已成者,虽不全消,其毒顿减。此法可治疮疡肿硬不溃,或溃而不敛,或脓清稀等,并一切顽疮恶疮。主要用于疮疡气血亏虚、阳气虚、中气不足等虚证。

2.2.3 隔附子饼灸法 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以唾津和为饼,置疮口上,将艾壮于饼上,灸之。每日灸数壮,但令微热,勿至热痛。此法可治溃疡,气虚不能收敛,或风邪所袭,气血不能运于疮口,以致不能收敛者。也可用于治疗体虚而疮陷之症,其使用指征一般是疮口紫陷,久而不愈,脓水清稀,或肿下软漫,恶寒,或手足逆冷,脉细如丝、脉沉弱等阳虚表现者。

2.2.4 隔香附饼灸法 用香附为末,酒和,量疮大小做饼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未成者内消,已成者自溃。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香附味辛,微苦,理气活血,酒调后又以艾灸熏之,可使气血通达。此法可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作痛,属气血壅滞之症。

2.2.5 隔木香饼灸 木香五钱,生地黄一两。木香为末,生地黄杵膏和匀,量患处大小作饼,置患处,以热熨斗熨之,或置艾火施灸,肿痛悉退。此法可治一切气滞结肿,或痛或闪肭,及风寒所伤作痛,并效。例如:一妇人久郁,右乳内结三核,年余不消,朝寒暮热,饮食不甘。此乳岩也,乃七情所伤肝经,血气枯槁之症,宜补气血、解郁结药治之,遂以益气养荣汤百余剂,血气渐复;更以木香饼灸之,喜其谨疾,年余而消[2]1022。此例乳岩,即乳癌,薛氏治以益气养荣汤百余剂,以补益气血、解郁散结,再以木香饼灸之,以行气散肿而消。

2.3 直接灸法

2.3.1 桑木灸法 用桑木燃着,吹熄焰,以灸患处,每次灸片时,以瘀肉腐动为度,日三五灸,以消肿溃。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周。此法可治痈疽发背不起,或瘀肉不腐,及阴疮、瘰疬、流注、臁疮、顽疮、恶疮等症。可以治虚补阳促脓,拔毒止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得火则拔引毒气,而祛逐风寒,所以能祛腐生新”[3]。用此法若疮未溃则解热毒、止疼痛、消瘀肿,已溃则补阳气、散余毒、生肌肉。

2.3.2 明艾灸法 用艾直接置于皮肤上灸之。用于隔物灸而无效者,适于元气不足,积毒炽盛者。对于诸多外科疾病的治疗,薛氏多采用明灸法、内服药、外敷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内外合治,以收全功。

3 结语

薛氏长于灸治疮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理论上做了发挥,充分肯定了灸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对灸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医学入门[M].金嫣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 119.

[2] 薛己.薛氏医案[M].张慧芳,伊广谦,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艾灸法论文篇(7)

[主题词] 阳虚/针灸疗法;艾炷灸;时间因素;白细胞介素2/分析

EffectsofMoxibustionatDifferentTraditionalTwelveTwoD-HoursonInterl

eukin-2intheMouseofYang-Deficiency

ZhangYing1,SunGuojie1,LiHanmin2,etal.(1.DepartmentofAcupuncture&Orthope

dics,HubeiCollegeofTCM,Wuhan430061,China;2.AffiliatedHospitalofHubeiCollegeofTCM)

[Abstract] Purposes Toprobewhetherornottherearedifferenteffectsformoxi

bustionatdifferenthours.

Methods ThemouseofYangdeficiencyweretreatedwithmoxibustionat12traditio

naltwo-hourperiodsandinterleukin-2(IL-2)activitywasdetermined.

Results TheIL-2activityofthemouseofYangdeficiencywasdifferentatthe12two-hourperio

ds,attheWeihourbeingthehighestandattheChouhourbeingthelowest,withasignificantdif

ferencebetweenthetwoperiods(P<0.05=;MoxibustioncouldincreasesignificantlyIL-2activi

tyofthemouseofYangdeficiency,attheYinhourtheincreasebeingthebiggestandattheHaiho

urtheincreasebeingthesmallestwithasignificantdifference(P<

0.01=. Conclusion

Moxibustionatdifferenttraditionaltwelvetwo-hourshasdifferenteffectsonI

L-2activityinthemouseofYangdificiency.

[Keywords]

YangDeficiency/acupther;Moxa-ConeMoxibustion;TimeFactors;Interleukin-2/anal

为探讨不同治疗时辰对艾灸免疫功效的影响,笔者以阳虚小鼠模型为观察对象,在不同时辰进行艾灸,观察不同时辰艾灸对白细胞介素Ⅱ(IL-2)活性影响的异同。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BALB/c近交系小鼠300只,体重16~20g,雌雄各半。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0只、造模组200只。参照《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1]的造模方法,每天1次在固定时间内向造模小鼠后腿肌肉注射醋酸氢化考的松1.25mg,连续7天。所有小鼠同等条件饲养。

1.2 艾灸方法

(1)选穴:双侧"后三里"穴,后肢胫骨粗隆外膝至踝间上1/5处(参照《实验动物针灸穴位的研究》[2]定位)。

(2)艾灸:将造模成功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6只。再将两组分别按时辰随机分为12组,每组8只。正常组、对照组不艾灸,观察组在十二时辰内分别对各组小鼠进行瘢痕灸(集中在30分钟内),每次用米粒大艾炷5壮,每日1次,连续3天。

1.3 检测项目

艾灸结束后,在同1天内,各组小鼠在各自所属的时辰内摘眼球处死,无菌取脾。检测各组小鼠的IL-2活性。IL-2采用改良的MTT法,参照文献方法操作[3]。对测定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正常小鼠的IL-2活性十二时辰中呈现出一定的波动,辰时最高,丑时最低,两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造模后小鼠的IL-2活性均值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十二时辰中其活性也各不相同,未时最高,丑时最低,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灸治后IL-2明显提高,其均值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时辰灸治对IL-2活性的影响各不相同。灸治后IL-2的提高,寅时最大,亥时最小,两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艾灸可以显著提高阳虚小鼠的IL-2,而不同时辰灸治的效果不同(见表1)。

3 讨论

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造成阳虚模型,造模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同一性强。在实验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IL-2主要是由活化的THI细胞产生。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是促进CTC和NK细胞增殖,促进B细胞分化和增强,促进抗体生成,诱导生成淋巴因子激化的杀伤细胞。IL-2在激活和增强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IL-2已成为衡量体内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有研究者发现老年人外周血中IL-2的活性下降。从我们的实验结果来看,造模组的IL-2都明显降低,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示阳虚小鼠模型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状态。

艾灸可以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4~6],其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时间因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已有报道指出不同时辰艾灸所产生的效应存在差异,但多是选择数个时辰进行研究,对十二个时辰内灸治所产生的作用是否一致尚未见报道。从我们的实验结果来看,十二个不同时辰内灸治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对IL-2活性的影响,寅时最为明显,而亥时效果较差。这说明不同时辰灸治对提高阳虚小鼠模型IL-2的作用的确存在差异,提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应考虑不同治疗时间对针灸疗效的影响,以便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至于艾灸对IL-2活性为何会在寅时治疗效果最好,而亥时效果最差的原因,我们考虑是否与寅时正当阳气初升,而亥时则是阴气极盛之时有关。造模后的小鼠本为阳虚,在阳气初升之时灸治则助阳之力更强,在阴气极盛之时灸治则违背了因时之宜的原则,所以效果较差。是否还有其它原因还有待今后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陈小野.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04

2 华兴邦,等.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1991;(11):1

3 郑永唐,等.测定细胞存活和增强的MTT方法的建立.免疫学杂志,1992;(4):266

4 肖达,等.艾灸对老年人IL-2及其受体的影响.上海免疫学杂志,1997;(3):184

艾灸法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102-03

1 资料

对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的住院患者,共40名,男22名,女18名,年龄55~90岁,其中实证患者10例,虚证患者30例。均为卧床病人,卧床时间1个月到8年不等。

把上述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名,1组为实验组,使用穴位艾灸方法解决便秘,另1组为对照组,使用药物疗法通便。

使用艾灸穴位法,要排除实热证型患者。

2 方法

2.1 实验组

2.1.1辩证

便秘属肠道病变,因病因病机不同而分虚证实证。实证有热秘和气秘,虚证分气虚、血虚、阳虚。

热秘:面赤身热,口臭唇疮,尿赤,苔黄燥,脉滑为辨证特点,此证型不宜艾灸。

气秘:欲便不得,暧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气虚: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不干硬,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

血虚: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阳虚:又谓冷秘,尿清肢冷,喜热恶凉,苔白脉沉迟。

使用艾灸穴位通便时,应辨证论治。因艾灸以温阳为主,故病证为热证者,不可施灸。而对血虚便秘患者,在每次施灸后,病人诉有便意时,可予开塞露塞肛以帮助通便。因血虚者肠燥不利于下,可减轻便下的痛感。

2.1.2操作材料

艾条1条、灭火盅1个、弯盘1个、石腊油1瓶、打火机1个、棉枝1扎、酒精灯1盏。

2.1.3穴位定位

中脘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天枢位置:脐旁2寸,左右各有1穴。

气海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简便取穴,可于肚脐眼下量二横指。

2.1.4操作方法

取物到床边,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患者取仰卧位,以脐为中心,取中脘、天枢、气海穴,点燃艾条施灸。每穴灸5-10分钟,以雀啄穴、回旋灸、温和灸等不同方法灸之,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热痛感,及时调整距离,注意弹去灸灰,防止病人烧烫伤。一般以病人感温热、皮肤微红为度。在艾灸的同时,可不时用拇指进行穴位顺时针按摩增强刺激。

灸后在施灸处涂以石腊油。

2.1.5操作时间

艾灸时间可根据患者便秘病程长短而论,便秘病程较长,艾灸时间可适当延长,甚至1天2次,连续施灸,直至病人大便正常1段时间以维持疗效。

2.2 对照组

对照组病人均使用常规通便药物,包括口服大黄胶囊、番泻叶等药物通便。

3 评价

4 结果

卧床时间不超过1个月,未形成习惯性便秘者,使用药物疗法后1天内有效果,但超过3个月的病人,一般须连服药物,再配合使用其它通便手段,如灌肠,才能有效解决,但在连服多天通便药后,亦因引起腹泻而须停药,而停药后因病人本身久卧气虚,便秘再发,如此恶性循环,病人的便秘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

而艾灸穴位法,超过90%的病人当天有效果,肠蠕动明显增强,且无出现腹泻等并发症,灸后病人诉腹中温热有气而感舒适,令大便有力,若连灸1周,效果更佳。期间做好病人的腹部活动指导,辅以食疗,虽不能根治,但维持时间更长,效果更好。

5 讨论

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点燃后在人体某穴熏灸的一种技术方法,此法利用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人体穴位361穴,加上48个经外奇穴,通过有效刺激,能通行气血、调和阴阳。在脐周穴位中,有中脘、天枢、气海穴,其中,中脘穴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刺激中脘可使健康人胃肠蠕动增强。气海穴有强壮全身的作用,能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对先天禀赋虚弱、后天劳损太过、大病新愈、产后体虚等证均可取为补虚要穴。天枢穴主治便秘,腹胀。

在40例病例中,其中有1例卧床时间长达8年的90岁病人,自理能力完全丧失,且长期便秘,一次大便7天未解,期间按医嘱连服蓖麻油2天,再服用大黄胶囊1天,均无反应,再使用清洁灌肠,方解下少量软便,查肠内宿粪仍然较多,属本虚之证,遂予连续艾灸天枢、气海、中脘等穴位2天,并配合拇指顺时针穴位按摩,病人能有效通便,解下大便黄褐色软便。再每隔3天予艾灸穴位,连灸5次,病人基本形成3~4天定时排便。另1例76岁老年病人,有不全性肠梗阻病史,经常性腹痛、便秘,通过食疗及药物通便、使用开塞露、灌肠、大肠水疗等均不能解决,予艾灸天枢、气海、中脘1天后,患者肠蠕动增强,连灸2天后,开始通便,再连续艾灸1周,期间指导患者加强腹部按摩、增加户外活动,进食富含粗纤维的食物等,有便意后予开塞露塞肛,患者基本能每1~2天排大便1次,初时大便量少而硬如石,后大便已呈正常便形,腹胀明显缓解。

通过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中医传统技术,艾灸中脘、天枢、气海等穴位,对解决老年人长期卧床引起的习惯性便秘,对比使用药物疗法更有优势。且在临床实验中,病人对使用艾灸穴位解决便秘较为欢迎,接受度较高。而艾灸作为有悠久历史的中医传统技术,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有效,无副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艾灸法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R24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c)-0010-03

Experiment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in recent ten years

YANG Hua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the School Hospit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focu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n the TCM has shifted from 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to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both of which have similarities, and each has an advantage. This paper will show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the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and its effects on six aspects such as the system of sports, the nervous system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Key words]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Experimental research; Review

艾灸预处理,即“逆灸”,属于逆针灸的一部分,是以“治未病”为主要理论基础的防病保健方法。它是通过艾灸激发经络之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这一预防疾病的方法最早出现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其中记载“新生儿无疾,慎不可逆针灸”。沿用至今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都属于“逆针灸”的范畴。本文将对近10年来艾灸预处理的实验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 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

历代医家对艾灸预处理的理论阐述非常丰富。明代・高武在《诸病源候论》中,最早给出明确定义:“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针刺与艾灸同是治未病的两种重要手段,但是两者相比较,针刺多用于既病防传,艾灸则多用于未病先防[1]。这说明艾灸预处理更适用于防止疾病的发生。在中医理论里,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①调整阴阳,促进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②激发正气,调节气机,拒邪于外;③根据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规律,未病先防;④结合时间医学,择时防治。

目前,在现代医学研究里,“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是比较公认的一种假说。它能很好地阐释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李晓泓[3]认为,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现代应激学说密切相关。针对“未病”人群(这类人可以是健康人,也可以是无病体弱人群或是按照体质学说区分的某类疾病的高危易感人群等),医者或患者自己在疾病发生之前用针灸对一些特定腧穴进行适时、适量的物理刺激,使机体产生有利的应激反应,能够调整潜在的功能紊乱,抵抗或减轻随后发生的疾病对身体的伤害,从而达到提高机体的应变能力和延缓正常器官组织衰老退化的目的。并且推测,在这种良性应激反应过程中,热休克蛋白是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的重要物质基础。相对于西医利用短暂的缺血、缺氧、高温等预处理方法[4-5]来说,针灸具有创伤小、易于调控的优势,尤其是艾灸,刺激温和,易于接受。

2 艾灸预处理的影响

2.1 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艾灸预处理能够改善和缓解运动性疲劳导致的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常,自由基的代谢紊乱,进而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同时还能够减轻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对骨骼肌的结构损伤。项丽静[6]的研究发现,艾灸能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升高,丙二醛(MDA)的含量下降,这种明显的抗自由基氧化的功能能够阻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从而延缓大强度耐力训练运动大鼠游泳至力竭的时间,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王之娟等[7]发现,通过艾灸肾俞能够有效防止持续性运动疲劳大鼠模型出现体重下降,缓解血红蛋白、肌糖原、肝糖原含量的下降。此外,顾一煌等[8]研究结果还显示,艾灸可升高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有利于血液中乳酸的代谢,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常压耐缺氧的时间和提小鼠的负重游泳能力。熊静宇等[9]还从光镜下观测到艾灸预处理组的骨骼肌细胞除小部分核膜边界不清楚外,肌纤维排列整齐,细胞膜完整,胞内无空泡出现,并且艾灸运动组运动后各时相骨骼肌结构损伤程度都明显轻于单纯运动组,运动后72 h损伤基本修复,证实了艾灸对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大鼠模型的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2.2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现研究者多采用“4-动脉阻断”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来观察艾灸预处理对模型的影响。赵宇辉等[10]证实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Bcl-2蛋白,Bax蛋白表达存在良性影响,而华金双等[11-13]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与缺血组比较,艾灸预处理组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受到显著影响,HSP70蛋白受到较多表达(P < 0.01),并且海马CA 1区HSP70 mRNA表达各时间点显著偏高(P < 0.01),以上研究说明影响HSP70 mRNA、HSP70蛋白、Bcl-2蛋白、Bax蛋白的表达可能是艾灸预处理保护缺血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孙忠人等[14]还发现,与脑缺血组相比,艾灸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的一氧化氮合酶(NOS)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活性均显著性降低(P < 0.01),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艾灸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大鼠模型的NOS和nNOS活性具有相同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诱导脑缺血耐受。

2.3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在针灸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更全面些,艾灸预处理的相关研究较少。早期动物实验[15]已经证实,针刺能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纠正心脏缺血诱发的心律失常,改善左心室功能,从而提高心肌抗御缺血损伤的能力。之后的研究[16]还证明,这种冠状血管程度不一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来实现的。王一茗等[17]发现艾灸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心肌缺血高脂血症大鼠心肌肌浆网的RyR2 mRNA表达,并且优于缺血再灌注(P < 0.01)。随后赵宇辉等[18]还发现艾灸预处理还可以通过增加HSP70 mRNA的表达来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但是对于缺血再灌注的优越性却是与每日的治疗量有密切关系。

2.4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应激状态下,热休克蛋白不仅存在于细胞内,还能被机体的一些细胞分泌到循环血液和体液中,形成细胞外热休克蛋白(extracellular heat shock protein,eHSP),通过干预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来影响炎症因子的转录和表达,最终达到减轻炎症损伤、保护机体的目的。那么艾灸预处理保护消化系统的作用机人们环境除了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血液中eHSP70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有实验表明[19-20]经艾灸足三里、梁门穴预处理的大鼠胃黏膜,HSP70蛋白和基因表达增加,前列腺素2(PGE2)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含量显著升高,胃黏膜血流量(GMBF)亦显著增高,内皮素(ET)含量明显下降。以此来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从而保护胃黏膜。易受乡等[21]研究发现艾灸预处理可以诱导eHSP70的表达升高,启动其下游信号转导途径,抑制核因子NF-κB的表达,减轻血清内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的转录,同时镜下还可以观察到,艾灸预处理组大鼠胃黏膜(与模型组比较)的破损,脱落较轻,炎症细胞浸润较少,并且在病理组织学评分上,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相应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在另一项实验中[22]也被证实。不仅如此,艾灸预处理还能对抗炎因子产生良性影响。有实验结果[23]显示,艾灸预处理在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同时,抑制促炎因子IL-1β、TNF-α,从而达到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同时,Liu等[24]的实验还证明,艾灸预处理还可以增加胃黏膜中GSH-Px与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而达到其抗氧化损伤的作用。

2.5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李晓泓等[25]的研究发现,艾灸预处理能够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下丘脑里的HSP70异常表达,调节血清中IL-6、TGH、皮质醇的含量,并且还观察到模型的纤维结缔组织和滑膜间皮细胞增生程度减轻,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降低,关节软骨面较完整。但此实验中叠加的预处理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6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李晓泓等[26-28]的研究表明,逆灸对更年期大鼠的影响是多途径的、整体性的。它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稳态维护具有保护作用。逆灸可以调节更年期大鼠的TNF-α的紊乱,提高脾脏雌激素受体α,增加子宫内激素雌二醇(E2)、孕激素(P)的含量及相应受体表达,延缓子宫退行性改变,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等相关激素的平衡,缓降下丘脑室旁核雌激素受体α的异常高表达,正向调节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血浆中促肾上腺激素。但是不同作用途径的最佳作用时间点并不一致。

3 讨论

灸法以能够弥补针药的不足、擅长“治未病”而倍受青睐,近10年来,国内研究者逐渐重视对艾灸预处理的作用研究,研究对象逐渐覆盖临床各科常见疾病,包括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但是实验中,处理手段多是造模前临时短期艾灸预处理,处理时间从7次到16次不等,同一种疾病选穴不一样。所以,关于艾灸预处理的一些基础研究,如刺激量、刺激时间、刺激间隔、穴位选择等,还有待实验针灸学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程洁,李忠仁.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3):49.

[2] 何小琼.逆针灸治未病中医机理浅析[J].江苏中医药,2008,40(10):74-75.

[3] 李晓泓.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82-85.

[4] Monkayo J,De Freitas GR,Bogousslavsky J,et al. Do 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 have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J]. Neurology,2000,54(11):2089-2094.

[5] Gorgias N,Maidatsi P,Tsolaki M. Hypoxic protects against neuronal damage of the rat hippocampus induced by severe hypoxia [J]. Brain Res,1996,714(1-2):215-225.

[6] 项丽静.灸足三里、关元穴对运动人鼠肝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73.

[7] 王之娟,王蕴红,梁蕾,等.艾灸肾俞对大鼠抗疲劳能力作用的效果观察[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52.

[8] 顾一煌,金宏柱,史曙生.艾灸对小鼠抗运动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42.

[9] 熊静宇,肖国强,卢艳梅.艾灸预处理对大鼠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组织保护作用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0):56-61.

[10] 赵宇辉,孙忠人,李晓捷,等.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Bcl-2和Bax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53-54.

[11] 华金双,李丽萍,朱现民.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SOD,MDA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8):595-597.

[12] 华金双,李丽萍,王民集.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7,39(12):73-74.

[13] 华金双,李丽萍,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HSP70蛋白及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86-87.

[14] 孙忠人,王振宇,华金双.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52-54.

[15] 王浩,李汉儒.冠心病患者血液脂质过氧化物及有关酶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2,23(4):251.

[16] 邓集荣,刘涌,李可智.按膻中穴致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在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按摩与导引,1998,(1):6.

[17] 王一茗,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高脂血症大鼠心肌RyR2 mRNA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1164-1167.

[18] 赵宇辉,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凋亡及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1):36-38.

[19] 常小荣,彭娜,易受乡,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HSP70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3):1252-1256.

[20] 易受乡,彭艳,常小荣,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增殖修复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21-24.

[21] 易受乡,杜燕.艾灸预处理对急性胃劲膜损伤大鼠血清中eHSP70及胃黏膜细胞NF-kB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62-1467.

[22] 杜燕,易受乡,林亚平,等.艾灸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热休克蛋白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69-272.

[23] 刘密,常小荣,严洁,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906-908.

[24] Liu Mi,Chang Xiaorong,Yan Jie,et 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on GSH-Px, SOD and MDA in gastric mucosa of rats with stress ulcer [J]. J Acupunct Tuina Sci,2011,9(1):17-20.

[25] 李晓泓,张露芬.艾灸预处理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HSP70的影响及保护机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86-89.

[26] 李晓泓,解秸萍,张露芬,等.逆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下丘脑雌激素受体α和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及血浆促肾上腺激素的调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18-120.

艾灸法论文篇(10)

在吴焕淦儿时的记忆里,仙居西医匮乏,反倒是中医盛行乡间。一撮草药、一根银针就能解除病人之苦,中医的神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耳濡目染,吴焕淦自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乎走上中医之路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1990年从浙江中医学院硕士毕业后,吴焕淦报考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云集了国内多位中医大家。在跟随著名中医陈汉平教授从事针灸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几年里,吴焕淦如鱼得水,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中医技能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很快便成了上海市年轻的名中医和学科带头人。

如今在上海,说起这位中医药大学的吴教授,人们对他赞不绝口。而在我国中医界,他也是首屈一指的专家之一。吴焕淦现在仍活跃在中医科研的舞台上,怀着传承中医国粹的执着信念,不遗余力地为中医针灸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出谋划策。

创新灸法攻克肠腑病症

2013年11月,吴焕淦领衔的973计划项目“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被评为优秀成果。

在此项目中,吴焕淦及其团队对灸法临床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初步阐明了艾灸理化特征的生物效应机制、热敏规律及其科学基础,以及艾灸效应关键因素的临床科学基础等关键科学问题,有效揭示了艾灸作用的自身特点和生物学机制。专家审核认为:“该973项目成果优秀,极大地推动了灸法的临床应用与发展,促进了中医灸法学的理论创新。”

早在20世纪90年代,吴焕淦及其团队就开始了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和机理研究,并一举获得成功,显著提高了中医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荣获19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次的成功让吴焕淦尝到了创新的乐趣,于是他又由点及面,将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拓展到了难治性肠腑病症领域。

据了解,难治性肠腑病症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结合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吴焕淦认为本虚标实并见是这类病症的主要病机,而且尤以脾胃虚弱为主。元代医学家罗天益曾提出“灸法温养脾胃”的思想,因此,在吴焕淦看来,灸法或许会是治疗难治性肠腑病症的有效手段。

为此,他用了30多年时间紧扣临床深入研究灸法,在灸法治疗难治性肠腑病症的理论认识、诊治规律、效应机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提出“艾灸温养脾胃,调和肠腑气血”的治疗学观点,并创建艾灸特色新技术,在中医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疗效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吴焕淦的“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临床研究”项目,突破了中医针灸疗效难以重复且临床难以推广的瓶颈,有效提升了中医针灸治疗肠腑病症的整体水平,使此病成为中医针灸的优势病种。同时,这一重大成果也创新了人们对艾灸温养脾胃的认识与实践,在振兴灸法临床应用,促进中医针灸学科发展方面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最荣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身作则促进灸法发展

无论是“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还是“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临床研究”,显而易见都是吴焕淦在大力弘扬灸法。在他看来,中医针灸中针与灸密不可分,而且灸法作为中医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得到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

但现在临床中“重针轻灸”的现状令吴焕淦有些担忧,他说:“灸法的应用和推广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不要让这一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日趋萎缩。”

身为中医,吴焕淦自发地承担起了传承和发扬灸法的责任。他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中医针灸溃疡性结肠炎特色专科,被评为上海市A级中医特色专科,全国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同时,他还将多年研究所得整理成一套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中“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技术”2005年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上海、新疆、甘肃、宁夏、云南等10余个省市推广应用。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多个成果被纳入《刺法灸法学》、《实验针灸学》等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临床实践中,吴焕淦更是积极探索现代疑难病症的艾灸治疗技术,先后开展了隔药灸、温和灸、天灸等多种灸法研究,并从免疫学的角度归纳总结了灸法作用的主要特点和规律,阐释艾灸疗法的技术关键,向大众展示了“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优势,有效缓解了灸法日益萎缩的局面,使灸法的临床应用和地位得以提高。此外,为了提高艾灸的临床疗效,方便患者应用,他还多方求证,改良艾灸太乙神针配方,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当然,促进灸法发展需要多渠道的互相配合。首先,灸材是否绿色安全尤为重要。为此,2010年吴焕淦在家乡仙居建立了艾叶种植基地,亲自指导艾叶种苗的筛选、种植及后续管理,并协助当地种植户进行优质艾叶种苗种植技术规范化研究,从材料上有效保证了艾灸疗法的安全可靠。

其次,为了加强人们对针灸和灸法的认识,促进灸法的推广和应用,吴焕淦主持编著了多部灸法专著,如《中国灸法学》、《古今医家论灸法》、《中国灸法学现代研究》等。这些专著的出版发行,对灸法的传播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针灸学科带头人,吴焕淦极为重视中医学的“传帮带”作用,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医流派传承工作要以中医临床传承为重点,以课题为抓手,以传人为载体,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为此,他始终将目光瞄准中医针灸研究前沿,积极推动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开放以及教学等方面的发展。

自2001年以来,吴焕淦先后培养了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21名。其中,3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1人被评为上海市高层次针推伤临床人才。如今,吴焕淦的这些学生们大都活跃在各省市中医院校,且身居要职,与他一样也在为灸法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忙碌着。

新研究拟推灸法国际化

几十年来,吴焕淦全身心地投入中医尤其是灸法的研究中,为表彰他这种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的精神,他被评为2003―2004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5年获得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称号,2006年获得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同年担任上海市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带头人。

2007年,吴焕淦成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针灸推拿学科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2008年被评为教育部优秀学者,同年被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效应重点研究室成立,吴焕淦任主任和学术带头人。这也是上海市针灸学科首次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如今,吴焕淦依然执着地坚守在针灸医学研究的前线,他领衔的“基于临床的灸法作用机理研究”获得973计划项目滚动资助。2015年2月7日,该973计划项目方案优化与实施协调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

据悉,此次研究将在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有效的基础上,从灸法效应的启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灸法内源性调节作用途径、灸法内源性调节靶器官效应等方面,开展灸法效应的内源性调节机制研究。

上一篇: 工程测量技师论文 下一篇: 写作技能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