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6:53

科技信息论文

科技信息论文篇(1)

一、信息技术学科与班会课的整合:

玩游戏.上网聊天是中学生较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特别是电脑进入教室后,除了教学需要外,也为学生玩游戏聊天提供了方便。如何把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呢?为此,我们让学生在校园网论坛上就“游戏的利与弊”谈谈各自的看法,结果很多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有益的游戏可以益智,有的认为玩游戏浪费时间,还有的认为只要处理好时间的等……”总之,通过这次班会课,一方面以学生喜欢的聊天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思考,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可沉溺于攻击性的游戏。从而让电脑既成为学习娱乐的好帮手,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

在教学管理中,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合作学习,并学会在合作中懂得同学间如何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例如在指导学生作品自评、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别人的闪光点,每一幅作品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但总有一两点闪光之处值得借鉴,相互启发,结合自己的作品扬长避短,或者多位同学共同合作,技术交流、创意交流、既体现了互帮互助的精神,又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不断进步,不论作品还是人品都能越来越接近完美。这样,在学生间就形成积极、愉悦、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又用学生的优秀作品美化机房,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二、信息技术学科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中小学德育任务主要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的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也才能做一个符合道德要求的人。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学生感到如何确定好的主题是最难的。其实有好多好的主题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教室的墙上就贴着“工作着、学习着是美丽的”、“人人都要做好人”等。在教学中我还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具体的事例,例如我碰到的一位交警,平时在烈日雨中指挥繁忙的,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还专门抓获一些偷车贼,让失去自行车的失主又能找回自己的马儿的故事,启发学生用作品把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表达出来,宣扬人世间美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要多做好事、善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树立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好的理想。

三、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美术、学科的整合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美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健康情趣和理想的境界。而美育又分美育、美育、文化美育等。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又将如何体现美育教育呢?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

杭州的四月是最美丽的季节,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市政府又花了大量的投资把杭州西湖装点得越来越漂亮了:南线开通,白堤、苏堤、西湖边都建了很多有教育意义和典故的雕塑、为学校的教育创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个人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了“环境人”的教育思想。

学校组织春游,这一周的信息技术课我就结合春游让学生把春游的感受通过你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用绘画描绘了春天的景致和春游的场景,还有的学生描绘的是心中的春天,让学生在创作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熏陶。

现在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还有欣赏和制作flash作品,在指导学生制作flash作品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主题配上一些好的名画、优美诗词、和经典音乐,使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优美的文学诗词、名画艺术、以及著名的经典音乐有所了解,有所感悟,让学生在整个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既学会flash技术,又接受了艺术美和文化美的熏陶。

美育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有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对美的感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来,自然而然就形成立美创造活动。我们让学生美化修饰文章,作报刊,制作网页、flas等,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艺术美的创造,而且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信息技术学科与情感教育的整合:

教育是门艺术,如果离开情感的因素,没有感染力的教育,根本谈不上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这也是多媒体教学课件依旧不能代替教师教育的原故。

在教学中,我注意用情感的因素感染学生,创设一种师生平等、民主交流的教学气氛,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育离不开生活,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不再是仅仅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服从教育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地探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在教学生作电子报刊和网页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我最喜欢的**”为题自由创作,结果很多学生写了“我最喜欢的老师”“我最快乐的童年”“我最喜欢的书”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还有的学生表达了热爱人生,热爱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渴望人世间充满爱,追求真善美的情怀。

五、信息技术学科与心的渗透:

瑞士的学家裴斯特洛齐对教育就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化、人性化”的口号。在作品的选题中,我一般都让学生自命题。法国的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教育”的思想,就是要从学生的自然本性出发。他认为儿童的自然本性是向善的,因此只要尊重学生的本性,他的个性,就能培养出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感受。况且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愿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这些作品,让我们了解学生真实的心声,也让我们教师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结果很多学生写了《感恩的心》、《放飞心灵》.《我的世界我喜欢》等。当然也有的同学写了《扭曲的心》.《人生好苦》等,这都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及时给予关注,积极引导,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有一颗健康快乐正直善良的心。总之,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满足学生正当的合理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自主,乐于学习、这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原动力,也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六、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整合:

网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但很多人认为网络是虚幻的。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教育学生不论在现实生活中或是网络学习中都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另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并在校园网上开通网上论坛,师生在线交流等。一次我在网上碰到一位怀疑一切的学生,他问:“什么是诚信?现在上到处都在宣扬虚幻这个概念,现实生活中都没有诚信,何况虚幻的网络?”我告诉他:“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以为说谎可以保护自己,熟不知,一个谎言的开始,就意味着将要用很多谎言来掩盖。况且一个人老说谎会很累的。如果你给别人诚信,别人就会给你诚信。说谎者在诚信者面前也只能诚信,何况谁又愿意和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交朋友呢?所以只有诚信才是对付虚假、虚伪、虚幻的最好的办法。”后来他告诉我他改掉了说谎的习惯,还在网上交了不少的好朋友。教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在网上平等对话,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更能接受。总之,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具有双重性,我们不能因为惧怕网上的不良信息就拒绝网络。况且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事情,只要正确引导,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不要盲目地陷入无聊的聊天和所谓的网恋之中,网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很大的帮助。如果人人都能在网上作个诚信的人,遵守网络道德,真正的网络教育就会成为现实。

存在的及解决的策略

科技信息论文篇(2)

二、业务功能流程与分析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项目数据集中、业务规范统一,为财政支农项目申报项目信息资源整合和全面监管提供依据。集成项目申报业务、项目立项业务、人员专家资料库、经费管理业务、项目实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及项目评审验收等一系列项目管理职能,实现项目资源上的人、财、物的全面管理和项目滚动管理的全程跟踪。提供动态的项目执行控制和资料管理,可及时监管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果。支持多年数据集中管理、动态分析、对比分析和挖掘分析。与市财政预算系统能够进行预算科目对接,实现协调办公。预留与涉农补贴资金监管系统等相关系统对接的接口。

三、主要功能

1.项目申报管理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项目执行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四、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某些工作流程。本系统以农业科技项目集中监管为目的,以农业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以农业科技项目资源管理为重点,全面实现了农业科技项目信息整合,从而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农业科技项目活动,满足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达到对农业科技项目全面管理的目的,为上级农委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对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的正确评估提供依据。

科技信息论文篇(3)

作者:邹艳辉

电子医疗档案意味着压缩信息内存大小、规范储存的内容和位置。传统的电子医疗档案所认为的唯一目的是保存医疗诊治信息,尽管这是一个重要的目的,但是当今电子医疗档案的功能远不止这一目的。基于强调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维持病人健康的目的,医疗照顾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以全局的眼光看待电子医疗档案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病人(例如:只局限某一个体所患的疾病),电子医疗档案所强调的是完善和保存健康和疾病信息。因此对于某一个体来说,电子医疗档案里实际记录的是某人一生健康资料的信息,包括疾病的症状、体征、治疗计划、措施和结果等,同时也包括个体的过敏信息、疾病和外伤史、身体功能状态、检查、检验结果、体格检查、医嘱、会诊报告及治疗病程记录等。电子医疗档案还包括某人保持健康状态的信息:比如接种史、个人行为资料、环境资料、人口统计学资料、医疗保险、为治疗过程提供管理信息,还包括其它法律相关的资料例如:同意书等。电子医疗档案还记录了:记录人、时间、地点和资料取得的方式等。资料可以以文本、数字、声音、图像、甚至是视频的方式记录等。用以上一种或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医疗信息及个体的电子医疗档案。所以电子医疗档案就是捕捉、加工、沟通、储存和显示病人的信息。这一系统也可能包括临床信息系统,组成电子医疗档案,还包括诊疗规范、病人健康教育资料、专家会诊意见和收费明细等。当所有功能同时工作时,电子医疗档案提供的就不止病人的病历而是一个临床诊疗护理活动的支持工具。电子医疗档案能够把各种信息资源融合提供给决策制定者,最终成为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主要的信息来源。收集资料(DataCapture)资料收集是指收集和储存信息到计算机系统。收集资料的方法各种各样,包括:打字输入、认知模型(声音、手写、生物特征等)输入和医疗仪器输入。

资料来源于病人本身、家属、仪器设备以及其他医疗机构的电子医疗档案信息。储存(Storage)储存是指信息的物理位置。在电子医疗档案系统中,健康信息以各种方式在各种系统间传播,因此应该建立电子医疗档案权限储存计划和严格的身份确认。电子医疗档案的权限是指只允许特定的用户可以查阅到某病人的信息。系统具有备份和恢复的功能。储存计划所强调的是使某一信息以活动和非活动的方式储存或者永久地保存在某一种储存媒介里。工作人员的电子身份可以通过电子签名或数字的方法进行确认。信息加工过程(InformationPro-cessing)信息加工过程是指有效提取信息和资料使之变成有用的信息,包括决策支持工具,如:药品警示系统提供药品禁忌、过敏和异常检查结果的提示。备忘录提示病人的检查时间、关键的路径措施、需要给的药和其他医疗活动。信息加工甚至提供统计数据、循证诊断方法、治疗指南和原则。护士可以为某一个病人提供标准的护理指南、原则、关键路径,使得护理计划满足某一病人的需求,并以此作为管理病人和护理记录的基础。这些诊疗信息及其结果以电子记录的方式储存为后续的照顾者、其他医疗工作人员提供信息,并对信息分析做出持续改进的工作指南和原则。电子医疗档案信息甚至可以以某种方式下载,用某种软件分析做更复杂的科学研究和分析。信息的交流(InformationCom-munication)信息交流是指各分系统之间的信息链接和交换。把健康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系统在不同的地点,为不同的目标人群在其相应的权限下得到信息服务。目标人群包括病人、照顾人员、信息提供者、付账者;而系统的构成可能是国家的、大中心的、区域的层面,把各分支机构及其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用标准的信息代码进行沟通的原则,是使得这一系统功能运转正常的关键。因此各系统持有者必须达成广泛的共识,对信息的转化和传递形成一致意见。使用统一的词汇和代码使得资讯变成有意义的信息。电子医疗档案系统必须提供治疗护理的关键信息数据库和知识平台,例如:药学公式、会诊数据和参考文献数据库等。安全(Security)基于电脑程序的电子医疗档案系统能更好地保护医疗信息。因为只有被授权人员才能够进入电子医疗档案系统查阅或记录相关信息。信息安全所强调的是病人的隐私及其权利,保证数据的完整。信息安全功能必须与相应的法律条例和执行标准一致。信息安全系统必须确保信息只能提供给被允许获得信息的人,即合法性。信息安全系统也必须对不合法的侵入进行审查。为了充分的理解信息的权限重要性,必须讨论以下三个重要的术语:隐私、保密和安全。①隐私是指个人有权利使自己的信息不被公布给其他人。如果一个病人决定不告知医务人员她曾经做过人工流产,保护这一隐私是她的权利。②保密是指保护他人的隐私。当一个病人把自己的隐私信息告诉医护人员时,医护人员就有责任保密,不把这个信息透露给无权得到这个信息的人。③安全是指保护信息使之免遭不慎或者有目的地泄露给其它无权知道的人,使信息不被改变、破坏、和丢失。

信息的再现(InformationPresen-tation)通过电子医疗档案系统的管理使海量的信息变成有用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呈现给相应的医疗工作人员以及其它有权限得到这些信息的人。例如:护士所需要的信息是医嘱、病人存在的问题、日期等。信息可以以细节或者总结的形式出现。如以表格、图形、描述及其他各种方式显示。某些信息使用者也许只需要知道某些数据的存在和缺失,而不是数据本身的性质,例如:血库抽取捐血人的血液检查艾滋病、肝炎和其它状况。如果患者检测结果阳性,那么血液中心不必直接通知该捐血人的真实结果,而只是简单的告知其检测结果异常,然后指导其去合适的医疗机构去做进一步检测。决策支持和电子医嘱录入(Deci-sionSupportandComputerizedProviderOrderEntry)美国医师学会推荐电子医疗档案系统提供七个方面的功能:①病人的健康信息和数据有利于做出临床诊断,诸如:病史、检查结果、过敏史、目前用药和同意书等。②结果管理:自动提供检验、检查结果分析、电子咨询报告等。③医嘱录入和医嘱的管理:在有或者没有决策支持系统下计算机管理医嘱录入有利于避免医嘱遗失和字迹潦草,自动产生相关的医嘱,监测复制和矛盾的医嘱,减少医嘱录入的时间。④电子备忘与提醒;⑤电子交流和联系:电子交流在医疗团队的各人员之间,在不同的场合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广泛交流。⑥支持病人管理的流程包括:预约、记账、医保资格审查、满意度调查等。⑦疾病信息报告和人群健康的管理,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提供所需要的健康报告,强调内部质量改进。决策支持和电子医嘱录入有利于决定治疗措施,其提供的自动提醒功能有利于及时处理病人的异常状况避免用药错误,相应的医嘱自动生成功能及电子录入避免了潦草的书写、医嘱的缺失,有利于保证病人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归纳起来决策支持和电子医嘱录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避免医疗错误:①改善了沟通;②更容易得到资信;③提供关键信息(例如:药物的剂量);④帮助计算;⑤检查实际执行时间;⑥协助监测;⑦决策支持;⑧快速的反应和发现不良事件(BatesandGawande,2003)。传统的现场护理技术只是用于隐血试验、小便分析、早孕试验和血糖监测。当今现场护理技术更用于动脉血气、凝血时间、心脏标记物、链球菌快速鉴定、胆红素、肺功能分析、快速甲、乙型流感病毒的检测、快速艾滋病检测、唾液分析(Lewandrowskietal,2005;Newbold,2004;Nichols,2004)。现场护理技术的设备包括以上监控设备和PDA等。目前,PDA在医疗领域应用最常见的是移动护士站,广泛应用于现场护理技术中。移动护士站是护士工作站在病人床边的扩展和延伸,其解决方案是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为支撑平台,以掌上电脑(PDA)为硬件平台,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HIS的数据资源,实现了HIS向病房的扩展和延伸,极大地推动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发展趋势现场护理技术的一个优点是能扫描护士的胸牌从而来确认谁做了这项检测,并且能避免重复做的错误;同样可以扫描病人的信息,因此使得检测结果直接进入病人的信息系统,并形成电子医疗档案。

科技信息论文篇(4)

1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任何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都可以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2.4影响农业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3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4.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科技信息论文篇(5)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既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整合要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综合应用传统媒体与信息媒体,使二者各扬其长、相互补充。整合要让信息服务于课程,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又以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充分接触、使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其基本要求是:第一、课程整合是以各种各样具体学科的任务或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的情景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但这一切都需精心构思和设计。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例如,自然学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不同于其它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自然学科有其自身的魅力,也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第二、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把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第三、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极端。

第四、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相同的目标。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认识场所,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它是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下面,以活动《认识垃圾》为例,谈谈具体实施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进行有关垃圾的调查,考察周围的垃圾处理站,并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研究的课题,查阅相关资料,浏览有关网站。第三,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在班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上、学校及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并将部分优秀作品发送到相关的网站上。

科技信息论文篇(6)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历史学科该如何依托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1、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情感激发

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最普及的一种方式,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同样的情景,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进行情景创设,使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的环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可剪辑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激战的场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清军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邓世昌驾舰直冲敌舰的壮举及生动感人的旁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历史学科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演示历史学科中某些复杂的内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战役,头绪众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把战争进程制作成动画,演示战争动态的变化进程,就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如甲午战争,可把日军的进攻路线制作成动画,从陆战到海战,从朝鲜到辽东,中日战争的进程清晰可见。在演示动画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具体过程进行适当的讲解,这样学生既把握了整个进程的全局,又对具体战役有了充分了解,有利于他们对历史事件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历史教学手法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教师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时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二、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施研究课程。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研究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以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为特征的研究型课程提供了实施的条件和空间,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

1、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归纳史料

古今中外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我们的教科书上所涉及的极其有限,研究课程的开设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如在实践中,我给学生的课题是“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这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它不单单是历史学科的内容,还涉及地理、生物等学科。关于工业革命的内容,教材上虽有,但涉及较少,关于它的影响也只提到的是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因此,要完成此课题必须大量查找课外资料,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在研究型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已经能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有关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问题的研究

在丰富资源环境学习下,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对大量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的了解,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题实施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课题实施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或做成内容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资料,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索材料。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对工业革命有了玩全面的了解,经过综合分析认识到了在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出了这一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对其它学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学科之间的综合能力及分析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不断丰富对研究课题的认识,在任务的驱动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小组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在一个小组内学生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取得一致意见,解决问题。这样递增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率,提高了学习的竞争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创作,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作为历史学科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历史小报。本学期我区举办了学生历史小报的评比活动,从各校学生的作品来看,都利用了信息技术这一高科技手段。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排版设计,作品图文并茂,布局合理,主题明确。取得这们的成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

科技信息论文篇(7)

1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术正因为其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所以在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在讲解Australia一课时,我用电脑先向学生展示kangaroo和koala的视频资料,然后自然过度到它们的原产地-Australia,介绍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由于直观明显,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inthesouth/tothesouth/onthesouth的位置关系,而且由于课程图、文、音并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高,很多知识是自己提炼总结出来的,所以印象深刻。

2突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指导,具有实际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

多媒体电脑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直观和快节奏。例如有位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筛选信息能力,他的课程设计是让学生介绍一个国家,首先简单向学生讲解演示了怎样使用英语软件Amiglobe,给学生提供了网址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选择自己要介绍的国家,阅读筛选信息,信息中必须包括该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政治状况,经济状况。其它信息视自己状况可以增加.要求学生制作成powerpoint或word文稿,在全班进行交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要自己搜集信息;然后阅读,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符合老师任务的要求;最后编辑整理,形成成果。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重组有价值的资料,不仅使知识内容历久弥新,而且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欢乐中成长。

3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辨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体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由于学生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存在差异。要想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教师备课时必须注意合理设置教学梯度,尽可能提供学习途径的选择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让不同思路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课程整合,使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4促进交流协作、资源共享,发挥团队优势

(1)教师之间:科技进步和知识爆炸使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量都十分有限。现代英语的教学模块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环境等等各个方面,一个教师要想在短期内对所有知识都非常清楚根本不可能,而信息技术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例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到咸宁听课,英语教研组做好备课工作:他们每个学校的教研组重点准备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内容,把每个单元的教案、ppt、网络课件和相关资料上传到自己的教学网上,其他教师下载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做适当修改,极大限度的节省了时间、丰富了备课的思路。

(2)学生之间: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安排结对交流和学习讨论,结对交流是通过抽签、自由组合或其他方式使学生组合在一起,就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学生按要求创设规范的文件夹,他们可以互相使用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科技信息论文篇(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学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观念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里有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不同的语文教学情景相对应的关系问题。

借助多媒体的音频,聆听悦耳的声音。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唐诗、宋词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审美感知是人对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人们对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有利于熟读和背诵名篇名句。

借助多媒体的视频,观赏优美的画面。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如画的诗境,宏伟的场景,聚焦的时刻。语文主要凭借是文字,比较枯燥乏味,所以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诗歌鉴赏课,许多学生觉得太难,听不懂就不愿学,我一次讲《山园小梅》,是一首有关梅花的诗,先让学生收集写梅花的诗,然后通过比较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在课堂上配上漂亮的画面,伴随优美的音乐,同学们看到了梅花的洁白淡雅、姿态娴静,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的高洁。再来鉴赏此诗就显得容易多了。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了语文的课堂效率。

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既增强了审美感知的能力,也提升了语文课的魅力。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借助多媒体的网络技术,搜集丰盛的教学资料。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学,应放眼于未来,不能局限于课本。决定我们未来的是互联网和教育。海量化的网络资源,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例如,名著的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外的自主学习是课堂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利用好信息技术,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学习材料成为可能,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使课外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主动探索的学习,从而使课外自主学习带动课内的自主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作文教学原来总是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通过网络与外面交流,收集资料方便快捷,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关于穿越剧的议论文,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加工和整合,不少同学写出了质量的作文。卢芸同学的《向“穿越”开炮》获得好评。推荐发表在校刊《小荷》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契合点,恰当运用电教媒体,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有利于对教学信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讨、反思、总结,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加符合语文信息化、多样化、网络化的要求,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唐诗宋词鉴赏》

科技信息论文篇(9)

负责支配计算机的基础,然而,不同领域、产业的管理模式多有不同,软件的更新、升级很慢,这种无法相互配合的工作状态,会使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功能价值大大降低。比如说:软件设计只能明确、指示特定的资源模块,各数据间纵向、横向的关系不能及时调配、处理,一旦科技信息在运行过程中有特殊指示要求,则系统很容易便会跟不上“节奏”。

1.2历史数据保护不周数据在长期变化、演进的过程中

其资源历史会被储存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以便后续工作查询。然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内存还是很有限的,要长期时间保存有效数据是几乎不可能的。这要求,系统管理人员及时调整、更新,将这些科技信息转存到其他硬盘中,经过这样一道工序,历史数据很容易受到破坏,或遗失、或破损,总归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1.3处理方式刻板、传统查询与统计是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最基础的两个工作项目

所以市面上出售的系统软件,对上述两种科技信息处理手段的诠释、处理大体相同。传统、单一的管理方式,虽然能够保证系统功能不受破坏,但它也存在弊端,就是大量数据、信息无法快速转入功能处理模块,犹如百万大军过独木桥一样,路径只有一个,信息处理需先来后到。如此一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处理能力便会急速下降。同时,软件开发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长必经之路,作为一种集成软件,其数据来源、使用、制定的原则和基本法则是一定的。现阶段,软件开发公司、研究人员受产业服务要求限制,不愿推陈出新,从升级科技管理模式、开发新型统计结构入手,而是会按照以往软件开发的基本结构,在上面填充一些必要的功能模块。这样,软件开发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其功能价值也无法更深层次的挖掘出来。

2基于科技信息的功能价值探究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革新对策上文提到计算机管理系统有很多矛盾和问题,其升级、革新空间很大,信息、数据的资源功能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为此,笔者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探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革道路该如何走。

2.1规范软件需求

尽量满足管理工作者需要软件开发公司和研究人员应对软件的工作环境进行集中测评,如该软件今后会使用于哪些行业与管理模式中,做到软件的功能需求“一对一”。近年来,应用于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软件种类越来越多,为此,国家行政机关、各大企业的管理机构,都应承担起监督职责,根据自身实际工作需要,考核该软件是否符合自身的管理要求。如果不符合,需及时与软件开发公司和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并协助他们修复、改正矛盾问题。

2.2提高历史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历史信息无法有效保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问题,管理者们可以从自身工作入手,对科技信息进行合理的利用。比如说:把数据管理工作分为若干个时段,如每周、月、季度、年度,管理者按照管理需要,检索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技术处理,让信息拥有一定的说明功能,再行储存。如此,可大幅度节约计算机管理系统储存历史数据的应用空间,使处理数据更加高效。此外,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历史信息的销毁、保存、转存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处理这类历史信息和数据,因为小心、谨慎的工作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历史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3全面、立体升级改革软件

首先,详细解析现阶段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和变化方式,从发展角度入手,探究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向,以此为依据,制定下一阶段软件开发的大体功能需求和指标,使软件开发、科研工作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其次,丰富软件获取、处理、传播、管理的渠道,让真实、完整、有效信息集中输入到数据库中,为管理者提供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的对比发展过程,这样,软件中的信息资源会更加立体、全面,更具说明价值。最后,软件页面设计要全面地反映科研工作的内容软件设计者进入开发阶段时,软件页面设计应遵循简洁、大方、全面、适用的原则,如:系统功能、数据输入、数据管理、信息传播、打印等功能应明确分类,不能出现“重叠模块”,严防信息管理过程中出错。

科技信息论文篇(10)

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进行科学教学工作的科学教师应注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在查阅这些资料时,许多教师可能需要去图书馆进行查阅,这样不仅费时,而且还很有可能查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就不需要科学教师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科学教师只要利用计算机查阅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将课堂上所需要的知识复制下来,利用计算机将其制作成PPT,甚至科学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视频、音乐保存在U盘里,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

2.借助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有时候教材中会涉及许多图像,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带着大量的图片、模型去教室进行授课。对于教师来说,带着大量的图片、模型进行教学不仅麻烦,而且还有可能会遗漏某些教具;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坐的比较靠后的学生可能根本就看不清图片、模型的内容,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可能在观察图片、模型之后,还是不能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就可以改善这一点,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将课堂上所要用到的图片通过PPT进行播放,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

3.注意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

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科学教师不仅仅需要了解怎样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还应了解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在科学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难免会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使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不仅不能提升教学效果,还可能会降低原本的教学效果,对此,科学教师应注意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使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更加紧凑、更加生动。

4.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应注意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资源得到丰富,为学生创造知识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应是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知识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不应局限于查找网络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而应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自己的好奇心,自主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5.注意创设课堂情境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完全没有课堂情境这一说,因为科学教学中只有教师、学生以及课本等三个元素,学生要获取科学知识只能通过课本和教师,教师也没有任何途径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而课堂情境的创设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与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昆虫》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由昆虫的叫声组成的音乐,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与昆虫相关的图片、影像,使学生对各种昆虫的印象更为深刻。

6.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对照着课本进行讲解,在进行知识的延伸时,教师采取的方式是为学生讲述一些相关的知识,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模型,除此之外,所使用的道具也只有粉笔和黑板,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免有些枯燥,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对教学信息进行扩充,使学生能在多样化的教学信息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仍以《昆虫》一课为例,教师利用电脑为学生设计简单游戏“送昆虫回家”,让学生为相应的昆虫找到自己的家。设计这种游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无形中强化学生有关昆虫种类的记忆。

7.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

科学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以及背景知识在所有课程中是最丰富的,对于教师的科学修养要求较高,需要教授科学课程的教师能够掌握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天文、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在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环境下,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就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对学生的发展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网络普及的今天,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利用方面快捷的网络技术,不断汲取最新最科学的理论知识,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教学。

上一篇: 生态农业论文 下一篇: 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