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18

中俄文学论文

中俄文学论文篇(1)

[论文摘要]侨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来已久。侨民浪潮往往与历史变动紧密相连。由于中俄两国之间交往历史悠久,特别是由于“中东路”的开工和十月革命的爆发,又有大批俄侨来到东北,其中不乏作家、诗人。他们带来了俄罗斯文化,以此丰富了中国文化。他们用自己的创作活跃并繁茂了哈尔滨等城市的文化生活,并增进了中俄两国文化界的沟通和了解。 

一、中国俄罗斯侨民 

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当时中国的史书称俄国为“斡罗思”。据《元史》记载,至顺元年(1330年),就有大批斡罗思人为元朝戍边、屯田。朝廷给他们耕牛、种子和农具。到1715年至1860年,俄国先后派遣13批东正教传教士来到北京,神职人员共达155人。这些俄国传教士和商人组成了在中国的早期俄国侨民。〔1〕(p6)从19世纪60年代,随着清王朝的衰落,俄、英、法、德、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略中国,列强在中国实行了被称为“合作政策”的联合侵华政策。在这一政策下,列强一面承认清政府为唯一的合法政府,并在镇压人民革命的血腥事业中继续给予清政府以支持,一面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义务”。 

其中,中俄先后签订了伊犁条约、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此后,俄商到中国经商者日益增多。1870年前后,乌鲁木齐的俄国商铺有30余家,800余人。而在1897年中东铁路开工后,特别是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又有大批俄侨来到中国,主要是来到东北。其中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医生、律师、工厂主、商人、手工业者、文化娱乐行业人员、资本家及其家属等。据统计,到1903年在黑龙江地区的俄侨总数已达到30000人以上,到1911年,俄侨在中东铁路沿线开办的工厂已有63家,到1913年,在哈尔滨的俄侨企业达100多家。居民达43091人,占哈尔滨市人口总数的63.7%。最多的年份是十月革命后的1922年,整个黑龙江的俄侨达20万人。〔2〕(p18) 

俄罗斯移民数量不仅在哈尔滨超过了当地中国居民的数量,而且与来自其他国家的侨民数量横向相比,也是最多的。例如解放前曾有九个国家在天津辟有租界,但据1927年统计,生活在租界内的全部外国侨民不过8142人,又如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加起来据有其市区面积之大部分,但生活在租界内的外侨19世纪60年代只有2000多人,1925年也不过3.7万人。 

由于日本侵占东北,从1933年起“丘拉耶夫卡”的成员陆续流亡到上海。这样一来,哈尔滨的这个诗人团体终于在1935年春解散了。 

第三阶段1936—1945年。1935年苏联单方面将中东铁路转让给日本和伪满政府。此后,几千名苏联籍职员回国,较富有的俄侨离开哈尔滨到南方的城市,大部分去上海,未能离开“满洲国”的俄国人开始遭受不同程度的迫害。 

“丘拉耶夫卡”消失以后,俄侨文学爱好者并没有沉默,他们又自发组合在一起,至少有7个文学、诗歌小组相继成立。以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曼诺夫命名的k.p.小组为例,它成立于1938年,是保皇党联合会下面的一个组织。小组原主席是弗谢沃洛德·亚历山德罗维奇·莫罗佐夫。他从1920年起居住在哈尔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回国,1979年去世。他在生前写下了大量关于哈尔滨生活的文章。小组主要成员有青年诗人叶琳娜·涅捷尔斯卡娅、法伊娜·德米特里耶娃、尼娜·扎瓦茨卡娅等。 

涅捷尔斯卡娅1912年生在雅罗斯拉夫尔,自幼爱好诗歌,童年在哈尔滨受教育。她经常在《边界》杂志上发表作品,曾出版过两部诗集:《门旁》(1940年)、《白色小树林》(1943年)。她的抒情诗节奏铿锵有力,经常被谱上乐曲,在音乐会上演唱。她在哈尔滨居住了十几年,后来随丈夫迁居澳大利亚,1980年在那里去世。在她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她极度怀念祖国,也怀念第二故乡——中国,她把哈尔滨看作是自己祖国的一部分。她在澳大利亚曾作诗表达对哈尔滨的怀念,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我经常从睡梦中惊醒, 

一切往事如云烟再现。 

哈尔滨教堂的钟声响起, 

城市裹上洁白的外衣。 

 

无情的岁月悄然逝去, 

异国的晚霞染红了天边。 

我到过多少美丽的城市, 

都比不上尘土飞扬的你。 

提到哈尔滨的文学生活,不能不说起当地的《边界》杂志。除了诗歌、小说之外,该刊还刊登地区新闻、评论;设有有关日常生活的专题栏目,如保健、妇女化妆、评选“最佳儿童”、猜字谜等。 

《边界》不但拥有地方的记者,还有驻西方的记者。萨沙·乔尔内和俄国境外作家经常把自己的作品寄到编辑部刊登。哈尔滨作家、诗人的作品,几乎都在《边界》上出现过。40年代哈尔滨的读者已在这本刊物上读到了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的译著。30-40年代《边界》杂志曾在有俄国人居住的世界各个角落广为传阅。刊物图文并茂,不但反映了东方的生活和宗教,而且还是了解西方的窗口,因为它转载或摘登了当时欧洲、美洲报刊的资料、文章。 

40年代以后,《边界》每期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日本当局的检查,还被迫增加“伟大的日本”栏目。在严峻的形势下,刊物仍坚持出版好几年,一直到1945年8月苏联红军解放哈尔滨,杂志才不再出版。

二、俄侨文学活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各国文化纷纷在中国传播,如英美文化在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法国文化在两广地区,德国文化在山东地区等等。与上述西方各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相比,俄罗斯文化在中国,尤其是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是其它各国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俄罗斯文化在当时的东北和上海,是一种相对于中国的先进文化与强势文化,因此它的扎根与传播就有了土壤。 

十月革命后,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文化和文学创作一直是鲜为人知的。事实上,那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已经是如火如茶、丰富多彩的。他们在中国出版俄语报纸、杂志,编排戏剧,组织演出音乐会,成立了出版社、图书馆、书店和一些文学协会、社团。从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俄侨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创作已经进入了灿烂时期。俄侨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创作的主要中心是哈尔滨,后来发展到上海。〔4〕(p93-95) 

哈尔滨的俄侨文学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亚历山德拉·彼特洛芙娜·巴尔考、费多尔·卡梅什纽克、谢尔盖·阿雷莫夫等。 

巴尔考结婚后叫亚历山德拉·彼特洛芙娜·尼鲁斯,1887年生于波尔塔瓦,童年在高加索度过,并毕业于当地中学。结婚后迁居对彼得堡,之后于十月革命前一年迁居哈尔滨。从此,“与哈尔滨亲密、融洽”地生活到1933年。1933年,“心中怀着痛苦”告别哈尔滨,去了上海。 

她是一位诗人。无论在哈尔滨还是在上海,她都经常在报纸上和杂志上发表诗歌。从诗人这一侧面来说,在群星灿烂的中国俄罗斯侨民女诗人中她是最早升起的一颗星。不仅如此,她还是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与她同为开拓者的还有费·卡梅什纽克、谢·阿雷莫夫等人。当时在上海做记者的克卢森施藤—彼得列茨曾经这样评论巴尔考:“她的声音唤醒了一片文化荒漠的诗城哈尔滨”。根据另一位侨民作家弗·斯洛勃德契科夫的回忆,在20年代末期巴尔考的家变成了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活动的中心了:

“……在亚历山德拉·彼特洛芙娜的家里—巴尔考是她的娘家姓—听到的却是哈尔滨诗人们的作品”。著名俄侨诗人聂斯梅洛夫、叶欣都常来她家做客。根据弗·斯洛勃德契科夫的回忆,巴尔考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不仅用俄语写诗,还用法语写诗,并把阿赫马托娃的诗译成法语”。她从1920年为北京的《俄国述评》撰稿开始,陆续为《边界》、《俄罗斯言论》、《朝霞》等杂志报纸写东西。出版有诗集《不熄灭的火焰:诗》(1937年,上海)、《献给祖国》(1942年,上海)等。 

她还是一位妇女问题专家,写有这方面的论著。她主张俄罗斯侨民妇女们应该“继承良好的老时代传统,维护祖辈、父辈所追求的人道理想”,“妇女不应该屈从膨胀的享乐欲,奴隶般地模仿在精神上与风格上与欧洲格格不入的美国影星”。“一个俄罗斯妇女应该教育俄罗斯孩子爱祖国,不以‘侨民’的称号为耻,并懂得俄语和俄罗斯历史”。 

她回苏联时间没有记载,于1954年逝世于苏联。她是位优秀的诗人、记者、作家。〔5〕(p69-71) 

第二阶段:1926-1935年。这个时期是有年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文学联合会“青年丘拉耶夫卡”拉开序幕的。其组织者是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格雷佐夫(阿恰依尔)。“丘拉耶夫卡”小组每周集会两次。主要活动形式是请有名望的学者和老一代文学家给成员作报告。苏联的文学家也经常到哈尔滨参加小组活动。报告会的题目主要是有关诗人和作家的创作艺术。诗歌朗诵和音乐会同样吸引大量听众,有时达一千人,这样的活动一般是不收费的。1932年7月3日哈尔滨出版了第一期文学周报《青年丘拉耶夫卡》,当时作为俄文版《哈尔滨每日新闻晚报》的周末附刊发行,但是仅维持一个月,8月6日就停刊了,先后只出版6期。事隔不久,1932年12月27日文学报《丘拉耶夫卡报》第一号问世。此报直接由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文学培训班主办,一共8页版面,由柳巴文印刷厂印刷。后来,佩雷列申担任主编。在文化生活并不丰富的哈尔滨,《丘拉耶夫卡报》的出版无疑是件大事。“丘拉耶夫卡”成员还积极地为《边界》杂志撰写诗文。许多作家和诗人从这里起步,直至生命结束。他们是ji.安德森、m.沃林、f.格拉宁、ii.拉比肯、b.佩雷列申、b.杨科夫斯卡娅等。

三、结束语 

俄侨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历史、东方风俗、中俄关系,具有极其宝贵的研究价值。他们不仅深入研究东方文化的民族传统,尊重其民族精神生活,又能找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点,以便不以民族属性把人们分开,而是把人们团结起来。俄罗斯侨民作家们为此做出了努力。其作品不仅对本国文化是个贡献,对东西方文化也是个贡献。 

 

[参考文献] 

〔1〕〔2〕李兴耕,等.风雨浮萍〔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中俄文学论文篇(2)

[6] 贺德方,周杰. 国家学位论文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情报学报, 2006, 25(5): 531-539.

[7] 中国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home/index.trs?channelid=3.

[8]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cn/Thesis.aspx.

[9]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MD.

[10] CALIS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

[11] Open DOAR,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EB/OL].[2015-04-27].http://.

[12] N.K. Sheeja.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an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An Overview [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6):546 -547.

[13] shodhganga a reservoir of indian theses[DB/OL].[2015-04-27].http://shodhganga.inflibnet.ac.in/.

[14] The Russian State Library, Causes and Aims of Creation of DDL RSL[EB/OL].[2015-04-27].http://diss.rsl.ru/?menu=aboutus/48/.

[15] 贺延辉.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J]. 图书与情报,2012(4):26-32.

[16] Digital Library:Dissertations[DB/OL].[2015-04-27].http://diss.rsl.ru/.

中俄文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07-03

文学史教学在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意义重大。俄苏文学史是我国高等院校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俄苏文学史发展的基本分期,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并对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及性格进行解读和阐释。

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帮助说话者表达“言外之意”,听话者需透过字面意思去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会话含义理论可以运用到“俄苏文学史”教学中,体现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亦体现在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对会话含意的正确解读。本文分析如何将语用学中的会话含意理论与俄罗斯文学史教学相结合,以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本文中的文本主要选自俄罗斯民间故事。

一、合作原则及会话含意理论概述

会话含意是说话人通过说话所含蓄表达的意义。“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同样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合作原则即在参与交谈时,说话人说出的话语应符合参与交谈的目的。格赖斯提出如下4条合作准则及其相关次准则。

1.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1)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所说的话不应

该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是相关的。

4.方式准则:(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3)简练;(4)有条理。

在交际中,出于种种原因,说话人并不是总会严格遵守合作原则,此时听话人若想真正领会说话人的想

法,就需要领会其“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就是“会话含意”。格赖斯把会话含意分为两

类:一般性会话含意和特殊性会话含意。一般性会话含意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而特殊性会话含意则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出。

二、会话含意理论在“俄苏文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会话含意理论可以运用到俄语教学中,包括“俄苏文学史”教学。会话含意理论的运用既包括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会话含意理论及合作原则的科学运用,也包括学生运用该理论理解文学作品。

(一)会话含意理论在“俄苏文学史”教学中的实践

若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及授课过程中需遵从合作原则。教学中遵循量的准则及质的准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容量中向学生讲授足够量的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合适,且教学效果良好。教师在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工作的前提下,应该提前考虑每堂课的重

点、难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该细化的细化,该简化的简化。如19世纪文学史中重点介绍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作家及其各自代表作,而其他作家、作品则可在课堂上简单介绍,由学生课下自行阅读。在正式开讲俄苏文学史之前分出一定的时间概括地介绍一下上自古希腊、罗马, 下至20 世纪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主义的欧洲文学的沿革史十分必要。此部分内容虽然会占用部分课时,但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教学中关系准则及方式准则也是教师所必须遵循的。所谓关系准则就是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逻辑性强、教学语言清晰切题。如在介绍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民主主义美学观, 并在其基础上引申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时,有的教师的讲解条理清晰,层层相扣;而有的教师则思路混乱,解释不清,学生接受效果不佳。所谓方式准则就是要求教师教学语言简洁、精练,不说与教学无关的话,不说学生似懂非懂的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提前计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情况及接受能力。

(二)会话含意理论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运用

在俄苏文学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会话含意理论来指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本情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真正准确、透彻地理解俄语语言。

教师应传授会话含意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教师在运用会话含意理论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区分字面意义与会话含意的意识,让他们了解会话含意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工作机制,同时将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及合作原则的违反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当作品中人物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时,则不能对其话语进行简单的字面理解,而应读懂其深层的含义。其次,向学生介绍含义产生的触发机制,也就是让学生知道会话含意是怎样产生和传达的。最后,还要让学生知道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传达含义,同时应该将常见的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告知学生,如伤及自己或别人面子时,实施拒绝、请求、批评、抱怨等言语行为时,说话人会有意识地违反合作原则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长篇小说《无望的逃离》中,主人公巴士马科夫由于黑鱼子酱事件被区团委开除,去新的工作单位报到,

下面是新上司和他的对话。

“亲爱的,您原来在我们区里做过什么?”巴士马科夫的新上司继续问他说。

巴士马科夫:“我是莫斯科鲍乌曼高等技术学校毕业的。学动力机械的。写的论文是……”

这个例子中,巴士马科夫答非所问,没有回答新上司的问话,转移话题,违反了关系准则(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从而隐含了这样的语用信息:巴士马科夫不想提起自己在区团委工作的事情,希望新上司不要问他这个方面的事情。

《无望的逃离》中,主人公巴士马科夫的工作单位来了一个年轻的女研究人员奥列霞,大家给她取绰号为

“列雅公主”。全科研机构的男同胞都喜欢公主,巴士马科夫也不例外。一天,他的情人尼娜・安娜列耶芙娜和他的对话如下。

尼娜・安娜列耶芙娜:“你是不是喜欢公主?”

巴士马科夫:“你怎么想起一出是一出呢?”

这个例子中,巴士马科夫答非所问,没有回答情人的问话,转移话题,违反了关系准则(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从而隐含了这样的语用信息:巴士马科夫不想回答情人这个问题,也有可能他确实喜欢公主又不想让情人知道。

另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利用语境信息理解、运用会话含意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背景知识的积累,帮助学生推导和运用会话含意。

(三)会话含意理论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体现

俄罗斯民间故事是早期俄苏文学史中的重要内容,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创作。其内容丰富、语言诙谐、情节曲折、想象奇特、讽刺辛辣,因此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1]。同时,民间故事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较明显的审美和道德教育功能。民间故事创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行为和结局命运的描述,表达了民间的道德价值取向[2]。因此,俄罗斯民间故事是浩瀚的俄罗斯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俄罗斯文学史教W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充满民族智慧的俄罗斯民间故事中不乏蕴含“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精美对话。然而,由于欠缺会话含意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少学生在俄罗斯民间故事的阅读中仍旧存在困难,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某些对话的真正含义。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1.遵守合作原则。 “那你会什么?”“老爷,我会吃面包。”…… 船里的另一个老头儿凑了过来:“你好,伊凡・贝卡维奇!把我也带上。”“那你会什么呀?”“老爷,我会喝酒。”(民间故事《伊凡・贝卡维奇》)

在对话中,两个人的对话十分简练,问者和回答者都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同时又保证了对话的完整性,听话人领会了说话人的意图,遵守了量的准则。

从前,一个老头有个傻儿子。傻子请求他爹给他娶媳妇儿:“要是不给我娶媳妇儿我就把这整个炉子砸了!”

“我怎么给你娶媳妇儿啊?咱家没钱。”“没有钱,我们有牛啊,把它卖到屠宰场吧。”牛听到以后,跑进了森林里。傻子又站到他爹跟前儿说道:“给我娶媳妇儿,不然我就把整个炉子砸掉!”他爹说道:“我倒是想要给你娶,可是咱没钱啊!”“没有钱,我们有羊啊,把它卖到屠宰场去。”(民间故事《熊和公鸡》)

从这段父子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个人围绕一个话题,就是“娶媳妇儿”的问题,傻儿子一直要求父亲为他娶媳妇儿,而父亲也是反复强调家里的现实情况不允许给儿子娶媳妇儿,正是符合了质原则的要求,说话人对听话人所说的内容是真实的。

2.违反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制约着会话的互动性语言的交际,一般情况下说话人会尽量地遵守该原则,并且希望对方也能够遵守,但在现实交际中人们常常不能够遵守。例如,说话一方可能说谎,而听话的另一方又没察觉,竟然当真对待,虽然这时言谈可以进行下去,但结果却让听话人上当受骗。这表明说谎的一方违反了合作原则,而当真的一方却遵守着合作原则,且误以为对方也在一直遵守着合作原则。当一方察觉到对方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应该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领会说话人借助该话语希望表达的深层次意义或言下之意,从而体会出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了合作,于是就产生了会话含意理论[3]。

“小河妈妈,把我们藏起来吧!”“把我的粉冻吃掉。”没办法,小姑娘把粉冻吃了,河把她藏在粉冻岸下面。天鹅飞过去了,小姑娘走出来,说了谢谢,带着弟弟又跑。天鹅掉过头来飞,迎面飞过来,怎么办呢?倒霉!恰巧苹果树在那里,“苹果树妈妈,把我们藏起来吧!”“你吃我的野苹果。”小姑娘赶快吃下去,苹果树用树枝把他们盖住,用树叶把他们遮起来。白鹅飞过去了。小姑娘和弟弟连忙又跑,这时白鹅看到他们了,飞过来拍着翅膀,好像要把弟弟从她手里拉出来似的。幸运的是,路上遇到炉灶,“炉灶妈妈,把我们藏起来吧!”“吃我的小黑麦饼。”小姑娘赶快把饼塞进嘴里,走进炉灶,坐在灶口。(民间故事《天鹅》)

上文中,急于救出弟弟的姐姐沿途中分别向小河、苹果树、炉灶求助,但每个人一开始都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谁都没有直接回答帮助还是不帮助,而

是都要求小姑娘吃掉自己的食物,这是它们帮助小姑娘的前提条件。显而易见,小姑娘领会了说话人的内在含意,满足了它们的要求,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本段选文中如果学生不理解会话含意中合作原则故意违反的情况,那么就会在文本的理解中出现障碍。小姑娘明明是向大家提出藏起自己的请求,为什么大家都答非所

问。这就需要理解合作原则中故意违反各项原则的情况。

“嫁给我吧!”“不,仙鹤,不会嫁给你。你的腿那么长,衣服那么短,还那么瘦,飞得也很差,也没什么能供养我的,离开吧,细长的家伙!”……“仙鹤,你娶了我吧!”“不,白鹭,我不会娶你,我还不想结婚呐,不会把你娶走的,走开吧!”(民间故事《仙鹤和白鹭》)

在这段对话中,仙鹤和白鹭围绕着“娶”和“嫁”的话题展开对话,最开始是仙鹤向白鹭提出“嫁给他”的请求,白鹭清楚地给出对方答案,并说明了拒绝的原因。但从仙鹤走后白鹭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白鹭是说了违心的话,她之所以拒绝仙鹤只是出于傲慢,好面子,因此违背了“质的准则”。接着是白鹭向仙鹤提出“娶了她”的请求,仙鹤也清楚简练地做出了回答,“不,白鹭,我不会娶你,我还不想结婚呐,不会把你娶走的,走开吧!”可实际上,仙鹤也是非常想娶白鹭,只是因为之前求婚遭到拒绝,为了挽回面子,出于傲慢,他又拒绝了白鹭的求婚。因此,在此段对话中,其都没有遵循对话的合作原则,都违背了“质的准则”,都说了假话。而全文最后,笔者也明确说明白鹭和仙鹤之所以始终不能在一起,是因为“傲慢”。本段选文中,仙鹤和白鹭出于傲慢不肯答应对方的求爱,而且也没有正确领会对方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如果不明白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就会在理解方面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在“俄苏文学史”教学中,教师应科学践行合作原则,遵循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力争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学生在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中也应树立语用意识,学会区分字面含意与会话含意的不同,读懂作者真正的意图。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原文文本中给予正确的指引,以便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这一过程当中就需要会话含意理论的支撑。一般来看,遵循会话含意中的合作原则的对话,学生在理解方面相对容易;违背会话含意中合作原则的对话,学生在理解方面相对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会话含意理论来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说话者的深层含义,真正准确、透彻地理解俄语语言。

本文运用了会话含意理论解读了部分俄罗斯民间故事文本。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是会话含意的主要内容,在语用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该理论奠定了语用学的基础。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话语进行解释。在分析语用含意时还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否则很难判断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俄罗斯文学史教学中引入会话含意理论,使学生在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及意图。此外,会话含意理论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俄语实践应用能力,最终使他们达到提高自身交际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俄文学论文篇(4)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契斯恰科夫造型体系一直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部分高师院校的美术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旧,学生依然在进行写实的技术训练,很少去关注、思考什么是艺术。本该鲜活、生动的美术教育,有渐趋僵化之势。通过对俄罗斯主要高师院校的考察,笔者对其美术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试图通过中俄两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的比较,为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和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两所师范院校,它们的美术系代表了俄罗斯师范美术教育的最高水平,它们都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暑假组织入学考试,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主要开设素描、色彩、装饰艺术、金属工艺、陶艺、雕塑、造型艺术教学法、电脑绘画、俄罗斯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俄罗斯历史、哲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

在教学安排上,素描和油画是主课,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一般是早上9点至11点画素描,中午11点半至下午2点半画油画,下午3点至5点又是画素描。素描以灯光为主,因为在冬日的彼得堡,早上11点天才亮,下午3点多天又黑了,俄国素描的灯光效果是自然环境造成的。解剖课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安排在一张纸上画同一个人头部的正面、侧面和3/4面,或者在一张头像边上画骨骼和肌肉。学校有一个专门的解剖教室,陈列着人体骨骼的各个部分以及一部分动物骨骼,学生可以随时来此写生,有专门的教师指导,素描作业一般都用“缩思”做底子,做成各种深度的灰调子,人像与环境融为一体,空间感极强,这也是为了与油画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美术教学对构图课极为重视,构图要符合美的规范,反复权衡修改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创作课从大一开始设置,方式是课上辅导、课下画构图、期末总评,手法要求用现实主义方法,题材范围是现实生活、个人生存体验、普希金诗歌、卫国战争、俄罗斯历史与宗教,绝对不允许进行现代艺术尝试。

教学大纲是高师美术教学的“宪法”,教学中出现偏差,马上就由教学大纲来纠正,学生学习也有矩可循,老老实实按教学大纲学就是了,可叹的是这种大纲几十年不变。

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美术系设有工业造型、陶艺、雕塑、木工等实习车间,从图纸设计到制作完成都一丝不苟,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这种对学生严肃认真作风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两件作品,更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工作品质与生活品质。

美术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师范院校美术系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美的传播者,所以除了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非常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1~5年级都开设艺术史课程,课堂不局限于教室,经常去博物馆直接面对大师原作讲解。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力量非常强,像莫斯科国立师大的美术史教授薇拉博士,就是卓有成就的艺术理论家,她同时还是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研究员,与众多知名艺术家保持着密切联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熟悉艺术史上的大师,还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当代艺术家,对艺术、艺术家能够得到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一名美术师范生不一定要画得非常好,但他要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艺术,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不会误导孩子。

每年6月,是毕业生的答辩时间,学生作品分成两部分:一是自己的毕业创作;二是在教学实习中收集的中小学生完成的作业。这是对创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估。

国立师大还与各地中小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中小学的教学需求,反馈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和调整。

二、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师院校从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到省属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美术课程的设置基本类似,主要开设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装潢设计、环艺设计、广告设计、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如前所述,写实的技术训练依然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前两个学年主要是基础课,以素描、色彩为主,同时开设国画、油画、设计普修,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后两个学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一般分为国画、油画、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自主选择。

创作课设有系统安排,只是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搞毕业创作,日常教学活动很少进行创作练习,创作形式完全自由。古典、现代、抽象、具象乃至装置、影像可以自由运用,这种创作方式优点是灵活多样、自由自在,不足之处是缺乏明确的审美规范。

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主要是绘画课和计算机设计课,基本没有手工制作课,所以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普遍开设,但时间过短,一般每门课程只开一个学期,学生浅尝辄止,仅仅记住一些艺术家和作品的名字,对艺术品的美学内涵和文化脉络缺乏明确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深刻领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精神,所以面对艺术作品常常感到茫然。再加上国内缺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艺术品原作。缺乏文化内涵与缺失艺术标准是美术理论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前几年实行分散实习,流于形式,形同放羊,实习失去了意义。近年有关部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重新安排集中实习,但由于师范院校与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沟通不畅,实习学校很少,实习学生过多,很多实习生没有机会上课,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设想

了解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目的在于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完善我们自己的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当前高师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思想史、文化史,尤其是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让学生对人类各种视觉艺术语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仅是记住一些画家和作品的名字,而是深入了解它的社会背景,分析它的构图特点、造型特点,分析画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懂得这些造型语言在表达现代人的精神感受上的潜在价值。应该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修养,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理解并欣赏音乐。画什么”不是指具体的题材、内容,而是指画面所应达到的精神高度,人类艺术从诞生发展到现在,风格手法层出不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根本的东西没变,那就是质朴、大方、纯正的品格,这种品格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形式得以体现,每一种形式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迹。

2.美术基础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把视觉艺术史上的一切经验和创造全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造型艺术的多元性。现行的考试制度,使学生过早地陷入单一的教学规范中,他们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但常常是封闭的,视野过于狭窄。写实造型训练依然是今日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严格的规范性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写实的训练,培养学生把握控制造型语言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今天应该用更宽泛的眼光审视油画基础教学,把注意力从准确地再现转移到现代造型语言的认识和掌握上去。就素描而言,就是构图、体积、空间、结构、黑白灰处理以及线面关系;就色彩来说,就是色彩的对比、调和、空间、层次和色彩的心理与情感表现;就材料和媒介来说,是肌理、色层和各种材质的精神表达。这些应该是在大学低年级反复强化训练的东西,抛开很具象的形,训练造型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基本功训练不仅仅是能够准确地再现物象,还应包括结构画面、结构色彩、经营材料的能力,这是当代美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当然,作为油画专业的学生,坦培拉技法、古典油画技法、直接画法等专业语言更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自由开放的造型训练,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逐步摸索适合个人精神表达的语言手段,把学生潜在的艺术想象力诱发出来。

总的来说,学生应该掌握以下三种能力:(1)一般具象造型能力,这是指有价值的具象——真正能反映当代生活的鲜活性。(2)对绘画中的抽象规律的掌握,严谨、准确地抽出最基本的绘画语言规律。(3)认识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史了解艺术家如何认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表现那个时代的生活的,并把这种规律运用到认识当代生活中去。

3.应把手工制作列入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生产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俄文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125;G1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2-0046-03

近年来,中俄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正因如此,黑河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努力扮演对俄文化交流“桥头堡”角色。

一、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现状

(一)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官方对俄文化交流进入常态化、规范化

“中俄文化大集”是经中国文化部和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并予以大力支持的对外文化创新项目,是中俄两国之间区域性、规模性、综合性的文化贸易集市和文化交流活动,是进一步拓展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文化贸易、文化交流渠道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俄文化大集”自2010年诞生,每年都在黑河市举办。黑河市牢牢地把握住时机,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和欧亚文化融合的文化特色优势,重新思考对俄文化交流新战略。2011年,黑河市文化局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文化局举行工作会谈,实现了双方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首次工作对接,并就建立定期合作与交流机制、更新合作方式达成共识,从而使黑河官方对俄文化交流由过去的临时性、阶段性过渡到现在的常态化、规范化。

(二)以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的成立为契机。民间对俄文化交流实现跨越升级

在多年的对俄文化交流中,黑河始终走的是官方主导,忽视或较少重视民间对俄文化交流。然而,在实践中,民间交往在对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近年来,黑河市政府逐渐意识到民间对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2011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黑河围绕俄罗斯艺术品市场,依托展览馆,以展促销,利用黑河博物馆建设中俄艺术陈列馆,成立了中国首家中俄艺术品展览企业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大力开展中俄文化及艺术品的交流、研究、收藏、展示、教育、营销、拍卖等业务。该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黑河民间对俄文化交流摆脱了单兵作战,实现了跨越性升级,形成了与官方对俄文化交流并重发展的格局。

(三)以黑河学院为龙头,在对俄教育交流领域确立了“桥头堡”和“枢纽站”地位

教育是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黑河市教育机构就与俄罗斯教育机构达成了合作协议。黑河市本着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理念,找准双边教育的结合点和突破点,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到幼儿教育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对俄教育交流合作的新格局。其中,以黑河学院为代表的对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起到了龙头表率作用。近年来,黑河学院坚持走与俄合作办学战略之路,除了与俄方高校互派学生、互聘专家、联合培养本硕学生外,还通过共建研究基地、合作编写教材、组建联合研究团队、联办学刊、联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搭建中俄科研合作平台,引领国际学术交流。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俄罗斯第三个孔子学院,大力推进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2009年6月,部级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和俄语中心经教育部批准落户黑河学院;同年9月,学院与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共建我国第一个赴俄留学培训基地。依托国际级的交流平台,学院在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活动期间,积极组织“全国对俄交流工作干部培训”、“中俄大学生艺术节”、“中俄教育友好周”、“俄罗斯语言文化周”、“黑河学院·远东高校田径运动会”、“中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联谊会、“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中俄青少年联谊活动等高层次、大规模活动百余项,确立了对俄教育交流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的地位。

二、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但仍存在明显须解决的问题。

(一)黑河对俄文化交流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从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实践看,无论是官方组织的对俄文化交流,还是民间自发的对俄文化交流,或者是政府行为,或者是个人行为,经常带有随意性,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还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关于黑河开展对俄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以何种形式与俄罗斯开展文化交流、在哪些领域重点进行文化交流、如何定位黑河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制约因素、黑河是否应制定年度或长短期对俄文化交流发展战略、黑河对俄文化交流是否应和如何提升为省或国家战略等理论问题,至今没有给予深入探讨。只有这些理论问题得到统一认识,才能指导黑河对俄文化交流实践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黑河必须把对俄文化交流提升到理论高度。

(二)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领域广泛,但发展不均衡。一些领域发展非常薄弱

众所周知,黑河与俄罗斯已实现了包括音乐、体育、美术、舞蹈、学术研究、图书馆、饮食、旅游、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教育、个人收藏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领域很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尽管黑河与俄罗斯进行了诸多领域的文化交流,但各个领域的交流并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领域发展比较完善、成熟,并得到优先和重点发展。如教育领域,如前文所述,教育交流历史跨度时间长,交流层次涉及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交流领域宽广、成为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排头兵和重头戏。与此同时,有的领域发展又非常薄弱,如对俄学术研究。黑河地处中俄合作最前沿,市内有高等学府,出于对俄合作实践的需要,黑河的俄罗斯问题研究理应有很大起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急需加大研究力度。又如图书交流,通常情况下,购买俄文图书资料要通过北京的国际图书公司来操作,并且承担着高额的费用,而对黑河来说却是例外,它可以通过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俄罗斯人购买,然后带到黑河市。近些年来,黑河正是通过这种手段与俄罗斯进行图书交流,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远远不够。

三、加快推进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对策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黑河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工作,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一)创办高峰发展论坛,把黑河打造成中俄文化交流的学术高地

如上文所述,黑河对俄文化交流应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然后重新指导实践。然而,摆在当下的问题是如何操作。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创办高峰发展论坛,通过与学界、政界、商界的交流达到上述目的。今天的黑河已具备了创办高峰发展论坛的条件。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模式为黑河提供了范例。为了促进东北地区对外经贸合作健康发展,洽谈会创办了高峰发展论坛,即从最初的中俄区域合作发展论坛到今天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论坛。从2010年起,每年一度的部级“中俄文化大集”都在黑河市举办。黑河应利用这个优势条件,在“中俄文化大集”内创办高峰发展论坛,即“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论坛,邀请学界、政界、商界代表共商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对策。为了突出黑河的地位和提升黑河的对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层次,在发展论坛内专门设立“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合作分论坛”。创办高峰发展论坛还面临一个组织问题,从哈洽会创办论坛的实践看,论坛应交由具有一定对俄研究实力和承办大型学术会议丰富经验的专门机构来承办,而在黑河完全具备这样条件的就是本地的唯一高等学府黑河学院。

(二)加大对俄研究力度,把黑河打造成黑龙江省对俄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

中俄文学论文篇(6)

2.浅谈语言学对俄语学习的作用和启示

3.俄语话语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 

4.俄语学者对功能语言学的贡献  

5.俄语笑话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6.俄语计算语言学领域本体知识库的构建 

7.俄语语料库的新发展 

8.俄语电视广告的心理语言学分析以及教学中应用 

9.高校俄语听力教学策略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10.国内俄语学界社会性别语言学研究略论

11.“多元视角下的俄语语言学研究:成就与展望”国际学术会议通知 

12.话语语言学与俄语篇章教学

13.基于语篇语言学的俄语口译研究的设想

14.俄语广告文本语言特点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15.篇章语言学与俄语语法教学 

16.神经语言学视野下的学生俄语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17.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俄语词汇记忆策略

18.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俄语词类的划分 

19.中国俄语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方法——有关《现代俄语语义学研讨会》的若干思考

20.一部功力深厚的俄语语言学专著

21.认知语言学在俄语学研究中的状况 

22.俄语语言学新术语试译

23.学习话语语言学,改进俄语教学法 

24.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俄语教学中先例理论的应用

25.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看俄语中的外来词 

26.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模拟题(现代俄语语言学专业) 

27.俄语民间文学形象的国情语言学分析

28.俄语语言学研究 

29.对俄语视觉词语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30.谈谈话语语言学与俄语教学

31.从工程语言学角度评价苏联科学院《俄语语法》(1980年版) 

3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俄语中T/B式称呼语

33.二外俄语教学与对比语言学 

34.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比较俄语和英语的词根

35.俄语语言学新术语试译(续) 

36.《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理论译库》首发寄语 

37.俄语呼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观察

38.俄语形容词充当后置定语的语言学分析

39.世纪末的俄国语言学 

40.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俄语在新疆 

41.俄语中伟大的卫国战争先例现象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42.俄语语言对比研究新景观 

43.《当代语言文字理论的新构想》中有关普通语言学和俄语问题的错误 

44.莫斯科语言学派百年回溯  

45.《语言学问题》1980年第二期简介——俄语在向分析语发展吗?

46.开扩语言学研究的领域——《俄语口语语法概论》评介

47.副语言学与俄语手势成语

48.构建以情优化高校专业俄语教学的策略

49.18世纪俄国语言学研究概要

50.俄语修辞学:回顾与展望  

51.国外俄语学研究点滴

52.“中国俄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层论坛暨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成立75周年学术研讨会”通知

53.俄语语言个性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54.语言个性初探  

55.俄语阅读学习策略 

56.俄语成语的语义特征 

57.建构商务英语语言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要素 

58.俄语动词性句子语义结构描写的原则 

59.篇章——对低年级中国大学生进行俄语语法教学的单位

60.浅议俄罗斯网络发展现状及其社交网络语汇特征

61.论俄语教学中语言意识的培养

62.浅谈动词性语气词

63.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俄语学

64.80年代以来的苏联俄语研究

65.语言学:21世纪展望勤于求索继往开来

66.俄语和英语“定语”的对比初探

67.论俄语复合句分类中的模糊现象  

68.奥热果夫和他的《俄语词典》

69.专业俄语精读课测试模式:研究与实践 

70.谈应用型旅游俄语教学的创新 

71.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探究 

72.俄语简单句的语义结构 

73.《语言经纬》评介

74.俄语口语的某些句法特点 

75.中俄语言文化中关于友谊的交际行为准则 

76.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概况

77.20世纪俄语成语学研究 

78.试论俄语成语的固定性和变体性 

79.互联网与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80.俄语词概念意义掌握的心理过程分析

81.赵洵講语言学与方法论问题  

82.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

83.论俄语口语的对立性特征  

84.论汉、英语词义的民族色彩与翻译

85.俄语词法学新术语试译 

86."Ты"还是"Вы"——论俄语第二人称呼语的特点

87.20世纪俄语语用学研究

88.大策划 大学者 大作品——《当代中国俄语名家学术文库》评介

89.俄语中表示数量含义的成语简论  

90.20世纪俄语语义学研究

91.浅谈文化语境与俄语教学

92.语言学界的一次多学科对话与交流——《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理论译库》结项及学术座谈会纪实

93.俄语语调姿容综合体浅议 

94.俄语功能语体定量分析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95.伴随语言手段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

96.中国的俄语教学

97.语言国情学初探

98.现代俄语与外来语  

99. 试论篇章在俄语教学提高阶段的重要性 

100.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101.高校专业俄语写作教学再探究 

102.浅析如何有效破解俄语学习的困境 

103.俄语中主从复合句与词组的同形现象

104.苏联俄语口语研究概述

105.俄语口语与俄语语法新现象 

106.试论俄语同义词

107.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

108.谈学习转移及其在俄语二外教学中的应用  

109.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与研究初探 

110.1984~2013年我国英语语言学教学研究述评 

111.浅析如何有效破解俄语学习的困境 

112.浅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113.管窥我国英语语言学教材的现状与英语语言学教学 

114.两种俄语音位系统之比较 

115.俄语名词格范畴语义的认知阐释 

116.俄罗斯语言学界社会性别原型研究概观

中俄文学论文篇(7)

200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俄新闻文体比较研究》以中俄两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为大背景,从国家的宏观角度出发,系统分析和比较当代中国和俄罗斯新闻文体的发展演变历史,阐述中俄两国新闻理论与实践基础,比较了两国新闻文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点,并详细论证了此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该著作的主体部分为三大章节:“中俄报刊文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中俄报刊文章的共同特征”和“中俄报刊文章的不同特征”。对了解当代俄罗斯传媒业和研究新闻写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的作者――张举玺博士长期从事新闻理论与实务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现任河南大学教授,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委员会理事、部级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该著作是他在俄罗斯工作留学期间与俄罗斯众多媒介机构管理人、新闻人以及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对相关中俄传媒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的理论成果之一。故本书视野广阔,实证案例丰富,立论鲜明,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别样的理论视角: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透视中俄新闻文体的流变

美国一位文体学家曾经说过:“文体这个概念可以开辟出一个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1]诚然,新闻文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载体。许多因素都会通过文体,进而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甚至反映整个大众传媒业的状况。

作者从中俄新闻语言特征、语言游戏特征、新闻修辞、新闻作品的常用结构四大方面详细论述了中俄报刊文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透视中俄新闻文体的流变。

一是新闻语言的导向功能。由于中俄两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质的不同,其各自的报刊新闻文体的语言导向功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俄罗斯的改制过渡时期,其新闻语言导向功能与苏联时期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有关道德标准和社会公议性的新闻语言。而中国新闻事业依然秉承社会主义的新闻功能,道德标准,新闻语言导向功能仍充分发挥褒贬有度、舆论监督得体的作用。

二是热衷运用语言游戏、新闻修辞等手段。他们运用这些手段目的是提高新闻的可读性,扩大传播效果,展示新闻的社会性、交际性、间接性、政论性和形象性。中俄记者之所以喜欢运用这些手段,是因为随时代社会的发展,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引起报纸新闻文体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中俄新闻文体流变的共性。但中俄两国的文化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些手段所表达的效果是各不相同的。选择何种的语言形式来加强新闻作品的表达效果,从不同的角度提高新闻语言的刻画能力,这又是中俄新闻文体流变的个性。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2]因此文体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对比研究中俄新闻文体,不仅是一种跨地区、跨文化的研究,也是一种对跨地区、跨文化边缘性传播现象所进行的研究。

作者以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看待中俄新闻文体的流变,别出心裁。因为两国的文化环境、意识形态的不同,所以中俄新闻文体有着各自的特征。若作者从自身文化的角度研究俄罗斯的文化,那么所做的观察和结论无法客观,无法认识到个性独特性,更谈不上找到中俄新闻文体的共性。因此,作者用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客观认识了中俄新闻文体各自的文化特征,始终保持开放的观念透视着中俄新闻文体流变脉络。

辩证的研究方法:用历时和同时的哲学研究方法,对中俄新闻文体发展的不同轨迹进行纵向追溯,横向比较,探讨中俄新闻文体的共性与个性

该著作采用历时研究方法对中俄新闻文体做静态地、横向地分析、比较、归纳。从新闻体裁划分方法、新闻作品的特征、新闻作品的修辞方法、报刊词汇种类和外来词汇扩张问题进行研究中俄新闻文体的共性问题。

又运用同时研究方法对中俄新闻文体从动态的、纵向的角度分析两国新闻文体处于不同时期的兴替,即从中俄新闻功能、新闻作品的逻辑结构、记者的角色、写作手法和新闻作品用引语说话方式研究中俄新闻文体的不同特征。

该著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宏观上是用历时与同时的研究方法将中俄新闻文体做纵横分析比较。在微观上,运用历史比较、结构分析、体裁分析、修辞分析、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严密论证。

比如,著作运用历史比较法,详细论证了中俄新闻功能的不同定位:中国新闻事业以宣传为基本功能,在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媒体职能从附属政府机关的宣传机构转换成为一个信息流通且守望环境的独立阶层,新闻的基本功能从单一宣传转变成为以信息传播为主。中俄新闻功能的定位不同是造成中俄报刊文体不同特征的根本原因。

对比中俄新闻文体的共性与个性,让我们了解到中俄新闻媒体在诸多领域都存在着共同点,而存在个性主要原因是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两国的新闻功能产生了质的变化。因此了解当代俄罗斯传媒业的现状对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媒业具有颇多启示和教益,也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参考和借鉴。

丰富的新闻报道案例:研究中俄新闻写作的重要读物

本书作者在研究论证中,大量引用了中俄现代新闻报道做案例分析,体裁丰富,资料翔实。尤其是关于俄罗斯新闻案例的选择,作者花费了很多心思,选用了俄罗斯大量知名的出版物,比如《事实与论据》周报、《消息报》、《职业》周刊、《焦点》周刊、《俄罗斯报》《独立报》《莫斯科华人报》等当代报刊,保证了论证材料的权威性和典型性。

在分析比较中俄新闻作品的风格特征异同时,也再次展示了作者作为一位资深驻外记者的新闻专业素养。因为研究中俄新闻作品,受专业技术的限制较多,既要精通俄语,又要相当熟悉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操作。在面对众多的中俄新闻作品时,如何选择典型的案例,需要一一研读,比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然而作者在分析新闻作品时,游刃有余,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且深入到本质,语言表达上做到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可谓是研究中俄新闻作品的佳作。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该著作是作者在俄罗斯工作留学十多年积累的众多学术理论成果之一,是作者大量撰写论著和论文在“为研究中俄两国的传媒及传媒文体奠定了科研基础”之上著成的学术成果,该著作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中俄新闻文体比较研究》在我国学界具有一定程度的开创意义:以中俄新闻文体为对象进行对比研究,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都属首创,填补了中俄新闻学术交流的一项空白;对促进中俄新闻界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具有积极重要作用,也对新闻从业人员和爱好新闻写作者研究新闻写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中俄文学论文篇(8)

17世纪彼得大帝的欧化政策使西欧文化传入俄国,使俄国摆脱了古罗斯的影响,走进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时期。从这一时期起,大批俄罗斯青年被派到西欧学习,这些青年人在国外开阔了眼界,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并且把人文主义思想带回了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行“开明专制”,采取多种措施介绍西方先进的社会思想。19世纪初,沙皇俄国的政治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内矛盾十分尖锐,随着西方启蒙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觉醒,许多知识分子思考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遭到沙皇残酷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良好展示并且唤醒了一代人。

1836年恰达耶夫《哲学书简》的第一封信在《望远镜》杂志上发表。《哲学书简》由八封信组成,从总体上这八封哲学通信围绕着两大主题:俄罗斯的历史命运和宗教哲学。他认为俄国的落后、愚昧和野蛮是由于俄国远离西方文明造成的,是专制制度的结果。他高度赞扬彼得大帝改革,反对斯拉夫派否定西方的做法,认为“……抛弃自己的偏见,不要死死抱着自己野蛮的过去不放,不要抱残守缺,而应把各民族人民创造的业绩、人类理性在全世界创造的财富当成自己的目的”,①应该像彼得大帝那样学习西方,使俄国走向富强之路,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恰达耶夫在《哲学书简》中对俄国发展道路的建议“是独立的、创新的、俄罗斯思想萌芽”。②

19世纪上半期,俄国许多贵族青年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俄国的发展道路展开了探讨和争论。这种争论最初在贵族沙龙里展开。斯拉夫派的代表人物霍米亚科夫与恰达耶夫是挚友,霍米亚科夫主要精力都在“沙龙式”的辩论上,是斯拉夫派中的雄辩家。斯拉夫派是继恰达耶夫之后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发展阶段和主要体现者之一,它作为一个思想流派的形成是以1839 年霍米雅科夫的文章《论新与旧》和基列耶夫斯基的《答霍米雅科夫》书简为主要标志,该流派与西方派对立,弘扬俄罗斯民族传统,反对俄国发展的西方式道路。斯拉夫派的形成是反驳恰达耶夫《哲学书简》中极端西方主义观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斯拉夫主义者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观点及立场,建构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一个流派。恰达耶夫认为斯拉夫派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是一种盲目的、糊里糊涂的爱国主义。斯拉夫派认为在俄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有很宝贵的东西――村社和东正教,俄国应走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推崇彼得改革之前的俄罗斯,继承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斯拉夫派把俄国村社制度理想化,认为这种制度才能保证俄罗斯社会的特殊性。

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论战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30年代恰达耶夫发表的《哲学书简》无疑是这一论战的导火线,可以说恰达耶夫的《哲学书简》促使斯拉夫派形成。西方派希望俄国未来走西方道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西方;斯拉夫派认为彼得改革之前的俄罗斯是美好的,因为他们不太了解过去。西方派和斯拉夫派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他们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两派的争论给以后俄国社会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无论以后哪种社会思想都难以摆脱这两个派别的影响。他们所提出的俄国发展道路问题,唤醒了俄国思想界,促使人们去思考探索和谋求国家的发展。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是俄国知识分子爱国思想的表现和展示,是伟大的财富。就像赫尔岑说:“我们有同样的爱,只是方式不一样……我们像伊阿诺斯或双头鹰,朝着不同的方向,但跳动的心脏却是一个。”③

注释

① В.索罗维约夫.俄罗斯思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6.

② Н.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莫斯科:阿斯特拉出版社,2002:42.

③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中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43.

参考文献

中俄文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06

Study of Some College Undergraduates Russia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GUO Jun, ZHOU Wei

(Russian Department, Heihe University, Heihe, Heilongjiang 164300)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of professional and college Russian part,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proposals for curriculum problems in the us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 words college; Russia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目前我国开办俄语专业的本科高校已有百余所,各个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虽有所不同,但俄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异同。下面将这些高校分为外语类高校、综合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三类进行分析,由于各高校开设的通识课(公共课)科目基本相同在此不做一一阐述。

1 我国部分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1.1 外语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外语类高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等。下面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对这类院校的俄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俄语专业本科学生德、体合格,修满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155学分),达到毕业条件准予毕业。各类型课程学分及学时见表1:

表1

专业课由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共计8门,7分,具体课程有:基础俄语32学分、基础语法16学分、中级俄语12学分、高级俄语4学分、写作4学分、俄语听力4学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2学分、毕业论文5学分;专业选修课共有17门,48学分,具体课程有:俄语视听说、俄罗斯国情、俄汉翻译、俄语通论、语言与文化、经贸俄语、汉俄翻译、俄语口译等。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为培养目标而进行课程设置的。除了开设基础俄语、中高级俄语、写作课程外,还开设了17门专业选修课。虽然专业必修课程门数较少,但学分数比重较大;而选修课门数较多、学分比重小,但应用性课程门类较多。

1.2 综合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综合类大学有黑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新疆大学、兰州大学等,其中最具有专业特色的院校是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本科俄语专业采用的是“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结构。俄语专业的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70学分方可毕业。学生毕业合格标准(表2):其中专业教育平台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三类,专业必修课有俄语实践、俄语视听说、俄语口语、俄语阅读;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共20门:必选7门,其余任选2门,18学分)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两类课程,其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分为三个模块:俄语语言文学模块、俄英双语模块、俄罗斯学模块,每个模块共10门课程,每个模块必修课有5门课程,选修课5门,其中选修课中必须选修1门,至少修读1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由学年论文、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组成。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该校针对考研学生设置了俄语语言文学模块,根据英语生生源设置了俄英双语模块(外语+外语型人才)和俄罗斯学模块(外语+专业型人才)。这样的课程设置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1.3 师范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师范类院校有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下面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阐述师范类院校俄语(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东北师范大学俄语(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四年时间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65学分方可毕业。具体课程类型及学分分配见表3。

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三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共有5门, 68学分:基础俄语、中级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视听说;专业主干课程有俄罗斯国情学、俄语理论语、俄汉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专业系列课程有12门:交际俄语、俄语写作、俄罗斯文学史、新闻俄语、语言学导论、跨文化交际、俄语实践修辞、论文写作等,共30学分,最少应修满10学分。

教师职业课程可分为三个类别,即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下设共通教育理论课程(3门必修课,共计5学分;5门选修课,共计5学分)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2门必修课,共计4学分;1门选修课, 1学分)两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也是下设共通教育理论课程(3门必修课,共计3学分;3门选修课,共计3学分)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3门必修课,共计3学分)两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都为选修课,共计7学分,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东北师范大学俄语(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和才的培养,尤其是在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充分体现了俄语专业的师范性。

2 三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上述三所高校俄语专业所开设必修、选修课程学分比例见表4。

通过对上述三类高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可以看出外语类高校课程设置多采用模块组合式,侧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俄语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类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俄语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师范类高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俄语教学实践能力。虽然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在俄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有相同之处:(1)通识课内容逐渐增加并向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发展,但所占总学分比例不高,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左右;(2)专业课逐渐向“精”的方向发展,此部分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在百分之七十左右,这从充分说明各高校重视学科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科专业素质,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此部分课程学分比重大势必要削减其他类型课程的比例,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外的科学文化知识;(3)部分高校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向“活”的方向发展,如黑龙江大学开设了学年论文、专业实习等相关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4)师范类高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向“深”的方向发展,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将此部分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其中两类课程下设共通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说课程门类齐全,课程内容丰富,更能体现出师范类专业的特色,有利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教育能力基础。

3 对我国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比我国部分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的课程可以看出,现行的俄语专业设置的课程存在以下弊端:文化课程类别较少、语言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课程设置过于繁琐、零散,缺乏系统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呼应。众所周知,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关系着整个本专业的发展,“让学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学校与社会、学习与实践的顺利对接”,①应加快解决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的步伐,就此对我国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人文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适当地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简化一些课程科目;注意专业课程内容中的中俄文化的均衡;适度地调整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确保文化课和技能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之间的呼应和渗透。

第二,重视专业学科与其他相关专业相结合。上述三类高校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的科目大同小异,差别在于同样科目到底是专业选修课,还是专业必修课,而未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只有将俄语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相结合,才有利于学生打下更宽厚的专业基础,向真正的德才兼备方向全面发展,才能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职业方向。俄语专业无论是增加应用性课程,还是与其他专业相复合,都应在确保俄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相关专业课程。

第三,加强能提高学生言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实践活动。各高校俄语专业开设的语言课程较多,而学生实(下转第34页)(上接第13页)践课程少之则少,很少参与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很难有较好的口笔语能力。因此,应在设置课程时适当地增加此环节课程,可以为学生开辟更多的第二课堂,增加中俄交流活动等。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更快、更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具备更强的专业社会竞争力。

总之,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实现,而课程设置是否科学至关重要,因此,各高校要重视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各类课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地解决课程设置上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学质量,筑牢基础,开办出自己特色的专业。

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俄罗斯对外俄语和我国专业俄语本科阶段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RWY201315)

注释

① 李雪微.旅游俄语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2014(7).

参考文献

[1] 郝淑霞.新中国高校俄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历史回顾[J].中国俄语教学,2010.2(1).

中俄文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B51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1-0056-03

一、背景与起因

“俄罗斯思想”这一命题是俄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思想界关注的中心之一。纵观俄罗斯思想发展历程,俄国思想界发起的这场关于俄罗斯发展道路的历史性大讨论可谓源远流长。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斯拉夫派与西欧派争论的焦点在于追寻俄罗斯命运独特性和选择俄罗斯的发展道路。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到来,争论的一方斯拉夫派已烟消云散。直到1869年,丹尼列夫斯基连续在《曙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俄国与欧洲关系的专题文章,并于1871年将其整理并发行了单行本《俄罗斯与欧洲》,这才打破了学术界多年的平静状态。

《俄罗斯与欧洲》开篇伊始,作者便对欧洲在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和1864年普鲁士与丹麦战争中截然相反的态度表示强烈抗议并作了深层次分析,进而提出欧洲敌对俄国的立论。他在书中提出俄罗斯文明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及俄罗斯独特性的观点;进而对俄国与欧洲从政治、宗教、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佐证俄国与西欧的不同。同时,他又对俄国19世纪面临的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彼得改革以来的欧化问题、东方问题,进行了论述,观点可谓独到,发人深省。此外,他又提出了泛斯拉夫联盟的政治构想。最终他得出俄罗斯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俄罗斯为独特的斯拉夫文化历史类型的结论。他将世界各民族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宗教、文化、政治和社会经济;共计十种类型,即“埃及、中国、巴比伦-腓尼基、印度、伊斯兰、犹太、希腊、罗马、新闪米特或阿拉伯、日耳曼-罗马或欧洲”。

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俄国学界的广泛重视,但作者多被冠以保守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代言人的称号。伴随着《俄罗斯与欧洲》在1888年、1889年、1895年的连续再版,丹氏及其学说成为俄国学界争论的热点,并形成了两种观点截然相反的派别:以著名学者、丹氏拥护者斯特拉霍夫为代表的肯定派和以索洛维约夫为代表的否定派。正如巴若夫所言,该书在理论上有建树,但也有局限性,即经验性资料不足以充分支持其理论构建和方法论原则。其后果必然是,在历史性论据不足中表现出来系统性的错误,而“故障”已不可避免。为此,丹尼列夫斯基的观点多次遭到批判,其中最具代表性批判者当属著名学者索洛维约夫。

二、索洛维约夫对丹尼列夫斯基批判的核心内容

在斯特拉霍夫为代表的肯定派提出丹尼列夫斯基文化历史类型理论具有重要历史以及现实意义的同时,索洛维约夫对文化历史类型理论片面性给予分析。第一,丹氏否认了文化历史类型的继承性以及不同文化历史类型之间的联系,片面夸大了不同文化历史类型的独立性;第二,丹氏一味强调俄罗斯文化历史类型与欧洲文化历史类型的差异性,否定俄罗斯属于欧洲这一事实论断,并主观断定俄罗斯文化历史类型是最好的、最完善的。基于以上两点,索氏从全人类统一的观念出发,对丹氏进行了批判。索氏提出了自己观点:文化多样性取决于人类的统一性,文化的发展取决于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俄罗斯属于欧洲。

1857年德国历史学家吕特尔特在莱比锡出版了《世界历史教科书》,关于书中的观点是否对丹氏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产生重要影响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学界一般认为,斯特拉霍夫在《俄罗斯与欧洲》再版之后首先提出这个问题,他指出:“文化历史类型思想唤醒了历史与生俱来的因素,并且这种天赋是可以为后辈学人所能预见到的;吕特尔特思想是最深刻的社会历史思想,丹尼列夫斯基给吕特尔特思想以充分评价,但并未以它为自己学说的基础,而是使之进一步充实,并将其添加到自己的文集中。”

索氏以《欧洲通讯》为阵地,在没有进一步对德国原本进行校对的情况下,将对泛斯拉夫主义的批判转向了对丹氏的批判。“严格地说,这本书本质上讲不过是一部文学著作而已,却吸引了当时所有权威人士的目光。”通过对丹氏著述的分析,索氏指出:“丹尼列夫斯基是独具慧眼的人,并能够坚强和直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完成了学者惯用的礼节之后,索氏向丹氏发起了猛烈的批判,并发表了《德文原著与俄文赝品》一文。文中指出:丹尼列夫斯基文化历史类型只不过是德国历史学家吕特尔特赝品而已。《俄罗斯与欧洲》的读者发现,这个大家熟知的理论就像彬彬有礼的欧洲人的服饰被鞑靼人破烂的长袍所代替一样。

以上论断成为索氏批判丹氏思想的基础。但须指出的是,现今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索氏的上述论断是毫无根据的。著名学者马斯捷尔在对比了吕特尔特原著与索氏的译本之后指出:“索洛维约夫曲解了丹尼列夫斯基,并蓄意人为地安排了丹尼列夫斯基与吕特尔特的相似性。”著名学者别洛夫也提出了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斯特拉霍夫和索洛维约夫对吕特尔特著作的两种译本,其中之一是片面的;而索洛维约夫的译本是伪造的,它改变了吕特尔特著作所体现的原意。”

种种迹象表明,一切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吕特尔特的著作当中。“文化历史类型”和“文化秩序”完全不可随意应用,这在当今俄罗斯学术界也是十分罕见的。在《世界历史教科书》中,吕特尔特对“文化历史”(Kulturgeschichte)和“文化一历史”(kulturgeschichtlich)术语加以区分,并指出“人类是有组织的统一体”。在吕特尔特看来,世界历史是一系列相互并行发展的文化现象。通过以上分析,吕特尔特认识到了人类历史的开端,这是人类线性发展规律的重要标准。本质上讲,可以将吕特尔特称为青年的黑格尔,他与黑格尔的观点是十分相似的,将欧洲文明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峰,这体现出吕特尔特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总而言之,吕特尔特与丹氏在本质上的相似性是十分有限的。巴鲁耶夫也证实:“斯特拉霍夫的结论是准确的,我相信丹尼列夫斯基完全没有读过或不知道吕特尔特这本书;无论是在术语上,还是观点的形成上,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俄罗斯与欧洲》有吕特尔特的印记。”而别洛夫指出:“索洛维约夫千方百计在吕特尔特著作中寻求丹尼列夫斯基的理论,究其原因在于,德国原著妨碍了他。而吕特尔特的著作为丹尼列夫斯基提供一些术语是有可能的。”

虽然丹氏的社会理论与索氏的神权思想不存在任何联系,但索氏还是将全部注意力转移到对文化历史类型的批判上来。他称自己的理论是自由奔放的,而丹氏的理论则是肤浅的。很明显,索

氏所指的丹氏所谓肤浅的理论是丹氏对俄罗斯和斯拉夫世界的保护态度。列昂基耶夫在评价丹氏和索氏的民族观时写道:“自由奔放的理论是与过去历史和存在相联系的,肤浅的理论则是与自身思想本质相联系的。”巴鲁耶夫也指出:“索洛维约夫指责丹尼列夫斯基的理论是肤浅的,究其原因在于丹尼列夫斯基妨碍了他的自由奔放的理论。”在列昂基耶夫看来,索洛维约夫与丹尼列夫斯基观点的区别在于,丹尼列夫斯基解决了斯拉夫文明划分这一历史问题,即以俄罗斯为首的斯拉夫世界,无论是在任何历史转折阶段或是一切已经过去的历史阶段都是合乎情理的;而索洛维约夫则是期待神权政治的复兴,但是这种神权政治必然是罗马天主教的。

三、丹尼列夫斯基与索洛维约夫争论的历史贡献

随着丹氏与索氏在学术领域内争论的展开,吕特尔特著作对文化历史类型理论的影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永久性的历史课题。透过丹氏与索氏关于俄罗斯命运大讨论的历史性大争论,整个俄国学术界的学术氛围焕然一新,各派学者各抒己见。可以说,这在整个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俄国思想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为俄罗斯学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上一篇: 化学结业论文 下一篇: 道路交通安全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