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3:27

窃读记教学反思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1)

爱默生说:“书本用得好,可以成为最出色的东西;反之,则会成为令人诅咒的东西。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需求,或者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怎样阅读呢?或者说更实际一点,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

熟读。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点谈读书的层次)精思。《论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蒙蔽,其二是没有。学习不思考就会被书中一些思想所蒙蔽,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习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是一无所获。

想象。阅读的魅力之一正在于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无限的想象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广袤的草原、无边的大海,想象离奇的故事、动人的情节。因此,培养学生触摸文字,还原形象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质疑。清之学者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朗诵。(举例并示范)而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老师自己一定要会朗读,或者说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范读。那是一种态度的示范,而不仅仅是方法的引领。因为,学生从老师专注的朗读神态中,可以得到一种态度的熏陶。那怎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意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的呢?我认为朗读应该少些许华丽的音调,多融入一些自主的体味与思索。

浏览。新课标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阐述中,就强调“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浏览的阅读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法。面对信息的高度更替,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地提高默读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提高默读的速度,快速抓住文章的要领。

投教材这个“桃”,报学生阅读兴趣这个“李”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主题,(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外)第一单元“读一种方法”,第二单元“读一抹乡愁”,第三单元“读一份智趣”,第四单元“读一种启示”,第六单元“读一份至爱”,第七单元“读一段历史”,第八单元“读一位伟人”。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2)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把同一题材、不同文体的文章编排在同一单元。通览教材后发现,每篇课文的训练侧重点不同,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面。这种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的编排体系为比较阅读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文章之间可对比的方面很多,学生面对诸多的信息不知从何比起,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多方质疑,而后筛选,抓准比较阅读的“焦点”, 教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学会学习,在比较中悟破天机。

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抓准对比阅读“焦点”的方法如下。

一、抓准同一文章的“焦点”

1、文本与学生个人生活体验的比较

例如教学林海音的《窃读记》,我从学生们时而蹙眉,时而窃喜,时而紧张,时而开怀的表情中,受到启发,突发灵感,临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其中一项,是让学生找到文章“窃读”的描写,与自己窃读经历比较,然后叙述当时情形。结果学生绘声绘色地叙述,比我讲得还形象,甚至恰如其分地用到了文中的妙词佳句:“如饥似渴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学生们在文本与个人经历的比较中,不但乐读、想说,而且写作的兴趣也激发了。

2、参与学习活动成员间的比较

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自主学习,探究质疑后,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针对“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的问题,我要求学生找到说服组员的理由,整理好自己的证据,充分发表意见。并且组长记录合作组员的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全组成员合计讨论、比较、筛选,再整理,组长代表全组在全班进行论证。课代表将各组反馈意见再比较、分析、归纳,做总结发言。逐层议论,反复比较,资源共享,把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比较,取长补短,达到了两种思想交流大于二的目的。

3、文本初稿与定稿的比较

例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原稿与发表稿共有四处改动。一是将“已是悬岩万丈冰”改为“已是悬崖百丈冰”,表达出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含义。

二是将“独有花枝俏”改为“犹有花枝俏”,展示悬崖坚冰百丈,梅花坚贞不屈英姿勃勃,梅花之外还有其他鲜花在严寒中坚持斗争,把思考空间留给了读者。三是将“梅亦不争春”改为“俏也不争春”,运用顶针修辞方法,不仅读来上口,且形象刻画了梅花在酷寒中的俏丽英姿。四是将“她在旁边笑”改为“她在丛中笑”,把孤芳自赏变为胜利后与百花一起欢笑的崇高形象。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推敲词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二、抓准不同文章的“焦点”

1、不同文体的比较

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与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精读分析后发现,两文同是赞颂鲁迅为多数人谋利益的奉献、牺牲精神,因文体不同,各具特色。诗歌《有的人》以概括的形象抒情,尤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不讲“道理”,偏要说去世的人“还活着”,感情强烈,这就是动人的原因。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以记述具体想象来抒情,特别是正面、侧面描写得较为典型的片段,给人很强的五官可感性,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学生感受到伟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与常人一样的存在,真实可感。

2、不同结构的比较

例如杨振宁的《邓稼先》与秦关根的《爱因斯坦与原子弹》,都以事实展示科学家的伟岸人格,结构安排却不同。《邓稼先》第五节是记述部分的升华,“我不能走”表现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与部下同生死共患难的高风亮节,这是精神境界的最亮点。这样记述,不是时间顺序,是表现内容的需要。《爱因斯坦与原子弹》全文按时间顺序叙述,爱因斯坦得知广岛、长崎事件后的痛苦神情和心理反应是画龙点睛之笔,安排在最后,予以突出。正因如此,将痛苦展开得绵细,令读者掩卷沉思,收到余音不绝之效。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3)

“教学之本质在于‘学’”是一哲学命题,而学的核心是“自主”。课堂中教师的着力点应在于千方百计让学生心甘情愿、自主地学。姜树华老师来自长寿之乡江苏如皋,教学采用的是如皋典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主流教育报刊近一两年来都用较长的篇幅介绍了如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外显特点是将教学过程通常设计成“活动+检测”的教学板块,把要学习的内容分层设计成一个个的活动,每一个活动中有三个基本相似的环节:自主——合作——展示,即个体独立自主学习,组内合作互助,组际补充完善。

姜老师课上设计了“三个活动+一个猜写”的教学板块,“猜写”是“活动单”模式中“检测反馈”的变式。这节课上,“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亲历学习的时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时,学生静心读写、潜心会文;“小组交流”时,学生紧扣难点,各抒己见;“成果展示”时,学生求同存异、补充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姜老师的“活动教学”没有止于“体动”而是指向“心动”,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围绕难点组内或商讨,或研读,或质疑,或补充;“板块教学”没有落入“割裂”而是精于“递进”,教学随着流程渐次推进,移步换景,走向深入。本堂课几乎所有的目标的达成都来自于学生自读、自悟、自赏,教师不断助推、引领、提升。

这是一节体现“活动单导学”核心理念的课堂,教师让学退位,学生主置得到真正的凸显。在这节课上,我们很少听到教师精彩的讲说,听到的是学生激情的畅谈;很少看到教师演讲时的娴熟技巧,也不多见“师问生答”的热闹,看到的是学生的自问自答,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灌输与束缚的呆板的班级授课制。“热”而不“浮”,“动”而不“乱”,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入境,悟得深刻,读得入情,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充分展现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魅力。

二、 立足文本,践行“让学”之实

缺乏语文知识支撑的教学目标是不能发挥语文教学功效的。姜老师在教学中,着力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力求把课真正上成语文课。教学中,涉及课文中生词的读写、主要内容的提炼、细腻文笔的揣摩、情节过程的概述、结合语境对文中词语的体会、对作者遭遇的体验、学生视线向原文转移等内容无一不是语文之关键要素。教学时将文题巧妙地隐去,让学生们通读课文后再拟文题,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且看今天课堂上各组学生思想的交汇:“‘偷偷读书的快乐’题中‘偷偷’一词不如作者文题中‘窃’字来得精炼”;“我认为‘窃读’只是一个现象,没能反映作者小时候窃读这一过程,加上‘记’更恰当”;“‘窃读的滋味’不能概括课文中多个窃读的场景”……学生在自主的比较鉴赏中,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厘清了文路。“窃读记”的“记”透视了文体特征,暗合了作品的体裁。

更可贵的是姜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落实了语文的普遍性,还较明晰地展现了他的“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主张。文本虽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冲突,但作者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姜老师引导学生从平实的词句中揣摩作者的心理,从细腻的动作中揣测人物的情感变化。在体会“跨——踮——钻——挤”等动作的准确时,引导学生评价表演,从生活的原点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的表演,情景的体验,场景中的朗读指导,不仅突破了“让学生明白人物动作与内心的链接通道”这一教学难点,更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此外,“啊!它在这里”“像一匹饿狼”“贪婪”“边走边想”等词句的揣摩,入情入境地体味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急切找书的投入、那种“久旱逢甘霖”、如饥似渴、忘我窃读的快乐。课中练笔是姜老师一以贯之的语文教学环节。他巧妙结合原文,让学生在拓展的情节中练写,打开学生思路,活用文本语言,与作者同脉跳动。片段猜写中,学生们笔下“老板的吼骂”“对作者家境贫穷的讥讽”……包括心理描写,虽与作者表达水准有差距,但片段构思却与作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学生进行练写之后,又巧妙引用原文语段有效提升学生的练写能力,充分增进学生对作者遭遇的体验,大大激起学生阅读原文的冲动。

三、 适时引领,凸显“让学”之智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把课堂的空间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教师则需要最大限度地“隐身”——智慧地存在,姜老师在努力地践行这一点。

首先,学生活动时的有效参与。姜老师在学生小组活动时,深入每一小组,投入地倾听,有效地串联,作为小组一员的身份参与、提醒,助推学生学力的增长。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4)

袁世凯与都是盗卖祖国、屠杀人民、反对中国革命的恶魔,这是尽人皆知的,但是一般人大都知道得不系统,这三本书却在这方面作了源源本本的叙述,给了我们深刻的阶级教育。增加这一方面的认识对于我们每个新中国的青年都是必要的。我们在人民民主的中国生活得越来越长了,只知道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了,渐渐忘记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爱国有罪、反对帝国主义该杀的时代了。我们现在天天讲马克思列宁主义、讲建设社会主义,也渐渐忘记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把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提倡社会主义的人当作他们的死敌,不杀尽杀绝“死不瞑目”的人了。学习这三本书,从本质上认识袁世凯与的反动面目,认识他们的反动统治所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将更使我们仇恨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更增强我们对新中国的热爱,对人民民主制度的热爱。

这三本书对于袁世凯与的反革命手段,反革命权术都作了生动而真实的叙述。“阴险”“奸诈”“残忍阴谋”“机巧权术”“两面三刀”“笑里藏刀”“翻云覆雨”等字眼所代表的意义,对于新中国的青年人来说,渐渐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了。这样就使不少青年人缺乏对这些恶毒的箭的警惕,这是很容易吃亏的。这三本书却用活生生的历史材料,把集大封建大买办阶级的罪恶权术的大成的人物如实地刻划给我们看,给我们在这方面作了生动的教育。作者在叙述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反革命阴谋所以得逞时说:“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民事业抱着冲天的热情,并善于向公开的敌人作战,但是,还缺乏很多的政治经验,只是朴素,老实,特别是对于阴险狠毒的一时同盟者,总是采取天真烂漫的好心善意的态度,没有提防他们背后的一切《机巧权术》或《残忍阴谋》。《君子可欺以其方》。”这几句话虽然是描写那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情况,但这个历史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中国虽然在走向社会主义了,但不要忘记我们还在帝国主义包围中,国内的人民敌人也还没有完全被消灭,袁世凯、所惯于玩弄的手段,所惯于使用的权术,有人会以比他们更隐蔽的方式来对付我们。对于人民敌人应该时时提高警惕,不要太朴素、太老实了。

这三本书也以深刻的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袁世凯、虽然对外依靠帝国主义,对内纠集一切反动势力,穷凶极恶地、残忍阴谋地来反对中国人民,但他们终于为人民所打倒了,中国人民终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获得胜利了。

假如说“窃国大盗袁世凯”、“中国四大家族”、“人民公敌”三本书论述的是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罪恶的历史,必然灭亡的道理,那么,“关于十年内战”、“论中国革命”所论述的便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理。

“关于十年内战”论述了同志如何在窃取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果实,对革命实行了突然袭击之后,在革命处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完全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确地计算了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研究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规划了革命的具体方针,引导革命继续前进。这本书及“论中国革命”具体分析了同志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得出一套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完整的理论与策略。作者说:“关于在农村中举行长期革命战争,用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的结论,关于由建设和坚持许多小块根据地的革命政权而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发展,逐步扩大,到夺取全国政权的结论,都是同志在二十几年前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研究中国革命问题所获得的明确的结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新结论。”“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历来是最讲究阴谋权术的。必须不要忘记:我们在一九二七年革命中就

是被用《残忍阴谋》打败的。共产党人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智慧,不仅得依靠坚固的工农联盟,不懂得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的革命斗争,不懂得生活和斗争各种过渡的环节,不懂得革命时常需要绕道前进,不懂得运用灵活的政策,那就会上当,那就是要吃大亏的。”“同志所运用的无产阶级政策,他所运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就是:依靠群众,取得阵地,利用矛盾,发展力量。……这个策略思想,就是:依靠群众,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这两本著作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的综合介绍,对我们了解同志的思想,阅读同志的著作有很大的帮助。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5)

名师秀一秀

一号名师:何捷

霸气外号:全国新作文写作联盟盟主、作文魔法师

名师语录:我就是一个喜欢上课的老师,我把自己的作文课定义为“有魔力的作文课”;我把自己当作“作文魔法师”;我愿意做一个永远的“老顽童”“笑话老师”“大孩子”……

小伙伴们,你们一定想不到,我的童年经历和我的今天毫无联系又大有关系。

先说毫无联系吧。如今的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看上去斯斯文文,还特别喜欢和小伙伴们讲作文。大家一定以为,我小的时候也特别文静,喜欢静静地看书写字:如果有一个小淘气包一把抢过我手里的书,大声读出书名,也许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吧。哈哈,大错特错,小时候的我很顽皮,一点也没有当语文老师的潜质。我的爸爸给我设计的职业是马戏团的演员,上蹿下跳不在话下,翻转腾挪易如反掌。

再说大有联系。的确如此,要不是小时候的一段难忘的阅读入门史,我怎么也不会爱上语文,爱上写作,以至于如今既是老师,也是一个业余作家,出版了二十多部书呢。其中大部分还是教小伙伴如何写作的书,《作文真经》《作文笑传》……哈哈,我的外号是“作文魔法师”。

究竟是什么样的阅读经历,让我的今天变成了这样呢?请聚焦以下这段回忆――午后窃读《射雕英雄传》。

妈妈在印刷厂工作,那时候第一批引进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就在她的厂里印刷。由于技术原因,许多脱胶散碎的书页成了废品,妈妈就拣了一些带回家做包装用。一次,我随意拿起一页来读,没承想,一读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我立刻找到前后几页,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射雕英雄传》写得很有意思,是小男孩都会喜欢的。其中介绍了不少武林秘籍、武术绝招,还有让人牵肠挂肚的曲折故事。特别是作者金庸描写的对打的场面,让我读着读着就来到了高手对决的现场,感受到那种真真切切的“杀气”。

小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模仿。看了几页书,我从心里认定自己就是武林高手了,而且还是那种“飞花摘叶也能伤人”的暗器高手,是能发出气功波的超级大师。每天在学校,对着桌子、椅子、黑板、同学,不断发出我想象中的气功波。大家看我动作古怪,神情自满,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小男孩居然敢向我挑战,我用从书里看来的一连串的武功对付他,瞬间把他打得鼻血直流,而他还没反应过来呢。当然,老师批评了我,并让妈妈来学校把我领回去,妈妈因此发现了我“自修武功的秘密”。

接下来,妈妈没收了那堆“废纸”,告诉我,不准再看。

可是,阅读《射雕英雄传》的欲望就像一条馋虫,不断侵蚀我的大脑,我不看两页就无法睡着。睡着了,做梦也是在桃花岛与高手决斗,在欧阳克手中拯救出美丽的黄蓉。午后,我看到妈妈午睡去了,计上心来。我找到妈妈叠好并用铁条压住的书页,美滋滋地看起来,一下子就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尽管书页是残缺的,但我依然看得很开心。洪七公的打狗棒法挺简单的,上学路上我捡起一根树枝就能演绎。西毒欧阳锋的蛤蟆功,我在地上也练得欢快。我还喜欢上了吹笛子,因为桃花岛主黄药师就是用笛子当作武器的,笛音能降敌,那是何等威风和帅气。最有意思的是降龙十八掌,据说是武林绝学,可我觉得我天生就会……就这样,每一个午后,原本应该睡午觉的我,都在阅读《射雕英雄传》中度过,都在想象中的武林纷争中度过,都在一次次的惊叹与喜悦中度过……

很长一段时间,我希望自己未来的职业是――大侠!

中午没午睡,下午就犯困,成绩下降。这如同迎面驰来的火车,把我的武侠梦碾碎了。妈妈再次发现了我的窃读秘密,把所有的书页都做了炉头里的燃料。

记得再次完整阅读《射雕英雄传》以及其他武侠小说,就是读了师范学校之后的事啦。但午后窃读的经历,的确成了我童年中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

小伙伴们一定觉得奇怪――这和我现在成为语文老师有什么关系?告诉你们,大有关系呢!我可以肯定,自己的写作水平就是在阅读这些书页后一下子提高的。那种拔节式的提升是能让自己感觉到的,是心里高兴时会笑出声来的。有一次,我在作文中写“同伴的争吵”,就是学了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两大高手对决的写法:那样凄冷的天气,那样冰冷的目光,那样冷峻的笑,之后是那样冷冰冰的出招……写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自然浮现出来的就是小说中的场景,只不过争吵的双方是同学,争吵的结果也不是一方受了内伤,另一方中了邪毒。哈哈,那篇作文被老师评为优秀,张贴、朗读、推荐发表,让我感受了一把“武林盟主”的荣光。

他们哪里知道,这都是我午休时窃读的结果。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6)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21-01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认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即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来组织教学,实践证明,遵循这一规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将事倍功半。

记得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给五年级上的第一节语文课叫《窃读记》,一开始我就说:"昨天我要求大家预习课文,都预习了吗?我叫几个同学读读看。"被点到的几个同学,朗读中都出现不少错漏。每个学生读完,我都要其他同学评议,找出读错的地方。十多分钟后,我总结说:"这几个同学都读得不够好,说明预习不认真。"在讲读课文时,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措施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堂气氛始终很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了一节课,不少学生连"窃读的滋味"是什么,在哪一段都不知道。朗读、复述课文也有困难。后来,当我在同一个班上讲《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这次我简单了解预习情况后,说:"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民群众传颂着的抗日英雄,这一课就是写他们的故事。我一口气读了好几遍都舍不得放下,同学们一定也很喜欢。学完后,你们讲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和家里人听,他们一定也很喜欢听。好,现在大家都听我读。"我清了清嗓子,读起来声情并茂,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着,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跟老师小声读。讲读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读读、议议、讲讲的热烈气氛中,大家很快就理解了课文,学完后大部分同学都能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同一个班级同一位教师,为什么前后的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呢?这是因为:通过预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但还不太明晰,对于一些问题,尚处于不同程度的困惑状态中。他们往往以期待的心情来上课,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使课文中的人和事尽快地在眼前活起来,问题尽早得到解决。他们的这种需要若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当我教《窃读记》时,只考虑到自己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需要,没有考虑到学生来上课时的心理需要。一开始就置学生于被动受检查的地位,接着连续叫几个学生朗读,读完评议只注重于找错漏,学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反而增添了精神负担,因此学习课文的兴趣减退。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课堂活跃气氛再也难以唤起。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我开头几句话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范读时,通过教师的艺术再创造,使课文中的人和事活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激起学习的积极性,为整个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时就不能只考虑教的需要,强使学生的学屈从于教师的教,而应该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7)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68-001

为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要求,教案由原来的个人备课到现在的集体备课。教案一改传统面貌,由“教案”变成“学案”。学案教学的推行,把课堂变成了学堂,学堂里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如何学习进行,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课改宗旨。笔者认为,“学案”设计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学案应备:学生喜欢怎样学习

今天的学生已经厌倦了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今天的孩子喜欢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围绕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自己确立课外阅读书目,然后想办法找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的参与语文学习的进展。我们还要在优化语文教学结构上下功夫,从语文教学的程序上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课堂尝试:我们改原来的“巩固性家庭作业”为“尝试性家庭作业”,实际上明天才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聪明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能直接自学。中等水平的同学通过自学本课也能明白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尽管不能全做出来,但是对于新的知识已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第二天早晨,老师挑选好、中、差三个层次的作业若干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

二、学案应备:学生愿意参加哪些活动

实践证明:学生喜欢参加一些活动,如调查实践、网上学习、实验探索、校外活动等等。我们的备课应重视备“活动”。突出阅读活动,参加调查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经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同时结合学生曾有过的体验。

在一节作文课上,教师用投影仪放出梅花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美丽的梅花色彩鲜艳、高雅清纯。学生的兴致立即集中在这艳丽的图画上了。他们一个个瞪着圆圆的眼睛,张着嘴巴,有的还念念有词,“太美了、真可爱、我爱梅花”。

三、学案应备:学生如何进行自主练习

素质教育以注重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实践证明:肩硬是扛出来的,孩子的能力是练出来的。练习数量和难度让学生自主选择。由于学生智力、认识水平存在差异。多层次练习,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优等生”吃的饱,“学困生”吃的好。为此要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目标:一是巩固练习,即巩固基础知识;二是变式题目,在于引导学生去适应创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三是拓展题,通过这类题的练习,拓展学生思维。这三项练习分别适应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

练习形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在练习的设计环节中,可建立起教师宏观调控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特长选择练习形式、完成方法及合作学习伙伴等。这样自主性练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获得“心灵”活动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自由。

四、学案应备: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备课应始终做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尊重相信学生,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言,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看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是出乎想象的。

2.质疑问难,培养探究精神。在语文教学备课中,一方面要备引导学生会善于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备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一位老师让学生扮作现场的记者下海探秘,纷纷向老师报告海底情景。有的“很宁静”,“五百米以下全黑了”,“一片黑暗”;有的说“有许多亮点,海底的动物常常窃窃私语”。突然有位学生发问:“既然海底有许多亮点,有许多动物窃窃私语,怎么能同时生活很宁静、全黑了、一片黑暗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显然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对此这位老师首先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联系上下文找答案。学生哗的一下争论起来,通过讨论得出共识。作者在这里之所以这么说,目的是强调海底的“静”与“黑”相对于波涛澎湃的海面悬殊。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想平时说话中有没有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说法。一位学生马上说:“谁要我都给,就是你要我不给。”老师告诉学生,这是汉语中增强表达效果常用的一种特殊习惯方式。目的是为了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学生为自己的成功发现和探究感到兴奋,异常激动。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8)

近年来学术界学者因涉嫌“剽窃”引发纠纷者难以胜数,但最后走上法庭的并不多见,故此案备受关注。但法院此次仅准备了一个只有八个旁听席位的小法庭,很多希望旁听的人士未能进入。

第一被告周叶中并没有到庭,只是委托了律师其出庭。庭审历时七个小时,一直到晚8点50分才结束,未当庭做出判决。

案情

此案原告王天成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1989年至1992年曾在北大法律系任教。目前为自由撰稿人,并担任北京正本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

王天成自称,他一直致力于共和、民主、领域的学术研究,并于1999年6月和12月撰写了《论共和国――重申一个古老而伟大的传统》(下称《论共和国》)和《再论共和国――一次夜半对话》(下称《再论共和国》)两篇论文,于2000年11月发表在“公法评论”网。

2005年11月,王天成偶然购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法学名家经典系列”中周叶中、戴激涛合著的《共和主义之解读》(下称《解读》)。该书出版于2005年9月。王阅读后认为,《解读》大量抄袭了其《论共和国》和《再论共和国》中的内容,且全书谋篇布局照搬了他的论文框架。据其统计,《解读》一书中,共有46处大约5000余字涉嫌抄袭他的论文。

今年3月15日,王天成来到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民事状,控告周叶中、戴激涛以及人民出版社侵犯著作权。法院当日立案。

王天成在状中认为,根据《著作权法》和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被告周叶中、戴激涛侵犯其著作权且具有主观故意;被告人民出版社推出“法学名家经典系列”丛书,自应了解这一领域的学术状况,并对入选作品履行适当的注意义务。但其仓促出版《解读》,且冠之以“法学名家经典”的盛名,表明该社同样具有主观上的过错,应就《解读》一书侵犯原告著作权的行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王天成要求法院判令三被告立即停止侵权,销毁《解读》一书,在部级报刊、大学学报和知名网站上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并判令三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以及相关合理费用人民币2407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万元。

原告律师宣读完书后,被告方逐一进行了答辩。由于第一被告周叶中未到庭,他与第二被告戴激涛联合写了一份答辩状,由律师当庭宣读。

周、戴二人在答辩状中称,从我国《著作权法》、《著作权实施条例》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来看,均未对“剽窃”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就本案而言,两被告所著《解读》与王的论文虽有少量近似之处,但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解读》并非剽窃。另外,原告所称的“抄袭”46处并不属实,有一个地方确实出自王的文章,但在交给第三被告人民出版社的书稿中已经做了注释(后被第三被告删除);有五处表述不一样;有20处是借鉴和参考其他人的论文和著作;还有21处是公知的历史知识和通说,按照学术界常规可以不加注释。

答辩状称,原告诉称的46处“抄袭”在《解读》一书中不构成实质内容和主要部分。因此,一、二被告认为侵权不成立。

第三被告人民出版社也委托了律师出庭。律师答辩认为,第三被告不存在主观故意。被告作为一家部级的知名出版社,与作者签署了著作权协议,不能要求编辑注意每一个出处与细节。法律只要求合理注意,并未要求绝对注意。

证据与辩论

庭审中,原、被告双方为了支持自己的意见,向法庭提交了大量的证据。

原告王天成及其律师总计向法院提交了18份证据,其中包括原告所写两篇论文,第一、二被告所著《解读》一书,涉嫌抄袭的内容清单等。清单中指出,原告所列举抄袭的46处,共有5290字,其中与《解读》书中的所列文字雷同程度达到了95%以上。此外,原告方还举证《解读》涉嫌抄袭别人的著作。

原告方开庭前向法庭提交的证人名单原有三位,除将王天成《论共和国》一文收入三联书店出版的《主义与现代国家》一书的编辑王焱教授,还有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和网上法律评论人“十年砍柴”。但后二者被法庭拒绝接受,理由是他们的证明事项和证言内容,与法庭归纳的侵权争议焦点并无关联。

据《财经》记者了解,原告王天成去年11月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被人“剽窃”的嫌疑后,于当年11月23日,在新语丝网站刊发了质疑文章《博导还是博盗》,文章同时还发给学术批评网以及武汉大学。11月26日,王天成再度发表公开信,明确提出要求周叶中等人承认“剽窃”事实,公开道歉。但周叶中等始终没有正面给予回应。

与此同时,网络上关于周叶中等涉嫌“剽窃”的话题成为热点。12月26日,贺卫方在北大法律信息网上公开发表《周叶中教授事件及其他》。贺在文中指出了几个问题:首先,备受争议的《解读》一书,实际是在周叶中的学生戴激涛的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而争议发生时候,戴已经是周门下的博士研究生;其次,除王天成,还有一些其他学者的论著在《解读》中被“剽窃”,也未加任何注释标志。

第一、二被告则向法院提供了近110份证据,其中提及20多篇论文,其内容均与王天成的论文有相似之处,以此证明《解读》一书与王天成的论文无关。但原告方指出,这些证据中的16篇文章是在王天成论文之后发表的,且其中有九人在文章中注明借鉴过王的论著。第一、二被告的律师据此反驳说,这也不能证明周、戴“抄袭”了王的文章;即便存在“抄袭”,也是“抄袭”别人,与王天成无关。

第三被告人民出版社向法庭提交了三份证据,包括周、戴二人《解读》一书的原书稿,以及戴激涛与出版社签订的出书合同等。经法庭审理查明,原书稿中确实有六七处注释指向王天成的论文,其中还有两处注释明确注明引自“天成”。但《解读》正式刊行时,这些注释都被删除。第三被告的律师辩解,这是出于编辑技术考虑而删除。

对此原告方律师驳斥:“为什么别的注释不删除,非要删除这几个?”同时原告方指出,虽然原书稿有个别注释表明引自王天成的论文,但不能以此说明第一、二被告没有侵权。因为抄袭多达46处,哪怕有一处未注明也是抄袭,就是侵权。

庭审至晚上7点55分,质证结束。原、被告各方针对什么是“剽窃”;别人引用了王天成文章,周、戴又引用别人文章,是否构成对王天成著作权的侵犯;《解读》中一些基本比喻都与王天成论文中一样,是否构成“剽窃”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

庭审结束前,审判长询问原、被告双方是否愿意和解,原告王天成当即表示不同意和解。

庭审结束后,第一被告的律师以及第二被告戴激涛均拒绝了《财经》记者的采访。第三被告人民出版社的人告诉记者,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法学名家经典丛书,原本打算出一二十本,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没想到刚出到第三本就出现了著作权纠纷诉讼,原计划可能要落空了。

该人指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是充分考虑到周叶中在中国法学界的名望,才选择请他撰稿。

呼吁学术诚信

周叶中等侵权与否尚待法院判决,但此案的审理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自2002年北大博导王铭铭因抄袭他人作品被解职以来,学术腐败不仅未见收敛反而日益严重,剽窃之事更是层出不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杨玉圣称,据他的统计,全国每一所高校都发生过剽窃事件。而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高校达1700多所,这意味着全国至少已发生近两千起剽窃事件。

“学术舞弊已成为全国性公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展江教授告诉记者,学术腐败愈演愈烈的原因在于,曾几何时,高校似乎已经获得一种免于问责的“治外法权”。很多所谓知名学者一旦爆出舞弊丑闻,校方要么不闻不问,甚至是袒护遮掩。

展江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脱胎于高度行政化体制,随着教育产业化风潮大兴,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和商业权力结合日趋紧密。一批学术“翘楚”兼具行政和学术头衔,在商业化大潮下,他们被申报课题、教学、科研、游学、评奖、应酬、兼职等事务所纠缠,于是找人捉刀、编造杜撰等;而大概是由于这些人的特殊身份,加之名校的特殊地位和维护“面子”的心理,未建立问责机制,学术腐败现象似乎难以改观。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这种争议本来应当由大学进行裁判,大学作为一个知识自主性、学术自主性的主体,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裁的角色。但现在大学装聋作哑,以至于将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交给了司法机关,让司法这样一种国家公权力介入到学术思想领域。这本身就意味着大学在提供学术秩序、公共产品问题上的失职。

在许章润看来,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需要改变学术的自我评价机制。究竟是通过官方的公共权力来定褒贬、定是非,还是把权力交给学术共同体本身?如果交给大学,其前提应该是表达自由和学术批评的自由;同时,不能制定量化的考核指标,如此急功近利的指导思想,也与目前教育管理部门、学术主管部门的官学化倾向有关,应该改变。

法学界亦有学者认为,学术活动的尊严本来应该依靠学者自律。如果无法自律,则应当有学术共同体进行管束。但目前中国学术界由于长期的官学模式,无法形成学术共同体,因此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学术自律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剽窃者不肯自律,都依靠司法来维权、维护学术纯洁性,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可以借助司法公权力来获得权利的救济,“坏处”是大学的自主性、自律性,大学作为一种知识和学术共同体的主体地位,在这样一场诉讼面前被击得粉碎。

就在周叶中案开庭前夕,海外传来消息称,5月4日,120位在美国和中国工作的生命科学教授和其他科技工作者,共同签署了一份致教育部部长周济、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以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公开信。信中,学者们表达了对中国科学研究的诚信的关切。

学者们认为,中国目前缺乏对学术不端指控的处理的适当机制,这会导致造假者未能被适情处罚,或被无辜指控者得不到合法保护,正常的研究遭致困扰。这种情形不仅毁坏有关被指控的科技工作者的声誉,也影响正常的科学研究和国际科学界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信任。

学者们期望公开信能够促使中国的研究机构和主管部门采取行动,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和正式程序的体制,妥善处理有关对学术不端的指控和有关学术诚信的议题。

近年来国内学术纠纷一览

2004年1月2日,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所著《艾略特――不灭的诗魂》,被指控剽窃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著《艾略特传》。后北大外语学院成立学术小组进行调查,认定黄抄袭行为严重。当年5月28日,黄宗英被解聘。

2004年7月,天津市语言学会发出《关于天津外国语学院教师沈履伟〈求是集〉的剽窃问题》。后沈履伟以侵犯名誉权将天津市语言学会告上法院。由于“被剽窃者”称沈的行为得到其许可,2005年5月30日,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判决天津市语言学会败诉。2006年初,天津市二中院终审判决撤销原判,认定沈履伟构成剽窃。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9)

1 启发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感知语言形象

文字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因而读者要正确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生活积累知识经验,通过想象再现相关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因而,没有想象,学生就无法真切地感知语言形象,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良好的语感。情境教学十分重视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面,秀美无比的景象,等等。显然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有益的。

如教学《荷花》一课,在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时,学生联系句意说“冒”是“长”的意思。这时笔者随即出示一池荷叶挨挨挤挤、长势旺盛的荷花挂图,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冒”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愿意是液体或气体往外或往上涌”。同时,启发学生结合荷花的生长过程,一点一点合理地想象,荷花是透过什么,怎么升上来的。此时学生就会浮想联翩,通过“冒“字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然后,把“冒”、“长”放入句子,让学生读、比较、体会“冒”字的妙用。由此可见,教学时,教师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长期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包蕴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重要的。

如《海底世界》一文中写海底景色奇异部分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海面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宁静;潜入海底越深就越暗,然而黑暗的海底却有点点光亮,像闪烁的星星;宁静的海底却有动物在窃窃私语,这些奇特的景象。海底这一地方,对大家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虽然已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专家,都到过海底深处,还把这些奇异的景象拍了电影、电视。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海底的情况,笔者出示了一张海底横断面挂图,并让学生对这神秘的海底世界有所了解。充分幻想,充满去体验、去探索快乐。然后指导学生读激发学生探秘的兴趣,当讲到海底的动物窃窃私语时,笔者画出听音器的简笔图,让同学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当耳机),当海洋工作者监听海底的动静,笔者则摹拟深水鱼轻轻地发出:“哦哦、啾啾、汪汪、呼噜”的声音。过后便问:你们听到的声音很大吗?老师为什么不大声一点?同时指导理解“窃窃私语”一词。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特别要注意读出深水鱼发音的“窃窃私语”。从而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海底静中有动,暗中有亮的奇异景象。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情境教学在注意情境设置和学生读文的同时强调要读出文中“情”,这样就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勾画,进而互相交融,从而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语言的情味。

3 帮助学生的情境中领会主旨,感悟语言内涵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10)

开架借阅是啊直接体现图书馆人本思想的举措,但是与此同时,开架借阅的一些弊端也随之显露出来了,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的道德伸头出现滑坡的情况下,开架借阅的问题也日见繁杂.

一、开架借阅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1. 图书摆放混乱

图书摆放混乱是日常工作最常见也最令人头痛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导致读者按照索书号很难找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和教师在借阅过程中,没有正确的使用代书板。这种现象是普遍的,看上去是小事,却直接影响到其他读者的借阅和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2. 图书丢失严重

高校图书馆中,图书丢失现象逐年增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个别学生因为对某些特殊的图书或者自己需要的图书和绝版的图书的需要,通过撕磁条等方式进行窃书,将图书馆内部图书带离图书馆,甚至有些读者纯粹因为刺激或者报复等目的,在图书馆进行盗窃图书行为,这是由于个别读者人格和素质的缺失造成的。

3.读者物品丢失严重

高校图书馆由于开架借阅的限制,大多是不允许读者带着背包或者其他物品进入的,读者的随身背包一般都会放在专门的架子上,虽有监控摄像,但也导致了很多读者的物品失窃,有某些素质不高的学生不止一次的进行偷窃其他学生的物品,这对读者和图书馆形象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4.图书破损严重

造成图书破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A.书籍年份过长,导致纸张脆弱;B.书籍装订质量问题,还没上架就出现掉页,散页的情况;C.流通频率过高,特别是文学类和工具书籍,借阅量较大,导致书籍之间和架子摩擦增加,导致书籍自然破损;D.被借阅书籍在读者手中没有被好好保护,有些读者习惯在书籍上进行标注,或者撕掉对自己有用的书页、彩页等。

5.不文明借阅的情况时有发生

图书馆开架借阅需要一个安静的借阅环境,但是有个别的读者因为个人素质问题并不遵守这个规定,喜欢在图书馆里大声的说话聊天,嬉笑打闹,打电话,甚至吐痰,乱扔垃圾纸屑,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大呼小叫甚至动手动脚,这些行为不知违反了图书馆的规定,最关键直接影响了其他读者的借阅环境,破坏了图书馆安静和谐的节约形象。

二、开架借阅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明确奖惩措施

对经常进行图书借阅,并有良好借阅记录的读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和表彰,在读者中形成一定的影响,使读者在心中形成“以珍爱读书为荣,以破坏图书为耻”的理念。对于在图书馆开架借阅过程中,经常性故意破坏环境,损坏图书,逾期不还,偷窃图书,丢失图书等行为,进行明确的赔偿和惩罚规定,比如罚款或者停借等。并严格执行,使那些不能按照图书馆借阅原则借书的读者能受到教育和警醒,注意到自己在图书借阅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

2.做好开架借阅中的服务工作

读者流动性大,人员众多,所以读者素质参差不齐也是正常现象,在要求读者遵守图书馆开架借阅规定的同时,作为为读者服务的我们,首先应该从自身所起,树立自身的服务形象,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细致耐心的为读者进行导读,讲解等服务,具有良好地职业道德,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自身的本职工作,爱馆如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网络化信息的普及,更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素质,通过我们的专业讲解,使读者能够更好的进行开架借阅。

3.加强对读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培养

在发现有读者在借阅过程中有不正确使用代书板或者将拿出图书乱摆乱放等行为,应在尊重读者的基础上,耐心对读者进行专业讲解,直到读者学会使用代书板和了解正确摆放图书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地遵守图书馆开架借阅的规章制度,对读者进行开架借阅知识和规定的普及和培养。

4.大力进行对开架借阅制度和知识的宣传

专门开设图书借阅课程,普及借阅知识,制作图书借阅知识手册,在醒目的位置标示和粘贴出提示图标及标语,如:基本借阅制度,代书板如何使用,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使读者更加清晰借阅知识,尽量避免借阅过程中触犯借阅制度和规定。

5.制作读者借阅记录档案

对有不良借阅史的读者,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停借,罚款等处理手段,使其逐渐能够自觉遵守借阅制度。对比如盗窃他人物品、窃书等行为,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罚,严重者应报告学校及有关部门处理。

三、根据开架借阅制定个性化服务

1.设立学科馆员制度

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根据不同专业读者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为读者提供适合读者借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使其在借阅过程中更加专业、方便、迅捷的得到所需要的专业书籍,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在开架借阅方面的个性化和人性化。

2.服务方式人性化

根据不同读者对借阅的不同需求,总结出有针对性的读者借阅导读,使服务在借阅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的满足读者的节约需求,其次就是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对读者做到如春风般温暖,即使遇到一些不明是非的读者也要耐心讲解,用心去感化。发自内心的理解读者就是上帝的意义,虚心接受每位读者的意见和建议,礼貌对待每位读者,建立举报机制,对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差的个别馆员根据其行为严重性进行批评处罚。通过与读者的交流,尽可能了解读者的具体需求,针对平时工作中发生的缺点核问题进行改正。

3.利用网络进行读者服务

在校园内部网创立读者信箱,及时了解读者借阅方向以及对图书馆借阅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在网上及时更新图书馆最新的动态及新书到馆情况,使读者能及时的了解图书馆借阅的最新情况,尽量满足读者需求。

上一篇: 合伙协议书 下一篇: 年度财务报告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