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9:33

手工艺论文

手工艺论文篇(1)

二、结缘,泥人的世界

趁着张泥人在忙,四下打量他的小店。来自各地的明信片贴满了整整一堵墙,每一封都是一份期盼和祝福。物品架上摆满了活灵活现的小泥人,每一个都是难以割舍的喜爱。照片墙上挂满了进门塑像的客人与张泥人的合影,每一张都是一个会心的故事。张泥人的父亲也是当地泥塑手工艺人。从小受到熏陶,张泥人对泥人自然会有独特的情感。泥人伴随他长大,活在他心里。听他说,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喜欢玩泥巴,再长大一点后,男孩的天性,特别喜欢玩具,可是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懂事的他也不开口跟父母要,泥巴到处都有,是老天爷的馈赠,通过他灵巧的双手,可以自己捏泥汽车、捏泥娃娃、捏小动物玩耍,泥人陪伴着他,把贫乏的童年变得生动而有趣。上学后,假期跟父亲外出打工,算是正式进入泥人的世界。停留在记忆里的,是对泥人最初的悸动。多年前,在古庙宇里修缮打工时,看到庙里师傅在修复泥塑,他站在边上一看就是一天,后来,师傅们开始注意这个有灵气又很喜欢泥塑的他,便让他帮着传递东西,和泥挑水,渐渐地帮他们做一些细活。回家偷偷练习,手指轻触泥土,把泥土变成可人的模样。泥土的芳香,安静的房间,度过了一段又一段快乐的时光,他精神世界因为泥人而多彩起来。泥人和他一起成长,成为他生命里最难割舍的东西。对他来说,每一个泥人都是自己过往的记忆,不只是技艺,更是情谊。

三、追逐,梦想的高度

手工艺论文篇(2)

二、技术的运用应充分展现传统手工艺的人文内涵

传统手工技艺往往承载这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包含了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等诸多信息,手工艺并非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而是与音乐、舞蹈、宗教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些都是手工艺品艺术感染力的来源,同样也是展示的重点内容。以湘西苗绣为例,苗族没有民族文字,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靠口传文学、诗歌、舞蹈、刺绣、织锦等艺术方式留存下来。苗族服饰刺绣纹样中,就有一些形象固定、代代相传的纹样来表现苗族迁徙史,最典型的就是湘西苗族刺绣中最常见的“弥埋”纹和“浪务”纹,“弥埋”花边中间是抽象的骏马奔驰在一条大河中间的形象,两边则是层层叠叠的代表高山的纹样,代表了苗族祖先迁徙时骑马越过高山,跨过大河的历史。而“浪务”纹则表现苗族先祖居住的地方。可以说苗绣的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特点的意义,有些象征了氏族符号,有些代表了图腾崇拜,有些记载了美好的民间传说,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同样,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也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与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土家织锦中的阳雀花就讲述着关于土家织锦女神西兰的美丽民间传说;还有一种专用于小孩摇窝盖裙上的纹样“台台花”,这种纹样呈三向围边的装饰样式,中心图案是一个抽象的虎头的二方连续,其来源是湘西土家族特有一种保护小孩,驱除白虎侵害的民间巫术活动——“赶白虎”。这些都说明手工艺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极为深层的民俗内涵。在展现手工艺的人文内涵时,为了不影响苗绣和织锦艺术品本体及其技艺的展示,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具有流动性、开放性、过渡性的次要空间和虚空间,例如天花、地面、过道、拐角等范围相对不确定的空间。在较大面积的空间,可以采用投影设备播放与苗绣织锦艺术相关的民俗风情视频,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气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展示在主体展品的附近,投影的视觉冲击力就不能太强,不可过度干扰观众对主体展品的注意力,要恰到好处地完内涵和民俗风情的渲染效果。在一些较小和隐秘的空间,例如两个展区相连接的通道或者是拐角处,可以开辟一块相对安静的空间,设置若干互动虚拟点播系统,将与展品人文内涵相关的影片、画面解说,或者民间故事动画片等内容分类存储在里面,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所要观看的内容,并可以采用耳机来播放声音,使观众能更完整和不受干扰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设计几个仅能容纳少数观众的小演播厅,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总之,对手工艺人文内涵的展示要根据不同空间灵活利用数字媒体手段,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提供相当的信息量,深化主题,烘托气氛的效果。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应满足观众的体验需求

传统的展示方式认知模式十分单一,信息的传达方式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饱受信息刺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现代人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追求“娱乐性”和“体验感”。同时,手工艺是一门依赖人的操作经验和技术才能实现的艺术,人在技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在传统手工艺展示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展览馆会采用邀请观众参与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来进行操作体验,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实际中受到展厅空间、观众人数、观展时间和操作难度的限制,这种方式多数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以苗绣和织锦来说,二者都是极为耗时和对技艺熟练程度要求很高的手工技艺,在观展的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让多数观众进行体验。这个时候,利用互动多媒体来设计操作体验模式显然是更为恰当的方式。织锦的工艺特点主要包含两个核心部分,一是通过对纹样的理解来选择经线和纬线的色彩及穿插次序,二是在织机上地实际操作的身体动作。数字媒体技术需要解决的就是让观众对两个核心技术内容进行操作体验。因此可以将体验设计成两个主要模块,一是由观众在多媒体操作界面上根据指导图形选择不同的经线和纬线的颜色,并控制经纬线穿插的顺序,用电脑生成由观众主动选择所计算出的图形效果,这个模块的功能是让观众理解织锦纹样的设计原理;二是建立一个传统织机织造的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支持观众主动操作旋转及伸缩画面,以满足全方位深入观察织机构造及织造过程的需求,利用动作捕捉设备捕捉观众的织造动作,让观众在屏幕上观察自己的动作实时生成的模拟动画,并随着织造动作的重复在屏幕上快速显示出观众先前选择的色彩经纬线逐步形成的纹样。这个技术需要精度较高的捕捉系统及动作差异化矫正技术以实现较好的观众参入体验。苗绣的工艺技术强调的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要通过数字媒体系统来实现操作体验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考虑用具有娱乐性的体验方式来增加观众观展的愉悦感。由于苗绣多是装饰于苗族人民服装上,而观众对传统苗族服饰往往有较强的兴趣,因此可以利用类似虚拟试衣系统的装置让观众快速体验穿上苗族服饰的效果。这个系统需要设置一个摄像头支持实时拍摄观众2D全身照或者捕捉实时动态,观众可以随意选择预存在系统中的不同苗族服饰,选择完毕后系统通过计算将随试衣者身形自动适配虚拟服装的大小。观众将方便快速地体验到换上苗族服饰的新鲜感,并且可以选择打印照片或者直接分享照片至网络公众平台。显示屏在没有观众使用时还可以播放与苗绣织锦相关的影片、动画等内容。这个系统在保护了实体展品不会由于触摸和试穿受到损坏的同时,又可以让较多的观众人群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体验,增加了展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要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

数字媒体展示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实物展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能够将大容量信息以更高效、更有吸引力的方式进行展示。但是,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展示应该始终重视对艺术文化知识的传播,不能一味地追求用短暂“眼球效应”来吸引观众,应该注重展示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性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确定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拓展展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情况下才应该使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取代旧的技术模式,正如计算机的出现并没有取代纸笔,飞机的出现并没有替代轮船,技术并没有高低之分,而是适合于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同样,用传统展示方式能够达到展示效果,就没有必要非得用高新媒体技术来实现,毕竟传统展示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廉的价格和更便于维护。另外,在使用数字媒体展示技术时尤其要注意适度性。由于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对动态对象的视觉加工尤其耗费人的精力。因此,数字媒体展示的设计应该尽量保持清晰、有序,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内容上,并限制恰当的时间长度,避免过度展示导致注意力的疲惫和混乱。

手工艺论文篇(3)

2沃顿•埃谢里克家具设计的艺术特征

2.1极富手工艺个性美

起初,沃顿•埃谢里克的家具制作几乎完全利用传统手工木工工具完成,如手工锯、刨子和凿子等。1926年由于业务量的增加,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采用小型的机械化设备,如曲线锯、圆锯机等,但一些家具作品的重要部件仍旧依靠手工完成。为了拓展家具造型的表现手段,他还吸纳了当地原住民的木工工具。采用手工制作的家具作品,设计师可以精心地选择所需材料,即使是带疖疤的木材,对于手工制作都具良好的可控制性,所用工具可以很好地去适应设计的需要,避免了工业化生产出现的以设计适应机器而影响设计细节的问题[3]。可以说,埃谢里克的大部分优秀的家具作品大都依靠手工完成,极富手工个性,辨识度强。其一,在手工加工过程中,尊重材料本身的色泽、肌理和质地之美的的自然流露,几乎不对材料的表面装饰处理。此外,甚至选用极为质朴的皮革与木材混合使用,可谓浑然天成。其二,手工家具在立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还追求观念、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尽量赋予家具一定的思想或意义,从而使手工家具成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媒介,向人们传递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这些信息或清晰或隐晦,如马车轮扶手椅(图1)。马车轮扶手椅的框架选用山胡桃木,椅面和靠背为皮革编织而成,部件间依靠木钉和铁钉连接固定。家具通体均保持了胡桃木和皮革两材质本身的原始面貌,流露出材质的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呈现于家具设计中,从设计理念到设计作品均体现一种崇尚自然美学的设计观,是对传统木工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4]。值得注意的是,椅子的扶手为独特的半车轮造型,它似乎在无声地诉说一个故事,又或是在倾诉设计师对简单、轻松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总的来说,这件家具作品选材质朴天然,线条均称、比例协调,制作简约、纯净,体现了设计师埃谢里克奉行自然、实用美学的设计观。

2.2设计手法雕刻化

客观而言,沃顿•埃谢里克是一位现代主义者。由于早期版画艺术的经历和受罗马尼亚裔雕刻家布兰诺西•康斯坦丁及其他艺术家的影响,经过数年的艺术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在其近40岁时,开始转向家具的雕刻艺术,从此,他找到了合适的艺术表现媒介——木质家具,其艺术领域完成了从二维平面艺术向三维雕刻艺术的华丽转变。沃顿•埃谢里克曾说:“furnituredoesnotneedsurfacedecorationbut,likesculpture,itshouldstandonshapealone.”。他是这样说的,也照此付诸实施。在其家具制作中,雕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使用,仅为家具表面装饰所用,而是创新性地转向于家具的造型。设计手法出现雕刻化的倾向,注重原创和简洁明快的抽象几何造型。自此,埃谢里克的家具作品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面貌——极具雕塑意味。出于家具雕刻的需要,在材料方面,他钟情于木材,如胡桃木、乌木、橡木及红木等;在造型方面,惯于采用非对称性、棱角分明的几何线条;在功能方面,虽然家具作品的艺术性很强,甚至更像雕塑,但始终兼顾实用功能,只不过将艺术性置于首位,功能性退居其次。埃谢里克有别于传统的设计观和家具雕刻化的创新性设计手法极大地缩小了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鸿沟,也使得不同艺术领域的元素之间产生流动并极好地将两者融合于家具设计中。他创作的乐曲柜(图2)和乐谱架(图3)均具上述特征。乐曲柜于1931年为费城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家亚历山大•希尔斯伯格所设计的。锋利的线条、不规则的块面和雕塑感十足的艺术特征逐渐成为埃谢里克家具设计的标志性符号。另一件作品乐谱架的设计中,乐谱被放在有略弯横杆的栅格架上,两根竖杆有一定夹角,与前支撑杆在同一直线上,稳定性是由靠后的第三条腿保证的,三角形的下托板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外形基于黑板架,截去头部的“A”字在乐谱支撑框上多次重复。圆弧的边缘,弯曲的线条和梯形的腿部,使之颇具流动感而又极为精致,看起来非常适合于乐谱架[5]。胡桃木和樱桃木乐谱架具有雕刻的特质,由实木构件结构形成的空间是它成功的主要要素。

2.3设计造型有机化

二战后沃顿•埃谢里克的家具设计风格发生重大转变,抛弃战前生硬线条、棱角分明的设计表现,继而转向平滑、柔和线条的造型语言。这种转变有三方面的重要历史原因,其一,由于战争的原因,人们心理受到冲击而变得脆弱、消极,对未来生活不再乐观,开始抱怨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典型功能主义家具设计的刻板、冷漠,进而寻求一种柔和、有机且富人情味的设计。其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多次主办了“优良设计”设计竞赛,这极大地促进了一种具有自然形式的“有机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美国的出现。其三,约上世纪50年代始,美国逐渐认知并接受北欧的家具设计,朴素有机、自然亲和的北欧家具在美国备受欢迎和青睐。需指出的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沃顿•埃谢里克就创造性的在家具有机造型方面进行过探索。1935年,在大型书架的设计中,虽然依旧沿袭了非对称设计元素的表达,然而,菱角分明的边缘被软化,平坦的家具表面经扭曲处理而使得设计形式、肌理更具有机意味,散发出强烈的生命感,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只不过,这种探索积累到二战后受多方面的影响而变得尤为显著,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为三足高登(图4)。制作于1970年的三足高凳选用杨木和山胡桃木,自然色泽及质感显露无疑,凳足及其之间的连杆均呈棒形,凳面为前窄后宽的流线曲面。线条柔和多变、设计流畅,呈现自然、亲和且富人情味的艺术特征。沃顿•埃谢里克的家具有机化创造了一种接近接近自然的设计语言,其创作可谓是一种自然创作的集中体现,将自然元素融入家具中的高尚追求实乃为满足人的身心同自然相结合的强烈诉求。对于家具设计,一些设计师往往强调创作意图的表现和个人情感的宣泄,有时根本没有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6]。可贵的是,埃谢里克的有机家具设计不仅彰显了设计的人性化,以人为本、尊重消费者的情感,而且还契合了家具设计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手工艺论文篇(4)

一、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变迁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随着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带动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和工艺美术历史研究在借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观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陈之佛、庞薰?、王朝闻等学者也纷纷对中国工艺美术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对以往的工艺美术观点进行兴革,形成了一批赋有时代特色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分化,因此笔者将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史上一个整体阶段进行阐述。

(一)“实用美术”观点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众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关于工艺美术的定义、原则、本质、社会功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以陈之佛的“实用美术”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实用美术”观点强调实用与美的统一,要求工艺美术必须兼顾实用和美两方面的要求,工艺美术的落脚点必须放在真正服务于大众上。

长久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宫廷工艺、文人工艺、宗教工艺、民间工艺四者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前进,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各具特色自成体系,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工艺美术却真正进入了低谷。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大机器生产的产工业品大量涌入,这些产品的物美价廉使得中国传统的工艺产品备受打击,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一落千丈。辛亥革命之后,宫廷工艺体系解体,文人工艺、宗教工艺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日趋衰微,这时的中国手工艺产业以民间工艺为主导,开始向西方学习,引入大机器生产,各种手工作坊兴起,但由于其在工艺形态等方面并无改观,因此中国的手工艺产品仍然没有实力与西方竞争。与此同时,发端于清末的关于手工艺是“奇技淫巧”的狭隘观念迅速发展并影响深远。建国初期,工艺美术更是被许多人错误地理解成“手工艺”,使得“工艺美术”一词一直受到许多非议。

“实用美术”观点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的代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以往狭隘工艺美术观点的纠正。人类的生存要求决定了人类最基本的造物观念是要优先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衡量造物活动的最低标准便是是否能够实现衣食住行用的物质要求,即一件器物是否具有实用功能,在物质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审美――才会应运而生。在历史的发展中,尽管这种精神文化要求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不断提高,产生了以审美鉴赏为主的造物,但这种造物一旦脱离了实用要求的规范,那么它就失去了造物最基本的价值支撑,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失去动力,真正沦落为供少数人鉴赏把玩的“奇技淫巧”,其结果只能是消亡。“实用美术”观点将工艺美术从“奇技淫巧”中解放出来,对工艺美术造物的实用原则进行强调,把以往专注于审美的理念打破,将实用要求和审美要求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同时将工艺美术的受众由以往所认为的“皇室贵族”转变成普通大众,重新确立了工艺美术的地位与作用,对建国初期将工艺美术品与手工艺品或工业品相等同的简单划分进行驳斥,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态势和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行进模式。

(二)与时俱进,顺应时展

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工艺美术产品体系发展不完善,因而市场受到西方产品的严重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西方工艺技术和审美观点被引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遭到强烈冲击。“实用美术”观点认为当时的中国工艺美术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层面上,在引进国外的工艺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传统工艺技术的改良与开发,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艺人的素质,从而提高我国工艺美术产品的整体实力。“实用美术”观点在以往单纯重视产品“美”的基础上加入了“实用”的要求,并将二者的地位等同,这使得工艺美术真正融入大众的需要之中,确立了工艺美术服务于当时社会发展、经济实用的造物原则,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实用美术”观点提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把握传统的同时,按照现代市场要求对传统工艺形态进行改造。“实用美术”观点从理论上指出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将传统工艺的发展与时代进步相结合,在中国工艺美术衰微之际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标支着工艺自觉时代的到来。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我国一方面积极开发国内资源,一方面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经验,在这种大环境下,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逐渐分化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另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虽然两个方向立足点不同,但二者都注重工艺美术的宏观建构,探寻工艺美术的文化特质,完善了工艺美术理论体系与学科构架,属于中国工艺美术理论重要的发展成果。

(一)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

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方面以张道一先生提出的“工艺文化本元论”(该观点被收于张道一论文集《造物的艺术论》中)最有代表性。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工艺美术从十年浩劫中渐渐复苏,工艺美术产业渐渐兴起,但工艺美术理论亟待完善。当时社会上普遍注重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认为工艺美术是一门类似于绘画、雕塑的“纯艺术”,忽略其实用价值,使得工艺美术日渐脱离大众需求,工艺美术产品日趋落后于西方,更造成国内对西方工艺品的盲目崇拜和模仿。针对这种情况“工艺文化本元论”指出:人类文化都是由最初的一种综合的、一元的文化形态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或分离,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类型;工艺美术是一种带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本元文化,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造物艺术。

“工艺文化本元论”对造物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工艺文化本元论”在深刻探讨人类造物活动的实用因素以外,更强调物化过程中对于精神文化因素的理解。我们不能单纯从物质性或精神性上探讨人类的造物活动,造物的核心价值便是二者的统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致,造物活动必将随着社会需求而发生分化,产生所谓的“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分,当这种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又不可避免地回归本元,这种分化与回归的最终目的便是适应生活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我们要将工艺美术放到整个造物的脉络中把握,将其实用性和审美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摒弃以往认为工艺美术是由实用性和审美性简单“结合”的论断。

“工艺文化本元论”不但从哲学领域为我们认识工艺美术的双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将这个论断推广到整个艺术领域,并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艺术的产生发展规律进行归纳。与此同时,与工艺美术相关的领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同步的发展,如民间美术、艺术学等,工艺美术的发展对民间艺术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打开国门相西方学习,“设计”一词也被随之引入,在随后的发展中,“工业设计”作为与“设计”相对应的学科在中国渐渐确定下来。在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持续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工业设计认为传统工艺美术观念过于老旧,阻碍了工业社会发展;认为工艺美术是一种以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手工艺文化,“无法与工业文明、商品经济的外部环境协调”①;发展空间过于狭窄等。与对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相对应的是这一时期工业设计理论的发展,其中以柳冠中的设计文化论最为典型(该观点被收于柳冠中论文集《苹果集:设计文化论》中)。

设计文化论对工业设计的概念、范畴、特征、目标等一系列要素都进行了阐释,认为“设计是协调诸矛盾因素的人类改造自然与自身的主动的创造行为”②,工业设计一切以人的需要为核心与出发点,是一种“创造合理的使用方式”的文化,柳冠中曾解释道:“合理的使用方式是工业设计的原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见证,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雏形。它包括主宰――人;对象――物;目的――生存。人是主导因素。‘使用’是指人的行为过程;‘方式’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具体化;‘合理’是审美标准。因此将为人(或人类社会)作为目的的行为,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水平,又合乎时代的审美标准,这就是工业设计的全部内容。”③

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使得工业设计能够迅速在国内立足并发展起来,1997年国家正式用“设计艺术学”取代了“工艺美术学”使得设计学科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总体来看,当时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还是有失偏颇的,张道一先生曾经激烈地批判工业设计:“在理论上豪言壮语、大话连篇,诸如‘设计哲学’、‘国土设计’、‘生活方式设计’之类,实际上连‘设计’的概念都不熟悉,更谈不上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溢美之辞超过了本质性的分析;在历史问题上,割断了它与手工业的漫长联系,甚至把西方的‘设计运动一百年’当成了设计史的全部。”④通过对比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主要观点可以发现,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可以把工业设计看做是传统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所谓的“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只不过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对造物活动的不同称谓而已。

三、当代工艺美术理论深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艺美术理论也在产生着发展与深化,当代工艺美术理论在以往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日趋注重专题性研究与大的理论框架下的子学科体系构建,同时工艺美术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新兴学科被囊括其中,当代工艺美术理论也在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中不断深化拓展,促进着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造物艺术的发展。

(一)设计理论的发轫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设计理论主要集中在设计造物的哲学、文化学含义上,并在随后的20年中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当代设计理论发展与以往相比,出现了较大差异。当代设计理论较多集中在对具体的设计行为的分析,如设计者、产品受众、产品流通、人机互动、设计教育、设计管理等方面,利用调查、实验的方法从工程技术角度对设计进行量化分析,注重产品的感性意象与学科间的互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理论研究逐步开始由普遍向特殊发展,在大的学科体系中构建出更为细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子学科体系,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

笔者认为,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设计理论的发展必将与以下三点紧密相连: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哲学、文化学意义上的造物与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利用普遍性规律指导与完善生活实践的同时,将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引入理论的探讨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

第二,有计划地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将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保持理论建构能与科技同步发展。

第三,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发掘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活力,将中国传统工艺理论与西方先进经验相结合,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文化理论体系,并将之介绍出去,促进理论的推广与传播。

第四,抓住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构建适合信息时代的理论体系,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交流提高设计实践的效率与质量。

(二)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

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与学科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各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关于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所涉及的多学科互动,田自秉先生曾在1991年发表的《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指出:“工艺美术学已不只是单纯的美术创作活动的研究,而是一个与多学科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它是一种围绕着物的美化和环境美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互相协调的综合体。这些学科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共同影响。”⑤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工艺美术表现形式的分析,工艺美术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体”,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都囊括其中,任何社会需求或观念的变化都会在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体现,因此这就决定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必然是多学科、多角度共同发展的,我们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也必须从多学科、多角度的视野展开。田自秉先生在《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还同时列举了当时工艺美术学涉及的学科种类,其中主要包括:“工艺创造学、工艺功能学、工艺美学、工艺科学、工艺经济学、工艺心理学、工艺信息学等。”⑥显然这个划分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工艺美术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美术理论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其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围绕工艺造物的实用和审美原则,现代工艺美术所涉及的学科种类在以外基础上不断扩大,包括:哲学、美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方面,为我们研究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

注释:

①柳冠中.普罗米修斯――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2页.

②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页.

③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页.

手工艺论文篇(5)

8月22日上午,南京大学历史系徐艺乙教授应邀来到2016年上海书展现场,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弘扬传统,振兴工艺》的主题演讲。该活动由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同时也是徐艺乙教授新书《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的首发仪式。

虽然不是周末,但这场以手工艺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还是吸引了不少听众。现场座无虚席,许多徐艺乙教授的多年粉丝,以及慕名而来的感兴趣读者、工艺美术大师都齐聚世纪馆活动A区,在这里购书并驻足倾听徐教授的演讲,为琳琅满目的书展盛宴又增添了一道“工艺文化”大餐。

徐艺乙教授1956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从事工艺美术研究、传统物质文化研究、民俗艺术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已经有数十个年头。近些年,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徐教授常有机会到各地和不同的人流。有应专业刊物之约进行写作的,也有应邀就某个专题进行演讲的。这样的机会日复一日增多,记录下来的文字也慢慢颇有体系。有朋友提议,不妨将这些文字集结成书,也算是对近些年思考的梳理和总结。于是品鉴筛选,考据增删,厘清脉络,丰富图文,很快这本以《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为主题的论文集就和读者见面了。

这本书收入了徐老师20篇论文和相关演讲的文本记录,基本上涵盖了他本人最近几年对传统手工艺的思考成果。如果您对一些具体的传统技艺,比如紫砂、刺绣、雕刻、漆画等感兴趣,这里有丰富的图文供您了解它们的精微堂奥;如果您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有困惑,这里也有不少的思考结晶;而若您见微知著,想了解更多的传统工艺历史与文化,这里也有许多化繁为简、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是一本兼具专业与普及的“手工艺文化与历史”读物。而在演讲过程中,徐教授也再次重申了他对手工艺的几点思考。比如手与心的关系:“就高手而言,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忘记技术,用心让技术如同自身的本能,在面对具体的材料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处理乃至创造”;再比如如何看待传统手工艺行业里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在传统手工艺行业里,创新往往不是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恰恰是继承。如何继承老祖宗的智慧,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术,继承前辈对许多问题的处理方法,乃至继承这个行业的全部知识与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教授一直致力于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宣传工作。自1980年代以来,他已出版有编著、专著、译著30余部,此次《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一书的出版,不仅是徐教授近些年来的思考总结,也是再一次对当下“传统热”的呼应。也许正如台湾锡艺大师陈万能所说:“传统就是昨天的创新,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从手工艺一门便可窥之一二。

手工艺论文篇(6)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艺设计;传承发展

此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283此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自筹重点课题《传承民族文化视角的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088此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教改激励立项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Y24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是集民艺文化与设计基础于一体的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以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发展为引导,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再设计。该专业设置丰富多彩且较为综合,使学生得以学习多种绘画技能以及设计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挖掘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其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中去,为培养成应用型、专业型、研究型复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学术技能。

一、民族文化开发与挖掘

“民艺”来自于日本著名专家柳宗悦先生“民艺学”中的“民艺”一词。我国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潘鲁生先生在其专著《民艺学论纲》中对“民艺”的界定指出:“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体现‘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的特征。”“民艺设计”不专指“民众的艺术设计”,而是以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精神和创造理念,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现代产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五十六民族,其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给民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炼。所以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关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调查,了解、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习俗、生活习惯,及创造其民族艺术品的信念和深刻的寓意。

二、民间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侧重在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挖掘、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图形文化元素和符号结合现代产品和设计思维进行设计和转换应用,突出传统文化应用时在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强调设计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从广西个民族的主要器物、图案、服饰、建筑物、手工艺品等物品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从其材质、工艺、造型、色彩、构图、纹饰六方面对其图形、设计元素进行提炼,结合现代设计思维与理论,对这些设计元素应用于民艺设计当中,民族图形与民艺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汲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图形元素之精华,运用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与空间,挖掘民族元素文化之广度与深度,获取更大的空间展示与视觉效果。在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现代设计,贯穿现代的思维、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之产品。通过本专业的引导开拓,使学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创造理念与创作方法,掌握民族传统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民族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三、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柳宗悦。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这些抚慰人类心灵的民族艺术最值得感激和弥足珍贵。如今生活节奏加速,各种机械化流水线的高效率高产量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而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往往是人工或手工制作,其设备单一简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一件艺术品。例如广西壮族服饰,设计完成后,通过简单的机器,进行人工加工,一根根线的织布织锦,制作一件衣服需要数月上载。在当今生活当中,车水马龙,各种高效快速的压力当中,人们很难有长时间去做一件低效率的最原始、最古拙的工艺品,所以诸多民族手艺的制作频临消亡。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在思考如何去保护或者挖掘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或者物品的制作工艺,如何去探索设计在民间工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建立起自己行动的方向和模式,侧重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弘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技艺,是对民族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手艺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造物技艺的挖掘和再创造,立足于现代产业和现代产品文化品质的建构和提升,立足于民族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延伸和发展。

四、民艺设计理论梳理与总结

民族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缺少理论书籍与相关文字记载,有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进行延续,因而有许多民族艺术相继失传。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重视民间设计理论,通过调研采风等形式可将民族设计的有关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及有关设计方法、步奏等知识整理成册,对相关艺术品进行拍照存档。梳理民艺技术经验所形成的理论、民间技艺品诀、典籍文献,总结民艺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民艺设计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理论及价值观念。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立文化之本源”,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设计师。不断的培养突出中国民族传统思想民族性与国际化、现代设计紧密相关的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新时代紧缺的创新设计人才,为国家设计注入设计的新生力量。

作者:韦倩 张晓翠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参考文献:

手工艺论文篇(7)

在国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震老师从宏观的视角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思考”里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不浅的结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长足进步、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存在突出问题、创新保护东北少数民族文化途径等方面提出科学的观点。这是对我们的研究,当作良好的参考资料。但是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东北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们的研究团队前5年开始从保护的角度对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有以下特点:

其一,与以前主要从工艺美术的层面进行的研究不同。为了达到保护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目的,我们在借鉴国外一些新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情况,制定了新的研究框架。研究中除了关注有形的制造物外,更注重与之相关的无形文化,诸如工艺的传承、产品的用途及有关的社会文化意义,传统工艺的变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

其二,民间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是近年来的新课题。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十分匮乏,有的方面基本是空白。我们要深入实地,深入乡村,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系统、反复的田野调查,获取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要写出几篇调查报告。

其三,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我们要更高的层面进行综合研究,比较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据我的走访和调查资料的掌握,尚未接触过对于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的角度,对辽南地区民间工艺品比较分析而得出结论,本项目从思想观念——功能——技艺——形式——审美——社会意义等层面的全面系统的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有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需要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工艺文明进行保护。这是一项新的事业、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毫无疑问,本项目对社会、对科研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价值

本项目从民间工艺文化内涵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已有的工艺文化的分析和总结,挖出民间优秀工艺文化,并对工艺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文化渗透和文化关系的处理进行分析,力求“制造出来的物体本身”,即有形文化外,还认为造型的构思、材料的选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精湛的技艺、制作的过程、成品的用途以及象征意义等无形文化更有价值。同时,民族工艺的发展应该在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借鉴中不断创新,将现代设计的理念同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合,借助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深沉美感来提升民族民间工艺价值,即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理论价值项目将会在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方面实现一次重大的突破,对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形态的民间工艺文化的开发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自己的贡献。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会有力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开发富有现代价值和现实影响力的核心理念或精神本质的充分彰显并深入人心,使其内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理本质,进而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辽南地区民间工艺资源保护,不仅在于能让世界感受到这些源于史前文化的手工艺遗存的魅力,还能让后人得以了解自己民族在人类文化史上曾经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祖先创造的灿烂工艺文化;同时,在传统文化流失势在必然的今天,能用影像、图片、多媒体等方式记录保存、保护下这些传统工艺文化的因子,为将来文化恢复的可能保存可靠的依据。更为欣慰的是它将完成我们这些“都市工艺者”长久的一个心愿。

(二)实践价值旅游业已经成为大连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民族民间文化大开发的契机,国家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的提高与加强,使得去往辽南地区的游客日益增多,游客们对于民族民间特色工艺文化尝试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就目前辽南地区工艺文化的现状来看,一类,民间工艺消失或衰退状态当中,另一类,民间工艺已变异或变异之中,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更显迫切、严峻。这不仅不利于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工艺品文化的传播。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是东北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南地区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开发与发展,而且对于发展东北地区特色经济,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推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都有积极借鉴意义。

三、“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内容

辽南地区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种类很多,内容十分丰富,并非设立一个课题就能够全面研究。如果面面俱到,必然难以深入,因此我们要选择建筑、服饰、配饰、器具、乐器、宗教类用具等民间工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希望在对这些民间工艺文化用相同的理论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其他的研究成果,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探讨如下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即:不同的工艺类型在传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什么样的工艺文化是优秀的,值得保护的,应该怎样进行保护?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又怎样加以开发、利用,使其既得到保护,又能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综合效益?传统工艺文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之间有何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介绍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1.辽南地区早期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2.辽南地区中后期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3.辽南地区当代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

(二)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思想观念1.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自然观念2.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伦理道德观念3.深入挖掘辽南地区宗教和民俗对民间手工艺的的影响

(三)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主要特征1.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实用性2.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创造性3.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地域性4.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价值层面

(四)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材料与技术1.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材料2.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手工艺技术

(五)概括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审美特征1.分析辽南地区民间工艺的形式2.概括辽南地区民间工艺的审美特征

(六)提出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与利用措施的路径1.调查研究的基本性作用及分类分层保护原则2.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的立法保护3.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保护性利用措施

手工艺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50-03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从20世纪初便开始兴起,建国之后更是在理论建设发面有着长足的进步,“实用美术”观点、“工艺文化本元论”以及现代设计观念等观点纷纷出现,对我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们现在研究工艺美术理论有着很好地借鉴意义。

一、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变迁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随着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带动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和工艺美术历史研究在借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观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陈之佛、庞薰、王朝闻等学者也纷纷对中国工艺美术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对以往的工艺美术观点进行兴革,形成了一批赋有时代特色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分化,因此笔者将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史上一个整体阶段进行阐述。

(一)“实用美术”观点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众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关于工艺美术的定义、原则、本质、社会功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以陈之佛的“实用美术”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实用美术”观点强调实用与美的统一,要求工艺美术必须兼顾实用和美两方面的要求,工艺美术的落脚点必须放在真正服务于大众上。

长久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宫廷工艺、文人工艺、宗教工艺、民间工艺四者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前进,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各具特色自成体系,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工艺美术却真正进入了低谷。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大机器生产的产工业品大量涌入,这些产品的物美价廉使得中国传统的工艺产品备受打击,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一落千丈。辛亥革命之后,宫廷工艺体系解体,文人工艺、宗教工艺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日趋衰微,这时的中国手工艺产业以民间工艺为主导,开始向西方学习,引入大机器生产,各种手工作坊兴起,但由于其在工艺形态等方面并无改观,因此中国的手工艺产品仍然没有实力与西方竞争。与此同时,发端于清末的关于手工艺是“奇技淫巧”的狭隘观念迅速发展并影响深远。建国初期,工艺美术更是被许多人错误地理解成“手工艺”,使得“工艺美术”一词一直受到许多非议。

“实用美术”观点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的代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以往狭隘工艺美术观点的纠正。人类的生存要求决定了人类最基本的造物观念是要优先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衡量造物活动的最低标准便是是否能够实现衣食住行用的物质要求,即一件器物是否具有实用功能,在物质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审美――才会应运而生。在历史的发展中,尽管这种精神文化要求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不断提高,产生了以审美鉴赏为主的造物,但这种造物一旦脱离了实用要求的规范,那么它就失去了造物最基本的价值支撑,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失去动力,真正沦落为供少数人鉴赏把玩的“奇技淫巧”,其结果只能是消亡。“实用美术”观点将工艺美术从“奇技淫巧”中解放出来,对工艺美术造物的实用原则进行强调,把以往专注于审美的理念打破,将实用要求和审美要求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同时将工艺美术的受众由以往所认为的“皇室贵族”转变成普通大众,重新确立了工艺美术的地位与作用,对建国初期将工艺美术品与手工艺品或工业品相等同的简单划分进行驳斥,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态势和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行进模式。

(二)与时俱进,顺应时展

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工艺美术产品体系发展不完善,因而市场受到西方产品的严重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西方工艺技术和审美观点被引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遭到强烈冲击。“实用美术”观点认为当时的中国工艺美术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层面上,在引进国外的工艺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传统工艺技术的改良与开发,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艺人的素质,从而提高我国工艺美术产品的整体实力。“实用美术”观点在以往单纯重视产品“美”的基础上加入了“实用”的要求,并将二者的地位等同,这使得工艺美术真正融入大众的需要之中,确立了工艺美术服务于当时社会发展、经济实用的造物原则,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实用美术”观点提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把握传统的同时,按照现代市场要求对传统工艺形态进行改造。“实用美术”观点从理论上指出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将传统工艺的发展与时代进步相结合,在中国工艺美术衰微之际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标支着工艺自觉时代的到来。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我国一方面积极开发国内资源,一方面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经验,在这种大环境下,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逐渐分化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另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虽然两个方向立足点不同,但二者都注重工艺美术的宏观建构,探寻工艺美术的文化特质,完善了工艺美术理论体系与学科构架,属于中国工艺美术理论重要的发展成果。

(一)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

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方面以张道一先生提出的“工艺文化本元论”(该观点被收于张道一论文集《造物的艺术论》中)最有代表性。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工艺美术从十年浩劫中渐渐复苏,工艺美术产业渐渐兴起,但工艺美术理论亟待完善。当时社会上普遍注重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认为工艺美术是一门类似于绘画、雕塑的“纯艺术”,忽略其实用价值,使得工艺美术日渐脱离大众需求,工艺美术产品日趋落后于西方,更造成国内对西方工艺品的盲目崇拜和模仿。针对这种情况“工艺文化本元论”指出:人类文化都是由最初的一种综合的、一元的文化形态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或分离,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类型;工艺美术是一种带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本元文化,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造物艺术。

“工艺文化本元论”对造物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工艺文化本元论”在深刻探讨人类造物活动的实用因素以外,更强调物化过程中对于精神文化因素的理解。我们不能单纯从物质性或精神性上探讨人类的造物活动,造物的核心价值便是二者的统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致,造物活动必将随着社会需求而发生分化,产生所谓的“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分,当这种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又不可避免地回归本元,这种分化与回归的最终目的便是适应生活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我们要将工艺美术放到整个造物的脉络中把握,将其实用性和审美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摒弃以往认为工艺美术是由实用性和审美性简单“结合”的论断。

“工艺文化本元论”不但从哲学领域为我们认识工艺美术的双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将这个论断推广到整个艺术领域,并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艺术的产生发展规律进行归纳。与此同时,与工艺美术相关的领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同步的发展,如民间美术、艺术学等,工艺美术的发展对民间艺术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打开国门相西方学习,“设计”一词也被随之引入,在随后的发展中,“工业设计”作为与“设计”相对应的学科在中国渐渐确定下来。在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持续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工业设计认为传统工艺美术观念过于老旧,阻碍了工业社会发展;认为工艺美术是一种以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手工艺文化,“无法与工业文明、商品经济的外部环境协调”①;发展空间过于狭窄等。与对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相对应的是这一时期工业设计理论的发展,其中以柳冠中的设计文化论最为典型(该观点被收于柳冠中论文集《苹果集:设计文化论》中)。

设计文化论对工业设计的概念、范畴、特征、目标等一系列要素都进行了阐释,认为“设计是协调诸矛盾因素的人类改造自然与自身的主动的创造行为”②,工业设计一切以人的需要为核心与出发点,是一种“创造合理的使用方式”的文化,柳冠中曾解释道:“合理的使用方式是工业设计的原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见证,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雏形。它包括主宰――人;对象――物;目的――生存。人是主导因素。‘使用’是指人的行为过程;‘方式’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具体化;‘合理’是审美标准。因此将为人(或人类社会)作为目的的行为,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水平,又合乎时代的审美标准,这就是工业设计的全部内容。”③

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使得工业设计能够迅速在国内立足并发展起来,1997年国家正式用“设计艺术学”取代了“工艺美术学”使得设计学科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总体来看,当时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还是有失偏颇的,张道一先生曾经激烈地批判工业设计:“在理论上豪言壮语、大话连篇,诸如‘设计哲学’、‘国土设计’、‘生活方式设计’之类,实际上连‘设计’的概念都不熟悉,更谈不上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溢美之辞超过了本质性的分析;在历史问题上,割断了它与手工业的漫长联系,甚至把西方的‘设计运动一百年’当成了设计史的全部。”④通过对比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主要观点可以发现,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可以把工业设计看做是传统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所谓的“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只不过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对造物活动的不同称谓而已。

三、当代工艺美术理论深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艺美术理论也在产生着发展与深化,当代工艺美术理论在以往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日趋注重专题性研究与大的理论框架下的子学科体系构建,同时工艺美术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新兴学科被囊括其中,当代工艺美术理论也在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中不断深化拓展,促进着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造物艺术的发展。

(一)设计理论的发轫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设计理论主要集中在设计造物的哲学、文化学含义上,并在随后的20年中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当代设计理论发展与以往相比,出现了较大差异。当代设计理论较多集中在对具体的设计行为的分析,如设计者、产品受众、产品流通、人机互动、设计教育、设计管理等方面,利用调查、实验的方法从工程技术角度对设计进行量化分析,注重产品的感性意象与学科间的互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理论研究逐步开始由普遍向特殊发展,在大的学科体系中构建出更为细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子学科体系,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

笔者认为,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设计理论的发展必将与以下三点紧密相连: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哲学、文化学意义上的造物与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利用普遍性规律指导与完善生活实践的同时,将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引入理论的探讨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

第二,有计划地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将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保持理论建构能与科技同步发展。

第三,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发掘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活力,将中国传统工艺理论与西方先进经验相结合,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文化理论体系,并将之介绍出去,促进理论的推广与传播。

第四,抓住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构建适合信息时代的理论体系,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交流提高设计实践的效率与质量。

(二)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

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与学科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各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关于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所涉及的多学科互动,田自秉先生曾在1991年发表的《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指出:“工艺美术学已不只是单纯的美术创作活动的研究,而是一个与多学科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它是一种围绕着物的美化和环境美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互相协调的综合体。这些学科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共同影响。”⑤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工艺美术表现形式的分析,工艺美术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体”,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都囊括其中,任何社会需求或观念的变化都会在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体现,因此这就决定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必然是多学科、多角度共同发展的,我们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也必须从多学科、多角度的视野展开。田自秉先生在《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还同时列举了当时工艺美术学涉及的学科种类,其中主要包括:“工艺创造学、工艺功能学、工艺美学、工艺科学、工艺经济学、工艺心理学、工艺信息学等。”⑥显然这个划分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工艺美术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美术理论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其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围绕工艺造物的实用和审美原则,现代工艺美术所涉及的学科种类在以外基础上不断扩大,包括:哲学、美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方面,为我们研究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

注释:

①柳冠中.普罗米修斯――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2页.

②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页.

③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页.

④张道一.不要亏待图案[J].设计艺术.2003(1).

⑤田自秉.论工艺美术学[J].装饰. 1991(03).

⑥田自秉.论工艺美术学[J].装饰. 1991(03).

参考文献:

[1]孙建君,潘鲁生.张道一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0.

[2]柳冠中.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陈晓华.工艺与设计之间――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历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金银.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7.

[5]田自秉.论工艺美术学[J].装饰.1991(03).

[6]张道一.不要亏待图案[J].设计艺术.2003(1).

[7]胡光华.陈之佛工艺思想研究[J].艺苑(美术版).1996(03).

手工艺论文篇(9)

引言:

据古代文献资料验证,我国是第一个被发现使用金属工艺装饰品的国家。金属工艺作品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是手工艺人在经历了相当多复杂的技术程序后,最终才成为一件实用品的,器皿上面将喷绘高光漆,既起到保护器皿的作用也有美观装饰的作用,自金属工艺作品诞生之时就与艺术有着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金属工艺作品严重脱离了传统金属工艺以实用为目的的制作,却继承了传统金属工艺的手工锻造技术,金属工艺艺术家们在新的技术革命的环境下充分运用传统金属工艺技术自由的表达自我。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更是被视为重中之重。

一、目前我国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

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在金属工艺的课题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经研究得知,目前,国内外的各大高校在教学方式的分歧逐步扩大化。在国内,现代文化教学的生活论转向是后现代消费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对于金属工艺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美、标准美、审美的幻境以及与现实社会脱轨等.这些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而破解消费社会的审美谜题。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是在工艺课程中,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极度的远离现实生活,走进了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书籍中,以至于学生长期养成只看不做的习惯,并且导致了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轨迹脱节,毫无实际生活意义可言。

二、目前国外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

目前,国外各大高校对于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艺术设计金属工艺理论知识及制作技术方面的帮助以及额外的学习时间,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第二,国外教师显然是根据学生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不断地给予设计思想上的强化,促进学习者向着创新设计思路上迈进;第三,以最好的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金属工艺作品水平。把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看成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储存。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设有一定的要求,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作品要与现实社会生活接轨,也因为国外各大高校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国外学者的社会实践以及实地考察经验十分丰富,也因此才会设计出那些十分惊艳且贴切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此外,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即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可能、意愿和兴趣,去安排自己的学习。通过教材中典型事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理解带普遍规律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支持学生独立进行艺术设计思考,独立完成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现实记忆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设计联想能力和现实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教育者都认为在设计教育领域,使学生缺乏感情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三、国内外金属工艺教学差异

分析过国外高校对于金属工艺教学的文化建设,便可很清晰的得知国内外在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向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向上,国内的教学文化建设较为内敛,拘束了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思维。而且,我国的金属工艺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对于一个艺术家最为重要的培养方向,即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使学生极度的远离现实生活,走进了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书籍中,以至于导致了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轨迹脱节,毫无实际生活意义可言。而且缺少实地考察经验,使得学生作品而这种差异则是导致国内金属工艺领域发展前景不够乐观,更是这种教学文化建设的差异,导致金属工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使得大多数优秀的专业人才转行就业。因此,在金属工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还有许些问题值得思考与解决。

四、总结

作为高等教育的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尤其是手工艺教学文化建设上,直接指导学生日后实操,必须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进入社会这个真实的环境中,直接指导学生日后实操。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金属工艺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即使在金属工艺理论知识教学方向上,也应组织学生进行群体谈,讨论是一种群体谈,良好的讨论应在学生中随意开展,是多向性的信息传递,讨论的方式是多种化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教学实践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向社会回归才是当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在此,我呼吁不只是金属工艺课程的教学,而是所有艺术设计的课程教学,在中国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我们应主张艺术设计的教学与所学专业以及现实社会生活所结合,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搞好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张星晨 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手工艺论文篇(10)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3-0026-03

Inspir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on the Postmodern Design

FU Yu(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 :As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dicraft and post-modern design were analyzed, it is summarized that handicraft has profound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on post-modern design. Based on handicrafts and postmodern design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it explored the ideas, concepts, design techniques, style el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trinsic relevance. Then it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of handicrafts on the postmodern design. Although styles of handicraft and postmodern design are different apparently, design ideas of them are similar. Handicraft offers profound inspiration on postmodern design in the return of history, human design concept, digestion depth and dist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ign ecological ethics, and emotional design concept.

Key words :handicraft; post-modern; post-modern design; design concept; creation

Internet :.cn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设计,以折中、幽默、叛逆和奇思妙想重新审视生活,展现出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乐观态度和人文关怀。但在其新奇的表象之下,从风格元素到观念主张均渗透出了某些熟悉的味道。回顾历史,这熟悉正源自于传统手工艺对后现代设计的启示。后现代设计对历史、造物、人性和环境的哲学思考,与手工艺的诸多思想观念不谋而合,体现出二者深刻的内在关联性。换而言之,手工艺以其独有的方式“照进”了后现代的现实,这种“照进”的内涵、方式和意义值得关注与思考。

一、手工艺的概念与特征

手工艺是造物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指以手工劳动为主体,制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是带有一定技巧性和艺术性的工艺技能。它集设计与制造于一体,工艺师直接的手工作业是成品的主要来源。手工艺是相对于机器工业化而言的,特指有别于以大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最初,手工艺起源于自给自足,手工艺人既是生产者、设计者,也是消费者。手工艺品讲求实用美观,强调艺术性。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能够传达情感关怀,并承载着民族精神及社会象征意义,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二、后现代设计的崛起及特征

1917年,卢纳尔夫最早提出“后现代”的称谓,特指现代主义之后的阶段。因此,后现代设计就指“现代主义设计之后的设计”,它不局限于某种流派或样式,而是包括不同设计风格和观念的探索。20世纪60年代,一方面,多元经济膨胀,工业化积累的物质空前丰富,产品同质化急剧加深,引发设计反思。另一方面,物质繁荣和工业发展带来弊端,西方多国在70年代普遇经济危机,引发政治、文化、心理等矛盾,生态危机、能源危机、道德危机等现实问题凸现,最终导致现代主义走向末路,后现代设计崛起。

后现代设计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超越,它以“少则烦”代替了现代主义的“少则多”,并以多元化的态度重构设计,用解构和复制来质疑完整性与权威性;用折中和装饰倡导艺术化;以讽刺戏谑的手法颠覆经典;用暧昧多重的隐喻反对二元论;用感性与性感反对理性至上;以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产品表达人文关怀;用娱乐和玩笑消解设计的深度与距离;通过绿色设计倡导环保;以各具特色的设计情态彰显个性与人性。沃・威尔什在《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中提到:后现代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开放性、多义性、无把握性、可能性、不可预见性等已进入后现代的语言。功能性仅是呈现的诸多意义之一。后现代设计建立在反工业化、反功能主义、反理性至上的基础上,它着眼全局,以极具争议的方式建立起新的价值观。

三、手工艺对后现代设计的启示

手工艺和后现代分别是造物的两个阶段,或曰两种形态。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及其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性。对比传统手工艺与后现代设计,不难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体现了它们在设计观念上的诸多“不谋而合”,换而言之,这是造物观的某种内在一致性,即造物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和价值主张。曾被现代主义所摒弃的手工艺以其独有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为后现代设计提供了颇多启示。

(一)手工艺的复兴

后现代对手工艺的复兴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指后现代设计重新重视手工艺风格与元素,设计手法全部或部分地采用这些历史元素,呈现出复兴手工艺的倾向,这种复古主要体现为折中主义风格。后现代设计重新重视装饰的作用,甚至重新采用手工艺的装饰技巧和建筑的手工部件,手工艺得以回归。例如,标志着后现代主义诞生的文丘里“母亲住宅”强调建筑立面的对称性,加之门上的拱形,无不隐喻了古罗马建筑,显示了文丘里通过非传统方法组合传统部件的主张,以游戏历史元素的手法阐释后现代设计的内涵。他在《现代建筑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中提出“建筑设计要运用历史的符号加以装饰”,并倡导与现代主义针锋相对的主张。第二种是理念上对于手工艺历史的回归。后现代重拾被现代主义所抛弃的观点和审美法则,表现出反功能主义、反现代主义和反工业化的立场,与手工艺主张异曲同工。后现代从手工艺的历史中寻找灵感,这并非单纯复古,而是继承基础上的超越,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思考。

(二)人性化的设计

恩斯特・卡西尔曾提出: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是劳作。也正如恩格斯所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论点既回答了人的起源问题,也强调了手工劳动的重要地位。过去的一切物品都带有工艺性,而手工艺正是人性的技艺。民艺的特性之一就是在相似的生活形态下代代相传,而传承中的主角――人,便成为主要因素。手工艺之所以始终闪耀人性的光辉是因为:人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手工艺能赋予物以人性。手工艺基于人的需要而产生,依赖人而发展,依靠人的双手进行劳动,指尖流淌着人类的思想,工艺制品渗透了人情味道,最终服务于人的生活。这种人性的创造与表达充满了感性,无需任何中介,包括机器。

与手工艺一样,后现代设计非常注重人性。不同于工业产品的千人一面,手工艺在细微差异中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个性,这种观念使越发关注人的细微需求,创造出多重意义的设计。而“有多重意义的作品”其活力恰好体现在能“以多种方式塑造我们,面对不同群体说话,它所面对的不是某个精英,而是全部社会阶层”。这种设计的民主性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正如索托萨斯所说:“围绕人类的所有产品都是一种自我解放的援助,所谓解放就是通过产品设计,可以找到通往个人自由发展之路。”设计为哑铃形状的饮料包装瓶以人性化作为出发点,为人们提供了饮用与健身的双重功能(图1)。

(三)深度与距离的消解

弗雷德里可・杰姆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所概括的后现代主义重要特征就包括深度与距离的消失。布兰克西提出:后现代设计从不做自我关照,也不指望完成纪念碑式的不朽制作,它要“引述当前”。它以装饰、浅显、调侃、玩笑、新奇、炫目、讽刺、坏品味等玩世不恭的手法嘲讽经典,反对深刻性和权威感,标榜一种直观而真实的刺激感受。表面上看,许多后现代设计作品,无论是孟菲斯戏谑包豪斯经典的家具设计,还是阿伦・琼斯设计的色情艳俗的波普座椅,似乎与细腻古朴的手工艺毫无关联。但究其本质,二者在都以不同方式批判绝对理性,反对功能至上,从而消除崇高感与压迫感。

在现代主义看来,距离既指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也指艺术和设计的区分,而二者在手工艺和后现代中却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DIY是Do it yourself的首字母缩写,译为“自己制作,自己设计”。它不仅折射出后现代对独立自主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也在自主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消解了设计者的主体地位,更与手工艺“为己而做”的起源不谋而合。时下,DIY大行其道,甚至已成为时尚潮流,广泛的涉及服饰、家居、工艺品等多个领域(图2、3)。

再者,无论精雕细琢,还是离经叛道,在手工艺与后现代设计中,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都是模糊的,表现性与功能性兼具,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后现代设计往往采用艺术化的处理,通过先锋性、实验性的艺术表达,消解了高雅与通俗的距离,用艺术性的语言反驳唯功能论。索托萨斯设计的Carlton书架(图4)充满童趣,却因层高所限而根本放不进几本书,新奇和趣味似乎就是它的全部意义。后现代不拘泥于固定思想,不提供任何解释,拒绝挖掘意义,仅仅追求设计表面的,以娱乐反叛理性,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四)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

自然属性是手工艺的特征和本质,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当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便手工劳动。”手工艺取材自然,重视自然元素,顺应自然规律。《考工记》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见手工艺极其重视自然因素。与传统手工艺讲求天时地气如出一辙,为避免设计走向功利化,及时纠正现代主义的偏差,后现代设计重拾生态伦理观,倡导环保的绿色设计应运而生。设计师用大豆油提炼油墨印制的绿色读物,使大人不必担心孩子阅读时误将手指放入口中。巧妙的设计既避免了工业用料的污染,又体现出对儿童健康的关怀。GIGS优盘的盘身采用可回收的高密度纤维压制而成,不仅轻巧便携、绿色环保,而且这种特殊的材质能够有效的降低科技产品冷漠之感(图5)。无独有偶,无印良品便携式纸板音箱完全由回收纸板制成音效优质的扬声器,价格低廉,每只仅售42美元(图6)。绿色设计作为后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与手工艺一脉相承的生态观,更体现了设计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回归,蕴含着设计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价值追求。

(五)情感化设计观

情感设计即强调情感体验的设计,主要是指设计师通过对人们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与情感进行分析,在作品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较之理性的工业产品,手工艺通过指尖传递出了工匠的温暖和情怀,能够消除工业产品带来的冷漠,唤起人们对日常用品手工质感的情感寄托。我国传统手工艺讲究形神兼备,追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设计给人无限遐想,赋予装饰以象征意义,传达出独具匠心的意象之美。因此,手工艺既是造物手段,更是精神沟通和审美沟通的媒介,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无独有偶,在现代主义之后,使用者对设计的情感需求愈加迫切,急需找回传统工艺曾带来的温暖感、亲切感和生命力。后现代设计的重要特征便是注重情感,通过情感化设计将诗意带回生活。它反对精英文化,转而走向与大众文化媾和的文化立场。情感设计即强调情感体验的设计,主要是指设计师通过对人们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与情感进行分析,在作品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

后现代设计中所激发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它采用戏谑、幽默、象征、隐喻等手法,营造出喜悦、调皮、讽刺、叛逆、怀旧等情感氛围。使设计的表情从不苟言笑,变为嬉笑怒骂,从而达到打破单一、颠覆权威的目的。无论是可以随心更换表情的咖啡套杯(图7),还是风趣暧昧而充满性暗示意味的面包包装袋设计(图8),后现代设计从颜色、造型的角度诱发联想并激感。KISS饮料的包装设计采用轻松调侃的方式演绎了喝饮料时“接吻瞬间”的幽默场景,让人忍俊不禁(图9)。孟菲斯集团曾明确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形式、功能和材料三者可以独立存在。功能只是产品和生活的关系之一,形式并非只为表现功能,它本身就是隐喻符号,可以表达特定的文化含义,材料不仅是设计的物质保证,也是情感载体。形式与功能相矛盾的产品,只要它能表达特有的情趣而令人喜欢,便有存在的价值。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索托萨斯提出:“设计是对生命、社会、政治、食物及设计本身的探讨。”无论是对于历史的回归,还是赋予设计以人性的光辉,或者幽默戏谑所带来的深度消解,以及设计生态伦理观的建立和对情感化设计的推崇……其中均蕴藏着手工艺与后现代的共通之处,这并非表象上的凑巧,而是设计观念和设计精神的不谋而合。

如今,传统手工艺思想的微光终于在百年之后,以它独有的方式照进了后现代的现实,并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启迪未来。它使设计在“唯功能论”之后开始关注更广泛、更深刻的内容,重拾某些曾一度被摒弃的设计精神,将似曾相识的表象转化为设计观念的内省,将思想的精华注入设计哲学之中,推动后现代设计的发展。正所谓以史为鉴,在这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手工艺为后现代提出了诸多设计观念的启迪,这些探索和思考也将对后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日)柳宗悦.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 (美)大卫・雷・格里芬(著), 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 祝莹,张宝,唐彬龄.当代灯具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包装工程,2013,34 (20):32-35.

[5] 李和畅,论社会审美观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2,33 (18):115-124.

[6]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主义[M].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1

[7] (荷)J.W.德鲁克,滕晓铂(译).伦理VS.审美:基于功能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角的设计批评[J].装饰,2012(2):52-61.

[8]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

[9] 程迪.论我们面临的后现代设计[J].美术大观,2010(11):178-179.

[10] 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11] Architecture Theory Since1986,edited by K`Michael Hays,A Columbia Book of Architecture.2000.

[12] 严翅君,韩丹,刘钊.后现论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上一篇: 校园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下一篇: 保洁主管季度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