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3:10

画图实训总结

画图实训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37-01

1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美术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情况突出的原因

在美术教学中,静物素描是基本技能训练。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加强静物素描这一基本技能训练更为必要。笔者认为目前中等专业学校美术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的情况是比较突出的,仔细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学生绘画基础差。笔者对中专一年级的新生进行了一次绘画水平的测试,方法是让他们自选一个比较简单的静物进行结构写生。写生结果,从画面不难看出:构图不合理,线条不流畅,造型不准确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能够比较好地表现物体形体结构的同学为数不多。这些都充分说明绘画训练不到位的情况是普遍的。

其二,学生对完成绘画练习的态度差。由于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着重从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出发,训练不得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造成学习在练习时出现厌做、不做或抱应付态度,从而使学生绘画训练达不到理想效果。

2 改善目前中等专业学校美术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情况的途径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应引起我们广大美术教师的重视,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笔者认为:静物素描教学必须立足于绘画基本功训练,坚持从基础抓起,在“认真”两字上下功夫。着力抓构图、透视、线条、造型、明暗的表现。相对来说,一年级以抓好形体结构训练为主;二年级应主要抓好明暗调子的训练;三年级重点进行整体效果训练。按过程、按步骤、按方法进行三大阶段的训练。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三大阶段的训练方法。

第一阶段,认真抓好形体结构训练。利用线条表现物体形体结构应从一年级抓起。画准形体结构,这是画好静物素描的基础,也是绘画的第一关。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其中的形体结构的训练也可以说是绘画教学中的第一楼吧。因此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来提高对形体结构的表现能力。

要提高学生对静物画形体结构的训练水平,首先应从观察训练入手。在进行形体结构训练教学中,首要问题不是教学生怎么画,而是教他们怎样看。也就是说,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静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如在《静物写生——线条表现的彩陶器物》这个内容里,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彩陶的构成部分和彩陶的形体比例关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比较,很容易得出:彩陶构成是由陶口、陶身、陶底、陶柄构成;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分别是:彩陶最宽度是陶身宽度的2/3,陶口与陶底的宽度又是总高度的1/3,同时又是陶身宽度的1/2。学生通过观察训练把握了彩陶比例关系,从而对表现形体结构,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为造型能力表现打下一定基础。

其次,要注意构图能力训练。构图是画面结构的总体,是指形象之间的整体关系,是思想性、艺术性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重视构图知识的学习和构图能力的训练。在《构图基础知识——静物画的构图》一课教学中,笔者用纸板做好几个物体的平面图形,在画框大小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拼贴出各种不同的纸板模型,来演示构图原理,并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训练,体会单个物体的构图“大小适中”的合理性。

最后谈谈线条表现形体结构的训练。观察物体是绘画的前提,表现物体则是绘画的关键。在强调学生用线条形体结构训练的同时,也要讲究训练的方法。例如,画圆球的轮廓时,应先把它理解成一个方形体,逐渐把其四个角削圆,最后形成圆的轮廓。而不是顺着圆的边缘线一次画成,这样,既难将圆的轮廓表达准确,线条也容易显得呆板。教师通过正确讲解、演示以及引导,使学生在训练中起到事半功倍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绘画产生兴趣,避免学生厌画或不画的情况。

第二阶段,抓明暗调子的训练。素描基础训练的技术性很强,需要艰苦的劳动、刻苦磨练、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它。但如果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路子不对头,就不会收到显著的效果。在素描静物实践训练过程中,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明暗调子基本技能的训练。明暗调子是用线条来塑造的。因此,教师应强调学生加强线条的训练。笔者在《明暗表现物体》一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着手进行线条训练,通过反复练习,从而总结出用线的一些规律:用力越轻色调越浅,用力越重色调越深。通过实践得出用线规律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画图实训总结篇(2)

【作者简介】

动画电影《恶童》场景设计 动画场景教学是围绕动画场景制作需求展开的专门课程教学,是每位动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传统动画场景训练课题的设计较为固定,一般从基础造型训练开始,首先练习场景线稿勾勒,之后安排线稿上色进行色彩设计的训练,最后进行主题场景创作。传统动画场景课题训练将线稿勾勒与色彩设计分开进行,学习目标明确,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细化展开,同时遵循从简单基础训练到复杂主题创作的教学进度推进,方便学生领会与掌握。随着动画产业发展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艺术的教学过程也应当强调“创意”,枯燥乏味的训练并不能调动年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其学习动力。因此,上述传统的动画场景训练课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动画作品场景创作与学习的要求,急需顺应时代需求进行调整。笔者结合高校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三个较为新颖的训练课题,以期对传统动画场景训练课题进行有效的改革探索实践。

一、盆景设计

盆景设计课题主要针对动画场景的布局展开训练,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出发,把所要设计的场景想象为一个缩小版的盆景,根据一定的主题设计出场景的全貌,在A4纸上以手绘的形式画出场景鸟瞰图,完成后选择场景的局部,绘制至少五种不同景别的场景效果图。如何设计出主题鲜明,具有卡通趣味的场景是本课题的重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容易入手且能够激发学生创作欲的主题供学生选择,如林中树屋、带仙气的房子、奇幻森林等,亦可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自由创作。课题的难点则是如何根据设计完成的鸟瞰图,进行不同景别的场景效果图制作,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三维空间思维能力,能根据较为单一的视角结构绘制出不同视角的效果,同时注意画面的构图与美感,在进行后半段不同景别效果图的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对之前的鸟瞰图进行细节上的丰富及必要的改动。在本课题推进的过程中,配合讲解构成场景的各种元素的绘制方法及不同景别下动画场景绘制技巧等知识点。

另外,本课题的训练可适当结合二维与三维的制图方法。场景鸟瞰图可利用手绘或二维平面绘图软件制作完成,之后利用三维软件对场景进行简单的模型建造,于是在进行景别选取时,可以为不同角度的场景提供透视效果的提示,有助于场景效果图绘制的准确性。当然,也可以利用雕塑缩小模型的方式替代三维软件建模,同样能够为多角度的效果图绘制提供方便。需要指出的是,利用三维的方式制作场景模型为取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看似是偷懒的学习方法,但笔者认为,这不但不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反而能够让其对三维空间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为在利用三维软件或雕塑的方式建造模型时,需要学生对其所设计的场景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构思,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场景不同角度透视的理解,并且,结合多样的形式进行场景设计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动画角色制造雕塑模型在如今动画制作过程中早已不是新鲜事,即使是三维软件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动画工作室为角色、道具制作雕塑模型,方便其他动画制作者掌握角色、设计动作。因此对于动画初学者的高校学生而言,在学习场景时制作场景参考模型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色彩与风格

课题二强调动画场景效果图的色彩与风格方面的训练。针对二至三个场景线稿,要求学生依照这些线稿至少绘制出四种不同风格的场景效果图,并体现出一定的情感氛围,必要时可对所提供的线稿进行修改。四种风格场景效果图力求风格迥异、主题突出,表达出以下几种情感状态:热情奔放、孤单寂寞、浪漫温馨、紧张不安、阴郁伤感等。“如果能够为一部动画片绘制出成功的背景,会极大地提高观众的观赏体验,而且和音乐一样,可以为影片创作一种情感深度并提高整部作品的戏剧效果。”[1]因此,该课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图形设计能力,开发其动画美术设计风格绘制领域,避免同质化的动画场景造型设计,并通过色彩和图形的组合使场景传达出一定的情感。伴随课题的展开,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风格鲜明的场景设计图赏析,并较为深入地剖析场景图的氛围营造、情感传达、色彩、光影与风格设计。此外,在场景绘制方式上应当倡导多种方法的结合,如手绘结合电脑位图制作或电脑矢量图形制作等,鼓励学生根据主题创作出新颖的场景艺术风格。

·影视教育朱珠田颖颖:动画场景教学的训练课题设计三、综合训练之“我的一天”

课题三考察学生对场景设计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掌握情况,属于教师命题式综合训练,一般安排在教学进度的后期进行。学生以“我的一天”为主题,首先以文字的形式设计一段简单的动画情节并绘制分镜头画面10张,挑选其中5张完成具有一定精致度、风格独特而统一的场景效果图绘制。动画场景的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具有卡通风格的风景写生或风景创作,不应与环艺设计绘图的教学相混淆,不应偏离动画场景是为动画角色服务的场景创作主导思想。动画场景的教学也不能忽视“动因素”,“动画场景是发展的、变化的、多维的动态图像,而不是静态的、不变的、平面的固定画面。”[2]因此,课题三的训练讲求结合动画剧情的“动态”连续图像设计,不再是单纯的风景绘制,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其所设想的主人翁的需要和剧情的发展,去规划动画镜头中场景的变化与布局,完成场景效果图的绘制。“我的一天”中的“我”可以是学生自己,或是其他人类、动物等正常生物,也可以是怪物、怪兽等想象出的异类物种,甚至包括机器机械等没有生命的物体。总之,对于“我”的范围非常宽泛,这在教师布置命题时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参考和提示。“一天”则强调“动因素”,不仅要求在画面中体现出随着时间而改变的情感和空间的变化,而且要体现出场景在清晨、午后等的光影、色彩变化。该综合练习的绘图方法应当采取手绘与电脑绘图相结合,注重软件绘图的掌握能力,画面效果具有一定美感,风格独特创新。

以上三个课题是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及多本经典场景教材、相关论文的研读总结得出,课题间具有衔接关系,从易至难、循序渐进,能够覆盖课程的知识点,并达到实践技能点的训练要求。由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和教师指导方法存在差异,同一课题的学习效果在不同课堂、不同学生间会有所不同,所以有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题进行一定调整,并选择适合的引导手段。动画艺术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如若在课题训练的同时配合大量日常速写训练,对学生掌握动画场景表现技法和从事场景创作有促进作用。总而言之,从笔者按照上述课题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课题的设计能够有效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作态度,完成符合动画场景设计规范的作品,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进行专业的动画制作打下良好基础。

画图实训总结篇(3)

速写作为美术基础教学的主要训练手段,历来十分受到重视。它既是学生入门的学问,也是设计师观察、记录和表现艺术构思的主要手段,有设计速写、有草图、设计手稿,还有画家的画稿和素材形式。速写重点训练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表现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比例、角度、透视、轮廓、结构、质感、光影、空间等内容。速写是一种观察方法。它训练学生从什么角度,怎样去认识事物及其审美属性。速写赋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感性引发,决定他们怎样去观察和体会自然,甚至会影响一生的审美观和方法论。

但学生很难一下子就理解速写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总是把速写仅仅当成一种绘画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在写生时,好像摆在面前的物件就是提供抄写的对象一样,一旦遇到没有表现过的对象就不知怎么办了。尤其是到户外画建筑风景速写时,就不知从哪里下手,速写水平提高很慢,收获甚少。

在长期速写教学中,笔者针对建筑学和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特点,重点开展建筑风景速写教学,从研究造型艺术的规律出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对建筑风景速写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学生对自然景观空间形态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造型观念。二是注重教学规律,引导学生从最基础的东西抓起,逐步训练学生速写表达能力。wwW.133229.coM

一、改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都愿意学习并掌握速写造型技能,但常常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要想获得很好的训练效果,应注意避免盲目学习,注意客观地看待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初学速写时,经常会过高地要求自己。希望自己画的形体很准确,线条很流畅……当画面效果不理想时,又容易失去继续作画的信心,或者因害怕画不好,一开始便没有信心。要知道速写虽然很快捷,但是并不简单。一幅速写作品能表达出景物的形体结构丰富特征,其中包括对形体关系的把握,对画面构图和线条等技法的灵活运用。同时,还能传达出时代气息与一定的艺术境界。

学生的速写作业,因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而会显得有些“难看”和“幼稚”,其实这些“难看”的作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财富,其中包括了许多有价值的训练内容,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造型艺术规律,掌握绘画方法,积累艺术修养,使自己的速写作业慢慢地变得“不难看”。

速写是概括的艺术,是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描绘物象本质的造型特征。一幅能生动表达物象特征的速写作品,即使在比例和透视结构等方面不够准确,但仍然能够被承认和欣赏,在对速写作品的评价上是很宽容的。许多时候,那些“不准确”的地方还会给作品增添几分生动、自然的感觉。毕竟是徒手的短期作画,想处处做到准确无误,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学生常常忽视认识和区分速写技能的不同风格,往往会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使自己无所适从。应该在一段时间内,用心学习和掌握一种速写方式去有效地表达物象,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速写的表现类型大致可分为:1.用线描方式来表达形体结构和空间层次的画法;2.用排线、排点、黑块组成明暗色调来表达形体空间与光影的画法;3.用线描与明暗色调相结合来表达形体空间与光影的画法。三种画法的表现力各有所长。其中,线描画法技巧相对单纯,既能概括简洁地表达物象整体的空间关系,又能细致地表达物象的形体特征,是许多教师向学生推荐的入门画法。一旦掌握了此画法,以此为基础转而学习其他画法,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线条描绘手段很丰富,最基本的有:1.用线条描绘物体转折边缘(也称内形和外形);2.用线条的相互穿插、遮挡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3.用线条的疏密对比表现物体之间的层次感(在画面中形成黑、白、灰等许多不同的层次对比关系)。掌握了这三种基本手段以后,就可学习更多的表现技巧,如:虚、实线的运用,粗、细线条的运用,线条的松紧处理,运笔速度快和慢的变化……

不管选定了哪一种画法学习速写,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画一批“难看”的作业,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不用很长时间,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要知道: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速写都是绘画艺术中最方便学习和掌握的一门技能。

二、推行建筑风景速写教学训练的阶段学习法

学习建筑风景速写技能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

1.单体描绘训练:单个物体以石膏几何模型、方凳、花草、衣物等生活用品为训练对象。但初学者往往贪心,不愿意在这个阶段多花时间,结果影响到后面的训练。单体描绘训练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客观地用心观察物象,二是掌握应用线条表达物象,三是怎样把握物象的特征。

速写是视觉艺术,因此画速写首要任务是观察。学生往往不习惯使用自己眼睛去看,甚至有将对象符号化的倾向。因此要训练学生真正地用心观察自然,运用直觉的、图像化的、空间化的、具体化的、综合化的模式去观察自然,“神与物游”和“有我之境,以我察物”都是要我们用艺术的直觉去感受和描绘自然。

在现实生活中,线条是不存在的,线条是用来表达生活中相对细长形象的抽象方式,如:用线来描绘物象结构转折处(边、角等),以达到表达形象的形态、体积、空间等等,能理解这一点就会懂得在何处下笔速写了。

对物体形象特征的研究,应该从形状开始,研究它们的形状特点(包括在不同角度的变化),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由这些形状形成的立体会显示更丰富的形态特征。如:立方体由六个方向的正方形组成,从不同的角度,它的形状显示出很丰富的变化;球体则在任何角度都应保持圆形的单一特征等等。

研究物象的特征,还需要运用比例以及透视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抓住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去归纳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物体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运用球形、圆锥去分析理解树木的体积,运用圆柱体分析并表现树干。但要注意,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假如我们不去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写生,不去分析各种树木的不同细部特征,不去学习丰富的表现技巧,就会将所有树木画得像“棉花球”和“胖辣椒”。例如去写生一束菊花,必须把握每一个花瓣、花茎、叶子和整个形体周围的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观察所有这些细部的形状及线条之间的变化关系。

2.组合形体描绘训练: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显示出更为丰富的立体空间效果。进行组合形体描绘训练既能加强对单体物象的认识描绘,又开始研究与表达组合形体造型的丰富性,为下一步的场景构图描绘训练打下基础。从单体到组合形体,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人们的视觉习惯往往只注意单个的物体,不太注意物体之间的关系,所以,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学习整体观察和表现组合物体的方法。

3.场景描绘训练:更多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场景。这是我们必须开始学习的一个更重要的构图环节。把构图和细部描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

可以把构图理解为画面的结构处理。也就是把丰富的物象在画面上进行合理的布置。这个阶段除了要多画,还应多研究构图的规律,训练自己的构图感觉,积累构图技巧。构图的规律就是形式美的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旋律、变化、统一等形式美的法则都会体现在构图中,所以构图的学习不但帮助我们作画,还能提高艺术修养。具体的构图训练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①画小构图:建筑风景构图大致可分为远景、中景和近景模式。中景构图容易完整表达景物,应重点安排训练。可将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即:天、地和所有竖立的物体。围绕主题处理这三大块面之间的大小分布和形态,使整个画面具有整体感又富于变化。制作一个取景框学习构图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②了解构图形式:常见的构图形式有水平式构图、垂直式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v形构图等。③训练作画步骤:以铅笔线条作大的布局,然后以钢笔线条从局部着手,最好从最前面的物体下笔先画,然后向后面的物体层层描绘。这样画容易处理线条的穿插、遮挡关系,使空间的秩序得到把握。在这个阶段,坚持用铅笔起稿,可通过反复调整大的形体关系的训练,养成经营画面布局的习惯。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去描绘丰富的局部形态。

画图实训总结篇(4)

现今的素描教学模式源于西方,起初它是作为绘画专业的入门训练,自20世纪初引入我国,成为高等美术院校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模式。在近一个多世纪里没有多大的改变,坚持了模仿式的教学方法,作为设计院校也是一直沿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将艺术与实践需要脱轨,造成学生只会接受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之设计专业与绘画专业教育需求的教育功能不分,缺乏对受教育对象和市场的调研分析,造成设计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绘画类院校区别不大,初到设计公司很难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弄明白一点,西方一百年前建立的素描教学体系是作为绘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为设计教学服务的,今天的设计师需要的是表现摄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去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创新。

设计一词意为有目的的策划,是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它与美术绘画不同,既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使用者设想,以实用为根本。因此它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作为设计专业基础课之一的设计素描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表现即创新。特别是对创新过程的注重,要求赋予作品以灵魂,这是上好设计素描的前提。

设计素描是从事设计工作的最初创意表现阶段,也可成为设计草图,它要符合实用的需要,因此设计素描在表现时除了要求具备绘画素描的准确性生动性外,还要强调严谨性。符合一定的“尺度”要求。设计师的工作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展开的,面对客户时间总是被要求的很紧,因此,快速表现成为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客户的要求转化成直观的设计意图及设计草图呈现出来,成为设计素描教学训练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

针对设计素描在应用上的特点,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现今的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这是今天的时代所要求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尹定邦曾说过:“如果十万个学生学成一个样,中国设计的死期已到。”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从开启创新思维出发才能避免死期的到来。

倡导教师与时俱进。在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学习和改革教学思想。不同的时代对艺术家有不同的要求,20世纪的教育是知识教育,而21世纪则是创新教育。作为设计院校的基础课教师不能无视这些。要不断更新,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基础教师要不断了解专业课程,使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从实际应用出发,实施教学计划。在技能训练阶段,以往的设计素描教学十分注重光影表现,学生的写实能力都很强,做了很多照相机式的绘画训练,线描和线面表现的训练非常少。为适应设计素描的教学目标,应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快速表现的训练课题,这样学生能够掌握多种素描表现手法,并且养成画速写的习惯,做到提笔就能快速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设计素描的创意训练阶段是我们以往教学的最艰难阶段。教师无论如何启发,范例无论带了多少,到了提笔画的阶段总是很难,针对这种情况将以往的训练课题重新汇总分类,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从小的点开始训练。

画图实训总结篇(5)

一、对教育观念性质的认识

首先,教育观念的主观性。由于教师已有教育观念、面对的教育实际问题以及其认知结构、思维方式、情感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接受教育观念具有选择性,带有认识主体的主观色彩。它决定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是基于教师个人的已有观念,重在帮助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为对象,增强教师自我发现的意识和敏感性,使内隐的观念清晰化,并加以分析、批判和提升、更新。任何寄希望于通过“专家的外铄”和“理论的灌输”就能完成教师观念转变的做法注定都要失败的。其次,教育观念的内隐性。教师的教育观念大多来自于感性经验,存在于教师的心灵深处,不易察觉。这种心理层面的教育观念不但对教育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理论层面教育观念和制度层面教育观念的有效落实”。①因此,教师观念转变的首要任务是揭示教师的隐性观念,促其自醒和反思。再次,教育观念的实践性。人们认为观念总是在指导行为。事实上,行为不只是教师观念的外化和反映,它也有助于观念的理解、内化和升华,正如教育家杜威所主张的,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必须在对具体问题的主动探究过程中实现,外部的环境和引导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也就是说更深层的观念转变是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教师经常会“用所从事的操作去界说观念的性质和用这些操作所产生的后果去检验这些观念的有效性”②。教师培训中的教师观念转变必须以参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核心展开,使教师在其实践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得以显现和探讨,并产生学员间和教师与学员间的相互作用,使观念的转变基于实践,具有实践的需求性。最后,教育观念的情感性。人对变化的天然防御为教师观念的转变设置了情感障碍。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地带和熟悉的活动范围与经验,一旦逾越,则可能会遇上麻烦、困难、危险和挑战。这种天然的防御机制使得教育观念的转变困难重重。当教师的根本信念受到挑战时,不管这种挑战来自何方,在情感和认识上都被看作是对自我的攻击,教师最初的反应一般都是维护和固守自己的信念体系。因此,教师培训中的观念转变必须为教师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围,以削弱强使观念对教师个人观念造成的威胁和由此引起的对立情绪,使他们在自由的课程氛围中醒悟、发现、反思和改进。

二、教师培训中转变观念的教学方法

(一)自传:教师成长史分析法

鉴于教师观念的个人性、隐蔽性、情景性和文化性等特征与个人成长史分析方法特点的吻合,我们在培训教学实践中采用了自传的方法。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日渐兴起,教师个人成长史分析方法的思想和做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学者们应用于教育研究过程之中,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教师个人成长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中,教师对自己在生活与教育中所发生事件和经历的描述和刻画,是教师本人在“教育的生活世界”中体验和感悟。因为它是描述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因而它是真实的、具有情境性的,它折射着教师的教育情感、教育态度和教育价值观,是“教师在构建自己对教育理解的一扇窗户”。

自传操作程序:布置教师撰写教育自传,叙述自己从教以来的主要教育故事(事件)和感悟;对自传进行分析,总结自己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观念;在培训班级分享教育自传,交流对教育故事(事件)的体验和认识;

一步反思自我,在教育自传中提炼自己的教育信条,形成独特的教育理解。

(二)对话与比喻:教师互动法

教师观念的内隐性使其具有隐性知识的特征。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指出隐性知识实现互动的方法是“集体互动型”的。德国学者科若赫认为显现和运用隐性知识的方法是“安排知识对话”。可见,让参训教师互动是揭示教师观念的基本方法,只有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

另外,我们在培训教学的实践中也发现,有时因为施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以及参训教师间不能在短时间内很快地形成良好的沟通学习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比喻的方法能有效地消除学员间以及学员与课程间的防备和对抗心理,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思考力量,形成新的认识和体验,强化改变的信念和决心。它也是实现教师互动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容易使参训教师间互相敞开心扉,真诚地面对问题和探讨问题。

对话操作程序:使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参训教师自由地提出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具体教育问题,并由书记员加以记录;整理、分析和归纳这些具体问题,并把它提升为研讨专题;按照形成的研讨专题项目,让参训教师选择专题,形成研讨工作小组,查阅资料,准备对话活动;举行参训教师专题研讨活动,分享各小组专题研讨学习成果,施训教师进行理论引导和实践分析;撰写小组学习心得,提出教育教学问题改进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与效果检验,做出自我反思与总结。

比喻操作程序:根据参训教师的角色性质以及设定的培训目标,就培训的某些重要内容让参训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出形象的比喻,比如把教学可以比喻为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把班主任可以比喻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等?分享参训教师的比喻,共同探讨比喻的适合性,并说明原因;要求参训教师重新对自己的比喻加以思考,撰写出关于对被比喻客体新的理解和感悟。

(三)言语行为分析:专家明示法

我国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介绍了借助专家帮助促使隐性观念显性化的途径,如无意识心理测量方法和行为分析方法等。如果说前边的“对话与比喻”是一种归纳法的话,那么这里的“行为分析法”则更像是一种演绎法。

言语行为分析法最早主要应用在通信、传媒等领域,后来也应用于临床与心理工作中。这里笔者把这种方法借隐性知识理论的指导迁移到教师教育中,其基本出发点是:直接可以观测、记录的言语和行为于特定的情境中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在理论指导下对言语交流单元和行为动作单元的分析,可以提供各种心理状态和观念的量化指标。这种情境由统一的开放式课堂来形成和呈现,教师的个人经历或认作最重要的经验经由言语的折射和行为的表现体现的非常充分,我们在培训中发现,用这样的方法来按照一定的主题分析教师的行为和观念时是十分方便的,其结果可比较可靠地用专家的言语加以表达和解释,使教师对自己的言语本身和行为动作的意义形成新的认识和体验。

操作程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资料收集,并由观察员现场记录有关情况,比如课堂教学过程的视频等;施训教师、参训教师一起重新观看视频,并由开课教师就某些关键行为进行说明;学生情况调查,了解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感受和收获;由施训教师或者教学专家就视频中的行为问题与参训教师进行交流,揭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理念,促使教师发现真正的自己,从而为行为的改进和理念的更新提供动力和信心。

(四)图解教育:自我探索法

“在心理学的世界中,人们尝试用各种工具来了解人类。图画就是一种了解人内心的工具。”首先,图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把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不知不觉地投射在图画中。图画作为一种投射技术,它的优势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其次,图画天然的就是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人们在画图画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的某些片断,我们不会具体去探究那是什么,但会把这些情绪、体验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在图画中,这时图画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所以,图画的象征性使其成为距离潜意识更近的一种工具。最后,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图画的过程,是思维再加工的过程。要求人们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立体的东西平面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无形的东西有形化。借助图画,人们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又一次深化,再解释画本身时,解释工作就成了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联结。因此,倾听作画者自己对图画的解读非常重要,作画者自己解读的过程,就是他探索自我内心观念的过程。

图解操作程序:培训教师要求参训教师就某一教育或者教学主题用图画的形式加以表达,比如把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用一幅画来呈现,或者把课堂管理的情况用一幅画加以呈现等;请作画者就自己的图画做出解释,说明图画中的一些构成要素的含义是什么,整个图画的场景意义是什么等?请参训教师间互相交流这些图画,并试着互相解释和探讨;培训者指导图画的意义,与参训教师一起分析图画的场景和细节的象征意义,促使教师自省和感悟。

总之,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子系统都承担着自身的任务,不能互相代替,缺一不可。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教师观念转变的外部因素,要遵循教师观念的固有性质和转变机制,依据教师观念在其心理层面的存在形态及其内隐性,不断探索基于教师个人观念基础上的培训教学方法,要以教师观念的实践性和情感性特质为出发点,构建消除教师情感障碍和观念对立情绪,以教师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核心,揭示隐藏其中的教师隐性教育观念、促进教师自我发现和领悟的培训教学方法,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提供现实需求和内在动力。使科学的教育观念在与陈旧观念的斗争中不断升华、更新和巩固。

画图实训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62-02

创作课程的安排与实施是油画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对于油画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创作是四年基础训练的综合答卷。因此,不断建设完善这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在基础教学研究中很有必要。过去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面对毕业创作无从下手,从整理、选取素材到完善画面形式,都觉得有些无计可施。如何把前面的基础教学与毕业创作紧密联系,把创作观念的培养和基础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画面的图式结构规律,开发创作的思维、思路,最后完成作品,都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笔者认为,把这些在创作中涉及到的元素设计成一个个小课题穿插在低年级教学中,能在教学实施中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关于“形”的课题

这里所说的“形”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画面中的独体造型,二是画面中的图形元素,三是画面的整体构图,也就是整体画面的图式结构。在教学中,具体可以设置以下课题训练:

(一)造型与形态的训练

绘画语言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就是形。画面中的“形”借助色彩、笔触、线条、肌理以及黑白灰色调呈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形的训练课题首要任务就是学习造“形”。造是指创造、构造,形是画面中的图形。在注重加强对学生素描基本功训练的前提下,开展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主体的艺术活动,挖掘素描语言的更多可能性;在以技术训练为依托的审美层面上,培养创作意识。

该训练部分可以与基础素描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这种训练获得画面上主动创造、构造图形的能力。可以结合肖像素描、人体速写等课程。简而言之,如何充分利用素描课程训练来体现画面创造性思维的审美陈述,已成为今天在素描基础教学中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二)图形与形态关联的训练

该训练部分可以穿插在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分析中。创作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缺乏形象、造型能力欠缺等问题。面对画面,总觉得画面中主要人物形象缺点什么,不够完美,可能在两方面出了问题:人物形象本身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准确传达了画面要表现的信息。即人物选得对吗?或者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否到位,是否与画面要表现的情绪相符,即人物画得好吗?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扎实的造型能力。从传统经典作品中吸收养分可能是最直接的办法。

具体可通过该课程要求学生分析研究经典造型范例,从图形的角度体会概括、简化、夸张对于造型表现力的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画面中各个图形的关系、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串联等一系列课题,强化学生的图形意识和画面整体结构意识。

(三)画面的图式结构与图形立意的训练

画面的图式结构主要包括画面的构成关系与具体的造型因素两方面。对这两个内容的把握不当,就会在创作练习中出现许多的问题。例如在画面中罗列人物、图形孤立、构图不美等。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会在练习中不知如何安排、摆放要表达的景物与人物,同时又很想在画面中对某种情景内容进行叙述,于是导致罗列人物出现。画面上缺少主次、没有鲜明的视觉中心,构图流于平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画面构成上狠下功夫。而图形立意在画面的构成可以分为造型的构成、黑白的构成及色彩的构成等。分析掌握各个构成因素及它们与画面表达的关系是找寻画面内在形式之美的最好途径。

诸多构成因素的和谐运用也是把握画面整体气氛的关键。对于画面中种种构成因素的整体把握,经验告诉我们,一旦画面的造型布局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或转换,画面构成的格局及其情调将立即随之变化。因此,利用构成因素,把握画的整体关系,提高画面的整合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整体性的把握又存在于作者的整体意识与各构成因素运筹帷幄的调度间。这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境界。

二、关于“色彩”的课题

(一)经典作品中色彩抽象分析

色彩是重要的视觉艺术语言,在艺术发展史中,从古典主义时期的“概念色彩”到印象主义时期的“写生色彩”,到现代主义时期的“抽象色彩”,再到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观念色彩”,色彩走过了不同的历程,并且形成独立的语言体系。研究色彩的语言特性、色彩分布结构对我们的创作学习能起到关键作用。

课程训练中选择经典绘画作品作为解析的对象,通过打格分解来抽取作品中的色彩结构。通过分析、抽取、量化色彩关系来分析作品色彩的调式。分析研究这些经典的色彩构成,对于学生逐步掌握色彩语言特征、提高色彩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色彩的抽象转化与情感表达

在这个训练单元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习作、生活速写等,将4~5个色彩转移进来,只变色不变形。比如,利用互补色强对比或者互补色弱对比,以及邻近色强对比和邻近色弱对比等。通过这个练习来认识对比和谐的形式规律,明确个性化色彩倾向,理解色彩的魅力来自色彩关系的道理。

这个小课题的学习以简捷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色彩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掌握人对于色彩的视觉规律和心理反应;培养抽象的色彩解析,量化关系,变换视觉形式结构的思维能力,并且进一步感悟色彩的语言魅力。精到的色彩技法是画者准确表达思想、情感的保障,也是基础课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范围来看,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不仅是传达思想与观念的载体,画面中精湛的形与色都是观者不可或缺的视觉感受。

三、关于“思”的课题

(一)思维的延展训练

广义上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存在而言,指整个认识活动即意识精神;二是相对于感情而言,指理性认识。因此,在创作思维的训练中,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缺一不可。优秀的创作作品揭示出作者对表现对象所持的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和表现力,这种观察和表现的特定方式改变了人们普通平淡的视觉和认识经验。

在这个训练单元里,学生可以用大量的草图和小稿作业完成。首先,可以选择原始艺术、民间美术或者古代石窟艺术等,大量收集相关资料,以临读、考查、分析形象记录为主,体验创作题材表现的原本性、直接性、概括性等可以借鉴和转化的元素。接下来,以此为基础,选择自己相关的速写,并将这些从传统艺术中吸取的元素用在画面中。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关注传统艺术、经典艺术,并能从中得到启发,丰富他们的创作手段。

(二)关于想象力和创作的训练

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多面性、多层次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创作中想象力至关重要,每一次新发现,都借助于新的视角的参与。创造性的思维、思路意味着艺术表现新天地的开辟。观察会给想象力带来新鲜而现实的气息。这个阶段的练习可以穿插在下乡的风景写生中。在色彩写生中每个学生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内容,并能结合各自对画面的不同理解,形成画面的主题。写生中鼓励学生突破过去的种种限制,用自己的眼睛在大自然中发现新的绘画主题。丢勒说:“艺术很真实地存在于自然中,谁能把它从自然中拉出来,谁就掌握了艺术。”绘画所描绘的并非是物象的表面特征,而现象力也不是“创造发明”,它是对生活感受的不同传达。在创作中要真正静下心来,通过创作练习的过程用心捕捉那些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感受与流露在画面的痕迹,结合独特的想象力,深入表达,这样才能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创作思路与绘画语言,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画图实训总结篇(7)

从技术上来说,发明于16世纪类似于照相机暗箱成像的“遮光取景器”在维米尔的绘画制作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而之后电影的产生,在摄影技术的基础上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虽然不能简单地说绘画在自身的发展中已经孕育了摄影和电影等机械制像技术的观看方式,但还是要看到,图像制作技术每一次革新的背后,都是由人对身处其中的整个世界的哲学观念的改变所决定的视觉方式在起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人的观看方式所寄寓于的图像制作技术也为可能出现的视觉方式提供着多方面的可能性。人的观看方式和图像的制作技术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发展过程。

所以,尽管绘画、摄影、电影以至今天更趋多样与复杂化的图像制作技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能说明在这些图像和人对图像的观看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不仅在这些图像中存在着基本相同的结构共性,更重要的是在人的视觉观看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的观看共性,而且,正是人对外界的观看共性决定了人所制作的图像所具有的那种结构共性。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人对事物的观看的视觉信息主要包括:亮度、形状、运动、颜色、立体(或深度)等。在图像的语境中,亮度是视觉的基础,颜色可以放到色彩的领域中去研究,那么其他几个要素,形状、运动、立体(或深度)事实上也就构成了图像造型的基本要素。这几个要素既构成了人的视觉观看结构,同时也反映在各种图像的构成关系中;也就是说,绘画、摄影、电影、电视、动漫、设计、广告、雕塑、景观等各种图像,都脱离不开以视觉生理反应为基础的这几个要素的不同构成关系。如果我们把这几个从自然科学领域中直接挪用过来的术语转换到造型领域中,即、把“立体(或深度)”转绎为“空间”,再加上表示形状与形状之间关系的“构成”,那么,图像的结构共性也就是“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这四个要素;换言之,任何一个图像都可以而且必须从这四个方面获得相应的规定性。绘画、摄影、电影、电视、动漫、设计、广告、雕塑、景观等各种图像都以形状、构成、空间、运动为其基本的结构要素。

二、图像的制作与图像的造型性

图像,具有一定的自身结构,通过这种结构作用于人的视觉,最终实现图像的制作者所预期达到的社会功能。显然,图像所能够实现的不同功能取决于对“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这几个要素的不同配置方式,制作者所设置的不同图像结构决定了图像所能实现的相应功能。这个图像结构的设置过程也就是图像的制作过程,我们称之为图像的生产。

首先,同其他任何人类的生产活动一样,图像的生产是一个历史过程。从人类最早的工具制作,磨制的粗糙饰品,原始雕塑和洞窟壁画,到以绘画、雕塑、建筑为核心的“美的艺术”(FineArt),再到设计、影像、广告、景观在内的现代机械和电子技术图像,图像的生产技术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相应的图像功能也是一个从单一到多样、从混沌到明晰的发展过程。图像生产的历史也就是图像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不同的图像制作技术本身的生产过程。总体上的图像制作技术可以概括为手工图像、机械图像、电子图像这三大类。例如,洞窟岩画、壁画、油画、素描、版画、中国画、手工艺品等等传统美术和工艺作品都属于手工制作性的图像类型,摄影、电影、报纸、广告、包装等图像作品属于机械复制性的图像类型,数码影像、动漫游戏、好莱坞电影等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图像类型属于数码电子图像。图像制作技术从手工、到机械复制、再到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既是图像生产本身发展的内在趋向,同时也是在社会发展对图像功能的不同需求下产生的。但是,不管图像的生产技术怎样发展,图像始终都是为着人的视觉而生产,都是由“形状、构成、空间、运动”几个要素之间构成的相对关系。例如,原始洞穴壁画中的一头野牛、野生动物照片中的一头野牛,动漫影视作品中的一头野牛,作为野牛的图像各自所使用的不同媒介并不会影响观看者对野牛的识别。这说明,图像生产技术的历史变革并不会对图像自身的结构共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对每一不同类型的图像生产而言,例如绘画、照片、电影等等的生产又包括两个方面的过程。首先,图像的生产是某个具体图像在一定时间阶段中的制作完成过程。如画家绘制一幅油画,从构思、草图、构图、制作、完成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机械复制的摄影技术虽然只需按下快门即可,但快门的曝光仍旧是一个时间过程,而且最关键的是摄影师在镜头中选取最佳曝光时机的时间过程。其次,图像的制作技术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学习掌握过程。如,西方绘画技法的学习在中世纪的手工作坊中往往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今天国内绘画专业的学生至少也要经过三年附中、四年本科以上的学习时间,同样,其他的包括摄影、电影、动画、现代设计等图像的生产无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相应图像的制作技术。其中的问题在于,图像制作技术中花费时间去学习掌握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拿摄影来说,尽管现代的数码相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按下快门就可以得到一张图像,但这正如任何一个人面对一张空白画布也都能用画笔、颜料涂抹出一张“抽象画”一样,并不能说他已经掌握了制作图像的技术,所以图像制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这些工具技术之外的东西,尽管这些工具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要素。图像作为人的视觉对象都要以形状、构成、空间、运动为其基本的结构要素,图像制作的过程就是图像制作者对这些要素的具体设置以期达到预期的某种表达效果,所以,怎样掌握和运用图像的这些结构要素才是图像制作者需要学习的关键内容。

因此,图像生产是一个复合的生产过程,既包括宏观的发生在社会历史中的图像媒介和技术的创造性生产过程,也包括微观的发生在具体时间中,由具体的图像制作者所完成的图像结构的创造性生产过程,贯穿其间的则是作为人的视觉对象的基本图像结构的生产。不管是手工性的绘画,机械的摄影,还是数码的影像,一方面作为人的视觉对象,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创造物,图像的生产始终是图像生产者在图像技术的支持下对图像构成要素的具体设定方式;就是说,由于在具体图像的制作过程中,尽管媒介的技术性和图像本体的结构关系是并生的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但图像的结构关系却是任何类型的图像得以生成的更为本质的共性要素,所以,在图像的生产方式中,对于图像的结构关系,对于构成图像结构特征的“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诸要素的把握和运用就成为贯穿于所有图像生产中的共性要素。传统绘画、雕塑等图像形式又被称为造型艺术。“造型”就是指创造形象,也就是对图像的结构要素的设定方式,所以,我们把存在于绘画、雕塑、摄影、电影、动漫、广告、景观等各类图像中共性的“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诸结构要素从图像生产的角度称为图像的“造型”要素,即,任何图像都是造型性的。在图像的生产史中,图像的造型性有一个在持续地继承中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表现在图像媒介的发展中,也表现在图像要素的构成方式中,借用一个美术史的术语就是图像的风格史中。

三、素描作为图像造型训练的基础方式

在被称为“图像时代”的当代社会,传统和现代类型的各种图像同时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中。图像生产技术的进步并没有意味着图像制作的造型性本身就以技术性的方式得到了置换和替代,不管采取何种媒介和技术方式,对图像结构中“形状、构成、空间、运动”的把握和运用始终是图像制作中需要处理的最基本要素。其中,绘画作为人类最久远的图像制作手段之一,抛开绘画所选用的画布、纸张、颜料、画笔等不同于摄影、影视、数码、现代设计等图像形式的媒介因素,不仅为其他图像的制作提供了对诸造型要素把握和运用的参照,而且绘画的造型训练方式也为其他图像制作的学习和训练提供了积极的借鉴。这里,我们主要来看绘画的学习与训练过程是否也可以为其他图像制作的学习提供借鉴,或者说,作为绘画基础训练手段的素描是否、以及在怎样的意义上才可以成为今天图像时代的造型基础训练手段。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在图像的历史中曾起到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绘画、雕塑等手工造型方式的学习手段。二是作为创作的准备阶段,包括草图、素材、画稿等等。此外,在现代设计产生之后,出现了设计素描。

由于素描具有工具、技法、材料等多方面的便捷性,素描在造型基础教育中一直受到极高的重视。但是,因为图像的社会功能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绘画中原有的某些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蜕化或让位于其他新的图像形式①,所以,素描中那部分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意义的训练内容就不适宜再保留下来。作为一种造型基础训练的方式,素描在当代图像社会是否能够拥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完全取决于素描本身在训练内容方面的自我定位。素描需要舍弃那些次要的、不具有广泛适用性、只针对某些传统绘画门类而进行的特殊性的造型训练内容,而是要准确把握住那些适用于所有图像的共性和本质的造型要素予以强调,然后才能从一种局域性的传统造型训练方式提升为包括手工图像、机械复制图像和电子数码图像在内所有图像制作的基础训练方式。这之中存在着相对而生的两个问题:第一,像摄影、电影、动漫、数码、广告、景观等现代图像是否仍旧需要一定的造型基础训练过程,第二,素描训练怎样才可以为这些图像的制作提供基础支持。

首先,一方面,现代社会中众多的图像形态的生产者仍旧是人,尽管各种图像的媒介形式各不相同,但图像作为视觉的对象,在视觉中可以取得毫无疑义的统一性,所以,不管对图像的观看者还是对图像的生产者来说,在他们的视觉中的各种图像,尽管媒介的不同会引起相应不同的视觉反应,但就图像本身而言,作为图像共性要素的“形状、构成、空间、运动”仍旧是视觉中最核心的要素,那么,不仅图像生产的核心是关于“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这几个造型要素的处理问题,而且与之相应,图像观看的核心也因之成为对“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这几个造型要素处理方式的接受和理解问题。所以,抛开图像在媒介和技术上的各种不同点,把这些共同性的造型要素抽取出来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学习,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素描之所以在历史上取得了造型训练方式的基础地位,主要在于两个特征:第一,素描作为一种图像形式已经包含了图像造型的基本要素“形状、构成、空间、运动”在内,而且较之其他图像形态更为集中典型的体现着这几个造型要素的构成方式;第二,素描所使用的材料简洁方便,技巧易于为初学者所掌控。所以,素描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仍旧可以像之前在传统造型艺术中一样发挥造型基础训练的功能。事实上,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实践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潘公凯先生在关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素描基础教学中谈到,“即使在美术学院当中,学生学的比如说像建筑、数码的设计,这一类专业,好像看起来跟素描的基础训练关系不是太紧密。但是他们都觉得在学习过程当中,尤其是本科低年级中央美术学院的素描训练,对他们从事有关视觉艺术方面的各种工作都是有好处的,这个反馈是比较普遍的。”因此,尽管暂时还不能认定素描基础训练是当代图像制作训练中的必要条件,但这种基础训练对各种图像形式的生产来说却可以起到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其次,素描基础训练要通过素描教学过程得以实施,那么,教学内容的设置就成为素描能否为其他图像的制作提供基础支持的关键所在。作为基础训练手段的素描不同于为创作做准备的素描,也不同于直接作为创作方式的素描,而是一种以学习和掌握“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诸造型要素为目的的基础训练方式,这是素描教学的根本目标。当然,这种基础训练并不排除在训练的过程中对素描的艺术表现性予以必要的强调,但是这里的艺术表现必须以对诸造型要素的理解和运用为具体条件,不能脱离开基本造型要素的掌握而泛泛地谈艺术表现,否则,艺术表现会由于脱离了造型要素的基础支持而局限在个别的偶然性之中,不仅学习者全面和完善的艺术表现力的获得成为不可能的事,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对造型基础要素的学习和掌握也易于流变为一种走过场的训练形式而失去其严谨和系统性。所以,作为图像造型训练的素描教学重点,应该把素描作为锻炼学生运用“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诸造型要素提高图像造型能力的手段,而不是把素描本身作为目的,以能否画出一幅完美的素描作品为标准,尽管我们并不否定这个标准———这就如同理工科的手工运算,在不影响识别的条件下,字迹的工整美观与否并不是运算本身的必要条件。因此,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对国内目前通行的以绘画为预设目标的素描教学体系进行修正。

我国的素描教学体系和素描、油画等西方绘画一样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从李叔同算起,从20年代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西方素描学派,到50年代全面苏化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再到80年代后欧洲文艺复兴造型体系和美国素描教学模式的大量引进,至今以中央美术学院素描教学为主导的中国素描学派已经完全呈现了自己的独立面貌。但是,必须要看到我国的素描教学主流自始至终都是以绘画、雕塑等传统手工图像方式为预定的服务对象。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高等美术教育的入学考试已经为素描教学的正常开展设置了众多障碍,尽管我国的素描教学体系中也不乏针对各专业特点的素描教学尝试①,但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出现在素描的基础教学阶段。这些都使得素描在各类图像的生产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并不显著。概而言之,我国目前的素描教学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方面,作为传统绘画基础因而具有鲜明针对性的绘画(尤其是油画)素描教学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各类图像生产的繁荣迫切需要提供更高效的基础教学支持。

因此,素描训练要为各种图像的制作提供基础支持,就要根据当代图像生产的一般特点,对服务于传统绘画的素描教学模式进行现代转换。这种转换是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转换,涉及到的问题既包括素描教学的总体指导思想,也具体牵涉到教学过程中的很多细节,但总体来说应该把握几个主要原则:

(一)基础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强调素描教学的基础性,围绕造型的基本要素“形状、构成、空间、运动”展开教学,并非把这几个造型要素概念化、绝对化、割裂化,要认识到这些造型要素在任何图像中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要侧重于“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这些造型要素在素描过程中对画面的构成所起到的决定性支撑作用;以此为基础,把在素描训练中获得的对造型要素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到其他各种类型的图像中去。

(二)传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素描教学首先是造型方式的传承性教学,从对已有造型样式的学习和掌握过渡到自如地运用造型诸要素进行创造性表现,其中的关键是对“形状、构成、空间、运动”在图像结构中的作用要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彻底理解了制作者如何运用这些要素创造了富于个性和时代感的图像之后,才能明确地找到独立且自如运用这些要素的造型规律。

(三)写实性与表现性的统一。写实与抽象,再现与表现,在传统造型话语中是近似对立而生的概念范畴,但这是一种片面和僵化的认识。这种对立的产生涉及到图像与语言的深层关系。写实本身已经是一种具有主观意图的表现,抽象也一定再现了主体的某种意图,但实际上两者都难以用语言进行直观地表述。在素描基础教学中要积极避免这种对立的产生,把造型训练引导到对“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诸造型要素的主动理解和把握中去。

四、结语:素描作为视觉思维的训练方

画图实训总结篇(8)

基础素描是美术院校绘画专业的主干课程,通常被作为绘画的专业基础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该课程通常按照石膏、静物、着衣人物、人体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训练学生对形体、比例、特征、透视的理解及表现能力,掌握构图、体积、空间、线条、块面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可以把形体画得很扎实,但却往往缺乏根据视觉对象,把个人的审美感受融汇进画面进而再创造的能力,教学偏重于对再现对象的技术培训而忽视了表现个人的绘画语言及内心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也没有做相应的引导,造成基础素描教学沦为单纯的技术培训。

基础素描教学不单单以再现视觉对象为目的,还包含着训练学生对视觉对象的观察、思考,对视觉信息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同时还要结合个人审美经验,最终将这些综合起来,表现在画面中。在此过程中往往需要我们主观地对画面的构图、造型进行营造,规划点、线、面、形、体等画面元素的相互关系,以传达一定的画面意境和精神内涵,其教学的核心及侧重点其实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思维和表现能力。那么,在当代基础素描教学中,如何兼顾技术性训练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形式语言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加以探讨、研究,笔者总结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些个人体会,对基础素描教学中形式语言训练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一、 根据学生的审美偏好对其进行形式语言及表现技法训练

形式语言没有简单的好坏之分,因为评判标准出自于你自己当下的审美价值标准,每个人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人喜好饱满的构图,有些则喜好大面积的留空,因为没有永恒、绝对的评判标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作品形式语言的高下,因此对于艺术来讲,是没有绝对且永恒的恰当形式的。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当下的审美价值判断应是艺术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符合其个人审美价值的绘画形式语言,哪怕这种形式语言与教师的审美标准相左,否则,按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最终呈现的往往是千人一面的画面形式语言,这就有悖于艺术的创造性述求。

借鉴前人成果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画家对画面形式语言的理解及表现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印象派画家德加,他的构图总是把人物集中于画面上方的一角或边缘,而把大片的画面留给空旷的地板和舞台,甚至还舍弃画面的“完整性”,在他的画面中随处可见不完整的身体和道具。这样的构图方式在美国画家珀尔斯坦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他作画的方法是从一个人体画起,然后继续往下画,直到空间画满为止,从不去修改前面所画的比例,画到什么样就成什么样,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在人体姿态的安排上,他不取传统人体画中舒展优美的姿势,而让模特儿在别扭的姿势中或坐或躺。他对构图的取舍也很特别,常常会截头去脚,全不管形象的完整。在描绘上他强调人体的骨骼起伏,经脉血管,这样一处理,他笔下的人体是粗壮的,丑陋的。这些特点加在一起,形成了珀尔斯坦作品与传统具象绘画的巨大反差,其绘画观念具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理念。这样的画面形式语言处理方式不同于我们传统教学中所推崇的所谓协调、唯美的绘画语言,对学生的艺术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

通过广泛地学习、借鉴,综合各流派,各个画家的艺术风格,就会在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中产生不同的作用,学生个体的艺术感悟及绘画语言将逐步显现,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绘画面貌,摆脱千人一面的教学结果。

二、培养学生设计画面的能力

构图及构成关系是画面形式语言的主要表现元素,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缺乏对画面的设计意识,只是随意地把对象照搬到画布上。绘画是艺术的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画面上根据个人的主观意图对画面进行设计,以表现出画面独有的形式意味,涉及到:形式构成、构图、空间、表现手法等诸多问题。形式蕴藏于自然和生活之中,需要我们去发掘,当学生在画一幅习作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才能使画面富有形式韵味,引导学生透过视觉表象去探索形式规律,寻找美的构成法则。

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认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构图训练”是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一组散乱放置的物体或某个场景,根据学生自己的创作需求自由选择道具,利用道具在自然空间中形成的大小、方圆、粗细、高低等关系加以组合,再从画面本身的结构形式上加以分析,使画面建立起明确的节奏秩序与结构关系。这样的构图训练可以根据一组视觉对象尝试不同的构图及构成关系,训练学生设计画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去体味不同的构图所带来的不同形式语言意味。

此外,对学生进行画面构成元素的分解练习也能加强学生设计画面的能力,康定斯基说:“对艺术要素的分析,是通向作品内部活动的桥梁”。这句话告诉我们绘画创作不单单仅讲求感觉,更需要对画面的构成元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例如对一些名作的画面构成元素进行分解练习,分析这些被抽取出来的形式元素对于画面的构成、节奏和视觉感受的作用和意义,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对画面形式语言的理性分析能力,做到真正的消化与吸收,继而使学生在实际的绘画实践中能灵活地运用绘画理论、构图规律及个人审美价值取向去完成画面。

三、利用速写来训练形式语言

速写对画面形式语言训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的速写往往仅仅是作为素描教学的补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速写并非仅仅是快速、粗略地记录对象,或仅仅是为创作收集素材,它有其独立、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点在前辈画家身上有充分体现。席勒一生画了大量的人体速写,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看到画家对画面构成、形体、线条的反复推敲与尝试,最终形成了那些具有其独特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其创作也是按照这种速写中探索到的形式语言延续下去的,这说明了速写对于绘画形式语言训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速写表现的对象具有相对灵活性,要求作者注意力集中,根据自己的感受用尽可能简练、概括的手法加以取舍,能培养我们对视觉对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能力。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及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去营造画面,这就迫使我们更为关注画面整体构图和造型的形式感,而不得不忽略一些局部的细枝末节。在速写中,除开考虑基本的形体、动态以外,还要考虑画面的构成、空间关系,只是涉及的这些关系没有长期作业那样面面俱到而已。在速写中我们可以更多的表露个人情感,也可以尝试更多的画面形式语言可能性,这些都是速写的优势。

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素描教学不能停留在那种单纯的对物写生的教学模式之中,而应强化对学生形式语言思维及表现能力的培养,现当代艺术观念及技术对于传统绘画产生了颠覆性变革,造型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其造型语言的革新与创造是其根本诉求,也是艺术教学的难点所在。除开技术传授,教师更重要的是教授一种开放的艺术思维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素描是视觉艺术的基础,是学生步入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在绘画学习的开始阶段就有意识地加强形式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建立起形式语言创造的观念与意识,结合构图、构成、速写等训练一起进行,对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林.《美术形态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2]潘云丽.浅析席勒作品的艺术风格.《文教资料》.2011年5月下旬

第一作者:

画图实训总结篇(9)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能说完整的一句话。我在教一年级语文时,通过两方面来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一是结合字词的教学来培养。如:在教“原”“时”等字时问:“原”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举手回答:“是由‘厂’字、‘白’字和‘小’字组成的。”我指出:这样说不完整,应该这样说:“原是由厂字、白字和小字组成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当遇到像“时”“洋”“吹”等字时,同学们都会依照着说了。我还会问:“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的?”个别学生很快就说,是由工厂的厂字和白色的白字加上小字。我又指出,我是这样记的:原字是厂里面由一个白和小组成的。通过这样的启发和反复训练,他们逐渐养成了说完整的话的习惯。二是通过看图,指导说完整连贯的句子。如我教第一册时,发现课本的封面特别有趣,于是我就利用这一幅插图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要求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出问题(1)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2)图上还有其它什么景物?仔细观察,再回答。有的同学很快就说:“小朋友在花园里踢键子。”还有的同学说:“有一只小猫,有一个书包。”我对他们说:“这样都不太完整,如果把这两个意思结合起来,意思就完整了。”可以这样说:放学后,小朋友在花园里踢键子,一只小猫快活得跑来跑去。通过训练,使同学们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时候说话都要完整,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主要是通过语文课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每次复习都安排一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每次口语交际都根据儿童语言的发展特点和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规律进行专门训练。如:看图说话,观察景物说话,观察动植物或实物说话。教这类教材时,我指导学生要从突出观察点到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从观察静止的单幅图到观察动物、真实的人物、场面等。在观察中还引导学生边看边想,通过思维的综合理解,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如;给出一幅描写春天的景物图,但图上有小朋友在堆雪人,一只公鸡在河面上等。要求同学们找一找,这幅图错在哪里。这就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然后归纳总结再完整地说出来。

我还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低年级的课文大部分都是有插图的,学习课文前,我首先要求同学们先观察图画,并尝试用语言表达一下图画的意思,再读课文。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对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我也是通过语文课进行训练的。如:听故事复述、转述,猜谜语,传话游戏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和培养听话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听话的内容进行概述、复述或辨析,以培养学生在听话过程中辨主次、分层次、抓重点、找出疑点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表达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通过看图编故事,补充故事情节,延续说话,想像说话等。我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一定要根据老师提供的内容、范围和摄取的信息,展开回忆、想像和联想,创造性地述说故事。从中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如:在学习《阳台上的小鸟》后,要求同学们根据“我”关心弱小生命的特点,扩充这个故事。这样,同学们就会展开想像,想好再说。

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画图实训总结篇(10)

现今的素描教学模式源于西方,起初它是作为绘画专业的入门训练,自20世纪初引入我国,成为高等美术院校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模式。在近一个多世纪里没有多大的改变,坚持了模仿式的教学方法,作为设计院校也是一直沿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将艺术与实践需要脱轨,造成学生只会接受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之设计专业与绘画专业教育需求的教育功能不分,缺乏对受教育对象和市场的调研分析,造成设计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绘画类院校区别不大,初到设计公司很难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弄明白一点,西方一百年前建立的素描教学体系是作为绘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为设计教学服务的,今天的设计师需要的是表现摄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去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创新。

设计一词意为有目的的策划,是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它与美术绘画不同,既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使用者设想,以实用为根本。因此它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作为设计专业基础课之一的设计素描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表现即创新。特别是对创新过程的注重,要求赋予作品以灵魂,这是上好设计素描的前提。

设计素描是从事设计工作的最初创意表现阶段,也可成为设计草图,它要符合实用的需要,因此设计素描在表现时除了要求具备绘画素描的准确性生动性外,还要强调严谨性。符合一定的“尺度”要求。设计师的工作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展开的,面对客户时间总是被要求的很紧,因此,快速表现成为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客户的要求转化成直观的设计意图及设计草图呈现出来,成为设计素描教学训练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

针对设计素描在应用上的特点,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现今的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这是今天的时代所要求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尹定邦曾说过:“如果十万个学生学成一个样,中国设计的死期已到。”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从开启创新思维出发才能避免死期的到来。

倡导教师与时俱进。在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学习和改革教学思想。不同的时代对艺术家有不同的要求,20世纪的教育是知识教育,而21世纪则是创新教育。作为设计院校的基础课教师不能无视这些。要不断更新,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基础教师要不断了解专业课程,使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从实际应用出发,实施教学计划。在技能训练阶段,以往的设计素描教学十分注重光影表现,学生的写实能力都很强,做了很多照相机式的绘画训练,线描和线面表现的训练非常少。为适应设计素描的教学目标,应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快速表现的训练课题,这样学生能够掌握多种素描表现手法,并且养成画速写的习惯,做到提笔就能快速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设计素描的创意训练阶段是我们以往教学的最艰难阶段。教师无论如何启发,范例无论带了多少,到了提笔画的阶段总是很难,针对这种情况将以往的训练课题重新汇总分类,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从小的点开始训练。

1. 物的联想训练。先以最基本的几何形为训练元素,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展开联想,最初从形的相似角度入手逐渐到意的联系性,最终又回归为开始时的几何形。用简单的线条形式来表现。然后进入课题性联想训练,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个小故事,用素描的形式将故事的内容绘制下来。

2. 视觉蒙太奇即同构训练。以往的课程中我们称这一单元为意象性素描,训练时更注重结果,对于学生的创造性过程往往忽略不计。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上完课后仍然懵懂,不理解什么是意象素描,它和设计素描有什么关系。这项训练首先要明确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扎实的基本功更能表达想法,不过我们要明确一点,此时的想法要比技能更重要。素描是表达设计者想法最快捷的一种手段,是设计工作的最初阶段即草图。只要想法符合客户的要求最终效果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实现,如电脑等。因此在课上尽量鼓励学生多提想法,并以简单有效快捷的草图形式体现,为了能让这门课最终有好的作品,可以从若干个创意图中选择一个去深入刻画。

3. 构图训练。以往课程将这一单元用十分难懂的专业术语加以阐述,使学生理解起来很难,经过实践我将这一单元总结

[1] [2] 

为构图训练,这样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了很多,通过作业情况来看这样做的效果比以往好了很多。

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以往的“哺乳式”教学方式,因为被动的接受只会事倍功半,多留一些课题性的作业练习,让学生课下主动的搜集资料。鼓励学生交换学习心得,将好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大家,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着一个主题经常进行师生讨论,鼓励大家的表现欲。心理学分析,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比一个人的时候想法多,人的脑子也灵活,自己一个人时往往容易思想懒惰。将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知识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训练的同时还能了解专业理论。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师还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基础课教学应该以创新思维为主线;第二,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要为专业课程服务,更要与市场需求接轨;第三,基础课的教师还应该了解专业、了解市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新鲜状态,使自己不落伍。

上一篇: 大二学年总结 下一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