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2:08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篇(1)

袁婷老师的绘本《萝卜屋》,以“猜测这个精美的大萝卜是什么?”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在不断的观察、思考、猜测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孩子的仔细观察能力,认真思考的能力。老师还通过故事让孩子知道东西要摆放在该放的位置上,不能乱丢,最后通过小猪和小兔互帮互助教育孩子们好朋友要互相帮助,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的氛围中进行,老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孩子们活泼可爱,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幼儿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还要给幼儿关爱、温暖、尊重,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这一点在袁老师和陈老师身上都体现得特别到位,对于那些跟不上的幼儿,他们能耐心的引导,鼓励,让他们也获得一定的发展。整个教学都在看、听、说中完成,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学习。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篇(2)

于桂英老师采用抽签的方式分组,让我们老师一下子熟悉起来,很快地建立起培训班学员的同学情,充分感受到一个大家庭的温暖。

杨立新老师通过研读<指南> 让我明白了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使我明白了这次培训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培训的目标是什么?我需要怎样做才能成功地开展培训,使我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透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幼儿园教育工作就应坚持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贴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幼儿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用心鼓励,启发诱导。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资料,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篇(3)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增强了本人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锤炼业务本领,拉高工作标杆”是对我们工作的重要要求。新时代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点多面广,涉及问题情况环境复杂多变,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使工作更好地开展,就必须注重学习,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改进学习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做工作的本领。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篇(4)

2015年秋,我县启动“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旨在为乡村教师提供教学示范和专业支持,提高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前几年,在推进课改过程中,我们也曾经组织过送教下乡,国培项目启动之后,我们通过研读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感到我们以往的送教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参训面不够宽。以往送教,多是针对边远乡村学校的薄弱学科进行,参训教师多数是承办学校及其周边学校的部分教师。国培送教要求在项目周期内,实现主要学科全覆盖、乡村学校全覆盖、乡村教师全覆盖。

二是主题不够明确。以往送教,虽然也聚焦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但主题泛化,缺乏对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的研究。国培送教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开展主题式送教,主题宜“小、微、实”。

三是环节不够完善。以往送教,主要环节是教学示范、观课议课,往往是“一锤子买卖”,缺乏跟踪管理。国培送教规定了“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责任主体,强调实现送教到校与校本研修的有机整合。

四是实施主体单一。以往送教,是县级研训机构或乡镇研训站组织实施,而国培送教由省级统筹指导,强调县级研训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协同实施。

随着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研训一体制度的推进,上述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下面以初中物理送教下乡培训的“诊断示范”阶段为例,介绍我们的做法。

第一步,进行前置诊断,明确“为何送”。“需求即送教原因”,送教前,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参与校本研修,查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读懂教师的真实需求,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确定送教主题。通过调研,当前我县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于是,确定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这一送培主题。

第二步,研磨课堂讲座,明确“送什么”。“主题即送教内容”,主题一经确定,也就确定了送教的基本目的和内容。接下来,组织县级学科培训团队,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方法改进”等核心教学能力,修改教学设计,进行试教,准备示范课和相应的专题讲座,力求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出来。同时,注重“价值引领”,把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传递给每一位教师,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思想深处开展浇根式浸润式培训。

第三步,按照流程实施,落实“如何送”。在诊断示范阶段的集中送培环节,我们以“主题导引+教学实践+互动研讨+专业引领+跟进改善”课例研修为主要送教方式,重在促进教师素能改进和教学行为改善。按照这个思路,在送教主题的导引下,实施了以下流程。

课堂实践。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由培训团队成员上示范课,参训教师上展示课,可以采用同课异构,从相同中找不同,在比较中拓展思路;也可以异课同构,从不同找相同,研究一类类课型共性的教学策略。

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与课堂实践同步进行,对课例开展合作性研究。事先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如记录提问与学生发言的量表,记录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量表等。上课前,将参训教师分成多个观课小组,每个小组确定部分成员为抽样观察者,其余组员自主选择观察点进行观察,为下一步研课做准备。

互动研讨。围绕所展示的课例进行议课,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分组讨论,授课教师进行反思性说课,每位教师参与讨论,在互动研讨中引发新的思考,并把个人观点汇集成小组意见;其次是集中议课,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培训团队进行集中点评。互动研讨是依靠参训教师自身的力量提升培训品质的重要手段,要用好用足。

专业引领。专业引领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围绕主题,根据本区域教学实际进行微讲座、教学论坛、经验分享、专题讲座等。例如,在物理集中送培中,我选取两位教师,分别就教学难点突破和智能手机辅助教学进行了案例分享。在举行专题讲座时,我们要改变灌输及接受式培训,多采用案例分析、视频观摩、实验体验、互动讨论等方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愉快、积极的学习氛围。

跟进改善。为了避免培训听着激动、听完冲动、回去不动的现象,需要对培训进行跟踪管理,让培训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生活建立联系,促进教师学以致用。我们的主要方法一是教师个人制订训后行动计划,并对执行计划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二是任务驱动,在集中送教之后,布置校本研修任务,开展研课磨课活动。

通过送教实践,有以下三点初步认识:

1. 要以参训教师为主体。送教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培我所无,训我所需”。培训内容要贴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重点指向课程核心理念的矫正、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形式影响着培训效果,要依据培训内容确定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多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培训,专题讲座要理论联系实际。培训者要树立“教师即培训资源”的思想,发掘教师的先进经验,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真正把参训教师“卷入”到培训过程中。

2. 培训团队建设是基础。培训团队在送教下乡、校本研修培训中起着研发、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为打造乡村教师培训团队,以择优组建为基础,以高校为阵地开展持续提升研修,为进一步发挥作用积蓄了专业能量,从而形成高校、县研训中心、片区研修中心、校本研修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3. 校本研修要贯穿始终。集中送培之后,怎样巩固培训成果?无疑,校本研修应是最佳方式,要用校本研修把送教培训的各个阶段串联起来。在校本研修中,要注重发挥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作用,把教师的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引领发展结合起来。为促进校本研修的落实,我县制定了国培项目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考评办法,每学期末ρ行耷榭鼋行自评和学校评价。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群体之中,如果一个人与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自己,并注入更新的生机。”教师教育也是如此,有效的教师培训必然要将教师个体带入群体,使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更明朗充实的教师专业生活融为一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篇(5)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3-1

1 送教下乡的条件

1.1 提高认识是送教下乡的前提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宰者,参与者,同时又是受益者,农民素质的提高,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大力开展“送教下乡”,实施“送教下乡”,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关键是“送”。“送”的基础是要落实资金,解决资金缺口;“送”的难点是实用技术性要强,通俗易懂和技能简单;“送”的过程要精心精细,周密安排,认真遴选,工作落到实处。

1.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送教下乡”培养农民的关键,教师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加强学习,更新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农民培训的新方法,新形式,教师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我们的最直接最明白的语言传授给农民。

1.3 立足实际,展开送教下乡的基础是灵活

实施“送教下乡”,就要以各村屯多部门联动配合为支撑全面开展“送教下乡”工作。各部门要面对“两个实际”,即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民基础实际,展开培训工作;要落实“三个结合”即提高文化素养与培养专业能力相结合、集中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专业培训与长期服务相结合。“送教下乡”结合农时季节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带动更多的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增收致富。

1.4 根据需求展开“送教”是实施“送教下乡”的关键

要根据各地农民对先进技术的需要和需求,开展各类适合农民特点的短期及中长期实用技术培训和指导。要深入田间地头,主动了解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以点带面带动农村生产水平的整体提高,进过培训为农民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2 送教下乡的方式方法

送教下乡的方式在目前来看不只是一种,有面对面的授课和现场实习,还有网络,光碟等,现场面对面的方式是比较受广大农民朋友欢迎的最适应最贴切的方式,这种送课至关重要,传统教学管理模式需要相应进行调整。在采访中有70%以上的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在农家门口为农民讲课与学校不同,这种方法接受力很快,教师需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要考虑专业的系统性,又要根据农民的要求来安排。老师讲的课要让农民听了就懂、看了就会、用了见效,这样才是农民最最欢迎的。它要求所开设的课程一要与农民相关,二要紧贴农时,不影响农民正常农业生产,脱离二者就不能得到农民真心拥护,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农广校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实际需要决定专业设置。学校专门派出教师到各教学点进行调研,根据区域产业特点确定开设专业,由当地生产习性和农时确定授课计划,确保课程符合农民需要,力求送到农民家门口的教育老百姓喜欢听,用得上。

第二农时决定讲课时间和内容。学校的课程安排都是根据农时决定的,到什么时候讲什么课,使教学进度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相结合。农民不用出家门、不耽误干活就能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广大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这时学校的老师就着重讲解上述相关知识,为农民解忧排难、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铺路搭桥。

3 送教下乡的形式与内容研究

为解决农民知识的缺陷,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乡村院落,为农民讲解一些农业技术与操作知识,直接培训农民,让缺乏知识的农民看到了发展和提高的方向。送教下乡的内容从以下几点谈起:(1)精心组织,提前宣传。在送课的前一天或前几天到自己所要去的地方与当地负责人联系好,说明我们这次送课下乡的目的与要求,把整个程序和相关信息提前传递给农民,打破农民固有的心理防线以便到讲课时增强大家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讲课现场发放书籍、笔、本,为农民提供有力的方便的学习条件。(2)精彩展示。为成功开展送教下乡,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学校积极推荐骨干教师,从认真备课到精心设计教案,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在活动现场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政策带给广大农民,让农民听到最优秀的教师给他们讲课。从下乡送课来看,农民真是受益无穷。(3)用心学习,我们做教师的会尽最大努力为农民送上优秀的技术指导,那么作为农民朋友也要进行虚心学习,送课当天农民来得早到的齐,听课专心,记录认真,这些不但是纪律要求也是重要的培训内容,因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障农民朋友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篇(6)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16

Practical Thinking on Xinjiang "National Training Plan"

Education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MENG Xiangrui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Institute,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Education training" as a new teacher training mode of operation in Xinjiang in recent years,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implemente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in Xinjiang have had a positive and profound imp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ational training plan" education train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based on the proposed centralized training down, watch demonstration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general education training, project learning, etc. sent to teach the training mode of oper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education training" to send anything, how to send, who will send three core issues to provide practical thinking.

Key words education training; training model;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年起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2011年起开始实施“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在疆实施几年来,不仅有效提升了新疆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进一步推动了新疆各级各类高层次、高水平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国培计划”项目的引领和辐射作用。2013年,“国培计划”――南北疆边远贫困县送教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拉开了新疆“国培计划”送教培训的序幕。自2013年至今,新疆师范大学已完成了喀什地区、塔城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州、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等近20个市、县的送教培训工作,培训人数近万人。“送教下乡”这一培训形式的引入不仅为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更从实践层面上向广大培训者们提出了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命题,即“送什么”、“怎样送”和“谁来送”的问题。文章在总结新疆师范大学2013和2014两年来“国培计划”送教培训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多种送教培训运作模式和相应实施策略,以期为广大送教培训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考触角。

1 “送教培训”的内涵及意义

“送教下乡”这一提法作为一种“教师培训模式”话语,最初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域中提出的,不同学者对“送教下乡”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实质内涵具有共通之处。所谓“送教下乡”是指:有关院校或部门遴选、组织优秀专家团队赴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采用多种形式在当地开展培训活动,旨在传递、传播、展现先进、优质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等,从而促进当地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送教下乡”既是一种师资培训方式,更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教师培训工作者们多用“送教培训”来指代“送教下乡”这一教师培训方式,并不断创新送教模式,以提升送教培训的实效性。

新疆实施“国培计划”送教培训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新疆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培计划”送教培训对于新疆农村教师来说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师资培训方式。有学者很早就提出送教上门应成为边远地区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①“送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农村学校经费短缺、农村教师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等问题,还能够提高培训率,进一步推进农村课程改革、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送教”送去的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理念、技术,也是一种优秀教育形象和精神、优质教育形态和风貌的展现,送教活动为城乡教师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促进了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经验得以共享。此外,送教调研可以作为“国培计划”集中培训之后一种有效的后续跟踪指导方式,以进一步了解学员训后成长状态、强化培训效果,反思培训方案,推动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协同创新、齐抓共管。

2 “送教培训”运作模式

“送教培训”的三个核心问题是:送什么、怎样送,谁来送;“送什么”是送教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问题,“怎样送”是送课形式和方式问题,“谁来送”是送教专家团队构成问题;这三个核心问题是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命题,而是互为根据,相互联系的。近几年来,新疆师范大学在实施“国培计划”送教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和创新,围绕“送教培训”的三个核心问题探索出了几种“送教培训”运作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2.1 集中培训下移

所谓“集中培训下移”指的是将设计好的、系统的短期集中培训整体带下送教地区,包括课程内容、送教专家团队、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下移”送教培训模式与常规化的短期集中培训项目操作模式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学环境的不同,“集中培训下移”意味着培训地点转移到了送教地区,因此送教培训方案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当地学员培训需求和当地实际条件,不切实际的直接下移往往会影响培训效果;二是送教专家团队的构成不同,为了使培训院校与当地教育部门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开发、挖掘当地优质教育资源,承训院校可以从当地遴选部分一线优秀教师,加入送教专家团队,形成研修共同体,对课程方案进行集体研讨、改进,以促进较强实效性课程方案的生成;三是培训任务设计不同,“集中培训下移”使得新疆当地本土化、个性化的培训特色更加凸显,培训方案设计者在设计培训任务和活动时应关注地区教育特色,着力体现培训任务的本土化意义和价值,如新疆师范大学在幼儿教师送教培训中开展了以“大美新疆”为主题的幼儿园玩教具制作比赛,以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用的目的,进一步丰富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凸显新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

2.2 示范观摩

“示范观摩”指的是组织、遴选、邀请曾参加全国、省、市优质课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中青年教师在送教地区进行现场示范课和观摩教学活动,并通过专家评课、同课异构、议课辩课等形式进一步研讨、总结和反思课例,是一种基于学科的送教培训模式,它往往与送教专家的专题讲座紧密结合。新疆中小学送教培训主要学科涉及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汉语、小学科学、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汉语、初中英语8个学科,围绕这些学科,新疆师范大学采取了“1+1”模式组织、遴选送教专家团队(即每个学科选派1名高校课程论专家或中小学优秀教研员和1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各学科送教团队随后与送教地区教研员、授课教师进行沟通,采取“菜单自选”式选课方式,让当地教师自主选择“同课异构”的课题和“专题讲座”的主题,并通过同课异构、议课辩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课例和前沿学科教学理念进行解读分析,旨在切实提升当地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示范观摩”运作模式不仅能紧扣当地教师学科教学需求,还有助于“优质课例”的生成,对于送教者和参训者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经验分享和互动。

2.3 教研活动

“送教培训”也可以教研活动的形式送课,如交流座谈、研讨课,小课题研究等,这种送教培训模式对于送教专家的要求相对比较高,送教专家需具备较强的专业引领能力,并能够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为送教后的持续跟踪和指导提供平台和路径。教研活动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当地参训教师与送教专家进行深度交流,从而建立“以研促送”的良好工作氛围,有助于形成丰富的教研成果,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真正达到送教下乡“送到一堂课,带到一个面”的目的。②

2.4 通识培训

“通识培训”运作模式主要通过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采用案例分析、教育叙事、经验分享,游戏体验、心理按摩、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当地参训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通识培训”的培训成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理念的增长和树立,精神的引领和影响,情感的点燃和激发,其培训面是最广的,即,可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背景的参训教师中开展送教培训。送教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送教专家的遴选是“通识培训”的关键环节;要适应新疆当地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其课程内容设计应涵盖师德修养、民族团结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专业知识与理念、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等课程模块,以尽可能满足当地参训教师多样化的需求。

2.5 项目学习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根据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课程内容和参训对象的实际情况,新疆师范大学在2014年“国培计划”中小学送教培训中植入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V10)主讲教师培训课程,培训借助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旨在通过6天基于问题、基于反思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切实提高当地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它旨在帮助职前、在职教育工作者学习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21世纪技能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开展,对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学习模式在“国培计划”送教培训中的植入有效扩大了培训受益面,使得不同学科背景的参训教师都能够通过项目学习的模式掌握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科学的决策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有效评估,获得了送教地区参训教师的好评。

3 关于“送教培训”实效性的思考

3.1 有效沟通和反复沟通相结合

与当地送教地区相关负责人前期的有效沟通是做好送教培训工作的前提,承训单位或部门应针对送教内容和方案、场地和时间、安全管理、学员需求等方面与当地有关负责人、送教专家进行多次沟通,并着力关注细节问题,如场地设备、横幅、开班和结业安排、出行方式、专家上课要求和所需材料等,力求以精细化沟通助力高效化的管理。前期的有效沟通是送教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实施过程中的反复沟通是促进实效性培训的重要保障。

(下转第82页)(上接第33页)

3.2 及时总结与持续性反思相结合

送教培训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聘请专家的水平、课程的设置、培训活动的安排,参训学员的全情投入,更与培训者和送教地区参训学员的总结反思效果是分不开的。通过短暂的送教培训时间企图解决参训教师的所有困惑和问题是不现实的,正如多尔所说:“课程不再是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③送教培训便是一个帮助教师转变行为和观念的通道,它给送教地区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现代教育技术,还有新的培训方式和优秀教师的形象和精神。④由此,送教地区相关负责人应及时组织参训教师对送教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形式可以是座谈交流、教研活动,创新课等,力求使参训教师通过多样化实践交流平台将送教所学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承训单位或部门应及时组织送教团队(包括送教专家和送教工作人员),通过经验分享、头脑风暴、小组研讨等方式开展“送教总结暨表彰大会”,以便对好的送教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对优秀的送教工作者进行表彰,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3 构建长效送教机制

“送教下乡”是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方式,⑤“送教培训”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来保证送教工作的后续开展。这种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培训制度、培训文化、“三位一体” (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培训研究成果的生成上。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高度认识送教工作深远的社会意义,不能用任务观点来对待送教活动,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待送教工作,并将送教工作视为一种高校与基层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友好关系的平台,从而促进新疆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建设和持续发展。

注释

① 席运动.送教上门应成为边远地区继续教育主要形式[J].继续教育,1999(2):56.

② 韩永平.关于送教下乡活动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0):12-13.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篇(7)

统一部署,精心打造梁河县教师培训团队

云师大为帮助梁河打造一支由各学科专家引领、以梁河县教科中心教研员为核心、以中小学一线教师为主力的强大而稳固的教师培训团队,每年派遣高年级师范生到梁河县中小学和幼儿园实习一学期,置换出当地教师到云师大附属中小学、幼儿园跟岗研修;同时落实“特岗计划”,针对梁河县申报“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

在具体工作中,云师大党政领导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组建专家团、工作组到梁河调研、指导,按需确定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及时安排集中培训。2016年10月10日至31日,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挂职副主任朱彩梅与全县初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等21个学科共45名教研员、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2016)”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云南师范大学培训班(梁河)第一阶段集中培训。

培训中,云师大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教育扶贫实施方案及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上报的教师队伍情况、培训需求与专家团、帮扶工作组前期调研情况,专门定制的培训方案,分“培训公共课”“跟岗研修”“学科培训教学”3个时段实施。第一时段培训由成教院负责组织,邀请阵容强大的专家团队集中开设综合学科知识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课程。校外专家中,云南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雷韬讲授《教育法规、政策及运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学容讲授《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云南省教科院中学特级教师方贵荣讲授《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分析》,明德中学高级教师谷润老师讲授《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校内专家原一川教授讲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培”首席专家李辉教授讲授《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设计与实施》,张承明教授讲授《示范课、研究课的设计与实施》等。

第二、三时段由文学院、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负责组织实施。第二时段,学员到昆明市各学科名师工作室、云大附中、云师大实验中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云南财经大学附属中学、滇池中学、师大附小、五华区莲华小学等中小学跟岗研修,进行案例教学、优质课观摩、评课议课,以及“送教下乡”观摩学习、交流探讨等。第三时段的“学科培训教学”实行导师制,学员按要求完成指定阅读书目,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第一时段学习内容、第二时段跟岗研修中产生的教学疑难问题,在导师指导下,形成一个专题讲座,并在团队中试讲、打磨,最后到本科师范生中讲授,导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议、指导,为下一步的“送教下乡”打好基础。

增强梁河教师团队“造血”功能,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在国家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脱贫攻坚背景下,云师大借力“国培”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学员,旨在增强梁河造血功能,为其打造一支强大的教师培训团队,以扎根梁河,有力、持续地培训当地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使之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云师大“国培”首席专家李辉教授细致指导培训工作。他提出在“送教下乡”活动中,要改变以往教师离开学校、离开教室、离开学生而进行讲座、讲授的模式,让“送教下乡”真正进入学校、深入课堂,获得更高效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加强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力,自我完善,提升培训能力;送教活动要遵循4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即问题诊断――磨课研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

“送教下乡”梁河负责人、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发达一直在思考、规划后续工作。他表示,回梁河后,将结合所学,与云师大共同推进“国培”项目的开展,促进梁河县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发展。教科中心将遵循省市统筹,区县组织,依托本县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定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主要落实好以下任务:第一,分学科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送培团队;第二,分阶段开展主题鲜明的送教下乡培训;第三,现场指导乡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第四,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第五,加工生成一批本土化培训课程资源;第六,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遵照李辉教授指导的四阶段分步法,制定好送教下乡培训年度计划和周期计划,原则上同一乡镇同一学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确保送教下乡培训落到实处。

云师大针对梁河县教师的培训,意在通过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促进全县教育发展。通过精心组织悉心落实,参训学员们普遍得到收获。

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杨早芹表示: 乘着云师大“挂包帮”梁河县的“东风”,金秋十月,我以“国培”学员的身份参加了培训学习。这期间,我每一天都在感动:为云师大提供的优质学习资源,为导师谭晓云教授的悉心指导,为云师大文学院挂职我们教科中心副主任朱彩梅老师的真诚帮助,同学们的友好相待……有幸参加这样专业、高端的培训,我感受到了仰望名师的幸福,提升了认识,获得了方法,坚定了信念。名师们的讲座、风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决心做个有温度、有情怀、有素养的教研员,与我县的初中语文教师一起成长。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篇(8)

一是建组织强抓手,编规划促管理。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和人事、科教、农广校牵头,各成员单位配合的工作机构。制定了《送教下乡示范点工作方案》、《示范点工作职责》和《教学计划》等,明确了示范点的意义、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通过举办启动仪式,邀请省、市、县相关领导出席,组织农民学员和周边农户广泛参加,进一步作动员,明任务,提要求,寄希望,增强了市、县相关领导对送教下乡示范点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调动了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从组织层面和工作责任层面保证了示范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是抓宣传造氛围,造声势掀热潮。坚持宣传先行,舆论先导,声势先造,营造关心、支持送教下乡示范点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先后在《天水日报》、天水电视台“新闻直播”和“播报600”、天水在线网,清水县、麦积区政府网等媒体作了深度报道、跟踪报道,扩大了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引起了市、县组织部门的关注,并要求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创新点来挖掘和培育。同时还编印了《送教下乡示范点资料汇编》、送教下乡示范点蔬菜栽培系列教材和农事科技挂历等资料,在形成专业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的同时,广泛宣传了送教下乡示范点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三是搭平台建基地,选师资提能力。选择产业基础好、农户科技水平和参与热情高、具备科技资源人、具有教学和实训条件的清水县永清镇高原夏菜专业合作社和麦积区伯阳镇石门村委会,夯实了基础平台。组建由学术权威、推广骨干和农民中的“田秀才”构成的讲师团,拓展了教育教学资源。

四是依规范创模式,先实践后理论。全面引入“自下而上”,“先田间后书本、先实践后理论”和“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按标准程序开展农民需求调研、票箱测试、参与式培训课程设置、组建学习团队、组织农民学习活动日。在组建学习团队中围绕学员关注的焦点或对学习的期待、对生活的憧憬,依照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了以“小康”、“和谐”、“发财”、“幸福”等命名的学习小组,便于相互交流讨论,分享知识和经验。通过开展小游戏等团队建设活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员通过体验式学习实现对深奥理论的理解。在开展教学活动日中注重“三重三动三多五性”,即:重需要、重实践、重技能;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多途径、多手段、多方法;实操性、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着重将农田生态系统调查与决策实施作为重要内容,做好学员田间观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决策、决策实施、效果评估等环节。在教师点评分析时采取“理论设讲坛、操作摆擂台”的互动方式,由各组复述老师所讲的,各组互相比赛所学的,进一步深化了学习效果,并侧重于挖掘、发现科技资源人,对他们开展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培训,为今后示范点的开办培养乡土型专家型老师。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篇(9)

一、“送培下乡”活动目的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与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大局,坚持面向农村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的原则,集中优势培训资源开展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校长办学治校的综合素质,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与水平,扩大中小学校长省级培训的覆盖面,促进中小学校长培训事业的发展。

二、培训对象

主要为未参加过省级培训、经费缺乏的边远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正副校长和拟提拔的中层干部、后备干部(培训名额分配见附件1)。

三、培训内容与师资

本次培训主题为“校长专业化发展与校本研修管理”。在此主题下,开设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课程领导专题研究、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专题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与管理专题研究、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专题研究、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专题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校本研修的有效性研究、特色教师培养专题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校本研修管理经验与案例分析等若干培训专题。

培训师资由陕西省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校长培训学院组建的培训团队担任。

四、培训时间和形式

培训采用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时间安排见附件1。

五、其他事项

(一)“送培下乡”活动是由省教育厅专项经费支持的农村中小学校长省级培训项目,参加培训校长所需食宿费、培训费、资料费以及专家课时费、场地租赁费等均由省教育厅专项经费支付,培训场地由市、县教育局负责提供。不得向参训校长收取任何费用。交通费从学校教师培训经费中列支。

(二)陕西省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校长培训学院根据培训主题拟定培训专题,落实培训资料,选拔培训教师,实施培训方案,建立培训档案,进行培训教学管理和考核。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篇(10)

王晓飞:应该说,“送教下乡”已经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该项工程已让全省30多万在乡从业农民重返课堂,把教学实践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边学习边实训发展生产,助农业增产,帮农民增收,促农村繁荣,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这项改革使农村职业学校真正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摇篮。先进理念的普及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对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邢台农校通过“送教下乡”扶持内丘县岗底村,催生了“持证下田”第一村――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果农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果农资质等级证书。从过去生产绿色苹果到128道工序生产有机苹果,人均收入仅苹果一项就超过2.2万元。2011年该村的“富岗苹果”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项产业拉动了当地涵盖一产、二产、三产在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各地涌现出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改革带头人。培养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是为农村经济发展造就一个“增长点”、增添一个“助推器”。阜平县职教中心通过“送教下乡”,使阜平县海岩村农民踏上了致富之路。海岩村是阜平县有名的穷村,农民靠养牛维持生计,但是一个牛乳炎就让村里200多头牛死了30多头。县职教中心开展送教下乡后,农民不仅系统学习提高了养牛能力,而且在“送教下乡”学生――海岩村党支部书记袁龙带领下成立了奶牛协会和公司,把以前的分散养殖变为集中养殖,统一标准,合作经营。目前该公司已有十几户农民参加,年盈利100多万元。

三是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双带工程”把平时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了一起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成为建立和谐社会、化解基层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的良好平台。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实现了共同提高,对于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各地通过“双带工程”设置了一些贴近农民需要的课程,如“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等,还通过广播、科技墙报以及组织文体活动等方式,宣传党的惠农政策,让农民掌握法律知识,接受新理念,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四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各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为“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优化了资源配置,拓展了办学功能,扩大了办学规模,激发了办学活力。推进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总结并积极推广了邢台农校“送教下乡”“2+3”教学模式、武安职教中心“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赵县职教中心“学校+合作社+农户”培养模式以及阜平县“政府联动、捆绑送教”发展模式等典型经验,各有关学校根据当地村镇分布特点和特色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村一品、一点一色”的特色办学之路。

五是涉农中职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通过改革试点拉动,参与改革的150所中职学校在涉农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32所涉农中职学校跻身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行列。在去年我省21个部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农业类实训项目就占到10个。各地各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大部分教学点实现了“五个一”标准化建设;还重点建设了一支结构趋于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涉农专业师资队伍。绝大多数学校形成了“四位一体”:即教育局统筹管理、职业学校全面负责、乡镇学校具体实施、村级学校参与组织的教学网络,夯实了涉农中职教育发展基础。

《教育与职业》:“送教下乡”“双带工程”被业界视为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举。与传统的全日制办学模式相比,“送教下乡”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

王晓飞:我们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实现了全日制教学任务和目标。

一是实行“农学结合、产教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送教下乡”不是简单地把教学场所从校园搬到乡村,而是突出了农业生产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育人规律。

二是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招生对象由原来的以初中应届毕业生为主,扩展为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力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体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本质要求。

三是实行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规范”就是按照全日制要求确定的总学时数和总的课程门数不能少,教学内容根据当地的产业需要进行合理调整,还增加了一些选修课程;“灵活”是指在教学方式上,运用了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法等理实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视频辅导和田间现场指导,教学进度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相结合,农忙学技能、农闲学基础,并重新优化学生成绩计分结构。

四是实践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分散到三年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生产需要为导向,把实习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践与农民学生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民学员边学习边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五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各教学点的产业特色、发展需求等因素来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与全日制教学要素实现了有效对接,与农民的实际生产需要和现代产业农民的职业资格实现了有效对接,突出了职教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功能,是涉农中职全日制教育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

《教育与职业》:在这几年时间里,我们重点做了哪些工作?积累了哪些经验?

王晓飞: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在省政府成立的河北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基础上,省教育厅研究制订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牵头专门成立了“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各市教育局以及各承办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送教下乡”各项任务;承担试点任务学校所在县、市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由县委农工部、组织部等部门参与的组织机构,有些县市的书记、县长亲自抓,形成了多层次多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涉农专业建设。指导各地及承办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调整涉农中职学校布局,优化涉农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等六大专业,并细化成56个专业方向。坚持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向涉农专业和涉农中职学校倾斜。组织力量研发了“河北省送教下乡专用教材”,首批33本教材中有17本获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第二批36本教材已交付出版社。我们还组织开发了“养猪生产技术”“苹果生产技术”等仿真实训软件,弥补和强化了乡镇教学点的实训教学。

三是统筹整合职教资源。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涉农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重点建设了由邢台市农业学校牵头的河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集团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实施城市带动战略,通过做大做强城市职业院校引领和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张家口市根据各县职教中心的发展基础和潜力,将其划分为三个辐射圈,有计划、分步骤地通过城市职业教育的示范带动,加快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四是狠抓规范管理。始终坚持边摸索、边推进、边规范,强化督导检查,切实做到“抓规范、保质量、促提高”。制发了《送教下乡督导检查办法》等一系列监管保障措施,切实加强工作督导,规范办学行为。省教育厅每学期都进行一次专项督导抽查,深入到学校教学点全面掌握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同时,要求各市教育局每学期都要对承办学校进行一次全面督导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抽查。

《教育与职业》: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王晓飞:要推动这项改革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确实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在顶层设计上衔接还不够。比如,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问题上,教育部、农业部、人社部、财政部等部门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直接导致政策不够协调、统筹力度不够。

二是在教育部门内部,还存在政策不够协调统一的现象。比如在落实资助政策上,中央财政下达我省中职国家助学金预算,与我省实际应当享受助学金的人数相差较大,仅央财缺口资金就多达1.6亿元。据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教育部有关部门认为一年级19岁以上、二年级20岁以上的学生为“大龄”,“大龄”学生不能享受助学政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政策,也违背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本质要求。

《教育与职业》:党的十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下一步,我们有何计划和打算?

王晓飞: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教育部、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此举,将使在乡从业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突破。这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将在教育部和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让广大在乡从业农民学有所教、过上更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力度,高质量地开展“送教下乡”、实施“双带工程”,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推进“双带工程”为核心,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继续扩大招生面向,坚持把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在乡农民、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乡村基层党员干部等各类人员纳入招生范围,大规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以理论研究为引领,指导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对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涉及的招生面向、培养目标、实现路径等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论证,为从国家层面建立“送教下乡”保障性法制机制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三是以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农业产业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产业协会、农村职业学校等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有关部门、企业、社区组织共同参与教育、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职教培训网络。突出县级职教中心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中优先发展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好一批部级示范校;在资金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及其他项目建设上,向农村职业学校倾斜;把具备条件的乡镇成人学校改建为职教中心的分校,将闲置的村学校改建为村成人学校;利用职教中心人才、技术、信息、设备等优势,为普通教育学校开设通用农业技术课程。

五是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抓手,提高服务“三农”能力。推动县级政府加强统筹、理顺体制、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着力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职业教育,开设符合需求的特色专业,加强与本地农业企业联系,发展应用型、复合型农业职业教育。继续开展农村紧缺人才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民“持证下田”工程,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水平。

链接:

上一篇: 教师考核个人工作总结 下一篇: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