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工作思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7:17

农庄工作思路

农庄工作思路篇(1)

一、充分肯定前阶段村庄整治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我区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一年抓试点,二年抓突破,三年抓推进,四年呈亮点,五年齐达标”的工作目标,在全区48个村率先启动实施了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服务集中化和管理长效化”等“八化”为核心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首批试点村庄中已有17个村庄完成或基本完成整治任务,18个村庄的整治工作正有序推进,村庄整治的阶段性成效初步显现。

一是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今年以来,围绕“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的目标,各整治村共硬化道路21.2公里,疏浚清淤河塘580条(个),新增绿化面积8.9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公厕11座、垃圾箱182个,修筑排水管道1.8万米,新装路灯336杆。安镇镇谈村对全村进行绿化靓化,对沿河两岸墙体进行美化,搬迁改造了农贸市场,并配套了文体活动场所。*羊尖村疏浚、清淤家河家塘55条,对住宅、道路、河塘周围进行全面绿化,道路硬化率达到了100%,并全面实现了亮化。东港镇黄土塘村在整治工作中,建设了休闲广场和门楼、改造了主要道路、修缮了古镇街道。经过整治,各试点村庄的投资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改善,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明显增强。

二是村庄功能得到增强。围绕“布局优化、服务集中化”的目标,各整治村根据整治规划,立足村庄规模、配套设施、文化特色等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在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农村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合理优化生产区、生活区、生态区与综合服务区布局,加快建设综合服务设施,提升了村庄的综合服务功能。安镇镇谈村建立了综合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建成了集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村民健身广场。东港镇顾巷头村、东北塘镇浦巷村等村也分别投入20多万元建造了村民活动中心、康乐中心等设施。

三是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围绕“管理长效化”的目标,各整治村加强专业管理队伍建设,落实管理经费,完善管理制度,有效巩固了整治成果。同时,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积极探索共建共管的新机制。*羊尖村组建了一支48人的保洁环卫管理队伍,把管理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制定了《村文明卫生管理制度》等6项村规民约,形成了村与村民共同参与长效管理的良好局面。

四是群众参与热情高涨。通过各级的思想发动和工作开展,特别是通过村庄整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广大群众参与村庄整治、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得到了充分激发,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安镇镇谈村村民义务参加村庄整治达1000人次。锡北光明村刘家庄的村民自觉将门前屋后的卫生实行“三包”,并腾出空地进行绿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整治村庄、共建共享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回顾前阶段工作,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推广。

一是各级重视为村庄整治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今年,区委、区政府把村庄整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领导分工,落实牵头部门。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亲自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纵深开展。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建设工作的意见》、《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村庄整治实施方案》和《关于对农村村庄整治工程实施考核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领导体系和责任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措施,确保了村庄整治工作稳步、规范、有序推进。开发区、各镇(街道)及各整治村也高度重视村庄整治工作,搭建专门班子,制定工作计划,安排专项资金,从而保证了村庄整治的顺利开展。

二是广泛发动为村庄整治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各级坚持把加强宣传发动、引导各方参与作为开展村庄整治活动的重要切入点,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紧抓好。各整治试点村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整治规划,把目标任务同本村实际结合起来,把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作为工作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开展村庄整治、共建美好家园的重要意义,使广大群众在思想和行动上由过去的“要”变成现在的“我要干”,营造了浓厚的村庄整治氛围。

三是规划先行为村庄整治提供了科学的实施依据。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是政府引导、规范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组织实施村庄整治的工作指南。在通过现场勘查、入户走访、查阅资料,全面掌握每个村庄的地形地貌、公共设施及历史文化资源等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营造特色、打造亮点”的原则和“八化”的标准,区政府投入专项资金近200万元,委托2家专业机构对204个村庄进行了规划布局和景观特色塑造。按照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反复征求意见和组织专题论证,对规划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提升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目前204个村庄的整治规划已编制完成,为顺利开展村庄整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是多元投入为村庄整治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撑。各地结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生态村、卫生村创建和“百村康乐工程”等创建活动,积极创新思路,广辟资金渠道,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村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支持的村庄整治多元化投入机制。锡北镇光明村、鹅湖镇蔡湾村等村积极引入企业资金参与村庄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48个整治村已投入建设资金达1800多万元。

五是齐抓共管为村庄整治提供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在推进村庄整治过程中,我区坚持把强化区级主导性,调动镇级主动性,提高村级自觉性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努力增强推进合力。区里成立了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规划、政策研究、指导协调、组织推进和监督考核等工作。区规划、建设、农林、水农、卫生、城管、环保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加强服务,主动对接,密切配合,积极为村庄整治提供指导和帮助,确保了整治工作的有序高效推进。

前阶段的村庄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应看到,对照既定的目标任务,与省、市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少数单位对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工作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工作进度还不够平衡。村与村不平衡、镇与镇之间也不平衡。投入大的村已经投入几百万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进度慢的村组织发动群众力度不大,投入不足,甚至还停留在原来的建设水平上。目前,列入第一批整治计划的村庄有13个还未正式启动。三是资源整合还不够充分。村庄整治的资金筹措渠道比较单一,创新办法不多。各级各界在村庄整治工作中的力量、资金、资产等各类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整合。四是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基础设施、环境绿化比较重视,而对公共服务、日常管理重视不够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已经整治过的村在卫生保洁、环境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必须在下阶段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予以解决。

二、全面完成年度村庄整治目标任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我区年初的部署,今年全区要完成48个试点村的整治工作。现在离年底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村庄整治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村庄整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关键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顺利完成年度整治任务。

一要抓进度,如期完成年度任务。各整治村要围绕年度整治目标,认真排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自身的区位条件、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和工作措施。要考虑当地农民的承受能力、财政的投入能力和社会的支持潜力,从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和相关环境卫生条件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要根据确定的项目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时序要求,倒排计划,明确职责,建立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激励制度,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工作责任层层落实。要积极借鉴学习谈村、羊尖村、黄土塘村、光明村等先行村在村庄整治中的工作理念和创新举措,特别是在组织发动群众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整治进度,确保年度目标顺利完成。

二要抓重点,切实提高整治质量。从我区实际情况看,以往村庄建设多以农民住房自建为主体,村庄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旁不绿、路灯不亮、河水不清等现象。下阶段推进村庄整治,要重点在“描、清、疏、拆、建”五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描”就是要注重挖掘和开发乡村特色,切忌生搬硬套城镇建设模式;“清”就是要完善垃圾集中处理机制,集中清理卫生死角;“疏”就是要对水塘河道进行疏浚、清淤和整治,努力还原江南水乡的风韵;“拆”就是要对破旧房屋和违法建筑进行拆除整治,对主要路段两侧的老建筑粉刷出新;“建”就是要在实施绿化、道路工程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公厕、封闭式垃圾房、垃圾中转站等公共卫生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

三要抓投入,全面拓展筹资渠道。资金投入是村庄整治顺利实施的关键,要创新工作理念,拓宽融资渠道,突破资金瓶颈,建立多元化的村庄整治投入机制。要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区财政尤其是开发区、各镇(街道)要安排相应的以奖代补和配套资金扶持村庄整治,真正使财政投入向“三农”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吃透政策,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要立足机制创新,整合各类资源,把政府的引导扶持与农民的主体作用和社会的支持结合起来,鼓励全社会参与支持村庄整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公益性事业实行政府补贴、社会资助和农民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对准公益性事业可实行政府适当补贴,吸引农民和其他主体投资的方式;纯经营性项目则由社会投资兴办,鼓励引导工商企业以工投农、以工促农、以企带村,改善村庄面貌。

四要抓协作,有效增强推进合力。村庄整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必须依靠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合力推进。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办公室要切实发挥参谋和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工作计划,并把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区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主动对接,搞好服务。开发区、各镇(街道)及区各有关部门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抽调人员,落实经费,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村庄整治的工作力量。要定期、不定期深入试点村、整治村,加强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努力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村庄整治的效率和水平。

农庄工作思路篇(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大多数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刘庄面临着“土地、村办企业到底是分还是不分”的巨大考验。当时,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带领刘庄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中央文件,深入分析刘庄实际。他们认为:第一,刘庄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已经有了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形成了一百亩的农田九块以及与之配套的水渠。在这种情况下,分田到户就会造成大部分农业机械的浪费,势必会影响刘庄机械化的进程。第二,刘庄集体经济有了一定基础,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转移到了工副业。如果对村办企业、设备等一分了之,势必会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认清了前进方向的刘庄人,在史来贺的领导下成立了刘庄农工商联合社(现发展为刘庄农工商总公司),制定了“集体经营,继续前进”的工作方针,创造出了具有刘庄特色的“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集体综合经营、专业分工生产、分级承包管理、奖罚联责联产”。

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是刘庄的集体经济组织,村里的集体资产都属于总公司所有。刘庄村委代表全体村民拥有对刘庄农工商总公司的所有权。农工商总公司所属农业、工业、商业各企业是由总公司投资组成的相对地自主经营、单独核算、自计盈亏的经济实体。具体来说:

“集体综合经营”,即刘庄农工商总公司作为刘庄村集体经济的实体,在“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支配人力、物力、财力,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原则下,对各行业进行系统管理。总公司内部各企业实行互补互助,在企业遇到困难时,共渡难关。

“专业分工生产”,即各专业人员基本固定,但在农工商总公司内部可以相互调动、相互有偿协作,做到定而不死、活而不乱。

“分级承包管理”,即各专业建立不同形式的责任制。每年初,农工商总公司和各专业的生产经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订出各单位的年度承包指标,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奖罚联责联产”,即各专业按照承包合同规定,若超额完各项指标,到年终拿出超额部分的30%进行奖励;若完不成任务,则按完不成部分的20%进行处罚。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刘庄村依靠农业合作社的优势解决了全村温饱问题;70年代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改变了单一农业格局;上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刘庄人民找准高科技制药这一突破口,建立了华星药厂,为刘庄集体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90年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村企改制潮流,刘庄坚持走集体统一经营的道路,实现村级经济持续发展;进入新世纪,刘庄把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路。

二、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分配制度

刘庄一贯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伴随着刘庄集体经济60多年的发展历程,按劳分配大体经历了工分制(1954年――1984年,1958年除外),工资制(1958年),按劳分配、奖罚联产的分配形式(1985――至今)等三个阶段。同时,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他们创造出了一系列符合刘庄实际情况的方法和措施来确保按劳分配制度的实现。

刘庄的分配制度通过基本工资、奖金和年终再分配来实现。此外,还有退休制度、集体福利事业等内容。按照刘庄人自己的话说,这是两种渠道的分配,一个是按劳分配,体现多劳多得、合理差别;另一个是社会福利的分配,是按人头分配,凡是刘庄村民都一样,这体现的是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

基本工资是对职工付出劳动的基本报酬。刘庄分配制度中最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由上世纪50年代的工分制演变而来的工资分配的20个级别。第20级为最高工资,工资额为180元。每级工资差是9元。工资并不是每月发放,而是到年底同年终分配一起兑现。在刘庄,人人都有工作,弱智和残疾的村民也不例外,村里会根据他们的情况安排适当的工作。因此,年终每个劳动力都能领到工资。

奖金是促使职工更好地完成任务的一种奖励手段。奖金的多少取决于各生产单位完成任务和创造效益的情况。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根据下属各企业完成任务的情况、创造效益情况定出该企业所得奖金数额;而企业又会根据各车间完成任务的情况定出该车间所得奖金的多少;接下来,车间会根据班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定出它该得的奖金。奖金是每月一发,现金结算。由于和生产的效益挂钩,生产一线的职工、干部的奖金要高于非一线的职工、干部。

年终再分配是刘庄村民生活水平的反映。年终再分配的总额是年度总分配额与基本工资的分配总额和奖金的分配总额二者之和的差值。而个人年终再分配所得的数额则与年终再分配系数、个人工资分配总额密不可分。年终再分配比例系数是年终再分配总额与基本工资分配总额的比值,它直接反映着个人年终再分配的水平。每年的年终再分配系数都会调整。由于个人年终再分配额直接以个人基本工资分配额为基数,所以,没有工资的人,进一步说,也就是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人,不参加年终再分配。

福利制度为刘庄村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刘庄党委对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既要把群众带富、带正,还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群众真正达到既富裕又幸福。刘庄建立起了完善的退休、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分配的内容有40多项,几乎包括吃穿住用行各方面。令外界称慕的刘庄村民别墅由村里统一安排、免费提供,每户472平方,人均120平方,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可抗八级地震。中央空调、闭路电视、集中供暖、集中供气、车库等等,均免费。

三、坚持党的建设落在实处,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从老书记史来贺,到刘庄村现任党委书记史世领,始终把“让群众跟党走”作为刘庄村党组织必须忠实履行的政治责任,要求党员始终做到“党有号召,我有行动”。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刘庄党员的共同信念,也成为刘庄群众的共同追求。

刘庄的党建工作既靠言传,更靠身教。史来贺在谈到怎样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时曾说,“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应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好人,用农村的话来说,就是要公道正派,不捣鬼;二是有能力,现在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没有能力不行。当一个支部书记,不仅要学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还得会做经济工作,会做组织工作,会解决群众当中的具体问题……”史来贺在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干了51年。他从当干部那天起就立下了“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誓言。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几十年如一日,以身作则演绎着“党员干部就是要不怕吃亏”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刘庄涌现出一批河南省和全国的先进人物。比如,被刘庄人亲切地称为“老黄牛”的李安仁,曾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刘庄党委副书记刘名宣的母亲夏治香,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主管农业的刘庄党委副书记张贵龙,曾获全国学科学用科学标兵称号。刘庄农工商总公司现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刘庄村村民,用史来贺的话说,他们是“刘庄党委培养起来的管理大军”。

在刘庄,党的建设不是空头的口号,而是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一次次的实际行动。“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是刘庄党委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目前刘庄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民主决策制度、定期选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学习制度、谈心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和群众评议制度、意见表达和反馈等多项制度,保证党的建设落在实处。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挑战,刘庄党委将灵活的形式与创新的内容相结合,将共性问题的大会制度与个别问题的谈话制度相结合,及时分析解决党员、干部、群众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在关系刘庄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刘庄的党员干部敢于站出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决定刘庄发展前途命运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刘庄的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带领刘庄群众克服困难、共度难关,为刘庄的发展和村民的富裕幸福保驾护航。

四、坚持村民民主,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农业生产组织,不仅是实现协作生产和集体劳动的组织,而且是实现劳动者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组织。其原因就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能够保证成员之间的完全平等,而且能够促成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实现。

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体化使刘庄村民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在这种制度下,村级经济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成为村民共同的事业。

实现村民民主,是刘庄落实集体所有权和村民主人翁地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而民主选举则是刘庄实现村民民主的第一步。2005年,刘庄村实行换届选举。全村952名有选民资格的村民参加了选举。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方式,选举结果当场公布。当时,史世领全票当选。此后,依照法定程序,刘庄村委会于2008年、2011年分别进行了民主选举,在原村委班子成员基础上,增加了王连太、杨勇、刘军伟、吕利娟、职丽霞等5名年轻人。目前,刘庄村的14个姓氏,357户人家,没有宗族、派系之争,也从未发生过贿选、打击报复现象。

通过扎实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丰富的民主实践,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是刘庄民主政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2008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刘庄更加重视发扬民主精神,以史世领为代表的刘庄村领导班子带领刘庄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和市场变化,集全村群众智慧和力量,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将危机风险减到最低,体现了集体经济的强大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坚持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的群众

刘庄人深谙“集体主义精神是集体经济的灵魂”这一道理,持续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先进文化教育,源源不断向村民灌输和传递正能量,塑造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刘庄“六十年红旗不倒”的思想和群众基础。

农庄工作思路篇(3)

姚庄原来是个传统的农业镇,地域面积小,经济实力薄弱,在1999年底的乡镇撤并过程中,姚庄被“保留”了下来。当时,摆在镇党政班子面前是这样一副尴尬境地:全镇负债4000多万元,机关干部连工资都发不出,除了几家砖瓦厂、农机厂外,工业几乎是空白。

出路就是发展工业、扩大开放、筑巢引凤。在征得当时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姚庄人要搞一个工业区,可谓是平地白手起家。如今,姚庄工业功能区已成为嘉兴甲级工业功能区,对外资特别是台资发挥了极大的磁吸效应。截至目前,前来投资(以台商为主)的外资企业达72家,合同利用外资3.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引进县外内资企业42家,吸引县外资金29亿元,实际到位15.33亿元。

从区位看,姚庄东与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相接,两地边界线长达8公里。在“十五”期间以及“十一五”规划中,姚庄贯彻嘉善县接轨上海行动计划,在基础设施、产业对接、思想观念和文化旅游等各个方面制定具体目标,全面发展以“接轨”、“开放”为特征的开放型经济。2006年,投资600万建成的姚庄至枫泾的“友谊大道”,推动了两镇的零距离接轨;采取“低成本、高效率”的招商模式,不定期地赴上海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主动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加强对口部门联系与交流,不断转变思维观念;不断提升服务品牌,从配强服务班子、完善服务机制入手,进一步规范服务体系,并率先推出工业投资项目网上预审制;充分发掘特色农业和地域文化魅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如组织“桃乡游”、“戏曲大赛”等,全面打造一个属于整个长三角的“姚庄牌”。

在各地都强调招商引资的背景下,姚庄更重视抓龙头招商,抓服务招商。抓龙头,就是结合功能区的产业布局要求,着重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率高、地方贡献率高和环境污染低的“三高一低”企业项目。抓服务,就是以全新的理念,为前来投资的广大客商制定终身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想企业所没有想到的困难,解决企业不能解决的难点,帮助企业发现所未能发现的矛盾。优越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得到了广大投资客商的充分肯定。

通过几年的努力,姚庄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一个负债镇迅速转变为工业强镇,涌现出了升豪机械、高昶机械、丰贸群家俱、昱辉阳光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形成了太阳能源、精密机械、电子配件、服装食品等特色产业。200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9.5亿元,工业产值72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300万,农民人均收入9318元。

以工哺农、民生为本:坚持以“富民强镇”为主线和大力实施“百姓致富工程”,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镇,种粮、养猪、蘑菇、黄桃曾是姚庄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不佳、竞争力不强。根据这一状况,姚庄镇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黄桃、提升蘑菇、发展大棚、生态养猪、开发生态旅游”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黄桃、蘑菇、大棚蔬菜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与此同时,在各项惠农措施下,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全镇以“绿色食品”锦绣黄桃为主的果树面积9000多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鲜食黄桃生产基地之一;绿色蘑菇栽培面积1900万平方尺,列全省乡镇前茅;大棚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如今,姚庄锦绣黄桃摆上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国宴餐桌,“锦雪”牌蘑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菇”称号。

目前,姚庄形成的黄桃、蘑菇和大棚蔬菜三大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每年可为全镇农民新增10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000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好局面,得益于有效的政策举措,更是得益于工业反哺农业的结果。2005年,姚庄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若干奖励政策》,出台了8条惠农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涌现出展幸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北鹤村银大地食用菌试验场等一批典型。工业反哺农业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快速发展直接吸纳了全镇劳动力5000多人,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增收;二是直接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注入,如2006年镇财政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就达800多万元;三是构建有形载体,如已经举办6届的“嘉善姚庄桃花节”和“黄桃节”,对黄桃产业形成了极大的品牌效应,还带动了休闲观光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城乡统筹、协调互动:坚持以工业功能区为突破口,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创建整治,实施城乡联动,实现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

早在5年前,姚庄城镇建成区面积还不足1.5平方公里,只不过是县城北郊的一个农村地带。如今,建成区已扩大到4.5平方公里。2005年,姚庄被嘉善县委、县政府确立为全县惟一一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并被嘉兴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嘉兴市15个中心镇之一。

为加快接轨上海步伐,承接上海产业转移,2002年,姚庄镇委托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城镇新商贸区、工业功能区和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对全镇集镇面积8.09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了详细规划,先后编制完成《姚庄镇城镇总体规划》、《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商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商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康庄工程”道路建设规划》和《“联村到组”道路建设规划》,确定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定位、功能区布局及建设理念。作为试点镇,规划将小城镇建设定位为五大功能区,即城乡居住集中区、文化休闲服务区、商贸金融配套区、行政社会事业服务区和工业建设功能区。同时,规划以产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高新化为目标,着力构筑产业集聚平台,引导同类产品上下游产业链集聚,重点培育精密五金、电子元件、运动器材、汽车配件等主导产业。

坚持“基础为重,设施先行”理念,加快完善城镇路网构架,夯实发展基础。根据规划和目标,采用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等方法,从2002年起,先后投入8500多万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至今,先后投入1亿多元,建成镇行政中心、中心小学、市民广场、公交汽车站、垃圾中转站等一批公益性设施。此外,锦绣宾馆、锦幸阁、农业服务中心、供电所营业大楼、信用社营业大楼等建成并投入使用,贯通外环线、宝群西路、万源路、恒基路、广场路等道路建设。

结合“三镇联创”工作,加强对城镇、城郊和农村环境整治,全力打造宜居创业环境。依托接轨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加大对文体设施的投入,来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意识和品位。按照“五化一配套”的要求,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工作,提出“一村(北鹤)作示范,村村要启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与此同时,大力实施康庄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致力于联村到组达户道路建设,在全面建成联村道路的基础上,有50%的行政村完成到组达户建设,建成了贯通全镇9个村的10分钟三级公交交通圈,在全县第一个实现了“村村通公交”。

“双轮驱动”、文明创建:坚持以精神力量凝聚人,以文明创建提品位,以有效的载体抓创建,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更加和谐

近年来,姚庄精神文明创建连上3个台阶:2002年实现创建市级文明镇目标,2004年实现创建省级文明镇目标,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此外,姚庄还先后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全国人口文化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绿色小城镇、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等诸多殊荣。殊荣的背后,是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文明创建同步发展的理念。

姚庄镇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除了政策环境、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因素外,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环境的构建,其中包括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姚庄先后展开了“走出姚庄看姚庄”的系列大讨论,并把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与总结提炼姚庄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弘扬“传承文明、团结务实、开拓争先、永葆锦绣”的姚庄精神。姚庄精神逐步成为姚庄人民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有力地增强了姚庄综合竞争“软实力”。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层面。近年来,姚庄始终把化解制约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明创建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举措,全力推进文明创建。

倾力打造“10分钟文化圈”。2004年,姚庄以康庄工程建设为契机,提出了建设10分钟文化圈的目标,并制定出台《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设立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事工程单项奖和农村文化建设达标综合奖两项奖励政策。在这些政策推动下,姚庄成为嘉善县第一个实现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满堂红”的镇,做到了“三年目标两年完成”;在嘉善县率先探索建立“文化示范户”和“党员家庭电教点”,已建有20家示范户和电教点;展幸村建起全市第一个村级历史文化遗址大往圩陈列室,开辟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农庄工作思路篇(4)

Abstract: From the village green status quo of our region and the problems begin, according to the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file deployment, think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village green development direction.Key words: village green; the status quo; mode; countermeasures;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S7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7年初省政府下发《关于切实抓好村庄绿化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村庄绿化工作。村庄绿化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新一轮农村六大实事工程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绿色江苏”、“绿色南京”建设的重要内容。从2007年开始,我区实施村庄绿化建设,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宗旨,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村庄绿化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绿化覆盖率是农村小康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村庄绿化面貌,不仅可以提升其外在形象,更可以反映出一村一地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程度。村庄绿化也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区,按照省、市要求,我区大力开展村庄绿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六合全区共有4个涉农街道、12个镇,142个行政村,2340个村民小组,2965个自然村落,规划保留的村庄约为600余个。

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主要围绕村庄道路、水体(河塘、渠道)、家前屋后(庭院)、村内广场等空间因地制宜、精心打造。2007年,全区完成村庄绿化34个,植树18.43万株,2008年,全区完成村庄绿化61个,植树32.12万株,2009年,全区完成村庄绿化77个,植树44.78万株。2010年完成村庄绿化70个,植树44.33万株。2011年完成村庄绿化85个,植树49.31万株。经过五年的建设,已完成327个村庄绿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庄绿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二、六合村庄绿化类型及对策

村庄绿化主要围绕村庄道路、水体(河塘、渠道)、家前屋后(庭院)、村内广场等空间来打造,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综合整治型绿化模式

此类村庄属于未来规划中保留的村庄,我区大部分村庄属于这种类型。这些村庄布局不够整齐,村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硬质化道路较少,村内无垃圾箱,垃圾乱丢,村容村貌有待改善,产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生活尚不富裕,村民对待村庄绿化的热情不高。

对策:在建设中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有重点地开展村庄绿化。突出以下重点:一是将村庄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将清理出来的垃圾场地、柴草杂物堆放地、私搭乱建地等场所,统一规划为绿化用地。二是有重点地段开展村庄绿化建设,选择一、二项村庄绿化重点地段为突破口,重点搞好,促进村庄环境的改善;三是绿化树种和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四是在村庄绿化建设同时要下大力气提高村民的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和热情,获得他们对此项工程的最大热情的支持。

2、整体推进型绿化模式

属于产业经济基础较好、农民生活比较殷实的村庄,村庄投入比较多,整体环境较好。结合新农村示范点,依据其支柱型产业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农业、休闲、工商、文化古迹等4个类型。

对策:这些类型的村庄要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全面开展村庄绿化。在绿化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全面开展村庄绿化建设,包括村庄入庄路、二级小路、住宅庭院、河渠两岸、公共场所等场所广泛植绿,有条件的村庄可种植环村林带、集中片林等,提升村庄建设的整体水平;二是在绿化树种和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针阔、乔灌、花草相结合;三是细化分类:农业产业模式,在绿化上重点建设好农田林网、环村林带、集中片林,发挥生态保障功能。

3、拆建改造型绿化模式

由于城市建设的推进,或是农村宅基地置换等原因,村庄整体拆迁后,统一盖农民集中小区,这类小区村庄整齐,环境优美,硬质条件完善。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群众对村庄绿化认识不足。经过大力宣传,多数群众认为村庄绿化工程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惠民、利民、实事工程,自觉参与栽植、管护,有力推动了村庄绿化的实施。但仍有部分群众漠不关心,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2、村庄内部基础设施空白,缺乏水泥道路、下水道、户间通道、花坛花池等硬质设施。村内环境卫生设施几为空白,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村容村貌形象不佳。

3、村庄绿化投资大、扶持政策少,绿化经费短缺。多数村庄在绿化前需要进行环境整治、河塘清淤,建设水泥道路、下水道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些都增加了投资成本。村庄绿化工程以政府投入、管理为主,多元化融资绿化机制还未形成,社会各界参与绿化的积极性没有充分激发,树木后续管护陷入困境。

四、几点建议

1、落实责任,形成村庄绿化工作合力。政府牵头负责整体规划建设,整合建设、环保、水利、农林、农办等部门力量,对村庄拆建、环境整洁、河塘清淤、环卫设施、绿化配套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减少重复建设,节约建设资金。

2、加强宣传,倡导农村爱绿植绿风尚。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墙体广告、标语、横幅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和人人参与植树的重要性,做到村村动员,户户参与,人人动手;引导广大农户养成讲卫生、讲秩序的文明习惯,形成爱护环境、垃圾入池、爱护树木的自觉意识,切实从思想源头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的不良形象。

农庄工作思路篇(5)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B

云南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的资源条件,这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发展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的高原特色农业新兴发展道路。永胜县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中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衔接处,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金沙江中段,在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中,永胜县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永胜县发展精品农庄的思路正是对云南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精品农庄的建设能够促进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而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对解决现阶段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农庄发展的模式

(一)国外农庄经济的发展

国外农庄经济发展的时间较早,大约在12世纪的欧洲,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分工的深化,庄园农业开始出现。这些庄园按市场化原则,集中管理、自主经营,改变了过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态,为现代庄园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了20世纪中期,现代意义上的成熟的庄园农业才开始在美国、荷兰等经济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成熟的现代庄园。国外农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推广先进技术为主要目的的示范农场;二是以农业观光、休闲娱乐为主题的观光农场;三是向青年学生提供农业认知、体验等方面的教学服务的教育农场。

(二)国内农庄发展模式

我国最早的庄园农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福建一带,以种植当地热带特色水果为主,真正的兴起是源于革命老区左权县。目前,涌现出了一大批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农业庄园。就经营范围而言,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庄园,如采摘园、花卉园、药材园等;二是开发型庄园,集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三是以公司+农户形式组建的庄园。

二、永胜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基础

永胜县充分发挥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效特色引领永胜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一是农业与旅游结合。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将农业和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既推进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又促进了永胜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还带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二是农业成为最有活力、最具投资重点和招商亮点的产业。外地企业纷纷抢滩永胜投资农业,永胜本地原来经营房地产、煤炭等企业也纷纷转向农业,投资农业;三是高原药材成为新产业。2015年,药材种植面积达5.5万亩,约占全市药材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平均亩产达7000元左右,效益可比性较高。2015年,全县优质粮食面积达10万亩、冬早蔬菜面积达7万亩、特色生物产业基地面积达20.42万亩、生态产业发展面积100万亩;烟叶产量突破18万担,螺旋藻年产量达900吨。至2015年底,全县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占丽江市的34%。全县龙头企业固定资产11.76亿元,销售收入17.75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4家,出口创汇1898.6万美元。

三、永胜县精品农庄发展现状

永胜县辖5镇10乡、147个村(居)委会、1366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39.6万元,乡村人口36.9万元,耕地45.7万亩,农作物总播种80.5万亩,粮食播种56.7万亩,粮食产量17.4万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丽江市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永胜县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优势,在成功打造程海保尔养生精品庄园、中源百菌园两个市级庄园的基础上,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标准积极培育丽江三川循环农业生态庄园、金沙江太阳谷生态庄园、丽江安盛高原生态庄园。

第一是程海保尔养生精品庄园。其立足永胜程海天然螺旋藻资源和品牌优势,提出了年产1500吨程海螺旋藻技改扩建项目。保尔庄园努力打造一个集螺旋藻养殖生产、科技研发、产品营销、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吃住娱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其规划建设以一园、一道、一滨、一带、一站为主,以一店、一所、一餐、一购、一娱为辅的大型精品农庄。

第二是中源百菌园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农庄。丽江中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金700万元,是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近年来产量的大幅减少,市场价格逐年升高,中源百菌园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农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今后的发展中,把食用菌_发同农业观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型的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精品庄园。

四、永胜县精品农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除程海保尔养生精品庄园、中源百菌园两个市级庄园外,永胜县精品农庄的经济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农庄经济规模相比,差距较大。由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很难实现种植、加工、旅游等综合开发,很难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产业链、生态链的延伸。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较小规模的农庄经济很难准确应对、预测市场未来的变化,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就严重制约了农庄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很难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品牌优势,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能力有限。

(二)资金匮乏,投入普遍不足

农业生产具有生长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回报率不高等特点,极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加上绝大多数农庄以个人或家庭经营为主,很难从银行贷款,融资渠道非常有限,而政府扶持不足,使农庄经济普遍存在资金匮乏,投入不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农庄扩大规模、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多元化经营和产品的深加工只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

(三)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许多农庄仍然是传统的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家族式管理,缺乏长远规划,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些农庄甚至连财务制度、核算制度、激励机制等基本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建立。落后的经营管理水平严重制约了农庄经济的发展潜力,很难与市场有很好的对接,不利于农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经营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除少数几个较大型农庄外,很多农庄经营内容基本以观光休闲的“农家乐”形式为主,没有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相互之间模仿、同|化现象严重。这样的经营模式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永胜县精品农庄发展模式创新及对策

(一)采用“公司+农庄”的生产经营模式

“公司+农庄”的经营模式是按照“市场主导、公司运作、农庄自主、农户自愿”的思路,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支付租金后,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组建农庄,将分散的地块、农户整合起来,公司向各个农庄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一体化服务及相应的技术设备,农庄承租人可在农庄内进行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用地建设及规划。

“公司+农庄”的经营模式是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行之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效率。

(二)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庄经济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应充分认识到其战略地位,而不能仅仅作为农民增收的旅游业来发展。故政府有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在土地流转、人才流动、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农庄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争取和兑现各项惠农、利农政策;同时,要加大金融服务农村发展的力度,多渠道引进投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庄信贷、担保抵押等方面有所创新,切实解决农庄资金匮乏、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要积极推进“本草贷”、“林果贷”、“特色养殖贷”等金融产品,解决精品农庄发展融资难、融资小的问题,拓宽融资渠道;二是要尽快制定和出台与品牌、规模、效益和税收相挂钩的财政贴息机制政策;三是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出台精品农庄发展税收、用地、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

(三)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创新经营内容

要激发农庄经济的活力,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进一步明确农庄经济组织或个人的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农庄经济组织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按照“走出去”的思路,积极到农庄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考查观摩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经验、新措施,积极创新农庄经营内容,加大科技投入,改变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在精品农庄建设方面走出新的路子。

(四)建立示范精品农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针对目前精品农庄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辐射功能不足的问题,政府应重点扶持有竞争力的精品农庄,在招商引资、税收、人才流动、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其发展为园区的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从而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对全县精品农庄的发展起带头示范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吕伟斌,梁仕云,肖安宝.论现代农庄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10)

[2]吕伟斌,蒙绍荣,曹玉娟.论“公司+农庄”现代农庄经济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12)

[3]贾红海,袁秀芸.滇西北地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考――以丽江市永胜县为例[J].中国商贸,2014(3)

农庄工作思路篇(6)

美丽襄城,魅力库庄。这是一个走在城镇化建设前沿的乡镇,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孕育商机的摇篮。作为衔接许襄一体化的节点和纽带,库庄镇为了全面而又快速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建设属于自己的美丽家园,这是库庄人共同的心愿。当代库庄人在镇党委书记井云峰和镇长王荣德的带领下及全体同志的努力下,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打造出一个绿色盈盈、处处皆风景的诗意栖居家园。

库庄,一个以建设新型城镇化为目标的美丽乡镇正在中原大地崛起。

布局――让小镇宜业宜居

规划要有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规划既要高水平又要有特色。彰显特色就要坚持“开门”搞规划,把规划部门的专业优势与当地的实际及群众的意见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入现念,注重融入文化元素,注重发挥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精品和亮点。 根据许昌市委、市政府“一中心,五组团”城镇化发展布局的总体部署和襄城县委、县政府“以311国道为纽带,一体两翼、向北向心发展”的总体思路,库庄镇以镇区为中心,以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和神农有机蔬菜基地为支撑,以城中村改造、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力争到2015年实现“1113”的总体目标,即建成一个容纳3万人左右的中心镇区,顺利实施三环路以南11个行政村的城中村改造工程,重点打造3个新型农村社区。

全力打造一个容纳3万人左右的中心镇区

根据库庄镇村镇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其他专项建设规划,库庄党委班子在镇区规划建设上,将311国道以东3个行政村(李树、东库、单庙)以及岗高线以北2个行政村(东沈、常庄)及镇区现有2个行政村(西库、齐王)共7个行政村并入镇区,使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平方公里扩大到2.33平方公里,迁村并点后节约土地约2000亩。依托文化河和沈宋渠(滨河)优势,强力打造高档住宅小区,吸引产业集聚区及城区人口约1万人到文化河及滨河花园高档住宅小区居住。今年,311国道改造成红线50米的城市快速通道,按照省里总体规划,2015年以后,311国道东侧将建设许平城际轨道交通。镇域村庄迁移后,为减少镇区对国道交通的影响,镇区内将建设15米宽的辅道,在总长2.3公里的镇区内共开设四个出口,保障国道快速畅通。

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

过去一代人要建几次房,通过城中村改造,建一次房可以几代人住,既能减少浪费,又能住得更好;既能节约土地,又能造福群众。这是一件改善民生、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大事、实事、好事。

好事一定要办好。许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城中村改造中,尤其要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坚决制止私搭乱建,统筹解决好拆迁群众的就业、保障等问题,让群众愿意拆、搬得动、能就业、有保障。

到2015年,库庄镇力争把三环路以南的11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全部纳入城中村改造规划范畴,今年已实施了对小程庄村、刘庄村、张和庄村、张先庄居委会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2012~2015年拟规划实施李吾庄村、徐冢村、关帝庙村、大井庄村、万庄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拆迁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安置人口2.28万。

着力打造三个新型农村社区

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即:沿105线,以田庄为中心,涉及田庄、西沈、黄庄、范窑4个行政村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沿106线,以宋庄为中心,涉及宋庄、中冀、后冀、周庄4个行政村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沿岗高线,以灵树为中心,涉及灵树、金刘2个行政村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推进迁村并点,目前正在制作控制性详规。

产业――让新镇动力强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为“城”造“城”,重城不重业,出现很多“贫民窟”,陷入了“拉美陷阱”。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睡城”、“鬼城”等现象。实践证明,忽视产业支撑,城镇化不仅难以持续,还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持,才能强筋壮骨,发展壮大。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财源建设的突破口,重点是三环路以南地区的开发和利用,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襄城库庄镇计划引进投资过亿元的工业企业10个,超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30个,培育税收过百万元的企业10~20家,争取投资过百万元的建设项目50个。

一是牢固树立“工业主导发展,项目带动发展”的理念。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无工不富”的观点,用工业化这个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以项目牵引产业,实现互动效应。要把工业强镇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努力形成全镇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业的浓厚氛围。

二是切实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项目是工业经济的新鲜血液,要充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上下要在招商形式上寻求新的突破;要抓好项目招商,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抓好项目储备和引荐工作;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内外并举的方针,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实行镇级领导联系分包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制度,认真落实重点项目联系制度,做到全镇动员,全民参与,人人献计出力,使招商引资成为全镇上下的自觉行动,真正形成全民招商机制。

三是大力优化招商引资工作环境。要大力倡导引商、稳商、亲商、富商的人文理念,积极打造招商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让库庄成为项目引得来、企业稳得住的投资宝地。要大力改善全镇基础设施条件和集镇面貌,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感召人。在项目引进中,进一步强化领导联系项目责任制、优质服务承诺制等制度。政府机关、镇直各部门要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转变观念,变管理为服务;要不遗余力地向上争取项目和政策,进一步完善该镇的政策激励机制,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农业――让百姓稳定安康

农业是库庄镇的基础产业、富民产业和稳农安农产业。为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库庄镇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在财力、人力、物力上予以倾斜,努力发展壮大烟叶、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等支柱产业,确保该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努力实现特色农业增效。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推进有机蔬菜、绿色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他们注重抓好“三动”:首先是典型户带动。着力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大户,使其在种植和养殖规模、效益上都有一个新的突破,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其次是专业组织联动。建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其运作机制,把散户小生产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再次是服务驱动。着力搞好农业技术服务,农业部门要大力帮助各村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农户理清农业发展思路,通过深化驻村指导、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提升农业服务质量,驱动特色农业发展。同时,巩固发展生猪养殖业,确保2015年全镇生猪产量达到20万头。

二是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项目建设为平台,加大农业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四改五通”工程,即改水、改厕、改圈、改环境,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积极争取并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水系景观整治、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建设,培养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帮助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推进通村公路硬化工程,使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逐步推进通组公路硬化工程。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营造优美的集镇环境。加快光纤通讯建设,努力实现50%的村通光纤,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

三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精神,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扶贫开发进程,鼓励农民致富创业奔小康。大力加强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市场信息配套服务平台。加强本级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对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的投资,着重扶持烟叶种植,建设蔬菜专业村,鼓励农户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特色产业。

绘蓝图――做新型城镇化的推动者

“十一五”期间,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严峻的挑战考验,库庄镇党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农业立镇、工业富镇、招商强镇、区位兴镇”为主线,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镇化建设、计划生育和社会稳定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定各项目标任务,推动了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稳定、健康发展,为“十二五”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积蓄了崭新的发展势能。

2011~2015年是库庄镇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搞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该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因此,他们坚持创新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

今后五年库庄镇各项工作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升镇域经济综合实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线,着力实施迁村并点,不断改善镇村面貌;以永葆党的先进性为核心,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动库庄各项事业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

农庄工作思路篇(7)

1、村庄建设规划进度加快。

按照《自治区“塞上农民新居”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村各庄点历史条件、现行布局、配套产业、农民经济状况和参与积极性程度,认真筛选并确定旧村整治及新村建设试点村庄33个,其中新建庄点2个,整治庄点31个(6个示范点和25个一般点)。工程惠及农户3067户,实施村庄主干道路、巷道路硬化58.4公里,面积186310平方米;敷设上下水管道18.4公里,改造围墙、门楼2418户,配套建设农户用沼气池2315座,水冲式厕所1409座,农村综合性公共设施33处,点多、线长、任务繁重。按照科学、超前、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的原则,我们不等不靠,开拓创新,立足高起点、高质量,精心组织精干力量,全面开展庄点测量和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目前已完成庄点建设规划18个,其中示范庄点8个(含2个新村),一般庄点10个。

2、示范村庄建设进展顺利。

目前,全县已拆除房屋105户5400平方米,门楼165座,围墙4500米,厕所圈舍250余处;打通清理主干道路、巷道路10.5公里;动用机械340台班;整治环庄点绿化带33条,栽植垂柳、桃树、松树等树木6.2万株;新建小型体育文化休闲场所2个2400平方米,沼气池300座,制作文化墙500余平方米,政权、王团两个示范点已开工硬化道路1000余米,纳家户新村130户地基垫土方工作全面完成。

二、主要措施、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成立了__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制定并印发了《__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__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标准》和《涉农部门工作职责》,并于4月28日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下发了《任务书》,层层明确任务、职责到人到点,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工作的领导。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凝聚合力。

开好“六个会”即全县动员会、镇党委会、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一事一议”会和群众会,刷写标语、横幅,发放宣传图片和资料,广泛宣传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区市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扶持政策,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上下强有力的行动合力。

3、坚持群众主体、多元化融资,为庄点建设整治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区、市、县、乡镇、部门、农民、社会七级融资投资体系,广辟融资渠道,切实加大实物补助力度。凡在规划点按区市农宅设计图纸新建、翻建的农户,每户以水泥实物补助形式补助水泥5000元,对于有条件且积极性高的各点政府将在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和数字电视上予以重点支持。纳家户新村、西和4队新村的农户每户补助10000元(其中补助农户水泥实物5000元,公共设施建设补助5000元)。群众筹资筹劳坚持“一事一议”、因地制宜,统一标准,统一监督使用,做到公平、公正、透明。

4、坚持新建与整治并举,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着眼“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培养新农民、打造新风貌、建立新机制、建设新家园,创建好班子),以望远镇政权5—8队和纳家户新村、西和4队新村为重点,依托区市、县包村部门的有力支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树立样板,以点带面。

5、集体购买、互换、转让与群众无偿拆除、退出相结合。对于沿路废旧房屋、空壳房实施集体购买,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对于事实倾占道路(诸如围墙、门楼、厕所、房屋)的农户自己无条件拆除。

6、强化规划审批、管理,分类指导,保证质量。突出全面、超前、综合配套、地方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严把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关、示范点的确定关和施工技术关,统一组织,统一施工,四级监督,分类指导,确保技术不走样,进度和质量不降低。

7、加强资金和水泥补助监管,严格执行自治区《20__年“塞上农民新居”建房农户实物补助实施办法》,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8、建立县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包点责任制度,联系会议制度和定期观摩、评比、检查督导制度,强化督导、检查,及时纠正,力求实效。

9、建立考核及奖惩激励机制。将把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成员单位、包村部门制定考核细则,严格进行综合考评,对完成好的乡镇实行以奖代补表彰奖励。

10、树立典型,强化宣传推广。定期登陆各大网络、深入施工一线,搜集、挖掘新农村庄点典型经验和做法,及时编发信息宣传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工程的全面发展。目前,共编发《__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专报》7期,发放参考资料500余份。

三、存在的问题:

1、区、市补助物资迟迟不 能到位,导致各点水泥严重短缺,施工受阻,进展缓慢。目前,各点所需水泥完全依靠领导的人情关系赊购就急,加上水泥紧缺购买难的影响,各点面临停工,急待协调解决。

2、道路硬化点多、线长、任务大,农民负担重,筹资抵触情绪大,工程进展缓慢。

3、搅拌机、震动棒、模板等施工机械普遍缺乏,租借困难,路面质量不高。

4、各乡镇观望和畏难情绪大,组织群众出工力度不大,大多数示范点停留在筹资筹劳阶段。

5、个别包村部门人员、资金不到位。

四、下一步打算

1、建议县委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拿出有效的补助办法和工作措施。

2、继续深入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尽快落实资金、物资,抓住有限时间,克服困难,精心组织,全面启动两个新村建设、县域道路硬化、围墙、门头改造、沼气池建设和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工作。

3、加大督导、检查、通报力度,落实乡镇、部门人员和资金,形成合力,加快工程进度。

4、合理调度水泥,强化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5、加强工程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打造优良工程。

农庄工作思路篇(8)

1、村庄建设规划进度加快。

2、示范村庄建设进展顺利。

二、主要措施、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成立了**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制定并印发了《**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标准》和《涉农部门工作职责》,并于4月28日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下发了《任务书》,层层明确任务、职责到人到点,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工作的领导。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凝聚合力。

开好“六个会”即全县动员会、镇党委会、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一事一议”会和群众会,刷写标语、横幅,发放宣传图片和资料,广泛宣传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区市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扶持政策,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上下强有力的行动合力。

3、坚持群众主体、多元化融资,为庄点建设整治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区、市、县、乡镇、部门、农民、社会七级融资投资体系,广辟融资渠道,切实加大实物补助力度。凡在规划点按区市农宅设计图纸新建、翻建的农户,每户以水泥实物补助形式补助水泥5000元,对于有条件且积极性高的各点政府将在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和数字电视上予以重点支持。纳家户新村、西和4队新村的农户每户补助10000元(其中补助农户水泥实物5000元,公共设施建设补助5000元)。群众筹资筹劳坚持“一事一议”、因地制宜,统一标准,统一监督使用,做到公平、公正、透明。

4、坚持新建与整治并举,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着眼“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培养新农民、打造新风貌、建立新机制、建设新家园,创建好班子),以望远镇政权5—8队和纳家户新村、西和4队新村为重点,依托区市、县包村部门的有力支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树立样板,以点带面。

5、集体购买、互换、转让与群众无偿拆除、退出相结合。对于沿路废旧房屋、空壳房实施集体购买,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对于事实倾占道路(诸如围墙、门楼、厕所、房屋)的农户自己无条件拆除。

6、强化规划审批、管理,分类指导,保证质量。突出全面、超前、综合配套、地方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严把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关、示范点的确定关和施工技术关,统一组织,统一施工,四级监督,分类指导,确保技术不走样,进度和质量不降低。

7、加强资金和水泥补助监管,严格执行自治区《2007年“塞上农民新居”建房农户实物补助实施办法》,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8、建立县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包点责任制度,联系会议制度和定期观摩、评比、检查督导制度,强化督导、检查,及时纠正,力求实效。

9、建立考核及奖惩激励机制。将把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成员单位、包村部门制定考核细则,严格进行综合考评,对完成好的乡镇实行以奖代补表彰奖励。

10、树立典型,强化宣传推广。定期登陆各大网络、深入施工一线,搜集、挖掘新农村庄点典型经验和做法,及时编发信息宣传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工程的全面发展。目前,共编发《**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专报》7期,发放参考资料500余份。

三、存在的问题:

1、区、市补助物资迟迟不能到位,导致各点水泥严重短缺,施工受阻,进展缓慢。目前,各点所需水泥完全依靠领导的人情关系赊购就急,加上水泥紧缺购买难的影响,各点面临停工,急待协调解决。

2、道路硬化点多、线长、任务大,农民负担重,筹资抵触情绪大,工程进展缓慢。

3、搅拌机、震动棒、模板等施工机械普遍缺乏,租借困难,路面质量不高。

4、各乡镇观望和畏难情绪大,组织群众出工力度不大,大多数示范点停留在筹资筹劳阶段。

5、个别包村部门人员、资金不到位。

四、下一步打算

1、建议县委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拿出有效的补助办法和工作措施。

2、继续深入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尽快落实资金、物资,抓住有限时间,克服困难,精心组织,全面启动两个新村建设、县域道路硬化、围墙、门头改造、沼气池建设和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工作。

3、加大督导、检查、通报力度,落实乡镇、部门人员和资金,形成合力,加快工程进度。

4、合理调度水泥,强化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农庄工作思路篇(9)

1、村庄建设规划进度加快。

结合农村各庄点历史条件、现行布局、配套产业、农民经济状况和参与积极性程度,按照《自治区“塞上农民新居”建设规划》总体要求。认真筛选并确定旧村整治及新村建设试点村庄33个,其中新建庄点2个,整治庄点31个(6个示范点和25个一般点)工程惠及农户3067户,实施村庄主干道路、巷道路硬化58.4公里,面积186310平方米;敷设上下水管道18.4公里,改造围墙、门楼2418户,配套建设农户用沼气池2315座,水冲式厕所1409座,农村综合性公共设施33处,点多、线长、任务繁重。按照科学、超前、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的原则,不等不靠,开拓创新,立足高起点、高质量,精心组织精干力量,全面开展庄点测量和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目前已完成庄点建设规划18个,其中示范庄点8个(含2个新村)一般庄点10个。

2、示范村庄建设进展顺利。

目前,全县已拆除房屋105户5400平方米,门楼165座,围墙4500米,厕所圈舍250余处;打通清理主干道路、巷道路10.5公里;动用机械340台班;整治环庄点绿化带33条,栽植垂柳、桃树、松树等树木6.2万株;新建小型体育文化休闲场所2个2400平方米,沼气池300座,制作文化墙500余平方米,政权、王团两个示范点已开工硬化道路1000余米,纳家户新村130户地基垫土方工作全面完成。

二、主要措施、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成立了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制定并印发了《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标准》和《涉农部门工作职责》,并于月日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下发了《任务书》,层层明确任务、职责到人到点,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工作的领导。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凝聚合力。

开好“六个会”即全县动员会、镇党委会、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一事一议”会和群众会,刷写标语、横幅,发放宣传图片和资料,广泛宣传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区市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扶持政策,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上下强有力的行动合力。

3、坚持群众主体、多元化融资,为庄点建设整治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区、市、县、乡镇、部门、农民、社会七级融资投资体系,广辟融资渠道,切实加大实物补助力度。凡在规划点按区市农宅设计图纸新建、翻建的农户,每户以水泥实物补助形式补助水泥5000元,对于有条件且积极性高的各点政府将在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和数字电视上予以重点支持。纳家户新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村、西和4队新村的农户每户补助10000元(其中补助农户水泥实物5000元,公共设施建设补助5000元)。群众筹资筹劳坚持“一事一议”、因地制宜,统一标准,统一监督使用,做到公平、公正、透明。

4、坚持新建与整治并举,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着眼“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培养新农民、打造新风貌、建立新机制、建设新家园,创建好班子),以望远镇政权5—8队和纳家户新村、西和4队新村为重点,依托区市、县包村部门的有力支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树立样板,以点带面。

5、集体购买、互换、转让与群众无偿拆除、退出相结合。对于沿路废旧房屋、空壳房实施集体购买,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对于事实倾占道路(诸如围墙、门楼、厕所、房屋)的农户自己无条件拆除。

6、强化规划审批、管理,分类指导,保证质量。突出全面、超前、综合配套、地方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严把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关、示范点的确定关和施工技术关,统一组织,统一施工,四级监督,分类指导,确保技术不走样,进度和质量不降低。

7、加强资金和水泥补助监管,严格执行自治区《年“塞上农民新居”建房农户实物补助实施办法》,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8、建立县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包点责任制度,联系会议制度和定期观摩、评比、检查督导制度,强化督导、检查,及时纠正,力求实效。

9、建立考核及奖惩激励机制。将把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成员单位、包村部门制定考核细则,严格进行综合考评,对完成好的乡镇实行以奖代补表彰奖励。

10、树立典型,强化宣传推广。定期登陆各大网络、深入施工一线,搜集、挖掘新农村庄点典型经验和做法,及时编发信息宣传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工程的全面发展。目前,共编发《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专报》7期,发放参考资料500余份。

三、存在的问题:

1、区、市补助物资迟迟不能到位,导致各点水泥严重短缺,施工受阻,进展缓慢。目前,各点所需水泥完全依靠领导的人情关系赊购就急,加上水泥紧缺购买难的影响,各点面临停工,急待协调解决。

2、道路硬化点多、线长、任务大,农民负担重,筹资抵触情绪大,工程进展缓慢。

3、搅拌机、震动棒、模板等施工机械普遍缺乏,租借困难,路面质量不高。

4、各乡镇观望和畏难情绪大,组织群众出工力度不大,大多数示范点停留在筹资筹劳阶段。

5、个别包村部门人员、资金不到位。

四、下一步打算

1、建议县委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拿出有效的补助办法和工作措施。

2、继续深入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尽快落实资金、物资,抓住有限时间,克服困难,精心组织,全面启动两个新村建设、县域道路硬化、围墙、门头改造、沼气池建设和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工作。

3、加大督导、检查、通报力度,落实乡镇、部门人员和资金,形成合力,加快工程进度。

农庄工作思路篇(10)

3月2日—8日,省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发懋同志亲率考察团,赴江西省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考察期间,张厅长一行沿途听取了江西省建设厅和有关市、县建设局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介绍,并实地考察了南昌市蛟龙镇下罗村、高安市八景镇上保蔡家村、吉安县永和镇锦源村和青源区渼陂村、兴国县高兴镇长迳村、赣县南塘镇石院村、景德镇市竟成镇里冲坞村等村庄。这些村庄各有特点,有的是城郊拆迁后统一规划、设计、建造的新村,各家各户都是独门独院的小别墅,起点比较高;有的是在原有村庄布局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开展“三清三改”综合整治,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有的是明清时期遗留至今的古老村落,虽年代久远,但保护得非常完整,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所到村庄的共同之处就是,村容整洁,管理有序,乡风文明,生态和谐,村民们能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沼气灶、住整洁房、洗热水澡……

二、江西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00万人。全省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1428个乡镇, 18万个自然村,70%的人口在农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近年来,该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三清三改”,在建设新农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们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是:

(一)在组织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江西省在村庄整治中,政府部门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没有包办代替,更没有强迫命令,而是把动员和组织群众贯穿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宣传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参与的自觉性。二是物力财力支持。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把村镇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免费为村庄和农户建房提供规划。同时,采取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与村庄整治相关的部门参与其中,并分别制定支持参与方案。各个乡镇成立建设管理所,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四是做好技术服务。组织编印《村庄规划优秀设计实例》、《农民住宅推介图集》等技术资料,免费发至各乡镇村,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和农民建房,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规划知识培训,增强领导干部的规划意识,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素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具体表现在:一是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村庄规划和整治的参与权。如进行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将结果向全体村民公示,既加强对农民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规划知识培训,又提高农民对规划的认同感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二是鼓励农户自主申报改造项目。在村庄整治过程中不搞一刀切,把村庄是否整治的决策权交给农民,以全体村民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纳入整治示范点,对群众自愿申报率达不到60%的村庄,不列入整治改造范围。三是鼓励农民投资投劳。把政府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与农户自己完成的工作量挂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多完成多补助,少完成少补助,不行动不补助。四是成立理事会负责运作。在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成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作为社会服务型组织,主持村庄整治和调解矛盾纠纷。理事会成员按照“五有”标准(有公心、有热心、有能力、有精力、有一定经济基础),由群众民主推选的“五老” 组成(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军人),这些人德高望重,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号召力,是联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可以起到农民意愿“代言人”、政府主张“传递人”和矛盾纠纷“调停人”的积极作用。

(二)在思路上,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

新农村建设内容繁杂,村庄数量多、范围广,底子薄、要求高,不可能一开始就全面铺开,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江西省选择典型示范,科学切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在村庄整治的范围上,开展“十百千”活动(即:省市县三级建设部门分别抓好10个示范镇、100个示范村和1000个重点村),培植具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效果的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带动面上工作。在村庄整治的内容上,选择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三清三改”起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三清”工作,简便易行,立竿见影,彻底整治了农村脏、乱、差,实行人畜分离,美化净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清”起步后,重点抓好村镇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改路、改水、改厕的“三改”工作,实现乡镇村村通公路,村内户户门前道路硬化,家家用上山泉水或井水,村村建有无害化水冲式厕所。“三清三改”的巨大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村庄整治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比较顺利地走进了千家万户。“三清三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他们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村庄规划建设上来。这种工作思路符合江西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村庄整治的客观规律。

(三)在模式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一是突出农村特色,不用城市的标准要求农村。比如,在编制规划时,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原则。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配套,社区服务配套,房屋设计配套。在绿化方面,提倡种树、种果、种菜,反对种花、种草。二是突出地方特色。比如,赣州以白墙黛瓦的徽商建筑居多,在新建房屋时,保持和传承这种建筑形式,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三是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不搞一刀切,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比如,在村庄改造整治时,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实行“一村一策”。对存在较多破旧不堪且无人居住危旧房屋的村落,按照一户一宅的标准,拆除破旧房屋,腾退流转宅基地,实施“空心房”整治;对规模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庄,平整道路,美化环境,实施村庄整修;对具备条件的村庄,全部拆除旧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施整体拆旧建新;对人口集中、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保持其田园风光和文化特色,建设自然生态农庄。

(四)在机制上,坚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江西省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村庄整治提供支持和服务,形成合力推进的格局。比如,赣州市在编制村镇规划的过程中,通过“整合现有的,动员本地的,借助外面的”,多渠道寻求人力和物力支持;通过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捐物;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干部下基层帮助新农村建设,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该市还将按一村一名的标准,大规模培训和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帮助新农村建设。

三、收获与体会

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归纳一下,至少有三:其一,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通过实地观摩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建设新农村重大意义的认识,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开阔;进一步明确了村庄整治,到底是整什么、怎么整、整成什么样。其二,学习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我省和江西地域邻近,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其经验有很强的借鉴价值。有了别人的经验作先导,可以避免走弯路,形成后发优势。当然别人的经验不能照抄照搬,一定要结合我省各地的实际,有选择地吸收应用,学其“神”而非其 “形”。其三,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江西的这些做法与经验的确可看、可信、可学,不是脱离实际,不是高不可攀。在某些方面,我们也有优势,完全可能也完全应该做得更好。下一步,如何做好我们的工作,真正让江西的经验在我省开花结果,以下几点体会值得总结和汲取。

(一)统一一个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百镇千村”抓起。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新农村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哄而上,到底该从哪里着手?就我省来说,当前就是要建设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通过“百镇千村”的示范效应,达到全面实现农村面貌改观的目的。全省建设系统上上下下都要统一这个认识,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个观点,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要把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的注意力吸引到“百镇千村”上来,把主要工作精力转移到“百镇千村”上来,把主要资金投入到“百镇千村”中来,在“百镇千村”上建功立业。

(二)突出一个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村庄整治为重点。

江西有部分村庄在整治中,花钱不多,但变化很大。建设新农村,不是推倒重来,不是拆旧建新,而是以村容整洁为目标,以现有村庄为基础,以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为重点,营造新的村容村貌、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培育新的民约风尚。要坚决反对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反对增加农民负担、举债搞建设,反对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在个别有条件地方,结合开发还建,也可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模式,实施整体拆迁新建,但这绝不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流和重点。

(三)抓住一个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为主体。

农民是村庄整治的决策主体,也是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建设新农村不能搞强迫命令,政府可以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向他们宣传政策,但不能搞行政干预,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新农村虽有政府出资,但不是由政府包办代替,需要农民积极响应和配合,需要农民出资投劳。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防止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四)发挥各方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上一篇: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总结 下一篇: 组织部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