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技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6:18

初一科技论文

初一科技论文篇(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课程编入初中教学任务中,对于我国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太过深入讲解,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传授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基础,为学生今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基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适用性和正确性,对学生今后是否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理论与技术陈旧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这个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结合在一起学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初中信息技术的教材必须要保证新颖和有实用的价值。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及物理等学科有所不同,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具有传统学科的连续型学习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学习最先进、最前沿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但当前我国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理论内容陈旧、重复,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失去了原本信息技术的教育意义。当前的初中教材已经不能反映出信息技术理论的最新成果,它的一些观点已经被时代淘汰。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技术内容也比较落后,大多数软件已经更新换代,旧有的软件功能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新的理论和技术才是信息技术最有价值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后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

2.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差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基本上是教给学生浅显、易懂的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基础的信息技术,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的教材还存在着实用性差的问题。教材的知识体系不连贯,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系统性的储存、记忆,到最后学习到的知识在应用于实践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还存在着一个问题,教材上给学生的列出的学习内容部分偏难,特别是一些信息技术的计算机软件和应用的部分,教材上的相应步骤列举繁琐,如果学生原本没有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基础,在具体操作时就会容易出现问题和错误,还有一些软件的相关操作过程中运用的一些知识也是初中生未接触到的,学习时就会给学生带来困难和阻碍。在学生学习过后,不仅对知识容易忘记,还不能实际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计算机操作,缺乏实际意义,容易让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深入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初中生普遍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3.教材忽略信息人文的教育

信息技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特点,它与传统的的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在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方面逐渐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人文方面的发展。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重视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操作的教育,但是忽略了信息人文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这不利于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当前,黑客等扰乱网络信息安全的人,通过邮件或网页等的手段来传播木马病毒,盗取别人电脑设备中的信息,还有人利用信息技术制造、散布各种虚假信息,给人们带来恐慌,引起网络的混乱。对于这些缺乏信息素养、缺少信息人文道德的人,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不全面的问题。所以信息技术的人文和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初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初次接触信息技术,极有可能因为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而做出危害信息安全的错误行为。

二、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1.要及时的更新、调整教材内容

学生是未来科技进步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国家发展的接班人,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是当前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是学生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的时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陈旧与过时的问题,保证教育工作跟上时展的步伐。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落后,主要是最新的理论成果没有纳入到教材里,造成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的滞后。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收集信息技术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选取一些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编入教材,让学生及时的学习信息技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对于信息技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要选择当前社会正在使用的一些软件和各种应用,必要时可以选择未普及的最新技术适当编入教程,增加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师应该及时的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掌握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技术软件及应用,在教材未及时更新时,适当的增添和补充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内容,拓展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新内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者及教育工作者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材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删除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陈旧部分,及时更新,确保初中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为今后的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信息技术发展好实用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在发展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意识到教育实用性的问题,学生不能一直在象牙塔中困顿,必须将教育的实用性作为教材编写的重点。对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缺乏实用性的问题,我们要正确规划教材的教学重点,在教材的理论编写方面要做到将最新理论的基础编入,再循序渐进的介绍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成果,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编写教材,保证初中生可以了解并熟记知识,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出现,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作为编写过程中的原则,让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和体系,以便今后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同时,我们要严格规划教材中关于信息技术的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内容,选择当前社会正在使用的一些软件和应用,必要时可以介绍前沿性的一些技术软件。当前,教育工作者要调整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不实用部分,将教材的理论内容建立系统、连续的知识体系,将信息技术的计算机操作繁琐、偏难的部分重新编写,甚至删除,确保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让学生学到可以运用到实际中的知识,更好的发展信息教育。

3.教材包含信息人文教育

信息技术的人文教育正如信息技术的第一颗扣子,扣好这颗扣子才能更好的继续学习信息技g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发展时间短,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的重点都还在实践摸索当中,对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在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教育同时,加强信息人文的教育。教材可以编入信息技术的相关案例,将信息安全与信息责任的重要性教授给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社会责任和人文素养,扣好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颗扣子。教材可以编入一些信息技术的活动任务,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关于信息技术安全的相关练习,教育学生对网上的垃圾信息的抵制,使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做到遵守信息技术道德、遵守网络法规。信息技术的道德修养关乎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和进步,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是否有信息人文、道德的教育,关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是人才成长的关键。信息技术是当代中国研究、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更好的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才能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融入信息化社会打好基础。因此,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价值更是当务之急。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努力钻研,完善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好的培养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一科技论文篇(2)

科技凝聚力量,创新点亮梦想

二、活动日期

2019年11月25日—2019年12月13日

三、活动安排

(一)宣传动员

1.启动仪式:

11月25日,国旗下讲话,简要传达活动方案,宣布科技节开幕。

责任部门:教务处    

科技节电子屏“泰山实验中学2019年科技节”、“科技凝聚力量,创新点亮梦想”

责任部门:团委

(二)系列活动

 1. 主题班会

全校各班召开一次“崇尚科学 创新未来”为主题的班会,班主任带领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明确活动内容及要求,观看科技小视频(网址另行通知)。

活动时间:11月 25日下午第八节班会课

责任部门:政教处、团委、班主任

    2. 科普海报、科幻画绘制比赛

    参加对象:初一年级每班选送2—3件作品

    绘制要求:作品利用绘画形式表现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内容应反映科学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现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版面设计合理,图文 并茂。参赛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等。参赛作品一律在规格为4开的纸质或是其它材料上绘制。在正面显目位置写上作品标题,右下角注明作者班级、姓名。

上交时间:12月 6日

责任部门:教务处、初一级部及美术组

3.生物小制作

活动一: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培训

参加对象:初二年级各班

活动二: 参加对象:初一 — 初三年级每班选送3件作品。

作品要求:生态瓶、生物创意拼图(初一年级)

生物模型(初二、初三年级)

上交时间:12月 10日

     责任部门及负责人:教务处 生物教研组

    4. 地理小论文比赛

    参加对象:初一初二年级每班选送3篇作品

    论文要求:观察类、实验类、说明类均可。针对发现的某一现象,通过观察、实验、文字说明或图解等方式写一份小论文(不少于500字)。探究过程要完整,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几个步骤;数据材料要准确,可附表格、图解、照片等。

    上交时间:12月 10日

    责任部门:教务处  地理教研组

      5. “高空落鸡蛋”擂台赛

活动内容:如何让一个生鸡蛋从3楼落下摔不碎。

评价参数:(1)摔不碎(2)所用包装材料质量轻(3))所用包装材料体积小。

    参加对象:初三年级每班选送1—2个方案。

    上交时间:12月 5日第八节

责任部门:教务处  物理教研组

6.科技大篷车进校园

12月10日下午(具体时间协调),泰安市科技馆组织大篷车进校园科普展。

责任部门:泰安市科技馆 教务处

(三)闭幕式

2019年12月16日,升旗仪式,宣布科技节闭幕,颁发各项目单项奖、“优秀组织奖”。

责任部门:教务处、团委

四、评奖方法及宣传表彰

      1. 各类活动设单项奖:每项比赛设一、二等奖若干名,分别奖励砥砺攀登卡学分5分、3分。

2. 团队设有组织奖: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节活动的班级,将评选出最佳组织奖若干名,颁发奖状;最佳组织奖评选办法:以班级为单位,每参加一个项目或上交一件作品赋分1分,项目或制作获一、二、三等奖分别赋分为5分、3分、2分,团体一、二、三等奖分别赋分为10分、8分、6分,按总分高低排名取前若干名班级评为最佳组织奖。

3.各类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评选“百名小小科学家”,表彰发给作者荣誉证书及奖品。

4.通过校园网站、橱窗等多途径展示在科技节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作品。

      5.选送科技幻想画、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成果一等奖作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有关评比。

初一科技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58-01

初中物理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很多物理知识都是物理科学家在复杂的实验基础上经过长期推理论证总结出来的,初中生在课堂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时比较吃力,尤其是一些更加微观的初中物理知识,单单仅凭物理教师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来教学学生更难以掌握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而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的先进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凭借其独特的计算机功能对一些微观的物理现象进行处理和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图像或者动画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初中生,使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从而有效帮助初中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浅谈如下。

1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可以有效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而且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证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无法激发出自身灵感。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中初中物理教材大都只有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和实验,而这种文字和图形都比较抽象,对年龄较小的初中生而言,让他们直观地去理解文字和图形体现出的内在物理规律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大都采用简单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枯燥乏味的物理讲解,这种理态的物理教学情境只会让初中生对物理知识形成肤浅的理解。如果让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看到又可以听到,再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而用自己的思维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教学效果将会远远大于传统教学。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强大的文字、动画、声音和图片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在物理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视听、观察和人机交互对接收大量的物理教学知识,还可以获得欢快愉悦的学习感受,于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物理知识是对社会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理论探索,是研究自然现象发生的内在科学规律。而对于仅仅十二三岁的初中生而言,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导致他们对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存在的物理现象,只能在思维中存在着粗浅的认识。在这种较强科学性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学习和理解物质排列规律和内部构成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相对比较抽象,不可能在物理课堂上直接进行原样展示,导致中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理论知识时就相对困难。针对这种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利用电脑展示静态的图片和文字,而且还可以制作动态的动画短片和录像片断,以此来模拟物质内部结构及其运动过程,将复杂的事物形象化,变抽象为直观,从而使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中学生进行正确理解和科学记忆,培养中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抽象性思维。

3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而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类短力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和优秀创造力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基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传授已知的物理科学结论,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仅仅要传授物理知识给学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多媒体技术要可以将物理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动态展示出来,培养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中学生可以认真观察,进而有效鼓励他们形成强烈的探究精神。例如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多的物理现象发生的时间都极短,甚至中学生还没来得及完全看清楚时,该物理过程就已经完成,导致中学生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在本质,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我们在讲解“大气的压强”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将理论讲解一下,而应该利用多媒体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录像,然后进行分组交流,几分钟之后再将录像放慢播放,甚至可以用特写镜头展示某一变化过程,从而使中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形成积极探索精神,进而提高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多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丰富物理教学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为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无穷奥秘奠定良好的基础。

(安溪蓝溪中学,福建泉州362441)

参考文献:

[1]冯佳荣.浅谈多媒体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作用[J].学周刊,2013,(08):139.

[2]穆庆华.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225.[3]杨连成.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2009,(11):34.

初一科技论文篇(4)

科技期刊的编辑处理的稿件都是与自己专业相近或是比较熟知领域的论文,在稿件初审和送审过程中很容易就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逐步由专业型大学向综合型大学发展。转型后的学校开办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新专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而作为高校科研及报道的载体――学报,也要刊发以前编辑不熟悉学科的科研论文。另外,由于现在期刊为了提升自身刊发论文水平,扩大影响力,普遍采取开放式办刊,投稿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些编辑以前不熟悉专业的相关稿件也纷纷投过来。由此,编辑处理这类稿件时,初审及找相应审稿专家送审遇到困难。为解决编辑在审阅此类稿件时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稿件初审及快速定位审稿专家进行函审,该方法具有初审稿件定位准确、查询定位审稿专家方便快捷和易于实现等优点。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稿件初审

稿件的“三审制”一直是各编辑部最基本的工作准则之一。初审是“三审”的第一步,相当于进入科技期刊的门槛。初审具有重要的作用:准确定位稿件,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快速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初评,并有助于抵制“一稿多投”等不良倾向。只有编辑初审通过的稿件,才能送交专家审阅评议学术价值。因此,编辑做好稿件初审工作,对学术期刊质量提高和期刊发展有重要作用。

通过期刊网络资源对稿件进行初审。编辑在收到自己不熟悉专业的稿件时,可以通过网络上期刊资源对稿件进行初审。具体实现过程如下:首先编辑要通读稿件,对稿件的作者、题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和参考文献等信息要有初步了解。然后编辑要找到比较权威及种类比较全的期刊网络资源,目前,国内主要有CNKI中国知网(省略)、万方数据(省略)、维普资讯网(省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paper.省略)等期刊网络资源。接下来编辑需要登录以上数据库,通过网站提供的论文检索项进行检索,包括“题名”、“关键词”、“作者”或“全文”等项,在检索项内输入初审论文相应信息进行检索,在检索结果中尽量阅读最近已发表的文章,并与稿件内容进行比较。重点注意“一稿多投”、“抄袭”、“创新性”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判断标准参考如下:①判断稿件内容是否属于“一稿多投”。有些作者为了晋升职称、学位毕业等对论文数量的要求,在自己原有论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或是将原论文中的数据、图表进行一些变换,就重新投稿,并且稿件内容与作者曾经发表的论文雷同,这就属于“一稿多投”。②判断是否有抄袭行为。阅读检索到的论文,发现稿件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与已发表的论文一样,甚至连参考文献都相同,只是对一般资料及数据进行了修改,此种情况属于严重的抄袭行为。③判断稿件主题的创新性。以上两种方法也可以帮助判断稿件的创新性,通过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判断稿件内容的创新性。

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对稿件进行初审。编辑可以通过相关网站发现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稿件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靠性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检索专业数据库的滞后问题。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检索更多的文章及消息报道。目前比较实用的搜索引擎有百度搜索引擎(省略)、Google搜索引擎(省略.hk)、中国雅虎搜索引擎(省略)等,在选定的搜索引擎网站输入稿件“题名”、“关键词”和“作者”等相应信息进行检索,通过搜索到的相近内容,对稿件快速定位,然后进一步与搜索结果对比,查看稿件内容是否为热点研究问题、稿件创新性如何、有没有抄袭现象等,对比分析后完成对稿件进行初审。

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稿件进行初审。要避免和减少论文中的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不良学术不端行为,使学术期刊真正成为学术交流园地。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LMC),是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避免和减少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也可供期刊编辑部检测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的文字复制率,并支持各刊自建比对数据库。此系统于2008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对于已经申请此系统的编辑部,都会由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办公室分配固定的用户名和密码。编辑可以通过此系统对稿件进行初审,主要操作是登录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网站(省略ki.省略、万方数据:省略、维普资讯网:省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paper.省略)进行稿件题名和关键词检索,这样就可查询到与送审文稿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专家,然后再对这些初选的专家逐一进行“作者”检索,查看其近期的情况,如果研究成果比较多,职称和学历等符合审稿专家要求,即可确定为送审论文的审稿专家,查找联系方式进行送审。

通过参考文献作者获得审稿专家信息。编辑在找寻审稿专家时,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到本文参考文献中找合适的专家。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多数都是本研究领域很出色或者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在引用文献的作者里面挑选合适的专家对稿件进行审阅。在挑选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参考文献出现的拟定作为审稿专家的审稿人进行个人信息、发表过的文章和联系方式查询,这样就可以通过参考文献获得的信息,加上网络资源获得的审稿人联系方式,联系相关专家对稿件进行审阅。

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网站获得审稿专家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现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网站,编辑可以通过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网站找寻相关专业的审稿人,这些网站大部分都提供了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方向及领域、个人联系方式等信息,编辑可以通过此种方式为稿件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在查询过程中可以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信息网(省略)点击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链接进行查询。但是有些查寻到的拟定审稿专家,苦于没有联系方式,无法进行稿件审阅,这时编辑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寻拟定审稿专家联系方式等信息。

结语

利用网络对稿件进行初审和专家送审,一方面可以对文稿的创新性、抄袭、一稿多投等现象进行有效的初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查找和补充新的审稿人,充实和更新编辑部的审稿专家库,避免涉及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论文难以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的问题,从而可以准确地选择到合适的审稿专家,提高学术期刊的审稿质量和审稿的时效性,有力地促进期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南轩:《网络资源在科技学术期刊审稿中的作用探讨》,《编辑学报》,2005,17(6):442~443。

2.居自强:《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文稿的初审工作》,《编辑学报》,2005,17(1):58~59。

3.张洋、梁丽:《多种途径实现科技期刊的稿件初审》,《编辑学报》,2008,20(2):116~117。

初一科技论文篇(5)

STS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是在因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而对社会的正面作用和 负面影响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正由于它深 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需要,所以一经产生便迅速扩展、普及到全世界范围。20世纪80年代初,ST S开始在日本传播,到90年代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于日本来说,STS是一门外 生型学科,同历史上吸收、消化外来新事物一样,STS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慢慢地融入日本既 有的社会文化土壤的过程。同时,回顾日本的科技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实在STS传入日本之 前,日本社会中已经存在一些便于STS传播的文化因素,为STS的到来和传播作了事先准备。本 文试从社会文化基础、理论准备、理科教育、环境问题等角度对日本STS传播问题进行探讨 。

一、 历史上注重吸收外来科技的文化传统-STS传播的文化基础

STS于20世纪中叶产生不是偶然的,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方面,科技迅猛发展,并且日益渗 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类的物质文明获得空前的提高和发展,科技成为人们讴歌和依赖的力 量;另一方面,在经受了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环境与生态危机之后 ,人们面对日益暴露出来的科技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开始对科学的价值、技术的作用产生 了疑虑和困惑。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欧美学者所谓的“一种激进而出于理性的当代反科学 现象”或“反科学的文化运动”[1],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现代科技可能带来的社会和 文化问题,从而促使人们对科技的反思。

从上述STS产生的背景可以看出,它首先发端于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因为近代以来是以科技 发展为外在特征的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时代,科技已经渗透至西方社会生活的内核和基质;西 方社会在深受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同样关注科技的负面效应。而作为近代东方第一个依靠科 技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日本,虽然近代科技发展起步较晚,但由于其自身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包括科学技术)的特点,所以科技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迅速加大和深入,成为日本社会文化中不 可缺少的因素。正是因为日本具有靠吸收外来科技发展本国国力的历史传统,因此,当科技的 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时,日本社会自然就产生出引入解决科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STS[ CD2]的要求。

近代以前,日本是一个在中国大陆文化影响下发展的后进国家,虽然早在绳纹式文化时代就 有了陶器、石器、纺织等原始的生产技术,却不曾拥有自己的科学。但是,日本人深深意识 到,“岛国的命运使日本没有独创文化的能力,只能贪婪地吸取外来文化,经过取舍、选择 ,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文化”[2]。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在为和异种民族、异质文 明的接触、同化而努力着”[3],这一点也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

日本最早的技术革命,起源于农业技术的变革。但是,日本农业技术的变革主要不是依靠 自身的缓慢积累,而是在先进的汉族大陆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发生的。公元前3世纪末,早已 跨入铁器时代的汉民族,把金属文化和农耕技术传入日本,使日本列岛上的居民得以跨越青 铜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的绳纹式文化直接进入铁器时代。公元6—9世纪,中国古典科学伴 同佛教文化传入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以前,属于汉学体系的中国古典科学在日本科学 史上居统治地位达千年之久。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中国文明在日本历史上所起 的作用,是难以估计的。”[4]依靠输入外来文化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是贯穿在整 个日本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16世纪开始,日本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科学。在“锁国”的背景下,日本以荷兰为渠道来吸 收西方科技文明,成为日本近代科学的胚胎-兰学兴起的契机。兰学家们通过翻译西方科 学书籍、结成学术团体以及进入西方学者在日本开设的学校学习等方式,不仅掌握了近代自 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而且受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成为变革日本社会的一支积极的革 命力量。明治维新后,以兰学家为代表的新知识阶层在国家的引导下,大规模地引进、发展 近代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再次飞跃发展。

在近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历程中,日本政府与国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立国之本,它不仅影 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要 求对之重新审视时,拥有融合外来文化悠久传统的日本社会具备了接受STS的文化基础。

二、 20世纪初期以来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STS传播的理论准备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在此之前,已经有其他学科从不同角 度把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比如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就是科学史和技术史;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就是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就是科 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虽然STS与上述学科有着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科的研究为ST S研究作了理论准备。从20世纪初期开始,日本学者就已经从哲学角度来解释科学技术。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日本,其崭新的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研究科学技术论提 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被称为“日本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的《唯物全书》(66册),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发行的。1935年,户坂润发表的《科学论》被认为代表了战前日本 科学论研究的水平。由于他提出了科学是“历史的社会的客观存在”,“是知识在社会上被 普及,在历史上被继承的事实本身”[5]等观点,为日本科学技术论的研究和发展奠 定了基础。

在技术论方面,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展开了关于技术定义的讨论,出现了相川春喜关于技 术是劳动手段的体系的“体系说”和武谷三男关于技术是对客观规律的有意识的应用的手段 的“手段说”。无论是“体系说”还是“手段说”,都只是局限在生产实践的狭隘领域里讨 论问题。随着战后劳动手段的进步促成了社会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日本的技术 论研究也随之深入到技术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技术发展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关系等 方面。

从历史角度研究科学技术方面,日本学者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注重科学史研究,做了许 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41年4月,为了探究科学史的本来面目,以便针砭时弊-抵制带有 国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的通俗科学史宣传,一些进步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者创立 了日本科学史学会,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科学史、技术史研究的发展,并为保卫和发扬健康的 科学精神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此外,自1945年日本深受原子弹危害后,日本学者就开始关 注科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

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日本出现了科学技术与自然之间、与社会之 间的深刻矛盾。一方面社会物质财富空前丰富,另一方面一系列社会公共问题严重威胁着人 类社会的稳定和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何处去?围绕这一课题,日本学者开始拓展自己的视 野,从自然、人类、社会的广阔背景中对技术作统一的考察,把研究领域推向现代社会中的各 种实际问题,比如未来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等。由此可见,在STS传入日本之前,日 本学者已经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述,为STS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 由偏重“技术”教育向重视“科学”教育的转变-STS传播的内在驱动

关于STS的学科内容,日本学者起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教育内容的STS”-STS 教育,另一部分是“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STS”-STS研究[6],后来又加上了第三 部分,即“作为管理领域的STS”-STS管理。日本学者很重视STS教育和STS研究,尤其重 视STS教育。他们认为,STS教育是指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成果,向广大市民( 包括科技和教育工作者)进行宣传和普及,使他们形成STS意识和相应的价值观,是具有自我 意志决定力的一种运动[7]。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在初等、中等教育领域中,STS教 育活动在科学教育(在日本指的是理科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中比较明显。而对于日本来说, 在STS传入之前,其理科教育经历了由重视“技术”教育向重视“科学”教育的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为STS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迄今为止的100多年间,日本贯彻“教育立国”的方针,通过教育改革努力引进西方科学 技术,并在引进方向上进行过两个选择。一个是重视“科学”,即重视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 西方科学的精神,以培养国民科学的自然观、科学的社会观;另一个选择是重视“技术”, 即把自然科学只看做技术的手段,仅仅学习作为科学成果的技术,并以此作为引进的方向。 在上述的两次选择中,日本曾一度选择了第一种引进方向,主要是因为当时福泽谕吉等有留 学背景的启蒙运动家强烈主张在每个国民的意识中培植西欧式的科学的精神,对初期的明治 政府产生强大的影响。

但随着对国家意识形态控制的加强,并出于担心科学的精神、合理的思考会批判现行的体制 ,明治政府通过教育制度的变革,把“修身”(即传授国家主义道德科目)作为最重要的学 科,缩短理科的教育时间,其内容由培养科学的精神、科学的自然观转向传授零散性的科学 成果的片断,开始重视实用性的“技术”教育。对“技术”教育的偏重使日本教育重视效率 ,追求效率,讲究实用,而不善于注重知识的积累。二战后,受美国占领军当局的指令,日 本开始了彻底的教育改革,废除了国家对教育的统制,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日本文部 省强调,“培养科学精神,使合理主义、实证主义深入地渗透到国民的生活和心理意识中, 更新国民的教养,提高其水平,打好建设新日本文化的基础”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实施新 教育制度的同时,增加理科教育的授课时间,实现由重视“技术”教育向重视“科学”教育 的回归。

STS作为一门跨世纪的新兴学科,对它的研究具有很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主要表 现之一就是它提出了新的教育观,其显著特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和整体化,科学 技术和社会的密切结合,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8 ]。显然,STS教育观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而日本理科教育对“科学”教育的重 视,一定程度上呼应了STS教育的要求,为更好地理解STS、传播STS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 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教育的重视-STS传播的现实需要

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科技提高和发展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各参战国也依靠科技来实现 国家的复兴。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往往只看到科技的积极作用,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还没有 大到引起人们重视的程度。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了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人们就不能不重 视这个问题了,即科技是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其中,环境污染就是 代表性的事件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由局部性的污染扩大到全球性的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这也是STS兴起的重要背景之一。同许多国家一 样,日本也开展了环境教育运动,由于环境教育所涉及到的许多环境问题与科技有很密切的 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教育为STS教育作了铺垫。

从历史上看,日本的环境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公害教育。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开始 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以污染为代表的公害问题也随之发生。到了60年代后半期,以水俣病事 件、四日市废气事件、爱知糠油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四大公害诉讼为标志,公民反对公害 运动达到了高潮,促进了环境行政变革。在政府的规划下,日本学校教育中以公害问 题为契机开始了最初的环境教育。70年代日本环境教育进入环境教育理念导入与实践 的探索时期。1975年,在日本创立了全国中小学环境对策研究会,同年,以大学为中心,成立了 环境教育研究会。在1977年的小学和初中、1978年的高中的教学大纲的修订中,对保护人类 的生存环境、资源和能源、尊重生命等与环境相关的教育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城市、生活型公害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日本政府和国民更加深刻 地认识到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1993年开始文部省开展了努力推进学校、家庭 、地区一体化的环境教育。1991年、1992年和1995年文部省陆续编辑出版了《环境教育指导 资料》,标志着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已经确立。同时,日本大学的环境学科数量大 大增加,基本覆盖了人与环境关系的各个领域。

由此可见,日本在STS传入之前,就进行了长期的、广泛的环境教育。通过这种环境教育,日本 民众较之以前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与STS所提倡的重视科学 素养的教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显然,在教育层面,日本的环境教育已经为STS做好了准备 。

以上从日本吸收外来科技的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重视“科学”教育的理科教 育、因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而兴起的环境教育着手,简单分析了STS在日本传播的有利文化 背景。但是,STS毕竟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何与具有民族特征的 日本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永忠,孙红岩,刘丽萍,等. 后现代主义科技观探析[J]. 自然辩证 法研究, 1997,13(3):5-8.

[2]中清元. 日本人与日本传统文化[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9: 30.

[3][HTRWM]永井享. 新日本论[M]. 三笠:三笠书房, 1937:275.[HTSS][ ZK)]

[4]汤因比,池田大作. 展望21世纪[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 :282-296.

[5][HTRWM]户坂润. 科学论[M]. 东京:社会思想研究会,1954:10.[HTSS ]

初一科技论文篇(6)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初中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方面的优势,创设图文并荗、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数学实验环境,以利于初中生开展数学实验并获得成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学习功能,让学生现场计算、现场画图、现场证明,使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从原来的纸笔加思维的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加思维的模式,更有利于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内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材料,他们经常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数学实验”,进而“发现”数学结论。

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开展数学实验的要求,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张晓林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研究”。但是,这些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课题在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

2.《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组织策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初中数学实验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话与师生交互实验的组织方式的研究。

(3)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初中数学实验课的学习积件的制作与共享方式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设计一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一般操作技术与评价体系。

(3)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研讨,及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效进行总结,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一般途径与方法,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2.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培训课题小组成员。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确定适合借助于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确定的学习内容,编写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进行课堂实践。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收集部分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决策保障。我校领导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参与课题实验,学校必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师资力量保障。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数学教研组连续两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教研组内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极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胡荣进老师是区数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期担任校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叶甘新老师是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担任校教导主任和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主持的区重点课题获区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意识,有深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基础。

3.硬件条件保障。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计算机房,即将建成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校校通”,这些硬件设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集》,建立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

3.拍录部分优秀教学课堂实录,整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

4.编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论文汇编》。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胡荣进,全面策划,主持研究,主写课题报告,负责八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成员:余芳浩,收集研究资料、整理教学案例,负责协调人、财、物的保障。

叶甘新,组织理论学习,负责七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卫华,做好活动记录,负责九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国红,负责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的建设与调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初一科技论文篇(7)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萌芽探索期。在这一时期,邓小平作为中央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制定了许多科技政策,并对此有过深刻论述。邓小平在1954年政务院讨论教育工作时,以及在1961年《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中,初步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即我国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关系问题。

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看到了科学的重要性。1957年,在西安干部会所作的报告中,他曾明确指出:虽然我们有很多的高技术人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那些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这一表述表明,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明确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把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列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一段时期内,邓小平针对当时党内不重视科技人员,轻视专业性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现状,强调要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他在1954年政务院政务会议上发言指出:现在要普遍提高他们(科技工作人员和知识分子,笔者注)的工资待遇是很困难的,但是对于那些拥有真才实学以及为国家或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应该适当的提升他们的福利待遇。在1961年《新型干部人才选拔》文件中又指出:我们需要加强对干部人才选拔的重视,要真正的选拔出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优秀干部。同年,党中央颁布了由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该文件明确指出科技工作人员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虽然这里说的科技工作人员仅限于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但实际上是对一个时期以来将知识分子视为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想的纠正,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时期,邓小平没有受到文革,初期党内左,的思想的冲击,大胆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发展的思想,如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问题,科技人才的选拔问题,科技人才的待遇问题,高科技人才的照顾问题等。可见,这一时期邓小平主要是围绕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其科技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二、初步形成期

从1966年到1975年,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在这10年中,虽然邓小平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长期处于被批评和斗争的环境中,但仍然不能影响邓小平始终重视国家科技发展的那颗澎湃的心。在后来文革中遭迫害的同志得到平反后,邓小平复出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他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背景,坚持正确的科学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主抓的科技工作也是成果显著。在1975年由邓小平主持召开的会议上,强调要把重视科技发展提升到现实层面上来,还要保证做到落到实处。又对在文革,期间受到影响的农业、教育、军队和工业生产中涉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改革。通过改革整顿,科学技术工作得到了改观,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一时期,邓小平首要整顿的就是军队和工业生产,要求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在1975年的党中央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要大力发展科研事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对此,他强调:这不是小事,也是装备问题,也要研究,定型。可见,邓小平对加强军队科学技术建设的决心与重视。他指出:同时,也要请管国防工业的同志把科研工作抓紧,因为现在确实有好多军工产品,由于技术没有过关而不能正常生产。能够让大家专一的研究一项伟大的技术,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方法。这些思想一方面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又使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以后现代化的军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在主抓军队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975年8月在讨论工业发展问题时,邓小平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他强调,要坚持加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针,积极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创新转为自己的技术。 有一些原材料,我们一时解决不了、必须进口的,还是要进口一些。在谈到企业的发展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关系时,他认为,科研工作是发展工业的重要途径,应增加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的数量。101975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汇报时,进一步强调: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退。上述讲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科学技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系的正确观点。

纵观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思想。例如,他主张要把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到工业、农业和军事领域,使科学技术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四人帮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反对发展科学技术,打击知识分子,使得中国的各项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在邓小平主持工作后,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科技思想,从而使中国的科技事业走上了正轨,这也标志着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的初步形成。

三、发展完善期

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时期,也是邓小平科技思想发展最全面、最丰富的时期。在此期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并将此确定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核心思想,这也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确定了理论基石出。

邓小平曾多次与科学家探讨科学技术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作出新成绩。对此,邓小平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和阐述。1977年,在他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强调:所谓的劳动不单单只是体力劳动,相对的教育和科学事业都是伟大的劳动事业,都是需要大家来尊重的。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从这次讲话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意在号召全国要摆脱四人帮的错误思想,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科学技术。这一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主管科学与教育工作。他首先鼓励全党乃至全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新调动了文革期间受到影响的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强调了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性。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都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要准确地把握当前的社会生产关系,做到通过科技的创新来发展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认为只有掌握那些高端的技术,才能在当时的世界社会环境中有一席之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科研事业能够稳固国家地位和促进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极其迅速,科学技术领域产品层出不穷。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提出,使中国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轨道。确定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就成为当时函需解决的问题。对此,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引进作过多次重要指示,从而形成了科技发展必须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思想。1985年,邓小平在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蓝皮书中提出,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需要改革,需要解放和发展新的生产力,通过科技的创新来带动新的社会经济革命. 1988年,他在听取了改革制度的一系列相关报告之后,做出了重要的指示:争取尽最大的努力把科学技术发展落到实处,尽快的感受到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上述论断的提出是他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标志着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体系的真正形成。

四、小结

经过大量收集、梳理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讲话和文章,我们能够看到,纵向的时间顺序和横向的问题指向是认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依据,本文关于邓小平科技思想发展阶段的分析也据此而来。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高度。对此,邓小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高瞻远瞩地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工作方针和政策,指导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时,这些思想从提出到完善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科技思想发展的思想脉络,即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始终是与中国工业、农业、国防、经济和科技等工作密切相连的,立足现实、实现理论创新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重要整体性特征。充分认识其科技思想的发展历程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一科技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79-02

武警初级院校是武警部队新时期、新阶段军事变革的重要骨干力量,肩负着培养基层军事指挥人才的重要任务。初级武警指挥院校和技术院校相比,由于其承担的教学任务的特殊性,科研工作呈现出自身特点,在科研工作的氛围、科研队伍的建设、科研经费的保障、技术力量的储备等方面,有明显的差距,科研工作层次较低。初级武警指挥院校如何根据人才培养和武警部队中心任务的需要,努力地开展军事科研工作,是我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武警部队初级指挥院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应把握的结合点、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初级武警指挥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初级武警指挥院校,科研工作很大程度上在低层次徘徊,除受一些客观原因,如技术力量、设备器材、科研经费有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为研而研

科研的目的不放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而是纸上谈兵,缺乏应有的调查和论证,研究出的成果,没有指导部队、院校的训练、作战和教学的价值,失去了科研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2.为应付而研

有些人员仅为了年终科研工作不被剃光头,东拼西抄,应付了事,失去了科研工作的真正意义。

3.为利而研

部分人员进行科研工作,仅仅为了晋职、晋级,获取个人利益、捞取筹码,缺失科研工作的真正目的。

4.不能立足自身科研条件,从实处、小处着眼,贪大喜功。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初级武警指挥院校在完成全国级、全军级的重点课题时难度通常会更大一些。科研工作不能立足自身的条件,从担负的教学任务、部队的训练实际入手,从实处、小处着眼,使科研工作与教学和训练实际脱钩。

5.科研意识淡薄,缺乏一支有战斗力的科研队伍。

一些院校认识不到位,紧抓教学中心工作不动摇,把科研工作摆在从属的地位,仅由科研工作主管部门去抓,科研工作处于半民间状态,凭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去拼打,很难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和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同时,教员把自己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总结出的经验不能及时梳理,对总结出的新观点,不能系统的总结,提升到理论高度,仅作为个人的教学心得,缺乏科研工作的意识。

二、初级武警指挥院校开展科研工作应把握的结合点

初级武警指挥院校的科研工作总体指导思想,必须以同志和主席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积极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院校科研管理暂行规定》为基本法规,以“打得赢”、“不变质”为目的,更好地为军队建设服务,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院校在科研工作中,应科教并举,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为指导。

在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初级武警指挥院校科研工作的特点,科研工作应注意把握以下四个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和提高军事科研工作的效益。

1.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结合

军事科研工作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技战结合,必须处理好技术创新与理论研究的关系。理论研究要先行,他是技术创新的探路人和先行者;技术创新又是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体现;同时,理论研究又对技术创新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补充。

2.研与用的结合

形成战斗力是军事科研工作的最终目标。如果我们的军事科研工作仅局限于,为技术革新而革新,为获取奖励而科研,不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必将造成科研的极大浪费。要做到研与用的结合,在选题阶段就要瞄准部队实际,提供部队最需要的技术;在科研实践中要注意解决好规模生产问题,形成一定的技术标准,确保日后装备部队时批量生产;在形成成果后,要及时信息,让部队和有关部门了解新技术,并积极协助有关领导和部门做出“装备部队”或“技术储备”决策。

3.老装备与新技术结合

初级武警指挥院校受技术条件限制,难以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和研究。立足现有装备,做好老装备与新技术的结合,是我们军事科研工作的现实课题。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其次,要深入部队执勤和训练一线,认清老装备在执行执勤、处突、反恐中心任务中暴露的缺陷和不足。利用新技术,改造老装备、改进训练方法,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4.军地结合

初级武警指挥院校通常地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其周围有较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他们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设备器材。我们可以采取军地联合攻关、聘请技术专家指导、选送技术骨干进修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走军地结合的路子,努力提高初级武警指挥院校的科研效益。

三、提高初级武警指挥院校科研工作能力,应注重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

武警院校的基本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科学研究。教学和科研并举是武警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完成科学研究这项基本任务,在搞好教学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探索科学管理规律,提高管理水平。这对于推动教学、科研工作、促进院校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把科研和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教学和科研并举是初级武警指挥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有些院校认为科研非训练,不是院校工作的重点,只是科研部门的工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必须提高认识,把军事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摆在同等地位,将其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

2.加强科研工作的队伍建设

搞好科研工作的队伍建设,是做好初级武警指挥院校的科研工作,完成科研任务的有力保证。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注重和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是提高军校科学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

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是加强初级武警指挥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在全院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提高科研工作的自觉性,使教员从事科研不是因为某种外在压力或个人功利的被动行为。而是处于一种职业内在需求的主动自觉行为。

4.健全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

同志曾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军事科研的关键和根本同样是人才。提高思想认识,构建合理的科研工作的人才激励机制,应成为初级武警指挥院校建设新的战略任务。院校从政策上应向科研人才倾斜,对在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取得创新成果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打破论资排辈等陈旧落后的观念,惟

才是举,惟才是用,才能使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朱如珂.现代军校教学新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初一科技论文篇(9)

短信文学的特性刍议李磊,李燕

通过情感与意象鉴赏诗歌邢志岩

动画中的技术与创意之争——对中国水墨动画的探析常亚恒

少数民族题材的素描表现段会玲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钟利芳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孙薇

论情感教育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雷艳霞

《猫》教学设计伊林

《乡愁》教学实录梁影

怎样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常安

《西北音乐风情》教学设计——感受"西北风"金燕

《背起行囊走四方》教学案例王宇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罗元庆

Linux系统设备驱动设计与实现王玉,崔升广,邓万鹏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王辉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整合中的思考和误区王银玲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喻文婷

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黄丽红,王世良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讨张辉

安全控制理论在矿山机电管理中的应用何远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细节孟杰

对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思考,宿茹

务彭公路珍珠大桥负角度竖转施工监控胡海洋

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素养的培养吴枢宇

中学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王梅

初中思品课体验式教学初探王维生

浅析思想解放和法学研究曹建波

《祝福》栩栩如生的语言描写杨宇

《祝福》别具匠心的情节设计房淑梅

《祝福》典型鲜明的环境描写陈淑娟

学习英语的效率与方法焦红玲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曹岚

客观教育,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张海娟

怎样接待顾客才能成功刘淑迎

职业教育素质本位论白继红,郭邦军

校园内电子商务模式及发展策略分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杨刚

关于略渎课文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王玉绢

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生作文修改之我见尹小林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方法探讨李梅

让绘画艺术点亮语文课堂冯春梅

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索能力培养的探索梁俊奇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提高数学心算能力沈延琦

对提高数学中下生学习效果的反思胡凯辉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三法钟前宾

浅谈语文课的生活教学李玉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李双勇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霍春秋HtTp://

浅谈如何促进高一化学教学杜玉

文科知识在物理中的作用杨赛

"经"义流变张凤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刘玉书

舞蹈与儿童智能姜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隋敏雳

浅谈一汽大众轿车空调系统制冷不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梁群莲

汽车跑偏故障分析与排除梁群莲

"项目研究教学法"在汽修专业中的应用张君健

中学体育教师与体育教学的实施郑守印

浅谈中学生与父母如何沟通冷春菊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王世兰

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张英锋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浅谈廖丽勤

基于聚类—判别分析模型的大学生诚信评价刘芳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刘娅,冯冬梅

我国计量事业60年成就综述姜琳琳

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初探李睦军

让留守学生不再"留守"雷行道

数字图书馆网站建设与展望阎静辉

浅谈简笔画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袁平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黄静

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探讨与思索江红霞

对初三物理总复习的思考周光平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马国恩

浅谈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朱贞平

浅谈初中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孙景斌

浅谈党支部发展党员正规化及对策刘宇轩

辅导员怎样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张艳

浅议如何解决政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秦晋

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刘伟强

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张云

浅析倒装句在新课标中的用法龚俊玲

英语"四位一体"中考复习教学法的原则与实施策略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宋扬

大学英语学习中源于母语的负迁移的发音问题李晓明

也谈英语语句重音金小英

谈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顾晓龙

如何上好饭店英语课杨淑秀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的合作学习袁秀培

初一科技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85-01

STS教育是以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三者为基准进行教学,在基础知识中融入STS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超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教学,而STS教育思想正好迎合了物理教学的这种趋势,把科技教育渗透到初中物理基础教育中,不仅传授基本知识给学生,而且重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了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术的形成,然后在根据这些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践行了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我们对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学中的渗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学中首要问题。

1.STS教育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的影响

1.1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教学在内容上是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然而如果仅仅指示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STS教育以多方位的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基础知识后,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中适当拓展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未知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1.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地理论联系实际。物理这门学科是和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的,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要让教学适用于社会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一成不变,STS教育加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而且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实践来体现,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1.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科技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对于经济还是教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技让教学手段的变得多样化,也让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纷繁复杂,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适应社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STS教育结合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把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了解科技的魅力,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2.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STS教育的实施对于物理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对多方面知识的汲取,尤其是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因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初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那么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都会视为权威,所以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此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的教学策略:

2.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这样长期下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枯燥无味地课堂氛围,让学生对物理教学失去学习兴趣,但是现代物理课堂有了多媒体教具的加入让传统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在物理声音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找到不同的音频文件让学生来感受声音,然后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2.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实验来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中如果了实验的操作,那么物理课堂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实验课能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以这样的方式来渗透STS教育更能为初中生所接受,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科技知识,比如在初中物理中电学的学习中让学生进行电路图的连接,不仅能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知道电的产生,以及对现在生活产生的影响。

2.3把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化。其实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与我们社会生活相关的例子,因为教材的产生来源于生活,最终我们的学习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初中物理有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力学,而力学在生活中涉及的面那么多,如果全部都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讲解的话,学生不仅不能够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对这种授课方式产生一种排斥。如果我们能把书本上的内容生活化,比如在讲弹力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带一个皮筋来让他们拉伸,用不同的力度拉伸看产生的弹力大小。

2.4举行科技小发明比赛,让学生变废为宝。创造是打开思维最好的方式,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现在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出现了许多问题,举办科技发明比赛,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些废物经过自己的发挥创造赋予新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总结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试卷中,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过度地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很多理论知识在没有经过实践后并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初中生处于基础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对知识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初中物理则是一门打开他们探索世界的一扇窗户。我们要把物理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科技,STS教育的渗透帮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也让初中物理教师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园.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如何渗透STS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11月

上一篇: 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总结 下一篇: 诉讼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