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6:08

校企合作总结

校企合作总结篇(1)

校企合作办公室的工作目标定位是:"沟通服务企业,合作共赢".在工作中注重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工作的职责可以主要为四方面:沟通外界,培训企业,服务师生,建设专业.

二,主动走访,沟通合作

学院由领导带队走访了珠海及周边的300余家企事单位业,其中包括:政府机构22个,院校14间,高科技企业50家,港澳企业15家,民营企业200余家,外企6家.通过走访,使学院更加明确了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的目的,也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平台.与此同时,学院与企业达成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合作涉及数控技术,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酒店管理,游艇制造等十余个专业,共与36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既为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找到了新出路,又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用工资源;同时还明晰学院专业设置思路,扩大学院的知名度,节约了办学成本.

校企办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成功申报了"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珠海游艇产业技能型培养基地",珠海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以下简称"三基地一机构").

4月2日,校企办向市经贸局申报了"珠海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5月6日,由市经贸局组织的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评审小组一行5人莅临我院,对我院申报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的条件进行检查和评审.评审小组一致认为我院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意识强,并有相当的实力,具备申报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所需的条件.5月12日,珠中小企[]33号文认定我院为"珠海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

4月16日,校企办向省经贸委申报了"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8月15日,由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专家评审小组莅临我院,对我院申报的"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项目进行实地考察.11月6日,粤中小企[]59号文认定我院为"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

5月18日,校企办又向省经贸委申报了"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8月15日,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下达粤经贸环资[]598号文,我院作为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培训基地获得50万元的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10月10日,粤财工[]401号文节能专项资金预算指标正式下达.同时,市政府将在节能专项资金中为此基地按照1:1的配套拨给学院50万元经费,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的项目专项经费为100万元,为办好基地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12月19日,经过我院领导,专业主任与平沙游艇工业区近半年沟通协商,我院与工业区正式签署共建"珠海游艇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协议.根据协议,我院将在游艇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学生就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以及项目开发等领域与平沙游艇工业区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体制和机制,努力使"基地"成为我市游艇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四,企业培训重点突出,全面开花

校企办成立以来,敏锐的察觉企业的培训需要,年8月至12月大力发掘学院的培训潜力,以"三基地一机构"为平台,先后为企业进行了13期培训.其中由省经贸委主办,省节能监察中心承办,我院协办的"广东省节能技术服务单位培训班"已顺利举办3期,培训了来自全省的学员457人次;我院张国强院长全程参加第一期培训,并通过了考核.学院共18名老师参加培训并参加考核.第二期培训中我院张国强院长作为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团成员,为培训班的学员作了《电能的经济性与合理用电》的专题培训,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

学院面向珠海市企业举办了10场培训,培训各类人员1100余人次.在8月30日到9月6日为我市10家企业的106名管理层员工提供了"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专题培训;在5月和10月针对市烟草专卖局员工进行2场240人次的"沟通与交流","市场营销"专题培训;在6,7月份针对市物流商会的81名学员进行了1期"物流管理相关内容"专题培训;另外由校企办

主持开展的培训还有:社会工作者考前培训1期,斗门区妇女干部培训班2期,斗门区新当选村干部培训班1期,斗门区新上任科级干部培训班2期等.学员们对我院开展的培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了宝贵的意见.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不但培养了学院的企业师资力量,也向全省的单位宣传了学院的优良办学资源.

五,首次亮相中小企业博览会,受到领导和相关企业高度关注

第五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韩中小企业博览会于9月22日-25日,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在校企办的积极筹备下,我院作为全国第一家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广东(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首次亮相会,引发各方关注,并得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小龙的高度重视.刘市长专程到学院展位,认真听取了学院党委书记党益群有关学院发展及为中小企业开展培训的情况汇报,并充分赞赏我院抓住了机遇,希望我院在节能降耗的宣传培训方面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把我院真正打造成为面向全省的宣传培训基地,成为节能降耗企业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我院因在珠海分团参展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博览参展优秀组织奖,校企办主任杨莲清被评为博览参展先进个人.

六,积极协助市级主管部门,开展形式各样的节能降耗宣传活动

今年我院与各级市政及宣传部门合作,先后派师生组织或参与了四场节能降耗宣传活动,分别是:

(一)9月20日与科协合办"全国科普日大型广场活动".该活动是市科协每年定期举行的宣传活动之一,此次主题为"节能".我院作为"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由校企办蔡志廉老师带领学院25名学生自愿者参与了此次活动.我院师生承担的"宣传绿色节能,环保袋中装"签名,科普知识有奖答题等项目吸引了许多市民,男女老少踊跃参与,现场秩序热烈而有序,工作得到了市科协的赞誉.

(二)12月10日到25日,校企办协助组织珠海市贯彻"新《节约能源法》知识竞赛".本次活动由市经贸局主办,我院承办,市节能监察中心协办,活动以普及宣传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增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节能意识为目的.通过在市经贸局,市节能监察中心及我院网站和《珠海特区报》上刊登《节能法》和竞赛试题,面向全市民众接收答卷,并从中抽取获奖市民.抽奖当日在我院还举行了全院性的"《节能法》知识抢答赛".本次活动市民踊跃参与,共接收答卷1850份,有效答卷为1500份,并受到我市各大媒体高度关注,是我院作为"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培训基地"开展的一项重要宣传工作.

(三)12月14日,校企办协助市科协组织"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本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有全市101所学校的几千名学生直接参与,我院15名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了活动的组织工作,增强了学生的科技观念,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四)12月21日,校企办组织学生参加了珠海市电视台和广东电网珠海供电局组织的题为"节能大比拼,等你来挑战"的大型广场宣传活动.活动中来自珠海大,中,小学,外来工,单位职员,家庭主妇等各阶层的代表各显身手,通过现场及电视媒体,有效地向广大观众传达了节能降耗的信息.我院06电子专业的许福高同学代表学院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校企办及电子专业的教师,电子协会的同学共26人到现场观看.

七,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申报相关专业

近年来,我院各专业在外延发展,内涵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逐步提高.学院在未来数年内要达到在校生一万人的规模,因此,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申报新专业成为校企办的工作重点之一.在进一步了解各系,专业建设状况下,分析办学效益,明确专业发展思路与规划,进行专业调研:

(一)调研范围

1.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列出我院拟新增专业汇总表.

2.了解拟开设专业的就业前景及人才需求情况.

3.了解拟开设专业在广东省(全国)各专科院校分布情况.

4.了解拟开设专业在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特色教学和实训.

5.拟开设专业的建设现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办学设备条件,办学社会形势,办学优势,办学薄弱环节,专业发展规划.

(二)调研方法

1.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

2.设计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对珠海相关企业发放问卷.

3.走访重点企业,实地参观考察.

在充分征求各系,专业的意见基础上,结合学院发展需要,校企办对14个新专业进行了调研.最终根据省里的文件规定结合调研报告,08年学院申报了药物制剂,应用化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学院领导带领下,我办及学院多个专业的主任还结合珠海经济热点及紧抓国家政策重点,对游艇和节能行业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并就设立相关专业进行了深入分析.

工程系

杨莲清,熊俊超,董威等

14.游艇相关专业

珠海市平沙镇政府,先歌游艇,太阳鸟游艇等单位

校企办,艺术系,工程系

熊俊超,苏子东,廖桂波等

八,沟通协调,服务系部

校企办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系,部,专业的大力支持,在与各方面协调,合作中,校企办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各系出谋划策,共同发展.在经管系开放节,工程系科技节,人文系艺术节,学院首届就业招聘会,航展志愿者服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暨专业技能展示会等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校企办沟通协调的服务本色.

九,积极争取企业支持,为师生捐资助学

通过校企合作,有效提高了我院在珠海企业中的知名度,让企业认识学院的人才优势,加强与企业的感情沟通与交流,并得到了企业的赞助.迄今为止,共有18家企业为学院捐赠办学经费,奖教奖学金,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折合现金87.5万元,其中年度捐赠额即达48.7万元,极大鼓舞了学院师生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总结篇(2)

2009年11月校企办组织了市科工贸信局的领导考察了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台湾修平技术学院合作项目的前景,合作方式,合作成果,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深入学习交流,更好的指导学院校企合作的进行.

(四)参加省高职教育研究会校企合作专题研讨会

(五)顺利开展学院第一次的校企合作评优工作

(六)积极创造条件,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2009年10月13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圆满结束.此次活动在校企办精心组织,工程信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参赛团队提交的《关于珠海市"节能减排"工作现状的 一,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

为了尽快开展

基地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学院迅速建立了基地的管理体系,并联合相关单位成立了节能降耗专责工作小组,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基地工作的开展.

(一)构建省市院三级工作管理体系

基地工作管理体系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市科工贸信局对省经信委负责汇报工作,珠海市科工贸信局节能主管局长直接对省经信委节能主管主任负责,汇报基地重要工作事项及工作动态,指导基地发展方向,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二级为学院对市科工贸信局负责汇报工作,由学院基地主管院长直接对珠海市科工贸信局节能主管局长负责,珠海市科工贸信局部署基地发展规划,下达各项节能降耗培训和宣传任务,检查督促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第三级为校企办对学院负责汇报工作,由校企办主任对学院主管院长负责,与市节能监察中心,节能协会等共同推进相关工作的实施,负责基地节能降耗宣传和培训的落实,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等工作.重大事项则由省经信委节能主管主任与珠海市科工贸信局,学院领导直接商定.

(二)成立节能降耗专责工作小组

为把基地做实做强,形成一套具有协调性和规范性的工作机制,在市科工贸信局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培训基地专责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市科工贸信局,学院(基地),市节能监察中心,市节能协会相关人员.工作小组的职能包括文件的上传下达,接待任务的协调,节能培训班的开办,节能宣传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工作小组将严格遵行季度 (三)承办珠海市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企业培训班

2009年5月26日,"珠海市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企业培训班"在珠海市高栏港工业园区开班.本次培训班由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基地和珠海市节能监察中心承办,珠海经济贸易局和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协办.培训班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室主任周宏春研究员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中艺教授等专家,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广东省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开展状况,解读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清洁生产法》,并就如何在工业园区推进循环经济和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的方式做了详尽到位的讲解.珠海

市各区经信局,各工业园区相关主管领导及高栏港工业园区企业负责人共75人参加了本次培训.通过培训,学员对循环经济尤其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高栏港经济区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协办2009年珠海市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填报培训班

三,节能降耗宣传工作

为提高广大市民节能降耗的意识,结合节能工作形势的发展,基地开展了七次大型的节能降耗宣传活动:

(一)参加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中小企业博览会

2008年9月22日,基地在广州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展出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宣传展板,发放了基地宣传画册,与众多 (五)举办隆重的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培训基地揭牌仪式

2009年4月15日,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揭牌仪式,在我院成教学院隆重举行.广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毕志坚,珠海市副市长邓群芳为基地揭牌,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华强,市科工贸信局副局长鄢赤军,郑卫东以及学院领导出席了此次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市科工贸信局局长杨川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党益群介绍了我院作为全省第一个省级节能降耗培训基地的基本情况,并表示学院将把基地建设

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配合省,市经信部门,开展各类节能专题培训,加快推进全省节能培训工作.邓群芳副市长代表市政府致贺辞,她希望我院借助挂牌东风,不断完善节能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培养一支业务过硬,高效务实的节能工作队伍,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好地服务全省,充分发挥"基地"的重要作用.毕志坚副主任强调:虽然我省去年超额完成节能降耗阶段性任务,但节能降耗工作仍不能放松,在严峻的节能形势下,迫切需要培训一大批熟悉节能工作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省级节能降耗培训基地,将更有力推动我省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

(六)开展"09年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

(七)珠海特区报专题报道基地节能降耗工作

12月30日,《珠海特区报》在a3版刊登了题为《充分发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省级培训基地作用,以一流培训促节能降耗》的专题报道,对基地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完善各种宣传培训机制,宣传节能相关政策,推广节能产品及技术进行了深入报道,对基地在提升全民节能意识,推动在全社会范

围内实现节能增效所起的作用予以高度赞赏.

四,多途径提高基地节能降耗培训讲师业务水平

为提高讲师团成员的理论水平,基地有针对性地派讲师团成员参加了各种节能降耗培训班.其中有广东省节能技术服务单位培训班,珠海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考核培训班,珠海市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企业培训班;同时还参加了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举办的能源审计与能源规划,节能评估研讨班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研讨班.通过培训学习,理论强化,使讲师团成员对用能形势,节能政策,节能技术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认识.

为丰富讲师团成员的实践经验,基地有计划地组织讲师团成员参加了珠海市科工贸信局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现场考核工作,了解耗能企业在节能审计,能源利用报告填写,节能自查报告填写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此类培训的着力点,提高培训的效果.另外还到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循环经济建设,了解循环经济规划,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我基地讲师李耀熙老师被市科工贸信局聘为节能专家,参加了市科工贸信局节能技改项目的评审工作,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受到了市科工贸信局和节能技改单位的一致好评.

五,开展节能降耗相关专业调研及课题研究

为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优势,基地采取多种方式展开节能降耗专业建设的调研工作.首先,在节能降耗宣传和培训工作的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分析重点耗能企业和节能技术服务单位所需节能相关人才的种类和数量;然后,走访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服务单位和节能产品生产单位,分析各单位在用能和节能上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挖掘节能人才的潜在需求量;另外,基地还通过参加各种节能展览会,走访已开设节能相关专业兄弟院校和研究院所,了解节能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状况.为了科学研究节能降耗的培训工作,赋予实践以理论指导,基地积极向市科技局申报课题,召开"珠海市节能宣传培训机制的研究"课题研讨会,对提高节能降耗的实效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六,加入节能协会,关注节能企业需求

为了及时了解节能工作相关信息,把

握珠海市节能工作形势,更大限度的发挥基地的功能,基地于2009年4月正式加入珠海市节能协会,以促进珠海市节能技术人才培养,拓宽节能技术培训的广度,加大节能产品宣传的力度,实现节能产品与用能企业的良好对接.市节能协会是由各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的企事业单位,用能大户,从事节能服务相关的科研机构单位和科学技术人员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地密切与节能相关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节能降耗宣传及培训的需求.

七,着力打造循环环保学生公寓示范单位

八,困难与不足

基地成立一年多以来,在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循环经济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与不足:

(一)需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宣传培训的机制

从基地成立一年来组织实施节能宣传培训的实践来看,目前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组织实施一次培训的周期太长,各耗能企业和节能技术服务单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基地培训证书的影响力不够.

(二)需加快基地节能降耗讲师团的培育

基地成立时就组建了节能降耗讲师团,但在目前完成的培训中,授课讲师多为珠海市外专家,基地节能降耗讲师的业务能力提高速度不快,与省内节能降耗专家的沟通联系较少,外出学习培训次数较少,培训团队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之,一年多来,在省市经贸领导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基地在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工作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初步确立了基地的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举办了各类型的节能宣传和培训活动,逐步开展了师资培养和专业建设调研工作,广泛接触了用能企业,节

能技术服务单位和节能产品生产单位,初步建立起节能工作网络,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培训和宣传工作,获得了省市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珠府函[2009]296号决定,授予基地"2008年度珠海市节能先进单位",授予校企合作办主任杨莲清教授为"2008年度珠海市节能先进个人"称号.

在新的一年中,省市经信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基地将按照"发展中谋服务,服务中求发展"的原则,为省市节能工作的开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工作总结

(2009年)

基地近两年在"立足金湾,服务珠海,辐射广东"的思路下,优先为金湾区企业提供各类培训,同时联合珠海市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为珠海市企业服务,还加入广东省企业培训协会,积极与省内同行交流学习,开拓省内培训市场.基地为落实企业培训工作,先后承接并圆满完成2009年省经信委,市总工会,市民政局,团市委和省企业培训协会等省市政府部门,协会的培训任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行业和企业培训.2009年基地共举办20场培训,受训学员3879人次,总课时近63000小时,受训对象包括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生产一线员工,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社会工作者等,从事行业包括游艇制造,酒店,旅游,节能产品制造,生物医药,物流等多个行业.现将相关培训工作情况汇总如下:

一, (二)数控技术技能培训

数控技术专业在2009年承接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任务,联合金湾区总工会为金湾区企业农民工提供了3场技能培训,每场7天,共培训155人.数控专业还为珠海康信机械有限公司数控培训1场,共8天,受

训人数10人.

(三)导游技能培训

(四)报关人员技能培训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于2009年8月为珠海市新宏安物流有限公司提供"船务单证与报关培训"1场,共3天,公司30名员工接受了培训.

四,大学生创业培训

基地在2009年承接省经信委任务,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联合团市委等部门,组织优秀师资为应届毕业大学生提供从创业心态,职业人生规划,创业相关法律法规等全方位的创业培训.培训为期3.5天,受训学生达757人.受训学时达10598课时.

校企合作总结篇(3)

 能: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加快知识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结合实际教学和科研情况,积极申报教学科研项目,参与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充分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与同事们一起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勤: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乐观向上,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学,及时辅导答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习和活动,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管理规定,严守各项纪律。

校企合作总结篇(4)

摘 要: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为社会提供最多技术人才的资源库,注重的是学员的实践能力了,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重要。

关键词 :计算机;基地建设;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G65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96-02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首批部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江苏省重点职业中学、首批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249亩,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 000多人,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

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是首批江苏省示范专业、省品牌专业、无锡市重点专业和第三批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实训基地曾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2〕34号)要求,申报成为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建设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我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学校锐意创新,多方借力,深化实训基地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凸显基地特色,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细化计算机专业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原有的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专业优势得到削弱。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专业办学的市场导向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专业的“精细化”发展上。一方面对原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内涵的提升,突出“3+4”(3年中职+4年应用本科)一体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的社会紧缺的计算机类的应用型专业,2013年,新开设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

2013年以来,学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性学校建设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应用专业深化与江阴市信息化协会的合作,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利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开展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成效显著。

二、积极教育,厚德励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坚持面向信息服务业,及时把握IT发展动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终身学习发展能力,达到计算机应用类(办公自动化、数字媒体制作、网络技术应用等方向)中级工技能水平的具有项目主管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本着“积极德育塑人品、积极教学育人才、积极拓展绘人生”的原则,创新学生积极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如下所示。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完善“积极德育”工程

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聘请社会劳动模范、行业企业技术能手等人员担任德育导师,通过讲坛、授课、交流等形式,借助德育导师的模范与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创新德育课程教学。

2.剖析专业及课程,夯实“积极教学”工程

学校以“积极教学”为落脚点,通过专业剖析,厘清计算机专业相应的岗位职业活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着“生产合格产品,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思路,以典型项目(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同时,学校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技能课程特色教材。在专业细化、小班化教学、项目推进的实施下,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好企业、有发展的岗位进行定岗实习,通过企业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员工,这样才能使专业办学出现良性循环。

3.开展“九个一”活动项目,做强“积极拓展”工程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双证制”的前提下,每年举办计算机文化节,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并将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向课外拓展,以“九个一”项目为主线(做一名金手指、装一台电脑、组建一个局域网、设计一个网站、办一份电子报刊、出一份海报、制作一分钟宣传片、获取一张ATA证书、走进一家IT企业),分层递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社团,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一专多能,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为止,我校计算机专业利用江苏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项建设资金300万元(江阴地方财政需配套350万元),按照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评审要求,第一年度到帐的200万元,学校根据实训基地申报书中的规划,将新增和改造10个实训室(具体见项目申报书)。学校将省财政计算机实训基地专项拨款到帐的200万元前期投入主要用于以下几个计算机基地建设项目。

序号建设项目内容预算资金(万元)

第一,改造第4、第5、第9、第11和第12机房,报废五个实验室计算机 216台。添置一体化教学用计算机200台。并将1、2机房改造成2个高级办公自动化实训室。将第4机房改造成1个印刷编辑排版综合实训室,第5机房改造成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室,第9机房改造成1个图形图像实训室。 75.5

第二,改造和扩建1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 44.5

第三,新建2个动画设计与制作实训室。 53.5

第四,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网络改造。 22.5

第五,其它(学生创新工作室、各室投影设备等)。 4

合计 200

此外,企业对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也给予极大的帮助与支持。学校现代图文工作室,全部由江阴现代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三、夯实基础,锐意创新,完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学校围绕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管理体制。

1.实施“分线分块”管理,构建基地日常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框架如下:

岗位名称工作职责

实训中心主任总体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项工作;负责实训教学安排、职业技能鉴定安排,实训中心人员管理。

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学生计算机类实训教学实施。

辅导员具体负责计算机专业实训德育工作,指导实训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

对外培训与校企服务110负责人具体负责对外培训和企业技术服务,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管理,承接对外项目开发等业务。

2.积极实施实训基地日常巡查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学校实施实训基地安全巡查、教学巡查制度。重点查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与班主任沟通,并立即加以解决。

3.实施实训基地晚自习值班制度

校企合作总结篇(5)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的办学理念向来有着前瞻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既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又符合学校与时俱进的实际情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对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形势进行分析和把握;哈工大为实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抓住了深圳市创办大学城这历史性机遇,突破区域办学的限制,利用深圳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探索新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在“珠三角”创造出一条培养新型应用人才和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的道路,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服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立。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学科建设及发展原则是依托学校本部的学科优势和基础,根据深圳市的产业结构面向深圳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发展前沿学科与新兴学科方向,使得学校和企业可以更广泛、更深入、更密切地合作与交流,正是哈工大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其校企合作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4年12月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一方面是为了在充分发挥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科研实力强的优势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另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校企合作委员会是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与企、事业单位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并将有助于加强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与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探索有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道路。

校企合作的总体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大都是高职院校创办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而高等院校创办的校企合作在我国一直没有成熟的模式,仍处于空白状态大多数院校都出台并制定了若干校企合作相关政策,但并没有指明如何开展并更有效地进行校企之间的合作。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在搭建了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后,对工作背景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骄人的成绩;在总结了经验的同时完善了校企合作的总体思路。

设立八个学科部,为校企合作指明方向

依据深圳市乃至珠三角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深圳毗邻香有的地理环境,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把“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作为办学的总体思路,设置了八个学科部(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自动控制与机电工程、城市与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和基础科学),奠定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基础,指引了校企合作工作的整体方向,具有了为深圳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前提条件。

分析学院特点,确定校企合作框架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作为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合作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作为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院,具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具有前沿的部级、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这种高端背景下的大批优秀研究生人才。学院教师队伍建设以“整合资源”为基本概念,形成了以全职教师为核心,校本部师资为依托,特聘教授和访问教授为资源,博士后为师资储备的团队格局,博士化率100%,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占80%以上,大多具有了国际化的交流渠道和能力。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为科研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全院几千名研究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研究后备力量,以上这些优势为校企成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作为大学身处异地的所研究生院,从其总体规模上、各学科队伍的建设上,都比不上传统的大学校园,所以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会出现“池小鱼大”的现象,对一些大企业的大课题、大项目,会有一些力不从心;第二,大多数教师作为各自学科领域的专家,每年可以从国家拿到可观的纵向科研经费,所以对于一些小型的课题提不起兴趣,出现“池大鱼小”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院主动行动,积极与各科研院所、兄弟院校建立友好、深入的联系,共同承担大家面对的问题。对于前者,可以和临近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或者深圳市的各科研院所在相关领域,相同学科、不同学科间进行合作,培养支大范围的优秀团队,建立一个大型的科研网络;对于后者,可以在科研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分清各个科研结点的实力与状况,主动地为企业与合适的科研结点牵线、搭桥,加快科研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成功措施

校企合作办学平台搭建后,学院走访了深圳市上百家企业。首批加入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就有35家业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并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工作的开展,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办公室,组建了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有关事宜。采取的具体促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了校企合作科研信息网络平台

平台的建立增大了信息量,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扩大了信息的覆盖范围。使学院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了人才及科研信息网,为学院与全国各企、事业单位之间开展各种方式的人才、科研合作活动提供了信息与机会,也为会员单位提供了科研和信息交流平台。

与委员会成员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

每年举办一次校企合作工作研讨会,总结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工作,制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每年举办一次委员会的成员联谊活动。促进感情的交流。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横向科研合作、创新基地建设、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等多个方面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邀请企业界老总和技术总监来学院讲座交流,组织学院教师和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把合作做到具体,从实践中来寻求合作的契机。

突破校企合作委员会的范围 在更大的空间中寻求合作

每年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不仅涉及委员会的成员,还邀请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企业到会,扩大交流圈,其中在第一届研讨会上,就吸引了深圳市台商协会的集体加盟。参加会展扩大学院知名度,如在2006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学院参与的大学城整体参展获得了“优秀展示奖”的荣誉称号;在“福建省科技项目成果交易会”上。不仅展

示了学院的科研实力与特色,更充分了解了福建省工业经济状况,对学院与福建省在产业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和博士后参加社区科技活动,如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举办的创业沙龙活动。此外,还与哈工大深圳校友会联合举办哈工大深圳校友联谊会,并定期参加校友聚会活动,这些校友中不乏大企业的总裁及高级管理人员总之,学院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合作机会,主动出击为校企合作服务,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摸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同时吸取其他学校的成功合作经验。总结出多种合作模式,使得学院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具有了科研合作与教育合作两层含义。校企科研合作包括利用学院已有的科研设备、科研经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企业直接将课题委托给学院课题组,并提供经费;以企业或学院一方为主,引入另一方的技术设备,人力智力等资源,共同合作完成特定课题;企业选择学院合适的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产业化;创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双方各出优势资源,合作生产。校企教育合作包括:通过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现“零距离”:保证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充分享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

学院的校企合作在稳步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已初见端倪。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学院的科研经费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势头,仅2006年,学院的横向课题达到65项,经费1641.6万元,占全部科研经费的71%。去年年学院教师共获专利25项,其中申请专利发明19项,公开专利号的专利发明7项,这些成果的取得既是全体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也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结果。

校企科研合作成果

到目前为止,与企业联合研发项目60余项,为企业解决近40个关键技术问题,共同申请国家专利5项;与微软公司联合建立哈工大教育部微软语言语音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与日东公司联合建立哈工大 日东绿色制造等联合实验室共5个,总投资800万元;另外,学院的三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三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在科学有序的管理下,将依据国际惯例,大部分向社会开放,争取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合作平台。

校企教育合作成果

学院与企业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60个,作为双导师制下的企业导师近200名,其中第一批研究生,就有2/3是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完成学位论文,这批毕业生的培养得到了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高度评价,90%以上进入深圳市企业就业。到目前为止,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达343人;为企业在职继续教育开设18个工程硕士班,注册学生510名,累计讲授研究生课程1820学时;建立博士后创新基地9个,为企业开设讲座35场。并经常邀请企业到学校听国际科学前沿的专题讲座。

校企合作可延45的方向

校企合作总结篇(6)

校企合作,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双赢”模式,也是现今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出路[1]。但目前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由于企业动力不足而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缺乏主动性和长期性。要调动校企合作的动力,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资源[2]。

高职院校的显著优势在于人才优势。而企业要想员工具有持续适应变革和竞争的能力,进修与培训是必要条件[3]。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能够通过便捷的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将极大提高。我校常州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课题组在与校企战略合作企业——吴江华衍水务有限公司的储备干部培训项目中,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培训方式、培训实施、培训评价等方面,对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企业员工定单培训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

1 吴江华衍水务储备干部培训项目的创新点分析

针对企业需求,课题组对培训方案和途径进行了精心设计与比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创新:

1)准确全面的培训需求分析。本次培训对象是吴江华衍水务的储备干部,实施培训前,通过收集学员资料、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的方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需求分析:一是分析培训对象的教育背景、职称等级、专业技能、工作岗位;二是分析企业举办本次培训的目的、要求;三是调查培训对象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培训方式。

2)根据需求分析结果量身定做培训方案。本次培训方案,注重了以下三个结合:一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二是专业知识学习与组织能力、教育能力培养相结合;三是经验总结与问题探讨相结合。

3)选择灵活高效的培训方式。一是分散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二是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除教师授课外,更多的环节是让每位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三是全面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培训中既要求每位学员全面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又根据学员即将管理的部门分别侧重于不同专题进行培训。

4)培训实施过程中,注重动态控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修正培训方案。培训前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对学员进行考核和问卷调查,并根据反馈结果对培训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期达到最佳培训效果。

5)科学客观地评价培训成果。本次培训成绩既作为企业选拔储备干部的依据,又是企业对学校培训成果的考核。因此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了考核大纲,由企业委托行业专家命题对学员进行考核,同时检验学校的培训效果。学员的成果汇报及专题论文成绩也由教师、本企业的专家和行业专家三方评定,尤其在成果汇报环节,邀请校内同学作为观众,同学代表的评分也作为成绩的组成部分。

2 培训成效分析

本次培训,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培训过程中,学校的专业教师也实现了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和实践知识的积累,达成了双赢的目标。

1)对培训需求定位准确,达到了预期培训目标。本次培训,促进了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深化,对实践工作的总结和思考,对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符合企业对培训的预期要求。学员考核成绩全部合格,且总体表现优秀。

2)教师与学员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共同提高。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系统学习和深入总结,教师也获得了宝贵的专业实践知识,并在学员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图片、数据资料,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3)学校作为桥梁,促进了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华衍水务在校集中培训期间,组织学员到学校另一校企合作的水务公司进行参观、学习,交流,互相分享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有很大收获。

4)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教师与学员的交流,学员与在校学生的交流,不仅限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促进了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有利于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3 进一步深化企业订单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本次的培训项目获得了预期成效,校企双方在对本次培训项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达成了扩大培训成果的共识。为进一步深化企业订单培训的内涵,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可深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扩大合作培训领域。培训对象可针对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学历层次分别展开;培训目标可定位为岗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培训内容可以侧重于专业理论、操作技能、技术管理等不同方面。

2)集中培训与日常提高相结合。打造学习型组织,是当代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要想员工能够持续提高,仅仅依靠几次集中培训远远不够,可考虑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结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通过培训带动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校企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与科研,在学员与教师长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共同进行研发,促进产学研结合。

总之,要调动校企合作的动力,必须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共赢。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优质、特色的培训服务,必将极大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推动校企合作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由单一向全方位的迈进。

参考文献:

[1] 焦信敏,赵鹏.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 提升校企合作动力[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3):5-8.

校企合作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06-02

校企合作是现今许多行业和专业的必然选择。继大规模的职业学校、大中专学校校企合作之后,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一方,校方的管理模式对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探讨校方管理模式是校企合作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也日渐实现了市场化的双向选择。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2009年全国有611万高校毕业生,如此大规模的毕业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加上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错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面对这一形势,大学生和高等院校都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更高的就业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培养中来,让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已经成为一个校方乐意、学生欢迎的必然选择。企业方面,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日益增多,也迫切需要借助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及大学生相对经济的人力资源。因此,校企合作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合作的理念、方式、内容、机制也越来越先进、丰富、广泛、深入和完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然而,研究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论文并不算多,专门研究校方管理模式的以往尚未见到。因此,本文拟就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校方管理模式进行集中探讨。

二、研究概况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陕西省重点学科。该学科是在已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申办成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师资力量雄厚,“博-硕-学”学位授予权配套完整,设施设备先进,科研成果突出,为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在全国700多所旅游院校中具有优势地位的学科(全国专业排名前5名)。该专业的校企合作起步于1992年,在2008年得到深入,在2009年和2010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与西安市及大连市几个高星级酒店的合作及与陕西境内著名景区的合作。本文主要讨论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校企合作问题。

目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企业的项目合作,主要为派相关老师和研究生提供智力支持,帮其解决企业运行中的现实难题。二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合作,主要是每年提供30~50名本科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顶岗实习。三是企业的经验推广,主要是通过学院的知行讲堂,定期邀请西安大连合作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到校为本科生做报告讲座。四是校内实验室的合作,主要是企业捐助旅游管理本科生实验室所需设备并派遣优秀员工进行实验指导。在这四个方面中,以学生的顶岗实习为合作重点和核心。

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正式开始于7月1日,10月31日结束,为期4个月。本次实习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首次将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两个月延长到四个月,首次由西安扩展到国内其他优秀旅游城市。实习的两家合作企业分别是西安宾馆和大连金石国际会议中心。实体上非常顺利、非常成功的。两家实习单位对我们实习同学的总体评价都是比较高的。西安宾馆人力资源部经理对我们在西安实习的同学给予了高度赞扬。大连实习单位对我院2007级旅游管理班顶岗实习给出了较高的总体评价和鉴定,他们指出,我们的实习生吃亏耐劳,能够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良好沟通,完成实习岗位任务,欢迎我们的实习生下次再来实习。本次实习的管理模式有些许创新和可以总结经验的地方。

三、校方管理的基本模式

本次校企合作的成功,校方的管理和合理的管理模式是重要条件。其带有创新性质和值得总结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六个:

1.将校企合作提到全院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在选定合作酒店时,学院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书记和副书记及旅游系主任均亲自参与会谈,本着双方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协商,并形成了合作协议,颁发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牌匾。其次,在实习准备和动员阶段,学院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书记和副书记及旅游系主任均亲自参与,进行了详细的准备和深入细致的动员工作。再次,在送实习生到位时,学院教学副院长亲自将学生带到大连实习实训酒店,安排好入职及培训后方返校工作。再次,在实习实训中期,学院副书记、教学副院长和旅游系主任亲自到实习合作酒店慰问实习生,检查实习工作,对缓解学生的疲劳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在实结大会上,学院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书记和副书记及旅游系主任均亲自参与,对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进行了隆重的总结和表彰,为后续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将校企合作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学院充分认识到,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培养中来,让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已经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更高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将校企合作纳入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之中,将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作为实际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在学生毕业成绩中占4个学分。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两个月延长到四个月以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并将长期坚持下去。

3.签订规范详细的合作协议。学院在大量考察协商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条件和待遇,最终确定了西安宾馆和大连金石国际会议中心两家四星和五星饭店作为实习合作单位,并与之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书,保障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实习生的权益。

4.深入、细致而到位的实习动员。实习之前,学院召开了实习动员大会,向大家充分沟通实习的性质、作用、意义、注意事项等,并请上届的优秀实习生现场介绍经验和切身体会。在培训方面,学院邀请了西安宾馆的资深经理讲课,进行前期培训,并请学院的礼仪老师专门进行了酒店礼仪礼节的培训,同时,带队教师也从专业知识和实习要求方面进行了讲解。实习结束合作酒店的评价显示,评价高的同学主要是心态好、积极主动的同学,而个别评价不够好的同学主要是没有摆正心态,实习积极性不够。可见,通过动员等一切方式,努力使得实习生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良好的心态是顶岗实习成功的关键所在。

5.完善的实习管理。首先,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实习组织机构,即实习工作组。组长由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亲自担任,副组长由旅游管理系主任担任,组员由往年连续担任实习带队教师的老师组成。其次,学院对实习进行了全程监管。实习期间,带队教师通过陪同、探望、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对实习时刻保持关注,处理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协调沟通,保证实习的安全顺利。实习中期,召开座谈和总结会议,有效地解决了中期容易疲劳疲惫的问题。并且,在实习中期,学院领导对实习进行了检查和慰问,对大家起到了巨大的督促和鼓舞作用。实习结束后,学院及时召开总结暨表彰大会,传达实习单位的反馈,对实习进行总结,对优秀实习生进行了隆重表彰。

6.项目化的运作和管理。为了更好地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学院组织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的子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并获得立项。围绕这一项目,成立了由教学副院长、饭店管理和市场学方面任课老师等组成的课题组,认真组织开题和调查研究,形成了“理论—实践—研究—理论—实践”的运作模式,既保证了校企合作核心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又保证了校企合作核心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研究支持,有效保证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校企合作是高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市场化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高校的教学管理和管理模式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树立市场观念,提高重视程度,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就业和前途为重。

2.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中实习实训环节成败关键在于大学生的心态。在高校校方的管理模式方面,如何尽可能地使实习学生端正实习态度,形成良好心态就成为重中之重。在此方面,实习动员工作是否到位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沟通机制、实习支持等的完善和提高。在合作的理念、方式、内容、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还需要大力探索,需要认真总结研究。

参考文献:

[1]屈善孝.以实践原则为指导,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47-48.

[2]赵鹏,汤利华.旅游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6,(5):71-76.

[3]吴水田,陈平平.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一二三”模式研究[J].旅游论坛,2009,2(4):619-623.

[4]刘伏英.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差异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7):89-90.

[5]王美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2,27(6):61-63.

校企合作总结篇(8)

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将学校常规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训的一种教育方式。[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强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重大举措。“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于2009年至2011年分别组织学生进入苏州三星电脑公司、苏州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冠捷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不等的“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思考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对策及建议,为今后系部开展此项活动提供参考,笔者分别从学生、企业和学校角度对该项活动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学生个别访谈、走访企业以及下发统计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 一、学生角度的调研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才能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更具实效性。 (一)对企业的满意度 通过对公司规模程度、对安排职位的满意度、对薪资的满意度等方面的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企业的期望程度与企业实际基本相符,对安排的职位、薪资基本与其自身预想一致。在报名初期,学院和系部高度重视,组织召开师生动员大会,进行了宣传教育,阐述开展活动的意义、措施、方法,在学生进入企业前,通过辅导员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企业的情况,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种种思想问题与情绪波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如安全生产教育、就业教育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教育等,鼓舞了学生士气,增强了学生信心。 (二)从事工作 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在企业里有“师傅”的具体指导,并且由于从事的工作比较简单,所以适应工作的时间较短。学生在企业里主要完成电路板的组装、检测、装箱等工作,绝大多数学生在经过2~3周的适应期后都能比较熟练地完成自身的工作,工作强度也相应增大。许多学生都能把这看成是培养其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的良好机会,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磨练。不过也有一些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观念较差,沟通协调能力不强,并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加、工作性质的单调以及专业与实际岗位的迥异等,产生各种思想情绪。系部通过与企业沟通,尽可能解决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以过硬的技术、严谨的做事习惯来赢得企业的器重,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的增强。 (三)实习收获 从对实践能力的提升程度、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身心状况的改变、实践活动的收获等方面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实习,学生总体感觉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最大收获并不是专业技术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是社会经验的积累,这些调研结果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极大的关系。由于学生在企业从事的是流水线工作,专业技术对于这些只有大一程度的学生来讲,是不可能深入的,更何况对这些技术企业是保密的,所以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专业知识或只是有个大概的了解。 二、企业角度的调研 校企合作教育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取决于企业对合作教育的认可程度,为此,笔者结合本系开展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在苏州地区的部分企业做了调查。调查的对象是苏州地区的30家企业,采用的调查形式为问卷或访谈。 (一)人才的需求情况 调查结果中,认为最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企业占总数的58.2%,位居第一;认为最需要的人才是“高级研究人才”企业占总数的18.4%,位居第二;认为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企业占总数的13.3%,位居第三。总体来看,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人才的素质要求 企业在对学校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求上对要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占34.6%,要加强专业知识占23.1%,要拓宽知识面占20.5%。此项调查与前面一项基本符合,也体现了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中对动手能力的要求。 (三)对校企合作的认可度 该调查是一个多项选择,要求答卷人按重要程度排列顺序。认为校企合作是一种长远策略的占93.3%,认为校企合作可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的占86.7%,认为校企合作是物色新职工的好办法的占83.3%。而中选率较低的是“使用廉价劳动力”和“受人之托”。这一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出于长远的考虑。而关于是否希望校企合作的学生来企业工作,有73%的企业表示希望与学校继续保持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三、学校角度的调研 对学校的调查,分别从制约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校企合作相关机构所起的作用、学校对目前的校企合作情况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苏州市区的6个职业学校的12个专业,以下是调查的结果。 (一)制约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 调查的结果中体现阻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为校企之间缺乏沟通,信息渠道不畅;政府缺少有关鼓励、优惠政策的引导;校企双方职责不明确。在这三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会更加广泛。 (二)对校企合作相关机构所起的作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校企合作相关机构主要是提供就业岗位和提供实习机会,说明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在比较浅的层次,而我们所期望的企业提供专业发展信息和参与教学改革的目的并没有很好地实现。#p#分页标题#e# (三)学校对校企合作情况的评价 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校企关系一般,主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学校占41.7%;认为“某些专业好,某些专业不好”的学校占25.0%;认为“校企合作有名无实,无实质性合作”的学校占16.7%。从以上的对学校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企业能接受与学校合作教育,愿意通过为学校提供生产场地、资金援助、专业建设指导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一批可以直接顶岗工作的毕业生。同时,学校也对校企合作教育方式表示认同,尤其在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情况下,学校更希望能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来带动学校的专业发展,师资力量的增强,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调研活动总结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接受职业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弥补了校内教学的不足。学生积累了社会经验,思想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熟悉了所在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了有关商品知识、岗位操作技能,了解了市场需求状况。[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修正自我定位。通过在实习单位的实际体验,通过与他人能力、经验、报酬的比较,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弱势以及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分量,更加务实、勤奋,放弃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通过工学结合,以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合作,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校外实习基地,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学到了技能,学校节约了成本,同时,创造了效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校企双赢。工学结合为职业院校跟踪新技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企业总是处于先进生产力的前沿,职业院校想拥有蓬勃的生机就必须贴近企业。通过工学结合,使师生接触企业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在提高师生能力的同时,可捕捉市场最新的信息,从而指导专业的发展。[1] 五、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系部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高参加工学结合学生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对学校提供的学生用得安心、放心,才能乐于与学校配合,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学校与企业要注意经常加强交流与沟通,不能让企业借“工学结合”的名义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获得学习的机会,从而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正提高。[2]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 系部对在校学生进行学习教育,弘扬校园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能让合作办学的企业人员经常走进系,举办一些职业性讲座、报告、培训等。在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渗透着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教育。要注意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能够兼容,使学生经常受到两种文化的薰陶,为“工学结合”打下思想基础。 (三)切实制订好工学结合活动的规划和计划 开展工学结合活动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制订好规划和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在学生工学结合的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教”、“导”相结合,跟进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及时协调或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特别要注意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鼓励学生安心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成为一个不怕吃苦,迎难而上,技术过硬的“员工”,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校企合作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顶岗实习作为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和理论教学结合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机整体,也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我国高职教学教学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努力的影响,高职生的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构建科学有效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是当务之急。

1 管理平台构建的总体思路

构建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总体思路首先要遵循国家基本教育方针,在宏观教育管理政策的指引下,根据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和高级化,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思想指导体系。

1.1 构建管理总平台要以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按照国家的教育法的相关要求来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了我国高等的教育的方针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明确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落实高等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因此顶岗实习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主要方法,构建管理总平台必须在教育法这个大指针下进行,是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

手段。

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教育部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定位,在2009年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学中教’的制约教育教学特色。”因此,顶岗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关系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

1.2 构建管理总平台要以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为导向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学校和学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必须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顶岗实习的信息互动管理总平台的构建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经济性、便捷性和效益性。

经济性主要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投入经费的约束问题,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投入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学生学费收入为辅助,考虑到学校日常教学的相关支出,办学投入经费的有限性决定了顶岗实现的信息管理总平台的构建必须考虑相关费用的约束

便捷性主要考虑信息交换的有效和方便。在顶岗实习的具体的操作过程,企业所在地和学生所在地往往并不在一起,距离的远近对平台构建影响重大,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产生最主要问题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不能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仅不便于学校和企业相互了解学生信息,也不利于即时妥善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问题的积累会对实习效果大大折扣,建立高效便捷的信息交互平台至关重要。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信息交换手段和平台不断的提档升级,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构建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即时了解实习的进程,并妥善解决实习中的问题,突出问题解决的时效性。

效益性主要是充分发挥管理总平台对顶岗实习信息的归总与分类的功能,将顶岗实习中出现的普遍性与一般性问题收集起来,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指导和解决。对于顶岗实习中出现的个性化和特殊性的问题,则进行具体的指导。这样不仅能降低信息管理总平台的运营的成本,也能降低学校和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管理总平台的效益,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1.3 构建管理总平台是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系统工程

构建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是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互动,形成完善的信息表达机制,便于收集信息,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模式,提升实习的效果。具体包括:

首先需要明确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功能,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培训学生,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便于学校、企业、学生即时沟通并调整实习的计划和方案,从而达到提升实习效果的目的,同时也便于企业能从实习的学生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储备,确立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

其次,学校和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发挥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比较高,善于接受和利用新鲜事物的特点,利用网络并发挥管理后台的功能,即时就实习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反馈。学校和企业要对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双向管理,二者即时就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普遍性问题的方案。

其三,设立专职的实习管理人员。学校和企业成立专门负责顶岗实习的管理机构,并有专人负责,既要重视管理平台反映出来的一般性问题,也要针对个别学生反映的特殊情况,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尽量避免出现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问题,将问题在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学校和企业都要对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给予一定的经费上的支持,保证的平台能长期稳定的运作。

其四,形成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平台与信息交流机制。校企合作是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结合,高校需要企业的设备和资金,企业依靠高校的科技、知识和人才。校企合作,其实质是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顶岗实习形成了校企合作平台维护与发展对企业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也能有效得到保障。企业和学校在每一轮顶岗实习结束后进行沟通与交流,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下一轮实习中得以优化与改进,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

2 管理平台构建的目标

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构建就是为了克服土木工程类高职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总平台,实现三者之间的互利共赢,通过顶岗实习的进行,实现各自的目标,实现教育的社会目的。

2.1 高职院校的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其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规范和组织功能,也像现代社会中的其他组织一样,由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一般来说,大学的目标是不会随着社会环境和高校自身变化而变化的。传授知识、追求真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一直是大学的本质和职责所在。通过的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影响社会的发展是学校扩大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是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内的教学有机整体发挥共同作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并借助人才培养方案来落实事先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的制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能开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方向课程,并能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师资条件开出选修类课程。受到资金、实习场地、技师型教师队伍的约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引入具有实践经验企业(行业)加入,才能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零距离”和“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通过借助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通过和企业长期合作形成稳定的校企关系,能实现一下的基本目标:首先,通过将建筑类型企业引入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持续不断的实习信息反馈和总结,使学生培养建筑类人才的针对性更强,在学生进校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充分考虑到建筑行业特殊性和对知识技能的特殊要求,使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能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制专业性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赢在起跑线上;其次,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和建筑企业合作,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平台,增强学生认识,同时也能增强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其三,学校能充分利用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水平,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即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其四,充分发挥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功能,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并依靠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扩大知名度。

2.2 接纳实习学生企业的目标

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细胞,企业活动的目标按照传统理论解释,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落实到具体的企业行为中,就是企业要能以低投入获得高的回报,如何获得最优秀人才,降低企业员工培训的成本,并形成一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则是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实现企业和外部环境的良好沟通,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承担相应社会职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是企业的目标。企业能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同时实现这两大目标。

经济目标:企业通过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期关系,通过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施加影响达到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企业通过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出明确信号,即企业需要具有什么样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使企业能获得大量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降低企业人才培训的费用和人才搜寻的成本,降低了人力资源的相关费用;现在的实习学生就是未来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力资源,通过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的使用,即时了解未来人力资源队伍的状况,降低企业社会调研的成本,使企业能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并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借助和学校的沟通,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课程存在的工伤以及劳动报酬的相关问题,稳定实习学生队伍,向学生展示企业良好的管理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愿境,尽可能将最优秀的学生转变为自己的员工。因此,企业参与构建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的目标在于能降低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能以相对低廉的成本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队伍,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社会目标:通过参与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构建,向社会展示企业的服务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动,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姿态来宣传该企业,提升企业的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通过向实习学生展示企业的良好管理水平,通过实习学生对外传递企业的内在控制水平,使社会认识到该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使企业能获得更多的社会美誉,达到提升企业知名度的目标。

2.3 参与实习学生目标

参与实习的学生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实现自身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一,实习学生能充分利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向学校反映实习过程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便于学校即时和企业沟通,改善实习的环境,使实习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尤其是大多数实习学生以前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对于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如何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需要学校出面和企业沟通协调,实习信息管理平台成为沟通实习学生和学校的重要工具和桥梁,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向专职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反映情况,解决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性问题。

第二,实习学生能利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了解企业,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开始做好准备。实习学生通过信息管理总平台,了解企业的反馈情况,即时发现自身的知识不足,并在未来的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此外,学生还能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行业发展的状况,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做好准备。

第三,实习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实习企业如果有人才的需求,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展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获得在实习企业就业机会,从而能更早获得就业机会,并积累相应的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的发展创造好的基础。

3 结语

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对顶岗实习重要性做了重要而清晰的阐述,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主动性,在培养人才上实行互利共赢。因此,在构建管理总平台过程中,企业和学校要建立起利益的共同体,学校通过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学生,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企业则获得宣传企业形象,提前获得甄选优秀人才的机会;学生作为顶岗实现的最大受益者,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了就业的机会和发展职业的机会。校、企、生三方都要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的之间的信息互动体制,形成“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信息互动管理总

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9]3).

[2] 皇甫静,李贤政.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校企合作总结篇(10)

部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培训能力、总结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律建设三个方面。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创新“三元二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特征,融工学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辐射引领系部相关专业的共同发展;完成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成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以及多门校本教材的撰写工作;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建成专业教师工作室,在技能竞赛和教科研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提升的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师徒结对、学习交流、内培外引等途径,优化构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富有热情的师资团队;与大中型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成维修电工技师(高级工)实训场地,电气故障检修室、电气仿真模拟实训中心,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有机衔接和区域职教的共同发展。

一、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成立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部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本专业建设以系主任总负责,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系部建设领导小组对所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监控,定期召开例会,沟通信息,保证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保证项目的良性运行。

2.建章立制,规范项目建设

项目组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按照学校的要求对建设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有效落实,遵循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小组研究相结合,为建设项目的有效推进、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3.细化任务,明确工作职责

系部成立专业建设日常工作组织机构,对各建设模块确定具体负责人,并落实参与建设人员,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项目组将重点建设专业落实分解为三级子项目,并逐级指定专人负责;对具体参与建设的人员进行工作细化,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通过制度的激励与约束,进一步强化“全员创建”意识。

4.学习借鉴,加深沟通交流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建设工作会议及相关培训,与参与部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的兄弟学校广泛交流,积极调研,取长补短,共建共享,互相促进。

二、项目建设特色

坚持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平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躬行。通过全体师生的锐意探索和孜孜追求,本专业在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总结技能人才培训规律三大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1.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学校依据“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德国“双元制”的培养要求和自身情况创新了“三元两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即学校元、公共实训基地元、企业元,“三元”为基础,同轨并重;“两翼”即产教融合模拟工厂和企业师生工作站,“两翼”为支撑,围绕“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重视职业素养的教育,贯彻“德技双优”,最终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并以此为框架,实现了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德国工商联合会职业标准内容以及学历教学内容的“三融合”,形成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产业与专业设置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对接、学生与企业员工对接的“五对接”。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本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教科研及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本专业多年与德国合作的积淀优势,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结合国情校情,积极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切实可行之路。

灵活采用企业师生工作站、订单式冠名班等多形式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直接与生产一线对接,促进校企间的项目合作和课题研发,切实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实现校企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承担社会服务责任。充分利用专业师资与教学资源,不断扩大社会培训规模,积极开展退役士兵、省级机关事业单位技师等各类专项培训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经济效益。

三、建设成果

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内涵建设,通过不断地挖掘积累与提炼优化,形成了突显本专业特色的多个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与取得成果。

1.引进国际化职业认证,推动品牌化专业发展

关注本专业实现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成功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转型升级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2.借力国际化课证融合,创新实践型评价模式

关注本专业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创新改革评价考核模式,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3.建成企业师生工作站,适应产教研融合发展

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学校任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本专业通过搭建企业师生工作站这一平台促进了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4.试点兴趣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科研争创新

目前职业院校正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本专业尝试让兴趣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

5.多元意识晨会谱新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本R到岷献ㄒ堤厣,融合学校“树型”教育体系的优势,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创新晨会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上一篇: 班会安全教育总结 下一篇: 退休教师科普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