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5:13

操作教学

操作教学篇(1)

《纲要》指出,在科学领域,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如何为幼儿操作活动提供适当的材料,去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操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紧扣活动目标提供多元化的材料

首先,提供的材料应蕴含相关的数学知识,能起到激发幼儿主动操作与探索作用,如在《感知6以内的数量》的操作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夹子,并引导幼儿进行了以下操作活动。第一环节:摘果子,(摘教师身上的夹子并点数)。第二环节:小刺猬扎果果;(按教师出示的数字在自己的衣服上夹上相应数量的夹子);第三环节:下楼梯(按教师扔的骰子数把夹子摆成相应数量的楼梯状)。夹子是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便于老师收集,它各式各样,色彩鲜艳,但又是幼儿极少有机会动手操作的物品,教师通过更改游戏的规则,研发出一个生动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活动,使幼儿反复借助夹子的材料进行操作活动。一物多用,既经济又实惠,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

2.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把握材料的适宜度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来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如在按“形状分类”的操作活动中,我提供了3组插塑玩具和形状标记:(1)形状不同,颜色、大小相同;(2)形状、大小不同,颜色相同;(3)形状、大小、颜色均不同。三组材料,逐渐增加难度,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操作使用,使每个幼儿都能跳一跳够着。

3.操作材料要充分,能保证幼儿更换的需要

要使操作活动对幼儿具有吸引力,提供的材料就要充分,达到人手一套,并必须不断更新操作材料或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我们可以用小插塑玩具、石子、果核、小棒等多种材料进行不断的更换,以引起幼儿的新鲜感,满足幼儿反复练习分合的需要,并逐步从实物过度到图片、数字卡,逐步增加难度,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虽然操作材料需要不断的更换,但材料应是幼儿熟悉的物品,不能过分新颖、刺激,避免幼儿注意力引向材料本身,而忽略了操作目标。

4.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底结构的数学操作活动区

教师在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和投放材料时,要避免仅从数学认知点的学习直接切入的思路,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具游戏性的环境,以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如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区开辟一块空地,投放积木等建构材料,孩子们在这个开放、底结构的活动环境中,进行建构尝试,如何建的高、建的稳、建的美观,就成为他们的兴趣,在建构中,对大小、形状、对称、空间位置等的分析和比较也自然融入其中。在开放、底结构的建构游戏中,不仅幼儿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师也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更充分的获得幼儿数学学习和发展的真实有效信息。

二、清楚交待操作的要求和做法

操作活动是幼儿在自己“摆弄”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活动,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因此,教师在幼儿操作活动前务必交代清楚,使幼儿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规则,明白操作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实施。

1.设计科学的操作过程,引导语言应清楚明确,有条有理

幼儿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操作学习的层次存在差异性,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师应设计科学可行的操作组织形式,将全班、分组、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幼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相对自由地进行操作、比较、探索、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有关归纳、概括。教师安排操作的语言应清楚明确,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应从操作的实际顺序和幼儿的思维习惯这两者的结合上做中和考虑,使幼儿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

2.与讲解演示相结合

在幼儿操作前,教师可结合难易程度配以讲解、演示、示范等,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做。如在第一次进行“按物体数量排序”的活动中,就要向幼儿演示“排列的物体数量是从多到少,还是从少到多,是每递增“1”(递减)还是“2”,还是有什么其它规律,演示动作要规范利落,要让幼儿都能看到,并配以适当的语言引导,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运用的范例要清楚、规范、美观、大小适宜。

三、增加操作活动的游戏性,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既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也是数学教学的方法。通过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单调厌倦,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学习《5以内各数的加法》时,我设计了一个《闯关》的游戏。今天,我们要去开启一个宝藏,宝藏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要闯过3关才能进入宝藏。第一关,我给每个小朋友分别发1、2、3、4面不同数量的小旗,要求每人找到一个朋友,两人的小旗数合起来是5面,两个好朋友可手拉手一起进入;第二关,发给每人两张数字卡,每人按照两数字的和进入相应的门,(如拿1和3数字卡的小朋友进入4号门);第三关,我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题卡(如1+4=?),答对得数的就可以进入宝藏寻宝(玩各种新玩具)。这样反复进行几次游戏活动,幼儿经过了从实物到题卡的不断练习,巩固了对“5以内各数加法”的运算能力,在充满乐趣的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了目标。

四、注重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给以适当的指导

1.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及时发现问题

操作活动经常采用新旧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新的内容,幼儿往往有陌生感,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幼儿在操作时的问题。有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幼儿不清楚操作材料的用法,不清楚操作的要求和做法;第二,幼儿的操作是盲目的、随意的、不按要求去做;第三,幼儿完成操作有困难,进行不下去了,教师都要及时发现。教师还应特别注意观察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新方法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交换位置的方法。

2.分析原因,予以指导

操作教学篇(2)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概念。

在数学教育中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称为操作活动。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层次,借助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数学操作活动是一种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之一。

(二)数学操作活动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幼儿期基本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的半逻辑性,二是思维的逻辑建立在对客体的具体操作的基础上。现代心理学认为:单纯地用眼睛看,并不能解决知识内化的问题,即使再用语言表达一下,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幼儿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需要实际操作物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地摆弄和探索,把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解答那些需要逻辑思维的问题,发展数学能力。

通过对儿童认知活动的研究,人们对动作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幼儿的双手操作活动,促进大脑积极思维,有利于促进他们智能和相应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三)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类型。

1.验证性操作活动。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幼儿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例如在“三角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归纳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可给幼儿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实物、图片,供孩子们摆弄、操作、比较,巩固对“三角形有首尾相连的三条边,有三个角”特征的理解。

2.探索性操作活动。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幼儿通过自己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探究,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有关规律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幼儿探索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例如在量的教学中,向幼儿提供材料不同、体积形状相同的物体和材料相同体积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掂量、比较。然后,从大量的操作中发现“材料相同、体积越大,物体就越重,反之就越轻;材料不同,虽然体积相同,但重量却不相同”这一规律。

3.创造性操作活动。提供某一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出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排序教学中,给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让幼儿根据图形与颜色的特征,设计不同的排序。如:按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数量不同进行排序;颜色和形状交替着按不变、递增或增减进行排序,得出不同的排序形式。

(四)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1.集体操作形式:以教学班为单位按照同一教学内容,使用同一操作材料、同一操作方式,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操作的组织形式。

2.分组操作形式:以教学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按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使用不同材料、不同操作方式,在同一时间内并可以进行轮换操作的组织形式。

3.个别操作形式:幼儿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自由选择某一操作材料、某些操作伙伴、某种操作方式,不受时间限制的操作组织形式。

二、当前数学操作活动的误区

(一)操作类型单一,不利于幼儿教学能力的发展。

在调查中90%的教师在操作活动类型的设计与选择上,只限于理解或复习所教的知识时使用,忽视使用操作活动的其它类型。例如:学习数的组成时,在3的组成一直到10的组成这一系列教学中,常见的是幼儿先观察教师演示实物或图片操作,得出数的组成的规律,然后再进行操作验证并口述结果。这样,虽然幼儿学到了数的组成知识,但这种重复操作的过程是不能体现数学内容体系的变化与思维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幼儿思维螺旋式发展和初步数学能力的逐步形成。

(二)操作组织形式一致,不利于体现教育的层次性。

在操作活动的组织上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要求整个活动中全班幼儿按同一目标集体操作的现象占极大多数。例如在分类教学中,常常看到全班幼儿均使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图形,统一按同一颜色、同一形状或同一大小进行分类,即操作同一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同一问题,这样的操作活动不能促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到发展,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

(三)操作材料贫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教育目标显性的、可见的实施媒介,而在操作活动中贫乏、单调、式样陈旧的操作材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系列之中是普遍的。例如:数的形成的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幼儿园在从3的形成一直到10的形成的教学中,幼儿所用的操作实物材料都是蚕豆、花生,图片材料全是水果图片,操作材料的一成不变,使得幼儿在操作中没有新鲜感,不可能产生兴奋情绪和操作的欲望。

(四)只重视正规性操作活动,不利于渗透教育的随机性。

操作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我们在有关操作活动的时间、空间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只考虑到课堂教育中的正规性操作活动,对操作活动的实施也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使幼儿失去了许多训练动手动脑操作、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认知与动作协调发展的良好时机。

三、走出误区的途径

(一)认真理解操作活动的精髓。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儿应在操作物体时,不断构建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儿童开始认识物体之间的联系与关系。“逻辑数学知识”对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十分重要。它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时间、空间,蕴含着有关数学概念属性的各种材料,通过自身的操作、探索,揭示有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使教学意图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操作活动的精髓。

(二)精心设计科学的、可行的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应体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

1.合理运用操作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最为突出。把应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根据教育阶段的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以发挥各处的优势和整体功能。例如:在梯形的教学中,首先,利用集体操作活动认识梯形的特征,然后,由各种具体的教育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即:(1)从多种单一图形中找出梯形;(2)在各种组合物体的图形中找出梯形;(3)利用各种材料拼割成梯形;(4)利用梯形组合成各种实物图形。这四个小组中,难度成阶梯状层层递进,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操作,在操作中可请各种操作较规范的幼儿进行演示,以指导较差的幼儿,或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慢慢地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2.恰当选择各种操作活动类型。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设计合适的操作类型,将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创造性操作依据教育实际进行选择并有机配合,幼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相对自由地进行操作、比较、探索,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有关归纳、概括。例如在二等分教学中,首先在探索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其次,在验证性操作活动中,巩固对二等分含义的理解并探索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最后,在创造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对同种材料进行多种分法,得出不同的等分形式。在此教学过程中,操作过程环环相扣,操作类型相辅相存,幼儿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步步接近和抽象出二等分的数学内涵。

3.注重操作过程的指导和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和效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注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良好的效果形成于合理的过程之中。操作前:通过操作规则、注意事项的交待,简洁、明了的指导语使幼儿能独立有效地去操作、去“做”,使幼儿的“做”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在操作中:(1)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反复尝试,重视他们发现的问题,并允许其有各自活动的水平;(2)有针对性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进行个别指导,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帮助其克服操作中的困难,防止包办代替,使微观指导落到实处。(3)关注幼儿所进行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宏观地调整、控制教育过程,切实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作用。操作结束后对幼儿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评价,该步骤对幼儿的发展很重要,心理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早已证实了这一点。(1)对操作结果进行知识性的评价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零星的、粗浅的感性的经验条理化、理性化,形成一定认知结构,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2)对操作技能进行评价,组织幼儿交流、示范、讨论各自操作方法,评一评谁的操作最规范,方法最好,在互帮互学中培养幼儿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提高比较、辩别的能力,促进数学语言的发展。(3)对幼儿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评一评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哪一位小朋友最能克服困难,哪一件操作最精细,培养幼儿从事数学学习的良好品质和事实求事的科学态度。

(三)积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操作环境。

幼儿生活的一切时间、空间都是他们接收信息的环境,各种环境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起着稳性教育的作用。提供合理的环境刺激,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在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变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

1.建立和谐的心理环境。

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它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进进行探索操作活动,它能使优越的物质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建立良好的群体,和谐的心理环境,它将与操作活动组成最大的合力,获得最大效益。

2.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操作教学篇(3)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理论、算法、技术、实现和应用,知识体系繁杂,概念和原理抽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操作系统”必不可少的的环节,我们不仅要设置实验,而且要重视实验,使其很好的辅助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工程实践能力[1]。但目前,国内操作系统课程设置多偏向于理论学习,课程实验很少。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只能掌握一些抽象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操作系统的核心,更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国和国外教学工作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重视实验与实践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2]。

1 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教师专业素质缺乏。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对操作系统内核知识可能自己都没弄明白,所以教给学生的知识也就有限了。

1.2 操作系统的后续学习课程,比如: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等,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初都是非常认真的,主观上都有强烈的想学好该门课程的愿望,但是随着课程的日益深入,由于课程理论较深较抽象,课程特征不断显露,特别是该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对前导课程(比如: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依赖很大,实验中打击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热情,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因前导课程没有学好而放弃了操作系统实验的完成。

1.3 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脱节。传统的操作系统教学中,侧重于操作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同时又没有一个功能强大而逼真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环境,从而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1.4 开设了实验课的,课程实验只停留在验证性实验和模拟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很少或者没有,更谈不上项目设计、工程设计。部分学校操作系统课时较少,只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用户接口和操作实现方式,做一些观察性的实验[3];部分学校受师资、教学环境,学会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操作系统实验室只是对一些具体的算法进行模拟实验,做一些模拟实验。而且实验课时又偏少,学生只接触到一些皮毛,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

1.5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验考核标准。实验教学,很多学校采用代码阅读方式,教师带着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验代码,然后让学生编译运行通过,这样就算完成任务了,根据没有真正得到能力的培养。实验考核就是看学生程序代码是否调试通过和实验报告的方式,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填写实验报告,而且有的实验是无法用报告的形式呈现的。

2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国内很多工科教师都缺乏工程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力不从心。针对这种状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4]:(1)定期的或利用学术假期派专业老师去工业界工作或学习。(2)学校要和企业在科研和教学项目中大力合作。这样企业可为学校提供操作平台,教师也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提高教师项目管理与研发能力。(3)把工程经验作为平庸和提升教师的条件,这样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2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确立相应的教学层次,以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期的教学。之所以要开展分层教学,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差距。[5]

操作系统实验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实验。每个小组人数5-6人,不宜太多,小组成员优、良、中、差适宜搭配,有一个小组长,以便带领实验过程的讨论。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调动所以学生的积极性。

2.3 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分层次设计实验内容,把实验分为易、中、难三个层次。容易的是验证性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简单的分析操作系统的功能,不要求写复杂的代码来模拟操作系统的功能;处于中间的是模拟实验,通过模拟作业调度、进程调度、内存空间分配与回收、虚拟存储管理中的地址转换和缺页中断等,使学生加深理解操作系统算法;难的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对学生要求较高[6]。在设计实验内容时,还可从趣味性、真实性、综合性、工程性等方面考虑,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得到培养。

2.4 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

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代码阅读式、功能模拟式、内核扩展式、独立设计式[7]。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提高自己的有效方法。操作系统实验中,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学生层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1)项目驱动的方式。每次实验前,教师给定要完成的任务和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并从项目研发的经验、常用的方法等引导学生。(2)实例引导。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 “代码阅读”现有的一些开放源代码系统,理解后进行功能模拟,在可能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由于实验采用了分组实验,每次实验教师选取设计和实现做的好的小组进行汇报答辩,给予加分。每组的总评成绩按其设计的项目难度系数、组内、组间、教师打分进行综合评分。组内成员按其在项目中担任的任务、所做的贡献,小组长给予评分。

3 小结

实验教学是“操作系统”必不可少的的环节。本文分析了操作系统实验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分层教学、分层实验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研究。作为高校教师,应对实验、实践课提高重视,积极探索更好的实验及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出高素质、高实践、高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观七,周细义,张可.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9(12):85-87.

[2]Abraham Silberschatz.操作系统概念[M].6版.郑扣根,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60.

[3]梁宝华,郑志,汪世义.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J].2012,14(6):144-146

[4]吴强.基于系统实验的操作系统教学方法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10):44-46

操作教学篇(4)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上大学是读书的正道,成绩不好才不得不到职业学校学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的共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有了偏见。长此以往,学生自己也觉得矮人三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明显自信心不足,且学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至于专业操作练习就更是叫苦叫累,不愿动手,不肯勤练,觉得即使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应该说这是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面临的困境。那么,对此境况我们是一味地对学生“恨其无能,怒其不争”,还是先解决教师的认知问题?当然,首先教师要反省,必须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念。我就“如何让学生体验到专业操作学习是甜蜜的”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信任是学习的第一要素

不论是学专业还是学理论,信任都是第一要素。在年少的时候,我们像白纸一样,所以对老师所教的东西、书本上所写的知识都是无条件地信任。那个时候我们总是力求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记下来,或者把书本上的名言警句抄在日记本上细细品味。然而,当我们逐渐长大后,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老师所言和书本的所写总是持怀疑的态度。所以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把学生当作我们的朋友,打开他们的心扉,重树他们对我们的信任。

二、专业操作的味道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专业操作技能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毕竟这是他们将来吃饭的“饭碗”。但现状是:一旦让学生进行专业操作练习,他们就心不在焉、懒懒散散、叫苦连天。关于这一点,我有深切的体会。那么,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应呢?我想,是教师没能让学生体味到专业操作的甜蜜。犹太人对知识的热爱众所周知,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那么他们对知识的热爱靠的什么呢?被称为“犹太智慧羊皮卷”的经典《塔木德》里有这样一段话:

犹太小孩第一次上课,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由拉比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他会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就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一边诵读字母的名称,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还要请他吃蜜糕、苹果和核桃。此举的目的是告诉孩子,知识是甜蜜的。

相对照我们的读书文化,简直充满了斑斑血泪。我们关于读书的文化联想,大抵具有悲凉之意,存在“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喟叹。所以,学生觉得学习是苦的,而学技能更是苦中之苦。在这样的心情下,学生显然体会不到学习的甜蜜与快乐。那么,教师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甜味和乐趣呢?

(一)师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意见。

打破传统的操作教学程序,即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慢慢练的模式。教师要绝对地相信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参与操作的积极性,并允许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出差错。教师还要给予纠正,抑或跟学生探讨,让学生说出想法、阐述观点,最后达成共识。如此做法定能得到学生们的喜爱。例如,在餐厅服务课的托盘操作教学中,先给每个学生一个托盘,让他们自己试着托一托。那么,这个时候,十个学生就可能有十种不同的托法,甚至有些姿势会非常滑稽可笑。同学之间也必定会相互争论或相互取笑,如此这般,课堂气氛就一定十分轻松和愉快。在这样的序曲中,教师再拉开教学的帷幕,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当然,学生也不会叫苦,更不会觉得无聊枯燥,而一堂托盘操作课就这样轻松地完成了。因此,在专业操作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无论对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效果来说都是非常可贵的。

(二)培养学生对专业操作的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操作教学时的第一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专业操作的爱和兴趣。学生只有爱操作了,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了,才会积极地参与,并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例如,在教学上台面设计和制作时,先给学生们展现一些美轮美奂的台面设计经典,让他们充分地享受美,让他们在美中生爱,直至激起他们自己创造美的欲望。此刻,教师再娓娓道来,学生也就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了,脸上也就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心里则是另一番味道――甜丝丝。

(三)让学生看到专业操作的价值和前景。

在多年的带班过程中,我总能听到学生这样说:“餐厅服务操作技能太简单了,以后工作时再学也不迟。况且将来也不一定从事这一行,那现在不是白学了吗?”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很能够理解的。因为学生对这个专业操作技能的价值不了解,对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所以,专业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托盘、餐巾折花、斟酒、摆台等操作技能在餐厅服务中的重要性。内行的人都知道餐厅服务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客人是否满意,熟练而规范的操作技能是一项重要的检验指标。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在校期间所学的餐厅服务的各项操作技能的作用,其就像房屋的基石,也好似铁轨上的榫木。没有它们,万丈高楼不会平地起;没有它们,火车不会响,也不会有黄金万两的效益。餐厅服务工作是实实在在的面对客人的工作,这项工作如果出了差错,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弥补的,有些即使能弥补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学校时熟练地掌握餐厅服务工作的各项操作技能对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非常必要。至于学生对专业前景的担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他们。第一,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餐饮服务行业的现状,并以从多方面、多渠道得来的信息帮他们分析餐饮服行业的发展趋势。应该说餐饮服务行业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对服务员的需求量也很大,特别是具备高技能的优秀服务员,更是供不应求。学生了解这些信息后,自然就会信心百倍,在操作练习的时候也就会感到甜蜜、快乐。第二,帮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生涯是从他们选择这个专业的那一刻开始的,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将来工作的一部分,现在的基础越牢,将来的工作就越得心应手,前途也就越光明。

操作教学篇(5)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体现当代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各个高校中基本上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这样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有些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就已经接触过,面对这样的尴尬状态,我们势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绍兴文理学院计算机中心经过讨论决定从操作平台作为切入点,打破Windows操作系统在绍兴文理学院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教学中引入Linux操作系统. 1Linux操作系统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区别 从发展的背景看,Linux与其他操作系统的区别是,Linux是从一个比较成熟的操作系统发展而来的,而其他操作系统,如WindowsNT等,都是自成体系,无对应相依托的操作系统.这一区别使得Linux的用户能大大地从Unix团体贡献中获利.因为Unix是世界上使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操作系统之一,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微机和巨型机的多任务系统,虽然有时接口比较混乱,并缺少相对集中的标准,但还是发展壮大成为了最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之一. 从使用费用上看,Linux与其他操作系统的区别在于Linux是一种开放、免费的操作系统,而其他操作系统都是封闭的系统,需要有偿使用.这一区别使得我们能够不用花钱就能得到很多Linux的版本以及为其开发的应用软件.当我们访问Internet时,会发现几乎所有可用的自由软件都能够运行在Linux系统上.OS/2和WindowsNT等操作系统是具有版权的产品,其接口和设计均由某一公司控制,而且只有这些公司才有权实现其设计,它们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发展的〔1〕. 2将Linux引入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可行性探讨 在绍兴文理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Linux操作系统,这个决定是通过多方途径进行论证得来的.一方面,我们从本地一些大型国企和政府部门进行调研,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发现大多数单位的计算机系统中都安装了Linux操作系统,并且这些单位明显更偏爱于有Linux基础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对于Linux操作系统,70%以上的学生非常感兴趣,15%的学生乐意接受,7%的学生有兴趣但不知道学习Linux的意义何在,8%的学生无所谓学与不学,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大约1%)有抵触心理.Linux操作系统作为教学内容将能够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后续提高课程.众所周知,当前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已经涵盖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几乎全部内容,在高校重复中小学的内容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浪费资源.但是考虑到知识的连续性,如果全面更新原有的教学体系,也将造成原有知识的浪费.况且当前微软体系还有绝大多数用户群,完全取消并非良策,应当寻求一条能够平稳过渡的途径.Linux操作系统及其基于该系统的应用程序并不排斥微软系统的应用,它可以兼容Office的全部文件格式(如:doc,xls,ppt等)〔2〕.因此,我们选择Linux操作系统既可以弥补以前Windows操作系统的单一性,又可以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平稳过渡.从这两方面来看,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引入Linux操作系统是可行的. 3基于Linux平台的高校计算机教育 对于多数老师来说,也是初次涉及Linux操作系统,为了能较快地掌握此操作系统,在2006年初,绍兴文理学院主办了由教育厅高教处和省高校计算机研究会联合举行的Linux推广和教师培训.在2007年暑期,LUPA机构又在绍兴文理学院开展了Linux教师培训.同时绍兴文理学院计算机中心的老师也通过自学、相互交流、进修等多种途径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从2007级开始,我们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将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改为选修课,或以考代修;把Linux操作系统平台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必修课.系统平台全面从“Windows”转到“Linux”,使学生具备在Linux操作系统平台下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但是,在经历了两个学期的基于Linux平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之后,绍兴文理学院计算机中心在2009年不得不考虑再次改革.4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将Linux的教育当做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来看待,整体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在实施过程中考虑还不够全面. 目前个人操作系统主要是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不论是办公和软件的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深入人心,倘若将教材马上改成Linux操作系统有点不切实际.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撇开MicrosoftOffice而使用Linux自带的OpenOffice.但是,遗憾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OpenOffice仍然无法超越MicrosoftOffice,其功能完全不能与后者媲美,在实际使用时,出于使用习惯和处理原格式文件以及消化外来资料所带来的麻烦,我们很难轻易放弃微软的Office而改用Linux平台的OpenOffice.学生在学习时十分抵触,老师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另外,Linux可以在服务器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基础应用部分发展缓慢,仍然是其薄弱环节.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重点放在基础应用这部分,这样不能完全体现它的优越性,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补充Linux其他方面的知识. Linux系列的课程除了Linux基础之外,还包括系统管理、网络管理、SHELL程序设计、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内核设计等的课程〔3〕.我们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和学生兴趣的不同,在课堂上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倘若是课程的学时不允许增加课程内容的话,则可以将Linux的基础课程变成公选课的形式出现或者在学校第二课堂里增加这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Linux操作系统的学习. 教师也应该增加Linux方面的知识,提升这方面的能力,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把握好方向,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考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加入实际应用的元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Linux的热情,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p#分页标题#e# 5结束语 中国要发展自己的软件产业必然要采用开源软件,必然要在Linux基础上进行发展.而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引入Linux操作系统,无论是对学生的就业,还是对Linux的普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引入Linux操作系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应该跟随Linux发展的方向,取其长避其短,这样才能提高其认知度和接受度,否则只能以失败告终.

操作教学篇(6)

1.1 教师专业素质缺乏。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对操作系统内核知识可能自己都没弄明白,所以教给学生的知识也就有限了。

1.2 操作系统的后续学习课程,比如: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等,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初都是非常认真的,主观上都有强烈的想学好该门课程的愿望,但是随着课程的日益深入,由于课程理论较深较抽象,课程特征不断显露,特别是该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对前导课程(比如: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依赖很大,实验中打击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热情,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因前导课程没有学好而放弃了操作系统实验的完成。

1.3 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脱节。传统的操作系统教学中,侧重于操作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同时又没有一个功能强大而逼真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环境,从而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1.4 开设了实验课的,课程实验只停留在验证性实验和模拟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很少或者没有,更谈不上项目设计、工程设计。部分学校操作系统课时较少,只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用户接口和操作实现方式,做一些观察性的实验[3];部分学校受师资、教学环境,学会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操作系统实验室只是对一些具体的算法进行模拟实验,做一些模拟实验。而且实验课时又偏少,学生只接触到一些皮毛,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

1.5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验考核标准。实验教学,很多学校采用代码阅读方式,教师带着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验代码,然后让学生编译运行通过,这样就算完成任务了,根据没有真正得到能力的培养。实验考核就是看学生程序代码是否调试通过和实验报告的方式,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填写实验报告,而且有的实验是无法用报告的形式呈现的。

2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国内很多工科教师都缺乏工程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力不从心。针对这种状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4]:(1)定期的或利用学术假期派专业老师去工业界工作或学习。(2)学校要和企业在科研和教学项目中大力合作。这样企业可为学校提供操作平台,教师也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提高教师项目管理与研发能力。(3)把工程经验作为平庸和提升教师的条件,这样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2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确立相应的教学层次,以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期的教学。之所以要开展分层教学,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差距。[5]

操作系统实验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实验。每个小组人数5-6人,不宜太多,小组成员优、良、中、差适宜搭配,有一个小组长,以便带领实验过程的讨论。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调动所以学生的积极性。

2.3 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分层次设计实验内容,把实验分为易、中、难三个层次。容易的是验证性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简单的分析操作系统的功能,不要求写复杂的代码来模拟操作系统的功能;处于中间的是模拟实验,通过模拟作业调度、进程调度、内存空间分配与回收、虚拟存储管理中的地址转换和缺页中断等,使学生加深理解操作系统算法;难的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对学生要求较高[6]。在设计实验内容时,还可从趣味性、真实性、综合性、工程性等方面考虑,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得到培养。

2.4 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

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代码阅读式、功能模拟式、内核扩展式、独立设计式[7]。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提高自己的有效方法。操作系统实验中,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学生层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1)项目驱动的方式。每次实验前,教师给定要完成的任务和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并从项目研发的经验、常用的方法等引导学生。(2)实例引导。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 “代码阅读”现有的一些开放源代码系统,理解后进行功能模拟,在可能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操作教学篇(7)

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老师的要求还未说完,已有孩子开始操作,结果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抑或在交流时,交流的同学似乎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仍然沉浸在动手摆弄的亢奋状态中,对于同学的交流充耳不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活动之前,为了保证活动的实效,应该制定一些简单的行为规则。如:课前明确告知什么时候该动手,什么时候不该动手;在宣布动手操作之前,必须先听清操作的要求;当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要停下手中的一切活动,倾听别人获得的数学成果等等。必要的操作规则绝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恰恰相反,只有让学生在有序的、规则的课堂中,在有效的交流和活动中,才能实现个性展现,思维提升、智力发展。

二、情感的需要是有效操作的动力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从这个角度上说,没有学生积极情感投入的操作,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历。

例如教学8+5时,部分学生迫不及待说出答案等于13,由此可见,学生对计算这样的加法并不是一无所知,相反他们对这样的计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思维,老师如果视学生的经验、情感无睹,依旧以操作一步步地牵着学生走,那么此时的学具使用就完全违背了动手操作的本意,更达不到操作探究的目的。此时倒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借助学具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验证过程,才可谓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操作的价值也才真正得以体现。

三、适度的指导是有效操作的关键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但这种“自主”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适度的引导是必须的!

教学一年级下册《求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把两种花片排一排、比一比”,结果发现有的学生直接把红、蓝花片排成了一排,有的把红、蓝花片排成两排,但是没有对齐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探究经验和能力储备。而老师如果让学生讨论“怎样摆就可以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会爆发出“要一个一个对齐了放”。这样学生就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指导同桌合作来排一排、比一比。有了这样的引导,不仅为后面的交流准备了丰富的个人理解,还确保了活动的有效和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引导绝不是牵着鼻子走、包办代替,而是由扶到放的培养和塑造的过程,当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之后完全可以绝对放开,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方法的获取具有更长远的价值和意义,切不可想当然地完全放开,这只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与有效的课堂失之交臂。

四、及时的总结是有效操作的重要保证

在通过操作解决概念、计算等问题后,教师要积极的进行评价,及时地引导,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目的、过程、作用进行回顾,从而提升操作的内涵。

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的重点是理解笔算的方法,当学生说出“先拿出4捆和3根,再在4捆下边摆3捆,在3根下边摆1根”时,教师应及时的组织学生思考,“这种摆法好不好,为什么?”通过总结评价,既能使发言的学生得到鼓励,又能有效地将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的要求渗透在了其中。在后面用计数器时,“为什么在十位上拨3,在个位上拨1?”这样,学生就更能领会数位为什么要对齐的真谛。接下来,竖式的计算方法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这种数学思维的反思对学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数学”地解决问题,让操作有效地生成“成果”。

操作教学篇(8)

(1)系统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当前技术发展潮流追踪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讲解操作系统课程时,往往局限于介绍具体方法和技术细节,忽略对技术发展历史和当前技术潮流的诠释。既不能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又无法对专业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本门课程争取使用3-4学时的时间详细讲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著名人物、分类体系和技术发展趋势。这样的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使命感,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2)作系统基本设计原理与核心技术方法的分析讲解本门课程注重对基础专业理论的讲解,从五个方面详细剖析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对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接口等基本的设计原理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操作系统的各种基本设计原理中包含了大量的算法设计与技术实现优化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剖析算法设计思想和优化教学法的差别,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而不是僵化的向学生灌输思想。

(3)真实操作系统案例的组成结构与实现特色剖析对比。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体系严密,各种技术方法错综复杂。要注重选用真实操作系统作为学习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进程管理”时,将Linux系统与WindowsXP系统进行对比;讲解“文件系统”时,对Linux、FAT32、NTFS等各类不同的文件系统进行对比;讲解内存管理时,对Minix、Linux、Win-dowsXP系统进行对比。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备课难度大,但是教学效果却非常好。

(4)操作系统原理与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关联。《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内容和知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专门讲解“操作系统硬件基础知识”以融合《计算机原理》课程知识;重点分析“应用程序编译链接过程”以融合《编译原理》课程知识;在“进程同步互斥、I/O设备同步阻塞-异步传输”的内容中有机融合《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关联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贯通,有效的促进了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的系列化分类,在选用优秀计算机经典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教学方式的科学与合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定位于专业基础必修课,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计算机领域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建立扎实完整的软件基础理论体系。《操作系统原理》是讲述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应用程序运行控制、人机交互接口实现等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不断加强对《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投入,积极完善师资队伍、改进教学计划、建立完整实践环境、主动追踪技术发展潮流,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面向应用、软件等各专业学生授课,实现“承上启下”的总体教学目标。《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基础课,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软件方向主干课。在教学计划中,本门课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对低年级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3)原理、实践、现实应用相结合,为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服务。《操作系统原理》是综合了基础理论讲授、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最新技术发展潮流追踪等多项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建设存在教学工作量大、上机实践环节重要、学生学习任务重等特点,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原理讲授与上机实践脱节、课堂学习与现实应用剥离的情况,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采用“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为此,在《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建设中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内外经典操作系统教材,努力搭建多种操作系统平台的上机实践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督导力度,加强对技术发展潮流的追踪。

操作教学篇(9)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方法;探讨

一直以来,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都是从事该课教学的教师探讨的问题。笔者从事多年的操作系统教学工作,想就这些年来在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方法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不知是否能对那些刚刚踏入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新人们有所帮助和启迪。

本文从如何根据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和内容,结合二本、三本学生的学习现状,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其中合理地、适当地讲究其教学艺术。

操作系统课程能作为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课程之一,其重要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可见一斑。它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涉及面广,算法繁多,综合性强,灵活性大等特点。因此,造成学生理解掌握困难,教师绞尽脑汁也很难取得理想地教学效果。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做法。

1 多变少 繁变简

针对操作系统概念多、算法繁多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们比较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

1.1 抓住重点,多就会变少

在操作系统概论一章中,诸如并行、并发、多道程序设计、系统调用、分时、实时、内核、虚拟、共享等概念多达几十个[1],铺天盖地而来,一下子就把学生弄得晕头转向了。还有在介绍各种资源管理时,分配算法繁多,学生们也经常搞错算法的适用范围。

如告诉学生概论中的概念,你只要有一点印象就行,不用急于弄明白,在概述中重点了解操作系统定义和功能。又如通过用Word中复制一个文件的全过程的介绍,将其中所涉及到的文件、设备、存储等许多细节上的管理一一指明,若这些工作完全由用户自己来实现,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而事实上现在的用户简单到点点鼠标就能实现,就是因为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存在。学生们听完课后,从总体上对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有了初步地了解。采用资源管理的观点,把操作系统比作“管家”,它将计算机系统资源管理得井井有条,让“雇主”满意是操作系统的服务宗旨,这才是本章的重点。计算机系统资源有两类: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操作系统管理的对象,也就是这些资源。进一步引申到硬件资源主要有处理机、存储器、I/O设备,软件资源包括以文件形式存储的程序和数据。因此,用资源管理的观点看待操作系统,它包括相应的四大管理,即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围绕着操作系统这个计算机系统的“管家”的职责,是什么?如何实现?最终“雇主”是否满意等问题,即是操作系统这门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至于那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在以后的各个章节中会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的。学会不同的情况下做恰当地取舍,才能更好地理清思路,扫清学习上的障碍。另外,针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差的情况,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用形象直观的原理图来描述所讲授的内容,以取代大段的文字说明。采用这种方法后,学生们感到把书学薄了。

1.2 找出共性,繁就会变简

对于各种资源分配的方式,为了便于学生们掌握,归纳总结出四句话:资源分配先查“表”,依据“算法”来实现,出错/异常找“中断”,操作系统“来”解决。以内存中虚拟页式管理为例,请求分配页框时,首先通过查找位示图(可看作是记录内存分配情况的表格),若能满足需求的话,把分得的页框号填入页表(进行地址映射的表格)中所对应的表目里。否则,操作系统需要按照淘汰算法淘汰一页后,再把所需要的页装入内存。实际上在这里操作系统是利用缺页(也称之为页故障)中断处理程序完成淘汰和将其装入内存的。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在各种管理中所用到的主要数据结构“表”:PCB(进程控制块)、FCB(文件控制块)、DCB设备控制块)、PT(页表)、ST(段表)等。主要算法:处理机调度算法、淘汰算法、磁盘调度算法等。中断包括缺页(段)中断、地址越界中断、存储访问越权中断、I/O中断等。而中断服务处理程序就是操作系统中处理解决各类问题的主要系统程序。有了清晰的思路,繁杂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了。

2 抽象变具体

操作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内容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学生们学起来总觉得似懂非懂。

2.1 用生动形象的例子使抽象变具体

在讲授死锁避免中的银行家算法具有保守性时,说明不安全不一定死锁的道理。给学生举了利用过街天桥过马路的例子,在天桥上走路肯定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即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不会发生死锁;而穿行马路,也不一定发生交通事故,即系统不安全,也不一定会发生死锁的道理。银行不会明明知道你无能力归还贷款,还冒着风险向你发放贷款,这就是银行家算法的由来。还有对死锁的预防、死锁避免、死锁检测以及死锁恢复之间的关系解释时,用“甲流”的例子打比方。死锁的预防好像打了“甲流”的疫苗,且不去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肯定不会得病。死锁避免,去了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但已经打了经过证明百分之百有效的疫苗,也不会得“甲流”。而死锁检测是指疫苗也没注射,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也去了,没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恰有感冒的症状,这时就需要到医院化验确诊,看看是否得了“甲流”,若得了,就应该治疗。死锁的恢复就相当于检测出得了“甲流”要治疗一样。

2.2 用图示的形式来描述问题的内在联系

在讲述进程管理一章内容时,自始至终都用进程状态图来说明进程调度、进程控制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这样,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学生便可一目了然地、轻轻松松地掌握所学内容。利用作业状态转换图和带有就绪队列等待队列的进程状态转换图一起来解释高级调度、中级调度以及低级调度之间的关系,揭示得更加透彻。总之,在教学中只要能用图说明的尽可能地不用文字来解释。

3 复杂变简单

由于操作系统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时有一定困难。特别对于基础较差的三本学生来说,就更难了。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把那些较难理解的问题变得较为容易些。

3.1 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将难题变得容易

在讲述管程的结构时,为了说明入口队列、紧急队列与条件队列三者之间的进程内在联系时,形象地用到行政大厅办事的过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假定某市行政大厅,一次允许若干人进入大厅,那些未被允许进入的人就在大门外入口队列中排队等待。进入大厅办事的人,根据他(她)所要办的事情所属部门分别在不同的窗口前办理,若办理相同事件的人不止一人时,那就会有人在条件队列中排队。正在办事的人中,又可能有人需要去复印相关资料,暂时离开当前窗口,在他后面的人就可立刻得到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暂时离开去复印的人回来后,工作人员继续为其服务时,在他后面的那个人进入紧急队列等待。也就是说,当服务结束后,在紧急队列中的人享有优先权。当在大厅的人中有办完事情的了,先看紧急队列中有无等待者,有则为其服务。否则,从入口队列中放新人进入[2]。

还有,在讲授系统调用功能和实现过程时,同学们被一会儿是用户态一会儿是系统态给搞懵了。可以用储户到银行存钱、取钱的过程来说明系统调用中的处理机状态。储户到银行取钱时,在窗口外填写好取款单,相当于用系统调用提出资源请求,这时是用户态。把取款单从窗口递给银行工作人员后,经一系列地验证核实,所需要的取款从银行的服务窗口递出。尽管你把钱存入这家银行,你也不能直接从保险柜里拿走你的存款。整个取款验证核实工作是由系统完成的,所以是系统态。一旦储户从窗口得到钱款后,系统服务结束,又回到用户态,你可以随意花属于你自己的钱了。

3.2 交给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针对学生自学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在每一章的小结过程中,对于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并指出与前后章的联系,使学过的内容更加巩固,为新的一章开始打下基础。比如:在讲完存储管理一章后,总结资源管理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分配和回收;共享和保护;逻辑到物理;虚拟和扩充。这是资源管理功能的共性,在不同的资源管理中,又赋予不同的含义,只要掌握特性,便可融会变通。让学生对设备管理功能,按上述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期末复习时用平时交给学生们的归纳总结方法,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3 分散难点循序渐进

在操作系统的教学中遇到几个难点问题,一是程序运行的并发性,由于学生们平时上机编程序都是在单机环境下顺序执行的,考虑问题时总是习惯于以往的思维模式,对于并发执行很难理解。通过详细分析了用软件方法和硬件方法实现进程互斥的过程,使学生建立起多道程序设计的思想。二是进程同步机制中的信号量和PV操作的设置问题,首先分别建立起互斥模型和同步模型,然后再讨论,不同情况下信号量初值的设定。最后交代在什么情况下采用P操作,什么情况下使用V操作。结合具体问题,如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读者-写者问题,加入有条件互斥,同种组合资源的管理,经过逐步分析,由浅入深,使得学生接受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4 结语

总之,在操作系统的教学中,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能把一门大家都认为难学难教的课程,变得较为轻松易学些。

参考文献:

[1] 孙钟秀,费翔林,骆斌. 操作系统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2] 左万历,周长林.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4-92.

An Exploration for Teaching Course of Operating System

HU Yizhi

操作教学篇(10)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13-02

蜡染是人们所熟知的古老民间工艺,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的印染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去学习和探究,才能使其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我将蜡染教学引入课堂,通过生动活泼的实操课的过程,让学生把以前所学的死知识找到一个活用的机会,弥补专业教学中教师黑板讲授加学生纸面设计为主的呆板的教学模式,可以点带面,激活相关的知识点 ,如:图案的实际运用、材料与工艺、民间染花的特色等,还有像操作环节的把握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训练。

蜡染可以制成壁挂、装饰画、服装、日常装饰用品等,是一门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在艺术院校的教学层面上来认识研究蜡染,应该是服装专业教学中一个不错的选题。

我在设计这一课题时,从学校的条件和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是充分考虑到尽量用有限的资源达到相对满意的教学效果;二是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学生适应的教学形式,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操作;三是通过课题的进行,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蜡染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一、准备工作

为了避开一些过于复杂的程序,我在课程规划时作了一定的简化,以实现其可操作性.即从工具材料的购置,到教室的布置,以及各个流程、 环节的安排等都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一的考虑。

放下现在工业化机器生产的蜡染不谈,按照民间的制作方式,首先应该准备工具和材料,工具有:电炉、电火锅、电源插座;绘蜡用的蜡刀、毛笔;融蜡、煮蜡、盛染液和清洗所用的一系列容器;材料包括白棉布、蜡块、染料、固色剂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使用了部分代用品,如用毛笔代替蜡刀、食盐代替固色剂,并使用可调温的电火锅煮蜡。教具准备齐全便可以开始教学了。

二、讲课

首先要花一次课的时间来说明课程安排和讲授蜡染的基本概念及操作程序,同时拿一些蜡染实物展示给学生看,便于学生理解,最后将板书的操作环节明确地留在黑板上,这样让学生在以后的操作中可以随时参照,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三、教室布置

实操课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的条件,我组织学生将课桌并成三到四个大的案子,有起草构图用的案子;有封蜡的案子;有染色案子和熨烫案子,并留意电源插座的位置。另外还在教室一端拉一根晾布绳,上面备好一些夹子,绳子下方的地板上铺一层报纸.这样,教室“作坊”就布置好了。

四、构形

尽管学生可以从图书室和网上找资料,而我还是准备了几本黑白图案画册,这样,基本的参考资料就有了保障,以避免学生临时找资料耗去有限的课时。

在纸上起形,要求其图案适合蜡染的表现,然后利用窗玻璃将图案过到布上,这比用复写纸拷贝更方便快捷。然后标注上需封蜡的地方,这个环节是不能忽略的,以避免封蜡封错地方.

五、封蜡

取蜡块置于可调温的电火锅中,加热融化为蜡液,(预先在锅上扯一二根细铁丝捋笔用,因在锅边捋笔不安全),再将白布展平,铺在台面上,用毛笔蘸蜡液在布上描绘,由于毛笔不像铜制的蜡刀那样能够保温,所以要特别注意控制蜡的温度,蜡温高于70℃时作画,蜡汁会立即渗浸四周,造成线条化开,使花纹模糊不清,蜡温渐冷后又封不透,造成线条断续不齐,所以让学生随时掌控调温旋钮,当蜡液冒青烟时,说明蜡温过高了,这时需切断电源。学生们在布上描绘时还要边画边提一提布,以免蜡液将布黏在画板上。封蜡完毕,用手轻轻揉捏布匹,使蜡产生裂纹,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把握裂纹的位置和多少,因为蜡裂纹是蜡染最具特色的地方。

六、染色

“蜡花”准备好后开始调配染液,先用少量温水初步溶化染料,再在电炉上加热至滚开,使染料充分溶化,加入少量食盐,起到促染的作用,待染液冷却后,放入布匹进行冷染,为防止画蜡被熔,染液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30°C以下.由于学生较多,课时也有限,还有容器比较小,因此我们的浸染时间稍短,有时还采取刷染的办法,染色后凉晾再染一次到数次.

七、退蜡

传统正规的退蜡方法是将染好色的布放在沸水中煮至化蜡,那样需要大炉子加热大量的水,课堂操作条件不具备,我们曾经用过熨斗退蜡法,但退蜡不彻底,这一次我们发明了冷水洗蜡法,就是直接在冷水中将蜡搓洗下来,这样退蜡效果不错,凉干后熨烫平整。这样,一幅蜡染习作就完成了。

八、展览

教学结束后,师生一起整理全部作品,并布置了展览,并一一为作业拍照,还拍一些展览的场景,为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作一个总结,也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回顾、反思和感受的机会,使对课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整个教学过程下来,我有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让学生们有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创作和实践,如在构图方面,老师可推荐的一些传统的 适合蜡染的花样让学生做,若他们想尝试一些自己喜爱的形象图案如一些小宠物形象、卡通人物等,老师不要干涉,应理解学生的意愿,只从工艺的角度帮他们整理画稿,这样出来的作品更多姿多彩,更富有时代特色,当学生们得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蜡染作品,显出高兴和满足,体验到成就感.

在实操中采取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试验,然后将自己的制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另外要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展开想象,大胆做一些新的尝试.总之,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创作氛围,利于激发其创作热情,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以上所写实际是我蜡染教学的一个粗浅总结,我也知道一定有很多同行比我做得更好,也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能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取得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 教师面试问题 下一篇: 下乡社会实践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