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5:05
课改篇(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74-02

一、观课调研反映出的问题

尽管笔者在调研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课题研究给中小学课堂带来的可圈可点的变化,但是,笔者也真切地看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还有少数校长固守陈旧的治校理念,不愿接受新课改理念。表现在说起来让人心潮澎湃,实际做起来无声无色,说归说,做归做,说和做完全是两回事。说到底,校长就是怕因课改而影响升学率,尤其是初高中学校的校长这方面顾虑相对多于小学校长,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课改就有魄力!

2. 部分教师的课堂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笔者在观课调研中感到有些教师的课堂似乎形成了新模式,但仔细观察只是“依葫芦画瓢”地模仿他人,形似而神非。教学思路还是“老一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主义”;有的老师课堂上多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讨论交流的时间太短,有的还不到1分钟,在学生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老师就“鸣锣示意收兵”。我想这不但浪费了教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资源,也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

3. 部分教师“指导者”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一些教师还没有发挥好这几方面的作用,尤其是“指导者”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好。如,有的教师不能及时在学生学习困难时、卡壳时、争议时予以指导或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即便指导了也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或是直接呈现资料、给出结论等,而不是通过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4. 教师课堂评价学生的语言过于模式化。笔者在小学课题实验校看课调研时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老师总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说:给他(她)点鼓励。于是全班学生拍手说:“嘿嘿,你真棒”!一节课掌声不断;要么老师就说:“你真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好孩子啊!大家给他(她)点掌声”……像这样模式化的评价语,评价场景,在各种课堂上都有呈现,咋看起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实际上这样的评价语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有哗众取宠之嫌。

5. 部分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构建“高效课堂”,课堂管理是保障。笔者在观课观察,看到有的老师只顾在讲台上讲,少数学生却小声随意说闲话或搞小动作;还有的学生用手机上网聊天、看网络小说;更有甚者,有的趴在桌子上酣睡。再看老师却只顾自己讲课,全然无视学生的状态。这种现象在初中课堂表现的居多。

6. 不能面向全体,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注。笔者在听课过程中,每每总能看到几个好像无所事事、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参与学习小组讨论也马马虎虎、心不在焉,他们一般不发言或很少发言,课堂似乎与己无关。而老师的注意力多半集中在优等生身上,很少给被“边缘化”的他们发言的机会。再如,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老师总是叫固定的几名学生发言。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学生,尽管一次次把手举得高高的,却得不到老师的“关照”,他们在一次一次的失望中产生了消极情绪,手越举越低,最后干脆不举手了。

7. 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轻教学目标的达成。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过渡衔接,可谓匠心独具,但往往忽视了教学效果,预设的多,生成的少,教学机智缺乏,训练不足,检测不够重视,有的以练带测,有的想测时间不够,有的干脆无此环节,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心中没数,落实教学目标往往成了一句空话。

二、观课调研的思考

当前我市进行的“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主要是对“低质低效”、“无效”的课堂一项重大变革。课堂不仅是变革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转型,其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今天的“高效课堂”课题研究,就是让我们的教师走出讲授,让我们的学生走进合作探究,走进互动交流,提升课堂“教”与“学”的质量。面对调研中反映出的情况,笔者对此有些不成熟的思考。

1. 通过课改和“高效”课题研究,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虽说一部分教师通过“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教学观念有所转变,但还没有真正明确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一文中指出,“从事教育的人要知道,教师的思维不可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不可代替学生的认知,间接经验不可代替直接经验,唯有敢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身为中小学生的教师们,一定要谨记: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和内化的过程。“内化”要靠学生自己,老师不能代替,就像吃饭、消化、吸收,别人不能代替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去亲历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有效、高效。

2. 通过课改,借助“高效”课题研究,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我市实施的“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研究,实质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符合本地实际的“高效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这是所有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笔者不停追问的一个问题。笔者曾查阅了大量资料,理论界有好多种解释,研究者从研究的角度也有好多不同的说法,关于它的内涵虽然众说纷纭,但仔细观来,都是围绕着如何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在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一书中对“高效课堂”被定义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让我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课堂,立足于学生人人有收获、个个有发展的基本思想,构建师生人际和谐、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学生进步和发展大小,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硬性标准。因此,教师在实施课题研究中必须研究教法,改进教学策略,把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加聪明——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之一,也是课堂有效,乃至高效教学的根本要求。

3. 做实“高效”课题研究,必须研究学生,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学生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有83%的学生说:在自主学习后,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这样的课堂我喜欢;有53%的学生还说:这样学习的课堂,让我的能力得到发展,唤醒了我沉睡的思想,点燃了我学习的热情;47%的学生说:这样的学习课堂让我变得大胆、自信起来了。这项调查表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跟着改变。我市构建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充分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六字箴言”是不二法门》一文中说:“自主、合作、探究”,是教育的共同“魂魄”所在,是一切课改的“不二法门”,让学生在“学”中“生”。有研究者认为:“自主”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彰显了集体的魅力,“探究”展示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教育的“魂魄”。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多从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差距,少埋怨学生;多研究问题,少形式主义,我们就能实现“教”和“学”的无缝对接,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实现课堂的有效转型。

课改篇(2)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课改与现实教学的矛盾。学校文化系统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学校文化设施建设(显性的)和师生精神世界构建。搞改革就要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和“管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胆识。 关键词:课改;改课;自主研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27-02

自2012年起,我和学校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开始了网络自主研修之路,目的当然是为了踏上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在实践中,能有更多的有效方法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当然,无论是在网络研修活动中,还是在一线课堂教学中,与我想法相同者甚多――大家将更多的关注点多放在了“课堂教学方法”上。网络研修中,我们观看名师课例,名师讲座,集中研讨改善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实际教学中,我们听课、评课,组织集中学习与研讨。渐渐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认识:课改就是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却一直感到有一种困惑于心:即使我们努力学习了很长时间,却总也跳不出教育难题接踵而来的怪圈,总也说不清教育教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总也很难改变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的现实。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啊?前进路上的障碍到底在哪里?是应试教育?是教育体制?思之良久,也许不完全是因为这些,也许从开始我们的认识就过于单一,太过肤浅了――我们简单地认为:“课改”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并试图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来改变当前教育现状。

实际上,“课改”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系统,而“课堂教学改革”也只是组成“课改”的一部分,绝不能等同看待!

无论是一线普通教师,还是热衷提升自身能力的教师,恐怕都意识到了当前教育存在的几个矛盾:

一、应试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矛盾。

可能众多的老师都有这样一种认识:整天学这学那有什么用?到最后还是赶不上我以“题海战术”取得的分数高!

每次检测之后的教师排名,丰厚的奖励,很自然地将老师们推向了“追逐利益”的风口浪尖。而追逐这一利益最简单、最有效、每个老师都会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而研究呢?由于正处在学习、改革、摸索的阶段,自然效果不会明显,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如此“现实”的状况,如此“现实”的社会,老师们自然都会选择!

但它终究不是教育,或者说是“畸形”的教育!

二、应试教师与研修教师生存现状的矛盾。

在应试教育之下,“分数”成就了无数的“英雄”,也一次次让个别教师的研修热情遭遇寒冬。可以说,在应试教育下搞“课改”的教师是孤独的,更是无助的――没有好的成绩,也就基本上失去了“话语权”!研修需要氛围,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可操作的课堂这一阵地。但是,看着一张张考试成绩单,想当“英雄”的冲动让他们的情感天平一次次倾斜!

于是,很多参与研修的老师选择了“平时的课堂进行课改,复习阶段的课堂回归应试”。更有甚者,则学习归学习,课堂归课堂,完全两回事!

三、学校文化氛围与课改精神的矛盾。

我们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大部分已经成了聋子的耳朵――学校宣传、学生活动都在以“考试”这一圆心展开。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则早已淡出了教师的视线。黑板报、宣传栏不断更新的是“英语练习”、“诗词积累”、“奥数题库”,而“图书角”、“美术作品展示”早已灰尘满布,年久失修!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在这些矛盾仍未解决之际,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也就只有无奈罢了!

如果我们不能认清当前教育现状,仍然坚持认为“课改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仍然天真地认为“我的课堂我做主――觉得自己、自己的课堂能独善其身”,也就只能慢慢走向“研而不修”,或者“修而无果”的尴尬境地。

我觉得:“课改”是一个教育文化系统的重构过程,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来逐步完成。

第一步、以“考试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这一点,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做,我们无须担心。

第二步、学校教育文化系统地重塑。

提及“学校文化”,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那些“张贴物”等硬件设施,其实不然。学校文化系统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学校文化设施建设(显性的)和师生精神世界构建(隐性的)。

1、学校文化设施建设:

和谐、健康、发展、全面的学校文化设施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营造,更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指引。

它涉及到学校整体规划设计和班级文化建设两个“主阵地”。

(1)学校整体规划:“基于孩子成长,面向国家未来”的学校布局,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更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图书角、运动场地、文化宣传栏;音体美微课程的开设;主题班会、生活课、少先队活动等等,它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出发,构成了学校文化设计的整体布局。

(2)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符合学校整体布局的要求,同时也要反映出不同班级的不同特色。在班级里,班主任无疑是这个团体的“灵魂”――他的精神将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同时,由于学生的不同,对于未来发展需要的不同,也会使得班级文化的呈现形式、内容不同。它既体现了班主任教师的教育意志,也起到了引领学生发展方向的作用。

2、师生精神世界的重塑。

在应试教育下,提出“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理念是不理智的;在应试教育下,要求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不现实的;在应试教育下,我们妄图“以课堂教学改革”来推进全面教育改革,是不可行的。分数,已经被我们推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它已经占据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全部精神世界,已经成为“成长与发展”的代名词,是不容更改,更不容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亵渎”的。此种背景下,教师成长、课堂改革、学生发展、创造性人才的诞生,都成为了永不可实现的“梦想”!

为此,实现“课改”,绝非简单的“课堂教学改革”所能代替!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每一位教师放宽自己的视野,切实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

角色转换,才有可能将研修到的内容付诸于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课堂上践行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理念,发展教学理念。

而教师的转变,也一定会发散到学生身上,进而影响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对成长的渴望。

课改篇(3)

1.角色转换,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角色转换的切入点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而提倡“群言堂”,课堂中让学生“说”起来。这个环节我的具体做法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二是注重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多说;三是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巧说。三个步骤的实施激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了,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张扬,思想得到了升华,情操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我也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更多地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2.从教教材到用好教材。这一转换的切人点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归纳总结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用好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这个环节我的具体做法也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体验成功人物的生活,展示良好品格;二是再现典型人物的形象,培养良好的性格;三是利用典型案例人物,增强法制观念。这三步的实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动口,而且还开始动手、动脑,最终在典型人物的真实再现中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之路。这个环节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知道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

课改篇(4)

新课改,改什么?是每一位在一线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依我个人之见就是“一目标”、“二掌握”、“三层次”、“四性质”、“五关键”,具体的说就是――

一、目标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认为:“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目标,那么这个“一目标”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操作和主动探索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爱惜时间、热爱数学。

二、掌握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指出了学习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就是要把自己的知识准确的、有目的地教给学生。

达到“二掌握”,即:

一是掌握自己的学生学情,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进行课后总结;

二是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更大程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层次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说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话说明着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根据学生区别不同的层次,即:学生层次、施教层次和评价层次。

综合学生的智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等因素,把特点相近的学生归纳为一个层次;在层次教学中,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与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教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层次艺术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人性化的应用之一。

四、性质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抓住学生的心理,贴近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合理的变化课堂形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生活,利用分布于每个角落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说明白: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

(1)趣味性:学习数学,特别是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就要注重趣味性,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热爱数学;

(2)自主性:根据新课改理论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趣;

(3)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够促进小学学生动脑、动手、动心的系列化学习过程,对于小学学生显得十分重要;

(4)创造性:新课改理论提出了学生互相合作、讨论、探究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注重创新性呢?我认为:创新思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能够找到个人知识的不足之处。

五、关键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新课改,改什么?其中关键问题就是――

一是教师就要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强迫式、师生式的“师道尊严”教育体制,实现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教育方式;

二是教师就要吃透课改教材

课改教材与过去的教材在实质上是没有改变的,勾股定理还是勾股定理、思想还是思想、《孔乙己》还是《孔乙己》,就是放大了空间,留下了思维的余地,重视了课内、课外的实践,需要一线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层次,它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评课;

三是教师就要创造课堂高效

创造课堂高效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需要“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完美结合,需要合作、探究和总结,需要课前准备、课堂灵活和课后思维,才能够初见成效;

四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

课改篇(5)

东北师大博士生温恒福先生在《教育探索》撰文指出,要想科学、有效地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新课程改革十大教育教育理念, “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是其中重要一条。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曾说:“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可见,旧的考试评价标准已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瓶颈。 为此,一些气壮山河者提出取消考试,历史已经证明这是错误的。十年浩劫就有整整五年不考试上大学,造就了白卷先生张铁生之流的蠢材,此举对当时的整个国家、社会、人民造成的危害和负面影响是沉重而惨痛的。历史让人记忆忧心,过错却不在于考试的存在,考试作为甄别人才,权衡教育的手段和依据,不能取消,关键是考什么和怎么考。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后者较前者更不可测量,综观现行的大部分考试还是倾向于前者。而且,更糟糕的是许多教师无论在授课方式还是授课方法上都在用老一套,捧着“新经”念“旧经”。原因何在,课程改了,评价依旧,考试指挥棒在作怪,导致了课程改革落实工作举步维艰,考试成为阻碍课程改革的樊篱。因此,考试改革,特别是在试题设置上要有意识地增进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察。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并没否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二者不是两块,而是一个整体“素质”。为此,试题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前者又要关注到后者。对后者我们已有丰富的经验,前者是我们思考的难关。我们可做如下的尝试:打破“一锤定音”采取多次考核或者给一次考试不理想的考生多次重考权;打破单一的“全国统一考试”给地方甚至是大学适当自主选拔人才的权利;打破“单一试卷”而要兼顾考查综合素质,例如,除笔试外,可以将试题安排在竞赛、游戏、制作、合作探究、创造发明、交际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进行;甚至注重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试卷,供不同考生选择;打破“一人一卷”,出合作性考题,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完成考试。等等做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课程改了考试也需要改,两者都是为更好地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加强考试制度评价改革迫在眉睫!(网友:王鹏飞 王秋娟) 来源:人民网 2003年5月29日

课改篇(6)

    在市课改领导小组的组织安排下,对实验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课程教材培训。在培训期间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等,再次学习邓小平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参加培训的120多名教师深有感触地认识到这次课改的重大意义,加强了对课改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www.diyifanwen.com 教育整理)

 二、认真实践,探求发展

      基于思想观念的提高与转变,我们对课改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实施课程改革是挑战也是机遇。说是挑战,是因为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要实现课程目标,必须进行认真学习和认真实践,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说是机遇,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实施新课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的事情,我们理应肩负起这一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我们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以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

     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2.课程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课程目标的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的选择。课程目标的“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五个学习领域”有机地进行渗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学期初就要求教师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做好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基本反映“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促发展。

      实施新课程,首先教师要转变教书匠的形象,要学会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促发展,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师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开发者;其次要转变教学行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第三,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

      (1)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课改、以教研促发展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来制订教学计划,按人教版教师用书选择好内容;

 编写教案时将目标转换为可观察性、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

 要进行课的设计;

 要上好课改课;

 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要营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

 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要进行课后反思

       (2)建立了课改学科中心组。我们在XX年9月建立了课改学科中心组,中心组成员来自各校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年轻教师,中心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课改,以教研促发展。我们在专题研讨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解决一些突出问题,以达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作用。如上学期我们中心组成员陈志军、黄冉、叶浩等三位教师上了三节课改公开课,较好地传播了教师角色转变、如何编写教案以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课改理念。来观摩的教师的共同感受是这几节课很有创意,解决了他们在实践中不能有效跳出原来教学模式的难题,起到了示范作用。第二学期在全市四城区开展新课程的教学比赛,通过比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用课程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选择方法,真正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课改深入开展。本学期教育部课改中心组到我市检查课改工作时,观看了一节体育课,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3)形成制度

 学习研讨制度,我们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发展的做法,首先是制定学习、研讨制度。每月的单周五上午为课改中心组学习时间,一年来人人都能坚持学习,学习内容丰富多样,有理论知识、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实践探讨等,在学习时间上得以保证。 共2页,当前第1页1

 任务制度。每学期初,中心组选择突出问题,由中心组成员承担任务,结合学习,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管理制度。中心组成员的学习、任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管理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平时大家相互沟通、交流、相互促进,起到相互管理的作用,形成一种良性的管理制度(如学习情况、完成任务情况、建立教师成长袋等等)。

      三、实施新课程产生的变化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1)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如教师行为的变化,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启发、引导、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民主、动态、和谐、互动,教师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2.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1)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对内容选择的自主权,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如主动探究、主动与同伴交流、互相帮助等)。

      (2)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主动关心集体、关爱同伴、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

      (3)教学过程中,学生态度、情感得到充分展示,在小组及全班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功体验。

      3.积极开展发展性评价。

      (1)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评价能客观地体现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的自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课改篇(7)

的确,教学改革与教育改革一样,也和所有的改革一样,需要回归。回归就是要回到原点去,回到事物的本真状态,回到发展的规律上去。在回归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种陌生感,由此充满新的想象,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从这些意义上说,回归是另一种发展方式,可以视作是更为深刻的发展。因此,回归绝不是回到原来的状态中去,更不是一种倒退和“复辟”。值得注意的是,总有一些人,或因为认识上的模糊,或因为情感上的“别扭”,或因为实践中的困惑,以“回归”的名义,试图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回到改革之前。关于学习方式的争论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现象。

在不少场合,一些专家反复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出质疑。其基本观点是,接受学习应是中小学生主要、基本的学习方式,但课改以来对此重视很不够,甚至已被边缘化了;同时,对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过于重视和强调,从而挤掉、压垮了接受学习。他们也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必须具备条件,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方法不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无法进行的;还有人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贵族化”的学习方式,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不适合的。当然,他们的观点中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较长时间以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形式主义严重,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是“走过场”式的学习,如此有何必要坚持?总之,他们主张,应当“回归”到课改之前的接受学习中去。这样的争论,经常发生。

课改篇(8)

作为一线教师,平时我们接触得最多的是课堂,是学生,所以,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的方面,讲讲新课程实施一周年以来自己的感受,以及几点建议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感受

新课程实验进入了深入推广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面对一系列艰难的挑战。课改刚刚开始时,部分教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观念的转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为此领导在全体教师中提出:“穿新鞋走新路,穿老鞋也要走新路”口号。要求教师都要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指导教学,要求教师在观念上同步进入课改,为促使教师真正转变观念,我们把教师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学习、提高的过程,只有确立新课程倡导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一系列新型观念,一年来课改的实验方向――转变观念,才会健康发展,课程改革才会有一次全面的创新。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

“新课程、新理念”是我们常常挂在口头的词语,如何全面把握“新”、“旧”理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似乎是觉得司空见惯,可又一时说不清、道不明。下面就课堂教学的观念简单谈一下我的观点:

1、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2、教学转向的核心是什么

是教学本质的转向。具体而言:(1)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2)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3)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4)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5)教学过程从“重结论”转向“重过程”;(6)教学对象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7)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

3、实现教学转向应把握好哪几个关键

(1)凡是学生能探索的老师绝不代替;(2)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去暗示;(3)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活动的余地。

4、进行教学课堂变革,首先弄清教学的结构是什么

教学结构不清,自然是盲目乱改、乱变,无的放矢。简单的说,教学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认知结构三个部分。知识结构包括同化结构和顺应结构(同化、顺应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师、生、教材、教法;认知结构是指内化了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行教学变革就是对教学的构成进行合理摆布、优化、改造,使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学科特点。

三、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这是大家谈得最多的问题。几乎把新课程理念局限在了这一方面(其实,学校把握教什么,老师研究怎么教,这就是学校实现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向以课程管理中心转变)。但往往又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方法”是研讨不是回答;“形式”是演绎而不是归纳;“手段”是组织而不是指令。

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实现两个转变:(1)从教师行为转为学生行为――不是老师怎么教而是学生怎么学;(2)从感觉效应转为运动效应――体验才有价值。

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五、反思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课堂形式:一种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这种形式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老师一点一点地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设计了一层又一层教学环节,学生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

课改篇(9)

[教学案例]

课余,在办公室。同班教学、英语学科的王凡老师冷不丁问了我一句:你跟学生讲地震了?愕然数秒,方想起来刚刚在一个班讲过的《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课。根据课标要求,要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因此,教学中必然涉及对李四光作为科学家的主要贡献的介绍与学习。而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紧扣课标,并结合教材课后的“本课测评”(①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杰出成就?②李四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于是,我对作为教学重点的李四光的主要贡献作了如下处理和表述――

李四光的主要贡献:

(1)科研成就(学术贡献):

①在地质力学领域: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

②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创立蜓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被中外古生物学家普遍采用。

③在冰川学研究领域: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2)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①地质力学的运用――

A.勘探石油资源:相继找到大庆、大港、胜利、华北、江汉等大油田,了西方国家的“中国贫油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B.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C.预测地震:有利于加强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②冰川学的运用――

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而王凡老师所问的“地震问题”就在其中。原是我向学生介绍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运用的过程中,提到了李四光的中长期地震震中预测,尤其还提到未来可能在河南境内如豫东地区发生大地震,当时学生的课堂反应相当强烈。只是没想到,学生对此问题的讨论居然“惊动”了英语老师!

[课后反思]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学生对于课堂问题的强烈反应,甚至如上述案例中延伸至课下、其他课堂的讨论?当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存在就具有合理性。从合乎情理的一面来理解,我们的学生是关注生活的,而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之发生有机联系之时,发生共鸣实属当然。

但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所表达的,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东西,甚至是存在争议的,引发学生的强烈反应,那就要审慎以对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宣传教育工作的号召,结合这一教学小结似乎有些“唱高调”,但起码为师者,不能误导学生。

[改进措施]

考虑到学生对“地震问题”的强烈反应,之后另一个教学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突显课标要求和解决教学重点的大前提下,将李四光预测地震灾害的知识点作为一个开放性话题作了拓展与延伸:首先,地震是可防可测的,这体现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发展和增强;其次,地震离我们也并不遥远,这恰恰要求我们思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人生命题,好好把握生命赋予我们的每一天;再次,科学的世界奥妙无穷,等等。

[心得小结]

历史课堂上的一个“小问题”,课下却成为惊动其他老师的“大问题”!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这是否意味着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历史必然?

课改篇(10)

评课者一定要以人为本,尊重授课教师的人格和劳动,不要居高临下,不要指手画脚,要用博大的胸襟、期待的目光、激励的话语,从授课教师的角度出发,既要把教师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说清楚,又要把话语说得中肯、亲切、和风细雨,“良言一句三春暖”。这样才有利于授课教师的接受,有利于他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切忌用刻薄的话语讽刺、讥笑、挖苦,“恶语伤人六月寒”;切忌“麻辣点评”,如“你这样授课,是在坑孩子”“当初老师是怎么教你的,课怎么会上成这个样子”,等等。只有心灵一颤,才可行为一动。评课者要从思想深处打动授课教师,使他们产生改进的愿望,产生主动完善发展的动机。例如:在一节英语课堂上,学生表演对话时,有的学生精力不集中,课后评价时评课者首先要充分肯定对话表演对英语学习的作用,然后指出未表演对话的同学必须在对话结束时说出对话中包含的知识点、关键点各是什么、好在何处、有没有错误等,让授课教师真正感受到真切的关怀。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为了使缺憾更少,课堂更完美,评课者在评课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授课教师的优点不言过其实,对缺点不遮遮掩掩。只有这样,才便于授课教师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课堂,才便于为授课教师的课后反思提供更准确无误的信息,才便于授课教师今后对课堂效果的准确定位。例如: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在初二一班上的一节课效果很不好,评课者首先应肯定其以前授课的成绩,然后再指出他这节课的不足,帮助他从思想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现象。

(三)详略得当的原则

评课的目的在于让授课教师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以利于其课堂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评课者要对教师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评价,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通过评课,要让授课教师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不是让其感觉自己所上的课一无是处、一塌糊涂。要让授课教师充满自信,走进更科学、更规范、更健康、更愉快的课堂。例如:一位刚执教的语文教师上课时无论从结构安排、学生的主体性还是语言表达上都有很大的漏洞,评课者评课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告诉授课教师结构安排有何

不合理之处,今后应如何改进等,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多加鼓励,而不要过多的指责。

二、评课的方式

(一)选出主评人

如果听课人数较多(3人以上)就要选出主评人,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情况进行评价。为此,主评人首先要召集听课人,让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达成一致的认识。评课中要点明:授课教师这堂课的优点、缺点各是什么,有什么建议;授课教师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最需要改进的有哪些,在改进中应注意些什么等。对授课教师要求的操作性要强,要有根有据,表达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不选主评人

如果听课人数较少(1~3人),就不必选出主评人,听课者可以与授课教师互动,充分发表意见,最后达成共识。但是,评课者仍然要注意把握以上事项。例如:一位教师在听了张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岳阳楼记》后,就完全可以课后及时与张老师评课,指出这节课的主要优点是:学生的展示精彩美妙、耳目一新,感染了人、打动了人。这是因为学生的展示富有激情、抑扬顿挫、绘声绘色,这是因为学生运用了诗歌、散文、京韵大鼓、歌曲、舞蹈、双簧等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这是因为学生你争我抢、欢呼雀跃……缺点是:男生表现不如女生。建议:备课时要做好设计,如可以采取男女生轮换展示、表演,这样可以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当然,授课教师也不要因为评课者人少而不重视,一定要仔细领会,认真记录,真正把好的建议结合实际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中。

三、评课的标准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对一堂好课的评价,不是看教师教得多么精彩,而是要看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否主动、生动、快乐、有效。也就是说,一堂好课至少应具备以下4点:

(一)主动

课堂上学生全员参与,主体性、创造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展现,学习欲望强烈,个性得以张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或跳、或唱、或表演、或实验、或演示……或蹲、或坐、或站,都表现出高度的兴奋和极高的热情,你争我抢,活而不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答惑,互帮互学;敢于、善于、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向困难挑战。学生唱主角,教师是配角,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他们既分工又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争辩讨论,活而有序。他们在教师恰当的引导、温馨的唤醒、亲切的激励下,开展科学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感知知识的来龙去脉,分析、归纳、提升出规律性的结论,在民主的氛围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将其升华、感悟、内化成自己的体验。以数学展示课为例:学生的讲解是精彩的、点评是恰当的、表扬是真诚的、批评是婉转的、联想是独特的、追问是及时的、提问是有益的、反思是静静的、争论是热烈的……而这一切都是学生自由、自主、自发、自觉的行为。

(二)生动

课堂上,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激情得以燃烧,情感得以流露,才艺得以展示;争奇斗艳,百花竞放;触景生情,高兴者可手舞足蹈,悲痛者可痛哭流涕……这里没有遮遮掩掩,有的是真真切切;这里没有矫揉造作,有的是自然表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式多样,实用有效:或歌唱、或跳舞、或表演小品、或表演相声、或演唱京韵大鼓……课堂安排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张弛相依;课堂气氛热烈、高涨,亮点不时闪现,高潮迭起,掌声不断,笑语绵绵,精彩纷呈,流光异彩。

(三)快乐

这样的课堂,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生生间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互相提高。这里没有挖苦,有的是激励;这里没有歧视,有的是尊重;这里没有体罚,有的是宽容;这里没有“暴风骤雨”,有的是“和风细雨”……这里正努力地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落到细微之处:黑板上是学生的“名言”,是学生自己的感悟、体会,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课堂的真正主宰者,他们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脸上不时变幻着对知识的“疑惑”,思路打开后的“惊奇”,得出结论后的“幸福”……

(四)有效

一堂好课,学生学习主动、生动、快乐是必须的,当然也应该是有效的,即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之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以一堂音乐课为例:一个来自河南的小男孩张同,暑假刚来,却很快喜欢上这种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一首新歌刚学完,他就第一个冲到黑板前,用自己的心声演唱,虽谈不上字正腔圆,但却字字含情,感情饱满,韵味十足,毫不怯场,赢得了全体师生和外校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不仅音乐课是这样,学生在其他课也照样有精彩的展示。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得以增强,心理素质得以强化,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上获得了尊重和赏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他们也就学会了对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从而学会了做人和做事。

总之,课堂上学生动起来,课堂就活起来,效果就好起来。主动会带动生动,生动有利于主动,主动、生动的课堂就会给学生带来快乐,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灵魂,促进学生健康、愉快地成长。当然,评课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听课的当天进行评课,凡听课的人原则上都要参加评课,评课的地点应该安静等。

四、评课的注意事项

(一)评课前,倾听授课教师说课

评课前,评课者要认真倾听授课教师说课,领会、把握授课教师的意图,从而使评课更有效。比如:在听完一节英语课后,不论授课教师的课堂是否精彩,评课者都要尊重授课教师,静下心来认真聆听授课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意图,如学习目标的设计、结构的安排、教学形式、时间的分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等;要给授课教师充分的时间,让其阐述目标的设计是否科学、规范、具体、明确;结构安排是否匠心独运,进行了哪些优化、取舍,是否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采用了哪些教学形式,是不是灵活多样,从而诱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活力,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自主、自觉、自愿的行为;时间是如何分配的,能否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英语的领读、齐读、接龙读、据意读、据画读或对话表演、英文演讲、比赛等是否留有时间的空挡;教师是否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空间、学习的自由真正归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等。只有了解上述情况后,评课者的评课才会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让授课教师心服口服,从而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上一篇: 土木工程管理论文 下一篇: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