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4:26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篇(1)

1.前言

安全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而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意识牢固程度对企业安全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火力发电厂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在火电厂的生产过程中,各类事故常常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受人的安全意识所影响,纵观公司发生过的多起不安全事件来看,不是公司未依法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也是公司的安全投入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而是个别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强引发的:一起事故可能是因为某个员工产生的一个大意,一个失误,一次违规,而引发的事故后果却非常严重,对员工造成人身伤害,对家庭造成的不幸,对公司造成财产损失均不可低估。因此增强员工安全意识、杜绝不安全行为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的树立首先要从提高员工责任心意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遵章守纪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群体意识。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严格执行国家、企业制定的各项安全法规、制度、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通过反复学习各类事故案例,加深员工对安全违规后果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树立起员工牢固的安全防护意识。

2.1责任心意识

责任心一种习惯,是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的敬业精神。一个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人,就会拥有对工作自信与使命感,对工作会投入极大的热情,会自觉地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对待工作都充满责任心,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感心,那么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险情,再小问题也可能会酿成大祸。责任心的强弱在安全安全生产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意识

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要素,是企业安全之本。为了预防各类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就必须抓安全教育培训,科学地、反复地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再教育,不断提醒作业人员,使作业人员记忆不断得到巩固,从而防止事故地发生。如大唐集团、大唐国际倡导的“三讲一落实”班组安全管理方法中,就很好地将生产现场作业人员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进行了有效地规范,从源头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在讲工作任务的同时,要讲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讲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抓好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针对现场作业的千差万别,“三讲一落实”能够引导员工按照“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抓落实”的先后顺序、正确步骤理清每项作业的工作思路,找出有针对性的规章、条款遵照执行;强调并坚持在任何作业开始前,都要重复这个流程。使员工增强了安全意识,重温了安全知识,控制住自身的作业行为,避免工作的随意性,把以事为本的管理变成以人为本的管理;防控“三头”风险源,大量数据表明,安全事故多发生于作业现场、作业过程及作业人员身上。因此“三讲一落实”就是基于每一处作业现场,用流程控制住进入作业现场人员的意识和行为,在第一时间把住安全源头,在第一地点防住事故苗头,在全过程中守住作业人头,从而实现安全管控目标;简单规范,动态灵活“三讲一落实”是活的流程,即使是两次相同的作业,由于作业时间不同、参加作业人员不同、作业环境不同、气候条件等的不同,“三讲一落实”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不同。简单+坚持+重复=安全,“三讲一落实”规范却不教条,简单而不是简单化,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有效措施。

2.3人均有惰性,特别是对一些他自认为不重要的事情时,其惰性则更强

企业要通过组织员工反复学习各类安全事故案例,使员工把“死”书面上升到感性的认知,更真实地感受到安全事故是多么冷血无情,加深员工对安全所应持有的敬畏感,从而提高员工的能动思维和自觉行动,能够自觉遵守国家、企业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工作责任心,懂得珍惜生命,热爱家人,回报社会。

3.安全意识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人的安全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强化教育、培训及天长日久的长期积累。人易产生思维、心理及行为的习惯性,当不安全的行为意识随着长时间而得不到改变时,就会转变为习惯性违章、违纪,并会把习惯的不安全行为当成安全行为,安全意识也随之逐渐淡漠,在生产过程中常常是怎么方便怎么做,怎么省事怎么来,做事凭经验,图省事。公司曾发生过的两起人身轻伤事件充分说明了安全意识淡漠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3.1 2011年公司曾发生过一起搬运硫酸时造成人员受轻伤事件:7月初,发电部化学专业将一批化学药品(其中有一箱硫酸)领至化学专业仓库。8月的一天,化学班长在使用硫酸时发现那箱硫酸(外包装为硬纸,标有化学试剂字样,内装20玻璃瓶浓硫酸)内的瓶装硫酸无标签,随后汇报化学专业负责人,要求退回仓库,物资部同意退回仓库。9月初,工作人员准备将该箱流酸退回仓库,当他打开化学仓库防盗门,将放在药品架下的那箱流酸试搬起,之后“嘭”的一声,有硫酸瓶掉至地上,玻璃瓶被摔破,因硫酸洒落在地上,本能想挪开位置,刚一迈步,因硫酸具有粘滑性,就摔坐在地上,刚好坐在流酸液体上,同时右手向下支撑时刚好碰到玻璃碎片,由于施救得力,只是臀部表面被灼伤和手撑皮破损,未造成其它严重后果。

3.1.1事件原因是硫酸用硬纸壳箱包装,使用时将外面的胶带剪开,然后放置在货架下部与地面接触,硬纸壳受潮或剪胶带时损伤,导致装有硫酸的玻璃瓶(一瓶)从纸壳箱底部漏出摔烂,硫酸洒落在地,是导致工作人员受伤直接原因;发电部化学专业没有意识到硫酸玻璃瓶用硬纸壳箱包装存在危险,未及时更换包装,存在对危化品的管理不到位,对硫酸的危险性认识不高,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人员在试搬运硫酸时,对事故预想不到位,没有进行危险点分析,现场没有安全措施,安全意识淡漠,未穿戴防护用品;物资部采购员采购硫酸后没有把撕下的标签交给仓库保管员,发电部化学专业负责人电话联系物资部时也没有提供硫酸标签,并同意将剩下的硫酸退回仓库;物资部对危化品入库验收把关不严,包装存在安全隐患未及时更换包装,也未及时提醒发电部领用人员,是这次人身轻伤的间接原因。

3.1.2从这件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电部、物质部管理人员不能履行好各自职责;安全规程,规章制度只是停留在书面,未能得到贯彻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热力和机械,强酸强碱性药品的使用中,明确规定搬运和作用浓酸或强碱性药品的工作人员,应熟悉药品的性质和操作方法;并根据工作需要戴口罩、橡胶手套及防护眼镜,穿橡胶围裙及长筒橡胶靴(裤脚应放在靴外)。工作负责人应检查防护设备是否合适。搬运盛装浓酸或浓碱溶液的容器时,应将容器固定,严禁溶液溅出和损坏容器,容器应由2人搬运,不应由一人单独搬运。严禁用肩扛、背驮或抱住的方法搬运盛装浓酸或浓碱溶液的容器。伤者作为一名化学专业班长,应该很清楚安规中对硫酸之类强酸强碱的搬运要求,但长期接触各类危化品,以至淡漠了对硫酸这种强腐性化学危险品应持有的基本安全常识,不穿戴防护用品就直接去试搬一箱硫酸(且事先知道硫酸用硬纸壳箱包装),是安全意识淡薄的典型表现,属习惯性违章。

3.2 2012年6月13日上午,发电部三值脱硫专业在斗式提升机停运状态下,按规定进行“斗式提升机上、下部清理”的定期工作。10:40该班副班长告诉班长,他带领一名民工对脱硫区域的斗式提升机的上部进行清理(副班长为监护人,民工为操作人),10:55斗式提升机上部清理工作完成;11:00开始对斗式提升机下部进行清理,当清理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副班长发现提升机下部里面不好清理,需要电筒及板手,就派民工到集控室去拿;11:08副班长联系在集控室的脱硫班长,启动上料系统将清理出来的料打入料仓内,当启动提升机后,发现提升机没有清理干净,就拿起一根铁棍去捅,在捅的过程中,由于提升机带动铁棍,将副班长右手食指第一指节部分与提升机外壳相撞,造成副班长拿铁棍的右手食指第一指节部分肌肉给夹掉并脱落的人身轻伤事件。

3.2.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热力和机械明确规定:在热力、机械和热控设备、系统上进行安装、检修、维护、试验工作,需要对设备、系统采取安全措施或需要运行人员在运行方式、操作调整上采取保障人身、设备安全措施的工作时,必须使用工作票。大唐集团公司和公司《工作票使用和管理标准》规定:对设备系统的任何作业都必须经过运行人员许可,并使用工作票。任何作业人员除严重危及人身、设备安全的紧急情况下都无权无票作业。现场作业必须做到100%开票,票面安全措施、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及工作票执行环节必须100%落实。

3.2.2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在设备启动状态下进行提升机的清理工作,且由监护人变成操作人;自身安全意识差,使用工具时,没有正确配戴劳动防护用品(戴帆布手套),严重违反操作规定;属于严重违章操作,是造成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发电部对“两票”制度执行不严格,启动斗式提升机未开操作票就进行设备操作,存在操作随意性是造成此次事件的重要原因。“三讲一落实”工作存在走形式,每天参加集控班前会,但专业操作前未进行真正“三讲”,从而操作任务不清,危险点不明,是造成此次事件的重要原因。运行规程中没有“斗式提升机上、下部清理”定期工作内容,副班长对“斗式提升机清理”工作,操作要求与注意事项不熟悉,是造成此次事件的次要原因。

3.2.3上述两起人身轻伤事件,充分说明,安全意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2名受伤者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副班长,均是生产工作中的兵头将尾,本应带头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认真开展“三讲一落实”活动,监督检查担班组人员是否按标准执行工作程序,保障班组成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安全运行。可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却自身安全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安全工作规程不熟悉,对公司规章制度不执行,对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视而不见,工作粗心大意。当一个人无视安全,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对工作责任制心不强时,不安全事件就紧跟其后的,其后果是给自己带来伤害,给家人带来痛苦,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篇(2)

所谓“习惯”,就是由于重复的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个人的和集体生活的安排,不良习惯则起有害的影响。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很少发生事故或不发生事故,甚至是能避免事故,工作十几年、几十年从没伤过皮毛,成为安全生产的行家里手?而有些人却常常发生事故,甚至是成了“事故大王”,干什么都不利索?除个人的性格、知识和经验之外,与他们的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一、充分意识到心理素质在日常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生产工作中,影响员工安全意识的因素主要有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安全管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员工对安全生产的一种心理状态的反映。在接受一项工作后,心理素质高的人,往往要启动自己的思维运作,联想工作的全过程,考虑较多。如工作如何高效地去完成,达到怎样的效果,工作安全性是否能达到保证等。经过较全面的考虑之后,就会形成一整套的工作思路,然后付诸实施。这样,在工作过程中就能够做到组织周密、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就会得到保证。而心理素质低的人,往往表现出工作考虑不全面,你安排什么就干什么,达到完成任务为目的。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工作必然是被动的,工作准备不充分,甚至工作过程中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最后结果是工作质量没有保证、工作标准低、工作组织混乱、工作安全性差,工作完毕后还可能会留下安全隐患;思想素质是员工工作责任心的集中体现,反映出员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严格贯彻落实各种规章制度表现在工作中安全习惯的熟练程度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的则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财富,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变成工作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这就是培养安全的习惯。安全的习惯,说到底就是在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各种规定和操作规程,是认真地,而不是轻率地;是长久地,而不是临时地;是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把遵章守纪化作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项大中小型工程的施工当中,工地上就应悬挂“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严格施工程序,确保工程安全”、“严格操作规程,保证人身安全”等的警告牌,这不仅是每个合格职工的必备习惯,也是工作纪律的根本要求。因小的疏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我们要学会从中吸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警钟常鸣,才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三、确保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正确的习惯意识

确保安全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依旧是培养安全习惯意识的最终目标。无论是《安全法》、《劳动法》、《建筑法》还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伤保险条例》……这些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所阐述的每一条制度、每一个规定都是尽量使用最严谨的语言、最简洁的表述来告诉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什么需要警惕,做什么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安全的习惯是确保安全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安全的习惯,是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离开了安全的习惯,所谓的安全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有的人,没有一个安全的习惯,不论干什么工作,不是认真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而是目标不明决心大,什么事一知半解,甚至是一无所知,就开始下手,最终只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严把操作规程,加大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

要想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必须培养安全的习惯,培养安全的习惯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

1.培养安全的习惯,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的重要过程

一个人的安全习惯,既可在生活中慢慢养成,也可在工作和实践中刻意培养。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安全的习惯,多数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养成的,而诸如带有职业特点的安全的习惯,则多为人们刻意培养出来的。如果你让一位比较优秀的司机用你的车帮你出趟远门,他首先是看一看你车的性能如何。如果你找的是一位驾驶新手,他往往比老手所做的准备更加简单。优秀司机的安全的习惯,就是在长期工作中培养出来的。

2.培养安全的习惯,是严格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的有效方法

我们常说落实规章贵在自觉,自觉就是一种习惯,是严格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的有效方法。一旦一种良好的习惯业以形成,远比任何外力所致更富成效。

再者,培养安全的习惯,是严格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的重要措施。培养安全的习惯,具有其它方法所无法比拟的长效性,是严格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的重要措施。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总之,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培养安全的习惯,对于落实规章、预防事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的行业和单位,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氛围,真正把培养安全的习惯当成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来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铁路运输成为时代快速发展的主旋律,在任何时候保证铁路运输安全都是很有必要的,其可降低铁路运输安全事故的发展,保障职工人员的安全、企业财产的安全,为更好的发展铁路运输创造条件。而实现铁路运输安全的前提是企业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为此,本文在通过加强铁路运输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来探讨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的对策。

1 加强铁路运输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在执行铁路运输工作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注重自身的安全和铁路运输的安全性,针对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有很大帮助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而从铁路运输安全意识出发,选用适合的铁路运输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铁路运输水平,促使铁路运输更加安全、稳定、高效。总体来说,加强铁路运输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有效的保障了人身和财产安全,为我国铁路运输更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1 危险货物的运输

在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除石油运输和部分危险品在运输中使用的是专用车辆外,运输设施质量存在问题,操作守则也存在缺陷。有些企业没有重视安全技术性能管理,只在乎企业的生产效益;在源头管理与流动监督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不全面,所以必须及时的了解车辆技术状况是否完好,并且按照相关的要求及时对运输车辆进行监测和维护。

1.2 实现从单一产品向综合方向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促使铁路交通向更快捷、更方便的方向发展,对于铁路运输系统来说,必须具有准确的调度通信信息系统,为调度人员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信息,解决单一产品存在的弊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铁路行车调度指挥将向自动化方向快速发展,不但能通过有线、无线、移动、固定等形式能与GSM、无线集群有效的连接,而且实现了固定和移动终端相互间的互相视频,使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管理系统能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向综合方向发展。

1.3 提高机车乘务人员的调度能力

科学合理的行车调度与乘务人员对机车线路的了解及乘务人员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从另一个方面讲机车使用效率、内燃机的燃油的消耗量同样与行车调度有着直接的联系。社会的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铁路运输造成十分巨大的压力,这就给铁路部门运输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据调查,目前随着我国列车数量的增加,铁路运输能力基本上能满足现代运输能力的需要,但还需要在一定程度拓展空间,以适应人们对运输量大的铁路运输需求。因此,从机车调度系统方面来说,调度人员对机车的运行情况掌握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调度员必须具有早知、早预见的能力,才能为铁路运输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保证。

1.4 建立铁路运输安全预防技术体系

铁路运输安全预防技术体系是预防理论体系在技术层面的延伸,由安全预测技术、安全规划技术、安全设计技术以及安全评价技术组成。其中,安全预测技术和安全评价技术主要实现对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评估。

2 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的对策

安全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的工作,这需要铁路运输企业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能够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职工的安全及铁路运输的安全。所以说,强化铁路运输安全意识,并以此来选用适合的对策,改善和调整铁路运输,这对于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有很大帮助。

2.1 注重文化建设,提高安全意识

铁路运输方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协调好“严”与“情”的关系,使其在思想和心理上诱导职工,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使职工在工作中时刻的保证自身和铁路运输的安全。所以说,在铁路运输方面注重文化建设,对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有很大帮助,促使铁路运输更加安全。

2.2 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铁路运行安全

铁路运输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结合当前铁路运输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模拟信号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合理的引入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来对铁路信号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铁路运输效果,及时调整铁路运输中存在的不足,促使铁路运输更加安全、高效、稳定。在传统模拟信号处理技术中引入计算机技术,使得铁路信号系统智能化、科学化、高效化、数字化,这是铁路运输的安全的重要保障。

2.3 注重新型操作平台的构建,提高安全保障措施

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对铁路运输提出厂更加严格的要求、更高的目标,铁路运输中所应用的传统信号设备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铁路运输的需求,对此,应当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网络技术等来构建新型操作平台,以此来合理的、有效的控制铁路运输,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稳定性。其实,新型操作平台的构建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结合铁路运输的实际情况,对整个铁路运输存在的缺陷、存在的安全问题、信号系统运用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虑,进而选择适合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等,合理的开发一个新型操作平台。但是,新型操作平台可以使铁路运输信号进行处理,进而得到铁路运输实际信息,调整铁路运输的安全措施、处理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等,提高铁路运输安全水平。所以,即便新型操作平台的构建很困难,但也要不断努力构建,为促进我国铁路运输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3 结语

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共同的推动下,我国铁路运输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应用于铁路运输中的传统信号设备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越来越不适用,这对于铁路运输的安全性有很大影响。铁路运输安全意识的提高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关键。对此,应当强化铁路运输安全意识出发,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比如增强铁路运输安全文化建设、合理的应用新技术、构建新型铁路运输操作平台等,能够真正意义上强化铁路运输安全,促使铁路运输更加安全、高效、稳定,为更好的发展铁路运输做铺垫。

参考文献:

[1]万树勋.强化铁路运输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及其对策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3(28).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篇(4)

依据本研究的内容,访谈对象包括3类:(1)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户;(2)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3)农资店主。调查者在湖北省荆州市M镇、枣阳市W镇和X镇、武汉市S乡结合问卷调查,共深入访谈32人,其中农业局干部1人、村干部3人、农资店主3人、农户25人。被访者中男性24名、女性8名,年龄最大70岁、最小20岁。

1.2研究方法

在资料的收集上,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研究组成员预先设计好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以访谈提纲为基础进行访谈问题的延伸与扩展,尽可能多地挖掘有用的访谈信息,并作录音和记录。访谈结束后,通过聆听录音和整理访谈记录形成书面文字材料,同时对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编码,编码采用四级编码,规则如下:第一级为个案的编号,An;第二级为个案的性别,其中M代表男,F代表女;第三级为个案的年龄,直接用数字显示;第四级为个案的身份类型,其中1代表水稻种植户,2代表村干部,3代表农业局干部,4代表农资店主。

2结果与分析

2.1农户态度对农户生产行为意向的影响

态度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态度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偏好对行为意向会产生不同的引导作用。

2.1.1认知差异导致农户对农产品安全的界定标准不同农户与消费者在安全生产的限度上存在认知差异,特别是对农药残留问题的认知差异,农户对安全标准要求相对较低,对农药残留问题有可能持忽视态度,而城镇消费者则对农产品安全标准要求较高,对农药残留问题比较敏感。“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这怎么可能啊?怎么会有收成呢?这在五六十年代还可能,现在不可能了,现在田里虫子太多了,不可能……现在打的农药、化肥都没什么毒,前几年虫子厉害的时候还用1605(一种烈性农药),现在不准卖了,买不到了。其实哪有那么多毒啊,不在潜伏期内打就好,一般收割前二十多天就不打药了,下雨天雨水一冲刷就没什么了,所以打药最忌雨天,雨天打药基本没什么效果。打药没什么问题,我们自己吃的不就是自家田里种的米嘛,这不健健康康的嘛。”

(A17-M-47-1)“荆州是鱼米之乡,水稻种植优势明显,产量居全省第一,农副特产很多,农产品丰富,荆州市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直接或间接扶持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针对市场对健康、生态、无污染农产品的需求,荆州农业生产逐渐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你们应该都能感受到,现在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比较强,所以我们也要积极转变观念,不仅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也要让老百姓吃得健康。”(A1-M-44-3)周培建等(2003)对城镇居民的调查发现,86.5%的居民关心农药残留,知道什么是农药残留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会危害身体健康,39%的居民在购买农产品时首先考虑安全问题,59.4%的居民认为要加强蔬菜出场前检测,并要求政府部门积极教育和指导农民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从作为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A1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的消费者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观念,消费者的饮食心理已经由过去的“吃得好”逐渐向“吃得健康”转变,因此对安全问题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很敏感。但以A17为代表的传统农户却仍停留在传统的“吃得饱”、“吃得好”的观念层面上,他们感受不到消费者对农药残留的担心,而仅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去判断农产品安全的限度。

2.1.2情感偏好差异导致安全生产行为的程度不一由于农户拥有的资源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导致其在进行决策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偏向,这种行为偏向的产生主要受个人小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情感偏好影响。“我家里的田挺多的,承包别人的,总共有二十多亩,田比较多,打什么药、施什么肥,我都自己琢磨。我家里有电脑,我儿子和你们一样在武汉上大学,电脑是他教我的,没事的时候,就在电脑上查一查水稻种植的一些知识,上面东西很全,时间长了,自己就琢磨出来了,其他人还来问我呢……我在网上也看到过食品安全问题,对绿色农业也有些了解,所以我在网上看农药的时候,会仔细看说明,网上也有许多专家会做解答,什么样的药不能用都写得很清楚,我一般会看那些比较安全的而且受专家推荐的农药,我家稻谷卖得多,安全问题还是很受重视的。”(A6-M-49-1)“我用的农药都是听别人说的,有时候卖药的人也会给我们讲,大家用什么好就跟着用了,主要是看杀虫的效果。有些年头虫子比较多,要换好几种农药,有时天天都要打药,不打药秧就完了。原来还用一些比较厉害的药,效果好,但是现在买不到了。现在买的这药还行,就是太贵。我这田少,产量当然很重要,这都是冷水田(灌溉水源来自堰塘而非河流),产的米比较好吃。”(A22-F-42-1)拥有资源的多寡和获取信息的便利与否,对一个人的决策会产生很大影响。由于A6拥有电脑资源,其获取信息的渠道与A22相比比较便利,获取的外界信息量也相对比较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见识广”,因此其在做决策时就会受外界观念的影响,而且也更容易采用高效生态的新技术、新农药去解决水稻病虫害问题;而A22则由于缺乏外界的新信息,导致其在做决策时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且更容易采用传统的方法去解决水稻病虫害问题,一般说来使用传统农药的危险性要高于最新推出的生态农药。由于A6的稻田规模比A22大,因此他在农药投入上的顾虑比A22要小(小规模农户更倾向于精打细算),即使新型生态农药的价格稍高,其购买的意愿也比A22强烈。笔者分析认为,这种差异表现为一种长期性的和持久的过程,就会自然内化为一种行动决策的情感偏好,影响其在水稻生产中的行为意向。

2.2信任关系的建立程度会影响农户的生产行为意向

主观规范指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调查发现,在农产品市场中,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由于刚性的社会结构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而被割裂了,这种信任关系的割裂阻碍了农户从事安全生产的行为意向。

2.2.1农户与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割裂由于农户(特别是农产品生产户,不参与销售环节)与消费者(排除农户自身作为消费者的情况)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且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这就决定了农户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的自我封闭的圈子,圈子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圈子中的人不能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这种刚性的社会结构使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被割裂,无法形成信任关系。“我们村也搞过很多方面的农业宣传,原来还发报纸什么的,但是农民没什么文化,对于我们所宣传的‘安全’没什么概念,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实用的农业技术方面的信息和粮食的价格,毕竟在农村,增产增收才是头等大事嘛!农村人没城里人那么讲究,不懂得城里人讲求的那一套健康环保概念,其实在电视和报纸上我们也看过很多,上面领导也强调这个问题,但是这不是农民能切身感受到的,从来没人会想到吃了打了农药的东西会怎么样的。我看到说残留农药会致癌什么的,但是农民不会过多地关注这些信息,总的来说,发展无公害农业离我们很遥远,这现实的基本环境根本不具备。”(A21-M-42-2)据秦庆等(2006)对武汉市居民食品安全的调查,80.6%的被调查者对食品安全表示担心,33.7%的城市居民认为食品最大的安全隐患环节在于食品原材料,37.2%的人认为在于加工环节。事实上,正是由于农户与农产品的消费者缺乏交流,所以尽管大部分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特别是食品原材料的安全表示担心,但是正如A21所讲的那样,农户感受不到城市的消费者对自己生产行为的不信任。而且由于不同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两者对于安全规则形成了不同的概念,因而农户不能感受到他的行为在消费者看来是具有威胁的,即农户不能感受到消费者的社会期待,从而割裂了这种双方均不能察觉的不信任关系。

2.2.2农产品的自身固有的需求与供给弹性特点导致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市场是一个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的缺乏竞争的市场,这就造就了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从农户与农产品销售商的关系来看,由于销售商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向农户传达的信息就是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并没有传达质量方面的信息,农户就会基于销售商传递的信息进行生产;而在销售商与消费者之间,销售商则会隐瞒农产品质量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一种“柠檬市场”。“我们这儿每年都会有人开着车过来收购,差不多是定期的,谷子收割得差不多了,就会有人来,我们都是直接卖给他的……卖的时候一般他只检查有没有干,其他的都不管,其实都是装在麻袋里,他都不看的,只称有多少斤,其实大家都和他认识,也不会有人故意在里面掺石头,大家都明白那个理儿,所以也就不用看了……具体的他卖到那里去了,我们也不知道,可能卖到加工厂去了吧,有些搞粮食加工的也会过来收,谷子和米的价格差别很大呢!”“我们就是图省事,打米(稻谷加工)很麻烦,我们少量地打点米自己吃,有人来收,我们就卖了,只要价格不是太低。”(A24-M-54-1)何李花(2008)指出,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时,他们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把握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消费者无法通过直观的观察去获取农产品质量方面的信息,而农产品,尤其是食用农产品,属于后验性物品,即只有通过食用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产品质量安全,甚至食用后也未必能够精确认定其产品质量安全,这就无疑造成了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根据“逆向选择”原理,由于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掌握较多信息的一方更可能形成一种单项选择,对于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市场而言,销售者总是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关系而言,销售者掌握着市场价格、市场需求等信息,而农户则缺乏这种信息,因此在他们之间的交易中则是一种逆向选择。同样在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销售者掌握着农产品质量、市场供给等信息,也形成了一种逆向选择。而销售者则利用这一有利地位向农户和消费者传递不同的信息,销售者向农户传递的信息是市场需求的庞大,即农户要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而没有向农户传达市场上消费者关于质量方面的要求,同时销售者也不向消费者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在这种农产品市场向导中,由于农户不必考虑生产以后的任何销售环节,他们不需要接触消费者,也不需要向消费者作任何的承诺,他仅仅需要尽可能多地供应农产品就可以了,他们采取的是以追求高产为向导的生产方式而不必顾忌农产品的质量,同时销售者则利用农产品后验性的特点,以次充好,形成“柠檬市场”,进一步阻碍了生态农产品的流通。

2.2.3从众心理导致农户对主流方式的趋同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在农业生产中,从众心理得到很好的表现。虽然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中表现了一定的独立性与分散性,但是由于中国农村“乡土社会”亲密的人际关系,在进行农业生产中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比较便捷,同时由于农户获取外部信息的有限性,导致农户之间有限信息的交流而产生行动趋同行为。“我平时用农药都是看别人用什么,我也不知道那药叫啥名字,看到别人用的效果好,我也就跟着用了,这四周用的农药的牌子都差不多,大家都知根知底的,有时候去买农药,卖农药的也会跟我们推荐,他都推荐一种药,差不多大家都打一样的药,其实啥药无所谓,关键是杀虫效果好就行了。(A11-M-55-1)“农民买的农药的牌子都差不多,他们也会问我们,我们差不多都是推荐几款效果比较好的药,有新牌子也会推荐,其实最终大家买的药都差不多,有的人看到其他人用得好,就会来买了……我们的知识都是自学的,现在(政府部门)基本没做什么培训了,我们的推荐对他们(农户)当然很有影响,毕竟他们不懂嘛!”(A15-F-38-4)从农户个人的角度来看,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乡邻和农资店主,而大部分人获取农药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农资店主,农资店主自身信息的有限性决定了可供农户选择范围的狭窄性,从而导致了农户在用药过程中农药种类的高度趋同性,而且在多次受推荐使用某种农药且效果较好后,农户会形成一种内化的对此种农药的高度认可,这种高度认可就会成为指导自己生产行为的主观准则。在信息缺失的农村,农户重复使用某种其认可的农药的概率就会增加,而市场上农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已难以直接改变他的选择,除非他再次被推荐且试用效果好,否则他不会轻易做出改变。

2.3感知行为控制的因素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

阿耶兹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并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除了由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的容易程度,反映了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感知。当个体认为其具有执行某特定行为的能力,或拥有执行行为相关的资源,其感知控制行为水平越高,对执行该特定行为的行为意向越强。

2.3.1感知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农户的决策成本是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农户的决策,当农户感觉到成本成为其进行安全生产的阻碍因素时,他就会放弃这种行为。“现在种田开支很大的,农资不断地涨,农药化肥一天一个价,但是这个粮食价格就是不涨,辛苦一年,几乎没什么赚头。政府补贴比较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买农药的时候就比较着,有些药是挺好,但是价格太贵、不划算,就不买了,只要效果好,就买便宜点的了”(A14-M-61-1)“现在的农资涨价很快,很多人来买农药、化肥的时候都抱怨价格太高,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市场上就这个价……涨价对销量一般没什么影响,因为这些大家都是必须要用的,价再高也得买”(A16-M-45-4)成本是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农户在进行种子、农药、化肥的选择时,更容易感知到成本的压力,因此农户就更容易选择价格较低而效果相对不是很差的农资,而一般的低毒、生态农药的价格因相对较高,用于安全生产的成本代价也较高,受感知成本的影响,农户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去采用相对安全的生产方式,成本就是农户感知安全行为的阻碍因素。

2.3.2感知预警机制的缺乏阻碍了农户的安全生产意向预警机制主要是指农村中的制度型的社会控制,传统的农村地区较多地受到伦理型社会控制的影响,制度型社会控制则相对比较弱势,制度型社会控制的缺乏和伦理型社会控制的不到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控制的失调。“政府部门基本不管,也没看到过什么人下来检查过,没听说过种田还有什么规范要求的,我们这祖辈都是种田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的,也没看到过下发的什么规范性的文件,我们就是把田种好了,多提高产量,多增加收入就行,种田的哪还考虑到这么多啊?”(A4-M-52-1)“现在基本上没什么监管,但是上面的领导还是会强调的,以前也有上面的人下来,现在少了。其实,村委会也会张贴下发的文件要求,但是农民很少关心,在制度监管方面确实存在空白,说实话安全生产就是实行起来也很艰难,一个村这么大,大家住得比较分散,到底有没有按照规定来做,也不好监管。现在高毒农药是不准用了,基本上都买不到了,这个直接从农资销售上进行限制还可以,其他方面就很困难,当然了,太危险的东西,农民也不会用的,我们不像电视中的不良商贩,农民是很纯朴的。”(A7-M-49-2)正如我们从A4和A7所了解的信息那样,农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缺乏必要的预警机制,或者说已经存在的预警机制尚未得到有效传播,农户不能感受到这种预警机制的存在以及给其行为带来的压力,农民受到的仅仅是传统伦理、道德因素的影响,而这种伦理型的社会控制则与现实安全标准所要求的制度型的社会控制存在一定的差距,感受不到这种阻碍因素,提高了农户在生产行为中采取非安全生产措施的概率。

3结论与讨论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变电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变电设备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2-0146-02变电企业是把一些设备组装起来,切断或接通、改变或者调整电压,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用来输电和配电的集结点。变电站的主要组成是由电力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力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针等主要设备组成的。为了保证变电企业的安全、节能、高效的运营和发展,要确保电气设备的高效运行情况及设备的性能。而变电企业的电气设备的正常、高效运行都需要工作人员的直接操作或监管,在变电企业中,工作人员占主导地位。所以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安全防护意识及自我的责任自觉性都是影响变电企业安全生产或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经对以往变电企业事故的分析,60%以上是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的,特别是由于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所以引起事故的发生。为了避免变电企业人为原因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使变电企业高效、安全的运行发展,所以我们对提高变电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进行分析。

1提高变电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性

人的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主导着行为。在变电企业中从安全系统方面来看,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主要包含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经过对以往变电企业安全事故实例的分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大都是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安全意识差、习惯性对设备违规操作。一般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呆久了,就形成一种懒惰、麻木、习惯、放松的心理,并且在长期的实际操作中,违反刻板、教条的规章制度对变电设备进行操作成了一种习惯,从而引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此项工作的员工是变电设备工作运行的主导,所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思想意识最为重要。日常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员工的自我安全生产意识、养成良好的遵守规章制度并操作的习惯、加强自我的责任感、养成对一种事物时刻提高警觉的习惯并定期对变电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检修等等,都是提高变电企业安全、高效运营发展的保护伞。

2变电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主要特性

对于变电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来讲,安全生产意识的主要特性应是自觉性、概括性和主动性。自觉性主要是指员工在安全生产中要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和自我安全保护意识,能够做到对危险来源或对未发生的潜在危险状况的自我防范意识。主动性是指对变电设备操作的安全性或对安全生产运行中存在的危险主动提高防范意识。概括性是指员工在长期的生产过程或操作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对变电设备或其他事项发生危险情况的认知和了解。在变电企业运营的操作中或是培训中一定要灌输企业员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员工是设备操作运行的主宰,所以要提高员工的自我安全意识,加强员工自觉按规章制度操作运行,并要求员工必须对变电工作提高认识,在懂安全、讲安全、实际落实的基础上遵规操作。

3提高变电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措施

通过对变电企业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性及主要特征的分析,我们知道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占主导地位。所以要想提高变电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就要从实际操作过程中出发,提高整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安全、凝聚力强的氛围中发挥员工的创造能力和主动性,对提高变电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3.1建立完善的安全组织机构和制度

变电企业应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的规范法规并结合本企业的正常运行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本企业的组织构架与制度,方便企业领导的管理和决策,并有利于促进员工规范化的工作,对提高变电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是一种促进、推动的举措。

3.2对员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教育,增强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变电企业应该加强员工的心理教育和安全生产操作的培训,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通过教育提高员工的责任心与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遵规操作的习惯。培养工作人员能够在良好的安全生产工作环境中时刻保持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推动变电企业能够安全、高效、节能地生产运行。

3.3坚持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变电企业在安全生产运行中要严格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时刻敦促并抽查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状态,使员工提高警惕并时时都要存在安全生产的压力,督促员工安全生产,保证变电企业安全、高效地生产和

发展。

3.4建立合理用人机制,避免不良用工管理

在变电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心理、学习等培训中,如果企业聘用的高管人才或特工技术人员及安全培训人员等在教育培训课程中,一堂课下来都是用官腔或套话在讲一些外行的内容或不切合实际的内容等,员工自然情绪不满并不认真听讲,从而安全培训教育也不会得到良好的收效。为了不浪费企业资源,应合理的选用人才,避免不良用工的情况。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聘用、试讲,筛选并收纳可用人才。从而营造一个气氛良好的培训、学习、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学习、培训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为变电企业安全管理事业作出贡献,从而提高变电企业高效、安全的生产与发展。

3.5采取经济赏罚制度,强化并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变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行工作中,除了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员工进行思想培训及严格管理外,还要采取一些经济手段、心理思想手段,通过采取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对员工的心理也是一种激进、提高的手段。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不等于企业就具备了安全生产的实际操作、运行过程,所以通过赏罚分明的经济手段,促使员工能够遵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的操作,并提高员工的自我安全意识,以减少变电企业事故的发生。建立“安全生产赏罚制度”,在实际的安全生产操作中,对注重安全生产并遵循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管理部门或个人、对为安全生产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部门或个人,采取大会表彰并给予金钱或物质的奖励与鼓励,并激励其他工作人员在日后的工作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并按规章制度操作的信息。对在工作中安全生产意识差、不按规章制度工作的部门或员工进行批评及金钱上的罚款,提高这些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并举例过去的案例让工作人员发自内心的接受这种赏罚制度,使其从中得到教训。当然企业对每位员工都是一视同仁,绝不会姑息或错赏,提高并激励所有员工建立安全、有效的安全生产意识。

4结语

在变电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员工是变电工作中的主导与第一任执行者,是变电工作运行的核心。要想提高变电企业的安全、高效、节能的运行与发展,就必须加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从加强员工的自我安全意识、自我安全防范意识、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操作做起,并且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对其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避免变电企业在运行发展中重大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其新,如何提高一线职工的安全意识[J].电力安全

 技术,2006,8(1).

[2] 舒征,严昭.加强员工安全思想意识是提升企业安全

 生产的保障[J].农电管理,2009,(11).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篇(6)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承担着祖国发展之重任,能否在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地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发展,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局势下,高校必须从自身出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有关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对于意识形态安全概念尚无统一界定。本文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内容入手将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虽无统一界定,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1]。具体来讲,我们所谓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我们所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乃至同化,并能保持稳定、健康发展[2]。

(二)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其他安全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体系,意识形态安全从存在之初就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的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指导思想、民族精神、政治信仰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3]。因此,意识形态安全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国家政治发展的各个方面。此外,在复杂多样的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内涵和外延逐渐被扩大,还包括安全、道德安全等。总之,从我国战略思维的角度看,国际上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愈演愈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此外,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崛起,大肆宣扬“中国”、“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企图通过对中国国民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灌输扰乱中国内部和外部环境。而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多元化将对我国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产生极大威胁。因此,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责任和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光荣使命,同时,担负着培养一批批能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的有血有肉的优秀青年,使他们冲破历史之桎梏、架起中国之脊梁的任务。高校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而意识形态安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具体来说,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始终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

虽然网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文化迅速兴起,并成为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但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复杂性、虚拟性等特征,使网络传播平台中鱼龙混杂,既有封建腐朽的思想观念的侵蚀,也有西方意识形态的恶意渗透[4]。而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存在缺少民族认同感、国家荣誉感,对于国家意识形态也尚不了解。因此,在这个尚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对国家和领土安全尚未有明确认识的群体中,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极为重要,高校这一传播载体也较为安全与稳定。

(二)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

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权合法性、保证政治稳定,而且能够指导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与“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并列的一种上层建筑———“观念的上层建筑”,一种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5]。因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上的上层建筑,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论述,应该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6]。因此,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将有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维护我国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此外,当前国际国内环境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以此来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威胁。

三、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正确认识当前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建设的水平。

(一)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在新形势下一项艰巨的任务,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责任重大。一方面,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一个新阶段。国家越重视,高校就越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投入,壮大师资队伍,提升软硬件水平。此外,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文化平台日益兴起并逐渐发展。网络文化中的内容虽复杂多样、鱼龙混杂,但却从另一角度弥补了高校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内容局限性、滞后性、单一性等问题。多元开放的网络平台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现状,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实时性也有助于大学生对于政治文化、国情民生等信息的有效吸收,提升对国家政治的兴趣。所以,在网络时代中,只要提升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辨识能力,就能有效运用网络这把双刃剑,抓住网络传播这一新机遇,使之更好辅佐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前文提到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当代大学生过于依赖和信赖网络媒体,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又使得国内外多种意识形态混杂。其中,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平台,肆意传播谣言,企图左右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致使缺乏政治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受其影响,价值观出现偏离和错位,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出质疑和否定,极大威胁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第二,回归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依然存在众多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引起部分高校的足够重视,目前很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活动中又鲜有政治活动的开展,这一切的问题都成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国外意识形态的肆意侵略,都威胁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和特殊性,又使得一旦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那造成的后果将是崩溃式的。所以,高校必须勇于应对一切挑战,坚决保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受侵略,勇敢抓住机遇,努力培养大学生居安思危的能力,提升大学生们的政治热情。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当今,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应对挑战,就必须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寻找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入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创新多样化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多采取课堂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课程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堂枯燥乏味、师生间缺少互动、课堂讲授的内容存在滞后性和落后性、学生听课效果不佳等等。因此,高校创新教育方式迫在眉睫。高层领导班子首先要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并将作用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弘扬主旋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将有力的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传播和发展,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造广阔的土壤。

(三)借助网络传播媒介辅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平台的快速性、多样性将有力地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此外,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也应引起重视。要依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讲授与网络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积极传播正能量,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要利用好网络传播媒介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总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必须清醒认识到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抓住发展中的每次机遇,积极革新,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J].湖湘论坛,2010,(4).

[2]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3]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王景云.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J].中州学刊,2012,(28).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篇(7)

2具有供电所特色的电力安全文化

2.1发挥导向作用的电力安全文化

安全意识是规范和形成安全行为的前提,对供电所而言,企业要在职工入岗之初就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树立安全意识,才能规范他们的安全行为,保证用电安全。对电力企业来讲,职工是否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则显得更为重要。供电所安全文化是隐性管理,是原则性导向,又有明确性标准规则,其提倡满足职工和客户双向需求,通过潜移默化作用,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时刻注意安全生产,养成安全习惯,营造安全氛围。基层供电所可通过定期开展“安全活动”,作为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开展安全活动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交流,将安全提高到思想层面,并最终转变为提高安全意识的推动力。开展安全活动,要注意两点:一是开展安全活动前,相关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合理安排,注意内容的丰富性,定期开展,并形成制度。通过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供电所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二是安全活动要立足现实,针对性强。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安全事故,吸取经验,有效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以此来开启每个人安全意识中的预见性和反思性。作为供电所的带头人,供电所所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深植安全生产理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稳定生产,安全是电力企业根本,它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我们现在提倡的一秒自警“作业危险,安全是福”就是这个道理,安全工作无小事,关系到家庭幸福和企业利益。因此,保证安全是电力企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安全思想意识深植于每个职工心中,安全生产工作警钟必须长鸣。为了进一步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供电所可以定期开展结合实际的安全教育活动,落实各种安全知识、规程、文件的学习及安全知识竞赛,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结合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全面增强供电所全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安全技能。

2.2发挥凝聚作用的电力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供电所内部团结一致,狠抓安全的合力,即安全凝聚力。供电所以电力格式企业文化为重点,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各类安全活动,“上一节安全技术讲堂、作一次辅导报告、搞一次学习体会交流、办一次征文比赛、组织一次安全知识考试、办一场知识竞赛等安全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职工的电力安全文化素养,激发员工的信心和凝聚力。

2.3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的电力安全文化

供电所安全文化能够激发全所员工的工作激情,对其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安全是关系到每一个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安全文化的激励、约束作用就是让员工增强自觉性,明确重要性,提高主动性,使其从主人翁的高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安全行为,爱所如家,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主动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篇(8)

1主动安全意识概念界定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期接连发生的多起女大学生被害、失联事件,更从根本上暴露了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局限性。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大都停留在安全技能的宣教和普及上,对安全意识的重视相对不足。笔者认为,安全技能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安全意识的引领,安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就不会自觉和持久。安全意识,特别是主动安全意识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谓主动安全意识,是指对潜在的未知风险具有较强的预见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和控制风险及危害的发生。作为高校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及工作方式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对于隐患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后,这些意识始终在大脑里跟随。在进入高危情境后,这些意识就不断地提醒自己,从而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

安全意识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要让安全驻足于人的意识中,必须依靠安全教育培训和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只有清晰地感知到周围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意识并认同这些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培养方法

主动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教育力量的合力,更需要学生自身的不断学习和领悟。作为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普及安全知识

安全教育培训要做到系统化、常态化,按照培训计划在不同的时期和时机在学校各个层面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普及安全知识,让安全警钟长鸣,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将不安全现象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不定时地渗透到学生所在班级中、寝室中和社团中,逐步剔除大学生的不良意识。同时,要注意创新工作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的、一对多的培训方式,培训前通过校园网站、微信或QQ给学生提供培训资料(文字、视频、PPT等),在培训现场采取讨论式和互动式的培训方式,使学生在思考中主动地内化知识,增强培训效果。

2.2安全教育进课堂

推进落实安全教育进课堂,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与有时效性和创新性的方式结合起来,加深大学生对安全隐患和危险的警觉性和敏感性,并将安全概念转化为具有能动性的自觉的安全意识。同时,通过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身临其境的安全场景,让他们依据掌握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自主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老师点评。使大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必备的基础知识,理解并内化安全知识,掌握实用的安全操作技能,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的目标是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在遇到危险时能应对自如,对潜在的危险能主动防御,实现培养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的主动性的目的。[2]

2.3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

校园宣传是从学校层面上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引导和熏陶。在安全宣传过程中,既要使用宣传栏、海报、横幅、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的宣传方式,又要注意使用网络、微信、微博等现代宣传方式,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体系。但是,在宣传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好的校园宣传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既达到宣传目的又不会造成学生的忽视和反感。在安全宣传过程中要把握好时机,比如新生入学、实习实训前、重大安全事件发生时,突出时效性,因势利导,以案释法,从真实的案例中去认识和辨别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汲取教训,防患未然,提升宣传效果。

2.4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校园安全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渗透力量不可忽视。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比如微信、微博、QQ、校园网站等向学生精准推送安全常识,进行安全问卷调查,组织网上安全知识竞赛,在线学习安全知识,安全视频点播,在线讨论安全问题和答疑等,可以大大拓展安全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2.5开展安全知识、技能竞赛和应急演练

通过组织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普及安全知识,从理论和技能上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养,使学生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及时处置,减轻损失。同时,组织开展人人参与的安全应急演练,扩大安全教育的受众,让每一个人都能主动参与进来,不再作为安全教育的旁观者,使每一个人都能掌握实用的安全操作技能。

2.6开展心理普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室积极地开展大学生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建设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平台,积极做好新生的心理普测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效率,同时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对于有严重心理困扰的学生可以提早发展,提早预防,从而实现阳光和谐校园的建设。

定期召开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交流会。通过交流会向辅导员反馈普测数据报告,提升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升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篇(9)

绝大多数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一切不安全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安全意识的缺失引起的,安全意识决定了安全与否,因为意识不到风险才是最大的危险,由安全意识淡薄酿成的安全事故数不胜数,安全意识淡薄已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瓶颈。

一、安全意识淡薄的主要成因

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绝大多数员工不是不知道规章制度,而是有意无意地违章,如我们工作中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就属于安全意识淡薄。

员工安全意识薄弱,首先表现为“安全第一”的意识没有建立。每一名员工都应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真正地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意识的体现,就是“预防为主”,不能等到出了事故、受了伤害再去考虑“安全第一”。其次表现为主体安全意识淡薄。员工之所以做不到“安全第一”,之所以没有“预防为主”,根子在于主动性不够,在于不知道“安全究竟为了谁”。如果人人都把安全当作是企业、领导、安全部门和安全管理人员的事,不把自己作为安全的主体,不把自己作为安全的最大的受益者,就没有了安全主动性。

二、提升安全意识必须树立的观念

安全生产工作依赖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是安全设施,精神方面主要是安全意识。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必须牢固树立以下三种观念:

一是安全知识胜于安全设施。通俗地讲,面对危险的时候知道如何去做就是安全知识。安全规程、安全制度、安全常识和经验都属于安全知识。有的人高处作业不会系安全带,进入受限空间不会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这都是安全知识不具备的体现。

二是安全意识强于安全知识。事故人为因素中绝大多为安全意识薄弱,而大多数企业安全培训时,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安全技能培训上,而忽视了安全意识的培训。

三是安全意愿优于安全意识。所谓安全意愿是指员工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实现安全绩效的意志和愿望。安全意识往往停留在思想上,而安全意愿不仅仅是在思想上,同时还在情感上主动地去追求。只有在强烈的安全生产意愿的驱动下,员工才能自觉地履行安全职责。

我们说“责任重于泰山”,就是希望员工树立责任意识,进而靠责任意识树立安全意识。因此,安全培训工作首先应培养员工与管理层的合作态度,也就是靠培养员工的合作态度来逐渐培养其安全意识,其次是安全意识的培训,再次才是安全技能的培训。

三、员工安全意愿的培养

培养员工的安全意愿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员工的安全意愿呢?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三个层次,安全知识是基本层次,安全意识是深层次,安全意愿是核心层次。安全意愿的根本是员工的主动性。员工没有把自己作为安全的主体,缺乏了主动性,安全意识的薄弱在所难免。员工应该明白,对自己的安全自己责无旁贷,对他人的安全自己负有监督和帮助的责任,对他人的不安全行为自己有提醒和制止的义务。只有突出自我的安全主体作用,发挥安全主体意识,安全形势才能好转。只有有了主动性,才能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最后升华为“我会安全”,有了主动性,才能警钟长鸣,紧绷安全弦;有了主动性,才能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对员工,要搞清楚“安全为了谁”

一是要让我们的员工明白“安全为了谁”。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每个企业制订了很多安全规章制度,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花了不少时间,在安全生产管理上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为什么落实不到员工的行动上呢?主要原因是员工多数认为安全工作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是企业强加于他们自己的,甚至有极个别员工存在逆反心理,他们只是被动地去执行安全规定和接受安全知识,就是我们安全管理采取的强制原理,强加给他们的“要我安全”。

二是要让我们员工知道“安全为了谁”,才能做到警钟长鸣,紧紧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在企业生产工作中,我们很多员工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而是不能长期的保持安全意识,很多事故往往就发生在一时的麻痹大意上,让我们的员工明白“安全为了谁”,员工就不会忽视安全的重要性,就能战胜自满心理,排除一切隐患,消除麻痹大意意识,克服松懈的思想和侥幸心理,永远保持高度的安全警惕性。

三是要让我们员工知道“安全为了谁”,才能让安全在生活、生产工作中成为一种好习惯。违章和违规一旦成为习惯,这种坏习惯会让人抱憾终身。只要我们的员工明白了“安全为了谁”,就可以保证日常生产中“第一次就做对”,当员工心中有了安全意愿,第二次做对就不存在问题,正确的一再重复,就会形成习惯。安全的习惯,会让每一名员工终生受益,安全的习惯会让每一个企业顺利地安全发展。

对管理层,要搞清“谁是安全的主体”

第一,明确主体,搞清楚安全工作的主体是谁。

企业的管理层担负着整体日常安全生产的责任,是内部的安全管理主体;企业的员工承担着各个岗位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应该是企业内部的安全工作主体。我们不仅仅要知道员工是安全工作主体,还应该告诉员工安全工作主体的内涵。

第二,突出主体,用管理手段强化安全主体意识。

我们说,员工是安全工作的主体,并不是放弃企业管理层的责任。管理层肩负安全管理职责,最重要的是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强化员工的安全主体地位,培养员工的安全主体意识。理清某些员工思想中的糊涂认识,让员工从根本上认识到:安全生产是为了员工自己;员工是最大的受益者;搞好企业安全生产,全体员工是主要的依靠力量。自己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上,不能把希望寄托别人身上,企业的管理这要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

第三,尊重安全工作主体,用情感方式发挥安全主体作用。

我们应该在传统管理手段之外,投入更多的亲情化、人性化管理成分,尊重安全工作主体,在尊重中赢得安全工作主体的理解和信赖,发挥出安全工作主体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注重与员工的感情培养。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多教育,多鼓励,立即指出,及时提醒,让员工时时刻刻感受到管理者的关怀,真正做到“有感领导”。

企业管理者应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思考和规划安全工作。改变仅仅从财产是否有损失的角度抓安全的思维方式,把员工的生命利益放在心上,配置资源让员工能安全,规范制度让员工须安全,流程约束让员工才安全。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篇(1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低。从大学生自身内因来分析,他们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具有人生观不明确、做事麻痹大意、法制观念淡薄、遇事欠思考、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惑。

(二)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差。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但表现为安全意识低,而且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学楼和宿舍的灭火器在哪里,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甚至在寝室中使用过“热得快”等大功率违章电器等,并在遇到安全事故时表现为不沉着、不冷静。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滞后。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不能深刻地认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当前,许多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重视或重视不够,领导机制不健全,在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时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因素

(一)社会历史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必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大学生才会有相应的安全意识。如安全意识中的智力因素,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不断认识、总结、积累所得。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大学生的安全认识水平越高,就无形中提高了人的安全意识。历史事实也证明,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的安全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经济条件,即大学生生活的物质基础所在。物质财富一直是一个国家富强、繁荣的象征,也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经济水平决定着安全意识发展水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可能超出他们所在社会的经济条件。但当大学生的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大学生就会自发地对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风险高的工作可能就会很慎重。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还是比较落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受到制约。

(三)个人层面上的影响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由于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等的差异,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等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比较深刻、透彻,安全意识相对来说要强一些。

三、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应从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包括安全防范意识、校规校纪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消防安全意识、心理健康意识、交际交友安全意识等。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二)教育应突出重点,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对重点人的安全意识教育。要因生制宜进行区别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对重点场所的安全意识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等场所,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中除了要将相关知识传达至学生,更要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

(三)教育形式应多样。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安全知识教育形式单一,除安全知识讲座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形式和内容,安全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多元化。这跟高校大力倡导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是极不相称的。学校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找准切入点,积极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充分融入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安全手抄报比赛、安全板报、安全网站、安全短信等。学校还应当把“安全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从而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鲍彩娟.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3]彭智勇.学生安全事故案例选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 英语教学反思 下一篇: 初中家长代表发言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