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购业绩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30 07:27:42

导购业绩总结

导购业绩总结篇(1)

并购是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90年代以来,随着我罔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与规范,公司并购成为业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电力行业的垄断性与特殊性使电力行业的并购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的电力资产重组进程中表现出的政府干预色彩较浓、资产流动性较差、重组方式选择及价格制定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导致日前我同的电力资产重组市场化程度偏低,重组行为不够规范。而国际资本埘中国电力企业的关注.使外资并购成为电力行业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一、企业并购及其绩效评价综述

对于并购绩效问题。西方_学者主要通过ratf究并购事件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分析并购绩效。Jetlsen和Ruback(1983)认为,成功的并购会给目标公司带来20%的超额受益。Dennis和McConnell(1986)分析了31例大宗股权转让公告的市场反应,发现在公告前一日,股价涨幅达到7_3%,公告前后股价上涨12.8%。GreggJarrell和Poulsen(1989)对196O—l985年间663例成功的并购案进行分析.发现目标公司的平均超额收益率超过20%。但收购方仅有1.14%。Schwert(1996)研究,1975年至1997年问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结论:在时间窗口内,日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为35%,而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停留在接近于0的水平上。Bruner(2002)总结了有关收购公司股东收益的44项研究成果。其中有20项的研究表明收益为负,当中有13项在统计意义上显著为负。负收益率在一3%一一1%之问;另外24项研究表明收益为正.当中有l7项显著为正。总体上看,以股价变动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

此外,也有学者运用会汁指标来研究并购事件的绩效,得m的结论也不甚一致。Geofti’eyM eeks(1977)研究了I964年至1971年英同233个合并交易的收益,结果表明:交易后,收购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tlOA)成递减趋势,并在交易后第五年达到最低点,同时有将近2/3收购公司的业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即合并使收购公司盈利水平轻度下降。Maquieire,Meg—gi~son和Nail·(1998)对1963—1996年问发生的260件换股式并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横向或纵向式并购的企业,其财务协同效益和企业效率有一定的提高,而混合式并购交易则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Healy,Palepu和Ruback(1992)研究了1979年一1984年问美国50件最大的并购案,结果发现:收购公司的资本回报率明显提高,经营绩效的提高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来自解雇T人而产生的人工成本的节约。

我国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禾开始关注对我国并购绩效的研究。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采用35-差模型和非正常收益模型两种模型运用股价变动检验资产重组公告的信息含量,得的结论并不一致。戴榕、干春晖(2002)对不同并购模式下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用累积超常收益率检验法对比了短期内市场对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模式的反映。发现短期内纵向并购的CAR均值最高。与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CAR值差异著,但是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差异并不显著。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对1999~2OOO年中国证券场深、沪两市349起并购事件的研究表明:并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影响不显著.股权种类结构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选取了4个会计指标进行研究,发现重组当年样本公司的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0E)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重较重组前一年有所上升,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则有所下降,这些会汁指标变动幅度与重组方式和莺组各方的关联关系有关。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以l994—1998年的201个并购事件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等四个财务指标为基础评价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发现,并购后第一年公司业绩有所提升.而从第二年起,并购绩效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并购绩效如何?并购是否改善了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以我国2003年发生并购的上市电力公司为样本,以并购当年为0,并购前一年后三年(-1,+3)共五年为会计检验期间.通过建立一套财务评价指标,分析影响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所用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金融和经济研究数据库、新浪网站及雅虎网站。

二、电力企业并购绩效分析

2003年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中发生并购的企业共10家、12件并购事件,样本数据如表1所示。

本文主要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四大方面对电力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综合评价.选取的指标及具体计算方法如表2所示。

首先计算10家样本公司的各项会计指标的各年平均值,并计算电力行业五十家上市公司同期的会计指标各年平均值。此外.为了解并购企业的规模变化情况,我们计算了10家样本公司并购前后各年末的平均总资产,并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各指标的对比值如表3所示

对表3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

(一)在盈利能力方面。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均在并购前一年是最好的;并购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略有下降,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每股收益略有提高;并购第二年的业绩则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并购第三年的业绩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并购第四年的业绩比上一年有所回升,但是并没有达到并购当年的水平。也就是说从并购的当年起.发生并购的电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总体上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并购并没有使公司的经营效益得到明显的增长。

与行业平均值的进一步比较可以看,并购当年,样本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比2002年增长9%,行业平均每股收益比2002年仪增长2.87%,说明并购当年样本公司的绩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购的效果略有监现:2004年样本公司平均每股收益较2003年下降17.52%.而行业平均每股收益较上一年下降14.76%,结合当年行业状况发现,下降并非是仅仅由于并购所引起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政府管制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2005、2006样本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说明从长期来看并购并没有使氽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增长势头。

(二)在经营效率方面。在并购当年和第二年,样本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在2004年与行业的平均水平差距缩小。2005年和2006年,样本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均超过行业平均的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分别较上一年提高4.15%和2.85%,而行业的平均总资产周转率分别较上一年提高2.01%和0.84%。说明并购公司充分利用了各并购主体的现有资源,并进行资源的重组及整合,提高了资产利用效率和资产运营质量。

(三)在偿债能力方面。样本公刮资产负债率从并购当年开始琢年增加,并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并购企业负债比例偏高,发展后劲不足,无法解决并购前企业所存在的根本问题.企业的财务风险未得到有效规避。

(四)在发展能力方面。样本公司2004年末总资产比2003年末增加311015万元,而同行业同期的增加值则仅为127027万元,样本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高达33.61%,行业同期值是23.19%,样本公司在规模上现了较大的扩张。在此后的2005年未和2006年末.样本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分别比上一年增加319508万元和2176l3万元,吲行业同期的增加值则分别是108263万元和148546万元,2005年并购公司的总规模是并购当年的1.73倍。并购使电力上市公司实现了并购的最基本目的一一规模扩张,达到经济规模,我国电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因此并购对促进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说并购的效应是明显的。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电力上市公司并购企业的绩效分析发现,并购使得电力上二市公司的规模增大,实现了规模扩张。但同时资产负债率逐年小幅上升。这与规模扩张有关。并购后总资产周转率逐年上升.说明并购后资产的运营质量得到了提高。在企业运营方面.从短期来看,并购当年样本公司的盈利水平增值率高于同行业盈利水平增长率,说明并购的效果略有显现但从长期来看,并购并没有从实质上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每股收益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从并购前一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05年达到最低点,2006年有所回升。每股收益只在并购当年略有提高,此后逐年下降,2006年有所回升。

导购业绩总结篇(2)

总结一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认真学习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下面我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介绍这一年来我们公司的工作总体内容:

1、项目数量全年共开展政府采购项目24个,项目总预算价约1900万元,中标总金额约1800万元,项目数量和规模还有待提高,在完成这些项目的同时,业务能力、服务水平、认知能力、把握项目全过程的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2、的一个项目在招标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的案例分析:

淮阴区城区解困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东城美居小区采购变压器项目起初是公开招标项目中的一标段流标后,因项目数额未超过50万,改为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在公开招标时曾因下面这条资格条件有争议:投标人提供所投变压器产品自2013年以来在省电网设备和产品采购活动中的中标业绩5份(含)以上(以中标通知书或采购合同为准)。

在开标时清江变压器就以浙江省某单位业绩合同5份提交开标现场,引起争议:招标文件设定的省网是指江苏省电网设备产品采购活动中的中标业绩,而清江变压器厂提供的是浙江省的中标业绩,评委小组也一致认为此业绩不符合资格条件要求,引起争议之后,评委提议让清江变压器授权人在网上联网查到该厂家提供的业绩属于省电网设备产品采购活动中的中标业绩,当场在开标室查询一直没有结果,但最终以符合资格要求的投标人不足三家而流标。

二次挂网是以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制定文件前应采购人提议让我电话征询前期来参与投标的各家供应商,综合考虑之后其业绩条件调整为:谈判供应商提供所投变压器产品自2013年以来在江苏省电力居配工程招标业绩中的中标业绩1份(含)以上(以中标通知书或采购合同为准)。

挂网直至开标前一天采购人和公司分别接到清江变压器厂的电话,称第一次参标的几家供应商均没有江苏省居配工程中有业绩。谈判现场清江变压器没有参与本次谈判,共三家供应商响应本次谈判,经谈判小组审查各家供应商均符合资格条件要求。且在谈判现场有供应商提出对友邦变压器的业绩的质疑,针对供应商提出的质疑,谈判小组再次针对友邦提供的业绩审查,最终认定该业绩符合本次谈判的要求,推荐为第一成交供应商。

在结果公示期内接到清江变压器以个人名义发的质疑函,针对友邦的业绩真实性提出质疑。

分析:引起质疑投诉的焦点是资格条件中要求参与谈判的供应商必须提供江苏省居配工程业绩1份。本案质疑反映了政府采购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即供应商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应当如何认定?如何处理?

如果供应商确实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的,应当认定中标结果无效,并依法进行处罚。《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七条 供应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采购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在一至三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成交的;

(二)采取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供应商的;

(三)与采购人、其他供应商或者采购机构恶意串通的;

(四)向采购人、采购机构行贿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五)在招标采购过程中与采购人进行协商谈判的;

(六)拒绝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供应商有前款第(一)至(五)项情形之一的,中标、成交无效。

本案例中友邦变压器已经提供业绩证明,证明该业绩属于江苏省居配工程业绩。后期友邦变压器又在提供业绩的供电系统开来了证明材料,采购人代表和监管部门成员共同去了镇江句容供电公司实地去考察,证实该业绩符合本次采购文件的资格要求。

导购业绩总结篇(3)

一、引言

并购是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进行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所属行业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conduct),进而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Performance),即经典的S―C―P分析框架。就行业环境而言,企业所属的行业或将要进入的行业是对企业直接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之一。由于行业发展存在差异,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也不相同,所以行业不同,企业的并购绩效也不同。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总是处于优化配置的过程中,由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就目前我国行业并购发展现状而言,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倾向,大部分是横向并购,以加强行业集中度和市场份额为目标。由此的现象是:越是细分的行业,并购活动越频繁。其实,企业并购作为一个过程,应遵循先行业后企业,先自身定位后有的放矢搜寻目标的规律(高静美,2009)。一般而言,行业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集中度高的行业往往会存在拥有强垄断势力企业,这种垄断势力可以帮助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从而使企业获得垄断收益;然而,过高的行业集中度又会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最终影响到并购企业的发展前景。那么,横向并购这一会对行业集中度产生影响的企业行为最终会对企业自身的并购绩效产生如何的影响呢?正是存在着以上的疑问,本文选择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的战略行业,为各行业提供生产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在技术层面上决定了众多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是我国整个工业的基础与核心。我国正处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巨大,然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却存在着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行业骨干企业被国外公司并购的案例屡屡发生,这一方面推动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导致国有企业失去部分主导权,自主研发和自主技术创新面临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本土装备制造业迫切需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从市场集中度视角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并购绩效,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骨干企业的联合重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的C2R的DMU排序改变模型,度量公司并购的中长期价值效应;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论证企业的并购绩效与其所处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联系;最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分析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通过本文研究,以期为装备企业实施并购策略,政府建立装备制造业扶持体系,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整体竞争力提高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国内外在对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计算并购前后股价变化的非正常收益,称为事件研究法;另一种是运用并购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化来评价并购绩效的方法,称为财务指标法。事件研究方法有相对成熟的数理基础,己经成为国外研究并购绩效的主流方法。但由于事件研究法所依赖的市场模型是以股价的波动来衡量企业财富的变化的,而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属于弱式有效阶段(张兵和李晓明,2003),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存在争议(骆柞炎,2003),同时还存在大量的非流通股等问题,所以国内学者多采用会计法对并购绩效进行验证。然而,运用财务指标法分析并购绩效也存在如下弊端:单指标的会计研究法只能从某一局限的方面来衡量企业的并购绩效,可能存在误导(李广子和刘力,2009);采用综合财务指标系统的会计研究法可能存在信息的重叠,同时在运用因子分析法等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一系列的参数估计,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廖运凤,2010)。此外,Andrade和Stafford(1999)曾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以巩固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新一轮并购浪潮中,产业冲击或并购产业集中现象突出了会计研究法在绩效基准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还会伴随时滞影响而进一步扩大研究误差。鉴于事件研究法与财务指标法存在的种种弊端,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此种方法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DEA法具有很强的优越性:第一,可以处理多投入和多产出的情况,无须构建具体的函数形式,避免因采取错误的函数形式得出错误的结论;第二,对于复杂系统,输入、输出指标权重难以确定。DEA方法不必事先确定权重,以决策单元各输入输出的权重为变量就可以得出每个决策单元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从最有利于决策单元的角度进行评价,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二)研究假设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所属行业的市场结构能够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一般而言,行业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而并购绩效也是行业运行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度高的行业可以使垄断企业获得垄断收益;而过高的行业集中度又会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最终影响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可以推测行业集中度与行业并购绩效会存在一定的关联。具体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可以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我国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行业集中度与子行业并购绩效的DEA值之间存在关联

假设2:行业集中度与并购绩效的DEA值存在正向关系

(三)变量定义 DEA方法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多输入和多输出的综台评价,所以在选择输入和输出指标上有一些客观的要求:首先是所选择的指标要能够满足评价,客观反映评价对象的竞争力水平;其次是在技术的角度要避免投入集(产出集)内部指标间具有过强的线性关系;最后还要考虑指标的易获得性。综合以上几点要求,同时借鉴以往国内外DEA文献中使用的指标.最后选取了以下5个指标:输入指标:X1为主营业务成本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之和,这是相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投入,可以有效测量企业在进行主营业务经营的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性资源。X1=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X2= 三项(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财务费用是指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三项费用之和作为可控的财务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的费用性资源,(X1+X2)基本可以反映出当期企业为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源情况。X3=总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将总资产作为一项输入指标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利用资源的情况。输出指标:Y1=净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企业净利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表明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最终经营成果。Y2=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的日常经营中的主要活动所产生的收入,一般占企业收入的比重较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影响。而获取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四)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文中所有的并购事件样本均来自于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兼并收购、资产重组数据库(CSMAR)2007》。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其他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新浪财经、和讯网。其中使用资产或股权作为支付方式获得其他公司股权获得其他公司股权或资产的公司为收购公司,出让资产或股权的公司为目标公司;行业分类则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 4754-2002)为标准。并购样本的筛选标准如下:(1)并购公告时间完整,剔除没有成功的并购事件;(2) 收购公司为上市公司,且属于装备制造业(代码为C34、C35、C36、C37、C39、C40、C41);(3)为突出行业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只选取所有权性质发生变更的横向并购事件;(4)若同一年发生多次并购事件,则取交易额最大的一次作为研究样本。按照以上标准筛选后,最终得到36个并购样本,具体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前文对DEA方法应用的介绍,计算出样本上市公司2004年至2010所有的相对绩效值。为了便于下面的统计分析,将所有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指标值按行业分类列在一张表上,具体如表(2)所示。通过考察所有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前后各年度平均经营绩效指标值的变化趋势来了解总体并购绩效,并购前后各行业年度的平均经营绩效指标值如图(1)所示。可以直观地发现,接受外资并购前,除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外,其他行业均处于缓慢上升状态。在并购的前后两年,行业的平均绩效开始明显上升,这说明并购已经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在2008年行业绩效又有了明显下降,这很有可能是由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2009年后行业并购绩效又呈现上升迹象。总体来看,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为平稳;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并购效果最为明显,且在2009年经济稍复苏后绩效反弹最快。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 根据2004年至2010年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DEA绩效平均值可以得出各子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平均值,参考唐晓华、李绍东(2011)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2007年装备制造业各子公司的行业集中度指标均值(CR8),根据灰色关联度理论,得出它们的灰色关联度为0.726155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前节的分析,可以认为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并购绩效与各子行业的行业集中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本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一步对各行业之间的并购绩效进行比较,检验不同行业之间的并购绩效上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5)。表(5)是并购前后各年各子行业DEA并购绩效均值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子行业在并购前绩效没有显著的差异。(1)只有在2005年可以看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并购绩效要明显优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2)在并购后的一年(2008)年金属制品业的并购绩效显著劣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它子行业的DEA绩效值差异不明显,但可以看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金属制品业的绩效值均劣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劣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3)并购后第二年(2009)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绩效都有明显上升,高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绩效显著优于后两个行业。(4)并购后第三年(2010)各行业绩效值差异的显著性下降,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绩效开始劣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优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综上可以得出,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并购绩效值从未发生显著差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并购绩效值也未发生显著的差异;同时,前两者的行业集中度相同,后两者的行业集中度相近。从这一角度符合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即并购绩效与并购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有关。从绩效值的大小来看,除2009年之外,各子行业的DEA绩效值排列都符合行业集中度越高,DEA绩效值越低的规律;而在2009年,各子行业的DEA绩效值排列都符合行业集中度越低,DEA绩效值越高的规律。从这一角度也符合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并可以得出并购绩效与并购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存在顺序关系的结论。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与2007年发生并购的并购绩效的DEA值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并购事件对制造装备业的DEA绩效值产生了显著的效果;(2)我国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并购绩效的DEA值与行业集中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度;(3)行业集中度与并购绩效的DEA值存在顺序关系。总体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行业集中度都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但大多数企业还以简单的制造加工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从发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仍是未来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认为,要通过并购调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并购效益,可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在企业层面,企业首先要研究自身所处的市场地位,再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切忌盲目跟风或因过度依赖并购而缺乏技术创新;在政府层面,首先保证我国对于装备制造业的控制力,限制外资对于行业中骨干企业的并购;其次,应该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有效竞争,促进强强联合并防止保护落后;最后,要建立装备制造业政府扶持体系:目前,一些地方装备制造业企业存在巨额债务、经营机制僵化,缺乏应对激烈国际竞争能力的问题,中央政府有必要给予适当保护,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以市场为纽带,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积极引导专业化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导购业绩总结篇(4)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发生在证券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及其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在评价采用事后股价变动分析法和经营业绩分析法,分别对并购发生日前后短期内股票价格的变动和较长时期内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评判,旨在说明并购行为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1)我国证券市场的并购行为从总体上看具有一定的正绩效;(2)并购绩效的取得,主要依赖于优、劣资产的简单置换和关联方之间的不等价交易,而不是通过并购实现了协同价值,提高了双方的经营效率。(3)不同样本组的并购绩效表现不一:纯粹的混合兼并效果不佳;控股权无偿划拨以后,上市公司业绩恶化;高科技公司买壳后,上市公司业绩迅速提升。(4)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并购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5)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

1.导论1.1研究的背景及目的自1897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以美国为例,第一次大并购主要是大公司为追求规模效应进行的横向兼并;由于横向兼并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第二次并购是以大公司的纵向兼并为主要形式;第三次并购浪潮的主要特征是混合兼并即跨行业兼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推动,使小企业得以兼并大企业,因此杠杆收购成为第四次并购浪潮的特征;始于1994年的规模宏伟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以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多属强强联合的战略并购,合并的目的主要在于优势互补,强化企业的市场地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也掀起并购、重组浪潮,1997年和1998年更是成为“资产重组年”。据统计1997年发生405起资产重组事件[原红旗,吴星宇,1998],1998年发生企业重组事件705起[宋亚宁,1999]。重组板块受到投资者的热情追捧,也成为市场炒作的重要题材。1999年和2000年重组势头有增无减,2001年初三联集团重组郑百文更是成为股市热门话题。然而,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的并购事件中,多数并不成功。麦肯锡公司曾研究了1972~1983年间英美两国最大工业企业的116项收购案例,以1986年的财务资料为分析数据,结果发现失败率为61%,默塞尔管理公司也对200家大型公司的合并作了调查,发现合并后的3年内有57%的合并企业的盈利落到了同行后面。这使人们有理由担心,管理水平相对很低,而目标公司又多是“丑女”的中国企业并购绩效究竟如何?是否能够通过并购实现协同价值,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业绩?并购仅仅处于资本经营的层面,还是以生产经营作为依托?本文试图对我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进行研究,以回答上述问题,并对我国企业并购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营运效率和证券市场质量方面的功能做出基本评判。1.2文献资料回顾关于并购的绩效,西方学者存在许多相互对立的观点。一些人认为并购增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效率,使资源得以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增加了股东们所拥有的财富[Jensen,1984]。另一些人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被收购的公司已经很有效率了,这些公司被收购以后,其经营并没有改善[Magenheim和Mueller,1988;Ravenscraft和Scherer,1988]。也有人断言,股东们所获得的仅仅代表了一种将财富从劳动力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手中转移出去的再分配[Shleifer和Summers,1998]。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并购活动是投机者阴谋的体现,在他们身上反映了社会的疯狂,其行为加剧了过度的负债,损害了所有者权益[Rohatyn,1986]。甚至有企业家也对兼并的作用表示怀疑。巴菲特(Buffett)就认为,以低价购买“癞蛤蟆”似的目标公司给予“亲吻”带来的奇迹太少了,有些兼并之所以很成功是因为目标公司在被购买时就已经是“王子”了。即认为并购并不能改善一个公司的经营业绩。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比较多,提出了许多兼并与要约收购之所以发生的理论,主要有:效率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问题与管理主义,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力量,税收,再分配理论等等。在实证领域,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考察并购事件对投资者超额收益的影响,对理论和假设进行检验。以美国为例,《财务经济学周刊》(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在1983年发表了对兼并与要约收购活动的研究概要。詹森和鲁贝壳在其综合性摘要文章中,对13项并购活动的抽样研究结果进行了回顾。他们的概要表中展示了在成功的要约收购活动中目标企业股东的正收益率为30%,在成功的合并活动中目标企业股东的正收益率为20%;杰拉尔,布莱克利和奈特(1988)概括了对1962年到1985年12月间的663起成功的要约收购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不同年代目标企业股东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不同;在对经验研究结果的概括中,詹森和鲁贝壳认为在成功的要约收购中,竟价企业的超额收益率为正的4%,他们还估计在兼并活动中竟价企业的超额收益率为零;杰拉尔,布莱克利和奈特(1988)考察了几十年中收购企业股东的超额收益率,发现60年代为正的4%,70年代跌至2%,80年代则为负的1%;布雷德莱、迪塞和基姆(1988)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尤、凯弗斯、史密斯和亨利(1986)研究了1975年~1984年6月间133起并购活动中目标企业和竟价企业股东的超额收益率,还提供了频率分布。我国关于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始于1998年。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以1997年所有重组的公司为样本,比较了公司重组前后四个会计指标,发现重组当年公司的每股盈余、净资产收益率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例比重组前一年有所上升,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会计指标变动的幅度与公司重组的方式及重组方的关联关系有关。孙铮和王跃堂(1999)研究了同样的样本之后,并把重组公司的业绩变化与非重组公司的业绩变化进行比较,发现重组业绩有显著提高,但是它们发现公司重组前后业绩的变化与重组参与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无关。陈信元、张田余对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的股价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市场对资产重组有一定反应,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类公司的股价在公告前呈上升趋势,随后逐渐下降,市场对兼并收购没有反应。高见、陈歆伟(2000)对1997年沪深两市所有样本资产重组的效应进行研究,发现了影响市场反应的若干因素。以上学者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但由于我国股市起步较晚,证券市场的兼并收购近几年才大规模兴起,因此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我国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性和投机性导致股票价格不能反映其真正价值,因此仅根据并购事件的市场反应解释并购绩效,结论有一定的偏差;2.并购是一项复杂的企业经营活动,并购绩效的释放需要时间,只研究并购后当年的会计数据变化难以说明并购是否成功;3.不同动机、不同行为主体、不同类型的兼并收购其绩效应当不同,只对整体样本进行研究分析,所得结论比较笼统,难以根据结论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针对上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实证研究时,主要考察并购后几年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并将市场并购行为按照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并且对企业并购的成功率进行统计,以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对各种类型的并购绩效做出客观评价,探索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从而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1.3本文的研究视角涉及证券市场的兼并收购按照并购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方式:一是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二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也就是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即通常所说的买壳上市;三是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第三种并购行为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前两种并购行为的绩效。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并未对“绩效”给出明确的定义。本文认为绩效就是某一行为或事件所产生的后果、效果。对企业来说,并购绩效就是并购行为使企业价值发生变动的效应,企业价值增加,说明并购绩效为正,企业价值降低,说明并购绩效为负。基于此,本文研究并购绩效实际上主要是研究市场并购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1.4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目的是对我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的微观和宏观绩效做出基本评判,为了获得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我们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因为纯粹的规范研究可能会流于空洞,缺乏说服力;而纯粹的实证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研究过程和结果会受到特定样本和时间段的影响,因此不可能捕捉到并购事件对企业价值的全部影响。定性研究有助于我们掌握并购事件从那些方面影响了企业的价值,而定量分析则有助于我们判断并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对于如何衡量公司经营绩效,国外一般有两类方法,一种是事后股价变动分析法,即衡量中长期股价和股票收益率的变动;另一种是经营业绩分析法,即针对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市场半强势有效的前提下,股票价格能够反映公司价值,因此事件期内股票超额收益率既可反映事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我国证券市场远未达到半强势有效,许多公司的股价远远偏离股票的真实价值,因此依据股价变动计算的超额收益率也就难以真实反映股票价值的变动,计算超额收益率只能考察并购事件对并购方或者目标公司投资者短期收益的影响。经营业绩分析法克服了市场因素对绩效评估的干扰,能够真实反映事件对企业经营能力和业绩的影响,本文认为在我国目前市场特征下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并购绩效评估方法。其缺点主要在于:并购事件后,影响企业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的因素可能是多样的;一项战略并购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仅分析并购前后几年会计数据的变化可能无法发现并购事件对企业价值的全部影响,而较长年度的分析又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干扰。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通过研究并购发生前后股票超额收益率考察企业并购行为的短期绩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并购后几年内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考察企业并购的较长期绩效。2.我国证券市场并购短期绩效的实证分析2.1研究方法研究公司并购的短期绩效,实际上就是检验股价对公司并购公告的反应。即通过研究公告日前后股价变动,分析、考察并购事件期内公司股东的超常收益。衡量一个事件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第一步是制定一个事件期。通常以宣布日为中心,宣布日在事件期内被指定为第0天。确定事件期的目的是为了捕获该事件对股票价格的全部影响。较长的事件期间可以保证捕获到全部的影响,但容易受到不相干因素的影响,故西方学者研究的事件期一般为-40天到+40天。超常收益的计算步骤如下:l计算每家公司在事件期内每天中的预期正常收益l计算事件期内每天的实际收益Rjtl计算每个样本公司每天的超常收益rjt=Rjt-l计算平均超常收益,N表示检验的样本公司数目l计算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累积平均超常收益代表并购事件对所有样本的总体平均影响。对于预期收益的计算一般有三种方法:(1)均值调整的收益计算法。即选择一个“清洁期”,比如从-240到-41天,通过计算“清洁期”的平均日收益获得,。(2)市场模型法,也就是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方法,使用该模型也要选择一个“清洁期”,对此期间内各天进行回归分析,其模型是,其中Rmt是第t天市场指数的收益,通过回归分析归算出和的估计值,记为和,然后代入市场模型,估算出事件期内每一天的预期收益。(3)市场调整的收益计算法,即把每家公司在事件期内的预期收益等同于当天市场指数的收益:=Rmt。2.2研究结果分析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本文没有进行企业并购短期绩效的统计检验。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实证检验结果,本文引用他们的结论并加以分析。陈信元、张田余(1999)对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发现股权转让和兼并收购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市场对股权转让和兼并收购的反应是不同的。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在公告日前CAR(平均超额收益率)有上升趋势,在公告前一个交易日,达到峰值,在公告日后,出现了下跌的趋势,但在公告后几天内仍显著的大于零。兼并收购的上市公司在公告前市场反应冷淡,公告后有一定上升趋势,但并不明显,统计检验结果与零值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公告日前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兼并收购行为几乎没有反应。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并购特点,本文对上述市场反应分析如下:(1)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规范,信息披露不够严格,监管手段不够到位,因此存在信息过露的问题。某些大户和机构基金通过特有的渠道在公告前就掌握了信息,利用资金优势抬高股价,获取超常的收益,这是股权转让的CAR在公告前上升幅度很大,而公告后又回落的主要原因。但是庄家之所以能炒作这个题材,是因为市场对股权转让这种重组方式寄予厚望。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相对较差,或是主业赢利能力逐步下滑,或是失去配股权,或是扭亏无望,而受让其股权的多是一些具备相当实力的公司,其目的是为了买壳上市,因此投资者相信新的大股东入主后,必然会通过劣质资产的剥离和优质资产的注入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提高股票价值,超额收益率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正预期。另外,买壳上市的目标公司一般业绩较差,因此流通股股价较低,这为股权转让前后的股价上扬提供了价格空间。(2)市场对兼并收购行为反应冷淡,原因可能如下:l有能力对外兼并收购的上市公司本身已具有较强的实力,业绩优良,股票的价格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市场难以操作过高的股价。l投资者对企业兼并收购行为的预期不是很好。这是因为进行兼并收购的公司本身资产规模较大,而由于我国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复杂性,市场上难有强强联合的战略并购,一般目标公司规模都较小,业绩一般,“大鱼吃虾米”式的并购并不能带来公司业绩的迅速提升。l大多数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占控股地位,这导致许多兼并行为并非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理性市场行为,而是政府撮合、组织下的“扶贫救弱”行为,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对这类并购行为做出正面反映。2.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上分析了买壳上市和兼并收购的短期绩效。结论是:买壳上市的目标公司的投资者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而兼并收购公司的投资者则不能获得超额收益。然而上面的分析是不尽完善的。这是因为:(1)分析的事件期比较短,可能难以捕获并购行为对股价的全部影响。(2)不同目的、不同背景的并购行为其绩效是不同的,市场反应也应当不同。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当对并购行为细分,以考察市场对不同并购行为的反应。例如,买壳上市可以分成以下几组样本分别考察市场反应:股权有偿转让、股权无偿划拨、目标公司有配股权、目标公司无配股权、受让方为高科技公司等。上市公司对外兼并收购则可以分成以下几组样本:同业兼并市场反应、混合兼并市场反应、目标公司规模较大时市场反应、零值或承债兼并市场反应等。通过对样本的细分,可以研究投资者对政府行为下的并购、市场行为下的并购,目标公司绩优、目标公司绩差,同业兼并、混合兼并的不同反应。此外,可以将投资者的反应与并购后公司业绩进行比较,考察市场的理性程度。3.我国证券市场并购的较长期绩效分析在分析企业并购绩效时,单纯的股票价格收益分析,难以识别股票价格变化究竟是起因于样本公司预期真实收益的变化,还是起因于市场效率因素产生的错误定价。特别在我国证券市场,市场的投机性导致股价不能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因此依据股价变动计算的超额收益率也就难以真正反映并购引起的股票价值的变动,计算超额收益率只能考察并购事件对并购方或者目标公司投资者短期收益的影响。并购的真正效应只能通过研究并购前后企业的经营业绩变化进行评判。3.1样本选择3.1.1样本选择的原则本文以1998年发生兼并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我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的较长期绩效。之所以选择1998年的样本是因为财政部[1998]66号文《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企业兼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统一规定,因此,1998年及以后企业对兼并收购的会计处理比较规范,数据的可比性比较强;此外,考虑到兼并收购的绩效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并购后的分析时段不能太短,选择1998年样本则可以获得并购后三年的会计数据。根据1998年全部上市公司年报筛选出样本公司,样本公司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必须是98年以前上市的公司。(2)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买壳上市只选择股权无偿划拨和国家股、法人股有偿转让两类样本,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以及原大股东以上市公司股权出资导致股权转让、上市公司母公司被整体兼并导致控股权转移因不具有普遍性,样本太少,所以不予分析。(3)上市公司对外收购兼并的样本公司必须在年内未发生其他重大重组事件,如:股权转让,重大资产置换,资产剥离等。(4)样本公司1997~2000年的财务数据均可得到。本文研究所使用的财务数据来自各个样本公司97、98、99、2000年的年报,我们假设年报中的数据是真实的。通过筛选,共选出样本公司164家,其中买壳上市样本56家,上市公司对外兼并108家。3.1.2样本分类原则本文将所有样本按照不同并购主体不同分成两大类:上市公司对外并购和买壳上市,分别考察每一类样本并购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上市公司对外并购按照交易双方关系可分为关联方并购和非关联方并购。[1]关联方并购由于双方的特殊关系,并购动机比较复杂,并购中可能存在内幕交易和不等价交易现象,分别考察关联方并购和非关联方并购的绩效,有利于分析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混合并购一度在我国证券市场比较流行,然而根据国外的经验混合并购往往弊大于利,将上市公司对外并购样本中的纯粹混合并购样本列为一组[2]可以考察我国证券市场混合并购的效果。零值或承债兼并[3]的目标公司一般资产质量较差,债务负担沉重,这种并购大多是政府倡导下的“扶贫救弱”行为,其绩效如何令人关注,因此,将所有进行零值或承债兼并的上市公司列为一组考察其并购后的业绩变化具有实际意义。根据上述考虑,上市公司对外并购类样本分组情况如下:第一组:关联交易样本,共38家第二组:非关联交易样本,共70家第三组:混合并购样本,共12家第四组:零值或承债兼并样本,共12家买壳上市样本中,我们认为控股权无偿划拨是政府主导下的并购,而控股权有偿转让则相对来说市场化成分多一些;上市公司有配股资格说明上市公司在股权转让时资产质量较好,无配股资格则说明转让时公司资产质量较差;高科技公司买壳上市是1998年市场炒作的重点题材,高科技公司买壳上市的绩效如何,对于调整传统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市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买壳上市的样本公司按照不同特点分组。分组情况如下:第一组:股权无偿划拨样本,共12家第二组:国有、法人股有偿转让样本,共44家第三组:有配股资格样本,共30家第四组:无配股资格样本,共26家第五组:受让方为高科技公司样本,共14家3.2研究方法本文选择五个财务指标衡量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简称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率。主业收入增长率反映了并购后公司规模的扩张情况;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主业的赢利能力,实际上体现了公司资产的优劣;ROE反映了公司净资产的赢利能力,是除每股收益外最重要的财务指标,选择ROE可以避免由于股权稀释或增加对盈余指标一致性的影响,而1999年3月27日中国证监会的《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亦指出,配股必须保证最近三个完整会计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本文认为不能仅仅根据ROE的变动判断公司业绩的变化,原因是我国证券市场配股行为比较频繁,公司在配股后股东权益大幅度增长,而这部分资产产生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配股当年ROE可能有所下降,但并不能说明公司业绩下滑,所以本文选择净利润增长率和ROE变动率两个指标共同反映并购后公司赢利能力的变化。上述五个指标的计算方法是:1.根据年报查出每个样本公司1997年~2000年各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和ROE。2.求出每组中所有样本各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之和。3.主业收入增长率=(后一期主业收入-前一期主业收入)/前一期主业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之和/主营业务收入之和,净资产收益率以股东权益为权数加权平均求得,净利润增长率和ROE变化率的计算方法与主业收入增长率的算法相同。3.3研究结果分析3.3.1上市公司对外并购后业绩变化(表1)并购扩张总体样本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10.6412.12

199816.9922.505.7610.66-12.05

199916.6422.675.7310.46-1.93

200020.4921.947.359.72-7.08

总体来说,对外并购的上市公司并购前的业绩好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4],并购后各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和ROE也均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说明对外并购扩张的上市公司整体实力较强,并购后也依然具备相当优势。从表1看,主业收入逐年增长,主营业务利润率也较并购前有较大提升,说明对外并购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主业的赢利能力。并购后净利润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远低于主业收入的增长幅度,ROE则逐年下降。这说明:一方面,并购后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没有相应提高,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配股融资实现了净资产的快速增长,但资产的扩张并没有带来利润的相应增长。从单个样本统计看,对外并购以后,有44家样本公司业绩明显下滑[5],占上市公司对外并购总样本数的40.7%。通过对分组样本业绩变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如下几个特点:a.关联方并购绩效好于非关联方并购绩效。(表2)关联交易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10.2412.93

199817.8622.22-1.0910.76-16.78

199917.1323.4120.9211.9711.27

200016.9822.5422.5212.595.16

(表3)非关联交易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10.9611.47

199816.2822.7311.9310.58-7.75

199916.2322.05-6.389.26-12.47

200023.4221.47-8.277.24-21.80

两组样本主业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变化趋势相似,但关联方并购,净利润在并购当年有所下降,然后呈大幅度增长趋势,ROE也在并购当年下降,然后逐步增长;而非关联方并购当年净利润增长,以后则呈现负增长趋势,ROE也逐年下滑,且明显低于关联方并购以后的ROE水平;非关联方样本组在并购前ROE高于上市公司整体水平,但并购后的第三年已经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可见并购后公司经营能力下降,业绩下滑;从样本统计看,关联方并购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下滑的有10家,占本组样本数的26.3%,而非关联方并购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下滑的有34家,占本组样本数的48.6%。b.纯粹的混合并购效果不佳。(表4)混合并购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8.9310.77

199816.6715.22-3.799.43-12.40

199913.2715.61-23.377.25-23.17

200010.9915.506.736.72-7.35

并购后主营业务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逐步下降,而且主业收入增长率明显低于对外并购样本的平均水平;主营业务利润率虽然比并购前提高,但是也明显低于并购扩张样本平均水平;特别是并购后上市公司净利润显著下降,低于并购前水平,ROE逐年下滑,且下滑幅度较大(到并购后第三年已经下降了37.6%);从样本统计看,纯粹混合并购后,公司业绩显著下滑的有7家,占本组样本数的58.3%,即超过一半的公司并购后业绩恶化。C.零值或承债兼并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不大。(表5)零值或承债兼并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6.467.49

19985.4719.4610.316.06-19.08

199912.2721.2065.979.1951.65

200012.7721.526.778.06-12.32

零值或承债兼并后,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并购扩张总体样本水平;净利润显著增长,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主业收入增长速度,说明导致净利润改善的因素不仅仅是主业收入的增长,还有一些外生因素(如,挂帐停息、减免税款等优惠政策);ROE并购前后变化不大,说明优惠政策的支持抵消了并购后不良资产对公司资产赢利能力的影响;从样本统计看,并购后业绩显著下滑和显著上升的公司均只占本组样本数的16.7%,影响不大。3.3.2上市公司控股权转移后业绩分析(表6)买壳上市总体样本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3.461.70

19980.9722.64283.776.03255.60

199911.4225.5886.1010.0466.47

200020.4024.88-11.167.51-25.17

总体来说,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转让前主营业务利润率和ROE均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说明壳公司整体资产质量较差。股权转让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但并购后当年和第二年增长速度较慢,远低于并购扩张样本水平;主营业务利润率较并购前增长5倍以上,而且并购后各年度均高于对外扩张的样本水平。说明新的大股东入主后进行了比较彻底的资产置换,虽然主业收入暂时没有大幅度提高,但优质资产的注入使公司主业赢利能力显著提高。净利润和ROE在并购后第一、二年大幅度提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主业收入的增长速度,第三年虽然出现下降趋势,但是ROE仍接近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说明买壳上市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然而企业业绩的迅速改善显然并非完全来源于主业赢利能力的提高,还有在不等价交易中注入利润、剥离亏损的因素。从样本统计看,股权转让后,上市公司主业赢利能力明显提高的样本有50家,占总样本的89.3%,业绩明显较并购前下滑的公司有20家,占总样本的35.7%。即14家公司主业赢利能力的改善并没有带来业绩的提升,占总样本的25%,这显然只能用不良资产太多、管理效率未见提高来解释。通过研究分组样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a.股权有偿转让公司的并购绩效好于股权无偿划拨的公司。(表7)股权无偿划拨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0.01-6.41

199810.9419.95280.8110.48263.60

1999-5.1725.06-19.959.26-11.61

20006.1922.01-29.875.67-38.78

(表8)修正后的股权无偿划拨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4.6410.28

199812.6618.3218.8010.15-1.30

1999-0.8622.73-23.588.09-20.28

20003.8820.47-41.404.17-48.41

股权无偿划拨的上市公司,总体来看,股权转移当年业绩提升显著,特别是净利润增长率达到280.81%,ROE增长了2.63倍,仔细研究样本发现,业绩的显著提升是深物业和湖南投资在股权转让前深度亏损,转让后大幅度赢利造成的。剃除这两个极端样本后,可以看出股权无偿划拨的公司业绩变化呈现如下特点:主业收入没有显著增长,主营业务利润率在股权划拨后明显提高;净利润在并购当年有较大提高,但随后大幅度下降;ROE则逐年下降,并购前ROE略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并购后第三年已经远远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比并购前下降了59.4%。可见股权无偿划拨后,虽然主业赢利能力显著提高,但上市公司经营能力和业绩反而恶化。(表9)股权有偿转让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4.99%4.62

1998-3.44%24.01%2.75%4.40-4.77%

199919.83%25.79%178.99%10.27133.65%

200015.83%28.14%-6.29%7.95-22.59%

股权有偿转让的上市公司,主业收入增长率高于无偿划拨样本组,而且主业利润率稳定增长,各年度指标均显著高于无偿划拨样本组;净利润增长率和ROE变动率波动较大,但总体来看,净利润和ROE均较并购前提高。从样本统计看,控股权无偿划拨样本中,有7家公司业绩明显下滑,占58.3%;而有偿转让样本中,有13家公司业绩显著下滑,占29.6%。b.无配股资格公司并购绩效好于有配股资格公司。(表10)无配股资格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4.79-8.69

19982.7123.08134.483.18136.65

199913.1027.19219.3010.24221.74

200019.3425.94-10.296.72-34.42

(表11)有配股资格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8.5711.80

1998-0.1122.37-14.918.14-31.03

199910.3424.5347.549.9121.75

200021.0924.19-11.488.06-18.70

两组样本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率均比并购前显著增长,相互差别不大。无配股资格样本组,控股权转让后净利润大幅度增长,ROE显著提升;[6]而有配股资格的样本组,净利润变化趋势不明显,波动较大,并购后各年ROE均低于并购前水平。从表面看,似乎并购业绩较差的公司,绩效反而显著。实际原因可能在于:无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差,利润和股东权益的基数小,因此较小的绝对数增长就可以带来较大的增长率;另一方面,买壳上市的目的在于配股筹资,并购无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后,必须迅速提高其业绩,才能早日达到配股条件,因此一般买壳方会对壳公司资产进行较为彻底的置换,同时注入利润,剥离亏损,实现公司业绩的快速提升。而有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本身ROE较高,买壳后即可配股筹资,没有迅速提升业绩的压力和动力,因此,买壳方在注入优质资产时,可能并没有进行彻底的资产置换和重组,管理效率也没有提高,导致主业收入和主业利润率增长的同时,公司净利润并未相应增长。C.高科技公司受让股权后,公司业绩显著增长。(表12)高科技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3.254.89

199814.1325.67211.4212.70160.04

199917.5631.5562.8817.6238.70

200025.8131.30-6.179.98-43.38

导购业绩总结篇(5)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发生在证券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及其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在评价采用事后股价变动分析法和经营业绩分析法,分别对并购发生日前后短期内股票价格的变动和较长时期内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评判,旨在说明并购行为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1)我国证券市场的并购行为从总体上看具有一定的正绩效;(2)并购绩效的取得,主要依赖于优、劣资产的简单置换和关联方之间的不等价交易,而不是通过并购实现了协同价值,提高了双方的经营效率。(3)不同样本组的并购绩效表现不一:纯粹的混合兼并效果不佳;控股权无偿划拨以后,上市公司业绩恶化;高科技公司买壳后,上市公司业绩迅速提升。(4)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并购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5)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

1.导论1.1研究的背景及目的自1897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以美国为例,第一次大并购主要是大公司为追求规模效应进行的横向兼并;由于横向兼并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第二次并购是以大公司的纵向兼并为主要形式;第三次并购浪潮的主要特征是混合兼并即跨行业兼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推动,使小企业得以兼并大企业,因此杠杆收购成为第四次并购浪潮的特征;始于1994年的规模宏伟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以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多属强强联合的战略并购,合并的目的主要在于优势互补,强化企业的市场地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也掀起并购、重组浪潮,1997年和1998年更是成为“资产重组年”。据统计1997年发生405起资产重组事件[原红旗,吴星宇,1998],1998年发生企业重组事件705起[宋亚宁,1999]。重组板块受到投资者的热情追捧,也成为市场炒作的重要题材。1999年和2000年重组势头有增无减,2001年初三联集团重组郑百文更是成为股市热门话题。然而,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的并购事件中,多数并不成功。麦肯锡公司曾研究了1972~1983年间英美两国最大工业企业的116项收购案例,以1986年的财务资料为分析数据,结果发现失败率为61%,默塞尔管理公司也对200家大型公司的合并作了调查,发现合并后的3年内有57%的合并企业的盈利落到了同行后面。这使人们有理由担心,管理水平相对很低,而目标公司又多是“丑女”的中国企业并购绩效究竟如何?是否能够通过并购实现协同价值,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业绩?并购仅仅处于资本经营的层面,还是以生产经营作为依托?本文试图对我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进行研究,以回答上述问题,并对我国企业并购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营运效率和证券市场质量方面的功能做出基本评判。1.2文献资料回顾关于并购的绩效,西方学者存在许多相互对立的观点。一些人认为并购增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效率,使资源得以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增加了股东们所拥有的财富[Jensen,1984]。另一些人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被收购的公司已经很有效率了,这些公司被收购以后,其经营并没有改善[Magenheim和Mueller,1988;Ravenscraft和Scherer,1988]。也有人断言,股东们所获得的仅仅代表了一种将财富从劳动力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手中转移出去的再分配[Shleifer和Summers,1998]。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并购活动是投机者阴谋的体现,在他们身上反映了社会的疯狂,其行为加剧了过度的负债,损害了所有者权益[Rohatyn,1986]。甚至有企业家也对兼并的作用表示怀疑。巴菲特(Buffett)就认为,以低价购买“癞蛤蟆”似的目标公司给予“亲吻”带来的奇迹太少了,有些兼并之所以很成功是因为目标公司在被购买时就已经是“王子”了。即认为并购并不能改善一个公司的经营业绩。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比较多,提出了许多兼并与要约收购之所以发生的理论,主要有:效率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问题与管理主义,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力量,税收,再分配理论等等。在实证领域,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考察并购事件对投资者超额收益的影响,对理论和假设进行检验。以美国为例,《财务经济学周刊》(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在1983年发表了对兼并与要约收购活动的研究概要。詹森和鲁贝壳在其综合性摘要文章中,对13项并购活动的抽样研究结果进行了回顾。他们的概要表中展示了在成功的要约收购活动中目标企业股东的正收益率为30%,在成功的合并活动中目标企业股东的正收益率为20%;杰拉尔,布莱克利和奈特(1988)概括了对1962年到1985年12月间的663起成功的要约收购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不同年代目标企业股东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不同;在对经验研究结果的概括中,詹森和鲁贝壳认为在成功的要约收购中,竟价企业的超额收益率为正的4%,他们还估计在兼并活动中竟价企业的超额收益率为零;杰拉尔,布莱克利和奈特(1988)考察了几十年中收购企业股东的超额收益率,发现60年代为正的4%,70年代跌至2%,80年代则为负的1%;布雷德莱、迪塞和基姆(1988)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尤、凯弗斯、史密斯和亨利(1986)研究了1975年~1984年6月间133起并购活动中目标企业和竟价企业股东的超额收益率,还提供了频率分布。我国关于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始于1998年。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以1997年所有重组的公司为样本,比较了公司重组前后四个会计指标,发现重组当年公司的每股盈余、净资产收益率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例比重组前一年有所上升,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会计指标变动的幅度与公司重组的方式及重组方的关联关系有关。孙铮和王跃堂(1999)研究了同样的样本之后,并把重组公司的业绩变化与非重组公司的业绩变化进行比较,发现重组业绩有显著提高,但是它们发现公司重组前后业绩的变化与重组参与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无关。陈信元、张田余对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的股价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市场对资产重组有一定反应,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类公司的股价在公告前呈上升趋势,随后逐渐下降,市场对兼并收购没有反应。高见、陈歆伟(2000)对1997年沪深两市所有样本资产重组的效应进行研究,发现了影响市场反应的若干因素。以上学者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但由于我国股市起步较晚,证券市场的兼并收购近几年才大规模兴起,因此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我国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性和投机性导致股票价格不能反映其真正价值,因此仅根据并购事件的市场反应解释并购绩效,结论有一定的偏差;2.并购是一项复杂的企业经营活动,并购绩效的释放需要时间,只研究并购后当年的会计数据变化难以说明并购是否成功;3.不同动机、不同行为主体、不同类型的兼并收购其绩效应当不同,只对整体样本进行研究分析,所得结论比较笼统,难以根据结论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针对上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实证研究时,主要考察并购后几年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并将市场并购行为按照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并且对企业并购的成功率进行统计,以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对各种类型的并购绩效做出客观评价,探索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从而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1.3本文的研究视角涉及证券市场的兼并收购按照并购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方式:一是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二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也就是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即通常所说的买壳上市;三是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第三种并购行为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前两种并购行为的绩效。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并未对“绩效”给出明确的定义。本文认为绩效就是某一行为或事件所产生的后果、效果。对企业来说,并购绩效就是并购行为使企业价值发生变动的效应,企业价值增加,说明并购绩效为正,企业价值降低,说明并购绩效为负。基于此,本文研究并购绩效实际上主要是研究市场并购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1.4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目的是对我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的微观和宏观绩效做出基本评判,为了获得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我们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因为纯粹的规范研究可能会流于空洞,缺乏说服力;而纯粹的实证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研究过程和结果会受到特定样本和时间段的影响,因此不可能捕捉到并购事件对企业价值的全部影响。定性研究有助于我们掌握并购事件从那些方面影响了企业的价值,而定量分析则有助于我们判断并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对于如何衡量公司经营绩效,国外一般有两类方法,一种是事后股价变动分析法,即衡量中长期股价和股票收益率的变动;另一种是经营业绩分析法,即针对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市场半强势有效的前提下,股票价格能够反映公司价值,因此事件期内股票超额收益率既可反映事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我国证券市场远未达到半强势有效,许多公司的股价远远偏离股票的真实价值,因此依据股价变动计算的超额收益率也就难以真实反映股票价值的变动,计算超额收益率只能考察并购事件对并购方或者目标公司投资者短期收益的影响。经营业绩分析法克服了市场因素对绩效评估的干扰,能够真实反映事件对企业经营能力和业绩的影响,本文认为在我国目前市场特征下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并购绩效评估方法。其缺点主要在于:并购事件后,影响企业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的因素可能是多样的;一项战略并购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仅分析并购前后几年会计数据的变化可能无法发现并购事件对企业价值的全部影响,而较长年度的分析又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干扰。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通过研究并购发生前后股票超额收益率考察企业并购行为的短期绩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并购后几年内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考察企业并购的较长期绩效。2.我国证券市场并购短期绩效的实证分析2.1研究方法研究公司并购的短期绩效,实际上就是检验股价对公司并购公告的反应。即通过研究公告日前后股价变动,分析、考察并购事件期内公司股东的超常收益。衡量一个事件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第一步是制定一个事件期。通常以宣布日为中心,宣布日在事件期内被指定为第0天。确定事件期的目的是为了捕获该事件对股票价格的全部影响。较长的事件期间可以保证捕获到全部的影响,但容易受到不相干因素的影响,故西方学者研究的事件期一般为-40天到+40天。超常收益的计算步骤如下:l计算每家公司在事件期内每天中的预期正常收益l计算事件期内每天的实际收益Rjtl计算每个样本公司每天的超常收益rjt=Rjt-l计算平均超常收益,N表示检验的样本公司数目l计算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累积平均超常收益代表并购事件对所有样本的总体平均影响。对于预期收益的计算一般有三种方法:(1)均值调整的收益计算法。即选择一个“清洁期”,比如从-240到-41天,通过计算“清洁期”的平均日收益获得,。(2)市场模型法,也就是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方法,使用该模型也要选择一个“清洁期”,对此期间内各天进行回归分析,其模型是,其中Rmt是第t天市场指数的收益,通过回归分析归算出和的估计值,记为和,然后代入市场模型,估算出事件期内每一天的预期收益。(3)市场调整的收益计算法,即把每家公司在事件期内的预期收益等同于当天市场指数的收益:=Rmt。2.2研究结果分析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本文没有进行企业并购短期绩效的统计检验。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实证检验结果,本文引用他们的结论并加以分析。陈信元、张田余(1999)对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发现股权转让和兼并收购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市场对股权转让和兼并收购的反应是不同的。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在公告日前CAR(平均超额收益率)有上升趋势,在公告前一个交易日,达到峰值,在公告日后,出现了下跌的趋势,但在公告后几天内仍显著的大于零。兼并收购的上市公司在公告前市场反应冷淡,公告后有一定上升趋势,但并不明显,统计检验结果与零值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公告日前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兼并收购行为几乎没有反应。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并购特点,本文对上述市场反应分析如下:(1)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规范,信息披露不够严格,监管手段不够到位,因此存在信息过露的问题。某些大户和机构基金通过特有的渠道在公告前就掌握了信息,利用资金优势抬高股价,获取超常的收益,这是股权转让的CAR在公告前上升幅度很大,而公告后又回落的主要原因。但是庄家之所以能炒作这个题材,是因为市场对股权转让这种重组方式寄予厚望。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相对较差,或是主业赢利能力逐步下滑,或是失去配股权,或是扭亏无望,而受让其股权的多是一些具备相当实力的公司,其目的是为了买壳上市,因此投资者相信新的大股东入主后,必然会通过劣质资产的剥离和优质资产的注入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提高股票价值,超额收益率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正预期。另外,买壳上市的目标公司一般业绩较差,因此流通股股价较低,这为股权转让前后的股价上扬提供了价格空间。(2)市场对兼并收购行为反应冷淡,原因可能如下:l有能力对外兼并收购的上市公司本身已具有较强的实力,业绩优良,股票的价格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市场难以操作过高的股价。l投资者对企业兼并收购行为的预期不是很好。这是因为进行兼并收购的公司本身资产规模较大,而由于我国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复杂性,市场上难有强强联合的战略并购,一般目标公司规模都较小,业绩一般,“大鱼吃虾米”式的并购并不能带来公司业绩的迅速提升。l大多数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占控股地位,这导致许多兼并行为并非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理性市场行为,而是政府撮合、组织下的“扶贫救弱”行为,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对这类并购行为做出正面反映。2.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上分析了买壳上市和兼并收购的短期绩效。结论是:买壳上市的目标公司的投资者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而兼并收购公司的投资者则不能获得超额收益。然而上面的分析是不尽完善的。这是因为:(1)分析的事件期比较短,可能难以捕获并购行为对股价的全部影响。(2)不同目的、不同背景的并购行为其绩效是不同的,市场反应也应当不同。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当对并购行为细分,以考察市场对不同并购行为的反应。例如,买壳上市可以分成以下几组样本分别考察市场反应:股权有偿转让、股权无偿划拨、目标公司有配股权、目标公司无配股权、受让方为高科技公司等。上市公司对外兼并收购则可以分成以下几组样本:同业兼并市场反应、混合兼并市场反应、目标公司规模较大时市场反应、零值或承债兼并市场反应等。通过对样本的细分,可以研究投资者对政府行为下的并购、市场行为下的并购,目标公司绩优、目标公司绩差,同业兼并、混合兼并的不同反应。此外,可以将投资者的反应与并购后公司业绩进行比较,考察市场的理性程度。3.我国证券市场并购的较长期绩效分析在分析企业并购绩效时,单纯的股票价格收益分析,难以识别股票价格变化究竟是起因于样本公司预期真实收益的变化,还是起因于市场效率因素产生的错误定价。特别在我国证券市场,市场的投机性导致股价不能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因此依据股价变动计算的超额收益率也就难以真正反映并购引起的股票价值的变动,计算超额收益率只能考察并购事件对并购方或者目标公司投资者短期收益的影响。并购的真正效应只能通过研究并购前后企业的经营业绩变化进行评判。3.1样本选择3.1.1样本选择的原则本文以1998年发生兼并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我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的较长期绩效。之所以选择1998年的样本是因为财政部[1998]66号文《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企业兼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统一规定,因此,1998年及以后企业对兼并收购的会计处理比较规范,数据的可比性比较强;此外,考虑到兼并收购的绩效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并购后的分析时段不能太短,选择1998年样本则可以获得并购后三年的会计数据。根据1998年全部上市公司年报筛选出样本公司,样本公司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必须是98年以前上市的公司。(2)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买壳上市只选择股权无偿划拨和国家股、法人股有偿转让两类样本,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以及原大股东以上市公司股权出资导致股权转让、上市公司母公司被整体兼并导致控股权转移因不具有普遍性,样本太少,所以不予分析。(3)上市公司对外收购兼并的样本公司必须在年内未发生其他重大重组事件,如:股权转让,重大资产置换,资产剥离等。(4)样本公司1997~2000年的财务数据均可得到。本文研究所使用的财务数据来自各个样本公司97、98、99、2000年的年报,我们假设年报中的数据是真实的。通过筛选,共选出样本公司164家,其中买壳上市样本56家,上市公司对外兼并108家。3.1.2样本分类原则本文将所有样本按照不同并购主体不同分成两大类:上市公司对外并购和买壳上市,分别考察每一类样本并购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上市公司对外并购按照交易双方关系可分为关联方并购和非关联方并购。[1]关联方并购由于双方的特殊关系,并购动机比较复杂,并购中可能存在内幕交易和不等价交易现象,分别考察关联方并购和非关联方并购的绩效,有利于分析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混合并购一度在我国证券市场比较流行,然而根据国外的经验混合并购往往弊大于利,将上市公司对外并购样本中的纯粹混合并购样本列为一组[2]可以考察我国证券市场混合并购的效果。零值或承债兼并[3]的目标公司一般资产质量较差,债务负担沉重,这种并购大多是政府倡导下的“扶贫救弱”行为,其绩效如何令人关注,因此,将所有进行零值或承债兼并的上市公司列为一组考察其并购后的业绩变化具有实际意义。根据上述考虑,上市公司对外并购类样本分组情况如下:第一组:关联交易样本,共38家第二组:非关联交易样本,共70家第三组:混合并购样本,共12家第四组:零值或承债兼并样本,共12家买壳上市样本中,我们认为控股权无偿划拨是政府主导下的并购,而控股权有偿转让则相对来说市场化成分多一些;上市公司有配股资格说明上市公司在股权转让时资产质量较好,无配股资格则说明转让时公司资产质量较差;高科技公司买壳上市是1998年市场炒作的重点题材,高科技公司买壳上市的绩效如何,对于调整传统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市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买壳上市的样本公司按照不同特点分组。分组情况如下:第一组:股权无偿划拨样本,共12家第二组:国有、法人股有偿转让样本,共44家第三组:有配股资格样本,共30家第四组:无配股资格样本,共26家第五组:受让方为高科技公司样本,共14家3.2研究方法本文选择五个财务指标衡量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简称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率。主业收入增长率反映了并购后公司规模的扩张情况;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主业的赢利能力,实际上体现了公司资产的优劣;ROE反映了公司净资产的赢利能力,是除每股收益外最重要的财务指标,选择ROE可以避免由于股权稀释或增加对盈余指标一致性的影响,而1999年3月27日中国证监会的《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亦指出,配股必须保证最近三个完整会计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本文认为不能仅仅根据ROE的变动判断公司业绩的变化,原因是我国证券市场配股行为比较频繁,公司在配股后股东权益大幅度增长,而这部分资产产生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配股当年ROE可能有所下降,但并不能说明公司业绩下滑,所以本文选择净利润增长率和ROE变动率两个指标共同反映并购后公司赢利能力的变化。上述五个指标的计算方法是:1.根据年报查出每个样本公司1997年~2000年各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和ROE。2.求出每组中所有样本各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之和。3.主业收入增长率=(后一期主业收入-前一期主业收入)/前一期主业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之和/主营业务收入之和,净资产收益率以股东权益为权数加权平均求得,净利润增长率和ROE变化率的计算方法与主业收入增长率的算法相同。3.3研究结果分析3.3.1上市公司对外并购后业绩变化(表1)并购扩张总体样本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10.6412.12

199816.9922.505.7610.66-12.05

199916.6422.675.7310.46-1.93

200020.4921.947.359.72-7.08

总体来说,对外并购的上市公司并购前的业绩好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4],并购后各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和ROE也均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说明对外并购扩张的上市公司整体实力较强,并购后也依然具备相当优势。从表1看,主业收入逐年增长,主营业务利润率也较并购前有较大提升,说明对外并购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主业的赢利能力。并购后净利润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远低于主业收入的增长幅度,ROE则逐年下降。这说明:一方面,并购后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没有相应提高,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配股融资实现了净资产的快速增长,但资产的扩张并没有带来利润的相应增长。从单个样本统计看,对外并购以后,有44家样本公司业绩明显下滑[5],占上市公司对外并购总样本数的40.7%。通过对分组样本业绩变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如下几个特点:a.关联方并购绩效好于非关联方并购绩效。(表2)关联交易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10.2412.93

199817.8622.22-1.0910.76-16.78

199917.1323.4120.9211.9711.27

200016.9822.5422.5212.595.16

(表3)非关联交易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10.9611.47

199816.2822.7311.9310.58-7.75

199916.2322.05-6.389.26-12.47

200023.4221.47-8.277.24-21.80

两组样本主业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变化趋势相似,但关联方并购,净利润在并购当年有所下降,然后呈大幅度增长趋势,ROE也在并购当年下降,然后逐步增长;而非关联方并购当年净利润增长,以后则呈现负增长趋势,ROE也逐年下滑,且明显低于关联方并购以后的ROE水平;非关联方样本组在并购前ROE高于上市公司整体水平,但并购后的第三年已经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可见并购后公司经营能力下降,业绩下滑;从样本统计看,关联方并购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下滑的有10家,占本组样本数的26.3%,而非关联方并购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下滑的有34家,占本组样本数的48.6%。b.纯粹的混合并购效果不佳。(表4)混合并购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8.9310.77

199816.6715.22-3.799.43-12.40

199913.2715.61-23.377.25-23.17

200010.9915.506.736.72-7.35

并购后主营业务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逐步下降,而且主业收入增长率明显低于对外并购样本的平均水平;主营业务利润率虽然比并购前提高,但是也明显低于并购扩张样本平均水平;特别是并购后上市公司净利润显著下降,低于并购前水平,ROE逐年下滑,且下滑幅度较大(到并购后第三年已经下降了37.6%);从样本统计看,纯粹混合并购后,公司业绩显著下滑的有7家,占本组样本数的58.3%,即超过一半的公司并购后业绩恶化。C.零值或承债兼并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不大。(表5)零值或承债兼并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6.467.49

19985.4719.4610.316.06-19.08

199912.2721.2065.979.1951.65

200012.7721.526.778.06-12.32

零值或承债兼并后,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并购扩张总体样本水平;净利润显著增长,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主业收入增长速度,说明导致净利润改善的因素不仅仅是主业收入的增长,还有一些外生因素(如,挂帐停息、减免税款等优惠政策);ROE并购前后变化不大,说明优惠政策的支持抵消了并购后不良资产对公司资产赢利能力的影响;从样本统计看,并购后业绩显著下滑和显著上升的公司均只占本组样本数的16.7%,影响不大。3.3.2上市公司控股权转移后业绩分析(表6)买壳上市总体样本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3.461.70

19980.9722.64283.776.03255.60

199911.4225.5886.1010.0466.47

200020.4024.88-11.167.51-25.17

总体来说,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转让前主营业务利润率和ROE均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说明壳公司整体资产质量较差。股权转让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但并购后当年和第二年增长速度较慢,远低于并购扩张样本水平;主营业务利润率较并购前增长5倍以上,而且并购后各年度均高于对外扩张的样本水平。说明新的大股东入主后进行了比较彻底的资产置换,虽然主业收入暂时没有大幅度提高,但优质资产的注入使公司主业赢利能力显著提高。净利润和ROE在并购后第一、二年大幅度提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主业收入的增长速度,第三年虽然出现下降趋势,但是ROE仍接近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说明买壳上市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然而企业业绩的迅速改善显然并非完全来源于主业赢利能力的提高,还有在不等价交易中注入利润、剥离亏损的因素。从样本统计看,股权转让后,上市公司主业赢利能力明显提高的样本有50家,占总样本的89.3%,业绩明显较并购前下滑的公司有20家,占总样本的35.7%。即14家公司主业赢利能力的改善并没有带来业绩的提升,占总样本的25%,这显然只能用不良资产太多、管理效率未见提高来解释。通过研究分组样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a.股权有偿转让公司的并购绩效好于股权无偿划拨的公司。(表7)股权无偿划拨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0.01-6.41

199810.9419.95280.8110.48263.60

1999-5.1725.06-19.959.26-11.61

20006.1922.01-29.875.67-38.78

(表8)修正后的股权无偿划拨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4.6410.28

199812.6618.3218.8010.15-1.30

1999-0.8622.73-23.588.09-20.28

20003.8820.47-41.404.17-48.41

股权无偿划拨的上市公司,总体来看,股权转移当年业绩提升显著,特别是净利润增长率达到280.81%,ROE增长了2.63倍,仔细研究样本发现,业绩的显著提升是深物业和湖南投资在股权转让前深度亏损,转让后大幅度赢利造成的。剃除这两个极端样本后,可以看出股权无偿划拨的公司业绩变化呈现如下特点:主业收入没有显著增长,主营业务利润率在股权划拨后明显提高;净利润在并购当年有较大提高,但随后大幅度下降;ROE则逐年下降,并购前ROE略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并购后第三年已经远远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比并购前下降了59.4%。可见股权无偿划拨后,虽然主业赢利能力显著提高,但上市公司经营能力和业绩反而恶化。(表9)股权有偿转让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4.99%4.62

1998-3.44%24.01%2.75%4.40-4.77%

199919.83%25.79%178.99%10.27133.65%

200015.83%28.14%-6.29%7.95-22.59%

股权有偿转让的上市公司,主业收入增长率高于无偿划拨样本组,而且主业利润率稳定增长,各年度指标均显著高于无偿划拨样本组;净利润增长率和ROE变动率波动较大,但总体来看,净利润和ROE均较并购前提高。从样本统计看,控股权无偿划拨样本中,有7家公司业绩明显下滑,占58.3%;而有偿转让样本中,有13家公司业绩显著下滑,占29.6%。b.无配股资格公司并购绩效好于有配股资格公司。(表10)无配股资格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4.79-8.69

19982.7123.08134.483.18136.65

199913.1027.19219.3010.24221.74

200019.3425.94-10.296.72-34.42

(表11)有配股资格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8.5711.80

1998-0.1122.37-14.918.14-31.03

199910.3424.5347.549.9121.75

200021.0924.19-11.488.06-18.70

两组样本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率均比并购前显著增长,相互差别不大。无配股资格样本组,控股权转让后净利润大幅度增长,ROE显著提升;[6]而有配股资格的样本组,净利润变化趋势不明显,波动较大,并购后各年ROE均低于并购前水平。从表面看,似乎并购业绩较差的公司,绩效反而显著。实际原因可能在于:无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差,利润和股东权益的基数小,因此较小的绝对数增长就可以带来较大的增长率;另一方面,买壳上市的目的在于配股筹资,并购无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后,必须迅速提高其业绩,才能早日达到配股条件,因此一般买壳方会对壳公司资产进行较为彻底的置换,同时注入利润,剥离亏损,实现公司业绩的快速提升。而有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本身ROE较高,买壳后即可配股筹资,没有迅速提升业绩的压力和动力,因此,买壳方在注入优质资产时,可能并没有进行彻底的资产置换和重组,管理效率也没有提高,导致主业收入和主业利润率增长的同时,公司净利润并未相应增长。C.高科技公司受让股权后,公司业绩显著增长。(表12)高科技样本组业绩变化(%)

年度主业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ROEROE变动率

19973.254.89

199814.1325.67211.4212.70160.04

199917.5631.5562.8817.6238.70

200025.8131.30-6.179.98-43.38

导购业绩总结篇(6)

一、采购物流绩效评价的意义

企业之所以采取绩效评价是基于企业越来越强调对过程的监控,通过对行动过程中各项指标的观察与评估,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采购物流绩效评价的意义在于:

1.决策支持。通过绩效评价使采购绩效和成果更具可见性,以提供企业一定时间内采购绩效的追踪记录并直接支持管理层对采购活动的战略决策制定。

2.良好沟通。绩效评价活动促使供应链成员之间更好沟通,包括在采购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与供应商之间。

3.绩效反馈。防止或改正可能在采购物流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反映了买方、部门、团队、供应商为满足采购物流管理绩效目标所进行的努力。

4.激励和指导。绩效评价活动激励和引导采购部门员工行为向良性结果方向发展。

二、采购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采购绩效评价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总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的来看,采购绩效评价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采购绩效评价管理层面的问题。(1)决策层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企业高层忽视采购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不能在人员和资源上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权利,导致采购绩效评价活动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从而不能很好的进行,影响了采购绩效评价的效果。(2)绩效评价集中于采购部门。现代的采购是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上,涉及供应商和顾客的整个供应链采购过程,因此,对采购的绩效评价也应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衡量评价,但现在企业管理层还是局限于这项工作由采购部门单方来负责,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3)采购绩效评价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反馈。整个绩效评价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然而由于企业不能实现很好的信息联系和信息沟通,往往不能使信息数据在第一时间反馈给评价人员,同时采购人员由于时间的滞后性也不能做出更加有效的评价。

2.采购绩效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1)绩效评价指标不健全,指标缺乏战略性高度。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指标体系,难以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全方位地评价物资采购工作的绩效;同时,对采购工作也缺少战略高度的要求,不能促进物资采购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向供应链管理方向提升、优化。(2)绩效评价只关注于结果。绩效评价是一个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的,然而目前企业大多都只看绩效评价的结果,从结果中发现问题,却忽视了结果中的问题往往是过程导致,从而不能在源头上把握真正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根源。(3)往往只关注财务指标。很多企业建立的采购绩效指标大多围绕财务指标展开,却忽视了供应商关系、顾客服务性等指标这些拓展指标的作用。从而没有得到完善的绩效评价结果。(4)绩效评价指标缺乏重点。许多企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并没有分清主次指标,因此不能对重点采购指标进行详细,具体的评价,从而不能把握关键的采购指标,同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三、利用平衡记分卡方法解决采购绩效评价的问题

由于采购绩效评价中存在着以上这些问题,因此在进行采购绩效评价时,我们要寻找一种绩效评价方法,不但解决采购绩效评价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指标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面上的问题。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不难发现平衡记分卡是一种理想的采购绩效评价工具。

1.平衡记分卡概述。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以下简称BSC),是将组织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评价指标,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核,从而为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可靠的、有执行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

平衡计分卡由财务、顾客、内部运作和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构成, 综合反映了组织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与过程之间的平衡,是一种有效的绩效评价工具。

2.利用平衡计分法解决采购绩效评价中的问题优势。(1)以平衡理念为导引。平衡计分卡体系基于平衡理念,强调组织绩效的高低和优劣并不直接取决于组织的“财务状况”,而应更加注重组织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在价值创造能力。对于装备采购绩效评价而言,绩效指标的设计也应强调“平衡”、“统筹”的理念。要考虑采购投入与产出的平衡;采购过去业绩、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平衡;采购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平衡;装备采购发展与稳定的平衡等。(2)以战略发展为中心。平衡计分卡体系把发展置于中心地位,将组织战略目标转换成绩效评价指标,然后将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与这些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提高组织绩效。采购工作是采购部门的中心工作,其任务目标的实现也必须分解落实到采购的各项具体工作。装备采购是一项连续发展的活动,只注重对现实状态的评价,不利于采购的持续发展,因此,从战略高度出发,在绩效评价中突出采购发展因素是采购绩效评价的必然要求。(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平衡计分卡体系给出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不同的途径,装备采购绩效评价应以定量评价为主,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平衡计分卡从具体技术层面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为科学、准确地进行采购绩效评价提供了实用、可靠的技术工具。

利用平衡计分卡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克服采购绩效评价中容易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和较好地评价采购工作的综合绩效,并有助于企业有效地识别影响绩效的关键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目的地改进内部业务流程,提高采购绩效水平。

导购业绩总结篇(7)

一、乐家店内制度

  1、团队之间必须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尊重平台、尊重领导、尊重同事

2、工作中店长、导购、任何人出现违规,做与上班无关的事情如:休息不发通知或玩手机、上班时间请假出去的、卫生不到位、上班时间出现空岗现象、扎堆闲聊、惹是生非、不穿工作服、店内吃早餐等罚款30元/次;带着情绪上班(生气、发火)、店内大声喧哗、客户、设计师、项目经理服务不到位投诉、店内睡觉等罚款100元/次;不请假者罚款200元/次,三次做旷工处理自动离职;开单错误、销售单少配产品配件由开单人承担一切责任。

 3、门店导购接待客户,进、离店礼貌用语,统一口径:进店,欢迎光临乐家卫浴!离店,欢迎再次光临!

 4、工作中每个人必须带着自觉性、责任心、责任感来上班,如果在工作中团队同事之间发生争执、拉班结派或者惹事、挑事者,直接开除

 5、公司内部严禁搞男女关系,违者自行承担一切后果,公司不负任何责任并有权开除员工

    6、周会不参加者罚款30元/次,月会不参加者罚款60元/次,月会聚餐不参加者罚款30元/次

7、以上处罚由店长开罚单交于公司财务部并在当月工资中扣除,如发现店长包庇工作中的事双倍处罚(提示:导购处罚方式为个人)。一切工作必须按照黄董、张总的操作模式、思维思路来实施,涉及到伤害公司平台、公司利益的直接开除!

    8、导购必须在成交的销售单反面注明折扣、有无设计师、有无业务员必须写清楚

    9、团队奖励制度:每月业绩完成80万,奖励每人200元;每月业绩完成90万,奖励每人300元;每月业绩完成100万,奖励每人400元;每月业绩完成100万以上,奖励每人600元;完成总指标1000万后集体出去旅游。

10、报销必须要有发票(特殊情况没有发票必须要有支付的截图打印出来粘贴在报销单上,并且发票与实际支付必须一一对应,并让店长签字交于公司财务部,会计见单审核无误后,交由张总签字,然后再付款,否则不予报销)

  11、员工福利:每个员工的生日与国家规定的大节日,公司发放慰问金

   12、公司试用期三个月合格后统一缴纳五险(公司不承担个人部分,个人保险部分直接在当月工资中扣除);不需要公司缴纳保险的员工补贴现金700元整并签订劳动合同

 

二、 导购岗位职责及提成制度

1、导购职责

A、导购的职责范围为跑高端小区、别墅和店内销售并在工作中尊重平台、尊重同事、监督、提醒和配合业务员成单以及配合店长的工作

B、导购每日必做:每日常态化的老客户回访、意向性客户的跟踪和电话邀约、落单客户的追踪服务、加强专业化知识的学习

C、导购个人负责的销售单从头服务到结束后打回返电话。如果客户家里出现问题或者投诉导购必须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沟通并处理好,若需要上门服务的可以让店长或负责该单子的装饰公司业务员陪同一起去

2、乐家店实行团体制业绩考核提成体系(底薪2500-3000元+提成):正常销售折扣的总业绩完成60万内提成0.3% ;总业绩完成61万-70万提成0.4% ;总业绩完成71万-80万提成0.5% ;总业绩完成81万-90万提成0.6% ;总业绩完成91万-100万提成0.7% ;总业绩完成100万以上提成0.9% ;三折以下的单子和装饰公司全包单提成均为半(除黄董、总经理同意赠送的产品无提成必须服务到位,违者处罚100元/次);每个月工资统一扣除设计师的返点再算,工资次月发。

3、折扣权限和申请折扣流程

A、进店所有客户店长、导购必须先按照正常折扣打折(店长权限4.5折,导购4.8折)设计师自己家3折,材料商和董事长朋友由张总决定折扣;店内成交折扣为4.5折及以上,低于4.5折店长必须申请张总,违者处罚100元/次

B、客户折扣还价时导购申请店长折扣 店长申请经理折扣经理申请老板娘折扣

C、如果是领导朋友、公司经理朋友、需要赠送的产品和特批单款未付的情况下,都必须要店内开销售单,由店长签字仓库方可出库,违规操作者罚款100/次(由仓管监督直接报备财务部交于会计处理)

4、工程单无提成,必须及时上报董事长,服务到位,违者一次罚款600元,重者直接开除(乐家是靠工程量生存的,遇到工程单交于工程部对接,一起辅助完成,成单后给予适当的奖励,一切要以公司利益为重心,店内每个人必须配合和理解)。

5、 门店导购必须全力配合好店长工作开展(自觉申请折扣和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违者罚款100元/次

6、 新来的导购试用期(1-3个月)内拿固定工资无提成,试用期合格上岗后重新商谈薪资待遇,提成跟老导购一样,如果试用期三个月之后不合格直接劝退。(店长执行)

7、  店内所有销售人员节假日请假的扣除当天工资和提成

8、 导购有权投诉领导(工作中不公平、不合理、包庇等)并给予保密,奖励300/次

三、店长工作职责、提成制度

1、店长以身作则的负责汇报每周的业绩与案例分析和管理店内导购,配合导购成单,以及配合监督做报价表,配合每场装饰公司活动的全部工作和参加每场活动的启动大会,并监督、提醒检查店内导购一切工作和导购的折扣把关 ,完成店内每个月的销售业绩(重心抓业绩和带好团队)

2、店长负责店内的样品及时调整和布置并配合导购和业务员的上门服务并分配监督、提醒和提示业务员的报备单子    

3、处理导购无法处理和对接的客户和事情,以及大客户的上门服务与跟踪,同时店长工作中所有事情处理不当,安排不合理、不公平、不公正处罚100元/次

4、传授销售经验、销售技能和产品知识给每位导购,提高店内业绩,全面配合、支持、辅助经理工作,一起完成一年的总指标业绩。

5、定期加强店内导购专业化产品知识的学习和考核,不合格者处罚30元/次

6、店内导购出现问题,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协调、化解矛盾,实行今日事今日毕的工作态度,任何事情都要以证据为准、以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为准,并合理合适、公平公正的处理好每一件事和善待每一位导购,店长有权开除导购

   7、店内每个月的总业绩底薪4000+提成:正常销售折扣的总业绩完成60万内提成0.4%;总业绩完成61万-70万提成0.5% ;总业绩完成71万-80万提成0.6% ;总业绩完成81万-90万提成0.7% ;总业绩完成91万-100万提成0.8% ;总业绩完成100万以上提成1% ;装饰公司全包单和三折及三折以下的单子提成为半,工程单以及黄董,总经理同意赠送的产品均无提成服务到位,违者处罚1200元/次(并扣除设计师返点再算工资,工资次月发放)。

 

8、店长工作中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轻者处罚一次100元,严重者公司有权降职并处罚1000元,一切工作必须按照黄董、张总的操作模式、思维思路来实施、执行,涉及到伤害公司平台、公司利益的直接开除!

9、以上所有处罚执行者由经理开处罚单,当事人签字,交于公司财务部,不及时报备或包庇双倍处罚;奖励由店长开会时以现金方式发放

备注: 1、店长离职后一年不得进入同行工作,导购离职后半年不得进入同行工作

       2、董事长、总经理、吩咐公司每个人做的事,必须第一时间上报结果,执行到位、服从到位。

      3、以上制度请每位员工必须严格遵守 、遵从、遵令,违者公司有权开除任何人

          以上所有解释权归南通中乐建材有限公司

导购业绩总结篇(8)

并购对企业的业绩会产生深远的,随着我国企业并购的大量发生,众多学者关注企业并购的绩效评价,形成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国内企业并购绩效评价主要存在两种实证研究方法:股票市场事件研究法和经营业绩对比研究法。除这两种方法外,我国在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面也存在其他方法。

一、股票市场事件研究法

并购绩效的事件研究法又称作股票价值法、股市价值法或股票评价法,在国际学术界,事件研究法已经成为并购绩效研究的主流方法。这一研究方法是基于效率市场假设之上,通过分析并购宣布前后股票价格的变化,来评价并购的绩效。尽管我国股票价格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和时效性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还存在很大差距,但事件研究法的采用者认为股市达到弱有效市场,可以用股票收益衡量并购绩效。

陈信元和张田余以1997年沪市的有重组活动的公司为样本,考查了在(-10,20)的时间窗口下股价的超额收益率,发现市场导致重组对公司长期价值的提升不感兴趣,并购公司主要通过非理性的短期炒作获取收益。顾勇、吴冲锋的研究结论与陈信元等的结论基本一致,市场对除了并购使控制权转移以外的其他形式并购重组并不感兴趣。

Poon研究了1995-1998年的中国并购现象后指出,收购公司在2天宣布期内获得少量的财富增长,而在宣布期后损失了财富。杨朝军、蔡明超、刘波对1998年沪市发生控制权转移的28家公司的股价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重组消息公布前40个交易日,股票市场的价格已经做出过度反应,当事件公开以后,股价迅速进行反面修正。高见和陈欲玮,施东晖通过事件研究法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余光、杨荣对沪深两市1993-1995年发生的38起并购事件作了事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将上升,而并购企业的价值基本维持不变。与此相反,李善民、陈玉罡的研究表明,并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影响不显著。单喆慜收集了沪深两市1990-1999年有并购公告的400多个样本公司,研究发现只有45%的市场反应率,并购为收购方股东带来正的超额收益。

在事件研究法的中,前期学者们大部分仅考察了“短窗口”的情况。但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对信息的吸收和消化的时间长度与国外不同,投资者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而系统地估计与并购相关的全部信息,因此许多学者更加注重并购的中长期绩效检验。尽管在实证研究中,利用股价反应(短期和长期)来检验并购绩效的做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我国,资本市场运行不是完全有效率的,因而股票市场不能充分反映并购所公布的所有相关信息。

二、经营业绩对比研究法

围绕并购事项展开的研究结论依赖有效市场的理论假设,所以学者们更多的采取了并购前后公司长期业绩比较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利用财务报表资料,常常用来对并购进行中长期检验。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连续地反映并购前后公司业绩的变动情况,不足主要是会计数据容易受到操纵。但陈晓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了企业经营业绩最终都会反映到会计报表中去,会计数据的人为操纵部分只是暂时的。

(一)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的实证研究

国内在进行指标因子分析时所选取的指标大同小异,主要考察两类指标,一是获利能力指标,包括资产回报率、股权回报率、每股收益等;二是现金流回报指标,包括预期贴现现金流、资产运营现金流回报、基于整个市场价值的运营现金流回报等。

张学毅运用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等指标后发现经过重组的公司的成长能力和稳定性显著优于未实施资产重组的公司。方芳和闫晓彤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等方面选取了9项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发现公司的现今流量和短期偿债能力对公司整体绩效有很大的作用。但毛定祥选取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利润率等8项指标值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发现影响兼并行为最主要的因素是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公司的偿债能力与兼并行为基本无关。

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大多认为兼并无助于提高公司的绩效。冯根福、吴林江选用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认为上市公司并购后的整合未取得成功。吕筱萍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七个指标组成了企业经营能力综合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在兼并较长时间后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及状况较以前有所下降。另外孙艺林,何学杰,吴育平,张德平,沈银萱,李善民,王旭国等也各采用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研究表明并购行为并没有为上市公司带来相应的中长期经营绩效或其他财务收益。

其他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的实证研究的还有大鹏证券研究所,国信证券,朱宝宪、王怡凯,成建梅,李善民和李珩等,因为因子的选择不尽相同,具体研究的方法各异,得出的结论也是详略不一,差别较大。

(二)不同并购类型、方式和公司特征对并购绩效影响

不同的并购类型、方式和并购公司双方的特征是否会影响并购绩效,对此国内学者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原红旗和吴星宇以1997年重组公司为样本,发现会计指标变动幅度与重组方式和重组各方的关联关系有关。但王跃堂的研究结论却显示重组前后的业绩变化与重组各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无关。朱乾宇的研究表明存在关联交易及承债式并购的并购公司绩效较差。潘瑾,陈宏民则发现并购效应主要来自于关联并购,市场化的非关联并购的效应不明显或者有负面作用。

檀向球分析了股权转让、对外兼并收购、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四种模式的资产重组绩效,发现控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对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有明显效果,而对外并购扩张并没有明显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与此不同的是,郭来生等的实证结果表明,控制权转让和资产剥离类重组的业绩下降,对外兼并收购有一定的效果,资产置换类的业绩大幅提高。而彭志刚、涂人猛的研究则表明资产重组是否能收到预期效果与采用的重组模式无必然联系。陆国庆用股权收益率来评价,认为资产剥离+收购兼并、第一大股东变更的股权转让+资产剥离+收购兼并、资产剥离的绩效最好。杨盈盈认为收购兼并最优,股权转让次优,资产置换效果较差。王佳发现收购兼并公司的实际经营能力得到提高。

冯根福和吴林江、冯根福和王会芳通过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样本的检验,发现混合并购绩效在并购后先升后降,横向并购效果后期的绩效优于混合并购,并购后第2年止,混合并购和其他类型并购在绩效上已没有显著差异,纵向并购绩效不显著。方芳和闫晓彤的表明,横向并购中公司总体绩效是上升的,纵向并购中公司绩效先下降后上升,混合并购中当年业绩显著上升后明显下降。范从来、袁静发现处于成长性行业的公司进行横向并购绩效相对最好;处于成熟性行业的公司进行纵向并购绩效相对最好;处于衰退性行业的公司进行横向并购绩效相对最差。

国信证券-海通证券联合课题组在“沪深股票市场公司重组绩效实证研究”报告中,把公司重组分为扩张式重组、收缩式重组、控股权转移和公司内部重整,其中控股权转移又分为国有股无偿划拨和控股权有偿转移两种,发现市场对控制权有偿转让的重组事件存在较强反应,但重组在整体上并没有导致公司的持续。万朝领考察控制权有偿转移,控制权无偿转移,扩张型重组、收缩型重组和内部重组的方式,也发现重组在整体上并没有导致公司的持续发展。张德平的结论是在各种方式的并购中,资产转换类并购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得到改善的比例最高(66.67%)。朱宝宪、王怡凯也认为市场化的并购和有偿并购效果更好。李善民和李珩研究发现控制权转移,扩张,战略转移类的公司在重组当年,重组后短期内没有明显改善或下滑,而收缩类公司在重组后 2 年后绩效发生显著性改善。

(三)不同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此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特殊,主要表现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而且在流通股中法人股和国家股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几乎一致认为,公司绩效与国有股负相关。

朱乾宇认为在取得绝对控股权的前提下,控股比例不宜过高。冯根福和吴林江,冯福根和孙辰健的检验结果表明,并购前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绩效在短期内呈正相关关系,从短期看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短期的并购绩效要优于非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但从较长时期来看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即政府干预型的并购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长远发展。

因为采用财务数据研究法研究并购的选择的财务指标不尽相同,研究的各异,而且即使采用同样的指标法进行并购绩效检验,也可能得出不一致的结论,令现有的经营业绩对比研究法研究结果之间不具可比性,因此难以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

三、其他研究方法

导购业绩总结篇(9)

2DEA模型设定和数据处理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DEA模型主要有CCR模型与BCC模型。基于DEA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每个DMU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然后将各DMU定级排序,确定各DMU是否为DEA有效,并指出其他DMU非DEA有效的原因及改进的方向和程度。本文选取常用的线性规划CCR模型研究生态效率的有效性及其优化措施。以2010年发生低碳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2009~2013年的财务数据及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方面的数据,所需低碳并购样本及财务数据均来源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CSMAR”数据库,其中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方面的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报告》《年度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可持续发展报告》。根据低碳经济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崇尚绿色技术进步的内涵,参照岳书敬的做法,采用包含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基于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的绿色TFP指数(totalfactorproductivity)来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变化程度[5]。(1)投入指标。选取的投入指标为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资本与劳动的投入。中国尚未出现上市公司能源消耗及CO2排放的官方统计数据,因此通过大量查询上市公司披露的各种相关报告经过综合整理而得。能源消耗采用上市公司每年消耗的煤炭、原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投入,以每年上市公司消耗多少万吨标准煤来表示。各公司二氧化碳排放的估计,是以煤炭、原油、天然气三种主要能源的消耗量,与相应的碳排放系数相乘来估算二氧化碳排放量。资本投入以上市公司每年投资总额来表示,鉴于数据的可得性,资本投入以营业总成本代替。劳动力投入的计算可以采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万人)来表示。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很少披露每年的从业人数,从业人数直接影响了企业规模与总资产,鉴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采用总资产作为输入指标,借以考察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状况。(2)产出指标。生态效益的产出指标主要反映上市公司实施低碳并购策略后所生产的低碳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因此选取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做为产出指标。对样本并购前后各个年度的并购绩效综合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考虑到低碳并购实施当年的绩效可能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为清晰度量并购绩效的变化情况,暂不考虑并购当年的低碳绩效变化,将低碳并购前二年及并购后三年的生态效益均值进行比较,以此构建低碳并购绩效评价的DEA差量评价模型[6],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低碳并购生态效率在于考察并购后CO2排放是否得到控制,节能减排是否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效率是否提高,因此在DEA模型选择中,选择以CO2排放最小为导向的DEA模型,对低碳并购数据进行数据包络分析,部分样本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3.1低碳并购生态效率总体分析表1说明,总体上低碳并购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低碳并购公司的生态效率有了较大改善,少量低碳并购样本甚至达到了DEA有效,但小部分低碳并购样本的生态效率反而下降。从变化趋势来看,低碳并购生态效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体现为先由小变大,后由大变小的趋势。由此说明,企业低碳并购的短期生态绩效改善力度较大,长期生态绩效改善甚微,因此企业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缺乏持续推动力,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基于利润导向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低碳约束往往得不到严格执行,生态效率的长期改善也许很难维持,尤其仍有少数企业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恶化。进一步从低碳并购DEA有效的个数及低碳并购生态效率的平均绩效分析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表2显示了低碳并购的综合技术效率及DEA有效的上市公司个数分布。数据显示,并购(2010年)前后的生态绩效均值变化反映出低碳并购产生了一定的生态效率改善,短期绩效改善明显,2010年生态绩效达到0.84,但长期生态绩效改善仍然有限。DEA有效个数进一步证明,并购当年,DEA有效个数明显增加,2010年达到19家,随后递减,之后趋于稳定,但DEA有效的个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很小,不到20%,说明低碳并购的生态绩效改善幅度十分有限。在低碳并购活动中,并购当年的其他因素可能对并购生态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为清晰度量生态效率的真实变化,忽略并购当年的生态绩效值,考虑将低碳并购前二年及后三年的生态绩效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构建低碳并购生态绩效评价的DEA差量评价模型深入探讨低碳并购产生的生态效率改善状况,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表3显示了低碳并购的生态绩效DEA差量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并购前后一年的差量得分显著为正,增加幅度为0.016866,DEA有效的个数逐年增加,说明短期内低碳并购的生态绩效明显改善,大部分低碳并购短期内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再从并购前后二年至三年的差量绩效变化来看,生态绩效改善缓慢并有下降趋势,并购前后长期绩效改善均值仅为0.041809,且DEA有效的增加数平均值仅为2,佐证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低碳并购的长期生态效率改善非常有限。随着低碳并购的推广,虽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采取低碳并购策略实现转型,以提升低碳核心竞争力,但当前企业大多还是坚持自身利益驱动导向,环境保护措施未能很好的贯彻与严格执行,导致生态环境效率长期改善很小,需要国家执行更为严格的低碳政策,增加企业环境破坏的违约成本,加大惩罚力度,建立促进生态效率改善的长效机制。

3.2低碳并购生态效率优化策略上述结果表明,当前少量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是DEA有效的,但大多数低碳并购并非DEA有效。根据DEA模型有效性判定的基本原理,对于无效的DEA决策单元,通过对有效面上的投影进行分析,可以找出DMU为DEA无效的具体原因,进而可以对投入、产出量进行改进,使之达到DEA有效,因而对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进行优化。优化的基本方法是:计算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的各投入、产出变量的投影值,再计算松弛变量减少或剩余变量增加的变量值以实现DMU落在效率前沿面上,以达到DEA有效。以2012年为例,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表4揭示了2012年部分低碳并购样本原投入、产出变量在有效前沿面上的投影以及可改进的投入、产出量,对于非DEA有效低碳并购样本,可以依据松弛变量或剩余变量的调整使得非DEA有效样本达到DEA有效。(1)调整松弛变量对非DEA有效进行优化。表4中,京东方A(000725)、徐工机械(000425)、招商地产(000024)、泛海控股(000046)、万泽股份(000534)、格力电器(000651)等上市公司积极实施低碳并购策略,并购产生的生态效率在并购后二年达到了DEA有效,生态产出效率最高。但其余上市公司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并非DEA有效,需要调整优化非DEA有效的投入产出松弛变量,从而使得这些上市公司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达到DEA有效状态。表4显示除已达到DEA有效的样本外,其余样本都需要通过减少每个DUM的松弛变量S-2(能源投入与CO2排放)、S-1(资本投入)投入量以优化非DEA有效,尤其是要调整能源投入与CO2排放量。例如对于有色金属中金岭南(000060)来说,其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并非DEA有效,投入存在严重冗余,能源投入过多,CO2排放超标,投入产出配比并没有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从投入角度分析需要减少能源投入量为26057279.32元方能达到DEA有效。对于钢铁企业新兴铸管(000778)来说,需要减少能源投入量为2389642.126元方能达到DEA有效。因此可以看出,这些非DEA有效的样本大多因为能源投入过多或CO2排放超标导致生态效率低下,且各家公司的能源投入与CO2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为达到DEA有效,这些非DEA有效低碳并购样本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通过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减少能源投入和CO2排放来实现生态效率优化目标。(2)调整剩余变量对非DEA有效进行优化。表4中除了京东方A、徐工机械、招商地产、泛海控股、万泽股份、格力电器等上市公司达到DEA有效外,其余上市公司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并非DEA有效,需要调整优化非DEA有效的剩余变量,从而使得这些上市公司达到DEA有效状态。这些非DEA有效样本从产出角度分析发现都存在产出不足现象,主要表现在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服务等主营业务收入明显不足,影响利润总额增加,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DUM增加剩余变量S+1(主营业务收入)、S+2(利润总额)来实现DEA有效。具体来看,有色金属中金岭南(000060)的生态效率并非DEA有效,可以通过增加利润总额来实现。主要原因在于低碳产品开发不足与低碳技术改造落后影响了利润总额增加。

导购业绩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F8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48-01

一、企业并购相关概念。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缩写,即M&A.是一家企业以一定的代价或者成本来取得另外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吞并另外整个企业,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达到对该企业控股的目的。一个企业收购另一个企业的资产控制权,购并的动机至关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因为我国独特的市场经济形式,让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变得不是很简单,导致了并购绩效很多不明确性.上市公司的并购不仅影响证券市场还动用大量的市场资源,影响到社会资源在各个社会团体间的分配.本文研究我国上市企业的并购到底能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分析并购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使上市公司在并购中尽量避免风险,帮助上市公司改善并购策略,达到较为安全的并购,对未来上市公司并购提供前车之鉴.能给上市公司提供相关市场信息.对上市公司的并购状况做出准确分析判断,及时发现市场问,为企业提供准确信息,使之在并购中获利.分析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以帮助上市公司并购策略的制定.对公司并购前后发展状况对比研究分析,可对判断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减少了并购时的风险。在西方,企业并购促进了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目前,国外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早已经有了很卓越的成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指出: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按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经营业务的相关性可把并购分为横向并购即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类似产品、或生产技术工艺相近的企业之间所进行的并购、纵向并购如加工制造企业向前购并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生产企业、混合并购等。

三、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分析。在我国过去,上市公司并购产生的时间短以及我国特殊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今上市公司的并购变得更加十分复杂,对比国外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并购是现代化企业迅速成长的必经之路。(一)研究样本。这里主要对2008到2009年发生并购的114家企业进行研究分析.其行业分布如下表:

主要对并购公司事件发生前和发生后绩效指标均值以及其变化值的比较.实证考察公司并购的表现,以期找到合理的解释.对上市公司年报的运用主要是验证并购是否在当年完成,即是否与并购资产相关的债权和所有权已经过户到了主并公司.本文中所有涉及的统计计算的结果包括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统计检验以及回归分析均通过将数据导入SPSS统计软件计算得出。(二)并购公司分析。本研究以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发生收购兼并的公司的绩效.原始数据来自并购公司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年末的资产总额(见表1).由于2008到2009年中国股市整体的系统性下跌.许多并购事件都是在将近年终时才发生,未能对公司当年业绩造成重大影响;我们使用经调整的数据分别计算上文提到的公司2008与2009年的市净率的均值与对应年里所有上市公司市净率均值的差值来比较,数据经调整后,我们发现它们实际的市净率均值竟然上升60%之多,购重组公司在并购当期期末的股价比期初有明显的改善。(三)基于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分析。国内许多研究人员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时,采用的财务指标体系都相差不多.施慧敏从偿债能力、运营效率、盈利能力、盈利质量、资产质量五个方面讨论了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要点.刘佳、张琳选取了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率等十三个指标构建了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体系.秦莉用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十个统计分析了上证五十指数中的前三十只股票的业绩.王斌从能够反映企业营运性、流动性、盈利性、清偿性、成长性和资本市场状况等的六类指标入手,选取了二十二种企业财务比率进行了因子分析。本文对因子分析产生的新变量(因子得分)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将以后的上市公司归入不同类别后,我们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同一类中首批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来推测同一类中第二批、第三批及以后批次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当然.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并非只受公司财务质量的影响,历史也不会简单的重复,投资者应谨慎推测本文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投资者通过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来决定投资对象。

结论: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历史综合分析,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上市公司并购缺乏经验丰富的领导者;上市公司并购中介机构运作方式不合理;上市公司并购上存在盲目性;上市公司并购政府过分介入;我国证券市场没有健全的机制.随着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的逐步提高,使公司一定程度上实现并购后的规模效益.然而,在接下去的一年里并购公司业绩往往会再走下坡路,这就说明了并购效应改善的保持时间太短,持续性不足.上市公司并购后的战略目标的长远,导致并购行为短期化,才使得上市公司并购后不能很好的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并购绩效呈下降趋势.导致上市公司在并购当年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价值.导致这种现象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不如政府行为、股权结构、公司管理者以及并购支付方式及会计处理方式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并购绩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佳,张琳.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评价[M].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

[2]秦莉.上市公司业绩统计分析[J].当代经济,2009(10).

[3]施慧敏.试论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要素[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

上一篇: 毕业生的自我鉴定 下一篇: 大学毕业自我鉴定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