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3:07

特级教师论文

特级教师论文篇(1)

于漪,新中国的第一批特级教师,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常说:“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同时也致力于理论研究。从校长岗位退下来后,于漪老师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建设上。而纵观于漪老师六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更是一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活教材”。教师专业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纵观于漪老师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呢?

一、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引领

任何职业都需要精神的引领。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奉献一颗爱心: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老师;如果把对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

于漪说:“人一辈子总是要面临选择,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教师,须师爱荡漾。”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钟情于教师的职业,不满足于只做“教书匠”,她把教师的职业视为神圣的使命,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她爱学生,爱我们的语文学科,爱教育事业。大育有声,大爱无言,这是她毕生追求的职业理想和教育理想,渗透在她整个生命过程和教学实践中。

二、专业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专业修养,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必备的基础。教师,须功底厚实。功底的厚浅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功底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不起问,深不下去。毕业于教育系的于漪老师,改行教语文,刚开始教学时常感到知识不成串,上课力不从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于漪老师作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是打牢业务基础。由于“先天不足”,她常常花比别人双倍甚至数倍的工夫学习。平常上课任务量大,挤着时间也要学,明灯陪她过午夜是每日固定的作息。二是认真备课。作为老师,自己不了解,不研究,必然的结果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昏昏怎么可能使学生昭昭呢?只有自己懂了,才能教会学生,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打牢功底要有韧劲。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确实不易,为了备一堂40分钟的课,花上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多时间是常有的事。用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上课自然就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博学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前进力。

三、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号召。教师只有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它更是职业发展的需求,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时代的活水要在课堂上流淌。”于漪老师认为,做老师,必须跟着时代前进,身上一定要有时代活水,因为你教的每届学生是不一样的,需要不断有新的知识、新的思想进入我们的教育园地,才能与年轻学生有共同话题,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于漪老师体会到只看到教师的“一桶水”和学生的“一杯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教师的这桶“水”应该是“活水”,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更新,而课堂里没有时代活水流淌,就难以与学生心灵碰撞,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奋感。而这都与教师孜孜不倦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的本领与素质,于漪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一是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学能深入,用能浅出。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盲目,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指导实践,才能不囿于泛泛之经验。二是紧扣一点深入学,学知识如汲深泉之水,要弄懂一点知识,必须深入学习,认真钻研。最后还要拓开视野广泛学,要广泛涉猎,杂而有章。从书本上学,向名师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在实践中学,“学习之乐,其乐无穷”。

四、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发展不是外部的追求,而是主体内部呈现出的自发的主动的状态,所以说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这最强烈的刺激就是自我教育。教师具备了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不断寻找学习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上做到日有长进,月有长进,年有长进,必须着力找到那“最强烈的刺激”,即坚持自我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说无疑是驾轻就熟的,对年青教师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做学生时老师就这么教,习惯成自然。而于漪老师提出了要敢于向轻车熟路告别,不可否认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内容,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科技迅猛发展,我们要不断改进与现实脱节的教学方式,要更加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于漪老师给自己立了规矩,绝不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吃透教材。不能指望别人的某些经验、某些教案能照搬照套到自己身上。在初学阶段,可以参考有经验教师的教案与课堂实录,但更重要的还是抓自身的基本建设,根深才能叶茂,居高方能临下。教师只有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才能使发展成为生命体内在的理性追求。

五、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学习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的研究,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期追求教学时间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反思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新高度。教学反思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两根支柱支持着她,第一根支柱就是勤于学习,第二根支柱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就在于反思二字。多年来,于漪老师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坚持写“教后”。每堂课后,她反思自己的教学,记录教学中的不足,记录下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她勤于思考,永不止步,理论联系实践,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语文教育的改革。于漪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不保守,这些使于漪老师始终站在语文教育的前沿,源源不断地出新、出奇、出经验。

于漪老师的“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在我们努力成为优秀教师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是我们学之不尽的活教材。

参考文献:

特级教师论文篇(2)

着名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唯有深思熟虑,才能涌出成熟的见解和感悟。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在初读课文时他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

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你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

于永正老师上课伊始就给足了学生思考的准备时间,使他们有充分的感悟。所以,一般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学会等待,要给学生3~5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二、在文本中寻找思考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在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主动寻找可以让学生思考的内容。

1.关注个别文字的思考。在《槐乡五月》一文的教学中,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导学生关注“飘”字是这样设计的。他先提出疑问——红旗能飘,树叶能飘,小姑娘怎么能飘呢。引导思考后得出:原来,这里“飘”就是走的意思。接着又提出疑问:“老大爷老大娘能飘吗?”显然不合适。“到底什么样走才是飘呢?”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飘”是又轻又快的,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飘了。最后从“飘”字体会到人的心情,脚步轻快,心情是非常快乐的,从这个“飘”字可以读出小姑娘快乐的心情。

2.关注重点语段的思考。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对汤姆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要遵守规定”的教学也是不忘让学生去思考。汤姆爸爸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爸爸为什么坚持放鱼的原因。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呢?薛老师先请学生思考爸爸的话讲了什么,汤姆听懂了吗;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对放鱼这一行为,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然后引导思考放鱼与做人,哪个更重要;最后关注还要自觉遵守生活中的哪些规定。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对“自觉遵守规定”有了由浅入深的理解,有了从书本向生活的延伸,而这一过程,是在逐步思考中成熟完善的。

三、在想象中挖掘思考的深度

思考要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得到全面的认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二泉映月》就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师:阿炳有很多心酸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象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

生: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可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到阿炳的内心。

师:这是什么?这就是什么?孩子,你来说。

生:坎坷。

师:对。你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来,你来。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但是阿炳没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师:为了生活,为了生机,他只有向前迈步。是啊,这是什么?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师:谁能按这个方法再来给大家说。

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从对一句句生动话语的感悟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他坎坷的人生,显示了思考的深度。

四、在激励中肯定思考的价值

特级教师论文篇(3)

1978年12月,教育部、国家计委经国务院批准,联合了《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自此我国特级教师评选工作拉开了序幕。为进一步落实特级教师工作,国家教委、人事部、财政部于1993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1978年的《暂行规定》修订为《特级教师评选规定》,颁行至今已有20个年头。特级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是如何实现专业发展的?有什么规律可以总结和借鉴?这是值得研究者深入系统研究的主题。但是以往对特级教师的研究多是榜样式的课堂教学经验介绍,还缺乏对特级教师群体专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本文拟从社会资本理论这一视角入手,通过深入挖掘其统筹调配的资本,较为系统地总结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以期望对其他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一、布迪厄、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简述

尽管早期学者已涉及社会关系的资本研究,且使用了“社会资本”一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研究时,此概念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布迪厄提出了“场域”、“资本”以及“惯习”概念。所谓“资本”就是“积累的(以物化的形式、具体化的、内深化形式的)劳动。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物化的或者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1:190]他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其中文化资本以身体化、客观化以及制度化状态存在。此后,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指出自然人从一出生就拥有遗传天赋形成的人力资本、土地和货币等构成的物质资本、所处社会环境构成的社会资本这三类资本;著名社会学家林南则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和/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2]在这一概念中,“资源”是中心词,占据重要位置,所有行动者都会采取行动来获得有价值资源,以促进自我利益。个人的目的性行动则分为同质性互动与异质性互动,“前者以拥有相似资源――可以包括财富、声望、权力和生活方式――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特征。后者描述的是拥有不同资源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2]。

通过社会资本理论,不难发现特级教师从一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毕业生,自步入教师岗位后,能在短短数十年间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3],就说明特级教师一定善于积累社会资本为自己的成长服务。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入手,拟结合人民教育编辑部汇编的《名师人生》一书中43位特级教师为分析对象,总结其何以有效调配各项资本,并凭借资源谋求同质性和异质性互动时实现资本的多重转换,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二、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资本分析

通过对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梳理,可以得出特级教师之所以专业发展优于其他教师就在于他们有意识并善于应用各种资本,妥善为自己的发展服务。

1.学习和教育科研:文化资本的积聚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表现状态有三种,一是身体化状态,表现为心智和肉体相对稳定的性情倾向,这种文化资本多是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二是客观化状态,表现为文化商品,它们是理论的印记;三是制度化的状态,意指社会对资格的认可,特别是颁行的资格证书和文凭。该书中的名师大都是初中、中师毕业,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就此止步,而是积极谋划后期的文化资本再积累。这些特级教师或因深感理论水平过低或放弃多年爱好,如李吉林放弃了年轻时打球的爱好,婉言拒绝了邀请和疗养等,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了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书籍;或萌发继续求学之路,如邱学华就为了研究小学教育,决定报考大学深造,并一举考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在此,他遇到了刘佛年、沈百英、张耀翔等知名教授,广览了小学算术教学方面的藏书,尝试编出了大学用书。正是在求学过程中有幸遇到大师,结交今后课程论等方面的同学,为他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张思明因家庭原因放弃进入大学,但在继续深造的坚强意志的引导下,他在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完成了在职硕士学位。[4]

这43位特级教师大都来自普通之家,有些还在幼年遭遇变故,他们的家庭并未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多资源,但是他们凭借坚强的学习信念,不断求学的决心,或进入大学深造,或放弃其他爱好,在多年的学习和研修基础上最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资本。

2.提升和内化:同质性互动

《名师人生》中列举的特级教师进入的学校并不是该地区首屈一指的小学,初次踏入教师岗位也并非完全如鱼得水,他们能将文化资本的基础迅速扩展,就在于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后,善于应用同质性互动。他们有些接触了教学经验更为丰富的老前辈而深受启发,如支玉恒受到了斯霞、袁、杨再隋等名师的提携和帮助,教学、为人等更进一筹;吴正宪在教学改革之路上蹒跚摸索时,有感于特级教师马芯兰教改,便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题;有些则与先进思想进行同质互动,如张天孝听区内一位校长谈到上海崇明区的“三算结合”后,突发灵感,建议领导依托进修校在本地区开展“口算、笔算、珠算结合”的教学实验。[4]以此为基础,张天孝发表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文章;李元昌颇为崇拜陶行知,故在与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互动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己的提升。李元昌论学问、声望等远不及陶行知,但是他们选择了共同生活方式,也就是回归到乡村中,力图在乡村这篇土地中实现自己的教学梦,并力图通过语文学科入手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途径。陶行知所走之路就是很好的探索,通过相似路径实现的同质性互动推动了李元昌自身的提升和内化。[4:78]

特级教师通过与自己力求达到的榜样,或感悟的教改思想等进行同质互动,通过内化思想和行动可以进一步促进自己的不断提升,一步步向特级教师迈进。

3.拓展和延伸:符号资本的运筹

布迪厄认为符号资本指的是一种受到社会认可的,能够生产、再生产和长期积累的声誉、名声、精神、特殊性或神圣性等以符号方式存在的稀缺资源。《名师人生》一书中的教师在还没有成为特级教师之前,大都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爱每个学生的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他们不盲从于固有教学模式,均讲求教学艺术,践行教学改革。也正是他们敢于作为、敢于试验的精神,支撑了他们最终教学改革小有声势,使得他们获得了一定荣誉和声望。这些符号资本使得他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更多学者、领导等对他们赋予更多支持和帮助,也进一步参加省级、部级课题,参加省级、部级以及世界级研讨会等。如张桂蕊成为县级教学能手后,成为其前进的“鞭子”,他更加竭尽全力、踏踏实实地向上攀升;成为特级教师后,她又参加了省级重点课题,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由于符号资本的获得,使得特级教师获得资源、同伴、前辈等的更有力的帮助或推动,促进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注重教师发展中社会资本积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何以实现专业发展?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可以为广大教师所借鉴。特级教师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同质性互动以及符号资本所带来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相互转换,实现了自身专业发展。今后,广大教师在专业发展时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注重文化资本的积累

长期以来,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虽一直提倡“教师要成为学习者”,要通过科研、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优化教师的业务水平。但是很多教师一旦踏入工作岗位后,大多忽视了后期文化资本的再积累。《名师人生》中的特级教师他们虽然前期学历不高,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等积极进行后期文化资本的积累。这就说明“学历低的教师也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高学历教师未必能成为优秀教师”,[5]关键在于踏入教师岗位后是否注重后期文化资本的积累。因此,无论教师本人还是学校管理者等都要注重教师踏入工作岗位后文化资本的再积累,打消“高学历就是好教师”的狭隘观念,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研究,通过“教学做合一”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2.重视符号资本的延伸

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因此,特级教师是模范,是一种学术和师德的代表。特级教师所拥有的符号资本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声望、荣誉,因此要广泛重视和利用特级教师的符号资本。重视和利用特级教师的符号资本并不是侧重于“宣传和介绍特级教师的生平、事迹和工作成就,展示特级教师在学科教学案例,建议和反思当下特级教师制度”,[6]而是要利用特级教师的榜样力量对其他教师进行熏染,或是成立特级教师讲学团巡回讲学,或是实行当地教师与特级教师结对子互相帮助,或是建立特级教师互动网站,实现特级教师在线互动来帮助急需提升的教师。

3.强调教师的同、异质互动

当下,特级教师虽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但是特级教师作为经验丰富的教学、学术能手,其富含的优秀资源、教学经验等大都仅是局限于书本、经验的介绍,忽视了其与其他正处于发展期的教师的同质互动,也更忽视了特级教师与其他领域的异质互动。特级教师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群体,要继续保障其与相似经历的同质群体进行互动,也要注重与处于发展期的教师进行互动。此外,还要注意的特级教师除要与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导,学校的正处于发展的教师等进行同质互动,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互动的范围,实现异质互动,也即实现特级教师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互动。只要这样才能将特级教师的社会资本扩展到不同领域,也只要那样才能将社会不同领域的资源吸纳到学校中,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拥有教学名师。更多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特级教师所蕴藏的社会资本扩展到不同领域。

特级教师通过各种社会资本的积累,促使其最终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其他教师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借鉴社会资本理论,娴熟地应用社会资本来促成自己的专业发展。

――――――――

参考文献

[1] 布迪厄.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特级教师评选规定.人民教育,1993(Z1).

[4] 人民教育编辑部.名师人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特级教师论文篇(4)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Variation of the Superfine Teachers’ Group Structu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Jianguo

特级教师论文篇(5)

[作者简介]谢峤(1983- ),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天津 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方法时代高校大规模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与管理模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12201)和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B1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40-02

一、前言

20世纪中后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西方外语教学研究从“教学法”时代逐渐过渡到“后方法”(post-method pedagogy)时代,研究重点从对“方法”的探讨逐步扭转为对“途径”的摸索,即从追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寻求最佳教学法等方面转移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众多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时重新定义了教学参与者的身份、设定了基本参量、也制定了外语教学的相关策略。这股理论研究新思潮为我国二语习得研究大讨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为我国英语专业技能必修课——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二、“后方法”时代西方外语教学研究核心理念

语法翻译法在西欧国家确定其统治地位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都备受国内外应用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然而,究竟哪种教学法最有效、最具有普适性,人们的观点莫衷一是。随着大量定性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外语教师发现,对教学法的幼稚盲从和对“最佳教学法”的执拗寻求已将外语教学研究带入误区 ,过多关注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而忽略了其相对性和特定性。

国外学者Stern首先认识到了以往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外语教学三维框架,着手分析外语教学环节中的诸多因素,将教师视为教学研究、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综合体,充分肯定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破了之前视教师为教学理论被动接受者和刻板执行者的思维定式。他认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应放在师生对语言课堂生活质量的理解上,而不是输出质量的简单考察,教学的本质是个互动性的多元交往过程。Kumaravadivelu将宏观策略框架与上两位学者的主要观点相结合,整理出经典的“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即以教师自主为核心,以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为原则,“鼓励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推动基于对当地语言、社会文化和政治特征正确理解之上的语境语言教学”。

三、“后方法”时代下的高级英语课程特征分析

1.高级英语课程属性。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阅读课的深化和延伸。它与综合英语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1)教材选取文章多为名篇佳作,且内容多样、题材广泛、视角开阔,语言文字更地道凝练,具备较强的思想深度,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介绍和传播;(2)注重学生综合英语技能的培养,除语言运用、对美文佳作的分析鉴赏、逻辑思维等能力外,更强调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创新”能力链条的建构;(3)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具备驾驭语言文化的能力,还需要统筹教学环节,要学会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思辨。

2.教学对象特点以及市场需求。高级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应已具备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积累了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并在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必须进一步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完善英语应用能力,并努力提升包括知识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在内的核心竞争力,以顺应社会的需求,迎接未来的挑战。他们的学习需求、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在英语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中,知识和技能的高效输出能力是用人单位极为重视的,因而学校在教学中应着重此方面的训练。

3.教师特征和定位。“后方法”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呈现出日益浓厚的人本主义取向,外语教师的个人特征、发展和需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对教师的信念研究、教学文化情境、教师行动研究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些年,高教体制中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双重要求和较高的考核标准,使得英语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日益广泛,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高级英语教师的发展和需求。此外,由于高级英语课程的重点之一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介绍,因而,一方面,教师作为文化中介,需要树立积极恰当的文化价值观,在传授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知识的同时,需要注意中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真正做到学贯东西;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文化立场,对不同的文化平等对待,兼容并蓄,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找到自身的平衡点。此外,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语言文化知识教学者与实践者这一单向的身份,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反思,与理论研究者一起积极投身于外语教学理论的建构和改革。

四、“后方法”时代的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策略

1.以人为本,注重教学双方特定性。近些年,英语专业教师已逐渐摆脱“课堂教学主宰者”的固有形象,转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然而,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许多教师个体常根据教参和成品课件,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编纂教案,将“教”作为行动的单一出发点,忽略了同行和学生群在教案设计中的重要角色。为了扭转这一旧有模式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学校可采取教师集体备课或学生提议、师生探讨等多种互动形式,综合教师群的集体教学经验和学生群的实际水平安排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2.语意与形式并重,语言与文化兼顾。经过两年的学习,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已对英语语言形式有了较完备的了解和把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授高级英语课程时,教师应一味地注重语言内容和意义,割裂两者间的密切关系。上世纪的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纯形式教学(如语法翻译法)到纯意义教学(如浸入式教学法)的两个极端,但随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深入,目前主流的教学理论多集中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位置。如Michael Long的Focus on Form(语意和形式兼顾)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当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对某一个语言形式的理解或表达的困难时,教师应随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个语言形式,加以讲解,但教学的重点应仍是语言的交际活动。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高级英语课程的属性和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素质训练,而非技能训练;是潜能全面发展意义上的education,不是training。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地制宜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者。

3.注重输出驱动,培养综合能力。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点,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外语类大学生而言,具备流畅的表达性技能尤为重要。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交流,语言互动都是相互合作的过程,包括信息传递双方以及信息内容三方面的元素。此外,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还牵涉到交流双方的逻辑思维、知识面、沟通互动、合作等多种综合技能,因此,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应努力将课堂互动合作作为关键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前文中所提到的凸显输出驱动效应的综合教学法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设计各种活动,如围绕某篇课文进行主题演讲、撰写读书笔记、就课文经典段落进行口笔译、听相关材料写摘要、口头作文等模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技能。通过学生间评比、班级竞赛、互助小组、多维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合作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多种技能的共同开发和培养。

4.坚持教学反思,推动教研双向发展。“后方法”时代的教师不仅是教学理论的实践者,更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和革新者。作为教育事业的一线工作者,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应培养反思思维能力,及时充分地反思教学过程,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将其升华到理论高度,真正做到教研相长、相互促进。由于教学活动是不断变化的,受教学双方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等多种变量的影响,高级英语教师应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和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行动态反思和调整,保证教学和科研的实时转化。此外,由于教学涉及人为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反思的客观性和综合性,避免教师主观臆断,任课教师应以教学团队作为反思的活动单位,通过分享教学日志,开展经验交流会以及互相观摩等多种方式反思教学活动。

外语教学理论界长期以来试图挖掘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以指导现实中的教学实践,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入“后方法”时代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学双方的属性和需求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作为理论和实践的接驳者,教师的身份得到了重新定义。教师不仅需要分析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还需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理论的革新者。所以,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应潜心教学,从课程属性、师生特征和需求出发安排教学。在具体教学内容方面,做到语言与文化并重、形式与意义兼顾,以综合技能输出为驱动,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分析,改进教学实践,并将实践经验汇总,逐步上升到理论高度,实现教研的双向发展与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陈力.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J].基础英语教育,2009(6).

[2]郝兴跃.外语教学法的动态发展研究[J].外语界,2001(2).

[3]李银芳.对新时期英语专业教育的思考[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3).

[4]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

[5]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2002(4).

[6]严明.后教学法时代在职外语教师研究取向述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2).

[7]郑志恋.探索型实践:高校英语教师研究新视角[J].外语界,2009(1).

[8]Ellis R.Introduction:Investigating form-focused instruction[J].Language Learning,2001(15).

特级教师论文篇(6)

一、拨开迷雾,明确方向

从教16年来,凭着对教育事来的热爱,坚守在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所教学科,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中,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注重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与探究以及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努力做到真正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提升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可最近几年,我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以前,无论什么级别的课,自己都能应付自如,可近两年,自己却不知道怎么上课了,而且还特别害怕上公开课,没有了往日的自信,思路也开始变得模糊,感觉无论怎么上课,都很难让自己找到上完课后之后的成就感。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的终极愿望和需要是什么?我到底要做怎么样的教师?有时看到别人轻松地生活,挺羡慕。各种检查、评比,使得我们一直处在繁杂的工作之中,心变得浮躁起来,生活与学习的圈子变得越来越窄,思想渐趋“贫瘠”,甚至患上了“近视眼”,近视得只看到眼前、看到今天,甚至蒙生出放弃专业发展的念头。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名教师后备高研班培训”犹如一场即时的春雨,浇灌干涸的土地,滋润干渴的幼苗。在这次培训的开班典礼上,苏州市教育局陈泠老师,园区教育局沈坚局长、周枫副局长、刘海燕处长、园区教师发展中心顾建元主任等领导百忙之中前来参加,这让我们每位学员都有幸福感。陈泠老师以“瞄准高地目标,实现高位发展”为题,充分肯定了园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她希望学员通过自身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扩大影响力,加快园区智慧教育发展的进程。沈坚局长发表重要讲话。沈局长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推进教育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做好一名优秀的学员应做到以下几点:1.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2有所思、有所获;3.实现新突破、新飞跃。他同时要求学员在集中学习和交流中讲求纪律、增强主动性、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让课堂发生改变,让教学发生变化,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各位领导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领导、专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同时也给我们拨开迷雾、明确方向。

二、立足课堂,关爱学生

全国语文教育名家黄厚江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说,一个成功的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要想成为名教师,必须要靠课堂立身。黄老师还说,得课堂者得天下。为此,我们首先得要具有立足课堂的底气。要懂得关爱学生,始终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自身才会真正提高。作为教师,要在职业中寻找到尊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学会做一个功利性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教师。教师对学科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课堂上。为此,我们要立足课堂实践,研究教学过程,提升教育智慧,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昆山中学特级教师沈为慧老师、从“村小教师”到“特级教师”的管建刚老师分别给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初中历史课和小语文课。沈为慧老师并以本节课为例,作了题为《教材的二次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的报告。通过实例,让我们明白,“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决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于教学目标与学生现状的差距,这种差距包括知识差距、技能差距、动机差距等。”并指出:“教师使用教材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完全依附于教材,第二个层次是解读教材,第三个层次是用教材教,第四个层次是超越教材。”沈为慧老师也告诉我们,要想作研究,一定要立足课堂,从研究教学出发,课堂教学与教育研究是不相矛盾的。

来自各个领域的各位教育专家视野开阔、认识独特。聆听的过程中,我逐渐清醒:教育渴望真情实意,真知灼见。它的行走之道竟是如此的广阔而多元,只要我们每个做教育的人在前进的征途中,能让爱在中间引领,让真情真意在左、学养与智慧在右,快乐前行,最大可能地去塑造心灵、传承知识,让自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那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名教师、特级教师。

特级教师论文篇(7)

于漪老师的讲话引起与会专家和代表的热烈反响,使大家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开幕式还邀请了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作有关诗歌教学的学术报告。张教授以其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细腻的感性体悟讲授读诗、教诗之道,对划一和差异、流行和经典、现代与古典等范畴进行了深刻、清晰而具象的解说,对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文学特别是诗歌对青年人情感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自己对许多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启迪了与会者。

本届论坛由浙苏皖沪四地各提供一堂诗歌教学公开课作为研讨的案例。杨浦高级中学邹一斌老师的“寻李白”课,通过诗歌内容的吟诵和感悟,凸现了余光中的现代诗与古典诗词在形式和精神上的一脉相承,引领学生在对李白和余光中精神世界的追寻中,关注“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的主题,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启迪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绍兴鲁迅中学钱永根老师的“早晨,天下雨了”课,通过诗歌意境的捕捉和体味,带领学生走进情意浓浓的诗歌氛围,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感受和反馈,师生互动比较到位。

张家港高级中学陈凤娟老师的“谛听天籁――一组秋叶诗的赏析”课,以较大的教学容量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诗歌一个独特的意象群――秋叶,在细致的体味中探究意象的文化内涵,教会了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一种常用方法。

马鞍山二中夏晴老师的“《锦瑟》《雨霖铃》比较阅读”课,在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语言与主旨的多角度比较中,使学生对“诗庄词媚”的古诗词风格有了感性的认知。

特级教师论文篇(8)

2.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文件指出: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要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是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从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即一门课程至少有两位以上的教师讲授。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样,才能形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学梯队,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教学改革等。

3.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研活动等。要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现场演示、投影、电化教学等;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以教研室为单位,坚持听、评课制度,每位教师要认真听取同行意见,及时总结、改进教学,有完整的听、评课记录;遵守教学纪律、教学法规,无教学事故,如上课迟到、提前下课、随意调课等,无违纪现象,如随意停课、考试漏题等。

4.课程考核。每门课程都要有试题库,且试题质量较高;试题内容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既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试卷难易分布要合理。统一评分标准,由教师实行流水判卷,考试结束后要有总结与试卷分析。

5.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教学改革计划,计划切实可行;在教学改革某一方面,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能力培养等,效果明显,并有与教学改革相关的教学论文、阶段性成果报告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构筑四大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展开。随着历史学的发展,新理论、新方法犹如老树新枝,蓬勃兴旺,与多学科的关联性日益密切,因此历史学的课程体系必须涵盖多学科门类。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对原有课程通过增、删、并、减、压等方式,实现“强干减枝”,增设实践性、跨学科课程。通过“学科基础课”、“主干理论课”、“科学研究课”、“实践教学课”这四大课程模块的建设,构筑基础性、专业性、研究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1.基础性。要突破以往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传统的历史学基础知识课程的狭窄局面,拓宽专业课程的支撑面,以“宽口径、厚基础”为重点,以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课程为支撑,构成学科基础课课程模块。

2.专业性。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方法为核心,突出专业理论课教学,以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构成专业主干理论课程模块。

3.研究性。以掌握专业基本研究方法为原则,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课程构成科学研究课程模块。4.实践性。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导向,突出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继续坚持并不断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以课程考察、历史专题调查、社会调查、学年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构成实践教学课程模块。

三、建立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课程建设客观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建设要努力实现的目]。把课程评价作为实施课程建设的措施与途径,使课程评价寓于课程建设之中。经过长时期的摸索总结,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有5项,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有17项。一级指标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改革与教学效果等五项。二级指标具体包括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梯队规模、师资培养、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每一项二级指标都对应相应的评价标准,同时,划分相应的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A级(优)、B级(良)、C级(中)、D(一般)、E(差)五等,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分值,各项得分之和为评价总分。评价总分≥85分的课程为优秀课程;评价总分≥60分且<85分的课程为合格课程;评价总分<60分的课程为不合格课程。四、课程建设的成效在课程建设标准的指导下,在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的监督下,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1.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历史学专业通过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人才以充实师资队伍,并通过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形式来提高•82•吕富华/论部级特色专业下的历史学课程建设———以赤峰学院为例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1)培育名师,鼓励科研水平高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使科研和教学相融合。目前,本专业已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2)注重教学、科研能力比较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在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本专业的青年教师2人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人获教育部项目,12人获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专业建设点还有计划、有重点地优先派遣青年教师外出访学和交流。目前,4位青年教师已先后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等单位访学,其中2人顺利完成访学任务,并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先后有7名教师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博士研究生。不久的将来,这些学成归来的青年教师必定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3)是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历史学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时,结合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引进、培养、调整等方式,有意识构建具有专业特长的师资团队,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基础稳固、研究方向明确、具有专业特长和影响力的师资梯队,为今后专业的发展和凸显特色奠定基础。目前,以红山文化研究为核心的红山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科研创新团队;以契丹辽文化研究为核心的契丹辽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科研创新团队,契丹辽文化教学团队被评为赤峰学院2013年校级教学团队。

2.促进了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历史学专业已有两门课程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即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考古学通论,有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与优秀课程。同时,为突出地域特色,建设两门特色课程,即红山文化研究专题与契丹辽文化研究专题。

3.促进了图书资料建设。按照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学院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资料室、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依托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图书文献、期刊等现有资料基础,建立起一个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图书影像资料库,为课程建设提供资料支持。

特级教师论文篇(9)

第一,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必须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是人品高尚的人。因此,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无比热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满怀期待;应当无比热爱母语,能充分认识到母语浓缩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和思维结构;应当热爱教育事业,不是把教师工作看做一种职业,而是看做一项神圣的事业,把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语文基本素养和人格、个性的和谐与充分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勇于担当,肯负责任,尊重学生的天性,遵循学生学习母语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十分投入,十分执著,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一生。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来说,似乎自己的整个生命就是为了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中,在语文教育事业中求得永恒。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根基和前提。几十年来,以斯霞、霍懋征、袁等老一辈小学语文教育家为代表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群体探索创造、开拓前行的历程表明,他们的卓越成就无不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源于他们对母语的深情,对母语教育的痴迷和对学生真挚的爱。

第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因此,应当有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立见解,有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教育思想。

自古以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期待、评价都会各有侧重。在探讨语文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由于语文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涉及诸多相关学科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学家发表的意见往往容易偏重在语言教育方面。文学家、作家又往往容易从文学教育、审美教育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哲学家、心理学家、课程教学论专家、德育工作者、国学经典研究者、读书活动倡导者等等都可能有类似这种情况。当然,这都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理解、研究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但是,这些意见往往也都各有侧重。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加分析,人云亦云,甚至解读有误,就很有可能囿于一隅,失之片面,或以偏概全,把语文内部的某些要素的性质当成整个语文的性质,或大而无当,把语文的各种要素甚至与语文相关的要素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全部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以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种种“非语文”“泛语文”等课程功能错位的现象。

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独立见解是以真正懂得“语文是什么”“应当做什么”为前提的,这是决定语文教学课程领域里的一切其他问题的枢纽。作为语文特级教师就应立足于作为课程的“语文”,善于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比较、分析、整理综合,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提升自己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认识,使之更全面、更清晰、更坚实,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并且,能坚持、实践,善于把自己的教学主张融入每个教学细节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主张日趋深刻、系统、自觉、有创见,进而逐步形成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去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第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示范者、领跑者,能够与时俱进,善于学习,不断创新。

当今社会是个学习的社会。面对富有时代特点、生机勃勃的学生们,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努力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养成习惯。要善于从专业素养发展和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能穿越时间,回望前辈教师在语文路上留下的足迹、业绩和思考;能突破学科,了解数学、科技、艺体教师们的新创造、新成果;能放眼海外,考察外国同行们在母语教育领域中正做些什么,有哪些探索和突破,拓展视野,获得启迪,多方汲取营养。此外还要继承我国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借鉴中小学各科的教学改革经验,把握当今时代母语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经常对照反思,自觉地审视自己,敢于超越自己,不断确立个人发展的新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改进、发展自己的语文教学。

当今社会是个合作的社会,特级教师也是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在教师群体的支持、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其成就与群体的教育改革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语文备课组、教研组或语文教科研课题组、名师工作室等教师研究型团体的组织者、指导者、中坚力量、领军人物和精神领袖。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要善于向团队成员学习,乐于为团队建设贡献才智,能积极有效地引领团队合作开展语文教学研究,善于发现新问题、新趋势,确立新课题、新方案,学习新技术、新方法,采取新策略、新措施,不断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语文教学新经验。

第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勤奋的读书人和文章高手,应当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不仅能言善书,尤应精于读书之道,谙于写作之法。当代著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如于漪、李吉林、于永正以及众多新生代小学语文名师,尽管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知识广博,文采出众。他们成功的语文教育实践都清楚地昭示:能力要靠能力去培养,“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叶圣陶语)。

特级教师论文篇(10)

一、 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

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且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互动性质的组织,团体遵循共同的规范,具有目标性。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与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问。其理论有场地论、因素分析论、社会团体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场地论代表人物勒温认为,应该把团体看作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它是由一些力量或变量组成,它们是影响团体内成员的重要变项。根据此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若能将班级作为心理场地并作数量化呈现,才能分析、控制班级与运用班级动力。因素分析论的代表人物卡特尔认为,团体动力主要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决定团体的发展时,需要了解团体内的关键因素。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若能对团体内的各项属性一一加以评估,掌握有关的独立变项,可以有效运作团体。社会团体工作论是将团体工作者的叙事性记录及团体成员的个案史等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团体对成员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团体经验与个体成长的交互作用,注重行动研究,即领导者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迁移,促发成员转移团体咨询情景的积极经验,以协助成员产生建设性行为,增进社会适应。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团体历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包括领导者和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他人,强调透过对成员过去经验的了解及个案记录的分析解释,促发动力性的团体经验,协助成员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与人格发展。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

(一)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四)团体游戏辅导策略

狭义的团体游戏辅导是指游戏、唱跳,唱跳包含了歌唱与上下肢体移动的音乐律动。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可以得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团体游戏能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组织的向心力,对于激发学生新的创意与新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团体游戏辅导有助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团体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团体游戏对于培养创新性的儿童,对于激发班级的团体动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适度运用团体游戏辅导的理念与技巧,并迁移至学生的学习上,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管理能力。“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们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时,容易产生依赖和归属心理,班主任将成为学生最为亲近和信赖的人。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沈贵鹏.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陈晓红.班主任应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教育探索,2006,(2).

上一篇: 客服转正个人总结 下一篇: 石油工程概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