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3:02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50-02

《移动通信》是我校通信专业的专业课。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广。该课程既包括了底层如物理层的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抗衰落技术等等,也包括了网络层的相关技术,如组网技术、空中接口、资源管理等等。除此之外,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技术和市场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增加相关的移动通信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高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课时有限,就我校而言,《移动通信》课程的课时是48学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涵盖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为了解决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有限这一矛盾,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有选择性的删减,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既能掌握相关的具体技术,同时又能够建立起“系统”的概念,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系统联系起来,并跟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移动通信》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大部分《移动通信》教材的内容都涉及到移动通信基本概念、无线信道特性、数字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多址技术和MIMO技术、组网技术等;以及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系统、CDMA系统、3G移动通信系统和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如集群系统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面面俱到,则这些内容都无法深入,最后使得学生感觉内容繁杂零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移动通信的特点,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移动通信和有线通信相比较,之所以如此复杂,根本的原因在于传输介质和空中接口。因此,可以将移动通信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围绕传输介质即“无线信道”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一部分围绕“空中接口”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在充分分析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组织。比如,针对无线信号传播的能量损失问题,进行路径传播损耗模型及信号覆盖问题的讨论;针对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问题进行相关的抗衰落技术,如信道编译码、交织、均衡等等问题的讨论。而进行这些关键技术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时,可以打破系统间的界限。以调制技术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包含GMSK、16-QAM、8PSK、OFDM等等技术,在介绍这些技术时结合具体的系统进行技术运用说明,如GSM系统采用GMSK,HSDPA采用16-QAM调制,LTE采用OFDM等等。这样,既介绍了调制技术本身,又让学生理解了具体的移动通信系统所采用的调制技术及不同系统间调制技术的差异。由于移动通信与有线通信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空中接口”问题,而围绕“空中接口”,移动通信相比较有线通信要完成通信任务,就需要解决基站如何区分手机;手机如何找到基站;基站如何找到手机;基站如何识别手机用户的身份;系统如何保证通话不被他人窃听以及手机在移动时的通话质量等问题。而围绕这些问题,课程就可以开展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口、协议、信令等问题的讨论。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其主要的区别就是与空中接口相关的技术,但不同的系统之间也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具体教学时可以以某个系统比如WCDMA或GSM系统为主,详细介绍其网络结构、组成、信令等等。而其他系统的介绍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重点剖析介绍其不同的地方。这样,学生学完整个课程后,对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实际运用都会有较深的理解。我校在进行《移动通信》教学内容的安排时,考虑到我校该课程课时只有48学时,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将教学重点放到了第一部分内容,重点介绍移动通信系统中底层的关键技术,包括无线信道、调制技术如MSK/GMSK、p/4-QPSK/MPSK、MQAM、自适应调制、扩频调制、正交频分复用调制(OFDM);抗衰落技术如分集接收、信道均衡、信道编码、交织编码、智能天线、空时编码、HARQ、智能天线、MIMO、空时编码等以及多址技术。而关于上层如网络层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二、实验项目设置

《移动通信》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更新速度快,与工程实际结合较紧密。为了使学生迅速掌握并运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提高移动通信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可以利用软件资源优势,采用理论与仿真相融合的方式,设置相关仿真实验,使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对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进行验证;同时通过直观的仿真结果,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基础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此,我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会相应地设置一些仿真实验。具体开设的实验项目包括无线信道仿真;QPSK,MSK,GMSK,16-QAM调制解调仿真及其在衰落信道下的性能分析;卷积编码与Turbo编码实验;扩频序列的产生与CDMA系统仿真;OFDM系统仿真;自适应均衡仿真等等。这些实验项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一部分为课堂演示实验。课堂仿真演示实验主要针对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融入仿真演示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由学生课下独立完成,老师通过抽查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搭建系统,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从事通信行业的设计开发和调试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实际,本文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改革进行了初略的探索。我们期望通过积极的教学改革,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独立设计的能力。其次,生活中随处都有移动通信系统,每个人都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和组成部分。因此,《移动通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移动通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冯青,王续乔,刘海涛,基于兴趣牵引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52):223-227.

[3]辛洁,赵健东,孙运强.《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24.

[4]肖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1,(9):41,44.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2)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钮心忻,杨义先.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6-20.

[2]李世鹤.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22.

[3]潘涛,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的核心技术[J].通信技术,2002.

[4]赖玉强,王甲琛.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

[5]朱东照,罗建迪,等.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06-228.

[6]张书强,朱守中,金永杰.基于3G通信的软件无线电应用研究.测试测量技术,2008(9).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熊卿青,邓媛姬.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

[2]赵晗.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11(8)

[32]纪越峰等,现代通信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蒋同泽著.现代移动通信系统[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5]百度及谷歌网站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陈哲.张正江.尹长川.乐光新B3G技术演进与发展趋势电信工程与技术标准化2008,12

[2]孙常清.王琪琳.张佳麓B3G技术发展浅析电信科学2007,23(7)

[3]万屹.李扬B3G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电信网技术2006,1

[4]林辉B3G研究与标准化进展电信科学2007,23(9)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3)

摘要:对开展移动教育的基本条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远程一现场教学和专家远程救助中的时空问题,有利于教学调查和评价快速反馈的实现,为学习者实现课内外学习一体化提供了平台。目前开展移动教育的软硬件技术已经成熟,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是非常可行的。

关键词:移动教育技术;体育理论教学;移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3-0087-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从简单的通话工具演变成了今天可以完成多项信息处理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出现总是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这些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有人尝试把这项新的科技产品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并由此引发了教学模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相关专家把这种基于移动网络技术所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定义为移动教育。目前,关于移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关于将移动教育技术引入到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此研究热点为切入点,对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实际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为移动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 移动教育的基本概况

1.1 移动教育的概念

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M-education)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连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PDA、平板电脑等),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

1.2移动教育的特点及可实现的功能

移动教育是在通讯技术发展起来以后新兴的一种教育技术,它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弥补了传统远程教育时空限制的问题,在达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的目标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发展现状看,移动教育除了具有网络远程教育的数字化、个性化、交互性、网-络性、跨时空性、虚拟性等特征以外,还具有移动教育独有的移动性、及时性、无线性等特点,使学习变得更加方便灵活、独立自主,内容也更加新颖丰富。

1.2.1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文件已经完全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浏览,实现了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的无缝链接,移动终端可以和有线网络一样利用各种互联网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随时随地浏览相关学习资源。

1.2.2 为学习者提供学术讨论、求助、答疑的平台

在移动网络技术尚未普及时,人们虽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收发邮件、QQ聊天等方式进行实时交流,但仅局限于通过电脑有线上网展开交流,在时空上受到较大限制。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起来以后,不但电子邮件、QQ等应用通讯工具扩展到移动终端,而且还开发出移动终端独有的微博、微信、易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使实用范围和通讯的实时性大大增加。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采用文字、图片、语音甚至视频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随时展开学习讨论、求助、答疑,如移动户外情境教学、专家指导远程救助、专家指导远程修复、学习伙伴移动协作等。

1.2.3在线测试

从远程教育开始,人们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测试,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和评价,这一点同样在移动网络上得到继承和发展。有的研究者正在尝试通过语音甚至实时视频实现对表演操作性的技术技能的远程考核。

1.2.4 辅助管理

远程教育同样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方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到学藉信息、课程资料、考试信息等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信息,管理人员也可以方便地通过即时通讯应用及时发出相关通知和提醒信息,使、每个学员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

2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教学的可行性

目前,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教学已经较为成熟,很多院校都已经通过网络媒体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远程教育资源,如各级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教学视频等。然而体育理论课程是一类与运动实践技能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体育理论教学相比较一般理论教学,更加注重教学中的实践性和交互性,要想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增加实际练习、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

2.1体育理论教学的特点

2.1.1教学场境的时空转换性特征

从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内容都是针对运动实践的理论指导,这些理论内容的验证必须依靠和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同样理论原理可能适用于一个或多个运动项目,要想在教学中完成对相关理论原理的验证,就要进行多个运动场境的转换才能实现。在传统教学中,对运动实践案例的分析多以教师讲述、展示图片或观看录像的形式进行,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抽象、呆板,不够直观真实,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1.2运动事件的突发性特征

体育理论课程的许多内容都涉及到体育运动实践中的突发事件,如运动后的应激反应、运动损伤等,这些运动事件往往突然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针对这样一些突发事件开展现场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如在传统教学中,对于运动损伤的处理往往通过展示图片或观看录像,而实践练习也只能是单纯的模仿,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完以后也不知道如何去实践,或是不敢去实践,难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

2.1.3教学对象的流动性特征

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在读书期间除了完成自身学业以外,还经常承担各种比赛任务,同一班级可能涉及多个项目,在校上课的学生人数经常发生变化,而外出比赛的学生由于离开学校,相关课程学习的连惯性和完整性则被打破。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完整性一直是体育院校教学中面临的难题。

2.2 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教学的优势

2.2.1 有利于开展远程现场教学

体育理论课程是一类实践指导性较强的理论课程,通常要通过课堂讲解和户外运动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获得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仅通过抽象的课堂讲解很难使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但如果完全采用户外现场教学,则又很难保证提供足够的知识容量,这一矛盾一直以来是体育理论教学的难点。将移动教育技术引进到体育理论教学中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多学科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当理论教学涉及到运动实践的相关内容时,户外技术教学的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将户外教学的画面实时传递到理论教学课堂中,协助完成理论教学。

2.2.2有利于实现远程专家救助

在体育理论课程中,如《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课程涉及运动实践当中出现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教学中主要包括理论讲解和技能实践两部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模拟练习的方式进行,但在实践时主要是对实际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而这些运动实践中突发案例的发生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因而开展实践教学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而运用移动通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当运动损伤发生时,现场人员可以通过移动通讯技术将现场情况实时传送给相关教师,相关教师可以根据实时画面对现场人员进行指导完成救助,这样既可以使受伤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救助或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又能使现场救助人员在专家指导下完成一次实践练习。甚至还可以对现场画面进行录像,在后期的理论教学中作为案例和视频教材,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教学资源。

2.2.3有利于进行教学调查与评价

调查与评价是教学和管理中经常要完成的工作。如《运动训练学》教学中要用到大量的运动实践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往往以学生自身的运动实践反馈信息作为教学案例,然而收集资料的工作一直是任课教师的难题,对反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往往会耗费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信度和效度都不高。若依托移动教育技术平台,则可以根据教学和管理需要,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将所要反馈的信息录入到手机客户端,并通过网络汇集到主机并自动进行分类整理,教师可以迅速获得所要的结果并运用到教学中。

3影响移动教育技术全面应用的主要因素

虽然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发展已经为移动教育铺平了道路,但将移动教育技术全面应用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缺乏政策支持,商业化程度低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商业运作。从移动教育的商业化运作来看,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完善的商业链尚未形成,目前开展的一些项目还未能真正深入到学校的核心业务。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有关移动教育政策的缺失,影响了移动教育的商业化运作。

3.2 网络资费价格较高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已经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但当前网络资费水平较高也是影响移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移动网络主要按照流量收取费用,对于文字图片资料来说,所需要的流量不大,大多数学习者还可以承受,但对于视频资源来说所需要的流量要大得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移动教育视频文件的传输和。相信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相关资费也会相应下调,逐渐满足人们对移动教育学习的需要。

3.3缺乏专门的课程教学软件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4)

1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数字图书馆也随之孕育而生。目前关于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定义以及它在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多被归纳为移动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功能衍生。但就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而言,微软极其传统PC端操作系统业务的衰落, IOS、Andiord两大移动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移动数字终端的迅速发展,可以看出移动计算机已经成为数字技术发展的新平台。姑且我们可以把基于PC端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定义为传统数字图书馆。而移动数字图书馆较确切的定义应是:依托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信息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图书馆信息服务技术。

移动数字图书馆技术在国内最早于2005年被提出,发展之初多关注于研究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涉及的相关问题。早期研究从技术角度论证了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伴随着无线网络协议,无线通信、无线网络构建技术的发展,移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接入技术成为了研究重点。较为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基于WAP2.0协议下的移动数字设备,通过浏览WAP网页实现了数字图书馆服务;通过3G移动通信网络和wifi无线网络实现移动数字设备与图书馆服务器的数据交换 。随着IOS与Andiord等功能支撑性更优秀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普及,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功能空间有了质变的扩展性。探讨与论述由此可以带来的新服务,是促使移动数图发展变革的关键。

2 移动数字图书馆在医学类院校中的服务功能研究

2.1 医学院校文献服务特点

医学专业的学科划分多达十余种,并且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文献的支撑尤为依赖。但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又有别于其他普通高校。一般分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它们各采取集中与分散的管理模式。带来的问题是读者群流动性大,分布区域广泛,所以给图书文献的服务供应带来的严峻的考验。

2.2 基础医学文献服务特点

基础医学的教研工作场所相对固定,读者群比较集中,有利于传统数字图书馆功能的实现。但受课堂教学和实验室研究场地的限制,PC终端体积较大,不便配备。而且医学教学与科研无时无刻离不开众多的实验,实验的顺利进行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参考文献。相对PC,移动设备更方便读者随身携带查阅信息。摆脱PC终端的束缚,针对基础医学教研工作特点开发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为读者供给一个“移动电子阅览室”,是实现其功能的关键所在。

2.3 临床医学文献服务特点

临床医学的教研工作环境相对分散,学生和教师分散在各个实习医院中,地域跨度较大。集中了优势文献资源的医学院校图书馆因此无法为临床教学医院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虽然传统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了预约借还、文献传递、电子资源查阅等功能。但医院为保证医疗数字化办公系统的网络安全,用于临床一线办公和教学的PC设备都无法访问广域网。再加上高校因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临床教学工作人员和实习学生必须在图书馆或学校网络管理部门登记办理身份核实手续后,才能在校局域网以外使用VPN服务器接入的方式访问本校图书馆文献数据库。这样的服务模式使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必须在脱离工作环境后才能获得所需文献信息。如此被动、滞后的服务违背了图书馆学对于读者服务的平等性与及时性原则。

2.4 应对措施

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以以独立的无线网络环境、独立的读者客户端管理系统,采用无区域限制的实时在线方式,弥补传统数字图书馆服务领域中的空白。

独立的无线网络环境:无线网络信号接入方式主要有GPRS(通用无线服务技术)、3G(3rd-generation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WLAN(wirdess LAN 无线局域网)。其中GPRS与3G是由通信运营商提供的实时在线无线通讯信号。WLAN可由办公区域环境内的无线路由器提供加密无线网络接入信号。以上独立的无线网络信号可以使临床教研人员在非办公网络环境下通过移动数字计算机连接图书馆数据库。不但保证了临床医疗工作的网络环境安全,更可以使读者获得实时的文献资源服务。

独立的读者客户端管理系统:读者客户端管理系统由移动数字计算机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管理系统构成。它们之间直接连接,并直接与图书馆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和系统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在线登记方式采集并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对读者进行远程识别与管理。当服务器的客户管理系统核实读者信息后,采取移动数字计算机客户端登陆的方式,向读者提供文献查阅服务。

3 基于IOS与Andiord操作系统设计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

3.1 WAP形式的移动数图

目前移动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运用主要是OPACE系统的WAP网页形式。OPACE系统是传统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代表,用WAP网页来实现移动数字的OPACE功能虽然可以直接把现有PC端数字图书馆的功能移植到移动计算机上,但也只是完成了一个硬件平台的转换。简单点讲就是WAP网页形式的OPACE系统能够实现的依旧是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只是把它从电脑搬到了移动计算机上。正因如此,移动数字图书馆一直被业内人士认为只是数字图书馆的一种衍生品。但要真正运用移动数字科技给人们带来的革命性技术提升,必须依靠可以整合移动技术各种功能的客户端软件系统来实现。而支持软件运行不仅需要性能良好的硬件终端,更需要稳定高效的操作系统。

3.2 IOS与Andiord系统

IOS和Andiord是目前移动数字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普遍使用的操作系统。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手持设备操作系统, 它也是以Darwin为内核,系统结构分为以下四个层次:核心操作系统(the Core OS layer),核心服务层(the Core Services layer),媒体层(the Media layer),Cocoa 触摸框架层(the Cocoa Touch layer)。支持WAP、PC Free无线传输、mali、iMessage、云处理等技术;Android由Google公司开发,以Linux为基础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支持WAP、PC Free无线传输、mali、iMessage、多媒体等技术。并且开放而免费的源代码模式为后期开发提供便利。

3.3 功能实现

IOS和Andiord操作系统都有着优秀的系统稳定性和良好的第三方软件兼容性。支持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功能构建所需要的wifi、RSS、WAP2.0、mali、PC Free无线传输、多维码识别、云计算、GPS定位等技术。移动数字图书馆功能设计的主要是整合利用各项移动数字技术,实现以下4种文献服务模式:

(1)无线文献传递。通过无线网络,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完成文献检索和数据库访问。

(2)个人文献资料同步管理。利用移动数字技术中的PC Free无线传输、云存储功能,可以把某一读者在PC端和移动终端上查阅过的文献资源同步管理。读者只需通过移动计算机就能得到自己在各处查阅过的所有资料。并可对自己的文献进行分类管理和云存储。

(3)文献信息推送。利用服务器客户管理系统对每个读者的信息进行建库管理,抽取读者相关信息资料,分析每个读者的研究内容和阅读习惯。对以上信息源进行云计算处理,统计出每个读者可能需要的文献学科类型。再通过RSS(信息推送)技术把各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向或研究成果的发送给相应读者。

(4)定位查阅。利用GPS定位、多维码识别、PC Free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读者无线借阅功能。读者在移动数字图书客服端进行检索和预约后,可以通过GPS定位方式快捷的找到分布在各个阅览室书架中的文献资源。并可以通过PC Free无线传输、多维码识别技术直接进行智能化的图书借还工作。

5 结语

移动数字图书馆理论的形成和前期学者对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架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论证,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完备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移动数字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发展和个人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为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广泛的读者适用群。移动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灵活便捷也正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迫切需求。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就是利用无区域理念的服务模式,结合实时在线的灵活特征来打破时间对文献传递的约束。通过分析医学院校教学、科研的特点,结合移动数字技术带来的科技变革,设计全新出的服务功能,可以在提高图书馆校内工作水平的同时,更好的为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文献服务。

参考文献

[1]党德鹏,周立柱,邢春晓.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J].计算机科学,2005,32(4):4-5,15.

[2]江波,覃燕梅.掌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与移动图书馆比较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2,32(1):69-71,88.

[3]茆意宏,吴政,黄水清.手机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3-6,27.

[4]左聪.RSS推送技术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57-159.

[5]赖永波.从数字图书馆到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演进与实现途径[J].情报杂志,2011,30(5):165-168.

[6]王岚霞.高校图书馆RSS应用和服务现现状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94-97.

[7]刘红丽.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与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92-98,112.

[8]龙朝阳,王灵. 基于3G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8,28(3):8-11.

[9]李忠新.基于3G技术下的高校掌上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0:180-181.

[10]吕蕴红.基于3G智能手机的移动图书馆发展探讨[J].新世纪图书馆,2011(10):66-68.

[11]丰江帆,朱冠字. 基于TD—SCDMA的移动数字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8-31.

[12]陈茫.基于WAP2.0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213-216.

[13]李小智.基于消息中间件的服务器推送技术的应用研究[J].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杨九龙,何淼. 技术人员视角下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1,31(5):59-62.

[15]向林芳.论DRM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以方正Apabi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146):85-87.

[16]郁长祥,马明慧,龙旭梅,等.试论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1(33):102,136.

[17]萧志华.试论移动数字图书馆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2011,31(4):103-105.

[18]张维蓉,贾爱霞. 手机在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2):3-5.

[19]张素霞.“推送”技术与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实现[J].现代情报,2004(11):46-47.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59-01

一.4G移动通信技术介绍

4G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外语缩写。这种技术包含FDD-LTE和TD-LTE两种制式。严格意义上来说,LTE只是3.9G,虽被宣传为4G无线标准,但它并未被3GPP认可为国际电信联盟描述的下一代无线通讯标准IMT-Advanced。所以,严格意义上它还没有达到4G的标准。4G是集3G与WLAN为一体,能够快速传输数据,比目前的家用4M宽带ADSL快25倍,同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除此之外,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4G均可以被部署,因此,4G有着很好的优越性。

二、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

4G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很多企业和相关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4G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同时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尤其在移动网络数据的传输方面,已成功实现了图像、视频和语音的高速传输。总的来说,由于我国通信技术起步晚,和国际最尖端的技术存在一定差距,但目前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小。随着工信部对4G牌照的发放,我国4G发展也相当迅速,由此可看出人们对4G的需求。以下为我出搜集到的截止去年10月份关于我国4G用户发展数据(表1,图1,图2):

截止2014年10月底,中国移动用户总数为12.8亿,3G/4G用户占总份额的44%。移动、电信、联通用户规模分别占整个市场的63%、14%、23%。

中国移动2014年10月用户发展情况:月净增移动用户232.3万户,总数达8.01亿户,突破8亿。其中3G用户总数2.43亿户,月降157.1万户。4G用户累计达5445万户,较上月增长1350.1万户。由此可见,移动资源倾斜4G,套餐一体化,3G已在用户层面彻底短路,4G网络已超3G但仍需加快建设,否则回落2G影响用户体验。

中国电信2014年10月用户发展情况:10月移动用户数增126万,累计达1.8283亿户;3G用户数增210万,累计达1.1461亿。相较移动,4G发展相对缓慢。

中国联通2014年10月用户发展情况:移动用户达到2.97747亿,当月增67.7万,其中3G&4G用户达到1.46859亿,当月增114.9万,GSM用户达到1.50888亿,当月减47.2万。

由此可见,联通的4G融合测试并未打动3G&4G用户增长。

三、4G时代网络通信技术革新之对策

3.1 加快4G网络建设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4G网络在联通、电信建设中仍未完全铺展开来。所以,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其中就强调加快4G网络建设,2015年网络建设投资超过4300亿元,2016―2017年累计投资不低于7000亿元。到2015年底,全国设区市城区和部分有条件的非设区市城区80%以上家庭具备100Mbps(兆比特每秒)光纤接入能力,50%以上设区市城区实现全光纤网络覆盖。建成4G基站超过130万个,实现乡镇以上地区网络深度覆盖,4G用户超过3亿户。除此之外,还要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全面提升国际互联带宽和流量转接能力。

3.2 降低流量费用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流量资费较高,如移动1G流量包需70元,超出平民可接受的范围。所以需政府推动电信企业降低网费,在网费明显偏高的城市开展宽带免费提速和降价活动,将具备网络条件的4Mbps以下铜缆用户接入速率免费提升到4Mbps―8Mbps,下调百兆光纤接入网费,更多让利于民。引导和推动电信企业通过定向流量优惠、闲时流量赠送等多种方式降低流量资费水平,提升性价比。鼓励电信企业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套餐匹配等服务,指导电信企业完善流量提醒服务,让广大用户用得安心、实惠。

3.3 支持新技术、新业务发展

除上述之外,政府需支持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研究,把握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三、结论

总之,我们需把握好4G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4G通信技术的对服务设备的各个方面要求,为促进我国通信技术发展做出贡献,为我国达到成熟的通信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国家技术进步,为国家繁荣新局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锋.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3,(14):16.

[2] 陈立伟,王薇.浅谈4G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13,(19):151-152.

[3] 卢学燕.浅谈4G无线通信网络[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336.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6)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市场交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基础,其广泛应用促进现代经济社会进入了新一轮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处在转轨时期,信息技术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科技论文。旅行社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到变革与发展战略之中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手段。

一、旅行社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旅行社信息化是以旅行社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为战略资源,以人力资源及相应的组织模式为内容,大幅度提高旅行社信息服务能力,以增强旅行社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科技论文。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和饭店的预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操作层面,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科技论文。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是在互联网(Internet)以及3w(WorldWild Web),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之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3w成为了互联网上成长最快的领域。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集合了媒体、电信和信息技术,可以传输文本数据、图表、图片和声音,增加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为有效地、实时地、适时地交换产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与3w的广泛应用对旅游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信息化对旅行社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旅行社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但信息化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电子商务,还有很多近些年出现的高新技术同样也可以应用在旅行社的发展中,使旅行社更好的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

现代信息技术是20世纪载入史册的重大科学成就,也是当代最具代表的新生产力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其前沿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如今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信息技术的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近几年,信息技术的成果有很多,而移动商务和网络电视是其中较典型的例子。

1.移动商务

因特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便成了移动商务。在欧洲和日本,用户已经对手机购票产生了一定兴趣。停车场、公交车、电影院和剧院是手机购票的主要领域。在韩国,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通过手机实现购买地铁车票、进行汇款等服务。移动通信和无线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习惯。据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测,进入2010年,通过手机购票将是最主要的零售种类,其收入将达到390亿美元,而全球移动商务的收入则会达到88亿美元。面对一连串的预测数据和和当前厂商频繁的市场活动,一种现象正在凸现——移动商务即将沸腾。

2.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是基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提供电视收看节目。接收终端包括两种:一是PC,一是传统的电视机。如果采用PC收看只需要接入互联网即可。但如果使用电视机收看,则需要额外安装一种IP机顶盒,接受来自互联网的电视节目。它的基本功能是让观众能在网上收看实时电视以及选择收看大量的电视节目。

三、新技术在旅行社中应用的设想

各种高新技术只有被应用到实际中,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而对于移动通信和网络电视在旅行社中的应用,作者分别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设想。

1.移动通信在旅行社中的应用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7)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前两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及现在广泛使用的3G移动通信技术,最后介绍了发展前景非常好的4G移动通信技术以及4G移动通信技术以后的发展趋势,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http://

关键词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应当对现代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开发我国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

1.1 1G通信技术

所谓1G通信技术指的是第一代通信技术,第一代通信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在第一代通信技术中主要采用了频分多址技术和模拟技术,因此可以将第一代通信技术称之为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其中AMPS 与TACS为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体,主要代表就是频分双工、频分多址制式。频率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蜂窝组网技术来进行实现的。在我国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体主要是TACS,TACS可以达到每秒2.4kB的传输速度,在传输带宽的限制下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只能在一定的活动区域范围内发挥出来,移动通信的漫游实现就会比较困难。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一代通信技术的缺点逐渐的暴露了出来,进而催生了2G通信技术的产生。

1.2 2G通信技术

2G通信技术是在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种技术中采用了码分多址与时分多址的技术。CDMA 和GSM 两种制式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代表,而在我国主要应用的就是GSM 制式。这种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9.6kB~28.8kB每秒,相比于第一代通信技术这种通信技术的保密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频谱的使用率也更加的高。除此之外在提供更多业务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异地漫游。这种通信技术的异地漫游在国际制式不完全统一的限制下只能在统一制式的区域下进行活动,另外在实现多媒体业务等一些高速率业务的时候第二代通信技术的局限性就暴露了出来。这就催生了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2 现代通信技术

2.1 3G通信技术

所谓3G通信技术指的就是第三代通信技术,这种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功能模板为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各种宽带信息业务都可以通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来实现。例如电视图像、慢速图像及高速数据,兼具多媒体数据通信、高质量话音的支持功能等,这种通信技术可以将传输速率提升到384kb,如果是在局域网内最大传输速度可以达到2M。

在中国电信使用的主要是CDMA2000,联通使用的主要是WCDMA,中国移动使用的主要是TD-SCDMA。

虽然第三代通信技术增加了3G频谱,但是无法对频谱实现充分的运用,此外,在3G单载波下最大的支持速率为2M每秒,这种速率还不能满足一些用户的需求。

因此,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以不能满足现代通讯技术发展的需要,各个方面的专家都在寻求一种更加高端的移动通信技术,即4G移动通信技术。

在3G技术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手机多媒体业务、可视电话和定位服务等。其中通过手机多媒体技术用户能够随时的观看电视节目,而且还能够方便的点播歌曲。通过可视电话用户能够在通话的时候实现声影并茂,在通话的时候既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还能看到对方的场景。定位服务只要体现在gps定位服务的应用上,这样用户可以获得周边环境的地图信息、食宿信息及交通信息等。

2.2 4 G 移动通信技术

2.2.1 MEMS 技术

在移动通信行业中通过对MEMS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不同敏感、功能的执行器与传感器集成起来,这种集成化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在MEMS技术中的材料主要是硅。通过对MEMS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同一时间以及同一个硅片上生产成千上万的零配件,这样在节约生产所耗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零件的批量化生产;MEMS的技术性材料为晶体硅,这种材料的受力能力和传热性比较好,而且其密度比较低,灵敏度比较高。通过MEMS技术的应用可以发挥比较好的工作效能,在有效完成电子机械系统工作的基础上提升了电子机械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在电子通信中应用MEMS技术可以将射频微系统集成起来;通过对电极板间的介质以及空气层的厚度的调整来控制电容量,这样就能非常有效的提升信号的处理速度。

2.2.2 IP 技术

在移动通信技术中应用IP技术,可以使每一个电力通信的接入点获得唯一的IP地址,这样就可以在控制系统中独立存在,还能够同时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支持功能;在IP技术的应用中能够将第1、2 层的通信协议容纳在通信信道内,同时在自动化的通信系统中还能够使用QOS和实时性协议。在IP技术的通信过程中每一个接入点位置能够通过分配得到一个IP地址,而且其在配电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确定,这样IP地址就和计算机网络的地址相似了。在数据发送的时候可以将数据已数据包的形式封装起来。在通信系统中都是在开放互联参考模型的第1、2 层中实现信息的交换。

2.2.3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

通过4 G 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的多高速载功能,通过对MIMO技术和H-ARQ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移动通信网下行速率提升到最大20兆每秒,另外通过对移动通信系统容量的扩充还能够有效的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2.2.4 多用户检测与智能天线阵列

在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多用户检测技术来消除用户多址干扰信号,通过对平行传送信号的高效检测来实现频谱效率的提高。另外,应该通过收发信机多个输入与输出以及在4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巧妙结合来实现SINR的改善,将信号扩充到小区的最大覆盖范围,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发射功率。

3 总结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逐渐的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高科技的发展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因此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需求,应当不断的对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创新,准确把握国际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后续还应当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

http://

参考文献

[1]吕兴旺.浅论现代移动通信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6).

[2]姚健.试论现代移动通信技术[J].价值工程,2014(1).

[3]中国移动研究院绿色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易芝玲,潘振岗.技术研发有序推进,5G发展序幕初启[J].人民邮电,2014(03).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69-02

一 背景介绍

随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和工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对移动通信的功能、传输速率和通信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有新型的通信技术作保证,于是各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相互兼容移动通信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亦有称后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已在发展之中。从技术层面来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的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OFDM和MIMO为关键技术。

受到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现有的大学本科教学中虽然有《移动通信》课程,但是仅涉及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介绍给学生。以长沙理工大学开设的《移动通信》课程为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移动无线电系统中的调制技术,路径衰落和损耗,均衡、分集合并和交织技术,蜂窝网的基本概念,无线通信多址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的新技术。其中无线通信系统的新技术只有两个课时,且是简单介绍新型调制解调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多用户信号检测技术、多层网络结构技术等,无法达到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最新移动通信技术的目的。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从目前学校所具有的实验条件出发,探讨如何把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融入本科教学。

二 MIMO技术原理

如何提供高数据速率、高服务质量的传输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的关键性技术挑战。频谱资源的匮乏和传播环境引起的衰落和干扰需要我们采取响应的措施来提高频谱利用率和传输的可靠性。MIMO充分开发空间资源,利用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需要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的发送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

MIMO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领域:空分复用;空间分集;波束成型和预编码。MIMO信道模型,见右图。

但MIMO的实施需要一定条件,即不同天线间信道衰落需要相互独立。为了达到这一条件,相邻天线之间间隔需要足够大。一般来说,基站端天线之间距离要大于10倍信号波长,移动终端天线之间需大于0.5倍信号波长。第四代移动通信信号频率大概位于1.2~1.8GHz之间,波长大约为0.17~0.25米之间。那么要在小小的手机上设置多根距离0.1米以上的天线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便有了协作MIMO技术。协作MIMO技术指的是多个只有一根天线的移动终端之间的协作通信,达到多发多收的效果,其基本思想是在多用户环境中,具有单根天线的移动台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来共享彼此的天线,从而产生一个虚拟MIMO系统来获得发分集增益。

三 结合教学

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现代移动通信实验室拥有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的整套运营设备,包括基站天线、基站天线处理设备、语音和数据交换设备、管理服务器、光传输设备和WCDMA终端设备。并且拥有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很高的师资力量,在开设了双语教学的《移动通信》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现代移动通信实验室平台上开设了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深入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我们可以对WCDMA手机终端做软硬件的升级,设置一中间客户机,该中间客户机可以被设置在一个通过互联网协议网络与发起客户机通信连接的服务器中。可以确定一个与指定用户相关的移动设备。在中间客户机和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会话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来实现。通过使用中间客户机作为通信中介,可以在发起客户机与移动设备之间传送至少一个协作消息。这样可达到一发多收或多发一收的效果。

下一步再升级基站天线,架设两根基站天线,并做级联升级。分别采用STBC和BLAST两种空时分组方案,比较系统的性能指数。在软硬件的升级和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既可以让教师研究新的检测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掌握协作MIMO技术,达到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在课时方面,可以在目前《移动通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课堂教学课时增加到4学时,实验增加到2学时,并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增加协作MIMO技术的实验8学时。

四 结论

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例,结合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培训的课程,探讨了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MIMO

与本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和措施。把最前沿的移动通信技术介绍给学生,既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9)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与移动通讯各个方面的技术日益更新,而人们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在学习型的社会中,移动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移动学习借助信息技术与无线通讯设备,实现在任何时间(anytime)和任何地点(anywhere)可以学习任何内容(anything)。“移动学习”为英译词,译自“M-learning”,在国内也翻译为“移动教学”。在本文的论述中,“移动学习”与“移动教学”相互指称。

在2010年之前,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主要是普通手机、笔记本电脑、PDA(掌上电脑),后来发展到智能手机。刚开始,移动学部分运用于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由于中小学生对手机的应用自制力不够强,用手机来进行的中小学移动学习还是比较少的。随着科技的发展,iPad作为智能的集成多种交互信息功能的IT 工作平台,已经悄悄走入国内外一些教学课堂。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88 名一年级学生将统一购置iPad 上“语文读写”课。[1]新学期伊始,美国很多公立高中的学生兴奋地发现,自己以后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了――作为教学设备,学校为他们每人免费配备了一个iPad,上课时可以做课本使用,下课后可以申请带回家完成作业。[2]移动学习逐步引用到中小学日常教学中来,基于iPad终端的移动学习系统也逐步开发、建立起来。

移动学习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本章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一是将移动学习置身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历史演进来思考其出现与发展。二是分析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进展,具体通过梳理探讨不同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探究支持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是什么。

一、历史梳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发展历程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历史演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而言如下。

首先是传统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很多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黑板+教科书”的模式,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沉闷、缺乏生气。教师的教置于教学的首位,大多都是老师说了算,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特别是在语文科的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常常出现。教学模式固化,且评价方式单一。

接着发展到数字化教学。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首先提出了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政策,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由此,美国的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并且运用到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随后,许多国家都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辅助课堂教学。在中国,“教育部在2000年10 月提出:从2001 年起,要用5 年至10 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3]数字化教育的“常规模式”普遍出现,其基于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另外,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也得到快速发展。

在语文课中,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并且能够借助多媒体及网络设备,学习到更新的知识,文字阅读与情境再现结合起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在当代社会,移动学习方式应运而生。

“移动学习开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dess Andrew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无线基础设施建设,为全校师生、管理者等提供了覆盖整个校园的无线高速连接。”[4]2001年12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做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的立项通知,移动学习在国内逐步推广、发展起来。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 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个性化等学习特征。与数字化学习相比较, 移动学习不仅具备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 而且还具备了其独特的优势: 学习者不再局限在电脑前, 可以‘随时、随地、随身’,‘短、平、快’地进行学习。”[5]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讯设备的推陈出新、wifi的大面积覆盖,移动学习成为可能,移动教育模式越来越突显其优势。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VR)的“虚拟现实模式”和基于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的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越来越具有移动性,移动学习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动学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把高科技应用于教育领域,与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相吻合。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知识既有传承,又有着发展。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教学要突破一本之限、一室之隔,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要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所以,移动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会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国外,开始出现了反转教学,反转教学也是移动学习的一种新模式。“反转教学也称作反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Reverse Instruction, Inverse Teaching,等)、视频点播教学(Vodcasting Education)、教育视频点播教学(Educational Video-on-Demand)等等。反转教学指反转常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内容、方式、目的。反转的关键是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如各种视频制作软件、视频资源等。通过运用现代技术, 教师将常规课堂里教师讲授部分制作成教学视频,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在家中观看并学习视频中的讲授内容。”[6]“反转的课堂往往录制成不同形式的教学视频,在网上公布,以供学生学习。”[7]反转教学也是移动学习的一种形式。

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特别是语文科的学习,反转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动态的视频图片与静态的语言文字适当结合,语文知识“活”起来了,学生由课堂上的被迫接受知识,变成课后的主动学习,变成了“我想学”、“我要学”。学生不用为课堂上听不懂而苦恼,通过观看录制好的有针对性的课堂视频,实现知识的自主学习。

(二)移动学习是时代的回响和呼唤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电子产品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ipad教学也是一种移动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是时代的回响和呼唤。方柏林认为:“在中国,孔夫子是一个周游列国的教育者,带着门徒到各个诸侯国讲学,沿途收学生。在古希腊,柏拉图也是一个‘远程教育者’。柏拉图是最早开展‘远程教育’的人之一。他希望利用书本,不再把学生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来学习。而今‘砖与水泥’的这种教室,将学生粘在座位上,其实只是一个阶段的学习教育模式,它是历史的产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模式也可能有消亡的一天,或者说会与其他模式共分天下。”[8]移动学习是古远时代教育者声音的回响。

移动学习更是新时代教育的呼唤。钱学森说过:“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国家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这个论述说明了教育信息化是下一阶段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工作,也是第一次在部级的政策文件里面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时代的学习型社会也大力呼唤促进移动学习方式的发展。

二、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基于不同学习理论的教育技术的演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或者过分依赖,或者抗拒使用。从最初常使用PPT再现课堂的板书文字,到教师利用多媒体营造情景氛围,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再到当今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变成泛在的学习,可以不固定时间、不固定地点,而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这背后显示的是基于不同学习理论的教育技术的演变。每一种学习模式都有其理论基础,移动学习面向学习者以学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展开,强调知识的情境性,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的。在此之前,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最后到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具体而言:

(一)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研究人类的外显的反应。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学习结果表现为特定刺激与特定反应之间联结(表述为SR)的建立。杨刚、徐晓东指出:“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却经常违背‘双向理解’的交互原则,教师经常以‘独白’ 的方式作为教学形态来传递知识,学生则以简单的‘应答’作为满足教师的问题需求,即‘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独白’与‘应答’表现的是一种‘刺激―反应’的机械过程,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是外部教师‘教’的刺激结果,只要控制教师的‘教’的行为,就能控制和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控制和预测了学习效果。”[9]在教育初期,教育技术只有言传身教的口耳之术,后来逐渐出现了教科书、粉笔、黑板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最初的视听教学中用媒体(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机等)不断呈现信息来进行教学。教学中多媒体频繁使用,只起到单向度的传授知识的辅助作用,缺乏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最初常使用PPT再现课堂的板书文字,而黑板的书写板书却大大减少,一些教师借助多媒体来教学,“换汤不换药”,用PPT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优点没有充分突显出来。

(二)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

认知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包括了“格式塔”学派、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学派等。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是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的过程”。以信息加工理论为主的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的理论与技术有很大的影响,使媒体的教学应用从强调设置重复的信息呈现,发展到通过精心设计学习工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教学中的‘教’逐渐转向了‘学’,突出了‘学’的地位。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 学生能够与计算机进行相互‘对话’来获得知识,这是一种程序互方式的表现。此时,计算机重新定位在辅助教学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只是部分被替代,课堂交互中出现了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并存的形态。”[10]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营造情景氛围,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现学习与文本达到较好的交融。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师也可把课本以外的知识呈现传递给学生。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

建构主义产生于认知主义心理学内部的反思,代表人物有斯滕伯格・卡斯和维果斯基等人。其内容很丰富,核心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10]“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11]强调“学习主要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重新建构”。[12]

建构移动学习主要是认知建构支持下的情景学习。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和个体的身份是在互动中建构的,而且这种建构具有情境性。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而是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建构与组织。个体在互动中,不仅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形成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即身份),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的社会参与是学习的关键”。[13]iPad把声音和文字融合在一起,具有语音和书写训练功能,具有方便的阅读训练系统,图文音俱全,通过与教师的在线互动,可进行实时的学习、测试、点评。移动教学设置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交互式的,它使单向度的“人―机交互方式”转变为“人―机―人”的双向度的交互模式。

语文移动教学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内容。它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变成泛在的学习,可以不固定时间、不固定地点,而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生活即语文,处处有语文,移动教学将会为语文的学习引来源头活水,打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一教学模式将会逐步登上教学发展的舞台中心。

参考文献

[1] 王春超.深圳某校配备iPad引争议 理性教育切勿乱消费[N].通信信息报,2010-11-10(B03).

[2] 薛宏.iPad替代纸质教材在美引争议[N].中国文化报,2011-09-10(003).

[3] 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01):1-19.

[4] 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03):9-11.

[5] 白娟,鬲淑芳.M-Learning: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04):45-48,63.

[6] 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14-117.

[7] Ramsey Musallam.Should You Flip Your Classroom?http:///blog/flipped-classroom-ramsey-musallam.

[8] 方柏林.知识不是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 杨刚,徐晓东.学习交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从课堂学习到e-Learning,m-Learning再到u-Learning[J].中国电化教育,2010(07):52-58.

[10] Marion Williams&Robert L.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4-26.

[11] 汪全仪.从教育技术的发展看学习理论的演变[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03):49-51.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10)

在社会发展推动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4G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质量及通信速度上得以明@提升,很好的满足了人们通信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4G移动通信技术要点

4G移动通信技术各种功能的实现,需多种技术的支撑,包括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天线技术(SA)、软件无线电技术(SDA)、IPv6技术等。

1、OFDM技术。OFDM技术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方案,将高速数据流进行串并转换处理后,分配到若干并行低速子信道中进行传输。系统总的吞吐量为所有子通道吞吐量之和,其不仅拓宽了系统的符号周期,而且减小了多径时延引起的时延扩展,在保护时间作用下可忽略码间的干扰。另外,OFDM技术的优点还表现在:信号频谱的利用率得以明显提升,而且具有较强的抗衰减能力,尤其对高速数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使得信息的效率得以明显提升。

2、SA、SDA技术。SA技术具有排除信号干扰的功能,并且可对信号进行自动检测与跟踪,具有较好的数字波束调节功能,这些优点使得其在4G移动通信中发挥关键作用。SDR技术由微电子技术发展而来,借助微电子技术专业平台可提高4G技术的管理与运营效率,尤其在完善4G通信平台及体系上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3、IPv6技术。IPv6技术网络地址空间较大,可为通信系统中的各设备分配地址,在自动配置模式下可确保分配地址的独立性,从而构建服务级别更高的系统。另外,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可移植功能,通话质量不受设备移动的影响,保证移动通信质量。

二、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1、干扰抑制技术。4G移动技术应用及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电磁波干扰给其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保证4G移动通信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应立足当前实际注重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研发新型干扰抑制技术,提高4G移动通信技术的抗电磁波干扰性能。目前,交互式干扰抑制技术在4G移动通信技术中应用广泛,一定程度上减轻电磁波干扰,因此未来应结合在交互式干扰抑制技术应用中取得的经验,不断进行创新,寻求突破,争取在提高抗干扰性能上更上一个台阶。

1、识别技术。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当前4G网络覆盖人群已超过4亿,因此,为给人们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识别,这就需要开发准确度较高的识别技术。未来应注重对识别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通过对使用终端的识别,记录移动终端消费、联网习惯,构建专门的移动终端使用习惯数据库,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针对。同时,还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地区尽快完成基站建设,进一步扩大信号覆盖范围,从而收集更多的移动终端数据。

2、接收技术。为促进4G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做好接收技术的研究是其未来发展中应考虑的方向。众所周知,当前人们的节能环保理念不断提高,4G移动通信技术在开发接收技术时应注重节能环保功能的研究,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同时减少能量损耗,降低在4G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经济投入。4G移动通信技术利用微微无线电接收器,其能耗仅为传统技术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能耗非常之低。因此,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中,结合当前应用的接收技术及设备,在降低能耗上寻求突破,为4G移动通信技术的大范围普及做好铺垫。

3、无线接入网技术。尽管4G移动通信技术与3G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已经有很多优势,但在无线接入网技术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未来发展中,尤其应注重电路交换向基于IP分组交换转换的研究,推动设备分集向网络分集转变,为4G移动通信技术在W-LAN、4G、3G间的漫游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为保证整个4G移动网络性能稳定性,还应注重可重构性自愈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智能的对网络中发生的故障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减少故障对网络运行的影响,促进4G移动通信技术服务水平及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

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标志者我国的通信技术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其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与生活习惯,因此,加强4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对提高服务质量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4G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很多技术,尤其OFDM技术、SA、SDA技术、IPv6技术的应用为4G移动通信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基础。(2)目前来看,4G移动通信技术仍存在一些提升的空间,因此,未来应加强干扰抑制技术、识别技术、接收技术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4G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 线路设计法论文 下一篇: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