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是学什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1:40

数控技术是学什么

数控技术是学什么篇(1)

数控技术将以往的计算机技术、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以及光电技术有机地进行了结合,这也使得数控技术有了高效率、高集成、高柔性等特点,这是制造自动化的重点基础,是当代制造业的核心。据统计,当前我国数控相关的熟练人才已经严重短缺,数控技术工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也引起了我国教育部、劳动保障部、信息产业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出了职业院校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以此来改善我国制造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所以,开设数控技术课程来培养数控方面的综合素质强、实际水平高的应用性和研究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二、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首先,专业师资非常短缺,相关的课程开设有所欠缺;第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接触的数控系统类型以及数控机床类型过于简单,远远落后于企业所使用的数控设备;第三,课程开展中相关的教学软件很匮乏,没有与教学相适应的高质量教材。同时,在教师实际的教学当中,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把握也有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数控技术课程的独特性,它涉及到了很多学科,其体系结构很复杂,其中庞大的教学内容难以在一两门课程中全部解决,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学活动的双方都显得力不从心;2、在日常的数控技术教学中,教学方法显得过于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对于数控技术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3、由于数控技术的更新换代十分快速,很多课堂教学的内容没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深入性,很多实质性的技术和先进性技术在讲解上有一定困难,这样一来,数控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三、提高学生数控技术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灵动透彻学习编程指令

很多学生在中职数控技术技能学习结束之后,都会去考中级操作证,中级操作资格中对于编程指令的运用一般来说都会比较简单,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可以通过编程指令来编制一些简单的加工程序。同时,对于编程的学习和数学课程中定理、公式的学习,不仅仅要求简单的理解,还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因为在指令格式中各种参数的设定和与其他指令之间的配合,都会对程序编制的速度、程序的结构以及程序的运行速度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图纸指令编程进行不断的练习,让学生对这些指令有着很好的理解,达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编程指令的目的。

2.重视机床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机械加工工艺知识的教学

数控机床是集合了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传感器技术、软件技术以及机械制造技术等多方面技术于一身的机械设备,这其中也涉及到很多学科,如果要求学生非常深入并掌握这些相关知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机床执行零件加工的流程,分功能地对学生进行原理和结构的教学,让学生对机床的各个模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当机床出现故障以及问题时,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出问题的所在并迅速地对故障进行分析和排除。同时,数控加工的流程与普通机床加工相比而言,增加了对于程序的编制和输入,而编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工艺知识,例如定位基准的选择、工艺路线的设计以及零件各个表面的加工方式、工序的设定、工序尺寸的确定等等,这些工艺知识与普通机床的运用是相通的。因此,在学习数控加工技能之前,学校可以设置一些普通机床的加工课程,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在学习数控加工技能的同时和普通机床加工的原理和操作进行比较,还能够有效地减少数控技能的学习时间,有效地节约技能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对数控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3.上机操作要求要根据课题的不同来进行改变

在实际的上机操作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做的步骤、怎样做以及每一个步骤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对于机床准备、开机、机床坐标原点等步骤的内容应该准确掌握,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熟悉机床的操作界面,对于各个按键、旋钮的功能要了然于心,合理地进行界面的切换。在程序的输入和编辑上,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要记牢以及养成良好的习惯动作,这些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对刀操作是上机操作的第二课题。在学习这个课题时,学生要学会对刀具、工件的装夹,清楚了解刀具要伸出多少、工件要伸出多少、装在什么刀位以及原因所在。教师在示范的时候,要针对学生的疑难地方,细致并耐心地进行讲解。在对刀上,学生要掌握对刀的原理是什么,再对工件坐标系进行设定。在数控机床操作中,对刀操作是重点,也是一个考验学生耐心与细致的步骤。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有一定的紧张感,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以便学生掌握,事后学生还要对练习的过程进行仔细思考,思考操作中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也可和教师一起进行分析,然后进行二次练习,直到可以很好的掌握为止。

数控技术是学什么篇(2)

摘要:从岗位能力出发,采用倒推法制定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和工作流程:专业调查,培养模式,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定稿。

关键词 :岗位能力;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36-0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路

在制定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本专业面向哪些企业和哪些行业?(2)岗位(岗位群)有哪些?岗位工作任务具体是什么?(3)工作任务要求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4)哪些职业能力是岗位群共需的能力?哪些是特定岗位独需的能力?(5)对应这些能力开设哪些课程?(6)这些课程的内容,具体的知识点是什么?具体的实训项目有什么?(7)传授这些知识,培养这些能力,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8)需要什么师资条件和实训条件?(9)专业建设(阶段)经费预算是多少?经费能否到位?(10)怎样评价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路:采用倒推法,即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出发,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流程

专业建设小组确定 (1)学习动员。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专题会议,认识培养方案的重要性,明确工作任务,学习有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文件精神,培训职教课程开发理论和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方法,强调培养方案制定应注意的问题。(2)组织分工。学校负责人担任组长,部署任务,协调工作,解决困难,领导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数控行业专家和系主任担任副组长,把握专业定位,指导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负责人担任秘书,负责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具体工作;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学骨干作为组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调查 (1)调研目的。调查数控技术专业所对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状况以及高职院校该专业教学现状,找准专业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2)调研内容。根据数控技术专业特点设计专业调查表,通过走访数控企业、咨询数控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跟踪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等调查方式,对江西等地区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岗位设置,具体的工作任务,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性别要求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见下页表1。(3)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提炼,形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方案制定调研报告。

培养模式确定 紧密联系数控企业,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保证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

培养目标确定 培养目标即就业层次,从专业人才服务的地域范围、行业领域、工作岗位、岗位的性质等方面定位。目标定位要考虑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素质定位。一方面,要与中职有区别,不能当中专生培养;另一方面,要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相区别,不能当成本科生培养,更不能搞成本科的压缩。(2)根据职业定位。高职学生姓“职”,是职业型的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可以培养其从事发明创造、技术革新、设计,但不要培养他们从事研究工作。(3)根据学校的情况定位。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将来能建设的条件,不要定得太高,注重“双基”(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企业需要的是“双基”,看重的是学生的能力。(4)根据特色定位。确定专业特色,根据要突出的特色确定计划。专业定位时,全体专业教师需认真反复研讨,分析本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学校的师资、实训条件、专业发展规划等能培养什么职业能力,能不能达到培养目标。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1)分析目的。掌握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知识。(2)分析要求。把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任务领域,再对任务领域进行分析,获得每个任务领域的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组织企业、行业专家对数控技术专业所涉及的任务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详见表2。

人才培养规格确定 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人才培养规格要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根据专业调研和职业标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见下页表3。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教学内容整合为目标。(1)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设置。基本素质与能力课是培养高职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课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必修课以思想政治课、基本能力课(英语、计算机、应用文、体育等)、职业生涯指导等课程为主;选修课主要是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发挥学生个性而开设的课程,可分为科技知识类、人文知识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修养类、国防知识类等。(2)职业素质与能力课设置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有利于教学的原则。必修专业课程的主体部分按照工作任务分析结果进行设置。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并不要求一一对应,先将能单独成为一门课程的任务挑选出来,然后再将其他工作任务整合成若干课程。整合的要求是根据工作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相关性,并同时遵循相关性和同级性两个原则。专业必修课程应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强调“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为专业拓展、或专门化方向、或为企业订单而设置的课程,可以考虑设置模块课程,不是任选课,应是限选课,不应让学生随意盲目选择。通用技能课主要在第一学年第一、第二学期完成,专业技能课除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外主要在第二学年第一、第二学期完成,专业选修课和毕业设计主要设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每门课程不一定要开一学期,可集中一段时间上,以便集中安排实训教学,教师也可集中时间下企业实践和培训进修。

人才培养方案起草、修改、定稿 完成以上工作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起草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草稿完成后,组织数控行业专家和数控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论证和提出修改意见,并召开学校教学委员会会议进行专题研讨。根据意见和建议,对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经过若干次论证修改后再定稿。培养方案内容主要包含课程体系及教学进度表、课程结构说明表等。数控技术专业学年时间分配见表4,实践活动进程及时间分配见表5。

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培养方案定稿后专业负责人对专业教研室全体人员解读,重点讲解几个为什么:培养方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开这门课?开这门课有什么作用?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这门课为什么只开这么多课时?这门课讲些什么?怎么教?

参考文献:

[1]王中林.高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5-8.

[2]刘仕昌,李智鹏.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1(8):235-237.

数控技术是学什么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1 三维数字化校园安防系统设计原则

为保障该系统在将来的运行和使用中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和安全校园,我们在三维数字化校园安防系统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1)针对性:本系统应以提升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安全防范管理的效率,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为出发点。预防安全隐患,解决实际问题。(2)实效性:本系统在理论基础上合理,在实践应用中可行。(3)先进性:本系统的编制与设计不仅要考虑设备的先进性,更要保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先进性。以保证校园师生的安全权益。(4)安全性:本系统的运行是基于GIS平台,其安全性能应稳定可靠,数据内容应丰富完整,分析计算应方便快捷。(5)标准性:为了对接方便和交流通畅,本系统设计的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同时还应符合GIS的基本要求和应用标准。(6)扩展性:时代的变化和GIS技术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本系统应顺应潮流,在控制端预留多处接口,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扩展,使本系统的功能日渐完善。(7)兼容性:由于本系统基于GIS技术的平台之上,除了与相关的GIS兼容之外,还应建立多个浏览与监控平台,如监控主服务器、PC电脑、iPad和其他智能手机等。

2 三维数字化校园安防系统实现过程

为了充分说明三维数字化安全性系统设计的可行性,现将其系统设计结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大楼具体对接,形成局部完整的应用性安防系统,具体步骤如下:(1)数据采集。数据信息是构建系统的根本要素,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实物、三维模型、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校园信息采集就是将校园内的建筑楼宇、道路交通、人员信息、管网设备、资料文本、工作数据等输入平台,用于学校决策者的分析、管理和经营的有力支撑。最后对建筑工程学院楼主要的体量关系,周边环境与内部空间进行重点采集,为后期电脑绘制做出重要的依据,也为三维数字化信息的真实还原性做出核验比对。(2)绘制平面及三维图形目标识别。根据测量数据、尺寸对建筑楼进行绘制,得出整体平面图,包含底层平面图、标准平面图和顶层平面图。这些图是二维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做为三维数字化的重要标准。建筑体做为信息平台最重要的部分,是构建三维信息化安防的前提条件,而三维模型信息的建立尤为重要。(3)搭建整体建筑三维平台。建筑工程学院大楼是由南北两栋单体大楼组成,南面栋是教学楼,北面栋是建筑楼,中间部分由长廊连接,在搭建的同时已将两栋大楼统一建立并输入信息数据库,每间教室和办公空间的内部环境也应在此范围内,但由于信息组数据庞大,先将主体部分和主要教室、办公空间基本完成,各个空间完成后将能搭建完整全面的建筑楼数字化三维平台。(4)目标识别。首先将学校大楼全部网络覆盖,再将学校大楼上课的所有师生信息登记输入到属性数据库平台。当人进入建筑楼刷校园卡或运用手机IP比对号码捕捉信息,若未比对成功或识别异常者则锁定目标源,可将二维信息切换到三维成像信息直接观察。目标识别能有效的将目标源实时跟踪、记录。对目标源何时进入?着装如何?从什么入口进入?去哪里?做什么?待多长时间?何时出去?出去时什么着装?带何物出去?从什么出口出去?都能实时跟踪记录,将此目标源的行动轨迹、行为过程、动态时间等信息属性及时传输到数据信息库。当运算速度不佳时,也可以将三维数字信息与二维信息互换,以达到最佳状态。(5)查询分析。这样不仅能对每个进入建筑工程学院楼的人员进行管控,而且能在后期进行查询信息,空间漫游回放、参数运算分析,对存储信息,调用查询,建立强大的数据库提供有力支持。当目标源接触的建筑区域或标志性构件时,该系统会自动出现对话框显示实时信息,说明目标源接触的区域属性信息,如什么建筑,什么教室,从什么时间、什么房间到什么地点?并能及时运算分析。(6)实时位基定位。可采用位基定位技术,如GIS,北斗星系统进行实时跟踪监控,记录数字信息和分析空间参数,而非传统的监控摄像头所能替代的。此技术没有死角,能360度全天候长时段的在建筑工程学院大楼内实行监控定位,能有效地防止各类安全隐患的产生。(7)并入校园主服务器或移动终端。该三维安防系统在校园主服务能实行管控,能链接到移动终端,通过手机APP实现管理。不仅能减少工作人员数量,也极大的减少了安防工作量。通过手机就能掌控安防区域,并以三维成像图直观显示,为实时的全天候的无死角的动态管理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3 三维数字化校园安防系统优势与趋势

三维数字化校园安防系统的建立虽然在全国只是起步阶段,但很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已逐步认识到其重要性,纷纷加大了力度和资金投入。三维数字化校园安防系统,是一套集三维景观漫游、三维场景仿真、视频监控、视频分析于一体的三维数字可视化安保系统。该系统是以基于GIS技术技术研发的三维数字模型数据为基础平台,提供给用户直观的三维交互界面,所有操作针对三维实体模型进行数据交互。必将成为今后校园安防的主流和趋势。

4 结语

三维数字化校园安防系统的构建是个长期的持续的和不断更新的过程,如何进行措施研究,为了更好地说明其建立的重要性和实现的可行性,现通过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大楼安防系统的可行性设计为试验点和引入源,使三维数字化校园安防系统的建设能真正实现并全面展开。该研究还处于理论与初步架构阶段,要达到具体实用阶段,还应加大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周娟.浅谈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安全管理.《科学与财富》,2012年 第5期.

[2]三维球面全景影像在数字化城市信息领域中的应用-百维达,中国科学院深圳技术研究院,2012年.

数控技术是学什么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产品的性能、结构及开头的不断改进,对零件加工质量和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而当前我国数控技术人才奇缺,已成为数控技术应用和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而数控人才的培养由于设备、师资、特别是课程体系等问题已不能适应对数控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机械专业是以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制造业生产工人为宗旨。

一、明确教学培养目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1、重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做法: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专业技能,再来确定专业课,最后确定文化课。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数控技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掌握高新技术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上,也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树立“专业理论为实践服务,专业理论要实用、够用”的观念,大力削减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以技能培养为课程体系的主线,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适应当今社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

具体做法是:把课程分成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两大类,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分成机制制造基础知识和数控加工专业知识,技能分成机械制造技能和数控加工专业技能。

下表为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框架及教学内容模块:

2、以实用实效为原则,制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将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即学生将来要做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在专业教学中,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无实用价值的陈旧内容和繁冗计算,充实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优化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教学过程

1、大力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化,提高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数控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专业理论既抽象又深奥,只有在教学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结合,促进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轴心,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是把以应用技术为主体的理论教学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中有实训内容,实践教学中有理论讲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灵活地应用先理论后实践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动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

下表为数控技术专业部分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2、以技能训练为基础,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推选项目教学模式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而是有具有系统职业能力和职业特长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综合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力、协作互助能力、交际能力等)的培养。

让学生参与实际生活,让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科研,按生活的要求来开展教学,尽可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实际生活技术,以科研促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专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适应全会的要求。

良好的实验、实训基地,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则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但是,由于各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力不够,要建设一个够用、完善的实验基地,不是一说就能办好的,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

三、总结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理论学习应以“实用、管用、够用”为原则进行综合整合,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外,重点加强专业论理学习。学校教师可根据当地企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编制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灵活全面的安排教学环节。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为了提高学习的兴趣,可将教学过程设置为:

参观生产企业――论理学习――实验――实训――实习――生产企业工作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形成应主要放在实践环节上。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

实验:可起到对理论的验证作用,并使学生掌握基本设备的使用方法,为实训打下基础;

实训:按照形式教学要求,在真实或仿真模拟的现场操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实习:在生产现场中使学生体验真正的工作环境。

数控技术是学什么篇(5)

近几年来,为了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在2012年秋出台相关政策,开始实行农村户口学生免学费就读职校的政策。这一举措更大地推进了技校教育的发展,报读学生人数剧增。但随后的种种问题接踵而来,比如转专业、退学等等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笔者探讨对数控专业学生加强对专业的认知教育。

一、 数控专业的教学目标及特点

1.数控专业的教学目标

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CNC,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利用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加了这种技术的机械设备称为数控机床。以数控技术为基础,以数控机床为教学设备的专业便称为数控专业。

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的需求,数控技术越发重要。因此数控专业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专业。数控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本专业同时推行“双证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

2.数控专业的特点

该专业抽象难懂需要很多实际的经验,如果没有一定的实物印象很难想象,没有一定的感官认识很难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进而指导实践工作。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完一年课程后,还不知道数控是什么,当亲戚朋友问及情况时,一问三不知,而造成尴尬气氛,渐渐地他们便失去学习信心,甚至觉得上当。学生若要学好数控技术一定要重点学好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与编程。尤其是在实践环节更要认真,多动手,多思考,快提高,因为该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二、数控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情况

笔者不但是数控专业科教师,而且担任数控班班主任一职。据对该专业学生的调查了解,在报读数控专业的学生中,有95%以上学生都表示对什么是数控、数控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能从事什么职业等都一无所知。更糟糕的是,当问及为什么报读该专业时,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有的表示是道听途说之后报读的,有的是服从家长安排的,等等。所以大多数学生对如何选择学校、专业,都没做一个系统的规划。他们往往是人云亦云,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出发的,更没有对各专业的情况做过系统的了解。这样的随大流赶热门凑热闹,一旦开始学习,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困难就接踵而来。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如同听天书,看图无法联想到实物,学习跟不上,对前途感到很迷惘,久而久之就出现厌学心理,最终将一无所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给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也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

三、对数控专业学生的入学指导

为了让数控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数控专业,学校在课余时间给学生安排了专业介绍课,让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学生学习有一点启示作用。但因为受时间限制,一个小时的专业介绍,覆盖面窄、缺乏实践经验介绍,缺乏企业生产模式现场参观,学生无法看到现实的东西,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专业结构,学习起来依然茫然,无所适从。所以为了增强数控专业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必须采取另一种方式:加强认知教育。

四、认知教育与认知教育过程

1.认知教育

认知也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教育,即以认知理念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专业,更好地学好专业技能课程。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2.加强认知教育的过程

认知教育的过程: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参与活动―明确认识―指导理论实践工作。由于技校学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通过学校的短时间专业介绍,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对本专业的准备状态,进而转化为一种心理倾向(俗称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一启蒙老师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多次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通过实物、现场刺激等形式,引起学生产生质的反应――从抽象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转化,进而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脑海里形成的3D画面,指导学习,使思维效率更高,对具体目标有更明确的认识。

五、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数控技能型人才紧缺形势越发严峻,有的甚至高薪也聘不到技术人员。作为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的职责正是顺应这一趋势,培养一批批具有一技之长的、能胜任企业实践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打破人才紧缺局面,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贡献。要完成这一重要使命,我们就必须从学生本身突破,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安心选择专业,并且做到择而不退、不转,真正地读好所选专业,掌握技能,真正成为人才,避免反复转专业的情况再次发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更好地投入学习,有的放矢,也为了让数控专业能成为学生、社会喜欢、公认的名专业,我们对数控专业的学生加强认知教育是必要的。

六、如何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按照认知教育过程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具体方法是:

第一,在学生进入课程学习前通过专业介绍形成初步认识。

第二,在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企业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工作经验介绍等方式为新生开展针对性强的系列专业认知活动,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专业、认识专业、热爱专业。

第三,根据教学进度,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了解、熟悉当前所学工种相关信息,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在企业一线现场了解到工作的流程,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更直观的感受,从而形成感性认识,使学生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为更好地进行专业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在课程安排中,先通过理论学习,由已形成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再由理论指导实践,让理性认识完善感性认识,从而对本专业形成一个系统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功能也得到提升。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从06级开始,我们对数控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认知教育,降低了本专业学生的退转学人数,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较好,毕业就业率也得到提升,在工作中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七、结语

专业认知教育适应了技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从实践到理论的动态发展。通过认知教育过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消除了学生入学时的不稳定因素,克服了迷茫的情绪,为更好地开展数控教学工作提供了条件。

数控技术是学什么篇(6)

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产品质量和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当前及今后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制造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但目前数控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形势的要求,数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

从广义上讲,数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即培养具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脚踏实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过硬,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从专业角度出发,市场对高素质的“蓝领”劳动者的总体需求极其迫切,特别是精通数控编程、数控操作技术和数控维修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独立完成旧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的高层次数控通才。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企业急需什么类型的数控人才?对知识和技能有什么要求?不同性质的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数控人才?这些问题都应亟待研究和解决。我们把它分为三类不同的数控工作岗位。一类是制造企业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操作工人,这类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二类是生产岗位上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的维修及改造人员,这类人才要求知识全面,属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各类应用型本科或高职教培养;三类是数控技术研究和开发人员,主要由研究型高校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通常只重视对数控机床操作和加工工艺能力的培养,而具有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及改造等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是中小企业、大量个体私营、合资及外资企业的迫切需要,需求量较大。为此,结合教学经历,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专业应以培养复合型数控人才为目标,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

1.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数控专业是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而近几年,我们的学生不少去中小企业工作,面对数控机床的维修、改造时所涉及的电气控制、PLC控制、气液压控制、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语言等相关知识的应用感到无从下手。这一现象与我们的教学计划的合理与否密切相关。比如“电气控制”这门课在有的学校就没有开设,而开设了“数控机床维修”,使得学生在学习“数控机床维修”时,对有关电气维修部分缺少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困难。又比如许多学校都开设了“VB程序语言设计”等计算机语言课程,多安排在大一、大二,学生在学习时不知道这门课对将来有什么用,学习没有兴趣,到大四时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而这些做知识是机床数控化改造时开发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必须掌握的。因此,如何将多学科知识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及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合格复合型数控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

2.加强实践教学。数控技术应用性很强。为了学生有动手能力,有一定技能,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大实践的课时比例,保证实训时间。于实践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同时不应把实训重点仅仅放在数控机床的操作上,应对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多加重视。可将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编程操作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边干边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除了实验、实训、实习课外,我们尽可能使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选题耒源于企业,完成和解决企业各种技术难题。对踏实、肯干、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去企业现场,真刀真枪完成项目,学生受到动手动脑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今年,我们将一部分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设计及实习安排到企业,其中有几名学生到深圳一家数控机床制造企业,从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工作,并在该公司的新项目开发工作,参与信息查询和收集、方案的拟定、结构设计、系统程序编制。他们经过近4个月工作学习收获不小,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顺利通过毕业答辩。

3.加强教材的辅助建设。现有的数控教材要优化、重整,其内容陈旧、繁杂、重复、脱离生产实际的状况;没有紧跟技术的发展,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没有考虑多学科交叉的内容,反映前沿信息。比如,数控机床进给驱动向直线电机发展;高速切削时,电主轴的转速可达每分钟二十万转以上;数控机床的轴承、导轨的新型结构及新材料不断出现;多维数控激光加工机也越耒越多等,都应在教学中有所提及。另外授课教师要结合数控生产实际,注重课程与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的联系,结合数控技术前沿,自编讲义作为教材的补充,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专业信息。

4.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合格的数控技术人才,也包含好的思想素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部分大学生被个别不良社会现象所影响。经调查和亲身感受,目前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数控机床维护技术人员、操作技术人员作为最基层的就业者需求量很大,但由于较脏、较累,在部分梦想着当优秀工程师、设计主管、技术负责人的大学生眼里算“粗浅”活,应该是工人、职校毕业生干的,从而不安于从基层干起,不安于在生产现场摸、爬、滚、打,逐步积累经验。以致于连典型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加工工艺都不甚熟悉。不深入现场熟悉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不珍惜机会参与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维修,是不可能在学校所学基础上逐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因此,高校要积极建立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学生工作,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勤工俭学,参与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如担任志愿者、义工等,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培养其谦虚好学、与人为善、勤奋刻苦的美好品德。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学会将心比心,谦卑礼让,为今后成才、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合格的复合型数控人才,是当前制造业迅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计划调整、优化,实践教学加强,教材的建设和思想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解析,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既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力的合格的复合型数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智.高等学校机械类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41-142

[2]唐友亮.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297-299.

数控技术是学什么篇(7)

杨先生对市场趋势的把握非常准确,这两年ECS在中国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杨先生平时也酷爱钻研技术,对主板的生产工艺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有着独到的观点。得知我们在准备这篇《主板数字供电技术》的文章时,杨先生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给我们分析了业内当前技术发展的概况,以及未来的趋势。

主板发展到现在已经有非常明显的“同质化”趋势,各家产品的性能和功能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芯片组的能力;剩下的,留给主板厂商发挥的空间并不是很多。因此,各家厂商都在供电、散热方面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尤其是供电方面最能体现一家厂商的设计和研发的实力。最近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有两个,其一是主板需要多少相的供电合适,12相供电究竟可以提高多少性能;其二则是数字供电技术的异军突起。相比之下,后者引起了我们更多的关,今天我们就邀请到精英(ECS)电脑中国区产品市场总监杨宗祥先生来跟我们讨论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模拟or数字,殊途与同归

Q1:现在主板的数字供电技术异军突起,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与数字技术对应的是模拟技术,那

么在此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们一直在使用模拟供电,请问使用传统的模拟供电有哪些不足之处,或者说都有哪些缺点呢?

杨:首先要说一下,很多人喜欢将传统的供电方式称为“模拟控制电路”,而新的集成化的供电方式称作“数字供电电路”,这种称呼并不是非常科学,我们把后者叫做“集成化数控供电模块”更合适一些;不过大家都这么认,似乎这个称呼也很难改变了,我们也“入乡随俗”把它们叫做“模拟控制电路”和“数字供电电路”吧。

传统的模拟控制电路实际上包含了6个部分,按照输入输出的顺序依次是:输入端扼流线圈(储能电感)、输入端(储能)电容、PWM控制器、MOSFET管、输出端扼流线圈、输出端电容。

在主板的设计中,这些部件都要占用一定的空间,而且这些零件会随着使用时间、温度以及其它环境条件的变化出现“漂移现象”―就是实际的输出值通常会偏离理想的设计时的输出值,这些变动会对系统的稳定性乃至响应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可以说模拟控制的响应特性是由离散零件值所决定的,我们在设计和制造主板时就没有办法为所有的电源值或者负载点提供最佳化的控制。

这些问题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在工程技术上很难实现精确地控制,这也是为什么业内现在普遍看好数字供电的原因所在。

Q2:很多用户听到“数字供电技术”都会感觉非常高深,非常神秘,能跟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数字供电技术?它有哪些特点呢?

杨:大家对“数字供电”感到好奇,是因为平时在主板上很少看到这种设计;而在工程技术人员看来,数字供电技术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在我们看来,数字供电电路实际上就是将以往模拟供电的主回路控制和系统管理功能整合到单一的封装中,以达到节省成本和空间的目的。

在工业上,这类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所以我们说它没有什么“神秘感”可言。具体到计算机领域,数字供电的设计很早就出现在显卡上面;在服务器主板上也是屡见不鲜的东西,不过将这项技术移植到民用主板上,却是最近一段时间的事情。这种变化也引起了大家普遍的兴趣。

引入数字供电技术都有哪些变化呢?

Q3: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使用数字供电技术”的主板产品,它们在供电部分的设计上各不相同,有些更换了陶瓷贴片电容,而有些则是使用一体式封装的MOSFET和电感。感觉现在大家对数字供电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那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数字供电技术在元器件上都有哪些改动呢?

杨:市场上的情况确实比较混乱,而且各生产厂商对数字供电主板的定义也比较模糊,可能大家的标准都不太“统一”。

从原理上来说,数字控制和模拟控制一样,都是采用闭合回路回馈控制来稳定电源供应的输出电压,只不过数字控制会先用模拟-数字转换器(A/D)把模拟参数(输入和输出的电压、电流等参数)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完全在数字域里对这些参数进行必要的处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时处理数字信号来改变响应特性,让电源供应在各种电压和负载点下都能找到最理想的组合。

所以,整个数字供电技术的核心,并不是使用了什么MOSFET、什么电容,而是一颗数字控制芯片(图4)。它的作用就是将以前由PWM控制器控制的脉宽调制信号“修整”得更加精确。

Q4:现在主板在生产过程中要遵循Intel、AMD这些上游处理器厂商的规范和技术要求。那么从传统的模拟供电模块转到数字供电模块时,在供电性能指标上有没有出现什么变化呢?比方说具体的参数细节。

杨: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数字供电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充其量,就是让输出信号“看”起来更加纯净、更

加规范。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在主板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感到主板有什么“不一样”的、或者说很

特别的地方。

实际上,I n t e l和AMD这些C P U厂商对供电的电压、电流、T DP等都有非常完善的参数指标和白皮书(Dy n mi c VID & TOBVoltage Tolerant Band),主板在设计时要遵循的标准也非常明确。这些标准有一定的传承性,也就是说除非处理器的架构发生重大变化,否则在标准诞生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一直适用。如果你非要问有什么细节的变化,可能就是使用数字供电电路的元器件(Digitized PWM IC &MOSFET)更容易达到要求吧。这点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设计时的难度。

Q5:在以前使用模拟供电方式时,我们会看到3相供电设计或者4相供电设计的说法。在转换到数字供电方式之后,是否依然会有“3相”或者“4相”的说法呢?

杨:这是肯定的。以前引入“多相设计”,是为了平衡负载,不能让某一个供电回路出现负载过高的情况,这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电气安全性都非常重要。业内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每一相的供电电流最好不要超过25A,但是现在处理器所需要的电流都很大,甚至需要100A以上的最大电流供应,所以3相设计是必须的,在某些高端型号的主板上则需要更多的相数。

在数字供电电路中,数字式PWM IC依然有过电压保护和过电流保护功能,用来限制每一路的电流大小和工作电压。

DFI的LANParty UT CFX3200-M2R首次在民用台式机主板上引入了集成化供电模块的设计,很多用户一眼看去只有一颗大的芯片(图6),所以就误认为是“单相供电”的设计。其实不然,在这块主板上使用的是一颗CPL-5-50的电源控制芯片,这颗芯片是由一家叫做Cooper Electronic Technologies的公司生产的。按照他们的命名规范,中间的“5”就代表了五相供电设计(图7)。

数字供电技术的优势

Q6:在了解了数字供电技术的众多细节之后,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那就是数字化供电技术会给主板带来哪些变化呢?或者说性能上都会有哪些好的改进?

杨:好处当然有很多。比方说在设计主板的VRD(Voltage Regulator Down)模块时,数字供电模块的效率会更高(意味着发热量降低),体积更小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大的供电密度。

在“寸土寸金”的主板上,使用一体化的MOSFET和扼流线圈,以及陶瓷式贴片电容不但可以节约供电模块所占用的面积,而且可以简化供电模块的走线设计,这样对于减少信号串扰以及EMI电磁干扰都有莫大的帮助,对于主板的稳定性来说也大有裨益。

最后,更精确的供电控制能力是传统模拟供电回路所不能比拟的。所以现在各家主板厂商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技术研发,而数字供电也是以后发展的一种趋势。

Q7: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具体到消费端,使用数字供电模块会不会显著增加当前主板的生产成本呢?

杨:就目前来看,使用新技术之后生产成本上有所增加,所以目前这种新技术也只是应用在一些旗舰级的产品上面。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显著提升,他们还是很乐意接受这种变化的。

现在成本上的问题主要是由初期研发成本分摊以及普及度较低造成的,等到数字供电技术普及之后,元器件的采购成本就会大幅下降。到那时,用户会发现数字供电技术实际上要比使用传统的模拟供电设计更加经济。

Q8:数字化供电技术会不会是以后发展的一种趋势?ECS什么时候会推出这方面的产品呢?

杨:数字化供电技术已明确今后的发展趋势,ECS其实很早就有类似的技术应用在产品上。例如945P-A这块主板,我们在处理器的供电设计上采用了PWMController技术,它能够自动并且实时将模拟电压信号转化为数字化的D-VID动态电压数值(Dynamic VoltageID),这样就可以根据处理器的实际工作频率和负载情况,动态的精确控制供电回路。

数控技术是学什么篇(8)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不下几十个,但各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三大组成(控制单元、传感器、执行器)是一致的。我建议还是从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学起,因为这个系统输入信号、计算依据和执行参数最复杂,维修工作比例最大。只要学好夯实这个系统,维修其它电控系统就不在话下。

我向汽车维修技师推荐的自学教材是:由美国S.V.哈奇著,美国汤姆学习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汽车发动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解析(第7版)》。这本书帮助汽车维修技师,掌握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对其内部故障进行诊断。学习本书会很快认识到,对于给定的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除了计算机本身之外,没有哪一个单一部件是复杂的。学习本书要求熟悉传统发动机的基本原理、燃油系统和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虽然本书的内容对于一名维修技师来说,是都能掌握,但不适合初学者。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发动机整体中的一部分,但由于太重要、太复杂,而不可能在一本发动机教材或发动机课程中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这本书将这一主题抽出来,作为单独的控制系统进行讲授。一旦自学者完全理解了系统的作用、工作原理和诊断方法,那么今后不管遇到任何厂牌型号的汽车,再通过阅读该车型维修手册后,维修起来会得心应手、掌控自如。

数控技术是学什么篇(9)

1背景

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适应市场能力和竞争能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进入了一个空前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必然对掌握现代化制造技术的人才、特别对一线数控技术工人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到2008年,我国的数控机床年产量将达到4万台,数控机床的普及率也将大为提高,因此数控技术的应用将是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还达不到3%,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数控人才的匮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职业学校以及数控专业的现状是这样的。数控技术作为机电应用技术的专门化学科,应按照支撑岗位核心能力的知识、技能课程的需要为原则,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优化,要突出数控技术的特点,不必过于苛求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面对中职学生,基础相对差、领悟能力低等诸多方面不利因素。所以,在安排课程上有时宜专不宜博,这样才能做到数控技术的专业化。根据中职学校现阶段的情况与数控专业未来的发展,数控理论课、仿真教学、小型数控机床、实体生产用机床结合穿插教学使用会对职专学生数控机床的学习和使用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2理论

学习是基础理论课是基础,没有理论指导,就谈不上学习数控加工,但理论学习一定不能与实际脱节,要使学生理解今后要使用的设备,而不单单是图片。比如在介绍刀具时,可以把一些典型的刀具拿到教室,让学生知道各种刀具的形状、参数、用途,这样,学生不至于一头雾水,而真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讲数控机床时,应该引领学生进入实训车间,让学生真正认识各种数控设备,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又有什么样的不同。这样学起来,学生才有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效果比老师在黑板上写定义好得多。

3仿真

软件承前启后仿真软件是作理论课的升华,在讲一些比较抽象、晦涩的知识点或者是具体零部件时,仿真软件可以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例如在讲解典型零件时,利用软件素材库,调出实物的平面、立体图,甚至是动态图,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此外,在讲解刀具的安装时,零件的组装可以通过软件模拟仿真来进行实现,编程与加工过程,仿真软件的优势就更加能够突显,编写程序可以通过仿真系统演示出来,对程序编写的错误就能及时发现,特别是使学生对程序中复式循环指令的理解就更加容易。另外仿真软件可以达到学生与机器1∶1的的使用率,不会因为设备不足,影响课堂效率。再有数控加工仿真软件都具有多系统、多机床,且能逼真反映机床加工过程等功能。

4小型数控机床保证动手操作

教学用小型数控机床是近几年的一种新型教学器材,也是今后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数控专业实训课动手实践的趋势。根据职业学校的现状,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占地面积来讲,不可能大量购买大型实际生产用数控机床,一般情况是一个学校有几台数控设备,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可能会有加工中心这样的高级机床。老式的教学方法中,实习设备都是实际生产用大型设备,学生实训通常是几个人一台机床,实训操作时间短,有的甚至都没有办法接触到机床,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往往只有理论基础。那么,学生需要多操作与机器数量少不能满足学生要求,学校资金有限与多投入这两对矛盾就越发突出。“多实践”是欧美发达国家多年的教学心得,也是我国跟他们教学的最大差距,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那种理论和实践都具备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也非常喜欢聘用这样的毕业生。欧美国家职业院校在教学设备投入方面考虑的因素是:①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科学性)。②设备是否绝对保证学生的安全(安全性)。③设备是否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功能性)。④设备故障率以及是否能够及时排除故障(稳定性)。⑤设备的外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心理学特征)。⑥设备的单价以及是否占地少、消耗少(前期投入以及后续使用的经济性)。教学用小型数控机床教学正适合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大势所趋。机床虽小、五脏俱全,以几分之一的投入就可产生常态的教学效果,既切实解决现实教学中资金和场地不足的难题,又同时让学生踏出校门那一刻,有更足的底气面对社会。降低采购成本,加强教学密度、降低实习消耗、提高教学实效、多种安全设置提高操作的安全性,解决前期阶段数控教学难题,在保证安全稳定,节能环保,高效减耗,规模化教学,增加机时的同时,学生安全,减轻老师负担。

5大型设备做辅助

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与企业达到零对接,教学中小型数控机床是学生实践的主力军,在学生实训操作也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实际生产设备,要让学生真正明白构造,布局,使用方法。不能让学生在这个方面产生盲区,使今后学生步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教育不像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办学要适应社会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教什么样的课程。国家现在需要的就是懂专业,会操作的技术人员,那这就应该是我们的办学方向。不能让学生只有理论知识,动起手来却完全是个门外汉,如果那样,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意义。对于数控加工这个专业,社会、企业需要的就是走出校门就能顶岗。如何把这点做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常总结与反思的,我们就应该克服困难,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一名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数控技术是学什么篇(10)

什么是样的数控学生更有发展

适应数控专业发展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点:(1)有必要的专业理论;(2)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3)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4)有较高的创新能力;(5)良好的敬业精神。在这几方面中,“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的必备条件;“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培养数控学生的关键因素;“有较强动手能力并能够解决实际操作难题”是数控学生培养特色与价值所在;“创新能力”是数控学生达到综合素质要求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数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的前提条件。

二、数控专业学生的现状分析

1、数控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依据相关统计,机械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约4万个,总资产约25000亿元,从业人员总数约1300万。在现代工业生产中,60%-90%的工业产品需要使用模具,模具工业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际生产技术协会的预测,21世纪机械制造工业零件粗加工的75%,精加工的50%都需要通过模具来完成。中国模具企业数量很大,目前国内的模具制造企业约20000家,并且以每年10%-15%的速度高速增长,而模具的加工制造需要大量的数控设备和数控技术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的操作工短缺60万多,“月薪6000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数控人才短缺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及教育部门等社会各界纷纷想点子、出主意以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数控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

2、综合性高技能数控学生数量少

为了适应加工行业的发展,一大批制造业企业引进了大量成套的生产线和高档数控设备,但由于高技能数控学生严重匮乏,大量成套设备被限制,众多的高性能数控装备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每年的缺口就达60多万。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批民营、合资、外资企业和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各层次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均具有大量需求,会操作、懂维护兼有多项高技能的数控人才更是企业渴求的对象。

三、培养数控专业学生最有效的途径

1、培养数控高技能人、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作为项目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在技能训练时应手把手的教学生,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操作训练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同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规定的精度。当学生达不到要求时,教师要陪学生一起反复操练。在实习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项目招标、实地考察,扎实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以技能竞赛推动数控学生的培养

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各职业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同时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已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产生了积极的效应。技能大赛选拨的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它以全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命题比赛,侧重考核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是技术性、应用型。

技能大赛的人才选拨模式促使职业院校根据大赛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最初参加技能大赛仅能完成部分操作任务,速度、规范化也不够,更谈不上创新,但随着技能大赛的深入展开,职业院校将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因多年的刻苦训练以及参赛经验的日积月累,学生的职业技能将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技能大赛能够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跨越式的发展,达到以技能竞赛推动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

3、加强校企合作

数控学生的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学校的技能教学往往针对性不强,也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和现实的差距性。实践表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应走进企业生产一线,让学生见多识广,以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使高技能人才培养卓见成效。

具体说来,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有:

(1)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与实训,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是校企合作最普遍的模式。

(2)冠名订单培养模式。即专业系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定向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参与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在该企业定向就业。

(3)专业建设模式。以加强专业建设为主要目的的模式。以“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为指导思想,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成立校企联合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教材,合作建设师资队伍,互相培训技术人才,共同进行课程改革,校企合作进入较深层次,实现全面合作。

(4)半工半读模式。即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生交替在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这种模式一般和本区域企业合作,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也有利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数控专业学生的培养首先经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具备了基础的专业技能具有了能胜任职业技术岗位要求的人才素质。通过社会工作实践,数控专业人才的知识得以丰富、技术能力及综合能力得到增强、心理更加稳定,其知识、能力、素质的成熟度增加,创新意识逐渐转变为创新能力,而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激励等方式更加促进了高技能人才努力学习与勤勉工作,促进了其知识、能力的进一步增长,并能在工作中形成创新成果。数控高技能人才是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不断反复过程中得以成长的。

参考文献

[1] 严军.职业院校学生定岗实习教育[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 入学自传书 下一篇: 答题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