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预防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8:56

流感预防措施

流感预防措施篇(1)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2-104-02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自2008年开始,我国先后多个省份都有发现,目前在我国正处于流行,2009年5月1日一2009年12月18日,作为定点收治医院共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187例,其中危重症患者34例,孕产妇3例;手术患者2例;死亡2例。在处置本组病例过程中。由于实施了合理的防治方案,严格的消毒隔离控制措施,有效地杜绝了甲型H1N1在我院的流行,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同时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卫生资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5月1日一2009年12月18日,我院共诊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187例,治愈出院162例,年龄:2-76岁,危重症患者34例,产妇3例;手术患者2例;死亡2例,

2 方法

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来,作为定点收治医院,我院按照危机管理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2.1 快速反应、超前部署。按照防治非典的经验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

2.2 及早明确相应的防治机构。医院领导对甲型H1NI流感的防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医院的主要工作来抓,组建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院长亲任组长),防治专家组;召开了全院大会,做紧急动员;并确定相关科室进入备战状态。

2.3 通过对医务人员采取问卷调查得知他们对该病的掌握及心理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及早制定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置预案。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规范和有关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文件精神;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并结合我院情况,医院控感办、医务科、护理部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感染控制措施,应急预案下发临床科室。

2.4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门诊大厅预检分诊处增加预检人员,24H在岗,设置醒目标示,准备大量的口罩、备足体温表;各相关科室加强了通风并增加了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的消毒,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频次;接诊人员严格按《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根据感染风险实行3级防护,做好手消毒卫生工作。药剂科储备了充足的防治药品和消毒物品及防护物品。产生的医疗废物及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装袋后放人纸箱内密封转运。

3 积极应对、争取主动。努力做好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各种思想和技术准备

3.1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应急制度。我院先后多次召开院务会,在全院职工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蔓延的紧迫形势,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应急的管理措施下发到临床科室。

3.2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防控能力。多次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观看录像,了解甲型H1N1流感诊断、治疗和自我防护等全过程,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考试2次。掌握其基本原则:同时还请专家对重点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较系统的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技能培训,业务院长、控感办、医务科、护理部经常下临床现场指导。

3.3 做好环境的准备,除原有发热门诊外,又新增了隔离留观室,并设立专门病区,做到环境布局符合隔离要求。为防止交叉感染,在我院用房紧张的情况下,专门腾出了一个病区专门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开放床位60张,负压病房6张床位(主要收治一些甲型H1N1流感的重症患者)把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单独安排在一处集中治疗和护理,限制其活动区域,并设立专人管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避免与其他病种患者相互交叉感染。

4 讨论

突出重点,科学防控,按照“危机管理”的第三步骤要求,“一控制、二报告、三监督”做好处理和控制,具体做法为:

4.1 一控制:门诊人员流动最多的区域,是医患接触、健康人群与非健康人群、不同病种患者之间接触最多,最集中的场所,我院采取增加导诊人员,主动、耐心地接待咨询者。把就诊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次待清楚,以免增加就诊者在门诊内流动频率;预检分诊处把采取通过筛选体温是否“发热”列为主要监控点,将可疑甲型H1NI流感患者与普通患者区分开来,但在筛选“发热”的患者群体时,对于没有流行病学史,体温38.5以下的患者,不纳入检测程序,以防止控制扩大化;预检分诊处对既有流行病学史又有发热的患者,由预检处人员经专用通道直接带到发热门诊就诊:需住院的患者经专用通道直接带到专门收治甲型H1NI流感病人的病区住院,进行隔离,全封闭管理,不允许探视,一切治疗;生活都有专职的医务人员完成,待病情好转后7天咽拭子采样结果阴性方可出院。

4.2 二报告:医生诊断患者为甲型HINl流感,立即打电话及填写报告卡给疫情办,市疾控中心,并协助市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经咽拭子采样。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立即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处理提高治愈成功率。充分发挥医院各临床专科的作用,对患者中合并妊娠需分娩者由妇产科解决,需要手术的病人由外科协助解决,强调各科之际的相辅合作,做到五不出门。

流感预防措施篇(2)

传播范围:流感专家担心,最近一段时间出入墨西哥城国际机场的旅游者或许已携带着病毒抵达世界各地。

感染症状:人感染猪流感病毒后的症状与感冒类似,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广东疾控专家提醒,近期赴疫区的广东人如出现发热症状,应尽快到发热门诊就医。

病毒类型:此次流行的猪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基因片断。

易感人群:世卫专家世卫专家称,此次流感的不同之处在于患者多为身体强壮的年轻人,而非一般流感容易感染到的老人和儿童等抵抗力较弱的对象,而这一点正是会造成大量死亡的严重流感的特征之一。

潜伏周期:奥尔斯特霍姆说,病例研究发现,眼下的这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可能在人体潜伏7天后才表现出病症。因此,他认为,眼下可能有更多的潜在病毒携带者正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预防手段:正确的做法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勤洗手,尤其是接触过公共物品后要先洗手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喷嚏和咳嗽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捂住口鼻;室内保持通风等。

治疗方式:人感染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人感染猪流感病毒后,会出现类似流感症状。病毒感染早期使用达菲(Oseltamivir)有效,但对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有抗药性。预防措施主要为避免接触流感样病人,保持个人卫生等;入境后如怀疑感染猪流感,居家或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

纽约卫生公布的预防猪流感小贴士

第一.如果你已经有了流感的症状,千万要待在家里不要去上班或者上学,直到流感的症状消失。

第二.当你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一定要捂住鼻子和嘴巴;还有记得要常常洗手。

第三.当你发现呼吸困难时就要迅速去医院,但是如果症状不严重,就呆在家里,以防把病毒扩散在医院里。

第四.民众还没有戴口罩出门的必要,但医疗卫生部门的工作者和曾经与猪流感病患有接触的人一定要戴上口罩。

第五.吃猪肉是安全的,烤箱温度一定要到160度以上充分加热才能食用。

国内人群预防猪流感措施

增加户外活动,均衡饮食、合理营养,注意做好防寒保暖等个人防护,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 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用猪肉或猪产品只要烧熟,就不会感染猪流感;

■ 增强个人防范意识,应尽量避免与禽、鸟类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

■ 对于一些密切接触禽类的工作人员,如养殖、销售、屠宰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穿防护衣等。

■ 药物预防包括:板蓝根冲剂、小柴胡颗粒、抗病毒口服液

关于防控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疫情的答问

近来,在美国和墨西哥发生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此次疫情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发现疫情,但需要加强对公众防控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的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何谓猪流感?猪流感病毒是否可以传染给人?

答:猪流感是一种由A型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疾病,该病毒可在猪群中造成流感暴发。

通常情况下人类很少感染猪流感病毒。近年在美国等地也出现过人感染猪流感病例,患者大多为与病猪有过直接接触的人。

问:人如何感染猪流感?人感染猪流感后有何症状和表现?

答:人可能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猪或接触被猪流感病毒感染的环境,或通过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发生接触。

人感染猪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问:是否有治疗猪流感的疫苗?

答:目前虽尚无疫苗预防人感染猪流感,但人感染猪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问:食用猪肉是否会感染猪流感?

答: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猪流感能通过食物传播。因此,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是安全的。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71℃,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问:出国人员如何加强预防?

答:目前,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发生地已知有美国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得克萨斯(Texas)和堪萨斯(Kansas)3个州,以及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FederalDistrict,Mexico City)、东南部的瓦哈卡(Oaxaca)、中部的圣路易玻托西(SanLuisPotosi)和北部的墨西卡利(Mexicali)和下加利福尼亚(BajaCalifornia)等5个地市。建议中国公民前往上述地区商务和旅行时,应了解当地疫情进展情况,做好个人防护。各旅行社在组团前往上述地区时,有责任告知团员疫情情况,提醒团员做好个人防护。主要个人防护措施有: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6、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

问:回国人员如何加强预防?

答:1、从上述地区归国入境时,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说明。

2、从上述地区回国2周内,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及时与当地卫生疾控部门联系。

质检总局紧急公告要求加强人感染猪流感检验检疫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徐博)国家质检总局25日紧急公告,要求来自人感染猪流感流行地区的人员,如有流感样症状的,入境时应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口头申报。

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近期美国、墨西哥出现人感染猪流感(A/H1N1)疫情,截至4月23日,两国共报告流感样病例898例,62人死亡。

流感预防措施篇(3)

上一世纪以来已先后发生4次全球流感大流行,3次大流行毒株均首发于我国。学校是人口密集的单位,是流感易爆发的场所。而高校作为一个学生生活学习活动高度活跃的场所,更应该做好监测预防工作。但由于大部分同学、 教师对流感认识仍不够充分,预防意识较薄弱。

1.高校相比其他单位,在流行性感冒的预防上有一定的特点:

1.1 高校宿舍人口较多,空间有限,摆放的物品相对较多,许多高校的楼宇年限较长,宿舍楼层较低,光线较暗,房屋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

1.2 大学生们的生活垃圾比较多,有助于病毒的滋生。由于大学往往倾向于学生自我管理,教师宿管等对学生的干预相对较少,所以很多大学生的卫生习惯比较差,这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流行性感冒的发病几率。

1.3 高校食堂采用的是公共餐具,并且学生往往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集中用餐,如果食堂做不好卫生工作就可能会导致传染性疾病通过餐具迅速传播。

1.4 学生经常在教室集中上课,上课期间人群高度集中,而流行性感冒大多数是通过飞沫传染,所以高校学生上课期间也是流行性感冒防控的重点时段。

1.5 一些大学生个人行为习惯不佳,长时间在寝室,或者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忽略了体育运动,导致个人身体素质下降,抵抗力变差,相对于经常锻炼的人就会更加容易被传染。

2.除此之外,高校学生往往有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导致流行性感冒较容易在校园传播。

2.1 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感冒后都是自己用药,有一些人还认为咽喉痛、咳嗽等是小事,不够重视。有些同学甚至不清楚的知道流行性感冒是什么,一部分学生对流感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欠缺的。

2.2 大部分人知道流感是通过空气、接触物品等传播,其实详细说来,患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播源,流感病毒主要伏在患者的鼻涕、痰和唾液中。主要借助空气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甚至大声说话时,会将病毒扩散到周围的 空气中,形成细小的飞沫。如果感染者的手自觉、不自觉地反复触摸自己的鼻部,就会沾染病毒; 而若用手接触别人的手,就可能把病毒传给别人; 他人的手再触摸自己的鼻子,便引起自我接触感染。

2.3 对于流感的预防问题,大部分人以为只要多穿几件衣服,不着凉就不会受到感染,其实并不全是,怎样预防流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另外,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和减少流行造成的不良影响的最主要的手段,接种疫苗能有效地减少流感流行造成的危害,减轻流感的疾病负担[2]。而很多学生并不懂得如何良好的预防流感。

3.以上总结了高校流行性感冒发病的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那么针对高校这类重点单位,应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预防:

3.1 首先是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生病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因为少数学生久病但没有采取治疗措施,而导致自身身体健康受损,同时也传染身边的同学老师。

3.2 学校要加强检查,对临床表现为发烧、咳嗽和咽喉肿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进行隔离治疗。还要每天统计在校人员因为流感而缺勤的情况,并做好统计和记录。学校要建立传染病应急机制,对突发的传染病及时有效应对,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3 对学生宿舍要进行常规性的卫生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公共场所,比如教室、食堂、学生宿舍等保持通风环境,定期消毒。建立良好高效的卫生机制,定期喷射蚊虫杀剂,及时处理同学们的生活垃圾.

3.4 食堂购置消毒设备,及时地对餐具进行消毒,学校食堂每周也应该有相应负责的员工对其进行清洗,通过食堂高度的卫生标准,阻断了病毒通过食物、餐具等途径的传播。

3.5 提倡学生多多进行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流行性感冒的举措。

流感预防措施篇(4)

【Abstract】 Human,birds and other mammals can be infected by avian influenza Avirus.In recent years,poultry outbreak scope is bigger and bigger.Emerging human infections with avian influenza A virus have raised global concerns.The bird flu virus could mutate into a form that is both highly pathogenic and some flu virus high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w flu virus,pose a more and more serious pandemic threat.This summary describes the features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A in 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adjustment.

【Key words】 Avian influenza A virus; Epidemiology; Etiology; Pre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Urumqi 8300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38

流感病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既能引发禽类感染,又能感染人、猪、马等哺乳类动物[1]。禽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在禽类引发的传染病,既可以引起鸭、鸡、鹅和鸽子等家禽发病,又能够致天鹅、大雁等野生鸟类生病,而水禽是禽流感病毒最大的储存库。国际兽医局和中国农业部均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甲类传染病。人禽流感是人类感染H9N2、H5N1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中的某些毒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已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近年来,不断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毒事件,通过了解禽流感研究进展分析危害因素,对预防和控制禽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1 流行概况

1.1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发生“西班牙流感”,大流行造成4千万人死亡,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内部基因片段来源于禽流感病毒[2-3]。

1.2 我国南部流感 1957年2月起源于我国南部的流感,随后传播到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病原是人源和禽源流感病毒经过重组的H2N2亚型病毒,其中有5个基因来自当时人群中流行的H1N1亚型人流感病毒,而H2(HA)、N2(NA)、PBl 3个基因来源于禽流感病毒[4]。这次流感可能是在中间宿主猪的体内进行重配,再传播到人群当中。

1.3 香港流感 1968年香港流感疫情,很快波及到世界各地。这次流感病毒由人/禽重组流感病毒替代H2N2亚型病毒,拥有禽源H3(HA)基因和PBl基因[5]。

1.4 墨西哥流感 2009年2月,“墨西哥流感”即新甲型H1N1流感,该病毒成功适应于人类并导致疾病流行[6]。该病毒是人/猪/禽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进行重配产生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7-9],之后蔓延到全世界。世界上出现4次世界流感大流感,都与禽流感病毒有关。

1.5 人感染禽流感概况 (1)20世纪50年代,发现H7N7亚型病毒能够直接感染人[10];(2)1997年,中国香港特区发生18例H5N1患者,其中死亡6例[11];(3)2003年,中国香港出现H5N1病例2例,其中死亡1例[12];(4)2003年,荷兰出现H7N7感染85例,其中死亡1例[13];(5)在2003-2012年,全球就有柬埔寨、老挝、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土耳其、尼日利亚、埃及和中国等15个国家,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达610例,包括360例死亡病例[14];(6)2013年,我国上海、江苏等多地发现H7N9型禽流感,这是一种流感病毒新亚型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截止2015年11月10日,我国共报告66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包括270例死亡病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由H7基因、N9基因和H9N2病毒的6个内部基因片段重配的新型病毒[15-16]。

2 禽流感病毒

2.1 病原学特点 1955年,首次证实禽流感为甲型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 nm,有囊膜[17]。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基因特性和结构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可以分为许多亚型,共发现16个HA亚型(H1~H16)和9个NA亚型(N1~N9)[18]。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7N1、H7N2、H7N3、H7N7、H9N2、H7N9、H10N8和H5N6亚型等。2013年我国出现的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全球新发现的禽流感病毒亚型[19],根据H7N9亚型病毒基因序列和生物学分析显示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来源于H9N2、H7N9和H7N3禽流感病毒,至少从四种不同的鸟类病毒获取基因,鸭提供HA基因,东南亚地区迁徙的候鸟提供NA基因,可能来自两个不同群体中的H9N2禽流感病毒提供了6个内部基因,并证实可从鸡中分离[20]。

2.2 理化特性 比较人和禽流感病毒,理化特性有着明显的差异[21]。(1)有较强的抵御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冷的环境下在粪便里能够存活3个月以上,0℃能够存活30 d以上,22 ℃的水中能存活4 d,在56 ℃时,3 h才能够灭活;(2)较耐酸:pH值达到4.0时,仍然有一定的抵抗能力;(3)禽流感病毒暴露在阳光下,40~48 h就可以灭活;如果紫外线直接照射,病毒传染性迅速被破坏,裹在粪便中的病毒则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2.3 生物学特性 禽流感病毒能够在禽类胃肠道复制,特别是水禽,大量禽流感病毒存在泄殖腔中,通过粪便排出体外[22]。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的毒力不同,可分为高致病性、中致病性和低致病性/非致病性禽流感[23]。(1)根据形成融斑的能力判断高致病性或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细胞培养中在无胰蛋白酶条件下能够形成融斑,即为高致病禽流感病毒,否则为低致病性或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2)在病毒颗粒上,根据血凝素蛋白分子重键与轻键之间的连接肽上碱性氨基酸的多寡来判定,有多个碱性氨基酸即为高致病性的,1个或2个碱性氨基酸则为低/非致病性的。(3)静脉内致病指数(IVPI),高致病性禽流感IVPI为2.0~3.0(波动1.74~3.0);中致病性禽流感IVPI为1.2~1.4;低/非致病性禽流感IVPI为0(波动0~1.0)。(4)禽流感病毒种属特异性高,人与禽流感病毒在相互宿主间不易传播。研究表明,人与禽流感病毒受体特异性存在显著差异,禽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含SAα 2,3 Gal的受体,而人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含SAα 2,6 Gal的受体[24]。鸭肠道上皮细胞表面主要含SAα 2,3 Gal,人气管上皮细胞表面主要含SAα 2,6 Gal[25]。

3 流行病学特点

3.1 传染源 主要为携带或患禽流感的禽类。研究发现,携带大量流感病毒的野鸭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26]。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野鸟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而鸭群从野鸟传播到家禽起到至关重要的中间宿主作用[27-29]。此外,猪呼吸道上皮细胞含有唾液酸半乳糖两种类型的受体SAα 2,3 Gal和SAα 2,6 Gal,它既能够识别人流感病毒,又能识别禽流感病毒,可能作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促进人、禽和猪流感病毒的重组,可能产生导致在人群中大流行的新毒株[30-33]。在历次流感大流行中如2009年甲型H1N1,起到中间宿主的作用。禽流感病毒可以在水中依靠温度、盐分和pH保持延长感染性[34]。

3.2 传播途径 禽流感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粪便-水-口[26],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感染的禽及受病毒污染的水、粪便和分泌物等。活禽市场暴露、仅近距离接触病死禽和直接接触病死禽是3个独立的危险因素[35-36]。我国城市和农村两种暴露发病模式明显不同,城市病例感染方式主要是暴露活禽市场,农村病例是间接或直接接触病死禽[35]。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接触病死禽,其次的潜在危险是禽类制品未经深加工即食用。很多病例唯一发现的危险因素是访问活禽市场[37]。发生聚集性的病例往往以共同暴露为主,非常密切的接触也发生了局限的人传人[38-41]。

3.3 易感人群 目前,在全球范围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仍以散发为主,也发生了聚集性疫情[37-44]。全球来看,一个家庭内有血缘关系的成员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其中93%的聚集性病例都是如此,但是目前尚不能判定病例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或其它因素有关[45]。发生家庭聚集性病例可能是病毒发生变异的一个指示,反映人传人的可能性增加[46]。

3.4 时间分布 我国禽流感主要发生在每年的冬春季节(11月-次年3月),病毒的循环规律与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病时间相匹配[47-48]。自1965年,我国出现一种趋势,禽流感流行在南方多是夏秋季,北方多是冬春季[47]。国家流感中心统计显示,凡是较大规模的流感流行,南方主要发生在5-8月,北方则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2月[49]。其次,可能与季节性的候鸟迁徙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农村散养的家禽。候鸟的迁徙导致禽流感病毒的广泛传播,世界上候鸟迁徙路线有8条,这些路线存在及其复杂的重叠汇集区域,全部集中于北极圈附近,造成不同候鸟种群间的交叉感染和候鸟栖息地外环境的污染,形成了禽流感病毒远距离传播和循环的条件。我国主要有3条候鸟迁徙线路,“东非西亚迁徙线”、“中亚迁徙线”和“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50]。

3.5 地区分布 流感流行地区极为广泛,是一种全球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一定时期内地区性分布特点明显,时而南方地区较高,时而以北方地区为主。但从历次流感大流行来看,流感活动频繁程度北方低于南方。流感流行沿交通线分布的迹象明显,从平原到山区,铁路到公路,有飞机起降的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里则从集体单位开始发生,再传播到居民中[51]。

有学者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中国禽流感疫情发生的相关环境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疫情主要发生在各省的省会及周边地区,分布于一级河流、沿海区域及湖泊周边;分析相关环境因素显示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当天平均气压较高、相对湿度大和气温较低,疫情与中国中部和东部的禽鸟迁徙密切相关[52]。

4 预防措施

4.1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园林和交通等多部门的联防联控,落实防控措施,建立信息平台,更好防控禽流感。

4.2 做好禽流感宣教工作,提高大众对人禽流感的认识程度,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提高市民的防范意识,不要接触和食用病死禽。

4.3 加强公众就诊意识,提醒市民若接触禽类并出现禽流感症状及时就医,以提高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诊断率和治愈率,降低病死风险。

4.4 当发生禽流感疫情时,应尽早对活禽市场采取暂停活禽交易的防控策略,及时将疫情得到基本有效地控制。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时,活禽市场及时关闭,在2周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显示越早关闭活禽市场疫情控制效果越好,临床发病人数越少[53]。

4.5 对禽类继续强化免疫执行力度、评估疫苗免疫效果,根据禽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情况,及时调整禽流感疫苗毒株,确保免疫效果。

4.6 规范管理市场活禽交易,取缔野禽贸易,对候鸟实施监测。

4.7 科学管理市场,控制市场活禽携带病毒。美国新泽西州和纽约的研究表明,市场1周内开放7 d和卖野兔是危险因素;每周关闭市场>1 d,每天消毒和清洁是保护因素[54]。中国香港对活禽市场“休市日”的效果评估表明,休市日明显降低了市场内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率[55]。此外,有学者认为禁止活禽过夜的管理措施比休市能更有效地降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率[56]。有研究显示,定期休市对于活禽市场控制禽流感并不理想,推行“过夜零存栏”制度,实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才是控制禽流感的长效措施[57]。

5 结语

由于流感病毒基因组自身特点,重组和重配现象不时发生,导致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无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还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都可能作为禽流感病毒变异的基因供体,所以应加强禽流感监测。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是全球的责任,国家之间要建立疫苗、药品、信息和技术的共享和协调机制,地区之间也要在政府和社区各界紧密配合,共同努力使各项措施有效落实,提升防治禽流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塞弗.禽病学[M].1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版,2005:147-177.

[2] Taubenberger J K,Reid A H,Krafft A E,et al.Initial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1918 “Spanish” influenza virus[J].Science,1997,275(5307):1793-1796.

[3] Reid A H,Fanning T G,Hultin J V,et al.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1918 “Spanish” influenza virus hemagglutinin gen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9,96(4):1651-1656.

[4] Subbarao K,Joseph T.Scientific barriers to developing vaccines against avian influenza virus[J].Nature,2007,7(4):267-278.

[5]郭元吉.流行性感冒引起高危人群的超额死亡问题[J].中国结核与呼吸道杂志,2002,25(11):643-644.

[6] Khan K,Arino J,Hu Wei,et al.Spread of a novel influenza A(H1N1) virus via global airline transportation[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9,361(2):212-214.

[7] Vijaykrishna D,Poon L L M,Zhu H C,et al.Reassortment of pandemic H1N1/2009 influenza A virus in swine[J].Science,2010,328(5985):1529.

[8] Maurer S S,Ma J,Lee R T,et al.Mapping the sequence mutations of the 2009 H1N1 influenza A virus neuraminidase relative to drug and antibody binding sites[J].Biology Direct,2009,4(1):1-9.

[9] Chang L Y,Shih S R,Shao P L,et al.Novel swine-origin influenza virus A(H1N1):the first pandemic of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9,108(7):526-532.

[10] Kundin W D.Hong Kong A-2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among swine during a human epidemic in Taiwan[J].Nature,1970,228(5274):857.

[11] Subbarao K,Klimov A,Katz J,et al.Charact erization of an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solated from a child with a fat al respiratory illness[J].Science,1998,279(5349):393-396.

[12] Sturm-ramirez K M,Ellis T,Bousfield B,et al.Reemerging H5N1 influenza viruses in Hong Kong in 2002 are highly pathogenic to ducks[J].Journal of Virology,2004,78(9):4892-4901.

[13] Meijer A,Wilbrink B,Mdrvb H,et al.Highly pathogeni c avian influenza virus A ( H7N7 ) infection of humans and human to human transmission during avian influenza outbreak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Congress,2004,1263(1263):65-68.

[14]庞素芬,朱迪国.2012年全球禽流感流行概况[J].中国家禽,2013,35(9):50-51.

[15] Kageyama T,Fujisaki S,Takashita E,et al.Genetic analysis of novel avain A(H7N9) influenza viruse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in China, February to April 2013[J].Euro surveillance,2013,18(15):20 453.

[16] Ranst M V,Lemey P.Genesis of avian origin H7N9 influenza A viruses[J].Lancet 2013,381(9881):1883-1885.

[17] Schafer W.Sero-immunologic studies on incomplete forms of the virus of classical fowl plague[J].Archiv Fuer Experimentelle Veterinaermedizin,1995,21(9):218-230.

[18] Capua I,Alexander D J.Avian influenza and human health[J].Acta Tropica,2002,83(1):1-6.

[19] Gao R,Cao B,Hu Y,et al.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H7N9)viru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68(20):1888-1897.

[20] Liu D,Shi W,Shi Y,et al.Origin and diversity of novel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es causing human infection: phylogenetic, structural, and coalescent analyses[J].Lancet,2013,381(9881):1926-1932.

[21] Webster R G,Bean W J,Gorman O T,et al.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influenza A viruses[J].Microbiological Reviews,1992,56(1):152-179.

[22]郭元吉.人禽流感研究现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18(3):294-296.

[23] Arbin H.The national training course on animal influenza diagnosis and surveillance[R].China:WHO animal influenza training manual,2001:49-51.

[24] Ito T,Kawaoka Y,Nicholson K G,et al.Textbook of influenza[M].London:Blackwell Science,1998:126-136.

[25] Baum L G,Paulson J C.Sialyloligosaccharides of the respiratory epithelium in the selection of human influenza virus receptor specificity[J].Acta Histochemica Supplementband,1990,40:35-38.

[26]郭元吉,王敏,金粉根,等.我国家鸭及野鸭中正黏与副黏病毒的调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2,4(1):30-35.

[27]赵国,钟蕾,赵坤坤,等.2株鸭源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0,41(10):1354-1358.

[28] Lam T T,Wang J,Shen Y,et al.The genesis and source of the H7N9 influenza viruses causing human infections in China[J].Nature,2013,502(7470):241-244.

[29] Nicoll A,Danielsson N.A novel reassortant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China what are the implecations for Europe[J].Euro Surveill,2013,18(15):20 452.

[30] Shortidge K F,Webster R G.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wine(HswlN1) and Hong Kong (H3N2) influenza virus variants in pigs in southeast Asia[J].Intervirology,1979,11(1):9-15.

[31] Scholtissek C,Ludwig S,Fithch W M.Analysis of influenza A virus nucleoproteins for the assessment of molecular genetic mechanism leading to new phylogenetic virus lineages[J].Archives of Virology,1993,131(3-4):237-250.

[32] Ito T,Couceiro J N,Kelm S,et al.Molecular Basis for the Generation in Pigs of Influenza A Viruses with Pandemic Potential[J].Virol,1998,72(9):7367-7373.

[33] Landolt G A,Karasin A I,PhillipsL,et parison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wo genetically different H3N2 influenza A viruses in pigs[J].Clin Microbiol,2003,41(5),1936-1941.

[34] Liu J X,Chen P C,Jiang Y P,et al.A duck en-teritis virus-vectored bivalent live vaccine provides fast and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ducks[J].J Virol,2011,85(21):10 989-10 998.

[35]向妮娟,周蕾,怀扬,等.2005-2009年中国人禽流感(H5N1)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070-1073.

[36] Zhou L, Liao Q H, Dong L B,et al.Risk factors for human illness with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fection in China[J].JID,2009,199(12):1726-1734.

[37] Areechokchai D,Jiraphongsa C,Laosiritaworn Y,et al.Investigation of avian influenza( H5N1) outbreak in humans- Thailand[J].MMWR,2006,55 suppl 1(.1):3-6.

[38] Virus A,Abdelghafar A N,Chotpitayasunondh T,et al.Update on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fection in human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358(3):261-273.

[39] Organization W H.Human avian influenza in Azerbaijan,February-March 2006[J].WER,2006,81(18):183-188.

[40] Gilsdorf A,Boxhall N,Gasimov V,et al.Investigation and response to two clusters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 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February-March 2006 [J].Euro Surveill,2006,11(5):122-126.

[41] Yu H J,Feng Z J,Zhang X F,et al.Human infection A(H5N1)cases,urban area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5-2006[J].EID,2007,13(7):1061-1064.

[42] Li Q,Zhou L,Zhou M,et al.Preliminary report:epidemiology of the avian influenza A(H7N9) outbreak in Chin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70(6):1668-1677.

[43]魏茂提,赵国平,高宏伟,等.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初步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2013,22(5):351-355.

[44]余宏杰,陈裕旭,舒跃龙,等.中国大陆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的调查与确认[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4):281-287.

[45] WHO.Summary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reported to WHO,January 2003-March 2009:cluster-associated cases[J].WER,2010,85(3):13-20.

[46] Olsen S J,Ungchusak K,Sovann L,et al.Family clustering of avian influenza A(H5N1)[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5,11(11):1799-1801.

[47]黄文金,宋诚本,赖天然,等.近年来人禽流感疫情分析及其防控策略探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16(5):211-215.

[48]郭元吉.正确面对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J].传染病信息,2006,19(1):7-9.

[49]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重要疫病与医学动物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8-52.

[50] Parmley E J,Bastien N,Booth T F,et al.Wild bird influenza survey[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8,14(1):84-87.

[51]隋世慧,朱耀才,康路.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综述[J].现代畜牧兽医,2013,42(5):18-21.

[52]方立群,曹春香,陈国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1):839-842.

[53]郭湘潭.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治疗及防控[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3,40(3):145-146.

[54] Garber L,Voelker L,Hill G,et al.Description of live poultry markets in the Un ited State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peated presence of H5/H7 low-pathogen city avian influenza virus[J].Avian Dis,2007,51(1):417-420.

[55] Kung N Y,Guan Y,Perkins N R,et al.The impact of a monthly rest day on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olation rates in retail live poultry markets in Hong Kong[J].Avian Dis,2003,47(3):1037-1041.

流感预防措施篇(5)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1007-273X(2017)03-0032-01

乡镇农村地区的规模养殖场和小型散养户都存在鸡与鸭、鹅混养或鸡与鸭、鹅同场分隔饲养的传统养殖习惯。而鸭、鹅大多是在户外放养,与候鸟类及其粪便接触较多,因此对此类养殖场禽流感的防控尤为重要。

1 禽流感病毒流行的原因分析

(1)环境方面。许多养殖场(户)相互间隔距离太短,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人员流动频繁,又缺乏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病死畜禽随处丢弃,不经过无害化处理,禽舍卫生状况差,粪便不能按时清理。

(2)病原体不断增多和变异。很明显的是新的禽病在不断地产生,出现了新的病原体或者某些病原体发生了变异,如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鸭肝病等就出现了不少变异毒株。这样导致原来有效的疫苗现在变得无效或者效果不佳。

(3)细菌性病原体的耐药株不断产生。主要是滥用抗菌药物,特别是饲料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加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4)缺乏综合性的防疫措施计划。养殖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2 诊断

禽流感是一种表现呼叫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作出初步诊断,同时实验室可以通过血清学诊断而确诊。防治禽流感,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健康家禽的抵抗力和减少患病家禽的死亡率为目标,减少禽流感病毒对养禽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3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禽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3~5 d,最长可达21 d。流行初期的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病状而突然死亡。鸡一般病初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垂头缩颈、随后出现鸡冠和肉髯发绀、头部水肿、眼睑肿胀、结膜炎、呼吸困难、常发出“咯咯”声,鼻分泌物增加,病鸡常有摇头表现,严重者窒息死亡。有的病鸡出现神经症状,如惊厥、作圆圈运动、瘫痪和眼盲。母鸡表现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腹泻等症状。

4 综合性防控措施

首先,要给家禽提供全价配合饲料和充足干净的饮水,使鸡体质强壮而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其次,要建立健全具有坚强免疫力的鸡群;同时做到圈舍要通风良好及做好家禽在不同时段的免疫接种工作。

4.1 疫病发生时的基本预防措施

(1)立即封锁鸡场,停止家禽购进、卖出和转移家禽等导致禽病传播流行的活动。

(2)隔离病鸡,指定专人负责,使用专用的饲料及用具。

(3)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确诊,查明病因及传染源的传播途径。

(4)鸡场内外要做到彻底全面的喷雾消毒。妥善处理好病死鸡,特别是对病死鸡的尸体、粪便、垫料等应运往专业技术部门指定的地点集中烧毁或消毒深埋处理。

(5)对假定健康鸡群采取紧急预防接种。

4.2 疫病发生时的基本防控措施

(1)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随时了解当前禽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把握禽病发生的趋势。

(2)加大推广新技术的力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3)严禁从疫区或可疑地区购买鸡苗、种蛋或鸡类加工食品;推广新饲养模式,减少传染机会,实行全进全出的制度。

(4)禁止家禽与野生水禽类直接或间接接触。

(5)饲养员接触过水禽类后要及时更换衣服,进场工作前要经洗澡和消毒后方可进入家禽饲养场工作。

(6)加强鸡舍内外的隔离和消毒工作。

(7)对来往饲养场的车辆、人员要执行严格的消毒程序。

流感预防措施篇(6)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医院感染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评价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神经内科监护室病人病情重,年龄偏大,长期卧床,多伴吞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预防感染暴发流行,我科监护室制订一系列措施,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现总结如下。

1 加强人员培训

科室每月组织学习感染相关知识、预防医院感染措施等。同时,加强全科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1]。

2 环境卫生管理

每日三班06:00~14:00,14:00~22:00,22:00~06:00, 由护士督促工人使用1 000 mg/l~2 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桌面、物表、床单元等,必须一桌一布、一床一巾一湿扫,使用含氯制剂拖地,75%乙醇纱布擦拭键盘、电话、监护仪导线;每日2次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每次30 min;病房每日通风2次,每次30 min。病床前置带盖脚踏式垃圾桶,减少污染。

3 入室管理

工作人员均需着监护室工作服。入监护室时需穿拖鞋、洗手;每班下班后,拖鞋入1 000 mg/l ~2 000 mg/l含氯制剂中浸泡,清洗晾干备用。病人入住监护室时均需更换衣服,自己的衣物交家属带回。严格控制监护室的人员出入,减少护生、实习医生进入监护室;严格控制探视人员,每例病人每天只允许2名家属换鞋、洗手后入室探视30 min。

4 病人监测

建立定植菌监测登记本,在第一时间筛查医院感染情况。入住监护室的病人,由当班护士在1 h内留取病人鼻拭子,送检验科筛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留取病人肛拭子送检验科筛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elbls)、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对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在上机第3天、第7天留痰标本送细菌培养及涂片,以后每周留痰标本送检。对保留导尿病人,每周留小便查细菌培养及涂片。每日由整班查病人检验报告情况,在定植菌登记本上记录病人结果,对阳性病人及时通知医生,上报医院感染办公室。并于床旁挂隔离标记,实行床旁隔离。病历上贴医院感染标识,提醒医务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时按隔离要求执行。病人物品专人专用。床头放置快速手消毒剂,要求医务人员在各项操作和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病人所需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小手电筒、体温表、压脉带等器械做到一人一用,垃圾入红色垃圾袋单独处理。

5 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认真洗手可以降低医院感染30%[2]。强调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3]。在床尾、治疗车挂快速手消毒剂,方便工作人员。在洗手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图示,指导工作人员正确洗手;用脚踏式水龙头,减少污染。水池上挂干手器,防止在工作服上擦手。

6 加强呼吸机的管理

如无禁忌,均抬高床头45°;一般病人每周更换1次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罐。对有明显感染病人每周更换2次。螺纹管和湿化罐均一次性使用。及时倾倒螺纹管内冷凝水,冷凝水倒入含氯制剂中浸泡30 min。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24 h更换1次,减少交叉感染。

7 减少导尿

导尿是泌尿系感染最常见的原因。病原菌主要来自病人身体内定居的内源菌或医院环境污染的外源菌,这些细菌可通过直接定居尿道周围或污染导尿管引起泌尿系感染。另外,导尿管表面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留置尿管为细菌提供了逆行感染的机会,给病人留置导尿,明显增加获得尿路感染的危险性。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危险性越大,导尿增加1 d,感染危险增加5%[4]。神经内科病人大多数意识不清,对尿潴留病人留置尿管;对小便失禁男性病人可采用保鲜袋接尿;女性病人使用尿不湿,并在每次小便后清洗会阴部。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每日使用氯己定清洗尿道口2次,每周更换引流袋2次,2周更换尿管1次,及早拔除尿管,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8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不当与滥用是造成人体微生态失衡和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使用抗生素的病人应尽量缩短使用时间,并严格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护士作为抗生素的执行者,要掌握合理用药的知识,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是根据药代动力学中该药半衰期决定的,应自觉按照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根据病人病情及时向医生提供停用或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9 缩短入住时间

大量研究证明,住监护室的时间越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越高[5],所以一旦病人度过危险期,应及时转到普通病房。

【参考文献】

[1]闫志梅.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suppl 2):144145.

[3]张红梅.护理人员洗手现状及管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4b):956957.

[2]沈泳.提高洗手依从性的6条金标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407.

流感预防措施篇(7)

目前,肿瘤化疗均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具有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特点,可更充分的满足周期化疗和营养支持的需要[1]。相关数据显示[2],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导管相关感染中最严重的类型,不仅会影响化疗的进展和效果,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以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防控CRBSI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据此,本文对近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1 CRBSI的诱发危险因素

1.1宿主因素 汤欣[3]认为,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可导致中性粒细胞高度减少或缺乏,而白胞计数一旦低于4×109/L,其机体免疫功能就无法抗衡细菌的侵袭。另外,很多患者无菌意识不强,如果健康教育不足或缺失,其自我维护导管即会出现不到位,进而导致 CRBSI的发生。张晓霞等[4]指出,年龄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一个等级,CRBSI发生率则增加4.645倍。

1.2导管因素 马晓燕 [5]通过研究认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和CRBSI联系密切,可有效防止血液返流,减少血栓形成的三向瓣膜导管CRBSI发生率低于前端开口无瓣膜结构的导管。此外,正压输液接头的消毒更换不及时可导致微生物直接进入血液引发CRBSI;而导管固定不牢,是导致导管局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一旦处理不及时,就会迅速发展为CRBSI。

1.3操作因素 穿刺部位是诱发导管静脉炎的原因之一,静脉选择不当会导致血管机械性损伤。马晓燕等指出,多次穿刺可使皮肤防御能力下降,增加CRBSI发生几率。此外,李慧萍等强调,延长导管的维护期会导致敷贴黏性降低、松动,进而使敷贴下细菌繁殖增加,从而引起局部感染。

从上述研究文献结论可以看出,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多且复杂,而其中很多均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得到防控,如强化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加强护理责任心等。因此,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整体护理防控体系应该是防控肿瘤患者发生CRBSI的重要手段。

2 护理防控CRBSI的措施

2.1控制宿主不良因素 在肿瘤患者WBC急剧下降或骨髓抑制期内、感染或潜在感染期内、疑诊导管相关感染"菌血症"、"败血症"期内应减少,甚至不置管,以防诱发CRBSI。此外,他们特别强调,院内健康教育极为重要,不仅要针对患者,更要包括陪护者,使防控工作得到多角度的支持。而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通俗易懂,具有普适性。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明确教育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对文化低,年龄大的患者采用一对一讲解,对文化层次较高者发放资料,鼓励其自我学习,以提高其自信心。

2.2控制导管不良因素 防止血液反流是防止CRBSI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选用柔韧性佳、排斥性小、不良反应小、防返流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导管固定要使用透气指数为3000的无菌透明敷料,这样可以有利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降低局部感染的发生。输液接头要采用正压接头,使其余三向瓣膜产生协同作用,有效预防血栓、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另外,不正确的封管方法、患者咳嗽等增加胸腔压力的活动均可致导管内回血增加,从而增加导管内细菌定植的几率,诱发CRBSI,因此,必须采取脉冲方式冲管并正压封管,确保肝素帽内充满封管液,同时要重视维护病室的呼吸道、口腔、鼻腔的通畅、清洁。

2.3控制操作不良因素 无菌操作是降低CRBSI最为重要原则之一,因此,护士在操作时要严格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执行无菌配液、无菌输注、全封闭输注;要对导管进行严格的预处理,即使用肝素液冲管后,再使用5mg地塞米松溶液对导管进行充分浸泡,以防止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另外,应使用可直接降低导管出口位置细菌定值发生率的洗必泰、碘酊、碘伏、酒精等作为消毒剂,消毒范围应保持10×10 cm,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防控CRBSI的发生已成为了目前肿瘤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常规防控措施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并发挥了有效的临床作用。而不断发展的护理新型理念和技术也在进一步完善着该防控的效果,但是,从本文搜集的文献来看,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针对于肿瘤患者及其陪护者的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较为薄弱,很多文章均是泛泛而谈,并没有体现出临床的使用价值。此外,病情观察是防范CRBSI的重要手段,而现有文献中对此进行研究的寥寥无几,这对于新岗护士的迅速成熟无疑是一种理论层面的缺失。因此,我认为,目前对防控CRBSI的研究应着重将各种新型护理概念转化到护理细节中,从而使防范CRBSI得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郝瑾,唐婷,倪冬敏,等.1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并发肺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212-213.

[2]Jing Zhang,Liangdan Tang,Yanlin Chen,et al.Upregulation of Abelson interactor protein 1 predicts tumor progression and poor outcome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J].Human pathology, 2015,46(9):1331-1340.

流感预防措施篇(8)

一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多为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以是中耳炎,临床表现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相同,通常发生在年幼儿,成人少见。一般有头部外伤史或脑外科手术后及鼻旁窦炎、中耳炎的病史。流感杆菌脑膜炎在新生儿比较少见,早期易与B矿链球菌感染混淆。最常见的表现为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但年幼儿几乎无明显体征,包括颈项强直和昏迷,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则表现出许多典型的临床表现,诸如抽搐或昏迷。暴发型脑膜炎可能在数小时内死亡。此型多发生在1岁以下儿童。普通型的表现往往为1周左右的上呼吸道感染,在不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后,婴儿则会发生前囟饱满、抽搐(局灶性)、偏瘫或感觉障碍等。年长儿可有视水肿和精神改变。流感杆菌脑膜炎的病死率<5%,但往往有长期的后遗症。回顾性调查46名儿童显示听力和语言障碍者约31%,精神迟缓约11%,中枢麻痹约7%,持续癫痫5%,仅50%的人无后遗症。并发症有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脓肿等,以硬膜下积液为多见,占30%左右,多发生在1岁以内前囟未闭的婴儿。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硬膜下积液之可能:①经合理治疗4~6d后,脑脊液已好转,体温持续不退或退而复升者;②一般症状好转后又出现原因不明的呕吐、惊厥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者;③脑脊液已正常而前囟明显隆起、头围增大及颅骨透照试验阳性者。重症病例可留有后遗症如共济失调、瘫痪、失明、耳聋、智力障碍等。

流感杆菌脑膜炎的并发症除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外,也可以出现骨与关节的并发症。如拇指关节炎、肘关节炎、肱骨远端骨髓炎、膝关节炎、髋关节炎等。

二治疗

未经治疗,感染流感杆菌b型菌的病人可迅速死亡,尤其是脑膜炎和会厌炎者。氯霉素疗效较好。常为首选。然而,病原菌对氯霉素已出现耐药,其耐药发病率>50%,故需进行药物敏感检查。过去,氨苄西林疗效尚可,最近发现25%的产β-内酰胺酶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

在国外,最近倾向用第3代头孢菌素作为最初治疗。流感杆菌对头孢菌素敏感,该药易进入脑脊液,儿童用量为头孢噻肟每日200mg/kg,分次使用,6h1次。头孢曲松每日75~100mg/kg,分2次使用,12h1次(不超过4g/d)。

但美国儿科协会则推荐已知或高度怀疑流感杆菌脑炎的病人初治应当联用氯霉素或氨苄西林,最初的氯霉素剂量为每日75~100mg/kg,6h1次,氨苄西林每日200~300mg/kg,6h1次。如果菌株对氨苄西林敏感,可不用氯霉素。治疗应持续到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阴性,退热、无临床和实验室感染证据后3~5d,通常疗程为7~10d。对氨苄西林敏感的病人,如细菌未清除,在停止治疗后会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氯霉素导致骨髓抑制不常见,但对新生儿和肝病患者,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对于某些过敏体质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发病率较低。

应用氯霉素还可出现血白细胞减少及胃肠道反应。

抗生素治疗仅仅是治疗的一个方面。其他方面如在脑膜炎病人必须保持气道通畅,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另外,大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可并发少尿、颅内高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减轻脑水肿和相应的病理生理反应,与抗生素联用,其脑脊液生化改变和退热效果显著。

该病还可能有抽搐,原因可能与电解质失衡或体液渗出有关,故须行抗癫痫治疗。

三预防

流感预防措施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接种疫苗及一般预防措施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爆发甲型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效果。 方法 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疫区的20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未发病的173例患者随机分为接种甲型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组152例,一般预防措施组21例,比较两组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采取预防措施前2 d内200例患者中有27例爆发流感,152例实施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措施后发病5例(3.29%),21例一般预防措施者发病4例(19.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7,P<0.05)。接种流感疫苗组较一般预防措施组发生甲型流感的潜伏期长,平均最高体温低(P<0.05)。 结论 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预防甲型流感的爆发流行,并可延长潜伏期,减轻患病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关键词】 甲型流感;住院精神病患者;预防接种

Investigations and prevention study of epidemic situation of influenz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ic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phylactic effect of vaccination and common preventive measures on influenza 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thods 173 psychotics without influenza A from 200 hospitalized ones in flu epidemic area were assigned to vaccination(n=152) and common protective measure group(n=21),incidences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conducted. Results Within 2 days before taking protective measures,27 of 200 patients developed flu, among them 5 of 152 ones taking vaccination (3.29%) did and 4 of other 21 ones without vaccination(19.05%),which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P<0.05).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latency of influenza A was longer and average max body temperature lower(P<0.05). Conclusion Inoculating influenza vaccine could prevent the epidemic outbreak of influenza A in effect, lengthen latency, relieve the severity.

【Keywords】 Influenza A;hospitalized psychotics;vaccination

甲型流行性感冒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易引起流行。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存在诸多的甲型流感发生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发病情况及接种疫苗预防效果的相关研究。作者对2005年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患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2005年4月20日~5月20日我院住院在甲型流行性感冒疫区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入组标准:(1)甲型流行性感冒流行疫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2)年龄19 a~65 a;(3)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药物滥用,妊娠、哺乳期妇女及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1.2.1 分组 甲型流感爆发后,将未发病的173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接种甲型流感灭活疫苗(流感疫苗由江门市防疫站提供)组152例和一般预防措施组21例(预防措施包括隔离观察、空气消毒、预防服用抗病毒药物等)。

1.2.2 诊断 取鼻咽部分泌物及深部痰液,以及静脉血后,立即由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痰培养及病毒分离,并对标本血清进行免疫荧光及ELISA试验,以确诊甲型流感。

1.2.3 潜伏期计算 潜伏期为从患者接触流感患者后至出现症状的时间。本文以第1例患者出现症状为潜伏期的起始时间[1]。

1.2.4 最高体温检测 自患者症状出现起,每隔2 h测体温1次,至患者症状消失时的最高体温。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中的27例在采取预防措施前2 d内爆发流行性感冒,9例患者于实施预防措施后发病,总患病人数36例(18.0%)。其中152例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患者有5例(3.29%)发病,21例给予一般预防措施的患者有4例(19.05%)发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7,P<0.05)。疫苗保护率=(19.05-3.29)/19.05=0.83[2]。

2.2 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5例患者的潜伏期分别为5 d,5.5 d,6 d,7 d,8 d,9 d;实施一般预防措施后发生甲型流感的4例患者的潜伏期分别为4.5 d,4.5 d,5 d,5 d。接种流感疫苗者发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明显延长,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病的5例患者的最高体温分别为37.9 ℃,38.0 ℃,38.1 ℃,38.2 ℃,38.3 ℃;给予一般预防措施后发病的4例患者的最高体温分别为38.3 ℃,39.0 ℃,39.3 ℃,39.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一般发病较急,潜伏期较短,病情较严重,传染性较强,易引起局部流行甚至大面积流行,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冬春季较易流行。

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人群密度相对较大,也是流行性疾病的易感人群。本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4月~5月(春季)住院患者爆发流感时没有先兆,未能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所以流行较快,仅在爆发2 d内就有27例感染,且体温高、病情重、病程长。在及时实施预防措施后,两组患者流感发生率、病情严重度及潜伏期降低和缩短。尤其是接种流感疫苗组甲型流感发生率仅为3.29%,而给予一般预防措施组甲型流感发生率为19.05%,与瞿凤岐[3]报道的结果相一致。本调查总罹患率为18.0%,高于胡超云[4]报道的4.23%。提示住院精神病患者也属易感人群。流感的爆发需要具备三个必要的环节,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加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流感预防非常重要。因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应有的运动,加之住院环境人员密度大,空气流通差,卫生差,造成患者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爆发。所以,医疗单位应尽可能做到:(1)有效控制传染源,(2)降低人员密度,(3)增加病房通风及空气消毒,改善病房卫生条件,(4)改善患者的营养,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5)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及时接种疫苗,(7)加强传染病监测等。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9~72

[2] 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1;166~168

流感预防措施篇(10)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771-03

【关键词】 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综合预防;健康计划;学生保健服务

2009年3月,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墨西哥暴发,之后席卷全球。由于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人们对此缺乏认识,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发出警告,且警告级别不断升级,直至到了最高警戒级别――六级。短短6个月,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由最初的墨西哥一个国家,迅速蔓延至全球。据WHO的数据,截至8月6日,全球共有16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6万余例,全球死于甲型H1N1流感的已经接近1 800人。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今后2 a全球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人数可能多达2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1/3。 2009年5月11日,我国内地确诊了首例输入性病例,至此甲型HIN1流感开始登陆我国内地。据我国卫生部统计,截至8月20日15:00,我国内地甲型HIN1流感患者累计已达2 921人,病例涉及全国内地27个省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从保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经济正常运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以“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为防控原则,正在全国依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各项防控工作。

教育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多次部署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并在卫生部的具体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先后制定并印发了《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具体要求和指导。本文主要依据上述2个文件,就如何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进行解读。

1 为什么要重视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1.1 甲型H1N1病毒传播性强且人群普遍易感 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新的流感病毒,美国于2009年4月在人体中首次检出。该病毒虽然毒力总体来看比较温和,但具有高度传染性。专家认为,甲型H1N1病毒传染性明显高于季节性流感。另外,由于甲型H1N1病毒是一种新病毒,因此人群普遍缺乏特异的免疫力。

1.2 青少年是易感人群 据专家介绍,甲型H1N1病毒主要攻击群体是青壮年。根据WHO报告,甲型H1N1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12岁,10~19岁人群约占40%。10~19岁人群绝大多数都是学生。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主要以学校暴发为主,且该人群易将病毒引入家庭,传给其他高危人群。

1.3 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 甲型H1N1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者通过说话、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散播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就会被感染。人群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用场所传播最快。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一间教室有几十名学生,加之教室空气又不流通,如果有一人患病,极易造成疾病传播。

2 如何做好学校防控工作

2.1 防控原则 按照属地化管理、联防联控的原则,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构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教育、卫生行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督导和指导所辖学校、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格局。

2.1.1 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卫生等部门配合,共同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对策、措施及应急预案;督促落实学校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严密监测行政区域内学校甲型H1N1流感发生情况,并适时做出预警;指导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甲型H1N1流感疫情;检查督促行政区域内学校落实各项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协调解决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所需的物资、经费等保障;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2.1.2 学校 学校要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制定本校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具体落实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各项措施;保障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必需的物资、场所、人员与经费;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2.1.3 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完善防控预案;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指导;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全国及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根据疫情变化情况,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2.1.4 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负责辖区内学校疫情分析报告、病例诊治、流行病学调查;协调和指导学校落实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按照卫生部相关防控方案和技术文件,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负责指导学校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2.2 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2.2.1 基本原则 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群防群控、依法科学处置。

2.2.2 基本要求和措施 (1)成立一把手校(园)长负总责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领导小组。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到学校各具体部门,落实到每个班级,落实到具体人员,确保防控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2)制定应对预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订应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和工作方案。工作方案(预案)应尽可能细化,包括组织机构、各部门职责、疫情报告人、监测与报告、具体措施落实等,使之具有操作性。(3)开展培训。一是加强教职员工培训,使学校每个教职员工都明确各自职责,知晓疫情防控工作措施,熟悉防控工作程序;二是组织校医院、校医或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人员参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对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在防控疫情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其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知、发现和报告等能力。(4)开展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包括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宣传栏、板报、温馨小贴示等),向师生员工普及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倡导环境卫生、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其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争取师生员工积极配合学校落实防控措施。(5)加强室内通风。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保持空气流通,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必须认真落实通风措施,要把开窗通风纳入班级、年级卫生评比重要内容。另外,在教室、宿舍门上可以张贴温馨小贴示,提醒注意开窗通风等。(6)实施并落实晨检制度。每日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开展晨检,仔细询问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一旦发现流感样症状的学生或教职工,要立即按当地有关规定,要求其进行进一步诊治,其间不得返校参加正常教学等活动。(7)实施并落实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指定专人每日负责学生和教职员工因病缺勤登记和随访工作。一旦出现学生、教职工因病缺勤,应及时了解缺勤原因,如与甲型H1N1流感有关,应在第一时间(2 h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8) 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9)建立健全信息及时通报和措施联动机制,及时收集所在地区甲型H1N1流感发生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预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各教育机构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必须指定具体联系人,并保持24 h通信畅通。一是各学校、托幼机构一旦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立即按《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要求,依据相关预案和工作方案,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疫情处置的各项工作;二是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本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一旦发现学生甲型H1N1流感病例,要立即将相关信息通报患病学生所在学校,并指导学校采取有关应急防控措施。(10)加强疫情应对物资准备。如晨检用的体温计、消毒液物品、洗手液或肥皂、寄宿学校特别是高校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的房间等。

2.2.3 关键措施 疫情监测与报告(确定疫情报告人、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加强室内通风、宣传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正确洗手。

2.3 积极应对、科学处置 《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将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按照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划分为3种5类情况,不同情况处置措施有所不同。

2.3.1 第1种: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 在学校内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采取的措施以防为主,主要包括上述10项预防性防控措施。

2.3.2 第2种: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 在学校内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但传播链清晰,病例感染来源为学校外部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或其污染的环境,疾病危害尚不严重。采取的措施是以防控(控制传播)为主,除上述10项预防性防控措施外,还需控制传染源、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严防疫情传播。具体控制措施包括:(1)卫生防控措施。①病例应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及时接受隔离治疗。②卫生部门在学校的配合下,开展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并实施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中小学生的密切接触者原则上以居家医学观察为主,高校学生的密切接触者原则上以集中医学观察为主。病例所在学校建立与居家医学观察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并将密切接触者健康状况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每日对集中医学观察者实行随访、报告。③卫生部门指导、协助学校加强当地学校晨午检工作,加强学校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样症状监测和因病缺课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诊治可疑病例。④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对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场所进行消毒。采取消毒、感染控制等措施,做好疫情控制工作。⑤卫生部门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信息,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稳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情绪。教育和卫生部门共同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2)学校防控措施。①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对出现病例的托幼机构实施全园停课7 d(或7 d以上)的措施。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儿童的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托幼机构复课后,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 d。②中小学校和高校等教育机构加强对学校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③如疫情传播风险较大,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中小学校和高校可按照由班级到年级的原则采取临时停课措施。④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2.3.3 第3种: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 处置原则:采取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保护高危人群等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防止或减缓疫情扩散,减少病例,减轻疫情危害。

2.3.3.1 第1类情况 在学校1个班级内发现散发的感染来源不明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二代病例。(局限在1个班里)出现第一类情况时,在加强非校内感染病例的卫生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1)卫生防控措施。①卫生部门指导、协助当地所有学校开展晨午检和疫情日报、零报告;②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加强校内环境消毒;③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加强居家隔离观察者的管理,要求其主动接受监测,每日定时报告身体状况;④按卫生部门要求,对重点或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2)学校防控措施。①学校停止举办校内各种大型师生集会和会议等活动;②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学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③根据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决定,学校采取临时停课或暂时关闭措施。

2.3.3.2 第2类情况 在学校内出现多起感染来源不明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形成学校局部疫情暴发,且有流行趋势。学校局部疫情暴发,指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2~3个班级14 d内出现多个甲型H1N1流感校内感染病例的确诊病例,且病例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局限在1个年级内,不超过3个班)。

出现第2类情况时,除强化病例诊治、校内环境消毒、隔离医学观察者管理,加强当地学校疫情监测、对重点或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等卫生防控措施外,重点应加强相关学校防控措施的实施,如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出现病例的中小学、幼儿园等实施全校(园)停课措施;对出现病例的高校实施学生停课不离校,在校进行观察措施。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的校内外管理,避免学生聚集活动;并做好被隔离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保障等。

2.3.3.3 第3类情况 在学校内出现甲型H1N1流感流行,疫情迅速在全校扩散,且有波及学校周边地区的趋势。学校流行,指在14 d内在同一所学校不同年级或同一个年级3个班级以上,出现多起甲型H1N1流感学校局部疫情暴发,且有持续传播现象(扩散到不同年级,或同一个年级3个班级以上)。

上一篇: 纪检监察室工作思路 下一篇: 五年级研究报告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