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零社区创建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8:16

双零社区创建工作计划

篇(1)

“零工资”就业是指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零工资”约定到用人单位工作的“曲线就业”形式。《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收到有效问卷4903份)显示:约18%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时限最短一个月,最长为半年。[1]

一、“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出现可归根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压低了劳动力价格、大学生自我定位高工作难寻、区域选择不平衡东部人才扎堆、传统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当然,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才是“零工资”现象出现的直接因素。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创利能力不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打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招牌,甚至将“工作经验”作为录用的必要条件,而毕业生刚出校门,少有机会获得“工作经验”。因此他们不得不采用“零工资”就业的方式,用汗水换取经验,以符合市场的要求。

不过,“零工资”就业现象存在一定合理性:

1、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零工资”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实的就业压力,是毕业生面对严峻现实采取的“曲线救业”的措施。

2、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及时的运用,减少了很多“毕业即失业”、新兴劳动力资源闲置的现象。

3、就业者可以获得隐性收益从而有利于今后的就业,这也是最重要的。

二、“零工资”就业的法律风险分析

在“零工资”就业是否合法的问题上,法律尚无明文表述,学界仍有分歧,有些学者基于契约自由的私法原则等推断出“零工资”就业合法,也有些学者基于其违反同工同酬的劳动法基本原则而予以否定。

我们认为,“零工资”就业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它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具有不确定性,用法律风险来对其进行表述似乎更为妥当。而厘清“零工资”就业法律风险的关键在于要明确:“零工资”就业关系是否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法律关系,以及劳动法律关系是社会法关系还是私法关系?

(一)“零工资”就业法律关系是否属于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零工资”就业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显然,《劳动合同法》界定劳动关系与否的标准是“用工”,即使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成立劳动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零工资”就业双方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提供劳动报酬的社会关系,它包含债权债务关系、人身权关系和物权关系三层关系。[2]在债权债务关系上,“零工资”就业者不享有劳动报酬请求权等权利;在人身权关系上,用人单位并未完全将“零工资”就业人员纳入到生产经营中,人身关系并不紧密;在物权关系上,用人单位单方面取得了“零工资”就业者的劳动力,而劳动者却没有取得劳动报酬的物权。用工关系不能等同于劳动关系,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勤工俭学、兼职、实习、帮工、学徒、承揽关系等也具有“用工”的形式,但人们一般不将其作为“劳动关系”来考虑。

在实践中,有一则案例[3]:2006年,某企业“零工资”招聘某毕业生。两月后,学生不幸滑倒、脚腕骨裂,花费5000多元,老板去看望并给予1000元营养补助。学生痊愈后要求公司报销,被拒后,找到劳仲委申请仲裁。老板拿出协议,以证明双方并非雇佣关系,但该协议被认定无效。公司除赔偿该学生医药费外,还要为其补交三个月社会保险。但在更多地方,“零工资”就业现象灰色的存在着,合法与否并不清晰。

(二) “零工资”就业协议中“零工资”约定的有效性

《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第二十条分别确立了同工同酬和最低工资原则。那么,“零工资”就业的双方关于“零工资”的约定是否有效,即是否违反了劳动法关于同工同酬、最低工资的规定呢?

从双方法律地位来看,“零工资”就业关系是一种平权型法律关系,“零工资”的约定是否适用劳动法则取决于该关系是属于私法关系还是社会法关系。若“零工资”关系属于私法关系,则适用“意思自治”的原则,在私法领域“法无明文规定即自由”,双方达成的约定符合意思自治,应受法律保护。但若“零工资”关系属于社会法关系,从而要受国家意志的约束的话,“零工资”约定便违反了《劳动合同法》关于同工同酬、最低工资的强制性规定,此约定无效,用人单位仍承担相应义务,就出现了上文案例中的情况。

(三)“零工资”就业的法律风险分析

综上所述,“零工资”就业协议的有效性取决于以下两点:1、“零工资”就业关系是否属于劳动法律关系;2、劳动关系属于私法关系还是社会法关系。

如前所述,关于这两个问题,目前均有争议,尚未取得广泛共识,正是此种不确定性决定了“零工资”就业所潜伏的法律风险:若认定“零工资”就业法律关系为劳动关系,且属社会法关系,从而认定“零工资”协议违反劳动法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那么受益者是劳动者,用人单位将承担法律风险的后果,不仅要支付劳动报酬,且需支付相应的劳动保险费、工伤医疗费用等,就如同上文的案例一样;相反,若认定“零工资”就业关系不是劳动关系,属于私法关系,那么受益者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将承担法律风险的后果,一旦发生相类似于案例中的意外,将难以寻求法律保护,对劳工权益的保护不利,实践中恰恰是这种情况占多数,被报道的毕竟是少数。而无论何种结果,社会也因此承受风险,因为企业和劳工利益的失衡都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对“零工资”法律关系和“零工资”约定的模棱两可的理解导致了实践中法律适用的不一,对企业、大学生和社会都存在风险。对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应该作出明确的解释或者出台细则,以平衡相关的利益、降低风险。

三、其他国家(地区)毕业生就业政策借鉴

事实上,其他国家(地区)也存在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这些国家(地区)都已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一)青年就业工程[4]

法国在1997年推出“青年就业计划”,在3年内向青年就业者提供35万个就业岗位,为每个岗位提供为期五年的80%的工资津贴。

英国在1998年启动“国家就业运动”,向青年就业者提供3种就业选择,包括:6个月全日制工作或者部分时间工作附带一天培训;在环保部门或者慈善机构工作6个月;进修当学徒6个月。如青年拒绝接受安排,将暂时取消其失业补助。

比利时政府为鼓励用人单位多招收青年就业者,规定长期雇用25岁以下的青年的企业免缴2/3社会保险费。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5]

在英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指定专门人员同企业保持联系;在澳大利亚、德国和瑞典,每个雇主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有一个顾问作为固定的联系人,每个顾问手中都掌握着一定数量的求职者名单。

(三)团体培训计划[6]

在澳大利亚,政府也积极推行团体培训计划,主要针对初进市场的学生或学徒工,各团体培训组织承担雇主的责任,保证被培训者的雇佣、培训质量。该计划的目标是创造更多的初次雇佣关系,促进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学生及学徒的就业。而所需的经费也部分由澳大利亚政府补助。

(四)青年职场体验计划[7]

2008年,台湾地区推出“青年职场体验计划”以协助青年顺利实现与职场接轨。该计划由用人单位提供短期见习机会,政府补贴青年见习津贴,作为毕业青年从学校到职场的转衔机制,减少青年的摸索时间、培养其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各国(地区)的就业政策呈现如下特点:1、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推进;2、积极提供实习、培训机会,注重学校与职场的接轨;3、就业促进政策的多元性、系统性、持续性;4、政府的补助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零工资”就业的对策

对“零工资”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应从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分析,借鉴域外的有益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降低法律风险、维护就业市场的秩序。在此,我们谨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有所贡献:

(一)优惠政策鼓励招录毕业生

用人单位不肯录用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在于缺乏工作经验。对此,政府可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其定向招录毕业生。例如,建立“就业储备基金”,发放给定向招录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作为职业培训的补贴;适当减免定向招录单位的一部分社会保险费,作为定向招录工作的激励机制。

(二)建立失业救济、就业鼓励、创业扶持的综合保障体系

登记失业后可以领到失业保障金,我们认为,单纯的发放失业保障金不符合比例原则,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应该建立失业救济、就业鼓励、创业扶持的综合保障体系,积极鼓励失业人员积极就业、创业。比如可以规定,登记失业后6个月内找到工作或自主创业的,政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贴。

(三)重视高校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法》第8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不应流于形式,应重视与社会衔接。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可参与到“律师进社区”之类的活动,在校期间就跟随资深律师走访社区,为市民提供法律帮助,积累经验。

(四)加大“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的优惠力度

其实有不少大学生愿意支援西部,但由于担心生活得不到保障,望而却步。针对这种现象,国家可加大“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的优惠力度,为支援西部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中西部建设当中。

五、结语

当围绕“零工资”就业现象进行分析时,人们容易忽视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前置性要求是否合法的问题。《劳动法》第68条、《职业培训法》第20条均规定了对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是用人单位的义务,但用人单位却通过提出“工作经验”的要求,将责任转嫁给了社会、毕业生。工作经验的前置性要求是否必须,是否是就业歧视,是否违法?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6]、[7]周俊宇. 企业视角的“零工资”就业[N].大学生就业,2010-08-12.

[2]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一).截止10月末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5.1亿元,为年度目标的82.7%,同比增长16.6%;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增长13.9%。

(二).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3亿元,为年度目标的80.7%,同比上升1.7%;预计全年缺口为6—7千万元左右,基本与去年持平。

(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7亿元,为年度目标的60.2%,同比下降9.4%;预计全年完成38.5亿元,为年计划的68.8%。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2.6亿元,为年度目标的79.3%,同比增长19%;其中限上零售额33.1亿元,增长24.8%;预计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增长18.2%,为年计划的98%;其中限上零售额38.1亿元。

(五).截至目前到位注册内资完成13.57亿元,新增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企业13家。其中新增亿元以上企业2家:尤渡集团增资和无锡新城万博置业有限公司。

上述主要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下滑趋势,未能达到序时进度。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不景气,房地产住宅和商产销售双双遇冷,新建重点项目开工滞后,实际投入大大低于年初预报,税收和固定资产进度难以跟上。

二、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三、城市建设亮点显现

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对路、大寨河佳苑段进行了绿化改造,各社区也纷纷行动增绿补绿,全街道新增绿地18.3万平方米。强化“河长制”管理,努力改善河道水质,北兴塘河放马滩断面水质达标率不断提高。无锡食品园专项整治工作方面,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集中整治,累计投入整治经费270余万元。更新和规范商铺店招358间,亮化粉刷建筑外墙9300平方米,修建和硬化道路3600平方米。经过整治周边环境,显见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园区面貌焕然一新,整体环境充分提升,为建设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奠定了基础。

五、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篇(3)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扎实做好经济发展宏观统筹。一是谋划推动“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推动建立X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高标准编制出台、统筹实施X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和X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系列文件,主动对接市发改委(市示范办),积极争取试点示范项目在X区落地。

二是协调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起草形成《X市X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计划(2020-X年)》,并编制相应2020年工作要点,持续深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工作,于X月X日全市首个与X交易集团签订交接协议。目前,X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取得阶段性突破。

三是稳步推进各项综合经济工作。

统筹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研究。密切关注全区经济运行态势,深入研判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科学开展月度、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努力降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定区2020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分解方案,压实各单位主体责任,推动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年度任务。

(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疫后恢复。

牵头成立X区建设项目推进与城市基本运行保障组,助力辖区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共渡难关;起草印发《X区推进重点项目复工(开工)工作方案》,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和启动建设。抽调党员干部驰援交通卡口和挂点社区一线防控,统筹协调辖区地铁工地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强化救灾物资保障,牵头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助力平稳疫情期间物价。

(三)攻坚提速固定资产投资。

一是力促固定资产投资逐月回升。统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高效执行政府投资计划。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班长制和每周调度机制,科学分解年度任务,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20年X-X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亿元,增速X%,计划完成率X%,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排名全市第三。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实行重大项目三级协调机制,全方位协调存在问题,加快建设进度,X-X月,X个在建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约X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X%,预计年底能X%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牵头梳理全区年度重点推进项目X个,并制定重点项目任务分解表,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面统筹推进东进攻坚、新基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

三是引导优质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运营。

牵头编制《X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办法(试行)》,提升公共服务项目的供给水平和效率。探索采用市场化经营权配置、知识产权证券化、基础设施REITs等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四)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统筹做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工作,全力推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改革;建成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信息超过X万条,涵盖辖区内登记的商事主体约X万个,累计访问量达X万次;研究制定《X区企业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全面铺开企业信用画像;优化“信易贷”服务、推动“信用+审计”联动、扩大“信用+执法”范围,全方位探索“信用+”应用模式。推出“信易贷”线上申报平台。推动成立X区信用促进会。

(五)推进节能减排引领绿色发展。

一是大运AI小镇成功获批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二是通过线上宣传模式创新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实现节能知识无接触式传播。三是大力推进全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安全监管工作。

二、2021年工作思路。

(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保质保量完成区建设项目推进与城市基本运行保障组各项任务,统筹推进落实市区各项经济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健全“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体制机制,围绕“十四五”时期X区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各领域中心工作,形成有效工作机制,为“十四五”期间各项工作顺畅开展奠定基础。三是科学制定2021年主要经济目标任务,做好经济形势分析研判,科学监测和深入分析经济运行特征,努力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各项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四是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统筹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系列文件,编制2021年工作要点,积极争取双区建设在X落地结果。

(二)抓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一是科学编制2021年政府投资计划。按照“保民生、保基础、保重点”原则,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坚决剔除不必要和无效投资,推动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运行。坚持固投任务双重分解,执行按月通报和“末位督办”,全力以赴保持投资强度;充分发挥稳投资工作专班和审批服务专班作用,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应统尽统。三是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深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流程改革,提高项目决策和管理水平;推进文体项目标准提升研究和应用工作,适时开展其它建设标准提升研究。

(三)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做好2021年市、区两级重大项目计划的组织申报和编制工作,推动重大项目实现滚动式发展,提升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为X区经济发展夯实根基、打好铺垫。二是加强谋划梳理,认真做好“十四五”重大项目编制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全市“十四五”项目库。三是严格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和“承诺制”,提供高水准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四是持续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年计划,加紧推进小运量轨道交通建设示范线项目开工建设,统筹推动各龙头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四)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篇(4)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岛内当时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绝大部分依赖从外国进口。为扭转此局面,台湾当局在第一至第二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时期,组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以农业经济所得,逐渐转移于工业。在政策性鼓励及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台湾机械工业逐步成长,依靠自身的力量,制造日常工农业生产所需的纺织、食品加工、皮革、橡胶、水泥、塑料、电器、轻型车辆等民生工业基础机械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利用美国援助资金,从海外引进一些机械制造技术,仿制外国机器,取代部分进口的机械设备,既解决设备短缺问题,也由此培养出一批早期的岛内机械技术人才。50年代后期,台湾当局逐渐认识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首次制定了“长期发展科技计划纲领”,开始进入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科技,包括设置发展科学专款,制定科研计划,有目的地系统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展。

到60年代,由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使台湾的短缺经济很快得到改善,自产的非耐用性机械产品市场迅速饱和,一些工业品生产已经达到极限。此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美国、西欧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出现了资本和技术外移的机会。台湾因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成为日美投资重点区域,这也正好为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这种状况促使台当局转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推动以轻工产品为主的出口工业迅速发展,开辟国际市场,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成长。然而,生产和出口工业产品对外严重依赖外国机械生产设备。在此期间,台湾当局实施第三至第五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将机械工业列为发展重点,并指定自1963年成立的金属工业发展中心对各厂施以技术辅导。此外,台当局的产业政策从强调出口导向的加工业向强调发展重化工产业转变,先后制定了《奖励投资条例》和《技术合作条例》,旨在鼓励外来投资,引进外国技术,推动岛内企业与外国厂商技术合作,配合研发重化工业所需的技术设备,提升岛内机械制造水平。

1966年,在高雄设立了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通过简化通关手续,减免税捐,欢迎外国人来投资,从海外引进设备和原料,由台湾提供廉价的劳力在这里加工生产,然后直接出口。由于实施成效良好,其后又在高雄楠梓及台中潭子设立另外两个加工出口区。伴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引进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台湾逐渐形成以出口为导向、比较开放的经济体制,开展?台湾农工业的扩大出口,结合人才、资金和外援,使食品、建材、纺织、机械及电子产业产生惊人的迅速成长,奠定?未来经济奇迹的起跑点。

1969年,台湾成立“国科会”,制定和实施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包括:改善各级学校科学教育,发展基本与应用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配合,在扩大基础研究、改进科学教育的同时,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为配合全岛机械工业的发展,1963年台当局与联合国特别基金会及国际劳工局共同制订“金属工业发展计划”,在高雄楠梓设立财团法人金属工业发展中心(1993年改名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5年后,该计划圆满完成,于1968年移交给台当局继续运作,以促进台湾地区金属工业的成长与发展。

进入70年代,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台湾的加工出口经济承受了压力。特别是两次石油危机,对台湾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保持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台当局提出以“科技升级”带动“工业升级”的发展策略。1974年,台当局推动“十大建设”,包括建设从基隆通往高雄凤山全长373.3公里的南北高速公路、实现西线铁路电气化、建设北回铁路、桃园机场、台、苏澳港等项目;此后,又先后完成了成立中国钢铁公司、兴建年造船能力150万吨的高雄造船厂、高雄炼油厂及第二套轻油裂解厂和林园石化工业区、核能发电等重要建设项目以及加速农村建设方案,为台湾机械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政策扶植

1976年,台当局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及“国科会”等单位首长组成,作为跨部会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单位。同年制订“科技专案预算计划”,由“经济部”编列专项科技预算,委托公共研究机构实施基础性产业技术研发,协助民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1978年,台湾召开第一次全台科技会议,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依此目标调整整体性科技发展,使科技成为带动台湾建设的原动力,同时确定能源、材料、资讯和自动化为科技发展重点领域。1981年,开始实施“经济建设十年计划”,目标是以科技升级为前导,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升级,推进经济国际化、自由化,增强工业基础力量,发展对外贸易。

70年代后期,台湾克服了第二次能源危机和一度面临的经济衰退,台当局采取限制出口、扩大进口的措施,并调整经济政策,将原制订的第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重新改为“六年经济建设计划”,改善台湾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形成重工业与轻工业配套更为完整的工业体系。1982年,台湾召开第二次全台科技会议,在技术密集、节约资源、高附加值、大型市场这四项原则下指定战略产业,并根据“两高”(高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两大”(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两低”(低污染、低能耗)六项指标,确定机械和资讯电子工业为“策略性产业”,且积极展开辅导工作。

1973年,台当局还在新竹县竹东镇成立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其中包括1969年设立的金属工业研究所,统一领导机械及机床科研工作,并借鉴美国“硅谷”经验,在新竹市建立了科学工业园,目的是配合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研究环境,以延揽科技人才,引进高科技,促进高科技工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1986年,召开第三次全台科技会议,制定过了“科学技术发展10年长程计划,提出科技发展要实现科技与经济建设结合,以及科技发展要具有前瞻性、整合性、连续性、生根性与国际性,确立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台湾科技水平,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建立自主防务能力。为达此目标,提出了扩大科技研究发展基础、发展高科技工业、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民众对科技之认识、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提高研究发展效率等六项科技发展策略。

1977年,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与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共同组成“机械工业调查研究小组”,协助台湾厂家建立管理制度,并拟定《机械工业辅导办法》,辅导岛内机械工业技术发展方向。1982年,台当局开始制定实施《生产自动化八年计划》,该计划的执行为岛内自动化相关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台当局在工业技术研究院内部扩充组建了机械工业研究所,专门从事机床及机械自动化有关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动机械与电子、信息等高级技术相结合,实现机电一体化,如对机床高速主轴的研究试验,导轨形式、运动精度的开发试验,机械手形式及可靠性的试验,以及研究开发超精密机床、卧式加工中心(MC)、FMS(柔性制造系统)等。机械工业研究所有员工1000余人,包括400余名博士、硕士及机、电、液、气、经营管理各方面专家人才,设有由国外专家参加的机械工程顾问委员会和由台湾学术界、工业界、当局主管组成的策略委员会,所有的科研方向和主要项目与台湾机械工业需要和技术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有全局性远近整体发展计划,每年科研项目中有60%为纵向科研项目,由当局拨款,有40%为研究所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由企业出资,完成后直接由工厂应用(如高速主轴、导轨精度、机械手可靠性试验等),因此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结合比较紧密、商品化率高,使台湾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发展。

1990年7月,台当局又核定通过“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使岛内自动化工业的发展由建立技术阶段进入到全面推广落实阶段。1991年,台湾召开第四次“全台科技会议”,会议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六年中程计划”,总目标是在中长程计划完成后,使台湾“整体科技水平在亚洲超越韩国、紧逼日本,部分学术和产业技术领域达到先进国家水平而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科技重镇”,并就推进资讯产业为主的科技研发作了许多具体的政策规定。1993年6月,台当局召开“全岛产业自动化会议”,从宏观与系统整合的角度强化自动化产业为策略,共修正或新增146项执行方案,以全面推动机械制造业自动化。1995年,为配合“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实施,台湾正式出台“科技岛”建设方案,用以推动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亚太研究重镇、建成亚太高科技制造中心、建立“科技化社会”。

1997年,台湾“经济部技术处”推动的“业界科专计划”成为台湾当局推动科技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要举措,以补助企业进行产业技术研发,降低厂商研发风险,提升投入研发意愿为目标,先后实施了“精密机械技术发展五年计划”、“金属加工技术发展与应用五年计划”、“金属加工制程自动化研究五年计划”、“机械业关键零组件技术发展四年计划”、“机械产业关键性材料技术发展五年计划”等,每年都编列“科技专案”预算,委托工业技术研究院、资讯工业策进会、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研究机构执行应用性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移转企业界使用,并促进公民营企业加强投入研究发展工作,提升研究开发能力,达到产业技术水准升级及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1993年,台当局与台东精机公司等台中地区几家机床生产企业共同集资成立财团法人台湾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并且由台东精机做为主导厂商,由9家企业和4所大学、两家研究院(工研院与精密机械发展中心)共同组成机床研发联盟,提出先进线性数控机床整合计划书。研发联盟研发共用性的核心技术,各厂商发展在自己领域的制造技术,带动线性电机的应用技术的普及化。经过数年的合作研发,台湾数控机床界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台湾工研院下属的机械工业研究所也为岛内机床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当时重点研究开发的课题有三个方面:一是FMS/CIM等的机床自动化技术,包括研究开发主轴转速在10000~24000转/分钟以上的高速数控机床及五轴加工机床;二是定位精度3~5微米,换刀时间1~2秒,以电脑为基础的数字控制系统,实现高精密高性能控制,可对12英寸的晶圆芯片及半导体零件从事超精密加工;三是研究开发半导体制造净室、液晶显示器(LED)的超精密制造系统等重大技术,为机床产业及民间企业产品发展需求进行基础科研开发。仅1999年,该所就申请专利205项,取得专利107项,转让技术成果119项。

资金支持

进入21世纪后,台当局继续加大对机床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001年1月,台当局组织召开第六次“全台科技会议”,并制定四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1―2005年),其发展目标及愿景包括: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创造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岛内科技水准,持续发展原有高科技产业,带动整体产业转型与升级,10年内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使台湾成为亚太高科技产业研发、制造及服务中心,带动区域性高科技产业聚落形成。

为达到上述目标与愿景,该计划订有策略及247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培育具创造力的科技人才,科技经费的投入预算以每年提升至12%以上的增长率为目标;至2010年,大学以上研究人员数10年内达到10万人,岛内研发经费占GDP之比率为3%,基础研究经费占岛内研发经费比率为15%,制造业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比率为2.5%;以知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研究;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微机电、精密机械等重点技术领域,进行整合集中系统化研究,促进跨领域、跨单位或国际合作研发,强化研发品质与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学园区发展,扩大产业聚落的范围,协助厂商强化国际化能力。

同年11月,台湾多个部门共同提出“鼓励产业创新研发”政策建议,鼓励岛内企业、跨国公司与大学在台湾设立研发中心,计划在5年内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的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推动台湾成为本地企业的创新研发总部,以及跨国企业的区域研发中心,还将建立创新研发基地纳入2002年5月通过的“六年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年)”,其目的是使台湾成为亚洲最好的研发地。

2002年5月8日,台当局了“挑战20089:六年台湾发展重点建设计划”。在这“六年计划”提出的目标中,与精密机械与自动化产业发展前景相关的内容有三项:一是以数字化、系统化、无人化和省空间化为其发展目标;二是在台中的南屯、大雅,分别构建“精密机械科技工业区”和“航太精密机械科技工业区”;三是至2007年,精密机械与自动化产业将成为台湾机械领域的主力产业。

在推动产业技术发展措施方面,台经济主管部门继续通过“科技专案计划”,委托或补助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公私立大学及民间企业开发前瞻性、关键性及共通性技术,进而将技术扩散给相关企业,包括实施“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推动计划”、“示范性资讯应用开发计划”、“鼓励岛内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计划”、“研发联盟先期研究推动计划”、“创新服务业界科专计划”、“鼓励岛外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计划”、“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计划”、“协助中小企业推动研究发展方案”、“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及“传统工业产品升级辅导计划”等,并对民间企业研发关键性产品进行补贴,资助中小企业自行委托研发,还先后制定“促进企业开发产业技术办法”、“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推动计划”与“示范性资讯应用开发计划”,奖助民间企业持续从事研究发展。

在技术推广方面,台湾“国科会”还制定有“产学合作研究计划实施要点”及“产学合作研究计划申请注意事项”,推动学术界与企业界直接合作,进行关键技术及雏型产品研发;通过实施“产学合作计划”,补助大专校院结合民间企业从事先导性应用研究;通过实施“协助传统工业技术升级计划”,补助岛内主要研究机构及学术单位辅导传统企业开发所需的新产品或新技术;通过实施“科学工业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园区厂商开发创新产品的基本与应用研究及特定研究,并积极推动产学合作研究,加速将技术扩散于民间。

为进一步提升台中地区域性机床产业聚落的研发实力,2004年4月,台湾“经济部技术处”正式启动“中部精密机械创新研发社群计划”,以湾的精密机械产业为重点,结合工研院机械工业研究所、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精密机械发展中心及自行车暨健康科技研究发展中心等四大研究机构,积极推动各项研发社群的成立与运作,并配合知识型服务促进业界创新研发能量,以期达成产业升级转型。社群会员厂商达200余家厂商,参与的会员厂商有友达光电、联电、华邦电子、瀚宇彩晶、台中精机、东台精机、程泰、上银科技、永进、友嘉、史丹利、富强鑫、雷虎科技、野宝、中广、久裕兴业等著名机械工业代表性企业,它们组成新兴高值精密机械、精密模具、精密零组件与健康科技等4个创新研发子社群,带领各领域厂商持续扩增新的研发能量,甚至相互异业结盟,透过不同的产业文化背景开展“脑力激荡”,激发出更多的设计灵感与创意,所促成的创新性研发成果及所衍生的产业投资与价值创造相当丰硕。例如在新兴高值精密机械社群孕育了三年的数位工具子社群,在2007年中以“数位扭力扳手”技术荣获“2007匹兹堡发明展”家庭用新奇品类金牌奖、设计类银牌奖、综合类银牌奖以及“2007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工具类金牌奖,扬名国际。

以上这些政策措施及资金支持都极有力地促进台湾机床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并间接带动其它如个人电脑、半导体晶圆、集成电路芯片、光电、液晶面板、LED、太阳能电池、风电、汽车等科技产业的兴盛,扩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向高附加价值部分升级等逐渐成为部分科技企业的自觉行为。在台湾各界有意识地调整科技产业的发展策略后,台当局对科研的投入逐年增长,使岛内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科技研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以此为激励,推动其它各项新兴科技产业朝向创新与研发方向发展的计划不断出现,如“生物科技发展计划”、“奈米国家型科技计划”、“晶片系统国家型科技计划”、“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等。

提升产业竞争力

2005年,台湾机床产业与机械零组件产业双双超过新台币1000亿产值,并台当局列为“机械产业闪亮双星”。为推动台湾机械零组件产业抢占国际市场,台湾“经济部工业局”除持续推动原有机械领域相关计划之外,更进一步启动“机械零组件全球竞争力倍增计划”,投入6.3亿元新台币经费及整合相关的人力、资源,以提升台湾机械零组件产品的国际地位,连同机床产业,共同打造10家产值百亿元新台币以上的“旗舰型企业”,使台湾成为全球前三大零组件供应基地,计划到2015年,岛内机床产业及机械零组件产业分别双双创造新台币3400亿元产值,成就“两兆双星”之后下一个“兆元产业”。

为发展台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泛用型零组件制造供应基地及亚太地区最主要的新兴产业设备关键零件研发设计中心,2008年“经济部工业局”拟定了机械零组件产业的旗舰型企业、整机带动高阶零组件发展及提升附加价值率三大策略,辅导岛内机械零组件大厂提升技术研发以及生产销售能量,希望在线性滑轨、滚珠螺杆、主轴、轴承、行星式齿轮箱、控制器等5至10项关键机械零组件方面成为全球前三大供应基地;并通过垂直整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建立测试验证平台等方式,推动机床整机业者带动高端零组件产业的发展及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2005年台湾机床平均每吨售价为40万元新台币,台当局希望通过“加值策略”,到2015年提高至70万元;另外,2005年台湾机械零组件平均每公斤售价为800元新台币,台当局希望到2015年提高至1500元;同时以自主研发技术为基础,全球行销为策略,以提高台湾产机械零组件的附加价值率来作为未来提升全球竞争力的目标,达到未来台湾制造的机械零组件不但是高品质,也具有高价值的目标。

在知识经济年代,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质与量,因此在推动岛内机械零组件发展的同时,台当局还积极重视培养训练机械领域相关从业人才。“经济部工业局”拟定出“机械蓝领白领人才培训计划”及“专业产业人才扎根计划”两项配套方案,通过培训精进再职机械从业人员素质并结合产学资源,引导学术界着重机械技术领域的研究,宣传机械产业未来前景,吸引学子投身机械产业的行列,解决产业人才数量的不足的困境,进而提升自主研发实力。除了协助解决产业所需的基层劳力、技术人才需求外,台当局也针对国际营销、企业经营的人力需求,积极发起相关的“产学合作”,并在“机械零组件全球竞争力倍增计划”中规划了业界与学界的认养机制,藉此鼓励业界认养人才和学界认养技术,共同为产业扎根。

协助拓展海外市场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风暴使台湾机床及机械零组件产业受到很大冲击。为的影响,同年11月,台湾“经济部”举办一系列与岛内机床及机械零组件业者代表面对面沟通的座谈会,就未来台湾机械产业发展以及如何协助机械业者克服全球经济不景气等方面进行意见交流,会中达成几项共识,包括:持续加强对业者技术辅导,进行能符业界所用的人才培育,供应机械业充足的蓝领与白领人力,并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后投入机械领域就业,充实研发设计能力,藉此协助机械业转型与升级,让台湾机械设备除了成为岛内外各项应用产业的最佳支援后盾以外,也将现有机械产品推升到高品级的品质境界;积极拓展出口,进军中国大陆、中东、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新增租税优惠措施,如制造业及相关技术服务业新增投资得享受5年免税的租税优惠等。

为协助台湾机床产业拓销全球市场,“经济部”除了协助提升产业技术、产品竞争力并新增租税优惠措施以外,自2008年7月至2012年,再投入15亿元经费推动“鲸贸计划”,针对中国大陆内需市场等新兴区域加强拓销,以维持台湾机床业对外贸易长期稳定成长,并提振岛内景气。另外,为协助业者在此不景气时期积极争取订单,还将规划补助及协助岛内机械业者于2009年扩大邀海外买主来台参加岛内举办的展览。

为协助台湾机床拓展中国大陆内需市场,“经济部”积极推动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交流,通过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及台湾工研院出面组织,于2009年12月1日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两岸精密机械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此次会议共吸引两岸精密机械业界菁英近500人与会,大陆方面派出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领队,包括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凯捷利集团、武汉华中数控、武汉重型机床集团等机构和重量级企业在内共100多人的代表团来台交流。台湾业界包括友嘉实业、东台精机、上银科技、台中精机、程泰机械、庆鸿机电、宝元数控等主要机床生产企业的高层主管都踊跃出席,显见两岸业者对此会议的重视。

这次交流会议为期两天,双方就两岸精密机械产业发展与趋势、如何强化两岸在精密机械的研发合作及共同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商机等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结合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优势,合作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商机。会议期间还提供与会业者商机对接的机会,让两岸企业直接沟通与洽谈。会后双方发表共识结论,希望两岸优势互补与合作,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及零组件市场商机;强化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供应键体系,发挥两岸产业优势,进军国际;架构两岸精密机械资讯平台,开发新一代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及高端控制软体,提升产业附加价值。两岸代表签署共同合作意愿书,表示今后要定期举办合作及交流活动,持续共同开拓全球精密机械产业及零组件市场商机。

促进机床产业智慧制造

2010年以来,台当局更加重视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希望减少对海外的“技术依赖”,提出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在2015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规划,同时也制定了研发投入与产出的各项具体目标及推动产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策略。

在2010年11月举行的第30次科技顾问会议上,台湾领导人提出“以科技创新强国,拼产业黄金10年”,规划“智财维新”、“原创与创新”、“产业前瞻与创新”等策略,将科技预算投资在“知识产业化”的经费比例由现行的8%提升到2015年的12%,科专经费应维持一定比例支持中长期以发现为基础的创新前瞻研发活动,在台湾设立“区域性智财权资源枢纽”,重视强化大专校院原创智财的产生及联合智财运用的能量,建构跨校智财联合营运及产学伙伴联盟创新研发平台,成为台湾创新竞争力的推手,发展大学育成新创事业平台,完备创业友善环境与机制(含人才、技术、资金、及育成功能),发掘出台湾具原创性科研成果,将其有效转化为产业创新动力,积极扶植产业转型,以工研院模式桥接业界与学界,强化国际研究社群的合作关系者,引进创业、投资、经营等专业人力,以此作为未来短、中、长程策略目标。

此外,相关部会陆续推动实施“爱台12建设总体计划”、六大新兴产业(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精致农业、观光旅游、医疗照护、文化创意)、四大智慧型产业(云计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色建筑、发明专利产业化)等重大方案,希望在现有科技发展基础上,健全科技与产业发展环境,将科技发展的优势与资源馈入产业发展,以掌握关键新兴产业发展契机,并带动新一波的经济荣景。

台湾“经济部”重新修订《产业创新条例》,取代过去的《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在推动机械产业发展方面,新的政策的重点为:以厚植研发实力提升产业竞争能耐、活化创新环境促进产业开创新局为目标,深耕产业科技与扩大新技术应用,促成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运用科技创造服务业新价值,推动“业界科专计划”活络企业研发投入,营建特色产业创新基础环境。

篇(5)

小屯村位于纳雍县骔岭镇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社区总面积 5.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660亩,耕地面积2238(土地确权)亩,公益林面积2697.56亩。辖12个村民小组,全社区户籍人口583户2239人。居住有穿青人、汉、彝、苗、白、布依、壮等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10人,占总人口数38.53%。有劳动力1169人(其中贫困户95人)。6到25岁青少年儿童562人,占总人口的25%。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开展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和青少年零受伤害”活动,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实践中,本着教育服务并重,服务为主的工作思路,注意发挥综合治理的综合优势,侧重抓了小屯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管理基础建设。在辖区学校内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班。以此为阵地,定期举办法律常识竞赛、法律知识、心理咨询等各类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荣辱观,从小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一年来,在小屯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班共举办法律常识讲座20期,组织法律知识竞赛8次,开展心理咨询10次,各类文体活动20余次。

建立小屯社区家长学校。主要把社区家长学校作为提高家教水平的有效载体,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小屯社区家长学校举办了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家长培训班,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作为基本教材,普及家庭法律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对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家长进行重点培训,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法制观念,提高他们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管理和法制教育的能力。建立小屯社区青少年维权岗。重点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综治把办、派出所、司法所、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活动,积极与安监站、文化服务中心、市场监管所等部门协调配合,集中开展了对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行动。特别是对非法网吧、淫秽出版物、违规经营电子游戏厅等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场所开展专项整治,查获非法出版物5种,打击处理扰校违法人员4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建立未成年人安全档案。以每个村民小组和学校为单位,对辖区未成年人状况进行全面动态排查,对排查出的闲散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父母监护不力的未成年人(离异、单亲、留守儿童)全部建立动态跟踪帮扶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现已建档12人,重点服务对象8人,小屯社区动态跟踪管理工作人员2人,全部实行社区包片包人管理。

协助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一是在辖区学校内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班。以此为阵地,定期举办法律常识竞赛、法律知识、心理咨询等各类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荣辱观,从小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一年来,在小屯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班共举办法律常识讲座16期,组织法律知识竞赛6次,开展心理咨询15次,各类文体活动20余次。

部门联动,突出青少年“”双零”工作。一年来,镇综治办和关工委把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和青少年零受伤害”活动列入年度综治工作规划,专题进行研究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小屯社区支部书记任副组长,辖区学校、综治办、司法所、民政办、妇联、团委、关工委等为成员的“未成年人零犯罪和青少年零受伤害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相关部门和小屯社区均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小屯社区成立了以社区支部书记为组长,管片民警为副组长的创建工作网络,同时在小屯社区建立起三支工作队伍:以“五老”(老干部、老复员军人、老技术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为主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队伍;以各类人才和社会热心人士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学校老师、优秀家长代表为主体的宣讲团队伍。从而在全镇构建起以综治组织为主导、以小屯社区为依托、以群防群治组织为骨干的齐抓共管创建工作网络。

注重机制建设确保措施落实。为使“未成年人零犯罪和青少年零受伤害”小屯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取得实效,我们注意狠抓了四项机制建设:一是坚持条块结合的原则,构建协调联动机制。在镇综治办成员中建立了创建联动制度,发挥其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形成合力。派出所经常派出干警到小屯社区、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常识启蒙教育。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对青少年进行现实教育。司法所经常深入小屯社区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构建衔接教育机制。注意把创建活动延伸到学校,小屯社区与辖区内学校建立了创建联系点。以开展“净化工程”为载体,主动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活动。一年来,先后清理校门前流动商贩2个,经营小门点3处,净化了教书育人环境。同时,还注意发挥关心下一代协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优势,以“细胞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将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列为创建标准,从而使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和青少年零受伤害”活动进入千家万户创建活动奠定了基石。三是坚持专群结合的原则,构建帮教工作机制。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和单亲、服刑人员的子女等特殊家庭,小屯社区专门成立了特殊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建立帮教网络,规范帮教制度,丰富帮教内容。目前,采取“一帮一,大手拉小手”等方式,建立帮扶服务小组6个,经过热情帮教,耐心教育,使6名辍学生重返了校园,7名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改邪归正,7名社会闲散青少年走上了工作岗位。四是坚持面上与集中的原则,构建宣传教育机制。小屯社区专门开辟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园地和专栏,开展经常性的法律宣传。同时,利用“六一”儿童节、综治宣传月等时机,开展集中宣传。在今年宣传月期间,小屯社区针对未成年人特点,围绕治安防范、心理健康、“八荣八耻”等主题,举办了自护培训、心理咨询等活动,营造了人人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篇(6)

专家们表示,武汉理工大学愿与江夏区共建"政产学研"合作体系,以重大成果转化和战略招商为抓手,支撑江夏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规模发展,促进科研、技术、资本、市场和文化的融合,建设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园区生态化为特征的、国内一流的汽车产业成果转化基地、研究开发基地、测试检测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篇(7)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家,同比增长。其中:

投资总额亿美元,同比增长;

注册资本亿美元,同比增长;

合同外资亿美元,同比增长,完成全年计划的;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同比增长,完成全年计划的。

(以上数字不含海淀园)

上半年利用外资主要有个特点:

一是实际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由于设立了专人,加大了催缴力度,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将突破亿美元,(不含海淀园)创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是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有所增加。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每项合同外资额为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外商投资企业规模有所增加。

三是外资并购国企有新突破。英属维尔京群岛以万美元并购了五矿铝业股份公司,变为外资企业。该项目采取了股权置换的方式完成的并购。

四是从外资来源看,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香港是引资的主要地区。这几个地区吸收合同外资达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其中:英属维尔京群岛合同外资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开曼群岛合同外资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香港合同外资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

五是新批合同外资集中分布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这三个行业吸收合同外资达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其中:制造业吸收合同外资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批发和零售业吸收合同外资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吸收合同外资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任务过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情况。

—月海淀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其中:

吃类商品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穿类商品完成亿元,同比下降;用类商品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其他类商品完成亿元。

对社会集团零售额为亿元,同比增长,对居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

()市场分析。

电子市场对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贡献加大。至月份全区电子市场零售额亿元,同比。

全区排名前三位电子市场:

科贸零售额亿元,同比。

鼎好零售额亿元,同比。

海龙零售额亿元,同比。

电子市场的高比例增幅,拉动了整体零售额的增幅比例。

汽车市场销售看好。至月份全区汽车销售零售

额亿、同比。

商业增量带动零售额增幅加大。由于金源购物中心、华宇购物中心等一些大型商业设施在去年上半年均未开业,原创:所以销售额的净增带动了绝对额的加大。据不完全统计,金源购物中心上半年的销售在亿元左右。

批发市场零售额增幅提高。至月份锦绣大地农副产品市场零售额亿、同比。

节日市场旺盛。根据对家重点商业企业的统计,春节节日市场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当代商城同比增长,双安同比增幅。餐饮市场红火,上座率和营业额均呈现走高趋势。据监测的家餐馆酒楼的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的营业额达万元,接待人次为万多,仅春节年夜饭就达万元。根据市商业信息中心海淀分中心对百货、食品、电子市场在内的共个重点商业企业的统计,月日—日共实现销售额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重点流通项目的建设按期进行,进展顺利。

永定路商业中心已于今年月开业,商业面积万平方米。

上地万林商业中心于今年月份开业,商业面积平方米。

五道口商业中心已进入内装修阶段,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投入使用。

大钟寺国际广场已于年初动工建设。

锦秀大地二期项目的建设开始启动。

(二)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商业流通方面:

积极做好培育消费热点的工作。

一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加,组织开展了春节和五一的黄金主题促销活动,收到明显效果。

二是重点抓好公主坟、双榆树和金源等市、区级商业中心消费市场的培育工作。尤其针对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人气不旺等问题,对其一期项目的培育和二期开业前的协调工作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对金源购物中心业主、燕莎、居然之家、金源汽茂及部分餐饮企业进行了走访,组织召开座谈会,协调各方帮助企业进行发展;协调处理了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内世纪中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招商的商户所反映的尖锐问题,保持了金源的整体经营秩序;通过在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举办第三中关村国际美食节,以宣传 金源、促进金源的销售。

三是通过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中关村美食节”,已展示区域餐饮业的发展,鼓励国内外著名风味餐饮到海淀发展,逐步形成了集国内外餐饮精品于海淀的格局。

认真做好区域专项流通规划的编制工作。

一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出了海淀区北部新区建设进程中商业规划,以保证商业设施建设与新区建设同步进行。

二是对区域商业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工作,掌握了本区各商业中心、商业街、大中型商业设施的现状和本区在建和未来须发展的商业设施规划项目。

三是制定了功能街、区的商业规划工作。提出了区奥运行动规划和区年特色商业街(区)、特色市场发展计划;提出了打造科学规范的产品特色市场、建设调整完善四条特色商业街、将海淀区建成与奥运相匹配的现代化综合型服务大区的实施方案。

四是积极推进锦绣大地现代物流项目方案的制定,召开了由物流专家、物流企业代表参加的物流专题会议并参观走访外省市物流中心,广泛征集专家意见,汲取成功经验,为建立锦绣大地绿色物流中心做好行业指导。

构建商业服务业体系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一是继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上半年全区新增首钢早餐连锁亭家、便民蔬菜网点家、超市和便利店家;拟定了海淀区回收行业整治方案;配合市政管委对双清路整体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连同物资回收公司对公司所属的收购站点督促整改,同时探索社区回收网点连锁化经营模式。

二是做好构建建流通信息化体系的工作,广泛采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商业。于月日完成了海龙电子城的升级改造工作,原摊群式经营模式已全部转变为专卖式经营模式,每个经销商独自安装了机,实现消费者刷卡购物无障碍。

三是加快构建食品安全体系,一方面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做到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进商场、进餐馆;另一方面,针对春节和五一节日的特点,对经营场所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检查。上半年我局还对区域内盐业市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四是加快构建企业信用体系。结合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积极倡导企业开展诚信经营、无假冒伪劣等多项活动,并按照行业标准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规范商业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五是加快构建连锁经营体系,增加连锁企业店铺数量,扩大连锁业种,加快各类超市、便利店、社区购物中心等新型零售业态店铺的开发与扩张。同时鼓励汽车、服装、家政、美容美发等行业发展连锁经营。

认真贯彻国家部委《关于加强粮食批发零售市场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摸清了区内粮食经营者的状况,建立完善了粮食经营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加强了对粮食市场的监控工作。

区内商业服务业设施无障碍工作有新的进展。

、外经外贸方面:

进一步做好改善投资环境的工作,主要是适应政策法规环境、改进市场环境、完善服务配套环境。

加大对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了部分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加强了对外资工作的战略研究,结合区内情况,探索制定“海淀区吸引外资战略发展规划”的可行性。

、招商引资方面:

完成了《海淀区招商引资战略与投资促进体系》的制定工作。主要包括:整合区域招商资源项目;初步建立投资项目评估模型;理顺招商引资管理体制;探索新型招商模式,完善专业化招商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营销海淀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

借素有“世界经济奥林匹克”之称的《财富》全球论坛在京举行之际,与《中国日报》合作,在该报刊登了强震撼效果的海淀宣传广告,取得了积极宣传推广海淀、扩大海淀品牌影响力的作用。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为中外企业在海淀投资牵线搭桥。

完成了加拿大宝姿集团、北美新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亨达国际控股公司、韩国中小企业技术革新协会、阿根廷圣路易斯省、丹麦驻华大使馆商务官员及特雷通集团等来华访问的接待工作,大力宣传了海淀的投资优势和政府高效高质的行政行为,为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打下了基础。

、行政审批工作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方面:

及时做好各项行政审批工作。其中:

为家外商投资企业办理各类变更事项项,增资万美元,同比减少(因去年通用首创水务增资亿美元)。

审批加工贸易合同个,合同变更个,验厂办理生产能力证明个。进口料件总值万美元,同比增长,出口制成品总值万美元,同比增长。

初审境外企业家,其中境外企业增资家(万美元),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家;境外企业及代表处设立家。

初审加油站设立家,变更家,变更项目项;为家企业办理了加油站年审;核发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家。

初审上报典当行企业个,设立分支机构个。

为家企业办理了来华工作和访问邀请函。

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开展了《北京市商场、超市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和《北京市餐饮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宣传和贯标工作。向企业下发“规范”余册。

“两会”期间对个代表驻地周边的个商业网点进行了摸底和检查。两会期间,大中型商场、超市共接待委员、代表人次,车辆辆,圆满完成“两会”安全工作。

“春节”、“五一”期间制定了安全检查方案,共出动车辆余部,参加检查人员人次,对余家商场超市进行了安全检查,并建立检查档案余份。

为配合文明办做好海淀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由局领导带队对区内家商场、连锁超市及便利店进行了“迎检”前的安全及食品 卫生检查。

粮食统计和监测完成了粮食月报表统计工作;完成了对放心粮油品牌、品种、规格、产地的统计;调查统计了粮油信息监测网单位基本情况;完成了五一节粮油市场供应量统计工作。

(三)优化商务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⒈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创造优质的行政许可环境。

重视做好一站式办公、全程、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系列质量认证工作,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水平、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为企业开办等提供便利。

梳理了政务公开的内容,制定:请记住我站域名了政务公开的制度。

制定了本局网站重建方案和建立海淀商务信息系统方案。

建立了商务局全程审批制,每个岗位都做到了“人员明确、任务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明确”,并做到一岗双人,原创:保证企业办事随来随办。

建立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变更、加工贸易、境外企业设立、典当行、成品油零售企业设立、年审、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等法律、法规库,有可供查询的法律、法规个。为方便企业办事,完善了合资、合作企业合同、章程,外资企业章程的参考格式。

完成了各类企业档案库的建立。截止月份,我区外商投资企业共有家,加工贸易企业家,取得了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家,现有境外企业家,典当行企业家,粮食收购企业家,成品油零售企业家。

上半年,我局共接待前来办理审批、审核事项的企业共计人次,接待办理来华邀请函的单位人次,均做到事项办理清晰、简捷、公开,各项数据的统计、接收、上报做到按时、准确。

⒉努力做好商务环境的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对西区商务环境进行了大力整治:

配合做好西区交通组织方案的实施,确定了西区地下停车收费低于地上停车收费的方案,以充分利用地下停车资源,解决西区停车难的问题。

取缔无审批广告牌匾余块(处),余平米。

针对无照经营及“黑车”拉客问题,加大打击力度,查处无照经营起,暂扣三轮车辆,自行车辆,没收散发小广告万多张,罚款元。

查处非法点位促销活动起,拆除促销棚个,拆除展台个。

清理各种垃圾、无主渣土吨,拆除违法建设平方米。

查收盗版光盘张。

完成了海龙电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

二是对回收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对无照经营、非法活动组织了两次联合检查。

三是制定了大钟寺、四道口周边地区脏乱扰民问题的整治和改造方案。

⒊加强协调,努力为企业服务。

一是按照企业的需求和政策的可能,为家企业申报了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

二是对奔驰中心进入百旺绿谷汽车园及上汽营业执照牵址落户百旺绿谷汽车园、麦德龙与大钟寺国际广场项目矛盾、五棵松等重点项目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牵线搭桥等问题进行了协调和帮助。

三是为帮助山后地区农民解决卖水果难的问题,及时制定了《关于解决我区农村地区卖水果难问题的方案》,并组织召开了由工商、城管、交通部门、苏家坨镇等五个镇和我区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场、企业、学校等余人参加的海淀区水果产销对接会,收到好的效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上半年,吸收外资增长主要靠个大项目的带动,去除这一因素,总体规模仍然偏低。在实际工作中“重外资,轻外贸”的观念仍然存在。

⒉商业企业诚信度的问题日渐突出,普尔斯玛特拖欠供货商货款和世纪中复在未经开办服装市场的资质下进行招租而引发群体上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⒊社区商业发展还不平衡,新建区好于老城区,部分地区买菜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拟于月份召开海淀商务工作会议。会议将明确“新商务”概念,提出海淀商务工作思路,颁发《海淀区招商引资战略与投资促进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稳步增长。以进一步统一对做好全区商务工作的思想认识,对商务工作进行定位,通过优化商务环境、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促进流通现代化、促进投资促进先进机制的建立、促进招商引资资源的整合和联动等,发挥商务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努力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稳步增长。一方面,要做好原有消费点的扶持工作,抓住夏季和十一的消费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使其稳中有升。另一方面,做好新消费点的调研和培育工作。尤其加强对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的统计和税收管理,充分发挥电子市场的升级改造对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拉动作用和改善对锦绣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零售业务的统计管理三方面的工作,确保完成本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比上年增长的目标。

(三)积极协调五道口、大钟寺等在建重点流通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按期投入使用。

(四)努力推进区域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重点做好锦绣大地现代绿色物流中心项目的推进工作和中关村数字物流港的完善工作。

(五)制定海淀社区商业服务工作方案,加大社区服务的覆盖面,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品质。

(六)积极参与第届中关村电脑节的相关工作,并以此促进《海淀区招商引资战略与投资促进体系》的实施,创新招商方式的完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招商引资数据库,实施产业链招商,原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与针对性;创新招商引资、投资促进的各项工作模式,实施营销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的效率与目的性。

(七)努力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安全、良好的市场环境。要认真做好个行业经营场所的行为规范专项整治工作;做好努力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行为的整治工作。要严格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制定下发的法律法规,继续抓好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切实抓好《北京市商场、超市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北京市餐饮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北京市洗浴场所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贯彻落实工作,坚决杜绝重大问题的发生。要加强对区域粮食市场的统计、监测和监管工作,保证粮食市场安全、有序。

篇(8)

我街积极应对新的发展形势,通过优化服务手段,全面提升软环境建设水平,保证xx地区各项事业稳步前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提升工作影响力,党建工作彰显亮点

篇(9)

上半年,全区商务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促进下,经过努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5家,同比增长40%。其中: 投资总额2.66亿美元,同比增长80%; 注册资本2.15亿美元,同比增长70%; 合同外资1.93亿美元,同比增长5%,完成全年计划的96.5%; 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完成全年计划的142%。 (以上数字不含海淀园) 上半年利用外资主要有5个特点: 一是实际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由于设立了专人,加大了催缴力度,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将突破1亿美元,(不含海淀园)创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是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有所增加。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每项合同外资额为256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48%,外商投资企业规模有所增加。 三是外资并购国企有新突破。英属维尔京群岛PEAKSTRATEGICINDUSTRIESLIMITED以12806万美元并购了五矿铝业股份公司,变为外资企业。该项目采取了股权置换的方式完成的并购。 四是从外资来源看,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香港是引资的主要地区。这几个地区吸收合同外资达15690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81.9%,其中:英属维尔京群岛合同外资13358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69.7%,开曼群岛合同外资1630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8.5%,香港合同外资702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3.7%。 五是新批合同外资集中分布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这三个行业吸收合同外资达17959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93.7%,其中:制造业吸收合同外资15100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78.8%,批发和零售业吸收合同外资1865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9.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吸收合同外资994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5.2%。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任务过半。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情况。 1—6月海淀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6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 吃类商品完成54亿元,同比增长0.2%;穿类商品完成17亿元,同比下降25.5%;用类商品完成185亿元,同比增长26.2%;其他类商品完成6亿元。 对社会集团零售额为109亿元,同比增长25.4%,对居民消费品零售额153亿元,同比增长25.4%。 (2)市场分析。 --------电子市场对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贡献加大。1至5月份全区电子市场零售额27亿元,同比85.7%。 全区排名前三位电子市场: 科贸零售额8.9亿元,同比2384.2%。 鼎好零售额8.7亿元,同比58.6%。 海龙零售额3.7亿元,同比13.6%。 电子市场的高比例增幅,拉动了整体零售额的增幅比例。 ----汽车市场销售看好。1至5月份全区汽车销售零售 额23.6亿、同比9.5%。 ----商业增量带动零售额增幅加大。由于金源购物中心、华宇购物中心等一些大型商业设施在去年上半年均未开业,所以销售额的净增带动了绝对额的加大。据不完全统计,金源购物中心上半年的销售在5.8亿元左右。 ----批发市场零售额增幅提高。1至5月份锦绣大地农副产品市场零售额1.6亿、同比232%。 ----节日市场旺盛。根据对15家重点商业企业的统计,春节节日市场销售额2.2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当代商城同比增长17.3%,双安同比增幅19.5%。餐饮市场红火,上座率和营业额均呈现走高趋势。据监测的28家餐馆酒楼的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的营业额达740万元,接待人次为12万多,仅春节年夜饭就达183万元。根据市商业信息中心海淀分中心对百货、食品、电子市场在内的共11个重点商业企业的统计,5月1日—7日共实现销售额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50%。 3、重点流通项目的建设按期进行,进展顺利。 ---永定路商业中心已于今年4月开业,商业面积2.27万平方米。 ---上地万林商业中心于今年6月份开业,商业面积平方米。 ---五道口商业中心已进入内装修阶段,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投入使用。 ---大钟寺国际广场已于年初动工建设。 ---锦秀大地二期项目的建设开始启动。 (二)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商业流通方面: ---积极做好培育消费热点的工作。 一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加,组织开展了春节和五一的黄金主题促销活动,收到明显效果。 二是重点抓好公主坟、双榆树和金源等市、区级商业中心消费市场的培育工作。尤其针对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人气不旺等问题,对其一期项目的培育和二期开业前的协调工作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对金源购物中心业主、燕莎、居然之家、金源汽茂及部分餐饮企业进行了走访,组织召开座谈会,协调各方帮助企业进行发展;协调处理了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内世纪中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招商的商户所反映的尖锐问题,保持了金源的整体经营秩序;通过在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举办第三中关村国际美食节,以宣传金源、促进金源的销售。 三是通过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中关村美食节”,已展示区域餐饮业的发展,鼓励国内外著名风味餐饮到海淀发展,逐步形成了集国内外餐饮精品于海淀的格局。 ---认真做好区域专项流通规划的编制工作。 一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出了海淀区北部新区建设进程中商业规划,以保证商业设施建设与新区建设同步进行。 二是对区域商业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工作,掌握了本区各商业中心、商业街、大中型商业设施的现状和本区在建和未来须发展的商业设施规划项目。 三是制定了功能街、区的商业规划工作。提出了区奥运行动规划和区2005-2007年特色商业街(区)、特色市场发展计划;提出了打造科学规范的IT产品特色市场、建设调整完善四条特色商业街、将海淀区建成与奥运相匹配的现代化综合型服务大区的实施方案。 四是积极推进锦绣大地现代物流项目方案的制定,召开了由物流专家、物流企业代表参加的物流专题会议并参观走访外省市物流中心,广泛征集专家意见,汲取成功经验,为建立锦绣大地绿色物流中心做好行业指导。 ---构建商业服务业体系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一是继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上半年全区新增首钢早餐连锁亭20家、便民蔬菜网点9家、超市和便利店11家;拟定了海淀区回收行业整治方案;配合市政管委对双清路整体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连同物资回收公司对公司所属的收购站点督促整改,同时探索社区回收网点连锁化经营模式。 二是做好构建建流通信息化体系的工作,广泛采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商业。于4月18日完成了海龙电子城的升级改造工作,原摊群式经营模式已全部转变为专卖式经营模式,每个经销商独自安装了POS机,实现消费者刷卡购物无障碍。 三是加快构建食品安全体系,一方面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做到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进商场、进餐馆;另一方面,针对春节和五一节日的特点,对经营场所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检查。上半年我局还对区域内盐业市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四是加快构建企业信用体系。结合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积极倡导企业开展诚信经营、无假冒伪劣等多项活动,并按照行业标准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规范商业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五是加快构建连锁经营体系,增加连锁企业店铺数量,扩大连锁业种,加快各类超市、便利店、社区购物中心等新型零售业态店铺的开发与扩张。同时鼓励汽车、服装、家政、美容美发等行业发展连锁经营。 ---认真贯彻国家7部委《关于加强粮食批发零售市场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摸清了区内粮食经营者的状况,建立完善了粮食经营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加强了对粮食市场的监控工作。 ---区内商业服务业设施无障碍工作有新的进展。 2、外经外贸方面: ---进一步做好改善投资环境的工作,主要是适应政策法规环境、改进市场环境、完善服务配套环境。 ---加大对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了部分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加强了对外资工作的战略研究,结合区内情况,探索制定“海淀区吸引外资战略发展规划”的可行性。 3、招商引资方面: ---完成了《海淀区招商引资战略与投资促进体系》的制定工作。主要包括:整合区域招商资源项目;初步建立投资项目评估模型;理顺招商引资管理体制;探索新型招商模式,完善专业化招商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营销海淀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 借素有“世界经济奥林匹克”之称的《财富》全球论坛在京举行之际,与《中国日报》合作,在该报刊登了强震撼效果的海淀宣传广告,取得了积极宣传推广海淀、扩大海淀品牌影响力的作用。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为中外企业在海淀投资牵线搭桥。 完成了加拿大宝姿集团、北美新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亨达国际控股公司、韩国中小企业技术革新协会、阿根廷圣路易斯省、丹麦驻华大使馆商务官员及特雷通集团等来华访问的接待工作,大力宣传了海淀的投资优势和政府高效高质的行政行为,为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打下了基础。 4、行政审批工作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方面: ---及时做好各项行政审批工作。其中: 为73家外商投资企业办理各类变更事项92项,增资2466万美元,同比减少79%(因去年通用首创水务增资1亿美元)。 审批加工贸易合同110个,合同变更31个,验厂办理生产能力证明29个。进口料件总值2134万美元,同比增长2%,出口制成品总值3240万美元,同比增长1.7%。 初审境外企业6家,其中境外企业增资1家(500万美元),境外加工贸易企业1家;境外企业及代表处设立4家。 初审加油站设立2家,变更6家,变更项目9项;为20家企业办理了加油站年审;核发粮食收购资格许可3家。 初审上报典当行企业3个,设立分支机构1个。 为89家企业办理了来华工作和访问邀请函。 ---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开展了《北京市商场、超市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和《北京市餐饮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宣传和贯标工作。向企业下发“规范”1000余册。 “两会”期间对7个代表驻地周边的88个商业网点进行了摸底和检查。两会期间,大中型商场、超市共接待委员、代表2436人次,车辆951辆,圆满完成“两会”安全工作。 “春节”、“五一”期间制定了安全检查方案,共出动车辆10余部,参加检查人员30人次,对50余家商场超市进行了安全检查,并建立检查档案100余份。 为配合文明办做好海淀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由局领导带队对区内24家商场、连锁超市及便利店进行了“迎检”前的安全及食品卫生检查。 粮食统计和监测完成了粮食月报表统计工作;完成了对放心粮油品牌、品种、规格、产地的统计;调查统计了粮油信息监测网单位基本情况;完成了五一节粮油市场供应量统计工作。 (三)优化商务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1、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创造优质的行政许可环境。 重视做好一站式办公、全程、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系列ISO9001质量认证工作,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水平、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为企业开办等提供便利。 ---梳理了政务公开的内容,制定了政务公开的制度。 ---制定了本局网站重建方案和建立海淀商务信息系统方案。 ---建立了商务局全程审批制,每个岗位都做到了“人员明确、任务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明确”,并做到一岗双人,保证企业办事随来随办。 ---建立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变更、加工贸易、境外企业设立、典当行、成品油零售企业设立、年审、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等法律、法规库,有可供查询的法律、法规120个。为方便企业办事,完善了合资、合作企业合同、章程,外资企业章程的参考格式。 ---完成了各类企业档案库的建立。截止6月份,我区外商投资企业共有1030家,加工贸易企业110家,取得了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849家,现有境外企业5家,典当行企业7家,粮食收购企业3家,成品油零售企业90家。 上半年,我局共接待前来办理审批、审核事项的企业共计1400人次,接待办理来华邀请函的单位133人次,均做到事项办理清晰、简捷、公开,各项数据的统计、接收、上报做到按时、准确。 2、努力做好商务环境的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对西区商务环境进行了大力整治: 配合做好西区交通组织方案的实施,确定了西区地下停车收费低于地上停车收费的方案,以充分利用地下停车资源,解决西区停车难的问题。 取缔无审批广告牌匾160余块(处),6000余平米。 针对无照经营及“黑车”拉客问题,加大打击力度,查处无照经营610起,暂扣三轮车114辆,自行车28辆,没收散发小广告3万多张,罚款38450元。 查处非法点位促销活动5起,拆除促销棚52个,拆除展台5个。 清理各种垃圾、无主渣土70吨,拆除违法建设750平方米。 查收盗版光盘10353张。 完成了海龙电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 二是对回收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对无照经营、非法活动组织了两次联合检查。 三是制定了大钟寺、四道口周边地区脏乱扰民问题的整治和改造方案。 3、加强协调,努力为企业服务。 一是按照企业的需求和政策的可能,为6家企业申报了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 二是对奔驰中心进入百旺绿谷汽车园及上汽营业执照牵址落户百旺绿谷汽车园、麦德龙与大钟寺国际广场项目矛盾、五棵松等重点项目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牵线搭桥等问题进行了协调和帮助。 三是为帮助山后地区农民解决卖水果难的问题,及时制定了《关于解决我区农村地区卖水果难问题的方案》,并组织召开了由工商、城管、交通部门、苏家坨镇等五个镇和我区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场、企业、学校等100余人参加的海淀区水果产销对接会,收到好的效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版权所有 1、上半年,吸收外资增长主要靠1--2个大项目的带动,去除这一因素,总体规模仍然偏低。在实际工作中“重外资,轻外贸”的观念仍然存在。 2、商业企业诚信度的问题日渐突出,普尔斯玛特拖欠供货商货款和世纪中复在未经开办服装市场的资质下进行招租而引发群体上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3、社区商业发展还不平衡,新建区好于老城区,部分地区买菜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拟于7月份召开海淀商务工作会议。会议将明确“新商务”概念,提出海淀商务工作思路,颁发《海淀区招商引资战略与投资促进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稳步增长。以进一步统一对做好全区商务工作的思想认识,对商务工作进行定位,通过优化商务环境、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促进流通现代化、促进投资促进先进机制的建立、促进招商引资资源的整合和联动等,发挥商务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努力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稳步增长。一方面,要做好原有消费点的扶持工作,抓住夏季和十一的消费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使其稳中有升。另一方面,做好新消费点的调研和培育工作。尤其加强对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的统计和税收管理,充分发挥电子市场的升级改造对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拉动作用和改善对锦绣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零售业务的统计管理三方面的工作,确保完成本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0亿,比上年增长10%的目标。 (三)积极协调五道口、大钟寺等在建重点流通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按期投入使用。 (四)努力推进区域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重点做好锦绣大地现代绿色物流中心项目的推进工作和中关村数字物流港的完善工作。 (五)制定海淀社区商业服务工作方案,加大社区服务的覆盖面,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品质。 (六)积极参与第8届中关村电脑节的相关工作,并以此促进《海淀区招商引资战略与投资促进体系》的实施,创新招商方式的完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招商引资数据库,实施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与针对性;创新招商引资、投资促进的各项工作模式,实施营销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的效率与目的性。 (七)努力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安全、良好的市场环境。要认真做好7个行业经营场所的行为规范专项整治工作;做好努力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行为的整治工作。要严格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制定下发的法律法规,继续抓好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切实抓好《北京市商场、超市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北京市餐饮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北京市洗浴场所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贯彻落实工作,坚决杜绝重大问题的发生。要加强对区域粮食市场的统计、监测和监管工作,保证粮食市场安全、有序。 (八)进一步做好税源建设工作。对陆续落户在海淀的企业大户做好税源跟进工作,同时保证现有在海淀注册的企业税源不流失。抓好重点项目的税源工作,与开发商共同做好引进商户在海淀的纳税源。 (九)进一步加强内外贸系统行业协会的建设。支持中国国际商会海淀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淀支会和海淀商联会工作重组后的各项工作开展;支持海淀饮服协会、海淀再生资源协会、海淀电子市场协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协会在招商引资、行业管理、行业规范、行业自律、行业技能培训和市场促进等职能作用。 (十)努力发挥我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用。要按照“虚拟政府”的要求,创新行政管理的机制、手段和方式;完成政府质量认证工作,提高行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继续开展为纳税人服务活动和专项行政效能监察,进一步转变作风,加强服务、为民办事。

篇(10)

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到市、区职业介绍中心或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所站登记后,工作人员按不同类别进行记录,并将信息发到社区,由社区组织开展相应的就业服务。社区对登记的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动态跟踪管理,用红、黄、蓝、绿旗的形式,公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状况和服务标准、内容及招聘信息。红旗代表已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黄旗代表自主择业困难,需要进行职业指导的下岗失业人员;蓝旗代表经职业指导后仍未能就业的困难群体;绿旗代表有就业愿望的特殊困难群体。

二、抓好指导服务

上一篇: 手术室护士工作总结 下一篇: 三年级册英语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