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3 14:20:08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审计监督已深入到经济的各个环节,成为规范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经济警察”,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近年我国也出现了不少的审计诉讼案件,如深圳“原野”事件,北京“中诚”事件及海南的“琼民源”事件,以及在证券市场中出现“银广厦”特大造假案,“三九医药”的虚假会计信息等事件,人们对个别的“经济警察”的讨伐声也时有所闻,审计已面临“诉讼爆炸”年代,所有这些都向整个审计行业,包括社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等敲响了警钟,审计风险不可避免地提到了议事日程。我们的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工作进入了一个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的新阶段,如何降低审计风险,规避与防范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审计风险成为现代审计人员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风险的种类与形成的原因

《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的不适当的审计意见的那种风险。在审计的实践中,根据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审计环境)形成的审计风险和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两种。

(一)电力行业外部因素(即审计环境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有:

1.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导致的审计风险。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一切经济行为均要有法可依。但目前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涉及电力行业内部审计方面的法规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情况导致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然辅以大量的职业判断去认定某一审计事项,而这些主观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取决于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经验,就会存在判断失误而产生审计风险的危险。例如:对某第三产业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公司有不少临商发票是雇用民工做土建工程的,而国家法律和电力行业的规章制度现在又没明文规定某类工程中民工费占多大比例,这些临商发票是否真实合法只能由审计人员靠经验去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就会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客体的复杂化,经济业务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也给电力行业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产生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例如:对某一电力行业内部集团公司的审计,它既有集团公司与外面各单位的经济往来业务,又有相关联的下属各单位的各项关联业务,错综复杂,给审计带来一定难度,一旦取证不足,判断失误,就会形成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诚信度差,故意阻扰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有意提供一些不真实、不完整、虚假的经济信息资料,加上舞弊现象日益增多,手法越来越高明,使审计人员无法深入细致地审计,造成认定不全面、不客观,审计结论不真实而形成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例如:某一单位为了私设“小金库”,制造一些虚假的工程项目,列支一些并非真实的材料费与人工费支出来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对这一类虚假的信息资料的审计,一旦认定不准,形成审计结论失误就会存在审计风险。

4.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受到本单位保护主义、小集团的干扰,不能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的职能,对违纪违规问题不让上报,或避重就轻,不能依法处理而形成审计风险。电力行业内审设在企业内部,“饭票”“党票”等在单位领导手中,个别单位的内审部门无法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职能,有相当多的县级市的电力行业内部审计根本就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在政工部门或财务部门对于领导不让报的违纪行为,审计也只能避重就轻,使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无法避免。

5.由于本单位领导或上级单位安排审计任务繁重,工作量太大,情况复杂,难度大,要求高而又无法过细地深入调查研究,影响到审计的质量。特别是对电力行业内部单位领导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如果项目时间过短,应涉及到的审计领域却无暇顾及,容易因遗漏而产生内部审计风险。

6.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由于国际国内所普遍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均衡,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上也允许审计风险的存在。例如:为了降低审计成本,审计时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与分析性复核方法,必然导致审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审计误差,形成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

(二)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有:

1.由于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取证不充分,证明力不强,而形成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因取证不足、过程不清、引用法律不当、审计资源利用不充分而妄自下审计结论,或者在审计过程中,不加分析地套用被审计单位的自我陈述、自我检查、自我报告、年终工作总结等,未加复检、分析、判断就引用,直接作为审计证据,从而造成审计结论错误而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遵循审计规范,没有按审计程序来开展审计工作而造成判断失误,形成审计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方案不周全、组织实施不衔接,使审计内容遗漏,或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样本量过小,或只有样本数量,不求样本质量,对一些异常的事项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审计深度不够而形成的审计检查型风险。

3.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高,作为审计实施的主体,经验与能力有限也会形成审计风险。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例如:在某一项目的审计中,由于对被审计单位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认识不深,专业技能不强,对复杂问题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而存在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不强,从而形成控制型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才能更好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否则,审计风险会趁虚而入,影响审计质量。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如遇有一些错综复杂的业务,发现有异乎寻常的现象,要一查到底,不能毫无责任心地放弃不理,或毫无风险意识,懒得加以分析判断,造成审计失误。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多种多样。要控制审计风险,不但要对已发生的审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限制,更主要的是如何去避免、消除、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风险未发生之前就进行规避与防范。

二、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分,内部因素是主动的,外部因素是被动的。要规避与防范这些审计风险,就必须关注对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引导、改造和转化,使其成为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积极因素。

(一)外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1.对由于国家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及滞后而形成的审计风险。除了国家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外,还要求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工作水平,对一些复杂而又无法可依的事项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取证,作出科学的判断,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以避免审计风险。例如:对某工程项目审计中,对出现的民工费等临商发票,作为外审部门可以到施工单位进行取证,以判断发票的真实性;内审部门则应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分析本工程的各项成本及工程量的关系,判断民工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这样才能避免审计风险,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

2.对于由于审计客体的复杂化,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元化等原因,而使审计难度增加,可能造成的审计风险,也要从主观因素上寻找突破口。在审计的前期阶段,就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对各所属单位与外界之间及各相关联企业之间的各类型业务进行分析,论证要足够,判断要准确,论据要充分,才能避免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被审计单位干扰审计工作,诚信度差,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资料,加之舞弊现象日益增多,手法日趋隐蔽,要规避与防范由此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就一定要建立“双向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等相关人员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可靠。尤其对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资料、坏帐、资产盘盈盘亏、报废损失、帐外费用或其他一切经济资料必须合法、合理、真实、完整,谁违反承诺谁负责任,分清责任以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4.对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小集团干扰,对审查出的问题不让上报或强硬要求避重就轻的,应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质量控制,应建立与完善审计项目负责制、审计业务复检制、审计质量追究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哪一环节哪一位负责人不让报出审计结果或要求避重就轻的,就由哪一环节的负责人签署意见及签名,分清责任,避免审计风险。

5.对于由于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安排审计项目过多,工作量大,难度深,要求过高,无法过细地审计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应对有关审计项目进行分类,注意抓住重点,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审计资源,在进行审计时环环紧扣,抓好审计计划控制、审计作业控制,审计取证控制、审计报告的控制等工作。在充分权衡审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抽样审计方法,以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6.对于由于国际及国内普遍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以节约审计成本,使成本与风险均衡而形成审计风险,这些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应在尽可能范围内减少风险,如:可以任用一些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判断能力强的审计人员负责审计项目,既节省审计成本,又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二)内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1.对于因为审计人员取证不足,证明力不强而作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产生的审计风险,应加强对审计取证的控制。取证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审计结论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鉴证、分析、综合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质量的好坏,结论的可靠与否,取决了审计论证的数量与质量。取证时应在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突出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与充分性,以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2.由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按照审计规范、审计程序进行工作而形成的审计风险,应从主观上抓起,要求审计人员抓好自身建设,多学习理论知识及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按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层层过关,环环紧扣,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3.由于审计主体――审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工作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复杂的经济环境审计,对难度大的经济事项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而造成的审计风险,就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文化,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部门应配备一些高质素的专业人才,并定期地对原有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后续教育,以增加知识面,提高审计质量,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4.对于由于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而引起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则应从职业道德及风险意识教育着手。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核心。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只有全体审计人员有强烈的控制风险的欲望,搞好审计人员自身的建设,做到“五个不能:本职工作不能在我手里出现差错,领导交办的事情不能在我手里延误,办理的文件不能在我这里出现积压,基层来办事的同志不能在我这里受到冷落,公司的形象不能因我受到损害。” 审计风险才能成为可控风险,才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 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多样化

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以上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逐一剖析其规避与防范的方法外,还可以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具体运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1、是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PDCA循环法是质量管理中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它将质量控制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不断地循环往复。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此法将制定审计计划、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取证,形成审计结论等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增加审计深度,在循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抓好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2)

实际上,审计权力运行中大量存在的廉政风险的核心理论基础是“权力寻租理论”。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从实质上来讲,寻租是一种“权力的寻租”,是既得利益集团或个人用“手中的权力影响公共决策的过程”,从而为自己牟利的一种活动,巴格瓦蒂将其称为“寻求直接非生产性利润”,即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而解决权力寻租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权制衡。2010至2011年,陕西省审计厅对我国审计机关廉政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对15个被审计单位纪检监察部门或财务部门人员进行座谈以及对省厅机关、咸阳市审计局及其所属彬县、旬邑、淳化等3县审计机关共5单位部分业务和综合部门人员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4分,问卷有效率为84%)。该问卷调查作为“提升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制度化水平”专题调研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旨在为领导决策和完善审计机关预防腐败制度提供第一手资料。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一些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相关规定不明确、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监督不到位等是审计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寻租可能的主要原因。

审计系统惩防体系构建的方案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审计廉政风险及其惩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审计惩防体系建设进行了设计与思考。具体如下:

审计机关惩防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针对审计机关廉政风险及其防控运行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监控管理机制、防范预警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等方面全面构建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为防范审计机关廉政风险、杜绝腐败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结合陕西省审计机关惩防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本文认为审计机关惩防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引导机制(1)教育培训。主要包括:教育培训目标与重点;教育培训范围与内容;教育培训方式与方法等。(2)廉政文化。主要包括:廉政文化构成要素;廉政文化建设形式;廉政文化示范标准等。(3)效能考评。主要包括:效能考评重点内容;效能考评分析指标;效能考评方式类型等。

2.监管制约机制(1)内部监管。主要包括:党内监管制约;审计执法督察;风险排查处理;廉政跟踪监控;工作目标考核;廉政责任追究等。(2)外部监督。主要包括:廉政纪律公示;廉政信息畅通;廉政意见交流;廉政动态撑控;廉政执行反馈;廉政责任评估等。

3.制度保障机制(1)组织保障。主要包括: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实施细则;廉政建设协调例会与考评制度等。(2)现场管理。主要包括:审计现场组织与调度管理;审计现场沟通与协调管理;审计现场时间与进度控制;审计现场信息与总结管理;审计现场管理信息化等。(3)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权力分设制度;同城报送规定;经费自理办法等。(4)廉政制度。主要包括:审计廉政“八不准”及其补充规定;审计廉政建设工作实施纲要;审计廉政与效能巡查办法;审计组廉政责任规定实施办法等。(5)风险防控与廉政风险目录。主要包括:审计质量风险与廉政风险目录;审计廉政情况报告分析;审计廉政预警分析指标与评估体系;审计廉政预警防控方式与智能化等。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3)

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风险已成为各单位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因此,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本文将围绕审计风险中的抽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

审计抽样,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与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的结论的过程。审计抽样必须符合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二是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三是审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该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的某一特征。

(二)审计抽样形成的原因

产生抽样审计的主要原因包括: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企业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不断的增多,会计记录日趋复杂,审计人员如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详查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这样成本太高而且也十分困难。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审计抽样技术得以产生与发展。

2、符合成本与效益的原则。按审计重要性原则,审计人员无需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判断,只要能恰当运用抽样技术,通过对局部样本进行审查,就可推断总体的特征。

3、审计结论可靠性较高。统计抽样是按经济统计数学概率论原理科学的确定抽样规模,抽样风险不但是可预知的,也是可控的。

二、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所谓抽样风险指的是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结论存在一定差异的可能性。

(一)控制测试中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包括两种:信赖不足风险及信赖过度风险。首先,对控制测试中信赖不足风险的防范。信赖不足风险指的是推断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这一风险与审计的效率有关。但信赖不足风险对审计结论并不影响。防范这一风险的有效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要客观公正的进行抽样审计评判,并不断增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其个人经验及职业判断力。

(二)控制测试中信赖过度风险的形成及防范

信赖过度风险指的是将审计抽样用于控制测试时,推断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这一风险盒审计效果有关。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这一风险更易导致其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所以对这一风险要予以关注。只有在一定的可信赖程度即一定的信赖过度风险水平下才可以科学地确定可容忍误差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采用统计抽样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可根据概率论原理设计并选取样本,根据样本结果推断内部控制)特征。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可信赖程度与可容忍误差水平。只有在一定信赖过度风险水平下,才可科学的确定可容忍误差的水平。所以只有统计抽样才可科学的建立信赖过度风险和可容忍误差间的关系,将信赖过度风险控制在5%-10%之间比较适宜。

(三)细节测试中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通过检查财务报表各项目数据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来取得做出审计结论的直接证据,这是细节测试的主要目的。误受风险与误拒风险是细节测试的抽样风险类型。

首先,误受风险的形成

所谓误受风险指的是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无重大错误实际上却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账面金额实际上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判断无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一般会停止对该账面金额进行继续测试,并根据样本结果做出账面金额无重大错报的结论。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果,因此对误受风险进行防范就需注册会计师予以特别关注。

其次,误拒风险的形成

所谓误拒风险指的是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而实际上并无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误拒风险对审计效率将产生一定影响。在这一风险中,注册会计师会扩大细节测试的范围,并考虑获取其它审计证据,最终得出恰当的结论,因此,审计效率就可能降低。

对这两种风险进行防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建立健全风险责任制度,明确职责范围。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操作、有人监督、有人考核。这样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还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其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会计师事务在招聘专业人员时,要严把入口关,并注意对现有注册会计师进行不断的后续教育。让每个注册会计师都有机会吸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以免给事务所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4)

1.1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使得审计人员或者审计组织出具的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受到相关者的指控,进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1.2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特点

客观性。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它普遍存在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并且存在于所有的审计业务中。审计结论只要没有得到充分验证,就有存在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时效性。审计风险只存在于具体审计业务的某一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一旦超出了这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审计风险就会自动解除。一般来说,从审计工作的开始到得出审计结论,是审计风险的形成期间,从审计结论的得出到审计结论的验证,是审计风险的承受期间,审计风险的形成期间和承受期间共同组成审计风险期间。

可防范性。审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说审计风险是无法控制、无法防范的。无论哪一种审计风险,通过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的主管努力都有控制和防范的可能性,都有可能不引起审计责任。

不可消除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控制可以防范的,但是无论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怎样努力,都只能是降低审计风险,而不可能消除审计风险。原因在于:一方面,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风险不可能被消除;另一方面,防范、控制审计风险涉及到成本效益原则,降低审计风险必须要投入相关的资源,如果投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入的资源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有可能得不偿失。

2.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2.1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风险

我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仅要履行自身经济监督鉴证的责任,还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服务,从而得到经济报酬。履行职责与追求利益的矛盾是导致一些舞弊、造假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利益追求驱使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丧失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就是一个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的必然属性。审计行业收费标准较低、审计风险大、客户关系十分复杂等诸多原因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负担。尤其是最近几年加入了wto之后,我国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外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步开始涉足中国地区,这大大加重了中国会计职业的激烈竞争程度。因此,为了生存和追求利益,很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丧失独立性,为了招揽客户、获取不正当利益,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

2.2被审计单位舞弊的风险

如今会计造假账现象已十分普遍,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逃避国家税收而对会计账目进行粉饰造假,假账真做或真账假做,甚至凭空捏造虚假业务,而且舞弊手段越来越多,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加大了审计风险,也使广大社会公众、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体系遭到质疑。会计舞弊很多都是企业或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所为,他们基于各种原因,对企业会计账目及财务报告进行造假,造假花样层出不穷,仅靠注册会计师搜集证据和查看企业会计账目很难发现,这大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

2.3审计人员对风险导向审计认识不足

许多注册会计师没有准确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对如何操作运用却一知半解,水平仍停留在对账水平上。实务操作时,注册会计师由于缺乏经验,面对收集的与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有关的大量信息,不能把业务范围扩展到会计账簿以外相关的信息和证据,对业务随便敷衍,搞形式主义,这些都导致了很多重大风险的产生,不能真正发挥风险导向作用。

3.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3.1业务承接阶段的审计风险控制

接受被审单位委托、签订业务约定书是审计过程的首要环节, 会计师事务所对这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如何, 直接影响审计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根据规定的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审计业务, 应当考虑客户的诚信与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以及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具备承接业务所需要的时间与资源,是否具备执行业务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与能力, 直接决定审计项目的成败。从我国目前的会计市场看,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较窄,基本上是处于买方市场状态,事务所之间的业务竞争比较激烈。在此情形下,会计师事务所应更加重视审计风险的控制。对于超出自身经验、学识和能力的项目,应本着降低风险重于降低成本的原则,寻求外界专家的帮助。

3.2审计实施阶段的风险控制

通过审计程序控制审计风险。审计程序包括审查的内容与运用的方法。审查的内容可分为与财务报告可靠性有关的内部控制及财务报告两个部分;审查的方法有检查文件、检查实物、观察、函证、分析、询问等。通过审计程序控制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应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便合理保证审计后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

通过审计证据控制审计风险。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所使用的信息。只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才能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的数量要求,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要求,其含义是审计证据在支持财务报表认定或发现其中的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过程就是收集、评价和运用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在审计过程中,应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G5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157-02

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呈现跨越式发展,高校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增多。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不断拓展,审计风险也逐渐被高校所重视,正确认识和有效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已经成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研究其成因及防范对策,对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护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内审风险形成原因

(一)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形成的审计风险

随着高校内审工作的转型及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效益审计的逐步开展,审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校内审人员审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审计工作主要通过财务及相关资料发现和查证问题,而有些问题不一定反映在会计及相关资料中,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审查,未能结合以内控制度及国家法规等尺度来测试,这不能确定审计重点,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会加大审计风险。

(二)审计人员自身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内审工作由于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宽,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财务知识,又要熟知工程审计知识,并了解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等知识,还要具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带来审计风险。

(三)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审计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法律环境变化快,而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尚未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进行配套修改制订,会计制假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些二级财务部门,常常在会计资料上做文章,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无形中会给内审工作带来审计风险。

(四)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形成的审计风险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具备健全有效性,财务管理混乱或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但执行不力,有效程度不高,形同虚设,审计部门又未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等进行系统评审、缺乏认真调查和测评,以确定具体项目审计的程度,这极易引发审计风险。

(五)审计的独立性缺失形成的审计风险

按照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般准则”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这表明国家对其有严格要求,在机构设置上,单位应是一个独立行政机构,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任务时,也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出具的审计报告应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其公正、客观、独立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独立性往往受到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影响,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二、防范高校内审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活动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高校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方式之一。内审人员可以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来协助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应充分关注这一有效方式,利用、指导、推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开展,促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完善。

(二)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做好高校内审工作的保证,同时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这包括:1.提高内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所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2.实行定期轮训制度。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三)从实施层面来规避审计风险

1.要严格内审程序,内审监督活动应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在实施审计时要严格履行《审计法》的有关审计程序和审计署第6号令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不得忽略和违反程序,要杜绝因违反法定程序而给复议或诉讼带来的风险。

2.要严格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执行三级复核制度,要实行层层把关,层层落实责任,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顺利实施,降低审计风险。

(四)创新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

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经济效益的好坏、履行经济职责情况等进行评价,这就意味着用传统的观察、比较、分类等审计的老办法已不合时宜,要在审计中运用结构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以扩大审计的广度,获取更充分的信息,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再通过分析判断,对被审单位做一个尽可能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降低审计风险

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纪委、组织、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的工作合力,及时交流和沟通,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达到分担审计风险的目的。特别是要加强与组织部门和纪委监察部门的协作。通过与组织部门的协作,可以根据组织部门的要求及审计部门自身的审计资源,安排审计计划;通过与纪委监察部门的协作,可以利用纪委监察掌握的线索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报告审定前,还可以通过对审计报告的会签,让上述各部门根据其掌握的信息,协助研究分析审计结果,确定重要审计事项或审计较难做出结论的审计项目,以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随着内审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内审风险防范尤为重要。因此,内审及审计人员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面、系统、综合的管理工作中,使审计主体能对各种审计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和处理,并用最小的审计风险成本实现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达到最理想的审计效果。

武 岩: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探析[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6)

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 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 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 ,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 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 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 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

2.4 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 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7)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超级秘书网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8)

关键词 :审计风险;原因;防范管理;控制对策

审计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我国逐渐出台各项政策,为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审计制造合适的政策环境。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的审计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同时在审计过程中也存在了更多的风险,如何在新环境下防范审计风险也成为了各个事务所等企业的重要内容。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一)涵义理解

近年来,我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审计风险的涵义。

不同的学者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各不相同。比较有权威的,就是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 年公布的著作中指出的,审计风险指的就是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个涵义将审计风险概括为了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可是在实际的会计实务中却是不对的。也就是说,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可能性;第二个方面就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审计风险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构成,即审计的固有风险、审计的控制风险以及审计的检查风险三个要素。审计的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审计的控制风险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而审计的检查风险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环境和国家新政策的日益复杂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家推出了新的会计准则,这些都使得审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政策日益复杂化。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技术能力都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新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了会计核算的自由裁量权,这导致财务数据更容易被操控,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时将面临更大的难度。

(二)企业的审计机制不够合理,基础比较薄弱

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机构并没有明确审计机构要如何设置,导致我国一些企业只能结合自身的情况和经验来设置审计机构,并没有构建合理的审计机制,导致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这可能会对审计的检查、评价等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审计职能的发挥遇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激烈竞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展,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在中国开展业务,另外大量的中国本土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断涌现。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事务所为了承接更多的业务,不惜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来为客户提供服务,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与企业之间勾结,帮助企业掩盖其财务造假的行为。

(四)注册会计师与我国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够对称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市场经济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企业所有的财务信息都进行掌握和了解,企业管理者很容易隐藏或者修改会计信息,这会给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产生影响,进而提高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管理与控制策略建议

(一)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及专业技能建设

首先,要不断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时加大对其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会计师事务所要构建一套控制和考核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的道德体系,并加强对其工作的监管力度。其次,要不断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其熟练掌握和应用新的会计注册,从而避免客观出现的审计风险。

(二)拓宽科学审计的范围,更加合理地设置审计机构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渐从财务审计的狭窄范围拓宽到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等评审内容方面。同时,审计的方式也能够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及审计软件的辅助,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增强审计准确性,降低审计风险。所以,应该拓宽科学审计的范围,更加合理地设置审计机构制度。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审计方法,其主要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作为导向来进行独立审计工作。这种方法的应用特点主要在于,企业要对审计工作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测算和风险评估。通过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有效的规避审计风险。

(三)明确审计目标,分析审计环境

事务所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的业务范围以及经营管理的实际状况来对审计环境进行分析,并明确审计目标,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难以控制以及不可控的审计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规避;对于可控的审计风险,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防范工作,例如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准备金或者风险保险的手段,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四)创新审计方法与手段

针对新形势下审计风险问题,事务所应该不断改革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结合审计中存在的不足和风险,寻找更高效率的审计方法,从而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能力。例如,国际公认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审计方法。另外,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不能仅仅通过分析财务数据来执行。财务数据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并不能通过财务数据呈现出来,因此一定要对企业财务数据之外的各种因素加强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五)事务所要健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

事务所要健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做好审计风险的评价和评估工作。首先,事务所内部控制部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即能够准确及时的对事务所未来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进行辨别,引导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事务所应该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在风险被识别之后要对其进行评估,衡量其对事务所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并根据相关的数据和模型分析风险所处的级别和可能发来的损失程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另外,事务所应该针对风险选择科学的风险应对和防范策略,即结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对风险进行应对和防范,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最后,在风险应对策略制定之后,还要大力强化执行力度,各个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将内部控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并建立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督促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执行。

(六)改善我国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同时强化培训力度,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素质

审计风险的防范还需要有着完善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首先,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其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自我约束,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杜绝主观的会计造假行为;其次,要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企业会计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相关的会计技能,并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避免客观上的会计信息失真。与此同时,强化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专业技能方面的实践能力,从源头上保障审计业务素质。也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审计工作者在审计工作的时候,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从思想上保证审计的质量,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率地完成审计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

四、总结

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的审计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本文作者结合我国审计风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审计风险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了我国企业防范审计风险的完善对策建议:通过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及专业技能建设、拓宽科学审计的范围,更加合理地设置审计机构制度、明确审计目标、分析审计环境、创新审计方法与手段、健全事务所的审计风险防范体系,以及改善我国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同时强化培训力度,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素质来提升我国企业审计风险的防范管理与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伟权,李珂.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9)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www.lw881.com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074-02

1审计风险的含义

从目前来看,对于审计风险的具体含义,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但是对于审计风险的基本表述都是较为一致的。审计风险指的就是在会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误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之后发表的不适当的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其主要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检查风险,而前者又可以细分成固有风险以及控制风险。

2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探讨分析

21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原因分析

(1)目前法律环境不健全

我国跟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还都是不太健全的,很多政策以及制度之间都存在着要求上的差异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这就给审计带来了难度以及相应的风险。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进行,出现了各种新问题,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等还都没有得以出台。所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没有相应的政策以及法规来作为依据的。这就导致出现了更多法规性的审计风险。

(2)审计对象的复杂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企业的经营范围也是越来越广,相应的就扩大了审计的范围以及增加了更多的审计责任。企业的经济业务是越来越复杂的,这就会导致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面对很多之前没有面对过的任务,难以胜任工作任务而增加审计风险。

(3)人们更加依赖审计意见

目前随着各项审计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审计在维护经济建设健康稳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审计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护市场健康稳定运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对审计开始有越来越高的期望,很多人都希望可以通过审计来检查在会计报表中出现的所有错误,但是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社会以及审计主体对审计工作的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清晰就导致:一旦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出现了失误,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这就增加了审计风险。

22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分析

(1)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在影响审计风险的主观因素中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最为主要的一点,如果审计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能力,那么审计工作的风险就会较低。一个优秀的审计人员不仅应该具备会计、财务、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对外语以及信息技术等有相应的掌握。审计工作需要的是一种从始至终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如果审计人员在判断能力以及工作上出现失误,那就会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的责任感

执行审计工作的主体是审计人员,他们的责任心就会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现在许多会计事务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客户,会通过降低其服务的质量来压缩审计成本,这种缺乏责任心的审计人员就会形成更大的审计风险。尽管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已经压缩了很多成本,但是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判断抽样以及对账工作。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够的话,那么在判断抽样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导致抽样样本无法代表其总体的特征而出现审计风险。

(3)现有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现在的审计工作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采用了抽样审计的方式通过样本审计来推断总体的情况,但是样本审计与总体审计之间肯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如果没有能选择合适的样本就会导致最后的审计结果无法真正地代表总体的情况,就会出现审计风险。

3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探讨

31从客观方面来探讨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1)健全审计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开始涌现出许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如果没有建立起审计制度可以依赖的法律制度和环境,那么审计从业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是很难开展其工作的。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我们应该要注意区分会计责任以及审计责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

为了能够尽量的避免审计风险,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工作之前我们应该充分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一定的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是行业的状况以及外部法律和监管环境等因素;第二是被审计单位自身的性质;第三是被审计单位对于政策的使用状况;第四就是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目标以及经营上的风险; 第五就是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控制。

(3)建立起有效的审计协查机制

从目前来看,我国主要的审计机制有三种类型:第一是政府审计,第二是社会审计,第三是内部审计方式。这三种审计方式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协查机制,也就是说在具体审计中可以彼此利用以及转化各自的审计结果。这种协查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经过了审核得到认可的审计结果可以在安排项目时免予审计,第二就是可以利用审计资料来深入的进行审计。建立起这种审查协查机制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发挥各自的功能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并且通过协查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32对于审计风险主观原因的防范措施探讨

(1)要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招聘从业人员的时候要严格控制质量,对于知识和技术不过关的人不能聘用;其次,对现有的审计从业人员应该进行后续的培训来加强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其专业能力,让其可以更加适应目前变化迅速的经济环境; 最后,加强道德素质教育来强化其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要始终做到独立并且客观地对待审计工作。

(2)建立审计责任制度,选择合适的方法

首先,审计工作者应该根据自己接受到的审计任务来选择一个与被审计对象最为合适的审计方法,对于一些风险性较高的审计事项比如繁杂的经营业务或者企业内部管理中较为薄弱的、流动性较强的地方,要能够用足够的耐心和专业态度去面对,要适度的扩大审计面和增加样本数量来对付这些容易出现审计风险的项目。同时,建立起审计机构内部全面的质量管理制度也是必需的,基本的内容就是要明确内部每个层次、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等。

4结论

审计风险是具有客观性的,也就是说可以防范以及控制但却是无法从根本上避免的,目前随着我国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审计风险也在变化中,并且审计风险的防范难度也在逐渐增大。但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出现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正平,王海东我国电信企业内部审计如何协助管理层实施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2009 年度全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9.

上一篇: 护士上岗前培训总结 下一篇: 幼儿教育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