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运动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6:14

曲线运动教案

曲线运动教案篇(1)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2、导弹做曲线运动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曲线运动教案篇(2)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综合考虑课堂时间和学生参与两方面因素,笔者利用生活中的器具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探索与改进,经过教学检验,效果相当好,以下是实验的改进情况.

2 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

本实验选用器材有:直径2厘米左右的小钢球一只,儿童火车玩具中的弧形导轨一段(粗钢丝难以在端点弯曲,且厚度难以达到要求),8K白纸一张,滴管(或针筒)一只,墨汁一瓶(墨水的粘稠度不佳,不容易粘附在快速通过的金属球上),记号笔一只.

实验流程为:先沿着导轨内侧用记号笔画一段曲线,一直画到导轨端点处.用滴管吸少量墨汁,滴在小钢球沿导轨内侧运动出导轨的端点处,滴5滴左右,呈细长型.用手带动小钢球(有点旋转最理想),使其沿着轨道内侧运动,它通过墨汁区后,就在白纸上留下一条与曲线相切的直线(或间断的点,可以用直线连接),用实物展台展示实验过程,直接验证了学生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切线方向的猜想.如图3所示.

3 对演示实验2的改进

实验器材为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实验时,先让水从瓶口流出,呈一条直线,如图4.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不与瓶子以及水流接触,实现水流运动轨迹变为曲线.学生提出用嘴吹的设想后,请一个学生上前协助实验的演示,其他学生观[lunwen.1K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察并思考让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如图5. [2]

这个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容易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习兴趣,更能提升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物理现象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可谓是一石三鸟.

此外,还可以对演示实验2做如下改进:教师手拿一截粉笔,请学生思考,如何让它在空中做直线运动.学生思考并提出方案,主要为竖直向下的直线运动和竖直向上的直线运动,教师按照方案演示,并将它的运动轨迹示意图画在黑板上.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让它在空中做曲线运动.学生思考并提出方案,教师按照学生的方案将粉笔头斜抛出去,并将它运动的轨迹示意图画在黑板上.最后请学生结合两种运动轨迹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这个实验取材极为简单,就是我们课堂上随手可得的粉笔.但是,它的演示效果丝毫不比教材上的设计逊色.

4 一点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迁移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具备创新思维.在教学环节上也就是体现为结合教学设计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取舍,本着最优化的方案,使教材为教学服务.通常可以利用随堂创新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生活中常用器具用于实验演示,拉近学生与物理现象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忱,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曲线运动教案篇(3)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综合考虑课堂时间和学生参与两方面因素,笔者利用生活中的器具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探索与改进,经过教学检验,效果相当好,以下是实验的改进情况.

    2 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

    本实验选用器材有:直径2厘米左右的小钢球一只,儿童火车玩具中的弧形导轨一段(粗钢丝难以在端点弯曲,且厚度难以达到要求),8K白纸一张,滴管(或针筒)一只,墨汁一瓶(墨水的粘稠度不佳,不容易粘附在快速通过的金属球上),记号笔一只.

    实验流程为:先沿着导轨内侧用记号笔画一段曲线,一直画到导轨端点处.用滴管吸少量墨汁,滴在小钢球沿导轨内侧运动出导轨的端点处,滴5滴左右,呈细长型.用手带动小钢球(有点旋转最理想),使其沿着轨道内侧运动,它通过墨汁区后,就在白纸上留下一条与曲线相切的直线(或间断的点,可以用直线连接),用实物展台展示实验过程,直接验证了学生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切线方向的猜想.如图3所示.

    3 对演示实验2的改进

    实验器材为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实验时,先让水从瓶口流出,呈一条直线,如图4.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不与瓶子以及水流接触,实现水流运动轨迹变为曲线.学生提出用嘴吹的设想后,请一个学生上前协助实验的演示,其他学生观[lunwen.1K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察并思考让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如图5. [2]

    这个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容易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习兴趣,更能提升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物理现象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可谓是一石三鸟.

    此外,还可以对演示实验2做如下改进:教师手拿一截粉笔,请学生思考,如何让它在空中做直线运动.学生思考并提出方案,主要为竖直向下的直线运动和竖直向上的直线运动,教师按照方案演示,并将它的运动轨迹示意图画在黑板上.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让它在空中做曲线运动.学生思考并提出方案,教师按照学生的方案将粉笔头斜抛出去,并将它运动的轨迹示意图画在黑板上.最后请学生结合两种运动轨迹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这个实验取材极为简单,就是我们课堂上随手可得的粉笔.但是,它的演示效果丝毫不比教材上的设计逊色.

    4 一点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迁移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具备创新思维.在教学环节上也就是体现为结合教学设计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取舍,本着最优化的方案,使教材为教学服务.通常可以利用随堂创新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生活中常用器具用于实验演示,拉近学生与物理现象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忱,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曲线运动教案篇(4)

近年来,以圆锥曲线的性质为基础来命题的高考题目已经十分常见。因此,让学生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性质和定义,并能在解题当中进行有效利用是当前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圆锥曲线部分的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将圆锥曲线的性质灵活运用到解题当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掌握每一个性质定理的基础上,将圆锥曲线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圆锥曲线的性质在高考解题中的运用策略。

一、在探求最值问题上的运用

最值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题型,它与圆锥曲线相结合来进行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圆锥曲线性质和定义的掌握与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并运用掌握的圆锥曲线性质和定义找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利用圆锥曲线的性质将题目进行转化,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高效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例1.在椭圆■+■=1内有一点P(1,-1),F为椭圆的右焦点,M为椭圆上的一点,使MP+2MF的值最小,求MP+2MF的最小值。

解:如图,作MN垂直于右侧准线于N点,

因为:■=e=■

所以:MN=2MF

MP+2MF=MP+MN

因此,当M、N、P三点一线时MP+MN最小,最小值为3。

反思:利用圆锥曲线的性质和定义将最值问题进行转化,结合平面图形的性质,将数形结合起来,将最值问题直观化、简单化,简化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效率,并保证其正确率。

二、圆锥曲线在轨迹题型中的运用

轨迹型题目是高考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圆锥曲线在轨迹型题目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根据方程式来判断动点运

动的轨迹。(2)运用圆锥曲线的性质来求解方程式。因此,轨迹型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圆锥曲线性质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并灵活运用曲线性质来分析运动轨迹,列出方程式。这是圆锥曲线的基本内容,也是圆锥曲线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类型。定义法是利用圆锥曲线求取方程式的重要方法,它能有效将复杂的运动轨迹直观化、简单化,学生可以借助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快速判断出动点的运动轨迹,进而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快速准确地列出表达式,帮助学生快速解出正确答案。

例2.方程x2+(y-2)2=x-y-4对应点P(x,y)的轨迹为 .

A.椭圆 B.抛物线 C.双曲线 D.两直线

解:将方程变形,可以得出动点P(x,y)到定点F(0,2)的距离比上它到直线L∶x-y-4=0的距离的比值为2,由曲线的性质定义可知,离心率大于1的只有双曲线。因此,题目中P点的运动轨迹应该是双曲线。

反思:利用圆锥曲线的性质来对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进行判

断,可以有效简化题目的解题过程,快速找出正确答案。首先,学生要灵活掌握圆锥曲线的各种性质和定义;其次,利用圆锥曲线的性质来寻求题目中的内在联系。

三、利用圆锥曲线性质解决三角形中的问题

在高考题型中,将圆锥曲线与三角形相结合是高中命题的一个走势,它要求学生根据曲线性质来对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直接有效地解决三角形问题。

例3.F1、F2分别为椭圆的两个焦点,过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与椭圆交于P点,如果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椭圆的离

心率。

解:设椭圆的长轴长a,短轴长b,焦距为c

若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则:PF2=F1F2=2c,PF1=2■c

又PF1+PF2=2a,

则:2c+2■c=2a,e=■-1

所以E圆的离心率为■-1

反思:在本题中,可以利用椭圆的性质构造出a与c的关系,再由椭圆的性质和离心率定义,可以轻松得出椭圆的离心率。主要考查学生对离心率性质和定义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综上所述,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掌握圆锥曲线的性质和定理,并能举一反三,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并且将知识点巧妙转化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本质目的。

曲线运动教案篇(5)

生成性教学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课堂生成性教学中,“问题应当是教学系统动力生成的核心要素,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资源”是课堂教学中预设或者非预设的,能够引起师生共鸣的资源。

一、学生提出的问题

案例: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教学片断:

师:小船渡河时,水流速度和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时,怎样渡河可以使渡河时间最短?经过学生一番讨论后,我开始总结。

师:影响渡河时间的是船在静水中的分运动。若设船的航向与河岸线成任意角θ,船速在y轴方向上的分速度为vy=v船sinθ。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当θ=90o时,sinθ=1,船速在y轴方向上的分速度最大,此时渡河时间最短,即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且tmin 。

正打算提出下一个问题,一男生举手示意自己有另一种理解方法。

生:根据分运动和合运动的等时性关系。只要完成分运动的时间最短,则合运动的时间也最短。所以,当船的航向垂直河岸线,即沿y轴正方向运动时,船在静水中的分运动用时最短。所以,这种情况下,合运动船渡河的时间最短。

很多学生点头表示赞同,甚至有学生叫起来,这样更好理解。关于渡河时间最短的解释,使学生体会到,物理问题是可以有多种解释方法的。老师或教科书上的解释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充实和完善的。

二、学生出现的错误

学生出现的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就的学习时刻。”作为教师,要确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错误”服务于教学。

案例: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一节《曲线运动》教学片断

作为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教学的引入,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任意的曲线,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出曲线上四点的速度的示意图,请四位同学上来板画(板画结果如图2)然后请全班同学参与评价。

生1:B点画得不对。表示B点速度的示意图其箭头的箭尾应该落在B点。

生2:A点画得那条到底与曲线相切还是不相切?不相切那就错了。

生3:我觉得他们画得都有问题。应该在箭头的旁边标上表示速度的符号。

生4:C点画得肯定有问题,怎么速度的方向是弯曲的哦,呵呵!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点评也很到位。物理作图要注意规范。那么速度的方向到底应该是如A点和D点所示的切线方向,还是如C点所示的这样弯曲方向呢?接下来我们来深入探讨……

三、教师无意出现的错误

对物理老师而言,出现科学性错误是非常难堪的事情。但如果能够画腐朽为神奇,从自我批评中提出问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案例: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七节《向心力》教学片断

师:若一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半径及质量都已知,根据Fa= 就确定了需要多少向心力。

讲完这句话,我马上意识到这样的论述有科学性错误。于是顺势说:老师这样的论述其实已经犯了科学性错误。其原因在于,是因为有向心力才有匀速圆周运动,还是因为有匀速圆周运动才有向心力?

生:是因为有向心力才有匀速圆周运动。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师:所以,不能说,“速度、半径、质量已知,就确定了需要多少向心力。”可以说成,“速度、半径、质量已知,也就可以知道需要多少向心力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捕捉这种“闪烁不定”的“问题”资源,教师要用“妙手”及时抓取,并会“妙笔”巧妙美化,使一个经意或不经意的“问题”,成为可用的、有用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曲线运动教案篇(6)

在导入新课部分,计划利用小魔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薄板的一面固定一个坡度很小的木斜槽,当小铁球从斜槽上滚下时,小球沿虚线做直线运动.在薄板的另一面连接如图2所示的电路, 组成一个电磁铁.在连接电路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螺线管的位置,使螺线管的一端垂直靠近直线轨迹,不远不近;开关靠近薄板的一侧,便于操作;用纸箱遮盖背面所有器材,并在开关附近留一小孔.

教学时,教师先演示实验,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时做直线运动,接下来教师悄悄闭合电磁铁的开关.这时,教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重新演示,可是小球做得不再是直线运动,此时全班同学疑惑不解,那究竟是为什么呢?教师从而引入课题.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做了思维的铺垫.

2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难点突破

演示实验1:砂轮打磨钢件,如图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打磨出来的炙热微粒是如何运动的?为了显示出不同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应该在砂轮的不同位置进行打磨.

演示实验2:自制简易的旋转陀螺滴墨水,如图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不同位置的墨水是沿什么方向甩出去的?

通过这两个演示实验,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得出: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是沿切线方向的.但是,在此并不能草率地得出结论,因为以上所举两个例子都属于圆周运动的特例,由特例直接得出结论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一般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进行实验探究.笔者通过改进教科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材实验,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

器材准备:白纸,自攻螺丝,图钉,红色印泥,红墨水,小铁球,透明塑料软管(五金店可以买到),胶头滴管,木板.

实验步骤: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用剪刀在软管一端剪出三个小孔;在塑料软管的一个侧面沾上红色印泥,放回白纸上形成弯曲状;用胶头滴管在软管的三个小孔内滴入少量墨水;将软管的另一端略微抬高,放入小铁球;小铁球滚出,在纸面上留下红色墨水的痕迹.最终效果图如图6所示:浅色是印泥的痕迹,可以反映出小球做曲线运动的轨迹;深色为墨水的痕迹,可以反映出小球离开管口瞬间的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得出结论:对于一般的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也沿切线方向的.

需要补充的是,之所以要在软管上剪出三个小孔,是因为如果只有一个小孔的话,小铁球很可能只有一面沾上少量墨水,以至于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很不清晰.

3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实验探究

曲线运动教案篇(7)

一、中国传统图案简述

中国传统图案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中国古代社会主体的审美观念的艺术化的表现。尽管在原始图案中蕴涵着图腾、巫术等特定的涵义,但图案审美装饰功能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图案的审美意识和装饰化的特征也就愈加的显著。

中国传统图案在注重其象征表意性的同时又注重了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图案的形式美的创造,又注重情感意念的表达。它不是唯形式而形式,而是通过形式表现一定的内涵意义,并且使内涵意义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圆融的统一,也正是通过这种内涵特征和形式特点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意象美,展示出了明朗壮丽的民族美学风格。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图案所展现的狞厉风格可以说是奴隶主阶级威吓与祯祥双重宗教观念下的凝聚(图1);汉代图案的神秘色彩是儒学和巫术相结合的最好的例证(图2);而唐宋至明清时期图案的市俗化倾向则是社会各阶层希求富贵荣华,吉祥如意等祥瑞意识的直接表现。文人图案的高雅性,宗教图案的神秘性,民间图案的市俗化,各自有其审美取向。中国古代图案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观念的符号存在的,时代的更迭和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造就了图案的内涵以及形式风格的演变,使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特征。

二、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美

中国传统图案注重形式美,强调对比统一,在图案的构成上,创造了平视体、立视体、格律体等构成格式,以及唐草纹、缠枝纹、喜相逢等多种形式;在图案的造型上,则创造了简化归纳、变形夸张、组合添加、分解重构等多种多样的变形手法,以及龙、凤、麒麟、宝相花等等多种定形化的纹样形式。

1.意象统一的表现特征

在中国传统图案中最为典型的表现语言当属象征寓意的艺术手法,几乎成为了中国图案的基本属性。出于对情感内涵意念表达的需要,中国传统图案虽然来源于现实,又不拘泥于现实,不单只是对自然物象的简单模拟再现,而是通过了抽象、夸张、变形,借用了象征、寓意、双关、谐音等手法重新加以艺术创造,使之成为了极具装饰化和理想化的图形。中国图案从产生之初就不拘泥于表现对象的真实,而是创造出各种变形手法,形成一套完整的形式美法则。

2.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指以彼物比此物,寓意则是指借物托意。都是以具体的事物的形态、色彩、生活习性等为依据的,取其相似或者相近的地方加以类比,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意念,即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名称和形态等来表达人的情和意(图3)。中国传统图案以象征寓意的手法、特定的情感意念,产生了众多意象圆融的富有艺术性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群体意识的智慧与创造力。

3.对比统一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图案在其表现形式上强调对比变化,同时在对比中又追求统一的美感,即将图案中对立的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组织起来,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圆融的状态。中国传统图案在造型上强调了夸张变形,借以传达气势,神采与动感;在其组织结构上讲究虚实强弱的变化与对比;在其色彩上则喜欢运用纯色,追求色彩的高艳度,用色饱和鲜艳,具有较强的对比,以艳丽为美。

三、中国传统图案中的线条与美感

1.线条的性质

线条在产生之初不过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写实与模仿,是一种被动的反应。线是构成形的主要元素,我们在自然界中所看到的具有固定形状的事物大都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的,这种自然的、客观的线条,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线形特征、长度特征和动态特征,不仅使线条有了长短和粗细,圆润和光涩的区别,而且也为线条的内涵产生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从数学角度来看,线条本身是只有长度而没有厚度和宽度的,因此只是一种假想的存在。但是基于图案层面上讨论的线条,我们应看作是一种宽度的存在。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线条被视为生命,只有对线条娴熟的运用,才能表现出描绘对象的种种特质,即线条在表现客观物象的行为中,总是伴随着主体的认知、思维与情感,从而产生丰富的变化和意蕴, 因为“ 线是意图的痕迹,它暗含的意义超过了线条本身”,线条是表达生命和运动形式的一种语言, 不同的线条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2.线条的分类

图案是由线条来表现的,而所有的自然物几乎都是由曲线构成的。一般认为,只有结晶体是由直线构成的。在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中,只有几何图案被看作是直线构成的,其余自然物系统内的装饰图案都是由曲线构成的。

(1)直线体系

直线有水平线和垂直线以及斜线。从实用的观点来看,水平线是与地面平行的线,视觉上与地面的关系密切,显得平静、稳定;如果将水平线反复多次的叠加,则会使物体在视觉效果上显的比实际高度要矮的多,也就增加其稳定感。基于这种现象,传统图案装饰在建筑台基中的设计和运用上,往往采用的是水平线。

垂直线则刚好与水平线相反,与地面成直角,显得挺拔俊秀、动感。垂直线在建筑中的立柱是最好的例证,柱子越多越高,建筑的体感威力也就越大。

斜线是介于水平线和垂直线之间的一种线条。就其性质来说,如果与水平线越接近则和水平线越相似;反之,越接近垂直线,则越接近垂直线。所以,在垂直线和水平线之间,存在着的无限多的斜线表现出了无限多的变化特点。斜线介于水平线的平静和垂直线的挺拔之间,因此和由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的图案的单调、呆板相比较下,就更能表现出丰富的审美趣味。

(2)曲线体系

曲线是指动点运动时,方向连续变化所成的线。这里所说的曲线,有单曲线、复曲线和自由曲线。连接两点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但是曲线则是无限的,且变化无穷。曲线内外恒定不变的被称为单曲线;相反,如果内外都发生变化的则称为复曲线。

大多数的单曲线在曲率度顺势转变的同时,曲率的内外并不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较多的是涡形线。涡形线的种类也非常多,最为婉转流畅的是“对数式涡形线”。对于这种涡形线的运用,我们可以在希腊的爱奥尼式柱头上看到,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我们所知的云纹,也是一种涡形纹(图4)。

曲线中内外反复旋转的称为复曲线。和单曲线相比较,复曲线显得更为婉转秀丽,温和、柔软。由于复曲线往往经过多次的反转,所以较多的使用在装饰图案的运用上,例如瓶、壶、青铜器上的S形曲线,蔓叶纹中的主干线大多数都是反复的波状线,分支线条则是单曲线或者复曲线。纵观中国古代在复曲线的运用上都是保持着严谨慎重的态度和画龙点睛的妙笔。

所谓的自由曲线,是指自由绘制的曲线,其脱离了数理曲线的轨道。这种线条主要由创作者本身凭借自身的意志和审美任意描绘出的奔放的曲线。

3.线条的审美体验

黑格尔认为:“线条是感情的线条,无论其形状是方、园、粗、细,其迹是躁、湿、浓、淡,总是一往流利,不做顿挫、转折,也不露圭角。凡是属于不愉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的状态,停顿较多的就表示焦灼和忧郁。” 关于线条韵味的联想更多的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而得到体现,其美感形式是通过较多的心理感受过程加上视觉认识而后加以传递的。

流畅自如的线条会使受众感觉舒展洒脱;纵横交错的线条,曲直相贯会造成龙飞凤舞的感受;粗糙、顿挫的线条则使人感觉到古朴苍劲、雄健深沉的意味;纤秀、细腻的用线则会使人有如沐细雨春风的感受。

(1)静态美

纹样的基本构成因素大多都是直线的,呈水平或者垂直的形态,线条所体现的表情是静穆的,透露着滞重和呆板。从线条的表达功能来说,直线描述的是具有粗略、概括的美。同时,在一个图案中较为迟缓的用笔,呈现出的效果必然的会引起滞重、含蓄的联想。

(2)运动美

英国著名画家、美学家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说:“一切由所谓波浪线,蛇形线组成的物体都能给人的眼睛以一种变化无常的追逐,从而产生心理乐趣。”线条的运动美是彩陶纹饰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性,折线和曲线的出现正好完整的诠释了线条的动感(图5)。曲线描述显示了物体外形上几乎全部的细节,具有丰富的、具体的美感。

(3)对比美

①曲直对比:曲线的跃动和直线的静穆在对比中其线条本身所具有的性格更为突出;

②直折对比:水平的直线将折线无限的连绵动感体现的更显而易见,看似简单的线条中可传达出丰富的内涵;

③光涩对比:光滑的线条感觉是愉快、顺利、兴奋的,而涩则体现出困难、压力、沉重、不顺利等;

④粗细对比:线条粗细的对比,是粗粝与优雅之间的对比,是宏壮与纤巧的对比,是轻与重、强与弱的对比。

参考文献:

[1] 回顾著. 中国图案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 黑格尔著. 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 威廉•荷加斯著. 杨成寅译.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曲线运动教案篇(8)

关键词: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Key words: physics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test exploratory 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77-03

0引言

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合作交流与探索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模式

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景――激趣设疑,引入课题――假设猜想, 设计方案――实验研究,寻求规律――总结归纳,意义建构――迁移应用,再做探索。具体如图所示:

1.1 创设情景,激趣设疑,引入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施这一教学环节采用的教学策略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既贴近生活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事例。通过实验的方法或利用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且有利于学生内心体验的表现手法向学生展开具有设疑激趣特征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衡量这一学习环节达标的要求是:所用的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有效的实现学习环节提出的目标任务。所创设的问题情景应有以下特征:①科学性:符合认识客体所具有的主要特征;②探究性:符合认识主体的认识水平;③趣味性:能使学生心理亢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2 假设猜想,诱导思维,设计实验方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来诱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猜想。 通过对所收集的多视角探究问题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使学生通过有意义的猜想,提出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案。其中所提出的方案应该包括:研究思路,器材和具体的操作方法等。

实施这一学习环节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是:进一步通过实验方法或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多视角的引发学生思考,诱导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应用教师指导,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科学猜想,以整理出初步探究问题的思路。

衡量这一学习环节达标的要求是:所创设的多视角探究问题情景,能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具有发散性特性的思维过程提供保障。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取到发现的快乐、能力得到了锤炼,智慧得到了升华。对探究思路讨论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应该系统体现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1.3 实验研究,寻求规律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前面设计的方案,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在协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操作、感知现象、建立表象,并通过分析,判断思维过程适时调整研究方案,进而形成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初步认识。

实施这一学习环节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组搭配,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法,去发挥探究过程中的学生主体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去贯彻重过程和重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理念。

这一教学环节应注意的是:实验探究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还应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注重每组人数分配的合理性,并且组内分工要明确。特别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

1.4 总结归纳,意义建构这一学习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所创设的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情景,针对在探究过程中已初步建立起来的对研究客体表象的认识,再次通过建立在 协作、交流基础上的理性思维,对于研究的物理现象,通过归纳、演绎、比较、抽象等思维方式,形成较为完整的知道结构。其中还应该包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自然观。

实施这一教学环节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根据实验研究所收集的信息结合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创设建立在学生自主炭精就基础上的,有利于意义建构的良好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对感知的物理现象,经过科学抽象,形成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

衡量这一教学环节达标的要求是:创设的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情景,应具有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所获得的内心体验的特征。此外,所选用的组织讨论、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手段,应能充分再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1.5 迁移应用,再做探究这一学习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好的应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学习情景,使学生通过联想、回忆、迁移等思维方式,在应用知识的学习情景中,引起其认识结构的调整和巩固。此外,使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并经历设计、制作等实践活动,在创新知识的学习情景中,引起其认识结构的扩展与创新。

实施这一教学环节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创设应用知识于实践的 情景。进而进一步巩固、深化、活用所学的知识。此外,还应该努力创设好将知识应用于新情景的学习环境,使之借助于新问题情景的刺激,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衡量这一教学环节达标的要求是:所创设的情景应体现出实用性,现代性、开放性的特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

如何创设问题情景,激趣设疑,引入课题?怎样设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得出规律?如何做到迁移运用?如何不断的发展学生对科学概念深层次的理解?下面以“平抛物体的运动”为例来深入的讨论这些主要问题。

2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

2.1 教学设计思想“平抛物体运动”是新编高一《物理》中的第五章第三节,安排在“曲线运动”的教学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曲线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运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物理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学习等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实践性。“平抛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教学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可设计如下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如平抛物体和自由落体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快慢是否相同?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或者平抛物体的运动是种什么性质的运动,遵循什么运动规律?设计实验进行探索。课上对“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式教学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

第二个方面是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伽利略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其后的几百年时间里,物理学逐渐发展成为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平抛物体运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有两段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其一通过“平抛物体和自由落体物体的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这段内容的研究,让学生掌握类比的方法,比较分析法。其二对“平抛物体的运动性质的研究”让学生学会猜想,假设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个方面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的思想。

第四个方面体现新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体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教学时,要兼顾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在“平抛物体运动”这节课中,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内容时,能使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融于一体。

2.2 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及运动规律。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平抛物体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对教材上所附彩图“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的分析,或对平抛运动录像片的慢放分析,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感官功能上的不足,从而创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创造新的测量仪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的思想。

2.3 教学过程用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进行“平抛物体运动”教学时,其教学过程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趣设疑、引入课题。

教师问: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成角度)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教师演示:在黑板边框上事先固定一小段水平木条,木条上放一个粉笔头,用手指将粉笔头弹出,粉笔头以黑板为背景在空中划出一道曲线。

然后问学生:粉笔头离开木条后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粉笔头离开木条后受重力作用(空气阻力很小,可不计),重力的方向跟粉笔头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粉笔头做曲线运动。

入题: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教师再演示: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先后使平抛粉笔头以大小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手指的弹击的力度不同),学生观察发,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平抛初速度大小不同,但运动时间相同。

教师提问:平抛运动是种什么性质的运动,遵循什么规律?让学生先进行假设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第二步,假设猜想,设计方案。

学生在猜想平抛运动是一种水平初速度不为零、竖直初速度为零的曲线运动之后,要求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前后、左右四人一组)。学生可能设计出如下的实验方案:

方案甲: 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为了确定小球在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置,实验时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将一块平木板钉上复写纸和白纸,竖直立于槽口前某处,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滑下,小球撞在木板上留下痕迹A;将木板向后移距离x,再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滑下,小球撞在木板上留下痕迹B;又将木板再向后移距离x,小球再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滑下,再得到痕迹C。若测得木板每次后移距离x,A、B间距离y1,A、C间距离y2 (g取9.80m/s2)根据以上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导出测小球初速度的公式为v=方案乙:如图2,倒置的饮料瓶内装着水,瓶塞内插着两根两端开口的细管,其中一根弯成水平,且水平端加接一段更细的硬管作为喷嘴。水从喷嘴中射出,在空中形成弯曲的细水柱,它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设法把它描在背后的纸上就能进行分析处理了。插入瓶中的另一根细管的作用,是保持从喷嘴射出水流的速度不变,使其不随瓶内水面的下降而减小。这是因为该管上端与空气相通,A处水的压强始终等于大气压,不受瓶内水面高低的影响。因此,在水面降到A处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得到稳定的细水柱。老师可以这样小结:上面这几个实验方案多设计的非常精彩,也符合实验要求。但是几个设计中哪个测量得会更准确,操作更简便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最后可能会确定方案甲易于实施。

第三步,实验研究,寻求规律。

学生根据方案甲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请学生代表说说数据,展示表1。

根据上述图表测定的数据,看水平速度是否为一恒值。若是恒值再利用sx=v0t计算出每一点的时间,再根据表2测量数据。计算加速度,看加速度是否为重力加速度。

第四步,总结归纳,迁移运用,提出问题,再做探索。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归纳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即X为水平位移,y为竖直位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实际的问题:根据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测定子弹速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研究。最后提出问题:平抛物体的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和竖直高度及水平初速度的关系。总结为表3。

3结论

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有一个总体设计,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灵活变换,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调动其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开积极的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实验探究的精神自主的参与学习过程,以尝试发现、实践检验、独立研究、合作交流来探究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教师对物理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缺泛正确的认识,实验技能的不足,学校缺泛物理实验教学所必须的物质条件等,并且在实验探究中,好的学生收获颇多,差的学生稀里糊涂,两极分化严重;由于对探究教学的误解,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着表面化、僵固化、形式化、教条化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实验探究教学法决不能机械教条的套用。也不是每一堂课多必须要用实验探究法。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金苗.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初探.教学与管理,1999,(3).

[2]虞利刚.问题讨论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黄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88).

[3]郭长江.新课程物理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曲线运动教案篇(9)

关键词 高中物理;阶段性复习;方法;提升

阶段性复习教学的开展是为了对先前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且借助对所学知识的梳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前一个阶段的学习中还存在的盲点和遗漏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此外,这样一个阶段性的复习的开展也将有效地为总复习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阶段性的复习教学该如何开展呢?下面,笔者就以《曲线运动》这个章节的复习教学进行论述。

一、树立正确的复习意识

很多学生都知道复习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注意到了“阶段性复习”的重要性。甚至还有不少学生认为阶段性复习教学的开展意义不大,甚至会浪费时间。这种认识导致不少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阶段性复习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而转向做别的事情的状态。

这种现状一定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并且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阶段性复习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进行阶段性的复习不仅可以及时地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还将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巩固所学,及时地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缺陷继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弥补。这样一个讲究时效性的复习实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重视,继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阶段性复习和写一个阶段的新知识的学习。

所以,树立正确的复习意识是阶段性复习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获得阶段性复习教学有效实施的第一步。

二、依节开展详细复习

因为阶段性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归纳,而且一般的课时安排就是1-2个课时的安排。所以,在对知识的复习之中,笔者认为教师要采取依节开展复习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因为依照课本所列举的章节来开展复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唤起学生的记忆,并且依循这样的顺序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性的温习继而构建起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此外,这样依序开展阶段性复习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该章节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前后连贯性。

例如:在《曲线运动》这一章中包含了五个小节的内容,分别为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物体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这五个章节。然后再依序分别对五个章节中的知识点分别进行复习归纳。如“曲线运动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着的”、“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与它的方向、速度均不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情况物体就会做曲线运动”。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将《曲线运动》这个章节中的所有内容以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一个有条理、有顺序的归纳。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并且达到复习的目的。

三、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所谓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指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开展复习。

联系前后的知识并不需要太多的篇幅和时间,只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进行复习的这一章与之前所学的章节中存在的关联点。这样的联系性的复习也将有效地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继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该知识。而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识,有效地加强阶段性复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曲线运动》这个部分的阶段性复习之中,教师就可以将之前所学的《研究直线运动》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研究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

这样的方式必将有效地提升复习的效果,也可以牢固地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继而有效地推动阶段性复习教学工作的发展。

四、开展测试训练

阶段性的复习教学实施需要知识的归纳、梳理、分析也需要借助训练的加强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知识的能力。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阶段性的复习教学中还可以借助测试训练的开展来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和实现学生的进步。此外,在训练完成后,教师还要注意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目提炼出来进行详细地讲解。这样才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才可以让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牢固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例如:在《曲线运动》这个部分的复习之中,有一个题目是学生错的比较多的一道题目:

关于曲线运动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一定为零

B.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一定是改变的

C.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一定是变化的

D.合外力不为零的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教师解析:首先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物理所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并且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合外力为零的物体可以是静止的,可以是匀速直线运动的”这一点不正确;曲线运动要求速度与加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但是速度的大小可以变化也可以不变化。再者,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轨迹曲线上没点的切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肯定在变化。由此可以发现正确答案应该是“AC”。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很好地将知识点与实际的训练联系起来,同时教师将每一个选项的答案进行了分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分析问题,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

自然在这样的方式下,阶段性复习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并且也将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子亮.如何搞好高中物理课复习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年第22期

曲线运动教案篇(10)

此时,教师针对学生探寻所得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评价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解析思路,进行对照和比较,找出各自的异同点,并进行思考辨析活动。学生在教师组织开展的评价解题思路过程中,能够对解析过程及方法认识更加全面和准确,思考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为解题策略有效归纳做好“铺垫”。通过以上案例可见,高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评析案例解题思路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提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的活动空间,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互助合作讨论研析活动,借助于实践探析所得以及集体合作智慧,深入辨析评判解题思路活动进程之中,锻炼高中生概括、判断、评价能力。

二、归纳案例解答策略,开展评价性教学活动

上一篇: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下一篇: 建工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