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2:57

诚信的心得体会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1)

诚信是一张通用全国的卡,诚信是人最基本的本能,诚信是快乐之本,所以人人都应该信守诺言。

诚信有如通信证,诚信有如是开启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诚信也有如是做人的最基本,我也并与这诚信也发生了一件十分难忘的事。

记得那一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晴空万里的好天气中我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背着书包去上学,我来到学校放下书包开始上课,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匆匆、转瞬即逝,一下子就放学了,这时青云走过来对我说:“明天是星期六你准备去哪玩呀!”我说:“不知道阿”,她便说:“要不我们一起去西湖公园玩吧!”我开心的说:“好啊!”她也开心的说:“那就这样约定了哦!”我又说:“嗯”。

今天,星期六的一大早我便起床了因为我与青云约定了要去西湖公园,可当我正要出发去西湖公园时,有一个电话,我便去接了,“哪位!”“是我慧龙”“哦,有事吗?”“要不要和我一起去看电影呀!”“我、我如果要去就会打电话给你的,好吗?”“嗯!”这时的我接完电话心里十分矛盾,该怎么办?我即想去看电影,但是我先前与青云约好去西湖公园,我难到能不守承诺吗?左思又想也不知道要怎么办,就在这时我想到了老师所说的“诚信为快乐之本”所以我在最后决定去西湖公园,去后反而因诚信准时到被表扬了,我开心极了,好像吃了蜜一样甜,一样开心。

诚信可使人开心,诚信可使你的话让人句句相信,不存在丝毫的怀疑,诚信更可以开启成功之门,每个人都应该讲信用,这样的话你一样会生活得十分开心的。

诚信心得体会【二】

诚信胜过千金,千金也买不回诚信。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中午,老师把我们留到很晚。有一个同学本来要回家吃饭的,可留了这么久,剩下的时间还不够她来回呢!于是,她打算在学校吃。可她没钱!我毫不犹豫地借了她十元。心想:反正都是同学,互相帮助也是应该的。她还说下个星期还我。我答应了。一星期过去了,她只字不提,两星期过去了,她还是没提起这件事。第三星期,我去找她还钱,她说没钱。我没吭声。后来,我有好几次叫她还钱,可她还是一句话——没钱。在小学毕业的最后一天,她说暑假来我家,就把钱还我。

可到现在她也还没还我钱,也没见她人影。我失去得只仅仅是十块钱,而而她失去的却是千金都买不回的诚信。十块钱并不多,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好坏,一个人是否拥有诚信。

我的老师却与她恰恰相反。在歌唱比赛前,老师说如果我们班得第一名,就奖励我们每人一个棒棒糖。我们以为老师在开玩笑。我们都没当真。可我们真的得了第一名,老师也真的奖励了我们棒棒糖。

一个棒棒糖是不贵,61根棒棒糖也不便宜。这并不是因为老师家有钱,而是老师守信,愿意兑现她对我们说过的话。从而看出这是一位有诚信的老师。

越小的事,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同样是关于钱的事,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如果小事都不能做到,那大事就更不用说了!

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有诚信·讲信用的学生,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

诚信心得体会【三】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所公认的一种美德。说到诚信,也许每个人都会说,诚信很容易,但是真正在关键关头,又有几个人能保持诚信呢?虽然“诚信”二字只是很简单,但要做到就要我们用心去实现了。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有时後,很多人都会讲求诚信,但是到了切身的利益时,他们常常会把自己拥有的诚信抛到九霄云外,用虚伪来包装自己。这时他们犹如一份无价值的礼物,虚伪是礼物装饰的包装纸,而里面的并不是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礼物,这只是一张白纸,一张撕破了脸的白纸。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2)

9月1日,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开班。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是紧密联系的。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全党同志要对党忠诚,并深刻阐释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的紧密联系,指出,“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遇到一点风雨就动摇,那尽管平时表面上看着忠诚,但最终也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有牢固思想基础。理想信念动摇了,那是不可能心中有党的。”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便意味着作出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选择,作出了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的郑重承诺。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的刘启耀,满腹草根棉絮、孤身奋战到死不变节的杨靖宇,竹签钉入十指、意志坚如钢铁而宁死不屈的江竹筠……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英勇奋斗,用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诠释了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年轻干部必须发自内心、坚定不移、不讲条件地对党忠诚,一心一意、一以贯之,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坚持对党绝对忠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开创和领导的伟大事业。指出:“忠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对党要有朴素的感情,更要有理性的自觉。”对党忠诚的理性自觉来自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党员干部面对忠诚的考验愈发突显和直接。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了,对党忠诚才能有牢靠的基础,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新形势下,年轻干部必须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增强自觉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性,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使对党绝对忠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3)

中图分类号:B22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3―0056―06

意志与认识、情感、信念等一起构成道德的内在心理结构,而且意志是道德心理向道德行为、道德品质转化的关键环节和要素。意志是个体德性的基础,个体德性也必然彰显意志的力量。传统儒家诚信蕴含着极其强烈的意志精神,服膺于“天人合一”观念,诚信主体具有鲜明的意志自由;执着于“诚”的价值,诚信主体获得不竭的意志动力;忠诚于“内诚外信”的要求,诚信主体表现出坚毅的意志行为;遵循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路径,诚信主体实现自我的意志修养。从意志维度探讨传统儒家诚信,有利于我们深入解析传统诚信伦理的内在本质和作用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儒家诚信思想的价值性资源。

一、传统儒家诚信的意志自由

诚信从何而来?诚信是他律的社会规范还是自律的德性要求?诚信主体的行为是被决定的还是自由自觉的?对此等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涉及诚信思想的形而上学问题――意志是否自由。在西方学者看来,意志是钩联道德行为与道德责任的必要纽带,没有意志自由①,人们就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无所谓道德之论。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自由和必然的问题上,持有宿命论倾向,强调社会伦理规范的控制,忽视个体的感望和意志自愿,个人的意志总体上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认为儒家伦理中没有意志自由。实际上,这一看法失之偏颇,儒家自孔子以降,在强调知命,承认客观必然性的同时,许多思想家都肯定人具有独立的道德意志,肯定道德意志的积极作用,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

儒家诚信思想中的意志自由观念是以“天人合一”为其形而上学基础和逻辑出发点的。儒家认为诚信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天道的自然法则与人道的当然之责的合一。从儒家“诚”之范畴内涵我们大体可以得知。“诚”在先秦儒家那里就具有形上性质,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孟子特别提出“思诚”命题,认为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在于取信他人。《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宋儒更是将“诚”之范畴作了极大的发挥,将诚与道、诚与理、诚与性打通,认为诚既是天之道,亦是人之性。宋儒皆言天道本诚,诚是天道的本真状态并成己成物,人道即性,诚是人性之本原。

出于对天道的感应,儒家没有形成西方的“天人相分”与“上帝存在”的逻辑思维和道德理念,而是将诚信的意志自觉和对天道的虔敬统一起来,形成儒家独特的意志自由观念。孔子肯定人有独立的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每个人都是自我道德上的主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作为“仁”统摄之德目的“信”(诚信),孔子认为亦是人的意志的自由选择。孔子指出君子应该“谨而信”,赞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孟子比孔子更明确强调意志的自觉能动性,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存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人是愿意而且可能“思诚”以致成贤成圣,把人的道德意志能动性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从而对普通民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荀子也充分肯定了个体诚信的意志自由与自觉。他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使墨云,形可劫而使屈伸,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日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见。”(《荀子・解蔽》)荀子讲心对身的主宰作用,主要是意志、情感的主宰作用,这里的神明之主即自主的意志。所谓“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就是讲意志的自由选择。“心容其择也”,也是说意志具有选择的作用。“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中庸》讲“诚者,自诚也”。张载言“诚,善于心之谓信”(《张子正蒙・中正》)。王阳明“致良知”之学更是强调良心的自觉自为,诚信就在于良心之“磨镜去垢”之后的澄明。

儒家诚信的意志自由高扬了人的道德自觉和担当精神,使得传统诚信具有鲜明的德性伦理的特征。借助于天人合一观念,儒家诚信获得了形上支持而具有神圣性和超越性,人们对于诚信的人道规范天然具有一种敬畏感,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历史条件下,通过借助天的权威甚至神秘性,人们的诚信观念确实较为容易确立,亦是不争之实。但我们也要看到其理论的缺陷与历史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看不到诚信产生的社会历史本质,在诚信的来源问题上,由天道直接引出人道,从而不可避免地将必然与当然、自然与社会、事实与价值混为一体,把“人道”这个人们行为的“当然之则”看作是不可违背的“天命”、“天理”之必然,陷入了道德宿命论,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是极其不可靠和虚幻的。另一方面,儒家诚信的意志自由并非没有限度,其限度就在于诚信的指向及局限,“诚”受制于“礼”,“信”受制于“义”,传统“礼”、“义”的时代局限直接影响和决定诚信意志的广度与深度。

二、传统儒家诚信的意志动力

儒家诚信除了获得天道的支持,还需要有心灵的自觉,需要有自我心理的认同和意志驱动,而这个心理认同和意志驱动的力量就是心性之真诚。儒家在天道观的关照下,打通了天道的实有到人道的应有的关系,又通过人性论和心性论的解释,使诚信获得了主体的认同与连绵动力。

认识诚信的意志动力,需要做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诚信自我价值何在?二是诚信能否获得主体的认同?

儒家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除了借助天道观的支持,还需要通过对“诚”与“信”的解释,揭示诚信的内在之德性。在儒家思想中,“诚”是兼具道德的“知”、“情”、“意”、“信”等现代内涵的词(在宋明理学那里甚至具有本体论的色彩),尤其具有强烈的意志意蕴。朱子说:“诚者,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诚者乃“开心见性,无所隐伏”,指的是作为人的一种真实的内心状态和品质,表现为个人自身的品行、品德、修养、情操,它是道德的、内在的。而“信”本意指人所说的话、许下的诺言和誓言等,表现为对某种允诺、信念、原则等发自内心的忠诚。儒家认为诚是百善之基,一切真正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真诚,有诚才有德。宋儒周敦颐对“诚”“信”关系曾作过精辟的论述,“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子通书・诚下》)。“诚”为五常之一的“信”的本原和内在根据。“诚”即内在的精神气度,“信”即外在的行为表现,无诚即无信,无信未必无诚。只有出于真诚,才能形成德性之知、情、意、信和行,形成道德习惯,养成道德品质。诚信的本质力量就在于诚,诚乃是诚信之德形成、增进的内在保证和驱动力,诚也是其他各种德性的基础。正如朱熹所言:“如播种相似,须是实有种子下在泥中,方会日日见发生。若把个空壳下在里面,如何会发生?”,“若不实,却自无根了,如何会进?”(《朱子语类》卷六十四)儒家将诚信与“善”紧密相连,注重其诚信的道德实质,而不是仅仅注重于诚信的外在形式要求。儒家诚信就是真诚于心,信于道义,强调对自己真实本性的忠诚,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性和一往无前的坚定性。这与西方社会基于人性恶基础上的契约诚信、功利诚信与宗教诚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论是否有外在规则他律(如法律)的强制约束,是否有功利性的后果和是否有超越性的上帝存在为基础,而仅仅出于对道义的认同去实施行为,因而具有相对的纯粹性和自律性。

个体心灵如何能认识“诚”并接受它呢?儒家借助心性关系来说明这个问题。心性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它强调心统性情。儒家所言的心不仅指人的思维器官,而且具有道德内涵,即指道德意识、道德思维和道德修养之意。儒家不离“心”谈“性”与“诚”。孟子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理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心是性的根源,而心是思的主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那里,诚虽是天生就落根于心的,但由于人心有利欲之求,诚心能被蒙蔽而放失,故要发挥心的思虑功能,“求其放心”,觉悟到天道之诚而使德性澄明。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本恶,但他亦认为“心生而有知”,能知社会“义理”,从而规范自我言行,并且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论及“心”与“诚”的关系:“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荀子・不苟》)。宋明理学均认为“诚”存在于“心”中,但心对“诚”的认识因理学各派观点不同而存在分歧。程朱理学认为“心包万理”,“性”即“理”,义理是心的认识对象,但也承认心外有理,故主张“道问学”、“格物致知”,同时亦不反对“尊德性”、“自我体认”。陆王心学认为“心外无理”,心即是理,心对理的认识即是心的自我体认,无需外求,从而将“诚”与心、性、理完全等同起来,诚为心之本体,心对诚的认识就是“自家之体认工夫”。张载、王夫之气本派认为“心”与“诚”并非本体的同一关系,而是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诚”在他们那里是没有超越性的本体内涵而只有认识论意义,“诚”被视作为一种心理的意识,如情感、意志、信念等的合集。

当存在于心中之“诚”被人“心”所认识,转化为人的自觉意识之后,诚信观念才真正树立,但这种诚信还没有表现出现实性,因为意志还没有对主体的情感、行为发挥作用,还没有呈现诚信的外在载体。诚信观念的发用还有赖于“心”主宰功能的发挥,一是“心”从积极方面的扬善并“择善而固执之”;二是“心”从消极方面止恶并“见不贤而去之”。“诚”的意志通过诚己、信人、欲人信、使人信等几个环节的交融,从而完成完整的诚信运行过程,至此,个体诚信实现了内城外信的历程而获得圆融。

儒家正是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由于真诚心性的缺失导致社会礼崩乐坏、伪善盛行之流弊,极力倡导真诚无欺,以诚统信,应当说是抓住了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和关键,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我们应认识到儒家把诚信视为一种自我的德性,其重心在“己”而不在人,重主体之“诚”轻他人之“信”,强调自律却忽视了他律,过于依赖人的内心信念,缺少必要的外在利益制约力量,缺乏坚强有力的诚信制度的保障。

三、传统儒家诚信的意志行为

在儒家看来,个体诚信的意志品格既是内在的意志自觉与良善,亦是外在行为的自律和持久。“内诚于己,外信于人”,“诚”的内在的意志精神气度,必然体现为外在的“信”的意志行为。

学者陈劲在其博士论文《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中将儒家诚信心理结构划分为正性取向和负性取向,其中正性取向有5个维度,即义、敬、真、仁、勇;负性取向有4个维度,即虚滑、欺诈、轻妄、奸狡。对应“义”之意志行为有“坚贞、强毅、披肝沥胆、守信、执着、刚直、有始有终、舍生取义、高义薄云”等,对应“敬”之意志行为有“稳重、踏实、本分、敦厚、认真、恳切、温良、从善如流、开诚布公”等,对应“真”之意志行为有“正直、诚实、光明磊落、坦荡、耿直”等,对应“仁”之意志行为有“内恕、豪爽、慷慨、心心相印”,对应“勇”之意志行为有“面折廷谏、铁面无私、理直气壮、直言无讳、敢作敢为、勇、不卑不亢、乃心王室”等;负性取向的虚滑、欺诈、轻妄、奸狡即是道德意志的无力或意志取向的偏离正道所致,每个取向都有相应的行为表现。这种划分让我们对儒家诚信的意志内涵与表现有了整体的了解。

从儒家的理论和其生活世界中,我们可以得出儒家诚信行为在意志维度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内在“诚”德的引领和内外一致。王夫之说:“有不诚,则乍勇于为而必息矣。”(《诚明篇》,《张子正蒙注》卷三)缺乏“诚”的勇敢,行为最终难免要偃旗息鼓,悄无声息。如前所述,诚德是“义”、“真”、“虔”、“仁”、“勇”等众德之门,“舍生取义”是因为有道义的根基,“本分敦厚”是因为有虔敬的心理,“光明磊落”是因为有“真诚”的底蕴,“豪爽慷慨”是因为有“仁爱”的关照,“直言无讳”是因为有“勇气”的支撑;诚信需心口一致、言行一致,做到内在与外在的协同。对此,《吕氏春秋》中有经典的解释:“非辞无以相期,从辞则乱。乱辞之中又有辞焉,心之谓也。言不欺心,则近之矣。凡言者以谕心也。言心相离,而上无以参之,则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淫辞》)二是行为“恒久”的努力。诚信即“至诚无息”,具有坚持性的品格。唐孔颖达说:“以行之一长久,能成就于物,此谓至诚之德也。”(《十三经注疏・中庸》)可见,诚的德性就在于它的连绵不断,如果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谈不上具有诚的德性。[8]大凡虚滑、欺诈、轻妄、奸狡的行为,有可能蒙蔽众人一时的眼目,亦有可能蒙蔽一人永久的耳目,但不可能蒙蔽所有人永久的耳目。三是行为勇于应对困难、恶逆的环境和条件。意志因困难恶逆而生,亦因困难恶逆而显。儒家诚信的意志品格因其勇于面对艰难困苦、逆境危险的环境或条件而彰显其魅力。在困顿环境中始终诚信如一,如“蔡勉旅坚还亡友财”、“阮湘圃耻得不义财”;在守信与利益冲突面前重信守诺,如“杨继宗要廉不要钱”、“曾子舆杀猪教子”、“辞曹操关羽千里奔刘备”;在遭受挫折和逆境中守信如初,如“杖汉节苏武牧羊”、“宋弘富不易槽糠”;在危险的境况中勇守诚信的道义,如“晋董狐书法不隐”、“高攀龙视死如归”、“陈小官不附和王申”、“铁面无私包文正”。正是诚信的行为成就了古圣先贤的德性和境界。

我们在看到儒家诚信行为内蕴和外显的意志力量时,不得不慨叹其德性伦理的崇高和伟岸,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认识到其标之过高的诚信伦理要求对普通民众的悬隔,认识到其单向的诚信义务而无平等互通的角色定位,认识到其纯粹的诚信义务而无权利的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剔除其时代的糟粕而创新发展其合理的价值内涵。

四、传统儒家诚信的意志修养

儒家诚信修养方法极具特色,重视意志方面的心性纯化和实践磨砺。儒家个体诚信的心性修养,即从个体修身的源头“正心”、“诚意”阶段就着手,纯粹、凝炼、强化诚信良善的意志动机,夯实诚信的内在根基。

《大学》是儒家典籍中较早系统论述诚信修养思想的作品,提出了许多包括诚信的修养方法,如“正心”、“诚意”、“慎独”等。“正心”是儒家进行道德修养的起始阶段,“所谓修其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忮,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礼记・大学》)在儒家看来,“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动机,就是增强、扩充自己善的欲望和感情而减弱或摒弃自己的恶的欲望和感情。而心之正,即是诚,即是信。如何做到正心,儒家提出了各种方法。孔子强调要“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这是从积极的方面去正心,又提出“克己”、“修己”、“正身”去克服那些不正当的道德动机,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正心。孟子提出要志在仁义、志在圣贤,要“不动心”,要养“大男”,树立坚定而正确的道德信念,不要因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朱熹提出了“省身克己”的诚信意志锻炼说,他主张关起门来,按曾参“吾日三省吾心”的方法,“专用心于内”。

“诚意”即包括诚信道德意志的修养和集中,就是自觉地把意志集中到高尚的诚信目标上来,使自己的意志诚实而无欺,不虚伪,不受恶、邪所染。也就是使诚信意志按其本然的状态得以发生、发展,这样就能到达诚信的意志纯一之境。《大学》解释“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朱熹在解释《大学》时指出“深自省察以致其知,痛加剪落以诚其意”。朱子解释说:“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对“意”和“诚意”的一个经典性的解释,后来的儒家包括王阳明,都同意并接受了这一解释。如何做到“诚意”?周敦颐强调“主静”、“无欲”,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剥落”物欲,张载提出“尽性以至于穷理”(自诚明)、“穷理以至于尽性”(自明诚),程颐重视“敬义夹持”、“格物致知”,朱熹突出“居敬穷理”,王阳明高扬“致良知”、“尊德性”。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4)

一、诚信的心理机制

诚信心理机制是个体产生诚信心理的依据,是引导个体诚信行为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统称。诚信心理机制作为一个有机系统,主要由认知、需求与激发、意志、平衡与反馈等多个过程组成[2]。依据其产生的依次顺序,可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

(一)认知阶段

认知过程是指面对与诚信有关的新刺激要素,个体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动态过程。该过程主要包含知觉、激活、选择、内化四个过程。知觉是指将具有代表意义的诚信知识和信息传递到大脑中,进而形成有关诚信的表象。激活就是将原有的认知结构唤醒而进入觉醒状态。选择是被唤醒的认知结构在“工作”状态下,有选择性地吸收或者筛选某些信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刺激物的特点、个性等有很大关系。内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将与诚信相关的新刺激要素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产生新的诚信认知[3]。

(二)心理需要与动机激发阶段

在诚信的心理认知的基础上,个体经过筛选形成心理需要。心理需要是个体产生诚信行为的内部驱动。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到高发展的,只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诚信需要属于自我实现需要的范畴。个体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才会产生高级的诚信需要,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心理需要是个体产生行为动机的内在根源,诱因则是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只有内外条件兼备,诚信需要才转化为诚信动机。肯定诚信的重要性并推崇诚信的环境、执行诚信行为后获取预期或超出预期收益或实际利益的价值体系等外在条件促进诚信需求向诚信行为的有效转化,外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诚信品质的培养。

(三)行为产生和意志作用阶段

诚信动机产生后,会推动个体做出诚信行为。主体践行诚信行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由于工作条件差、环境复杂而引起的信心不足;由于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人措手不及而产生的惊慌、彷徨等消极情绪;已经放弃的动机、目标重新出现而产生新的诱因以及不健康舆论的讥讽等等。在这些情况下,就必须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机智,迅速分析、判断困难的性质,确定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实现所做出的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诚信行为就是一种意志行为。

(四)信息反馈与心理平衡阶段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活动过程并不会随着行为的结束而终止。在主观意志引导下的诚信行为终止后,主体心理活动会进入下一个新的心理阶段,即对诚信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阶段。主体通过外界反馈及自我认识,对诚信及自身的诚信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并实现了新的平衡,主体对诚信的认知也会在心理变化过程中得以提升和完善。

二、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对诚信心理机制的解读,可以清晰地理解诚信行为得以产生,并维持一贯性的基础和条件。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必须遵守诚信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自身规律,全面分析和掌握诚信品质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对应的要求,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行为。

(一)树立主体性诚信教育观念

诚信品德的形成是个体主动、积极内化的产物。可以说,诚信品德的培养重点在于充分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对外部教育积极消化并内化为内在品质。反观当前德育教育体系存在的缺陷,尤其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将学生视为容器,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心活动和参与德育实践的需求,严重影响并大大降低了德育效能。

诚信教育必须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首先,要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诚信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同样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接受外部教育影响并结合自我教育实现内化的过程。其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摒弃过去那种“一讲到底”的单向灌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与社会实践,勇于表达自身的需求和观点,实现教育双方的平等交流,并且在改进道德教育模式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二)传递诚信知识和诚信价值,推进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与认同

提升大学生诚信道德认知水平是培养其诚信品质的基础。依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可以从三个方向入手推进和提升大学生诚信认知能力:第一,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教育价值。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道德的内容博大精深,孔子、荀子等先哲都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品质做出了精辟的阐释。因此,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来加深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和重视。第二,从个体的成败经验角度提高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程度。诚信是个体成功的关键性条件。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成功者的成功与他们具备诚信品质密不可分;而言而无信的人最终无法取得预期的成绩。所以,大学生必须对诚信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意识到诚信是为人之本,也是建功立业之根基。第三,从社会大环境对诚信品质的需求和要求上,提升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重视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信任是维系交易活动的重要桥梁,也是支撑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旦失去了诚信这一基础,就无法保证市场经济交换活动的健康运转,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带来负面影响[4]。大学生只有形成对诚信的理性认识,树立理性的诚信观,才可能真正做到有章必循,有诺必践。

(三)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大学生的诚信动机

大学生对诚信品质的内在需求是驱使其建立诚信认知结构并转化为诚信行为的根本动力。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如果大学生连基本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谈论诚信是不现实的。大学生的一些失信行为如考试作弊、奖助学金评定中弄虚作假等大多与其缺失性需要得不到满足有关,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诚信行为也就缺乏动力。需要层次理论启示我们,诚信教育完全可以以学生缺失性需要为突破口,一方面,教育者应了解学生的缺失性心理需求状况,并帮助学生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进而提出更高层次的诚信需求;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体的非诚信行为教育者应结合学生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需求寻找原因,利用满足合理需求的方式来纠正非诚信行为或动机。

此外,教育者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包括全社会良好的诚实守信氛围,教育者以身作则,学校对诚信的鼓励和推崇,对非诚信行为的严厉制止和批评等,促使大学生诚信需要转化为诚信动机。

(四)铸造诚信意志,树立诚信信念

大学生在内化和执行诚信动机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干扰,如果大学生不能抵御这些干扰,轻则带来情感的波动,重则会引发道德意志的缺失,从而使诚信认知向诚信行为转化受阻以及诚信行为的终止。因此,在诚信品德培养的过程中,应防止大学生情感或意志方面出现的异样,以保证知向行的顺利转化及行为的有序完成。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5)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3-0102-03

传统儒家诚信观念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不仅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更有其理论自身的优长。深入其中探究其内在根据,揭示其自我价值的内在机理,不仅可以开拓儒学的问题意识,而且还可以为当前诚信建设提供必要的参照。

一、天人合一——诚信的形上之基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与对象世界相互关系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反映了人对自身存在、本质及其价值的认识。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也是儒家对诚信问题探讨的基础和逻辑出发点。天人合一即在对待天与人、自然与人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上,强调二者统一、相同与和谐。这种思想把哲学的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观联为一体,使中国传统哲学尤其重视人伦,把“人道”(即人伦)视为宇宙的有机构成而与“天道”合而为一,从而规定了儒家的道德本原、人性论、道德选择、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理论模式,也决定了他们在诚信理论方面的特点。

传统儒家认为诚信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天道的自然法则与人道的当然之责的合一。从儒家“诚”之范畴内涵我们大体可以得知,“诚”在先秦儒家那里就具有形上性质,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儒更是对“诚”之范畴作了极大的发挥,使其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宋儒将诚与道、诚与理、诚与性打通,认为诚既是天之道,亦是人之性,使诚信观念由天道过渡到人道的论述更加圆融通透。“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张载集》之《正蒙·诚明》)。宋儒皆言天道本诚,诚是天道的本真状态并成己成物,人道即性,诚是人性之本原。二程在回答何为诚时,“自性言之为诚”,“诚与道其实一也”(《论道篇》,《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朱熹直接将诚与理连接起来:“诚是实理,自然不假修为者也”,“诚是天理之实然,更无纤毫作为”(《朱子语类》卷六十四)。

在传统儒家那里,一方面,由于在诚信的来源问题上由天道直接引出人道,从而不可避免地将必然与当然、自然与社会、事实与价值混为一体,把“人道”这个人们行为的“当然之则”看作是不可违背的“天命”、“天理”之必然,陷入了道德宿命论,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是极其不可靠和虚幻的。但是借助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诚信获得了形上支持而具有神圣性和超越性,人们对于诚信的人道规范天然地具有一种敬畏感,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通过借助天的权威甚至神秘性,人们的诚信观念确实较为容易确立,亦是不争之实。

二、真诚——诚信的心灵之境

儒家诚信从超越性的角度获得了天道的支持,但仅仅天道的支持还不够,还需要有心灵的自觉,需要有自我心理的认同和驱动,而这个心理认同的力量就是心性之真诚。儒家在天道观的观照下,打通了天道的实有到人道的应有的关系,又通过人性论和心性论的解释,使诚信获得了主体的认同与呈现。

诚信缘何获得自我的认同,需要作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诚信自我价值何在?二是诚信能否获得主体的认同?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6)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明礼诚信”;“八荣八耻”中也把“诚实守信”提到首要位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诚信友爱”;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也把诚信培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以上可以看出,诚信无论是在社会发展还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诚信培育已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尤其是每个中职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建立诚信评价机制是保障

诚信的培养,主要靠主体的自身养成,但一定的外在机制约束也是诚信品德培养必要的保证。在我国,诚信目前主要依靠自律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品质在诚信的实践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要提升社会整体诚信水平,还需要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即以诚信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机制。要通过法律的完善,制度的健全,特别是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和监督、惩戒机制的运用,让诚信的主体得益,不诚信的主体受惩,在全社会彰显诚信。在西方的一些国家,诚信评价机制已趋于成熟,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也尝试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等手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借鉴。在中职学生诚信道德培育上既要强调自律,也要强调他律,逐渐使他律内化为自律。

参照国外一些做法及国内一些高校的有效探索,笔者认为,通过诚信机智的简历来使中职学生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势在必行。

1.组建诚信评价机构。中职学校应成立专门诚信机构,机构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并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由学工、教务、团委、图书馆、总务处及各班主任等联合组成,制定诚信评价方案,出台细则,使诚信评价有章可循。该机构负责学对学生进行诚信评估,其中班主任是评估的主力,因为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班主任掌握的最清楚,也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2.确定诚信评价指标。诚信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作为评价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众多标准中选取学习、经济、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作为诚信评价指标,以100分作为诚信评价的原始分,四个方面各占四分之一。

3.诚信评价程序。新生入学后,把诚信道德品质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充分了解学校诚信评价机制后,与学校签订诚信承诺书(一式三份),学校即为其建立起诚信档案,之后由班主任和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考核,并记录每个学生失分明细,一学期核算一次,得出成绩,并对失信严重者提出警告,对守信者进行加分等鼓励。学生毕业之前对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进行汇总,并给出综合性评语,最后将诚信综合评价作为诚信档案的重要内容放入学生的个人档案。

三、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条件

1.社会诚信氛围是前提

纫蚴鞘挛锓⒄沟母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虽然说学生个体的因素在诚信道德养成中起根本性作用,但外部环境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生的诚信道德养成。所以个体道德素质的养成,与其生活的大的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第一,积极倡导“言必行,行必果”的社会风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价值要求,切实促进形成诚信建设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推进诚信建设,建立正常的政治秩序,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的优良风气。

第二,大力提高公民诚信意识。十报告不仅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而且从公民个人道德行为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诚实守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同样需要诚信之风。让社会充满诚信友爱,构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愿望。要把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就需要把国家信用体系和个人道德准则结合起来。既有硬性规定进行固化,又有人们从内心产生一种认同。这种由外而内的变化,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制定诚信体系,加强外部监管的同时,从社会的整体风气入手,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诚信的好处,这样,才能让诚信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2.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证

首先,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要把诚信培育贯穿其中,让诚信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在校园的醒目设置诚信宣传栏,将社会上和学校中出现的诚信典型案例,让守信之人时刻在身边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把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也列在其中,时刻熏陶着同学们的思想。在校园环境布置上,要特别关注学生宿舍的环境设置,从心理学上分析,宿舍是一个比较安逸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心理较放松,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蚀。所以在学生宿舍入口处也应设置诚信宣传栏,在最薄弱的地点设置心理防线。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优势,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传统媒体如校报、黑板报等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能够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7)

二、晋商诚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

(一)晋商诚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诚信待人,重义轻利”是晋商经营的基本准则,晋商在经营过程中把诚信的观念贯彻其商业活动的每个环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立足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诚信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包括晋商诚信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晋商活动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没有明确规定对失信行为如何处罚,仅靠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就对晋商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口头承诺已经无法保障经济的有序发展,诚信体系有了一定的法律和制度保护。在对晋商诚信文化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构建的现代企业信用体系,不仅仅只是依靠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也起到很大作用。

(二)晋商诚信文化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晋商诚信文化的宣扬与推进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新人。1.从宏观层面来看,诚信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首先,晋商诚信文化的宣扬有利于推进经济的深化改革。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5〕。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尤其是经济的深化改革需要诚信来支撑。当今市场经济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才导致市场混乱及商业行为的不公平。而晋商在其商业活动的始终都遵循诚信原则,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当今时代,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建设能够有效地保障经济良性、有序、健康发展。其次,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牵引力。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6〕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诚信可以保证民主的充分发挥,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及社会秩序的安定,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总的来说,诚信是使社会和谐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最后,晋商诚信文化的推进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诚信文化不仅给社会带来物质价值,而且也带来极高的精神价值。诚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晋商诚信文化中的“利以相通,重利轻义”“,利以义取,信誉至上”等都是中国诚信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中,社会价值观念是文化体系的核心,道德观念则是价值观念的基础,而诚信观念又是道德观念的基础。所以说,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核,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道德支撑。2.从微观层面看,晋商诚信文化对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诚信是企业的立根之基,是个人的立身之本。首先,诚信经营是企业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诚信是其无形资产,企业只有诚实经营,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在商业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树立诚信意识,才能为企业争取好的信誉。晋商在经营过程中,严于律己,严格遵守诚信原则,绝不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欺骗消费者,从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更引来了无数的回头客。所以说,企业要坚持诚信原则,才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次,诚信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立身之本,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诚信是个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子曰,“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自我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另外,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在现代社会,诚信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一个人缺乏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总之,晋商诚信文化的宣扬,有利于加速个人和企业诚信观的形成,从而推动社会诚信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在全社会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晋商诚信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一)个人层面:发挥个人的积极作用

1.构建正确的个人诚信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逐也得到了肯定,这就激发了人们内心的物质欲望,而这些欲望的驱使,使得一些人变得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甚至在面对物质利益时,禁不住诱惑,违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作出危害社会的行为。现今某些企业主为了获得自身利益,弄虚作假,欺诈消费者,有的甚至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晋商在商业活动中,坚持用诚信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当今社会,一些人却还没认识到诚信的作用,认为诚信“不值钱”,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他们没有认识到诚信是无价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个人诚信观,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足。2.严于律己,坚守诚信。在当今社会,我们常会听见这样的话:“他能那样做,我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这说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界限的划定,认为别人能做的,自己也可以做。而晋商一直坚持恪守诚信、严于律己,即使在复杂的环境下也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目前,一些人热衷于跟风,人云亦云,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丧失自己的良心,例如:铺天盖地的短信诈骗;无处不在的小偷;产品质量不过关,危害消费者健康;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所以,个人在生活中应严格要求自己,诚信待人;企业更应遵守商业规范,不为不法利益所动,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获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双赢。

(二)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以诚信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另一方面,要建立现代企业信用制度,着力打造诚信企业。晋商的经营管理就是以诚信为基础,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今天,企业应当汲取晋商的管理精髓,以信为本,保证良好的商誉。即便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也要坚持以诚为本的道德准则,建立企业自身的信用制度;对待客户应当做到保证商品质量,提供优质服务,与顾客互相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商业活动氛围,建立公正、法治的社会。2.建设以人为本的诚信社会。相比传统的晋商活动,现在的市场经济具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特点,同时还受法律的保障与约束。所以说,建立健全的、行之有效的市场机制需要将法律与道德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把诚信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基石,但是,在拜金主义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道德约束已经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所以需要法律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但是,不可否认,人是构成社会的最重要主体,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所以应当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的诚信意识,构建诚信社会。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8)

最新中学生诚信心得体会1诚信是一面锃亮的明镜,照应着你我的内心;诚信是一股清澈的泉水,洗去肮脏流淌洁净;诚信是一块不朽的基石,让我们踏它前行……以诚待人,以信律己是我们一直以来必须实行的宗旨。可以说:诚信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记得中学的时候就常常受妈妈的教育:小孩子要诚实,不可以骗人,答应别人的事要说到做到。但因为年纪小,有时还是会打点小谎,说话不算数,说些有的没的给妈妈听,以为这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即使妈妈看破了,也不会把我怎样。记得有一次,我把七十多分的试卷藏起来,不想给妈妈知道,并假报成绩,骗取了外出游玩的机会。

可终究被发现,被妈妈狠揍了一顿。事后,我知道:妈妈不是气在我的分数,而是我没把考卷给她看、把真实的分数告诉她,而且我还骗取她对我学习的信任,让她非常难过。在我一再保证和爸爸的劝慰下,妈妈才原谅了我,也就是从这件事后,我再没犯过此类错误,“诚信”二字也在我心里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孔子曾道:民无信不立。因此,他也经常教育他手下的三千学子须诚信。曾子就为孔子的三千学子之一。有一次,曾子的妻子为了安抚哭泣的孩子而许诺回来给孩子杀猪吃,回来后见曾子捉猪便杀忙上前阻止,曾子却说:“孩子不懂事,凡是由着父母。现你哄骗他,不是教他骗人吗?”于是就立即杀了猪。我记的刚刚听完确实没什么感触,但细细琢磨,心中突然油然而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敬佩: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基本准则,曾子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定能保住,可在一个纯洁孩子的幼小心灵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现在的我们正在一天天走向社会,同时,诚信的观念更应当一天天加强。我们应当经常用诚信的尺子来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他人,毕竟只有自己的“以诚待人”,才能收获别人的“以诚相报”。让我们一同身穿诚信这件最华丽的衣服,手捧心灵这最炫灿的花束,心念“诚信为本”的人生宗旨,做一个既不怕光明,也不惧黑暗的真人吧!

最新中学生诚信心得体会2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能将事业做大?

答曰:无他,一字而已——信。

这是在长江实业的总裁室里,面对《亚洲周刊》记者的话筒,“李超人”的一番心语。他的肺腑之言,借助强大的无线电波,传遍了世界,震荡着我们的心灵。也许,“超人”没有说出的另一句话是:对别人诚,就是对自己信。……曾几何时,我也有过一段迷失的日子。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似娟娟的静女,虽是明艳照人,却不飞扬妖冶;她低眉垂袖,璎珞矜严。我独坐在林外的青石上,双手抱住了头。我不言语。我已不再言语,只低头,从迷蒙眼光中看着我的成绩通知单,半年的虚浮与自欺,半年的飞扬与轻躁,浸湿了这一纸荒唐。

倏地,我忆起一句话:谁对命运不诚,命运就将对他不信。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在艰辛且步履蹒跚的奋斗之路上,谁不去踏踏实实印下诚信的足印,将永远走不出渺小与狭隘的怪圈。学问之道,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骗。无意苦吟秋,只恐花褪红尽。人空叹,水长流,不知是我背弃了自己,还是诚信厌倦了我:在人生的这次跨栏前,我停滞了脚步。

愧哉斯人。如断翅蝴蝶般,拍打着残翼,徒劳地旋舞着飞坠泥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辈辛劳的身影:一抹黄褐的平原。地平线上,一处又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厚的土墙。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如一曲天籁,传进父辈的耳里。他们赤着膀子,挥鞭吆喝着山川一样团块组合似的.黄牛,拉动着三角状的铧犁。这群辛辛苦苦从祖祖辈辈留下的黄土地里抠口粮的人呵,“诚与信”,就是他们的生命线。

……不经意间,冥冥中仿佛一只手指,悄悄探入我心,拨动心底那根往日里不被触及的弦儿,奏出一连串的颤音,仿佛徐悲鸿的奔马在旷野里长嘶,仿佛舒伯特的琴键星星般颤动,仿佛屹立喜马拉雅之巅,听天外的风。

正是这一刻,我豁然开朗:———人生路上,与诚信同行。

最新中学生诚信心得体会3天使的翅膀断了,落到了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诚信的背囊抛了,落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

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陪。但失去了诚信呢?失去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

不欺骗,不隐瞒,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远离尔虞我诈和圆滑世故,多一份真诚的感情,多一点信任的目光,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就可浇灌出人生最美丽的花朵,夯筑起人生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照亮一方夜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溅起整个海洋……

相信诚信的力量,它可以点石成金,触目成玉。我们崇高这样一种诚信:仰起希冀的脸庞,拍拍娇嫩的双手,歪歪头,说:“相信你!”此时此刻,难道你的心底不涌起一股激动的热潮?我们向往这样一种诚信:舒张紧皱的眉,露出笑魇,快步走到朋友面前,说:“真诚地祝贺你!”此情此景,难道你的头脑中没有出现一片满载快乐的云彩?播种诚信,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可以信任的世界。

抛弃诚信,虚伪的面具将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生命将变得生气全无,友谊之花将凋谢,亲情之果将陨落;撩起人们脸上的五彩面纱,露出的将是“君子”们道貌岸然的脸,变了形的丑陋的脸。这样的世界,流淌着恶浊的血液,漂浮着腐朽的气息,太可怕了!

我向往真诚,渴望信任,希望在旷野望天时,天蓝草碧,白云风清。

背好诚信的行囊,人生路上的步履才更平稳,足音才会更坚实。

天使用诚信作绷带,压好了飞翔的翅膀。我知道,撒旦的谎言终会被揭穿,他的魔杖终会失灵。诚信是不可抛,因为它是法宝!

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着,带着诚信上路,将踏出一路风光。

最新中学生诚信心得体会4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五千年的风霜雨雪没有将龙的传人的那些优良传统埋没,而是历久弥新,薪尽火传,古人推崇诚信者,今人厚爱诚信者,历史选择诚信者。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者,发乎礼,义者,发乎情,止乎心,正乎身。在儒家看来,行仁施义的先决条件为内心的向善,所谓勤心诚意者也。心中信守诚信,方能宁静安心,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义者亦应以诚信为本。义之所存,诚信存之也,读《大学》《中庸》,一字以蔽之,诚也,诚包罗万象,诚信是它的具体体现。

在滚滚而来,浩荡而去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诚信者比比皆是,荆轲于“风萧萧兮易水寒”中作别太子丹,壮士一去,只为报知遇之恩,虽蹈死地亦无怨无悔。伍子胥逃离楚国,得吴王重用,答应替他报仇,从此伍子胥尽心辅佐,纵然之后受猜忌可仍然不改忠心。陶朱公荡舟西湖之上,得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秘诀便是诚信经商,后世徽商,晋商皆履行了这一原则,才有了商行的繁荣昌盛。

诚信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屈原被发行呤泽畔时,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愤恨那些“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他忠君恋阙,心系国家,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之碍,与邻国交好,于内则治民,诚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对百姓有诚信,天下人拥他,他便要对万千黎民百姓谋福祉,是以创造了“贞观之治”……凡此种种,皆言诚信为人立身之本,天道酬诚信。

因此,传承民族的美好品质,将诚信贯穿在身心中,用诚信指导我们为人处事,则人生得以绚烂,事业得以辉煌!

谨记,天道酬诚信,诚信伴我一路前行。

最新中学生诚信心得体会5美的概念,数不胜数。

向善,是美;诚信,是美;崇学,是美;务实,也是美。但在我看来,诚信的美,无疑是最可贵的。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若无诚信,那当以何立于世间。

暑假开学前,我来到学校打扫卫生。忙了整整一个上午,终于可以回家了。我乐滋滋地踏上了那辆崭新的山地车,缓缓骑行着。我从不会逆向骑行,哪怕出口就是这个方向,我也要绕到对面,正向而行,这样心里才有踏实感。突然,一辆电瓶车疾驰着向我冲过来。我来不及反应,车的右侧就与电瓶车结结实实撞在了一起。

好在人没有受伤。但看看我的新车:整个刹把被活生生地撞裂,垂在一边,踏脚也被撞歪,没办法再骑了。那人将自己电瓶车被撞歪的手柄拧回原位后,便问道:“你没事吧?”“没事,只是这车”“附近有修车摊吗?等会儿我带你去修。我先去把这个外卖送掉。”哦,原来他是个送外卖的。我犹豫着。“我把我的电话给你吧。”他留下了他的手机号码。“那那你去吧。”于是,他便踏上车,转眼就不见了。

他会回来吗?我心里不禁这么想。但愿他是个敢作敢当的人吧。哎,算我自己倒霉。即使自己如此遵守交通规则,但还是有那么多人无视它们。但毕竟,他也不容易,一个送外卖的,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总盼着能多送几份,多挣些钱。

但是,他回来了,车停在了我的面前。“附近有修车摊吗?我带你去。”“不用了,要不你把钱给我,我自己去修吧!”我刚说完,他没犹豫就从包里掏出200元,递给我。“你能回来,说明你是个负责任的人,多出的钱,我一定会还你的。”他点点头。于是,我们便分开了。

我用了97元换了一个新的刹把,多余的钱都还给了他。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魏则西事件将百度竞价排名推向了风口浪尖,不断报道的毒食品(如毒海蜇丝、废纸馅的小笼包、人工合成的鱼翅等)也造成了大众人心惶惶。谁还相信谁?我们还能相信什么?社会诚信危机似乎越演越烈。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可以说,诚信内容在我国教育中历来不缺,但遗憾的是不讲诚信或者有条件地讲诚信是我们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一道比较明显的硬伤。“诚信概念因时而化,不同时代诚信建设的重点不同。”[1]因此,加强对诚信的内涵及其心理结构的认识,梳理诚信的逻辑关系是新时期的学校诚信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

一、诚信逻辑层次分析内容

生活中有的人会一诺千金,而有的人经常发誓,却将誓言当作儿戏。一个学龄前的儿童往往不会因诚信问题而感到难受或者尊严受损,而成人往往会因诚信问题羞愧难当或者恼羞成怒。要科学地去描述、解释、评价这些诚信现象,我们必须加强对诚信本质的认识。

分析诚信的逻辑层次是为了更好地揭示诚信的本质。我们所说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2]。“事物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多层次的结构,本质是具有层次性的。”[3]从理论上来说,诚信具有它特有的逻辑层次。综上所述,诚信的层次就是其构成“诚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诚信”的要素是什么呢?是要素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将“诚信”看作一个系统,如果从不同视角来看,诚信的结构、类型都可以称之为其构成要素,因为它们能够彼此相对独立而又共同诠释“诚信”这一事物性质。基于此考虑,本文诚信的逻辑层次分析就是讨论诚信的结构、类型之间的层次关系。

二、诚信的逻辑层次分析

1.诚信结构的逻辑层次

(1)从诚信的心理结构来看,诚信观是个体诚信的基础成分。诚信属于道德范畴,个体诚信是个体道德品质之一,必然也含有相应的知、情、意、行的心理成分。所以,有研究者提出体诚信的心理结构应包括诚信认知(诚信观)、诚信动机、诚信行为三个要素。其中,诚信观是构成个体诚信心理结构的基础性成分,诚信动机是个体诚信认知向诚信行为过渡的必要环节,而诚信行为则是个体诚信道德品质的现实体现[4]。也有研究者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诚信应该是一个多因素组合的动态系统,它就是一个由诚信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的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动态系统[5]。其中诚信需要是指主体对诚信的认识以及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诚信的心理需要,实际上其主要成分就是诚信观。

诚信观即为个体所形成的有关诚信的知识、看法及态度的整体认知组织,如个体认为什么是诚信?诚信是否是一种美德?诚信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吗?不可否认,个体的诚信心理受其观念的支配与指导。一般而言,只有认同诚信是一种美德的人才会去主动追求诚信;只有相信诚信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保障,才会自愿恪守诚信。因此,诚信观是个体诚信品质的基础成分,“塑造学生正确的诚信观是学校诚信教育的首要任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一个人的道德认知水平并不能代表其道德品质,一个人对诚信的认知也并不能完全代表其诚信品质,诚信的发展应该是有关知、情、意、行各种因素协调作用的结果。

(2)从诚信文化传统结构来看,诚实是信用的基础。在我国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诚信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始于战国时期[6],由“诚”“信”两个独立的语词演化而来,诚信是诚与信的辩证复合体,诚信是由诚实和信用所构成。

关于诚实、信用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诚”与“信”的基本含义一致,“诚”是真实不欺,“信”也是真实不欺。即诚与信相通,具有同一性,二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可以互释、互训。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儒家思想中的“诚”是一种本体论,“信”只是一种具体的德目,含义相对较窄,“诚”高于“信”,为了“诚”,可以毁弃“信”。进一步说,“诚”是个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心理基础[7],做到真心实意,无妄不欺才会有“信用”,才会获得他人与社会的“信任”,“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中庸》)。无独有偶,吴继霞、黄希庭[8]采用质性研究的范式,认为诚信即诚实守信,最后构建了两个理论:①诚信由诚实、信用、信任和责任心四因素构成;②诚信四因素关系特点及其结构。在分析诚信四因素关系特点中发现诚实是最基础的因素,诚实是信用和信任因素的基础。由此,心理学的质性研究再一次论证或说明了诚实是信用的基础这一传统文化关于诚信逻辑层次关系的认识。

2.诚信类型的逻辑层次

(1)从诚信指向的对象来看,对自身的诚信是诚信的起点。诚信是个体的基础道德,表现在对自己和对非己的要求与约束中,诚信总是需要指向一定对象的。就诚信对象而言,诚信可以分为三类:诚己、诚人、诚群[9]。具体而言,诚己是指对自身的诚信,对他人的诚信称之为诚人,对社会的诚信简称诚群。

对不同对象的诚信与个体诚信发展水平有关,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般而言,对自己诚信,反映了一个人自我要求严格,有较高的自我道德修养,能够比较好地管控自己。因而,研究者认为一个对自己都不诚信的人是不能指望也是根本不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有诚信的。诚己是诚信的起点和基础,是诚人和诚群的必要前提,而诚人和诚群则是对自身诚信的延伸。

(2)从诚信的动机来看,工具诚信需要价值诚信来平衡。从诚信的动机或者价值意义出发,可以将诚信分为价值诚信和工具诚信[10]。中国传统诚信更多是一种价值诚信,是将诚信内化于自身的价值观念中,认为诚信行为是自身的精神追求,此时诚信本身就是目标,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中国传统诚信相比,西方的诚信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基本属于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诚信,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是一种工具理性[11],即为工具诚信。所谓工具诚信是将诚信视为达成预期目标的中介,以此获得利益或避免因失信遭受惩罚。工具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是最为常见的诚信类型。

工具诚信符合人际交往价值交换的原理,是体现现代社会民主精神的诚信类型,但不能说工具诚信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诚信。“个人权利与个人利益是对个人来说是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抛开个人利益,欲图铲除个人利益却保留个人动力和创造性纯属幻想。”[12]我们无法去否定和排斥个体的正当利益,也就无法否定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上实际上是一定价值交换上的工具诚信的重要性。但个人利益未必就和他人及群体与公共利益一致,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权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公民个体需要适当平衡内在的价值诚信与工具诚信,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工具诚信需要价值诚信来进行平衡,价值诚信在一定意义上指导和调整工具诚信。

视角决定了我们讨论的范围。由于诚信的心理成分、类型认识的多样性,以上诚信的逻辑层次分析并没有完全列举出诚信的心理成分、类型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诚信的逻辑层次关系的客观存在。

三、诚信逻辑层次认识对学校诚信教育的启示

1.个体诚信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心理基础

如前文所述,“个体的诚信心理受其观念的支配与指导”,诚信观是构成个体诚信心理结构的基础性成分,即个体诚信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诚信还与自我意识关系密切。如2岁左右的幼儿具有明确的客体自我J知,而2~3岁的幼儿就已经开始说谎了。3~4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逆反期,3岁幼儿的说谎显著高于5~6岁的幼儿[13]。还有研究发现在幼儿时期,个体的心理理论水平不仅与说谎认知有关,而且应该是说谎认知发展的前提[14]。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周围环境的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结构中的调节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自我意识一般而言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阶段。人为什么要诚信、对谁诚信、如何诚信与诚信主体对自身、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密不可分。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必然影响到其诚信的发展,如处于自我中心(3岁左右)的幼儿也许会因为不愿上幼儿园而对家长“说谎”――挨了老师打,他们也往往并不会因为和同伴的约定而放弃现有更有吸引力或更快乐的活动。因此,诚信与否或者说不说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特定的自我意识的表现。

2.诚信不能违背道德原则

“诚信是一个基础性的道德,它需要以正义的道德原则来统帅。”[15]如果我们孤立地分析诚信的逻辑层次,而不考虑到诚信在道德生活中的逻辑,那就违背了我们对诚信认识的价值意义了。从道德角度来讲,讲究道义的善意谎言并不违背“诚信”的真实无妄性,也并不影响一个人的诚信品质;而不分场合、不讲身份、不管对象的诚信可能是可笑、可怜甚至是可耻的。

从道德原则的角度出发,诚信自然有其伦理价值的要求。如果说“求真”是诚信的具体表现,但“求真”也应该有道德前提。如果离开了道德前提,对不道德现象的所谓诚信必然是不道德的。所以,建立在社会契约精神上的工具诚信在有的时候需要价值诚信来协调。

3.学校诚信教育应具有阶段性特点

就个体诚信发展而言,不能脱离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就诚信本身的认识而论诚信教育,诚信的逻辑层次的认识可以给我们诚信教育提供一些借鉴性意见。依据诚信发展的心理基础和诚信的道德要求,诚信教育的任务应具有侧重性,学校诚信教育需要前后有机衔接,也就是学校诚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诚信的逻辑层次说明个体诚信品质的形成有规律可循,如由“诚”而“信”,由“诚己”到“诚人”,以及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学校层面的诚信教育要依照其发展规律而施教,如从强调诚实的道德修养的基础地位入手开展诚信教育,又如从改变学生观念入手,塑造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等。诚信水平的逻辑层次也提示学校诚信教育应该前后衔接,采用渐进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能只凭主观想象,也不能去期望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解决个体诚信的所有问题。“要思考如何把握各年龄阶段诚信教育的重点,也只有具备了适合于学生诚信发展特征的那些教育培养条件,才能促使学生的诚信能够循序渐进地、健康地向前发展。”

四、结语

就诚信而言,诚信逻辑层次的梳理揭示了诚信认识的复杂性,也表明了加强对诚信本身的认识是解决社会诚信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就诚信教育而言,由于学生诚信认知的获得渠道多样化、诚信动机来源的多样化等,不能把诚信教育简单认为只是学校的责任,“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学校自身还难以完成,还必须与社会教育、法治建设、制度创新、伦理创新及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理想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安兰,吴继霞.诚信概念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J].征信,2014(5):57-62.

[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于全有.“语言本质”内涵的内在逻辑层次[J].社会科学辑刊,2011(4):235-238.

[4]李德显,洪 云.诚信的内涵考辨及其对学校诚信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5):38-42.

[5]唐国战.诚信内涵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005(4):145-146.

[6]唐贤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王学勤.“诚信”辨析[J].前线,2004(2).

[8]吴继霞,黄希庭.诚信结构初探[J].心理学报,2012(3):354-368.

[9]杨 方.诚信内在结构解析[J].伦理学研究,2007(4):18-20.

[10]付子堂,类延村.诚信的古源与 现代维度之辨[J].河北法学,2013(5):2-9.

[11]宫.诚信的多维诠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90-95.

[12]夏业良.个人主义论辩――兼与钱广荣先生商榷[J].人文杂志,1999(3):8-11.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10)

1、通过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明白诚信的本质和内涵、诚信与道德、诚信与成才的关系,懂得讲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自觉地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2、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懂得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立业的根基,更是一种社会评价度,树立“诚信第一、品格第一”理念,养成诚信的良好习惯; 

3、通过诚信教育,大力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受损”的校园氛围,教育学生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知行统一,使诚信观念扎根校园、深入人心。

二、活动口号:诚信立学、诚信立身、诚信立业

三、活动主题:做诚信学生,建诚信班级,创诚信校园 

四、活动时间:六月份

五、教育内容:    

1、遵纪守法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     

2、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的教育。真诚待人、诚实守信,是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包括真诚地理解,看待他人,善待他人,做人要诚实,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等。通过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体验自尊,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    

3、乐于助人的教育。乐于助人是诚信品质的体现。包括: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力所能及、主动地帮助他人,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的需要。通过乐于助人教育,提高关心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情感体验。     

4、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教育。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是诚信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包括:说和做相一致,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5、诚信立人教育。诚信立人是诚信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 包括确立诚信立人的意识,把诚信作为做人的准则。通过诚信立人

上一篇: 四年级册数学 下一篇: 林业草原工作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