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教学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0:35

暗示教学法论文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1)

1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要求不同,初中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也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使其“知其然”即可,可不用“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在重述初中政治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2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2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研究、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而象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只适当暗示即可;但如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讲解、论述,因为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理解正确的,这样往往比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会更好些。可见,研究、挖掘、熟悉教材对于暗示方法的运用和可能产生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高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对普通班学生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而给实验班的学生讲这一框时,我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循循深入,含蓄地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去领会,收到了很好效果。

2.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竟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出了一个辩题:能否将梳子卖给和尚?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个知识点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也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在讲高二《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知识的时候,我就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因为政治课必须弘扬正气,而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甚至即便是暗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2)

1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要求不同,初中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也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使其“知其然”即可,可不用“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在重述初中政治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wwW.133229.coM

2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2.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研究、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而象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只适当暗示即可;但如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讲解、论述,因为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理解正确的,这样往往比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会更好些。可见,研究、挖掘、熟悉教材对于暗示方法的运用和可能产生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高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对普通班学生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而给实验班的学生讲这一框时,我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循循深入,含蓄地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去领会,收到了很好效果。

2.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竟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出了一个辩题:能否将梳子卖给和尚?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个知识点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也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在讲高二《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知识的时候,我就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因为政治课必须弘扬正气,而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甚至即便是暗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3)

所谓暗示教学法,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左右大脑施加暗示来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进而激发学生心理上的潜力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中职院校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能够将暗示教学法的作用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实施暗示教学,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暗示教学法概述

1.1暗示教学法的简介

暗示教学法主要是教师通过不同暗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潜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利用暗示教学法实施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看做一个完整的个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对其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暗示,以此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从暗示教学法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以来,受到了诸多教师的普遍关注,相关人员也在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以此来确保其作用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发挥出来。

1.2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

暗示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融合了诸多理论基础,其中主要包括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精神治疗学理论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学理论,因为暗示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与人或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是暗示学,作为暗示学的创立者,洛扎诺夫认为:如果想要学生成为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那么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必须在没有紧张的状态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暗示在学生潜意识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加快学生学习的进度。

二、暗示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策略

就目前中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利用暗示教学法进行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给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根据洛扎诺夫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利用暗示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诱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情绪,始终确保课堂的氛围是轻松欢快的,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内在的潜力才会被真正的激发出来,从而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提高学习效果。

2.2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

暗示教学法相对于普通教学法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即感情调节理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的作用。在利用暗示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看成理性和感情同时活动的个体,在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表扬或批评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语言,以此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促使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有效统一。

2.3师生互相暗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建立二者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利用暗示教学法开展英语教学的一项根本原则。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使教师更好的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把握,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通过教学活动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暗示教学法应用实验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暗示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本文就暗示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展开了实验研究,以此来更好的为中职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3.1实验前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实验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60名中职院校的二年级学生。本次发放的问卷数量共60份,回收数量为57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从对54份有效问题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当前中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两个问题,首先,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这些学生中有65%以上的学生掌握的单词量较少,读写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其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觉得英语学习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2实验设计方案和实施

在实验设计方案中,针对的对象仍然是某中职院校二年级的60名学生,采取的方式除了原有的问卷调查外,又增加了访谈法。实验中设计了2个问题:(1)暗示教学法中的学习理论对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单词记忆能力的英语学习兴趣是否有一定的帮助?(2)教师对暗示教学法的运用情况如何?在具体调查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方便对数据进行分析,在问卷调查阶段,实验小组共设计了2份不同的问卷,一份问卷是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另一份是针对学生在接受暗示教学法前后的英语学习情况的对比而设计的。而在访谈调查阶段,其内容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就问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的定性研究。

3.3实验后的研究调查

经过实验设计与具体实施之后,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英语笔试,笔试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能够看出,采用暗示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的实验班学生的成绩相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成绩要更好。由此可见,将暗示教学法应用到中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教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广泛关注。暗示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却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中职英语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从而将其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4)

体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而传统的教学中只要求老师讲解的清晰、示范动作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些,而忽略了一个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环节,即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注重技术训练、素质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却忽略了练习的活泼性、启发性,尤其缺少了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形成教学单调枯燥缺少活性的局面,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暗示理论分析

1.暗示的概念

暗示(suggestion)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在心理状态或行为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其特点是无需实施者说理论证,而只是动机的直接移植;接受者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会。这种过程可由人施受,也可由环境施受。

2.暗示教学的理论依据

奥地利舒尔茨教授临床观察发现,词语有使肌肉放松的奇妙作用。这是因为词可以指代一切客观刺激,成为他们的信号。舒尔茨把这种词语作用称为“暗示”。暗示可以由别人发出也可以由自己发出。暗示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形成一定的习惯。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应用

1.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的条件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教师做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只有学生认为敬佩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听话者才会去特别留意,并细想其中的某种所隐含表达的意思,达到一种暗示的作用。

2.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

(1)行为暗示。体育课上我们常见个别学生随便讲话、小动作等。对此,如果教师总是大动肝火,严肃训斥,则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这时,教师应暂停讲话、提高讲课声调,或者注视、手势示意、走近违反纪律的同学,用手轻拍肩膀,或借巡视辅导之便给予含蓄的提醒等等,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予以暗示,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用这些尊重学生人格的暗示手段,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良性的心理反应,甚至立即醒悟,达到知错、认错、改错的目的。

(2)假设暗示。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容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正确运用假设暗示,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一百一十米跨栏教学中,学生连续多次练习助跑、起跳和跨栏后,往往会对后面的练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学生助跑或起跳尤其是跨栏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增加一定的练习难度或假定一个要求达到的目标,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激发练习兴趣。

(3)示范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教师如果能够以优美的动作,让大家打开眼界,则无疑会激起同学体育学习的巨大兴趣。比如篮球教学中,体育老师如果能表演几个漂亮的扣篮,必然会让同学们大家赞赏,而在这种兴趣的鞭策下,学习的效果必然与兴趣低下的学习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转贴于

3.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特点

(1)开发性。心理暗示是通过激发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激活人脑接受教育的潜力,从而使人脑接受信息的潜能得以发挥。

(2)易接受性。心理暗示符合学生自尊独立性强的个性心理特点,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思想教育可接受性强,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因不妥当的语言直接刺激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愉悦性。心理暗示强调在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使思想教育寓于快乐之中。

(4)多意义性。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必将有利于学生个性与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4.运用暗示的时机分析

暗示发生在以下情况下,才会取得特别的效果,包括:1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性、内容和要求不明确时;2教材难度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3学生产生疲劳,情绪低落时;4教材内容枯燥,学生无趣时;5技术动作完不成时。

三、体育教学中暗示的注意事项

1.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暗示情境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材关键环节的重点和难点,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暗示的语言。暗示的教学运用。在暗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样才使教学进展快、收益大。

2.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进行不同的暗示

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可以应用一种暗示的模式的,学生在性别、兴趣、能力、体制以及气质方面客观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暗示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特点,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去发展他们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对有自卑感的学生,教师通过暗示使他们看到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以积极的姿态参加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联系;而对基本技术掌握很好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当地让他们还要继续努力才能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和赞赏等。

四、结论

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时期,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实施至关重要。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教学中要全方位思考与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合理的运用暗示法教学,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身体机能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5)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着。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6)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着。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

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7)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法,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行为的主体,对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和掌握学习方法起到主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是具体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特定领域中,学生心理发展与语文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同时,运用心理活动规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分别朗读同一首诗。在朗读之前,心理学家告诉第一组学生这是著名诗人的诗,相反,对第二组则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表明,第一组学生的记忆率为57.50%,第二组学生的记忆率则为32.15%。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简单几句话语的差别会对结果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实,这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因此,注重心理调控,优化语文教学,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效益最大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更应该是研究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自然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每个人都会接受不同方式的心理暗示,尤其依赖性较强的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由于心理暗示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心理暗示的应用原理,更应该积极的将其应用到课堂及课后实践中,上述实验便是最佳例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不但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而且可以达到快速、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

二、心理暗示的种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暗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教育方面考虑,心理暗示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物的暗示和人的暗示。顾名思义,由情境和事物联系起来的暗示称为物的暗示。如进考场前看到考场教室便会紧张。人的暗示则是指由人的自身因素所引起的暗示,主要包括语言暗示、表情暗示和行为暗示等。人的暗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多,如每天课堂上安排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大声朗读课文,可以提高学生在公开场合的表现力和自信心,这里运用的就是语言暗示。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老师都报以满意的微笑,可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这是运用的表情暗示。班级每学期通过选举选出语文课代表,树立学科榜样,增加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热情,同样运用的是心理暗示中的行为暗示,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把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利用一些心理语言说服自己去接受某种理念或境遇,使得自身情绪与意志发生改变。考场上许多学生会出现怯场现象,这是由于这部分学生考前头脑中反复给自己灌输“考不好该怎么办”、“我复习的还不够充分”等负面信息,最终导致考试结果不理想,这就是消极的自我暗示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考前应该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放心吧,这次题很简单”等语言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暗示。他人暗示是指暗示内容源于他人,但却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如语文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打哈欠,其他同学看到也会跟着打哈欠等,教师可应用语言(如突然提高讲课声音)或行为(立刻中断讲课)暗示等及时阻止该现象的扩大影响。

三、应用心理暗示时的注意事项

1.心理暗示的语言要积极。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如考前用积极语言引导学生从“担忧、害怕”考试心理过渡到“我不怕,我能行”的考场心理;学生在课堂答错问题时,应用积极语言引导学生重新整理答题思路,给出正确答案。

2.心理暗示的语言或行为需要反复加强。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大脑好比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人的有意识的心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潜藏在水面下的绝大部分是人的无意识的心理,即潜意识。利用好学生的这部分潜意识,可以说,任何学生都有取之不竭的潜力。但学生良好的潜意识不会在经过一两次心理暗示后便形成,它需要教师对其不断的用语言或行为进行强化,直至达到预期目标。

3.暗示应具有艺术性和生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要力求配以适当的生动的艺术形式,如适当增加趣味性的小故事,朗读课文时为每个学生配以角色等,借助于各种角色、节奏和形式,通过非理性直觉,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培养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意向。此外,较为含蓄的暗示能取得更好的暗示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用命令语气要求学生,尤其对不配合的学生,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将能获得更好的暗示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暗示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暗示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将其应用到课堂及课后教学实践中,理解并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语文学习能力的构成与发展、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心理及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等,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邹明.积极心理暗示对学生的作用.教育科研论坛,2007,(03):58-59.

[2]谢莹.谈心理暗示.教育艺术,2006,(11):68-69.

[3]刘淑韫.浅谈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化学教学,2003,(1):34-35.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8)

 

在当代的教学改革中,暗示法愈来愈为大家所重视。因为恰当地运用暗示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较好地培养幼儿直觉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能以含蓄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觉调整某些不符合常规的行为,从而起到无声胜似有声的效果,通过学习暗示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我觉得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运用以下几种暗示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论文参考,动作。

一、 表情暗示

表情,可以从分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幼儿对教师的表情更为敏感,因为在孩子心目中教师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注意教师的一举一动,因此教师适当的、必要的表情暗示,会为你带来想不到的效果,每位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但你行云流水般地按照你精心设计地教学过程教学时,突然发现几名孩子注意力放散,甚至在轻声地讲话,你的心里一定很着急。如果你朝着这几位孩子直视几秒钟,再轻轻地摇头,脸上做出不高兴地神情,孩子一定会懂得你的意思主动地坐好听课。另外,对某些孩子出色地回答问题,或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活动,你都可以面带微笑地点头称许,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信心地去完成自己的事。

二、动作暗示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以此教师形象化的动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所学内容,加深记忆。我上过一节诗歌课《我家小池塘》,幼儿对诗歌里的几个动词“抱”“摇”“捉”总也分不清,我反反复复地解释了好几遍词义,幼儿还是模糊不清,我心里很着急,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幼儿再念儿歌时,一到哪个词,我就做哪个动作。如念到“白天抱着金太阳”时,我就做出“抱”的样子,经我这一次暗示,幼儿竟然很快地把二个完整地朗诵出来了:连续朗诵三、四遍,幼儿自己也能边做动作边朗诵了。论文参考,动作。再比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修鞋》,本课活动的重点是练习用不同力度演唱歌曲,可孩子唱来唱去都是一个样子。这时我稍稍加了些动作,当幼儿唱到“小狗用一个钉锤”时,我就用一个拳头按节奏指挥,当唱到“两个钉锤”时,我就用两个拳头按节奏指挥,同时我还配上适当的表情,这样一来,孩子们唱得可来劲了,力度区分的也十分准确。由此可见,动作暗示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而且可行的。

三、氛围暗示

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并把教学意图渗透于其中,那么这节课的成功与否不言而喻的。记得我曾观摩过这样一节教学活动:走进教室,墙上挂的是圆柱体的雪碧瓶做的娃娃,窗台上放的是几个圆柱体积木围成的公园,就连教师的胸前也配戴了圆柱体的小电子表,当时所有的老师都明白了,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当教学进行到:“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的呢?”教室里的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四处找啊找啊,每找到一处,他们都会惊喜地喊到:“老师,老师,我找到了!”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笑脸,听课老师都被感动了,环境

的暗示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成功的感受!

四、活动暗示

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可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论文参考,动作。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处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各种思想及个性特点都在教师面前暴露无遗,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暗示教学,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记得我校才搞绿化时,校园里满是花草,姹紫嫣红,十分美丽,孩子们看着看着,总是忍不住信手摘花,我对孩子教育了好多次,有些收敛,但还不彻底,于是我就设计了一节体育活动《种花》要求幼儿先锄地、挖坑,然后撒下种子,再浇水、锄草,每进行一次劳动都要翻过小山,走过小桥,跨过小沟,孩子们觉得太辛苦了,这时我适时地暗示说:“你们看种花很辛苦吧!如果别人把你辛辛苦苦种的花摘掉了或踩坏了,你会觉得怎么样?”孩子们一下明白了我的意图,纷纷举起小手说:“老师,老师,我们再也不摘学校的花了!”通过这一件事,我更加懂得了,亲身的活动要比说教所起的作用大得多,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可多采用活动暗示法。论文参考,动作。

五、音乐暗示

音乐暗示是指老师利用形象、生动、赋有童趣的歌曲、音乐指导孩子的活动,固化了各音乐所指定的规范行为,这既培养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提高了乐感、节奏感,又融洽、平等了师生的关系。老师不再提着嗓子用简单、直接的指令性语言,象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指挥孩子做这做那,而孩子必需服从,“音乐”成了老师与孩子之间半公开的“秘密”。论文参考,动作。只要老师轻轻的弹唱,孩子们都会迅速、愉快地配合教师进行各项活动。论文参考,动作。如上课前师生以唱歌的形式问好,很快就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绘画活动时放一些优美的轻音乐,孩子就不会浮躁,易产生创造力;身体锻炼时放一些雄壮的乐曲,孩子精神百倍。音乐暗示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常规,更令孩子身心愉悦。

从上可见,暗示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暗示手段,有时还应多种暗示手段并举,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9)

在当代的教学改革中,暗示法愈来愈为大家所重视。因为恰当地运用暗示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较好地培养幼儿直觉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能以含蓄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觉调整某些不符合常规的行为,从而起到无声胜似有声的效果,通过学习暗示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我觉得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运用以下几种暗示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论文参考,动作。

一、 表情暗示

表情,可以从分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幼儿对教师的表情更为敏感,因为在孩子心目中教师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注意教师的一举一动,因此教师适当的、必要的表情暗示,会为你带来想不到的效果,每位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但你行云流水般地按照你精心设计地教学过程教学时,突然发现几名孩子注意力放散,甚至在轻声地讲话,你的心里一定很着急。如果你朝着这几位孩子直视几秒钟,再轻轻地摇头,脸上做出不高兴地神情,孩子一定会懂得你的意思主动地坐好听课。另外,对某些孩子出色地回答问题,或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活动,你都可以面带微笑地点头称许,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信心地去完成自己的事。

二、动作暗示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以此教师形象化的动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所学内容,加深记忆。我上过一节诗歌课《我家小池塘》,幼儿对诗歌里的几个动词“抱”“摇”“捉”总也分不清,我反反复复地解释了好几遍词义,幼儿还是模糊不清,我心里很着急,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幼儿再念儿歌时,一到哪个词,我就做哪个动作。如念到“白天抱着金太阳”时,我就做出“抱”的样子,经我这一次暗示,幼儿竟然很快地把二个完整地朗诵出来了:连续朗诵三、四遍,幼儿自己也能边做动作边朗诵了。论文参考,动作。再比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修鞋》,本课活动的重点是练习用不同力度演唱歌曲,可孩子唱来唱去都是一个样子。这时我稍稍加了些动作,当幼儿唱到“小狗用一个钉锤”时,我就用一个拳头按节奏指挥,当唱到“两个钉锤”时,我就用两个拳头按节奏指挥,同时我还配上适当的表情,这样一来,孩子们唱得可来劲了,力度区分的也十分准确。由此可见,动作暗示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而且可行的。

三、氛围暗示

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并把教学意图渗透于其中,那么这节课的成功与否不言而喻的。记得我曾观摩过这样一节教学活动:走进教室,墙上挂的是圆柱体的雪碧瓶做的娃娃,窗台上放的是几个圆柱体积木围成的公园,就连教师的胸前也配戴了圆柱体的小电子表,当时所有的老师都明白了,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当教学进行到:“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的呢?”教室里的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四处找啊找啊,每找到一处,他们都会惊喜地喊到:“老师,老师,我找到了!”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笑脸,听课老师都被感动了,环境

的暗示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成功的感受!

四、活动暗示

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可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论文参考,动作。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处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各种思想及个性特点都在教师面前暴露无遗,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暗示教学,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记得我校才搞绿化时,校园里满是花草,姹紫嫣红,十分美丽,孩子们看着看着,总是忍不住信手摘花,我对孩子教育了好多次,有些收敛,但还不彻底,于是我就设计了一节体育活动《种花》要求幼儿先锄地、挖坑,然后撒下种子,再浇水、锄草,每进行一次劳动都要翻过小山,走过小桥,跨过小沟,孩子们觉得太辛苦了,这时我适时地暗示说:“你们看种花很辛苦吧!如果别人把你辛辛苦苦种的花摘掉了或踩坏了,你会觉得怎么样?”孩子们一下明白了我的意图,纷纷举起小手说:“老师,老师,我们再也不摘学校的花了!”通过这一件事,我更加懂得了,亲身的活动要比说教所起的作用大得多,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可多采用活动暗示法。论文参考,动作。

五、音乐暗示

音乐暗示是指老师利用形象、生动、赋有童趣的歌曲、音乐指导孩子的活动,固化了各音乐所指定的规范行为,这既培养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提高了乐感、节奏感,又融洽、平等了师生的关系。老师不再提着嗓子用简单、直接的指令性语言,象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指挥孩子做这做那,而孩子必需服从,“音乐”成了老师与孩子之间半公开的“秘密”。论文参考,动作。只要老师轻轻的弹唱,孩子们都会迅速、愉快地配合教师进行各项活动。论文参考,动作。如上课前师生以唱歌的形式问好,很快就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绘画活动时放一些优美的轻音乐,孩子就不会浮躁,易产生创造力;身体锻炼时放一些雄壮的乐曲,孩子精神百倍。音乐暗示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常规,更令孩子身心愉悦。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33-01

暗示教学法借助一系列暗示手段,从学生整体着手,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强调无意识因素,使学生享受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情况,使语言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勇于实践、强化跨文化意识以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的过程。对暗示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运用暗示教学法,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洛扎诺夫强调,环境和人可通过暗示开展交流,基于无对抗前提下,采取含蓄委婉手段,对人心理、行动带来影响,于不知不觉中起到特别的熏陶效果。运用暗示教学法开展教学,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简单来说,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途径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译林牛津版7B Unit 1 Dream homes讲述了国家、首都、名胜以及家庭的话题,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课前开展相关风景名胜、历史名人等说明文字及图片的收集制作,课间对学生们收集制作的内容进行观察、讨论,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实践,既能增多学生课外英语锻炼机会,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暗示教学的目的。于此教学环节推行的是软性评价机制,英语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同样可得到一定表现机会,通过一种心理暗示,使他们认识到英语并非想象的那般难学、无趣。依托暗示教学法,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通过有效心理暗示,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运用暗示教学法,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洛扎诺夫结合一系列大脑研究成果发现,音乐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右脑及挖掘人们未知的潜能,有助于人们将获取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传输至大脑长时记忆系统,还可使大脑开启长时记忆大门,进一步促进新旧知识的互动交融。例如影片The Sound of Music便呈现出了音乐的魅力。音纺芄皇寡生从繁忙的学习中脱离出来,身心得到放松,同时提高自身主动性、创造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对音乐进行有效运用,于课前播放一些轻缓的歌曲或者乐曲,将学生从课外喧闹环境中引回至英语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引入音乐,让学生在悦耳动听的乐曲中聆听教师朗读。教师朗读要注重保持与乐曲节拍的协调一致,进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与乐曲欣赏的有效结合。此外,教师还可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编制成简短歌谣、口诀,为乏味的英语词汇、语法增添节奏与活力。如此一来,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下,便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享受英语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三、运用暗示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投入度

自我心理暗示包括正面心理暗示、负面心理暗示。负面心理暗示可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并非不可攻克,教师可通过对暗示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对负面心理暗示进行有效克服,进而形成正面心理暗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防止负面暗示,切忌对学生诉说负面消极言论。即便为鼓励、积极语言,也应当以暗示为宜。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正面积极评价不发自内心,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成效。例如,学生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了正确回答后,如果教师只是例行公事般地给予“Well done”“Good job”等评价,学生便会认为教师只是敷衍自己,长此以往极易使得学生形成厌烦心理。此时教师可适当夸大问题难度,为正面积极评价设立更高的起点,抑或要求其他学生来做出评价:“Do you a?鄄gree with him/her?”不管学生做出了怎样的回答,都能获取他人一定的意见,经由他人的参与帮助学生构建自我评价,进而形成正面心理暗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投入度。

总而言之,暗示教学法是基于功能主义语言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逐步形成的,该种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整体性及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全面统一。初中英语教师有必要了解暗示教学法内涵,有效运用暗示教学法,促进教学有序开展。

[ 参 考 文 献 ]

上一篇: 技术教育论文 下一篇: 信息化测绘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