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信仰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9:11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篇(1)

卫生局员工观看《信仰》心得体会:

按照中共重庆市卫生局党组的要求,为切实加强以理想信念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我院要求全院职工收看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合摄制了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大型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当我们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同志们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收看结束后,我院组织了部分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座谈,参加座谈的同志们围绕《信仰》中的感人事迹,结合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互相交流对保持党的纯洁性的认识、体会和工作举措。通过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发扬共产党员信仰”的深入讨论,谈到如何继承老一代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如何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真正做到为民做事,为民谋福。最后书记强调:通过观看《信仰》,要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要与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等活动结合起来,同时与各自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20__年6月27日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篇(2)

信仰,隶属文化范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它是宗教或某种主义的信任,崇拜,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信仰便是大学生个体的个人人生信仰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理想信仰。这一信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由商品经济体制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社会大变革中,人们的社会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这种巨大的变革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正确的思维观念不断涌现的同时,各种错误的观念各种危机意识也在悄悄的涌动。在各种错误观念中,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的信仰危机,是一种最为深刻的带有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危机是某一特定事物(小至一个信念,大至一个国家民族)即将失去自己的规定性。

北京音乐学院二年级的学生陈果,平时成绩优异,极有音乐天赋。然而这样一个20岁的才子,却迷信于“法轮功”,与母亲一起在天安门前自焚。这是一个多么深痛的例子。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人生价值的导向问题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时代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值得我们去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根据以上的小结,我们归纳以下3个问题,待本次调查进一步验证。

问题1: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程度如何。

问题2: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影响因素如何。

问题3: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与当前盛行的拜金主义有何关系。

二 调查方法和操作过程

本次调查活动采用个案调查与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以个案调查的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择了吉林省的吉林大学,长春税务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商业高等专科等6个普通高等院校。之后,在每个院(系)进行抽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58份,无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收回后,调查员还抽查复核,并以登门或电话联系的方式对5%的样本户进行回访抽查。

2 调查问卷

本次所用的调查问卷采用以固定答题为主,自由答题为辅的形式(附录),有关信仰的内容包括:您的信仰,你的家人和朋友的信仰,您周围朋友和同学的信仰等。旨在了解被调查者的信仰状况和其周围的环境状况;另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对于金钱的看法的内容:对于拜金主义的看法,金钱的利用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对于金钱的态度。其态度是否影响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

本次问卷的设计,采用风笑天的《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及袁方教授《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中的有关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人数总计 400

学 校 名 称 调查人数 所占比例

吉 林 大 学 100 (40%)

长春 税务 学院 60 (15%)

长春 师范 学院 50 (12%)

长春 理工 大学 60 (15%)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80 (20%)

长春商业高等专科 60 (12%)

年龄18——26岁(平均21岁)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信仰状况

当代在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程度。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调查,我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如下表所示:

表2 信仰问卷调查结果 (%)

项目 共产主义 拜金主义 宗教 其它 无所谓 自由

大学生应该的信仰 42.5 10.4 4.8 18.8 17.5

您的个人信仰 29 12.3 6.2 23.7 26.2

同学和朋友的信仰 17.5 18.1 5.8 8.8 48.7

此表中共有三个问题,我们对共产主义和拜金主义进行比较,在这几个问题中,共产主义的信仰依次为42.5%,29%,17.5%,且呈降序的趋势;而对拜金主义的信仰呈升序趋势,分别为10.4%,12.3%,18.1%。宗教信仰,其它信仰,无所谓等都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校大学生中只有29%的人信仰共产主义;认为周围同学和朋友信仰共产主义的只有17.5%,却有23.6%的人对信仰持无所谓的态度。有48.7%的人信仰自由。下面我们在看一看大学生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表3 马克思主义调查结果 (%)

问题 是人的精神支柱 不现实的,难以实现的 无所谓

看待马克思主义 29.2 34.8 31.8

从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29.2%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的精神支柱,有70.8%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或持反对的态度,其比例的差异很大,达3:7。

从表2表3及其分析中表明,在校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全面的和深刻的危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进行怀疑和否定,不再信仰共产主义。在这种信仰的混乱中,并且没有新的信仰形成。大学生的信仰呈现无目标性和无从性。

下面,我们看一看大学生对金钱的态度:

2 金钱观念

表4 大学生对金钱的看法 (%)

项目 很正常 一般 持反对的态度 无所谓

看待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 36 24.7 28.9 10.4

对于金钱的研究是影响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对影响信仰形成的因素中的某一个因素具体的研究。中国推进市场经济以来,人们从现实生活的表层结构观察和体验到“对物质及利益和金钱的依赖和崇拜的人生态度。”社会道德伦理滑坡,拜金主义盛行等社会现象而设计,旨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上此种现象的态度。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待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持反对态度的只有28.9%,有60.1%的人可以接受。有36%的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说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在校大学生的观念及信仰的形成起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大多数认为拜金主义可以接受,可以理解,这是一种有害的思想观念,一定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引导大学生的正确的金钱观念,抵制大学生那种拜金主义的思想观念,这样我们社会中,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风潮得以有效的遏制。

表5 怎样利用金钱的调查结果 (%)

项目 存进银行 随心所欲的消费 进行投资 捐献社会慈善事业 其它

中500万大奖怎样利用钱 14.9 17.5 51.3 15.6 10.4

假如您中500万大奖是根据社会上发行,某些人梦想通过买而发财的现象而设计,旨在调查大学生如何利用金钱。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有51.3%的人要进行投资,其它四项为14.9%,17.5%,15.6%,10.4%,四项呈现大致均衡的状态。我们看到大学生对于金钱利用的主导潮流即投资。从表4及表5中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看清楚社会的形势,利用金钱来为自己赚钱。第五项的“其它”中有10%的人认为对其前四项进行合理的分配:一部分存进银行;一部分进行投资;一部分随心所欲的消费;另一部分为社会捐献一些。我们在来看一看图表2,明确个人信仰拜金主义的是12.3%,而认为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信仰拜金主义的有18.1%,比信仰共产主义高出0.6个百分点。

通过表4和表5,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对于金钱的态度及如何利用钱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对待拜金主义潮流和金钱万能论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对于金钱的利用,有一半以上的人表明要进行投资,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以上我们对大学生信仰和金钱观念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分析,下面我们对信仰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

3 信仰危机的产生因素

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巨变和苏联的解体,他们走上了非社会主义的道路,国际社会的巨变给中国人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本来业以存在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得以证实。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的群体,信仰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在国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产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不同领域内产生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一背景下,以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呈现多元化和混乱化为前提条件,放置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是否受到的其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的信仰影响;其次分析大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的形成是否受到家庭亲属,同学朋友的影响;最后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是否受到大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

(1) 同学朋友的信仰对他的影响

我们采用社会统计学中的R*C列联表的方法。列联表是研究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下面我们看一看表6所示的内容,做具体分析:

表6 个人的信仰和朋友同学的信仰的关系

个人的信仰朋友同学信仰 共产主义 拜金主义 宗教 其它 无所谓 边缘和

共产主义 43 1 0 4 1 49

宗教 2 2 5 4 3 16

自由 42 3 7 53 35 140

拜金主义 10 26 6 6 7 55

其它 7 2 2 14 7 32

边缘和 104 34 20 81 53 N=292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92.34 (显著性水平=0.05)

χ2(16)=7.95 所以χ2=92.34 〉χ2(16)=7.95 则证明个人信仰与周围同学和朋友的信仰是有关系的,有影响的。下面我们从中国人心理的角度和大学生视觉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有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例如,在大街上,有一些人在抬头看天,那么另一些人就会不自觉的跟着抬头看天。个人的价值观,信仰的形成,很大的程度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对同学或朋友的耳濡目染。从表6可以得知周围同学和朋友信仰共产主义的只有17.5%, 有拜金观念转贴于

的有18.1%。其周围的环境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大学生的视觉角度如何呢?现在的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很强,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强,再者大学生的毕业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导致个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原有的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被怀疑否定和抛弃。他们不想受任何的限制,信仰自由达48.7%。这是一个主流的数字。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影响个人拜金主义观念的因素:

表7 家人和亲属对金钱的看法影响个人的拜金主义观念

家人亲属 个人的看法 正常 一般 持反对的态度 无所谓 边缘和

很大 42 26 25 6 99

很小 45 25 38 7 115

几乎没有 15 15 21 7 58

没有 6 1 5 5 17

边缘和 108 67 89 25 N=290

表8 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的看法影响个人的拜金主义观念

朋友同学对金钱看法 个人对拜金主义的看法 正常 一般 持反对的态度 无所谓 边缘和

很大 28 6 14 4 52

很小 56 39 40 6 141

几乎没有 17 19 25 9 70

没有 7 3 10 7 27

边缘和 108 67 89 26 N=290

表7是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家人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18.85 (显著性水平=0.05)

χ2(9)=3.32 所以χ2=18.85 〉χ2(9)=3.32 则证明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家人和亲属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有关系的。

表8是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30.54 (显著性水平=0.05)

χ2(9)=3.32 所以χ2=30.54 〉χ2(9)=3.32 则证明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有关系的。

下面我们具体的阐述他们之间是怎样影响家庭和亲属对金钱看法还大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份能挣钱很多且稳定的工作。其中“挣钱”便是对个人的一种理念的灌输,在个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影响人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共产主义必然是反对崇拜金钱的。家庭和亲属大多都处于城市的中低产阶级或者农村,他们对钱的认识具有很大的目的性和局限性,认为能挣很多钱且工作稳定便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信念思想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会不同程度上抵制学校教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造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信念的相互矛盾,最终产生信仰困惑,直至发生危机。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同学朋友对金钱的看法对个人拜金主义产生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同学和朋友面对现实生活感而叹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人,不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怎样把握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同学和朋友,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同一年龄段的人,在认识上和思想上很容易达成一致。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同化。朋友和同学的集体中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和信仰呈现复杂化,因而产生与群体相同的危机。

上述我们进行了两个单向的分析,那么我们再看一看个人信仰的形成和发生危机,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是否有关系,那么我们先看一看表9所示:

表9 个人信仰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的关系

金钱看法 个人信仰 共产主义 拜金主义 宗教 其它 无所谓 边缘和

很正常 29 16 6 35 52 109

一般 24 5 4 24 13 70

持反对态度 39 8 7 5 13 92

无所谓 6 5 2 4 2 19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篇(3)

信仰,隶属文化范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它是宗教或某种主义的信任,崇拜,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信仰便是大学生个体的个人人生信仰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理想信仰。这一信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由商品经济体制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社会大变革中,人们的社会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这种巨大的变革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正确的思维观念不断涌现的同时,各种错误的观念各种危机意识也在悄悄的涌动。在各种错误观念中,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的信仰危机,是一种最为深刻的带有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危机是某一特定事物(小至一个信念,大至一个国家民族)即将失去自己的规定性。

北京音乐学院二年级的学生陈果,平时成绩优异,极有音乐天赋。然而这样一个20岁的才子,却迷信于“”,与母亲一起在天安门前自焚。这是一个多么深痛的例子。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人生价值的导向问题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时代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值得我们去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根据以上的小结,我们归纳以下3个问题,待本次调查进一步验证。

问题1: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程度如何。

问题2: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影响因素如何。

问题3: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与当前盛行的拜金主义有何关系。

二调查方法和操作过程

本次调查活动采用个案调查与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以个案调查的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择了吉林省的吉林大学,长春税务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商业高等专科等6个普通高等院校。之后,在每个院(系)进行抽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58份,无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收回后,调查员还抽查复核,并以登门或电话联系的方式对5%的样本户进行回访抽查。

2调查问卷

本次所用的调查问卷采用以固定答题为主,自由答题为辅的形式(附录),有关信仰的内容包括:您的信仰,你的家人和朋友的信仰,您周围朋友和同学的信仰等。旨在了解被调查者的信仰状况和其周围的环境状况;另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对于金钱的看法的内容:对于拜金主义的看法,金钱的利用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对于金钱的态度。其态度是否影响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

本次问卷的设计,采用风笑天的《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及袁方教授《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中的有关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表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人数总计400

学校名称调查人数所占比例

吉林大学100(40%)

长春税务学院60(15%)

长春师范学院50(12%)

长春理工大学60(15%)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80(20%)

长春商业高等专科60(12%)

年龄18——26岁(平均21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信仰状况

当代在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程度。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调查,我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如下表所示:

表2信仰问卷调查结果(%)

项目共产主义拜金主义宗教其它无所谓自由

大学生应该的信仰42.510.44.818.817.5

您的个人信仰2912.36.223.726.2

同学和朋友的信仰17.518.15.88.848.7

此表中共有三个问题,我们对共产主义和拜金主义进行比较,在这几个问题中,共产主义的信仰依次为42.5%,29%,17.5%,且呈降序的趋势;而对拜金主义的信仰呈升序趋势,分别为10.4%,12.3%,18.1%。,其它信仰,无所谓等都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校大学生中只有29%的人信仰共产主义;认为周围同学和朋友信仰共产主义的只有17.5%,却有23.6%的人对信仰持无所谓的态度。有48.7%的人信仰自由。下面我们在看一看大学生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表3马克思主义调查结果(%)

问题是人的精神支柱不现实的,难以实现的无所谓

看待马克思主义29.234.831.8

从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29.2%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的精神支柱,有70.8%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或持反对的态度,其比例的差异很大,达3:7。

从表2表3及其分析中表明,在校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全面的和深刻的危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进行怀疑和否定,不再信仰共产主义。在这种信仰的混乱中,并且没有新的信仰形成。大学生的信仰呈现无目标性和无从性。

下面,我们看一看大学生对金钱的态度:

2金钱观念

表4大学生对金钱的看法(%)

项目很正常一般持反对的态度无所谓

看待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3624.728.910.4

对于金钱的研究是影响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对影响信仰形成的因素中的某一个因素具体的研究。中国推进市场经济以来,人们从现实生活的表层结构观察和体验到“对物质及利益和金钱的依赖和崇拜的人生态度。”社会道德伦理滑坡,拜金主义盛行等社会现象而设计,旨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上此种现象的态度。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待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持反对态度的只有28.9%,有60.1%的人可以接受。有36%的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说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在校大学生的观念及信仰的形成起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大多数认为拜金主义可以接受,可以理解,这是一种有害的思想观念,一定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引导大学生的正确的金钱观念,抵制大学生那种拜金主义的思想观念,这样我们社会中,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风潮得以有效的遏制。

表5怎样利用金钱的调查结果(%)

项目存进银行随心所欲的消费进行投资捐献社会慈善事业其它

中500万大奖怎样利用钱14.917.551.315.610.4

假如您中500万大奖是根据社会上发行,某些人梦想通过买而发财的现象而设计,旨在调查大学生如何利用金钱。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有51.3%的人要进行投资,其它四项为14.9%,17.5%,15.6%,10.4%,四项呈现大致均衡的状态。我们看到大学生对于金钱利用的主导潮流即投资。从表4及表5中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看清楚社会的形势,利用金钱来为自己赚钱。第五项的“其它”中有10%的人认为对其前四项进行合理的分配:一部分存进银行;一部分进行投资;一部分随心所欲的消费;另一部分为社会捐献一些。我们在来看一看图表2,明确个人信仰拜金主义的是12.3%,而认为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信仰拜金主义的有18.1%,比信仰共产主义高出0.6个百分点。

通过表4和表5,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对于金钱的态度及如何利用钱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对待拜金主义潮流和金钱万能论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对于金钱的利用,有一半以上的人表明要进行投资,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以上我们对大学生信仰和金钱观念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分析,下面我们对信仰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

3信仰危机的产生因素

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巨变和苏联的解体,他们走上了非社会主义的道路,国际社会的巨变给中国人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本来业以存在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得以证实。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的群体,信仰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在国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产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不同领域内产生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一背景下,以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呈现多元化和混乱化为前提条件,放置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是否受到的其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的信仰影响;其次分析大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的形成是否受到家庭亲属,同学朋友的影响;最后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是否受到大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

(1)同学朋友的信仰对他的影响

我们采用社会统计学中的R*C列联表的方法。列联表是研究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下面我们看一看表6所示的内容,做具体分析:

表6个人的信仰和朋友同学的信仰的关系

个人的信仰朋友同学信仰共产主义拜金主义宗教其它无所谓边缘和

共产主义43104149

宗教2254316

自由42375335140

拜金主义102666755

其它72214732

边缘和10434208153N=292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92.34(显著性水平=0.05)

χ2(16)=7.95所以χ2=92.34〉χ2(16)=7.95则证明个人信仰与周围同学和朋友的信仰是有关系的,有影响的。下面我们从中国人心理的角度和大学生视觉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有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例如,在大街上,有一些人在抬头看天,那么另一些人就会不自觉的跟着抬头看天。个人的价值观,信仰的形成,很大的程度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对同学或朋友的耳濡目染。从表6可以得知周围同学和朋友信仰共产主义的只有17.5%,有拜金观念

的有18.1%。其周围的环境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大学生的视觉角度如何呢?现在的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很强,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强,再者大学生的毕业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导致个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原有的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被怀疑否定和抛弃。他们不想受任何的限制,信仰自由达48.7%。这是一个主流的数字。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影响个人拜金主义观念的因素:

表7家人和亲属对金钱的看法影响个人的拜金主义观念

家人亲属个人的看法正常一般持反对的态度无所谓边缘和

很大422625699

很小4525387115

几乎没有151521758

没有615517

边缘和108678925N=290

表8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的看法影响个人的拜金主义观念

朋友同学对金钱看法个人对拜金主义的看法正常一般持反对的态度无所谓边缘和

很大28614452

很小5639406141

几乎没有171925970

没有7310727

边缘和108678926N=290

表7是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家人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18.85(显著性水平=0.05)

χ2(9)=3.32所以χ2=18.85〉χ2(9)=3.32则证明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家人和亲属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有关系的。

表8是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30.54(显著性水平=0.05)

χ2(9)=3.32所以χ2=30.54〉χ2(9)=3.32则证明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有关系的。

下面我们具体的阐述他们之间是怎样影响家庭和亲属对金钱看法还大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份能挣钱很多且稳定的工作。其中“挣钱”便是对个人的一种理念的灌输,在个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影响人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共产主义必然是反对崇拜金钱的。家庭和亲属大多都处于城市的中低产阶级或者农村,他们对钱的认识具有很大的目的性和局限性,认为能挣很多钱且工作稳定便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信念思想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会不同程度上抵制学校教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造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信念的相互矛盾,最终产生信仰困惑,直至发生危机。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同学朋友对金钱的看法对个人拜金主义产生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同学和朋友面对现实生活感而叹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人,不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怎样把握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同学和朋友,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同一年龄段的人,在认识上和思想上很容易达成一致。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同化。朋友和同学的集体中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和信仰呈现复杂化,因而产生与群体相同的危机。

上述我们进行了两个单向的分析,那么我们再看一看个人信仰的形成和发生危机,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是否有关系,那么我们先看一看表9所示:

表9个人信仰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的关系

金钱看法个人信仰共产主义拜金主义宗教其它无所谓边缘和

很正常291663552109

一般2454241370

持反对态度398751392

无所谓6524219

边缘和10434198251N=290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41.86(显著性水平=0.05)

χ2(12)=5.23所以χ2=41.86〉χ2(12)=5.23则证明个人信仰的形成和发生危机,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是有关系的,是相互影响的。表9中最显著的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持反对态度的而信仰共产主义达39人,是比例中最高的一项,而认为拜金主义是正常现象,而信仰其它未知的占35人。而信仰“未知”中自由占28%。对拜金主义看法持“一般”态度而信仰“未知的”的有24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共产主义理论必然反对拜金主义的。从表中有一点是可以证明的,那就是反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人信仰共产主义的比例是最大的,因此我们要抵制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侵蚀,就要反对拜金主义,抵制道德滑坡。

四总结与讨论

本次调查围绕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对拜金主义等金钱观念这一重要因素进行具体的调查分析,针对当代在校大学生业以存在的信仰危机,进行较大样本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出现了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在这场信仰危机中,信仰呈现混乱和无目标的状态,新的信仰并没有确立。有70.8%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或持无所谓态度。信仰隶属于文化,这也反映了文化领域内的委靡和混乱。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信仰危机产生的几个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表明,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的信仰及家庭亲属的信仰,对拜金主义看法等几个因素会不同程度影响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下面我们对影响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其它几个因素进行简单的讨论。

1计划经济的后果。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想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

2对现实选择的困惑,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的困惑。原因是社会中多元化文化的存在,给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同时树立多种价值标准,造成人们无法判断现象的对错。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领域内的唯一标准,然而,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这一价值标准却失去规范力,遭到扭曲,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对这种诱惑的选择导致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

3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社会主义即将胜利的基础上的”。然而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的迹象,好像更加繁荣.1989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东欧各国发生巨变,走上非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动,给中国原有的共产主义信仰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从历史中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是否正确,能否实现,于是就产生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

4人生中教育与实践的脱离。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已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无法改变。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在学校中,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主流的东西,然而,当代在校大学生面对现实的选择,面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诱惑,选择往往是现实的,对共产主义理论极其思想道德教育不感兴趣。这种教育体制和大学生现实的选择相脱离。

以上阐述了信仰危机产生的某些原因,第二个原因回答了大学生对金钱的看法问题.结果表明,当代在校的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是一种受世界文化影响的现象,有很大程度的社会根源.当代在校的大学生之所以信仰出现多元化,是因为对现实价值选择的困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批判社会现象.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信仰现状/社会安定意识

1问题提出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已经暴露出当代民众的信仰状况存在诸多问题,焦虑心理、相对剥夺感、受挫情绪和“政治不服从”意识在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层面上有所体现[1]。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信仰者只占全体人数的28.1%,如果包括可能有信仰者,比例最多也只能占30%;没有信仰者占全体人数的58.33%,超过全体被调查者的一半[2]。

因此,对于信仰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理论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领域以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然而总的看来,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本文试图以“中国民众精神信仰与社会安定意识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对我国民众信仰现状作心理学分析,以期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信仰与社会安定建设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信仰同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研究中随机选取21-70岁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五个群体,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教师、医生、科技人员、一般行政干部、工程师等)、个体户和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本研究从天津市民中随机抽取被试,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745份,回收率83%。在被调查的745人中,男345人,女400人。年龄分布:21-30岁231人,31-40岁142人,41-50岁147人,51-60岁118人,61-70岁107人。职业分布:农民115人,工人135人,知识分子234人,个体户110人,大学生151人。文化程度:文盲20人,小学文化51人,初中文化177人,高中或中专文化122人,大专以上375人。

2.2问卷设计

信仰作为个人精神世界最深层的价值体系,具有自身复杂的结构。国内有人(赵志毅等,2000)曾基于信仰的不同层次和两个辩证关系从思辩的角度提出信仰的三层次、四维度结构[3]。我们为了避免与哲学界对信仰类型划分的冲突,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和深度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针对信仰的内容建构其相应的维度。我们将信仰按内容划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物质信仰;(2)精神信仰;(3)伦理信仰;(4)国家社会信仰;(5)。其中,物质信仰包括财富、权力、享乐、生命等四方面的内容;精神信仰包括求知、审美、自由、真理、人格尊严、自我实现等六方面的内容;伦理信仰包括待人、做事、个人生活、家庭、职业等五方面的内容;国家社会信仰包括国家利益、尽忠报国、民族昌盛、社会责任、社会福祉等五方面的内容;包括神灵、灵魂、宗教、命运等四方面的内容。

整个调查问卷除收集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本人及父母文化程度等)信息外,信仰状况部分共有52个项目组成,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1,分半信度为0.74,各种信仰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至0.84之间。另有4个项目测查被试对社会安定重要性的认识与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采用5点制评分,其中"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比较同意,"3"表示说不清,"2"表示比较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问卷在施测过程中采用匿名操作技术。

2.3数据处理

将问卷调查结果录入计算机,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forWindows8.0)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与分析

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如表1所示。

表1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

附图

**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以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农民、工人、个体户群体在物质信仰、伦理信仰、上的得分高于相应信仰得分的平均值,而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在精神信仰上的得分高于相应的平均值。从而说明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的内容上是有差异的。

从表1也可看出,虽然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追求上存在差异,但各个人群在信仰各维度上得分的顺序基本是相同的:国家社会信仰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精神信仰和伦理信仰(农民和个体户有所颠倒),再次是物质信仰,得分最低。说明当前我国民众对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问题是达成共识的,对健康的精神信仰的追求强于财富、享乐等物质信仰的追求,对封建迷信基本持抵制的态度(平均得分小于3分)。因此,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民众的信仰现状呈积极向上的态势。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常抓不懈的结果。

对表1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显示:在物质信仰方面,农民、工人、个体户得分显著高于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在精神信仰方面,知识分子和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农民和个体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民;在伦理信仰方面,农民、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知识分子和个体户,且个体户和知识分子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在国家社会信仰方面,知识分子和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农民、个体户和大学生;在方面,知识分子得分明显低于农民和个体户,工人得分明显低于农民,而大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其它任何群体。

以上结果说明,虽然在总体上表现出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更偏重于精神信仰、农民和工人更偏重于物质信仰和伦理信仰的趋势,但在信仰的不同维度上还是表现出不同职业人群信仰追求的复杂性。这不仅与多侧面的信仰内容有关,而且与不同人群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关。大学生作为最年轻和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既表现出与知识分子群体在精神信仰方面的趋同性,又表现出其独特的差异性。他们思想活跃,崇尚真知与自由,对宗教束缚不屑一顾,对自我实现充满渴望,但阅历不深,对包含家庭责任、传宗接代等观念在内的伦理信仰考虑较少。而个体户群体则可能由于常年在外忙于生意,因而家庭伦理观念淡薄,在国家社会信仰方面表现也较差。工人群体却由于长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原因,其信仰追求比农民和个体户显得积极向上,甚至在某些方面(例如国家社会信仰方面)明显强于大学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今后对大学生应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

3.2不同年龄人群的信仰现状与分析

不同年龄人群的信仰现状如表2所示。

表2不同年龄人群的信仰现状

附图

从表2可以看出信仰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在物质信仰方面,随年龄的增加,对物质方面的追求越来越强,且多重比较显示31-40岁是物质信仰发展的关键期。在精神信仰方面,也呈现出基本相同的趋势,F检验显示各年龄段差异不显著(P>0.05),从而表明精神信仰基本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在伦理信仰方面,随年龄的增加,伦理信仰的强度越来越大(只在51-60岁年龄段有不显著的回落),且多重比较显示31-40岁是伦理信仰发展的关键期。至于国家社会信仰和方面,两者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趋势均缺乏明显的规律性。多重比较显示:在国家社会信仰方面,仅有21-30年龄段与41-50、51-60、61-70三个年龄段相比差异显著;在方面,仅31-40年龄段与21-30、41-50、51-60三个年龄段相比差异显著。而其它差异均不显著。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3信仰现状与社会安定因素的相关

信仰现状与社会安定因素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表3信仰与社会安定因素的相关

社会安定因素物质精神伦理国家社会宗教

安定重要性0.0440.316**0.616**0.513**0.118**

对安定度评价-0.219**0.154**-0.0310.196**-0.165**

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被试偏重于何种信仰,都对维护社会安定重要性的认识持肯定的态度,且在全社会基本达成共识。但偏重不同信仰者,对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社会安定意识)却是截然不同的。偏重精神信仰或国家社会信仰的被试对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是正性的(正相关),表现为对精神信仰或国家社会信仰追求越强的被试,对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越高。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我国民众大力开展精神信仰和国家社会信仰方面的教育与宣传就显得尤为迫切了。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偏重物质信仰或的被试对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是负性的(负相关),表现为对物质信仰或追求越强的被试,对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越低。这可能与他们越是追求物质生活方面的享乐,则越难满足其日益膨胀的物质需要,就越发觉得当前社会安定度下降有关。偏重伦理信仰的被试与其对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相关不显著。

4教育对策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加强信仰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4.1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信仰既表现了个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是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统摄地位的价值观念,因而它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主宰人们心灵的精神支柱。人的信仰是人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核心就是要倡导以国家社会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并不抹煞个人的价值,它恰恰是使个人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个人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离不开集体,个人所从事的或参与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条件。脱离国家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一己利益满足的个人价值是错误的,它不仅会使个人追求落空,还容易滑向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泥坑。因此,只有在国家社会集体中才谈得上个人价值。当前,要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到国家社会集体的洪流之中,也只有在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中,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4.2克服信仰教育的“空转”现象

五、六十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比较质朴而单纯,学校教育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彼此一致、互相呼应。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学校的德育、信仰教育以比较单一、简单的方法,便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悄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上包括家庭中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念相互混杂、兼容、冲突的状态,必然影响到青少年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的形成不再单纯和简单,在这种情况下,以曾经奏效的、简单化的信仰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显然是不和谐的、矛盾的,尤其是信仰教育,口号式的东西多,抽象的大道理多,即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育对于求知欲强、思想较少受拘束的大学生是不切实际的。

4.3加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

要使对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富有实效,必须有针对性。对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必须对他们加强前途、理想、信仰的教育。对于多数大学生主要进行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那些脱离实际去单纯追求自我实现的学生,应引导他们从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向国家社会发展方向转变,使他们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念、信仰的追求。这种有针对性的信仰教育是可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提高的。

综上所述,任何个体的信仰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信仰的确立,即作为判断事物对个体重要性的稳定的、深层次的、具有最高支配地位的精神信仰,是社会对个人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4,5]。任何一个社会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其社会成员进行信仰教育,以致于使每个人都接受社会价值观念,一个人只有接受了社会提供给他的价值观念时,才算完成了他的社会化过程。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他们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信仰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我国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信仰教育,使每个人接受理想信仰教育。因此,我们要针对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坚持正确导向,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彭福清,艾医卫.转型期公众心理的调适与社会安定的维护.中国行政管理,2001;(5):21-23

2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343-348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篇(5)

人生信仰是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还要回答“人应该如何活着”的问题,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当前,社会的急剧变迁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信仰带来极大影响。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对社会变迁感受敏锐的群体,在一定意义上他们的信仰状况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轨迹以及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研究大学生人生信仰,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走出人生困境,创造理想的生存境界,也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直接的依据。

一、测量工具与调研方法

本问卷采用“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问题研究”课题组统一编制的大学生人生信仰问卷。本问卷共有7个因子,具体为金钱信仰、生命信仰、神灵信仰、国家和民族信仰、家庭信仰、宗教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7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7.625%。因子载荷在0.409~0.7879之间,总α系数为0.740,7个因子的alpha系数,除个别题项(宗教信仰)在0.551外,其它的都在0.67~0.79。问卷有26个题目,每个项目有五个答案可供选择,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对应1~5分。验证性因素分析CFI、IFI、NNFI均在0.89以上,RMSEA为0.056,基本符合优度模型的标准,可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样本抽样是以武汉市普通本科院校的青年大学生为例,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式。首先根据985学校、211学校和地方院校的分层,选取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湖北中医学院为样本,再根据文科、工科、理科等不同专业从四个年级中整体抽样,选取6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实行统一的指导语。最后回收问卷540份,经过筛选最终有效问卷是460份,其中男生与女生比例是238:222,一、二、三、四年级人数比例是212:115:58:75。采用SPSS16.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人生信仰的总体状况分析大学生在信仰的各维度得分较高的依次是生命信仰、国家和民族信仰、家庭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得分较低的依次是宗教信仰、金钱信仰和神灵信仰,它们在大学生终极价值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这体现了大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家庭、报效国家、信奉马克思主义真理等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二)不同背景大学生人生信仰的差异分析其中背景变量包括年级、性别、政治面貌,对每个背景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第一,关于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生信仰上的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家庭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p

三、讨论

(一)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呈多元化、开放性、包容性特征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呈多元化特征,既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和民族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的生命信仰、家庭信仰、宗教信仰、金钱信仰和神灵信仰。对多重信仰的认同既反映出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开放性、自由性、包容性的增强,也反映出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信仰的矛盾心态。多元并存、多枝同根、多态同源、共生互动的多元文化的相互挤压,模糊了大学生对人生信仰的选择尺度。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不断地滋生和蔓延,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出现了迷茫和危机。这一结论提示教育者要谨慎对待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多元化倾向,既要看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理性一面,也要看到大学生选择信仰时迷茫困惑的一面。(二)从信仰的主次来看,生命信仰与国家民族信仰是大学生信仰的首选,宗教信仰与金钱信仰处于次要地位生命信仰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这主要源于未来生活的多重压力。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大学生有限的人生阅历、有限的生存空间、时间,无法把握变化如此之大的社会生活,对于自己的未来往往会产生不确定和无能为力的感觉,所以大学生越来越看重现实生命与家庭的价值,关爱生命,重视家庭的幸福。爱国主义是民族永恒的主题。长期的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的日益壮大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激发了“80后”、“90后”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其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国家和民族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大学生信仰的主流。另外,我国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教育以及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尚未直接面临“养家糊口”的生存压力,所以,虽受到宗教传播、物质主义思潮等的冲击,但大学生对宗教信仰、金钱信仰和神灵信仰的认同度还较弱。(三)从性别来看,男生对神灵的信仰显著低于女生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女生在人生奋斗过程中遭受的性别歧视相对更多,受挫感更强。调查发现,越是高学历、高层次的女性,她们在就业、婚恋中的受挫感、无助感越强。这种受挫感一旦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就会转而求助宗教、神灵、算命、占卦等等。有心理学家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对玄学产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天生爱好神秘性,抗拒不了权威,容易被暗示,对神力这些超自然的力量有着多于男性的崇敬;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女性对将来的不安感远超过男性,在面对重大选择时,一些女性往往缺乏决断力,常常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把决策权交给占卜。(四)从政治面貌来看,学生党员对国家和民族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显著高于一般学生学生党员大都是在学习、能力和品德上较突出的学生,他们普遍对自身要求较高,有较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较强的学习实践能力。为了当好其他学生的表率,党员学生大多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素养较高;关心国家大事,经常读书看报;热心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他们既有较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国家处于危难关头时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能够较冷静理性地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抱有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比较坚定。(五)从年级来看,大二是家庭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个转折点大二期间出现转折这一点与宋兴川、金盛华(2006)的研究一致。[1]大一新生初次跨入大学校门,面临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进行自我角色转换的问题,虽然因初次离家但并不十分看重家庭发展。大一新生尤其是理科学生在中学阶段过分关注高考,很少涉猎国家时事,很少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少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无所知,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一无所知,所以他们进入大学后,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关注度和认同度也偏低。到了大二,通过一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专业学习和社团活动,他们的理论素养有所提高,视野逐渐开阔,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责任感日渐增强,对国家大事和家庭事务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关心,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家庭信仰到大二达到一个顶峰。从二年级向三年级过渡,随着社会活动和社会阅历增多,对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出现的困境、挫折、风险体会越来越深刻,对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反差感觉越来越明显,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到大四,面临找工作的巨大压力和受挫感,生活的重心又变成对自我前途的担忧,随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度又有所降低。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篇(6)

信仰缺失被评为中国社会十大病态之首。虽然我国政府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有所缓解,但是扩大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今社会问题爆发越来越多,矛头大多指向信仰缺失的问题。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采访调查相结合,通过更直观的问题,以更真实的数据作为论据,做出更清晰的论述,为解决信仰缺失问题提出更直观的措施。

一、信仰的内涵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它往往带有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上,极致甚至会丧失理智。

笔者看来,信仰是一个人的感情支柱和行动指南,是灵魂的体现。它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人感觉真的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寄托,并从中可以产生一定的自理活动和心理感受。当人们面对绝境的时候,信仰可以让人充满力量去探寻希望。除此之外,信仰可以满足人们的高级需求,在人们不得意的时候,信仰能够给予人们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支持,引导人们追寻更高的目标。信仰是人们行为准则的体现,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体现,当一个国家的人的信仰都是正确且向上的,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必将提高。

二、信仰存在的必要性

信仰是对确定价值的追求,信仰不同,人生的价值追求也就不同。信仰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精神支柱,可以增强人的主体性,指引人追求更高的理想信念,实现自我超越。崇高的信仰能凝聚正能量,人们会在崇高的信仰的感召中,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实现精神。当代人处于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磨难,所以很难意识到信仰作为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

坚定的信仰可以加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人的信仰就是自己心中的“人生真理”,就像人生的指航灯,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原则,划清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坚守信仰,不触底线,使人在各个方面都能严格要求自己。

信仰是三观的结合体,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怎样的信仰决定了自己将在怎样的位置、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崇高的信仰会有积极的思想,错误的信仰则会带来消极的思想。正确的信仰对自己的人生的目标和意义都能起到指导作用。

三、大学生信仰缺失现状分析

在研究进行初期我们从基本情况、家庭影响、社会环境、自身因素四方面设计问卷,共22条题目。考虑到信仰存在必要性的问题需要对不同人群进行分析,因此本问卷的调查对象并不局限于大学生。总计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18份,其中有效问卷218份。调查对象中男性99名,女性119名,其中大学生为172名,所占比例78.90%。

就“信仰的存在对人是否有意义”这一问题,高达87.62%的人都肯定了信仰的存在有意义,这是对信仰存在必要性的肯定,更直观的反应了人们也能够意识到信仰存在的必要性。当被问到“你是否认为当代社会存在信仰缺失”这一问题,10.09%的人认为不存在,而高达70.64%的人认为这一问题确实存在,另外19.27%的人表示自己并不知道。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认为这个社会存在着信仰缺失问题。

综上所述,即使大多数大学生明白信仰存在很必要,却知行不一,没有自己的信仰。在我们看来,信仰缺失现状为:

(一)缺少精神支柱,难以自我实现

当信仰作为精神支柱的必要性被忽视,现代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空虚迷茫,毫无动力,迷失方向。笔者在高校中进行随访,共70名受访者(其中男性39名,女性31名),42.8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闲暇时间没有安排,不知道要做什么。而就“除了临近考试,其他时间会去图书馆吗”这一问题,仅有28.57%的人表示会去。这正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空虚迷茫的体现。

信仰作为对理性信念的一种把握和持有,它以非具体的、概化的、统摄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1]很多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不能规划大学生活――有的学生直到大三下期都不能确定意在考研或就业。信仰缺失导致大学生难以自我实现,继而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影响心理健康。

(二)失去心中真理,难以约束自己

在问卷问题“你理解中的一个人的信仰应该是什么”中,59.1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个人的行为原则和道德底线”。这是对信仰作为心中真理的肯定。然而笔者在随访中发现,68.57%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做过违公德事情,如图书馆占座、损坏公物等行为。同时也在关爱别人方面表现出冷漠。

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对社会做出贡献对自己来说比较遥远,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及奉献精神欠缺,很多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往往是视而不见,觉得与己无关。信仰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自己的行为原则,考试作弊乃至替考等没有底线的现象才层出不穷。

(三)正确三观难以树立

当代大学生思想相对狭隘、经历相对空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都相对不稳固,无论是社会中主流的价值观或是非主流的价值观都容易对大学生造成影响。这才需要拥有坚定的信仰来树立自己正确的三观。然而信仰的缺失却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三观被扭曲,不知道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失去本心。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因为过分优异的生活条件而出现了追求名牌效应、功利性思维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扭曲的现象,甚至把它们视为信仰。因此必须强调正能量的信仰才应被支持和鼓励,诸如“得过且过”、“拜金主义”等负能量的信仰应该被引导矫正。

四、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成因分析

在问卷“你的信仰是如何产生的”的多选问题中,通^自身的喜好和追求所形成的、受家庭的影响、受到某种教育的熏陶为得票率最高的三个答案。

(一)家庭学校――小环境影响

家庭作为每个人所处的最亲密的环境,它对人的信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极大的,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有着或政治信仰,那么我们也会产生相应的信仰的可能性也非常高。而学校作为学生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对学生信仰的影响也难以忽略,学校最根本的方式是教育,然而中国现有的教育系统并没有将信仰纳入一个较为重要的层次上来,现行的教育制度已经成了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启发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这在大学教育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二)社会――大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领域,人们也逐渐把精力投入到了这一领域,导致政治意识形态逐步淡化,并且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多地追求着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因而对信仰的需要也就降到了最低。[2]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的传播渠道多样化,大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的“另一面”也更多,而这一面却往往是黑暗的,令人难以接受的,这对大学生的信仰的产生带来的是消极的影响。

(三)网络――虚拟环境影响

在问卷“你认为当今网络时代会影响信仰吗”的这一回答中,有65.6%的调查对象都认为“会”。由此看来,大部分的人都能意识到网络的影响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虚拟网络的发展对人类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进步。部分学生在网络中极受欢迎,在现实中却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是无时无刻的孤独和冷漠。而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无论是质的多元性,还是量的爆炸性,都会对处于网络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在信仰确立过程中的价值选择环节构成冲击。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价值的判定,进而从根本上抑制他们美好道德信仰的确立。[3]与此同时,网络虚拟世界也会对大学生造成“信任危机”,对信仰的确立更是发挥着消极作用。

五、大学生信仰缺失改变措施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影响极大。因此可以进行产前教育,让父母意识到培养孩子正确的信仰的重要性,从而对其进行言传身教,为后期信仰的形成做好铺垫。而对于学校,信仰教育要从教师和辅导员开始,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将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同时学校还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一批校园精品文化活动,邀请专家及优秀的校友通过讲座方式对信仰教育进行宣传,将学习或者儒学深入到学生课堂,营造一个信仰学习的大环境。

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大部分的群众都追逐功利,很少有人关心心中是否有信仰那一份净土。想要解决当下信仰缺失的问题,首先得解决国人内心的浮躁。在政府的角度,要关注一下国民精神世界的建设,营造一个信仰氛围浓厚大环境;要唤醒国人对信仰的追求和意识,使之意识到信仰缺失所带来的问题的严重性。可以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利用舆论在社会中进一步宣传信仰存在的必要性,开展大型讲座或利用名人效应,从带动一部分人建立信仰开始,进而带动一大部分人。只有社会共同发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信仰有必要存在,才可能为信仰缺失做出改变。

面对虚拟网络,大学生通过手机和电脑能够接触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一般人群更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世界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建立传播信仰文化的趣味网站,在加强大学生对信仰的认识和建立自己的崇高信仰,并建立交流平台,方便学生互相交流,进行人文精神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马素红,胡景娣.信仰的内涵及意义[J].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10.5.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篇(7)

(一)政治信仰的内涵

政治信仰是在一定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信仰对象的知情意行的政治心理体系,进而对理想的政治目标所持有价值观。“它是由多个政治信念内容构成的信仰体系,包含政治价值观、社会政治模式理论和对社会现象及过程作解释的政治哲学观三个子系统。”由此我们可以将政治信仰表述为:一定国家和社会中的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现实的是非真假判断的基础上对一定政治思想及政治系统的认知、认同,确信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精神状态和行为倾向。它通过人们对国家的指导思想、社会道路、国家制度,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法律法令,对政府政治活动等的优劣判断、满意度及行为选择等政治活动来确立和实现。

(二)政治信仰的价值论基础

政治信仰,归根结底是以一定政治价值取向为基础的,并由一定的政治价值观决定的,是政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可见,政治信仰问题是价值观的重要问题,研究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有必要探讨政治信仰的价值论基础,以对政治信仰问题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1.政治信仰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对价值问题的立场、看法和观念,指人们对认识对象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是价值关系的观念反映。它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为意识形态的发端、形成与建构提供了评价标准,是意识形态内容的主要表现,是影响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它是价值观念的高度概括和抽象集中,是主体行为的价值目标指向和内驱力,它一旦形成就是行动纲领、指南。价值观的哲学本质是反应主体社会实践意义的哲学精神、意识形态。比如当国家把某种价值观念提升为共同遵守的信念向社会推广时,它就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了,比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但存在某人头脑中的价值观不是意识形态,只是个体的思想,当你的思想与意识形态相契合时说明你的行为是符合价值导向的。政治信仰是一种价值观念,它有着鲜明的价值信念、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内含着价值标准、价值规范。一个人的政治信仰受到他所处政治生活环境和政治生活经验的影响,它是由人们内在的价值观决定的,根据自己的价值追求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取向。一个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政治信仰,即使同一个人,政治信仰也会发生变化。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形成了这一信仰。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契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2.政治信仰的价值关系分析

价值关系指的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的关系意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关系包括价值客体、价值主体、价值实践方式三要素,在每一对价值关系中它们都是同时存在着的。研究政治信仰的价值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政治信仰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运行规律,从而为我们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提供方向和着力点。

政治信仰从价值关系来看,包括价值主体――人;价值客体――理想目标与理论体系;价值实践方式――信仰确立的途径。

第一,政治信仰的价值主体可以分为个体或群众,并且不同的信仰主体的认知程度和信仰程度存在差异。刘建军按不同主体和信仰程度的不同把信仰者划分为三种类型:狂信者、智信者和随信者。狂信者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立场和十分热烈的信仰态度,但由于过分狂热而失去理智;智信者有坚定的信仰立场和热烈的信仰热情,但对自己的信仰有更为理智理解;随信者内心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尤其没有很自觉的政治信仰态度。从这三种划分来看,只有具有坚定、崇高和理智的政治信仰才是真正符合社会要求并对个体发展有利的政治信仰。

第二,政治信仰的客体方面,包括对某种政治价值理想的信仰,这种政治价值理想的精神基础或根据的信仰和达到这一信仰目标的具体途径。所以信仰主体对政治信仰客体的信仰,需要把握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是什么”,即追求什么样的政治信仰问题,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价值选择;二是,“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追求这一政治信仰,是信仰主体选择信仰客体的依据;三是,“怎么样”,即通过什么途径和措施达到政治理想的问题,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价值选择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政治信仰,我国选择这一信仰是经过历史和人们选择的结果,在现阶段又包含着国家对信仰主体的意识形态规定性影响。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下选择的实现政治理想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是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第三,价值实践就是人们对一定信仰客体的选择和确立的过程。政治信仰的确立既包含社会对个人进行教育的过程,也包含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恩格斯曾经提到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实践的途径是指直接的生产和活动,人们通过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树立起人生的信仰;政治的途径指的是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随着这种政治运动的发展而确立其信仰;哲学的途径指的是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理论活动,通过之中关于“基本原理”的研究来确立。”这三种途径是不同人们追求政治信仰的不同价值实践方式。

二、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问题

政治信仰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个体学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于政治的敏感度和判断力是有限的,无法凭个体的自觉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信仰。因此,高校必须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使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树立起正确的政治信仰。

(一)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

政治信仰作为处理人类政治生活有关的信仰活动,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的政治观念、一定的政治理想、特定意识形态下的政治纲领、政治目标、社会道路以及政府活动等方面。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国的政治信仰教育必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是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在当代中国的阶段性表现,同时又包含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追求。它是一个信仰体系,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以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

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也就是政治信仰确立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社会对个人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也是个体对所遇到的各种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认识和选择的过程。可见,政治信仰是在信仰主体、信仰客体以及环体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是主体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构成大学生政治信念形成的外在机制,大学生自身的实践和思想活动过程构成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内在机制,内外机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促进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

1.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外在机制

首先,就学校教育来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要是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列宁早在20世纪之初就提出了著名的“灌输”理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教育、学习等自觉的方式才能掌握和确立。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政治认知,这就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要给学生“灌输”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为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价值观打下基础。只有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规律,领悟时代主题,并对我国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作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的信仰。

其次,就社会环境来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受到他们所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可见,人是社会性的,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也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政治认知以后,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感受来检验并作出评价,当理论与实际相符时就会强化他们的认同,而不一致时,他们就会降低认同甚至走向反面。由此可见,我国政府要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经济建设能力,不断优化我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富强。邓小平就说过,“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这是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根本保障。而当今,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也为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提供了外在动力。

2.大学生自身实践和思想活动的内在机制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最终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的实践和生活。正如弗洛姆指出的:“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如果不是以个人的生产性体验为基础,而是由强迫个人相信这些思想的党派或国家所提出,那么,它们除了堕落为非理性信仰之外,就什么都不是了。”而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主体需要的确认;政治文化的内化;理想政治人格的形成。

第一,主体需要的确认,这是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主体性基础和起点。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而利益必须以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可见,个人政治信仰形成的过程离不开主体需要的确认。只有大学生把社会需要的政治信仰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时,才能成为个人行为的动因和动机,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仰欲望。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他们政治认知的发展以及人生阅历的丰富,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需求变得强烈,他们开始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政治素养,并确立自己的政治理想。

第二,政治文化的内化,这是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心理过程和核心。政治信仰是集知、情、意一体的心理状态,它的形成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知即知识,是政治信仰形成的心理基础和前提。大学生要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去领会和理解信仰客体,把外在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其次,情即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是政治信仰形成的催化剂。大学生就是在实践和生活中体验对象的感受,当体验和自己的认知一致时就会产生认同情感,推动某种政治信仰的形成。最后,意即意志,是政治信仰形成的推动力。人们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就会做出价值评价和选择,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深度认同时,就会自觉主动地追求它,并将这种追求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品质,形成某种政治价值观。

第三,理想政治人格的形成,这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阶段。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政治人格指的是主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持久性的心理要素总和,它是人的政治心理的整合,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的有机统一。因此,大学生在实践和生活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在一定政治价值观的指导下推进政治信仰的形成,同时在进一步的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升华。

三、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价值意义

价值意义内在地包含于价值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之中,是人们通过对信仰客体的价值追求获得的满足感。政治信仰是一种政治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的政治价值取向,正确的政治信仰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对个人来说,正确的政治信仰能为个人的政治生活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给人们的政治行为提供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南,规范个体的政治生活和行为,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对社会来说,正确的政治信仰有利于社会共同理想的形成,从而团结人民,凝聚社会力量。正如邓小平所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们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一方面,正确的政治信仰有利于大学生们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政治人格,使他们在人生大是大非问题上站得稳、立得住,并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执着的追求,把握好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最终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正确的政治信仰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每一种政治信仰都代表着一种社会发展方向,正确的政治信仰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它能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就讲到,“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因此,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政治方向是社会稳定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注解:

吴大英,杨海蛟.政治意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315.

2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3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4.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篇(8)

摘 要:作为一种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内容,信仰的存在是价值理想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最高价值的信奉与确认,它涉及到生活价值导向的本质问题。从社会角度分析,人生信仰是通过民族、社群及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最终价值理想和人生追求,其社会意识形态特征极其显著。然而从个体角度来看,人生信仰则是作为一种成熟的个体意识表现在生活实践当中,且通过主导价值观的导向来合理分配个体的社会行为,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对人生理想及价值进行确认的同时,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生活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基础经验还是后天感悟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关键词 :人生信仰;价值观点;个人生活;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B8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83-02

人生信仰从根本上表现为价值与价值观念之间的对弈,然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价值观念问题探讨,而是从价值观念形成的核心领域来折射出整个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内涵,是统摄性价值观念的呈现过程。从信仰的形态分析,通常我们将信仰划分为社会理想信仰与个人人生信仰两个范畴,本文着重探讨人生信仰对个人生活的重要影响。具体到个人人生信仰的内涵,侧重从生存意义及生存价值方面来隐射出人生信仰对生活及命运的指引,通过对人生状态的把控来更好地实现个体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信仰危机已然出现,我们必须正视信仰危机的处理,更好地彰显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导向作用。

一、人生信仰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人生信仰的涵义

个体的存在表现为鲜活的生命体征,因此无论是从精神文化环境还是社会生活条件分析,个体的精神追求都是必不可少的。基于社会条件及精神环境的特殊性,个体的人生价值理想及文化心理结构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一独特的思想价值及心理结构正是人生信仰的内涵所在。任何一个思想健全的人都需要对自身的生活意义进行规划,这是漫长人生历程的一种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建立在思想和行为基础之上的个体价值观呈现。很大程度上,人生信仰表现为个人生活的一种直觉与意识,这是与人生观相区别的内容,更是人生信仰的显著行为特征。不可否认,人生观是对个体情感、价值及生存目的的必要导向,然而人生观中的价值理想也需要与人生信仰中的生活态度相对应,从个体的存在意义方面来阐述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生活的重要促进意义。

(二)人生信仰的特点

1.实践性

个体实践活动从本质上分析表现为个体创造的过程,实践的同时也是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主观意识导向下个体获得自由与解放,这既是对物质生活世界的满足,更是从精神升华方面来突出人生信仰的实践性特征。

2.神圣性

与一般信念不同的是,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生活而言有着重要的统摄作用,这一神圣性特点是不可撼动的,正是在这样神圣关系下实现了个体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对话。与此同时,这一神圣性特点还强调人生信仰的执行过程需要全神贯注,通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指导人生信仰的走向。

3.社会性

作为社会的产物,意识的形成是极其抽象的,然而意识同时也是个体思想价值领域的集中体现,这一形式本身具备了显著的社会性特征。

二、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信仰是个人生活的本质需要

作为个人生活的本质需求,信仰的存在并非表现为细小的组织结构,而是与个人生活的根基一脉相连,是人生意义形成的重要推动力。这显然不同于宗教宣称的任何个体都需要崇尚对神灵的信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信仰的存在对于个体生活确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与促进作用。信仰的存在也并非如其余事物那般容易被个体感知,它更多的表现为个体深层次的体验与精神需求,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文化内容。从洪荒年代开始,人类关于信仰的追求就不曾停止过。人生信仰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既涉及到世界观的形成内容,同时还是一种个体发展的趋势导向。随着现代生活的越发复杂化,个体关于同一现象的认知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正是诸多人生困惑形成的根源所在,人们迫切需要通过道德和行为指引来获得心理释放。除了一般体验之外,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还表现出某些特殊体验,这是个体内心状态神圣价值与理想的一种呈现。这一神圣感的形成并非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需求,它与个体的体验和感知密切相关,然而这也并非精神感官的刺激与心理愉悦感,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价值的感悟和洗礼,是灵魂的皈依与再生。真正的生活并非衣食无忧,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能够在喧嚣的都市中寻找到心灵上的慰藉,不贪图世俗物质满足,而是追求更加恒久的生存意义,这正是信仰呈现出的人生真谛。

(二)信仰赋予个人生活更多的定力

对于个人生活而言,定力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执著的人生态度,这一坚定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寻找内心的平衡点。没有了定力的人生就像颠簸浩瀚海洋中的一叶扁舟,没有了方向,随遇而安,这样的生活态度很难真正找到心灵的港湾。人生信仰的存在正是对思想和目标作出重新规划,形成强而有力的目标指引。信仰的存在本就是执著的,否则定力的形成也会变得多余。作为人生实践的一种动力,理想与信念的存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进步的力量,是人生实践中的不竭动力,在足够的动力作用下力量的集聚才越发具有生命价值。个人生活中,定力是无处不在的,在各种困难和阻碍面前,定力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坚定地前进,与此同时,人性本身有着弱点和惰性,我们需要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因此定力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一定程度上,信仰就是一种定力的呈现,理想与信仰的形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坚定立场、明确方向,最终实现奋斗目标。

(三)明确奋斗方向,丰富精神生活

作为一种高级需要存在于个体生活中的信仰并非是人生的奢侈品,信仰的存在不以个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非低层次需要的个体才需要建立人生信仰,人生信仰是物质生活不能取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它与别类精神需要也有着本质区别,既不同于知识学习的心理需要,也与感情交流及艺术享受等精神需求有着一定差别。无论何种知识层次的人,都依赖于信仰作为支撑,尽管在信仰需要方式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性,然而其本质内容却是相近的。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当基本物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们就偏向于对信仰的依赖,进而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信仰需求。明确奋斗方向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所在,人生力量的呈现需要建立在明确的发展方向基础之上,否则精力的分散显然不利于人生成果的汇聚,甚至还会造成力量的相互抵消。可见,缺少了正确的人生引导,理想甚至还有可能步入歧途。

区别人与动物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在于精神生活方面,而理想与信念的存在是对精神生活的丰富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体的精神境界也将得到显著提升。伴随社会发展,对于个体而言精神世界的涵义势必将更加深刻。个人生活中人生信仰的存在是对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有效保障,这也日渐成为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作为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人生信仰实现了对精神生活的有效统一,在有序的整体环境中避免了价值观紊乱等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个体精神世界的拓展与丰富。在更高的人生目标追求下,人生信仰的建立在精神内容理解方面也势必将更加透彻和全面。

三、关于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问题

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价值观念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系统中的信念与信仰面临重新选择的格局。人们不禁对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持怀疑态度,然而全新的理想信念模式还未建立,这也促使信仰危机问题的产生。然而理论界对此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认为“信仰危机”的提出过于严重,用“信仰困惑”或是“道德失范”来代替“信仰危机”似乎更加妥当。实则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危机”问题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人生信仰的存在,信仰危机的产生也是一种必然。从社会角度分析,信仰危机更加趋向于一种社会总体状态的呈现,它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着必然联系,同时对于精神世界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从个体生活角度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却是个体精神状态与生存处境的发展趋势,二者相互影响。特定时期内,社会变革问题的产生自然会对社会的各方各面产生影响,随着社会层面信仰危机的扩大化,个体的精神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反过来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危机的考察,也需要从个体维度及社会维度两个方面展开。当前社会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转折关头,我们需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人生信仰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突出精神支柱的权威性,将社会秩序从精神困境中解放出来,避免社会信仰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其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其一,现实状况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而导致人生信仰出现偏差;其二,由于思想观念及科学知识的进步导致人生信仰在表现形式方面出现不同的情况;其三,当前社会制度导致信仰方式出现了全新的制度与规划。由此不难分析,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状态存在的人生信仰,其信仰危机的产生也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有所呈现,这是人生信仰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必然趋势。一旦这样的信仰危机得到缓解,不仅会对个人生活带来更加显著的影响,同时在信仰状态呈现方面也将更加稳定。可见,信仰危机也可转变为正向的社会发展动力,我们需要正视信仰危机的产生,并通过改变进一步优化人生信仰对个人生活的促进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人生的本质需求,信仰的存在源于个体的主观状态,并且通过行为限制来达到生活引导的目的。对于个人生活而言,人生信仰的存在不仅赋予了生活全新的发展意义,甚至还作为一种前景的动力和奋斗的方向来更好地指引个体的精神世界发展。信仰的理智、健全、现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仰的实用性,只有崇高的理想才能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信仰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随着国际发展趋势的变化,各种新问题的出现对于我们的信仰观无疑是一种考验,信仰危机的产生是信仰困惑放大的必然结果。因此,若是不能正视人生信仰的重要意义,就势必将淡化信仰的控制力,进而导致社会发展观念失衡,这是人生信仰研究过程中不可逃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J].求是学刊,2004(1).

(2)黄明理,丁妍.道德信仰危畸的成因及其克服[J].伦理学研究,2003(2).

(3)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J].道德与文明,2003(6).

(4)郑敬高.政治信仰的变革与信仰危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2).

(5)夏鑫,祁松.试析目前我国存在的政治信仰危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6)申来津.信仰:精神的意蕴与表征[J].学术论坛,2003(2).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篇(9)

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必须首先回答这个问题是什么、怎么样。国内关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研究大多也着力于揭示和说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问卷、样本分析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并借助了计算机的数据方法。通过归纳,国内学术界在肯定大学生群体的主流在信仰上是积极的同时,也程度不一地揭示出了大学生信仰教育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大学生信仰出现多元化的趋势。陈轶就指出,相比20世纪的大学生来说,21世纪的大学生思想变动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信仰的对象由原来普遍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变为多元,小部分人群信仰宗教或崇尚物质。二是认为大学生群体中信仰宗教现象开始显现,“宗教热”在一些高校甚至较为公开。有学者就指出,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激发了个人自由度的同时也给个体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再加之科普教育实效性不够,不少大学生转向崇拜宗教,甚至走向迷信。三是认为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明显。四是认为大学生群体中信仰失落现象突出。当代大学生在自我选择增强的同时,也面临着无法确立自我信仰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无聊”“空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代中国一部分大学生精神状态的写照,在价值观重塑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和生活现象,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立场和科学的认识方法,致使当前一些高校学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由上可知,在分析和认识当代大W生信仰现状的时候,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不能因为部分大学生存在某些信仰问题而对整个大学生群体进行否定;同时又要直面现实,清醒地看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种信仰问题。

二、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成因分析

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要深刻认识和把握问题,就需要对问题和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国内学术界在揭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问题之时,也着力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探究。国内学术界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成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导致了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出现。有学者指出我国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前现代转向现代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体制和机制都在重构和定型的状态之中,矛盾突出,风险叠加,这种状态下人最容易产生价值观上的偏差。再加之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个人成长来看,大学生的人生信仰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外部不确定因素极易引起其信仰的偏移。二是认为网络媒体的发达和便捷是大学生信仰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网络交互时代的到来,使一些错误的思想很容易散布出去,影响大学生群体。三是认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强是导致大学生信仰问题频现的主要原因。四是认为大学生自身素质和精神状态在大学生信仰选择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着其对封建迷信的“免疫力”,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追求。

三、关于大学生信仰教育对策的研究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承担者,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关注,对大学生群体中信仰问题的分析,都是为了找到进一步优化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与路径。

国内学术界从各方面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提出了思路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践教学。有学者强调,脱离实际的信仰教育是空谈,没有遵循“懂、信、行”这一原理,要破解大学生信仰虚无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牢靠的主要方法就是开展实践教学,寓教于行,这样他们才会认同和接受,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把思想教育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信仰生成的主渠道,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能够成功,可以廓清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错误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信仰。三是确立信仰教育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方法。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信仰问题有着内容上的逻辑结构,这就是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信仰之分,以前之所以在信仰教育上效果不佳,就在于我们将二者混为一谈。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就需要区分大学生信仰的内容逻辑,针对不同的信仰,提出相对应的方法。四是要科学区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有学者指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推进要明确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集中力量对一类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攻坚。综上所述,学者们就如何解决大学生信仰问题从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些对策也是继续研究的有益参考。

四、关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研究的主题相当集中,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信仰的现状、成因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是后者继续研究的有益借鉴。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研究内容相似度高,主要围绕着信仰现状、成因和教育对策,而且许多论文都在重复概论,他们的观点有不少相似之处,导致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没有实质上的突破和创新。

首先,要加强关于国外思潮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影响的研究。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畅达的影响下,西方的思潮很容易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再加之转型时期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贫富收益扩大问题、环境问题、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使得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生活方式和信仰取向也开始影响着一部分人,因此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逐渐在中国“热”起来。一些不怀好意的西方国家甚至借助宗教对中国进行渗透,其中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成为他们重点渗透的对象。当前形势下大学生信仰问题中的重点问题是一些大学生误把宗教当成唯一信仰而无视哲学信仰,特别是无视科学信仰在人类信仰与心灵世界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与现实状况。

其次,加强对大学生信仰问题成因的理论分析。现有研究在分析大学生信仰问题成因之时,注重现象和实例的罗列,而忽视对现有原因的逻辑分析,缺少理论框架。其实,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成因的剖析可以概括为两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信仰危机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的。从内部因素来看,造成大学生信仰迷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未能及时把握其心理需要及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及时发挥应有作用。当前的大学校园生活对大学生来说存在着各种剧烈的竞争,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主体,反而要面临各类竞争。比如,学业考试、评优评先、雅思考研、就业工作等方面无一不充满竞争。这就导致大学生面对着来自学习上、生活上、经济上、情感上以及家庭方面等种种压力,就难免会在心理上产生困扰,时常会受到孤独、挫败、失落、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宗教的出现正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这也是一些大学生误地把宗教当成信仰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目前国内研究缺乏比^视野,需要扩展研究的国际视野。虽然我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所坚持的价值观和信仰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仍存在值得彼此借鉴的地方。因此,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应该加强对国外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通过类比分析得出经验启示,一方面可以了解信仰教育研究的前沿,扩充大学生信仰教育学术空间;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五千年文明中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展的先进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结晶,是维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是我们的兴国之魂,更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大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今后强化大学生信仰教育对策研究,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基本主轴,一系列的具体举措和方案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内容来开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化研究。当前有关大学生信仰教育对策研究要么过于务虚,成为完全的理论原则;要么过于务实,成为解决某个学校具体问题的对策咨询。继续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需要避免这两方面的问题,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认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涵及其外延,找寻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和对策。

参考文献:

[1]陈 轶.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J].丽水学院学报,2009(1).

[2]干承武.科学、信仰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0(6).

[3]刘 娜.关于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9(11).

[4]崔翠利,余玉花.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兼论大学生信仰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5]孟天财,朱丹丹.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危机[J].江苏社会科学,2008(S1).

[6]钟文渊.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促进青年大学生社会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7]黄国琴.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0(3).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篇(10)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12-0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出自美国人哈罗德·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一书,后来梁治平教授译成中文后,在中国法学界引起了很多争论。若要法律得到遵守和信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狂信”。很多学者认同伯尔曼的法律信仰观点,并对此提出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及如何才能被信仰。但也有少数学者发出反对的声音,认为这个命题在西方可能是假命题,而在中国却根本不能提倡。

一、学界关于法律信仰的争论

(一)法律不能被信仰的观点

目前持反对法律信仰观点的学者不多,主要以张永和教授为代表。张教授认为,“法律信仰”是一个错误的命题。第一,他认为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勾连的判断不适宜中国。在中国,从渊源上讲没有伯尔曼所说的法律与宗教影响和作用。中国现阶段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对新规范的不适应和对待法律传统态度的不能扭转,而不存在宗教和法律勾连问题。第二,张教授认为,法律不具备被信仰的品质,法律不能被信仰在于法律不能成为被信仰的对象。第三,法律至上不等于“法律信仰”。法律是权威,信仰与权威这两个概念互相不能推设,信仰是彼岸,而权威是现世的。

(二)法律须被信仰的观点

伯尔曼认为,认为“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多数学者对伯尔曼的这种观点表示赞同,并提出我国的法律工具主义和当前的社会风气等原因造成现今中国民众法律信仰的缺失。对法律来说,需要有一个人民对法律尊敬、服从的神圣原因,这个原因必须是人民自己所承认接受的终极信仰,否则,法律将是苍白无力的。而我国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正是社会民众普遍的法律信仰的缺失,这种法律信仰的危机将严重影响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对于在中国如何培养法律信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例如: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完善立法,加强立法的亲和力,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构建公正的司法体制,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等。

二、对法律是否须被信仰的思考

(一)法律可以被信仰

第一,从法律信仰本身来说。伯尔曼反对法律工具主义,认为“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相对于反对法律信仰者将法律仅看做是规则而言,更同意伯尔曼的观点。法律本身就不只是一种工具、一套规则、一种权威,法律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内在于人的全部生命和人类的精神生活,具有神圣性。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法治化也越来越完善,我们并不缺乏能够被信仰的有力的法律,而是缺乏人们对法律的内心信仰力。

第二,从中国的传统来看。据载,东汉末年,烈女赵娥为父报仇,用手扼死仇人,法官敬佩她的勇气和孝行,示意她逃走。然而赵娥拒绝了,她不愿意这样做,她说:“匹妇虽微,犹知宪制,杀人之罪,法所不纵,今既犯之,义不可逃,乞即刑戮,陨身朝事,肃明王法。”表明中国古代法是深入人心的,其法律信仰已经取得公众的普遍接受。因此,我们不应该以中国传统上法律信仰的缺失作为我们不信仰法律的理由。

(二)法律必须被信仰

第一,从当前的社会风气致使法律信仰缺失的后果来看。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由此导致许多法律处于虚置或半虚置的状态,形成了“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美国人尊重法律,美国人爱法律如爱父母”。如果我们也能有这样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的精神,相信法治理想不久便会得以实现。

上一篇: 数学调查报告 下一篇: 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