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高三教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8:29

新学期高三教师

新学期高三教师篇(1)

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综合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重点讲解和练习能够拿分的知识点。

二、学科目标

1.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提高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抓好一轮专题复习,研究考试说明,捕捉高考信息。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主要为完成高三第一轮复习。指导学生参加零诊和一诊考试,完成学校下达的考试目标。作好模拟训练,增加高考经验,争取2014年取得优异成绩。

三、教学方法及其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在认真研究教材、教纲和考纲,分析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

1.时间分配

半期考试前基本完成必修教材的主体复习,年底前基本完成选修教材的复习,一月作考前适应性练习。

2.知识有所侧重

注意向重点章节倾斜,做到重点知识重点复习。

3.注意教学分层 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讲解时要有所区别,在两个班做好培优工作,同时要紧盯可上生做好辅差工作,并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进步; 认真做好辅优工作,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引导,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参加高考。分层施教,要求不同,争取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4.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计划相配套

整体复习计划精确到月,阶段复习计划应精确到详细列出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

5.适当调整,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来调整计划

强化薄弱环节;或者根据考纲的变动而及时修订计划等

6.确定模拟测试的时间,次数和分层辅导的安排等

7. 钻研考纲和教材,研究近5年高考试卷。总结高考经验,指导好复习

(二)建立知识网络,确立教学专题

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章节建立简明的知识网络,然后按照高考题型划分专题,如单项选择题,计算题,填空题等.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可以将历届高考题按以上专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找出其特点和规律,然后进行讲解.在对各专题进行讲解时要尽可能从各个侧面去展开,要分析透彻,要真正把握解题技巧和规律

(三)选好用好复习资料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将以步步高为复习的主体资料,参照优化设计、三维设计等较辅资料组织教学工作,充分用好资料的基础学案落实,完善考点突破和高考真题冲浪等知识,是资料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了解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

(四)选好模拟练习题,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选练习题时,决不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外来资料和试题,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选用正规的资料和历届高考试题就完全足够了,两周做一份综合练习题为最适宜.在模拟练习中将使复习过的内容进一步强化,重点与难点又一遍巩固,未讲到的或讲得不透的内容,可以通过综合练习使之得到弥补.而每做一份综合练习,不仅学生要全力以赴,老师也应该以高考的要求严格批阅和分析.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客观题在速度和正确率方面的强化训练,主观题要加强完整性和科学性表述的强化.同时要建立错题库,把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进行整理,明白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的,还是是审理不严造成的,有利于避免同样的错误的重犯. 教师广泛搜集资料,选择最适合学生的习题进行练习,每练必改,每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收到更大效果。

另外,在练习中千万要注意避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 ;做练习题要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通过做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找出差距,在做题过程中,重要是弄清楚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新学期高三教师篇(2)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一、确定新教师的成才目标、给任务、压担子

为使新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风尚,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对每一位新教师给予关怀、寄予希望,给任务、压担子,要求新教师虚心好学、勤奋钻研,迅速成才。目标:一年熟悉教学,二年胜任教学,三年出成果。

二、选派骨干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

1、教育教学指导:

新教师 指导教师(学校发聘书,聘期三年)

丁晓春(政治) 尹建文 中学高级教师 副校长

李云波(政治) 邱晓波 中学一级教师 初中政治备课组长

徐 静(语文) 朱 莉 中学二级教师 初一语文备课组长

吴燕玉(语文) 陆巧娣 中学一级教师 高一语文备课组长

唐儒洁(数学) 顾德刚 中学一级教师

邵俊阳(生物) 陈京疆 中学高级教师 教科室主任

章 杨(历史) 王建仁 中学高级教师 教务处主任

韩 健(英语) 恽亚娟 中学一级教师 英语教研组长

朱爱卿(生物) 陈京疆 中学高级教师 教科室主任

钱雪英(英语) 周彩丽 中学二级教师 初一英语备课组长

吴 阳(数学) 黄燕钧 中学一级教师 初一年级组长

吴 芬(数学) 顾德刚 中学一级教师

濮小军(语文) 陈 洁 中学二级教师 初二语文备课组长

鲁 菊(生物) 章 吉 中学二级教师 高三生物备课组长

张 晔(生物) 章 吉 中学二级教师 高三生物备课组长

周文伟(物理) 王欣言 中学一级教师 教务处副主任

杜 宁(历史) 殷静玉 中学一级教师 历史教研组长

史丽萍(地理) 时常武 中学高级教师 地理教研组长

史可卫(化学) 吴柯军 中学二级教师 高一化学备课组长

2、班级管理指导

新教师班主任 指导班主任

丁晓春 高一⑺ 张同江

李云波 初一⑷ 朱 莉

徐 静 初一⑸ 朱 莉

吴燕玉 高一⑶ 徐德友

唐儒洁 高一⑸ 冯双松

邵俊阳 高二⑺ 孙 晔

章 杨 高一⑴ 陈利民

韩 健 初三⑴ 恽亚娟

朱爱卿 高二⑶ 尹庆丰

钱雪英 初一⑶ 黄燕钧

吴 阳 初一⑹ 黄燕钧

吴 芬 高一⑻ 时常武

濮小军 初二⑶ 王小峰

鲁 菊 初一⑴ 朱 莉

张 晔 初一⑵ 黄燕钧

周文伟 初二⑷ 沈 敏

杜 宁 高一⑹ 吴柯军

史丽萍 初二⑴ 陈 洁

史可卫 高一⑷ 周 征

三、建立新教师的定期汇报制度和对新教师的定期考核制度

要求新教师每周听指导老师(或同年级老师)的课不得少于2节;每周交备课笔记给指导老师检查;每二个月向指导老师作一次思想、业务方面的书面汇报;每学期上校级汇报课1次。

要求指导老师全面关心新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经常指导新教师的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每周至少听新教师1节课;每学期期终向学校书面汇报新教师的思想、工作情况。

新学期高三教师篇(3)

三学期制,包括春季、秋季两个长学期和一个夏季小学期,其中夏季小学期是从原来的春、秋两个学期中,各抽出2周时间组成。三个学期的总时长与原来两个学期相同,仍为41周;寒暑假的时间没有变化,为11周。

西安交大负责人说,三学期制并非简单的学时变化,教学安排也随之调整。本科生夏季小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国内外交流访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为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各学院开设的专业前沿类课程、创新课程、试点课程、学术专题讲座等。

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大三的徐同学说,小学期并没有像之前想象的,会“侵犯”正常到来的暑假。“这段时间有很多讲座,有专业人士主讲的,有国外教授主讲的。”徐同学说,他已经选了4场讲座,希望以此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

贵州大学在新学年也将实行三学期制,即春夏学期18周+暑期小学期4周+秋冬学期18周。每学年总的教学周仍然是40周,假期没有减少,每年在过了元旦一周后放寒假,避免了贵州凝冻、大雪等恶劣天气对复习考试、学生返乡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学校冬天节约能源。

专业试点改革

新学年开始,江西省24所本科高校的44个专业进行试点改革。

江西省2013年度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确定了包括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在内的24所本科高校,涉及经济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等44个专业。

通过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可以推进各高校学科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改革建设,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诚信承诺书

从9月新学年开始,四川大学每位新生入学时都必须首先签署《学生诚信承诺书》。

四川大学把每位新生入学时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作为新生报到的首要环节。该校要求每位新生对自己的学术诚信做出保证,否则不得注册入学。

每学年开学的第一周,为学校的“学术诚信活动周”。川大把《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作为全体新生入学第一课,在开学典礼后请院士、专家主讲,并给每人免费发放一本《科研诚信》读本。

同时,川大还计划在新学年开始,实施学期网上答题注册制度,每位学生须在每学期开学选课之前,进行网上学术道德测试,高分通过者才可继续选课。新学年,川大还面向全体研究生统一开设《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等系列必修课,共5个学分。

免费师范生新政

以往,学生考入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才能享受免费师范教育,今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也能享受免费师范生教育了。

江西师范大学计划从今年起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每年招生规模为1000人,招录采取高考录取和中途选拔两种模式,其中高考录取约500人。学校建立动态进出机制,通过高考录取的免费师范生如果认为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可以退除免费师范生计划,同时,如果在校学生将来想从事教师工作,经考核后可转为免费师范生。

广州大学今年也首推师范生免费就读新政,凡文理科成绩在重点线以上并且第一志愿报考广州大学师范专业的考生,全额免除学费。这项免费新政策将惠及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汉语言文学等13个师范专业。

双导师制

新学年,河南省从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中公开选聘375名优秀教师,担任河南省高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教师,这意味着有优秀的中小学、幼儿园老师走入高校,为师范类大学生指导授课。

河南省实施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重点涉及语文、政治、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14个基础教育学科。

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蕴含了3种“双导师”制度: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高校的教师跟踪指导,也有中小学教师进行辅导;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授课,也有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聘任期间,河南省选聘的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将与中小学、幼儿园一线名师和优秀教研员顶岗置换教学。

303名内地生

香港大学新学年录取303名内地生,超出原计划250至300人的招生规模。

港大介绍,该校今年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入学申请12513份,为历年最高。申请人不乏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等部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港大最终录取学生303人,其中有16位全国高考“省市状元”,其余学生也是所在省(市、自治区)名列前茅的高分学生。

港大为新生提供了丰厚的奖学金,全额奖学金每年可达17.5万元港币,涵盖全部学费(13.5万元港币)、宿舍费及基本生活开支。今年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获得了不同额度的奖学金。

高奖学金

澳门为支持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并鼓励更多市民修读高层次的研究课程,特区政府于新学年调升研究生奖学金名额和金额。

新学年研究生奖学金名额将由去年的96名增加至125名,增幅达3成。其士奖学金名额由15名增至20名,每人每年可获奖学金由7.2万(澳门元,下同)调升至7.5万元;硕博连读的奖学金名额增至5名,每人每年可获奖学金由6.18万元调升至6.6万元;硕士奖学金名额由80名增至100名,每人每年可获奖学金由5.1万调升至5.4万。

奖学金申请对象为已报读研究生课程或获高校录取修读研究生课程的澳门永久性居民,优先专业范畴包括教育、社工、法律、医学、护理、中葡翻译等。

家政专业

新学年开始,宁波市部分院校将开始开设家政专业,培养家政服务类大学生,以满足市场需求。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率先开设家政服务专业、护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专业、健康管理专业,面向省内外招收200人。学校奖助学金政策将向报考家政服务专业的学生倾斜,相当于免学费。该校还与宁波市贸易局、民政局分别签订了家政、养老服务人才委托培养意向书,以保证学生就业。

据悉,宁波市近100万户家庭中至少有20万户需要家政服务,占到五分之一。很多家庭都希望能挑到一个高素质、高学历的保姆,而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者,学历普遍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不足1%,与市场需求相去较远。

食堂安检

新学期高三教师篇(4)

【关 键 词】综合性学院/师范教育/优势/挑战

【 正 文】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在高教资源重组与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型的本科普通高校类型——综合性学院,如皖西学院、嘉兴学院、宜春学院、淄博学院、襄樊学院、惠州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宜宾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大理学院、昌吉学院等20余所[1],它们既不同于老牌有很高知名度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综合大学,也不同于有行业背景特色的师范学院、工业学院、医学院、艺体学院等,它们中除嘉兴学院等极少数外,绝大多数(约20所)是以师专为主再联合其它教院、高专、电大、职大等合并升格而成,故在新型综合性学院背景下师范教育如何定位与发展,在新形势下它们发展师范教育有哪些潜在优势与机遇,又将遇到何种挑战与制约,这些问题都摆在这些近年来新成立的本科综合性学院的决策者面前。其师范教育何去何从,既事关这些学院近期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又事关我国师范教育的百年转型与健康发展。

然而这些学院近期因忙于从专科向本科、从单科向综合型的双重转型与实质性合并,可能疏于考虑或无暇顾及,故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问题的探讨,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前瞻性。

二、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比较优势

自从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允许综合性大学或非师范类高校介入教师培养工作以后,便正式奏响了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史上第二次、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非师范高校尤其综合性大学进军师范教育的号角,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教育的局面正在被彻底打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目前为止的综合性大学介入师范教育,不外内涵式与外延式两大类三种现存、两种可能模式。内涵式即原有师范院校通过自然并入或扩张为综合性大学所致,具体有两种模式。其一是通过“去师范化”所致,即在高校体制改革中由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参与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如扬州大学、宁波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等;其二是通过“非师范化”所致,即在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基础上通过扩设非师范专业或兼并其它非师范院校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如在原江苏师院基础上发展而成又新近将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并入的苏州大学。这两种模式也许预示着未来一二十年内我国高师院校结构性调整的可能走向。外延式主要通过“增师范化”途径所致,即在本无师范传统基础上,依托综合性学术实力,通过外延式扩张所致。其主要模式是综合性大学新设实体型教师教育机构(如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成立便是其典型。其第二种可能的模式是虚体型教育科研院所增设实质性师范课程;其第三种可能的模式是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合作的"4+1"或"4+2"模式,前者解决学术性课程,后者负责师范性课程。

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二战后五十多年的三个阶段的师范发展经验便很有借鉴意义。目前台湾共有师资培养机构47所,其中高师院校12所,设有教育学院、系所的大学5所,开设教育学课程的院校30所[2]。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许作为一个区域个案正预示着我国大陆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1949年至1967年为第一阶段,采取渐进的方式取消中师,从1960年至1967年将中师全部改制为师专,成立两所师院(即“省立”高雄师院、彰化教院)、一所师大即“省立”台湾师大;1968年至1988年为第二阶段,将所有师专升格为师院,即将“国立”台北、新竹、台中、嘉义、台南、屏东、台东、花莲八所师专及台北市立师专改制为“省立”师院,同时将台湾师大改为“国立”,将两所师院改为“国立”高雄师大与彰化师大;第三阶段为1989年至1994年直至现在以后,除台北师院外的八所师院由“省立”改隶“国立”[3],1994年出台《师资培育法》后取消师范概念,将三所师大全部改为综合性大学。[4]

(一)与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比较优势

1.与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师范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

与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师范发展模式比较,其突出优势是中近期师范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为稳固。综合性大学眼下最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其学术品位的提升、学科融合与交叉、产学研的一体化,来全面推进其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进程,至于其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则往往成为改制的对象。我国百年师范教育历程中悬而未决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问题的争议,虽在叶澜等一些专家眼中因教师专业化提升而从理论上解决了或似乎解决了”[5],但因学制问题在实践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潜在矛盾,并未因师范院校并改为综合性大学而自行化解,况且因其在综合性大学发展定位中筹码不高与前景不明朗等问题,反而有自行削弱师范性而衍生“去师范化”倾向。而新升格本科综合性学院,因其中坚力量是以师专为主体的(20多所中有一所专科师范教育机构的20所,有两所以上师专、教院或中师参与合并的15所),故其近期本科专业大多以师范见长,如皖西学院已有的14个本科专业中师范类占10个之多,故其中近期师范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筹码与实际地位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其发展师范教育的连续性较好。

2.与综合性大学外延式师范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

其突出优势在于有长期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师范教育资源。由于绝大多数综合性学院在合并前已有多年成功举办师范专科、地区教院或中师的经验,使得它们与外延式发展模式比,近期在发展师范教育的师资、教育实习见习基地、课程设置、师范情感、毕业生就业渠道、师范社会声誉等方面的师范教育资源积淀较为深厚,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而非师范院校原来虽有高教所(室)或教科所(室)之类机构,其中除少数教育类研究生培养机构外,大多数是面向本校的大学教学研究机构,且在近年高校内部机构调整中已“上浮”为大学“发展规划处”或“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职能部门,或“下沉”到人文社科学院或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所属机构问,不少已名存实亡。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并非本科生教学机构,故其近期与中小学教学的对接尚有一定先天不足。

3.与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共同比较优势

与内涵式或外延式综合性大学办师范相比较而言,综合性学院的突出优势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优势。综合性大学介入师范教育后,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高中或高中后教育层次所需师资,故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乃至师范学院在高中教师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而综合性学院若将师范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锁定在本科层次初中教师乃至小学教师(主要指本科初教专业),则既能将其原有专科师范教育优势淋漓尽致地予以延伸与拓展,又能避免与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名牌师院正面交火,而是填补其空白,同时在与师范专科的较量中以其综合性学术背景与本科层次取胜,这也许是一石三鸟的人才定位战略。

(二)与现有师范院校的比较优势

由单一封闭式师范教育向多元开放式师范教育转型乃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师范教育的普遍趋势,尽管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仍是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但自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后,传统封闭式定向师范院校所受到的冲击、压力乃至于师范地位的有所动摇乃是不争的事实。故与这些师范院校比,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近期现实或中长期潜在优势在于:

1.走上一条通向师范教育发展趋势的捷径,中长期无转型、转制的生存危机感

由于普及义务教育与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较旺盛的需求,近期本科师范院校虽较农林、地矿等学院稳定,但随着师范体制从相对封闭到最终走向开放,国外师范教育所历经的从中师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三步曲,其在中国的复演只是政策调整与时间先后问题。故高等师范院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便面临着是继续高举师范大旗,还是准备转制转型为社区学院(师专)、文理学院(师院)、综合性大学(师大),乃至有被就近合并重组到有关综合性大学的可能,这就使得其中长期发展定位上的难度与不可预测性要远胜于早已实质性转型的综合性学院。师范这面“红旗”究竟能扛多久,专家调研的结果是一二十年左右。据华中师大周洪宇教授的调查,40%的师范圈内人士自认为封闭型师范教育只能继续维持十年,主张五年、十五年、二十年及其以上者分占12.5%、15.7%、31.2%[7]。故综合性学院近期虽因本科升格与转型有此步履维艰,其学术性与师范性可能也暂时逊于本科师院,但由于其发展师范教育符合国际师范教育走向,也超前代表着国内师范教育改革方向与潮流,故只要其通过机制创新与励精图治,其中长期定位与发展优势足以弥补其近期比较本科师院的相对弱势,至少是略胜一筹。

2.师资训练上潜在的综合性学术背景

一是学院发展定位上的综合性与学术生态本身的综合性,只要人才培养机制配套有序,完全有可能比单一师范院校更能确保师资培养学术背景的综合性与学术生态的多样性;二是有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发展师范教育的经验可资借鉴。

3.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相对优势

由于综合性学院中的三分之二以上是由师专、教院携手或再联合其它学校合并升格的,有些当地无教院的师专也兼顾了教师职后教育,这从体制上实现了区域性教师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合理配置,较好地打通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森严壁垒,确保了职前开发与职后提高的有序衔接,将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终身化与一体化。

4.本科人才定位上的相对优势

综合性学院师范人才定位主要为综合性初中教师,同时向本科小学教师或农村完中教师两头延伸。其一,在学历层次与学校声誉上比师专有优势,而与主要培养高中教师的师范大学与老牌师院比,也有了本科师范人才定位上的细分市场优势。其二,与同是培养本科初中教师的师院比,将以其综合性学术背景与学科优势取胜,这有可能克服独立设置的师院在师范人才知识结构、学术生态上的单一化倾向。

5.本科师范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上的优势

综合性学院虽面临从专科向本科、从原有单科性向综合性的双重角色转型,但从另一角度看,也许预示着机制创新的契机动力与压力。老牌师范大学、师范学院虽有数十年苦心经营“内发自生型”本科师资培养的历史经验与办学特色,但在综合性院校或综合性学术背景下新型教师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面前,优势反成为劣势,经验反成了包袱,而新升格综合学院在摸索中完全有可能自主创新出一条“外发再生型”与“内发自生型”相融合的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捷径,即综合吸收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经验教训与自身原有专科办师范的经验、优势与特色,并结合学院现实,闯出一条全新的综合性师范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这方面安徽省将“依托综合学院优势,培养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列入省级教学研究立项,其前瞻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综合性学院近期发展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综合性学院固然是我国高教资源结构性重组与师范教育结构性调整的最大受益者;但另一方面,“初生之物,其形必陋”,在转型初期它们又是受冲击最大者。其近期发展师范教育所遇到的挑战将来自外部与内部两大方面。

(一)外部挑战

1.教师教育市场“市场化”的挑战。世纪之交新中国由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教育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后,我国教师教育市场将基本归属于两大势力范围:一是传统势力范围,即有着百年根基的势力依然强盛的定向封闭型师范院校系统,内部正在由老三级(中师、师专、师范本科)向新三级(师范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转型,其结构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人才定向培养,专业对口,上手快;二是新兴势力范围,即已崭露头角、势力日猛且代表国际教师教育潮流的以综合性大学为龙头的综合性高校全面介入师范教育。从形式上看,新升格的综合性学院属于第二势力集团,但综合化尚欠;火候、学术水平弱、后劲不足是其先天性“营养不良”;而从历史渊源看,综合性学院又主要脱胎于第一集团中的师专、地市教院,但升格转型后却又虽有“师范历史之实”而无“师范现实之名”,故其近期如定位失当,势将喘息于上述两大势力集团的夹缝之中,处境较为尴尬。

2.全方位高教竞争与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挑战

一方面,综合性学院是在高教大众化日益逼近,高校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世纪转型,加入WTO后高教市场的国际开放,民办高教蓬勃发展的同时诞生的,国际与国内、公办与民办高校间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如何在一流研究密集型大学、一般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间的剧烈竞争与有序分工中安身立命,这对于这些新升格综合性学院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与挑战。因为专升本的结果是从专科的“佼佼者”转为本科的弱者,它们与那些老牌大学与学院比毕竟实力较悬殊。

另一方面,它们发展师范教育又遇到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挑战。从国际背景看,教师养成方式大致历经从自发的“模仿阶段”通过师范院校定向培养的“教师职业专门培训阶段”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生院举办的开放式“教师职业证书阶段”三个阶段。我们目前基本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型期,即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综合性高校办师范为辅阶段,而以综合性大学办师范为主、独立设置的师范机构为辅乃是历史之必然。在此师范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又伴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终身化、教师教育多元化、教师教育高层次化的整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并重与融合是其基本政策走向。故对于学校性质已经“去师范化”而学术又先天不足的综合性学院而言,便面临着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考验,这也许是其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发展师范教育相比所经受的最大挑战,毕竟后者至少有了一种优势。

3.学校无特定行业标识所潜伏的师范形象危机

校名所投射的社会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但新升格的综合性学院基本上采用“地名+学院”或“省际区域方位+学院”方式命名,前者如淄博学院、嘉兴学院、孝感学院、哈尔滨学院等,后者如皖西学院、渝西学院等。其共同特征是校名较为模糊,不象师范大学或学院行业标识明显,易于识别与认同;同时因宣传或社会认同问题,无形中易被混同为一些民办学院、地方自办大学,社会对其举办师范教育资质易产生信任危机。

4.国内无先例可援的困境

首先,作为一种近年诞生的新型本科高校类型,由于几乎是在近两三年内催生的,其发展国内几无直接先例与模式可循,大家都处于摸索探究中。其次,在新型综合性本科学院背景下如何发展师范教育更是开建国后师范教育发展之先河,故其难度与挑战不小。

(二)学院内部挑战

1.近期定位转型中“稳定师范性”与“去师范化”的决策冲突

本科师范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或文理学院的演变中,多数因政策原因尚未公开“明修栈道”而是以“和平演变”方式“暗渡陈仓”,即主要通过大量增设非师范专业、突出师范特色之外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等“非师范化”手段,蓄势以待,相机而动。北京师范大学近期推出的"4+3"、"4+2"、"4+0"学制改革方案[8],便是向综合性大学“暗渡陈仓”的高招与信号。

而主要以师专、教院为班底合并升格的综合性学院,校名本身便已是“去师范化”了,目前正面临着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高校的转型,故其发展定位中便首先面临着两难抉择:近期是继续坚持、稳定与巩固其原有师范特色,中长期相机而动渐进式推进其综合性进程;还是以实质性融合为契机,全力加速“去师范化”进程,于近期破釜沉舟跳跃式推进综合化进程,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中长期向综合性大学挺进。前者代价小,风险低,周期较长,改革阻力小,稳中求胜;后者代价高,风险大,周期较短,且前景诱人,属险中取胜。至于综合性学院实际决策过程中本科层次高师教育究竟何去何从,结论自然是因校而异的。具体说来,其近期将主要取决于三种力量间的此消彼长:一是主要决策层中师范情感、师范意识与“去师范化”思想间的强度对比及其占主导倾向的基本政策走向;二是该院历史与现实中的师范势力与师范文化是否依然活跃与强盛;三是国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师范政策走向及区域性师资供求关系。

2.近期生存危机的挑战

新升格综合性学院内部近期面临三大考验:一是日益逼近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及市场上招生就业等方面的现实考验;二是全面实现由专科向本科、由单科向综合的双重结构性转型的考验;三是弱弱联合型高校实质性合并与融合的考验,因内部无一所本科龙头核心高校的凝聚、辐射与示范,这大大增加了实质性融合的难度与成本。整个学院上下近期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乃是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大计,至于师范教育的定位、发展问题则在整体生存危机面前易被淡化被忽略,甚而有可能成为整合对象。

【参考文献】

[1] 1990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合并组建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1,(12):19-27.

[2] 袁贵仁.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趋向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8-10.

[3] 薛天祥,杨晓江.台湾中师、师专向师院过渡的政策和高师教育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98,(4):51-54.

[4] 薛天祥.台湾高师教育发展概况与大陆高师教育发展趋势[J].黄冈师院学报,2000,(1):84-86.

[5] 叶澜.一个真实的假命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10-16.

新学期高三教师篇(5)

【关 键 词】综合性学院/师范教育/优势/挑战

【 正 文】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在高教资源重组与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型的本科普通高校类型——综合性学院,如皖西学院、嘉兴学院、宜春学院、淄博学院、襄樊学院、惠州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宜宾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大理学院、昌吉学院等20余所[1],它们既不同于老牌有很高知名度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综合大学,也不同于有行业背景特色的师范学院、工业学院、医学院、艺体学院等,它们中除嘉兴学院等极少数外,绝大多数(约20所)是以师专为主再联合其它教院、高专、电大、职大等合并升格而成,故在新型综合性学院背景下师范教育如何定位与发展,在新形势下它们发展师范教育有哪些潜在优势与机遇,又将遇到何种挑战与制约,这些问题都摆在这些近年来新成立的本科综合性学院的决策者面前。其师范教育何去何从,既事关这些学院近期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又事关我国师范教育的百年转型与健康发展。

然而这些学院近期因忙于从专科向本科、从单科向综合型的双重转型与实质性合并,可能疏于考虑或无暇顾及,故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问题的探讨,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前瞻性。

二、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比较优势

自从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允许综合性大学或非师范类高校介入教师培养工作以后,便正式奏响了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史上第二次、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非师范高校尤其综合性大学进军师范教育的号角,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教育的局面正在被彻底打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目前为止的综合性大学介入师范教育,不外内涵式与外延式两大类三种现存、两种可能模式。内涵式即原有师范院校通过自然并入或扩张为综合性大学所致,具体有两种模式。其一是通过“去师范化”所致,即在高校体制改革中由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参与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如扬州大学、宁波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等;其二是通过“非师范化”所致,即在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基础上通过扩设非师范专业或兼并其它非师范院校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如在原江苏师院基础上发展而成又新近将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并入的苏州大学。这两种模式也许预示着未来一二十年内我国高师院校结构性调整的可能走向。外延式主要通过“增师范化”途径所致,即在本无师范传统基础上,依托综合性学术实力,通过外延式扩张所致。其主要模式是综合性大学新设实体型教师教育机构(如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成立便是其典型。其第二种可能的模式是虚体型教育科研院所增设实质性师范课程;其第三种可能的模式是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合作的"4+1"或"4+2"模式,前者解决学术性课程,后者负责师范性课程。

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二战后五十多年的三个阶段的师范发展经验便很有借鉴意义。目前台湾共有师资培养机构47所,其中高师院校12所,设有教育学院、系所的大学5所,开设教育学课程的院校30所[2]。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许作为一个区域个案正预示着我国大陆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1949年至1967年为第一阶段,采取渐进的方式取消中师,从1960年至1967年将中师全部改制为师专,成立两所师院(即“省立”高雄师院、彰化教院)、一所师大即“省立”台湾师大;1968年至1988年为第二阶段,将所有师专升格为师院,即将“国立”台北、新竹、台中、嘉义、台南、屏东、台东、花莲八所师专及台北市立师专改制为“省立”师院,同时将台湾师大改为“国立”,将两所师院改为“国立”高雄师大与彰化师大;第三阶段为1989年至1994年直至现在以后,除台北师院外的八所师院由“省立”改隶“国立”[3],1994年出台《师资培育法》后取消师范概念,将三所师大全部改为综合性大学。[4]

(一)与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比较优势

1.与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师范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

与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师范发展模式比较,其突出优势是中近期师范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为稳固。综合性大学眼下最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其学术品位的提升、学科融合与交叉、产学研的一体化,来全面推进其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进程,至于其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则往往成为改制的对象。我国百年师范教育历程中悬而未决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问题的争议,虽在叶澜等一些专家眼中因教师专业化提升而从理论上解决了或似乎解决了”[5],但因学制问题在实践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潜在矛盾,并未因师范院校并改为综合性大学而自行化解,况且因其在综合性大学发展定位中筹码不高与前景不明朗等问题,反而有自行削弱师范性而衍生“去师范化”倾向。而新升格本科综合性学院,因其中坚力量是以师专为主体的(20多所中有一所专科师范教育机构的20所,有两所以上师专、教院或中师参与合并的15所),故其近期本科专业大多以师范见长,如皖西学院已有的14个本科专业中师范类占10个之多,故其中近期师范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筹码与实际地位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其发展师范教育的连续性较好。

2.与综合性大学外延式师范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

其突出优势在于有长期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师范教育资源。由于绝大多数综合性学院在合并前已有多年成功举办师范专科、地区教院或中师的经验,使得它们与外延式发展模式比,近期在发展师范教育的师资、教育实习见习基地、课程设置、师范情感、毕业生就业渠道、师范社会声誉等方面的师范教育资源积淀较为深厚,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而非师范院校原来虽有高教所(室)或教科所(室)之类机构,其中除少数教育类研究生培养机构外,大多数是面向本校的大学教学研究机构,且在近年高校内部机构调整中已“上浮”为大学“发展规划处”或“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职能部门,或“下沉”到人文社科学院或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所属机构问,不少已名存实亡。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并非本科生教学机构,故其近期与中小学教学的对接尚有一定先天不足。

3.与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共同比较优势

与内涵式或外延式综合性大学办师范相比较而言,综合性学院的突出优势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优势。综合性大学介入师范教育后,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高中或高中后教育层次所需师资,故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乃至师范学院在高中教师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而综合性学院若将师范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锁定在本科层次初中教师乃至小学教师(主要指本科初教专业),则既能将其原有专科师范教育优势淋漓尽致地予以延伸与拓展,又能避免与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名牌师院正面交火,而是填补其空白,同时在与师范专科的较量中以其综合性学术背景与本科层次取胜,这也许是一石三鸟的人才定位战略。

(二)与现有师范院校的比较优势

由单一封闭式师范教育向多元开放式师范教育转型乃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师范教育的普遍趋势,尽管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仍是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但自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后,传统封闭式定向师范院校所受到的冲击、压力乃至于师范地位的有所动摇乃是不争的事实。故与这些师范院校比,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近期现实或中长期潜在优势在于:

1.走上一条通向师范教育发展趋势的捷径,中长期无转型、转制的生存危机感

由于普及义务教育与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较旺盛的需求,近期本科师范院校虽较农林、地矿等学院稳定,但随着师范体制从相对封闭到最终走向开放,国外师范教育所历经的从中师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三步曲,其在中国的复演只是政策调整与时间先后问题。故高等师范院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便面临着是继续高举师范大旗,还是准备转制转型为社区学院(师专)、文理学院(师院)、综合性大学(师大),乃至有被就近合并重组到有关综合性大学的可能,这就使得其中长期发展定位上的难度与不可预测性要远胜于早已实质性转型的综合性学院。师范这面“红旗”究竟能扛多久,专家调研的结果是一二十年左右。据华中师大周洪宇教授的调查,40%的师范圈内人士自认为封闭型师范教育只能继续维持十年,主张五年、十五年、二十年及其以上者分占12.5%、15.7%、31.2%[7]。故综合性学院近期虽因本科升格与转型有此步履维艰,其学术性与师范性可能也暂时逊于本科师院,但由于其发展师范教育符合国际师范教育走向,也超前代表着国内师范教育改革方向与潮流,故只要其通过机制创新与励精图治,其中长期定位与发展优势足以弥补其近期比较本科师院的相对弱势,至少是略胜一筹。转贴于

2.师资训练上潜在的综合性学术背景

一是学院发展定位上的综合性与学术生态本身的综合性,只要人才培养机制配套有序,完全有可能比单一师范院校更能确保师资培养学术背景的综合性与学术生态的多样性;二是有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发展师范教育的经验可资借鉴。

3.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相对优势

由于综合性学院中的三分之二以上是由师专、教院携手或再联合其它学校合并升格的,有些当地无教院的师专也兼顾了教师职后教育,这从体制上实现了区域性教师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合理配置,较好地打通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森严壁垒,确保了职前开发与职后提高的有序衔接,将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终身化与一体化。

4.本科人才定位上的相对优势

综合性学院师范人才定位主要为综合性初中教师,同时向本科小学教师或农村完中教师两头延伸。其一,在学历层次与学校声誉上比师专有优势,而与主要培养高中教师的师范大学与老牌师院比,也有了本科师范人才定位上的细分市场优势。其二,与同是培养本科初中教师的师院比,将以其综合性学术背景与学科优势取胜,这有可能克服独立设置的师院在师范人才知识结构、学术生态上的单一化倾向。

5.本科师范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上的优势

综合性学院虽面临从专科向本科、从原有单科性向综合性的双重角色转型,但从另一角度看,也许预示着机制创新的契机动力与压力。老牌师范大学、师范学院虽有数十年苦心经营“内发自生型”本科师资培养的历史经验与办学特色,但在综合性院校或综合性学术背景下新型教师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面前,优势反成为劣势,经验反成了包袱,而新升格综合学院在摸索中完全有可能自主创新出一条“外发再生型”与“内发自生型”相融合的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捷径,即综合吸收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经验教训与自身原有专科办师范的经验、优势与特色,并结合学院现实,闯出一条全新的综合性师范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这方面安徽省将“依托综合学院优势,培养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列入省级教学研究立项,其前瞻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综合性学院近期发展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综合性学院固然是我国高教资源结构性重组与师范教育结构性调整的最大受益者;但另一方面,“初生之物,其形必陋”,在转型初期它们又是受冲击最大者。其近期发展师范教育所遇到的挑战将来自外部与内部两大方面。

(一)外部挑战

1.教师教育市场“市场化”的挑战。世纪之交新中国由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教育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后,我国教师教育市场将基本归属于两大势力范围:一是传统势力范围,即有着百年根基的势力依然强盛的定向封闭型师范院校系统,内部正在由老三级(中师、师专、师范本科)向新三级(师范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转型,其结构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人才定向培养,专业对口,上手快;二是新兴势力范围,即已崭露头角、势力日猛且代表国际教师教育潮流的以综合性大学为龙头的综合性高校全面介入师范教育。从形式上看,新升格的综合性学院属于第二势力集团,但综合化尚欠;火候、学术水平弱、后劲不足是其先天性“营养不良”;而从历史渊源看,综合性学院又主要脱胎于第一集团中的师专、地市教院,但升格转型后却又虽有“师范历史之实”而无“师范现实之名”,故其近期如定位失当,势将喘息于上述两大势力集团的夹缝之中,处境较为尴尬。

2.全方位高教竞争与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挑战

一方面,综合性学院是在高教大众化日益逼近,高校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世纪转型,加入WTO后高教市场的国际开放,民办高教蓬勃发展的同时诞生的,国际与国内、公办与民办高校间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如何在一流研究密集型大学、一般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间的剧烈竞争与有序分工中安身立命,这对于这些新升格综合性学院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与挑战。因为专升本的结果是从专科的“佼佼者”转为本科的弱者,它们与那些老牌大学与学院比毕竟实力较悬殊。

另一方面,它们发展师范教育又遇到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挑战。从国际背景看,教师养成方式大致历经从自发的“模仿阶段”通过师范院校定向培养的“教师职业专门培训阶段”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生院举办的开放式“教师职业证书阶段”三个阶段。我们目前基本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型期,即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综合性高校办师范为辅阶段,而以综合性大学办师范为主、独立设置的师范机构为辅乃是历史之必然。在此师范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又伴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终身化、教师教育多元化、教师教育高层次化的整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并重与融合是其基本政策走向。故对于学校性质已经“去师范化”而学术又先天不足的综合性学院而言,便面临着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考验,这也许是其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发展师范教育相比所经受的最大挑战,毕竟后者至少有了一种优势。

3.学校无特定行业标识所潜伏的师范形象危机

校名所投射的社会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但新升格的综合性学院基本上采用“地名+学院”或“省际区域方位+学院”方式命名,前者如淄博学院、嘉兴学院、孝感学院、哈尔滨学院等,后者如皖西学院、渝西学院等。其共同特征是校名较为模糊,不象师范大学或学院行业标识明显,易于识别与认同;同时因宣传或社会认同问题,无形中易被混同为一些民办学院、地方自办大学,社会对其举办师范教育资质易产生信任危机。

4.国内无先例可援的困境

首先,作为一种近年诞生的新型本科高校类型,由于几乎是在近两三年内催生的,其发展国内几无直接先例与模式可循,大家都处于摸索探究中。其次,在新型综合性本科学院背景下如何发展师范教育更是开建国后师范教育发展之先河,故其难度与挑战不小。

(二)学院内部挑战

1.近期定位转型中“稳定师范性”与“去师范化”的决策冲突

本科师范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或文理学院的演变中,多数因政策原因尚未公开“明修栈道”而是以“和平演变”方式“暗渡陈仓”,即主要通过大量增设非师范专业、突出师范特色之外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等“非师范化”手段,蓄势以待,相机而动。北京师范大学近期推出的"4+3"、"4+2"、"4+0"学制改革方案[8],便是向综合性大学“暗渡陈仓”的高招与信号。

而主要以师专、教院为班底合并升格的综合性学院,校名本身便已是“去师范化”了,目前正面临着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高校的转型,故其发展定位中便首先面临着两难抉择:近期是继续坚持、稳定与巩固其原有师范特色,中长期相机而动渐进式推进其综合性进程;还是以实质性融合为契机,全力加速“去师范化”进程,于近期破釜沉舟跳跃式推进综合化进程,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中长期向综合性大学挺进。前者代价小,风险低,周期较长,改革阻力小,稳中求胜;后者代价高,风险大,周期较短,且前景诱人,属险中取胜。至于综合性学院实际决策过程中本科层次高师教育究竟何去何从,结论自然是因校而异的。具体说来,其近期将主要取决于三种力量间的此消彼长:一是主要决策层中师范情感、师范意识与“去师范化”思想间的强度对比及其占主导倾向的基本政策走向;二是该院历史与现实中的师范势力与师范文化是否依然活跃与强盛;三是国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师范政策走向及区域性师资供求关系。

2.近期生存危机的挑战

新升格综合性学院内部近期面临三大考验:一是日益逼近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及市场上招生就业等方面的现实考验;二是全面实现由专科向本科、由单科向综合的双重结构性转型的考验;三是弱弱联合型高校实质性合并与融合的考验,因内部无一所本科龙头核心高校的凝聚、辐射与示范,这大大增加了实质性融合的难度与成本。整个学院上下近期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乃是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大计,至于师范教育的定位、发展问题则在整体生存危机面前易被淡化被忽略,甚而有可能成为整合对象。

参考文献

[1] 1990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合并组建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1,(12):19-27.

[2] 袁贵仁.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趋向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8-10.

[3] 薛天祥,杨晓江.台湾中师、师专向师院过渡的政策和高师教育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98,(4):51-54.

[4] 薛天祥.台湾高师教育发展概况与大陆高师教育发展趋势[J].黄冈师院学报,2000,(1):84-86.

[5] 叶澜.一个真实的假命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10-16.

新学期高三教师篇(6)

关键词:成人高校上海电大发展教育品牌化战略运用思考

Abstract:Thebrandofmodernenterpriseisaneffectiveweaponinthecompetitiononthemarket.Itsuniquepoweriscan,tbereplacedbyanyothermethods.Thus,itishonored,andwidelypracticedbyindustriesandbusinesses.However,itisignoredintheareaofhigheducation.Fewuniversitiesinvestmuchtobuildit.WiththeentryofWTO,andthefurtherliberatededucationalmarket,thecompetitionsimilarwiththoseincommercialbattleswillappearintheeducation.Anewroundofcompetitionhasbegun,anditwillturnmoresevere.HowtoreacttothesituationisaquestionwhichmustbeansweredbyshanghaiTVUniversityandotheradultinstitutes.

Theessaywillindicatethenecessityandurgencyofthebrandbuilding,it,ssignificanceandconditiononfivelevels.Atthesametime,theessaywillsuggesttheapproaches,andremindthepossiblerisk.

Keyword:AdultUniversity,ShanghaiTVUniversity,EducationDevelopment,StrategyofBrand,PracticeofRefection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在高教资源重组与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型的本科普通高校类型——综合性学院,如皖西学院、嘉兴学院、宜春学院、淄博学院、襄樊学院、惠州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宜宾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大理学院、昌吉学院等20余所[1],它们既不同于老牌有很高知名度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综合大学,也不同于有行业背景特色的师范学院、工业学院、医学院、艺体学院等,它们中除嘉兴学院等极少数外,绝大多数(约20所)是以师专为主再联合其它教院、高专、电大、职大等合并升格而成,故在新型综合性学院背景下师范教育如何定位与发展,在新形势下它们发展师范教育有哪些潜在优势与机遇,又将遇到何种挑战与制约,这些问题都摆在这些近年来新成立的本科综合性学院的决策者面前。其师范教育何去何从,既事关这些学院近期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又事关我国师范教育的百年转型与健康发展。

然而这些学院近期因忙于从专科向本科、从单科向综合型的双重转型与实质性合并,可能疏于考虑或无暇顾及,故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问题的探讨,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前瞻性。

二、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比较优势

自从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允许综合性大学或非师范类高校介入教师培养工作以后,便正式奏响了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史上第二次、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非师范高校尤其综合性大学进军师范教育的号角,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教育的局面正在被彻底打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目前为止的综合性大学介入师范教育,不外内涵式与外延式两大类三种现存、两种可能模式。内涵式即原有师范院校通过自然并入或扩张为综合性大学所致,具体有两种模式。其一是通过“去师范化”所致,即在高校体制改革中由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参与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如扬州大学、宁波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等;其二是通过“非师范化”所致,即在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基础上通过扩设非师范专业或兼并其它非师范院校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如在原江苏师院基础上发展而成又新近将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并入的苏州大学。这两种模式也许预示着未来一二十年内我国高师院校结构性调整的可能走向。外延式主要通过“增师范化”途径所致,即在本无师范传统基础上,依托综合性学术实力,通过外延式扩张所致。其主要模式是综合性大学新设实体型教师教育机构(如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成立便是其典型。其第二种可能的模式是虚体型教育科研院所增设实质性师范课程;其第三种可能的模式是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合作的"4+1"或"4+2"模式,前者解决学术性课程,后者负责师范性课程。

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二战后五十多年的三个阶段的师范发展经验便很有借鉴意义。目前台湾共有师资培养机构47所,其中高师院校12所,设有教育学院、系所的大学5所,开设教育学课程的院校30所[2]。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许作为一个区域个案正预示着我国大陆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1949年至1967年为第一阶段,采取渐进的方式取消中师,从1960年至1967年将中师全部改制为师专,成立两所师院(即“省立”高雄师院、彰化教院)、一所师大即“省立”台湾师大;1968年至1988年为第二阶段,将所有师专升格为师院,即将“国立”台北、新竹、台中、嘉义、台南、屏东、台东、花莲八所师专及台北市立师专改制为“省立”师院,同时将台湾师大改为“国立”,将两所师院改为“国立”高雄师大与彰化师大;第三阶段为1989年至1994年直至现在以后,除台北师院外的八所师院由“省立”改隶“国立”[3],1994年出台《师资培育法》后取消师范概念,将三所师大全部改为综合性大学。[4]

(一)与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比较优势

1.与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师范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优

与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师范发展模式比较,其突出优势是中近期师范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为稳固。综合性大学眼下最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其学术品位的提升、学科融合与交叉、产学研的一体化,来全面推进其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进程,至于其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则往往成为改制的对象。我国百年师范教育历程中悬而未决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问题的争议,虽在叶澜等一些专家眼中因教师专业化提升而从理论上解决了或似乎解决了”[5],但因学制问题在实践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潜在矛盾,并未因师范院校并改为综合性大学而自行化解,况且因其在综合性大学发展定位中筹码不高与前景不明朗等问题,反而有自行削弱师范性而衍生“去师范化”倾向。而新升格本科综合性学院,因其中坚力量是以师专为主体的(20多所中有一所专科师范教育机构的20所,有两所以上师专、教院或中师参与合并的15所),故其近期本科专业大多以师范见长,如皖西学院已有的14个本科专业中师范类占10个之多,故其中近期师范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筹码与实际地位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其发展师范教育的连续性较好。

2.与综合性大学外延式师范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

其突出优势在于有长期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师范教育资源。由于绝大多数综合性学院在合并前已有多年成功举办师范专科、地区教院或中师的经验,使得它们与外延式发展模式比,近期在发展师范教育的师资、教育实习见习基地、课程设置、师范情感、毕业生就业渠道、师范社会声誉等方面的师范教育资源积淀较为深厚,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而非师范院校原来虽有高教所(室)或教科所(室)之类机构,其中除少数教育类研究生培养机构外,大多数是面向本校的大学教学研究机构,且在近年高校内部机构调整中已“上浮”为大学“发展规划处”或“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职能部门,或“下沉”到人文社科学院或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所属机构问,不少已名存实亡。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并非本科生教学机构,故其近期与中小学教学的对接尚有一定先天不足。

3.与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共同比较优势

与内涵式或外延式综合性大学办师范相比较而言,综合性学院的突出优势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优势。综合性大学介入师范教育后,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高中或高中后教育层次所需师资,故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乃至师范学院在高中教师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而综合性学院若将师范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锁定在本科层次初中教师乃至小学教师(主要指本科初教专业),则既能将其原有专科师范教育优势淋漓尽致地予以延伸与拓展,又能避免与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名牌师院正面交火,而是填补其空白,同时在与师范专科的较量中以其综合性学术背景与本科层次取胜,这也许是一石三鸟的人才定位战略。

(二)与现有师范院校的比较优势

由单一封闭式师范教育向多元开放式师范教育转型乃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师范教育的普遍趋势,尽管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仍是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但自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后,传统封闭式定向师范院校所受到的冲击、压力乃至于师范地位的有所动摇乃是不争的事实。故与这些师范院校比,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近期现实或中长期潜在优势在于:

1.走上一条通向师范教育发展趋势的捷径,中长期无转型、转制的生存危机感

由于普及义务教育与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较旺盛的需求,近期本科师范院校虽较农林、地矿等学院稳定,但随着师范体制从相对封闭到最终走向开放,国外师范教育所历经的从中师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三步曲,其在中国的复演只是政策调整与时间先后问题。故高等师范院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便面临着是继续高举师范大旗,还是准备转制转型为社区学院(师专)、文理学院(师院)、综合性大学(师大),乃至有被就近合并重组到有关综合性大学的可能,这就使得其中长期发展定位上的难度与不可预测性要远胜于早已实质性转型的综合性学院。师范这面“红旗”究竟能扛多久,专家调研的结果是一二十年左右。据华中师大周洪宇教授的调查,40%的师范圈内人士自认为封闭型师范教育只能继续维持十年,主张五年、十五年、二十年及其以上者分占12.5%、15.7%、31.2%[7]。故综合性学院近期虽因本科升格与转型有此步履维艰,其学术性与师范性可能也暂时逊于本科师院,但由于其发展师范教育符合国际师范教育走向,也超前代表着国内师范教育改革方向与潮流,故只要其通过机制创新与励精图治,其中长期定位与发展优势足以弥补其近期比较本科师院的相对弱势,至少是略胜一筹。

2.师资训练上潜在的综合性学术背

一是学院发展定位上的综合性与学术生态本身的综合性,只要人才培养机制配套有序,完全有可能比单一师范院校更能确保师资培养学术背景的综合性与学术生态的多样性;二是有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发展师范教育的经验可资借鉴。

3.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相对优势

由于综合性学院中的三分之二以上是由师专、教院携手或再联合其它学校合并升格的,有些当地无教院的师专也兼顾了教师职后教育,这从体制上实现了区域性教师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合理配置,较好地打通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森严壁垒,确保了职前开发与职后提高的有序衔接,将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终身化与一体化。

4.本科人才定位上的相对优势

综合性学院师范人才定位主要为综合性初中教师,同时向本科小学教师或农村完中教师两头延伸。其一,在学历层次与学校声誉上比师专有优势,而与主要培养高中教师的师范大学与老牌师院比,也有了本科师范人才定位上的细分市场优势。其二,与同是培养本科初中教师的师院比,将以其综合性学术背景与学科优势取胜,这有可能克服独立设置的师院在师范人才知识结构、学术生态上的单一化倾向。

5.本科师范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上的优势

综合性学院虽面临从专科向本科、从原有单科性向综合性的双重角色转型,但从另一角度看,也许预示着机制创新的契机动力与压力。老牌师范大学、师范学院虽有数十年苦心经营“内发自生型”本科师资培养的历史经验与办学特色,但在综合性院校或综合性学术背景下新型教师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面前,优势反成为劣势,经验反成了包袱,而新升格综合学院在摸索中完全有可能自主创新出一条“外发再生型”与“内发自生型”相融合的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捷径,即综合吸收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经验教训与自身原有专科办师范的经验、优势与特色,并结合学院现实,闯出一条全新的综合性师范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这方面安徽省将“依托综合学院优势,培养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列入省级教学研究立项,其前瞻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综合性学院近期发展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综合性学院固然是我国高教资源结构性重组与师范教育结构性调整的最大受益者;但另一方面,“初生之物,其形必陋”,在转型初期它们又是受冲击最大者。其近期发展师范教育所遇到的挑战将来自外部与内部两大方面。

(一)外部挑战

1.教师教育市场“市场化”的挑战。世纪之交新中国由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教育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后,我国教师教育市场将基本归属于两大势力范围:一是传统势力范围,即有着百年根基的势力依然强盛的定向封闭型师范院校系统,内部正在由老三级(中师、师专、师范本科)向新三级(师范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转型,其结构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人才定向培养,专业对口,上手快;二是新兴势力范围,即已崭露头角、势力日猛且代表国际教师教育潮流的以综合性大学为龙头的综合性高校全面介入师范教育。从形式上看,新升格的综合性学院属于第二势力集团,但综合化尚欠;火候、学术水平弱、后劲不足是其先天性“营养不良”;而从历史渊源看,综合性学院又主要脱胎于第一集团中的师专、地市教院,但升格转型后却又虽有“师范历史之实”而无“师范现实之名”,故其近期如定位失当,势将喘息于上述两大势力集团的夹缝之中,处境较为尴尬。

2.全方位高教竞争与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挑战

一方面,综合性学院是在高教大众化日益逼近,高校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世纪转型,加入WTO后高教市场的国际开放,民办高教蓬勃发展的同时诞生的,国际与国内、公办与民办高校间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如何在一流研究密集型大学、一般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间的剧烈竞争与有序分工中安身立命,这对于这些新升格综合性学院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与挑战。因为专升本的结果是从专科的“佼佼者”转为本科的弱者,它们与那些老牌大学与学院比毕竟实力较悬殊。

另一方面,它们发展师范教育又遇到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挑战。从国际背景看,教师养成方式大致历经从自发的“模仿阶段”通过师范院校定向培养的“教师职业专门培训阶段”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生院举办的开放式“教师职业证书阶段”三个阶段。我们目前基本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型期,即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综合性高校办师范为辅阶段,而以综合性大学办师范为主、独立设置的师范机构为辅乃是历史之必然。在此师范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又伴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终身化、教师教育多元化、教师教育高层次化的整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并重与融合是其基本政策走向。故对于学校性质已经“去师范化”而学术又先天不足的综合性学院而言,便面临着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考验,这也许是其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发展师范教育相比所经受的最大挑战,毕竟后者至少有了一种优势

3.学校无特定行业标识所潜伏的师范形象危机

校名所投射的社会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但新升格的综合性学院基本上采用“地名+学院”或“省际区域方位+学院”方式命名,前者如淄博学院、嘉兴学院、孝感学院、哈尔滨学院等,后者如皖西学院、渝西学院等。其共同特征是校名较为模糊,不象师范大学或学院行业标识明显,易于识别与认同;同时因宣传或社会认同问题,无形中易被混同为一些民办学院、地方自办大学,社会对其举办师范教育资质易产生信任危机。

4.国内无先例可援的困境

首先,作为一种近年诞生的新型本科高校类型,由于几乎是在近两三年内催生的,其发展国内几无直接先例与模式可循,大家都处于摸索探究中。其次,在新型综合性本科学院背景下如何发展师范教育更是开建国后师范教育发展之先河,故其难度与挑战不小。

(二)学院内部挑战

1.近期定位转型中“稳定师范性”与“去师范化”的决策冲突

本科师范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或文理学院的演变中,多数因政策原因尚未公开“明修栈道”而是以“和平演变”方式“暗渡陈仓”,即主要通过大量增设非师范专业、突出师范特色之外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等“非师范化”手段,蓄势以待,相机而动。北京师范大学近期推出的"4+3"、"4+2"、"4+0"学制改革方案[8],便是向综合性大学“暗渡陈仓”的高招与信号。

而主要以师专、教院为班底合并升格的综合性学院,校名本身便已是“去师范化”了,目前正面临着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高校的转型,故其发展定位中便首先面临着两难抉择:近期是继续坚持、稳定与巩固其原有师范特色,中长期相机而动渐进式推进其综合性进程;还是以实质性融合为契机,全力加速“去师范化”进程,于近期破釜沉舟跳跃式推进综合化进程,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中长期向综合性大学挺进。前者代价小,风险低,周期较长,改革阻力小,稳中求胜;后者代价高,风险大,周期较短,且前景诱人,属险中取胜。至于综合性学院实际决策过程中本科层次高师教育究竟何去何从,结论自然是因校而异的。具体说来,其近期将主要取决于三种力量间的此消彼长:一是主要决策层中师范情感、师范意识与“去师范化”思想间的强度对比及其占主导倾向的基本政策走向;二是该院历史与现实中的师范势力与师范文化是否依然活跃与强盛;三是国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师范政策走向及区域性师资供求关系。

2.近期生存危机的挑战

新升格综合性学院内部近期面临三大考验:一是日益逼近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及市场上招生就业等方面的现实考验;二是全面实现由专科向本科、由单科向综合的双重结构性转型的考验;三是弱弱联合型高校实质性合并与融合的考验,因内部无一所本科龙头核心高校的凝聚、辐射与示范,这大大增加了实质性融合的难度与成本。整个学院上下近期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乃是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大计,至于师范教育的定位、发展问题则在整体生存危机面前易被淡化被忽略,甚而有可能成为整合对象。

【参考文献】

[1]1990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合并组建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1,(12):19-27.

[2]袁贵仁.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趋向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8-10.

[3]薛天祥,杨晓江.台湾中师、师专向师院过渡的政策和高师教育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98,(4):51-54.

[4]薛天祥.台湾高师教育发展概况与大陆高师教育发展趋势[J].黄冈师院学报,2000,(1):84-86.

[5]叶澜.一个真实的假命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10-16.

新学期高三教师篇(7)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在高教资源重组与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型的本科普通高校类型——综合性学院,如皖西学院、嘉兴学院、宜春学院、淄博学院、襄樊学院、惠州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宜宾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大理学院、昌吉学院等20余所[1],它们既不同于老牌有很高知名度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综合大学,也不同于有行业背景特色的师范学院、工业学院、医学院、艺体学院等,它们中除嘉兴学院等极少数外,绝大多数(约20所)是以师专为主再联合其它教院、高专、电大、职大等合并升格而成,故在新型综合性学院背景下师范教育如何定位与发展,在新形势下它们发展师范教育有哪些潜在优势与机遇,又将遇到何种挑战与制约,这些问题都摆在这些近年来新成立的本科综合性学院的决策者面前。其师范教育何去何从,既事关这些学院近期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又事关我国师范教育的百年转型与健康发展。

然而这些学院近期因忙于从专科向本科、从单科向综合型的双重转型与实质性合并,可能疏于考虑或无暇顾及,故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问题的探讨,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前瞻性。

二、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比较优势

自从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允许综合性大学或非师范类高校介入教师培养工作以后,便正式奏响了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史上第二次、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非师范高校尤其综合性大学进军师范教育的号角,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教育的局面正在被彻底打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目前为止的综合性大学介入师范教育,不外内涵式与外延式两大类三种现存、两种可能模式。内涵式即原有师范院校通过自然并入或扩张为综合性大学所致,具体有两种模式。其一是通过“去师范化”所致,即在高校体制改革中由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参与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如扬州大学、宁波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等;其二是通过“非师范化”所致,即在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基础上通过扩设非师范专业或兼并其它非师范院校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如在原江苏师院基础上发展而成又新近将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并入的苏州大学。这两种模式也许预示着未来一二十年内我国高师院校结构性调整的可能走向。外延式主要通过“增师范化”途径所致,即在本无师范传统基础上,依托综合性学术实力,通过外延式扩张所致。其主要模式是综合性大学新设实体型教师教育机构(如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成立便是其典型。其第二种可能的模式是虚体型教育科研院所增设实质性师范课程;其第三种可能的模式是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合作的"4+1"或"4+2"模式,前者解决学术性课程,后者负责师范性课程。

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二战后五十多年的三个阶段的师范发展经验便很有借鉴意义。目前台湾共有师资培养机构47所,其中高师院校12所,设有教育学院、系所的大学5所,开设教育学课程的院校30所[2]。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许作为一个区域个案正预示着我国大陆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1949年至1967年为第一阶段,采取渐进的方式取消中师,从1960年至1967年将中师全部改制为师专,成立两所师院(即“省立”高雄师院、彰化教院)、一所师大即“省立”台湾师大;1968年至1988年为第二阶段,将所有师专升格为师院,即将“国立”台北、新竹、台中、嘉义、台南、屏东、台东、花莲八所师专及台北市立师专改制为“省立”师院,同时将台湾师大改为“国立”,将两所师院改为“国立”高雄师大与彰化师大;第三阶段为1989年至1994年直至现在以后,除台北师院外的八所师院由“省立”改隶“国立”[3],1994年出台《师资培育法》后取消师范概念,将三所师大全部改为综合性大学。[4]

(一)与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比较优势

1.与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师范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

与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师范发展模式比较,其突出优势是中近期师范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为稳固。综合性大学眼下最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其学术品位的提升、学科融合与交叉、产学研的一体化,来全面推进其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进程,至于其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则往往成为改制的对象。我国百年师范教育历程中悬而未决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问题的争议,虽在叶澜等一些专家眼中因教师专业化提升而从理论上解决了或似乎解决了”[5],但因学制问题在实践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潜在矛盾,并未因师范院校并改为综合性大学而自行化解,况且因其在综合性大学发展定位中筹码不高与前景不明朗等问题,反而有自行削弱师范性而衍生“去师范化”倾向。而新升格本科综合性学院,因其中坚力量是以师专为主体的(20多所中有一所专科师范教育机构的20所,有两所以上师专、教院或中师参与合并的15所),故其近期本科专业大多以师范见长,如皖西学院已有的14个本科专业中师范类占10个之多,故其中近期师范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筹码与实际地位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其发展师范教育的连续性较好。

2.与综合性大学外延式师范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

其突出优势在于有长期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师范教育资源。由于绝大多数综合性学院在合并前已有多年成功举办师范专科、地区教院或中师的经验,使得它们与外延式发展模式比,近期在发展师范教育的师资、教育实习见习基地、课程设置、师范情感、毕业生就业渠道、师范社会声誉等方面的师范教育资源积淀较为深厚,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而非师范院校原来虽有高教所(室)或教科所(室)之类机构,其中除少数教育类研究生培养机构外,大多数是面向本校的大学教学研究机构,且在近年高校内部机构调整中已“上浮”为大学“发展规划处”或“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职能部门,或“下沉”到人文社科学院或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所属机构问,不少已名存实亡。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并非本科生教学机构,故其近期与中小学教学的对接尚有一定先天不足。

3.与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共同比较优势

与内涵式或外延式综合性大学办师范相比较而言,综合性学院的突出优势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优势。综合性大学介入师范教育后,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高中或高中后教育层次所需师资,故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乃至师范学院在高中教师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而综合性学院若将师范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锁定在本科层次初中教师乃至小学教师(主要指本科初教专业),则既能将其原有专科师范教育优势淋漓尽致地予以延伸与拓展,又能避免与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名牌师院正面交火,而是填补其空白,同时在与师范专科的较量中以其综合性学术背景与本科层次取胜,这也许是一石三鸟的人才定位战略。

(二)与现有师范院校的比较优势

由单一封闭式师范教育向多元开放式师范教育转型乃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师范教育的普遍趋势,尽管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仍是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但自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后,传统封闭式定向师范院校所受到的冲击、压力乃至于师范地位的有所动摇乃是不争的事实。故与这些师范院校比,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近期现实或中长期潜在优势在于:

1.走上一条通向师范教育发展趋势的捷径,中长期无转型、转制的生存危机感

由于普及义务教育与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较旺盛的需求,近期本科师范院校虽较农林、地矿等学院稳定,但随着师范体制从相对封闭到最终走向开放,国外师范教育所历经的从中师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三步曲,其在中国的复演只是政策调整与时间先后问题。故高等师范院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便面临着是继续高举师范大旗,还是准备转制转型为社区学院(师专)、文理学院(师院)、综合性大学(师大),乃至有被就近合并重组到有关综合性大学的可能,这就使得其中长期发展定位上的难度与不可预测性要远胜于早已实质性转型的综合性学院。师范这面“红旗”究竟能扛多久,专家调研的结果是一二十年左右。据华中师大周洪宇教授的调查,40%的师范圈内人士自认为封闭型师范教育只能继续维持十年,主张五年、十五年、二十年及其以上者分占12.5%、15.7%、31.2%[7]。故综合性学院近期虽因本科升格与转型有此步履维艰,其学术性与师范性可能也暂时逊于本科师院,但由于其发展师范教育符合国际师范教育走向,也超前代表着国内师范教育改革方向与潮流,故只要其通过机制创新与励精图治,其中长期定位与发展优势足以弥补其近期比较本科师院的相对弱势,至少是略胜一筹。

2.师资训练上潜在的综合性学术背景

一是学院发展定位上的综合性与学术生态本身的综合性,只要人才培养机制配套有序,完全有可能比单一师范院校更能确保师资培养学术背景的综合性与学术生态的多样性;二是有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发展师范教育的经验可资借鉴。

3.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相对优势

由于综合性学院中的三分之二以上是由师专、教院携手或再联合其它学校合并升格的,有些当地无教院的师专也兼顾了教师职后教育,这从体制上实现了区域性教师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合理配置,较好地打通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森严壁垒,确保了职前开发与职后提高的有序衔接,将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终身化与一体化。

4.本科人才定位上的相对优势

综合性学院师范人才定位主要为综合性初中教师,同时向本科小学教师或农村完中教师两头延伸。其一,在学历层次与学校声誉上比师专有优势,而与主要培养高中教师的师范大学与老牌师院比,也有了本科师范人才定位上的细分市场优势。其二,与同是培养本科初中教师的师院比,将以其综合性学术背景与学科优势取胜,这有可能克服独立设置的师院在师范人才知识结构、学术生态上的单一化倾向。

5.本科师范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上的优势

综合性学院虽面临从专科向本科、从原有单科性向综合性的双重角色转型,但从另一角度看,也许预示着机制创新的契机动力与压力。老牌师范大学、师范学院虽有数十年苦心经营“内发自生型”本科师资培养的历史经验与办学特色,但在综合性院校或综合性学术背景下新型教师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面前,优势反成为劣势,经验反成了包袱,而新升格综合学院在摸索中完全有可能自主创新出一条“外发再生型”与“内发自生型”相融合的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捷径,即综合吸收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经验教训与自身原有专科办师范的经验、优势与特色,并结合学院现实,闯出一条全新的综合性师范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这方面安徽省将“依托综合学院优势,培养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列入省级教学研究立项,其前瞻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综合性学院近期发展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综合性学院固然是我国高教资源结构性重组与师范教育结构性调整的最大受益者;但另一方面,“初生之物,其形必陋”,在转型初期它们又是受冲击最大者。其近期发展师范教育所遇到的挑战将来自外部与内部两大方面。

(一)外部挑战

1.教师教育市场“市场化”的挑战。世纪之交新中国由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教育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后,我国教师教育市场将基本归属于两大势力范围:一是传统势力范围,即有着百年根基的势力依然强盛的定向封闭型师范院校系统,内部正在由老三级(中师、师专、师范本科)向新三级(师范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转型,其结构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人才定向培养,专业对口,上手快;二是新兴势力范围,即已崭露头角、势力日猛且代表国际教师教育潮流的以综合性大学为龙头的综合性高校全面介入师范教育。从形式上看,新升格的综合性学院属于第二势力集团,但综合化尚欠;火候、学术水平弱、后劲不足是其先天性“营养不良”;而从历史渊源看,综合性学院又主要脱胎于第一集团中的师专、地市教院,但升格转型后却又虽有“师范历史之实”而无“师范现实之名”,故其近期如定位失当,势将喘息于上述两大势力集团的夹缝之中,处境较为尴尬。

2.全方位高教竞争与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挑战

一方面,综合性学院是在高教大众化日益逼近,高校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世纪转型,加入WTO后高教市场的国际开放,民办高教蓬勃发展的同时诞生的,国际与国内、公办与民办高校间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如何在一流研究密集型大学、一般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间的剧烈竞争与有序分工中安身立命,这对于这些新升格综合性学院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与挑战。因为专升本的结果是从专科的“佼佼者”转为本科的弱者,它们与那些老牌大学与学院比毕竟实力较悬殊。

另一方面,它们发展师范教育又遇到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挑战。从国际背景看,教师养成方式大致历经从自发的“模仿阶段”通过师范院校定向培养的“教师职业专门培训阶段”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生院举办的开放式“教师职业证书阶段”三个阶段。我们目前基本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型期,即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综合性高校办师范为辅阶段,而以综合性大学办师范为主、独立设置的师范机构为辅乃是历史之必然。在此师范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又伴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终身化、教师教育多元化、教师教育高层次化的整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并重与融合是其基本政策走向。故对于学校性质已经“去师范化”而学术又先天不足的综合性学院而言,便面临着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考验,这也许是其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发展师范教育相比所经受的最大挑战,毕竟后者至少有了一种优势。

3.学校无特定行业标识所潜伏的师范形象危机

校名所投射的社会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但新升格的综合性学院基本上采用“地名+学院”或“省际区域方位+学院”方式命名,前者如淄博学院、嘉兴学院、孝感学院、哈尔滨学院等,后者如皖西学院、渝西学院等。其共同特征是校名较为模糊,不象师范大学或学院行业标识明显,易于识别与认同;同时因宣传或社会认同问题,无形中易被混同为一些民办学院、地方自办大学,社会对其举办师范教育资质易产生信任危机。

4.国内无先例可援的困境

首先,作为一种近年诞生的新型本科高校类型,由于几乎是在近两三年内催生的,其发展国内几无直接先例与模式可循,大家都处于摸索探究中。其次,在新型综合性本科学院背景下如何发展师范教育更是开建国后师范教育发展之先河,故其难度与挑战不小。

(二)学院内部挑战

1.近期定位转型中“稳定师范性”与“去师范化”的决策冲突

本科师范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或文理学院的演变中,多数因政策原因尚未公开“明修栈道”而是以“和平演变”方式“暗渡陈仓”,即主要通过大量增设非师范专业、突出师范特色之外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等“非师范化”手段,蓄势以待,相机而动。北京师范大学近期推出的"4+3"、"4+2"、"4+0"学制改革方案[8],便是向综合性大学“暗渡陈仓”的高招与信号。

而主要以师专、教院为班底合并升格的综合性学院,校名本身便已是“去师范化”了,目前正面临着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高校的转型,故其发展定位中便首先面临着两难抉择:近期是继续坚持、稳定与巩固其原有师范特色,中长期相机而动渐进式推进其综合性进程;还是以实质性融合为契机,全力加速“去师范化”进程,于近期破釜沉舟跳跃式推进综合化进程,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中长期向综合性大学挺进。前者代价小,风险低,周期较长,改革阻力小,稳中求胜;后者代价高,风险大,周期较短,且前景诱人,属险中取胜。至于综合性学院实际决策过程中本科层次高师教育究竟何去何从,结论自然是因校而异的。具体说来,其近期将主要取决于三种力量间的此消彼长:一是主要决策层中师范情感、师范意识与“去师范化”思想间的强度对比及其占主导倾向的基本政策走向;二是该院历史与现实中的师范势力与师范文化是否依然活跃与强盛;三是国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师范政策走向及区域性师资供求关系。

2.近期生存危机的挑战

新升格综合性学院内部近期面临三大考验:一是日益逼近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及市场上招生就业等方面的现实考验;二是全面实现由专科向本科、由单科向综合的双重结构性转型的考验;三是弱弱联合型高校实质性合并与融合的考验,因内部无一所本科龙头核心高校的凝聚、辐射与示范,这大大增加了实质性融合的难度与成本。整个学院上下近期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乃是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大计,至于师范教育的定位、发展问题则在整体生存危机面前易被淡化被忽略,甚而有可能成为整合对象。

【参考文献】

[1]1990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合并组建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1,(12):19-27.

[2]袁贵仁.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趋向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8-10.

[3]薛天祥,杨晓江.台湾中师、师专向师院过渡的政策和高师教育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98,(4):51-54.

[4]薛天祥.台湾高师教育发展概况与大陆高师教育发展趋势[J].黄冈师院学报,2000,(1):84-86.

[5]叶澜.一个真实的假命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10-16.

新学期高三教师篇(8)

1.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本学期,教科处进一步完善了“师徒结对”工作,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灵活的“师徒结对”形式。一位年青教师,可以选定一位师傅作为自己的导师,也可以拜几位老师为师傅;同时,学校聘请了冯敏仪、赖淑英等12位校级青年教师为指导教师(他们都是学校的科组长或区市省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每周三下午第八节课,分两组集中于教科处,就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当周安排的两位校级指导教师展开研讨。

研讨的问题,有心理压力方面的、有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有学科教学方面的等等。问题富有针对性,探讨富有实证性,反馈富有时效性。这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和新任毕业班的年青教师,帮助尤其大。如潘玉雯、陈刚、田斌等老师,他们在各自的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因为他们的好学与勤奋,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越了老教师

2.对“新秀、骨干、名师”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任务驱动更明确。为帮助“教坛新秀”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充分发挥“骨干、名师”专家式的引领作用,本学期,我们要求“教坛新秀”与相关的各级“骨干、名师”结成对子。同时,要求“新秀、骨干、名师”敢于承担公开课、示范课,特别要求名师、骨干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要开设专题讲座,要积极写论文,不断总结与传承好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点。本学期,作为教坛新秀,周旻老师参加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获区第一名、市一等奖;谷跃飞等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开专题讲座。值得一提的是,教科处根据区名师办的相关要求,成功组织了名师述职大会。在大会上,邓校等6位省市区名师就他们的工作特点、成果作了详细的汇报。不但展示了他们作为名师的风采,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名师的引领、指导作用。这次述职大会,不仅是名师个人工作成果、教育思想的汇报会,也是一次成功有效的校本培训会。

3.组织中青年教师举行教学设计比赛和说课比赛,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区市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在市获奖的论文较多),重视科组教师集体参加市学科基本功解题大赛,并以此为契机,夯实、更新老师们的学科基础。初步落实了教师学年“三个一”计划和公开课网上管理、公示制度。

二、加强科组、备课组建设

本学期开学初,学校提出,我们的教研活动,要在级组统筹、科组规划的基础上,让备课组成为核心、实体,切实提高学校教育科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学期教科处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些努力:

1.积极参加佛山市品牌学科评比,推进我校品牌学科建设,提升我校科组教研实力。我校已经有语、数、物、化、生、地、信息等七个学科申报了佛山市品牌学科,目前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各科组的热情很高、信心较足。各科组以此为契机,加强了科组资料的整理、科组经验的交流、科组教师的专业发展、科组特色的形成,提升了科组的教研水平,增强了科组的凝聚力、协作力和工作落实能力。

2.制定了《佛山三中备课组长岗位职责》和《佛山三中科组长岗位职责》,以文本的形式,明确了科组长、备课组长的具体职责,引导科组长、备课组长各施其职;同时,再一次明确了各备课组活动的形式、时间与地点,利于形成常规,也利于检查落实。本学期以来,备课组教学研讨的氛围较好,备课组成为学科教研实体的构想,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初步的体现。

3.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加强科组、备课组与省内同类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学期各科组都组织了全体组员到省内一些学校听课学习,如语文科组去了清新一中,数学科组去了东莞实验中学,等等。老师们在听课、交流中学到了许多。在教学观念、工作热情、学科教研等方面,都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冲击,老师们工作信心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紧迫感与责任意识。另外,根据学校“加强与外校联考,提高教学竞争力”的构想,本学期高一高二备课组与深圳宝安中学、东莞实验中学展开了中段考试题交流,为实现真正的联考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加强课堂研讨与学情研究

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而有效课堂的研究,就必须立足于对学情的充分把握。本学期,教科处试图在学情研究、课堂研讨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将教研的触角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最核心之处。

1.加强了高三复习课有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刘闻主任的高三复习课“自主评讲”模式,汤涛老师的物理复习课模式等等,形成了我校的特色,并相继在不同范围得到推广,获得较高的评价。另外,区市组织的多场高三教学研讨活动,在本校召开。省考试院秘书与市教研室教研员及全市各科高考中心组成员,到我校展开专题教研。我校以此为契机,展示我们的常态复习课,听取各位专家的指导,加强高三有效复习课堂的精细化研究。

2.加强了高一级学情研究。针对我校生源情况的新变化以及本年高一生源结构的新特点,中段考后,教科处联合高一级部,对本级学生就“对学校、班级、自己的总体评价”,“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业、晚修、早读、文理分科”等问题展开问卷调查。之后,对调查数据作了详细分析,并形成了调查报告,为级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参考。

新学期高三教师篇(9)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语文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途径,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展教改实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按照教务处要求开展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真正的落到实处,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深入课堂、及时调研、适时反思和总结,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确保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语文成绩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教研常规管理,进一步形成语文教学的研究氛围

1、每月四次的教研活动要按照教务处的安排落到实处。每月第一周的教研日为整个教研工作计划研讨学习时间,由教研组长组织并安排专人讲座进行教研培训;后三周的教研日按照学校要求进行听评课活动,具体授课安排见后附表。

2、组织全体语文老师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发展课”和“教师课堂教学现场评价”两大活动,青年教师按学校要求本学期至少上两节课,其他教师都必须参加“教师课堂教学现场评价”这一活动。

3、备课要适应新要求新形式,不但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要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新,而且教学目标要新,教后反思不走过场。

4、学生作业每个年级组要尽量一致。周记、摘抄、练字、随笔等各项作业可以采取多种批改形式,但一定要做到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记载,把作业落到实处。

5、每月月考试卷的出题和批阅要严格按照教务处的安排执行。备课组长提前早做安排,出题教师的命题要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注重基础和考查能力并进,月考试题必须经过备课组长的检查才能印刷。

6、九年级语文老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把中考复习的研究和指导和新课教学任务同时纳入计划中,在上新课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补救,为今年的中考能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

(二)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课堂教学的研讨,通过集体备课展开对话争辩,群策群力,让教师的教学有章有法,有规有矩。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都要做有心人,用情、用心施教,用自己的智慧使课堂变得有序而生动!

2、认真组织所有语文教师参加学校教科处组织“初中教师校本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协助教科处做好今年的课题验收。并以此活动作为推进课题深入开展的重要环节,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探索提炼构筑理想课堂的策略,形成本校的课题研究特色。

3、组织所有教师以“我以校本行动研究共成长”为主题,撰写课堂教学经验论文,参加“中学第三届教师论坛”活动,在2月底上交论文。

4、配合学校问题研究专班,对“任教双班语数英老师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青年教师业务素养提高途径”这两大问题进行研究,促进本组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三)建好校园文学社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本学期按计划、按时间、按要求、按质量出版两期校刊。

2、争取在学校网站让“晓曦”文学社有一席之地,扩大影响。

3、评选优秀文学社成员,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订初中语文教研工作计划。

2、各备课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集体备课的时间和内容;各位老师按照本班学情制定确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各备课组长和老师于 2月20日 以前将电子文档上交教务处)。

3、召开第一次教研组会议,解读2009年教研工作计划,安排本学期工作任务,确定本学期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的方案 ,安排本学期第三期校刊的征稿工作。

4,进行九年级假期学情检测,迅速阅卷并及时分析考试情况。

三月份:

1、召开第二次教研组会议,由王正坤老师进行第二次教研讲座。

2、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第一次月考的拟题和评卷工作。

3、按照学校要求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4、在全校学生中广泛征集优秀稿件,争取出版第三期校刊。

5、组织教师参加备课组教研日活动,由龙羽、韩宗秀、艾红分别于三月的第二、三、四周的周二下午第三节上课,第四节所有语文老师参加评课或者分备课组安排具体教学事宜。

四月份:

1、根据学校安排做好期中考试的拟题和评卷工作。

2、召开第三次教研组会议,由艾 红老师进行第三次教研讲座。

3、评选优秀文学社成员,并给与适当奖励

4、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常规教学评价活动。

5、组织教师参加备课组教研日活动,由狄金霞、王正坤、李国红分别于四月的第二、三、四周的周二下午第三节上课,第四节所有语文老师参加评课或者分备课组安排具体教学事宜。

五月份:

1、召开第四次教研组会议,由易万成老师进行第四次教研讲座。

2、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3、组织优秀稿件,准备出版第四期校刊。

4、根据学校安排做好第三次月考的拟题和评卷工作。

5、组织教师参加备课组教研日活动,由梅新、刘芳、席代玲分别于五月的第二、三、四周的周二下午第三节上课,第四节所有语文老师参加评课或者分备课组安排具体教学事宜。

六、七月份:

1、召开第五次教研组会议,由李国红老师进行第四次讲座。

2、组织教师参加备课组教研日活动,由周礼会于六月的第二周的周二下午第三节上课,第四节所有语文老师参加评课或者分备课组安排具体教学事宜。

3、撰写教学工作总结和论文。

4、期末资料整理、汇总 。

5、写好教研组期末总结。

6、按学校要求做好期末考试的评卷和试卷分析工作。

新学期高三教师篇(10)

为进一步规范教育办学行为,强化学校管理,确保新学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根据市局和县局的相关文件精神,我校成立了开学工作自查领导小组,对照检查方案,认真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学常规工作情况

1、师生到校情况

新学期,我校应到校教职工人数为XX人,实到校323人(含到XX支教2人,),其中病假4人,事假无;学生到校XXXX人,96个教学班。其中高一新生13个教学班,XXXX人;高二11个教学班,726人;高三8个教学班,XXX人;七年级26个教学班,2191人;八年级21个教学班,1601 人;九年级17个教学班,XXXX人。

2、学校管理及教职工开学工作安排情况。工勤人员于8月20日起,回校打扫卫生,整治学校环境,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学校目前尚无住宿生,校舍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收费情况学校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没有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8月17日,校长召开领导班子会议,部署新学期各项工作任务。8月18日,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布置各处室、各科任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强调教师提早备好两周的课时量。8月30-31日,全体教职工回校给学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发放课本、作业本,发放课程表、教学用具等。学校各学科教师配置基本合理,管理有序,教学进入正常化,秩序良好。

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情况

我校坚持把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位的最基础工程来抓,注意把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1、制定工作计划。开学前,校长就召开中层领导、学科教研组长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学科组制定好新学年的工作计划。8月31日,学校第二次召开了全校教职工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

2、加强德育工作管理。学校建立由校长负总责,党、政、工、青、妇等部门各负其责,全体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网络。学校第一周召开了班主任工作会议,开展了“值日评比”工作,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团委负责校园宣传栏的出版,德育处负责校容校貌的整治,班主任负责班级黑板报的管理。开学第二周,学校开展了卫生死角大扫除,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己的校园。

3、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教导处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严格按照市局、县局的要求,尽学校最大努力基本开齐、开足各学科课程。教学工作以狠抓教学质量为重点,紧紧围绕着三率(学习效率、教学效率、管理效率)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教学常规管理从教案编写、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作业布置、培优辅差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每月底学科教研组长对学科组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平时教导处分别进行全校性的教学常规检查和抽查。教研与师资培训工作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口,以学科组为单位,深入开展“集体备课”、“有效教学”、“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同时依托教研网功能,开展网络教研,组织教师参与远程研修项目培训。

三、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情况

我校坚持把学校安全工作做为开学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开学前,我们组织学校有关人员对学校电路、楼梯扶手、体育器材、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组织人员进行卫生整治、消毒、灭蝇虫;开学第二周,学校全体师生开展了卫生死角大扫除;疾病预防工作安排专人负责,班主任实行零报告制度。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就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学校把安全工作引入学校工作计划,聘请五名保安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值周制度。由于安全工作抓得扎实,开学以来,学校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没有发现学生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由于学校学生活动场(2019政务服务工作自查报告)地的影响,学生体育课和课余活动开展较为困难。

2、由于初、高中近年扩招而导致大班额情况严重,教师办公条件紧张,设备年久老化损坏严重,对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有所影响。

3、由于初、高中新生年级进一步扩招,学校各学科教师配置仍存在缺科现象:高中缺语文、数学、英语、微机、通用技术、综合实践各1人;初中缺数学、英语各1人,综合实践4人。目前我校初中综合实践课由物理、生物和微机教师兼任,其中微机室严重不足,初中微机无法开设。

4、学生的一些课桌椅已经损坏,有待更新。

5、由于学生较多,进出学校拥挤,急需校门的改扩建。

目前学校根据以上情况,尽最大努力的解决和克服存在的相关困难和问题,同时敬请县局和政府尽可能的给予考虑和解决困难为谢!

秋季开学工作自查报告范文(二)

市教育局: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XX年秋季开学工作通知的有关要求,我校于XX年3月10日召开了学校全体干部会议,布置开学相关准备工作。下面将新学期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本学期开学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校共有43个教学班,学生2239人。全校在岗教职工204人。其中在册在岗196人,外聘3人。教职工中专兼任教师175人。校级干部6人,中层干部11人。

本学期干部于3月10日正式上班。高三年级3月17日正式上课。3月19日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了师德师风学习培训。高一年级、高二年级3月23日到校报到,高一年级24日开始新生军训。3月24日学校进行了开学典礼,全校学生3月31日全部正式上课。

二、开学工作的“十个到位”情况

3月23日办公会,各口汇报了开学工作情况,对开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自查。今年开学工作抓早抓细,十个到位情况落实较好。

1、学校高度关注新学期开局起步工作。努力做好校园环境卫生和新学期开学宣传布置工作,营造新的一年新的学期浓郁的开学氛围。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组织布置校园环境

一是抓卫生

二是抓开食堂开业

三是抓学校文化宣传

四是抓新生新班入学教育。

总结过去一学年的工作,提出新学期的展望,学校led屏和校门滚动屏展示了新年新学期的工作要求,同时按规定对校园周边情况进行了全面巡查。

2、设施设备到位及安全检查工作。学校分管后勤副校长和总务处对学校所有教学设施设备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重点是场馆、电教设备、理化生实验室。

今年,由于政府采购蓝球场招投标工作程序费时太长,落实动工太晚,目前项目建设仍在进行中。

3、落实教师到位。按市教育局要求,学校3月17 日通过短信、教师qq群平台向全体教职工发出了开学通知。3月19日上午是新学期的第一天,我校204名在岗教职工(含聘用人员)全部到位,3月19日下午全体行政人员正式开始打卡上班。

4、学校认真做好新学期教学工作安排,按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落实各班和每一个教师的课表,检查了每位教师的一周教案,对高三年级各学科备课组一轮复习计划进行了全面检查。确保开学之前课程准备到位。

5、及时与新华书店沟通联系,学校教务处安排相关人员做好新学期提书、发书工作,保证了教材到位,截止3月31日,新学期21个品种的课本已大部分到位。

6、做好学校食堂新学期的开业管理工作,保证食品卫生原料、保证从业人员资格。学校于3月17日正式开业、运行良好,确保了膳食到位。

7、做好学生新学期报名注册工作。做好转入转出学生的手续办理工作。今年我校九中招生600人,中加招生120人。中加严格控制招生计划,没有超招行为。

3、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及要求,做好亮证收费,对各年级的收费、代收费项目进行公示,确保收费合法、公开、透明。

9、高度关注开学安全工作。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布置,学校召开了新学期安全ww专题会议。对学校的安全宣传、安全台帐、安全制度建议、安全应急预案修订重新做了布置。强调把安全作为行政值日的重点工作之一。

10、加强宣传,让家长了解九中、信任学校,学校以展板、led屏展示回顾了学校XX年的工作、取得的成绩,给全校师生以鼓舞,做到了宣传到位。

三、几项重大工作

(一)认真研究制定好新学年工作计划、编制校历

1、完成了学校XX-2019学年第一学期《校历》的编印和发放工作,对本学期重大工作,做好月计划安排。主要内容是市教育局安排布置的中心工作,全校性重大活动、会议,各年级重要考试,放假安排。

2、校长室和各处室制定了XX-2019学年或XX-2019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处室工作计划按照学校《XX-2019学年学校工作计划要点》拟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是新学年新学期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二)全面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和“四风”、“党风廉政建设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三重一大”三项重点工作的自查整改工作

1、利用行政办公会、全校党员大会、全校教职工大会,广泛开展“三严三实”、“四风”问题、“党风廉政建设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三重一大”自查自纠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时至今年3月,已开展3次全校性集中学习活动和5次中心组学习活动。

2、学校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分别给全体党员上了两次“三严三实”专题党课。

3、校党委就学习贯彻“三严三实”提出了明确要求,校党委委员、各支部书记亲自带头撰写学习体会,积极开展对照检查;开展自学,写心得、查问题、抓整改,互相开展学习交流。

4、校党委要求各支部将“三严三实”列为必学内容,贯穿教育教学工作过程。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把“三严三实”迅速传达到每位党员干部,确保学习扎实深入、不走过场。

5、3月上旬,学校班子成员,对照“三严三实”、“四风”、“党风廉政建设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三重一大”三项重点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研讨活动,结合自身实际,查找班子和个人“不严不实”问题。共梳理出了21条,其中班子5条,个人16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整改方案,撰写了《xx九中“四风”、“党风廉政建设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三重一大”三项重点工作自查自纠工作汇报报告》。

6、根据市教育局“坚持专题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将“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全体干部、党员和教师,从一个教育人的要求出发,在修身、履职、做人、谋事上认真落实“三严三实”精神。

(三)、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新学期安全工作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师生校园安全16条的宣讲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安全意识和注意事项。

2、对校园设施设备、重点人群进行全面排查,如开了相关的专题会议,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

3、重新梳理各类安全预案和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

上一篇: 深圳计划生育证明 下一篇: 营销模式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