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9 05:24:02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篇(1)

课堂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追问教学的时机

1.在“意外”处追问――打破常规,激活思维

相信不少老师在课堂上都遇到过学生突然提出“奇思妙想”的现象,而这些“奇思妙想”又都在老师备课、课前预设之外,我们怎么处理?是装作没听见,还是以“这问题不错,课下搜集资料,再做交流”搪塞过去?因为要解决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势必打乱了教学预设,影响教学进程。我在教授《项羽之死》(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篇文章时,按照导学案上的顺序,先解决预习案中的词类活用,然后古今异义,最后特殊句式,让学生消化整理一下,准备进入探究案,“通假字和一词多义也是文言重点吧?”一位女生冒出这个问题,也像她的自言自语,但却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这从他们的眼神中就能看出来。鉴于这个班基础比较薄弱、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养成等实际情况,我放慢了“脚步”。“通假字课下注释很详细,好把握,我们课堂上不多花时间;一词多义绝对是重点,我们导学案鉴于篇幅考虑,没做强调,你能给大家归纳一下吗?”小组介入,翻课文,查资料,作记录,一会儿,成果展示出来了,有实词,有虚词,归纳的义项全,举的实例典型。总共占了约5分钟的时间,很明显耽误了我的教学进程,但是不算浪费,因为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字词知识,还有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在“空白”处追问――重视阅读,激发兴趣

项羽之死教案篇(2)

一出英雄的悲剧,总不离“悲壮”二字。此种悲壮总让欣赏者为人物所遭遇的灾难或毁灭而恐惧悲悯,为其因性格缺陷功业难成而深深惋惜,又为其在牺牲中展现的崇高人性而击节赞叹,振奋鼓舞。

文中“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片段,便引领欣赏者踏上这“悲悯――惋惜――震撼”的心灵之旅。

“霸王别姬”重在展现英雄无路的凄凉。四面楚歌之时,昔日不可一世的霸王竟沦落到爱人不可保的境地,于是借酒浇愁,长歌当哭,一腔豪情,百转千回化作绕指柔。太史公借虞姬的形象,以点带面,调动起读者对项羽所有悲剧人生的悲悯。其实,在太史公精选的众多配角人物中,项羽骤兴骤灭、江山不保、民心不聚、故土难回、自刎而不得全尸的种种悲凉在田父、二十八骑、赤全侯、亭长、吕马童等等配角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暗示。

“东城快战”重在展现其执迷不悟及神勇资质。此战是项羽最后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他的才情、从容、豪迈、神勇让人叹为观止,他的生命激情点燃了每一个欣赏者。但这样完美的落幕表演却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多次“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强调足见其不自省,对武力依恃之深,自负之深。怎不令人叹惋?他在东城快战中打斗得越神勇,这种叹惋就越深。

“乌江自刎”重在展现人格的崇高。面对难得的生之机会,项羽主动选择了死。不痛快,毋宁死,项羽以死来守住为人的底线,王者的尊严。一个“笑”字,虽有无奈、自嘲、愧疚等诸多人生况味,但更有慷慨赴死的豪迈。且赠马赠头时,“以赐公”“吾为若德”两处细节,足为其俯视众生、不可冒犯的王者尊严的传神写照。欣赏这样舒展壮美的人生,怎不让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心向往之!

教学目标: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句

从细节入手把握项羽的悲剧形象

感受项羽悲剧的崇高美,砥砺人格

教学重点:项羽的悲剧性解读

教学难点:项羽悲剧崇高美的鉴赏

教学设想:全文教学抓“悲壮”二字,叹项羽命运之悲、性格之悲,仰项羽精神之壮,引领学生踏上“悲悯――惋惜――震撼”的心灵之旅。开头从配角切入,以解读虞姬入手分析人物命运之悲,以引起学生兴趣。整堂课重难点在于悲剧崇高美的体悟,教者将通过分角色朗读、讨论、补充对比多种方式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战神”的故事引出英雄悲剧

出示课件一

虽然刑天争帝位失败了,但中国的文化中由此少了一个符号化的天帝,多了一个悲壮的英雄。项羽也是被誉为“战神”的英雄人物,是整部《史记》中太史公最钟爱的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项羽之死》,叹其悲,仰其壮。

大家找出文章的配角,今天我们就从这些配角切入,踏上感受项羽悲壮的心灵之旅。现在看看这些人的身份。

出示课件二

(二)叹项羽之悲

1.在众多配角中,最让项羽放不下,且愁肠百结的是谁?

虞姬。一个战争中需要项羽保护的柔弱女子。

哪些动词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放不下?自由读。

这些动词中有一个特别不寻常,那便是“泣”。整篇《项羽本纪》中,项羽就只对着虞姬“泣”下数行。

“泣”何意?哭。不够准确。古汉语中,哭有多种说法,如:嚎、哭、泣,这三种哭中,无声的“泣”却最令人伤感,为什么?无声胜有声。无声正见一往情深。无声是因为忍着。越忍着,越能让人想见哭泣者内心汹涌的感情波涛。

军帐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军帐内项羽对着一个需要他保护的柔弱女子,他的内心汹涌着怎样的悲情?哪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注意“悲歌慷慨”。慷慨,叹息之意,“兮”字拖长。

一个普通的男人保不住自己的妻子,已是凄凉;更何况一个有着拔山之力、曾经人人震恐的霸王,这样的无力、无能、无助让项羽情何以堪!一代霸王末路之凄凉展现极矣!

小结:实际上,在这些多样化的配角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读到项羽生命各方面的悲凉。大家仿照虞姬的示例往下填写。

出示课件三

一代霸王,方其盛时,裂土封侯,不可一世;及其衰也,爱人不保,民心不保,朋友不保,江山不保,故土难回,甚至死后连尸体都被朋友吕马童等五人分尸请赏,此番悲剧遭遇着实让人大痛大悲。

(三)析性格之悲

1.如此悲剧命运是天命还是人为?项羽反省到这些吗?文中项羽有一段话可以给我们答案,哪一段话?“战”何意?从这个高频率出现的词语我们可以发现项羽的最大错误是什么?那么,他东城之战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逃命吗?那就即便临死要以一场快战、溃围、斩将、刈旗,以一场完胜来证明自己的武力是最强的,是最配拥有天下的。

2.师朗读。这是项羽在死亡的阴影下最后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二十八骑对数千骑。请大家思考:

3.战争中的项羽带给你什么感受?请结合文章细节分析一下。

示例

细节一:霸气。“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项羽的气场,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项羽之死教案篇(3)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96-01

当前不少学生读小说只迷醉于跌宕曲折的情节,把娱乐视为小说的唯一功能,鉴赏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愉悦感上。而高中教材中的小说大多出自中长篇小说或史书,如《边城》、《项羽之死》等,不是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就是节选部分篇幅有限,人物性格没能充分展示出来。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怎样吸引学生就要费一番周折。如按传统模式讲授小说三要素,学生不参与进来,没有思考、表达、探讨和合作的机会,自然对他们没有吸引力。要吸引学生,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因为叶圣陶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小说教学也不例外。

1 课前教师要选取导向性、趣味性较强的材料,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相关素材,初步获得整体感知

例如在讲解《项羽之死》前,我安排了两节阅读课,要学生最大可能熟悉、把握与文本相关的内容。除《项羽之死》、《鸿门宴》外,我还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中选择了“破釜沉舟”“坑秦卒”、“ 睢水精兵破汉王”“烹言沐猴而冠者”“巨鹿之战”、“项王不烹太公”“项王瞋目叱楼烦”“约法三章”“高祖自评得天下”“韩信评项羽”“智封韩信”11个片段,提供了王立群读史记之刘邦、项羽的视频、的《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杜牧《题乌江亭》及王安石的《乌江亭》,让学生从多方面充分品读、整体把握人物性格。只有经过充分的阅读,学生才能对作品的内涵及其空白加以体会、填补、充实、升华、完善和再创造。

2 教师要精心设计几个易被忽略却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问题

问题的设置应与课文密切相关,难易适度,让这些问题成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抓手”。学生阅读时,我针对选择的材料设计了四个问题:1、“巨鹿之战”中将士对项羽 “莫敢仰视”,“项羽之死”中将士对项羽“莫能仰视”,“敢”和“能”有何区别? 2、用事例说明为什么田父诱骗项羽陷入沼泽。3、用事例说明为什么乌江船夫同情、支持项羽。4、从这几则材料看《史记》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前三个问题正是学生在自我感受阶段没有注意到的小问题,一旦提出就会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从第一个问题中学生能体会出项羽英勇善战的威慑力和大势已去的凄凉,也会关注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当,感受文本的魅力,利于诱导学生更好地自主阅读。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是综合考察对两人事例的掌握,梳理文本,整体上把握住人物的大致走向。有前三个问题作铺垫,学生在文本中可轻松找出第四个问题的答案。有的同学说死尸塞河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有的说“汉王推坠儿女”和“滕公下车收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有的说刘、项用人策略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有的说“项王目瞋目叱楼烦”运用了细节描写……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新颖而恰当,否则学生兴趣全无。所以教师问题设计上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3 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开展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鼓励学生合作与探究

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情感类型等差异,每人对文本的理解不相同。所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允许争鸣、存疑,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比如课堂上有学生说项羽的英勇善战使手下将士佩服有加,不敢正视他。有的同学说“东城快战”体现了项羽的自信。有的同学说项羽残暴地“坑秦卒”导致他不得民心,最终被农夫骗。有的说“高祖自评得天下”说明项羽不善用人。有的说项羽烹煮纳谏者说明他缺乏远见且心胸狭隘,这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有的说项羽 “乌江自刎”是视死如归,有的却说纯粹是沽名钓誉。有的说“约法三章”说明刘邦狡诈,有的却说刘邦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情。有的说“汉王推坠儿女”说明其自私自利。有的却说刘邦推儿女下车说明刘邦善于权衡利弊。因为刘邦知道项羽重义、好面子,儿女即便被俘不会有生命危险,自己被俘却只有死。有的同学说,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做人不能太仁慈。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加引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临时设计“假如你是刘邦的儿女,怎么看待你的父亲?”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善良、仁慈的必要性。课堂上气氛非常热烈,讨论也都能紧扣文本,针对学生思想的火花我还给予沙里挑金的评价。虽然不能完全做到“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但我正积极地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项羽之死教案篇(4)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参考译文

刘羽冲,他的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是沧洲人。我家已故的太祖父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以诗词互相赠答。刘羽冲的性格孤僻,喜欢讲习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论。他曾经请董天士替他画画,让厚斋公在画上题诗,其中有一幅题为《秋林读书》的画轴,厚斋公所题的诗是:“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须眉,面目)。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这首诗)大约是(厚斋公用来)规劝刘羽冲的。

一次,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领十万大军。正逢当时乡里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亲自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伏案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的荒野成为肥沃的良田。于是,刘羽冲绘制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喜欢多事的人,就让他在一个村子里去试验,结果沟渠刚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便顺着水渠灌入村庄,村里的人险些全被淹死。

从此刘羽冲抑郁寡欢,每天总是独自在庭院里漫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地说:“古人岂欺我哉(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便抑郁而死。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所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忽然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愚蠢,怎么竟然会愚蠢到这个地步呢!

阿文勤(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也不会偏执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题目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小题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答案一

小题1:B (3分)

小题2:BD(4分)

小题3: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2分)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2分)

小题4: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4分)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题目二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伏读经年( ) ②水大至( )

小题2.文章第一自然段结尾写到刘羽冲“由是抑郁不自得”,是源于文中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小题3.古人云:“开卷有益”,而刘羽冲临死前却感叹曰:“古人岂欺我哉!”你认为古书真的欺骗了他吗?对此你有什么感受?(2分)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答案二

项羽之死教案篇(5)

教参,只是教学参考,资料汇编,或提供教材编订者的一家认识,决不是文本的最终解释,唯一答案。但有的教师现在却离了教参便无法进行文本解读,对教参不作深入的探究、分析,照搬照套,现买现卖。

教师备课时,不能止步于通读文章,而应该是字字句句圈点标注,落实每一个字词、关注每一个细节、揣摩每一处悬念。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例如对于《项羽本纪》中“项羽之死”的情节,一般的教学参考书会概括为三个画面,即“霸王别姬”、“东城决战”和“乌江自刎”。这也是大部分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在教第一遍时,笔者也跟着教科书的步伐,却发现学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教第二遍r,熟读文本后发现文中有三个字更能概括英雄的心情,学生仔细研读就能找出“泣”、“快”、“笑”。发动学生进行研讨后不难发现“泣”字古汉语词典释义为“小声哭泣”,这个字透露出项羽英雄末路时极其悲痛却又不想让人察觉的矛盾心情。而“快”字表现项羽至死不承认这就是最后的决战,还在极力维护自己君王的尊严,这只是痛快一战,好像是展现项羽的舞台,而绝非决一死战。“笑”字则更复杂,这里面的感情有愧疚、无奈、尴尬、维护自尊等等,则又可以丰满项羽这个形象。

通过体悟文本中三个字,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项羽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实实在在的人。

二、泛概念化不及深读文本

所谓的概念化、政治化,就是总用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操去观照文本,总是从崇高的思想上去看待文本,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刻板、教条、贫乏、单一,与文本割裂,取消鲜活、生动的人生体验,消解了审美主体的再创造的过程。

《边城》被众多教师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在许多人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成了把握作品的一条重要线索。但遗憾的是众多教师只抓住“优美、健康、自然”等亮丽的词及作品中所显现出的美丽光环;面对人物的生离死别,爱情破灭等阴影视而不见。

对于其《边城》被概念化、政治化的解读也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他说:“我的作品解读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人文学科本身带有主观色彩,这也成就了语文的多姿多彩。教师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思考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学生思考,那我们只能比学生思考的更早一步,更深一度,更全一些。

三、唯文本独尊不及广读文本

教师要能够对教科书上的文本进行正确、准确的解读。一个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哪怕在名家的面前,也要敢于思想、敢于对话,而不要成为一个应声虫。想不做应声虫,教师只阅读所教授的文本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提高文本的解读能力也是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支撑的。

项羽之死教案篇(6)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文言文作为交际工具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文言文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熏陶人文素养还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语法现象和知识都应该是学生看懂文字的手段,而读懂作者的“为什么”才应该是学生阅读文章的终极目的。在文言文成为“古文”之前,它们也曾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手段之一,也是人们思想流传的主要载体,古代之时周敦颐就曾提倡过“文以载道”,而韩愈更是将“文以明道”作为自己发起的古文运动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古文与“现代文”出现的原因别无二致,文章出现的最初公用就是为了传情达意,不忘初心,记住最初的衷心,才能真正读懂传统文化中的文言语段。文言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从来都不是矛盾对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有这么几点需要我们注意:

一、教师“读懂”文意要以适度为原则

“字字落实”是现在许多教师对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一个常规要求,这本是为了对文章内容做到准确到位的理解,然而在对分数的强烈渴望下,“字字落实”这一基本的能力要求却逐渐变了味,“正确率”、“得分率”仿佛才是翻译的结果,对文意的理解变成了退而求其次,而对文言字词含义的较真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让学生觉得无所适从的同时老师的解说也很难服众。

例如,在解释《指南录后序》中的一句“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时,惯例讲法是把“当”解释为“应当”,整句翻译为“痛骂元军统帅应当死,辱骂叛国贼应当死”,但当时就有学生提出异议,学生通过查字典,找出“当”的其中两个不同意项:“应当”和“面临”,并认为“当”解释为“面对”也可以理解这句话:“痛骂元军统帅时面临死的情况,辱骂叛国贼面临死的情况”。这两种翻译对原文理解都很到位,就是在告诉读者,文天祥常常因为自己的激昂义气面临着被杀的状况。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对“当”的理解,因为“应当”和“面临”是两个不同的意项,如果考试是辨析实词、虚词的用法,那么学生的不同识记就有可能造成得分或不得分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其实就是真实教学过程中的无奈,你能够理解文意,知道它在讲什么,但有时候你就是不能得分,这也不是教与学的规范问题,因为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合理的,他们给出的答案也是合理的。而这种矛盾的根本来源就在于,我们对文言文的教学和检测不是以是否“读懂”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能够说出“标准答案”为标准。但是同样的思想含义,表达方式却千变万化,何来唯一的标准答案呢,我们实在不应该让字词绑架文意。

所以我认为在设置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时候,讲清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固然重要,但是应该以能够水到渠成地理清文意为前提,在不影响句式变化、文句理解的前提下,多几种译法又有何妨?在这种理念下,我们讲解文言文时其实可以两条路并行:

一是打好基础,注重阅读。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进行透彻合理的讲解并严格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没有大量并准确的文言知识积累,那么希望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的思维想法就是空话,空中楼阁再高也需要平底而起,当然,这里的字词基础我还是比较倡导字词应为文意服务;除了课内文言文的讲解,还应该及时的运用好课外文言文及适量的习题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付诸实践才更让人记忆深刻;同时老师也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经典例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和将所学知识系统内化的能力。

重视学生的课后阅读、自我阅读可以积累字词句的整体推断和整体感知能力。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对古文作品的接受度,《史记》《资治通鉴》等作品既是文学经典也是高中常常会接触到的古文素材,这样的阅读可以解除学生学习古文时时刻伴随的识记、背诵压力,更有利于学生语感和古文素养的培养。

二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都说名师出高徒,这讲的其实是教师自身对于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就应该先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为主,只要我们的设置的问题、引导的思路科学合理,其实学生自己就能完成对文意的提炼把握。在讲解《季氏将伐颛臾》时,我就大胆地做了这样的尝试,放弃常规的串讲加分析,而是以文中的三对应答为主线贯穿全文:第一对冉有和季路对孔子说“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责备道“求!无乃尔是过与”;第二对冉有辩驳“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驳斥;第三对冉有说出真实想法“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毫不留情的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揭穿冉有的借口。提出这三对冉有与孔子的对答后,再引导学生关注孔子说这三句话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而这些依据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所在,在关注过程中为了彻底明白文意,学生运用字典工具结合书下注释,很快就排清了阻碍理解的难点字词,更是找出了孔子说话的落脚点。如果是常规串讲,固然可以做到基础与思想面面俱到不偏不废,但真正在读书的变成了老师,学生变成了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也很容易淡化文中孔子师徒间的思想矛盾,而在争锋相对的矛盾中才最容易发现文章的精华之处,即孔子真正的政治主张。

二、教师要以传承传统文化正能量为己任

《秋水》语段中河伯对自我的诚恳反思,《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强调为人臣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定下“陈力就列”的结论,《谏太宗十思疏》里对于个人私欲、恶性的相应调整改变,《史记・刺客列传》荆轲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掌握几个字词句式就能把握的,脱离了文本的精神内涵,文本将不再是文本,而只是需要我们自己找答案的知识点罗列大全。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就是要把这些文章精华融化在课堂中,主题内涵呈现要有技巧,有重点,并有意识地用自己的热情和讲述感召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真心实意的接纳作品的思想精华。

在学《鸿门宴》时,有学生在预习时对于项羽居然轻易放过刘邦表示不解,更有学生对项羽直接贴上了“傻瓜”的标签,认为刘邦只是运气很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将文章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补充文章背景,《鸿门宴》开始前,项羽已经入关遭力拒而勃然大怒,并分析了大怒的原因。以此为铺垫过渡至正文中项羽得曹无伤密报再起怒火,并再次分析两次大怒不同的原因,将项刘两方进行对比,点明项羽集团在作出“击破沛公军”的英明决定时潜藏的失败危机;第二阶段,侧重分析刘邦活动,刘邦对张良信任与警惕兼具,第一次面对项伯就哄骗他成为了自己在鸿门宴中的救兵,面对项羽以低姿态道尽自己的“委屈”,宴后逃跑更是果断舍弃兵马,种种行为都表明了他心机之深沉,计划之周密;第三阶段,分析项羽在全文中说的六句话,并以他说出这六句话分别对应的原因结果,得出项羽的“傻”不在于他没有杀刘邦,而在于他没杀了刘邦的原因,不是心软,而是他始终没有意识到刘邦是秦朝灭亡之后与他争夺天下的真正对手,也一直没有对刘邦有警惕之心。

在随后的随笔中很多学生依然觉得项羽“傻”,但是这时候他们已经会以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表示对项羽的遗憾,我相信在这样的分析理解下写出的项羽“傻”要比预习时候仅仅因为全文结局而仓促下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如果全文匆匆串讲而过,那么学生会在简陋匆忙的课堂上漏掉文中许多精彩的细节,也就很难体会司马迁行文的匠心妙笔,更难以在内心认同鲁迅对《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三、结束语

古典名著由于题材、体裁、时代等原因渐渐在学生群体中式微,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看到作品的闪光点,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作品,只有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发掘名著作品的精华,才能真正让古典文学巨著在学生的阅读经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参考文献:

项羽之死教案篇(7)

这是笔者执教的一堂语文研讨课,教学内容是《鸿门宴》。课堂上师生重点探究了刘邦、项羽的个性特点及项羽最终失败的必然性。在范增、张良两位谋士所起的不同作用和所设谋略取得的不同效果上,师生基本达成了共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逐渐浓厚,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谁知接下来学生并没有按照笔者的思路来做,而是“节外生枝”,提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着实让有些人措手不及,惊愕之余,发人深思。面对这种课堂“意外”,我们究竟该怎样处理呢?

二、教学片断实录

生:老师,我不赞同说亚父老谋深算!

(师想:亚父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早成定论了呀,只不过项羽的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后导致了他的谋略失败。)

师:(尽量冷静)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刘邦以上厕所的借口逃走,并趁机叫出樊哙,这一点,老谋深算的范增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呢?

(问题一出,学生哗然)

师:非常好,敢于大胆质疑!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佐证。(几分钟后,精彩的一幕出现了)

生1:鸿门宴上,沛公的一举一动都应在范增、项庄等人的监视之中,何况沛公还要叫樊哙一同出去?范增等人难道一点都没有察觉?

生2:刘邦逃出以后,大概是时间太久了,项羽就派陈平去叫刘邦,却为什么不能将刘邦召回?这么久的时间亚父为什么没有起疑心?又为什么没有任何补救行动?

生3:如果范增多智,挑拨起项羽的怒气应该不是难事。如果硬说刘邦想要谋反或想要在宴会上行刺项羽,谁敢不信呢?

师:很好,分析问题有理有据,继续。

生:我看过《史记·项羽本纪》。在刘邦被困荥阳、项羽胜利在望时,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归乡,病死途中。聪明的范增怎么会在自己被用作离间计的靶子后坐以待毙呢?

师:(继续引导)那么假如我们让双方的主帅对调一下,结果又会如何呢?

生1:鸿门宴仍旧会以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

生2:课文第二段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项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由此可以看出,在鸿门宴上项羽遵从了项伯的建议,根本没有打算杀刘邦,范增举玦示意时,就可以杀他;刘邦逃走后,张良曾以白璧献项王,如果项王想要杀刘邦,他还肯“受璧,置之坐上”吗?所以,鸿门宴上的斗争其实只是范增与刘邦集团的单打独斗。这也暗示了项羽最终失败是有其必然性的。

生3:项羽的失败,并不在于谋士才智的低略,而在于他自己的骄傲自大、不听劝告、寡谋轻信。

一切又回到主题,本课时教学圆满结束。

项羽之死教案篇(8)

[例1]棕色鸟与棕色鸟杂交,子代有23只白色鸟、26只褐色鸟和53只棕色鸟。棕色鸟与白色鸟杂交,其后代中自色个体所占比例是( )

A 100%

B 75%

C 50%

D 25%

解析:棕色鸟与棕色鸟杂交,后代出现3种表现型:白色、棕色和褐色,且比例接近1:2:1,说明棕色鸟是杂合子,白色对褐色(或褐色对白色)是不完全显性。棕色鸟(杂合子)和白色鸟杂交,不管白色是显性还是隐性,后代中自色个体(纯合子)都占50%。

参考答案:C。

解题点拨:不完全显性又称半显性,其特点是杂合子并未呈现显性亲本的性状,而是表现为显性亲本和隐性亲本的中间性状。如紫茉莉的红花品系(DD)与白花品系(dd)杂交,F1杂合子(Dd)既不是表现为红花,也不是表现为白花,而是表现为粉红色花,属于双亲的中间型,F1杂合子自交产生的F2代有三种表现型。红花、粉红花和白花,其比例为1:2:1。

2 致死遗传

[例2]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箩有宽叶、窄叶两种类型,有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某科学家在研究剪秋箩叶形遗传时,所做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表:则不能存活的配子类型和杂交组合3中母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xA雄配子,XAXA B Xa雄配子,XAa

C XA雌配子,XAXA  D Xa雌配子,XAXa

解析:根据杂交组合1或3可判断出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根据杂交组合3中子代雌雄植株表现型不同可判断出叶形遗传为伴性遗传,又子代雌雄植株均有宽叶和窄叶,可知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根据杂交组合1、2中子代都没有雌株可判断出a雄配子不能存活;根据杂交组合3中子代雄株1/2宽叶、1/2窄叶可判断出母本基因型为XAXa。

参考答案:B。

解题点拨:所谓致死遗传是指由于某些基因的存在导致个别配子或个体不能存活的现象,包括隐性致死遗传和显性致死遗传。隐性致死是指某些隐(或显)性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状态时有致死效应的现象,如控制小鼠皮毛颜色的显性基因Ay(黄色),在纯合(AyAy)时可导致胚胎致死,此外植物中的隐性白化基因c,在纯合(cc)时,由于不能合成叶绿素而致死;显性致死遗传是指某些基因在杂合状态时即表现致死作用的遗传,如人类的Ⅱ型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就是一种显性致死。致死作用可以发生在配子形成时期或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

3 从性遗传

[例3]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H和h)控制,且有角对无角为显性。一对纯合的有角公羊与无角母羊,所生小羊性成熟后,凡公羊都表现为有角,凡母羊都表现为无角,若让子代的公羊与母羊,下列对后代的性状表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所生公羊中,有角:无角=3:1

B 所生母羊中,有角:无角=1:3

C 所生后代羊中,有角母羊一定是纯合子

D 所生后代羊中(包括公羊与母羊),有角:无角=3:1

解析:根据题意,纯合有角公羊(HH)与纯合无角母羊(hh),所生后代小羊的基因型均为Hh,待小羊性成熟后,凡公羊都表现为有角,凡母羊都表现为无角,说明后代的表现型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属于从性遗传。若让子代的公羊与母羊,将产生HH、Hh、hh三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1,其中所生的公羊具有HH、Hh、hh三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1,HH、Hh表现为有角,hh表现为无角,因此,有角:无角=3:1;所生的母羊也具有HH、Hh、hh三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1,HH表现为有角,Hh、hh表现为无角,因此所生母羊中,有角:无角=1:3,且有角母羊的基因型一定是纯合子HH;在所生后代羊中,公羊有角:无角=3:1,母羊有角:无角=1:3,由于公羊与母羊的比例为1:1,则所生后代羊中(包括公羊与母羊),有角:无角=1:1。综上所述,D选项不正确。

参考答案:D。

解题点拨:从性遗传是指受常染色体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但在表现型上却受个体性别影响的遗传现象。如例3中同为杂合子的公羊与母羊,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却表现为无角。

4 限性遗传

[例4]雄鸡和母鸡在羽毛的结构上是存在差别的,通常雄鸡具有细、长、尖且弯曲的雄羽,而母鸡则具有宽、短、钝且直的母羽,已知雄羽与母羽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且所有的母鸡都是母羽的,但雄鸡也可以是母羽。将一对母羽雄鸡与母羽母鸡,所有后代的母鸡都为母羽,而雄鸡则呈现母羽:雄羽=3:1的比例。则亲本及后代雄羽雄鸡的基因型分别为( )

A HHxHH Hh

B HhxHh hh

C HhxHh Hh

D hhxhh HH

解析:母羽雄鸡与母羽母鸡,由后代雄鸡呈现母羽:雄羽=3:1的比例可知,母羽为显性受H控制,雄羽为隐性受h控制,又H和h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母羽雄鸡和母羽母鸡均为杂合子(Hh),杂交后代不管雄鸡还是母鸡,均有三种基因型,即HH、Hh和hh,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2:1,杂交后代母鸡不论为何种基因型,均为母羽,由杂交后代雄鸡呈现母羽:雄羽=3:1的比例,可知后代雄羽雄鸡的基因型为hh。

参考答案:B。

解题点拨:位于性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它所影响的性状只在某一种性别中出现,这种遗传方式叫限性遗传。如控制男子外耳廓毛耳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毛耳性状的遗传只限于男性;又如例4中控制成鸡雄羽与母羽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雄鸡既可为雄羽,也可为母羽,而母鸡则只表现为母羽。

5 表型模拟

[例5]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是,即使是纯合长翅品种的幼虫,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正常培养温度为25℃),长成的成体果蝇却成为残翅。这种现象称为“表型模拟”。现有一只残翅果蝇,如何判断它是属于纯合vv还是“表型模拟”,请设计鉴定方案:

(1)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 。

(2)结果预测及分析: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遗传与表型模拟现象,解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同一基因型在不同温度等条件下表现型不同。因为其基因型没有改变,所以这种表型模拟性状是不能遗传的,要判断一只残翅果蝇是属于纯合w还是“表型模拟”,我们可以用杂交方法,让该只残翅果蝇与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成的异性残翅果蝇,根据杂交结果加以判断。

项羽之死教案篇(9)

关于项羽的失败,他自己归之于天命,说:天亡我,非战之过也。历史家们则曾经作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司马迁说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有人认为项羽在灭秦后,曾一下子分封十八王,自称西楚霸王,热衷于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耍求的分封制,是使他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有人从战略k分析,指出刘邦有肖何等替他治理关中一带,不断地补充军粮和兵力,拥有巩固的后方,而项羽后方很不巩固;有人认为项羽曾经多次坑杀降卒,有一次竟坑杀秦降卒二十万;进入咸阳后,又曾虏掠秦宫内美女、珍宝,所以逐渐失去民心。而刘邦却竭力收揽民心,入关中后,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秦酷法等。的确,这些都可以说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否还有其他重要原因呢?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下项羽的对手——刘邦对项羽失败原因的评述吧。

刘邦夺得“天下”后,曾经在一次庆功的宴会上问群臣,为什么他能够胜利,而项羽却失败了?大臣王陵回答说:陛下您待人傲慢,不如项羽仁慈,但陛下能与天下同利,项羽则妒贤忌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所以失败。刘邦不完全同意王陵的见解,于是说: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到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兵粮,我不如肖何;至于统兵百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三人都是人中的俊杰,但我能使用他们,这正是我能战胜项羽的原因,而项羽就是有一个范增,也不能为他所用,当然要失败了。刘邦的一席话,深为赴宴的大臣们所悦服,这也决非偶然。

前面说过,项羽手下原也有不少能征善战的武将和长于计谋的文臣,但项羽却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拿范增来说,他是项羽的主要谋臣,与项羽的关系至为密切,被称作亚父。范增忠心耿耿,经常献计献策,但项羽并不能很好地听取范增的意见。有名的“鸿门宴”,就是一例。当灭案后,项羽屯兵新丰鸿门时,范增即已看到刘邦“其志不小”,曾劝项羽从速进攻,不要失去良机。那时刘邦的力量较小,因怕项羽攻打,就亲到鸿门会见项羽,表示自己无意与项羽争霸,项羽信以为真,并为刘邦置酒。刘邦这时就象是刀砧上的鱼肉,处境危险极了。席间,范增曾再三暗示项羽杀害刘邦,但项羽却默然不应。由于项羽没有采纳范增的意见,范增愤恨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果然,这使刘邦脱险后得以积蓄力量,待机而动。后来,楚汉荥阳相持时,刘邦因缺乏军粮向项羽求和,范增认为这又是一个灭汉的很好机会,屡劝项羽急攻。但项羽却中了刘邦的反间计,怀疑范增与刘邦有私,不听范增的话,并稍夺范增权。范增大怒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臣巳衰老,讲解职归田!便即离项羽回家乡去了,还未回到家里,路上就发病而死。项羽从此也就失去了一个忠心的得力的助手。项羽既放松了攻城,这就使刘邦有时间作新的部署,转危为安。又如,项羽分封前,曾有一个姓韩的儒生劝他不要东归,说关中形势好,可以建都称霸。这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建议,但项羽却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犹如穿着漂亮的衣服夜间行走,有谁看得到!韩生不满意项羽的答复,出去后说了一句讽刺话,项羽一怒就把他杀了。这些例子都说明项羽在有利形势下,在有关成败的重耍时刻,由于不能采纳别人的计谋而坐失良机,误了大事。再如刘邦的重要谋臣陈平和大将韩信等人,原来也都是项羽的部下,但都由于项羽不能倡赖和重用,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最后都纷纷离开了他而归附于刘邦。

项羽不但不善于使用人,而且也不能团结人。分封诸王时,项羽就以个人的好恶为原则,将好地封给自己的亲信及各王派来助战的将领,却把原来的各王迁于“恶”地。彭越等人反秦有功,由于未直接助项羽作战,灭秦后,项羽竟不给以任何安置, 以至后来在楚汉相争时期,彭越便在项羽后方,助刘邦攻地劫粮,给项羽以严重威胁。

项羽既不能容纳别人的忠言良谋,又不能使用人、团结人,这就不能不使自己逐渐陷于孤立,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刘邦的势力。最后,兵败垓下,自刎而死 也就并非偶然了。

项羽之死教案篇(10)

在书中你可以徜徉历史的海洋。他带你溯三皇五帝,禅让美德;他带你寻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他带你看秦灭六国,一统山河;他带你温楚汉之争,鸿门盛宴…… 以史为鉴,共赏中华文化,传承华夏之魂。

其实历史并非只有文言文表面上的晦涩难懂,它其实更是一本故事书,一幅画卷,它多姿多彩,美妙绝伦。正如《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所言,历史其实很精彩!

仔细品读《史记》,你会发现,你曾经人为的那些帝王、将军、文人,他们并非是冷冰冰的历史塑像,反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描写的鸿门宴,刘邦不再是我们印象中庄严不可冒犯的九五之尊。他会一遍又一遍的请教张良。“为之奈何?”,他可以在项羽面前把自己的身份放的无限低下,以待来日图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你可以感受到每个人都是鲜活的。有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圆滑奸诈,巧舌如簧的刘邦,有自矜功伐,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高傲自大,易冲动,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骄傲自满的项羽……

除此之外,《史记》也可以一本经验之谈,处世之鉴。有些错误前人犯过了,今人可吸取教训,不在犯错。否则岂不成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史记·周本纪》中写道:“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由烽火戏诸侯,观为君之道。由成也萧何败萧何,观为臣之道。或忠或奸,或文或武,或智或愚,在《史记》中总能找答案。

上一篇: 幼儿园招生活动总结 下一篇: 工作决心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