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成功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1-29 13:02:43

实训成功总结

实训成功总结篇(1)

教学总结是针对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工作计划要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对整个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给予公正的评价,对各项计划细则的落实程度及基本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性分析。不仅要总结一学期来有深刻教学体会或富有创新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总结一学期重要的教学失误或教训、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准备采取的补救措施或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从本学期与下学期教学工作的衔接入手,认真思考,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从教师个人层面上看,教学总结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反思形式,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总结不仅仅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记录,而是在回顾教学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学总结能帮助教师梳理教学经验,深化认识,使其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过程,对某个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可能是一星半点或肤浅的,但写教学总结会迫使教师对该问题作深刻、彻底的思考,从而丰富和深化认识,将教学实践经验理性化,总结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

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上看,教学总结有助于学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教学总结是教师个人反思、总结自己一学期或学年成功的教学工作经验或教训,学校再将全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进行归纳和整理,对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成功教学经验或存在的问题通过学校规章制度或教学活动的形式传递给下学期的学科教师,达到与其他学科教师分享成功教学经验、或使其他教师从中吸取教训,实现教学工作总结经验的间接迁移。

因此,教学工作总结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可为学校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或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 教学总结存在的问题

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但拿起笔来写教学总结感到很困难,不知从哪里开始。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总结认识不到位,认为写教学工作总结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每学期的教学总结只是把往年的教学工作总结略作修改,或在电脑上下载几篇现成的总结,再将其粘合在一起……以应付学校的检查,没有认真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教师没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就不可能将自己成功、有价值的教学经验真实地总结出来。只有引导教师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客观、有条理的记录下来,达到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的成功教学经验或教训,以提高教学工作总结经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学校对教学工作总结一般是表扬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总结中提到的教训或存在的问题却给予否定态度,这些材料可能成为日后考评教师的“黑档案”。这样就会导致教学工作总结出现教学经验或多或少脱离教学实践,多数是自我表扬,很少有自我批评。

教学工作总结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问题和情境之外的,而是基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目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有很多问题都值得教师去反思、研究、解决。当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会出现另外更多的新问题。

三、 对提升教学总结价值的建议

学校应重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制定相应的管理、评价等机制。通过制度督促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评价引导教师认真、深刻地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

1.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学后记

学校应规定教师要写教学后记,并不定期进行检查,以督促教师及时记录下自己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出现的错误资源。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总结时,通过翻阅自己的备课教案和教学计划,以帮助他们全面、充分回顾本学期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内容,对照学期初拟定的教学计划,重点检查整体目标任务及各项计划指标真正完成到何种程度,并认真分析、反思、总结其原因。汇集、归类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找出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对本学期活动要点和经验、教训作出全面、重点性总结和评价,并指出今后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建议及应注意的事项。

2.对教学工作总结的要求

为了使教学工作总结能真正地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效果。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末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总结,而且要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抄袭他人的工作总结或从电脑上直接下载。

3.制定教学工作总结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因此,学校规定教学工作总结内容应包括成功经验或教训两个方面。在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要建立有错误资源评估的教学总结评价机制。根据教师所犯错误的不同层次,给予成绩。这样教师就会自觉地把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或教训写得更深入和真实,能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都坦白地表达出来。

学校要把教师的教学总结纳入教师考核之中,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进的条件之一。学校可组织评审组对教师的教学总结进行审阅,对写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并将写得较好的、有价值的总结挑选出来,汇编成册,让全校的教师进行交流,或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其他教师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或吸取教训。

实训成功总结篇(2)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国家出台的公务员通用能力框架标准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基本功训练大纲必训科目坚持与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相结合、与行政机关公务员素质现状及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岫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围绕“三年争先”工作大局。以强化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为重点。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基本功训练工作。使全县行政机关公务员普遍具备扎实过硬的基本功。

三、训练内容

基本功训练内容分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两大类即“双基训练”共15项训练内容。其中必训科目6项。包括政策法规、机关工作规则程序、业务知识、仪表举止、倾听记忆、阅读理解、沟通协调、任务执行及其他选项。包括公文写作、公文处理、汉字书写与记录、电子政务、语言表达和调查研究;自行选训科目9项。

四、训练方式

基本功训练工作主要采取集中轮训、公务员自学自练与以赛代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按照公务员岗位的实际需要。广泛推行情景模拟、拓展训练、业务竞赛等灵活多样的训练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广大公务员喜闻乐见的训练活动;采取专题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训练。保证实际操作时间不低于训练总学时的50%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

培训对象为承担文字综合和公文处理工作的工作人员;二举办公务员基本功训练示范培训班。

三举办专题讲座;

组织公务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自练;四搭建网络在线培训平台。

以赛促训;五组织全县公务员开展以公文写作、法律法规、演讲辩论、电子政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竞赛活动。

结合“大练兵”活动采取适当的方式开展此项工作。六公安系统要按照基本功训练的总体要求。

五、组织实施

一职责分工

对全县基本功训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和考核。1.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制定全县行政机关公务员基本功训练规划。

2.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县行政机关公务员基本功集中训练和测评等具体实施工作。

3.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开展行政机关副科级以下公务员基本功集中训练和测评等具体实施工作。

4.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好人员参加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必训科目的集中培训及本单位选训科目的自学自练培训。

二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10年12月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全县实施基本功训练工作进行部署。各单位根据实际制定工作方案。举办师资培训班、示范培训班。开展以公文写作、法律法规、电子政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竞赛活动。开展公文写作、公文处理和电子政务三个必训科目以及选训科目的普及训练工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放《行政机关公务员基本功训练大纲必训科目统编教材和有关学习资料。按一定比例从各单位抽取部分人员参加全县考核和全统一考试。

2.第二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各单位开展汉字书写与记录、语言表达和调查研究三个必训科目以及选训科目的普及训练工作;按一定比例从各单位抽取部分人员参加全县考核和全统一考试;组织开展以演讲辩论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竞赛活动。

3.第三阶段2011年11月至12月各单位总结经验。全县行政机关公务员中树立一批基本功扎实过硬、业务精熟、工作绩效显著的行家里手和标兵。深入开展检查验收工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对基本功训练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表彰。

逐步健全完善公务员基本功建设长效机制。4.第四阶段从2012年起各单位要将强化基本功训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

六、工作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明确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时间和考评方式,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基本功训练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层层抓好落实。

细化考核内容。加强监督检查。逐步建立公务员培训工作长效机制,二公务员基本功训练工作开展情况将列入各单位年度考核目标管理之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量化考核标准。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公务员主管部门总体管理、协调督办,各单位各负其责、相互联动,公务员主动参与、积极推进的基本功建设工作体系。

结合工作实际。找准个人在基本功建设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可根据工作需要,三广大公务员要对照岗位职责。采取自查、互查、上下征求意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接受训练。各乡镇办事处县直各单位在完成公务员规定科目训练任务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具有特色的训练科目,纳入年度基本功训练计划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后开展。

选训科目集中训练时间不少于2天或12学时。公务员完成基本功训练规定学时后。成绩在本单位予以备案。四全县行政机关公务员每年完成基本功集中训练时间不少于5天或30学时的目标任务。其中必训科目集中训练时间不少于3天或18学时。要进行考核测评。

实训成功总结篇(3)

软件产品,特别是行业解决方案软件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用户购买软件产品之后,不能立即进行使用,需要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在软件技术、软件功能、软件操作等方面进行系统调试、软件功能实现、人员培训、软件上线使用、后期维护等一系列的工作,我们将这一系列的工作称为软件项目实施。大量的软件公司项目实施案例证明,软件项目是否成功、用户的软件使用情况是否顺利、是否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软件产品本身的质量,软件项目实施的质量效果也对后期用户应用的情况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项目实施规范主要包括项目启动阶段、需求调研确认阶段、软件功能实现确认阶段、数据标准化初装阶段、系统培训阶段、系统安装测试及试运行阶段、总体验收阶段、系统交接阶段等八个阶段工作内容,每个阶段下面有不同的工作事项,各个阶段之间都是承上启下关系,上一阶段的顺利完成是保证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的基础。下面将按照每个项目实施阶段分别介绍。

二、项目实施方案介绍

(一)项目启动阶段

此阶段处于整个项目实施工作的最前期,由成立项目组、前期调研、编制总体项目计划、启动会四个阶段组成。

此阶段主任务:

公司:在合同签定后,指定项目经理,成立项目组,授权项目组织完成项目目标。

公司项目组:进行前期项目调研,与用户共同成立项目实施组织,编制《总体项目计划》,召开项目启动会。

商务经理:配合公司项目组,将积累的项目和用户信息转交给项目组。将项目组正式介绍给用户,配合项目组建立与用户的联系。

用户:成立项目实施组织,配合前期调研和召开启动会,签署《总体项目计划》和《项目实施协议》。

1、成立项目组

部门经理接到实施申请后,任命项目经理,指定项目目标,由部门经理及项目经理一起指定项目组成员及成员任务,并报总经理签署《项目任务书》。

2、前期调研

项目经理及项目组成员,在商务人员配合下,建立与用户的联系,对合同、用户进行调研。填写《用户及合同信息表》。在项目商务谈判中,商务经理积累了大量的信息,项目组首先应收集商务和合同信息,并与商务经理一起识别那些个体和组织是项目的干系人,确定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如何满足和影响这些需求、期望以确保项目能够成功。

3、编制《项目总体计划》

《项目总体计划》是一个文件或文件的集合,随着项目信息不断丰富和变化,会被不断变更,主要介绍项目目标、主要项目阶段、里程碑、可交付成果。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项目描述,项目目标、主要项目阶段、里程碑、可交付成果。所计划的职责分配(包括用户的);

沟通管理计划,确定项目干系人对信息和沟通的需要:即什么人何时需要什么信息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将信息提供给他们。质量管理计划,确定适合于项目的质量标准和如何满足其要求。如果有必要,可以包括上述每一个计划,详细程度根据每个具体项目的要求而定。未解决事宜和未定的决策。

4、启动会

项目组与用户共同召开的宣布项目实施正式开始的会议。

会程安排如下:

共同组建项目实施组织,实施组织的权利和职责;双方签署《项目实施协议》。

项目组介绍《项目总体计划》和《项目实施协议》,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目标、主要项目阶段、里程碑、可交付成果。所计划的职责分配(包括用户的);

项目实施中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项目管理,项目的质量如何控制;

项目实施中用户的参与和领导的支持的重要作用;

阶段验收、技术交接和项目结束后如何对用户提供后续服务。

(二)需求调研确认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向用户调查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包括管理流程调研、功能需求调研、报表要求调研、查询需求调研等,实施人员调研完成后,会编写《需求调研分析手册》,并交付用户进行确认,待用户对《需求调研分析手册》上所提到的需求确认完毕后,项目实施人员将以此为依据进行软件功能的实现。如果用户又提出新的需求,实施人员将分析需求的难度及对整个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是否给予实现。需求调研阶段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进行需求调研准备

2、编制《需求调研计划》

3、内部评审是否通过《需求调研计划》,项目组、部门经理、商务等人员根据合同要求和项目实际情况对《需求调研计划》草稿进行评审,如评审通过,则在稍后的时间内签署,如评审不通过则重新修改。

4、用户是否签署《需求调研计划》,如用户签署《需求调研计划》,则作为以后需求调研工作的指南。否则重新修改。

5、《需求调研计划》是否有变更,如果计划存在变更,则执行变更控制流程,否则按计划进行后续工作。

6、编写及发出《需求调研通知》,项目组编写《需求调研通知》,确定进行需求调研的相关事宜,发给用户,为顺利完成需求调研工作做准备

7、需求调研,项目组以《需求调研手册》为依据,从业务流程、单据使用、打印格式、报表查询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和全面的调研,并搜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8、需求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的结果,项目组和公司其他技术部门将进一步进行分析,确定合理、可行的需求,将分析结果形成《需求分析报告》草稿。

9、内部评审是否通过《需求分析报告》。项目组、部门经理、公司其他技术部门的人员对《需求分析报告》草稿进行评审,如评审通过,则在稍后由用户签署,如评审不通过则重新修改,直至内部评审通过。

10、编写及发出《需求分析报告确认通知》。项目组编写《需求分析报告确认通知》,发给用户,确定进行需求确认的相关事宜,告之相关部门及人员安排好工作,准时参与需求确认工作,为顺利完成需求确认工作做准备。

11、用户是否确认《需求分析报告》。如果用户确认,并签署了《需求分析报告》,则需求调研阶段工作结束,进行后续的软件功能实现的工作;如没有确认,则进一步进行调研、分析,直至用户最终确认并签署《需求分析报告》。双方签署了《需求分析报告》,需求调研工作结束之后,如果用户提出新的需求或是变更已有的需求,则执行需求新增及变更流程。

(三)软件功能实现确认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项目实施人员根据需求调研阶段确认的《需求调研分析手册》中的用户需求内容进行具体软件功能的实现工作。在软件功能实现的过程中,项目实施人员将记录软件实现的详细过程。便于公司售后服务之用。每一个实施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记录、存档。按照调研要求的所有功能实现完毕后,项目实施人员将编制《软件功能确认表》,将定制好软件功能待用户确认,用户根据《软件功能确认表》上的功能逐一确定软件功能是否达到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功能,项目实施人员将会记录下来并进行功能修改,直到满足用于要求。

(四)数据标准化初装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项目实施人员指导用户进行系统标准化资料的准备工作,并对用户进行初装资料的软件操作培训,以便用户能够及时的将标准资料录入系统,初装完成后,项目实施人员会对资料初装的情况进行核查,为以后具体业务功能的开展做好基础。

(五)系统培训阶段

系统培训阶段工作是整个项目实施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工作,用户对软件的操作功能是否熟练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软件应用效果,所以软件公司和用户双方要对此阶段的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项目实施之前对用户的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和规范的产品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达到让用户了解软件产品,最终自己能够解决使用中的具体的问题。

此阶段的培训工作中将用户参加产品培训的人员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技术层、操作层,对不同层次的用户参加产品培训人员的培训内容分别是:

决策层:领导在实施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决策查询。

维护层:系统维护知识、操作方法。

操作层:操作方法。

具体的培训工作流程为:

1、调研培训信息:在培训开始前3天由用户实施负责人,将参加培训的部门和人员情况填入《受训部门汇总表》、《受训人员情况一览表》。

2、编制培训计划:结合调研结果,与用户实施负责人商议具体培训内容、时间,场地,人员等。项目组编制《培训计划》。

3、签署培训计划:用户签署《培训计划》,进一步确认培训安排。

4、发培训通知:培训开始前2天,按照签署的《培训计划》,将培训内容、时间,场地,人员等信息通知用户实施负责人。

5、搭建培训环境:公司项目组在培训开始前,将培训环境搭建及检查妥当,将培训提纲及培训手册准备好。

6、组织培训:公司项目组培训负责人与用户实施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按培训制度严格考核。由用户将考勤情况填入《培训人员签到表》。

7、培训考核:公司项目组培训负责人与用户实施负责人组织受训人员参加上机及理论考试。

8、培训总结:公司项目组培训负责人与用户实施负责人一起将出勤情况及考核情况做出总结,填入《培训及考核统计表》,及时向相关负责人

汇报。

(六)系统安装测试及试运行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用户真实环境下,对用户网络及硬件设备进行测试,对软件系统进行容量、性能压力等测试测试及试运行的目的在于确保系统各项功能均能正常使用,并且符合用户签署的《需求分析报告》中描述的需求,同时把尽可能多的潜在问题在正式运行之前发现并改正;同时目的还在于在正式运行前用户的有关人员能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掌握操作规范。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

1、 编制计划:与用户实施负责人商议具体测试及试运行时间,地点,人员等安排,项目组编制《测试及试运行计划》。

2、签署计划:用户签署《测试及试运行计划》,进一步确认测试及试运行安排。

3、发测试及试运行通知:在测试及试运行开始前2天,按照签署的《测试及试运行计划》,将时间,地点,人员等信息通知用户实施负责人。

4、搭建环境及数据准备:在试运行开始前搭建好软件环境、硬件环境、网络环境、调通线路;检查软件、硬件、网络、线路等各个环节是否有问题;

5、组织测试及试运行:用户相关各级领导给予全面配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测试及试运行。

6、测试及试运行总结:测试及试运行完成,总结试运行中设备、软件的运行情况,总结试运行中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的情况,以书面总结形式将测试及试运行结果通知相关负责人。

公司项目组负责担当指挥,检查用户人员组织情况并给予指导,跟踪检查如下情况:

跟踪单据流转状况。

跟踪新资料登录环节。

观察业务流程执行状况。

观察操作人员操作表现。

观察系统运行速度及异常表现。

观察关键数据的正确性。

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对于新发生的问题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确定解决办法。

(七)总体验收阶段。

此阶段是对项目总体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验收分阶段进行,在每一项目阶段结束时,用户对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进行验收,在测试及试运行结束后,对系统进行总体验收。

需要验收的可交付成果:

主要项目阶段

阶段组成

主要里程碑

实训成功总结篇(4)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病率极高,致残率高达80%[1]以上,该病常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有关研究[2]称: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本文探究了康复训练辅助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36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节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将所有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62.1±1.21)岁,脑梗死13例,脑出血5例,实验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62.2±1.10)岁,脑梗死15例,脑出血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和高压氧进行治疗。在患者入院时,给予患者常规的药物和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压缩空气加压至0.2 MPa吸纯氧1 h,1次/d,持续治疗20~30 d。实验组运用康复训练辅助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指导实验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在患者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 d后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每天训练45~90 min,5 d/w,训练的强度应控制在以第 2 d不会感到疲惫为标准的范围内。具体训练活动有:迟缓期良肢位摆放;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立位平衡;行走和步态训练等。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使用运动功能评定表(FM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分别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依据[3]将疗效结果分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减少91%~100%;显效: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90%;有效: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积分减少低于17%。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比例、显效比例和有效比例之和。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实验所得的全部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均用例或者百分率(%)表示,用 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疗效的比较 对照组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6.67%,试验组基本痊愈9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3讨论

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为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为痉挛、运动功能受损、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该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常规的西药和护理配合高压氧的方式,研究发现[4]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伤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这为康复训练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康复训练是临床上运用最广泛的训练方法,对于训练肢体运功功能有显著地疗效,通过反复的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收到正确的运动功能信息,从而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中也显示:使用康复综合疗法辅助高压氧治疗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评分远远高于只用高压氧进行治疗的患者,且治疗的总有有效率显著提高[5]。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综合疗法辅助高压氧治疗脑卒中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评分,同时提高治疗的总体有效率,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奕丰,王文志,刘红梅,等.北京市和上海市抽样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比较[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18(01):5-9,13.

[2]黄素芳,黄素坤.探讨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6):216.

实训成功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移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传统培训管理方式在便捷性、实施效率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作为重要的辅助培训与管理手段,信息化移动终端的应用发展给培训业务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支撑,使构建集培训资源、培训计划、培训实施、档案管理为一体的培训平台变为可能。

二、供电企业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一)培训资源集约化管理程度不够高

培训资源缺少统一管理与存储平台,而且不同资源的管理部门不一样,导致在各培训班申请资源时,容易出现资源重复占用、资源的预订情况不清晰、会议室的服务员安排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合理却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培训教室的授课记录无法有效统计等问题。

(二)培训计划跟踪与反馈实效性比较差

目前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都是由人工按月和承办部门进行拆分,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高,同时实际培训与计划会存在差异,结果导致一方面不能实时了解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对应增补的培训也无法实时反馈。

(三)学员培训报名流程不够规范

培训通知中规定了各单位培训学员的报名名额,为了完成报名任务,各单位组织报名工作随意性比较大,实际参与培训的学员与报名的学员不一致现象随处可见,导致后续班主任在组织报到、安排住宿、考勤等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如果存在顶替别人参与培训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培训结束后统计参培人员名单与实际名单不一致,从而容易滋生培训专业户,达不到培训效果。

(四)培训实施过程操作效率比较低

目前公司在培训组织实施环节、培训一级评估环节、培训学员报到、签到环节、培训指南及课程安排等,仍然是通过电话、纸质等人工方式进行操作,没有有效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手机终端等技术手段,导致人工工作量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五)培训资料存储便捷性不够突出

目前公司在培训过程中所涉及到培训过程资料和培训教学资料,都是采用纸质化存储方式,与计算机存储方式相比,纸质存储的成本更高、时间更久、占用空间更大、获取更困难。

(六)培训数据结果应用价值不够明显

在公司层面,无法实时监控培训计划执行情况,不能查看各培训班的实施情况,无法建立各培训项目的项目档案等;在部门层面,无法了解参培学员在培训期间的报到、考勤、结果等情况,无法建立每个学员的培训档案等;在培训中心层面,无法统计培训资料使用情况,无法实施监控计划执行情况,无法实时统计班主任承办培训项目数量,无法实时统计讲师的授课课时等。

三、供电企业培训信息化移动终端应用设计

(一)培训系统应用设计

1.总体业务流程设计(流程图见图1)

2.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系统统一建立培训资源库,制定培训年度计划,并将其分解为月度培训计划,根据月度培训计划指导并组织培训过程实施。培训过程实施分为培训计划、培训开班、学员报名、培训实施四个阶段。具体培训系统功能架如图2:

3.系统功能模块内容设计

(1)资源管理

包括教室资源、会议室资源、机房资源、实训室资源、教师资源、客房资源及餐饮资源。

一是资源库的创建,根据类型统一存储各类资源,形成资源库,可以通过检索条件快速查找资源。二是资源库的更新,包括资源名称的更新、资源详细信息的更新、资源状态的更新等。三是资源状态查询,根据时间可以实时查询的资源的占用、空闲状态,可以定位资源被占用的培训班信息。

(2)计划管理

包括年度计划管理、月度计划分解、计划监控、年度计划按月汇总、年度计划按实施部门汇总。

一是年度计划管理,年度计划的新增、调整、删除、批量导入导出。二是月度计划分解,根据年度计划里培训时间将计划分解到各个月份,形成月度计划表。三是计划监控,根据培训班的实施情况,实时监控计划的执行进度。四是年度计划按月汇总,系统自动根据月度计划分解表,形成本年各月份培训计划的汇总表。五是年度计划按实施部门汇总,系统自动根据计划中培训项目的承办部门,形成本年各实施部门承办的培训项目汇总表。

(3)开班管理

包括开班基本信息维护、课程维护、名额维护、二级评估报告维护、客房预订维护及其他信息维护。

一是开班筹备,从计划中选择需要培训的项目,系统自动带出项目的基本信息;班组

确认信息的正确性,同时完成培训班的其他信息填写。二是课程信息维护,包括课程名称、培训内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学时、讲师、培训地点。三是各单位参与培训的名额分配,班主任根据培训项目主办部门要求,设置好各单位参与培训的学员数量。四是二级评估模板维护,班主任根据考核要求,设置学员需要评分的考核项目及各项目权重,如平时成绩、课程成绩。五是餐饮信息,系统根据培训班学员数量及餐厅同时容纳人员数量,错开学员就餐时间。六是客房信息,设置培训期间各学员需要的客房床位数量。七是开班监控,管理者对培训班的开班筹备进行监控,了解开班进度及开班详细信息。

(4)学员报名

包括学员的注册、在线报名、汇总、班主任报名审核及报到提醒。

一是学员注册,从ERP中获取人员信息维护到系统中,员工通过工号或身份证完成信息的确认及报名等工作。二是在线报名,学员登录到系统中,选择可以报名的培训班,点击报名完成报名工作。三是培训汇总,可线下收集培训学员的信息,统一导入到系统中提交至培训班班主任;也可以让学员线上报名,培训专责统一汇总至培训班班主任。四是班主任报名归档,班主任根据开班筹备时的人员分配情况,监控各单位的人员报名提交情况,督促在时间节点前完成报名工作,并自动完成报名归档工作。五是报到提醒,班主任完成报名归档后,系统自动给学员推送报到提醒信息,信息中包括报到时间、地点、课程安排、培训班联系人、电话等。六是报名监控,管理者对各单位培训报名情况进行监控。

(5)培训实施

包括学员报到、学员考勤、学员评估、二级评估、费用结算、资料归档等内容。

一是学员报到,学员在指定的报到地点,通过手机app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完成报到工作,报到时系统会自动定位报到时间和报到地点。二是学员考勤,班主任首先需要设置整个培训期间的考勤地点和时间,学员通过扫描培训地点的二维码方式,完成考勤工作。三是学员评估,学员在班主任启动评估后,可以在手机app端或电脑pc端完成一级评估工作,系统根据所有学员的评估结果自动生成本培训班的评估报告。四是二级评估,班主任根据二级评估模板设置的考核项目,完成学员培训结束后各考核项目分数的录入。五是费用结算,班主任将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按费用清单录入到系统中。六是资料归档,资料主要分为过程资料和教学资料,有些资料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系统自动生成,如报到表、考勤表、课程表、学员评估表等,不能系统自动生成的资料班主任通过附件上传的方式完成。七是实施监控,管理者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监控,包括学员报到监控、学员考勤监控、学员评估监控、费用结算监控及培训资料的监控

(6)档案及统计报表

根据系统培训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形成具有辅助决策价值的统计报表或档案。

(二)移动APP应用设计

1.移动业务架构设计

借助微信及移动APP功能构建员工培训实施平台,实现培训前准备、培训执行、在线或下载课件、在线测评、资料推送、结果统计与反馈等系统化闭环培训;围绕着所学课件,展开互动交流,实现群体性培训与学习。

具体的培训实施移动应用流程图如。

2、APP功能模块内容设计

(1)培训前准备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培训微信群,学员通过公众号查找或二维码扫描加入微信群。其中包括消息功能、推动APP安装说明功能;

搭建移动APP学习平台。学员通过微信群下载APP,并用手机号注册登录后,接受平台推送的培训相关信息及学习资料。其中包括推送资料功能、在线学习功能、下载课件功能等。

(2)培训执行

搭建学员在线报名、考勤、测评、评估平台。实现微信或移动APP线上报名、考勤、培训结果检验以及对授课老师评估等。

(3)互动交流

充分利用微信和移动APP平台的功能,比如学员内部交流、获得专家辅导等,沟通更加便捷、及时,有效提升了沟通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

(4)培训结果反馈

培训结束后,将培训期间所有的培训资料、课堂表现、测评结果等收集整理,并推送至移动APP平台,实现培训信息的协同与应用。包括在线统计与反馈功能、指标管理功能等。

实现了培训管理的标准化、移动化、集约化管理,为学员提供便捷服务,为承办部门提高培训管理效率,降低培训管理费用;保障主办部门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三)培训管理过程标准化

通过培训管理信息化移动应用的建设,对培训管理整个业务过程进行了梳理、角色划分职责进行了界定,从而使培训管理所涉及到的业务流程、基本信息、角色分配、流程监控、培训资料实现标准化。

(四)学员自助培训移动化

支持手持终端设备,通过App、扫二维码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或离线培训报到、二维码定位、考勤、培训评估、培训跟踪等;通过移动培训平台记录员工培训情况和给管理者提供查询统计员工培训情况。

(五)培训资源管理集约化

实现教室、机房、实训室、后勤、师资、客房等培训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使培训组织者能够清晰了解培训资源的使用情况,合理安排培训资料,达到培训资源利用最大化。培训资源使用情况排名见表1。

(六)培训档案存储自动化

培训结束后所形成的学员培训档案、培训项目档案、教师培训档案等资料将会自动归档存储,从而保证培训档案的安全存储与快速更新,构建完整的培训档案库,为学员进一步移动培训与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七)培训数据展现图形化

针对培训实施过程所产生的数据结果进行自动分析,形成直观的图形展示界面(见图4)。为培训管理部门提供全视角的培训数据实时查看、跟踪与分析功能,并为公司高层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本文以培训信息化移动应用系统开发项目为基础,给出了培训信息化移动应用在电力行业的业务架构,分别对应学员的报名、互动、交流以及管理者对学员和学习资源的管理。通过引入更高效的信息化移佑τ闷教ǎ为学员和培训管理人员提供快捷、方便的培训开班管理、培训资源管理、培训计划管理、培训实施管理、培训数据管控等管理功能,提高了整体培训工作效率,解决了现有培训信息与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该研究对各位同类从业者或相关公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实训成功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84-03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迅猛变化,对大学生知识创新和研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证明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1]从各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展的情况来看,目前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科研训练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介绍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研发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平台,利用该网络化管理平台可加强对科研训练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有效提高科研训练的成效。

二、本科科研训练的现状

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展开,[1]国内较早出现系统性和规模化科研训练是1996年由清华大学实施的“大学生研究训练”(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 )。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至今已经持续16期了,成效显著。[2-4]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过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一个科研训练项目持续的时间较长,而本科生的科研训练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学生需要在自己的课业、课外活动、科研训练之间进行权衡,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由于多数本科生没有科研的经验,往往又缺乏持之以恒的能力,结果经常出现学生在立项之初雄心勃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拖拖拉拉、在结题时偃旗息鼓或者蒙混过关的现象。其次,部分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动机不纯。目前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实施了科研训练换取学分的制度。部分功利性较强的学生为了学分而参加科研训练,一开始就采取混学分的心态,对于科研训练应付了事。另外,本科生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比较困难。由于本科生与指导教师只是通过科研训练项目产生联系,平时交流较少,特别是当本科生与教师不在同一个校区时,沟通就显得尤其困难。这样往往会导致指导不及时,打击学生做科研的积极性,影响科研训练的效果。

毋庸置疑,学生缺乏经验、主观能动性不够、功利性较强以及一些切实存在的客观原因造成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但对科研训练过程的监管缺失也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各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存在重立项结题、轻过程管理的情况。[5]基本按照立项、中期检查、结题三步来实施,[6]对于学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如何操作往往不闻不问。而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应该是重在参与,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做科研,感受科研的过程。因此应该加强对科研训练的过程管理,在整个科研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督促他们及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按照原定计划循序渐进完成科研训练的目标。这样才能提高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成效,减少混学分现象的发生。为此,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构建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科研训练从立项、过程监管、中期检查、结题到成果汇总的整个流程的全方位管理。

三、科研训练管理平台设计

1.平台的架构

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平台是一个网络化管理平台,用户在任意一台可连入校园网的电脑上登录平台,就可进行相关操作。平台采用B/S ( Brower / Sever )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采用http协议访问应用程序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采用Tomcat系统,可通过JDBC方式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

2.科研训练管理平台的功能

科研训练管理平台实现了从立项申请到结题验收全过程的操作管理,包括不同类型科研训练项目的申请及审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除此之外,平台还具有项目成果申报汇总功能、项目数据分类查询功能、项目数据备份功能等。在科研训练项目的执行和管理过程中涉及三类不同身份人员,分别是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不同身份人员在不同时间段可执行的操作是不同的,因此不同身份人员所具备的功能也各不相同,详见图2所示。

3.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本信息管理、项目申报、项目管理、中期检查、项目结题、成果管理等六个模块。

(1)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是对各种基本数据和项目相关数据进行设置,基本数据包括管理员、教师、学生用户的添加和删除,每个用户个人信息的维护,评审小组的添加和删除。项目相关数据包括,某类项目可参加的学生数量和指导教师数量,项目的申报时段、阶段计划填写时段、项目起止时间、项目中期检查时段、项目结题答辩时段等。

在这个模块中,三类用户(管理员、教师、学生)都有权限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维护。除此之外,其他功能都由管理员来设定完成。每个项目都按照管理员事先设定好的参数,如项目中期检查时段、项目结题答辩时段等,由系统自动推进。

(2)项目申报模块

根据管理员预先设定的时间参数(在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中设置),在某类某期项目的申报时段内系统自动开启项目申报功能。如假设管理员设置2013年16期SRTP项目的申报时段为2013年4月7日-2013年5月13日,在该时间段内项目负责学生可以登录管理平台申报该期SRTP项目。提交申报后指导教师会看到一个待确认项目,确认负责指导该项目后,管理员就可为该项目分配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学生和教师均可看到评审结果和评审意见。

(3)项目管理模块

本平台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强了对科研训练项目的过程管理,这部分功能主要在项目管理模块中实现。项目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两大功能――阶段计划编制和阶段内容填写。

阶段计划编制功能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项目开始之前学生能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整个项目进行通盘考虑,合理安排项目进度。当项目通过评审后,在指定的阶段计划填写时间段内,项目负责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编制项目的阶段计划,并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确认。阶段计划的时段划分是由系统自动根据项目起止时间对项目按照每两个月一个阶段进行划分的。如果指导教师认为学生填写的阶段计划有问题,可提出修改意见,并由项目负责学生重新填写计划并提交,直到指导教师认可为止。

阶段内容填写功能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项目研究,并为师生提供一个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同样地,系统自动根据项目起止时间对项目按照每两周一个阶段进行划分。每个项目参加学生每两周必须登录平台填写本阶段自己完成的工作以及下阶段的安排,指导教师收到邮件提醒后可登录系统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管理员除了能看到每个项目的阶段计划和阶段内容外,还可以对所有项目进行分类汇总,打包成excel表格下载,这样可以方便管理员进行数据汇总。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对科研训练项目的过程管理,还专门开发了针对项目阶段内容填写情况的检查汇总功能。系统可以按类别、时段,对项目的阶段内容填写情况进行汇总,方便管理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检查督促学生按计划开展项目研究。

(4)中期检查模块

在项目中期检查时间段内,项目负责学生在管理平台上提交中期检查表,并由指导教师填写中期检查意见。管理员为项目分配中期检查评审小组后,中期检查评审小组成员可看到项目的相关资料,并在平台上提交项目的评审结果和评审意见。对于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由项目负责学生二次填写中期检查资料,指导教师通过后进行二次评审。对于二次评审不通过的项目,予以中止项目的处理。

(5)项目结题模块

在项目结题阶段,项目负责学生填写结题相关资料,提交结题表和结题报告,并由指导教师填写结题意见。管理员分配评审小组进行结题答辩,答辩小组教师录入结题意见和成绩。

(6)成果管理模块

项目进入结题之后,项目负责学生录入与项目相关的成果,如论文、专利、获奖、实物、报告等,并可申请相应的奖励。由于很多成果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如论文的发表和专利的授权。因此即使项目已经结题,项目负责学生仍然可以在管理平台上申报项目相关的成果,并申请相应的奖励。

成果管理功能解决了原来本科科研训练相关成果的统计困难的问题,使成果统计更完全、更准确。

四、结束语

经过2年多对本平台的开发、建设和使用,我们实现了对本科生科研训练从立项、执行到结题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以2013年上半年刚结题的科研训练项目为例,此次共结题71个科研训练项目,包括SRTP项目51个、省创项目11个和国创项目9个,其中有3个项目因为没有按规定填写阶段内容而在结题时不予通过。依托科研训练项目发表EI收录论文2篇,SCI收录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校挑战杯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1项,第四十一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国际金奖1项。

从阶段内容填写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开始没有按时填写阶段内容习惯,但随着项目的推进,多数学生都能适应并逐渐习惯按时填写阶段内容。这也反映出使用本科研训练管理平台能够督促、帮助学生养成按照预定计划进行项目研究的科研习惯。

参考文献:

[1]郝智,伍玉娇,张金柱,万明攀.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71-74.

[2]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2):75-77.

[3]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55-58.

实训成功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13-02

Moodle平台是一款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开源代码软件使用者可以利用它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并根据需求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自从Martin Dougiamas博士于2002年1.0版本起,经过14年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目前已到3.13版本。根据2016年12月Moodle官方平台(http:///sires/)显示的数据,使用Moodle平台的共有121029个网站,这些网站分布于232个国家,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之一。根据相关文献显示,Moodle本土化于2004年,2006年以后引起研究热潮,随后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Moodle期刊、论文为样本,并从内容和数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归纳出国内基于Moodle平台研究的进展及为例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Moodle平台的安装及功能介绍

Moodle传人中国伊始,国内研究者对其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早期关于Moodle的一些论文以及研究主要集中在Moodle的安装问题及功能介绍等方面。例如:刘新阳、王秀芳等(2006)详细地介绍了Moodle平台的特性及各个模块的功能。王秀丽(2007)等详细地介绍了Moodle平台的安装配置方法以及Moo-dle平台的功能特点。

2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软件,为教师和使用者提供了非常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使用者不需要掌握高端的技术,只需要熟悉各个模块,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所以这方面的文章非常多。邓国民(2008)以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网课为例,介绍Moodle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原则,并对学习环境、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何元(2008)以《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程为实例,详细地介绍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臧艳美(2009)从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研究现状出发,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以多元智能理论、活动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它们在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作用,并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的流程,与此同时还探讨了学习单元的设计方法。许仕杰(2013)结合《信息技术基础》设计开发前期对学习者和课程的分析,总结了基于Moodle进行课程设计的原则,提出了Moodle平台下的课程设计模式,并依据设计原则和模式,归纳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为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提供了依据。给出了课程内容的设计实例,以教材中的《字处理软件》一节为例,按照设计流程对其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将设计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使用平台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章节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在这些研究中,不难发现,教师和研究者从开始的设计课程到反思总结,通过实践提出新的课程设计实践模式,研究由浅入深。

3利用Moodle平台探究网络教学和学习模式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开始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林军来(2009)探究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及实践。仉明珠(2010)以《festivals around the worm》一课为例,对其进行了课程设计、架设和实施,还做了后期调研,完成对Moodle平台下的协作探究式课程的评价以及用户分析。李明(2011)详细论述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并提出了实施该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苏仰娜(2016)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翻转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评估的原则,构建具体化、实践化的翻转课堂学习评价方案,并利用Moodle的测试、讨论、互动评价与电子n案袋等功能,实现了对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记录与追踪。沈良忠、胡捷臻等(2016)以.NET网站开发技术课程为例,利用Moodle平台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在线延伸,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成效。张琼(2017)以《需求价格弹性分析》为例,介绍了利用Moodle学习平台对《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果更为效。实践表明,多元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

4利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师培训

目前,教师的专业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通过教师培训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刘晓峰(2007)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提高了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唐洛(2010)利用Moodle平台设计出混合式培训教学,弥补了传统培训的缺陷,对完善“农远工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孙晓云(2013)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借鉴美国BFR-DA项目和我国以往教师远程培训的经验,来研究国内外远程农民培训,提出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农民远程培训新模式。通过对Moodle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实现了视频直播以及视频会议功能,还设计了农民远程培训课程。马振中等(2015)总结了目前幼师培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幼师培训平台的设计与构建,并结合了混合式教学,从中总结了成功的经验。

5起到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

教师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邵敏等(2007)分析了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以及Moodle平台的优势,并比较了Wi-ki、概念图等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如何利用Moodle平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黄欣钰(2008)以Moodle平台为实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改的学习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的实践中删。王文旭(2010)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Moodle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

6对Moodle功能模块的二次开发

实训成功总结篇(8)

唐太宗李世民关于镜子说过三句非常著名的话,第二句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总结经验教训应首先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这里的历史,既有大历史,也有即将从事职业的小历史。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通过对大历史上人与事的总结,能使自己掌握不少生存法则。而通过对即将从事职业历史上一些过来人的学习和总结,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个职业的发展状况、工作规律、素质要求和从业技巧等基本业务常识,帮助自己少走弯路,少兜圈子,少摔跟头,进而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李世民关于镜子的第三句话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同事是人们提高工作技能的好老师,而且是非常称职的老师。对于同事所取得的成绩不应该产生忌妒心理,更不能把他们出现的失误或惨痛经历当作故事来读。正确的态度是认真总结、吸取同事的经验,尤其是他们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因为智者,能以别人惨痛的教训来警示自己,而愚者,往往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去唤醒别人。同事今天出现的问题很可能就是我们未来会遇到的情况,既然有人踩响了前面的雷区,我们一般情形之下可以沿着他们走过的路放心前行。有人曾经描述借鉴他人教训的作用——等你什么时候能看别人惨败的经验,看得一身冷汗,你就离成功不远了。可见,学习别人的失败等于加速自己的成功。

实训成功总结篇(9)

“总载体”是系统化教学载体,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承载起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等系统化的教学载体。基于“总载体”平台设计的课程体系,能有效弥补工程技术类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力图探索出基于“总载体”平台的课程开发及“总载体”选择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职业教育;系统化载体;总载体;课程体系

一、“总载体”的提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而课程体系设计建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运用系统理论来指导。教学载体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系统要素,通过系列化和系统化,成为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系统化的教学载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系统理论和思维,以训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总载体”的提出

在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中,适合于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而用一种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起到系统化载体的教学作用,在学生学业全过程中总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技术应用,在课程体系中起到主线索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训练主要的关键的载体,因此称之为“总载体”。

(二)“总载体”的含义

“总载体”,就是把专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教学载体进行系统化,通过选型、设计等技术工作和教学准备,开发成一个(或一台)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以承载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作为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的教学载体平台,在学业递进中,学生参加并亲手完成“总载体”的设计、制作、安装、调试、应用等工程技术工作,实现产品功能;“总载体”逐步递进最终制成产品的“做中学”和“学中做”过程中,学生将完成各项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养成职业精神、形成职业能力、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总载体”的结构

“总载体”是个载体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具有各自功能的分载体和子载体。其结构模型见图1。分载体和子载体就是总载体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独自功能的“总载体”的组件或部件,它们组合装配在一起就形成了“总载体”,具有产品属性和功能。分载体和子载体的划分,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的开发,并按照生产模式展开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从课程体系的角度上看,分载体是在总载体框架内,具有各自独立结构和功能,且与其他机构构成互不相属,但彼此间又有信息上的联系,并可进一步分解成若干简单结构构成的载体。分载体承载不同信息、知识,有独立功能,可用于一门或几门联系紧密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总载体和分载体可以拆解成单一(简单)结构和功能的子载体。除在信息上联系外,子载体在结构上与总载体或分载体存在被包纳的所属关系,是载体系统的基础单元。子载体主要用于一门课或相对独立情境的训练,以及重要知识点的学习。

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及体系

“总载体”的开发、适用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在“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有别于其他课程体系设计方法,需要坚持“总载体”用于人才培养的原则,凸显“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特点,充分展现“总载体”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功能。

(一)“总载体”平台上课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原则

利用“总载体”实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两个核心原则是:“总载体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具有产品功能的总载体由学生动手制作完成”。这也是“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开发

“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设计采用“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以课程为依据指导载体开发设计”这两种方式进行。即将“总载体”由大到小、由难到易、由多到少、由集成到分散等方式逐级分解成分载体和层级不同的子载体,再以各层级载体为基准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对接融合,融合的结果就演化成了“新”的课程。反之,以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或“整合课程”为依据,“反作用”于“总载体”,指导“总载体”的选型、开发和设计,“总载体”的分解,规定各层级载体的结构构成、技术原理应用、技术性能实现方法、零部件和元器件选择等。

(三)“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教育思想,顺应学生能力成长规律,对“新”课程以及按情境教学法分解成的教学情境进行整合、序化,使各门课程形成合理的逻辑顺序,再纳入和优化其他教学资源,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上下沟通和横向延展构成网络,建成“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见图2)。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总载体”选择

根据“总载体”的含义和用途,“总载体”的合理选择、开发、设计至关重要,将决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根据“总载体”不同的来源,结合专业的实际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的情况,学生就业的方向及潜在岗位等等因素,按照“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合理选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知识面宽,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技术应用能力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人才培养难度较大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总载体”的选择除了涵盖专业技术外,还应与学生就业相关联。

(一)“总载体”选择

经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与企业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首先明确了学生就业的重点岗位———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基于学生面向区域经济中工业园区汽车城的就业方向,该专业选择与汽车制造相关的“模拟汽车装配生产线”作为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一个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具有产品功能的成套机电一体化设备———“总载体”。“总载体”———模拟生产线由“生产线”和“车模”两个分载体及其子载体组成(见图3、图4),车模在生产线上最终“自动装配成型”。生产线对照汽车装配流程分解成上线、一次内饰、发动机安装、车身安装、下线等工序,是机电一体化技术集中应用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也是一个具有产品功能的设备。生产线每个部件各自独立,具有不同的技术应用,针对专业技能各种要求,满足技术进阶的变化。车模和生产线所构成的“总载体”完全承载和具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业阶段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养成的功用。

(二)总载体与课程

车模分载体由普通钢材和常用非金属材料制成,除用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制作进行技能训练外,也是生产线分载体的生产对象———对车模自动装配。车模分载体用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零件手工制作、机械制造、零部件装配、工程测量及公差配合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反过来,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可以重新设计并制作出新的车模,达到一般训练不能起到的作用。生产线是一整机电一体化设备,是机械技术、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实际应用的产品,囊括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绝大部分技术应用。生产线分载体可以进行机械装配工艺、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另外,可以通过改变装配工艺,在生产线上增加相应的技术应用,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完成相同产品功能等方式,拓展学生能力训练。

(三)“总载体”的教学适用

该生产线设备具有产品特征,其功能最终在学生手中实现。除少量零部件及构成用于技术技能训练需要重新加工制作外,绝大多数零部件及构成都可以重复利用,以控制教学成本。在教学和生产同步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按结构构成分解的各层级载体均对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课程或情境的学习训练任务,教学过程和“总载体”生产制作过程协调且同步进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学生从零件制作的基本技能训练开始,逐渐完成单元、单元组合技术技能学习训练,综合应用技术技能的训练,最终达成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岗位能力。生产线产品的实现,意味着学生专业学习训练的完成。

四、在“总载体”平台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的特殊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采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是十分适合的。可以通过车模、汽车模拟装配生产线所组成的“总载体”,将对应的课程进行融合,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整合排序,构建起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要点

从人才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上分析,可以将基于“总载体”设计的课程体系层次分为:专业认知阶段、基本技能阶段、技术技能阶段、综合应用阶段等四个层次(见表1)。这种将能力和素质在层次上的区分,有利于从专项能力出发,进行课程的划分、排序和课程体系的架构、组合,符合在“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及实施的基本原则。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使其从进校就直接进入到相应专业技能理解之中。在专业技术认知阶段,引入“总载体”进行相应教学,直观、清晰,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往往是十分重要的。

(二)基于“总载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模拟装配生产线“总载体”的车模分载体、生产线分载体的结构、功用,经过生产线、车模与课程的对接、融合形成“新课程”,由此建立起“基于汽车装配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在表中的课程深入开发时,课程设计或情境任务规划已经使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产生了变化,因为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提出的,并经过“总载体”与课程融合和课程目标要求反作用于“总载体”的结果。该课程系列基本涵盖了以生产线安装、调试和应用岗位的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并适合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行业领域里的就业需要。

(三)“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实施关键措施

设置专周。考虑到在“总载体”产品功能的特殊性,应当安排“特别训练学习专周”。该专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实训或毕业设计,是以子载体、分载体、总载体为教学对象的综合能力训练,也是学生完成载体工程制作任务的必要环节。在表2中的每学期适当的时间,设置相应的专周,并作为主要的课程,纳入整体课程体系之中。专业化教材编制。实施“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需要编纂全面的易于指导实际操作的教材,应汇集教学资料、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编制具有高度专业性教材———《总载体技术手册》和《总载体教与学指导书》等。教学资源配置。“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及实施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能够顺利高效施行,还应该优化配置教学设施、实验实训条件等教学资源,组建合适的师资团队,建立起围绕“总载体”生产制作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等,这才能综合有效地实行人才培养。

五、结束语

基于“总载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是适合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手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通过“总载体”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切实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处理具体工程技术问题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申爱民.试析高职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岗位导向型”模式[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6.

实训成功总结篇(10)

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得国破山河碎,当时越王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因此而泄气,相反地,他以此为教训,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出入舔尝,最后打败了吴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说明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英国一位有名的化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得到的。”一语道破了成功与失败的必然联系。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受到挫折。就如诺贝尔,他为了发明火药,做了几百次实验;再如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不知是经过多少次失败,花了多少时间;再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再如……因此,凡是科学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无不经历过失败,科学研究实际是一个不断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过程。

失败与成功是并存于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如果不经过屡次摔倒后,他能平稳地走起路来吗?所以说,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成功也就无所谓失败,失败是成功的先导。当然,这不是说不要去防止,避免不必要的失败,关键在于失败后总结失败教训,紧记教训,迈出成功的步伐。

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得国破山河碎,当时越王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因此而泄气,相反地,他以此为教训,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出入舔尝,最后打败了吴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说明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英国一位有名的化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得到的。”一语道破了成功与失败的必然联系。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受到挫折。就如诺贝尔,他为了发明火药,做了几百次实验;再如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不知是经过多少次失败,花了多少时间;再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再如……因此,凡是科学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无不经历过失败,科学研究实际是一个不断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过程。

失败与成功是并存于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如果不经过屡次摔倒后,他能平稳地走起路来吗?所以说,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成功也就无所谓失败,失败是成功的先导。当然,这不是说不要去防止,避免不必要的失败,关键在于失败后总结失败教训,紧记教训,迈出成功的步伐。

上一篇: 林场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汇报演出主持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