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8 22:57:11

接口技术论文

接口技术论文篇(1)

MSP430超低功耗微处理器是TI公司推出的一种新型单片机。它具有16位精简指令结构,内含12位快速ADC/SlopeADC,内含60K字节FLASHROM,2K字节RAM,片内资源丰富,有ADC、PWM、若干TIME、串行口、WATCHDOG、比较器、模拟信号,有多种省电模式,功耗特别小,一颗电池可工作10年。开发简单,仿真器价格低廉,不需昂贵的编程器。

MSP430其特点有:1.8V~3.6V低电压供电;高效16位RISCCPU可以确保任务的快速执行,缩短了工作时间,大多数指令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里完成;6微秒的快速启动时间可以延长待机时间并使启动更加迅速,降低了电池的功耗。MSP430产品系列可以提供多种存储器选择,简化了各类应用中MSP430的设计;ESD保护,抗干扰力特强。与其它微控制器相比,带Flash的微控制器可以将功耗降低为原来1/5,既缩小了线路板空间又降低了系统成本。

MSP430具有如此多的优点,可以预测在今后会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仍有许多5V电池的逻辑器件和数字器件在使用,因此在许多设计中3V(含3.3V)逻辑系统和5V逻辑系统共存,而且不同的电源电压在同一电路板中混用。随着更低电压标准的引进,不同电源电压逻辑器件间的接口问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本文讨论MSP430与单片机中最常用的LSTTL电路、CMOS电路及计算机HCMOS电路的3V和5V系统中逻辑器件间的接口方法。理解这些方法可避免不同电压的逻辑器件接口时出现问题,保证所设计的电路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1逻辑电平不同,接口时出现的问题

在混合电压系统中,不同电源电压的逻辑器件相互接口时会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是加到输入和输出引脚上的最大允许电压的限制问题;第二是两个电源间电流的互串问题;第三是必须满足的输入转换门限电平问题。器件对加到输入脚或输出脚的电压通常是有限制的。这些引脚有二极管或分离元件接到Vcc。如果接入的电压过高,电流将会通过二极管或分离元件流向电源。例如3V器件的输入端接上5V信号,则5V电源将会向3V电源充电,持续的电流将会损坏二极管和电路元件。在等待或掉电方式时,3V电源降落到0V,大电流将流到地,这使总线上的高电平电压被下拉到地。这些情况将引起数据丢失和元件损坏。必须注意的:不管是在3V的工作状态或是0V的等状态都不允许电流直接流向Vcc。另外用5V的器件来驱动3V的器件有很多不同情况,各种电路间的转换电平也存在不同情况。驱动器必须满足接收器的输入转换电平,并要有足够的容限保证不损坏电路元件。

2可用5V容限输入的3V逻辑器件

3V的逻辑器件可以有5V输入容限的器件有LVC、LVT、ALVT、LCX、LVX、LPT和FCT3等系列。此外,还有不带总线保持输入的飞利浦ALVC也是5V容限。

2.1ESD保护电路

3V器件可以有5V的输入容限。一般数字电路的输入端都有一个静电放电(ESD)保护电路。如图1(a)所示,传统的CMOS电路通过接地的二极管D1、D2对负向高电压限幅实现保护,正向高是则由二极管D3箝位。这种电路为了防止电流流向Vcc电源,最大输入电压被限制在Vcc+0.5V。对Vcc为3V的器件来说,当输入端直接与大多数5V器件输出端接口时允许的输入电压太低大多数3V系统加到输入端的电压可达3.6V以上。有些3V系统可以使用两个MOS场效应管或晶体管T1、T2代替二极管D1、D2,如图1(b)所示。T1、T2的作用相当于快速剂纳二极管对高电压限幅。由于去掉了接到Vcc的二极管D3,因此最大输入电压不受Vcc的限制。典型情况下,这种电路的击穿电压在7~10V之间,因此可以适合任何5V系统的输入电压。

由上述分析可知,改进后具有ESD保护电路的3V系统的输入端可以与5V系统的输出端接口。

2.2总线保护电路

总线保护电路就是有一个MOS场效应管用作上拉或下拉器件,在输入端浮空(高阻)的情况下保护输入端处于最后有效的逻辑电平。图2(a)中的电路为一LVC器件总线保护电路,采取改进措施而使其输入端具有5V的容限。其基本原理如下:P沟道MOS场效应管具有一个内在的寄生二极管,它连接在漏极和衬底之间,通常源极与衬底是连在一起的,这就限制了输入电压不能高于Vcc+0.5V。现在的措施是用常闭接点S1将源极与衬底相连,当输入端电压比Vcc高0.5V时,比较器使S2闭合,S1断开,输入端电流不会通过二极管流向Vcc而使输入具有5V的容限。图2(b)是LVT和LAVT器件总线保持电路的例子。这种电路用了一个串联的肖特基二极管D,消除了从输入到Vcc的电流通路,从而可以承受5V输入电压。对于3V的总体保持LVC、LVT和ALVT系列器件可以承受5V的输入电压。但对于3V的ALVC、VCX等系列器件则不能,它们的输入电压被限制在Vcc+0.5V。

图3是用于3VCMOS器件输出电路的简化形式。当输出端电压高于Vcc+0.5V(二极管压降)时,P沟道MOS场效应管的内部二极管会形成一条从输出端到Vcc的电流通路。这种电路在与5V器件相接时需要加保护电路。

图4是一种带保护电路的CMOS器件输出电路。当输出端电压高于Vcc时,比较器使S1开路,S2闭合,电流通路消失。这样在三态方式时就能与5V器件相接。

2.3biCMOS输出电路

LVT和ALVT器件的biCMOS输出电路如图5所示。它用双极NPN晶体管和CMOS场效应管来获得输出电压摆幅达到电源电压的要求。电流不会通过NPN双极晶体管回流到Vcc,但在P沟道MOS场效应管中的内在二极管仍然会形成一条从输出端到Vcc的电流通路(为了简化,图5中没有画出该二极管)。因此这种电路不能接高于Vcc的电压。

对图5电路所加的保护电路如图6所示。增加了反向偏置的肖特基二极管,用以防止电流从输出端流到Vcc。图6中的输出端与5V驱动器共用一条总线。在三态方式时,电路可以得到保护。当出现总线争夺即两个驱动器都以高电平驱动总线时,比较器将P沟道MOS场效应管断开。当3V器件处于等待方式而3V电源为0时,比较器和肖特基二极管可以起保护作用。

3接口电路的有关参数

了解了3V器件为什么具有5V容限后,在MSP430与LSTTL、HCMOS、CMOS电路实现相互联接之间,要先了解各种电路和器件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各种电路和器件参数

参数

电路电源电压范围输入电平输出电平

V(V)VIH(V)VIL(V)VOH(V)VOL(V)

LSTTL4.5~5.520.82.70.4

CMOS3~18(取Vcc=5)3.51.54.50.5

HCMOS2~63.515.20.4

MSP4301.83.60.8Vcc0.2VccVcc-0.60.6

ALVT系列3.3或2.51.70.82.00.2~0.55

LVC系列1.65~5.50.7Vcc0.3Vcc2.7~5.50.1~0.55

4接口实现

不同电源电压的逻辑器件相互接口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逻辑信号电平的配合问题,就是前级电路输出的电平要满足后级电路对输入电平的要求。此外还有负载电流的配合问题,即前级电路的输出电流应大于后级电路对输入电流的要求,同时不应造成器件损坏。还有就是在高速或有严重干扰的场合,必须考虑接口对系统和抗干扰性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这里主要讨论逻辑信号电平的配合问题。因为对于负载电流配合问题只是一个带负载能力。而抗干扰问题则用本文中提到的方法都可以忽略。

4.1LSTTL-MSP430

如表1所示,LSTTL电路的高电平输出电压VOH约为2.7V,MSP430的高电平输入约为0.8VCC,LSTTL电路的低电平输出电压VOL约为0.4V,MSP430的低电平输入电压VIL的0.2VCC。如果0.8Vcc小于2.7V且0.2Vcc大于0.4V时,不存在逻辑信号电平的配合问题,可以直接连接。如果0.8Vcc大于2.7V或0.2Vcc小于0.4V时,就出现了逻辑信号电平的配合问题。为了增大LSTTL电路的输出高电平,利用TI公司的LVC系列。从表1中可以看到LVC系列产品的高电平输出电压和低电平输出电压都符合要求。

4.2CMOS-MSP430

在接口时使CMOS和MSP430使用同一电源,例如3V电源可以直接驱动。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则根据1表,通过ALVT系列的器件就可以实现CMOS驱动MSP430。

4.3HCMOS-MSP430

同上述CMOS分析一样,同样选用ALVT来驱动MSP430。

4.4MSP430驱动LSTTL、CMOS和HCMOS

MSP430的输出引脚(P0.x、P1.x、P2.x、P3.x、P4.x、Oy)都有规定的外接电阻。外接电阻的大小取决于电源电压Vcc的大小。如果输出电流比规定的要大,就需要输出驱动器。图7所示为限制MSP430输出电流的电阻最小值。设计以Vcc=3V,通过这些器件可以驱动需要大电流的LSTTL、HCMOS和CMOS电路接口。

5两种电平移位器件

5.1双电源电平移位器74LVC4245

74LC4245是一种双电源的电平移位器,如图8所示。5V端用5V电源作为Vcc(A),而3V端则用3V作为Vcc(B)。它的功能类似于常用的收发器74LVC245,所不同的是用两个电源而不是一个电源。74LVS4245的电平移位在其内部进行。双电源能保证两边端口的输出摆幅都能达到满电源幅值,并且有很好的噪声抑制性能。因此该器件用来驱动5VCMOS器件是很理想的。缺点是增加了功耗。

接口技术论文篇(2)

(1)行电平转换和功率放大。一般微机的I/O芯片都是TTL电平,而控制设备则不一定,因此必须进行电平转换;另外,在大负载时还需要进行功率放大;

(2)抗干扰隔离。为防止干扰信号的串入,可以使用光电耦合器、脉冲变压器或继电器等把微机系统和控制设备在电器上加以隔离;

(3)进行A/D或D/A转换。当被控对象的检测和控制信号为模拟量时,必须在微机系统和被控对象之间设置A/D和D/A转换电路,以保证微机所处理的数字量与被控的模拟量之间的匹配。

1、模拟信号输入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反映被控对象运行状态信号是传感器或变送器的输出信号,通常这些输出信号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如位置检测用的差动变压器、温度检测用的热偶电阻、温敏电阻、转速检测用的测速发电机等)计算机要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必须获得反映系统运行的状态信号,而计算机只能接受数字信号,要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就应将模拟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接口——模拟信号输入接口。

2、模拟信号输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控制生产过程执行器的信号通常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如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直流电动机调速器、滑差电动机调速器等。而计算机只能输出数字信号,并通过运算产生控制信号,达到控制生产过程的目的,应有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电信号的接口——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任务是把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以便驱动相应的执行器,达到控制对象的目的。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一般由控制接口、数字模拟信号转换器、多路模拟开关和功率放大器几部分构成。

3、开关信号通道接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系统中,需要经常处理一类最基本的输入/输出信号,即数字量(开关量)信号包括:开关的闭合与断开;指示灯的亮与灭;继电器或接触器的吸合与释放;电动机的启动与停止;阀门的打开与关闭等。这些信号的共同特征是以二进制的逻辑“1”和“0”出现的。在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中,对应二进制数码的每一位都可以代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状态,此状态作为控制依据。

(1)输入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入通道接口的任务是将来自控制过程的开关信号、逻辑电平信号以及一些系统设置开关信号传送给计算机。这些信号实质是一种电平各异的数字信号,所以开关信号输入通道又称为数字输入通道(DI)。由于开关信号只有两种逻辑状态“ON”和“OFF”或数字信号“1”和“0”,但是其电平一般与计算机的数字电平不相同,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口只需考虑逻辑电平的变换以及过程噪声隔离等设计问题,它主要由输入缓冲器、电平隔离与转换电路和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2)输出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出通道的作用是将计算机通过逻辑运算处理后的开关信号传递给开关执行器(如继电器或报警指示器)。它实质是逻辑数字的输出通道,又称为数字输出通道(DO)。DO通道接口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内部与外部公共地隔离和驱动开关执行器的功率。开关量输出通道接口主要由输出锁存器、驱动器和输出口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二、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是操作者与机电系统(主要是控制微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按照信息的传递方向,可以分为输入与输出接口两大类。机电系统通过输出接口向操作者显示系统的各种状态、运行参数及结果等信息;另一方面,操作者通过输入接口向机电系统输入各种控制命令,干预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1、输入接口。

(1)拨盘输入接口。拨盘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输入设备,若系统需要输入少量的参数,如修正系数、控制目标等,采用拨盘较为方便,这种方式具有保持性。拨盘的种类很多,作为人机接口使用最方便的是十进制输入、BCD码输出的BCD码拨盘。BCD码拨盘可直接与控制微机的并行口或扩展口相连,以BCD码形式输入信息。

(2)键盘输入接口。键盘是一组按键集合,向计算机提供被按键的代码。常用的键盘有:

1)编码键盘,自动提供被按键的编码(如ASCII码或二进制码);

2)非编码键盘,仅仅简单地提供按键的通或断(“0”或“1”电位),而按键的扫描和识别,则由设计的键盘程序来实现。前者使用方便,但结构复杂,成本高;后者电路简单,便于设计。

2、输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发光二极管显示器(LED)是典型的输出设备,由于LED显示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靠性高、寿命长、价格便宜,因此使用广泛。常用的LED显示器有7段发光二极管和点阵式LED显示器。7段LED显示器原理很简单,是同名管脚上所加电平高低来控制发光二极管是否点亮而显示不同字形的。点阵式LED显示器一般用来显示复杂符号、字母及表格等,在大屏幕显示及智能化仪器中有广泛应用。

结语:

接口技术是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接口问题,使系统中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和转换更加顺畅,使系统各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接口技术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接口技术的研究也必然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就是根据功能要求选择了各部分后所进行的接口设计。接口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性能,以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接口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费仁元,张慧慧,郑刚。机电接口技术的内涵和发展。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4)

接口技术论文篇(3)

首先,机电接口被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能够作为模拟信号的输入接口而存在,通常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对于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信号的传递是由传感器或者变送器负责,而接收并且模拟机械系统的输出信号的则是机电接口。其原因是由于运行状态的信号多为模拟的电压或者电流信号,而电子系统对这些信号无法做到有效的识别和控制,只有通过机电接口对这些信号进行接收以及模拟,才能通过电子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有效的分辨,达到将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两者有效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目的。其次,机电接口被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能够作为模拟信号的输出接口而存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过程中,不仅电子系统对于机械系统的输出信号无法有效的识别和控制,机械系统对于直接由电子系统的输出信号也无法做到有效的识别和控制,智能有机电接口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连接,机电接口能够对计算机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机械系统能够识别的模拟电压信号或者模拟电流信号,帮助电子系统实现对机械系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控制,完成机电一体化系统正常运行的目的。最后,机电接口能够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开关信号通道接口而存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有效运转过程中,不仅要对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的实时连接做好接口设置工作,还有许多需要需要处理的开关闭合和断开信号、指示灯的显示与熄灭信号、继电器和接触器的吸合与释放信号等等需要处理,这些信号的模拟、输入以及输出同样需要用到机电接口。因此机电接口也能够作为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开关信号的正常运转的开关信号通道接口而存在。

2人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运用

人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负责将技术人员的指令翻译成相关的信号输送到机电系统中,进行控制指令与动作指令之间的信息交换,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在工作人员的控制和管理下正常运转。因此人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运用主要是作为拔盘输入接口、键盘输入接口以及键盘输出接口而存在。其中拨盘输入接口的功能主要是负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系统参数的修正与控制作用,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诸多参数信息完成相关的调整工作,而键盘输入接口则是作为向电子技系统中的计算机键盘输入和输出接口而存在,其能够帮助电子系统中计算机与键盘之间的有效连接,其中电子系统的键盘又可以分为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两者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然而总体都能够满足电子系统中计算机正常运转的诸多功能上的要求。

接口技术论文篇(4)

本文分析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对于制定科学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引资策略和发展战略,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回顾

1. 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与FDI。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主要是指一国高新技术产品在设计研发、生产、贸易、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开拓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能力、赢利能力。近十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FDI起了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从产业内部来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而FDI尤其是跨国公司FDI中最核心的垄断优势和竞争优势就是技术优势,因此,通过FDI在我国的技术溢出和示范效应,可以有效地避开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水平的进步;另外FDI提高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人力资本水平,这都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第二,从产业外部来说,一方面,FDI促进了我国制造业、服务业等与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高效的支撑服务体系;另一方面,FDI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世界生产和营销体系,有力于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

2. 目前单独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研究FDI对这一特定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的文献还不是很多,且偏重于理论研究。但考察FDI对东道国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了不少的研究。

邓宁(1958)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对在英国技术水平较高的制造业领域投资的美国公司的作用的研究表明,FDI提高了东道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日本学者小岛清(20世纪70年代末)认为,FDI对东道国的外贸存在创造和补充效应,能更好地推动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该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格拉汉姆和克鲁格曼(1993)也提出了外国投资对于东道国出口有显著的带动作用。Brenton & Mauro(1998)、Mohammed.Ishaq(1999)、Ganor Hunya(2002)等学者均做了类似研究,研究结果通常都认为FDI最终提升了东道国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很多理论和实证研究。唐晓宁、葛顺奇研究跨国公司FDI对出口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得出无论是初级产品、服务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跨过公司FDI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的幅度更为明显,出口竞争力逐年加强。从理论上论证了FDI对促进发展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江小涓(2002)通过FDI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FDI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加了我国产品出口份额,优化了产品出口结构。杨丹辉(2004)从出口规模扩大、出口结构升级的角度对FDI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作用作了实证分析,并指出外资的进入导致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弱化。蔡茂森、顾敏芬(2005)通过研究FDI对我国贸易增长的作用,得出FDI存在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增长源泉。

虽然国内外学者较FDI对一国产业出口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并得出了相关结论,但在具体到高新技术产业时,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则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就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

二、 FDI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协整理论是一种新的建模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模型建模理论的重大发展。它首先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然后找出非平稳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评价出口竞争力的方法指标有很多,本文使用修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TC)代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水平。贸易竞争力指数TC=(Xi-Mi)/(Xi+Mi),其中,Xi代表i产品的出口额,Mi代表i产品的进口额,贸易竞争力的取值范围是-1≤TC≤1,如果TC小于0,即出口小于进口,反映对i产品该国是一个净进口国,i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弱;反之,则说明i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由于贸易竞争力指数有可能是负数,为方便后面对数计算,本文采用修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TC,即TTC=1+TC,修正后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TTC≤1。计算贸易竞争力指数所需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是以美元为单位的每年进出口值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额直接以每年流量计算,并以美元为单位。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取自1991年~2005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stats.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科技发展和技术贸易司(kjs.mofcom.gov.cn/bn/bn.html),整理综合所得。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保证序列的平稳性,对FDI和修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TC两个变量取对数,这样取对数后的变量对原方程的解释程度不会产生影响。变量的对数形式分别分:LNTTC、LNFDI。(具体统计数据及计算结果略)

表1给出了LNTTC和LNFDI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表1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强。但并不表示它们之间一定具有因果关系,因此,下面用协整、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表1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表

注:本表统计结果由EViews5.1软件算得,下同。

2. 平稳性检验。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以序列的平稳为前提,而事实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所涉及的变量往往是非平稳的。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或自协方差函数随时间而改变,则这个序列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稳定关系的一个必要过程。几乎所有的表示绝对量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因此有必要先作单位根检验,然后再决定是否要进行协整检验。这里我们基于Dickey and Fuller(1979、1981)对单位根的研究,运用ADF检验法对两变量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注:(1)检验形式中,c为常数项,t为趋势项,k为滞后期阶数;(2)*表示显著水平为10%的临界值,**表示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表示显著水平为1%的临界值,下同;(3)滞后期k的选择标准是以AIC和SC值最小为准则。

由表2可见,变量LNTTC、LNFDI的水平序列都是一阶单整I(1),不能使用传统的经济计量学理论来建立模型。因此,我们可以使用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来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动态关系。

3. 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他们的某种线形组合却表示出平稳性,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性,即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分析。由于变量LNTTC、LNFDI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用OLS法进行回归,消除自相关性的影响后,得到协整回归方程如下:

由上式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且不存在序列相关和异方差。若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模型估计式的残差序列应该具有平稳性。计算OLS估计的残差为:

E=LNTTCt+6.629 198-2.418 024LNFDIt+0.0755 52AR(2)

对残差序列E做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残差序列E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3可知,E的ADF检验值-3.275 946小于1%显著水平的临界值-2.771 926,因此E为平稳序列。这表明LNTTC、LNFDI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且是唯一的。协整关系所对应的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式为上面(1)式所示。(1)式方程所表示的变量LNTTC、LNFDI在长期具有明确的现实经济意义。它说明,在长期中,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将提高大约2.4个单位,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作用显著。

4. 误差修正模型。根据格兰杰定理,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一定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存在,反映短期调节行为。所以我们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如下:

模型(2)的实际值和拟合值得拟合效果较好,残差项基本上在1个正负标准差范围之内,模型拟合效果图如图1所示。

误差修正模型(2)式中的误差修正项Et-1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模型(2)反映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受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短期波动规律,即二者短期动态关系是,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每变动1个单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将同向变动1.48个单位。这个数值比长期协整方程中的系数值要小,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长期影响更为显著。Et-1的系数为0.991 772,说明长期均衡趋势误差校正项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的调整幅度约为99.2%,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

图1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图

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由于经济意义表明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因此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在协整的基础上,对FDI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4所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当滞后期为2期时,LNFDI和LNTTC互为因果。即:滞后期为2时,FDI的流入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提高的Granger原因,同时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也是FDI流入的Granger原因,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互相影响。

三、 结论及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在长期中,FDI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十分显著;在短期中,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得影响不如长期显著;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FDI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之间并非简单单项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促进的因果关系。

虽然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但仍没有达到期望水平,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国际分工层次上,目前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仍以增值率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其次,从贸易主体角度,高新技术产品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大部分被三资企业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主导,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不强,出口依赖较重;最后,从技术扩散角度,外商的技术保密性仍然很强,对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的溢出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创造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技术外溢和国内竞争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越激烈,外资才越有可能引入并转移先进技术。很多实践经验也表明,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是促进外商直接投资转移先进技术的有效手段。因此,政府加大力度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并加大对基础设施、关联产业等辅助环境的改善。

2. 加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其技术外溢效应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教学机构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二是加强本地配套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力量提高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三是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地科研机构在基础技术、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四要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便于研发成果的扩散。

3. 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注重吸收消化创新。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出口规模和数量的扩大也不代表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在未来注重大量吸引技术含量高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自身的消化与吸收,通过与外资的学习与竞争,促进我国高新技术自身的创新与进步,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最终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增加出口规模。

4. 重点扶植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壮大,才是未来我国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也是解决过分依赖三资企业出口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加大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植,引导和组织对外资中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企业自身也应该注重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开发自主核心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真正实现“中国创造”,而不仅仅是“中国制造”。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接口技术论文篇(5)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对技能要求全面,使得学习者备感困难。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弱,传统教学方式必然造成学生听不懂,跟不上,进而厌学。面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图就高职特色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作一探索。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

单片微型计算机因其具有集成度高、运算速度快、体积小、运行可靠、价格低等特点而在过程控制、数据采集、机电一体化产品、家用电器、智能化仪表和网络技术中得到大量使用。国内高校、中专、高级技工学校都相继在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工业自动控制、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电工电力电子、电子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把掌握单片机技术作为招聘技术人员的标准之一。

高职院校中,由于学制限制,学时少,不少院校和专业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也作为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第二次认识和启蒙教育,因此该课程显得更为重要。学生一般都要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完成对计算机的初步认识和基本操作的学习。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的硬件训练,将对计算机应用的理解和学习造成障碍。《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集成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并且包含单片机技术本身的知识体系。单片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弄清单片机的一个概念,往往要牵扯到更多的新概念。因此在学习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困惑和吃力。

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中必须强化基础、注重应用,进行模块化教学。同时要把握好教学与培训、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关系。教学与培训是有区分的:教学是强调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培训则是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短期强化训练,尽快上手,进入角色。教学必须由易到难,符合认知规律。教学内容既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又必须相对稳定。单片机基础知识相对稳定,而接口芯片的发展则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单片机作为一门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必然是以实验为主的课程。

教学中应先给学生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和学习脉络,让学生在任何时候对基本知识的把握都是清晰和完整的。学习单片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学习一遍难以完全掌握,而且这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单片机硬件结构。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接口技术及接口芯片的讲解和使用可简可繁、可多可少。有条件的情况下,相关专业应开设专门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技能培训课程。一般专业也要充实实验教学,开足基础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在单片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努力走“实践―理论―再实践”之路。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通过理论教学以及实验和实训的有机配合完成教学目标。

3P教学法3P的概念是指原理(Principle)、实践(Practice)和产品(Product)的三者合一,是“教、学、做合一”的具体应用,将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产品制作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重点,以掌握知识和技能、制作产品为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学用一致,知能并举”的教育思想。在单片机教学中,这种教学法是非常值得提倡,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教师可在上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准备的实例材料,形成一定的看法,做好实例讨论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中,针对实例出现的问题,教师组织全班讨论,由学生找出解决的方法,做出辨析;最后教师作简短的点评或补充性、提高性的总结。

上好每一堂课,注重教学设计

要提倡学生参与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准备专业技术内容,更要研究教法,即如何利用“项目”、“实例”、“问题”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程度,这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种方法:(1)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划分教学单元,按照一体化原则进行设计。(2)确定每个单元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3)选定每个单元课程单项实训项目,以实例贯彻单元教学之中。(4)确定演示、实验、实训、实习等内容。(5)引入案例,问题驱动,操作演示,展开知识,讨论问题,总结提高。(6)板书演示,示范操作。(7)自查课程目标、层次、进度、信息量等。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接口技术论文篇(6)

本文分析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对于制定科学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引资策略和发展战略,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回顾

1. 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与FDI。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主要是指一国高新技术产品在设计研发、生产、贸易、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开拓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能力、赢利能力。近十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FDI起了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从产业内部来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而FDI尤其是跨国公司FDI中最核心的垄断优势和竞争优势就是技术优势,因此,通过FDI在我国的技术溢出和示范效应,可以有效地避开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水平的进步;另外FDI提高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人力资本水平,这都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第二,从产业外部来说,一方面,FDI促进了我国制造业、服务业等与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高效的支撑服务体系;另一方面,FDI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世界生产和营销体系,有力于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

2. 目前单独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研究FDI对这一特定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的文献还不是很多,且偏重于理论研究。但考察FDI对东道国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了不少的研究。

邓宁(1958)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对在英国技术水平较高的制造业领域投资的美国公司的作用的研究表明,FDI提高了东道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日本学者小岛清(20世纪70年代末)认为,FDI对东道国的外贸存在创造和补充效应,能更好地推动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该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格拉汉姆和克鲁格曼(1993)也提出了外国投资对于东道国出口有显著的带动作用。Brenton & Mauro(1998)、Mohammed.Ishaq(1999)、Ganor Hunya(2002)等学者均做了类似研究,研究结果通常都认为FDI最终提升了东道国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很多理论和实证研究。唐晓宁、葛顺奇研究跨国公司FDI对出口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得出无论是初级产品、服务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跨过公司FDI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的幅度更为明显,出口竞争力逐年加强。从理论上论证了FDI对促进发展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江小涓(2002)通过FDI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FDI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加了我国产品出口份额,优化了产品出口结构。杨丹辉(2004)从出口规模扩大、出口结构升级的角度对FDI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作用作了实证分析,并指出外资的进入导致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弱化。蔡茂森、顾敏芬(2005)通过研究FDI对我国贸易增长的作用,得出FDI存在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增长源泉。

虽然国内外学者较FDI对一国产业出口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并得出了相关结论,但在具体到高新技术产业时,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则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就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

二、 FDI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协整理论是一种新的建模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模型建模理论的重大发展。它首先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然后找出非平稳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评价出口竞争力的方法指标有很多,本文使用修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TC)代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水平。贸易竞争力指数TC=(Xi-Mi)/(Xi+Mi),其中,Xi代表i产品的出口额,Mi代表i产品的进口额,贸易竞争力的取值范围是-1≤TC≤1,如果TC小于0,即出口小于进口,反映对i产品该国是一个净进口国,i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弱;反之,则说明i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由于贸易竞争力指数有可能是负数,为方便后面对数计算,本文采用修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TC,即TTC=1+TC,修正后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TTC≤1。计算贸易竞争力指数所需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是以美元为单位的每年进出口值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额直接以每年流量计算,并以美元为单位。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取自1991年~2005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stats.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科技发展和技术贸易司(http://kjs.mofcom.gov.cn/bn/bn.html),整理综合所得。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保证序列的平稳性,对FDI和修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TC两个变量取对数,这样取对数后的变量对原方程的解释程度不会产生影响。变量的对数形式分别分:LNTTC、LNFDI。(具体统计数据及计算结果略)

表1给出了LNTTC和LNFDI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表1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强。但并不表示它们之间一定具有因果关系,因此,下面用协整、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表1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表

注:本表统计结果由EViews5.1软件算得,下同。

2. 平稳性检验。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以序列的平稳为前提,而事实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所涉及的变量往往是非平稳的。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或自协方差函数随时间而改变,则这个序列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稳定关系的一个必要过程。几乎所有的表示绝对量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因此有必要先作单位根检验,然后再决定是否要进行协整检验。这里我们基于Dickey and Fuller(1979、1981)对单位根的研究,运用ADF检验法对两变量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注:(1)检验形式中,c为常数项,t为趋势项,k为滞后期阶数;(2)*表示显著水平为10%的临界值,**表示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表示显著水平为1%的临界值,下同;(3)滞后期k的选择标准是以AIC和SC值最小为准则。

由表2可见,变量LNTTC、LNFDI的水平序列都是一阶单整I(1),不能使用传统的经济计量学理论来建立模型。因此,我们可以使用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来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动态关系。

3. 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他们的某种线形组合却表示出平稳性,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性,即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分析。由于变量LNTTC、LNFDI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用OLS法进行回归,消除自相关性的影响后,得到协整回归方程如下:

由上式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且不存在序列相关和异方差。若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模型估计式的残差序列应该具有平稳性。计算OLS估计的残差为:

E=LNTTCt+6.629 198-2.418 024LNFDIt+0.0755 52AR(2)

对残差序列E做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残差序列E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3可知,E的ADF检验值-3.275 946小于1%显著水平的临界值-2.771 926,因此E为平稳序列。这表明LNTTC、LNFDI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且是唯一的。协整关系所对应的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式为上面(1)式所示。(1)式方程所表示的变量LNTTC、LNFDI在长期具有明确的现实经济意义。它说明,在长期中,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将提高大约2.4个单位,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作用显著。

4. 误差修正模型。根据格兰杰定理,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一定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存在,反映短期调节行为。所以我们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如下:

模型(2)的实际值和拟合值得拟合效果较好,残差项基本上在1个正负标准差范围之内,模型拟合效果图如图1所示。

误差修正模型(2)式中的误差修正项Et-1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模型(2)反映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受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短期波动规律,即二者短期动态关系是,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每变动1个单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将同向变动1.48个单位。这个数值比长期协整方程中的系数值要小,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长期影响更为显著。Et-1的系数为0.991 772,说明长期均衡趋势误差校正项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的调整幅度约为99.2%,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

图1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图

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由于经济意义表明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因此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在协整的基础上,对FDI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4所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当滞后期为2期时,LNFDI和LNTTC互为因果。即:滞后期为2时,FDI的流入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提高的Granger原因,同时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也是FDI流入的Granger原因,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互相影响。

三、 结论及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在长期中,FDI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十分显著;在短期中,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得影响不如长期显著;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FDI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之间并非简单单项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促进的因果关系。

虽然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但仍没有达到期望水平,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国际分工层次上,目前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仍以增值率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其次,从贸易主体角度,高新技术产品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大部分被三资企业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主导,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不强,出口依赖较重;最后,从技术扩散角度,外商的技术保密性仍然很强,对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的溢出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创造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技术外溢和国内竞争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越激烈,外资才越有可能引入并转移先进技术。很多实践经验也表明,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是促进外商直接投资转移先进技术的有效手段。因此,政府加大力度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并加大对基础设施、关联产业等辅助环境的改善。

接口技术论文篇(7)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独特的要素组合优势,中国建立了“出口导向型创汇经济”,并创造了贸易增长的奇迹。但是,此种带有浓厚“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愈加明显,特别是持续的贸易顺差不仅使我国遭遇到空间严峻的贸易摩擦,同时严重制约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愈加失衡的状态下,通过更大规模的进口以实现长期内国际收支的均衡,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一个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而注重进口,一个关键内容即在于如何利用进口贸易这一物化型技术扩散渠道间接分享贸易伙伴国r&d的成果。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展开述评,以期对我国如何开展进口贸易有更深的认识。

二、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

自schumpeter(1912)开创性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永动机”以后,技术创新理论及与之相应的技术扩散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得益于本国的r&d投入,同时本国的r&d活动也可以通过对外贸易、fdi、劳务输出、信息交流以及人口迁移等多种途径将本国的r&d成果间接传播到他国,贡献于他国的经济增长(keller,2001)。早期学者对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象描述与分类上。arrow(1962)最早基于外部性的视角解释了技术溢出效应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其基础上,findlay(1978)用“传染理论”来描述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现象,并指出越是开放国家其了解国际市场产品与技术信息的可能性越大,从而从他国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就越大。mansfield & wagner(1981)则将国际间技术溢出按“同级转移”和“纵深转移”的方向将其划分为水平型技术溢出与垂直型技术溢出,而wilkin(1988)根据技术溢出效果进一步将国际间技术溢出区分为了“简单型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两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内生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构建了一个分析技术进步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全新框架。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r&d投入、人力资本、“干中学”等各种内生因素产生的技术进步效应。因此,发展对外贸易如果能有效刺激一国的技术创新活动,或者国外r&d活动能通过贸易渠道间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则其便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增长。在《技术创新与全球经济增长》(1991)一书中,grossman & helpman首次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了开放经济中技术变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通过存在水平差异与垂直差异中间品贸易以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机理:一方面,种类更多的中间贸易品能有效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进口国也不必对新中间贸易品支付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更为专业化的中间贸易品的进口会刺激进口国的学习和模仿,开发出同类甚至更具竞争力的相似产品。

在grossman & helpman研究的基础上,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机制与条件问题。romer(1992)、barro(1995)等人认为更加开放的国家具有更强的接受新思想、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在chuang(1998)建立的关于贸易引致技术学习与模仿进而促进贸易国经济增长收敛的追赶模型中,学习效应的产生与强弱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出口与进口两大技术学习来源的相互作用以及贸易品的特征与属性,二是决定可获技术的贸易伙伴国技术发展水平;vamvakids(1999)等学者重点探讨了机械设备等资本品进口对于促进一国学习新技术的理论机制,并利用跨国数据证实了贸易开放度与制造业占gdp比重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endrick(2

000)则进一步认为劳动者技能与资本品中隐含技术进步存在互补关系,通过使用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品可以增进工人的工作技能。归纳起来,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机制在于:一国可以通过进口贸易接触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与发明,并在相应学习与模仿的过程中增强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本国技术进步的速度。

当然,也有学者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如stokey(1991)就认为,一国产业的成长必须经历自身知识积累与规模经济的过程,鼓励进口、国际竞争的过早放开都将阻碍这一进程的实现,从而导致一国只能生产初级产品。而在young(1991)的研究中,先进国家的技术进步是以强化后进国家的低技术生产模式为前提的,自由贸易会阻碍后进国家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并将其锁定于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除非南北差异比较小,否则南方国家在封闭情况下反而能获得更快发展”。

三、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内生增长理论对于技术进步的强调以及众多学者的理论分析,为后来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进口贸易能有效刺激贸易国技术进步的观点。

已有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一般都通过比较tfp(全要素生产率)对国外r&d的弹性来获得,coe & helpman(1995)对此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coe & helpman在grossman & helpman “创新驱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进口国国内r&d存量、贸易国双边进口比重加权的出口国r&d为自变量,以tfp水平为因变量的经济模型(简称ch模型),首次从实证角度估算了出口国r&d对进口国tfp的影响。通过对相关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其一,进口国tfp的增长不仅依赖于本国的r&d投入,贸易伙伴国的r&d投入也与之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其二,越是开放国家(进口贸易额所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国家),外国r&d投入对其国内tfp影响越强烈,因此小国较之于大国,贸易伙伴国r&d对其tfp影响更加明显。coe & haffmaister(1997)进一步在ch模型中加入了自变量“中等教育水平”,并以机械设备占贸易总额比例加权得到贸易伙伴国的r&d存量,分析了南北贸易中的r&d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南方国家tfp的提高与北方国家r&d投入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而得出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进口贸易分享发达国家r&d成果的结论。 coe 、helpman & haffmaister三人的研究为后来相关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采用进口份额以及资本品占进口份额的比例对出口国r&d加权也成为研究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普遍做法。后续的研究主要是对ch模型的完善与改进,这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因变量的选择与相关数据资料分析的拓展

在对ch模型因变量的选择上,以sjoholm(1996)和engelbrecht(1997)的研究最具代表性。sjoholm将专利引用作为重要指标引入ch模型,并通过研究瑞典企业对于外国专利的引用情况,发现进口贸易对于专利引用具备强解释力,从而证实了进口贸易作为一国技术进步渠道的论断。engelbrecht则在对ch模型的改造中,将人力资本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到模型之中,研究发现虽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最终估计值较之于ch模型有所下降,但贸易伙伴国r&d投入对进口国tfp的影响仍然显著。

而其他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从总量分析拓展到了行业分析以及其他方面。lee(1999)利用加拿大和美国产业部门数据分析了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发现进口贸易对于加拿大所有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均具有贡献作用。eaton & kortum(2001)认为,不仅一国tfp水平提高与资本品进口密切相关,同时其差异与进口资本品价格从而与贸易壁垒也密切相关。在他们的实证分析中,tfp差异的四分之一要归结于资本品价格差异,而价格差异的一半又要归结于贸易壁垒。lee(2001)进一步将进口贸易技术进步效应分解为种类效应与数量效应,并通过对13个oecd国家行业数据的分析得出两大结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中种类效应要强于数量效应;在贸易与fdi 两大技术进步渠道中,与贸易相关的r&d溢出居于主导地位。

(二)如何计算贸易伙伴国的r&d资本存量以及权重的选择问题

在对ch模型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发现贸易伙

国r&d加权权重的处理对于实证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处理方法的差异可能导致结论的完全相反,因此对贸易伙伴国r&d加权权重的合理构造,成为实证分析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的重点之一。

keller(1998)首先对ch模型关于贸易伙伴国r&d的权重处理方法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采用随机生成贸易伙伴国进口份额权重的方法对ch模型的结论进行了重新验证,结果发现采用这一方法仍会有正的技术进步效应产生,即ch模型不能说明通过进口贸易渠道,出口国r&d投入能对进口国tfp产生显著影响。coe(1999)在对ke11er质疑的回应中,认为其方法并不能真正体现随机性,同时在其提出的“真正意义上”的随机进口份额实证分析中,发现ch模型的结论仍然正确。

lichtenberg & lapotterie(1998)指出,ch模型存在权重与指数问题两大缺陷。他们认为,采用进口额乘以贸易伙伴国r&d密度表示的国外r&d对本国的影响,比ch模型中采用的用双边贸易份额乘以贸易伙伴国r&d存量表示的国外r&d对本国的影响,更能降低总和数据的敏感性,因而更能反映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简称lp方法)。而采用lp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ch模型高估了进口贸易对进口国tfp的影响,但采用两种方法得出的最终结论一致。

hejazi & safarian(1999)采用同时考虑贸易份额与fdi对外国r&d存量进行加权的方法重新研究了ch模型,结果发现较之于ch模型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估计值,fdi技术溢出效应系数估计值更高,从而得出fdi技术进步效应可能弱化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结论。

falvey、foster & greenaway(2002)按照技术与知识在接收国是公共物品还是私有物品的假设,对外国r&d加权权数进行了重新构造。在此基础上,他们采用6种方法计算了外国r&d存量,并利用52个发展中国家与5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与知识是私有物品还是公共物品的性质对于接收国而言十分重要,若溢出技术为公共产品,则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尽管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普遍证实,但通过对学者们研究的对比,不同国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差异也较为显著。sjoholm(1999)、griffithetal(2000)、jorge (2002)和francisco(2002)等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技术差距,一般认为技术差距越小,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越是明显,而较大的技术差距会阻碍进口国的学习与追赶;第二是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基础、技术知识积累、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贸易开放度有利于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第三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可以直接地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同时人力资本积累也可增强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第四是地理距离,商品贸易量与贸易国间的地理距离成反向关系,因此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在地理距离作用下也呈现出地区化特征。总体而言,可以将这些因素概括统称为“吸收能力”。

四、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

长期以来,受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理论的影响,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以及出口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而相关进口贸易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传播以及进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以及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上。

(一)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方希桦(2004)等使用1978——2000年我国与“七国集团”的相关数据,采用ch模型的基本方法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通过进口贸易途径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国内r&d投入对我国tfp的提升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黄先海、张云帆(2005)通过将外资依存比例引入ch模型,从而得到了一个包括进口贸易、外向型fdi与内向型fdi三种技术溢出途径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模型。在实证分析中,他们进一步将中国的进口贸易伙伴国分为先进工业国和亚洲国家两类,并利用进口比例与其它相关数据,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国别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进口贸易与fdi对我国tfp提升都具有显著效应,其中fdi所产生效应略大;进口贸易与fdi

i对于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均小于国内r&d投入的影响;在不考虑fdi因素的情况下,通过进口先进工业国产品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要大于从亚洲国家的进口。

李平、钱利(2005)综合考虑了进口贸易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并采用lp方法对进口贸易对我国东、中、西部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都具有正向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大,而fdi却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具有负向影响。

喻美辞、喻春娇(2006)在运用lp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力资本要素加入其计量分析模型,在采用g-7国家和我国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中,无论是国外r&d还是国内r&d都能有效促进我国tfp的提高。

朱钟棣、李小平(2006)采用falvey、faster和greenaway计算国外r&d资本存量的6种方法,并运用我国32个工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行业分析,结果显示进口贸易是促进我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机制的研究

李平(1999)在对技术进步的途径进行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认为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吸收能力与其对外贸易的规模、模式以及收益会产生互动效应,技术创新与技术吸收既是对外贸易的前提,也是对外贸易的结果。

岳昌君(2000)、孙兆刚(2005)等学者指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机制主要由干中学、示范、传染、竞争四个组成部分构成;同时,他们还从进口品结构角度分析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一国在国际市场上不仅可以购买先进的最终资本品与消费品,而且还可在国际贸易分工不断细化的条件下,通过进口高质量的中间品来提升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

郭晶(2005)则在对进出口贸易互动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机制问题。在其研究中,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通过对国内稀缺资源与国外先进技术的直接引进,使出口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其二是通过进口贸易间接获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并在“干中学”过程中完成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掌握、吸收和消化,从而以较低成本完成本国的技术积累。通过进出口的相互作用机制,既可促进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协调发展,又可形成充分吸收国际技术溢出的机制。

(三)关于影响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因素研究

从当前国内的相关文献来看,主要将人力资本作为制约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核心因素来研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黄先海(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人力资本虽然对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却可通过强化一国的创新能力与技术溢出吸收能力间接提升一国tfp水平。而彭水军(2005)等人则综合考虑了人力资本积累、贸易开放度、技术水平差距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对一国技术吸收能力与经济产出的影响,并通过构建中间品种类扩张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与适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增强一国的技术吸收能力,而贸易开放度、技术差距对于tfp水平的影响则不确定。

陈涛涛(2003)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将企业规模差距、资本密集度差距以及技术差距作为影响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因素予以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当国内企业的这些能力因素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小时,技术溢出能够得到有效吸收。

卢健(1998)、杜兰英(2002)、李平(2005)等更加全面地从内外部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发挥的限制因素。从外因来看,为了维护自身技术垄断的优势,发达国家往往通过立法、贸易壁垒等多种形式限制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致使欠发达国家无法获取行业核心技术;同时,当发达国家企业发现欠发达进口国同类生产商可能成为其潜在竞争对手时,其也会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技术的扩散或降低技术扩散的速度。而从内因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研发投入少、市场机制与知识产权等制度的不完善等限制因素,通过进口贸易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结论

(一)更加注重进口贸易的溢出进步效应是我国获取贸易动态收益的必然选择

无论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普遍证实了进口贸易对于一国tfp的促进作用,而有效吸收对外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于

前我国经济增长更具现实意义: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失衡愈加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进口贸易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并以此提高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成为我国贸易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加强国内r&d投入与人力资本积累是有效吸收技术溢出的关键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回顾,一国能否有效吸收进口贸易所产生的技术溢出,取决于贸易开放度高低、国内r&d投入、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差距、制度保障等诸多“能力因素”,而其中本国r&d投入与人力资本积累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重视以本国r&d投入与人力资本积累为中心的一系列“能力因素”的建设,最终形成“因能力增强而取得更强能力”的良性机制。

(三)注意现代国际分工形态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避免成为发达国家全球“技术分配”的附庸

当前,由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市场需求层次的“质量差距”,我国必须通过大规模进口机械设备、高质量中间品来实现出口的顺利进行。在此种“进口引致型出口”的贸易范式下,一定要注重对行业核心技术的吸收和掌握,避免比较优势的“锁定效应”及其动态转化能力的丧失,从而避免成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分配”掌控全球经济的附庸。

参考文献:

[1]岳金桂.基于进口与fdi传导机制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

[2]仇怡.中国基于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d],2005.

[3]李小平,朱钟棣.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j]国际贸易,2006(2).

[4]仇怡,吴建军.对外贸易与技术扩散——一个文献综述[j].科学决策,2009(3).

接口技术论文篇(8)

    该论文首先对非接触式IC卡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特点、种类、国际标准,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和发展趋势;随后介绍了非接触式IC卡技术的基础:射频识别(RFID)技术,并对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两大非接触式IC卡技术:LEGIC技术和MIFARE技术进行了对比;紧接着重点介绍了Philips公司的MIFARE技术,对MIFARE卡片和MIFARE非接触式IC卡的读写组件MFCM200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论文详细地阐述了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给出了每一部分的实际电路图和应用程序.

    读卡器的硬件设计包括电源供应电路、LED状态显示电路、蜂鸣器驱动电路、RS232通信电路、MCU的连接、MFCM200接口电路和读卡器天线这几部分的设计,这些电路分布于两块电路板上,即控制电路板和天线电路板;MFCM200接口电路的设计分为MFCM200与MCU接口电路设计、与电源接口电路设计和与天线射频接口电路设计三个部分.论文介绍了电路的详细设计过程.软件设计分为对MFCM200的应用程序的设计、对读卡器其他电路的应用程序设计和主程序设计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给出了具体程序并对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接口技术论文篇(9)

一、引 言

随着政府、电子商务、电子社区以及各类Ieternet相关的飞速发展,应用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网上流量每6~9个月就翻一番。再加上由单一信息形式、单一业务向数据、语音、图像“三合一”多媒体信息形式以及综合业务方向发展,也即所谓交互式多媒体信息的到来,对网络容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骨干网速度已经达到了上百Gbps,并且在很多城市已经实现了光纤到大楼、小区。

如何使千家万户上网,便是大家都在谈论的所谓“最后一公里”的接入。接入网建设投资约占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可以说这是宽带网络建设的瓶颈、热点和关键环节。目前,各种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正方兴未艾,竞争激烈。

目前国际上主流并且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xDSL技术、以太网技术、光纤接入技术、Cable技术、电力线通信技术以及无线接宽带接入技术等。但xDSL技术覆盖面有限(只能在短距离内提供高速数据传输),并且一般高速传输数据是非对称的,仅仅能单向高速传输数据(通常是网络的下行方向)。因此xDSL技术只适合一部分应用。此外,xDSL技术对铜缆用户线路的质量也有一定要求,因此实践中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以太网的带宽管理能力先天不足,光纤接入技术的价格昂贵,Cable技术在实现双向传输上面临大幅度的改造,并且这三种技术在设置终端接口时都存在极大的不便,必须给各个终端预留相应的接口,这样每个房间都必须预埋线路,对于未预埋线路的楼房来说线路改造工程浩大。

最近几年出现了电力线通信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其中无线部分包括IEEE8002.11和蓝牙技术。与上述几种技术比较,它们具有易建设、见效快等优势,下文将详细介绍这三种技术。

二、电力线通信技术

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技术简称为PLC技术,是利用配电网低压线路传输高速数据、话音、图像等多媒体业务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因为它具有无需新线、覆盖范围广、连接方便的显著特点,被认为是提供“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最具竞争力的技术之一。

其接入十分简单,用户通过特定的PLC Modem联结到户内电源插座,通过电力线进行互连或者接入相应的PLC主控设备,然后连接到网络。用户只需装设一台PLC-Modem,不用拨号,就能在线地接收和发送Internet信息。PLC调制解调器主要由接口、调制解调和耦合等三部分组成。接口部分是指电力线调制解调器同用户设备间的双向数据传输的接口,这些接口包括同智能设备之间的RS-232接口、同计算机之间的RJ-45以太网接口或USB接口、同模拟电话之间的RJ-11接口。

采用高速的PLC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首先,PLC充分利用现有的低压配电网络基础设施,无需任何布线,是一种无需布置新线路的技术,节约了资源。无需挖沟和穿墙打洞,避免了对建筑物和公用设备的破坏,同时也节省了人力。

PLC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因特网访问服务、话音服务,从而为用户上网和打电话增加了新的选择:

接口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进口贸易 技术溢出 吸收能力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独特的要素组合优势,中国建立了“出口导向型创汇经济”,并创造了贸易增长的奇迹。但是,此种带有浓厚“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愈加明显,特别是持续的贸易顺差不仅使我国遭遇到空间严峻的贸易摩擦,同时严重制约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愈加失衡的状态下,通过更大规模的进口以实现长期内国际收支的均衡,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一个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而注重进口,一个关键内容即在于如何利用进口贸易这一物化型技术扩散渠道间接分享贸易伙伴国R&D的成果。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展开述评,以期对我国如何开展进口贸易有更深的认识。

二、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

自Schumpeter(1912)开创性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永动机”以后,技术创新理论及与之相应的技术扩散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得益于本国的R&D投入,同时本国的R&D活动也可以通过对外贸易、FDI、劳务输出、信息交流以及人口迁移等多种途径将本国的R&D成果间接传播到他国,贡献于他国的经济增长(Keller,2001)。早期学者对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象描述与分类上。Arrow(1962)最早基于外部性的视角解释了技术溢出效应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其基础上,Findlay(1978)用“传染理论”来描述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现象,并指出越是开放国家其了解国际市场产品与技术信息的可能性越大,从而从他国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就越大。Mansfield & Wagner(1981)则将国际间技术溢出按“同级转移”和“纵深转移”的方向将其划分为水平型技术溢出与垂直型技术溢出,而wilkin(1988)根据技术溢出效果进一步将国际间技术溢出区分为了“简单型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两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内生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构建了一个分析技术进步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全新框架。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R&D投入、人力资本、“干中学”等各种内生因素产生的技术进步效应。因此,发展对外贸易如果能有效刺激一国的技术创新活动,或者国外R&D活动能通过贸易渠道间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则其便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增长。在《技术创新与全球经济增长》(1991)一书中,Grossman & Helpman首次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了开放经济中技术变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通过存在水平差异与垂直差异中间品贸易以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机理:一方面,种类更多的中间贸易品能有效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进口国也不必对新中间贸易品支付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更为专业化的中间贸易品的进口会刺激进口国的学习和模仿,开发出同类甚至更具竞争力的相似产品。

在Grossman & Helpman研究的基础上,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机制与条件问题。Romer(1992)、Barro(1995)等人认为更加开放的国家具有更强的接受新思想、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在Chuang(1998)建立的关于贸易引致技术学习与模仿进而促进贸易国经济增长收敛的追赶模型中,学习效应的产生与强弱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出口与进口两大技术学习来源的相互作用以及贸易品的特征与属性,二是决定可获技术的贸易伙伴国技术发展水平;Vamvakids(1999)等学者重点探讨了机械设备等资本品进口对于促进一国学习新技术的理论机制,并利用跨国数据证实了贸易开放度与制造业占GDP比重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endrick(2000)则进一步认为劳动者技能与资本品中隐含技术进步存在互补关系,通过使用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品可以增进工人的工作技能。归纳起来,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机制在于:一国可以通过进口贸易接触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与发明,并在相应学习与模仿的过程中增强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本国技术进步的速度。

当然,也有学者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如Stokey(1991)就认为,一国产业的成长必须经历自身知识积累与规模经济的过程,鼓励进口、国际竞争的过早放开都将阻碍这一进程的实现,从而导致一国只能生产初级产品。而在Young(1991)的研究中,先进国家的技术进步是以强化后进国家的低技术生产模式为前提的,自由贸易会阻碍后进国家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并将其锁定于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除非南北差异比较小,否则南方国家在封闭情况下反而能获得更快发展”。

上一篇: 二手房屋买卖合同 下一篇: 小学三年级学习计划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