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概况课程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14 05:49:31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78-02

《英语言国家概况》(以下简称为《概况》)是以介绍英国、美国和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主要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的课程。尽管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欢迎,但是《概况》课程仍然不能说是外语院系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笔者认为,《概况》课程的意义并没有被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所认识。《概况》作为基础课和各个专业方向之间的桥梁作用被大大低估了。笔者就《概况》课程教学与课程定位等问题阐述若干意见如下。

一、教材是《概况》教学提高的瓶颈

《概况》是外语专业院系英语言专业的基础课。《概况》课程教材种类繁多。笔者使用过的日常教学常常参考的教材主要就包括了: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张奎武主编的《英美概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永涛等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W.Pollard,June Almes,和周叔麟主编的《新编英美概况教程》等。有实力的教师还自己编写《概况》课程讲义。一些学校还引进了相关的国外出版物影印。教材使用的繁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上有各自不同的理解,那么在怎样选用教材上也就会有不同的喜好。

以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外语系为例,《概况》教学就先后使用过多种版本的教材,甚至包括笔者在内的教师们自己还动手编写过教材,但是这些教材都各有利弊。早期《概况》教材编辑所选的材料主要来自国内作者根据中文资料的翻译稿(从外文局流传出来的对外宣传资料)。其意识形态左倾严重,相关资料信息落伍,语言空泛,不被师生所喜爱。上世纪90年代末,各种版本的《概况》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些教材大多是将外国人写的原稿汇编起来,信息新鲜,文字生动。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硬套国外原文资料,编辑时鲜有实质性的改动,使得教材整体结构松散,缺乏重点,篇章之间没有联系。这批教材中的内容描写多,而理论少,无法担当《概况》教学载体的重任。依托这样的教材,教师在讲解时,难免会将《概况》讲成“基础英语课”。这一类教材中的佼佼者是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来方安在编辑原始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降低了材料文字的难度,规避了生僻专业词汇,尤其是在该教材整个结构安排上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笔者在《概况》教学中,长期依托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提取其精华,向学生讲授,收效很好。但是该教材还有相当大的改进余地。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在内容安排上有许多重叠之处,信息相对陈旧,最主要的是,专业知识(经济、科技、政治法律制度、历史、地理、文化、人民生活习俗)的介绍还不够深入。其内容细节逊色于整体安排。在这一批教材中,大量使用外文原始资料也难免“削足适履”。

近期,《概况》新教材不断出现。由于语言功底的局限,教材编者中的中国人让位给了外国人。外国编者(或为特邀,或为访问学者,或直接使用国外出版物影印)在收集材料上,在对材料的感性认识上,最重要的是在对原始材料的加工整理上都有较大的优势。但是,这样编辑出的教材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 W. Pollard,June Almes,和周叔麟主编的《新编英美概况教程》为例,笔者发现,作者使用的原始资料过于详细、专业生僻词汇太多、站在中国人的知识背景中发现其结构并不一定合理。这样的教材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学效果却未必好。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在《概况》教材选择与使用上,师生单纯依靠任何一种都有缺点。教师应该在几种教材采众长。教师应该自己设置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安排各个章节的细节。教师应该参照外语专业院系《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思路,应该将《概况》课程教材的使用分为“知识介绍”和“选读”两个模块。以笔者授课经验为例,可将《概况》英国部分分为:地理/人口/种族、语言史、经济/科技、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历史、教育制度等。讲到英美法律制度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外阅读John Scopes的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高级英语》教材常选的这篇文章很好的描写了英美法律制度中的庭上辩护、评审团制度、律师制度,这样理论与实践都照顾到了。种类繁多的《概况》教材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师。广大教师应该抓住每个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不能局限于一本书、一个人。

二、《概况》教学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概况》是外语专业院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外语专业院系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测试部分每年都会有相关内容。纯粹的语言学研究与文学研究也有《概况》课程的影子。这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这门课的教学。授课教师应该有扎实的外文基本功、拥有《概况》涉及内容的知识背景、有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教学内容的能力。

《概况》课程的讲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们的现实需求。笔者在某届英语专业学生中做过调查,意在展现学生在《概况》中想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结果如下图:1.生活习惯;2.历史故事;3.经济常识;4.如何融入国外生活(文化差异);5.教育制度;6.通过《概况》学英语;7.了解国外新闻报道的背景。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较为关心的是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历史变迁。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是教师工作目标。在《概况》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向上面的内容倾斜。

《概况》是英语专业各个方向的总目录。教师上课时应该阐明《概况》课程与其他课程接轨的问题,如,历史与文学的接轨;经济知识与商务英语的接轨;政治和法律制度与国际关系方向的接轨;文化习俗与语言学的接轨。只有教师授课时做到触类旁通,《概况》课程的教学才能上一个台阶。

三、结语

《概况》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重要课程。教师与教学活动的决策者应该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队伍建设等许多环节着手改进《概况》课程教学。总结文中内容,笔者认为教材应该使用“介绍”与“选读”两个模块。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教学目标是要实现英语专业低年级课程与高年级阶段各个专业方向发展的成功接轨。

【参考文献】

[1]来方安.新编英美概况(最新修订版)[M].河南人民出版出版社,2002,(再版前言).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2)

一、《英美概况》课程的特点

英美概况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向学生介绍英美两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科学、宗教、教育、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英美人民的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发展史,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由于这门课程信息量大,涉及面宽,内容纷杂,在教学中难免遇到困难。有些高校直接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该课,但多数外籍教师只是随便挑点本国的节日、风俗、趣事给学生泛泛而谈,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结果如蜻蜒点水,跑马看花。中国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能够注意中西差异,课程思路清晰,完整,系统性强,但同样面临着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第一年,笔者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感觉本来很生动的一门课变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因此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己成为迫切之需。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性

目前在我国大学里,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依靠教材讲解为主,学生阅读为辅,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缺少趣味性、实用性。因此,造成了教师机械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把这门课程看作是一门泛读课,学生也把这门课程看作是可有可无的扩展词汇课、增大阅读量的阅读教材,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这门英语专业必修课的地位。一只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使得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教师无法大量地、生动地、多渠道地向学生传输信息;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也很难集中精力听课,半年学习之后,对英美国家的整体形象仍然比较淡薄和模糊,并,l,对英美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的了解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需要。针对在山青院中进行英美概况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美概况课教学。

三、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美概况教学

英美概况课程由于反映的社会背景知识颇多,内容又分散。因此,在授课中,除了课堂讲授以外,教师可以利用audition,powerpoint,flash,ausware,绘声绘影等软件制作文本,动画、音频和视频,借助电脑投影设备和幻灯片相结合等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英美概况抽象的概念形象化。powerpoin软件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笔者从当代大学生学习英关概况的实际困难入手,同时依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选用了powerpoint中适当的媒体形式辅助该课程的教学,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的途径,它可以综合调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把难以理解、不易讲清或不宜用板书表达的内容生动直观地表达出来。

(1)文本。文本是进行概况教学的主要媒体。概况课内容纷繁复杂,信息量大,大量的使用板书费时费力,严重影响教学进程。而多媒体文本的应用基本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文本内容制作仁,要注意文本的页面设计要清晰,简明,字体适中,便十阅读,重要的内容可借助加粗,下划线,或醒目颜色标出。文本的使用最大的好处在于解决了板书费时费力的问题,减少出错。例如讲解英国历史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英国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后呈现在名媒体课件上,大量的信息传播在普通教室是难以实现的。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的介绍,有了文本的提示,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图片。从对教师的要求来看,《英美概况》课程涉及主要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力要强,更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另外,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海外进修或考察的经历,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因此只能根据书本向学生描述英美国家的情况,但是任何详细的描述都不如图片直接、生动。图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出国门看世界的途径,这对于英美概况教学作用尤为突出。一幅图片的信息相当于几千文字,直接的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联想力,给学生留下深刻、逼真的印象。例如在讲解英国高等学校的剑桥三一学院,康桥时,可从网络中选取图片,这比教师单纯空洞地描述要生动形象得多。真实的图像通常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弥补文字、日头表达形象性差的不足,加上教师对图片进行恰当地讲解,学生将得到清晰的概念,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音频。音频作为一种媒体有其独特的不能取代的作用,使教学锦卜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在介绍英美国旗和国歌时,可以播放英美国家的国歌;讲解美国总统选举时,可以选取著名的总统就职演说进行播放;在介绍美国音乐时,可播放如“爵士”、“布鲁斯”、“摇滚”等有代表性的音乐,进而再总结出不同音乐的特征。通过这种音频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疲劳,心情愉悦,这对于学好英美概况课程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

(4)视频。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原版文献或欣赏原版电影、纪录片等,因此视频作为一种表现力强的媒体形式变得不可或缺。根据英美概况课程的特点,笔者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使用了一些视频资料。例如《空军一号》可以让学生对美国总统的座驾及对美国国会的权利分配等有所了解;在讲解英国女「时,可以播放女主庆生阅兵的短片:讲解历史时,可以适当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之英美篇等。在选择视频资料时,其一,要注意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其二,要注意长度适中,既能说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不过多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故可以用绘声绘影软件对视频进行适当的剪切,以期起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3)

    一、《英美概况》课程的特点

    英美概况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向学生介绍英美两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科学、宗教、教育、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英美人民的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发展史,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由于这门课程信息量大,涉及面宽,内容纷杂,在教学中难免遇到困难。有些高校直接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该课,但多数外籍教师只是随便挑点本国的节日、风俗、趣事给学生泛泛而谈,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结果如蜻蜒点水,跑马看花。中国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能够注意中西差异,课程思路清晰,完整,系统性强,但同样面临着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第一年,笔者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感觉本来很生动的一门课变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因此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己成为迫切之需。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性

    目前在我国大学里,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依靠教材讲解为主,学生阅读为辅,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缺少趣味性、实用性。因此,造成了教师机械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把这门课程看作是一门泛读课,学生也把这门课程看作是可有可无的扩展词汇课、增大阅读量的阅读教材,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这门英语专业必修课的地位。一只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使得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教师无法大量地、生动地、多渠道地向学生传输信息;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也很难集中精力听课,半年学习之后,对英美国家的整体形象仍然比较淡薄和模糊,并,l,对英美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的了解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需要。针对在山青院中进行英美概况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美概况课教学。

    三、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美概况教学

    英美概况课程由于反映的社会背景知识颇多,内容又分散。因此,在授课中,除了课堂讲授以外,教师可以利用audition,powerpoint,flash,ausware,绘声绘影等软件制作文本,动画、音频和视频,借助电脑投影设备和幻灯片相结合等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英美概况抽象的概念形象化。powerpoin软件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笔者从当代大学生学习英关概况的实际困难入手,同时依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选用了powerpoint中适当的媒体形式辅助该课程的教学,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的途径,它可以综合调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把难以理解、不易讲清或不宜用板书表达的内容生动直观地表达出来。

    (1)文本。文本是进行概况教学的主要媒体。概况课内容纷繁复杂,信息量大,大量的使用板书费时费力,严重影响教学进程。而多媒体文本的应用基本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文本内容制作仁,要注意文本的页面设计要清晰,简明,字体适中,便十阅读,重要的内容可借助加粗,下划线,或醒目颜色标出。文本的使用最大的好处在于解决了板书费时费力的问题,减少出错。例如讲解英国历史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英国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后呈现在名媒体课件上,大量的信息传播在普通教室是难以实现的。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的介绍,有了文本的提示,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图片。从对教师的要求来看,《英美概况》课程涉及主要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力要强,更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另外,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海外进修或考察的经历,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因此只能根据书本向学生描述英美国家的情况,但是任何详细的描述都不如图片直接、生动。图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出国门看世界的途径,这对于英美概况教学作用尤为突出。一幅图片的信息相当于几千文字,直接的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联想力,给学生留下深刻、逼真的印象。例如在讲解英国高等学校的剑桥三一学院,康桥时,可从网络中选取图片,这比教师单纯空洞地描述要生动形象得多。真实的图像通常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弥补文字、日头表达形象性差的不足,加上教师对图片进行恰当地讲解,学生将得到清晰的概念,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音频。音频作为一种媒体有其独特的不能取代的作用,使教学锦卜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在介绍英美国旗和国歌时,可以播放英美国家的国歌;讲解美国总统选举时,可以选取著名的总统就职演说进行播放;在介绍美国音乐时,可播放如“爵士”、“布鲁斯”、“摇滚”等有代表性的音乐,进而再总结出不同音乐的特征。通过这种音频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疲劳,心情愉悦,这对于学好英美概况课程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

    (4)视频。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原版文献或欣赏原版电影、纪录片等,因此视频作为一种表现力强的媒体形式变得不可或缺。根据英美概况课程的特点,笔者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使用了一些视频资料。例如《空军一号》可以让学生对美国总统的座驾及对美国国会的权利分配等有所了解;在讲解英国女「时,可以播放女主庆生阅兵的短片:讲解历史时,可以适当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之英美篇等。在选择视频资料时,其一,要注意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其二,要注意长度适中,既能说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不过多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故可以用绘声绘影软件对视频进行适当的剪切,以期起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4)

一、后方法理念的内涵

后方法(post-method)是由Kumaravadivelu在1994 年率先提出的,认为“后方法使教师能够构建针课堂教学的实践理论”并“使教师能产生符合具体情境和针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Kumaravadivelu,1994)。他认为,外语教学是一个开放、灵活、动态的过程,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需考虑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三个参数。换言之,没有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法。教师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反思各种教学法的利弊,融各家之长,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个性教学,创造出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对英美概况课程教学问卷调查的思考

为了突破制约英美概况课堂教学的瓶颈,笔者在选课学生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回收的147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94.8%的同学对该课程表示出强烈的兴趣;85.7%的人认为该课程很重要,有助于增强英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为英语学习奠定基础;73.4%的同学选择该课程,目的是想了解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这样的调查结果显表明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英美概况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40.3%的学生认为英美概况课程学习最大的困难在于知识过于庞杂、难以掌握;17.8%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少,短时间内难以掌握;而27.5%的学生认为单词量大是制约学习的因素。

调查结果清楚表明学生对该课程有强烈的学习欲求和学习动机,但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与课时量少、知识庞杂、生词量大、无合适教材等大大制约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程度。面对英美概况课时少、知识庞杂这一客观现实,除了重新组织编写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外,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仍是解决该课程面临的困境的根本出路。在后方法时代下,对学习者、教师重新定位,走出单一教学法的误区,针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课程内容、不同情景等适时调整教学方法,结合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三.“后方法”时代下英美概况课程教学方法新探

(一)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明确责任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金晶,2010)。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加强课堂交流与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创造性,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最终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英美概况内容庞杂、信息量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分成多个小组,按照章节分解课程内容,每个小组负责课程中的某一章节,并进行课堂主题汇报、分组讨论。这种方式不但有助于减轻教师负担,更重要的是使原本枯燥的诸如英美地理、历史、政治等知识的学习变得有趣,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在做中得到了有效提高。

教师在小组任务分配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章节的难易度,二是章节的趣味性,千万不能不加思索地一刀切,更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视为万能法则。教师应当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度将知识归类,分配给学生的章节难度不能过大,否则超出学生的掌控范围,不但起不到小组学习应有的目的,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知识难点主要由教师课堂讲授完成。比如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由于知识面和理解力的限制,学生难以自主完成该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当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突出重点难点,将政治制度的构成、政党发展历史、英美政治制度异同点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分配给学生的章节趣味性要强,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问卷调查显示,在涉及英美两个国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63.1%的学生对社会文化最感兴趣,因此可以围绕英美国家社会文化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以英美国家的餐桌礼仪为例,教师课前事先准备几个与社会文化有关的题目,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之后选派代表课堂汇报,这种合作学习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能学习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但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做出正确的教学评价,对小组汇报当堂点评、客观总结、适时修正。

(二)实践教学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实践教学能有效丰富学生课外学习生活,改变原本只有课堂上才学英语的现状,将英语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习过程保持连续性。英美概况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英美政治、社会文化为主;辩论赛、主题讨论、话剧表演、过西方节日为主要形式;内容涉及英美政党选举、西方节日、文化习俗等。以美国政党选举为例,政党选举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一章远离生活、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课堂教学中往往出力不讨好,实践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和共和党两组,各组通过演讲、公布施政纲领、获取选民支持的方式选出党内候选人,参加总统候选人的角逐,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政党选举程序又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课外体验西方传统节日。近年来,西方传统节日如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在我国越来越流行,带领学生制作复活节彩蛋、万圣节恐怖面具以及南瓜灯、布置圣诞树等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领略西方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后方法”时代下的英美概况课堂教学提倡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主张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英美概况信息量大、知识丰富、异域文化独特等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多媒体教学借助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向学生呈现事物,能有效弥补文字、口头描述形象性差的缺陷;教师进而加以引导和讲解,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完成良好的记忆。比如在讲授“英国地理”这一章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英国地图及主要城市,以此讲解英国的构成部分;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还可以向学生展示英国主要城市的人文地理、城市建筑,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以此实现教学目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能单纯追求信息量大、画面生动、气氛活跃,而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看成录像机、投影机,板书的附属体。教师要根据章节实际设计课件,而非信息爆炸,致使课堂内容重点不突出,气氛活跃却没有实效。第二:不能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大都有同感,认为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教师受制于控制台,无法深入学生中间进行互动交流;多媒体课件也大大制约了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四)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学习

网络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从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上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赋予了教学以新的含义。与传统教学相比,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英美概况教学活动具有以下一些优势:第一:课程教学活动脱离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依据个人实际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并能综合利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各种媒介创设情境,改变认知,实现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转变。第二:教学内容实现共享,教师可以提前将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自由下载,提前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将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此外教师还可以上传大量与英语资料,如英语学习网站、英文电影下载等等为学生课程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学习工具。第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虚拟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交流手段保证信息及时反馈,确保师生间的交流畅通。据笔者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经验来看,解疑答惑的板块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包括学习在内的任何问题,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使教师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起同学或共学关系。

网络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交互式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式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及网络、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面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英美概况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英美概况的课程特点决定了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教师为中心或学生为中心的误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国际英语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的当下,只有综合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多途径多模式,从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切实提高英美概况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对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理解水平,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小苹. “后方法”理念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1:132-133.

[2] 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237-560.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59

Abstract Survey of Britain and American is a required course which introduces cultural background,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inking mode to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as the limitations of time,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cannot be input to the students. WeChat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as an auxiliary way of teaching as a new wa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platform. It can also be us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tudents.

Key words WeChat; Survey of Britain and American; interaction

1 微信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提出

英美概况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英美两国和部分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宗教、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方面的基本知识,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由于这门课程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一线教师又大多未在英美国家学习生活过,亲身经历不足,尤其是文化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难免纸上谈兵,有时甚至现学现卖,遇到很多困难。多数学生反映在学习之后,对英美国家的整体印象仍然比较模糊,远远满足不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需求。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目前非常流行的聊天软件,它集图片、语音、视频、文字消息发送和共享等于一体,其开放性、共享性、协同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正是外语学习的必要条件,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新型沟通方式之一。在网络化教育环境日渐普及的今天,微信,这个新的网络交流平台如能广泛运用到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当中,必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2 微信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设想

2.1 图片和视频功能

图片本身可以直接刺激人体感官,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微信的图片功能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在讲解英国的巨石阵、美国的总统山时,可选取相关图片,这比教师单纯空洞地描述要生动形象得多。活动的影像更是能弥补文字、口头表达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的小视频和视频播放功能加上教师本身对素材的恰当讲解,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语音和实时对讲机功能

微信的兴起,首要原因就是其回复快的特点,它即时传输语音的功能简化了手机的沟通方式,但只能支持二人间对话。实时对讲功能支持百人以内的群聊,更进一步实现了师生和生生(多位)间的即时通话,还可以发送文字信息并保存聊天记录等, PC版的微信还可连接多媒体扩音设备,以确保全班同学能够清楚地听清他人回答问题,也方便课后大家的交流互动。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来建立固定的或临时的不同人数的学习小组,教师可随时加入任一小组的讨论,进行实时的监控,以便进行课内和课外的小组协作学习。

2.3 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功能

让学生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学习素材和电子文件,增加课堂信息量,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需求,在课后定期推送电子材料用于课堂练习,有效地补充学习内容、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利用灵活的时间和空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微信朋友圈是一个能快速分享资讯的平台,无论用于推送信息还是布置作业,以及阅读、亦或是提交思辨后的文字反馈,都能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第一时间看到,还可以对某个话题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互相评价,共同进步。有了它,可以辅助课内外学习,打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无障碍的自主学习平台。

2.4 语音记事本和群发助手功能

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输入大量的信息,也不能忽视信息的输出。在传统的英美概况教学中,班级人数不少,教学课时有限,学生的发言机会不多,从而限制了信息量的输出。微信的语音记事本功能,可以记录学生的语音和文字信息,帮助学生进行口语的学习训练,建立口头和书面作业电子档案,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改善英美概况课堂中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口头作业检查和监控的局面,使教师对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进行长效监控。教师可以利用群发助手的功能把消息发给不同学习小组和个人,对他们下达不同的教学指令和学习任务,因材施教地满足学生个体化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教学活动灵活多样,更有针对性。

3 微信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运用中的具体方法

3.1 注意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微信的各种功能相结合

微信的使用纵使给英美概况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色彩,但这些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的地位。教师的语言表达,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在传统的英美概况课堂中的作用是任何多媒体都替代不了的。因此,教师在利用好自身主体讲解作用的同时,科学利用微信这个软件为教学服务,不能本末倒置,让工具取代自己,成为教学的主导者。只有科学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扬其所长,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3.2 注意结合课程特征选用多媒体材料

英美概况像其它课程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课堂中介绍英国的媒体这部分内容时,会涉及到英国著名的国际广播电台“ BBC” 。为了使学生对BBC有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课堂上可以适当选择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原声节目播放。但教师在选用素材时应把握好度,分清主次,需要但不宜过多,否则介绍英国概况就变成了英语视听课。课外微信平台推送的学习素材和电子文件等,也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不宜过难或者过多,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丧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微信辅助教学的意义。

3.3 注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英美概况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教师主讲的课程。在课堂中,由于信息量大,老师的单人讲解会占去大部分时间,但教学中提倡学生永远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学到知识、运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体。况且,学生一味地接收信息,也会渐渐产生厌倦感,从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减弱。因此,教师在利用微信辅助教学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在介绍英美的名胜古迹时英美电影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猜猜看”热身,这样之后的学生才会印象深刻;在介绍英美电影文化时,可事先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准备好经典电影对,进行表演和模仿台词等等。每次课后,可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材料,通过记事本或者发送到朋友圈等方式与师生互动,通过转发和评论的数量来给学生一定的奖励,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教学,教师都要记得学生永远是教学中的主体。

3.4 注意提升教师自身专业

英美概况这门课需要教师紧跟时展,关注国际局势,尤其英美国家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的最新动态。因此, 微信推送的学习素材和电子文件应灵活机动,并且密切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讲英国政府的时候,结合苏格兰的公投结果,讲英国的乡村的时候,联系主席出访英国的时候下榻在官方乡间别墅等等。如今,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途径也很多,教师已经不再是拥有知识的绝对权威,教师只有自己不断坚持学习新认识新本领,关注时事民生以及外在世界的变化,才能给学生正确引导,提高教学质量,站得稳三尺讲台。

4 微信辅助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

用笔者所带大二年级学生中使用微信参与英美概况的课内外教学之后,得到以下反馈:首先,微信系统与大部分的移动平台系统兼容,包括IPhone、Android、Windows Phone、Symbian、BlackBerry等系统,操作简便,基本没有任何技术障碍。其次,课堂换成了一种我们平常熟悉和习惯的社交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直接把教师提问的答案发到微信群中,课堂参与率高,并且有时间考虑和缓冲,而且人人都发言,自己回答也就自然和放松了许多,极大地缓解了学习焦虑。最后,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学习素材丰富,通过公众平台直接推送,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进度,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5 结语

微信辅助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初步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学生对微信的操作性、互动性、参与性、培养自主学习性等方面都给予了肯定态度。微信作为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工具,进入英语课堂的门槛低、可行性高,但要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的作用,需要一线教师的主动尝试、配合,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潮流。同时,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需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配合,设计和筛选开发更多可靠的教学资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广运用到其他英语专业课程,建立学习共同体。随着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多媒体移动型学习必将深入人心,为英美概况课程乃至英语教学改革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6)

高校英语专业这么多年以来,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一直是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构成,两者比重通常为3:7,甚至是2:8。长久以来,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这样一个概念:期末考试是唯一需要重视的,因而忽视了平时的学习。而英语专业本身不同于其他专业,它需要更多平时的锻炼和积累。因此,从期末结果性考察转向平时过程性考察成为了本次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探索过程中,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几门课程被选定为考试改革的试点课程。

一、加大过程性考核

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这几门课程的考核,在我校历年来都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它们在期末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为3:7。改革后,增加了过程性考核,则总成绩构成变为: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80%)×70%。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考勤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虽然最终只占总成绩的10%,但如果学生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将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作业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课堂表现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认真投入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也占三分之一。

2.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的设计初衷在于,将本学期的所学的内容进行分解,让学生们在平时完成,以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

英语写作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学期开设,每学期共写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语泛读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一至第四个学期开设,前两学期写摘要,后两学期写读书报告,每学期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美文学课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写一部英、美文学作品的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每学期一次。本课程的考核偏重文学赏析和评论。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汉翻译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长篇翻译。每学期一次,译文字数至少为1500字。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批阅并集中反馈给学生。

3.期末考试

以上课程均有期末闭卷考试。过程性考核偏向于综合能力的考察,而期末考试则偏向于细节能力的考察。课程内所学的所有知识内容都在考察范围之内。试卷的设计有机结合课内外知识内容,并融合主客观题型,全面地考察学生。

二、改革考试形式

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三门课程的改革形式有所不同,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期末总成绩构成上仍然是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并各占30%和70%。

英美概况课。旧有的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但知识量过大,很难掌握,学生也很难有积极性。改革后,每个学生在学期中,根据课本所学内容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写成书面材料。在期末时,进行脱稿自述,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书面材料成绩+自述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一起构成期末考试成绩。

英语口语和英语语音课。传统方式是由每位代课教师测试自己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不重视考试。改革后,由口语考官在学期末进行统一组织测试,口语考官是由其他两至三名教师构成。

三、执行情况和效果分析

所有任课教师都统一思想,认真执行考试改革方案,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学生的所有考核、考试材料也都一一备案。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仅能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更加清楚英语学习的理念,不再只重视期末考试,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在改革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改革后的考试考核方式虽然更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负担,因此也需要学校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其次,对过程的监管力度倍增,加大了过程性考核比重,丰富了考试形式,也对教学监管人员及教学辅助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要全院系统地同步推进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7)

一、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二、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三、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hot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黑莓)”,“spendmoneylike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四、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8)

1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2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3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hot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黑莓)”,“spendmoneylike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4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9)

        1  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2  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3  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 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 hot 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 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 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 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 ,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 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 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4  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10)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2 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3 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 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 hot 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 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 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 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 ,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 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 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4 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上一篇: 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下一篇: 小学总务处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