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经济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7 11:25:47

村委会经济发展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1)

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一个地方,假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道路不通、信息不灵、用水困难、用电无保障,经济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十分重要。我曾在几个乡镇任过职,都是在最边远、最困难的村驻村蹲点,每到一处听得最多的就是村民要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和村两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带领村民新修、维修公路,建设水库,拉通电话等,村民对此十分拥护。有个村的公路竣工时,村民自发地敲锣打鼓庆祝。公路修通后,收购商能够进来收购农产品,减少了村民的运输成本,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村委会要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资产和资源发展经济,尚未利用的山场、水面、林地、草地、滩涂、土地等,都可以作为利用的资源。村委会既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也可以发挥集体优势,组织村民共同参与,还可以以租赁的形式对外招租,促进经济发展。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班子上任后,积极利用本地石材资源,引进外商开发,村集体收入逐年翻番,一举甩掉“空壳村”的帽子。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可为了发展经济而“病急乱投医”,对那些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要拒之门外。有个村看见邻村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非常着急,恰好此时有人想来该村搞冶炼业,结果由于污染严重,村民意见很大,后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关闭了。

因地制宜,积极扶持地方优势产业。村委会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应当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地方优势产业的产品,在质量或产量上占有优势,在市场上能够畅销。当然,有的地方优势产业明显,有的不明显。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呢?一是发展适销对路的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能够延续下来自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二是借鉴自然和基础条件类似的地方的经验,发展同样的产业,使之规模发展;三是聘请技术专家深入实地,根据本地土壤、光照、温差、气候等环境特征,结合市场因素,现场分析指导。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2)

一、基础设施状况

1、通路。该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都建设了简陋的进村公路,但由于路窄、路基不稳,里程长,无力经常修复等原因,导致进村公路利用率相对较低,运输成本高。2、通电。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解决通电问题。3、通水。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通人畜饮水,迷丕村民小组挖进村公路挖断了人饮水管,因没有物资资金修善导致饮水困难,其余村民小组虽然已通水,但只通到村内,没有入户。4、通讯。5个村民小组部分农户安装了无线电话,移动通讯信号已经覆盖整个村委会。5、住房。5个村民小组多数住房简陋,为土房或土堆房,县人畜不分离,属于改造范围。6、卫生路。**民小组20xx年铺设卫生路2公里,但由于资金物资不足还没有覆盖完成整个村子,格保村民小组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基本铺设了卫生路,普朵村民小组已经整合各类资金计划20xx年完成卫生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梅东村民小组、迷丕村民小组(迷丕、哈塔东)还没有铺设卫生路。7、公厕。5个村民小组都建设有农村公厕,但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入厕需要。

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1、教育。**委会有1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初小,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受教育的需要。2、卫生。该村委会有1个卫生室,1名乡村医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3、文化活动。目前,**委会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还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及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农民学科技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一直以来都较低。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境为山区,沟壑纵横,山峰林立,境内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8.4℃,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1620毫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草果、核桃,但由于山高坡陡,经济基础薄弱,劳动者素质低,生产生活中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多数农民处于贫困线。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25.00元,比国务院确定的贫困线1196元低471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碍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差,人畜没有分离,村容村貌没得到改善。

(二)学科技难。整个村委会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学科学技术难,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无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三)劳动者素质低。全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思想。

五、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3)

一、村委会的差异对该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群众想致富,主要看干部",这是人们总结乡村脱贫致富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湖北省洪湖市的洪林村、柏枝村(以下分别简称为洪林村、柏枝村),浙江省台州市的方林村(以下简称为方林村)等全国先进村经济发展的事实经验也证明: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村委会,在于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过硬、服务本领过硬的"班子"。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大部分地区有较为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些单纯依靠农民单干很难使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因此,需要一支力量把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本村经济。而这支力量就是村委会。但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各村的村委会之间有一些差别,有的还十分突出,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各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村委会产生的不同。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就全国而言,绝大多数村都实行了民主选举,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领导班子。但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民主选举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乡镇政府把村委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对村委会选举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有的甚至对经村民选举产生的干部随意调动和任免。[2]2.部分人为了达到自

己的一己之利,有的在选举之前贿赂有关乡村干部和选民,有的在选举时向选民施压,从而达到当选的目的。3.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的宗族势力对民主选举具有干扰作用。潜意识的宗族意识,使得有些农民忘记了自己神圣的权利,在村委会选举中宗族势力大行其道。江西省余干县的建设村,有七个姓氏,其中又以张姓人口最多,而张姓又分成了四大宗房。在1999年的"海选"过程中,每个宗族都想把自己的人给选上,结果在已选出的村委会当中,过去有财务问题的个别干部也被选上。[3]4.由于选举动员宣传力度不够,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强,选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有的农民甚至对新当选的村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民选举的真实性。一方面,民主选举进行得比较好的村,村民真正选出了自己信任的能人,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威信高、群众信得过的人选到村委会领导岗位上来。村委会干部有威信,有魄力,为带领全村人民把本村经济搞好,走致富奔小康之路奠定了基础。如洪林村、柏枝村、方林村等全国先进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另一方面,形式上虽然实行民主选举,但民主真实程度较差的村,所产生的村干部或是威信不高,或是办事能力不强,或是底气不足,甚至和村民有矛盾、自身有问题的原村干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村委会上任后工作开展的难度,更不用说发展经济了。湖北省洪湖市长河村(以下简称为长河村)的村民,对村干部的意见较大,有的村民甚至评价"村干部只管自己",而该村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儿童失学现象十分严重。[4]

(二)村委会成员素质的不同。同志曾指出:"我们有一条基本经验,这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和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5]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村委会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许多与形势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方法不适应,许多村干部仍旧使用过去那一套行政命令式的手段,从而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三是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适应,面对市场经济,有的干部想干不敢干,不会干,无所适从,盲目乱干;四是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适应,干部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文化层次明显偏低。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村委会成员的素质相对较高,不适应问题相对较少。据洪林村一位村干部介绍,该村近几届村委会所有成员都是大专(函授)学历以上。而经济落后的村,村委会干部的素质明显偏低,以上不适应问题普遍存在。作为全村的带头人,村委会成员素质的高低,对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如果村委会成员都是能人,思想道德素质高,科学文化素质强,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能很好地带领全村人民奔小康,走共同富裕之路。在物质利益面前,他们能抵制诱惑、廉洁自律,这样,反过来又能提高他们在村里的威信,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村委会成员大多数是素质不高的,那么他们或者在村经济发展方面无所作为,或者在村财务中满足自己的私利,甚至横行村里,成为村民的祸害。

(三)决策能力的不同。要使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村委会成员不仅素质要高,而且决策能力要强。决策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决策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决策是否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如地理条件、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等;3.决策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4.决策是否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如果以上四个方面做得较好,那么,该村委会的决策能力则较强,所作的决策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为村经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洪林村村委会利用城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根据市场的需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以建材为依托,以轻纺为主体,以医化为龙头的企业格局。全村资产总额达22亿元,其中自有资产积累户平52万元,人平11.2万元。[6]柏枝村村委会利用其水乡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水产养殖和加工为主的农副产业。他们先后兴办了洪湖柏华中华鳖养殖有限公司、洪湖柏枝永德水产品有限公司、蟹苗种繁育基地等。[7]相反,决策能力较差的村委会,决策或者脱离本地实际,或者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损害村民利益而又不能作出有效的解释和补偿,因而得不到村民的支持。这些决策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久而久之,影响村委会的权威,进而影响其他决策的实施。山西省运城市张素村有个姓朱的妇女说:"我们在1998年听了村干部的话,种了一个新品种的小麦,连种子也托给村干部帮我们去买。可是到了收割时,麦粒秕瘦秕瘦的,亩产达不到百斤。我们生气了,大家伙起来闹着要赔偿,然而始终也没有给赔,让我们着了家伙。我们哪里还再敢听干部的话!?"[8]

(四)村委会自身建设程度的不同。随着形势的的不断变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村委会会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村委会注重自身建设.针对干群关系紧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进行作风整顿,针对村委会组织涣散进行组织健全建设,针对工作制度缺乏和薄弱进行制度建设。在洪林村,村委会成员一年学习不得少于300学时,学习的内容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文化知识、工作方法和法律知识等。[9]而湖南省攸县新华村,村干部很少进行集中的培训和学习,更难谈及作风整顿了,而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显得无能为力。[10]可见,村委会自身建设程度的不同,对该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五)与村党组织关系的不同。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规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能否正常工作有效地运作,影响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从理论和制度上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地位和关系是明确和协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利。"这实际上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地位和职责及工作方式。但在实践中,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协调问题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看,二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1、有的村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组织。2、有的村委会把村民自治理解成绝对自由,不接受党组织的正常领导。3、党组织与村委会的权限范围内缺乏具体的界定。在实践中可以发现,与村党组织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村委会,既发挥了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又凸现出了村委会在社会经济事务中的能力和作用,使村"两委"班子得到加强。相反,与村党组织关系理顺得差的村委会,或者起不到发展经济的作用,或者在村经济发展中面临许多本不会遇到的问题,或者陷入工作混乱的状态,这些都会对村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在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信息、决策组织、统筹协调、收支税费、投资扩大生产五方面。

(一)提供信息。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农民的视野有限,他们很难捕捉到准确的市场信息,这需要村委会发挥经济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市场的最新信息,包括生产资料的价格与质量、市场的供求状况、农副产品的价格水平、最新致富信息等,即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这是农户和村集体进行生产经营的基础和前提。在被称为"江南水暖城"的浙江省余姚市孙家村,1992年,村委会一班人,收集信息,分析市场,请教专家,确认水暖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适合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特点,随后,向村民推广这一产业,从而取得了1997年销售4.76亿元,利润总额1313万元的好效益。

(二)决策组织。如前所述,村委会根据本村的实际,依据市场的供求关系,依靠村民的支持,对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同时,尊重村民的集体决议,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并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使之成为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如发展新的产业,兴办经济实体,推广新的经营方式等。在农民的家庭经营从改革初期的单一从事农业生产逐步向家庭副业、家庭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在从事多种类型的家庭生产中遇到的许多单家农户想办而难以办到、难以办好的事,均可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如修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低产林地等。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农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难以适应。当农民发现辛勤收获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影响生产的积极性;当农民不得不参与市场谈判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谈判能力最弱的一个阶层,没有组织起来的农民是弱小的,这严重影响了交换的公平性。因此,村委会应在流通领域将农民组织起来,这样,分散的农民身上的能量得到了聚合,实现联利连心,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强大合力,创造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发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在集体经济弱化的地区,村委会应发挥组织生产经营的作用。

(三)统筹协调。唯物辩证法认为,当事物的各部分按照一定顺序合理排列时,整体功能之和则大于各部分之和,反之,当各部分处于混乱状态时,整体功能则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在村里,农户之间、行政小组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又存在利益的冲突与斗争,这需要村委会进行统筹和协调,使各部分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村委会要站在全村的高度,把握村经济发展的大局,用经济的或行政的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改组不同企业,协调农户之间和小组的利益,使全村经济处于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之中。在湖南省桃源县明月村,该村村委会将一些村办企业乃至一些加工企业通过拍卖或租赁转为民营企业。[11]湖南省长沙县印山村,该村在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鼓励兴办独立的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投资兴办微型企业的村民在申办手续和贷款申请等环节上提供帮助,在用地和提留方面提供优惠。目前,该村已兴办起了多家辅企业和加工性个体私营企业。这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而且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12]

(四)收支税费。村作为乡镇的延伸,应该正确处理与乡镇的关系。"村民委员会应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13]在经济方面,村委会主要是协助乡镇政府收取税费(费改税后主要是协助乡镇政府收缴农业税)。在村内部,村委会征收村提留(费改税后村协助乡镇政府征收农业税附加税,从中提取一定比例归村自己支配使用);如果该村有村办集体企业,村委会也应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税收。在收支税费方面,村委会应做到以下四点:1.按国家政策规定征收税费,不巧立名目,不乱摊派,抵制乡镇政府的不合理要求,坚决保证不加重农民负担;2.征收税费应向农民解释说明,让农民心里明白有数,不搞强制命令;3.村中财务收入应用在村公益事业和生产之上,保证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4.村中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向村民详细公布。方林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各种税费征收不仅较为合理,而且每月将收支情况向村民、媒体公布。而在长河村,村民对税费收支意见极大,当地村民称为"阳帐"(国家明文规定的)和"阴帐"(不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据村民反映,村里很少进行过财务公开。[14]在柏枝村,虽然村委会在发展经济方面作用突出,但村民对村财务问题意见较大,造成村民不断上访。[15]

(五)投资扩大生产。村委会应从村财务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村里经济的再发展,以扩大再生产。但村委会对投资的取向应作全面的考虑和论证,保证投资的可行性、投资的回报率。村委会作为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力量,应避免盲目重复建设,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之中。在洪林村,村委会每年从村财政中抽取相当一部分用于新项目的上马,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样,洪林村的经济不断有新的增长点,充满着活力。[16]

三、村委会其他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受教育、人口、环境、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村委会的其他工作,如教育投资、计划生育工作、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精神文明建设等,同样对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教育投资。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教育问题在一个社会中显得至关重要。在农村,村委会应适当增加基础教育、职业培训教育的投资,以保证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洪林村,村委会不仅每年将10%用于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福利事业,使村民享受着学前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而且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这些人才成为洪林村的骨干)。80年代,洪林村村委会提出非高中、非中专水平不准在村里就业的政策,对升入洪林一中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元,对升入大学的学生一次性2000元。90年代,洪林村对升入国家重点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一台电脑、150平米的住房。[17]重视教育是洪林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在长河村,村里完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儿童最多占其总数的20%,这样,知识的贫瘠、人才的匮乏于经济的落后形成了恶性循环。[18]可见,教育的投资,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二)计划生育工作。"少生一个,幸福一生"虽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和感受到。但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特别是在以种植业为主的落后地区,仍普遍存在。由于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和认识上的差异,我国各地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在方林村,由于村委会狠抓了计划生育工作,生育水平显著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下降到2左右,基本实现向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较好,节省了大量资源和资金,缓解了人口增长过快给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使生活质量改善,从而反过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激发出劳动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妇女摆脱了多生带来的各种负担,参与社会事务和经济活动,地位得到提高。相反,计划生育工作较差的村农户人口较多,尽管劳动力数量相对多一些,但总体素质不高,家庭负担较重,消费较大从而影响致富进程,阻碍经济的发展。这样,就会陷入"经济落后超生人口过多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版权所有

(三)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广大农村,有的单位和农户为了一时之利,变耕地为建筑用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开滥挖,滥用农药化肥,严重破坏了资源环境。在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村,由于只注重经济效益儿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取得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生态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经济的继续发展。而一些环境工作开展较好的村,不仅村民生产、生活环境较好,还推出了绿色农业、生态产品,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农村,没有专门的环境部门,村委会应依照法律规定,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社会福利。1.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社会福利通常以货币的形式来实现,其内容主要有医疗保险、老人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等。这些福利政策的实施,可以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在直接或间接性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洪林村,村委会十分社会福利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村民享受着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医疗免费、水电半价、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等十多项福利。[19]②在经济水平较差的村,社会福利通常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这包括基本责任田、山地、水域等。由于不可能推行货币形式的福利,因此,土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农民手中的财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稳定的基础。这需要村委会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证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4)

*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工作整体推进、亮点突出、成效显著。去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24亿元,比上年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突破了5000元大关,达到5046元,比上年增长1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9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06元。

*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全年新建户用沼气5.2万口,解决了13.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36.8公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成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市“三农”工作的好形势、好局面。二是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总数达到25家,龙头企业数量在全省18个地市中排名第3位,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辐射作用。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总体规划布局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去年安排的139个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四是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荣获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农田林网面积达28万公顷,林网控制率达到91.5%,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五是全市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政府出台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市本级财政拿出奖励资金、扶持资金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5%;完成增加值49.4亿元。可以说,*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

刚才,熊广田副市长对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精神,我再讲5点意见。

一、全面把握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历广泛而复杂的变革,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在“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的背景下,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加大;在“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在“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背景下,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在“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的背景下,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在“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的背景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中央一号文件的“5个难度加大”,就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在*这样一个农业基础薄弱、多数地方仍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的农业大市显得尤为突出,尤为需要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尤为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在认清各种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也,要大力增加“三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总理在3月8日上午参加河南代表团的讨论时,做了一个很简短但很重要的讲话,讲话的核心要义就是在当前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抓好“三农”工作、抓好粮食生产,使今年的粮食有一个好收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今年1月10日,回良玉副总理视察*时也,实现今年宏观调控目标的基础在农业和粮食生产,防止全面明显通货膨胀的措施在农业和粮食生产,河南要稳住粮食生产千亿斤的水平,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包括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按照这“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中央财政今年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307亿元,这都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全国人民拉出的清单。省财政用于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活条件的资金也突破了500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5%以上。市财政预算安排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应该讲,农业发展在政策方面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机遇期。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持续增收,使农业不断增效,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千方百计使粮食生产有个好收成

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总书记告诫全党: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防止明显通胀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大意不得、疏忽不得、放松不得。*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要千方百计争取农业有个好收成。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我市粮食总产目标为260万吨,其中夏粮135万吨,秋粮125万吨。在我市粮食生产已经连续4年获得丰收的高起点上,完成今年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将更加艰巨,更加繁重。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实抓好。首先,要稳定面积。认真落实各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坚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其次,要注重科技。加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力度,切实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控制工作,促进粮食单产和质量的提高。其三,要建好基地。重点组织实施好优质粮产业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建设方案,搞好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开展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力争经过三年努力,使全市200万亩以上耕地粮食亩产达到吨粮水平。其四,要强化管理。坚持以管理挖潜力,做到精细管理、科学管理,向管理要产量、要品质、要效益。其五,要搞好服务。坚持以服务促增产,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把服务送到基层、送到农户、送到田间地头。特别是当前春耕生产的大忙季节,要提供好技术、信息、农资、气象等各方面服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强化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今后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了一条路子。总之,今年的粮食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要求,把困难估计得更大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争取农业生产、粮食生产有一个好收成。

三、着力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产业优势,做好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四篇文章,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突出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培植新兴支柱产业的现代农业模式。在这方面,我们*年加大了力度,对特色乡镇的表彰、引导、示范就体现在此。结合我市实际,对特色农业要继续做大做强,尽快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农业生产既要增加总量,又要优化结构。花木生产要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注重依靠科技,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花木产业上档次、上水平,不仅要成为花卉苗木的生产基地、集散基地,更要成为花卉苗木的标准化基地;蔬菜生产要注重储藏、保鲜和精深加工,努力提高附加值,实现由大田到餐桌;中药材生产要扩大木本中药材连片种植面积,注重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中药材加工业,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烟叶生产要重点抓好“金三角”现代烟草农业园区建设,突出特色,重铸*烟草品牌。要加快畜牧业“千场百区”和“一园三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注重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运用现代科技和理念,获得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模式。根据我市实际,要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改善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大力推广粮粮、粮经、粮果等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广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推行农业集约化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推进花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探索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三)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现代农业模式。要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根据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在化肥使用上,推广配方施肥,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在病虫害防治上,推行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在农业灌溉上,要清洁水源,减少水污染,确保农业用水安全;在生产方式上,积极采用生物培肥土壤、少耕、免耕等措施,发展有机蔬菜、有机油料作物、有机豆制品等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业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农业比较效益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消费水平、饮食方式的提高和改进,对这方面的需求很大。农业要提高比较效益,就必须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要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现状,重点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要大力发展以秸秆综合利用、沼气洁净能源建设为主的循环农业,推广“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循环链。同时,要多渠道教育和引导农民增强节地、节水、节电、节肥的意识,实施清洁农业生产,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

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各级领导同志,特别是抓农业的同志,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有理性的认识,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谁早做,谁就早主动,我们要求客观规律之真,务科学发展之实。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使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不断增效的直接抓手;是使农业由粗放走向集约、由数量走向质量的具体体现;是让农业由粮仓变厨房、从田野走向餐桌、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的必然趋势。把这篇文章做好了,就能使农业做优、做精、做细,做出价值、做出品牌、做出效益,真正走出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市*—2010年分类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切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要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今年完成土地治理面积7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5万亩。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发展大型、新型、多功能高效农业机械,提高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要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建成15个电气化乡镇,彻底解决用电盲点村问题。要重点实施“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力争3年时间实现井田配套。

(二)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基础,是我们增后劲、管长远、促发展的根本之策。要整合各类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农民自愿投入,形成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多元化的机制,切实加大建设力度。一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按照“示范带动、整村推进、形成规模、全面铺开”的总体思路,提高沼气建设质量。要加快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实行集中供气,提高综合效益。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今年要再解决500万农村沼气用户,支持建设一批大中型沼气项目。今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要达到15%以上。二要加快改善农村饮水条件。要优先解决群众要求迫切、人口密度大、饮水安全标准严重超标的乡村。对未进入当年实施计划的村庄,鼓励先干起来,让群众提前受益。今年要解决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三要加强村庄道路建设。巩固“村村通”成果,推进“村互通”建设,完成改造县乡公路200公里、通村公路180公里,进一步改善农民出行条件。

(三)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市委、市政府计划利用3年时间,分3种类型对全市2342个行政村进行综合整治,通过综合整治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县(市、区)、乡(镇、办)要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整体面貌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结合实际制定出村庄整治的具体方案,突出重点,分类分步实施。对于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一类村庄,按照“六有五化”标准,重点提升村庄配套功能,营造宜居生活环境;对于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5000元的二类村庄,重点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完善道路、电力、文化、卫生、垃圾处理和给排水设施;对于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村庄,重点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五、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5)

这次我们召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推进会议,是在上次第一季度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我们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村集体经济硬仗提供坚强保证。第四次扶贫领导小组会议上我们也讲了村集体经济第一季度发展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刚才,大家也就目前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了发言,希望大家会后切实抓好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攻冲刺工作,创新思路,务实工作,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任务。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认真落实自治区、市委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和决策部署,持续加大政策扶持,积极拓宽增收途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涌现出了一些好典型,积累了一些好经验。特别是2018年,集体经济发展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级党组织带动致富能力的高低,也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很重要,去年我们圆满完成了全县村集体经济目标任务。但是2019年第一季度全县只有27个村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收入仅为4.4万元,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不尽人意,可以说非常薄弱,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三个“不”:一是政治责任压得不严不实。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严重,乡(镇)领导重视不够,不积极去探索更多的发展产业渠道。截止目前全县还有42个村还没选定自主发展产业项目;

二是发展和增收办法不多。大家都想把集体经济搞上去,但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都是停留在想法上,没有真正拿出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对这项工作,各位组织部同志要负总责、全面抓,分村集体经济办同志要直接管、靠前抓,其他班子成员要分片包村协同抓,确保如期实现各项目标任务。指挥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发挥扶持政策的聚集效益。村一级作为具体组织者、实施者,需要我们组织部抓好协调管理,切实负起责任,抓好各项任务举措的落实。倾向性的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环保等。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二十字方针第一句就是产业兴旺,核心要义就是要通过发展产业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呼玛是农业县,农村总数占全区的三分之二,可以说是体量大、基础薄、任务重,也是全区重点关注的县。作为一个农业县,只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了、基层组织组织力提升了,才能建设一个繁荣富庶、文明和谐、幸福美丽的新呼玛。近两年来,我们在抓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注重从村情实际出发,做了很多打基础、利长远、惠及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工作,有力助推了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是各级党组织思想转变了,重视程度提高了。指出,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在全省组织工作座谈会上,张庆伟书记强调,要“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土地确权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要机遇,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拓宽集体增收渠道,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地委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工作,苏春雨书记多次深入农村调研,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指导,亲自上手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县委在去年就召开过两次推进会议,常委会也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全区率先制定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确定了“富村13种模式”发展路径,并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县委组织部和农业局牵头推进,乡村也逐级制定了发展规划,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进思路,明确了办法和措施,调动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党抓村级集体经济、全员参与农村发展建设的氛围已基本形成。

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速了,经济总量扩大了。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旧时期,我县大部分村在承包到户时,往往对集体资产处置采用一分了之的简单化办法,经营性固定资产也瓜分到户,村集体失去了统一经营的资源和资产,使村级集体经济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萧条期和阵痛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党组织阵地的逐步加强和各项政策的落地,个别村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比如说通过出租集体土地、农机设备等。村里有钱了,对村里的投入就逐渐增多,办成了许多农民关注的民生实事,农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逐步增强。当前,受到地理位置、资源限制和原始积累的影响,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尽管缓慢,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壮大的过程。2015年全县仅有5个村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6年发展到9个,2017年发展到23个,收入总额67.8万元,现在全县32个村有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占村总数近60%,其中5万以上的有6个,收入总额达到116.5万元。比如,呼玛镇二村,新当选的村书记通过规范管理村民房前屋后宅基地,仅用两三个月时间,村集体经济就从无到突破5万元大关。关于村民无偿占用房屋周边土地的问题,全县大部分村都存在这种情况,就是看你村级组织敢不敢抓、敢不敢管。特别是上个月,组织部门通过在 54个村开展联检互评,部分乡镇干的好的、干的不好的村,都派出了代表参加,从反映的结果来看,各乡镇、村找到了差距、认识了不足、总结了经验,同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想干事、真干事,用心抓、用力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点一滴地推,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一定能积少成多,聚水成海,不断发展和壮大。

三是学习培训后视野开拓了,发展方式灵活了。当前,我县农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村民单打独斗只可能使极少数人富裕起来,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把村民组织起来合作经营,才能有效应对市场经济竞争风险。在座的乡镇党委和村书记前段时间去过河南省濮阳市西辛庄村,也去过兴十四村等地学习,从李连成书记那里也能感受到,靠自己是小富,靠集体才能实现共同富裕。2017年搜狐网公布的全国百强村,全部是集体所有制,搞的是合作经营。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合作经营、举集体之力,才能快速实现乡村振兴。目前,各乡镇和村注重发挥整体合力,采取土地入社、资金入股、资源共享等形式,把闲置的资源和资产利用起来,采取政策分红的办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更加注重合作化经营、联合式发展,发展的方式更加灵活,比如有的村搞种养殖业、深加工业等,收入渠道也越来越宽。所以,走集体化发展道路,加强合作共赢,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能把外出的村民和有识之士吸引回来,才能把群众重新组织起来,才能让村级党组织的威信树立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真正的强起来。

尽管各乡镇和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行了有益探索,推进了一批好项目,积累了一些好经验。但总体上看,我县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比较大,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在全区80个村来讲,更是拖了后腿。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党委尽管能够研究部署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但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大,招数还不够多,主动性还不够强,行动比较缓慢,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投入的精力、人力、财力、物力还不够大。特别是有的乡镇长,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总认为是书记的事,不管不问,好像事不关已,更道不出个一二三来。二是发展信心不足。部分村干部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基础差,没资源、无资金,心中无数、思想消极;

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冒风险,怕担责任;

有的甚至认为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发展失败了会遭群众埋怨,主观思想上压力较大,创新发展意识不强。特别是有的村“两委”班子成员,“等靠要”思想严重,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能力不足。三是发展不够平衡。从全县看,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发展得还不够平衡,现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大部分来自县扶贫资金或扶贫项目扶持等非经营性或政策性收入,发展方式单一,实体经营性收入少之又少。而有的收入较高的村达到 18.3万元,还有22个村还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有11个村是空壳村,仅靠财政转移支付经费勉强维持运转。四是带富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缺少致富带头人,带领一方致富的能力不足,缺少能人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还有一些村干部想自己的事多,在村级集体经济上投入的精力不够,研究得不深,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熟悉“三农”政策的人才较少,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央和省委、地委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时间也越来越紧迫,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深入地研究好、发展好、壮大好村级集体经济。重点要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要进一步提高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也是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对我们农业县而言,更是实现村强民富的根本,不是开几次会、投几笔钱就能有成效的。各级基层党组织在思想认识上,必须充分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当成重要的民生事业、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干,坚决克服“过关”思想,要坚持久久为攻,谋而后动,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作为核心来抓,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政治担当,沉下身子、撸起袖子、一抓到底。只有把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了,这个村才能有发展的基础。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村里没钱怎么为村民办事,不为村民办事,村民凭什么相信你、支持你、听你话、拥护你,这都是最简单的道理。在座的都是抓集体经济的中坚力量,只有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谋共进,把村集体经济抓出实效,才能无愧于组织对我们的信任和群众对我们的认可。

二要进一步选准选优壮大村级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是基础,选准选好选精项目是关键。从县委制定的三年规划汇编看,确定谋划了很多项目,但符不符合村情实际,有没有可操作性,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都有在于实践中进行逐一论证。7月末,省财政厅、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黑龙江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可以说,这个文件一旦印发,对我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来讲就是一场及时雨。这个文件我已经签署意见,让各乡镇提前谋划项目,超前做好争取项目的准备,各乡镇也都把项目报到了经管站,近期力勇副县长、组织部、农业局要抓紧研究,提前落实意见。但根据经管站反映的情况看,目前上报项目比较杂,不够系统。对于各乡镇上报的集体经济项目,会后大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召开乡镇党政班子和村“两委”班子会议,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谋划和梳理,特别是所上项目绝对不能盲目和盲从,要集集体智慧认真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及推进项目的有效办法和具体措施,做到有的放矢。我县是农业大县,首先要在农业发展上想办法、做文章,比如,依托资源优势,在金莲花种植、食用菌栽培、冰水鱼养殖等成熟的项目基础上,要研究扩大规模的思路。当然了,土地流转是最保险、最稳定的办法,但收入也是相对固定的。要大发展就得创新思路,有句话叫无工不富,所以要在农副山特产品精深加工业上下功夫、找出路。现在是信息时代,我县又建成了自己的电商平台,要借助这个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想方设法打造自己的品牌,畅通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要进一步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6月27日全省优秀驻村干部表彰大会上,王爱文同志强调“要把村里的土地用好,多在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上想办法”。近几年,全县有一部分村通过政策扶持,购置了一些集体土地和固定资产,但大多是通过出租形式获取一小部分效益,回收成本时间较长。土地是农村的根本,我们要在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方面深入挖掘,切实把村里的土地管起来、用起来,学会向土地要效益、要生产力,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积极培育各种合作服务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只有不断挖掘潜力,才能壮大集体经济。特别是要充分开发利用集体资源资产,对长期由个人占用的国有资产实施有偿使用,对土地违规发包、低价长期发包、资源闲置流失等问题要进行集中整治,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要把该管的集体资源资产管起来,把该收的各项费用收上来,为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全县 54个村有近30个村与韩家园和十八站的管护区相邻,还有的与我县四林场相邻,要通过大力推进区域党建融合,增加集体收入。

四要进一步解决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不能抱有“临时”观念,坚持因地制宜、稳中求进,不能一哄而上,套用一个模式,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个村一个村的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比如,在增强发展信心方面,各级党组织要通过规范执行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发展方式,转变基层组织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传统守旧观念,形成村里的事就是村“两委”的责任导向,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重点要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提升村级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各级党委要研究采取强村带弱村、大村帮小村和支持政策倾斜等方式,统筹乡镇发展。在建强带头人队伍方面,在组织部门统一组织县内外学习培训和联检互评的基础上,各乡镇要有针对性地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农村党员进行专项培训,组织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党组织书记到村级集体经济先进村考察学习,促进村干部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进一步提升发展能力。

五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推进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乡镇来说,不只是书记一个人的事。在此,我强调一下,各乡镇长必须在党委书记的领导下,全力支持和配合书记抓好抓实集体经济工作,特别是在财力、物力支持上,要充分尊重书记意见,对不闻不问、甩手不管的,县委将严肃追责。地区提出明年村集体收入要在5万元基础上向10万元迈进的目标,而且集体收入10万的村要达到60%,可以说难度很大。各乡镇作为责任主体,要经常召开班子会、推进会、现场会等,逐村研究发展途径,有效地解决突出问题,不能大而化之、更不能把具体工作任务都落给村里,要在强化工作合力、树立整体意识上想办法、谋实招,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共同抓、合力抓。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做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综合协调、检查督办和指导服务工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责任和工作落实。农业、经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作用,研究好、指导好、推进好、落实好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财政部门对列支的162万元专项基金,实行项目化管理,资金随项目走,择优扶持。国土、发改、林业、住建、科技、招商、金融、税务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尽最大努力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年末,地区将组织审计、财务等部门对全区 80个行政村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情况进行审计和核实,所以,各乡镇要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准确、管理规范、使用合理。

六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管理机制。继续推行处级领导包乡、单位包村等措施,帮助研究解决资金、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定点驻村扶贫工作队作用,通过落实精准扶贫脱贫政策,带动贫困村、薄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强化考评督导,各乡镇每季度要向组织部和经管站上报准确数据,农业部门要抓好具体业务检查指导,组织部门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年度考核目标的硬任务,与干部选拔任用、先优评定挂钩。年末根据各乡镇村发展集体经济成效,拟在明年年初对进步较快、发展较好、成绩突出的乡镇或村,通过“以奖”方式给予奖励,激发乡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凡是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成效不大、任务完成不好的,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进行问责谈话,当年不得交流使用。坚持培养选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今年每个乡镇要结合实际至少打造1个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典型,重点通过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它村实现增收,力争到2020年村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

二、关于管护区经济工作 2018年按照地委、行署关于管护区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小分散、大集中”形式建设规模化特色种养基地,努力提高林下资源综合经营效益,促进了职工增收致富,加快了管护区(林场)经济良性发展。达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效果。

一是重生态,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协同进步。确定了“适量、适度、合理”的管护区经济发展思路。深入开展保护资源“十三五”专项行动,各类林政案件有效遏制,总计试种西伯利亚红松1.7万株。完成义务植树任务9.8万株,出圃各类苗木22万株,林区生态持续优化。充分利用林区优势,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完成金山林场3.5公里森林穿越体验项目一期工程,完成中小学生夏令营基地前期初步计划,推进了旅游与产业、民生、文化等融合发展,逐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是见实效,特色种养和示范引领相辅相成。在4个林场管护区种植丹参15亩,新建600平方米大棚1座和单垄竹拱棚22个。建成蓝靛果基地20公顷,新栽植蓝靛果4600余株。对300余亩忍冬及各类果树进行抚育管理。投入启动资金90万元,职工集资90万元,重点扶持了金莲花种植项目6.5公顷100余万株,引导职工种植赤芍、五味子、防风、还魂草等药材5000余亩,林业肉鸽、蜜蜂、冷水鱼等特色养殖初具规模。努力形成了“生态优先、资源国有、有偿使用、职工参与、因地制宜、强场富民”的发展新格局。

三是强保障,制度建设和管理运行更加完善。制定下发了《呼玛县2018年特色规模管护区经济落实行动方案》、《呼玛县管护区经济发展工作总体推进方案》和《管护区(林场)经营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林场主营业务和经营目标。完成了与韩家园、十八站林业局林农融合助推扶贫对接,安排生态护林员25人。严格开展林业合同清理工作,对清理整顿各类承包合同97份。开展“涉农林地”清查2105户57.96万亩,签订“宜农林地”承包合同1300余份。进一步规范了管护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有资产使用、自然资源承包、租赁等经营行为。

虽然我县在管护区经济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与其需求空间和资源潜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农业和林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商品林停采以后,林业与农业相比,无论是人口、经济总量、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农林发展整体不平衡,林业职工平均收入相对较低,管护区经济起步较晚、实力较弱,形式单一,处于弱势地位。二是思想意识不够开放。林业职工大多是专业技术工人出身,受思想观念限制,对发展管护区经济重视程度不足,缺少专业种养殖和管理知识。同时,职工主动参与管护区经济建设的不多,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对管护区经济发展缺乏信心和参与度。三是示范典型带动不强。大多数管护区经济项目处于培育阶段,综合效益还不显著,示范效果不明显,对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足。林下山特产品大多是本地出售,价格起伏不定,没有形成市场规模,对外销售较少,经济效益较低,销售渠道不畅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围绕“林业强、职工富、林场美”的林区发展思路,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着力发展资源培育为主的一产,精深加工为主的二产,生态旅游为主的三产,与全县乡村振兴同步实现林场振兴。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6)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层民主形式在广大农村实施已有10余年。它是指广大农民根据法律自主管理本村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村民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在基层社会事务中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而村委会则是村民自治背景下村民自我管理、[1]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下,以村委会为主体,依法实行村民自治,是新形势下引导和组织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最合理的思路和最有效的方法。[1]

一、村委会的差异对该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群众想致富,主要看干部”,这是人们总结乡村脱贫致富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湖北省洪湖市的洪林村、柏枝村(以下分别简称为洪林村、柏枝村),浙江省台州市的方林村(以下简称为方林村)等全国先进村经济发展的事实经验也证明: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村委会,在于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过硬、服务本领过硬的“班子”。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大部分地区有较为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些单纯依靠农民单干很难使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因此,需要一支力量把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本村经济。而这支力量就是村委会。但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各村的村委会之间有一些差别,有的还十分突出,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各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村委会产生的不同。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就全国而言,绝大多数村都实行了民主选举,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领导班子。但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民主选举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乡镇政府把村委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对村委会选举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有的甚至对经村民选举产生的干部随意调动和任免。[2]2.部分人为了达到自己的一己之利,有的在选举之前贿赂有关乡村干部和选民,有的在选举时向选民施压,从而达到当选的目的。3.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的宗族势力对民主选举具有干扰作用。潜意识的宗族意识,使得有些农民忘记了自己神圣的权利,在村委会选举中宗族势力大行其道。江西省余干县的建设村,有七个姓氏,其中又以张姓人口最多,而张姓又分成了四大宗房。在1999年的“海选”过程中,每个宗族都想把自己的人给选上,结果在已选出的村委会当中,过去有财务问题的个别干部也被选上。[3]4.由于选举动员宣传力度不够,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强,选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有的农民甚至对新当选的村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民选举的真实性。一方面,民主选举进行得比较好的村,村民真正选出了自己信任的能人,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威信高、群众信得过的人选到村委会领导岗位上来。村委会干部有威信,有魄力,为带领全村人民把本村经济搞好,走致富奔小康之路奠定了基础。如洪林村、柏枝村、方林村等全国先进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另一方面,形式上虽然实行民主选举,但民主真实程度较差的村,所产生的村干部或是威信不高,或是办事能力不强,或是底气不足,甚至和村民有矛盾、自身有问题的原村干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村委会上任后工作开展的难度,更不用说发展经济了。湖北省洪湖市长河村(以下简称为长河村)的村民,对村干部的意见较大,有的村民甚至评价“村干部只管自己”,而该村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儿童失学现象十分严重。[4]

(二)村委会成员素质的不同。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有一条基本经验,这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和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5]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村委会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许多与形势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方法不适应,许多村干部仍旧使用过去那一套行政命令式的手段,从而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三是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适应,面对市场经济,有的干部想干不敢干,不会干,无所适从,盲目乱干;四是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适应,干部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文化层次明显偏低。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村委会成员的素质相对较高,不适应问题相对较少。据洪林村一位村干部介绍,该村近几届村委会所有成员都是大专(函授)学历以上。而经济落后的村,村委会干部的素质明显偏低,以上不适应问题普遍存在。作为全村的带头人,村委会成员素质的高低,对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如果村委会成员都是能人,思想道德素质高,科学文化素质强,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能很好地带领全村人民奔小康,走共同富裕之路。在物质利益面前,他们能抵制诱惑、廉洁自律,这样,反过来又能提高他们在村里的威信,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村委会成员大多数是素质不高的,那么他们或者在村经济发展方面无所作为,或者在村财务中满足自己的私利,甚至横行村里,成为村民的祸害。

(三)决策能力的不同。要使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村委会成员不仅素质要高,而且决策能力要强。决策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决策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决策是否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如地理条件、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等;3.决策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4.决策是否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如果以上四个方面做得较好,那么,该村委会的决策能力则较强,所作的决策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为村经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洪林村村委会利用城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根据市场的需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以建材为依托,以轻纺为主体,以医化为龙头的企业格局。全村资产总额达22亿元,其中自有资产积累户平52万元,人平11.2万元。[6]柏枝村村委会利用其水乡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水产养殖和加工为主的农副产业。他们先后兴办了洪湖柏华中华鳖养殖有限公司、洪湖柏枝永德水产品有限公司、蟹苗种繁育基地等。[7]相反,决策能力较差的村委会,决策或者脱离本地实际,或者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损害村民利益而又不能作出有效的解释和补偿,因而得不到村民的支持。这些决策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久而久之,影响村委会的权威,进而影响其他决策的实施。山西省运城市张素村有个姓朱的妇女说:“我们在1998年听了村干部的话,种了一个新品种的小麦,连种子也托给村干部帮我们去买。可是到了收割时,麦粒秕瘦秕瘦的,亩产达不到百斤。我们生气了,大家伙起来闹着要赔偿,然而始终也没有给赔,让我们着了家伙。我们哪里还再敢听干部的话!?”[8]

(四)村委会自身建设程度的不同。随着形势的的不断变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村委会会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村委会注重自身建设.针对干群关系紧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进行作风整顿,针对村委会组织涣散进行组织健全建设,针对工作制度缺乏和薄弱进行制度建设。在洪林村,村委会成员一年学习不得少于300学时,学习的内容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文化知识、工作方法和法律知识等。[9]而湖南省攸县新华村,村干部很少进行集中的培训和学习,更难谈及作风整顿了,而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显得无能为力。[10]可见,村委会自身建设程度的不同,对该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五)与村党组织关系的不同。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规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能否正常工作有效地运作,影响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从理论和制度上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地位和关系是明确和协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实际上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地位和职责及工作方式。但在实践中,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协调问题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看,二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1、有的村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组织。2、有的村委会把村民自治理解成绝对自由,不接受党组织的正常领导。3、党组织与村委会的权限范围内缺乏具体的界定。在实践中可以发现,与村党组织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村委会,既发挥了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又凸现出了村委会在社会经济事务中的能力和作用,使村“两委”班子得到加强。相反,与村党组织关系理顺得差的村委会,或者起不到发展经济的作用,或者在村经济发展中面临许多本不会遇到的问题,或者陷入工作混乱的状态,这些都会对村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转贴于 二.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在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信息、决策组织、统筹协调、收支税费、投资扩大生产五方面。

(一)提供信息。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农民的视野有限,他们很难捕捉到准确的市场信息,这需要村委会发挥经济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市场的最新信息,包括生产资料的价格与质量、市场的供求状况、农副产品的价格水平、最新致富信息等,即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这是农户和村集体进行生产经营的基础和前提。在被称为“江南水暖城”的浙江省余姚市孙家村,1992年,村委会一班人,收集信息,分析市场,请教专家,确认水暖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适合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特点,随后,向村民推广这一产业,从而取得了1997年销售4.76亿元,利润总额1313万元的好效益。

(二)决策组织。如前所述,村委会根据本村的实际,依据市场的供求关系,依靠村民的支持,对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同时,尊重村民的集体决议,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并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使之成为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如发展新的产业,兴办经济实体,推广新的经营方式等。在农民的家庭经营从改革初期的单一从事农业生产逐步向家庭副业、家庭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在从事多种类型的家庭生产中遇到的许多单家农户想办而难以办到、难以办好的事,均可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如修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低产林地等。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农户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难以适应。当农民发现辛勤收获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影响生产的积极性;当农民不得不参与市场谈判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谈判能力最弱的一个阶层,没有组织起来的农民是弱小的,这严重影响了交换的公平性。因此,村委会应在流通领域将农民组织起来,这样,分散的农民身上的能量得到了聚合,实现联利连心,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强大合力,创造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发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在集体经济弱化的地区,村委会应发挥组织生产经营的作用。

(三)统筹协调。唯物辩证法认为,当事物的各部分按照一定顺序合理排列时,整体功能之和则大于各部分之和,反之,当各部分处于混乱状态时,整体功能则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在村里,农户之间、行政小组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又存在利益的冲突与斗争,这需要村委会进行统筹和协调,使各部分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村委会要站在全村的高度,把握村经济发展的大局,用经济的或行政的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改组不同企业,协调农户之间和小组的利益,使全村经济处于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之中。在湖南省桃源县明月村,该村村委会将一些村办企业乃至一些加工企业通过拍卖或租赁转为民营企业。[11]湖南省长沙县印山村,该村在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鼓励兴办独立的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投资兴办微型企业的村民在申办手续和贷款申请等环节上提供帮助,在用地和提留方面提供优惠。目前,该村已兴办起了多家辅助性企业和加工性个体私营企业。这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而且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12]

(四)收支税费。村作为乡镇的延伸,应该正确处理与乡镇的关系。“村民委员会应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13]在经济方面,村委会主要是协助乡镇政府收取税费(费改税后主要是协助乡镇政府收缴农业税)。在村内部,村委会征收村提留(费改税后村协助乡镇政府征收农业税附加税,从中提取一定比例归村自己支配使用);如果该村有村办集体企业,村委会也应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税收。在收支税费方面,村委会应做到以下四点:1.按国家政策规定征收税费,不巧立名目,不乱摊派,抵制乡镇政府的不合理要求,坚决保证不加重农民负担;2.征收税费应向农民解释说明,让农民心里明白有数,不搞强制命令;3.村中财务收入应用在村公益事业和生产之上,保证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4.村中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向村民详细公布。方林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各种税费征收不仅较为合理,而且每月将收支情况向村民、媒体公布。而在长河村,村民对税费收支意见极大,当地村民称为“阳帐”(国家明文规定的)和“阴帐”(不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据村民反映,村里很少进行过财务公开。[14]在柏枝村,虽然村委会在发展经济方面作用突出,但村民对村财务问题意见较大,造成村民不断上访。[15]

(五)投资扩大生产。村委会应从村财务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村里经济的再发展,以扩大再生产。但村委会对投资的取向应作全面的考虑和论证,保证投资的可行性、投资的回报率。村委会作为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力量,应避免盲目重复建设,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之中。在洪林村,村委会每年从村财政中抽取相当一部分用于新项目的上马,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样,洪林村的经济不断有新的增长点,充满着活力。[16]

三、村委会其他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受教育、人口、环境、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村委会的其他工作,如教育投资、计划生育工作、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精神文明建设等,同样对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教育投资。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教育问题在一个社会中显得至关重要。在农村,村委会应适当增加基础教育、职业培训教育的投资,以保证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洪林村,村委会不仅每年将10%用于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福利事业,使村民享受着学前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而且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这些人才成为洪林村的骨干)。80年代,洪林村村委会提出非高中、非中专水平不准在村里就业的政策,对升入洪林一中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元,对升入大学的学生一次性2000元。90年代,洪林村对升入国家重点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一台电脑、150平米的住房。[17]重视教育是洪林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在长河村,村里完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儿童最多占其总数的20%,这样,知识的贫瘠、人才的匮乏于经济的落后形成了恶性循环。[18]可见,教育的投资,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二)计划生育工作。“少生一个,幸福一生”虽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和感受到。但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特别是在以种植业为主的落后地区,仍普遍存在。由于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和认识上的差异,我国各地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在方林村,由于村委会狠抓了计划生育工作,生育水平显著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下降到2左右,基本实现向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较好,节省了大量资源和资金,缓解了人口增长过快给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使生活质量改善,从而反过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激发出劳动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妇女摆脱了多生带来的各种负担,参与社会事务和经济活动,地位得到提高。相反,计划生育工作较差的村农户人口较多,尽管劳动力数量相对多一些,但总体素质不高,家庭负担较重,消费较大从而影响致富进程,阻碍经济的发展。这样,就会陷入“经济落后超生人口过多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广大农村,有的单位和农户为了一时之利,变耕地为建筑用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开滥挖,滥用农药化肥,严重破坏了资源环境。在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村,由于只注重经济效益儿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取得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生态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经济的继续发展。而一些环境工作开展较好的村,不仅村民生产、生活环境较好,还推出了绿色农业、生态产品,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农村,没有专门的环境部门,村委会应依照法律规定,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社会福利。1.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社会福利通常以货币的形式来实现,其内容主要有医疗保险、老人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等。这些福利政策的实施,可以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在直接或间接性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洪林村,村委会十分社会福利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村民享受着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医疗免费、水电半价、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等十多项福利。[19]②在经济水平较差的村,社会福利通常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这包括基本责任田、山地、水域等。由于不可能推行货币形式的福利,因此,土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农民手中的财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稳定的基础。这需要村委会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证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五)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对物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实践也证明,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给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劳动者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会把精神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事物的发展。在洪林村,村委会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落实,开辟了广播、电视、橱窗、展览室、永久性标语等多媒体宣传教育阵地和以青年民兵之家、职工之家和洪林文化宫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建立了一支业余文化体育队伍和一支具有一定素质的科学技术队伍。在近些年的文明创建活动中,洪林村以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普法教育、创建安全“文明小区”三大主题活动为载体,真抓实干,从而使无违法乱纪、无抹牌等“十无”局面得到巩固和提高,全村处处展现出一幅文明、祥和、向上的永乐画卷,为洪林村经济不断前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20]而在安徽省不少地方,根据对农民问卷调查统计,当前农村“五风”(封建迷信风、风、红白喜事奢侈风、吃喝风、浮夸风)盛行,这种现象轻则影响当前生产生活,重则影响社会稳定的根基。[21]

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村民自治背景下,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真正加强村委会的自身建设。这不仅要求村委会成员是民主选举产生,正确处理与村党组织的关系,还要求村委会干部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决策能力,并且根据新情况不断进行学习于培训,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2.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五大作用。即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起到提供信息、决策组织、统筹协调、收支税费、投资扩大生产的作用,成为村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带头人。3.认真搞好村委会的其他工作。即村委会在抓紧全村经济的同时,狠抓教育投资、计划生育工作、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

[1] 王仲田、詹成付:《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五月出版。

[2] 彭向刚:《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 刘文杰、郭远明:《富裕村如何变成了“问题村”?》,《半月谈》,2001年第8期。

[4][14][18] 根据笔者对长河村村民进行的调查整理而成。

[5] 转引自贾丽建:《坚持不懈抓教育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求是》,2001年第2期。

[6] 根据洪林村村委会负责人座谈笔记整理。

[7] 根据柏枝村村委会负责人座谈笔记整理。

[8] 王琦:《探访乡村干部与农民间的鸿沟》,《记者观察》,2001年第3期。

[9][17] 根据座谈会上村党委副书记介绍的情况笔记整理。

[10] 该地为笔者的故乡。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整理。

[11][12] 转引自龙海兴、肖君华:《乡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发展之路——湖南8个小康文明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启示》,《求索》,2001年第2期。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

[15] 根据对柏枝村村民的调查笔记整理。

[16][19][20] 参见:洪林村村委会提供的书面材料。

[22] 转引自陆子修:《村一级的基础地位与作用亟待强化——安徽百村调查综合分析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7)

2009年徐州农村有1292个村委会,如果每个村平均有3-4名村官,全市至少有4000多名村官。2009年徐州农村村委会的债务超过12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村委会的旧债约为100万元左右,平均每名村官涉及到的旧债约为20万元人民币左右。到“十一五”计划结束时,徐州所有的农村旧债暂时无法解决,可能要过渡到“十二五”规划期间偿还一部分。然而2010年的徐州农村又继续有新的债务形成,到“十二五”期间中,大量的新旧债务的阴影仍然留在村委会、村官们心中。村委会以如此多的负债的方式经营各种农村的经济项目很容易产生村民的不稳定。现在很多具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官进入到村委会工作,全部是每月每人千元以上的工资制并纳入到公务员系列中。他们既是农村债务知情者又是债权者,普遍希望工作到一定年份后转到别的岗位上,债务要留在村委会,如果有了政绩,债多并不影响他们的转岗。

目前村委会在无农业税的情况下为何总还不清过去的债务呢?我们研究后认为问题是村委会不受债务沉淀的影响和村官们有了政绩就能流动起来。来来往往的农村管理者都企盼债务终会由乡镇行政部门会有一天一风吹掉。“十一五”可能造成负债多的村委会经济成果变小,导致农民的非和谐的问题不断。案例证明:经济发展好的行政村新债务少或负债率小于10%,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小于20%。例如,江阴华西大队村委会年负债率仅为8%,农村经济发展速率达到18%,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为3%。经济发展弱的行政村新债务多或负债率大于20%,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大于20%。例如,徐州铜山县铜山镇的村委会平均年负债率为16%,农村经济发展平均速率仅为4%左右,农民外出打工人数达到23%。

到“十二五”期间,徐州农村经济好转的工作方向之一:必须使村委会尽可能减少旧债的沉淀,新债仍不能超过8%。从2011年起徐州就要进入“十二五”规划,但实际上每个村委会都是在新旧债务大包袱下发展经济的,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阻力特别大。把握住2011年债务率小于8%,这样的村委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当地经济。按照现代经济的要求,超过平均年负债率16%的负债经营会减少自己10%左右的经济发展动力。

进入“十二五”规划期徐州平均年负债率超过16%的农村环境是:农村乡企经济开发的合作基金会没有定型;乡村多数地区没有联办的企业联合体;没有或引进很少的绿色经济项目;由政府或社会招商引资的项目不平衡或不合理;农村公共设施扩建项目大量减少;非农业的新税种增加很多。

近几年我国乡村债务规模变大了,包括徐州农村经济环境中的上述六种具体环境就都出现了。特别是负债的小气候也逐渐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农村经济中。党的“十七大”关于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组织在改革中要年年锁定住债务总量,坚决遏制新债的扩大。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徐州农村村委会2010年必须对新添债务进行平抑,通过乡、镇行政部门及时消解旧债务的一部分。否则“十二五”的第一年中若干的村委会、村官们又要人财物的调整了,无论如何要缩小旧债,同时要堵住新债的发生。因为“十二五”第一年只有减债的成功才能给后几年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减债成功,就是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江苏统计资料我们分析得出,徐州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村委会的新债还会增加。其原因是今年徐州的村委会债的权责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调整和落实。村委会已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半行政体仍然带有若干执法的随意性。我们看到,2010年徐州农村的经济改革中还存在着超前的“创作”:例如,村官们正在实现工资的三个级别化就是一种有争议的创新。部分村委会还干了连发达国家农村也很少干的事:每月有债务股票的分红。与徐州相邻的地级市如宿迁市,截至2009年底,全市115个乡镇(街道办)都有不同程度的债务负担,负债总额达43.36亿元,乡、镇平均负债超过2000万元。乡镇(街道办)下的部分村委会也有定期债务股票的分红事情发生。

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就有法律促使农村村委会要保证村民自治自管,但2009年的徐州农村经济改革中的“创新”状态还不能完全保证村民的自治自管。例如,部分村委会根据乡、镇的需要已将部分债权平移到全体村民来分担。实际上这种创新是一种经济上的压制。现在乡村债务不断积累仍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有的一个社会问题。我国农村村委会的形成不足70年,村委会和村官系统及工作机制,就是进入到“十二五”时仍然在试验中,规则年年变,导致不小的浪费和贪污。虽然我们努力使村委会成为农村的经济细胞单位,但这种试验要取得成果还要走很长的路。根据2009年徐州农村村委会改革的资料看,乡、镇级的行政部门权力大小、强弱各不同,所以村委会、村官们的权责强弱、试验项目也都不同。如果要使经济项目能够实现,村委会大都要靠借农民的债来推动发展,负债是村官们的工作内容之一。目前乡、镇行政部门经常运作村委会,例如,要将乡镇的公共任务分解到自然村,同时还要承担一些新债指标。乡、镇行政部门的引领工作有:对农民的公共教育;对生态不良环境的治理;预备县、市升级必备的公共产品的新创等等。引领工作的经费基本上先是村委会自筹或安排给村民分摊的借债上。农民的税款还不能归集到村委会(必须要交到县的部门去),所以税钱是不能借给村委会的。现在新上任的村官们特别难受的事还是对旧债的真实退还的安排上。从一些农村基层的案例来看:徐州2009年的村委会正在硬着头皮干的事有:先欠教师的钱,再欠学校的钱,最后借村民的钱或从银行贷(从银行借钱很难),一条新债务链就这样形成了。构成新债务链最大的借口常常是重点形象工程或正在修建任务,而且工程到了关键阶段必须要村民们集中投入村委会才行。目前的债情有:大多数村委会都以政绩和招商引资的意义进行负债,债的利息较大。例如,村委会从农民手中借民间钱,一般是以高出银行利率(多为超过年9%利率)积债,这为以后偿还债务带来困难。因为村委会在上一层的GDP指标任务下,拿工资的村官们必须和兑现债务的经济发展的指标捆绑在一起。乡村债务积累最终导致集体经济中的公共资产流失,每年的新债还影响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村庄内部的公益事业发展,一旦处于这种循环状态的村委会根本控制不了本村的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再从村民中筹资更加难(不用说偿债更难)了。一年后80%的村官们特别盼望的事是什么呢?这些事是:怎么用最少的新债干成最多的政绩?怎么向上升迁?怎样负债指标最少?等等。如果村官们知道自己无法升迁了,他们以后的事情就是怎样多多欠债引起公愤后另外谋生?这段时间工作特别能干、不害怕是他们的特点之一。如果不顾及积债的纠纷,那么村委会次年的借款主要靠正确舆论的导向紧紧“洗住”村民的头脑,如此才能完成乡、镇招商引资目标分解的“紧急任务”。“十二五”规划前的债务链仍然很长很大。村委会至少30%的农业专业人员到外地打工,村里大多数年青壮劳动力也到外地打工躲债十分明显。“十一五”时期的乡村债务已经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之一,“十二五”时期的乡村债务可能腐蚀掉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首先村委会或村官们受到经济成功为主的末位淘汰制考核压力也是造成债务大的原因之一。其次村官们年年的“被流动”也是部分欠债的推动力之一。从徐州农村经济形势看,农村“十二五”期间快速发展经济的任务特别重,所以村委会自行减债的指标大上半会失败。债务链是一列停不下来的火车,而且债多还能获利多。等待市、县撤消其债务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努力督促村委会或村官们做好下列的三项工作特别重要:

第一,制定还债的个人负责制。即形成村委会或村官们能还债的个人责任制。村官借债任务和解债的指标要同个人的收入挂钩,必须使他们有债量降低指标的压力。当我们用看山看水的方式招商引资时,同时还要承担职内的还债指标实现的工作。如果村委会或村官们因招待工作量大举债就多,那么组织部门还不如尽快实行与还债相关的个人责任制更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第二,尽快落实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与“一事一议”相关的制度。即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不可以超前,针对当地需要的公共产品首先由农民自己提出,“一事一议”的村委会应该是负责的组织者。目前农民害怕的是“多事一议”杂务会。保护农民利益为先,杜绝摊派挂靠公共产品项目的“同车”借贷任务。

第三,虚化村委会的全能作用。即目前村委会不能看作是人类的全能组织。村委会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经济相结合的试验过程中的人为组织。不到70年历史的村委会几乎每件农村经济工作都比乡、镇的行政部门处理项目更随便一些,更难以约法三章。所以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徐州每年要有市、县科学发展部门能对村委会、村官们有一个“负资”(或债)的评价。虚化村委会的第一项工作是:绝对不能搞谁债多就先调走,谁债少谁就在当地长期工作(得不到提拔)。虚化村委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尽量组织村民对村委会的债务进行积极评价。实际上村委会的债权透明化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利于还债的个人负责制的进行。实化村委会就是将债务在村委会列为保密资料之一。

徐州农村可以从江阴华西大队“消债式”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启示。江阴华西大队30年前将每个行政村变为一个市场型的自治单位。这样的自治单位非村非镇,也无行管理层次的级别。无混乱债务的村委会实现经济目标最快,农民内部和谐程度高。徐州乡、镇组织财力不足而且负债如此多正是农村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如果能同江阴华西大队“消债式”的发展农村经济一样,或在清偿能力弱的情况下,徐州农村中其债务依存度应限制在15%,偿债率应限制在8%,债务负担率以低于30%为宜,农民人均偿债率以2%为最高限,农民个人债务负担率以低于10%为宜的指标值。

总之,徐州2010年的村委会实在是债务缠身的一种实体组织,而债务缠身在市场经济中工作效果总是具有浪费倾向。债多不是村委会工作的有效依据之一。债多必事多,必影响农村中有效经济的发展。2009年徐州市农村的每位村官平均负债大(20万元)仍是压抑村民自治程度的一个直接的不好的因素。就是每位村官们债务少的村委会仍在考虑继续在“十二五”期间企望用增加债来推动农村经济。如果还是一届比一届增债,那么村民情绪不能稳定而且积累着民怨。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债务才是创造农村公共项目的最有效的工作行动力。减少债务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就是要尽可能地使村委会转化为市场机制下的社会管理的机构,只有这样农村的小康才能真正的实现。仅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初步发现:徐州的农村乡、镇公共产品的生产活动超前,多以扩路、补修桥涵和建立大学的分校等基础性的公益项目上,并且让乡、镇财政负担了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44%)。县及县以上的公共产品生产,更多的是涉及到经济相对薄弱的乡、镇的形象了,人们急于投资项目的成功,而不顾成效(包括债务归还的问题)。经济较好的乡、镇正是债务较轻的区域,借助公共产品的生产的投资政策有助于债的减少,缩小地区差异,促进民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应碧.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出版社,2006.

2、牛竹梅.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3、陈洁.中国村级债务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樊宝洪.乡镇财政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邹农俭.税费改革:农村治理模式的跃进[M].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6、王勇.乡村债务谁来埋单[J].中国供销商情,2007(11).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8)

随着城市建设日益扩张,城市周边的农民早已融入了城市生活,土地也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生活来源,相反,对于城中村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旧农村环境面貌改变的关键。一些成功开发经验,增强了后期改造农村积极性。大家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实现城中村改造目标,希望把城中村改造当成一个契机,用足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成功运作的原因

城中村改造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基本上全部实现了公司化,这种经营方式的改变,令集体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许多城中村已经建设成完全都市风格。公司化经营模式之所以能使得集体经济发展如此迅速,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国家法律逐步完善,依法经营形成体系。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城乡经济开始萌动与发展。同年12月份我国《宪法》进行了修正,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法律仅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体制进行了高度概括,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可以“统一经营”,可以“分散经营”。宪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机构、组织形式、组织制度开展经营活动,并没有加以限制,因此给发展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择经营模式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国家加大立法力度,为维护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不断颁布多种法律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促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变。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这使得农村经济活跃发展。《公司法》的实施,把公司经营纳入法律框架中,将股东权利与公司利益区分开来,有效保护了公司和股东的各项权利,完全有利于企业按照一定模式开展经营业务,加快了各经济组织发展的步伐。《合同法》其实是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合同条件进行的总结规范,并非完全强制性规定,但是它却为经营活动提供了基本合同框架。《物权法》的实施,充分保护公司股东各自责、权、利。由于国家法律大量颁布,构建了现代公司法律制度良好框架,为完成城中村改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运用现代公司制度,充分保护多方利益。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多以土地变性良性循环,优势互补竞相发展方式展开。

国家征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土地,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补偿。村委会在全体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土地补偿不吃光分净,而是集中力量,统一经营。这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造创造了基础。村委会将一部分征地补偿金用于抵顶国有土地出让金,获得国家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村委会用获得的出让土地与土地开发公司共同开发建设新型居民社区和商业区,完成初期资金积累。村委会将另一部分土地补偿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长期积累的其他非土地资本,进行公司化改造,用公司形式开展第二、第三产业的经营,维持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化经营,既有法律作保证,符合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又符合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它以全体股东的资本开展独立的经营,全体股东均享受公司股东的权利,虽然不是全体村民经营公司,但是确是全体村民享受股东利益。所以公司化运作更有利于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的需求。

农民融入城市生活,促进转化公司进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毗邻的村庄,许多农民也早已不被土地所累,而是融入了大都市的生活,农村靠土地收益维持生活的职能下降。城中村改造成为必然趋势。在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并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活动情况下,适用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采用公司化开展经济活动正是水到渠成。

公司化经营的法律风险防范

随着公司化运作时间的增加,如果不注重提高法律意识,不注重用法律规范公司行为,很可能会步入未加防范的法律陷阱。公司化经营中以下三种法律风险应当引以为戒:

必须明确认识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后,公司不履行社会职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主要以《公司法》规范公司经营行为。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依法调整股东大会、股东会、股东代表、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职工等等之间的法律关系,依法经营,发展经济,这是公司的终极职能。公司的股东只能享有股东权利,而不能干涉公司独立经营。村委会即使占有公司一部分股份,也只能履行股东的权利。原集体经济组织形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后,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履行公司职能,与社会职能完全剥离。

我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因此,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农村社会职能由村委会承担。这就要求公司经营过程中,要严格区分公司事务和村委会事务,绝对不越权行事。凡涉及村社会事务的,由村委会解决,公司绝不能越俎代庖,越权行事。

公司化改造,要合理安排支撑村委会开展工作的经济来源。按照宪法规定,村(居)委会是由村(居)民选举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国家对村(居)民委员会不承担拨款责任。城中村改造完成后,农村行政区划改变为城市居民社区,居委会为社区居民管理各种社会行政事务的组织,它开展工作必定要产生费用。而且此时的居民委员会和城中村改造前的农村经济组织不同,随着社区居民生活状态、工作状态的转变,居民社区工作量的增加,社区工作需要专业人员管理,不能靠兼职人员完成居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因此社区工作费用必定也会增加。那么,只有设计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保障村委会有长期固定的收入,才能保障村委会履行其职责。

目前城中村改造后的社区管理资金主要有这样几个来源:一是村委会工作人员及工资,由转制的公司支付。二是村委会成员或其中一部分,同时是转型后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或监事,从公司直接支取任职期间的工资。三是公司转制时,村委会作为股东直接入股公司,成为公司股东,村委会以股东身份获得分红,支付工作人员工资。村委会作为股东,依法履行股东权利。

第一种工资制,出师无名。因为村委会成员并非为公司工作,也不是公司职工,其从公司领取工资,显然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第二种工资制,村委会成员同时是公司董事或监事,做双份工作挣一份工资,显然不符合劳动法的计酬办法,而且居委会工作、公司工作一肩挑,违背了设立公司的本意。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城市化;“村改居”;居委会;居民;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1-0076-09

“村改居”是我国城市化或城镇化的独特现象。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制约,城市化大体可归纳为农村人口自发进城和“村改居”两条路径①。“村改居”路径意指:在城市的周边地区或镇所在地成建制地实施“农转非”,将居民的农业户籍成建制地改为非农业户籍,将“村民委员会”这一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改为城市性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改居”社区居民委员会正是这一转变过程中过渡性的一环,它既与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和纯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有着联系,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职能。在城市化过程中,“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如何建设?如何发挥主体组织的作用?这是“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基层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城市周边或镇所在地的一些村委会在“农转非”的同时相继进行“村改居”。“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不是与村委会、城市社区居委会相并列,也不是村委会向城市社区居委会自发演进的产物,而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所主导和推动的农村建制的村委会向纯城市社区居委会转变的过渡。一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迈入城市组织建制,开始纳入城市组织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还带有“亦城亦村”组织的过渡特色,甚至保留着许多脱胎而来的村委会组织的印记。这是把握“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前提。

(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的进展

1.按照城市社区设置组织结构和组织体制。改制后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从法定意义上和管理体制上说已属于城市社区居委会了,因此,就需要在组织结构和组织体制上与城市社区居委会相衔接,并逐步过渡到成熟的城市社区居委会。按照新的工作内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下设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工作委员会。有的“村改居”社区还建起了社区服务站或社区工作站等专门的服务机构,社区服务站或工作站是区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设在社区的工作平台,承接城市化进程中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在原来村民小组的基础上调整划分社区居民小组。

2.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由发展经济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转变。村委会组织建立以来,一直承担着服务和协调本村生产、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等经济职能。这与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以及“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生产经营体制是一致的,当然也与农村组织特别是经济组织缺乏分化有关。而城市社区居委会却不具有发展经济的责任,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并进行社区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当然,组织开展自治活动是居委会和村委会共有的责任)。“村改居”过程中,同时也是其职能分解和转变的过程,在集体资产改制的同时,“村改居” 社区居委会开始剥离其前身村委会遗留下来的经济职能,逐步转向了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如协调开展社区共建、纠纷调解、社区文化教育;协助政府开展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服务,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困难居民的低保与救助;协助政府部门和及其派出机构开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等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上述工作,一些“村改居” 社区居委会增设社区协管员(或社区专干),有的还仿效城市社区设置了社区服务站(或工作站)。

3.开始建立与城市社区工作相衔接的制度。完成集体资产改制的“村改居”社区开始建立或者正在建立社区工作者集中办公制度;未完成集体资产改制的社区,正建立并逐步完善社区工作者值班制度,保证社区居民在社区办公场所能够找到“两委”成员,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或办理相关事务。一些城市在“村改居”社区还设置了“社区服务站”(或社区工作站),招聘专职人员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镇,甚至实现了社区服务站(社区工作站)的全覆盖。服务站(或工作站)实行“一块牌子对外、一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面向社会招聘,实行上班制,由街道统一管理和考核。近年来,基层政府及其街道办事处陆续开始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划拨办公经费、提供办公用房。但是这项工作的发展在各地“村改居”社区很不平衡。

(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是由村委会转换而来的,受原来的组织和管理体制运行惯性的影响,以及依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对“村改居”过程形成的制约,再加上居民特别是原村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性和乡土观念,致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不免带有许多脱胎而来的村委会组织的印记。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10)

昌平区总面积1343.5平方千米,303个行政村,人口168.2万,辖15个镇、两个街道办事处及北企公司。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在两委班子建设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查,我发现当前农村两委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两委班子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据调查,目前全区农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国家政策和形势后知后觉,部分村两委干部传统观念较重,小农意识强烈,总是凭过去的经验、观念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当前,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高标准建设未来科技城,加快昌平重点新城建设的重要部署,使昌平进入了大拆扦、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的形势给农村社会管理、农村和谐稳定带来了新的矛盾。在这种形势下,再凭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做工作就行不通了。干部自身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急待提高。

二是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昌平区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不具备必要的行政、法律知识,从而导致他们对有关理论和政策把握不准,在实际执行中出现偏差。从全区来看,303个行政村新一届村委会成员1111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312人,占28.08%;高中、中专学历的336人,占30.24%;大专及以上学历的463人,占41.67%。而其中的大专大本学历有相当大一部分为函授再教育所得,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很不相称。

三是工作能力薄弱。首先是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很多领导不具备农村实用技术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不能为群众提供相关的服务。其次是缺乏化解矛盾纠纷、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目前全区面临大挑战、大发展、大投入的新形势下,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而相当一部分村干部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手段,应对突发事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面对问题,束手无策,不能够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是工作作风浮漂。当前农村两委干部工作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对农民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作风霸道,私心重,处事不公。缺乏民主意识,唯我独尊,甚至贪图享乐,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丧失了责任心与原则性。

(二)农村干部队伍后备力量不足

调查中发现,目前昌平区新一届农村两委干部中35岁以下的95人,占8.55%;36―45岁的403人,占36.27%;46―50岁的371人,占33.39%;51―60岁的223人,占20.07%;61岁以上的19人,占1.71%;平均年龄45.5岁。虽然通过去年的换届,为基层组织输入了不少新鲜血液,但目前农村基层组织领导者的老龄化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三)部分村两委关系紧张

当前两委关系不协调是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在我区有些村也表现得比较突出。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发现,有的是村党支部包办村委会工作,使村委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有的是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被弱化,但普遍的终极表现都是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之间工作不协调。有的村主任认为自己是绝大多数群众选出来的,而党支部成员则是由几个或几十个党员选出来的,认为自己威信高,基础牢,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服从党支部的领导,工作中争权夺利,拉帮结派,错把自己当成了为拥护自己的那派人服务的“派”主任。工作中奉行个人主义,我行我素,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甚至不惜牺牲群众利益。还有个别村是党支部不支持村委会工作,村委会也不接受党支部领导,村级各项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这种情况使群众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四)农村家族观念依然很浓

因为家族观念的影响,部分群众往往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而把村集体利益放到了次要位置。特别是在农村两委换届的时候,这种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突出,基于这种观念选出的村干部,在工作时也容易首先照顾家族利益,然后才可能想到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步伐。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认为,目前昌平区在农村两委班子建设中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人才缺乏使农村干部队伍选拔难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导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不少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转包甚至放弃土地,转而务工经商,特别是那些有文化、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青年农民,思想更加开放。他们通过升学、外出务工、入伍服兵役走出去后一般不愿回乡,使村干部选拔范围变窄。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淡薄。有的党支部不注重培养优秀人才,担心他们冲击自己的地位,所有这些导致了村级后备干部不足,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制约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工作

由于没有主导增收产业,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收入长期无来源,致使村级工作失去长期依靠的主要载体,加之日常办公经费的开支,村里工作时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没有为群众谋利、办事的经济实力,无法解决一些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致使村级干部说话不灵,办事无力,群众对村级干部态度较为冷漠。

(三)部分乡镇党委不重视农村两委班子建设

有些乡镇党委忽视了对农村两委班子的管理教育,对村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对于村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抓得不牢,资金和精力投入不够;有些乡镇党委只注重经济建设,轻视党的组织建设,甚至以经济建设替代组织建设,使两委班子建设与经济建设脱节。

(四)农村干部开展工作面临的情况复杂

调查发现,每次换届选举新上来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开展工作时都会遇到不少的阻力。一种情况是卸任老干部不服气。个别卸任村干部不是利用威信高、经验丰富的优势为村集体的发展出谋划策,而是暗地较劲,寻找麻烦,影响新班子工作,致使个别新老班子之间矛盾尖锐。另一种情况是部分群众因为个人利益或是其他因素乱告状,村干部频频接受纪检、审计部门审查,投入了大量精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影响了工作开展。

三、对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要想切实搞好昌平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两委班子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村两委班子建设的最终落脚点要放在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村民如何增收致富上。因此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农村两委班子,必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调查情况看,凡是集体经济较薄弱的村,其两委班子力量也较单薄,普遍表现为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由于受文化、年龄制约,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产业。通过拓展源头,开辟新径,大力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积极指导农村因村制宜,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不断创新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转移农村劳动力,鼓励群众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由发展“瓦片经济”向抓好开发性生产转变,向产业化经营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形成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村级经济工作的领导,帮助他们搞好经济管理和发展规划。对经济落后的地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加大帮扶力度,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使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壮大。逐步实现村级工作经费由财政支持向自给自足转变,切实为农村干部干成事提供物质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农村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选好“领头羊”,为两委班子配备强有力的党支部书记

总书记曾经强调,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领导班子的带头人。培养造就一支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是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打破“老实人”、“本分人”当支书的传统观念,通过建立竞争性的选任机制,拓宽选拔渠道,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严格按照“一好双强”的标准把政治素质高、思想活跃、年富力强,有头脑、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具有较强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人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让那些富有开创精神、想干事、真干事、会干事、不出事,并能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选准配强党支部书记,努力做到“选好一个党支部书记,带出一个好班子,创建一个新农村。”

(三)明确两委职责,理顺两委关系

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开展好农村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村级干部、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担负着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民间纠纷,协调维护社会治安,向上级人民政府反映村情民意,要求和提出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的职责。两委职责明确了二者在工作中是指挥与实施、决策与执行的关系。只有明确了两委职责,理顺了两委关系,才能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才能提高村两委班子谋事、理事、促发展的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村党支部书记不能唯我独尊,村委会主任不能独来独往,要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同心同德,荣辱与共。要知民情,解民难,分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

(四)强化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

为进一步充实农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知识储备,进一步增强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必须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定期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班、组织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外出学习考察,建立15个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培训教育示范基地、开办村干部专题论坛、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多种方式,定期“回炉”、“充电”,围绕缺什么补什么,紧密结合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教育长效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以各村党员远程教育电教室为基地,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双带工程”和“党员先锋工程”,做到每月对村级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切实增强农村两委班子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困难面前的冲锋队,农民致富的领头雁,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五)建立保障激励机制,解决农村干部后顾之忧

吸引和稳定一支优秀的农村干部队伍是保持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昌平区修订了《昌平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昌平区村级两委班子成员报酬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确保农村基层干部享有合理报酬待遇。特别是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和交叉任职比例较高的村,要求镇(街)党(工)委制定政策时应给予适当倾斜。为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措施,健全社会保障,在原有保障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保障措施建设,根据其在岗年限贡献,制定相应的保障标准。建立了农村基层干部岗位补贴保障机制,村干部报酬实行“三级保障”和“三级监督”。建立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政治待遇上,加大从优秀村支书中选拔镇干部、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特别优秀的村支书可进入镇(街)党政班子并继续兼任村支书;定期评选表彰一批爱岗敬业,业绩突出的村支书先进典型。所有这些措施的实施,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干部离任后的生活保障问题,解除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又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使农村干部“有人干”“愿意干”,并且千方百计“要干好”,切实实现了“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

上一篇: 征信培训总结 下一篇: 工会女工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