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气势大的词语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3 06:25:30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篇(1)

2、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3、悬河泻水: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4、雄伟壮观:气势伟大美丽。

5、一落千丈:原指琴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6、荡气回肠: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7、口若悬河: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8、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9、一泻千里: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10、银河倒泻:泻:水从高处往下直流。象银河里的水倒泻下来。形容雨下得极大,象泻下来的一样。

11、匹练飞空:匹练:一匹白绢。一匹白绢在空中飞舞。形容倾泻的瀑布。

12、飞流直下:指瀑布或是河水;直下:从高处垂直泻下。形容瀑布或河水垂直泻下的壮观景象。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篇(2)

人们已发现口语与书面语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比如措辞、语体风格、交际策略等。但是很少研究者运用语言学及语篇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两者的使用差别。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及大众传媒的进步,语言的口语化趋势在媒体中日渐明显。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这一趋势并从口语与书面语使用的不同之处做了大量研究。电影是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电影字幕中表现出来的口语化趋势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观影者大多把看电影作为一种日常娱乐方式来放松、调节生活,这也要求字幕使用简单易懂、而非复杂正式的口语化词汇及句子。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何为口语化,口语化的表现以及引起这一趋势的原因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一、口语化的概念

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分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语体风格。Labov(1994) 认为,引起风格变化的主要方面是说话者话语形式给予的关注程度,在日常对话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内容而不是语言使用的方式。口语对话就很不正式(informal),也不是很标准(less-standard) 。Raible(1996)认为,不论是通过口语媒介还是通过书面语媒介所表现的“口语化”风格,都以其内容上的和语言上的“简洁”(simplicity) 为主要特征,而朋友间的日常随意交谈或“闲聊”则是典型的“口语化”风格。

本文将集中从语言作用中的词汇层面讨论电影字幕中表现的口语化趋势。

二、口语化的表现

口语化有多种表现形式,词汇、语法、句子甚至是语域,这在电影台词中也屡见不鲜。比如,所选用词汇的难易,正式语体的程度;当然不仅仅是词汇,句子的长短、语法的正确使用程度、句式的变化等。有些学者还会把话题的频繁转换看做是口语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下面主要探讨电影台词词汇的口语化趋势。

1.影片中词汇的口语化趋势

词汇是语言使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口语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词汇的变化来表现此趋势。英国语言学家Hudson(1984) 在他最重要的著作《词语法》 (The Grammar of Words) 中认为,语言知识基本上是关于词的知识的集合,(Hudson,1990) 词汇之于语言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词汇是口语化的一个重要的标记体。两个版本的词汇选择有明显的不同。

2.大量使用简单、非正式的词汇

大量使用简单非正式的词语是新版电影在选词方面一个很明显的表现,这与老版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这些词汇的运用使新版电影口语化,显示了电影字幕中越来越普遍的口语化趋势。

3.大量使用语气助词以及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

据语篇分析家(Biber,D.,Conrad,S.and Reppen,R 1998)的理论和发现,感叹号、语气助词以及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的运用能充分体现口语交际的感彩,更容易感染读者,使读者更易积极介入并参与交际。新版电影中大量使用语气助词也是口语化的一个明显标志。

三、结 语

语言逐渐趋向简化,(汪榕培,1997)主要归功于经济原则的作用。叶斯帕森在研究大量的欧洲语言后发现,近代语言具有形式简单、发音简单、容易记忆、结构更规则、句法中的不规则现象更少等优点。“任何语言都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的发展历程,语言的简化是种大趋势”。(转引自黄远振,2003)所以电影字幕中词汇作为语言的具体运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口语化的趋势。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口语化是语言的一个不同语体,和书面语相对。不同语体的产生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语言在实现其交际功能的所要求的。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研究这一趋势的同时也应该探讨其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在电影字幕中的发展趋向,以指导电影字幕的翻译,推动大众传播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Biber D,Conrad S,Reppen R.Corpus linguistics: Investigat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 Hudson R 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黄远振.论语言的简化现象及其成因[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4).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篇(3)

一、研究背景

人类性别差异所引起的语言差异性已成为社会学家及语言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历史学家及比较语言学家也认为性别差异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语言之中,是其进行研究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当代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性别语言的专家叶斯博森在1923年出版的《英语的发展与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运用中的性别现象;1929年萨丕尔又相继发表了《雅纳语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语言形式》。到了70年代,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如齐默曼、特拉吉尔和科夫等人使性别语言的研究不断得到了深入,出现了专门阐述性别差异在语言里的种种表现的著作。来自美国的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格雷杰逊在读书一文的序言中提到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即性别语言学。

二、研究目的

男女两性都属于社会团体中的一员,因此他们除了拥有生理角色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男女所占据的社会地位、两性之间的权势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他们的权势关系是可以从他们的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的。本文意旨研究中文语言在不同的权势关系上所显现的两性差异,并探讨出在这些语言方面差异的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意义,从而发现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男女两性社会地位与角色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

三、研究内容

男女性别差异在言语中的具体表现:

1、语音语调层面

在语音方面,比较与自身年龄段、 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相当的男性,女性的发音较为清晰、谨慎、标准和规范。她们对语音是否正确保持着很高的敏感度,并在一般情况下倾向于使用有权威性的标准发音方式。然而比起女性,男性更多地采用非标准语音形式,带有一定的乡土气息,较为随意和粗糙。例如,在美式英语中,元音后的[r]音是上流社会高雅口音的标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象征。学者特鲁吉尔通过研究发现(Trudjill,1974),在底特律的黑人英语中,发此音的上层中产阶级女性高达90%,而同阶层的男性只有66.7%,比率远低于女性。标准音可以使自己听上去更有品味和修养,更接近上层社会,由此可见,女性更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语言的感染力。

在语调方面,通常来讲,女性讲话较多使用升调,并且极富表现力,语调变化较多,而男性讲话多用降调,语调变化少。语言学家通过分析多种不同类型语料得出:女性更偏爱使用疑问语调。这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其礼貌与温柔,另一方面也是做事犹豫不决、缺乏自信的象征。另外,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使用逆序重音,也就是说把最轻音放在最重要的单词上,而男性则是把最重音放在最重要的单词上。这些语调方面的差异都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角色地位,她们习惯于征求他人意见,对自身观点缺乏信心。在双方交流中,多数女性不愿因争夺话语权而独占鳌头。

2、词汇层面

在词汇上,女性更喜欢使用情态词语、色彩词语、夸张词语,委婉词语等(姚秋莉,2002)。

女性更擅长用情感词和强化词。她们的措辞时常带有浓厚的主观感彩。英语中,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恰好是男性的两倍。她们常用“goodness,good heavens,oh dear”等来表示惊讶和感叹;并且喜欢用强化词来加强其说话语气,如“so,much,absolutely”等等。

女性更喜欢用带文采的形容词。例如,在表示“赞成”、“赞美”时,女性讲究用词贴切、雅致。而男性却习惯用中性形容词来表达他们喜欢的东西。英语形容词“great,cool,terrific”等一些表示“好极了”的形容词一般为男性所用,而在表示同样意思时,女性却常常喜欢用“charming,sweet,cute,nice,adorable”等词语。

女性选词谨慎含蓄而男性直率肯定。女性说话往往比较注重情感的表达,因此措词较为谨慎,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模糊限制语。而在汉语里,“真的?是吗?对吗?怎么说呢?”等表示肯定、犹豫、停顿语气的短语,在女性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也高于男性。

女性用词比男性礼貌委婉。例如,在北京话中女性使用“您”的频率远高于男性。英语中女性选词也比男性更客气礼貌,如在表达请求时,女性比男性更常用“Please,Will you please,Would you please”等文雅婉转的表达方式。

另外,在使用咒骂语方面,相较于女性,男性倾向于使用更多的粗俗语汇。

3、句法层面

男性与女性在句法结构的选择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女性多使用附加疑问句,来表明自己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和赞许。附加疑问句与前文所述的升调作用基本相同,既是征询口吻,表明语气的不确定性,又削弱了其意见的力量,同时也显得非常礼貌,缓和了语气中的无礼与冒昧。例如,英语中“The situation here is awful,isn't it?”,汉语中“我认为这样做不太好,你说是吗?”而男性则倾向于直接表达其想法和意见,因而多使用祈使句和陈述句,来代表命令与要求。此外,女性更注重用语的优雅与含蓄,而男性则更关注语言的正确性和规范性(陆彦,2005)。

4、内容层面

男性的谈话内容较侧重于信息层面的互通有无,报告新情况,交流新信息。如针对某件事提出个人意见与看法,或者提出某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等等。男性探讨的话题通常比女性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体育、民生等方方面面内容,并且能够对此滔滔不绝(陆彦,2005)。另外,男性在叙述事实或消息时,一般情况下只说出结果,忽略繁琐的细节部分。如果他们发现无新信息可以时,往往选择沉默。

而女性的话题内容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男性,她们更重视人际关系本身。在她们看来,谈论何种话题、内容是什么并不很重要,参与谈话被视作情感交流,重点是谈论过程本身。通过交谈,她们希望的是与对方建立并发展关系,增进彼此感情。这也是为何女性说话常常使人不得要领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女性眼中,话题只不过是能够继续保持交谈的一个手段而已,并不存在交流信息这方面的需求(陆彦,2005)。

四、结论

从本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男女语言使用的差异是与他们所处社会的地位和角色密切相关的,这些也都反映出语言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也表明了语言是随社会文化的变迁而改变的。

【参考文献】

[1] 姜结宝.权势关系中弱势角色的礼貌语言特点初探.语言文字应用,2005.4.

[2] 陆彦.性别语言差异体现及其成因.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3.十号刊.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篇(4)

2、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3、鳌掷鲸吞:比喻文辞气势磅礴,跌宕起伏。亦作“鳌掷鲸呿”。

4、苏海韩潮: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5、硬语盘空:硬:遒劲有力的语句;盘:盘旋。遒劲有力的语文盘旋在天空中。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

6、气焰熏天:气焰:气势。形容盛气凌人,十分傲慢。

7、风行雷厉: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

8、波澜老成: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9、剑拔弩张: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10、郁郁葱葱: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11、秋风扫叶:比喻威力大、气势猛。

12、跌宕昭彰:跌宕:放纵不拘;昭彰:昭着,明显。指气势放纵不拘,文意显明。

13、柳骨颜筋:唐·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后因以之称其书法的字体和法度。

14、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15、阵马风樯: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16、气冲牛斗: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17、龙骧豹变:喻书法气势壮盛而善于变化。

18、欺霜傲雪:欺:欺凌。傲:傲视,傲岸。霜雪本是寒冷之物,而对此敢于欺凌傲视。比喻坚贞不屈、气势非凡的精神。

19、望风而逃: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20、云涌飙发:云阵奔涌,狂风发作。形容文章气势磅礴。

21、咄咄逼人:咄咄:表示惊奇的声音。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出口伤人。形容本领赶上或超过前人,令人赞叹。

22、财大气粗:气:气势;粗:粗大。指富有财产,气派不凡。也指仗着钱财多而气势凌人。

23、鹰撮霆击:像老鹰攫食,雷霆猛击。形容气势威猛。

24、拔山举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25、锋不可当:锋:锋芒,指刀剑的刃和尖;当:阻挡、承受。锋芒纯利,没有东西可以承受。形容气势极盛,不可阻挡。

26、舞凤飞龙:犹龙飞凤舞。气势奔放雄壮的样子。

27、薰天赫地:薰天:气势极盛的样子;赫:显明,盛大。形容气焰炽盛。

28、龙蛇飞动: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29、大气磅礴:形容气势浩大。

30、气壮胆粗:气势壮、胆量大。形容无所畏惧。

31、气势汹汹:汹汹;气势很盛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32、一泻千里: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33、理直气壮:直:正确、合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就盛。

34、倒峡泻河:比喻文笔酣畅,气势磅礴。

35、横扫千军:横扫:扫荡,扫除。形容干净彻底地歼灭大量敌军。也形容诗文、书法等气势宏伟、气魄很大。

36、熏天赫地:熏天:气势极盛的样子;赫:显明,盛大。形容气焰炽盛。

37、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38、壮气吞牛: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39、拔地参天:拔地:从地面上陡然耸立。参天:高耸到空中。形容高大和气势雄伟。同“拔地倚天”。

40、杀气腾腾: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要杀人的凶狠气势。

41、摧枯拉朽:枯、朽:枯草朽木。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42、韩海苏潮: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43、以汤止沸: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比喻处理问题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其气势。

44、汪洋大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同“汪洋自肆”。

45、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46、徜徉恣肆:形容文章挥洒自如,气势豪放。

47、鲜车怒马:怒:气势强盛。崭新的车,肥壮的马。形容服用讲究,生活豪华。

48、风樯阵马: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49、望风而遁:远远望见敌人的踪影或强大气势,即行遁逃。

50、山呼海啸: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51、汪洋自恣:比喻人的气度或气势宏大。

52、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53、锐挫气索:谓因受挫而气势丧尽。

54、天马行空: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55、汪洋自肆:汪洋:形容文章气势浑厚,义理深广。肆:放纵。形容人的气度或文章等大气磅礴,豪放自如。

56、回山倒海: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

57、气冲斗牛: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后指气势很盛。亦作“气冲牛斗”。

58、虚张声势: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59、声势浩大:声势:声威和气势;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60、笔底龙蛇: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61、拔地倚天: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62、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63、风行电击:形容气势迅猛。

64、龙威虎震: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

65、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66、唐哉皇哉:形容规模宏伟,气势盛大。也用于贬义,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的样子。

67、势如破竹: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68、助我张目: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

69、来势汹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

70、拿云攫石:攫:取。形容古树高耸入云,枝干悬空,姿态奇特,气势雄伟。

71、气吞山河: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72、避其锐气: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

73、望风披靡:披靡:草木随风倒伏。草一遇到风就倒伏了。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篇(5)

3、排比是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句的作用: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4.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4、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加强语气,强调表达内容,形象生动,描写更细腻,优势还为突出人物性格或事物特点,还有时为强调中心。

5、对偶?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9、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10、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篇(6)

能为文章增添色彩,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因此,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用词之美的时候,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成为重点。

1、动词:

深受读者喜欢的记叙类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文章能够产生这一效果,在于恰到好处的动词的运用。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三个动词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令人潸然泪下。

2、形容词:

描写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等的形容词,是具体形象的。运用恰当,就会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在指导学生赏词的时候,这类词也是重点。例如:“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雪》)“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几个描写颜色的形容词,把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后印象深刻。

3、叠词:

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可以丰富语言的涵义,一箭双雕。朱自清先生是巧用叠词的行家,在《匆匆》中使用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等叠词,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

4、成语:

成语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它的使用可以使表达精练,言简意赅,语义深远,丰富内涵,让文章锦上添花。

二、赏析句式之美。

句式之美在文章中体现在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等句式的灵活运用上,它们变换节奏,美化语言,增强亮点,使文章文采飞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初中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长短句和排比句,因排比又是一种修辞手法,所以这里不再做详细介绍,重点谈谈长短句。

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表达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干净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如《安塞腰鼓》中大量使用短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无法抑制的热爱之情。再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采用长短交替的句式,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罗布泊的惨状,强化生态被破坏的悲剧,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可谓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三、赏析修辞之美。

修辞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初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比喻、拟人、排比。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使用比喻的好处是可以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如在《春》的结尾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如此之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本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挚感情。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它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篇(7)

一、词类的界定

笔者所讨论的程度副词为强势程度副词。副词常限制、修饰谓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其中表示程度的有“最、很、极、顶、非常、十分、格外、挺、分外、更、更加、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几乎”等。这些程度副词按照其修饰程度的深浅可以分为强势、次强势、中势、次弱势、弱势几种不同类型,其中强势副词就是指“最、很、极、顶、十分、非常”等这样修饰程度最甚的副词,下面将以“很”为其代表。

下面所涉及的形容词,采用郑怀德、孟庆海编写的《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所收录的1067个形容词,摒弃其中的区别词。

二、此类形容词的类别及特点

我们用强势程度副词“很”分别对《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所收录的形容词进行修饰,发现了有79个形容词在构成的“很+形容词”结构中是不能成立的,将其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类:

(一)重叠类

如:皑皑、白茫茫、斑斑、勃勃、沉甸甸、裸、忡忡、喘吁吁、匆匆、滴溜溜、纷纷、干巴巴、光秃秃、黑沉沉、黑洞洞、黑糊糊、黑压压、灰溜溜、灰蒙蒙、紧巴巴、空荡荡、冷冰冰、冷飕飕、绿油油、乱哄哄、慢腾腾、蒙蒙、闹哄哄、袅袅、胖乎乎、气呼呼、热乎乎、湿漉漉、水汪汪、死气沉沉、滔滔香喷喷、笑眯眯、血淋淋、形形、兴冲冲、羞羞答答。

这类都是状态形容词,在形式上看都是由至少一个语素重叠构成的形容词,其构造主要有AA、ABB、AABB、ABCC这样四种形式。其中AA式中,单独的一个A不能构成词,只有语素重叠后方可表示一定的意义。ABB式有两种情况:一是“白茫茫”这样的AB不能单独成词,只有B语素重叠后放才可成词;一是“裸”这样的AB可以单独成词,将B重叠后便构成一个新词。ABAB式是A、B两个语素分别重叠后方可成词。而ABCC只有一个词“死气沉沉”,这个词A、B、CC都是单独成词,但是它们组合后并不是三个词意义的相加,而是产生了不同意义。

(二)偏正类

如:笔直、碧绿、鲜红、草绿、葱绿、翠绿、滚圆、飞快、粉红、灰白、火红、洁白、枯黄、嫩绿、煞白、通红、鲜红、雪白、银白、黝黑、湛蓝、好多、良好、巨大。

这类词在构词法上看都是偏正结构,但是其中也有细节上的不同:1表示颜色的词语,例如“碧绿”、“鲜红”。占很大比例;2前边语素对后边语素有修饰意义的偏正词语,一共有五个:“笔直”、“滚圆”、“飞快”、“良好”、“巨大”;3表示不定数量的形容词“好多”。

(三)单音节

如:残、反、紫。

在本词典中的单音节形容词中,只有上述三个不能够被强势副词修饰,这是值得单独提出的。

(四)兼类词

如:残余、名誉。

这两个词并不是单纯的形容词,而属于形容词和名词的兼类,它们也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有些兼类是可以被“很”修饰的,比如:“很科学”、“很民主”等。其中的原因我们将在下文中进行论述。

(五)其它

如:昂扬、垂危、光辉、亲爱、日常、通常。

关于这类很难对其特点做一个总体的描写,所以将其列为其它类。

三、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的原因

上述五种类型都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有着一定的原因,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一书中认为定量的形容词都不能被程度词修饰,下边笔者将分别阐述。

第一类重叠式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就在于其重叠上,熙在《语法讲义》中曾经讲到:“重叠式状态形容词的语法意义里都包含着一种量的观念在内”.都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深浅。正因为重叠词本身已经有了程度上的意义,使其具有了“定量”的性质,所以不能被程度副词修饰。

第二类偏正结构的词,都可以理解为前边的语素已经表示了后边语素的状态或者程度,比如说“笔直”中的“直”已经有“笔”来修饰了,也就是说真正的表示形容词的那部分语素“直”已经由表示状态的语素“笔”修饰。如果再用表示的程度副词去修饰不但不能进一步说明状态,反而造成一种矛盾,所以不能用程度副词修饰.就更不用说用强势程度副词修饰了。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类似于“翠绿”、“鲜红”这样的表示颜色的词,例如“苍白”、“苍翠”就可以用强势程度副词修饰构成“很苍白”“(一座山很高峻)很苍翠”。这又是为什么呢?根据李红印对色彩词的研究发现,色彩词分为辨色词、指色词和描色词,前边所说的“碧绿”、“鲜红”、“草绿”、“葱绿”、“翠绿”等词就是其中的指色词和描色词的范畴。而“苍白”、“苍翠”虽然也是描写色彩的词,但是它们并不属于辨色词、指色词和描色词中的任何一类,它们应该是在这三类上继续引申形成的词,所以不能和碧绿等词做同一理解。

第三类单音节词“残、反、紫”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主要是因为作为它们反义词的或者有相同语义的“全、正、红”就可以用强势程度副词修饰.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首先来看“残、反”这两个词。从人们认知的角度来看,它们属于在人们意愿上不希望达到的状态,所以很少使用,即使使用也只是需说出其意思,不必要用强势程度副词去强调。如果非要用副词修饰说明其程度也是在一定语境中用比较弱的程度副词修饰。例如:

(这张邮票)有点残了。

(你这话的意思)稍微反了点。

关于“紫”这个颜色词,与其相同的还有“粉”、“褐”、“黄”等词,它们都属于前边我们所说的辨色词范畴.同属辨色词的还有"gI、蓝、白、黑、绿”这五个词。但是前边几个词就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而后边的五个词就可以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形成“很gI"、“很蓝”、“很白”、“很黑”、“很绿”,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颜色都可以由红、蓝、白、黑、绿构成,也就是说这五种颜色是生活中的基础色,它们都是单一的颜色,也就是说它们都处于一种极限位置上,而其余的颜色都是由这些构成的。

“粉”是处于“红”“白”两种颜色之间的中间地带。也就是说除了两点上的颜色分别为红、白以外,其他位置上都可以说是粉色,只是粉的程度深浅而已。既然它不具备一个极点的位置,那么它也就不能被极度的词语修饰,所以也就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了。其余的词如“褐”“粉”“黄”“紫”也都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这点同样可适合于对上述颜色词的解释。

第四类,“残余”、“名誉”二词是名词和形容词的兼类,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形容词的兼类都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呢?其实动词和形容词兼类的词完全可以进入“很+形容词”的格式中,比如“很端正”,这是因为副词是可以修饰谓词的,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就很难摆脱被程度副词修饰的束缚。而名词和形容词的兼类就不是这样了,它有可能摆脱程度副词的束缚,上边我们是说的“残余”、“名誉”就是这样。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名词和形容词的兼类都不能受强势程度副词的修饰,比如说“科学”、“民主”都是这样的词,但是它们都可以受“很”的修饰。这可能与词本身在人脑中产生的认识有关系,“科学”、“民主”在所有人的认知中都有着相同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个人认为的“科学”、“民主”在意义上相差不大,而“残余”、“名誉”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意义。现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很中国”、“很女人”,这也都是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女人”特色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样那些在人们认识中未能产生相同意义的名词也不能被“很”修饰,例如“很桌子”,人们心目中的桌子并不完全一致。所以这种在认知角度上没有普遍意义的名词和形容词的兼类“残余”、“名誉”也就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了。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篇(8)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

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

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

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二

教材分析

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一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这一部分安排在必修三议论性散文的第三课,说理性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弱,但从材料的剪裁和理论的方法上来说则有更多可取之处。教授这篇文章,可以从基本史实和一些典型语言入手。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了解了一般的论述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技巧,为学习本文打下了基础。另外,历史知识方面也学习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得失,可以比较公正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为讨论贾谊在文中“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结合注释与课外资料,学生能了解本文相关的基本史实。

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复述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习本文是如何立论和论述观点的,并能对贾谊关于秦王朝政治得失原因的论述进行评价。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立论、讨论问题的方法。

客观评价本文观点。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眼中的秦始皇和秦王朝。

讨论回答

设疑激趣

正音

崤xiáo函之固

孝公既没mò

膏腴yú之地

合从zòng缔交

逡巡qūnxún

亡矢shǐ遗镞zú

流血xuè漂橹lǔ

鞭笞chī

俯首系xì颈jǐng

以愚黔qián首

隳huī名城

涉瓮wèng牖yǒu绳枢shū

氓méng隶之人

赢yíng粮而景yǐng从

锄耰yōu棘jí矜qín

非铦xiān于钩戟jǐ长铩shā也

度duó长絜xié大

百有yòu余年

自读课文,在文中进行标记,之后全班集体正音。

夯实阅读基础

文章架构

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二遍。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根据标志性词语,划分文章结构。

兴:秦孝公时期-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时期-秦始皇时期

亡:秦二世时期

自读课文、齐读课文。

流畅理解文意

串讲字词意思

串讲文意,把握重要文言知识。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衡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一词多义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聆听,在书上做标记。

逐字理清文意

第二课时

回顾前文

自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自读课文。

温故知新

分析第一段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秦孝公时期的秦国有什么特点?这样写从全文来看有什么意图?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

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篇(9)

形体语言(Body language),也称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除语言符号系统外,用以表达思想、情感、态度、意向等传递知识技能以及信息内涵的行为和方式的总合。形体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媒介。它涉及到人的面部表情以及人们在交流中用来表示他们的感情的手势。美国人类学者博厄斯等人指出,人的体态运动实际是一些能够加以揭示的密码,诸如表情、眼神、手势、位置、距离等都能惟妙惟肖地“传情达意”,不管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它都能传递一定的信息。形体语言像文字语言一样,能为处在特定文化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形体语言,能为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形体语言的特性

在英语课堂上,形体语言配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它的特点主要如下:

1.直观性。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姿势、行为或举止向学生提供信息或发出指令,有助于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必须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直接获得知识信息,它比其他任何直观教学手段更方便、更形象、更具魅力,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学生对英语语言新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的,而是通过对教师的表情或动作的观察而得到的。例如,在学习一个动词时,教师配上一个简单的动作,给予学生一点提示,学生就可理解词意,这样做可能会比教师用英语反复解释更加准确。

2.解释性。对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使用的英语,学生不可能完全都懂,那么教师可以借助动作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意图。教师的语言词汇量和口语表达能力有时也会限制教师运用英语解释语言知识的水平,尤其是讲解一些抽象的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使用形体语言便可弥补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时,形体语言的作用会显得非常重要。

3.交际性。除了有声语言,形体语言也有沟通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作用。英语课堂教学以交际活动为主,呆板,毫无生气的交际会使学生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而生动活泼甚至夸张一些的表情、行为、举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形体语言的使用是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研究表明:“在某个情境中,百分之三十五的信息是由语言传递的,其余百分之六十五的信息是由非语言传递的”;[1]“只有百分之七的情绪信息是由语言传递的,其余百分之九十三要靠非语言来传递”[2]非语言行为也即形体语言是无声的,但它表达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一个眼神,一个点头,一个手势都可以传递一条信息,表达一种情感。在英语教学中充分使用形体语言,让学生的思维随身体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英语课堂就能活跃起来。形体语言的运用,既符合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好模仿的特点,又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体语言的恰当使用,能使学生对英语更感兴趣。有一些学生注意力分散,导致师生交流的失败。除了学生的主观原因之外,也可能是教师方面造成的,如教师无意义的重复或枯燥冗长的讲解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产生厌倦情绪,对课堂教学内容不能集中精力,而去寻找使其大脑神经兴奋的其它事物。为了克服这种现象,除了找出学生的主观原因,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善于运用无意注意规律,使学生注意于教学活动。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讲英语时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学生对单词和语句的熟悉程度,内容的新颖等都可以成为对学生无意注意的刺激。然而,教师在讲话时伴随的姿势,表情等是最具直观作用的。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老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感兴趣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使他们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对此,可以采用“鼓励”的方法。在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就可以微笑地对他们说,“very good, great, excellent”并竖起大拇指,或和他们击掌,表示鼓励。即使回答错了也同样可以给他们一个微笑,以示鼓励。老师的一个点头,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让学生感到支持和鼓励。这样,学生对英语更感兴趣,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2.营造课堂气氛,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举首投足,穿着神情,课讲到兴奋时的激昂,悲哀时的低沉;学生或端正或散漫的姿态,时而紧张时而放松的表情;师生之间的微笑、点头、沉默、注视等等都会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这些无声的形体语言起到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到教学重点时会增高音调,放慢语速,当学生出现皱眉头或茫然的表情,表明学生对所讲内容不理解;当学生打哈欠或左右张望,表明学生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再如,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目光注视教师,做出期待的表情或举手,这就表明这个学生很有信心回答这个问题,相反,如果学生躲避教师的目光或低头,就表明这个学生不会回答这个问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必须尽量准确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改变教学方法,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形体语言的研究专家曾经说过:“一旦失去形体语言,一个婴儿就无法成为正常的人。”可见形体语言的重要。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来说也同样如此。有声的教学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信息,但单调的教学语言会使整个英语活动过程像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而形体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无声语言。所以,作为一名英语老师,要善于运用形体语言。

1. 形体语言在词汇教学上的运用。学生一般都具有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使用直观教学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体语言就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法。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机械地让学生跟读背记,课堂就会枯燥乏味,效果也不佳,学生不会乐意地只跟教师单纯地读单词,即使读了也没有真正输入大脑。而词汇又是英语学习的核心。运用形体语言教词汇,可以作到“快,好,牢”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丰富自己的形体语言。如在教“jump, run,climb”等动词的时候,边呈现单词边做相应的动作,尽管有些动作会滑稽可笑,但其作用是无法否认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形体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意思,学生跟着教师边说边做动作,会掌握得比较快,而且印象深刻。又如在教animals时,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让学生猜所要学的单词,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此不疲。

2.形体语言在听说教学上的运用。听力在日常生活中是重要的。希腊哲学家Epictetus曾说:自然界赋予人们一个舌头和两只耳朵,使他们有可能听到自己说的话达两次之多。理解他人是英语教学的基本目的。在外籍教师的课堂里,可以说是纯英文的听说课,如果没有形体语言的帮助,恐怕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一位外籍教师上课时,有一段听力材料中有/b lei/这个词,全班学生一时不知何意,外籍教师也知道学生不理解,但他又不懂汉语,这时他急中生智,只见他左手叉腰,右手用手指按住头顶,脚尖着地,在讲台前滑稽地转了一圈,学生一下子全明白了,是“芭蕾舞”(ballet)的意思。英语课堂大都是以对话开始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为了达到练习英语的目的,要根据对话的特点来组织课堂教学。当开始新课时,老师用英语概述故事,形体语言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例如,当教师说She is in a very big room时,教师可以缓慢地伸开他的双臂,当他说She is a beautiful lady时,他可以睁大眼睛,张开嘴巴。这样学生将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再如,和新生上课见面,他们彼此并不认识,教师可以先自我介绍,使用新词汇和新结构,同时伴随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尽可能配合适当的手势,向学生问好时脸带微笑,在说“Nice to meet you ”时边和学生握手。在不同情景中形体语言的运用,将促使一节课具有吸引力并获得成功。

3.形体语言在阅读教学上的运用。非语言交际“如果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大量的身体行为和语言行为的某些特征,如音高、音亮、音调及语调。”[3]这里所要提及的是大声阅读,即朗读。开声朗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并且培养他们把词汇的发音、拼写和意义相结合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去发现文章内在的情感和欣赏语言的美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形体语言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句子时,应该注意哪里需要轻读,哪里应该强调,并且要注意提高或降低音调。我们可以模仿音乐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加强或轻软的节拍。一般说来,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我们使用降调,在选择疑问句中先用升调然后用降调。然而学生并不能经常习惯此用法,并且总是让他们感到困惑,不过,借助于形体语言就能比较容易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使用手势。当朗读选择疑问句时,可以让学生在读升调时把手抬起,降低时把手放低。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每次学生读句子时他们就会提醒自己想起手势。如此一来,正确朗读句子对他们来说将是没问题的。生动的手势以及流利的英语能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并确保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中起积极作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教师应尽量少用汉语。这样,形体语言便成了促进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流,理解的必要手段。正确理解形体语言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掌握形体语言的特点,并善于运用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繁为简,扩大信息量,而且还能沟通师生间的感情,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可以使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更加完美地展现语言的内涵,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语言的真谛,可以使一节优秀的英语课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篇(10)

成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言简意赅,极具表现力。恰当地使用成语,会使自己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我们在运用成语时,往往因分不清成语的适用对象,或弄不清成语的色彩意义,或忽视成语的语法功能而用错。因此,要正确运用成语,把握三点很关键。

1.认准适用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即有些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或人或物,不能张冠李戴。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错。

1.1 只用于物的成语。

(1)博物馆里珍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美轮美奂,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不用于人物形象。)

(2)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汗牛充栋,是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书籍很多。它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

1.2 只用于人的成语。

(1)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该词只能用于指人,不能用于指物。)

(2)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就会东山再起。(东山再起,原指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后用以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该词只用于人而不用于物。)

具体的讲,用于人的成语又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1)用于对方及与对方有关的人(敬词)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在表示请托对方或感谢对方时用,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2)用于自己及与自己有关的人(谦词)

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该词只能用于自己,这里却用在别人身上,显然不够得体。)

(3)用于特定的人群。

有的专用于夫妻或男女之间。

①老王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敬互爱。这两个词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

②这对孪生姐妹从小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18岁那年又考上了同一所大学。(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指男女从小相识,一起玩耍,感情纯洁,亲密无间,没有猜疑。专用于男女幼童之间,不能用在同性身上)

有的专用于群体或个体

①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等家庭成员骨肉团聚的欢乐,都能说享受天伦之乐。)

②他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众多,它不能受具体的数量词修饰。因此说“一位莘莘学子”使用错误。)

③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萍水相逢,用于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2.辨别色彩差异

成语的色彩,是指附加在成语意义上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有的表现为说话人浓厚的感情差异,或褒或贬,叫感彩;有的表现为语体风格的差异,或用于正式严肃和庄重文雅的场合,或用于俗野的场合,叫语体色彩。

经过长期沿用,不少成语带有了浓厚的感彩,旗帜鲜明。

2.1 常用于褒义。

(1)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是褒义词,此句表达的是贬义,褒词贬用。)

(2)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他仍然侃侃而谈,为自己开脱罪责。(侃侃而谈,指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词。此句表达的是贬义,应用“振振有词”。)

(3)老王一句话揭了他的短,惹得他火冒三丈,气冲霄汉。(气冲霄汉,常形容大无畏的气概和精神,用于此既感彩不当,又不分轻重。)

2.2 常用于贬义。

(1)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了每个家庭首当其冲的任务。(首当其冲,是说处于要冲的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贬义词,这里没有首先、第一的含义。)

(2)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是指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该词形容年轻的科学家克服困难,探索奥秘的勇气,显然是不恰当的。)

(3)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多含贬义。此处用该词来形容“艺术爱好者”,是将贬义词误用作褒义词。)

3.分析语法功能

成语是当时的情态语言直接保留或提纯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凝固结构短语,可以充当句子里的各种成分。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比如有的是形容词性成语,有的是动词性成语,有的是名词性成语。

在广泛积累的前提下一定要细心推求其词语间的语意关系,分析其语法结构,才能避免误解。

3.1 名词性成语地误用。

(1)想用化妆品使自己更加花容月貌,谁知脸上却长出一大片小痘痘。(“花容月貌”,指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是名词性成语,它不能受副词“更加”修饰。)

(2)有人通过散布奇谈怪论的谣言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终只是招来人们的嘲笑罢了。(奇谈怪论,指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言论,是名词性成语,不能做定语。)

3.2 动词性成语地误用。

(1)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司空见惯,是形容某事物常见,就不觉得特别奇怪了,它不具备带宾语的功能,因此这里使用不当。其他如“津津乐道”“求全责备”“漠不关心”都不带宾语。)

(2)在打黑除恶的斗争中,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是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成了瓮中捉鳖,无处可逃了。(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这里误把它当做名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

3.3 形容词性成语地误用。

(1)折扇和信封的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是形容词性的成语,这里误作为及物动词用了。)

上一篇: 学习语文的方法 下一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