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毕业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30 04:43:58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151-01

高校贫困生问题与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正努力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贫困生问题,实际也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绩。西南地区唯一的林业高等院校西南林学院在2005年新制订了《西南林学院贫困生资助办法》,其经验成果在云南省各大中专院校进行了交流与汇报,受到了云南省教育厅等部门的高度赞扬。本文试以西南林学院为例,分析高校贫困生资助办法影响下的贫困生就业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政策总体概况及西南林学院贫困生政策

高校贫困生政策都是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等政策引导下展开的。其目的是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解决好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关系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公正,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大部分高校现在采取的贫困生资助方法包括了几个主要部分:助学贷款、贫困生助学金、临时困难学生补助、缓交或减免学费、社会团体的资助、勤工助学等。

西南林学院2005年调整并修改了以前的贫困生政策,形成了现存的《西南林学院资助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办法》。其资助办法主体为:将国家奖助学金、省政府助学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助的资金、学校每年学生实际收费的10%等合并,形成并建立资助贫困生基金,统筹使用。贫困生资助办法规定:贫困生比例为在校学生总数的35%,即特别贫困为5%,每月360元(按十个月发放);比较贫困为10%,每月240元;一般贫困为20%,每月120元。同时对因突发性事件而困难的学生进行临时酌情补助。应该说这些政策是一个全方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涉及到了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方方面面。其制定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保障了贫困毕业生的基本生活来源,对贫困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抚慰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等。

二、西南林学院就业形势概况与贫困生的就业问题

西南林学院每年积极配合政府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扎实做好贫困毕业生就业服务,为促进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做出了积极努力。就专业来说,西南林学院林学专业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比较好,他们毕业后的单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各州市的农林系统。而其它非林业类专业也相比全国水平有所提升,这保证了西南林学院就业率的总体水平。最近几年西南林学院就业率在云南省高等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并于2009年11月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这种就业形势的影响下,西南林学院每年的贫困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是非常喜人。一般来说,贫困生就业率会占毕业生就业总数的六成左右。西南林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2010届毕业生中贫困就业率占该系就业学生总数的80%以上。主要原因是这些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对工作没有过高的期望值,要求能够养活自己并给家庭一点帮助就可以了,所以这些贫困毕业生会尽早地就业。当然,这不意味着贫困毕业生就业就没有问题。据调查,贫困生毕业生对就业更为焦虑,担心没有工作而影响家庭的生活状况。同时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有些贫困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故交际圈较窄,特别是不敢与陌生人进行正常交流。而就业双向选择中,这些同学就存在较大的劣势,往往过于胆怯而无法较好地完成面试,进而成为贫困生就业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贫困生资助办法对贫困生就业的利与弊

贫困生政策的目的是帮助贫困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促进贫困生发展的良好效果,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就业方面主要的有利作用如下:

(一)贫困生政策帮助毕业生提供基本的生活来源,稳定了毕业生的心理,保证了毕业生按时毕业。笔者对西南林学院390名不同类别(包括特别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不困难等四个类别)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203名学生认为西南林学院贫困生资助办法解决了贫困毕业生的经济问题,这一说法占了本问卷此题四个选项中的52.1%。从此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西南林学院贫困生资助办法给其提供了经济生活来源还是肯定的。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免、缓”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实际也如此,贫困生每年可以领取1200-3600元的贫困补助。而贫困生每月的生活支出不过400元,甚至更少,所以补助解决了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保证。由此这些贫困生就不需要花很多的学习时间去从事勤工助学等工作。换句话说,西南林学院贫困生资助办法很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保障,使他们得以正常学习,顺利完成四年的大学生活。

(二)贫困生政策一定程度提高了贫困毕业生的经济实力,因而提高了自信心。贫困生的自信心一般来说是较差的。因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话语权,当这些贫困生家庭条件较差,消费水平当然也就不会很高,在一般场合就没有话语权。长期处于无话语权的状态下,贫困生必然会缺乏自信心,在与人交流的过程就会产生怯场等心理问题。“贫困生由于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不善言谈,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先天不足之感,缺乏进取心和竞争意识,自信心不足。”因此减少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取得成功的机会。而贫困生政策保证了他们的温饱问题。

当然贫困生资助办法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还有一些益处,如促进同学关系良好化发展,增强他们公平参加就业的能力、减轻家庭负担等等。总之,贫困生资助办法对加强贫困毕业生自立、自强、自尊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如:

(一)由于贫困生资办法主要是解决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经济能力完成大学学业的同学,所以存在贫困生家庭困难,学习成绩也不好的现象。如此情况,国家还不得不解决他的生活问题,这样的资助不仅会误导贫困生的消费观,使贫困生产生依赖思想,也让这些毕业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虽然补助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毕业生的自信心,但有时不正确引导亦会产生负面影响,即使这些同学更自卑。在上述提到的问卷中,其中有一选项为“造成贫困生自卑”,共有118人选择,其占到30.3%,其所占水平仅次于上述的解决了经济问题。贫困生的评比程序一般是个人向班级提出申请,并要向全校公示,这无疑给那么本来身心就脆弱的弱势群体――贫困生更加重了心理负担,他们害怕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所以贫困毕业生更会产生自卑心理。

总之,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现已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免、缓等多方面组合的完整体系,但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既产生了促进作用,亦附带了不良效果。在国家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时,我们应认真贯彻国家相关贫困生政策和就业政策,克服贫困生资助办法对贫困毕业生的不良影响,实现贫困生资助政策对贫困生就业的桥梁作用。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篇(2)

纸本,高51.8厘米,宽66.5厘米。边框图案奇特:饰黄彩花纹,右左两侧配以松鹤、松鹿图,上方设有大小三只麒麟,顶部书“四川高等学堂”校名,左右两旁各饰一面四爪龙旗。此件系四川高等学堂普通科学生特昌修业期满成绩优等之毕业文凭。文凭正中钤长方形“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关防”朱文印(9.7×5.8厘米)。学生特昌三年修业课程有:人伦道德、经学大义、国文、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外国历史、外国地理、几何、代数、三角、物理、化学、法制、英语、法语、体操等。毕业考试平均80分,六个学期考核成绩平均74分,总平均77分。文凭偏左署四川总督部堂赵(尔巽),钤长方形汉满文“四川总督管巡抚事关防”朱文印(10×6.4厘米);四川提学使司提学使方,钤长方形汉满文“四川全省学务关防”朱文印(9.5×5.3厘米);四川高等学堂总理胡(峻),钤长方形“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关防”朱文印(9.7×5.8厘米)。左侧为颁证日期“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一日授”。

文凭背面是校长、总务长、教务长及教授名单。该校先后延聘中国教授20名,外籍教授10名。其名师数量之多,在清末省一级高等学堂中名列前茅。

四川高等学堂是四川大学的前身,创建于1902年底。辛亥革命后,改称四川高等学校。1916年停办。后改组重建,1926年成为国立成都大学。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和成都师范大学以及公立四川大学的中文、外文和政法三科合并组成国立四川大学。1950年国立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

胡峻(1870~1909年),字雨岚,号贞庵。四川成都人。近代教育家。1895年5月2日参加“公车上书”之义举。光绪二十一年(1901年)进士,授编修。1902年底至1909年出任四川高等学堂总理(校长)。其间,曾赴日考察。回国后,设教育研究会,立模范小学,置各项师范,创法政及体育等专门学校,为四川旧式学堂向新式学校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北洋女师范学堂毕业文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纸本,高50.8厘米,宽59.8厘米,边框饰红绿彩龙纹。此件系北洋女师范学堂第一部简易科学生陆绍芬功课习毕、考列最优等之毕业文凭。修业课程有:修身、教育学、文法、家政、算术、习字、地理、历史、东语(日语)、图画、音乐、体操等。任课教师是陈懋治、(日)佐口美都子、邓毓怡、索兰卿、曹启骧、张文相、贝安纳、丰冈梅以及提调吴鼎昌,钤方形白文“吴鼎昌印”(2×2厘米)。陆绍芬的分科和毕业考试成绩总平均84分。文凭正中上方钤长方形“北洋女师范学堂关防”朱文印(8.8×5.4厘米),左侧为颁证日期“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总理傅(增湘),钤方形白文“傅增湘印”(3.2×3.2厘米)。

北洋女师范学堂是河北师范大学前身,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润四月二十二日(1906年6月13日),校址天津市三洋里。辛亥革命后,改为直隶公立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发展成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抗战爆发后,内迁陕西,并入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又成为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一部分。抗战胜利后,返回天津,重建河北女子师范学院。1949年8月1日改称河北省立师范学院。1962年更名河北师范大学。

傅增湘(1872~1949年),字沅叔,自号藏园、藏园老人。四川江安人。光绪进士。1906年创办北洋女师范学堂,任总理(校长)。1908年8月任北京女子师范传习所所长。同年10月,兼任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传习所改称)总理(校长)。人民国,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是开创中国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先驱。著名教育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

交通部南洋大学毕业文凭民国13年(1924年)

纸本,高46.2厘米,宽56.3厘米,边框饰蓝宽线条花纹,上方篆书“南洋”二字。此件系南洋大学机械工程科学生徐竞新修业期满、考核成绩及格并获工程科学士学位之毕业文凭。文凭整纸印有篆书“南洋大学毕业文凭”字样;正中偏左署校长陈杜衡,钤方形朱文“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之章”(2×2厘米);教务长顾惟精,钤方形朱文“交通部南洋大学教务长之章”(2.3×2.3厘米);机械工程科科长周仁,钤方形朱文“交通部南洋大学机械工程科科长之印”(2.2×2.2厘米)。左侧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十三年六月三十日”,钤长方形“交通部南洋大学之关防”朱文印(9.2×5.6厘米)。

交通部南洋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由盛宣怀创立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11年改称南洋大学堂;1912年改名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2年更名交通部南洋大学;1937年隶属教育部,易名国立交通大学。抗战爆发后,学校主体迁往重庆。1946年,迂回上海复校。1959年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陈杜衡(1864~?年),字芳斋。直隶青县(河北)人。早年由清政府选送英国格林书院专习炮术。回国后,历任烟台、南京、吴淞、广东各海军学校教务长,广东海军学校校长,天津大沽艺术学校校长等职,并授予海军少将衔。1923年5月至1924年11月出任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陈校长在任一年半期间,把前任张铸主任发起筹建而搁置了两年的体育馆、调养室,主持招标承建,并在任内竣工。由于新聘电机学专家顾惟精任教务长以及续聘周仁教授等一批名师,故在教学与研究上取得可喜的成绩。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证书民国31年(1942年)

纸本,高38.5厘米,宽49.5厘米,蓝线条边框。边框上方孙中山头像,两旁分别为中华民国国旗和党旗。此件系西南联大理学院化学系学生李士谔修业期满准予毕业并获理学士学位的毕业证书。证书正中偏左钤长方形“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关防”朱文印(8.8×5.8厘米);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及理学院院长吴有训,钤方形朱文“梅贻琦印”(1.3×1.3厘米)、方形朱文“蒋梦麟印”(1.4×1.3厘米)、方形朱文“张伯苓印”(1.3×1.3厘米)、吴有训签名章。证书左上侧贴有1元面值国民政府印花税票一枚,左下侧贴有学生李士谔半身照片,并盖“联大”钢戳。靠左侧边框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七月”,钤方形朱文“教育部印”(7.4×7.4厘米)。靠左下侧边框角盖有“中华民国卅五年一月三号验讫”“大字第24928 号”蓝色印记。

从上述国民政府教育部验讫证书的时间上来看,发给证书的具体时间应是1946年1月3日,而李士谔毕业的时间是在1942年7月,两者间隔三年半,这显然有悖于教育部验印证书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的常规。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有关。从一些证书实物来看,40年代初期毕业的西南联大学生的正式文凭都是延至重庆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前后发给的。

西南联大是抗战爆发后由北大、清华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办学的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三校于1937年8月在湖南长沙组成临时大学,1938年1月迁往昆明,校名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秋,北大、清华和南开返平津复校,西南联大才告结束。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西南联大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许多建国后急需的优秀人才。

西南联大的最高行政机构是校常务委员会。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担任常务委员,联合行使校长职责。三位校长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蔡元培先生。

张伯苓(1876-1951年),天津人。南开大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之一。著名生物化学专家。南开大学发展到今日成为全国著名高校,是与张公密不可分的,没有张伯苓,就没有今日之南开,故张氏有“南开之父”之誉。

李士谔191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54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化学会、生理科学会、肿瘤学会理事,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生物化学》杂志常务编委等职。他在酶学、肿瘤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均颇有建树,7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多部。

国立中央大学毕业证书民国23年(1934年)

纸本,高38厘米,宽49厘米,蓝线条边框。边框上方孙中山头像,两旁分别为中华民国国旗和党旗。此件系中央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学生朱政福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的毕业证书。正中偏左钤长方形“国立中央大学关防”朱文印(8.9×5.4厘米),署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钤方形“罗家伦”朱文印(1.8×1.9厘米);教务长陈剑,钤方形“陈剑”朱文印(1.7×1.8厘米);文学院长汪东,钤方形“汪东”朱文印(1.7×1.8厘米)。左侧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钤方形朱文“教育部印”(7.4×7.4厘米),贴伍角国民政府印花税票一枚。左侧下方贴朱政福半身照片,并盖有“国立中央大学”钢戳。

国立中央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由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改名两江师范学堂;1915年易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并入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复校。1949年8月8日改为现名南京大学。

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北京大学一南一北,共享盛誉。在中央大学,名师荟萃,英才辈出。曾在“中大”学习或工作过的有吴有训、竺可桢、茅以升、柳诒徵、胡小石、郭秉文、陈鹤琴、汤用彤、马寅初、李叔同、吴梅、熊庆来、童第周、金善宝、闻一多、徐悲鸿、严济慈、吴健雄、罗家伦、顾毓绣、李方训、吴宓、朱光亚、杨杏佛、吕叔湘、潘菽、戴安邦等一批大师名家。中央大学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罗家伦(1897~1969年),字志希。浙江绍兴人。教育家、政治宣传家。早年赴欧美留学。“五四”运动北大学生领袖之一。1928年出任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在提高中国教师和中国课程的地位、建立新的清华研究机构以及深入开展学术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2008年,清华大学降分录取少女作家蒋方舟,让人们不由得想起罗家伦曾破格录取数学仅得15分的钱钟书。60年前的钱钟书与60年后的蒋方舟都被清华破格录取,这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教育实践,绝非巧合,而是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在清华的传承。罗氏离开清华之后,于1932年至1941年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这9年,尤其是抗战前5年,无论在办学理念、调整院系设置、延聘名师、活跃学术、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绩,应该说是中央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私立复旦大学毕业证书民国24年(1935年)

纸本,高39厘米,宽49厘米,边框饰浅蓝色宽边花纹。边框上方孙中山头像,两旁分别为中华民国国旗和党旗。此件系私立复旦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学生张剑萍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并获法学士学位的毕业证书。证书正中偏左署私立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钤方形朱文“李登辉章”(1.5×1.5厘米);法学院院长张志让,钤方形朱文“张志让章”(1.2×1.2厘米);经济学系主任李炳焕,钤方形“李炳焕”朱文印(1.6×1.6厘米)。左侧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一月”,钤方形朱文“教育部印”(7.4×7.4厘米),紧靠印章处贴国民政府伍角印花税票一枚。左侧下方贴毕业生半身照片,并盖“复旦”钢戳。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1905年由马相伯创立于上海的私立复旦公学。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抗战爆发后,复旦大学迁至重庆。1941年,复旦大学渝校由私立改为国立。1946年,国立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复校。1949年后,定名为复旦大学。

素有“江南第一学府”之誉的复旦大学,在坎坷中创建和发展,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如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张志让、童第周等名家,他们为促进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登辉(1873~1947年),字腾飞。祖籍福建厦门人,出生于尼印。著名教育家。早年赴美留学。1905年至1936年出任私立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在复旦执教和主持校务长达30余年,对复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李登辉于1917年和1924年,二下南洋募捐集资,筹得巨款,建造办公楼,取名奕柱堂(1929年又增添两翼,改作图书馆);另外,建造一座学生宿舍楼和一栋教师宿舍楼。李登辉在办学理念、招揽名师、系科扩大与改组、培养人才等方面,成绩卓著。他在复旦的影响和地位,仅次子马相白。

国立武汉大学毕业生临时证明书民国29年(1940年)

纸本,高33.5厘米,宽36.8厘米,黑双线条边框。此件系武汉大学工学院士木学系学生饶华F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发给的临时毕业证明书。证书正中偏左署校长王星拱,钤方形“国立武汉大学校长”朱文印(1.7×1.7厘米);左侧为颁证 日期“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钤长方形“围立武汉大学关防”朱文印(9×6厘米);左侧下方贴饶华F半身照片,并盖“国立武汉大学注册部”钢戳。

毕业证明书,亦称临时毕业证书,由各高校颁发。在正式毕业证书未领取前,毕业证明书能起到证明学生毕业资格的作用,目的是便于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或求职、或参加公务员考试及出国留学考试。国立大学的毕业证书,均由各高校将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呈请教育部验印,一般约半年左右。故临时毕业证明书都刊有两条附注:1.本证明书自发给日起六个月内有效;2.领取毕业证时须将本证明书缴销。毕业生饶华F领取正式毕业证书时,不知用何借口,未缴销这张证明书。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由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改名方言学堂;1913年更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又易名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南京民国政府决定将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并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珞珈山作为“武大”的新校址。1938年,国立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1946年10月,迁回武昌复校。1949年定名为武汉大学。

20世纪30年代,国立武汉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15个系和两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并跻身于“民国五大名校”之列。

国立武汉大学毕业证书民国29年(1940年)

纸本,高41.2厘米,宽46.2厘米,边框饰深蓝色花纹。边框上方孙中山头像,两旁分别为中华民国国旗和党旗。葵花形“武大”三彩徽章图案,刊印证书之首。此件系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学生饶华榧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并获工学士学位的毕业证书。证书正中偏左钤方形“国立武汉大学关防”朱文印(9×6厘米),署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签名章)、教务长曾城益(签名章)、工学院院长邵逸周(签名章)。左侧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钤方形朱文“教育部印”(7.4×7.4厘米)。左侧上方贴国民政府1元印花税票一枚,铃椭圆形“国立武汉大学教务处”章;下方贴饶华椴半身照片,盖“国立武汉大学注册处”钢戳。靠左下侧边框角盖有“中华民国卅二年拾月拾伍日验讫”“大字第65578号”蓝色印记。(此件具体的领取时间应是1943年10月15日之后。)

王星拱(1887~1950年),字抚五。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早年获英国伦敦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33年继王世杰之后,出任武汉大学校长,历时12年。王星拱对武汉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年代末,“武大”初创时只有3个学院,到1936年扩大为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和两个研究所;图书馆藏书14万册;教师约150人。尤其是学术研究十分活跃。20年代“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中,王星拱作为科学派的代表,坚持“一切事物可知”“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的观点,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抗战爆发后,他主持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在各高校搬迁中“武大”受损最小。国难当头,在办学条件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招揽贤才,进行教育与科研,培养了一批英才。

国立中山大学毕业证书民国26年(1937年)

纸本,高40厘米,宽49.2厘米,边框饰浅棕色花纹,四角饰国立中山大学圆形五彩徽章图案。边框上方孙中山头像,两旁分别为中华民国国旗和党旗。此件系理学院化学系学生雷启贤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并获理学士学位的毕业证书。证书右侧边框下方盖有“大字第047420”号、验讫日期“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蓝色印记;正中偏左钤长方形“国立中山大学关防”朱文印(8.8×5.8厘米);署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签名章),钤方形朱文“国立中山大学校长章”(1.1×1.1厘米);署理学院院长刘俊贤(签名章),钤方形朱文“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院长章”(1.2×1.2厘米)。左侧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一日”,钤方形朱文“教育部印”(7.4×7.4厘米)。框内原贴有的税票和毕业生半身照均已脱落。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1924年2月,孙中山下令“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逝世后,1926年8月17日,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作为对孙先生的纪念。抗战爆发后,学校曾迁至云南澄江,后又迁回广东坪石等处。抗战胜利后,迂回广州石牌原址复校。新中国成立,由国立中山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

邹鲁(1885~1954年),原名澄生,字海滨。广东大埔人。曾参加黄花岗起义,元老。1924年至1925年和1932年至1940年两度出任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不仅在初创国立广东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30年代第二次执掌国立中山大学时,业绩尤为卓著。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中山大学,邹鲁一方面积极筹建石牌校区,并于1935年学校的主体全部迁入石牌新校址;另一方面,大力招揽名师来校任教。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王独清、云常湄等一批名师云集中山大学,为中山大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保证。1937年,中山大学已是拥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7个学院和1所研究院的综合性大学。尤其是研究院的成立,成为中山大学居于全国名牌大学前沿的重要标志。

山西大学学士证民国13年(1924年)

纸本,高38厘米,宽39厘米,黄彩花纹边框。边框四角印有楷书“山西大学”字样。此件系山西大学文科英文学类第一班学生赵效良修业期满、试验及格授以毕业证书并获文科学士之学士证。证书正中偏左署山西大学校长王录勋,钤方形“山西大学”朱文印(1.7×1.6厘米);左侧为学士证颁发日期“中华民国十三年五月”,钤长方形“山西大学校之关防”朱文印(9.7×5.7厘米)。

大学本科毕业,授予学士学位,是现代大学学位制所确立的数种等级中的一种初级形式。民国初期,中国推行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尚属初级阶段。从一些毕业证书的实物来看,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与毕业证书一般都是两者兼顾、合二而一,很少单独另颁学士证书。显然,山西大学早期的这种做法,在民国时期不具有普遍性。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篇(3)

一、我国产业发展现况和未来趋势

多马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奥肯定律等经济理论都充分表明了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就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会按照三次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着相关性①。因此,产业发展是就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它通过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的提升决定着劳动就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党中央的号召,全国上下继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号召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目前,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环节,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压力③,其就业人数达到所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70%至80%。

本研究选取CCER数据库中1991~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及其从业人数作为调查对象,绘制出时间趋势图(图1)。由图1可知,近20年来,除200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量失业外,第三产业增长与从业人员需求增加走势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1991年至2010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1),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从图1还可以大致观察到第三产业增长比例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需求增长比例的走势更快,同时近10年来从业人员需求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可见,当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表1 第三产业增长值与从业人数相关性分析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 0.920***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0.920*** -

图1 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比例与其从业人员增长比例

二、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本科毕业生作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股大流,其就业形势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④。本研究利用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大体指向第三产业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届、2009届、2010届已纳入统计毕业生共计716人,其就业情况如表3所示。经统计分析, 76.95%的毕业生就业于第三产业(图2),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导向目标。同时,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将选择投身到第三产业的各类行业中去。

2、私营、国企成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首选

从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企业性质分布统计表(见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三年中约82.96%的学生选择进入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就业于私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高于国有企业,约17.04%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了合资、外资企业或其他类型的企业。此就业分布是符合我国现有企业发展趋势的。

3、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以我国第三产业和私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现有就业市场的饱和以及亟待的创新型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是具备够硬的综合素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产业发展面临丰富化和创新化的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自我创业的契机,在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时,还应具备提升自我就业创业的实干能力,充分具备敢于想象、敢于规划、敢于决策、敢于实践的能力⑤。

三、社会需求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外培养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根据经济学供求关系理论,在就业链中,社会需求方占有主导地位⑥。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选择,经济管理类学院需要遵循社会需求导向的引导,积极主动地探索新思路,基于实证数据及经验总结,研究设计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课外培养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本科学生在本科伊始就注重累积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方面的技能。

1、课外培养体系构建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全面摸清产业发展变化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经济管理院校对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经验,以产业发展特点和就业变化趋势为导向来构建的适应性较强的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尤为重要。打造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培养定位原则为扎实的经济学原理知识和分析能力、发散的经济学思维、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图2 2008-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比例图

图3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2010

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比例图

2、将课外培养内容和体系建设多样化

(1)课外知识拓宽与联系。在课外培养中,应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生课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经管类院校应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拓展设置,拓宽经济管理学专业口径。

(2)推广课后学科类竞赛。开展有特色课后学科类竞赛旨在让学生灵活发挥平时所学知识,是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以致用的良好平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必须和主办方不断提升学科类竞赛的吸引力,同时改革学生考核标准,将学科成绩与理论知识成绩挂钩,将敢于实践、争做创新型人才作为风向标,进而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3)职业发展规划与指导。注重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穿插全程性的职业指导,从职业介绍到产业发展变化为导向的职业意向培养、职业道德修养与规范、求职礼仪及注意事项教育、就业价值观等,从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合适的时间段层层递进式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个性化、全程性的职业规划。

(4)积极建立实践试点。建立实践试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校企联合互利模式,即学校和相关企业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开展联合教学,进行内容丰富的实习实训;其二是教师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搭建有效的课外实践平台,由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

(5)鼓励自主创业。产业发展形式多元化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创业契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实体店的投资如学生共同超市,校园电子商务或者创新物流如代购、有规模的外卖模式等,或者建立共同投资基金做一些比较稳健的证券投资。

3、课外培养方案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1)经费及人员的投入。要切实做好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构建,不仅应不断强调培养体系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更要切实地从教学配备、培训经费、人事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校方应积极从社会各界搜寻资源,为构建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做出努力。

(2)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关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创新的培养体系要求教师不仅在理论教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同时也必须向企业接轨。在交流的同时,了解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综合素质和主要工作环节,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人士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场外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实用应时的资讯技能。

(3)配套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配套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促进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序执行的核心力量。学院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鼓励政策,对积极参与并卓有成效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评奖评优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合理的考核机制下,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激励政策下努力进步。同时科学的管理体系为课外培养体系有序地开展做出了良好的保证。

四、研究总结

经过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系列的探索和经验总结,推广开来,针对经管专业本科生,以本专业为导向,以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培养综合高素质高就业竞争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院硬件软件支持为保障,给出了上述关于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外培养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希望通过上述培养计划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7期.

[2]姚望新,王开颖.调优调高第一产业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in 汕头特区晚报.2010 :汕头.

[3] 笪尚平, 王忠吉,迟远英.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统计研究.2008年,第1期.

[4] 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年,第1期.

[5] 王翠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6] 马立红.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特点及其启示[J]. 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年.第4期.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篇(4)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现象仍是主流。“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毕业生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就业难。

所谓摩擦性就业,就是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匹配,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性失业”。比如我国部分地区突出的“技工荒”,就是摩擦性就业的典型。但从近两年的发展来看,摩擦性就业又出现新的情况。随着劳动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求职者的要求。这一矛盾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余石,南京师范大学08届新闻编辑专业本科毕业生。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小余先后到多家杂志社、出版公司实习。尽管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完全胜任编辑采访岗位,但他在每一家单位的工作时间均没有超过3个月。导致他不断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的主要原因是薪酬问题。

据了解,余石先后在四家杂志、出版公司工作,但用人单位给他开出的最高薪酬只有1200元,相当于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余石家住南京市郊区梅山,每天从家到单位至少需要4个小时,每月平均交通费不低于300元,再刨去吃饭500元、通讯60元等基本的日常开销,一个月收入所剩无几。如果考虑节省时间,在市区租个房子,几乎是不可能。因为薪酬问题,半年来,余石总是处于“失业――就业――再失业――再就业”的状态。

相比于摩擦性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的情况更加突出。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晓军告诉记者,2011年,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达24万人,毕业生总数比去年增长了14%。相比于前几年,增长的幅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数量还是很大,再加上往年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压力也不小,其中,结构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孙副主任说,除了化学专业,数学、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市场招聘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到人才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几乎没有提出招聘数学、物理专业;相反,化学及机械类、电子类等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却是炙手可热。

刘冲,东南大学05届应用数学毕业生,2008年毕业后一直在找工作,简历投了上百份,大部分用人单位收了他的资料后就没有了下文。最后,他不得不在南京珠江路一家电脑公司干起了软件编程。

小刘说,虽然所干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但应用数学偏实际操作,所以工作起来一点不比专业计算机毕业生差。但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不是专业不对口,而是未来的发展。他也试图跳槽到大的软件公司,但实力稍微过硬的软件企业都不愿意招聘一个非本专业毕业生。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用人需求直接下降了60%”。孙主任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大幅度滑坡,部分常年招聘行业不但没有人才需求,甚至出现大量岗位解除用工的情况,人才市场不但要应对当年的毕业生,还要应对大量的失业人员,这种就业需求负增长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10下半年才开始好转。与2009年相比,今年的就业率翻了一番,基本回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南京地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已与用人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初次就业率基本达到90%以上。今年四月中旬,200多家用人单位通过南京市人才市场招聘,进场找工作的学生不足200人,招聘单位比应聘者还要多;五月初,南京市人才市场组织用人单位直接进校园招聘,问津者寥寥,学校负责人表示,除了考研、出国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与用人单位已初步达成就业协议。

二、摆正心态,更加理性看待就业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效力将进一步显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也已全面落实,同时启动的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南京市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将于今年的7月初正式开始启动。

“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我们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针对目前就业中问题,孙晓军强调说,除了市场和专业的因素外,毕业生也要从自身找一找问题的症结。

第一,要摆正就业心态。许多毕业生文凭并不过硬,找工作时开出条件却有一大堆,诸如活太累不去,工资太少不干,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太复杂不干的情况。总体来说,这一类型的学生大致有两个特征:一是周期性失业,实习期往往是就业期;二是失业原因都微不足道,可能是单位偶尔的一次加班加点,也可能是上班路途太远,单位没有班车等原因;这样晃晃悠悠几年下来,这部分学生既没有积累到工作经验,也没能够提升专业水平。

第二,打破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没有前途的误区。近几年来,为了帮助就业,政府推行一系列就业帮扶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如说现在有4个国家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计划,每年大约能够吸纳20万人左右的毕业生。推行就业帮扶计划四五年来,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一听说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简单地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参加。事实上,无论是“西部志愿者”,还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都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前者依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者则紧扣“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孙主任介绍说,根据国家发展中心,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发展日益完善,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迫切,毕业生再大量涌入,获得的就业机会只会更少,只能增加自身就业压力。相比之下,西北、西南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心,发展的空间会更大,机会也会更多。

第三,警惕新“啃老”一族。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批“啃老”族。据介绍,新一代“啃老族”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对子女的自立要求不强,以至于他们的就业欲望不强。

三、辨证看待“专业对口”问题

日前,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完成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有61%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并未将“专业对口”作为考虑因素,因此,在实际聘用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随处可见。

张涛,南京某大学大四计算机系学生,因为之前一直在准备考研,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考研失败后,张涛开始着手找工作。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非常希望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对口,成为他投简历的第一要素。因为找工作较迟,张涛从4月份开始,不得已穿梭于各种大型招聘会。本地的各级人才招聘会几乎场场必到,外地大型招聘会,只要有可能,他也是尽可能赶过去。一个多月来,他先后投了近百份简历;此外,网络平台也被他用到极致,51job、智联招聘、英才网等大大小小十几个人才招聘网都进行了求职登记。

“只要专业对口,薪水在300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张涛告诉记者,目前计算机行业的一般最低月薪也是3500元左右。相比于张涛的专业情结,他的学长赵炎则毅然放弃了本专业。在宝洁公司找了份做销售的工作,月薪8000元,但张涛并不羡慕,他将就业范围只锁定在计算机专业。

究竟是宁肯低薪也要岗位对口,还是应放弃专业追求而“海投”简历?

事实上,专业是否对口,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针对“专业不对口”的说法,专家认为,大学教育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教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课;另一类是具有通用性较多的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基础课。

比如学新闻的学生,也可以做文字、文秘方面的工作,因为他们平时专业训练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涉及文字处理。对类似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而言,专业是否对口,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专业性非常强的毕业生而言,特别是指学习专门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临床医学、飞机设计等专业,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可能更需要专业对口。

另外,高校的课程改革越来越要求淡化“专业”,强调培养学生能力。例如,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专业,以往分为放射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方向)、放射医学(医学物理方向)三个专业,根据高校新课改精神,三个专业合称为放射医学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告诉记者,改革方向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总体来看,大一、大二以基础课程为主,经过两年基础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专业。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篇(5)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不是很多,属于相对偏冷门的专业,招生和毕业人数也不多,但是总体就业率基本保持在85%以上,高于全国71%的平均就业率。

一、开设交通工程专业院校分类

由于各高校的学科背景及交通工程专业所划分在的院系不同,所以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生就业也不尽相同。依照开设院校的特点,本文将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分为以下六类。

全国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

传统公路交通类院校:长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山东交通学院。

传统铁路类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汽车运输类院校:武汉理工大学,西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淮阴工学院。

土木类院校: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河南城建学院,长春建筑学院。

民航类院校: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南昌航空大学。

上述六类院校中只列举了部分代表性的学校,并未对所有开设学校进行分类。

二、各类院校培养特点分析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在上述各个高校所处的院校及学校特点的不一样,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同类高校之间还是具有共性的,下面分类分析。

(一)全国综合性大学

此类院校以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代表,这两所学校既是最早开设全国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也是该专业的标杆学校。

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于交通学院下,由于该院校知名度高,学生在交通行业口碑较好,学生就业较好。主干课程包括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客运交通系统、运输经济学等。根据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该类型交通工程主要设置轨道交通工程、道路工程设计与交通设计规划三大方向。

(二)传统公路交通类院校

此类院校基本归属于原交通部,交通专业背景性强,学生毕业后也基本是在原交通部的下属交通单位工作,例如中交公路局等。课程设置包括城市规划原理、测量学、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运输经济学、交通设施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公交运营、交通枢纽设计。

(三)传统铁路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是在交通运输(原铁道运输)专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专业背景性不强。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交通工程专业按交通工程和城市公共交通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交通规划、运输布局、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目前公交公司对本科类人才的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车辆工程方面,对运输管理等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该类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强。

(四)汽车运输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基本依靠汽车工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属于汽车运输工程方向,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汽车运输调度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运输场站设计、交通调查与分析等。由于目前国内汽车运输业发展缓慢,所以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

(五)土木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土木工程系,专业方向为道路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由于目前国内公路与铁路建设发展蓬勃,所以学生就业率较高。

(六)民航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民航系,专业方向为机场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场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目前国内机场建设发展蓬勃,而且该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学生就业率也较高。

三、西华交通工程专业

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于1999年申报,2000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截止2014年10月,共计招收14届学生,累计培养500余名学生。

西华交通工程专业设于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由上述汽车运输类专业转变而来,专业方向目前包括道路工程和交通规划与设计两个,但是根据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只开设了道路工程方向的教学班。

对比上述各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课程特点,建议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开设道路施工和轨道施工两个教学方向。

(一)道路施工方向

四川地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建设需求在未来还是很大,道路施工方向的交通工程专业在未来的需求量将很大。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南京工业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土质土力学、道路工程制图、道路建筑材料、道路施工、路基路面工程。

(二)轨道施工方向

目前全国地铁与高铁建设方兴未艾,对轨道工程方向需求量巨大,但是在本科专业目录里没有轨道工程专业名称。根据上述分析,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可以开设轨道交通工程方向。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轨道工程、桥梁隧道工程。

四、总结

西华大学作为地方性高校,专业建设应该贴合地方,专业学科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建议西华交通工程专业按道路工程与轨道工程两个方向进行人才培养。交通工程作为一个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实践类知识的教授。因此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能吃 苦等特点。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西华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才能在就业中避开与重点高校和其他高校的竞争,做到特色办专业,特色树品牌。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19-03

同志在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重要主体之一。据有关权威部门的就业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2%,与2010届同期相比(89.6%)略有上升。按照学历层次来看,本科就业率没有上升,大学生总体就业率上升靠高职高专拉动。[1]由此可见,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6月18日国家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介绍,根据测算,未来5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规模将保持在年均700万人左右,约占当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而且这一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中职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部队退役士兵,劳动力总量近1600万人,因此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史上最难就业季未来几年或将持续。而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大关,就业困境也在2013年得以显现,根据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2013年10月10日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略有下降,预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难有较大程度的缓解,因此未来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还将会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就业境地。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也在逐年刷新历史新高,向20万人迈进,因此广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任务同样十分艰巨。而作为广西境内长期在边境办学的百色学院、钦州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英华职业学院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十几家高校,每年有4万多毕业生从这些院校走向社会就业,这些高校多年来都根据自觉挖掘自身地理区域优势和地方经济支撑产业特色,合理定位,探索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特色途径,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利用地缘优势,在挖掘边境贸易和跨国旅游业中的就业资源,每年帮助近百名毕业生实现跨境就业。这对于广西边境办学的高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全国边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纵观我国边境地区各高校促进就业的举措,大部分是遵循内地高校普遍采用的“走出去、引进来”工作原则,从大力引进用人单位入校招聘和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实习就业入手,这对地处边境,经济、文化和交通都相对落后边境高校来说,工作难度不小,而且针对性不够强,能够突出地缘优势和高校特色的就业途径也不多,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就业容易出现专业不对口、质量不高、就业换岗率高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毕业生频频跳槽,就业流动快,很多大学生往往第一次就业维持的时间不长就面临主动或被动失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工作的稳定性。在当前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途径遇到“瓶颈”的情况下,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的就业途径无疑是提高广西边境地区大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以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为落脚点带动我国其他边境地区高校探求新的就业途径,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重要精神的重要表现

党的十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动员社会各界企事业,努力贯彻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方针,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其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可见党的十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摆在了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总理也多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十提出的“更高质量的就业”,并非单指数量上的增加,而是从对“量变”的关注转化为对“质变”的重视和要求。它更注重高校毕业生是否有充足的就业机会、良好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及就业的稳定性等多个方面[2],是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更高层次的要求,成为了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大学生就业是青年就业工作的主体,也是千家万户有毕业生的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主体的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落实和保障,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十文件同时还指出: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保障之外,最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摇篮,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都在这里得到形成和培养。大学生学成之后的就业情况如何,不仅是对大学生自身的检验,更是对高校输出人才质量的重要考量。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在十倡导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代背景下,从高校角度出发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特色就业途径,显然是抓住了大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是深入贯彻和落实十精神的重要表现。

二、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效率和质量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分配模式,开始实行市场配置,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受到巨大冲击。[3]尤其是我国经济体制结构的不断变化及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较大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大学生就业仍是各大高校的重要难题,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封闭、具有多民族性的边境地区办学的高校。2011年5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50所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中,广西地区乃至我国其他边境地区的高校没有一所入围。[4]这说明我国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起色不大且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特色就业途径,即在全国各大高校实施的普遍就业举措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从广西边境地区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及区位优势、国家扶持政策等方面作为出发点,找到适合广西边境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色途径。这一举措将会大大提高广西边境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效率和质量,也为其他边境地区探求自身的特色就业途径提供参考。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我国唯一一个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2005年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给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广西边境地区的高校可以利用东盟博览会的契机,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引进优秀教学资源,改革教育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培养面向东盟国家就业的毕业生,将就业市场拓展到国外。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的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加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数量,且能增强就业的针对性,提高就业的质量。

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进行每个月的就业统计时,会发现目前大学生一次就业的人数仍占较大比例,然而不少大学生在第一次就业一段时间后,又会频繁更换工作岗位。在对2011届高校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学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仅为47%。其中,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0%。对于专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54%,最低的只有38%。[5]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感到不尽人意。这不仅给就业统计带来一定难度,更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流动于各个城市寻求就业机会,不断更换工作。因此,探索广西边境地区特色的就业途径,能发挥各高校开设专业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对口的工作,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开辟大学生前往临近国家就业的途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三、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能为其他边境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提供经验借鉴

广西有着地理位置方面的沿边、沿海和沿江的独特优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边境线占到中越边界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8个边境县市与越南3个省份接壤。[6]同时广西还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有壮、汉、苗、瑶、侗、仫佬、毛南、京、回、彝、仡佬、水、满、朝鲜、蒙古、藏、白、黎、土家等4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794万(2006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8.5%。加上广西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农林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且广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东盟博览会落户于南宁使得广西的区位优势愈加突出。另外长期在边境县市办学的高校多达十二所,占了广西高校总数的19.6%,这在全国边境省份办学的高校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如果加强对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的特色就业途径加以研究,可以帮助高校及政府部门更充分地利用和整合资源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契机,帮助边境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也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融合、社会和谐和经济的发展。

加强对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探索,对于广西地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制定、高校教育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的调整都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将会为其他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提供重要参考,“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高校自身的就业途径。广西边境地区有更便利的区位优势引进周边国家的教育资源,加强国家间的教育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尤其是加强与越南国家的合作。

我国有34个主要的边境城市,分布在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广西等省份,大部分城市都有一所以上的大学。我国的边境城市有很多共同特点:以少数民族为主,临近其他国家,是中国通往边界国的门户城市,一般都是国家重点关注和发展的地区,这是边境地区的区位优势;同时,这里也成为我国与边界国家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地区,需要大量的经济贸易、旅游、翻译、物流、教育等各类人才,存在很多潜在的就业机会。

从现实情形来看,我国边界地区中有的省份有一个城市与边界国接壤,有的有几个城市与边界国接壤。如云南共有八个边境州市的26个边境县市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的六个省32个县相连在一起[7],边民互市点多达一百多个,这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边界国有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其他资源,总的来说,可以遵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改善就业问题。“引进来”是指充分以利用和引进边界国的优秀教育资源,依照边界国的人才需求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设置,培养出国际化人才,则能挖掘出很大的高质量的就业空间。“走出去”主要指将就业市场锁定在国外,我国的人才按照边界国的人才需求标准培养出来后,就可以让我国边境地区甚至全国的高校毕业生走出国门就业。同时,应鼓励大学生利用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将创业范围扩大到边界国地区。另外,也可以进一步拓展边境地区的就业空间,开发边境地区的就业市场。由此看来,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必然会为其他边境地区的高校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体现出以人为本,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境界。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在社会中找到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实则亦是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找到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就业便成为大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主要途径。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能从数量和质量上真正解决边境地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这一根本出发点体现出高校以人为本的原则。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该探索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高校对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的探索,体现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和努力,有利于高校与大学生良好关系的构建。毕业生的良好就业情况能促进高校的生源稳定和大学生对高校信任以及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增强,从而形成大学生、高校、社会人才需求得到满足的良性运转。这也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输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的探索,能增加一次就业的数量,大大减少大学生二次甚至多次就业的过程,从而降低大学生在多次就业中人身财产方面受到侵害的危险系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保障,将会不断更换与寻找工作,在这过程中,毕业生家庭需要承担比找工作更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而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人身财产方面安全隐患几率也随之增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受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自我防患意识薄弱,更是加大了受害的可能性。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也联结着千千万万的家庭,能否安全就业是关系到毕业生家庭是否幸福、社会能否稳定和谐的大事。高校探索特色就业途径,能为毕业生提供较为安全可靠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途径,从源头上降低大学生多次求职遭遇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减轻了毕业生家庭的就业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从而有利于毕业生的家庭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再次,高校对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的探索有利于我国民族大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众所周知,由于受到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边境地区的经济往往较经济发达地区弱,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导致大学生的教育改革相对滞后,毕业生占有的社会资源有限,就业就显得更加严峻。[8]边境地区的城市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学生的生源地也一般以省内居多,具有多种民族集结的特点。如能切实解决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探索出发挥边境地区高校特色和优势的就业途径,便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边境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减少民族矛盾,促进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凝聚力、战斗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也很多,诸如国家政策、高校的培养模式、社会因素等外部原因。也有毕业生本人的就业观念、能力等内部原因的影响。在各大边境城市就业遇到“瓶颈”的背景下,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是一个重大突破点,不仅能有效改善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的就业情况,如能研究出适用于其他边境城市高校就业的途径,再加以推广,必然会提高各边境城市的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从而改善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

[2]展望.2013更高质量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丰盈的幸福 十就业核心语与关键词[J].中国就业,2013,(2).

[3]武毅英.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第1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0.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的通知[Z].教学厅函[2011]11号,2011年5月9日印发.

[5]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0-81.

[6]刘朝霞,范朋,邹月媚.CAFTA建成后广西边境口岸城市区位价值提升策略研究[J].改革发展,2012,(2):15.

[7]李建华,云南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发展[J].城市问题,2005,(3):33.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篇(7)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与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技术专门人才。

二、招生规模 2017 年我校预计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27 人,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

三、选拔方式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普通招考方式进行选拔,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考试选拔,学校自行命题并组织入学考试,从考生中择优选拔录取。

四、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毕业证书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 6 年以上(含 6 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同等学力考生须同时满足以下报考条件:①参加过在职人员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成绩合格(须由研究生培养部门出具的成绩证明)或已取得在职人员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②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成果;③符合上述报考要求者报名时须提交有关论文、证书和成绩单原件、复印件进行资格审查。

4.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 号)要求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 号)规定执行,未达到体检标准者,不予录取。

5. 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现役军人考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7.持境外硕士学位证书的考生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告.

8. 在职考生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在现场确认期间须提交所在工作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至少全脱产一年的脱产学习证明及报考导师意见。

五、报名报名分为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个阶段。

(一)网上报名时间:2016 年 12 月 1 日—2017 年 3 月 10 日网址:stu.swfu.yanzhao.edu.cn/

(二)提交报名材料时间:2017 年 3 月 14 日地点: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第二教学楼 309-1),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白龙寺 300 号。外地考生报名材料请寄: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白龙寺 300 号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650224;联系电话:0871-63863605。报名材料邮寄截至日期:2017 年 3 月 11 日之前(以邮戳日期为准),请注明博士生报考材料、考生姓名、报考专业。初试报名费:按照省物价局核定标准每个科目 45 元收取,硕士学历人员 135 元,同等学力人员 270 元。复试费:每生 150 元,同等学力考生 230 元。

报名注意事项:

1.网上报名时请认真填写信息,按要求录入本人各项真实信息,上传三个月以内一寸正面免冠照片;

2.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现场报名时须提供下列材料:

(1)《西南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从报名系统中下载);

(2)二代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往届考生提供:学位和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学历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学历阶段成绩单(可在个人档案中复印,需加盖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4)应届考生提供:硕士学籍注册备案表、硕士阶段成绩单(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校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在校证明、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5)西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查表(须加盖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印章)

;(6)专家推荐书两份,有推荐专家签名并密封;

(7)在职报考考生须提供《西南林业大学 2017 年在职考生博士报名工作单位意见及所报考导师意见登记表》;(8)科研成果及获奖证书复印件(若有);

(9)外语水平能力证书复印件(若有);

(10)同等学力报考人员还需提供“报考条件”中所涉及的相关材料;

3.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不予参加考试,所提交材料和报名费不予退还;

4.未能按时提交材料、交纳报名费或个人信息不全者,视为报名无效,所提交材料和报名费不予退还。

六、考试科目及考试方法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笔试科目为:外国语(英语)和两门业务课。为免去考生多次往返的不便,我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笔试、面试同步进行的方式。同等学力考生初试时还须加试《自然辩证法》和所报考学科专业的两门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七、考试初试

1.考试时间:预计安排在 2017 年 5 月 6—7 日,以报名系统打印的准考证为准。

2.考试方式:笔试。

3.考试科目(1)英语;(2)两门专业课,详见《西南林业大学 2017 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4.考试地点:西南林业大学,具体信息详见《准考证》(考前在报名系统中打印)。

复试

1.时间:预计安排在 2017 年 5 月 8—9 日,以报名系统打印的准考证为准。

2.考试方式:面试。

3.考试内容:专业知识、研究业绩、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初步研究计划。

4.所有参加初试的考生均应参加复试。

八、学制及学费博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学费每生每学年 10000 元。

九、体格检查考生复试时持体检表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体格检查。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323-02

一、调查准备情况

1.研究背景与目的。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连年增长,面对庞大的毕业生人群,市场人才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10万,近两年沉寂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2007年2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讲话中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四条对策,其中基层就业更是因被称为“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引人关注。为探索出影响毕业生下基层的因素,从心理层面了解应届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态度意向,本文以西南交大 07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毕业生下基层态度进行了调查。

2.研究方法与统计。本研究以西南交大 07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采取了多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范围涉及本科四年级所有学院。调查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问卷有效率为92.3%。调查问卷由15道选择题组成,涉及家庭状况、社会心理状态和基层就业意向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面对当今就业形势,西南交大 07级毕业生大部分愿意基层就业。其中,选择愿意下基层就业的同学比例为66%,超过了半数。这表明,随着中国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正逐渐淡化,危机感逐渐增强,在就业形势压力下,愿意放低姿态,理性地、现实地选择到基层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城市和农村户口毕业生下基层比例并无明显差异,表明家庭户口所在地与基层就业意愿之间并不存在紧密联系;此外,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到基层工作。从家庭情况来看:家庭收入对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明显。

在不愿下基层工作的学生当中,家庭月收入较低的学生更不愿基层就业,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下以及1 501元~

3000元的学生占不愿下基层就业人数的29.2%与39.6%;也就是说,家庭经济条件较不宽裕的学生下基层就业意愿不高,花费了昂贵的学费后,大学毕业生希望通过接受大学的高等教育来提高自身价值,会考虑就业的投入产出比而选择高职高薪,找到理想的工作,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摆脱现有境遇。

3.从学生基本情况来看:专业类别对于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很大。与理科生相比,文科学生对于基层就业态度意愿更加强烈。显然,文科专业在西南交大这所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高校中并不算优势学科,本身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而较强的基层就业意愿可能是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应对这种压力的理性反应;另外,文科专业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能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而理工科在校时更是追求专业的深度,针对性强,且西南交大理工科教学水平在全国范围也是遥遥领先,基层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的成长要求等等也是理工科学生不愿下基层的原因。

4.对于自身前途发展的考虑成为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首要因素。在影响学生不愿下基层的选择因素当中,收入低和认为基层工作“没有前途”成为阻碍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的主要原因;而对于选择基层工作的学生个人原因来说,基层工作能“积累工作经验作为职业跳板”成为了大学毕业生的首要考虑因素。这说明,国家政策的号召对于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以及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大学毕业生依旧认为基层工作没有希望和未来,但是迫于就业压力,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在基层工作五年及以上,出现了毕业生基层工作的“候鸟”现象。选择基层就业只是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的不得已的,选择对大学毕业生而言“下基层”只是金融危机期间的临时避风港,不可能是职业归宿。

5.西部地区是愿意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的首要考虑,其中选择西南作为基层工作所在地的学生占到了45.3%。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是毕业生受到国家推出的“西部计划”政策以及西南各省市配套措施的影响,选择西部就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家提供的资源,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二是学校所在地为成都,因此07级毕业生对于西南地区情况更加熟悉,有较强的归属感。三是选择西南作为基层就业工作地还表明,这部分学生可能自身竞争能力不高,因此较为落后的西南不失为大学毕业生的理性考虑。

6.男生认为在基层遭受的不便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婚姻、信息通达以及娱乐;女生认为在基层工作遭受的不便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交通、医疗卫生以及信息通达。男生认为遭受的不便更倾向于自身的需求,而女生则将基层的基础建设作为在基层遭受不便的预想。对于西南交大的男生而言,由于学校女生相对过少,婚姻恋爱没有在大学时期得到解决,因此大学毕业生认为基层恶劣的环境将进一步加剧自身面对的婚姻恋爱困境;而女生对于基层工作的困扰更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这说明她们更关心自身在基层的发展。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在当今就业形势压力下,国家政策优惠对于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着眼长期,甘愿留下的仅占1/5。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机会相对较少、所学与所用联系不大等因素都制约着毕业生扎根基层的决心和信心。

2.建议。研究发现,由于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婚姻没有保障,目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仅把基层工作当做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不愿长期为基层建设作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认为今后针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扶持和就业指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高素质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此外,应该解决基层就业男生的婚姻恋爱难题,改变以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出现的“候鸟式”状况,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愿意长期建设基层的高素质基层队伍。(2)加强相关的基层招聘信息沟通与交流。注重向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基层急需专业的毕业生介绍基层地区的现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消除信息障碍。消除基层在毕业生心中负面的刻板印象,增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信心。探索灵活就业方式和教学实践活动,构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通道。比如“候鸟型”的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3)满足和给予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和物质回报。对志愿服务西部、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到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积极制定有关措施,如在人事关系、创业优惠、工资标准、职称评定、生活补贴、公务员录用等方面,出台相应激励政策,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加大支持力度,对基层建设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与相应的物质回报,筑巢引凤,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收稿日期:2011-07-10

作者简介:石晓改(1988-),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广告传播研究;刘林沙(1976-),男,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博士后,从事广告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勇,赵亚普,赵琳琳.大学毕业生西部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教育,2009,(4).

[2]张秋山.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9,(2).

[3]李子鹤.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调查与思考[J].政工研究动态,2009,(8).

[4]史永江.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5]当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相关问题调查及分析[EB/OL].中国人大网,2010.

Grassroots Attitude Surve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the Students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07 Case

SHI Xiao-gai,LIU Lin-sha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篇(9)

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至上而下都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为了做好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力工程系在学院分管院领导和招生就业处的指导下,全系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认真按照《动力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全力以赴投入工作。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季,动力人没有退缩,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及时跟踪掌握15届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对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开会,认真研究寻找解决的办法,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以及企业、学生的沟通,共同推进,顺利完成了今年的就业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就业基础

我系在2014年5月份就制定了《动力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工作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由系领导、各专业带头人(负责人)、就业干事组成,全面协调统筹就业、顶岗实习工作,由毕业班辅导员、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就业工作组,具体负责毕业生的就业、顶岗实习的跟踪、指导工作。

在顶岗实习及就业的各个阶段,大家都各施其职,积极做好顶岗实习动员及就业动员,并认真做好跟踪,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就业动态,不断加强沟通交流,引导、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在这项工作中,大部分老师都能顾全大局、积极参与,为就业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尤其毕业班辅导员做了大量的工作,既要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又要适时开展沟通、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企业招聘,同时也要催促学生及时上交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等材料,并加强与各专业带头人(负责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沟通协调,共同促进就业工作,为完成就业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强化服务意识拓宽就业渠道

在史上最难就业季,我们原来的用人大户南宁铁路局、广西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已经暂停了对我2015届毕业生的用人计划,同样一些老关系也减少了用人计划,这个新常态对我们2015年的就业工作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也提醒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不能像往年一样坐等企业上门招聘,必须强化服务意识,主动走出去迎进来,多方努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由于我系2015届毕业生实行的是“2+1”教育模式,因此,在2014年5月份就做好了2015届毕业生就业准备工作,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邀请他们参加学院6月19日在南宁市人才市场举办的2015届毕业生顶岗实习暨预就业推介会,在这次推介会上,我们有将近50%的2015届毕业生落实了顶岗实习单位,剩下的学生也在随后的小型专场招聘会陆陆续续消化。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5月8日至2015年6月30日,我系共就业信息157条(不包括参加推介会的单位信息),组织小型专场宣讲招聘会55场,提供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人均3个左右。其中新开发的用人单位有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百色百矿集团公司有限公司、广西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华威和田发电有限公司、广东阳西海滨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崇左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为我们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新亮点。

除了寻找新的就业渠道以外,系里针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交流工作经验,对下一步工作要求达成共识,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指导。大家根据就业工作出现的问题,对处于观望状态的学生,做了改变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打牢基础积累经验再寻求更好的发展,当前还是要先稳定就业;对于家里安排工作的学生,我们及时跟家长核实情况,并告知他们学校一直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提醒他们不要因为一些信息沟通不到位,导致财力物力损失了,又错过就业的大好时机;对于无就业意向又不在岗的同学,我们要求学生全部返回学校,等待单位的招聘,同时安排辅导员及职业指导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辅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下一步的抉择做好铺垫。

三、坚定信心攻关冲刺

随着就业率上报节点的临近,我们收集就业证明材料和上报就业数据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担子越来越重要,我们既要及时收集真实有效就业证明材料,又要确保上报的就业数据无错漏,这个时候真正体现了我们团队的力量。在系党总支陈丽华副书记的亲自领导下,协同其他系领导、各专业团队负责老师、就业干事和毕业班辅导员,大家精诚合作、群策群力,加强与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催交就业证明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阻力还是蛮大的,比如:一些企业要求学生必须拿到毕业证才能签约,有些企业签订合同的期限过长学生有顾虑不签,有些企业要求学生考到他们规定的技能证才能进岗签约,还有一些企业总公司不在学生的工作地签约手续需到总部办理,且时间上没有节点。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也制约了的我们的催交上报工作,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系领导及相关辅导员亲自拜访企业,向企业说明情况征得他们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及时安抚学生情绪,鼓励他们安心工作。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今年的就业工作任务。截止到2015年7月27日,动力工程系2015年共有毕业生506人,已有470人签约,签约率为92.89%,贫困生实现100%就业。

主要就业情况: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42人,百色百矿集团有限公司22人,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责任司12人,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6人,广西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6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5人,广东阳西海滨电力发展有限公司5人,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9人,广西佳宏机电设备有限公司6人,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6人,广西欧日电梯有限公司5人,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12人,广西苏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8人,升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8人,华润电力(贺州)有限公司5人,郁南县南江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6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广西分公司4人。

四、深化创新工作平台促进创新、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面对就业压力加大形势,必须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这是国家在当前新形势下对就业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如何让国家的改革红利惠及广大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是我们高校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了做好创新、创业工作,我系紧紧依托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选拔具备创新意识的项目团队,同时配备强大的师资队伍进行指导,通过区级、部级比赛检验队伍、积累经验。

2015年5月,一家由我系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创业团队自主组建,以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发、互联网机器人研制、云控制技术研发、新能源利用技术研发、微电网优化运行与管理技术研发为主体的,面向高新技术的企业――南宁金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法人为我系2012级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韦猛,注册资本100万元整。他带领的团队,是2013年10月新能源暨智能科技创新工作室成立的微电网零能耗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研发小组,他们在2014年7月,研发完成了第一套云控制实验系统,同时进行首次Zigbee无线终端与云控制调,并于2015年5月筹集了100万,完成了公司的组建。

五、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就业工作的研讨,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设置就业工作专项资金,建立考核奖励机制等系列长效机制。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篇(10)

中南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

今天,你们将从这里出发,离开母校,走向祖国需要你们的地方,走向广阔的人生舞台。祝贺你们!祝福你们!向你们的父母和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时光虽短,记忆很长。同学们,作为你们的校长、你们的学长,我时刻关注着你们的喜怒哀乐,关注着你们的成长进步。

我知道,在中南,你们曾为宿舍安装空调、热水器而欢呼,也曾因“蜗牛网络”而“吐槽”;曾为“吃在中南”而得意,也曾因新校区就餐不便而抱怨;曾为教授上课而点赞,也曾因挂科、失恋而烦恼。然而,不管你们留下了愉快或者未必愉快的记忆,这毕竟是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是你们阳光灿烂的青春岁月,这里的一切终将成为你们最美好的回忆。在这里,你们活出了各自的人生精彩。

土木院的吴步晨,你带着双目失明的母亲求学十多年,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信息院的张伏旭,你是中南的代码工匠,也是大数据时代的青春之光。湘雅医学院的潘政,你坚持献血助人,践行医者仁心。商学院的吴为铮,你宣讲中南故事,说唱中南的真善美,是中南的曲艺达人。化工学院的金冠华,你深入新疆农村,扎根基层服务,成为真正的博士“冠军”。软件学院的莫天池,你身残志坚,诠释了勇敢励志的中南品格。材料学院的王子铭、文学院的范警元、能源学院的郑晓光、资安院的瞿学迁、地信院的宁肯、冶金院的杨烁、法学院的吴星翰、交通院的刁卫东、生科院的王天云、粉冶院的张春晓、机电院的张泽超,等等等等,太多的感人记忆、太多的励志故事。我想说,你们是最好的!你们是最棒的!你们是最优秀的!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进中南之前的经历其实就是为了进中南,你们进中南之后的经历其实就是因为进了中南。临别之际,我最想对你们说的两个词是:担当和求实。

担当,就是能扛事儿。中南大学历来就是一所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南大学的生命所系、事业所为、特色所在。闻名于世的“南湘雅”百年医疗医学、全国最完整的有色金属学科体系、与中国铁路共发展的轨道交通学科群,无不体现了中南人的担当。

你们的学长梁稳根,从做焊条起步到进军重工制造领域,虽历经失败,但屡败屡创,最终铸就了三一集团,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多个第一,成为民营重工第一人,用创业的精神和实业的崛起诠释了中南学子的担当。

你们的学长曹保刚,曾家境贫寒,本科毕业后远赴非洲,一干就是20年,成为中国铁路“走出去”的践行者,被尼日利亚两个地区授予酋长称号,当地以最尊贵的方式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尊重与感激。他用自己的付出和智慧证明了中国人可信赖、中国人有大爱、中国人能担当!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造就了中南人又一种优秀品质——求实。陈国达先生独创的“地洼学说”、汤飞凡先生发现的“沙眼病毒”、侯振挺先生的“侯氏定理”、黄伯云校长的“刹车片”、张尧学校长的“透明计算”等等,太多的中南贡献,都是用实干的心血和汗水“泡”出来的。

每一个梦想都源自报国情怀,每一轮崛起都显示中南气派,每一次出发都踩着时代节拍,每一步跨越都奔向民族未来。中国以实干兴邦,中南大学以实干兴校,中南人以实干报国!

担当和求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力量。希望你们以担当和求实铸就你们的人生大格局。

亲爱的同学们,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作为中南学子,我们不能腐朽,我们要燃烧起来!

谢谢大家。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各位同学,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接受学院指派的这个艰巨的任务,代表老师们和大家交流一下此刻的心情。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毕业典礼是一场通过仪式。代表着你们从人生的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通过仪式上照例会有一些象征磨难的符号帮大家忆苦思甜,教师代表讲话应该就属于这个种性质文化表演。为了减少你们的痛苦,我会尽量快一点。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教师这个职业,从秋季开学为起点,以夏季毕业时为终点,周而复始。刚送走你们,马上就要开始招收明年的学生,9月迎来新的学生——你们中的不少人并没有真正离开,过两个多月又会在开学典礼上再见。对于教师来说,迎来送往已经成为日常工作,心里很难再有什么波澜。不过当看到毕业生们穿着学位服在校园各个角落、带着灿烂的笑容精益求精地寻找一个完美的拍摄角度时,总让我们也能分享到青春的气息——即使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依然乐观开朗,充满希望。

尽管不是我的风格,照惯例,作为曾经的老师在这个场合总还要装作不放心的样子谈点嘱托和希望。

一百多年前,无视周围人的劝告,独自去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梭罗写道:“我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差不多三十年,从我的长者那里,我还没有听到过一点有价值的忠言,或者哪怕是诚挚的忠言。……这里是生活,生活的大部分是我没有尝试过的实验;他们尝试过了,但对我来说却毫无用处。如果我有任何我认为有价值的经历,我敢断定,我的导师们从来不曾谈及。”

这段话我经常拿来警示自己。因此,我在这里不打算再谈专业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些教师该说的话,在课堂上已经说得够多了。过去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多数是要从事新闻工作的,但是今天整个信息环境和传媒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闻学院的毕业生里,不从事新闻生产的人,甚至主要工作是防止记者“捣乱”的人已经超过了当记者的人。与此同时,新闻工作本身也在发生革命,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正面临挑战。你们正在经历的是前人未曾经历过的传播环境。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教师还能够给你们什么建议呢?

梭罗在刚才那段话里提到了一个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最可贵的精神——独立思考。教师的产品有两个:只有几个人会看的论文和活蹦乱跳的学生。我常常在思考:学生究竟从我的课堂学到了什么?当然布置的文献自然是最终也没有看完。那些人名和理论恐怕课程结束后也被忘光了。

然而如果你真正认真阅读这些研究,相信你能够体会什么是不畏权威,成一家之言。如果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大家能够潜移默化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习惯,那我们就交出了一个合格的“产品”。不过,这个产品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等于拥有运用这种能力的勇气,在这样一个并不理想的大环境下,个人常常势单力薄。希望你们在丧失勇气时,能想到大学课堂上得到的这些经验。多读好书,勤于思考,从大处着眼,超越局部得失,敢于尝试,另辟蹊径。我想这也许是大学能够给你留下的最好的纪念品,也是你和大学精神保持联系的最佳途径。

希望你们走出校园后依然如此。去年有个报纸的评论员点评了中国各大高校新闻系毕业生的气质,引起不少争议,也给他的自媒体带来了可观的点击量。他给人大新闻学院学生的评语还算客气:“专业、深刻、严谨而无趣”。前面三个词大家笑纳了,“无趣”估计很多人难以接受。最近这位新闻人在新的“妄议”中对“无趣”做了补充说明,说“严谨而无趣”是一个好品质,它是轻佻浮躁的反义词。如果他对人大新闻的同学们多一点了解,相信他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我看到的是人大新闻学院学生的兴趣太多,有的甚至耽误了学业。尽管作为老师我们的职责是告诫学生以学业为重,不过大部分老师内心是欣赏这种学生的。荷兰学者赫伊津哈说,人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类大部分创造都是游戏精神的产物。游戏中的人摆脱了世俗的功利目的,追求自我实现,这种心态在今天是稀缺品。如今的世界为个人的游戏与趣味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就像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给自己的兴趣留出时间,玩出水平,甚至把它作为你的事业。可以严谨,但永远不要无趣。

今天新闻学院的人才培养已经日益多元,仅仅强调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已经不能涵盖所有就业去向的要求,但是从新闻学院走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是正义感,这就是涂光晋老师在今年的“最后一课”里说的:“今后无论你身处何方,身居何职,要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正义感不仅是对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不正义事件的愤怒,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身边的不正义有所行动,包括敢于对插队的人说一声“请排队”。

说是离开,其实不少同学并未走远。走出校门的同学,希望你们经常回来看看。这里有中国最好的新闻传播教育资源,欢迎你们回来继续深造,总结你们的实践经验与思考;如果你们的钱多到花不完,欢迎回来捐给你的师弟师妹;如果没有继续求学的打算也没有花不完的钱,也可以回来参加读书会,参加学院为大家安排的同学聚会,找老师聊聊天,我可以请你喝咖啡,中午还有北区三层教师餐厅的自助餐。总之,人大新闻学院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

我可能说得太多了。今天是你们的日子,经过这个仪式,你们就正式毕业。从这里出去,你们的身份就变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我代表教师向你们表示祝贺!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了。

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讲话: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家长朋友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向2016届全体本科毕业生致以热烈的祝贺!向所有为你们的成长付出心血的师长、亲人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回想起2012年的九月,你们作为新一届西工大人,带着满眼的新鲜和好奇来到了这里,你们到的时候,比我到西工大还早了整整四个月;今天,你们即将挥手告别母校。这四年,时间一晃而过,你们用灿烂的青春留下了“工大记忆”,你们用努力和拼搏续写了“毕业达人”的故事,你们对工大美中不足的“吐槽”,饱含了对母校未来的期望。

今天,图书馆前你们亲手栽种的21棵毕业树已经生根,校园里络绎不绝的毕业合影充满了你们依依不舍的师生情、同窗情。宿舍里面,你们留给下一届新生的那一封封“家信”,相信也一定会带给今年新的同学难忘的惊喜与感动。真心地感谢大家在最美好的时候选择了西北工业大学!同学们即将步入社会,我希望你们早日事业有成,更希望你们能够在岁月的淘洗和生活的磨砺中,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去品味人生的真谛。

说到这,我想给大家讲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在1940年的夏天,有一位少年望着日军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国土暗自下决心:如果我们也有飞机、有空军,日寇就不敢这么猖狂!这位少年怀着“航空救国”的愿望,先后求学于国内外名校的航空专业。华航西迁,他一手创建了西北工业大学的宇航工程系。大家知道西工大历史的话,就知道宇航工程系多次面临被拆、被撤的**,在这些**中,他多方呼吁,为我国航天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保留了一支重要力量.

他当选院士,初心未改,仍潜心科研,培育人才;96岁高龄,病榻之上,他捐赠毕生积蓄支持学校发展——今年在首个“中国航天日”那一天,他走了。他就是西工大老前辈陈士橹先生。陈先生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一生潜心治学,奉献而无所求,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做出了贡献,用一生诠释了生命的真谛。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追求生命的意义,首先要体现在坚定信念、不忘初心。

第二个故事

同学们,相信你们每个人几乎都有在长安校区与我们校园放的那一架ARJ21零号试验机的合影。今天是6月23号,如果说不变的话,四天以后,这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将实现商业首飞。我想历史将铭记首任总设计师吴兴世、现任总设计师陈勇等众多西工大校友。还有前些天刷爆西工大人朋友圈的运20大型战略运输机,它的总设计师就是我们的校友唐长红院士。在唐长红校友的带领下,运20仅用8年时间就完成研制装备部队,在建设我国战略空军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上个星期天在我们学校举行的“长江学者西部研讨会”上,现场座无虚席,这是我到西工大三年多以来见到的最感动的会场。很多师生或席地而坐,或连续站立三四个小时,聆听唐长红、吴伟仁、张立同院士的报告。这些杰出的西工大人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不断探索、勇挑重担、顽强攻关,在航空航天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中,成就了精彩的人生。我讲这个故事想说的是,追求生命的意义,也体现在勇于担当、上下求索。

第三个故事

今年的5月25号,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去世了。杨先生不是影星、歌星、球星,也不是企业家、政治家,但是她去世的消息之后,从网络空间到现实空间,有着许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追求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她深深的哀思与怀念。这是为什么呢?我自己在清华大学工作的时候,因为工作的机缘,有幸与杨先生有过多次直接的接触。在与杨先生的交流中,我深切感觉到,她虽然经历了战乱、人祸和至亲骨肉离别的?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恍遥茨芑源械脑帜押痛煺郏诙懒⒌娜烁瘛⒉恍傅呐痛尤莸男木持校崾亓硕允乱档淖非蟆⒍陨畹娜劝⒍郧兹说纳钋椋运呕畛隽私裉旌@炜盏纳辰纾由钌畹靥寤岬缴囊庖濉?/p>同学们,有人说,“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有人说,“有些时候,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态”。在以后大家的工作生活中,你们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一定会面对各种选择和纠结。我希望你们正视所有将会面临的“生存挫折”,尽可能客观地去看待世界,始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学会用爱和宽容去滋润痛苦,成功时不趾高气昂,困顿时也不沮丧郁闷,始终迎着阳光,努力向前!从这个故事当中,我想说的是,追求生命的意义,还体现在要理性从容、阳光生活。

同学们,生命的意义不止在于你是功勋卓著的大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路人甲”,总是各有各的遭遇,各有各的精彩。无论未来你们走到哪里,母校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和温暖的家,记得常回家看看!

上一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书 下一篇: 幼儿园防溺水工作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