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0 11:48:27

小蜗牛教案

小蜗牛教案篇(1)

案主小蜗牛,五年级男生。父母表示因为工作忙碌疏忽了小蜗牛的学习以及对其学习习惯等的培养。虽然长期以来依赖校外辅导机构帮助其完成作业,但作业不完成现象频发,致使小蜗牛学习成绩在进入四年级之初出现了明显滑坡的现象。

据科任教师反映,小蜗牛不能按时保证质量地完成作业,即便与父母取得联系,并交流其作业情况后也收效甚微。该生在校完成练习过程中注意力较易分散,经常需要不断催促,而且在催促的情况下仍不能按时交作业,即便完成,作业的质量也较差。为此,科任教师认为需要有人专门对其进行监督,帮助小蜗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因班级学生人数众多,科任教师无法帮助他做到有效的个性化学习管理,故来寻求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

二、案主问题的原因分析

该生的问题属于一般的行为习惯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体的行为都是与个体的成长有关的。因此,在本次案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与其学习成长有较大相关的方面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远超过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但小蜗牛的父母工作较为忙碌,日常生活中少有时间与孩子相处,也无法对其进行相关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父母对其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没有进行及时的矫正,以致不良学习习惯逐渐形成。

(二)校外辅导缺位

小蜗牛的父母依托校外辅导,本意是希望能够帮助孩子的学习,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学习监督不够到位,也没有针对小蜗牛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致使小蜗牛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可乘之机”。

(三)校内教师缺法

小蜗牛所在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在进行个性化教学反馈时缺乏精力。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科任教师在矫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缺乏应对方法,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存在顽固学习态度问题的学生时常常缺少有效方法。

(四)案主学习缺乏动力

从小蜗牛已有的作业情况来看,书写字迹潦草,质量较低,需要再次订正的内容偏多,尤其是因为字迹不够清晰导致错误而需订正的情况非常多。这一情况导致他每天需要做很多额外的作业,增加了作业量,致使他每天对作业有“看不到头”的感受。而且如此的恶性循环让他感到只在付出却没有回报,由此产生了做不做都一样的认知偏差,所以目前他只是在应付着每天的作业,能少做就少做,甚至故意不做作业。这样长期以来的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造成了他学习成绩一直不够理想的状况。

三、辅导准备

学校心理辅导个案通常都是科任教师转介给心理教师的,学生对心理老师易存在较强的防备心理,要获得有效的咨询效果,必须要有一定的前提保障。

(一)家长主动求助是实施干预的前提

当班主任认为需要心理老师介入时,心理老师就可以提出必须让家长自愿提出需要咨询的想法,杜绝咨询之后家长或学生产生阻抗。所以,当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询问家长是否需要心理老师介入,并请家长主动联系心理老师以便确认自愿接受咨询。当家长主动与心理老师取得联系,表示期待心理老师能从专业角度诊断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后,心理老师再制定咨询或者辅导方案。一般来说,心理辅导遵循的原则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一原则的背后实际是只有当来访者有主动求助的意愿时,心理辅导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良好关系是实施干预的基础

对小蜗牛来说,心理老师是相对陌生的,心理咨询也是一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所以从第一次辅导开始就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在本次辅导中,主要是从辅导角色、辅导地点、辅导形式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便为辅导的开展打下基础。

1.辅导角色转型

小蜗牛与心理老师仅在四年级课程中有过短暂的接触,对心理老师仅有粗浅的认识,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可能陌生感会比较强。所以,此时要让小蜗牛能感受到这个心理老师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科任教师而已,而不是因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来帮助自己的心理老师,破除小蜗牛对于心理老师这个角色的阻抗。

2.辅导地点转换

案例中辅导地点主要选在了小蜗牛所在的教室,其原因在于:一是教室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小蜗牛具有心理优势的地方;二是教室是可以让心理老师进行自然观察的较好场所,可以了解到辅导所需要的非言语信息。所以,教室成为了开展辅导的重要场所。

3.辅导形式转变

在辅导中,由于小蜗牛的问题属于一般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所以辅导形式主要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以行为疗法为主,认知疗法为辅。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逐渐完善的阶段,现有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还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等,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语言交流式的辅导并不能更有效地帮助其转变认知,也不能帮助心理老师从咨询过程中获得全面的信息,所以要在一定认知疗法的基础上采用行为疗法,通过强化措施,包括及时强化、间歇强化等,让小蜗牛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举让小蜗牛能在每次辅导中看到自己的实质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四、辅导过程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是不存在问题的,而让小蜗牛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本案例的关键。在与来访者建立了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辅导主要从剖析时间管理的问题、确立易于解决的问题、设立长短期目标,设立奖励机制制等四个方面展开。 (一)剖析时间管理的问题

从各方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小蜗牛作业的问题首先要归于他的时间管理问题。在本次辅导中,首先让小蜗牛罗列了课后(本案例中课后主要是指从放学之后到晚上睡觉之前的时间段,下同)所需完成的事情,以及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小蜗牛具体的时间安排如表1。

而后针对表1提出了以下几点质疑。

(1)三小时作业时间中哪一项作业令你花费了最多时间?小蜗牛认为是数学作业花费了大量时间,占了三分之二,这主要是因为需要检查和更正,即将数学作业做了两遍。

(2)三小时中哪些作业的所用时间是可以缩短的或者希望缩短的?小蜗牛觉得数学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最好能够缩短30分钟,而由此多出来的时间他非常希望能用在休息和看书上。

(3)哪些时间是可以能够最快缩短的?小蜗牛认为如果提高吃饭的速度,可以节约10分钟。另外,在书写方面还可以减少差错率,这样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让小蜗牛把自己所需完成的事务以及预期所需时间重新进行规划,结果如上页表2。

(二)确立易于解决的问题

从表2中可以发现,进一步提高时间利用率、作业效率的空间还是有的。于是在和小蜗牛交流后,确认了压缩数学作业时间和提高书写作业质量是目前看来最易解决的问题,并将这两个问题同时作为第一阶段的目标。

1.缩短数学作业时间

从小蜗牛每天数学作业的内容来看,计算题居多,占据了全部数学作业的80%左右,而小蜗牛在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易出错,导致重做而耽误时间,这主要是由于他的粗心以及易受外界干扰造成的。所以除了帮助小蜗牛认识到提高计算正确率是压缩数学作业所用时间的重要和有效途径之外,还要帮助小蜗牛排除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一些环境干扰,比如要保持桌面的干净和做作业环境的安静等。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呼吸的方法让小蜗牛的心情平静下来,并保持内心平静。

2.提高书写作业质量

减少抄写作业差错率主要是指尽量少用甚至不用橡皮。本次辅导中,主要是让小蜗牛采用看准、看清、再写三步骤相统一的方法来完成抄写作业,即要求他在读出词语或者句子的同时看清每个字再抄写。这样除了能够提高信息输入的效率之外,还能减少抬头寻找字词再低头寻找空格的多余动作,提高了书写效率和质量。

(三)设立长短期目标

确立易于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小蜗牛建立短期目标,但在短期目标的作用下还需要有长期目标,以帮助小蜗牛获得更持久的行动力。辅导中先让小蜗牛设定期望取得的成绩,他认为让主科成绩达到B级的状态是可以通过努力尝试而达到的。根据小蜗牛在辅导前的情况及其个人愿景,帮助其建立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如下。

1.短期目标

帮助小蜗牛设立阶段式的短期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小蜗牛在辅导前完成的作业给科任教师的印象较差,以辅导前的语文作业为例,其中存在字迹不清、涂改较重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当前可以立即改变并能很快获得成效的,因此将这些问题的解决定为第一阶段的目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小蜗牛获得自信,并让家长和教师对其给予及时的强化,巩固辅导效果,推动辅导进程。第二,只有长期目标的话难免会让小蜗牛倦怠,因为在没有耐心的情况下,他极易因为长时间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效果半途而废。因此,最终确定首先与小蜗牛一起设立阶段式的短期目标,各阶段的短期目标分别为:少涂改;按时完成;提高正确率。

2.长期目标

设置长期目标主要是在帮助小蜗牛提高自主规划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保持达成目标的内在动力。在与其交流、讨论后共同制定了辅导的长期目标,如表3所示。

(四)设立奖励机制

好的目标需要通过必要的奖励来强化。在本次辅导的过程中,主要是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入手,通过自我奖励和师长奖励帮助小蜗牛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激发他学习的动力。

1.自我奖励机制

自我奖励方面,首先让小蜗牛思考达到了预期目标之后希望得到怎样的奖励,他说希望在缩短了作业时间之后能多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或电视等,例如,某天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就可以多看15分钟书或电视。作业完成时间的缩短给他带来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让其自由地享有支配权是对他最大的奖励,这种奖励的权力就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2.师长奖励机制

除了自我奖励之外,辅导过程中还帮助小蜗牛建立了师长逐级奖励积分制,并细化成具体的要求,每天进行评价。比如语文抄写以及默写作业修改低于三次就可以获得一个“五角星”,数学作业中错误题目低于三题也可以获得一个“五角星”,各科累积相应的星数可以兑换一个奖品。

五、辅导效果

在为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小蜗牛的学习状态尤其是作业质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书写字迹变清晰

小蜗牛的书写字迹问题一直是科任教师和家长觉得难以改变的现实。但通过辅导,小蜗牛在此方面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小蜗牛最初的字迹整体微向左倾斜,说明小蜗牛性格方面比较内向;字忽大忽小不够稳定,说明做作业时注意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同时,有些字迹深,有些字迹浅,从字的横、竖上来看,反映出小蜗牛基本上能够遵守规则,但不太能控制自己。辅导中期的小蜗牛作业字体变大,字迹深浅较为一致,相对之前的作业已经较为清晰了。辅导后期,作业则有更大的改变,字迹清晰、整洁、规整。

(二)作业正确率提高

在一段时间的辅导之后,小蜗牛的作业正确率也有明显提高。语文抄写类题目错误率明显下降。通过对辅导前、辅导中期、辅导后期的数学作业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辅导之前他的数学作业错误率在50%以上,辅导后降低到20%。抄写类作业辅导前错误率大约为40%,辅导后基本已降到5%。

(三)学习主动性增强

当作业质量反馈逐渐从负面转为正面之后,小蜗牛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消极对抗的状态进入了积极面对的良性循环中。随着干预的推进,小蜗牛放学后逐渐会主动地拿出作业独自完成,最终完全不再需要任何人的监督。

(四)积极自我评价增多

在干预之初,小蜗牛自认为是一个学习困难的人,有较多的负面自我评价。而当作业质量不断提高之后,科任教师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小蜗牛的变化做出了及时、积极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帮助小蜗牛慢慢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让小蜗牛逐步对自己有了正面评价。

六、辅导反思

小蜗牛教案篇(2)

为此,课前我让学生捕捉蜗牛,喂养,写出观察日记,提出问题。我自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作了精心的准备,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到底会指向何处,却心里没底。

案例描述:

当我一走进教室,发现这里简直就是蜗牛的集中营,学生们不是来上课而是来过狂欢节的。学生看见老师来了,略微收敛了一点放肆的行为,但明显感到一股涌动的暗流,我知道任何的阻拦都是愚蠢的。

此景早在意料之中,趁着短暂的安静,我迅速地宣布:请爱护你们的小宠物,用老师发的放大镜观察,按老习惯分组(四人一组)。

就在我分发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向我炫耀。

学生1:老师,我的蜗牛下蛋了。

学生2:老师,我的蜗牛吃了好多叶子。

学生3:老师,漂亮吧?蜗牛爬过的(银光闪闪的黏液留在菜叶上)。

我接过话说:“这是蜗牛分泌的黏液,你知道它的作用吗?”

……

在这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向我提出问题。

“蜗牛是怎样孵化出来的?”

“蜗牛的寿命是多少?”

……

前排的一个女同学佩思指着蜗牛问我“老师,到底哪一对是蜗牛的触角?”

活生生的蜗牛跟插图上的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小触角真的很小,而且经常贴地而动。佩思显然受到以往经验的暗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但我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所以我鼓励她说:“你先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还可以试试其它办法。”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时间里,我没有对整个班级的学生统一说句话,而是不时去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桌旁观察学生们的活动,与学生们一起观察,共同探究。当我觉得孩子们的观察快要衰减下来,就结束观察,把高潮引向研讨。

我回到讲台,示意同学们安静。“请佩思同学讲一讲她向我提的的问题。”

佩思把问题一讲完,教室里的气氛马上沸腾。

学生1:“我认为大的那对是触角,因为我用笔碰它,它会马上缩回去。”

学生2:“大的那对是眼,用放大镜就能看见。”

“那你认为大的那对不是触角了?”我反问。

学生2:“反正那是眼。”

学生3:“小的那对是触角,我发现它东碰碰西碰碰,动它还会躲。”

佩思不知所措。

我看时机成熟,不慌不忙地说“两对都是触角。”

一片哗然。

“需要解释吗?”我又问。

“那眼呢?”还有人不甘心。

“那对眼就长在大触角的上面。”我一锤定音。

从学生的表情我读懂了懊恼。蜗牛如此熟悉却又如此奇妙。真理离他们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我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适时地进行了激情演讲。

……

我再次切入话题,问:“蜗牛像我们一样有反应吗? 它听得见吗? 看得见吗? 有感觉吗?它会嗅、会尝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他一语的回答开来。我说:“那让我们每位同学设计实验并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吧。”

教室像炸开了锅,每位同学开始忙于动手实验并记录,从学生们兴奋的脸上我看见新课程带给学生们的欢乐。

“我把醋放在蜗牛的前面,蜗牛马上缩回壳里去了,所以蜗牛有嗅觉。”

“老师,我们组的结论是蜗牛有听觉。”

我问:“你是如何验证的?”

“我在蜗牛旁击掌,蜗牛听到声音吓得缩回壳里去了。所以蜗牛有听觉。”

“不对,蜗牛没有听觉。”另一同学反驳道,“我在离蜗牛0.5米的地方击掌,蜗牛一点反应也没有。所以蜗牛是没有听觉的。”

我趁势问道:“为什么看似同样的操作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问题出在哪里呢?”

教室一片寂静,同学都在思考。

“噢,我知道了。”一位同学首先打破沉寂,举手。

“在蜗牛旁击掌,蜗牛有反应可能是击掌时的气流加快使蜗牛感觉到了,而不是蜗牛的听到的。在离蜗牛0.5米的地方击掌,气流就不会影响蜗牛了,蜗牛听不到自然就没有反应了。”

教室中响起了一片鼓掌声。

我说:“所以,这个实验还有改进的地方,谁还能设计出比课本中更好的实验方案?”

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们尝试着各种实验方案。

“老师,我把蜗牛放在纸盒中,挂在空中,然后再击掌,就可以避免蜗牛的触觉影响了。”

“用两根铁棒敲击发出声音,这样就不会造成气流了。”

同学们因自己的新想法而兴奋异常,反复进行实验操作,不知不觉四十五分钟过去了,不知不觉学生们体验了探究的过程。……

教学心得:

1.我做到了让学生真正自由地观察。

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本活动,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的。从孩子的角度讲,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本身就有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去发现秘密。假设我一开始提出问题或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或指导观察的方法,那就势必破坏了孩子们对蜗牛的神秘感,减弱了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就不会出现课堂上那种积极主动的、独立而热火朝天的观察活动了。

2.我让学生体会到了思维惯性的对创新的损害。

在佩思的世界里触角应该只有一对,然而观察到的事实让她觉得两对都象触角,到底哪一对是蜗牛的触角呢?她感到迷惑,我抓住这个问题,通过研讨把学生送到了真理的门口,当他们没有勇气质疑自己的习惯思维或已有“知识”时,他们也就关死了通往真理的大门。

3.我让学生经历了科学发现的过程。

一位学生课后跟我讲,蜗牛有没有听觉的实验,让他体会到:设计实验时要考虑排除各种干扰,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科学的发现原来如此。

案例反思:

课后,我不断的思索着以下几个问题:

是什么让学生如此着迷?

小蜗牛教案篇(3)

我发现蜗牛爬行特别慢,而且胆子很小。因为有一天早晨,天刚下过雨。我来到学校的花园旁,看到几只蜗牛在那儿悠闲的“散步”,还有几只蜗牛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青菜。我看见它们很可爱,就用手指摸了一下蜗牛,结果,我看见它吓的分泌出了粘液,还赶忙回到了“家”中——温暖的壳里。我看着蜗牛,想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蜗牛会分泌出粘液来呢?又为什么会吃青菜呢?

到了三年级,在一次科学课上,我才知道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蜗牛为了不让自己受伤,它就会分泌出粘液来保护自已。至于它为什么会吃青菜呢?呵呵,这个问题现在我还是没有答案,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又有一天早晨,我来到学校,正要到教室门口时,看见有许多同学向学校的花园走去。我连忙走过去看,原来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蜗牛在花园里里外外悠闲地“散步”,而同学们有的捉蜗牛,有的在看怎样捉蜗牛的,或是看捉蜗牛的技巧。我看着那么多同学都去捉蜗牛,而且都捉到了许多蜗牛,还拿着蜗牛到处炫耀。我想,既然那么多同学都在捉蜗牛,那我也可以去捉蜗牛呀,于是,我也心动了。

我开始去捉蜗牛了。不一会儿,我就兴高采烈地带着许多蜗牛回到座位上。课间操后,我把一只蜗牛拿出来玩,可是一不小心,用力稍微大了一点,就把它给弄死了。我这才发现,原来蜗牛的壳是非常薄的呢,它的“家”可真脆弱啊。我为此感到很内疚,因为,它毕竟也是一个小生命啊。

这就是我对蜗牛的发现。

小蜗牛教案篇(4)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结合小学生好动、好学、好新的特点。在学习小学三年级科学动物单元时,我特别带来了真实的小动物:蜗牛、蚯蚓等。孩子们看到了真实的蜗牛,都兴奋异常。开始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蜗牛有眼睛吗?”“蜗牛背上厚厚的壳是做什么用的?”“蜗牛的爬行速度是多少?”“蜗牛有牙齿吗?”等等。孩子们有了问题,就会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怎么样才会知道问题的答案。比如,关于蜗牛是否有眼睛这个问题,我问孩子们:“谁有办法能知道蜗牛是否有眼睛?”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说,可以做个小实验,在蜗牛经过的地方放上它喜欢吃的蔬菜,就会知道它有没有眼睛了。有的孩子说,我觉得这个方法不行,也许蜗牛是用嗅觉找食物的呢?孩子们争论不休。最后,他们决定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负责查阅资料,有的同学开始动手做实验。没一会工夫,问题的答案他们就知道了。通过观察蜗牛激发了学生想要了解蜗牛的兴趣,因此他们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会用分工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孩子们将准备好的木块、纸、金属、塑料等放入水中。有的木块漂在水面上,有的则深入水底。孩子们有些困惑地看着我问:“老师,一样大小的木块为什么在水中的状态不同呢?”我微笑着说,“你们再好好想想,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孩子们把木块捞起来,仔细观察。细心的孩子说,“有块木块原来就是湿的啊!所以放入水中,它就沉入水底了。”其他的孩子也开始观察,发现两块木头的颜色不同,一块颜色深,说明它原本就含有一些水分。而另一块颜色浅,说明它是一块干木头。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

小蜗牛教案篇(5)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种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的。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教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实验教学中的低效性问题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认真对待实验,仍然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学生的参与率低,相互之间合作不够。如在小组探讨活动中,有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理会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与帮助,也不愿意参与活动;还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占为己有,没有合作意识,这些都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开展。另外,有些科学探究实验需要家长在课后协助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再加上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势必造成延伸实验的现象,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希望学生在家种一些植物的种子,由家长陪同学生每天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但是有些家长没有耐心与毅力,最终没能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二、解决对策

⒈重视实验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已有的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充分吸收内化。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如何用心地探究科学。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去验证自己的方案。如2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千克的食盐、一天当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等。即使实验失败了,这种探究活动还是对学生起到了教育意义,学生也会自己去思考失败的原因。再如讲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当学生明白了溶解的意义之后,对同学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同时展示数量不等的食盐、冷水、热水、大小不一的烧杯等,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最后让学生亲自实验,验证他们的答案。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会使学生的情绪高涨,也会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⒉充分利用校园的实验资源。校园里有一些植物和小动物,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小学科学课中需要的实验资源。如在《蜗牛》教学中,教师在一个班级里只是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关于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并没有实物蜗牛,这样的讲解,学生只是了解了蜗牛的 部分知识;而在另一个班级中,教师上课时先问同学哪里可以找到蜗牛,然后组织学生捉蜗牛、养蜗牛,并且观察蜗牛身体的颜色、眼睛、触角、嘴巴等,观察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吃等,还有蜗牛是如何发现和找到食物的,在多种食物面前,蜗牛会首选哪种等。在饲养、观察蜗牛的同时,学生不但了解了蜗牛的身体结构、吃食情况,而且观察到蜗牛的排泄和产卵。学生通过此类探究活动,获得了对小动物的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联系其它学科,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触手可及。在科学课程中,有许多知识是与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如《声音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与音乐教学联系起来,观察钢琴、架子鼓等乐器的特点及声音的变化,让学生发现琴弦的振动产生出声音,琴弦的振动影响着声音的强弱、高低;在《运动起来后会怎样》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运动前后心跳和呼吸的变化情况,科学教师可以与体育老师合作,让学生先跳绳两分钟,然后进行对比,再思考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和呼吸会加快;在教《让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时,虽然学生都知道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上浮,但却不知其原因,而通过“体积”这个概念的讲解,学生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等手段,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探究未知的能力。

参考文献

小蜗牛教案篇(6)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种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的。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教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实验教学中的低效性问题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认真对待实验,仍然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学生的参与率低,相互之间合作不够。如在小组探讨活动中,有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理会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与帮助,也不愿意参与活动;还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占为己有,没有合作意识,这些都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开展。另外,有些科学探究实验需要家长在课后协助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再加上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势必造成延伸实验的现象,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希望学生在家种一些植物的种子,由家长陪同学生每天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但是有些家长没有耐心与毅力,最终没能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二、解决对策 

 

小蜗牛教案篇(7)

小时候,懵懂的我特别喜欢蜗牛,经常在草地里去看蜗牛爬行,甚至还把蜗牛捉回家饲养。

当老师后,似乎远离了蜗牛,但发现自己做事如蜗牛一样慢,还为此而自卑过;也对班级中像自己、像蜗牛一样做事慢的孩子,多了几分爱怜。

走进新教育后,知道了蜗牛是世上能够上金字塔顶端的两种动物之一,更喜欢它了,把它当成自己的人生镜像,激励自己如它一样执著前行。每每听周杰伦的歌《蜗牛》时,眼里会噙着泪,内心会更加坚定与充满了力量。

珍惜蜗牛的镜像,更不轻易用来送人。做新教育六年,唯有一次生命颁奖,把蜗牛送给一个孩子,因那孩子特别像小时候的我。

出我意料的是竟然有人用蜗牛给自己命名。2015年8月,第二届种子教师研训营活动在山东日照五莲举行。在准备活动时,需要两名种子教师提供上课案例,供活动研讨,以让更多的种子教师在实战中得到成长。

自愿报名的人竟有她――称自己为蜗牛的网师学员、种子教师、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的董艳。她先给自己取的网名是“追梦的蜗牛”,后又改为“蜗牛为梦而生”。未见其人,只闻其名,就先喜欢上这只无论怎么改名都是只蜗牛的她了。

到了五莲后,作为首席培训师的我,不断地与活动发言的种子教师会面、对话,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按既定计划,上课的教师提供种子教师原生态的案例,我们不做指导,便于让所有种子教师找到自己成长的路径。虽然不作任何指导,但与上课老师见一面仍是我内心的渴望,至少我想知道是一个怎样的教师为我们提供案例啊。

与上晨诵的几位老师见面了,与上《冬阳 童年 骆驼队》的张海洋老师见面了,左等又等,我们这只蜗牛就是没有现身。曾想要不要找人通知她来见面,想到原本打算,也就放弃了。只是心中不禁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蜗牛啊?

第二天下午她就要上课了,一上午也没见她的踪影,我的心更平静了,真是一只蜗牛!对她上课更好奇了,这样的一只蜗牛,会给我们呈现一堂什么样的课呢?

下午在600多人的会场,她上了一堂自己的原生态的课。与其说她展现的是一堂课,倒不如说她呈现的是她不计名利得失,执著成长的精神。大家都知道,她的这堂课上了一个多小时,拖堂二十多分钟,但凡有一点名利之心的人,也在这讲台上站不下去的,而她坚定执著,不完成教学目的决不罢休,完全忘记了这是600多人的会场,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公开亮相。

她刚开始拖堂时,我也有点心慌,这课要多久才下啊?她的执著与无视名利的神情让我安定下来。自己如她这般年纪,不也曾在市区所有教研员来听课时,上了五十分钟的课吗?她比我更牛,敢在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种子教师面前这样上课!一只执著坚定的蜗牛形象在我眼前高大起来,我更喜欢她了。我暗自下定决心,我要成为她花开的土地,仰望她开出更艳的花朵;我要成为前行路上的铺路石,眺望她爬上金字塔。

点评课时,犀利的赵志祥老师由衷地赞扬她这种执著顽强的精神,佩服她不计名利得失淡泊纯净的品格;我也直言不讳地表示要“跟定她”了,要与她这只执著前行在新教育路上的蜗牛为伴,一起奔向明亮那方。

五莲培训结束后,原想趁到霍邱之时到她的教室去一次,近距离地了解她,向她学习。可因故霍邱之行取消,也没去成她的教室。五莲一别竟有半年时间,没能与她深入交流。

所幸,她的2015年叙事在近500份叙事中脱颖而出,我有机会在她的叙事中深入了解她,向她学习。

在她的叙事中,我们看到2015年,她这只蜗牛从未停息过前行的脚步。她每个月都会给自己留下几个坚实的脚印,这一年的旅程,走得格外丰实。看,每个月她都要在共读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更要在反思中找到前行的更好的路径;她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让师生生命围绕在美好事物周围不断丰盈;她不仅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开展家校携手共育活动,还把亲子阅读不断地推广到周边地区的学校;她不仅在自己的教室里构建理想课堂,还在所在的乡镇推行理想课堂的构建;她不断地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还不断地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带给全国各地的同行,甚至给国际友人,让新教育的花儿芳香四野。蜗牛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息,每天走一里的人一定可以走遍全世界;我们的蜗牛,不息的脚步向着金字塔的顶峰前行,已经从一个人走成了一群人结伴而行,她已经爬到了乡村的高岗上,走上了新教育的高山上,她一定能走到那金字塔的顶峰上!

在她的叙事中,我们看到2015年,她这只蜗牛不断在经典中穿越,在阅读中与伟人对话。每月一本中国教育家专著,一本西方教育专著。这种中西结合的阅读使得她的生活更加丰富而有意思,并运用所读指导工作。这种穿越,是与一群人结伴而行的,有师生共读,有种子教师群的伙伴共读,有亲子共读,还有校际共读。阅读,不再是个人的寂寞的享受,而是一群人与高贵灵魂的对话,一群人携手的共进。这样的阅读,让这一年的前行方向明确,行动更有理性。

在她的叙事中,我们看到2015年,她这只蜗牛在时光中用行动雕刻生命,她把工作与阅读中的反思化为雕刻生命的利刃。

在独自的写作中,厘清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教学教育后,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技能;用书信的方式,建立家校联盟;还用文字雕刻生活,享受乡土生活的诗意……这样反思性的写作,成了她的一种生活模式,生活也就在写作中变得理性而富有诗意。

她还在共写共生活中,与一群人共创群体生命的诗意。师生共写,开创了作业变作品的新模式;在与种子教师共写中,生命相互激励,一群人成长拔节的声音响起……

这一年,她的书写记录接近200万字!这200万的文字,就像蚂蚁又黑又小,聚在一起编织成了蜗牛这一年生命的传奇故事。

在她的叙事中,我们看到2015年,她这只蜗牛以梦为马,在乡间的高岗上结伴奔驰。这一年,她旅程实在是丰富多彩,不管路上有多美丽的风景,不管路上有多么热闹的集市,她始终不忘出发的初衷――选择了农村教师,就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的姿势!她敬畏生命,不断地追寻理想,追寻自己的理想,带领学生追寻理想,与种子教师同伴追寻共同的理想。她以梦为马,前行在新教育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路上,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就能登上那金字塔的顶峰。

在她的叙事中,我们看到2015年,她这只蜗牛在不断地追问“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这样自醒、自觉的生命,已经在不断变化成长,这样的生命定会爬上那金字塔的顶峰。

我终于明白,我喜爱蜗牛,特别喜欢这只为梦想而生的蜗牛,是因为她的生命状态,处于一种奔跑的状态,且一年365天如一日般地奔跑着,朝向明亮那方。

我相信,这只蜗牛,会几十年如一日般地奔跑着,奔向那金字塔的顶峰。

小蜗牛教案篇(8)

教学《蜗牛》一课时,我利用了科学课时间,让学生带着放大镜、镊子、瓶子、塑料袋等实验材料和苹果、面包、菜叶、猪肉等食物到菜地里自行研究。

我把同学们带到菜地里,说清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注意点,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起来。

不到五分钟,每个小组都捉了十只以上的蜗牛。我提议同学们到田埂上研究蜗牛。很快的,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地,投入的研究起来。顿时,田埂上活跃起来,争吵声,辨论声,尖叫声交织在一起,兴趣无比浓厚。

10分钟后,我要求各个研究小组把观察到的现象都提出来。学生的观察出人意料:

我们组研究了蜗牛爬行的特点。他们把蜗牛放在一张白纸上,发现了蜗牛爬行的痕迹。

我们组研究了蜗牛喜欢吃什么。当苹果、面包、菜叶、猪肉等食物放在蜗牛面前时,有五只蜗牛爬到了菜叶上,有三只蜗牛爬到了苹果上,有一只蜗牛爬到了面包上,有一只蜗牛闻了闻猪肉的气味,又爬回到菜叶上。

我们组发现蜗牛壳上的螺旋有的是顺时针的,有的是逆时针的。

我们组研究了蜗牛是怎样寻找食物的……

我们组研究的是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吃食物的……

……

二、思索

“为了按照‘科学’的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从而加强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教材和教法就需得作相应的改革。”(刘默耕语)我们以此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针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实际,结合本地实情,开展了科学课室外教学研究。实验开展以来,学生对室外学习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真正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乐趣。自实验开展以来,同学们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在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上,都有显著性提高。

一年多的实验告诉我们,进行室外教学,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应用,以达到发挥室外教学最佳效益之目的。

(一)室外教学内容选择原则

1.可行性。可行性是进行室外教学的前提。某一教学内容只有同时具备教学时间可行、教学投入可行、教学场所可行,才能说它具备了室外教学的可能性。

2.典型性。室外教学的特殊性(组织难度大、教学投入多……)决定了进行室外教学的总量应严格控制。教师在最终确定哪些内容进行室外教学时,一定要比较哪一教学内容更具“典型性”。“典型性”应从对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室内或室外教学的“能否替代”、“学生发展状况”、“对今后学习的指导意义”等几个层面去把握。

(二)室外教学实施策略

室外教学就其本质,仍是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由于室外教学的特殊性,如天气状况、周边环境等对教学影响甚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尤其要在安全性、灵活性、效益性上作好文章。 1.安全性。室外教学比室内教学安全系数低是由教学环境变化、学生心理变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实施中,我们一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二是强化班干部作用;三是精挑细选室外教学场所;四是为每次室外教学配备两位教师(一位组织教学,一位协助管理),加强对学生室外学习的全程管理。

2.灵活性。室外教学的灵活性,包括教学时间灵活性和教材处理的灵活性。教学时间的灵活性,一是不被40分所束缚,在控制学期科学教学活动时间的前提下,教学时间由教师自主决定。在实施中,我们采取“教师预计室外教学时间向教务处申请组织室外教学”的 程序解决教学时间问题。如《蝗虫》一课,我们与体育老师一同行动,通过科学老师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观察蝗虫,而体育教师则与同学们一同模仿蝗虫弹跳。二是根据实际情况提早或推迟某一内容教学时间。

3.效益性。试验初期,我们发现,学生在探究时场面热烈,但研讨时常不得要领,经常造成不应有的时间浪费。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益?我们的做法是: ①成立学习小组,加强组内合作与组际合作。 ②优化教学媒体。教师使用话筒,保证学生能清晰的听到教师讲的每一句话;及时出示挂图,以落实知识重难点;提供学具,保证学生探究活动持续深入。

(三)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室外教学的优势

1.开放性。在室外,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学生活动是开放的,教学组织、教学要求、教学时间都是开放的。学生在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他们的思维开放,教学结果必然开放。

2.直观性。此时,蜗牛的一切尽在学生眼前,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用自己的头脑来想”(郭沫若语)。这是任何一种教学媒体所无法替代的。

3.自主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坐着、蹲着、趴着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同学们可以互相研讨,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在这种自主学习中,学生随时都可能迸发创造的火花。

4.协调性。大自然是“百科全书”,而要读懂这本“百科全书”,学生必须全身投入,细心观察、积极动手、潜心思考。真正实现了“知识、能力、兴趣”的统一,促进了学生的协调发展。

三、反思

小蜗牛教案篇(9)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83-1

多年的教学生涯告诉我,当前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写话时词语贫乏、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现象很严重。学生写话的兴趣不高,认为写话是“苦差使”,惧怕写话,厌倦写话,谈“写”色变,不知从何入手,产生依赖家长或他人的心理。低年级写话缺乏有效指导,质量不高,就为中高年级习作留下了“隐患”。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写话,使之“望文生趣”,乐此不疲,从而打下牢固的习作基础呢?下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蜗牛的奖杯》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训练一:复习环节 巧妙铺垫

(1)第一组:蜻蜓 蜜蜂 蝴蝶

谁愿意做小老师?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平时会说什么样的蜻蜓?什么样的蜜蜂?什么样的蝴蝶?

(2)第二组:有力的翅膀 坚硬的外壳

假如你有一对有力的翅膀,你想飞去哪里呢?想干什么呢?谁也有坚硬的外壳?

这一训练以发展思维为核心,推动语言学习,进而认识语言文字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概括昆虫特点的同时为“训练二”中的看图写话做好铺垫。让学生说一说“假如你有一对有力的翅膀,你想飞去哪里呢?想干什么呢?”既调动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又将课文中的词组运用于自己的语言;既对学生进行了多变性的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熟练地使用语言;既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又有助于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训练二:借助插图 配音模仿

原来,蜗牛有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现在却背着沉重的外壳,只能勉强地从外壳里伸出头来,慢慢地在地上爬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哪,还得从那一场飞行比赛说起呢!

1.电脑老师带着我们来到比赛现场,谁愿意来做配音演员,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2.小朋友刚刚说的其实就是我们平时的看图写话,都说得非常好。老师也写了一段,你快速地读一读吧!

3.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蜗牛是怎么得到奖杯的?画出有关的词语。说说“遥遥领先”是什么样的情景?你在什么情况下见到谁也在某方面遥遥领先的?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感性事物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课文中的插图生动、明朗、富有儿童情趣,又容易被低年段儿童接受。这项训练,首先有助于学生理解“遥遥领先”在课文中的意思,又从课文中发展到其他事情,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配音演员”这一角色的定位更激发了学生一吐为快的欲望。在“训练一”中学生已经明确了各个昆虫的特点,在此环节中,学生要将画面说得清楚明白就容易了。而后又加之老师的“写话”,此片段正好适合二年级学生水平,可谓是给学生一个可以模仿的例子,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两个环节链接起来,可谓是“一咏三叹”。

训练三:利用补白 情境激趣

蜗牛凭着自己有力的翅膀,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飞行本领,捧到了冠军奖杯。他心里会怎样?这时,其他昆虫会怎样夸它呢?

出示:

(1)美丽的小蝴蝶夸蜗牛:“小蜗牛,小蜗牛,!”此刻,小蜗牛听了,说:“!”

(2)():“!”此刻,小蜗牛听了,心想:。

(3)():“!”此刻,小蜗牛听了,。

“补白”这项训练,一共分成三个梯度。首先让学生扮演美丽的小蝴蝶夸夸蜗牛,再想象蜗牛听了会怎样回答;接着,让学生想象除了蝴蝶,还有谁也会来夸小蜗牛,此时蜗牛会有什么想法;最后,由学生来想象当时蜗牛拿了奖杯之后其他昆虫来祝贺的全部情节。在这三个梯度的训练中,先训练了学生概括事物的特点,然后训练了学生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由扶到放,层层递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四:续编故事 激发想象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蜗牛老了,有一天,它带着小蜗牛在草丛中一步一步地往前爬,忽然,一抬头,发现空中飞来了一群活泼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它们正在空中你追我赶、翩翩起舞呢!老蜗牛看在眼里,悔在心头啊,它对小蜗牛叹了口气,说:“唉,。”

小蜗牛教案篇(10)

【教学片段】 苏教版二年级(下)《蜗牛的奖杯》

片段1

师:现在,你呀,就是那只和小蜗牛比赛飞行的小蜜蜂。你看到蜗牛飞在前面,会怎么想呢?

生:蜗牛呀,你的飞行本领可真大,这么一会儿时间,就把我远远地甩下了。

师(面向另一个学生):美丽的小蝴蝶,你有什么话要对蜗牛说吗?

生(做翩翩起舞状):蜗牛哥哥,你飞得好快呦,等等我呀!我们真的不是你的对手!

师(走向另一个学生):多么可爱的小昆虫呀,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生(做张开翅膀状):我是上届飞行冠军蜻蜓呀,看来,今天的比赛我是没希望啦!蜗牛兄弟,你真是‘后来者居上’啊!

(师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朗读体会,略)

……

片段2

师:昔日的飞行冠军,今天落了个这样的下场,你们这些以前和它比赛的小昆虫们,又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蜗牛呀,你为什么抱住奖杯不放呢?成绩只代表过去,你一骄傲,就会退步的,希望你吸取教训啊!

生:蜗牛兄弟,你那强有力的翅膀怎么不见了?“刀不磨要生锈。”你真应该继续练习飞行的呀!你看,这一阵子,我们天天练习飞行,本领越来越大了!

生:蜗牛哥哥,背上这个重重的外壳,你怎么能够飞得快呢?你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吸取教训啊!

……

【案例评析】

语文“新课标”积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尊重学生,首先要把学生当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正视他们的存在,既要正视他们的声音,又要正视他们的举止,能从他们的体态语言中感知他们的所求、所想,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这个教例中,执教老师努力践行着这些理念,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维果茨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由于角色的转换,因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让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二、 课件营造氛围,使学生人文体验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在角色体验中,小动物与蜗牛友好的对话,对蜗牛发自内心的关心都将提升为孩子们的思想认识,落实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去。这样,在精心营造的课堂氛围中,课文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了,真可谓“无痕的教育”。

上一篇: 管理工作安排方案 下一篇: 单片机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