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4 13:25:40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篇(1)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整体感知①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风筝教案篇(2)

基于对“非指导性”的理解,下面我就以苏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放飞希望》一课为例,来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非指导性”思想进行教学的。

二、美术设计、应用课现状分析

《放飞希望》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除了对风筝制作技巧的掌握之外,还强调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赏析。在以往在美术课堂中,涉及到学生设计应用的课程,一般以“课堂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演示――学生设计――教师评价”这样的流程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以间接的方式了解设计的方法,被动的讨论教师提前预设好的问题,缺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而生成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在自我意识的体现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实验流程

针对上述的现状,在本课的设计中,结合“非指导性”的理念,针对“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步骤:搭风筝;说风筝;看风筝(包括看我国各地典型风筝以及看各种风筝的类型和特点);做风筝(这一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风筝的外形;做成一个无骨的风筝);画风筝(画风筝的图案);议风筝(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拓展阶段。

下面我就具体的来谈谈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是课的导入部分,我采用的是谈话的方式:“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新奇的变化,”为话题,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接着,通过让学生比赛搭风筝,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探究搭风筝的过程,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搭建风筝的过程也使他们明白风筝的基本的结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为下面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因此这一环节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非指导的思想。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说风筝。美术课堂的教学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通过预习案的方式,运用“非指导性”理念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去了解有关风筝的由来及历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方便。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看风筝。这里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主要是围绕我国的三大风筝产地,结合各个地方的地域特点来了解风筝的特点。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二个部分是看各种类型的风筝。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的学习方式,来了解各地风筝的类型。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只起引导作用,而把学习的主动权做到真正还给学生。

第四个教学环节:说过了,看过了,下面就来做一做。做风筝是本堂课的重点,到底如何让学生动手来做,我第一步是考虑风筝的造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怎样才能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画出一个别具一格的风筝造型呢,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大量的传统的,以及现代的各种造型的风筝,在学生有了丰富的视觉体验的基础上,接着我及时提取其中的造型元素,并记录在黑板上,使这些风筝的造型元素能够更直观更真切的让学生来感受,并激发学生以灵感进行创作。其次在造型的基础上,我再加以示范,在造型上添加风筝的尾巴和线,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无骨风筝。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和体验这几个阶段最后创作。制作出造型各异的无骨风筝。

第五个环节,这一环节是画风筝,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带领大家在教室里小飞一下并展示一下刚刚制作的只有造型,没有图案的不具备美感的风筝,接着把同学们的风筝与其他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对比,同时以质疑的方式问学生,我们的风筝能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愿。通过这样的对比以及我的质疑,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在学生产生疑惑的基础上,我及时的通过媒体,展示许多具有生动美感图案的风筝,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再引导学生从图案的寓意、形式美法则以及色彩这三个方面的探究来加深对风筝图案的理解。教师再次示范,能够表达心愿的并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让学生再次深切的感悟及直观的体验风筝图案的魅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画出能够表达自己心愿的生动美丽的风筝图案。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最后是学生创作部分。

风筝教案篇(3)

文化意象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是一种文化符号。笔者以风筝意象为依托,进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在探索中,不仅感受到文化意象对立德树人、激发儿童文化自信的巨大作用,更深刻地领悟到儿童本位是照亮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智慧之光。

一、基于“儿童视角”的学习资源开发

语文意象极其丰富,选择哪一个意象进行学习?每一个意象的学习资源都浩如烟海,选择哪些进行课堂学习等问题,都是意象教学资源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此时,“儿童视角”成了内容筛选和资源整合的最佳标准。

(一)用“儿童视角”遴选最贴切儿童的学习主题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风筝,既是承载文化的“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常见的民俗玩具。《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选择风筝做学习对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伊始,教师出示一只风筝,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提出学习任务:“今天我们就开启一段探究之旅,一起来解一解风筝身上隐藏的文化密码。”这样的设计将学习过程转变成文化解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风筝隐藏的文化印记,从而打造出语文味和文化味融为一体的高效课堂。

(二)用“儿童视角”创构最适合儿童的学习内容

风筝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之中,涉及诗词歌赋、绘画造型、传说典故等,甚至还融汇在军事、科学等方面。这么多内容中,哪些适合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因为儿童拒绝深邃、生硬地呈现,欢迎有趣、形象、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所以风筝意象文化教学选择了以下内容:①古文献中最早的风筝记录;②最典型的风筝图案;③入选人教版、冀教版等多版教材的《风鸢图诗》。这些内容不仅反映风筝文化不同侧面,而且包含鲜明的语文要素,能让儿童在感悟文化魅力的同时,切实提升语文素养。教师精心安排教学顺序,先学记录风筝起源的小古文,虽然有难度,却因鲁班和墨翟的故事而有趣,学生在了解风筝的起源的同时,也体会到古人的智慧;然后研究风筝图案,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学习古诗词,感悟风筝上寄托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意象学语文知识,解风筝文化,悟文字深处的民族情感,构建出多元交织、多线并进、立体联动的推进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1]。

二、基于“儿童方式”的课堂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用“儿童方式”展开学习,就是顺应儿童天性,让儿童在探索中发现文化意象的语用价值,体悟民族情怀。

(一)学以致用,让表达“同趣”

风筝意象教学设计了研究传统风筝图案的环节。教师先出示一只沙燕风筝,告诉学生风筝名叫:金玉满堂,让学生思考图案和名称的关系。学生发现,原来“金玉”是由“金鱼”谐音而来。接着,再研究一组风筝图案,学生发现“谐音”这个语言现象在风筝命名中很常见,目的是寄托祝福和心愿。这样的发现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顺势提出新任务:“如果请你利用“谐音”,设计一个祈福风筝,你打算在风筝上画什么,表达什么愿望呢?”学生纷纷回答:“画一只大公鸡,祝大吉大利!”“画一群羊,祝喜气洋洋!”“画橙子,祝心想事成!”……这种“同趣”,拉近了儿童与文化意象的距离,充分挖掘文化现象的语用价值,使学习由“欣赏发现”走向“创造运用”。

(二)情境体验,让情感“同心”

风筝教案篇(4)

1、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2、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3、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象征着双喜临门。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来源:文章屋网 )

风筝教案篇(5)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2-01

在新课程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努力实践着,积极探索着,下面就结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新课程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一、依据生成性、综合性开发设计课程实施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它特别强调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的生成,关注学生在目标、内容生成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把学生的兴趣、动机、爱好置于核心地位,意图通过综合主题、综合项目的形式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可见,要能有效实施该课程,首要解决的任务就是活动内容、主题的生成。活动主题、内容哪里来,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开发、设计,这是我们校外教育坚持的做法。开学初,活动研究组的教师深入各个学校,广泛听取老师同学们的建议,确定了“风筝节主题活动。因为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风筝里有许多学问。“风筝节”怎么搞,我们提倡由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开发、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和内容。在征集“风筝节”活动方案的招聘启事发出后,学生纷纷行动起来了。学生有很多想法,但是不知方案如何写,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班主任老师给学生上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课“如何设计‘风筝节’方案”。学生有的合作,有的独立设计,经过整合,“风筝节”活动方案出台了。活动时间一个月,有六项活动:(1)环境布置,各班利用黑板报、展示板营造一个浓浓的“风筝节”氛围,走进校园要让同学们犹如处于一个风筝的天地里。(2)绘画比赛,让同学们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风筝。(3)制作比赛,自己动手动脑制作风筝。(4)放飞比赛,到世纪广场举行放飞风筝比赛。(5)摄影展览,让同学们用照相机抓拍风筝节活动中的精彩镜头,并在学校橱窗展出。(6)征文比赛,把亲身经历的体验和感受,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出来留作美好的回忆。

二、依据自主性、探索性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该课程的实施要为发挥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营造宽松的环境。主要做法:

1. 给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地点以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如风筝制作,学生自己选择制作的材料,自己设计风筝的款式,自己选择合作的伙伴,自己聘请指导教师。学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制作材料有塑料的、绸布的、硬纸板的,许多同学废物利用,把没用的伞面、包装蛋糕的映花塑料都派上了用场;款式更是异彩纷呈,除了常见的蝴蝶、金鱼等样式,指导老师除了学校的自然、劳动、美术等教师,学生还聘请了父母、爷爷、等当自己的指导老师。有的学生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组合到了一起,如风筝怎样才能放得又高又稳,为什么风筝的头一般都是设计成尖的,为了解开疑团,学生乐此不疲。

2. 不断给学生激励:探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成功时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信心和勇气,给学生指点迷津,可见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在风筝制作不起来,风筝放不上天的时候,肯定其活动价值,鼓励学生不要灰心,失败乃成功之母,无限风光在顶峰,耐心引导学生认真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去战胜困难,攻克难关。

三、依据开放性、灵活性优化课程管理

风筝教案篇(6)

目前,还没有找到记载风筝渊源的古籍文献。据一些专门从事制作风筝或爱好风筝的人说,在,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自发明了藏纸后就有了风筝。关于藏纸的渊源,据《旧唐书》记载:吐蕃“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磴、纸、墨之匠,并许焉。”这是目前能看到的造纸术传入的最早记述。据众多藏文古文献资料记载: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时先后派遣其大臣噶尔・东赞域松和吞弥・桑布扎带领臣仆骑士百人前去求亲,不仅带了大量敬献的珍宝还有松赞千布的绝密书信,并明确说,这些书信写在靛蓝纸上。靛蓝纸又称磁青纸,藏语称“汀秀”,是把数张普通纸迭合用糨糊黏合之后涂一种名叫“汀”的蓝色矿物颜料,然后研磨打光而成的一种特殊高级书写材料,但其用料珍贵不适宜广泛使用。吐蕃和唐朝通过联姻,中原造纸术传到吐蕃,但吐蕃习惯使用竹笔写字,对纸张质量要求与内地不同,况且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渔网等原料吐蕃均没有,需要探索和发现新的造纸原料及工艺。在藏汉工匠的共同努力下,经过9年的探索实践,不仅找到了造纸原料,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藏纸生产工艺。当时的藏纸主要用于公文和典籍,用于制作风筝的微乎其微,据拉萨市彩泉福利学校的校长强巴尊珠老师说,藏纸的等级分很多种,下等品用来做窗户贴纸和风筝。

拉萨风筝流行于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并传播到邻国尼泊尔、不丹。盛行于清代藏族上层,特别是十三世达赖喇嘛,酷爱风筝,曾为专供风筝和加工筝线的“上哉”(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人或部门)加封印章。

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到八月才能放风筝,长辈们说藏历八月卫藏地区风力较足,是放风筝最适宜的季节。民间认为,过早的放风筝,会造成季节更替,使得秋季很快过去,转而进入冬季,影响农民收成。放风筝的时间各地也不尽相同,拉萨一般在雪顿节后,日喀则则要早一些,这期间风力最足,据说过去还必须由宗(县)的俗官先行放飞。

空中打仗是拉萨藏风筝的魅力所在。当两个以上的风筝飞到一定高度,如在同一区域。确定互为对手,便随即交战,这时就要进行力量和技巧的较量。首先要在高度上压制对方获得主动权,这样在“战斗”中就会占上风。风筝战最紧张、刺激的时刻是“交战”双方的风筝线缠绕在一起的时候,双方拼命地放线、收线。此时,围观的人们群情振奋,呐喊助威,希望自己支持的风筝获胜。几个回合下来,通过线的相互摩擦、缠绕、剪断对方的线,获得最后的胜利,被拉断线的风筝飘然落去,地面等待已久的孩子们追赶上去,又是一场争抢,别有一番趣味。

风筝交战中,线是最关键的武器装备。风筝除了做工、样式、选材之外,风筝线的选择和处理也是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和技巧。我们儿时选用的线大多是印度的,种类多样,如:“加达牌”(Icags thags铁链牌)、“朗钦牌”(glang chen大象牌)、顾绣牌(ku shu苹果牌)、亢布牌(kham bu桃子牌)等。而后要处理风筝的线即在线上加“那”(谐音。即给风筝线涂上一层经特殊处理的糨糊)。这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工序,它的制作技术及做工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的主要成分是玻璃碎渣、松香、鸡蛋、胶和面粉。“那”的制作方法如下:将玻璃碎渣在石钵里捣碎成粉,盛入铁锅或别的容器中,加入一种黏性较好的物质――“旺拉”(dbang lag即松香),再添加面粉、鸡蛋、白糖和水,搅拌成黏稠适宜的糊状物,并在锅里煮一会儿,成糨糊状后冷却。涂或上“那”需要两到三个人来共同完成。先把冷却后的“那”放在手心,让风筝线经手心里的“那”,从指缝间穿过,使其黏上粗细不等的玻璃碎渣,在线上形成锯齿状,另一人再把处理后的线慢慢卷在风筝轱辘上。装线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时间最好选在太阳较大的晴朗天气。处理线和缠线的人之间,最好相距10米开外,使得涂上“那”的线容易干;处理线时要格外小心,因为玻璃碎渣容易刺伤或割伤皮肤。

风筝轱辘也很有讲究。长辈们说选择和使用轱辘通常按年龄大小选择。如六轴、八轴、十轴、十二轴等与年龄等同。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家家户户窗前摆放着各种大小不一的轱辘,大的二十轮条(轴),刚能用手握住,上面画上宝轮、莲花等各种图案。

拉萨风筝的形状较为单一,为菱形平面。不像内地的风筝注重外观,给人以很好的视觉效果。其主要原因是,拉萨风筝的主要魅力为空中作战,不仅要飞得高,且要灵活。从力学上分析,菱形最适合,在制作过程中也是特别讲究,如:轴的柔韧度、横轴与竖轴的柔韧度的比例,中心线的松紧等都要有严格的讲究,这些都有一定的科学性。

拉萨风筝的图案丰富多彩,寓意深长。这些图案充分表现了民族心理和审美取向。笔者有幸将拉萨风筝的大部分传统图案都收集在一起展现给读者。提供图片的是现在拉萨铁崩刚的一位先生阿卡斯,他说:他们祖孙三代都在制作风筝,他有两个哥哥也是做风筝的。风筝的彩绘图案,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古玛或古那”(红头或黑头),在风筝上端用红或黑颜色画成几何三角形,表示护法神的头颅;“米洛”(瞪眼),在风筝两侧画上半圆图案,表示对交战对方横眉冷对的态度:“其瓦”(獠牙),在风筝的两侧画上一对钩形图案,表示恐怖的魔鬼牙形,让人丧胆:“帮典”(围裙),在风筝上用各种色彩画上道道,表示姑娘漂亮的装饰;“刚林”(腿骨号),在风筝上用红黑任意一色画上宽带,表示法力无限威严,还有“鸽查”(花腰)等图案。这些图案虽然简单,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风筝放飞时在空中构成了色彩斑斓的风景(在不放风筝的季节,有些家庭把风筝当作升腾运气的圣物悬挂在墙上,又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

有一段时间,有些大户人家,在风筝上专画一个图案,或在风筝的某个部位的贴片专用一个颜色,让人一眼就分辨出是哪家的风筝。

风筝教案篇(7)

教案便是指向标,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课文原文及教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

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

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

5、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3、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似的,作者的语言真是太美了,你最喜欢哪句,请你读一读?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

好不好?为什么?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

原文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局别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经验,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但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读准平舌音“村”、“丧”和多音字“磨”、“坊”的读音;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正确美观地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亲自体验一次放风筝的过程。

3.搜集风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唤醒情感,引入课题

1.出示风筝: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两个字。

(板书:风筝)

2.交流风筝的资料。

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

3.唤起情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齐读课题。

是呀,放风筝是多么开心的事呀!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回忆再来读读课题。(生带着感受读课题。)

5.过渡:真好!有一群孩子和我们一样,童年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这篇《风筝》,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

精心 希望 憧憬 依然 拼命 奔跑 村里 抖动 踪影 寻找 磨坊

继续 田埂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歇不下来

①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平舌音:“村、丧”。

②出示词语“磨坊”,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读准词语中的“磨”和“坊”两个多音字。

③学生汇报课前查字典的结果,弄清读音。(出示:两个字的两种读音)

④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词语,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刚才你们自学课文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特别难读的句子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a.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b.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c.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读得真不错,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开火车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4.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非常长,但大家都读得很正确,说明大家在自学课文的时候很认真,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回读的时候,请大家边读边想:(课件出示: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5.指名说。

(课文先写了做风筝,再写了放风筝,最后写了找风筝)

6.小结:大家读课文很认真,课文就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课文是怎样来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过,以及当时我们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写写生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课后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谁来提醒大家注意?生说。

4.师重点指导“丧、磨”。

“丧”字下面没有一撇。

5.生描红,写一写。

6.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四、课后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朋友,还知道了课文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下节课,我们再来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憧憬、依然、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放风筝经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起伏变化。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风筝》。

2.生齐读课题:风筝。

3.这些词语还记得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认读吧。

4.看来同学们都和这些词语成为了好朋友。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说得非常清楚,课文的确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

二、细读探究体悟感情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读一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到了什么?(做风筝时的快乐)

2.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动手“画一画”。

(1)指名朗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a.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孩子们精心做着风筝,心里会想些什么?假如是你,心中会怎么想?(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

b.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c.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依然”还可以换成哪个词?(“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d.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做出来的风筝什么都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是啊,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的憧憬,我们的希望依然存在。我们依然可以和伙伴们去放风筝,依然可以把我们的风筝放得高高的,所以我们还是快活的。谁能把这种快乐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2)展示朗读。

(二)合作探究,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看看课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孩子们放风筝时心情的变化。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1)第三段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

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_____也飞起来了!(心、快乐、希望、幸福……)

③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就让我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齐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2)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心情如何?哪些词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a.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喊什么?叫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幸福鸟”,请你飞得更高些吧!“幸福鸟”,你飞得好高啊!“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吧!)

b.多么开心啊!就让我们开心地站着,快快乐乐地齐读第3自然段吧!

(3)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风筝被吹断了线,飞得没了踪影,此时,我们的心情怎样?(难过、失望、伤心)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a.你从“大惊失色”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b.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着急?(千呼万唤)

这里的“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很多,“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喊了很多遍。)此时,他们呼唤什么呢?(幸福鸟,你在哪里?快回来吧!)

c.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心情。

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谁想读读这句话,读出他们的心情。

展示性朗读。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垂头丧气”说明什么?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他们真的丧气了吗?(没有。

水磨房燃起了我们的希望。)望着远处的水磨房他们脸上的表情──(充满希望)正如他们做风筝时一样──(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4.想象写话

(1)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你能把你想象的结果写出来吗?如果能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就更好了。

(2)展示学生作品精彩片段

【这是一次语言训练。这种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力。】

三、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你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你就是我们童年最亲密的朋友!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朋友——风筝!

四、作业超市(任选其一)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积累描写心情的词语。

板书设计:

16.风筝

做风筝

风筝教案篇(8)

风筝,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其它许多发明一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把它作为放飞邪气、祈求幸福平安的一种活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新的课改和教育模式下,力求体现素质教育和生本的要求,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风筝在制作过程中,依据其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创新潜能的同时,且具有其它学科和活动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

一、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风筝制作的整个活动,都是学生接触实际的操作。无论是扎、糊,还是描绘、放飞,大家都是在现场亲自接触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并通过动手、动脑,发挥其功能,亲自观察和体验各种制作。这比其他一些科目具有操作性强的优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由此可见,风筝制作中,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这种感知、和思维能力,正是美育中常用来了解美的手段。风筝制作活动中,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美育的发展。

二、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和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风筝制作具有这样的特征,恰好是采用多种活动、多种方法的多样性学习。如风筝的设计、图案的描绘、色彩的选用一系列活动中,除应用到一些风筝设计、绘画知识的同时,给了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就需要推陈出新,描绘时选用符合自己的色,设计出能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风筝。大胆的创新,使学生思维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个创造潜能的开发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美育的开发过程。

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这就要求教育活动中,提供和创设尽可能大的情感活动的空间。有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情感体验。因为情感性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风筝制作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例如,在风筝制作的扎、糊、绘、放各环节中,从细心的选材、烤扎到认真的裱糊,从精细的描绘到放飞。每一次活动中,学生都是亲自参与,亲身体验风筝制作的乐趣,一件风筝飞上天空,更是身心鼓舞。所以,大家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更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四、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与探究性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艺术教育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风筝制作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多门类知识的综合,更具有这种综合性。所以,风筝制作中,学生发挥才能和智慧的余地非常广阔。简单的风筝虽然只用一张纸,一些竹条和颜色,就可在精巧的手下显现,但它却又能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飞行的知识和奥秘。在制作风筝过程中,要学习和运用到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制作工艺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家在活动中,对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如飞行力学、结构力学等,经过反复的学习、研究,并在实践活动中论证。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又在活动中加强了学习的综合性和探究性。这种综合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中,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与美术的联系与融合,进一步加强了风筝制作的美育功能和趣味性。

五、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和鉴赏能力

风筝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作品,也就是说,风筝既是一件工艺品,又是一件艺术品。制作一件风筝,概括起来需要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明确每个流程中的程序、制作方法、效果和起飞等,提高大家的制作技艺和技术意识。

风筝放飞时使人赏心悦目,挂在墙上,又是一件风筝画的艺术品。不同类型的风筝,搭配不同的颜色,相同的风筝,也可以绘成不同色系的作品。因此,风筝画无论是成品还是绘制过程,大家都是处在优美的线条与鲜艳的色彩世界中。这样,通过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使人精神振奋,既能提高技术制作和描绘能力,也能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

从古到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寻的教育理想。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风筝制作活动中,只要在合理使用工具和操作下,学生可以在好多方面进行自由发挥和创作。如风筝图案的设计、色彩的选择、骨架的设计制作等。所以在课外,风筝制作活动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他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风筝制作进入学校,不仅可以作为学校课外综合活动的一个门类,也可以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活动本身包含情感与理性、脑力与体力的因素,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促进并协调大家的各器官。所以,风筝制作能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风筝教案篇(9)

(一)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还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放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评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许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c从此也宽松了罢。“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怒,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每种不超过15个字)。

2.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3.根据上文,指出“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

4.“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风筝阅读答案:

1(1)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2)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风筝

2、具有创造精神(答“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可)

3、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4、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

5、儿童的天性一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

(二)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还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放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评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许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c从此也宽松了罢。“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怒,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风筝》习题答案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你读了本文有什么感受?

3、为什么小时候我会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意?

4、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精神的虐杀”?

5、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阅读答案:(一)

1(1)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2)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风筝

2、具有创造精神(答“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可)

3、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4、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

5、儿童的天性一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

(二)1、答:回忆的是作者童年时毁坏小兄弟风筝的事。

2、答:读后感到封建思想给中国人带来的束缚,毁灭了一代人的童年乃至一生。

3、答: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鲁迅接受的封建教育下,在鲁迅的脑海中只有读书才是的出路.所以鲁迅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意.

风筝教案篇(10)

一、二元制上课模式教学中的应用

古筝作为多弦乐器,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好音准的问题。解决音准的问题不仅需要准确定弦,还需要学生在演奏时把握好音程和调式、调性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古筝教学中引进现代音乐理念进行教学,为学生建立音高的概念。

案例:教师问:同学们音乐有哪7个音级?请哪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这7个音级板书出来?

当学生经小组探讨并派出一位同学上讲台板书时,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一起将这7个音级唱出来,还要求学生边唱边发现其中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唱道:doremifa sollasi。

学生向老师提问:音乐有7个音级但古筝是五声音阶,那少了哪两个音呢?

教师鼓励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不仅了解到了古筝是五声音阶,还发现了其中少了两个音。少了的两个音是4、7,现有古筝定弦上没有这两个音。

案例分析: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学唱,学生们认识了音阶,还了解到古筝现有定弦为1、2、3、5、6。在音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将二元制上课模式引入到教学实践,以促进师生之间互动,还通过分组讨论学习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聆听与合作中应用二元制模式

在音乐的学习中,良好的听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练习中将标准分得越细越有利于学生听觉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在古筝教学中讲解乐理、并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训练。

案例:教师选择了名家演奏的《高山流水》的录音,让学生们聆听,聆听结束后,指导学生加强互动。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自己组成2人小组,聆听的同学要对演奏的同学姿势和手型提出评点意见,然后再相互讨论如何改进,而教师在学生互相讨论时给学生示范正确的弹奏姿势和手型。

学生对聆听与合作教学方式的评价。学生普遍认为,通过互动的学习,不仅领悟到古筝的音乐之美,还在聆听其他的同学时,发现了其他同学演奏时的优点,通过对其中较难的技法的互动学习,同学之间的友谊增进了,而且指出其他同学不足时,自己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提高。

案例分析:聆听与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聆听名家演奏的名曲时感受到古筝的音乐之美,还通过互动聆听和指导来掌握古筝练习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比练习,学生通过互相聆听,互相研习古弹奏的姿势和手型,还养成了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课堂与舞台中二元制模式

在古筝教学中,课堂与舞台的结合也是“聆听”与“展示”的结合。教师在古筝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聆听在于领悟和享受古筝的优雅,而到舞台上去弹奏古筝,则是对音乐的传承和自我风采的展示。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上台表演之前,应把课堂练习结合起来,告诉学生只有通过严格的课堂练习,才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最美的风采。

1.课堂练习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做单手练习和双手练习,按段落反复练习和整曲弹奏相结合。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在演奏古筝时,要注意把握好演奏乐曲时的速率,指导学生加强对音符时值的理解,在理解了音符时值之后再将其弹出,将会取得更好的节奏美感。另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将背谱和看谱结合起来。

2.舞台表演的指导

当学生可以上台展示自己学习古筝成果时,也是对教师极大的鼓励。教师指导学生上台弹奏古筝,应像课堂练习一样不要紧张,演奏时将自己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如果有个别段落有些许瑕疵,应继续完成演出以保证演奏的完整性。教师还要求学生尽量发挥课堂练习中熟练掌握的技巧,将乐曲的音色变化和旋律的流动,优雅的展示出来,在古筝弹奏过程中,饱满的诠释音乐的形象,让内心的美好情感与古筝优雅的音色相互交融,为听众展示音乐的美好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自信和风采。

四、结论

综上,在古筝教学中通过融入现代音乐理念,向学生传授现代乐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同时,还在古筝教学中应用二元制上课模式,以促进师生之间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互动学生时,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给学生做正确的演奏示范。还运用分组讨论和互相聆听、合作学习,以及学生之间互相观摩对比,来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 安全科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