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庆节的诗歌汇总十篇

时间:2022-01-26 10:44:00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1)

王维长期在唐朝都城长安为官,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可以说王维是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官吏阶层的贵族,不会为了生计而显出怀才不遇或生活窘迫的状况,因而其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大多为山水田园。这些经历和个人的创作才华,成全了王维的应制诗创作。

一、王维的应制诗创作及题材分类

(一)唐代的应制诗创作概况

应制诗创作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皇帝命令而作,表现出以皇帝为中心的创作特点,因而皇帝诗歌创作的态度也就决定了应制诗的基本审美倾向;其二,是皇帝身边围绕着的能诗作赋的文官。唐朝时期,中国整体处于政治稳定、物质丰富的时期,加之唐朝“以诗赋取士”的科举考试,使得唐朝时期的官员,大多能诗作赋,由此诗坛呈现出鼎盛的局面,王维就是盛唐时期上层官员中的典型代表。

初唐的应制诗创作数量在整个唐朝时期是最多的,以上官仪、李峤、张说、张九龄、苏F为代表的文官创作数量达800多首,应制诗作内容遍布宴会、游乐、送别等题材。进入天宝之后,由于政治动荡,应制诗创作逐渐衰落,至安史之乱以后,伴随着唐王朝光辉的逝去,唐代社会与诗歌发展因此跨越了其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应制诗也必然迎来它的衰退时代。可以说唐代文学、唐代诗歌、唐代应制诗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切实反映了唐代的历史,或许可以说,我们从唐代文学创作的蛛丝马迹中,可以切实洞察历史的脉络。

(二)王维应制诗的题材分类

王维在朝廷为官期间,长安的社会生活可谓是朝气蓬勃,盛唐气息使得官员阶层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他们歌颂生活,赞颂朝廷,并由诗歌的创作体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王维本人也不例外。其应制诗题材按照其描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节庆应制诗。宫廷宴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增进皇室成员之间感情、加强帝王和群臣关系的一种方式,特别是每逢重要节日的时候。王维关于此题材的应制诗包括:关于上巳节的《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和《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关于重阳节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以及关于元宵节的《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T宴应制》。

2.游乐应制诗。按照游乐的地点,游乐应制诗又可以分为在宫中的娱乐活动和走出宫廷带有赏玩性质的游乐活动。据统计,诞生于盛中唐的游乐应制诗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张九龄、姚崇、苏F、张说、王维等人。王维关于此类应制诗有《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奉和圣制从蓬菜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3.政治应制诗。王维关于此类诗作有《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几乎都表达了作者渴望贤君的政治愿望。

4.送别应制诗。此类诗作有《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以上对王维应制诗的分类,只是根据其创作内容来做的一个大致区分。可见,王维的应制诗创作不单单是对皇帝诗作的“奉和”,也不单单是歌功颂德,同时也体现着他的政治愿望和诉求,以及他本人对于人生的态度。

二、王维的节庆应制诗创作

在王维的应制诗中,按照题材分类,有专门描写节庆一类的应制诗,可以称其为“节庆应制诗”。根据王维节庆应制诗所描写的内容,又可将其按照所描写节日,从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为切入点,来洞悉盛唐节庆文化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和节日特征。

(一)上巳节

王维关于上巳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上巳节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在唐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朝官方对其的重视与肯定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三月三这一天,对于皇家来说,要宴饮群臣,以彰显皇室的豪气与奢华,以及开放包容的大唐风貌,给上巳这一游山玩水的节日增添了许多非凡之气。唐代对诗歌的重视,必定使得在每年的这一天,大批诗作在节庆活动中产生。生活在盛唐时期的王维,作为士大夫阶层,必然受到皇帝的邀请,在上巳节这一天所创作的应制诗,必然具有切实描绘宫廷节庆气氛的历史价值。

在《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都提到了“冕旒”。“冕旒”是古代汉族礼冠的一种,《周礼・夏官・弁师》中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中的“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体现出了节日当天,服装的华丽与富贵。在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天,皇帝、太子头戴冕旒,以示对节日的重视,也同时体现出上巳节在唐代节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彰显大唐的盛世风貌。

“春禊”、“拔禊”均为“盥洗”之意,指代“上巳节”,也同时表现出节日当天的风俗习惯,有时也成为“修禊”。上巳节经过时代流变,到了唐代主要是在水滨举行盥洗祭礼,以除不详,谓之春禊。王维的关于上巳节的应制诗中,均提及与“水”相关的意象,如“洛水”、“汀州”、“渭水”、“天池”、“灞骸钡龋“画o”是船的别称,显示了节日当天戏水的场景。

在王维的此类应制诗中,其主要描写建筑为唐代长安城的南边,有曲江池、龙池、上林苑、勤政楼等;主要描写人物为太子、皇帝、群臣;主要描写场景为戏水,主要通过服饰、歌舞、大殿装扮等展现宫廷文化以及上巳节节庆文化。

(二)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中国的重阳节,其源头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初期,当时皇宫中君臣上下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饮用酒、吃“蓬饵”、戴茱萸等风俗活动以求长寿。到汉朝末期,这个习俗便在民间流行起来了。后直至两晋南北朝,重阳节人们戴茱萸、登高望远、赋诗饮酒、赏菊观景蔚然成风,由此这一节日于是固定下来。

重阳节发展至唐朝,这些习俗仍然被保留,在王维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中的“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一句,仍能可以看到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例如重阳节中不可缺少的“芍药”、“茱萸”等事物,“无穷节,长奉柏梁篇”中一词“无穷”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的花海景象。“茱萸插玳筵”中“玳筵”意为豪华、珍贵的宴席。由此可见,在重阳节这一天,皇帝在宫中大摆筵席,邀请官员中地位较高者和宫中的人一起赏菊,并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赋诗唱和,以助兴之用。

(三)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T宴应制》。

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汉代,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一天夜空皓月当空,人们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赏灯猜谜、共吃元宵、合家团圆,以示庆贺。“上路笙歌满”和“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展现了一幅安定和谐的社会景象,百姓都走出家门,参与到赏月、猜灯谜等节庆活动中。“鱼钥通翔凤,龙舆出建章”,高大轩敞的车舆走出建章宫,体现了皇室与民同乐的节日气氛。

王维关于上巳节、重阳节、元宵节的应制诗创作,从诗句中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富足,也同时体现了宫廷的奢华与豪气。通过“秦”、“汉”这样词语,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色彩,同是在长安建都的王朝,在历史上尽显都城的威严和宏伟。正是因为唐朝富足的生活,特别是经过唐初的贞观之治,唐朝发展至盛唐时期,物质、精神等方面的生活达到极大富足,中国古代社会也同时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唐代人享受的生活理念就是建立在富足的生活的基础之上,加上唐朝社会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以及官方对诗歌的提倡、帝王对诗歌的喜好,使得唐朝的诗歌不论在数量还是在创作艺术方面,都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它的顶峰。

三、王维节庆应制诗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一)政治文化的体现

王维通过节庆应制诗的描写,不但记录了当时亲身经历的重大节日,并且通过诗句传达出了诗人的政治愿望和诉求,他渴求贤君,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些实事,以求社会安定,国家富足。他的应制诗并非仅仅停留在太平盛世赞美的表面层次下,同时试图以应制诗来实现自己政治主张。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中“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听”一句,体现了王维渴望君主能够贤明仁政,以开放的胸襟集思广益。在宴会的欢声笑语中,还伴随着对君王的某些期冀。盛唐在文化、经济等领域在当时的世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国”,这一点从王维的节庆应制诗中可以体会到,但在王维看来,正是因为唐朝的繁荣,才更容易带给统治阶级以过分享乐的态度。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王维,毋庸置疑地对这样的盛世产生一种自豪的情感,但同时,作为有抱负、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他始终不忘人民。也正如他的“比屋皆可封,谁家不相庆”(《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暗用陆贾《新语》中“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的典故,同样表达了作者的梦想与渴望:君如尧舜,万民同欢。

(二)重回历史记忆

通过对王维节庆应制诗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每逢重要节日,皇帝总要宴请群臣,以诗赋乐,场面宏大且气派。宫廷宴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交流娱乐、庆祝宣扬和联络感情的场合。王维此类诗的创作,不但从场面上、细节上给人们相对客观地呈现了当时的节庆状况,也从历史、服装、建筑等多方面对他所生活的历史时期的传统节日,用诗的方式进行了记录。虽然应制诗一般都被看作是官员为逢迎皇帝而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应制诗所记录的史实、场面等还是存在其客观性的,也在诗歌的字词中渗透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

从“秦”、“汉”到大唐,从“建章”、“龙池”到“上苑”,无一不充斥着时代的奢华与豪气,无一不蕴含着盛世气息,可以想象在歌舞升平、物质生活富足、政治生活稳定的盛唐时期,无论从服饰、音乐、诗歌等方面,还是平民的日常生活方面,都成为了当时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他们在歌颂太平盛世的同时,给世人留下了除诗歌创作意外的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史”就是一部历史。

参考文献:

[1]侯磊.唐诗中的大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2]袁行霈等.盛唐诗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淑娅.论王维的应制诗[J].作家杂志,2009(5):126-127.

[4]魏耕原.王维长安诗与盛唐气象[J].唐都学刊,2012,5, 9-17.

[5]高萍.王维应制诗的因革及其模式意义[J].求索, 2013, 7,131-133.

[6]高萍.王维应制诗与盛唐和文化[J].学术探索, 2012,8,138-140.

[7]唐箐.浅谈王维应制诗的意义[J].文艺传媒,2015,7,143-144.

[8]谢凤杨.初盛唐应制诗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9]王思浩.盛中唐应制诗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4.

[10]李玲.唐代应制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2)

葛兰言于1904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修历史学。1907年获高中历史教师证书后,师从沙畹习汉学。1911年至1913年他到中国实地调查,归国后在巴黎高等研究院任“远东宗教”讲座主任。1914年开始服兵役,一战后于1918年再临中国,1919年归国,1920年博士毕业,受聘于巴黎大学文学院,主讲“中国文化”。1925年出任巴黎东方语言专门学校“远东史地”讲座教授,1926年又任巴黎中国学校校务长,1940年于抑郁之中辞世。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是葛兰言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文化与社会等方面进行的开拓性尝试,他挑选了《诗经》的第一部分《国风》中的某些诗歌,并把这些朴实率真的情歌当作寻找其原初意义的敲门砖,力图从其中寻找到古代中国社会的真正形态。像这样利用歌谣、节庆及其他保留在《诗经》中的或以外的元素来帮助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习俗和民族信仰,改变了过去西方人类学家关于中国研究的根本理念和研究途径。

本作为人类学代表作,全文除导论、结论与附录外,余章有二:《中的情歌》和《古代的节庆》。第一章《中的情歌》有四个部分:如何阅读古代经典、田园主题、乡村爱情、山川歌谣,第二章《古代的节庆》有五个部分:地方节庆、事实与阐释、季节的节律、圣地、竞赛。

葛兰言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中开篇便自述其撰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上古的宗教习俗和信仰,其中就包括了了解古代中国风俗的运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歌谣的创作方式以及季节在古代仪式中具有的功能。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摧毁了当时被封建制度依赖的种种爵位,并采取了焚书措施。焚书之后,又重新创立了新的与帝国相适应的爵位,典籍撰写工作也同时开始了。因此,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到的宗教只能是因此我们只能了解到官方宗教。这看似顺理成章的历史顺序为葛兰言实现他的研究目的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葛兰言认为,如果确信中国人崇拜自然神力和祖先的话,就无法发掘出封建国家祭祀活动的真正来源,因为现在了解到的资料都是经过了官方修订过后的资料,并不是原始的内容,如果无法获得原始内容,就无法了解到祭祀活动的真正起源,因此他说:“当我们讨论了中国人的原始一神论,或断言中国人总是崇拜自然力并实行祖先崇拜时,我们就已经说完了所有可说的东西。”

葛兰言批驳了当前一些研究者的做法。他认为,以时下观察到的事实为起点,然后与各种流行理论随意搭配,是一种不严密的研究方法。葛兰言列举了其中一种不严密的研究方法:大致在冬至、夏至,或者春分、秋分时候举行的节庆,被其他研究者不假思索地列入太阳节的范围内,然后就去推断它所有的特征,毫无确切证据。葛兰言还批评了中国本土学者的一些作风:他们更加愿意发现表示事物字词的首次使用年代,而不是事物的真正起源,倘若概念被认为是正确的,就不会再有人来质疑这些概念,尽管这些概念是更晚一些时候被后人构想出来的。

为了使研究准确,葛兰言透露了他选择文献的方式:在想要采纳某种文献之前,先确定文献的性质,以便了解到文献的确切价值;掌握事实后,尤其在用本来的术语表达之后,避免在这些术语之外去寻找解释的词汇。这是一个指导原则,在指导原则确立之后,才能甄选出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其中再三提到:(一)表明要使用的文献的性质;(二)确定事实可以构成被诠释整体时,再努力做出诠释。

葛兰言的选择标准十分谨慎,与之前他批驳的一些浮躁的研究者们完全不同。浮躁的研究者们十分轻率,仅仅满足于罗列素材,而葛兰言要表明了文献的基本性质之后,确定事实可以构成被诠释的整体时,才往要诠释的方向努力,从而做出诠释。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文献来了解古代中国的习俗和信仰?现代文献在阐释现代习俗上有优势,但不能直接阐释古代的情况。比如在当今收集到的客家歌谣中,每处细节都与有25个世纪之长的《诗经》中的某首歌谣相似,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只能推测两者都是在类似的情况下即兴创作出来的。而且,葛兰言相信在这漫长的25个世纪里,人们都创作相似的句子。相同地,习俗一直先后继承,但也不能用以前的习俗解释后来相似的习俗,除非有充足的解释在两者之间产生了联系,说明后来的习俗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恰当地运用古代文献能够证明现在的真实在过去也是真实的,直接研究古代文献更易理解过去的情况,其反映的问题也更直接真实。

葛兰言选择作为古代文献的《诗经》,除了因为诗集中情歌的价值可以十分准确地判定,还因为它与古代中国社会最高秩序有着直接关系。《诗经》长久以来一直作为以道德灌输为目的的教科书,服务于庙堂之上。尽管《诗经》中的那些情歌是抒发男女欢情的,但只要不去掉对情歌的讽喻性注释,依旧有助于立德。统治者之所以选择《诗经》作为其教化的工具,是因为封建大臣在向君主进行讽喻劝说时,无法直言进谏。要标明臣子的忠诚,就要对君王的不当行为做出指责。考虑到君王的尊严,讽谏必须是间接的。所以,恰当地引征《诗经》中的某些诗句成为了其中一种办法。

另外,由于诗歌本身不易被诗集编纂者改动,诗歌比散文仍容易区分诗歌的本义和会对理解诗歌本义造成干扰的观念,诗歌的注释和诗歌的原文清楚分开,可以不依靠注释直接分析原文――原文本身就可以被研究,原文的历史版本也可以被研究。

为什么葛兰言作为外国人可以抛开注释直接看原文?葛兰言认为,原文的确难以理解,而且,如果没有注释,他的确看不出什么更多的东西出来,所以他需要利用到注释。但由于:(一)评注者对象征主义的偏爱(为统治阶级服务)使诗歌注释看起来十分荒唐;(二)评注者的诠释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根本原则。所以注释只被葛兰言当作辅助工具。另外,葛兰言找到一种比注释更深入的揭示诗歌本义的方法,即借助注释深入研究(而非重构一种新的注释),并且还根据诗歌的注释找到诗歌创作的根本原则,以及对称法则和对应手法的运用。葛兰言认为,懂得这种法则,就具备了理解和翻译《诗经》的能力,因此研究古代中国的宗教习俗与信仰的前提条件基本就绪。

照葛兰言的方法撇开《诗经》中的注释读原文,会发现《诗经》中的诗歌都是民歌,但是这些民间歌谣因为统治者的授意而被评注者注释成了学者之作,与原义之间产生了误解。这些误解的产生源于评注者的官员身份(而不是学者身份),因此,诗歌为政治服务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服务于政治的诗歌,无法被人承认其来自民间;作为道德教化的诗歌,也只能是官方诗人的作品。

统治者选择诗歌,是因为在诗歌(尤其情歌)中传达或发现的人生准则中可能有着古代的道德教诲(因此才可以使用象征手法加以利用),倘若诗歌(尤其情歌)并不是源于某些仪式,后世对其的象征性运用就不存在任何根据。葛兰言进一步猜测,诗歌可能具有仪式上的价值。因为人类与自然一样,要在恰当的时间进行仪式与典礼,通过这种解读,就可能在诗歌中发现季节规则的痕迹。

这一切都表明,诗歌透露着先于道德教诲存在的上古习俗,因此非常适合用来做信仰的研究,从这些信仰中,产生了中国古代的季节仪式。

葛兰言将在这篇著作中证明:(一)通过研究诗歌(歌谣),了解民间风俗的运作方式;(二)表明歌谣由集体在仪式舞蹈中以规定的主题来创作;(三)证明产生定期集会(古代农业的节庆)的情感;(四)发现季节仪式(定期集会)在上古时代具备的功能。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经历历届朝代的稳定与动荡,对其本来面貌的解读并非易事,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为其留下了自己的评注,产生的各学派之间有不停地争论。这些都加深了对《诗经》的解读。葛兰言通过撰写《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受到了学界的瞩目,亦遭到了不赞成者的毁谤。有关他提出的观点,尽管与我们现在了解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也是研究《诗经》的好材料。我们已经无法让《诗经》的创作者来论证这些研究成果,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诗经》不再神秘。

参考文献:

[1]葛兰言.赵丙祥,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3)

论文关 键 词:诗史 风范 浪淘沙 诗歌发展 新诗 诗话 传统诗歌 编纂 品格 地方

传统诗歌多诗话,而无诗史;今日诗歌多诗史,却无地方诗史。{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正是弥补了这项空白,成为全国第一部区域诗歌发展史,其创新意义自不待言。而能让这部煌煌巨著初一面世即好评如潮,乃在于它兼备了诗的品格与史的风范,可为日后诗史写作之典范。诗史编纂,应是海纳百川,却又如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是一项非常耗人心血与心智的艰巨工程。《发展史》的编纂历时四年之久,终以其灵动而不散漫,严谨而不呆板,厚实却非堆砌,宏大却不落虚空的诗史风范,对2O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做了一次完满的总结,也向中国诗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呈上一份丰厚的世纪贺礼。“治史者不必是诗人,但不能没有一颗诗心”,编者对诗歌的透彻理解、精辟见解和准确的评价,正是“诗心”跳跃、诗之品格的充分表现。编者对诗歌的鉴赏更多是从“诗何以为诗”的诗学本体观出发,从题材的选择、诗体的建设到诗情的体验及美学观念的演进等多方面着手,对20世纪重庆的优秀诗歌、诗人及诗评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史的源流中重新开掘出重庆新诗的另一番审美境界。从崇本尚先、择善而从的白屋诗人吴芳吉,“墙里开花墙外红”的田园小诗诗人杨吉甫,到以八行体创作闻名而被誉为“沙八行”的沙鸥,微型诗创作的重要人物穆仁,以及辛勤耕耘于诗坛的“五色土”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或诗歌理论上都颇有建树,但至今尚未引起诗界的足够注意。对这些诗人、诗作的长期淡漠,大大削弱了重庆诗歌的整体实力和影响。而《发展史》正是在文学审美的“诗心”关照之下,对这些艺术品进行了及时的“抢救”,让其重见天日、大放异彩,展现出重庆诗坛真实而又更为完满的艺术风貌。

写诗史,除了诗之品格,更须具备史之风范,正如王国维所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编者高屋建瓴,从史的高度出发,在掌握了大量重庆新诗史料的基础上,从时间坐标轴上来纵览20世纪重庆新诗的流变,以全新的审美角度对重庆20世纪新诗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整体打量,进而挖掘重庆新诗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固有的本土特色。《发展史》还将诗歌、诗人与诗评家一并纳入诗史的视野,诗与诗人参照,诗与诗论相印证,在诗歌史的体式编排上独具新意也更为合理。20世纪重庆的诗歌兴衰与社会政治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编者将诗史发展放在社会政治这一大背景之下予以观照,紧紧抓住抗战和新时期重庆新诗发展的两大高潮,将重庆新诗的流变有条不紊的铺展开来,不仅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而且思想先锋,将重庆本土诗歌、诗论的独特的区域特色凸显了出来。吕进先生指出“重庆新诗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既吸收了东部的先锋性,又包容了西部的边缘性,颇具研究价值”。正是在对重庆新诗独具慧眼的认识之下,本书不仅着重介绍了像梁上泉、傅天琳、李钢、梁平、李元胜等已在全国诗界较有影响,曾获得全国大奖的诗人,还对少数民族诗群作了重点扫描,对冉庄、何小竹、冉冉、冉仲景等代表诗人作了专节讲述。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家大型诗歌网站的《界限》也纳入了诗史的视野,并对这批上世纪末依托网络崛起于当下诗坛的中青年诗人予以了必要的关注,体现出治史者眼界的宏廓与气度的恢弘。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4)

举国上下庆国庆,

遥想当年战鼓惊.

全国人民齐祝兴,

皆出儿女爱国心.

关于国庆的朗诵文章二

龙腾马啸,与时俱进。

月白风清,共酒开怀。

鸡鸣凤舞,同乐共欢。

对酒当歌歌盛世

无情沉醉醉当今

面壁图腾腾英华

视网为家家温馨

迎风起舞舞今生

执手相叹叹当今

吟诗作乐乐太平

抚琴独唱唱太平

仰天长叹叹乡愁

举杯邀月月如钩

华夏河山遍红旗,

中原内外皆兄弟。

南辗北转实不易,

念往昔,

岁月峥嵘应有忆。

洪魔肆虐似无敌,

众志成城经有计,

军民共筑卫国堤。

庆国庆

看世界沧海桑田,

庆中华成立四九年.

中华美德源流长

英雄辈出焕荣光.

关于国庆的朗诵文章三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

 

关于国庆的朗诵相关文章:

1.2016国庆节诗歌朗诵稿

2.关于国庆节的诗歌朗诵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5)

“唱读讲传”提升市民精神风貌

采风团在抵渝的第一天,就来到重庆大剧院观看重庆市青少年以“唱读讲传”为主旨的演出,充分领略了重庆“唱读讲传”活动产生的深远影响。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向诗人们介绍说,“唱读讲传”活动内容大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在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时,力求把“大道理”与“小节目”、“大主题”与“小活动”结合起来,不拘形式、不拘规模,取得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诗人们在沙坪坝公园里看到十几支群众自发组织的合唱队,无论演唱的专注度、演唱的水准还是演唱者的精神状态,都让诗人们感受到了重庆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唱读讲传”活动对普通百姓精神面貌的提升。在公园的一个故事广场上,一个重庆大学在校女学生正在讲述巧妙化解刁难的故事,听故事的从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杨匡满说,重庆将革命传统与现代化建设很好地结合,充分展现了一个山水城市的特质,显示出优秀的城市文化气质。“唱读讲传”活动让宝贵的文化传统在城市里流动了起来,传播了起来,这种良性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远,惠及后人。

红色文化值得永久传承

重庆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厚,这里孕育出的红岩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采风团参观了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等地。在红岩魂陈列馆,一面独特的五星红旗令诗人们流下了眼泪。那是用红被面和黄纸做成的,四个小星星分别贴在四角,一个大星星贴在正中。关押在白公馆的革命者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偷偷做成这面五星红旗准备迎接解放,却牺牲在1949年11月27日的大屠杀中,几天后,重庆解放。虽然诗人们早已从各种渠道熟知了这段历史,然而走进历史现场,在一件件实物和一张张图片面前,大家仍然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诗人们认为,文学工作者有责任用手中的笔把这种民族精神财富传递下去,激励后来者奋发图强。

用手中的笔书写现代化建设成果

采风活动期间,诗人们先后参观了长安汽车制造厂、西永微电子园区、北部新区城市建设、巴南区龙洲湾开发区、大江车辆总厂、宗申集团等,真切感受到了重庆的步伐和节奏。在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诗人们详细了解了这家有着悠久军工历史的企业在服务重庆城市发展的同时,用自己的拼搏、汗水、努力和坚持在西南沃土缔造了一部汽车工业崛起的神话。高洪波当即赋诗“盛世人为先,天下盼长安,一车行千里,载得凯歌还”,将对长安汽车和对重庆的真诚祝福融入到诗歌中。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6)

论文关键词:新诗 诗歌史 诗社 诗史 夔州诗 竹枝词 诗圣 风貌 人文景观 独特

重庆是诗歌的沃土,巴渝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使诗歌在这里枝繁叶茂。一代代文人骚客过于此、唱于此,古代诗歌中书写巴渝山水的华章不胜枚举且多成经典,如一代“诗圣”杜甫,其夔州诗歌占了他诗歌总量的1/3,且质量上乘;在诗歌史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竹枝词”更是生长于斯并流传全国。近现代以来,伴随夔门的打开,重庆新诗高潮迭起,在新诗史上占据重要一镇。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新时期,重庆新诗始终立于时代的潮头,就是在诗歌低迷的当下,也保持了挺进的姿态,这是重庆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所赋予新诗的鲜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重庆诗人对诗歌所怀有的强烈热爱的体现。

吕进先生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一书,体现出了学者型的前瞻眼光,对本土文学研究乃至当代诗歌研究提供了借鉴和资料作用。该书由重庆出版社于2004年6月出版发行,并于2004年7月l2日举行了首发式。(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采用史述与个案结合体例,卷一是对重庆新诗史的过程描述,卷二是对活动在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人和诗评家的重点介绍,点面之下,重庆新诗发展的轮廓得以明晰体现,其地方特色得以鲜明凸显。具体到各章节,则是叙论结合,并时时观照中国新诗发展史,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建树功用。就像吕进先生在导言中所指出的,重庆诗人在生命意识和使命意识、在诗情和诗体、在作品和传播上都具有自己的思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重庆新诗在继续着它的舞步,时刻吸引人们用目光去追随。

我们“五月诗社”成立于1983年6月l3日,当时是西南师范大学最大的学生社团。自1983年以来,“五月诗社”历任四届领导班子,出版发行了三集《五月》诗刊,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社团停办数年,《五月》诗刊也停刊了。2004年11月26日,在大家的积极要求和热情的参与以及老师们的热心支持下,我们举行了复社大会,“五月诗社’再次扬帆启航了!面对{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这部“重庆新诗自己的第一部历史”,诗社成员倍感兴奋,不仅因为“五月诗社”在书中被多次提及,更因为这一诗歌界的大手笔就在重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提笔感言,用年轻的声音加入到关于重庆新诗的合唱中来,现选取部分代表性的观点刊发于此,与您共享。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7)

一、总括:诗歌中“含蓄”与“寄托”的区别

诗人欲言又止、欲说还休,读者只要通过引申想象,就能使诗意完整,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写法,我们称之为“含蓄”。诗人没有说或者没有直说,我们需联系诗歌之外的内容才能明了作者的意思,这种“言在于此,意在于彼”的手法,我们称之为“寄托”。我们品味诗歌本身,便能体会“含蓄”的内容;“寄托”则必须联系诗外的东西才能体会。对“含蓄”而言,“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就像“形”与“神”的关系;对“寄托”而言,“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就像““形”与“影”的关系。

二、诗歌中的“含蓄”

“含蓄”一直是历代诗人创作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则,昊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对诗歌的含蓄作了很好的说明:“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嚼而有余味。久之,而其句与意之微乃可得而晰也。”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创造意象,通过诗中的意象去启迪读者,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让读者细细回味,逐步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诗经》中的《狡童》为例,我们来分析诗歌中的含蓄。诗有两节,第一节说:“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第二节承接上节说:”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第一节里的“不与我言”不是路上相遇不说话,而是一起吃饭时,对“我”(抒情主人公,指妻子)不理不睬;第二节进一步说不再与“我”一起吃饭,“我”食不甘味,枕席难安。“我”不责怪彼(指丈夫)移情别恋,而是归咎于“子”(另一女子)的夺人所爱,不仅为失去丈夫而伤心,更忌恨夺爱的那个女人。从开始吃饭不与“我”说话,到不与“我”一起吃饭,我们可以想象到丈夫的夜不归宿,甚至连同床异梦也不可能做到了,虽然诗中未言,然而我们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常识,从分析“形”而得知其中的“神”,完全能明了这内含的东西,这就是“含蓄”。大凡男女感情破裂的原因有两种,即古语所谓的“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就像吃东西一样,有的因为吃得太饱而撑死了,有的又因为没吃而饿死了。离别的时间久了,情感容易淡漠,身体的疏远必然导致心灵的疏远;天天厮守在一起又容易生嫌恶,过密的相处反而使心灵疏远,所以同床异梦,就像这首诗中所说的一样。这其中的含义作者虽未明言,只是寓于字里行间,我们无须借助其他物象,只需品味诗歌本身,便能体会其中深层次的内容,这就是诗歌中的“含蓄”。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8)

一、活动内容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心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跳舞、写诗、画画等)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的由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国庆活动的热烈,知道我国的国名和国庆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活动难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学习收集资料。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

2、教师准备有关国庆节来历和庆祝活动的相关资料(开国大典和十一庆典、“五十”国庆大阅兵的录像)。

3、教师准备祖国风光录像。(包括长城、故宫、长江、黄河、天安门等祖国著名风光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录像。)

4、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国庆节来临之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如街上布置的花坛,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

五、活动设想

对于如何过国庆节,学生都比较熟悉,一般是家长利用长假带着外出游览或走亲访友,但国庆节的由来及对祖国的理解,是一年级小学生认知区域中的一个 “盲区”,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过生日”这一生活情境入手,以“我为祖国过生日”这一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说对国庆节的了解弄清学生的未知,针对学生的未知开展下面的教学,并播放相关录像使问题得以解决;通过观看祖国风光录像知道祖国是指全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并在收集资料、观看十一庆典、“五十”庆典录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祖国庆祝生日等活动中体验人们庆祝国庆节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019国庆节活动策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在国庆61周年到来之际,我校将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以“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 “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

三、活动日期:  2019年10月1日——2019年10月31日。

四、活动安排

1、诗歌创作比赛活动

参赛主题:“感恩祖国”、“感恩母校”

参与对象:3——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班级选拔

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的祖国(或学校)”诗歌自创活动。国庆假期结束,各班选择3份优秀作品上交。文本稿送交顾静雅处,

电子稿件发送至共享目录大队部—2019国庆节安排—感恩征文文件夹。

第二阶段:校级评比

语文组及大队部组织老师对征文进行评比,各年级评选出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

评委老师:xxxx

第三阶段:校级展示

优秀习作展示:

(1)学生誊写获奖习作,进行展览;

(2)各班利用班队课欣赏同学们创作的诗歌。

(3)利用红领巾小广播朗读获奖诗作。

上交截止时间:2019年10月11日

2、手抄报创作比赛活动

参赛主题:以感恩祖国为主线,围绕民族团结教育自拟主题

参与对象:5——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感恩祖国”手抄报创作活动。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的报道,积极了解国内外新闻,特别关注建国67周年以来,在民族团结上做出的努力。国庆假期结束,各班至少选择2份优秀作品上交。

(2)在8k纸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版面,自己写,自己画,调动班级学生积极性,办出具有特色的小报,增强学生的美感,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

上交截止时间:2019年10月12日

3、格言征集大赛

参赛主题:“感恩母校”

参与对象:3——4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要求: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格言”创作活动。国庆假期结束,各班至少选择5条格言上传至共享目录大队部---2019国庆节安排---感恩格言文件夹。

截止时间:2019年10月12日

4、班队课安排

主题:“感恩祖国”

参与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安排:

一年级聆听爱国故事(或观看视频)并进行爱国教育;

二年级学唱爱国歌曲并进行爱国教育;

三~六年级举行“我对祖国知多少”知识竞赛,竞赛方式由年级或者班级自行安排,竞赛题目在网盘---大队部---2019国庆节安排中已共享,请 班主任 老师提前下载。竞赛中有突出表现的给与加分,并纳入四好少年评比。

5、板报竞赛

参赛主题:“ 祖国妈妈,我爱您”

参与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检查时间:2019年9月30日中午 12:00

6、班队活动展示课。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9)

关键词:傅天琳 诗歌 研究 述评

傅天琳,当代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8年开始发表诗作,其中,《绿色的音符》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诗《汗水》获全国优秀诗歌奖,组诗《苹果园之歌》获《星星》优秀诗歌奖,散文《小屋的故事》获四川省优秀文学奖。2010年,她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人奖,所以,她是我国当代诗坛成绩斐然的诗人,值得学术界研究。目前,从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共搜索到30多篇研究傅天琳的文章,5篇硕士论文,我将学术界对傅天琳诗歌研究的概况整理如下:

一、从主体与创作的发展角度研究:

吕进《绿色的音符――傅天琳的处女作》(《文谭》1982年06期),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傅天琳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傅天琳离不开她所生活的时代特色,她的诗歌创作与生活保持紧密联系;肖体仁的《果园.生命.艺术――傅天琳组诗《六片落叶》印象》(《当代文坛》2006年05期),从果园的沉思、生命的沉思、艺术的反思三方面体现出傅天琳是一位与土地血肉相连、与果园生命相依的诗人;吕进、李蓉合著的《没有结束的“诞生”》,揭示了傅天琳诗歌的独特价值;余薇野《朴实的芬芳――傅天琳创作扫描》(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02期),概述了傅天琳的生活、创作过程;吕进的《傅天琳:从果园到大海》(《当代文坛》1985年08期),阐述了傅天琳诗歌内容的变化,进而,追溯出傅天琳创作过程中的心绪变化;张晨曦《论傅天琳诗歌中的苦难写作》(西南大学,2010),围绕傅天琳诗歌中困难精神的底蕴对傅天琳诗歌中的苦难姿态及其深刻原因进行探寻。探寻三种姿态的原因有:早期教育形成朴素的生存哲学、生存环境萌发完善的审美人格、巴蜀文化情境中的自觉追求。李婕的硕士论文《梦会开出花来的――论傅天琳的诗歌道路》(重庆师范大学,2012)对傅天琳诗歌道路所蕴含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挖掘和对傅天琳诗歌道路进行多维反思;弯晖的硕士论文《论新来者傅天琳的自由诗艺术》(西南大学,2012年),从三个部分分析傅天琳的自由诗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得读者在中国新诗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对傅天琳的诗歌创作有整体的了解。

二、从组诗、作品集研究:

邹建军的《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评傅天琳的〈一个人和她的祖国〉》(《文学教育》,2010年01期),叙述了傅天琳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是在自己的人生情感和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完成的,并概述了该组诗的思想与艺术上的特点;吕进的《会唱歌的苹果树――读傅天琳的〈绿色的音符〉》(《诗刊》1982年),通过对《绿色的音符》中的诗的解读,高度赞扬它是傅天琳在诗歌道路上留下的可贵足印,也是诗坛新人新作园地的可喜收获;陈红的《生活赋予她绿色的诗情一读傅天琳》(《文谭》1983年07期)通过对傅天琳果园诗蕴含的真挚的感情的赏析,赞扬了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方向正的《一个现代女性的精神世界――读傅天琳的组诗》(《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05期)通过对该组诗所蕴含的爱的赞颂,挖掘出了一个有着丰富人性和魅力的人的内心世界;刘扬烈的《绿色・阳光・丰收的季节――读傅天琳诗集》(《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从傅天琳诗的深化、悟化、淳化和凝重化等方面解析,突出她的诗的诗质、诗真特征;赵黎明的《“静静地到达”――读傅天琳》从“悲痛那么宽”、“你得回到地上”、“清扫灰尘”与“唤醒羞涩”、“简单的和没有难度的诗”四个方面对《柠檬叶子》的整体精神状况加以阐述;姜鑫磊的《一个花甲女生的回眸――的生活哲思》(《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从回归地平线的思考、老女孩儿的重新回眸、心灵的呐喊三方面阐释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彰显了诗歌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蒲惠民的《傅天琳的果园诗》(《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对傅天琳的果园诗所具有的深度加以挖掘,并指出了它有缺乏社会生活广度的缺陷;邹建军的《评傅天琳的如果那面钟是时间》(《文学教育》2008年12期),表明了该组诗所蕴含的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首先,诗中表达了一种独有的女性情怀,即,深厚的母爱;其次,诗歌结构中所呈现出的虚实结合特征;再次,诗歌呈现出的个性化艺术特征。

三、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

李怡的《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指出巴渝文化的精神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傅天琳,并揭示出她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巴渝文化的顽强坚韧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性格特征;李怡、段从学、肖伟胜《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一书中的部分章节介绍了巴渝文化对傅天琳的深远影响。

四、从作品总体风格角度研究:

毛翰的《蓝天一条波音鱼――傅天琳诗歌印象》(《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02期),指出了诗歌在主题方面追求“永恒的人性、人情、人道”,在艺术风格上,“黑白适度,清浊得体,”很有分寸感,从而,总结出傅天琳近年诗歌创作新的艺术追求;张用生的《清丽中的多维意象与果味里的生命哲思――傅天琳的诗歌赏评》(《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1期),指出傅天琳是一位坚持走自己的诗路而不跟诗风诗派的女诗人,并从六个方面说明她的诗歌具有独创性。吕进的《吕进:从果园到大海》(《当代文坛》1985年08期),指出了傅天琳的诗从果园到大海,从自发到自觉,从单一到丰富,逐步获得广度、深度、精度,进而,提出她的诗具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王良彬的《从浅唱低吟到泛着阵痛的独语》(西南大学,2007)论文着重对傅天琳后期的诗歌进行了整体探讨;李薇的《傅天琳诗歌的美学精神》(西南大学,2012)以诗歌文本为主题,用文本解读的方式阐释诗中蕴含的美学精神或特质,最终得出傅天琳诗歌的美学特质表现在情感美学特质、语言美学特质、修辞美学特质三个方面,最后,作者又详细分析了傅天琳诗歌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渊源;张中宇在《近30年新诗形式流变与诗性流失一一以傅天琳前后期诗歌创作为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一文中,指出傅天琳的早期作品的规范性和后期诗作的自由、随意性,最终并总结出:通过傅天琳的诗歌,大致可以窥探出当代新诗形式的流变轨迹,以及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诗歌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傅天琳每个阶段都有佳作出现, 她的诗歌作品是个丰富的存在,更是个独特的存在。但是,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傅天琳诗歌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对傅天琳诗歌创作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新诗的发展,还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和诗学价值。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10)

设计思路:

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快乐的节日气氛,知道尊敬国旗,在升旗时立正、行注目礼等知识特设计了本活动。活动中通过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和运动员得冠军时的升旗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目标:

1、知道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代表我们的国家,有热爱祖国,尊敬国旗的情感。

2、掌握词:五星红旗、国旗、尊敬。

3、能大胆在同伴中交流,发言,有为国争光的愿望。

准备:

1、国旗及各国国旗的图片。

2、有关升旗的录像。

3、红、黄腊光纸若干,双面胶。

过程:

1、谈话“我是中国人”,激发幼儿的兴趣。

2、出示各国国旗的图片,让幼儿找出我们国家的国旗。

3、观察、认识五星红旗,知道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国旗。

国旗是什么颜色的?(红色)上面有什么?(有五角星)有几颗大五角星?几颗小五角星?

讨论:为什么要有国旗?国旗代表什么?

幼儿相互交流话题一:

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在电视上面,在小学里面……)

话题二:

你有没有看到过升旗?(有,奥运会上运动员得奖牌时就有升旗的;还有小学的哥哥姐姐们早上也要升旗的,他们是敬礼的)是怎么样的?(他们都是看着国旗的,一动也不动的……)

4、观看升旗活动,知道升国旗时要立正,不讲话,向国旗行注目礼。

5、模拟升旗仪式。

6、手工活动:做国旗。

幼儿园小班国庆节活动教案二

一、主题名称:快乐国庆节

二、主题来源

每年的国庆节前后,到处都张灯结彩,洋溢在一片欢乐之中,电视、报纸、广播等等各种媒体会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报道、介绍,给我们的爱国教育带来很多的便利条件,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由此,我们设立了“我爱祖国”这一主题。

三、主题实施时间

三周(2019年9月22日——10月10日)

四、主要教育教学目标

1、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学习升旗。

2、知道祖国地大物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及伟大的建设成就,能参与收集陈列各地特产以及风景名胜,有爱祖国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散文等,复述故事时会使用不同的语气,学习归纳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4、爱护幼儿园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喊叫和奔跑。

5、能叙述自己的游览见闻,介绍自己熟悉的特产、民俗风情等。

6、了解国庆节的来历。

五、主题知识网络

快乐国庆节

我的国家

庆祝国庆节

祖国各地的特产

六、八大智慧活动内容

1、语言智慧

1谈话:我的祖国、祖国各地的特产

2诗歌:我去台湾岛

3诗歌:天安门

4自编儿歌:我的祖国

5幼儿英语  2、自我认识智慧

1庆祝国庆节

2我是中国人

3、人际关系智慧

1参观:民俗文化村

2“国庆”联欢活动  4、逻辑智慧

1)分类记录 2)立体图形分类 3)数的二级分类 4)复习分类概念  5、音乐智慧

奥尔夫音乐教育   6、空间智慧

美工:自制中国地图

建构:长城  7、身体运动智慧

1)我去台湾岛 2)小飞行员 3)小小奥运会 4)到北京去

七、主要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一:学习与祖国有关的儿歌、歌曲等活动中,孩子们学习了诗歌“天安门”、“我去祖国台湾岛”,还学习了歌曲“国旗红红地哩”。通过谈话和分享交流,孩子们对祖国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孩子们在表演他们学习的诗歌“天安门”!

上一篇: 诚信考试演讲稿 下一篇: 电力班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