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2 08:44:55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篇(1)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

第二课时分析二三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边城教案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78-04

1、规划背景

1.1 杭州主城区有机更新的发展趋势

杭州作为生活品质之域,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消费内需近年来不断提升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城市建设上,经历新区开发建设热潮后,旧城的有机更新也逐渐成为发展焦点,城市整体形成了旧城有机更新与新区开发建设并重的发展特点。城市消费业品质需求的增长带来对城市物质空间环境改造的需求,主城区中的老城区成为更新发展的内核,推动城市更新由内向外逐渐拓展。在空间上,主城区、滨湖地区、乃至运河沿岸地区纷纷成为城市发展的内核片区,因此,对于主城老城区而言,城市建设空间的拓展方式已经转化到对城市内部现有功能片区的更新改造上。

1.2 高校整合升级的发展诉求

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后,杭州高校普遍存在招生数量和用地不足的矛盾。在此背景之下,随着杭州区划调整、市区面积扩大,处于西湖文教区的众多院校纷纷从主城搬迁到城市的大学城,以集聚规模化整合强化自身教育资源。现状已经形成小和山大学城、紫金港大学城、下沙大学城、滨江高教区4个大学园区、未来远景将在余杭新建余杭仓前大学园区。

本项目为杭州师范大学的文一路校区,目前杭师大有下沙、文一路、玉皇山、古荡湾四个校区,主校区在下沙校区,其余校区分散在主城区内,主城区内校区用地面积均在十几公顷之间,规模相对偏小。现状校区分散、用地不足,严重制约该校实现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因此,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杭师大计划整体搬迁,在余杭仓前高教园区建设新校区,用于杭师大建设的整合和发展,以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而文一路校区将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新改造为以商务商业功能为主导的地区。

针对高校旧址城市更新的特点,本项目通过对杭州老城区高校与城市更新发展的案例研究,认为由于基地地处城市核心商业区、用地规模偏小(10hm2左右),高校人文氛围易于被外部商业环境所影响;同时,基地独立、封闭的办学模式难以与周边社区互动共享,因此原杭州师范大学校园改造后,在功能上可保留部分原有继续教育等功能,同时综合其他设施,增加强化其服务城市的职能。同时对校园主要的空间和重要的建筑应予以保留,以维持片区整体空间架构,延续地区历史记忆。

1.3 小结

片区高校外迁是地区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在提升和跨越发展城市高等教育的同时,对搬迁后遗留的高校建筑及空间环境应保留历史记忆,延续空间特色,应结合原有教育设施延续文化教育功能,丰富城市综合性文化生活。

2、分析研判

2.1 基地人文历史特征分析

基地位于杭州传统的文教区,该区有以浙江大学为首的十数个高校,整体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其中片区东面的浙江大学、浙江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学校、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等多为省部属高校;片区西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财校、杭州钱塘外语学校、浙江运动学校、浙江科技学院等多为市属高校。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西面的市属高校大多数已经搬迁,高校原址,在高校搬迁后多转变为居住和商业功能。

基周边有信义坊、墅园、省自然博物馆等人文景点,和基地直接联系的则是余杭塘河和基地内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

2.2 规划策略

2.2.1 功能整合策略

在功能布局的整合上,强调片区与周边城市

功能的关系,整合周边城市功能。整体上以南侧黄龙商务中心、文三路电子商业街的商业商务功能为核心,延续发展以教工路、学院路为主的北向商业发展轴;在功能选择通过错位竞争,主要发展服务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商业功能。在此基础上,综合文一路商业发展态势和地周边的居住、教育科研等用地布局特点,将大型商业商务设施沿文一路设置,北部滨临余杭塘河应结合水系特点布置休闲文化功能,基地中间部分则可以结合任务书要求设置居住文化功能。

2.2.2 公共开放空间

公共空间系统强调设置绿色走廊连接城市周边主要公共空间,同时形成连续的滨水空间。在基地北侧布置滨水公园,强调亲水特色,以弥补城市公共活动与余杭塘河水体缺乏直接联系的不足。基地内部保留杭师大园林作为绿化核心,结合原有绿化林荫道,打通南北公共空间的步行走廊。

2.2.3 历史文脉延续

本次设计强调有机更新的旧城区改造方式,以避免城市历史文脉的割断、城市传统风貌的破坏,设计强调充分挖掘本区特征,体现地区历史和相应的风貌。通过文脉肌理的梳理,展现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空间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空间。

2.2.3.1 空间记忆:城市记忆的一个方面在于城市肌理和空间类型的保留,杭州师范大学校园入口空间具有我国传统高校礼仪空间类型的特点,如清华、复旦、浙大都具有这类型的空间特点。本次规划希望通过保留这种空间格局特点,以达到保留高校人文记忆的目的。基地内部保留杭师大园林作为绿化核心,未来作为规划区内部最主要的公共空间核心和记忆延续的载体。

2.2.3.2 路网肌理:杭师大原有的方格网肌理特征,规划应结合利用,通过向东北滨水的延续,局部打通通过性的通道,使其方格状的特色更为突出。

2.2.3.3 建筑改造:新旧建筑的关系在更新改造中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对基地内建筑质量较好,功能转化延续可能性大的建筑,通过结合规划方案的深入探讨,都积极予以保留。

3、设计方案

3.1 规划构思

3.1.1 历史记忆的保留和延续:通过将基地内部保留杭师大园林作为未来园区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核心,并将其结合现代的商业商务功能改造改造为购物娱乐休闲的中央公园。

3.1.2 公共空间的打通与连接:结合保留的原杭师大入口处公共绿化空间,串联中央公园和北侧东西向串联体育休闲和商务居住功能的公共活动轴带,通过立体化转换节点的设置,打通南北公共空间的通廊,实现片区公共生活与周边片区的连续性。

3.1.3 城市基底的融合与转化:通过对基地现状主要空间及道路系统的肌理和特征的提炼和保留,架构在历史空间格局上的新型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实现片区基底与原有及城市周边基底的融合与转化。

3.1.4 方案推演:从现状建筑图底关系,到价值需保留的图底关系分析,最终形成规划方案图底关系。

3.2 功能布局

3.2.1 用地布局

基于周边环境的有效解读和基地内部特质的综合分析,结合规划构思,将基地构筑成以中央公园为核心、沿周边高强度宗和开发的基本结构,以绿色活动骨架为轴带,串联一系列的商业、商务、文化娱乐功能板块。

3.2.1.1 尊重现状自然环境格局特点,保留现状园林并改造成为周边市民服务的中央公园。

3.2.1.2 从基地发展态势以及周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发,综合考虑片区商业机会水平后,将基地西南侧作为大型商业商务综合体进行整体性开发,以尽快集聚大量人气,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3.2.1.3 依托原有杭州师范大学校园部分建筑,改造成为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和SOHO居住功能,形成一个在功能上延续高校文化教育功能的文化娱乐综合板块。

3.2.1.4 利用旧村改造机会,在基地内部滨河地区形成以特色餐饮、酒吧、酒店、剧场等主要内容的休闲活动区域,并预留一定的用地用以旧村拆迁安置居住用地。

具体将基地分为集中商业商务区、文化娱乐商务综合区、休闲商业区、SOHO居住区及安置居住区、保留地块片区6大功能片区。

3.2.2 建筑功能

保留的主体建筑包括:

3.2.2.1 中央公园北侧杭师大原有的体育馆主馆,未来经过适度改造后将作为城市公共的体育运动设施,并通过连廊与周边办公/SOHO居住楼便捷联系,成为综合性建筑组。

3.2.2.2 中央公园西侧的杭师大原美术成教楼,未来经过适度改造后将作为城市的继续教育综合楼和片区的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弥补周边这类设施的不足。

3.2.2.3 学院路东侧新建的杭师大原学生公寓楼,保留作为未来供园区配套的SOHO居住/小型办公建筑,有利于园区自身配套的完善和沟通的便捷。

3.2.2.4 余杭塘河西南侧杭师大原有的教工公寓楼,保留改造后作为未来供园区配套的SOHO居住建筑,有利于维持河道南侧景观历史记忆的延续和原有的功能景观格局。

3.3 空间形态

3.3.1 绿地景观

基地良好的自然景观基质为塑造多层次、富于变化的景观效果提供了可能。方案保留基地原有大量的树木,并以中心公园、步行绿化带和余杭塘河为绿化景观基本构成要素,设计中注重景观视线的营造,以林荫道作为视线引导,在视线交汇处设置绿化空间节点,渗透至基地,看与被看,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基地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将在视线设计中得以共鸣。

3.3.2 人文记忆

本次规划是在杭州师范大学校址上有机更新的开发规划,方案尊重高校现状良好的人文空间,通过对其特质提取和保留,在人文景观设计加以体现。

3.3.2.1 方案从文一路北侧园区步行主人口的景观节点人手,在主入口空间保留原高校礼仪空间类型,作为高校人文记忆的主体和商务城园区主入口的开始部分,寓意记忆与创新同步。

边城教案篇(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torization, learning tim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round the upper and lower the traffic congestion has become a common problem in each city. In this paper, taking Dongguan c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road traffic condi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campus, from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management, school recommendation three given recent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ong-term,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ffic conges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round.

Keywords: Dongguan city; schools; traffic congestion; countermeasure

An Analysis of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Urban Traffic Jam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rrival and Departure Times

—A Case Study of DongGuan City

Shao Liming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 design Survey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60, China)

Abstract: Urban traffic jams caused b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rrival and departure have become a widespread problem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rs. This paper, taking Dongguan c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road traffic condition, given the recent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futur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ffic congestion around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Donggu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raffic conges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城市中小学上下学时段校园周边交通拥堵现象已经成为城市机动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由于东莞机动化出行的高速增长,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而城区中小学校周边道路交通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更加剧了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为保证学校周边交通运行的顺畅,并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本文以东莞市区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作为研究切入口,尝试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缓解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以保证学校周边交通运行的顺畅,减少城市交通拥堵点。

1 现状校园周边道路交通问题分析

1.1 周边路网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一方面,东莞市区中小学校以老城区最为密集(见图1),学校周边路网承担服务功能较多,由于老城区城市交通规划存在的先天性不足,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部分道路通行能力接近饱和,致使校园周边路网交通压力过大(如东莞中学、莞城中心小学等)。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学校由于区域道路系统不完善,缺乏代替道路,导致交通流集中、拥堵(如万江中学、阳光第一小学等)。

1.2 停车配套设施不足,这是市区各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根据2008年东莞市区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东莞市中小学上下学以步行和校车出行为主,出行比例分别占34.1%和23.4%。但近些年来东莞人居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乘坐私家车上下学的比例明显增加。原有学校内部配建的停车位主要以满足教师停车需求为主,对家长接送停车泊位缺乏考虑,且现行配建停车标准偏低,造成部分学校甚至无法满足教师的停车需求。此外,在学校周边也未建设足够符合标准的公共停车场,规划在如今呈现了强烈的滞后性,在上下学高峰期停车供需矛盾严重,导致车辆乱停、乱放等违章现象突出,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道路的通畅。

1.3 公共交通配套设施不足

由于现状学校周边公交站点分布不均、站台数量不足,公交线路深入度不够、发车频率小等原因,造成高峰期候车和上下车时间较长,难以满足上下学公交出行需求。根据调查,东莞市区中小学上下学采用公交出行比重仅为13.4%,远低于市区平均公交出行比重。

1.4 交通组织管理设施不完善,交通疏导效果不佳

交通组织与交通设施设置不协调,包括停车场出入口设置、单行道设置等(如进出东城职中需逆行);道路细部工程设计不合理,包括交叉口缺乏展宽、掉头车道、标志标牌设置,减速带设计不合理带来交通隐患等;步行与非机动车系统不完善,没有做到“人车分流”,人车混行导致交通运行效率低下。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学校周边路网的整体交通运行。

虽然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学校在高峰时段投放大量警力和人力维持校门周边道路交通秩序,但收效甚微:一方面是中小学上下学高峰与上班、公务商务等出行高峰重叠(如图3),使学校周边原本拥挤的道路出现交通拥堵;另一方面由于规划或用地紧张,中小学校周边很少设置疏散场地,学校出入口一般直通城市干道,这给学生上下学带来安全隐患,也给城市交通带来干扰。

图3 东莞市区居民主要出行目的时段分布图

各学校周边的交通问题基本上是由上述一项或几项原因引起的。当然,深入分析学校周边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交通设施配套的不足与管理的不善造成的,而且也与“择校热、扩校热”等带来的中小学校空间分布不均衡、交通出行方式转变等原因密切相关。因此,在分析各学校交通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综合交通解决方案。

2 近期整治方案

根据前面问题分析基础上,结合周边交通拥堵严重情况,针对各学校所要解决的交通问题特点,将学校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交通改善思路。本文重点选取几个典型学校,从“硬件设施、管理配套、学校建议”三方面给出近期改善方案与建议。

表1 学校分类及交通改善思路

2.1第一类学校:东华中(小)学、光明中学片区

东华中(小)学、光明中学位于南城区,周边区域道路发达,但周边微循环道路缺乏,公套不完善,且临近东莞市区主要的交通黑点,高峰时段学校周边交通问题突出,社会关注度较高。

针对此类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交通问题突出,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学校,近期交通整治主要从硬件设施和管理配套两个层面和公交、停车、道路设施、管理等多个角度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具体整治措施上,硬件设施方面主要包括打通断头道路、适度供给停车设施、完善公套等措施,在配套管理方面则主要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来缓解周边交通压力。

图5 交通现状及近期交通整治方案(光明中学周边)

2.2第二类学校:东莞中学、莞城中心小学片区

东莞中学、莞城中心小学位于老城区,周边现状交通问题复杂:周边道路以双向2车道为主,并单侧或双侧路边停车,道路通行能力不高;周边商业、行政、居住用地密集,路边停车需求旺盛,上下学高峰期可利用路边泊位较少,停车泊位不足;公交线路深入度差,莞城中心小学周边无公交站点;过街设施缺乏(如东正街),学生过街不方便,此外,由于老街区周边主要路口无信号灯控制,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

针对此类主要由设施不完善引起交通问题,且设施尚有改造可能的学校,近期交通整治主要通过工程手段来缓解学校周边交通问题。在具体的措施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措施:硬件设施方面主要包括完善过街设施、规范信号灯控、优化公套等措施;配套管理方面优化交通组织、加强交通管理等措施;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图6 交通现状及近期交通整治方案(东莞中学周边)

2.3第三类:东城高级中学

东城高级中学位于东城区,周边用地多为新建楼盘为主,公共配套相对完善。但由于学校临近主要干道,学校周边道路缺乏安全标志和车辆减速设施,车速较快,学生过街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周边公套设施服务尚未跟上,也带来学生公交出行的不便。

对于此类周边设施相对完善且已无改造余地的学校,近期交通整治则主要通过交通管理和细部微观设计等手段,挖潜现有设施潜力,缓解学校周边交通压力。具体措施上,一方面是重点完善学校周边主要道路的标志、标线,并加强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的监控管理,提高周边道路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提出对学校的要求建议,如实行不同年级错峰上、下学,制定家长接送车辆停放和行驶线路宣传手册等。

图7 近期交通整治方案(东城高级中学周边)

3 远期改善对策

造成上下学时段城市交通拥堵,既有深层次的交通政策和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也有城市规划和建设安排问题,还有校园管理和交通组织问题。因此,仅仅依靠近期的交通整治是难以标本兼治的,必须多管旗下,在注重交通技术改善的基础上,从政策制度、规划、管理等多层面多角度提出长远对策,以切切实实的改善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

(1)调整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改革教育分配制度

中小学上下学时段的交通拥堵,即是城市交通政策带来的有效供给不足的反映,也是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表现。因此,一是通过倡导低碳交通政策,引导学生采用慢行与公交(含校巴)出行,减少个体机动车交通量,减轻学校周边交通压力;二是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以消除为追求优质教育而导致的“择校”现象,最终减少因“择校”带来的跨区通勤交通。

(2)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中小学校和规模

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职能,适时开展并定期修编《东莞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统筹市区学校规划建设,合理布局东莞市区中小学校。同时,依据东莞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估要求,对于学校的选址布局和办学规模应考虑交通容量,通过建立交通影响评估制度来控制学校的选址和规模。

(3)多方合作,提高疏导效果

学校周边交通的疏堵,是政府、市民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政府部门重点完善周边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和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市民(尤其是学生和家长)应加强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乱停、乱放、乱穿马路等来减少校园周边的交通压力。当然针对学校也有义务维持学生上、下学的交通秩序,为此,针对学校提出以下建议:分学校、分年级错峰上、下学;尽量开放校内停车场,组织、协调好教师、家长在校内的停车,缓解周边道路交通压力;鼓励同学之间采用“合乘”的方式上、下学;建议学校制定“家长接送学生交通指南”的宣传册;在校门口附近安装监控摄像头,配备保安人员,加强安全管理。通过多方通力协作,切实提高校园周边交通疏导效果。

4 结语

总之,整治城市中小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是一项长期工作,政府应该在深入剖析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基础上,近期整治与远期引导相结合,通过完善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规划,并建立一套科学交通管理体系,使学校周边上下学时段交通基本畅通,为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就学出行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峻岭,李建忠. 武汉市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特征分析及改善建议[J] . 城市交通,2007, 5(5): 87-91.

[2]宁士君,李玉龙. 大城市中小学周边地区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 交通标准化,2012(6):114-116.

[3]孙莹莹,丛银飞,柴干. 县级市中小学周边道路交通特征分析与对策研究. 交通与运输,2010(7):68-71.

[4]祖永昶. 中小学上下学交通拥堵成因分析及建议. 道路交通管理,2011(5):47–48.

边城教案篇(4)

一、从农村根据地到城市解放区:“人民司法”的继承与沿用

(一)“为民”、“便民”的理念传承“人民司法”在城市解放区的实践没有成功的城市经验可以借鉴,虽然农村根据地司法经验并不能完全适应城市政权的发展需要,但早期的城市政权仍然照搬和沿用了边区农村“为民”、“便民”的人民司法理念,同时,为了城市解放区司法建设的迅速建立,中共调配了边区法院司法工作人员到各个城市指导司法建设工作,也为城市解放区对农村根据地“人民司法”理念的沿用提供了可能。如曾在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担任过推事(法官)、庭长的王怀安就奉调东北,1947年2月出任哈尔滨特别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后任院长。在陕甘宁边区积累了丰富的司法经验的王怀安将“人民司法”的经验总结为“为民”、“便民”,他秉承了延安精神和司法为民的理念,给刚刚解放的哈尔滨带来了新思想,开始了在城市政权下人民司法的开拓之路。除了司法人员秉承“为民”、“便民”的司法理念,城市解放区法律文件和工作方针的制定也体现了“人民司法”理念的传承。如1946中共哈尔滨市委制定了《关于哈尔滨市的工作方针》,提出在群众路线和人民司法的指导下,“发动群众起来”,建立城市司法机构,制定城市司法制度,“建立法制秩序”[2]。哈尔滨解放区政府提倡“将群众工作放在首要的工作位置”,发动群众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在《关于哈市工作方针的发展过程和几个问题的争论》(1946年)中记载,对于司法工作人员的改造问题解放区注意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干部在其进行群众工作中应积极帮助改造政府工作(公安局在内)及改造其下级政权的工作人员。”[3]这些工作方针和工作报告传承了“人民司法”的理念,为哈尔滨解放区的司法建设定下了群众路线、为民、便民的基调,对其后的城市人民司法建设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二)“不拘于形式”的程序延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城市各个解放区逐步确立了以“人民司法”理念为核心,以“便民”、“不拘于形式”为主导建立诉讼程序和司法制度的司法体系。另外,城市解放区传承了边区农村的“马锡五审判方式”,采取“群众公审”、“人民陪审”、“就地审理”的审判方式审理案件,以“谈话式”代替了“纠问式”,以“就地审判”代替了“庭审”,方便了群众的同时,有利于审判公正。如对于哈尔滨解放区勾结敌人压迫工人的张蕴三一案就采取了“群众公审”与“就地审判”结合的方式进行审判,人民法庭组织工人在工厂内参加审判,资本家到庭旁听,不仅惩办了与特务勾结的张蕴三,而且以公审教育了群众,削弱了资本家的嚣张气焰,保护了工人的基本权利。城市解放区通过“不拘于形式”的诉讼制度和具有群众教育意义的“就地审判”、“群众公审”、“人民陪审”的审判方式,使城市市民对新的城市政权司法制度的态度从开始的“怀疑”到积极“参与”,反映到审判案件的数字上由少逐渐增多,以哈尔滨地方法院审结的民事案件为例,四年间民事案件由213件增加到3057件[4],这都充分说明了城市司法工作从审判案件的实践中积累了人民司法的城市经验,人民司法在城市解放区的沿用正逐渐深入民心。

(三)“经验主义”与城乡差异城市人民司法建设基本上沿用和借鉴了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以及复杂的经济状况,与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环境差异明显,因此,在沿用和实践中又产生了诸多不适。从审判案件类型来看,陕甘宁边区以刑事案件为主,民事案件发生数量少且类型较为单一,案情亦相对简单,多属婚姻、继承、土地等纠纷[5]。而城市解放区则案件类型复杂。以哈尔滨解放区1948年l月至1949年10月民事案件为例,其中“外人关系”案件占13%,交付工资占1%,这些案件是边区案件类型中没有的,更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城市的管理上,自觉不自觉地搬用农村的经验,混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损害了工商业的发展”[6],“初期为‘便民’‘不拘形式’,致审判秩序不良”[7]等等,“教条主义”的沿用和照搬边区司法制度不能适应当时城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必须以“人民司法”理念为指导,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将人民司法在实践中发展。从司法传统来看,边区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受人情社会基础影响较深,法律意识淡薄。而城市多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个人权利观念强”[8]。如1948年哈尔滨市政府的《健全组织领导中的一些问题(草案)》中记载,“城市人民反映问题很快,要求解决问题亦很快。”[9]边区的人民司法制度为了便民,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深入群众解决问题,而在城市这种就地解决、就地审判的方式却不能为法律观念较强的人群所接受。由于司法传统和法治理念的不同,人民司法在城市政权的实践面临着创新和挑战。城市解放区充分吸收了边区司法建设经验,在司法审判中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民司法”特色,这既是解放区政府为适应战争环境、稳固政权的一种决策,又是解放区政府出于传统延续的惯性思维。可是,城市的经济、文化环境毕竟不同于边区,初期忽视“城市”特色而为之的人民司法建设模式的尝试,在一些案件中存在困境,如对外侨案件的审理,对劳资纠纷案件的审理等。为更好地贯彻“人民司法”的“为民”、“便民”原则,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城市解放区开始探索适应城市发展的人民司法实践。

二、城市实践的拓展:“人民司法”理念的新突破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城市人民司法建设,解决“人民司法”在城市实践中不适应的局面,各城市解放区根据城市特点、经济状况以及“人民司法”在城市施行以来的宝贵经验纷纷颁布了法律法规。如1948年10月24日哈尔滨地方法院颁布了《哈尔滨特别市民事刑事诉讼暂行条例》,该条例是哈尔滨解放区人民司法城市发展实践的重要标志和转折,它结合司法工作具体情况,将适合边区的人民司法制度做了符合城市特点的调整,确定了诉讼程序,规范了司法用语,结束了哈尔滨解放区依照习惯和政策审判的历史。城市解放区颁布的这些诉讼法规对之前沿用的人民司法从制度层面融入了城市特点,有了更新的诠释,也使人民司法的城市实践进入了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强调以法规形式规范司法用语城市解放区由于地理、政治、经济的特殊性,和法制传统浓厚、处理案件类型复杂等原因,对边区人民司法制度作了大胆的扬弃。如1948年《哈尔滨特别市民事刑事诉讼暂行条例》确定了“审判民主”的审判工作原则,规定了一系列为民、便民的民主司法制度。即所有案件诉讼为了方便市民可以“口头告诉”(第8条),规定了审判方式为公开审判,还确定了调解程序,即调解要求双方自愿、不违反政策规定,同时调解非诉讼的必经程序(第5条),一旦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10]。城市解放区颁布的规定人民司法制度的法律法规除了明确了便民的审判程序外,还注意用法规形式规范了司法用语。人民司法的大众化和规范化,一直是当时立法者争论的焦点,但是农村根据地时期却一直未能将二者相结合,用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在实践中城市解放区浓厚的法制传统对人民司法制度提出了规范化要求,因此,以法规形式规范司法用语是“人民司法”规范化、专业化的重要尝试。如哈尔滨解放区首次以法规形式规范了通俗化的司法用语,如用“暂时执行”、“暂时扣押”、“暂时处分”代替了原来法律中的“假执行”、“假扣押、“假处分”[10]。其后的城市解放区在各自颁布的法律法规中予以采纳,这种通过立法创设通俗性法律语词的做法“尽可能暂避用法律上专门术语,以求通俗”,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法律专门用语给市民带来的诉讼烦恼,方便市民参与诉讼,拉近与民众的距离,有利于纠纷的解决和争取多数民众的拥护,还使司法用语得到统一,规范了审判程序。

边城教案篇(5)

中图分类号:Y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Ningbo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 & D center is a contains that a variety of functional moder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latform, rich peripheral interface base city project. Therefore,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n the one hand, the relatively closed external interface integrated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n surrounding buildings of the case, to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with rich smart interior space for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life.

Key words: cohesive type space composition; city interface layer by layer from Taiwan;

1 项目概况

宁波市教育科技研发中心项目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教园区,是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研发平台。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919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59000平方米。

教育产业研发中心拥有丰富的功能和产业形态,包括研究及再教育、教育外包、科技产业研发等。多样的功能要求建筑拥有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形态,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

2 区位及现状分析

本案基地位于宁波市鄞州南高教园区内,东临鄞州大学园区图书馆,南邻某高层居住小区,西邻鄞州南部商务区,北临鄞州区科信息园。周边地块功能各异,建筑形态多样,拥有体育馆、图书馆、高层办公楼等多个地标性建筑。周边建筑的多样化功能形成了不同的界面,如商业界面、住宅界面、文化界面、体育界面、科技产业界面等。

3 设计导则

在充分研究业主需求和周边环境条件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既然周边建筑形式各异,难求统一,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自成一体的内聚式空间组合形式。本着这样的空间原则,本案创造出的建筑形态从外部看是以相同的外立面元素形成统一的城市界面,这样完整统一且相对封闭的外部界面能有效减少周边建筑对本地块的影响;从内部看以逐层退台及外墙元素的变化形成丰富的庭院空间,为教学、科研、生活等多样功能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4 建筑形态的确立

建筑形态的确立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建筑的使用功能、使用人群的特质及行为方式、建筑空间给人的感受、周边建筑物的形态。基于教育和科学研究功能方面考虑,建筑应呈现厚重、严谨、细腻的形态;基于研发创作需求方面考虑,建筑又应拥有活泼、灵动、富有激情的面貌。如何在上述功能需求上寻求统一成为我们设计的目标。本案在建筑形态方面,一方面以石材质感作为面向城市的主要表情,辅之以精致的细节处理,厚重而又细腻;另一方面用逐层退台的露台来丰富内部庭院空间,轻灵、活泼、且富于变化。整个建筑形态寓意着严谨的学术精神与活跃的创造思维的有机结合。

5 建筑功能配置

根据业主需求,本案配置的基本功能包括教学、办公、研发及生活四大部分。基于生活配套的层面,我们充分考虑了人群的行为模式,在教学与生活、工作与生活的转化过程中设置了大量的休闲及活动空间,力求避免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为使用人群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停留及思考的空间,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

6 立面设计

本项目在立面风格的处理上分别从单个立面的平面维度和四个立面的空间维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单个立面通过实墙与玻璃幕墙的虚实对比,体现出明确的图底关系,从而确立了平面维度的基本设计原则;东西南北四个立面在采用相同的处理手法的同时创造出连续的立面形态,强调了整栋建筑的整体性及延续性,以回应风格各异的周边环境。

7 交通组织

本案车行入口设置在地块的东侧及北侧,在南侧及西侧设置人行入口。车行道路设置在外环,并设置两个方便出入的地下车库入口,使汽车进入地块后马上就能驶入地下车库,尽量减少机动车干扰,内部庭院则为纯粹的步行空间,形成明确的人车分流系统。

8 景观设计

本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突破传统的景观设计手法,采用平面与空间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出立体的景观系统。在总平面设计中,以中心庭院为主的核心景观通过建筑底层的架空及部分边界的开敞,与周边地块相呼应;在单体设计中,二层设置集中的屋顶花园,上部建筑设置丰富的逐层退台的露台空间,与中心庭院相结合,形成立体的景观体系。

边城教案篇(6)

1.1.1天泰南口路方案(方案一)线路从北站引出,下穿新开河和志成道立交桥后转至南口向西敷设,下穿北运河、子牙河后,进入北竹林地块,下穿西站站场后,进入西站。该段线路长4.793km,共设7座车站。

1.1.2八马路方案(方案二)线路从北站引出,至新开河南岸折向八马路,下穿仁恒地块至子牙河,双线分开绕行石舫后下穿子牙河,随后沿北营门西马路进入西站。该段线路长4.441km,共设5座车站。

1.1.3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各方案优缺点分析见表1。综合分析:1)城市用地规划。南口路天泰路方案(方案一)所经过的地块已经进行了新规划,土地开发利用约69.36hm2,而八马路方案(方案二)土地开发利用约31.76hm2。方案一将使这些地块交通可达性提高,增加了地区的吸引力,从而带动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而合理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发展空间和功能水平。综上分析方案一不但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使城市向合理结构发展。而方案二位于新开河河边,既对河北岸客流吸引不利,又处于河南岸地块边缘地带,对土地的开发刺激作用较弱。2)客流吸引。方案一为双边客流,方案二为单边客流,从车站功能角度分析方案一较好。3)疏解交通。从北竹林地块、天泰路地块地理位置分析,北侧均有河流阻断,南侧有老津浦线和京沪高速联络线,相应这几块土地开发受到地面交通影响较大,与外面沟通极为不便利,6号线的引入恰恰解决了北竹林地块等的交通问题,进一步促进网络式城市的发展,又能有效制衡小汽车交通的膨胀对这些地块的交通压力。故推荐采用南口路至天泰路方案(方案一)。

1.2梅江道站至潭江道站段线路比选由于梅江道站至潭江道站线位随文化中心线网调整,需要由5号堤路向西南敷设至友谊南路。线路在此地段研究了三个路线方案(见图2)。

1.2.1下穿老干部活动中心方案(方案一)线路自梅江道站引出后,沿五号堤路路中敷设,随后采用S弯先后下穿天津佳能公司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绕过津典时代后沿着友谊南路西侧敷设,下穿卫津河桥后到达潭江道站。

1.2.2下穿节能中心方案(方案二)线路自梅江道站引出后,沿五号堤路路中敷设,随后采用S弯下穿天津佳能公司,下穿津典时代和体适堡运动俱乐部后沿着友谊南路东侧敷设,过珠江道站后线路双线分开绕行卫津河桥,随后双线合并到达潭江道站。

1.2.3穿住宅集团地块方案(方案三)线路自梅江道站引出后,沿五号堤路路中敷设至白云山路。线路采用S弯下穿住宅集团的两处地块后,线路转向友谊南路路侧,在桥东侧下穿卫津河桥后,到达潭江道站。

1.2.4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各方案优缺点分析见表2。综上所述,从工程实施难度,拆迁难度等方面考虑,故推荐采用下穿老干部活动中心方案(方案一)。

2线路敷设方式研究

2.1起点至外环线调整线段由于位于外环线调整线以外,建筑物稀少,空间开阔,根据设计原则采用高架形式,平面位置选择一般顺城市道路平行设置,受规划津大路(规划宽40m)及段址影响,该段线路采用路南侧高架敷设方式。

2.2中心城区段外环线以内线路为避免对城市景观和沿线环境影响,线路均按地下线敷设,车站覆土厚度按2m~3m设计,区间最小覆土厚度一般不小于1倍盾径,有高程控制地段,区间线路埋深应按沿线的现状和规划控制点标高,并结合隧道施工方法确定。如受管线控制结构埋深过深,应研究改移管线的方案,并做方案比选后确定埋深。但对于重要的、拆改困难的雨污管道,在结构埋深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应尽量考虑躲避处理,以避免拆改管线带来的扰民、破路、阻碍交通、损害管网使用功能等不利影响。因此,6号线线路在外环线以内采用地下敷设形式。

2.3南段外环线以外段1)南端外环至蓟汕高速公路段。根据规划,外环线以外微山路延长线道路红线宽度30m;该段路两侧已建大片住宅小区和高档别墅区。结合道路宽度,两侧建筑条件,该段线路采用地下线形式。2)蓟汕高速公路至津岐路段。该段道路红线规划宽度为35m,过幸福河后道路宽度为40m,教育园区道路两侧为规划河道;该段区域规划为海河教育园区,为文化、科研、体育中心,周边环境要求高。由于海河教育园区一期实施已完成,二期正在实施规划。南大、天大南端只有该条道路与外界沟通,两所高校南门均规划在该道路旁。基于以上原由,同时结合规划部门意见,该段线路采用地下线敷设方式。

边城教案篇(7)

1、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要求。

为切实加强城管队伍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工作水平,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继续保持城管监察大队“十佳”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荣誉称号,办公室党组决定,在今年3月至5月集中开展以“强队伍素质、创满意城管”为主题,以“创新实干、公正文明、清廉高效”行业形象为目标的主题教育活动,并与县里组织开展的“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制订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要求。

2、扎扎实实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在集中教育、查找问题阶段,请县委宣传部施永耿副部长给大家进行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请县府法制科科长徐连菊进行执法程序培训,请县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徐伟忠法官进行行政执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的讲座,请县纪委副书记沈朝华进行党风廉政和效能行风建设的专题教育,我办副主任张智祥对大家进行了城管执法警示案例教育,同时组织开展“我为城管献青春”演讲比赛,召开经商户、小摊贩座谈会和行风监督员、老干部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建议意见,组织监察大队、环卫所中层以上干部前往松阳、磐安学习“数字城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先进经验,并根据主题教育活动的要求,对学习教育内容进行集中考试,召开民主生活会,查问题、找差距。

通过各项教育活动,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工作态度进一步转变,工作能力、执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3、心系汶川,踊跃捐款,奉献爱心。

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强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5月14日办公室党组发出倡议,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积极捐款,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踊跃捐款,没有一个落下,共捐款28360元,第二次缴纳特殊党费,共计18950元,两次共捐款47310元,特别是环卫所的退休职工刘二平,一次就捐了1万元,还有我们的协管员,每人都捐300元或200元。

二、加强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力度,努力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

1、加强日常管理,努力提高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工作质量。

为了切实加强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质量,今年城管监察大队实施徒步巡查制、路段责任制,每天队员徒步巡查街面容貌卫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做好巡查日记,改变了过去坐车“观花”式的管理。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的管理面、管理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环卫所对城区各责任路段进行明确分工,落实专人负责,重点是抓好第一遍的普扫质量,延长主街道的清扫保洁时间(从清晨3:00时到晚上10:00时实行不间断保洁管理),努力达到“四天五净”的工作标准。

2、组织开展了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的市容整治。

组织全体队员在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开展了三次集中整治行动,对重点部位、重点路段和重要时段强化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增大执法投入。整体市容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比如五圣堂弄、壶山下街、东升路、解放街等重点路段的市容管理得到有力的加强,俞源街等路段流动摊点得到有效疏导。

3、加强学校周边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管理。

按照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文件精神,城管监察大队在5-6月份,连续开展了三次集中行动,共出动城管队员120多人次,对城区主要街道、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周边存在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根据流动摊贩善玩“老鼠避猫”的特点,5月14日晚上9时30分至12时,城管队员分五组赴五圣堂弄、俞源街、香溢宾馆门口、解放街与东升路交叉口、东升路至温泉路口、大桥南路至熟溪桥头等地段及学校周围进行突击整治,当场批评教育30多人次,处罚17人次。5月22日下午4时到6时,城管队员又分二组赴壶山小学、壶山幼儿园、实验中学、武阳中学、*一中、实验小学、武阳幼儿园、熟溪小学、*三中、*县职校周边进行整治,当场批评教育20多人次,处罚15人次。6月6日早上6时30分,城管监察队员再分三组赴有关学校周边进行集中整治流动摊贩,确保“两考一节”期间食品安全,仅一个多小时,检查学校周边流动食品摊贩31家,处罚17人次。通过整治,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周边食品卫生安全状况,消除了学校周边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净化了学校周边食品卫生安全环境。

4、加强户外广告规范安全管理。

为了加强户外广告安全工作,根据《*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县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做好日常巡查,同时建立“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落实、接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县城管监察大队与户外广告设置单位、广告公司签订户外广告安全责任书,目前共签订214份安全责任书。

5、推行堵疏结合,促进长效管理。

为了使城市管理工作逐步规范,逐步达到长效管理目标。采取疏堵结合,做到堵则严,疏有序。城管监察大队对今年城区30个冷饮摊位、7个排档摊位进行了公开投标,共有100多人报名参加竞标。同时根据时令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在不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的前提下,在城区设立了10余个农产品自产自销点。根据管理要求,撤消了县第一人民医院对面麦饼摊、新兴路停车场、保养场对面三个水果摊。

三、认真做好文明单位复查验收工作,夯实文明创建细胞工程。

1、认真开展文明单位(村)复查工作。

为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城管委办公室(文明办)认真开展了对93个市级文明单位(村、镇)、文明社区的自查验收,对复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书面反馈,限期整改,有效促进了文明单位的建设。

2、举办省、市级文明单位(村)创建工作培训会。

为促进文明单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一步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工作,5月30日,在县国税局三楼会议室召开由省市级文明单位(村)领导,各乡镇、街道宣传委员等127人参加的“省市级文明单位(村)创建工作培训会”。会上金华市委宣传部副部级调研员、文明教育处处长刘土祥作了《深化文明单位创建、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省级文明单位县国税局、市级文明单位王宅中心卫生院、市级文明村泉溪镇官田村等文明单位(村)领导作了典型发言。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方宪文就下步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

3、组织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题调研。

根据《中共*县委关于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精神”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以及《全县领导干部蹲点调研方案》的要求,4月下旬,组织人员先后前往白洋街道后陈村,壶山街道三角店村、三板桥村,柳城畲族镇县前村、祝村,俞源乡下杨一村、下杨二村,泉溪镇官田村等地开展为期4天的蹲点调研。本次调研按照县委“下访民情,关注民生,找准问题,深化‘两创’”的主题,立足县文明办职能特点,深入走访座谈,调查现状,重点调研了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村两委、村民代表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4、印发了精神文明创建和爱国卫生工作考核办法。

为扎实推进我县精神文明创建和爱国卫生工作,以及新农村建设,特印发了《20*年度*县部门单位精神文明创建和爱国卫生工作考核办法》和《20*年度*县乡镇、街道精神文明创建和爱国卫生工作考核办法》。

四、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到位。

1、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对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行政许可等工作作了进一步规范,印发了《*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行政许可等工作制度的通知》,对城管委办公室行政许可、城管执法案件名称、案卷评判标准等作了明确的规范要求。为了切实提高城管队员的办案质量,办公室还定期召开宗卷评判分析会,逐步提高队员的办案水平。同时,对各项工作制度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制订了《办公室固定资产运作管理制度》,《办公室雇用人员劳动关系实施意见》、《办公室信息宣传工作奖励办法》等,进一步完善了《办公室例会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环卫所也对《一线清扫保洁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同时制订了《县环卫所20*年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2、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到位。

为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各项工作取得真正的实效,我们成立了以张智祥为组长的督查小组,采取领导带访、明察暗访、投诉跟访等形式加强督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认真督促整改。以来,多次对市容市貌管理、徒步巡查、公车使用、上班签到、巡查日记、案卷制作以及城市“牛皮癣”清除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了认真督查,共印发“督查通报”9期,为各项工作取得有效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边城教案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执法服务年”的工作要求,全面开展校园共建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参与和维护市容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城市管理为广大师生服务,广大师生理解、支持城市管理的良好局面,共同打造安静、和谐、规范、有序的校园周边环境。

二、共建内容

(一)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进校园。开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进学校活动”,执法人员深入学校宣传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营造共同维护校园周边环境的浓厚氛围。组织“行政执法小卫士宣讲团”,发挥学生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作用,并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城市环境。

(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市行政执法局要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彻底解决校园周边存在的市容环境问题。各行政执法勤务区要与学校建立联动机制,明确共建责任人。学校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及时通报校园周边情况,各行政执法勤务区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

(三)共同关心学生成长。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行政执法局要选派政治思想、业务水平过硬的执法工作者到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并通过开展球类、棋类、演讲、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11日至3月15日)。各区行政执法分局、教育局按照该方案要求,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制定详细的共建实施细则。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16至11月30)。各行政执法勤务区、学校按照共建方案和实施细则全面开展共建活动,签订共建协议,建立共建联系卡和共建台帐。

(三)考核验收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市行政执法局、教育局将组成联合考核验收组,对各区行政执法分局、教育局共建活动情况进行考核验收,进行系统总结,并将考核验收结果纳入各区执法分局、教育局的年度考核中。

四、相关要求

边城教案篇(9)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the "Urban Engineering System Planning"

ZHAO Yufeng, REN Yaping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Architecture,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dingshan, He'nan 467044)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ngineering System Planning",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was explored,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was made try from three aspects-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eaching evaluation.

Key wordsurban engineering system planning; innovativ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之一,以各类城市市政工程设施或构筑物的规划为研究对象,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掌握市政工程系统规划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市政工程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城市规划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巩固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也比较抽象抽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理解以及教师讲授课程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方案评析与课堂针对性讨论的问题上更是难以把握。学生普遍反应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无法激发,内容掌握不了,实践过程难度较大。对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创新探讨,使《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体系与过程日趋完善。

1 教学体系创新

1.1 理论教学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图书馆等学校硬件设施,结合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主干课程的要求及其指导性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等进行全面研究和探讨,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正确把握“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在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以下两点:①根据专业特色、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地拟定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而不拘泥于教材及教学大纲。②将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与专业的其他课程设置紧密结合,把这门课与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于连贯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2)教材选择。选用建设部推荐优秀教材《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根据学生毕业后工作情况的反馈,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选用不同形式的辅助教学素材,建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学素材,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电子资源,以网络课程为后续教育和自学的网络资源,构建高质量、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1.2 实践教学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可实施性强的实践教学计划,辅助完成教学要求。旨在加强学生实际进行方案设计的能力,更好地适应设计院的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用学生身边或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规划案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

采用理论讲授、实例评析、现场参观、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练促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教学方法

(1)讲练结合。讲――应注重“精讲”,即集中精力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重点讲授,并着力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学――用――学”的逐步循环深入的学练过程,加强课程学习引导,培养学生自学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的介入。城市工程规划的理论较为抽象,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教师教与学生学都比较困难。因此,紧扣教学环节,选取具有说服力,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的案例,自然地引起学生认识问题、分析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分析身边的城市工程案例,从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到方案构思的形成,进而到方案实施中的可行性以及建设完成后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把抽象的理论与原则进行分解与渗透,引导学生体会方案形成的过程,加深对理论内涵以及应用方法的理解。

(3)结合现场参观,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带领学生深入到城市,现场教学,由理论和图纸到真实的现场案例,迅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为学生评价自己的方案创造了条件。

2.2 教学手段

针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枯燥、抽象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演示教程、交互式教学等)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料,并与当前的社会时尚话题(如垃圾危机、低碳城市、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等)相结合,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便于学生学习以及师生交流,还可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设计任务、多媒体课件、应各种电子参考资料等上网运行,逐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3 教学评价创新

在分析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分级评价标准,注重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利用督导组开展督导性听课评价、教考分离和学生参与的教学评价等评价方法,旨在探讨科学量化教学评价指标,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学。

3.1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指的是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3.2 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的教育理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进行分析,并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4 结语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较抽象,传统的“教师讲解灌输,学生呆读死记” 的模式让老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无趣,知识掌握度不高。通过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的创新,变革了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熟知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提高师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边城教案篇(10)

广州大学城周边地区的治安现场日益令人堪忧,从刑事、治安案件的数量、文化建设、食品卫生问题等方面可以反映出来。

(一)刑事、治安案件发案上升

随着大学城建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学城及周边地区的刑事、治安案件呈上升趋势。这些案件主要是盗窃、诈骗、抢劫等侵财犯罪及、故意伤害等人身犯罪。其中,盗窃仍是表现最为突出的案件,比例超过全部刑事案件的70%。高校周边针对学生伺机作案的违法犯罪时有发生,例如很多学生都有被偷车、被偷手机的经历。智能犯罪如诈骗案件亦呈上升趋势。

在传统的犯罪势头保持增长的情况下,随着当下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化,广州大学城及周边的新型犯罪亦有所增加,例如偷窥偷拍及假证件现象。现在手机都有摄像的功能,带来了不少方便和乐趣,但也为偷拍等不法行为创造了条件。

(二)文化建设、人身安全和食品卫生问题堪忧

在大学城周边,还有四个保留村,北亭是最大的一个,分布着大大小小由居民楼装修而成的家庭旅馆,条件简陋,违章装修,缺乏应有的消防设施和卫生条件,专门招引学生情侣在外留宿,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道德观念埋下了诸多隐患。高校周边的发廊、足浴坊,休闲吧、酒吧、舞厅等亦随处可见,有的无证经营,有的甚至提供违规服务。此类场所内部人员复杂,外来务工人员与高校学生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斗殴现象。在保留村的个别书摊甚至贩卖黄色音像制品和杂志书刊。

二、影响大学城及周边地区治安稳定形势的主要原因

影响大学城及周边地区治安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社会管理、学校管理及学生本身方面等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畅通

管理体制不畅通是造成高校周边环境诸多问题主要原因。从管理的主体来的,尽管有大学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保卫处,大学城也设置了管理治安的综合部门及执法部门,但高校内外实际上不能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保卫处只能管校园内发生的事,相关综合部门则管理校外发生的事,两家相互联系沟通较少,不能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每个学校都有一套传统的管理方法,各自看好自己的校门,查询陌生人员、车辆。学校保安多数安排在校内宿舍楼、教学楼附近,随着与人员密集地点距离的增大,保安巡逻力度不断减少,因此学校之间的交接地带或者中心湖等公共地带就成为了大学城高校管理的盲点,存在着极大的治安问题。而对于相关部门来说,想做好案发前的犯罪预防工作或者是案发后的现场勘查、取证工作,要是得不到校内保卫处的支持,工作寸步难行。

从存在的问题来看,大多数是综合性问题,如网吧违规经营,涉及违章搭建、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卫生等,这些问题涉及的执法主体不同,缺乏统一的协调联合执法。广州大学城面积广阔,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缺乏科学的管理,一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则容易造成浪费。而其所在乡、镇街道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还涉嫌由于与自身利益有关而自我放任,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使高校周边成为管理盲区。

(二)广州大学城本身的环境设计与相应安全配套设施不适应

广州大学城环境优美,绿荫葱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就读及居住环境。但是,周边治安硬软件配置仍有不足,现有治安硬软件设施配置还不能与快速变化的环境相适应。高校与高校之间有很多小树林、小马路,也有许多正在兴建的建筑物,但是夜间行人稀少,四周照明设施不到位,有些地方路灯之间间距较大,造成夜间较暗。例如紧邻珠江的外环路,绿岛上虽然安装有路灯,但入夜后就成为摆设;外环的公路上虽然有路灯,但灯光不足以投射到宽阔的珠江岸边绿化带,这一带是黑乎乎一片,给不法分子制造温床。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的保护,渴望独立自主,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有的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极容易上当受骗,多数涉嫌诈骗的犯罪分子就采取推销商品、推荐商务业务或勤工俭学等手段,骗取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信任,再实施诈骗。大学城内侵财性犯罪增长较快,“内盗”现象普遍,就是因为大学生防范意识差,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随手放在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地方,容易被人顺手牵羊。此外,有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或者明明知道是违法却心存侥幸,不惜铤而走险,误入歧途。

三、加强大学城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建议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根据大学城及周边地区具体情况,我们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综治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

上一篇: 扶贫主题党日活动总结 下一篇: 德育副主任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