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感人事迹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2 13:22:07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篇(1)

在5月12日之前,正是我们伟大、无私的母亲的节日!我用自己的零花钱送给了母亲一朵爱的鲜花!但是就在母亲节的后一天。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包括北1京在内的近半个中国都有震感。此次四川地震给当地民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城镇村庄,人们的家园顷刻间倒塌,而正在工作的青年人,正在午休的老年人,正在为未来奋斗的学生被倾斜的钢筋、砖瓦等灰色灾难所覆盖。截至17日14时2,汶川地震已造成28881人死亡,伤病198347人,倒塌房屋312.8万间,损坏房屋1560.9万间。此刻,有多少人相对他们的母亲送上最真诚的祝福!但是,他们没机会了,他们的父母没了自己,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几个星期后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在汶川工作的湘籍老师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他的学生。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学识渊博的他,本来可以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想到了做老师所必须做的事。在那一瞬间,他眼前可能浮现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可能有些迟疑和犹豫。但是对自己学生的爱让他毫无选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自己的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家庭的悲痛和惋惜、四个家庭的团聚和幸福以及无数的感动。他无私的爱就像种子一样开始发芽!此时此刻,我眼前浮出一幕幕老师保护我们时的场景。他感染他在湖南衡阳的老乡、他大学时期的同学,也感染了无数的教师和中国人。

灾难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伤痛。他给所有的老师上了一堂课,给所有的老师上了一堂教育课。作为政治老师的谭千秋用自己的生命给学生上了最后也是最完美的一场思想政治课,也给我们上了一节最有意义的品德课。当那些被他救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将会比别人更加懂得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无私,什么是责任。

当我看完这段文字后,我的眼睛湿润了,那是我的泪水,是我被谭千秋老师那种伟大的行为所感动之后留下的泪水。是被教过我所有伟大,无私老师感动的泪水!伟大的人类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无私,什么是爱! 当成千上万间房屋倒下去的时候,是他们用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世界,是他们将生的机会留给了祖国的花朵。

13亿中国人都在默默的关心我们!“你一定要坚强,一定要挺住”时时在我耳边回荡!我们要坚强的走下去,为所有的老师,送上我们最真挚的祝福!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篇(2)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汶川县公安局副局长刘东正走出办公大楼,他本能地抱住路边一棵小树,使自己不要摔倒。同时,他发现大街上有位5岁左右的小女孩呆立在街中央哭喊。

此时,街道两边建筑物的砖块因剧烈摇晃不断掉落下来,眼看这名小女孩就要被砸中。刘东冲上去,将这名小孩揽在怀里,共同抱住那棵小树。

2分钟后,大地暂时停止了摇晃,铺天盖地的灰尘从四面八方袭来,叫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10多秒钟后,才逐渐看清眼前的一切,刘东迅速把小女孩交给她的亲人,立即在县公安局前组织在场的民警展开救援。

与县公安局比邻的桑坪中学此时传出阵阵哭喊声,刘东马上意识到县城的2所中学、2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中专、1所大专院校师生的安全。他立即对身边聚集的10多名民警进行简单分工,在频繁发生的余震中以最快速度分别赶赴这几个学校,开展救援工作,同时,他自己迅速地赶到学生最为密集的威州中学。

通过1个多小时的冒死营救,刘东带领民警共救出遇险学生和群众130余人,并成功将1200多名师生和避险群众转移到姜维城避险。

雷震宇:组织学生安全转移

5月12日14时10分左右,正在值班的汶川县威州镇派出所副所长雷震宇接到新桥村一位农民报案:家中被盗现金1000余元。他立即和同事钟成驾车出警,到达现场正准备进行勘查时,地震发生了。

报案者家背面靠山,地震将山体震得大面积滑坡,大量飞石滚落下来,他们立即将报案者及家人转移到了公路中间的安全地带。

地震还在继续,阿坝师专对面的山体不断产生大面积滑坡,顷刻间天黑了下来,伸手不见五指,大量的灰尘扑来,使人不能前行。等天稍亮后,雷震宇发现前面有200多名学生惊慌失措地从已倒塌的学校围墙处跑到公路上,雷震宇和钟成大喊:“有没有学生会的干部,快站出来!”

这时,有几名学生干部站了出来。他就和他们一道组织学生在公路中间蹲下,并叮嘱他们待在原地,不要乱跑。他和钟成安顿好学生后又跑向郭竹铺村,组织逃生的青壮年一起把村民转移到田地较为安全的地方。

张勍:连续奋战在救援一线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县城威州到映秀的道路全部中断,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民警张勍,连忙通过,对讲机呼唤本中队民警:“地震了,请大家疏散群众,迅速到学校。”紧接着,上级指示也通过对讲机传了过来,“立即到学校!”张勍和战友们迅速跑到威州中学,此时这里哭声一片,幸好当时学校正在操场开全校师生大会,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张勍见此情况又马上奔向幼儿园,途中遇到了他二姨,二姨对他说:“你外婆在菜市场门口被人撞倒了,快点去救!”与此同时,旁边又有人在喊:“我们的老人被困在屋里了,求求你帮忙营救吧!”

张勍二话没说就同呼救的人一道跑向居民楼,从3楼救出1位70多岁的老人。救出老人后,对面建行营业厅有个营业员在呼救,他又跑进营业前厅。营业室的门口被垮塌的山体堵死了,而前厅窗口则是厚厚的防弹玻璃,被困者无法逃生。张勍见状,便抱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去砸,全然不顾手被石头划破,最终砸开了玻璃窗口,将4名营业员一个个地救了出来。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张勍听有人喊:“建行背后山上房子里还有3个被困老人。”在1名男子的带领下,张勍跑步来到山上的房子门前,由于门打不开,他便和这名男子搭起人梯进入2楼救出了3位老人……

5月14日晚,汶川县公安局决定成立5人突击小分队徒步到重灾区映秀镇,张勍主动请战。5月15日清晨,他和范昌都、明宏卫等5人组成的突击小分队出发了。

威州镇距离映秀镇58公里,按照要求,他们三天之内必须到达映秀镇。为节省时间,他们沿着滑坡最严重的危险河谷地段前进。在行进途中,遇到了许多从重灾区逃生出来,多天没有喝水吃饭的受灾群众,他们将自己所备的饮水和干粮全部送给了受灾群众,而自己则忍着饥饿口渴向重灾区映秀进发。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篇(3)

废墟中升起的高尚灵魂感动了浙江工业大学的每一位师生。5月21日,浙工大信息学院将这些刻骨铭心的感人事迹汇编在一起,制作成“教师与学生”四川地震人民教师高尚师德事迹教育展,放置在学院教师每天都经过的宣传栏。

看了这些伟大的人民教师的事迹,浙工大信息学院副教授梁荣华深有感触:“高校的老师和那些幼儿园、中小学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爱给予学生。在高校,对于如何培养好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并没有很严格的考核标准,这就更加要求老师严于律己,潜心教学,对得起学生这四年。”

浙工大信息学院年轻女教授孟利民看了地震灾区的电视直播,看一次心酸一次,觉得那些为了保护学生而遇难老师非常伟大。她说:“我很想领养一个孤儿,让他到杭州来接受最好的教育,给他最温暖的母爱。当前,除了捐款、祈祷外,我们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像地震中那些伟大的老师一样,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

计算机+自动化0601班的普通同学宋旦看了灾区老师们的事迹,感动得直掉眼泪:“他们在危难时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生,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崇高而伟大的。我相信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好老师,记得有老师说过‘爱护学生要像爱护自己的眼镜、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子女’。通过图片事迹展,一方面是缅怀这些遇难的老师,另一方面更是对我作为学生的激励,要像他们学习,好好努力,争取成为能够让老师骄傲的学生。”

电子信息工程0602张致语说:“如果没有地震,四川的同胞们跟我们一样仍然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这只是如果了,看到他们受到了这么大的灾难,我感到很悲痛,看到伟大的老师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我被震撼了。”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庆章说:

学院很多老师看了汶川大地震学生遇难的悲惨场面,深受震撼。教师们在最危险的时刻,首先考虑保护好学生,有的还付出了生命,这样的场景、事迹,老师们看了都流泪了。

高校的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学科水平,二是提高师德水平,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很多办法和途径,而良好师德师风的铸就方式、方法和途径却一直是高校的难题。现在大地震中那些人民教师不顾一切地保护学生,正是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机会,我们学院把在地震中涉及到教师的感人事迹做成了图文材料的展板,在学院楼进行展出。目的是,希望老师对照反思,真正发自内心实践爱护学生就像爱护自己的眼镜,把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子女。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篇(4)

6月5日上午,我们院全体同学一齐在省人民礼堂听全国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于9点半钟准时开始,整个收看过程无一人喧哗,能听到的只有热烈的掌声和女同志的抽泣声。报告团的37位同志都来自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叙说了师生患难与共的感人事迹,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无私的行动,诠释和升华了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同样,勇敢的学生们团结互助,顽强坚持,用青春热血和老师共同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就是爬,也要爬到汶川;就是死,头也要朝着汶川的方向。”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带领600名武警官兵冲过一道道生死险关,经过31小时生死挺进,终于抵达震中汶川。广东省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跟时间夺生命,跟鬼神做斗争,争分夺秒,全力救人,给灾区人民以生的希望。都江堰市向峨乡党委书记罗鸿亮在报告中说,我们的基层政府、基层党组织在地震中肩负重担,对人民负责,“党员就是种子,撒向哪里,哪里就有希望。”成都市公安消防总队支队长孙国利带领消防官兵迅速出击,全力救人,“不放过每一个角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全体官兵共成功营救出981个生命……七位抗震救灾英模报告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通过英雄模范们朴实无华的叙说,我们感受到抗震救灾军民生死大营救的英勇悲壮,感受到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抗天灾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报告会期间,我们眼含热泪,情难自已,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全面洗礼。 在报告团成员中,有的是武警官兵,有的是公安干警,有的是医护人员,有的是学校师生,有的是干部群众,有的是新闻工作者。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面前,他们临危不惧、自强不息,舍己救人、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精诚团结,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他们不愧为党和人民的骄傲,不愧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 地陷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场无情的灾难压不倒也摧不垮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这场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显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锤炼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事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工作、学习的源源动力,激励我们开拓进取、顽强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篇(5)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灾害无情人有情,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形成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并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群体,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无畏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应该说,在地震灾害中,所有活着的人都是幸运的,而能够走上演讲台的这些英雄们,更是幸运的。他们不但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同志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而且还成为了我们的民族英雄和时代楷模,成为了新时代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

这七位英雄在演讲中,用朴素无华但是饱含深情的语言,为我们演绎和再现了一个个“生死时速”的战斗历程,给每一个场内和场外的听众、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聆听英模报告的过程中,笔者的眼睛一次次地湿润,一次次地被英模们带到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救灾现场……

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在大灾大难面前,英雄的中国人民没有倒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没有屈服。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在灾害面前得到了尽情绽放和升华。面对生死考验,无数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里有我们的军人、公安战士、老师、学生、医务人员、干部、群众、记者......他们都是可敬可亲可爱可歌可泣的中国人!巨震面前让世界看到了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和伟大的党!有压不垮的中国人!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无私奉献的中国人!勇往直前的中国人!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这七位英雄,只是抗震救灾英雄谱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可亲可敬舍己为人的老师和那些可爱而又坚强的同学,有了如此镇定、从容、自信的指挥将才和顽强拼搏、不抛弃、不放弃的救援人员,有了舍小家顾大家的无数的无名英雄,才让我们真切看到了灾难中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彰显了一种无畏而又不屈的民族精神,从而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伟大,一个国家的坚强。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篇(6)

大喜和大悲为何总要如此巧合地纠结在一起:奥运前,我们痛哉汶川;世博前,我们泪望玉树。

2012年4月14日晨,中华大地又一次遭受了突来的震撼,两次最高震级达7.1级的地震将玉树移为废墟,中华民族有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在这场地震中,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悲痛,而是感动。

悲剧总是让人感到伤痛,但是我们却又总是能在悲剧中体会到生命的沉重和大爱的力量。在地震中的那些感人的事迹成为了这个不朽的民族不朽的华章。

地震发生后,整个中国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驰援中,国家启动应急机制,各地群众也自发在行动,救灾物资和人员从祖国四面八方奔向玉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救灾行动和人们惊人的团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众多网民表达了对玉树地震的强烈关注,网友们通过发表博文、帖子和留言等方式为灾区人民祈福,给灾区人民加油,并表达了向灾区人民提供援助的意愿,希望与玉树人民共渡难关。灾难面前,我们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凝聚、更加从容、更加自信,这种精神和力量,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宝贵财富。

一些感人的事迹也在不断浮现:一位年过八旬以捡破烂为生的老人捐出了全部积蓄10万元;一位丈夫忍痛将身怀六甲的妻子交给家人照管奔赴玉树救灾;温总理眼含热泪发出“命令”:一个人也不要放弃!14日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的孤儿院义工“阿福”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却在6.3级的余震中被残余的楼房压倒而遇难。

国际社会也对玉树地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意大利、蒙古、日本等国领导人及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致函、致电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总理或以其他方式,就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慰问。并且一些国家还派出了救援队,提供救援物资。帮助中国度过难关。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篇(7)

9月14日至16日,来自中央媒体、全国兄弟省(市)党刊,以及我省媒体的100余名记者深入北川县、绵竹市、汶川县、都江堰市、彭州市等6个县(市)14个村镇集中采访。

“我要把他们的幸福生活体现在党刊上”

9月14日上午11点,走进整洁的安县社会福利中心,记者们看到:老人们有的在健身、有的在阅览室读书,餐厅、娱乐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

看到眼前的情景,记者们主动上前询问老人们的生活情况,并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老人们的幸福生活。看到80多岁的郑胜霞正在院子花坛旁浇花时,《当代陕西》的社委王穆科端起相机连拍数张。“看到老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安享晚年,我要用相机把他们的幸福生活记录下来,发表在我们的党刊上,让陕西人了解四川的巨大变化。”

安县是由辽宁对口援建,辽宁党刊集团副总编辑李增福看到眼前的变化更是欣喜不已。“看到老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我感到很欣慰,回去后我要将灾后重建中所彰显出来的伟大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党刊上。”

“灾区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震撼”

“请大家向‘5・12’大地震的遇难者默哀一分钟……”

在老北川县城地震遗址上,记者们为遇难者而难过,74支寄托对逝者的无限哀思……

在崛起的新北川,映入记者们眼帘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民房,整洁的街道和优美的环境……

记者们感叹重建创造的奇迹,“没想到,真的没想到重建得这样又快又好。”

在本刊记者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震撼”。《今日新疆》记者谢中解释说,灾区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震撼:第一个震撼是被巨大的地震灾难所震撼,“惨烈的地震废墟给我很大震动,让我心情沉重”;第二个震撼是被重建速度和重建成果所震撼,这样短的时间就在废墟上兴建起这么美的新城镇,速度之快,成果之大,这真是奇迹。

“把恢复重建的事迹告诉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

从东汽新基地到映秀新镇、水磨新镇,从北川新县城到都江堰、彭州……记者们边看、边问、边记,见证了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镜头、笔头记录下了四川灾区人民幸福的生活、灿烂的笑脸。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篇(8)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当母亲看见了从死里逃生的女儿时。三十二年的感情交汇在一起,这时,也是电影的最高潮。母亲当着女儿的面跪了下来。这时,我和爸爸妈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含泪盈眶,泪流满面。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珍爱生命,关心身边的亲人。

。“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记录了一家四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人生最艰难的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回唐山认亲。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当母亲看见了从死里逃生的女儿时。三十二年的感情交汇在一起,这时,也是电影的最高潮。母亲当着女儿的面跪了下来。这时,我和爸爸妈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含泪盈眶,泪流满面。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珍爱生命,关心身边的亲人。

。“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记录了一家四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人生最艰难的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回唐山认亲。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当母亲看见了从死里逃生的女儿时。三十二年的感情交汇在一起,这时,也是电影的最高潮。母亲当着女儿的面跪了下来。这时,我和爸爸妈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含泪盈眶,泪流满面。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珍爱生命,关心身边的亲人。

。“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记录了一家四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人生最艰难的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回唐山认亲。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篇(9)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当母亲看见了从死里逃生的女儿时。三十二年的感情交汇在一起,这时,也是电影的最高潮。母亲当着女儿的面跪了下来。这时,我和爸爸妈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含泪盈眶,泪流满面。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珍爱生命,关心身边的亲人。

。“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记录了一家四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人生最艰难的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回唐山认亲。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当母亲看见了从死里逃生的女儿时。三十二年的感情交汇在一起,这时,也是电影的最高潮。母亲当着女儿的面跪了下来。这时,我和爸爸妈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含泪盈眶,泪流满面。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珍爱生命,关心身边的亲人。

。“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记录了一家四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人生最艰难的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回唐山认亲。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当母亲看见了从死里逃生的女儿时。三十二年的感情交汇在一起,这时,也是电影的最高潮。母亲当着女儿的面跪了下来。这时,我和爸爸妈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含泪盈眶,泪流满面。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珍爱生命,关心身边的亲人。

。“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记录了一家四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人生最艰难的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回唐山认亲。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篇(10)

2、主要事迹

一是视灾情为命令,把奔赴抗震救灾一线作为义不容辞的第一位责任。黄俊林的家乡四川省巴中市,也受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发生三到四级的地震,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其家房屋倒塌。12日晚,当黄俊林从新闻媒体中了解到汶川周围地区灾情更加严重,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的号召,部队也将奔赴受灾一线的消息后,黄俊林向父母提出要放弃休假,随部队参加抗震救灾,父母听了孩子的想法后,既高兴又担忧,母亲含着热泪告诉他:“孩子,汶川地区很危险。”黄俊林坚定的告诉父母:“灾情就是命令。我是一名军人,抢救受灾群众是我的职责。”在得到父母的支持后,他向连队作了汇报,13日就踏上去成都的路途,在当地公安局的协助下,14日上午到达了都江堰市。在都江堰某部指挥部,黄俊林向领导作了自我介绍并说明了个人随部队抢险救灾意愿,指挥部领导考虑到黄俊林个人安全问题,没有答应黄俊林的请求。但黄俊林觉得,地震灾情这么严重,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就可能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于是,他主动加入到“锦江民兵突击队”中,与都江堰市锦江区的民兵预备役人员一起投入到伟大抗震救灾斗争中。

三是视传统为使命,始终用于庆阳精神激励自己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入伍两年多来,黄俊林始终把岗位当作履职尽责的平台,扎扎实实干好每一项工作。黄俊林入伍后被分配到“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斗英雄于庆阳生前所在班。他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部队的优良传统,始终用“不怕困难、不畏强敌,敢打硬拼、敢打必胜”的“铁拳”精神和“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于庆阳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刻苦训练,积极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去年底被连队党支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在抗震救灾第一线,黄俊林用电话向连队党支部汇报思想时说,现在抗震救灾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一定要发扬于庆阳“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大无畏精神,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灾区群众解难,为部队争光。

二、宣传黄俊林这一典型的价值

黄俊林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给人启迪,他的先进思想内涵丰富、令人奋进。我们感到,最有代表性、最能从本质上反映他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的,就是他作为在部队光荣传统激励下健康成长的新一代,在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新一代青年官兵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新篇章。他是我区部队在抗震救灾一线“战场”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基层青年战士的优秀代表。总结宣扬好这一典型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将会有力地推动抗震救灾工作更大的胜利,促进部队全面建设。

宣传黄俊林符合时代的需要。我们从黄俊林不顾个人安危救人民于危难、用钢铁意志拼搏于艰险的抗震救灾历程,透过他成长进步的闪光足迹,可以真切的看到,他的先进思想凝聚着时代的精华,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展示出新一代青年的新风貌,是当代军人自觉实践我党宗旨和我军光荣传统的真实再现和生动写照。宣传黄俊林这一典型,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巩固主题教育成果,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激励广大青年官兵珍惜时光、奋发努力、立足本职岗位争做“四个新一代”,进一步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协调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宣传黄俊林是加强部队建设的现实需要。黄俊林入伍来到了一三八旅这支英雄的部队,又被分配到了战斗英雄于庆阳生前所在班。他平时工作积极勤奋,每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他最爱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优良传统和英模事迹,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把接受教育当作对人生的洗礼、对心灵的净化,已经连续三年自费订阅《政工导刊》,正是有了这种对学习执着追求的痴迷精神,使得他汲取了丰富的思想和政治营养,获取了工作的不竭动力,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最爱自己的岗位,把工作当作事业干,以勇于开拓的精神潜心钻研本职,努力提高胜任本职的素质和能力;他最注重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时时处处以“英雄班”成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点点滴滴为班争光。宣传这一典型,对于引导部队广大官兵尤其是基层士官队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追求崇高人生;进一步加强“两个武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练就“打得赢”和“不变质”的过硬本领;进一步强化奉献意识,振奋精神,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有所作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宣传黄俊林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黄俊林休假期间义无反顾投身抗震救灾一线的先进事迹被各大报刊报道后,全旅广大官兵无不为黄俊林感人的事迹所震撼,无不对黄俊林的英雄举动所赞叹。旅党委专门召开党委会,研究做出了《向黄俊林同志学习的决定》,在全旅掀起了学习黄俊林的热潮;集团发了黄俊林的先进事迹,要求集团军所属部队认真学习。一段时间以来,从领导到部属、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战士、从党员到群众,都在主动与先进对照找差距,部队上下初步形成了学习黄俊林的热潮,官兵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在更大范围内宣扬黄俊林的典型事迹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旅里所做的主要工作

四、下一步学习宣传的打算

上一篇: 学习四风行动心得体会 下一篇: 施工员年终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