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1 22:02:14

四年级教案

四年级教案篇(1)

【设计理念】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 ,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教学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课例前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8×10= 25.6÷100= 0.37×100=

37.5÷100= 59.7÷1000= 0.37×1000=

缩小它的 ( )

2.按要求填一填。

0.568 扩大到它的10倍是( ),0.568缩小到它的100倍是( )

56.48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 56.48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 ( )。

430.6扩大它的1000倍是( ) ,430.6缩小到它的一千分之一是 ( ).

3.列竖式计算

25×7= 48×16 =

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上什么课?数学课。数学离不开算数这一关,快想想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计算技能?口算是一种吧,……横式]竖式、简算。

让我们做个课前小热身,快速抢答得数!

21×9=

210×9=

2100×9=

我们之所以答得这么快,是因为这几道题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仔细观察这组题目及得数,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增加0,也就是把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 21×9= 2100×9= 那这两道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生:也就是说: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说的很好,咱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 对,小小计算也存有大智慧!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齐读一下: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学生探索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后面的学习探索留下一点经验储备。

二、提出问题

师:智慧能够创造奇迹。2009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闻名于世界。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想)请看! [放录像]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乘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58.6×6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用以前的方法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

2.精确计算

师:那么58.6×6?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学过的各种计算知识,来算出58.6×6的准确结果呢?(给点思考时间)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生:(读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评析: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生1:58.6×6

三、 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2: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6?

(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评析:当学生发现了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并且这些新知识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片“沃土”上。】

3、交流方法:

师:哪位同学向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

第一种:连加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 我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了!

【评析:“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中做出分析和判断,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真正的沟通,我们还听到教师的评价不但对生2的质疑予以了肯定,同时也表扬了生1开动脑筋努力探索的解题方法。】

第二种:先×10,后÷10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10,这就能得到58.6×6的积。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2:你们为什么要先×10,最后又÷10?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要把58.6×10变成586?

生1:58.6×6不会做,变成586×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生3:噢!明白了!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学贵生疑”。“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问题吗?”——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为实现生生互动创造基础。同时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

第三种:58×6+06. ×6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 0.6×6=3.6 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2把这种方法又介绍了一遍)

师: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2:6×6=36,0.6×6=3.6。

师:哦!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

【评析:学生的交流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第四种:竖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6=3516,最后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生2:遮住小数点!

师:哎!把小数点遮住,他们先算什么?

生3:586×6

师: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

【评析:“遮住”虽然学生的语言是稚嫩的,但不难发现,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法更接近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随时注意学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适时点拨,点燃学生想说、想表现的欲望。】

师: (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哎?那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小组的解体思路就是不谋而合的?

生:(恍然大悟)都是变成整数来计算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

生:把3516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这句话很重要我把它记下来。

小数点点在哪?

生:点在6的前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

【评析:在这里,你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4、总结思想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评析: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方法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在此,学生在经历了一个数学家发现的过程后,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 13.2×4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生: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评析: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是难点,学生出错很正常。老师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错误原因,再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师: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 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

(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师:看到有的同学笑了,能不能说说你笑什么?

生1:3斤只有4.5元。如果卖5元钱3斤能多赚5角,老爷爷居然还不卖!

生2:小姑娘不会讲价,5元钱3斤,越讲越高!哪有这样讲价的?

师: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评析:摆脱了唯知识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小故事在本节课里起到了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的作用。最后那句平时无华的话,拥有着一种大教学的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铺垫着点滴基础。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辩证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同时,认识世界、评价他人时不会那么狭隘。】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堂堂清后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73×10 = 0.73×100 = 0.73×1000=

1.3×3= 1.3×30= 0.13×300 =

2.使用竖式计算。

13×2.5= 0.35×47= 2.48×60=

3.解决问题

1. 一头山羊每天产奶19.6千克,照这样计算,这头山羊10月份可以产奶多少千克?

2.2003年著名的旅游景点孔孟之乡——曲阜“三孔”平均每月接待游客9.8万人。2003年曲阜“三孔”全年接待游客约多少万人?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的人还看:

1.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教案篇(2)

一、PEP四年级上册Unit2 My schoolbag Let’s spell

二、教学内容情景描述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26个字母的发音,也知道了辅音字母最简单的发音规则以及五个元音字母短音的发音规则。他们能够通过自然拼读法拼读简单的单词,学生 很高,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从而让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节课结合PEP年级上册16页Let’s spell教材内容,同时利用故事情景创设进行i-e发音教学。

三、教学策略要点及实施过程

能力:

1.语言能力:能够拼读符合i-e发音规则的单词。

2.学习能力:能够理解字母i开音节的发音,能够用自然拼读法灵活拼读符合i-e的发音规则的单词。

3.思维品质:培养孩子善于发现观察的能力,通过歌曲、chant 和story,找出i-e的发音规则。引导孩子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爱。

4.文化意识:认识到认读单词运用自然拼读法。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i-e在单词中发音,并能灵活拼读符合i-e的发音规则的单词。

2.难点:自主拼读符合规律的单词,阅读含有i-e单词的句子、短文。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通过歌曲和故事学习关于i-e组合的单词。

2.游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穿插sharp eyes的游戏,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初秋的景色美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秋天渐渐来了,说说初秋时节,你都见到过哪些景色?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写初秋的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请生谈谈对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学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

2.指句朗读,正音

3.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学习有哪些方法?

4.各小组自学古诗,老师辅导

5.小组汇报结果: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三、创设情境,自主朗读

小组比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意境

四、板书: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 日 无 情 最 有 情,

偏 催 万 树 暮 蝉 鸣。

听 来 咫 尺 无 寻 处,

寻 到 旁 边 不 作 声。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教案二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五、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反思

开课时,我抓住诗题中的“行”字切入,让学生辨析“行”为“散步”之意,其设想是由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诗人所在的园中漫步,与诗人一起看日落,听蝉鸣,寻蝉踪,在与作者漫步的过程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纰漏百出,与课前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我总结有这样几大硬伤。

1、读得不充分。

学习古诗,不管是领会诗的含义,还是体味诗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本节课,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三种形式,对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指导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读,实是浅尝则止,没有读进去,读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难点没突破。

“无情”与“最有情”是一对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课中我虽提出这对矛盾让学生探究,通过引发学生想象,想象落日赐予园子美丽的景象来体会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离去而“无情”,但学生体会更多的是作者为日落而悲伤,这是因为引导的侧重点不对所致。

3、预设不充分。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预设,才可能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进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今天课堂上出现的一个生成是我没有想到的。“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孩子们的认识是蝉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气变寒冷了蝉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祸首,又怎么可以说“最有情”?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面对孩子们“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这样的感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感受不到“偏催蝉鸣”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为孩子们站在了蝉的角度,而不是诗人的角度。如果引导孩子们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如:正是因为蝉在枝头的寿命很短暂,所以落日催促它尽情鸣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这不是“最有情”吗?这样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导也是可以突破难点的。如果课前预设充分些,面对孩子们这样的“感叹”,我也就不会迂回反复而不得解了。

4、对学法的指导不力。

在朗读的时候应指导明确,而不能对四年级的孩子提出“你为什么这样读”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感悟想象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习得方法,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留下这些硬伤的主要原因是课前备得不充分,今后教学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的环节要符合学生心理。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控。

相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语文《井底之娃》经典教案及反思

2.小学四年级语文《水乡行》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教案篇(4)

1、知识目标:结合网课教学进度,对已学过的几个单元简单概述,再对学生假期的学习结果摸底调查,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定、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珍惜这疫情过后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树立其远大的学习目的,为将来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新人做准备。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复习已学过的每个单元的基础概念性知识。

2. 教学难点: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在此基础上扩展延伸的问题。

3. 教具准备:单元课件、小正方体若干。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终于在草长莺飞的四月相见于课堂,正因为医务工作人员在一线抗击了新型冠状病毒才有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希望你们能好好珍惜。是什么力量治愈了这种肆虐的病毒呢?是知识的力量,人才的力量!相信孩子们都很敬佩钟南山爷爷吧?那么,就请你们从这刻开始,不负青春不负时光,好好学习知识,将来也有力量能像钟南山爷爷那样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2、复习旧知: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的四则运算,请大家回忆一下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生:.....................

同学们真棒,计算题目已经难不倒你们了,那观察物体这一单元你们开动小脑筋学会了吗?请试着动手摆一摆。

从不同的位置(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同一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 (课件出示例1) 师:你能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情景图中的形状吗?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师:如果我们要从几个不同的方向来观察你摆出的几何体,先想一想,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观察物体时,先确定观察的方向。

 生2:观察时,视线要和观察的物体在同一水平线上。

 生3:观察时,还要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观察。

    请同学们再接再厉,想一想第三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生:加、减法运算定律,乘、除法运算定律。

师板书:a+b=b+a                   a*b=b

       ( a+b)+c=a+(b+c)  以及     (a*b)*c=a*(b*c)

a-b-c=a-(b+c)              乘法分配律

最后,我们复习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及性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说出小数的组成以及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生1:小数是有整数部分、小数点以及小数部分组成。

生2:小数的性质是小数的末尾不管添上或去掉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可以激发学生记忆中已有的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并且可以查缺补漏,巩固不牢固的新知识。)

三.巩固应用

  完成黑板上相应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发现了自己比较薄弱的知识是哪里吗?课后可以和同学讨论或者请教老师。

五.家庭作业

四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能用轻快、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简单地歌曲表演。

2、认知目标:认识手鼓、小喇叭、小木琴三件乐器及了解其音色。

3、情感目标:通过当一名小音家 ,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节奏游戏

1、出示节奏卡片:OXX 、XX、X分别用“哒”读,再次出示节奏卡,

(1)0 XX|X XX 0

用(2) 特隆砰砰砰

(3) 特隆嘀嘀哒

(4) 特隆叮叮咚

(5)0 X X|X XX X X|X X XX X|X XX X X|X X X|

特隆 砰砰砰特隆 砰砰砰特隆 砰砰砰特隆 砰砰砰

三、学唱歌曲

1、导言: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它的旋律像山坡一样有着明显起伏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我是小小音乐家》并思考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第一遍听歌曲。(情绪快乐、活泼)

2、第二遍听歌曲。师:"让我们仔细听,歌曲中唱到小音乐家演奏了哪三件乐器?(手鼓、小喇叭、小木琴)

3、播放三种乐器的图片及唱一唱由三种乐器演奏的旋律:

0 54| 3 33 43| 2 2 2 54|3 3 2 2|1. |

学生跟随播放的旋律模仿乐器演奏。

4、第三遍听歌曲。师:"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小音乐家在哪个城市演奏这些乐器"。(伦敦)

5、第四遍听歌曲。师:"老师将歌曲的旋律及情绪变化用线条表现出来,请你也拿出小手,跟随我一起画出来"。(换气记号)

(在听歌曲第二第三段时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旋律线。)

6、第五遍听歌曲。要求创造不同的声音(如拍手等)为歌曲中"砰砰砰"进行伴奏。要求:在"砰砰砰"之前的八分休止符及衬词"特隆"在心里默唱。

7、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歌曲第一段。

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错误。

重点指导

(1) 0特隆|砰砰砰特隆|砰砰砰|

听教师发出的两种声响,一种是沉重的,一种是轻快的,问:哪一种效果更能表现歌曲中的"砰砰砰"。教师指导演唱。

(2)跳 呦 |唱 呦|

教师扔掷粉笔,让学生感受圆滑的声音特点,并用伸懒腰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 跳 呦 |唱呦|的节奏特点。

8、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对歌曲第一句旋律进行力度的处理,随旋律的起伏变化进行渐强、减弱的力度表现,表现出小音乐家自豪的情感。

9、按要求随教师伴奏演唱歌曲第一段。注意弱起小节。

10、再完整听歌曲,并小声跟唱三段歌词。

11、完整随录音伴奏进行演唱。

四、创编表演

师:欣赏了三位外国小音乐的精彩表演后,他们也特别想看看中国小朋友你们的表演,你们愿意吗?那你们想为他们演奏中国的什么乐器?

生自由回答

师让生分组创编,生表演自己的作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音乐会你开心吗,看到你们开心我也特别开心。我们每位小朋友都当了一回小音乐家。今天的音乐会到此结束!乐队奏乐,全体起立随《拉德斯基进行曲》的音乐律动走出教室。

六、教学反思:

播放了《匈牙利舞曲》让学生欣赏,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我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用线条来表示图谱,而且不同情绪的音乐采用不同的线条。在听之前提问学生了乐曲各部分的情绪是怎样的。接着还让学生分段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让学生跟着老师听着音乐画旋律线,感受乐曲情绪,第二部分学生与教师用动作表示,并对两部分进行对比,找出这两部分不同的情绪如何对比,第三部分让学生聆听话旋律线,说说这部分与那一部分相同,最后在介绍舞曲的名称、作者和舞曲的结构。最后才引出本节课学唱的新歌《我是小音乐家》。这部分的教学老师能调动起学生欣赏舞曲的积极性和专注性,使学生能很认真投入的跟着做律动。

但作为副课内容,这里占用的时间太长,差不多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去讲述分析《匈牙利舞曲》,导致主次部分。

在学唱《我是小音乐家》时,通过过关游戏,将本课的难点解决,但是在忘记提醒学生弱起小节如何衔接,导致学生在演唱这个乐句时衔接不够自然。教授歌曲时没有用教唱的方式,而采用了听唱法,让学生在聆听中学会歌曲,在每次听赏歌曲的时候,我都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的去听歌曲,不让学生盲目的去听,这样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难点解决上我用过关游戏来吸引学生,将难点解决,并及时进行表扬。

但在上课是由于前欣赏部分用时太多,导致后面主要内容时间不够,在随琴演唱的时候,钢琴伴奏的速度比较快,学生很难唱好歌曲,应该开始时把速度稍微放慢些,等学生对歌曲唱熟悉后再回到原来稍快的速度演唱。

《我是小音乐家》教学反思2

《我是小音乐家》是人音版三年级音乐第六册第四课的歌曲。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的表达了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声“我是小音乐家”。在教授本课时我比较注重将音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这节课是在榄边小学上课由于有教师看课以及师生新接触的影响,学生在刚开课时很紧张,动作、声音都放不开,但通过游戏和教师的鼓励,让他们结合音乐进行动作表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

虽然这首歌曲短小精悍,但是也有一定难度,表现为速度较快,节奏有点难度,弱起和后十六分音符频频出现,因此学生唱时容易出现吐词不清楚的现象。

在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我首先运用了图谱教学法进行了教学,从欣赏《匈牙利舞曲》入手,让学生了解旋律线,然后将旋律线运用到歌曲教学当中使学生直观的对音乐有了认识,从中对情绪的处理、速度、力度的变化能够更加清晰的感受,并能根据图谱进行创造与表演。让学生对歌曲音高及音准的进行掌握。学生演唱,教师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错误。我通过听到辨的方式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声音,寻找出适合歌曲的声音在歌曲重难点上使用了过关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难点后,再采用了听唱法,提出问题让学生熟悉整曲后,教授歌曲……如让学生认识了歌词里所提到的三个地方名:伦敦、柏林、巴黎,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城市都是哪个国家的首都。再让学生了解他们分别演奏的乐器:吉他、提琴、法国号又叫圆号。通过观看图片上的乐器演奏方式让学生进行模仿每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不但使学生了解了乐器同事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知识。

本课存在的不足:

1、欣赏《匈牙利舞曲》,由于欣赏的次数比较少,学生有些过分依赖于看图谱,在表现乐曲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进行指引,学生缺乏将音乐与图谱相结合的能力,在速度上没有统一。

2、由于学生一直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所以难点掌握时拖延时间,没有时间让个别学生展示

《我是小音乐家》反思(3)

首先谈一下李老师的音乐课《我是小音乐家》,她的课前一番听音乐画旋律线的导入,既让学生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又让学生感受到用动作也能表现音乐。充分调动了三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十分迫切的想要开始上音乐课,这一点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因为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然后,李颖老师介绍了这首舞曲的名字后,就一边播放《匈牙利舞曲》一边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了匈牙利美丽的景色以及匈牙利人们的舞蹈场景,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根据音乐旋律的特点画出图谱来帮助学生了解每段音乐的旋律特点,这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当旋律优美舒展时应该用什么线条来表示,当旋律热情奔放时有用什么线条,使每位同学都认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也充分体现了授课老师具有非常专业的音乐素质和较高的音乐素养。

四年级教案篇(6)

教材内容: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第35-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反复实验的重要性。学会尊重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据。

教学重点: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钩码、垫圈、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玩中促思

(一)、推拉小车

1、向学生展示玩具小车,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小车?

2、师玩小车,提问:小车为什么会跑?

3、出示:没有动力的小车,提问:没有动力的车我们怎么让它动起来呢?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推”和“拉”使小车运动。理解“力有大小并且有方向”。)

(二)、游戏铺垫、提出假设。

1、“吹小车”游戏

师:其实除了“推”和“拉”,还有一个办法让车动起来,演示“吹”,你们想试一下吗?

第一轮:吹空车和载重车,(生:不公平,载重量不一样);

第二轮:在光滑的桌面上和铺上毛巾的桌面上吹小车,(生:不公平,路面的光滑度不一样);

第三轮:吹形状不同的小车,(生:不公平,车的形状不一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进行板书:保持不变:载重量、路面光滑度、车的形状······。

(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用不同的方式玩车,在玩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2、主题图,提出问题: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载重汽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说出你的假设(猜想)。

生1:可能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生2:可能与小车的重量有关,可能小车越重,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3:可能与车轮的多少有关,车轮越少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生4:可能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就行驶得快。

······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这些条件都有可能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干什么?

(生:用实验来证明)

师:引导用假设中的“与拉力大小有关”开展探究并板书:与拉力大小有关。

二、依据假设,设计方案

师:想要完成好实验,我们先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请同学们思考在此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借助此表进行分析:我们研究的是什么?你认为可以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实验记录表”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行实验的设计从而让学生掌握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方法,设计出对比实验方案,这样就能有效的突破难点。)

三、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1、演示讲解

教师进行一次演示实验,在实验中介绍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并明确各小组成员分工及职责。

师:实验必须要多做几次,一次实验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

师:我们获得多个数据时,要取中间值。

师:大家都同意吗?好的,那接下来请研究拉力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用垫圈的重力作拉力)。

师:进行小组分工合作(记录、记时、挂垫圈、控制小车最少4人)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各自实验记录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第一次挂2个垫圈用时(

)秒、第二次挂4个垫圈用时(

)秒,第三次挂6个垫圈用时(

)秒、我们的结论是: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教师小结并板书: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拉力小,小车运动得慢。

师:刚才我们的研究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研究的呢?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进行归纳。

(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四、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汇报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汇报学习收获,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五、作业布置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好!可是在刚才我们还有几个假设没有验证,怎么办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其他的因素。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设计实验,验证刚才提出的其他假设。继续研究其它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结束语:最后,老师希望,一位同学都是一个优秀的“驾驶员”,让我们借这辆“科学的小车”驶入科学的大道,探索、探索、再探索,直达科学的殿堂。(课件出示)

六、板书设计:

大小

小车的运动

问题

结论

实验

假设

与拉力有关

拉力小,小车运动得慢。

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

路面光滑度

车的形状

方向

四年级教案篇(7)

陈会敏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7、9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经历自主探索小数加法估算、小数连加计算方法的过程。

2、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表达估算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会进行小数连加运算,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体验简便运算的作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由上节课购买帽子、手套引出购买食品的事。让学生了解实物和价钱中的信息。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购买帽子和手套的问题,今天我们再来解决一个和食品有关的问题。

出示情境图。

2、让学生了解实物和价钱中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图中有三种食品:奶粉、燕麦片、豆粉。

生2:1袋奶粉11.3元;一袋燕麦片16.9元;1袋豆粉8.7元。

二、自主学习

1、提出“买这几样食品大约需要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估算。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一下,买这几样食品大约需要多少钱?

给学生独立思考、估算的时间。

2、交流估算方法,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估算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师:谁愿意把你的估算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按“四舍五入”法把它们都看成整元钱,11.3元看成11元,16.9元看成17元,8.7元看成9元,11+17+9=37(元),所以买这几样食品大约需要37元。

生2:一袋奶粉和一袋豆粉正好20元,再加上一袋麦片大约17元,合起来一共大约需要37元。

生3:我只要把整元的加一下,11+16+8=35,大约35元。

……

教师对第二名学生的方法给予积极评价。

3、提出“买上面几样食品实际需要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师:刚才大家估计所需要的钱不到40元。到底是不是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独立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交流计算方法时,要有重点的进行全班指导。

4、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个性化的算法,对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重点指导;对想到用“凑整”方法的要给予激励性评价。要根据学生计算情况,如果学生没有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把简便方法介绍给学生。

师:谁能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竖式计算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先把两个数相加,再用和加另一个数,写成两个竖式。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算出和后加另一个加数,用一个竖式。

直接写一个连加竖式。

之后,师生进行对话。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连加,应该注意什么?

生1:小数连加可以写成一个竖式。

生2:小数点要上下对齐。

生3:从右往左计算,将每一位的计算结果写在每一位的下面。

师:这三种竖式计算的方法都不错!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1:我是用脱式直接计算的。

11.3+8.7+16.9

=20+16.9

=36.9(元)

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想的?

生:一袋奶粉11.3元,一袋豆粉8.7元,加起来正好20元,所以我先用11.3+8.7……

师:谁知道他这样做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加法结合律。

三、尝试应用

让学生自己计算,并激励“看谁的方法更简便”,交流时,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计算方法的机会。

师:在小数计算中,根据小数的特点也可以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下面来做“试一试”的题,看谁的方法更简便。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试做,教师巡视,关注后两道式题,学生是否运用了简便方法。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读文字叙述和统计图,了解题目中的信息,自主解决问题。交流时,说一说估算与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最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中的文字和统计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某纺织厂2005年第三季度计划完成100万米的生产任务。

师:你知道第三季度是一年中的哪几个月吗?

生:七月、八月、九月。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介绍一年四个季度。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个纺织厂第三季度是否完成了计划?

生:完成了,因为27+36+40=103(万米)

师:那究竟完成了多少米呢?自己算一算。

学生交流、汇报计算的结果。

2、“练一练”第2题,先交流估算的方法,再解决计算问题。

师:看第2题中几种用品的价钱,估算一下,买这几个东西,50元够吗?

学生回答后,自己计算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时,重点说一说怎样想的,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师:第3题都是连加计算,看谁的方法更简便。

交流计算结果时,注意检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以及1、2、4题是否运用了简便算法。

4、“练一练”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记下提出的问题和解答的结果,再与同伴交流。

四年级教案篇(8)

蛟河市胜利小学  张颖

教学目标:

1.了解戏歌,初步感受戏歌的演唱风格。

2.学习演唱《龙里格龙》,能正确、有韵味的完整演唱歌曲。

3.感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体验法、观察法、模仿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导入

1.观看视频《梨花颂》片段

2.师小结(出示课题:龙里格龙)

三、学习歌曲

(一)感受歌曲,激发兴趣

1、初听歌曲(出示歌谱)

2、复听歌曲

3、再次聆听,找出相同旋律,并进行模唱

(二)旋律模唱

(三)读歌词

1、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2、教师范读歌词

3、学生再次读歌词。

4、提问:“格”字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前面的不带儿化音、后面的带儿化音)

(四)学唱歌曲

1、随琴小声填唱

2、讲解各种音乐记号的作用

3、教师范唱。

4.师生接龙演唱

5、歌曲处理

6、分组演唱

7、加动作完整演唱

8、看指挥完整演唱

9、加上戏曲动作完整演唱

四年级教案篇(9)

1.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  95 %以上,班平均达到  90分 以上 。

(3)基本技能: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1升=1000毫升。(2)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理解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正确解答连除的实际问题。。(3)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4)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⑸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⑸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⑹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⑺了解角、垂线、平行线的特征,会画角、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难点:(1)掌握用“四舍”法或“五入”法试商后需要调商的除法笔算方法,能根据简便计算的过程确定除法计算的余数。(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像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3)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4)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⑸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⑹理解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初步建立无限的概念;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充分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向每一节数学课要效率。

(2)与家长联系,双管齐下,共同督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3)平日教学实行过关制,做到段段清,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好每个知识点。

(4)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5)在学生中建立竞争型学习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数学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课 时

备 注

 

1至2

一、升和毫升

4

2至5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5

6

三、观察物体

4

7——8

四、统计

4

9—10

期中复习检测

8

11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4

12

六、可能性

4

13——16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6

17

八、垂直与平行

6

18——19

九、整理与复习

8

20

期末检测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      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3.填空: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9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吗?

7.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8.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全课小结。

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笔算: 48÷4=      65÷6=    93÷3=

⒉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

⒉学习口算方法:

⑴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⑵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师小结。

⒊完成“练一练”。

⑴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⒋学习笔算方法:

⑴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⑵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⑶练习:80÷40。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说说笔算过程。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笔算过程,并问问学生怎样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3)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学生们验算,注意格式的讲解。

三、巩固算法练习。

⒈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题)。

120÷20  70÷10  300÷60  320÷40  350÷70  720÷90

学生口算。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⒉练习二第2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⒊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什么方法做?如何列式?

⑶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第2课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商是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准备:教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新授。

⒈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⒉提问: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⑴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⑵笔算出结果。

①学生尝试完成,师巡视指导。(提示: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吗?)

②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要写在商的什么位上?为什么?商的个位是几?怎么来的?

③组织验算。

让学生独立进行验算。

比较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使学生明白两者的相互支持作用。

④小结笔算方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可以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得到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3.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进一步明确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前两位)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⒉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⒊练习二第7题。

⑴出示三组题,让学生一组一组计算。

⑵让学生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

教学后记:

       第3课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练习课(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8-15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1.计算下面各题。

360÷30=           310÷30=          421÷40=

720÷60=           340÷20=          523÷5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1.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0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道题的联系。

2.练习二的第11题。

⑴出示第11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⑵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⑷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⑸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⒈练习二第12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每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指名四位同学进行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4题。

学生独立审题。提问:卡车要运走哪些水果?解答这道题时要先求出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列综合算式时的运算顺序)

3. 练习二第13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点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练习二第8、15题。

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口答: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⒉口答

42≈(  ) 31≈(  ) 69≈(  ) 75≈(  )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⑶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⒉笔算96÷32。

⑴提问:是不是3天正好看完呢?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⑵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商3的,有什么好方法?

⑶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1.完成“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2.完成练一练。

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四、巩固训练。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数试商的。

(3)学生们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练习三2-6题。

教学目标: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 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小黑板出示口算练习

44÷4    90×60   16×6    270÷60

15×4    46÷2       95÷5    180÷30

学生口算,请生回答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一组一组对比着做。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答案。

比一比,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练习。

⒈练习三第5题。

⑴请学生想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然后指名回答。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尤其要说清试商的方法。

⑷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⒉练习三第2题。

⑴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审题。让学生明确从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提问:如何求出儿童剧每天播放的多少分钟?要求多少能播放完,应该怎样列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⒊练习三第3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提问:如何求出每位阿姨每天编织的中国结数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⒋练习三第6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⑷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些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6课时: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13页例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提问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第一种解法:224÷2=112(本)     112÷4=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3.继续讨论交流。

(1)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2)想一想,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3)回顾解决问题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4.完成练一练。

三、应用提高

1.练习三第9题。

依次出示两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最后提出问题并解答。

2.练习三第10题。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练习三第12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4.练习三第1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第7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练习三15-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用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算

80÷2   21÷7  39÷3   100÷4   81÷9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15题。

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生小结:做除法计算时,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2.练习三第16题。

依次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再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3.练习三第17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再结合上一题中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下,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三道题目?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总结:恰当选择计算方法,可以让我们计算更加简便。

4.练习三第18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独立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想法?

5.练习三第19题。

(1)学生独立审题,说说两道题分别用什么方法来做?

(2)交流对比: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6.练习三第20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题。

出示情景图,学生读题、审题。

讨论:抬一个西瓜需要2只小猴,现在只有3只小猴可以怎样分组?根据小猴的分组,说一说怎么分配路程才公平?再算一算平均每只小猴要抬多少米?

四、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又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第8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5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⒊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2.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

70÷9    69÷20     520÷60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用整十数除怎样试商。

⒉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3         30×(  )<158

40×(  )<250           20×(  )<98

二、新    授。

⒈引入新课。

⒉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⑵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学生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

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④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⑶师归纳概括、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⑷阶段小结

试商过程中,发现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一个整十数后,有时试商和除数的乘积笔被除数大了,这时我们就要把商改成比初商小1的数,也就是要“调商”。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三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练习四”第4题。

⑴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⑵本题解答过程:184÷23=8(棵)

⑶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不懂的?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3题。

第9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6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竖式计算

⑴91÷20   326÷50    280÷30

⑵96÷32   326÷53    200÷43

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二、新授。

⒈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例式?

⑵探索“252÷36”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52÷36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6年作4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③交流算法。

先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核对。

再提问:商6对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命名余数比除数小。

⑶归纳概括

⑷比较,发现异同点。

让学生比较“372÷34”和“252÷36”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相同点:这两题都是把除数整十数试商;这两题都要调商。

不同点:34看作30用的是“四舍”法,36看作40用的是“五入”法;调商的方向不同,用“四舍”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小1,用“五入”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大1。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6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 “练习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平均每棵猕猴桃的产量是多少千克?平均每棵水蜜桃的产量是多少千克?平均每棵脐橙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7题。

第10课时:练习四(1)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9-13题。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⒉通过练习,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时我们应该如何试商?(四舍五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1题。

⑴先指名说出各题怎样试商。

⑵让学生独立计算。

⑶集体订正。

三、指导练习。

1.练习四第9题。

⑴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题目。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⑶说一说每组中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2.练习四第10题。

⑴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⑵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⑷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了些吗?为什么?

四、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2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⒉练习四第13题。

⑴出示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骑电动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解答?

⑶学生独立解题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1课时: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练习四14-20题。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⒉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⒊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口算:出示练习四第14题。

1.学生口算。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5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

练习四第16题。

⑴指名读题。

⑵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组内同学讨论。

⑶分组将刚才估计的题目再笔算一下,来验证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学生练习。

⑷全班交流、订正。

⑸指名请出估计得最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四、课堂练习。

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9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⑶指名板演。

⑷集体证下。

⒉练习四第20题。

⑴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⑵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⑸全班交流并集体订下。

思考题

⒈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

(   )÷72=(   )

(   )÷27=26……18

⒉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2课时:商不变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7。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快速口算)。

90÷30=       450÷50=       480÷40=       360÷30=   

840÷20=      6000÷1000=    7000÷1000=    400÷200=    

二、探索新知

(一)自主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1.课件演示情境:孙悟空让猪八戒先填写下表,再回答问题。

①猪八戒只会计算第一道,后面几道由同学们帮猪八戒计算。

②孙悟空提问:“什么数变了,什么数没变。”猪八戒不会,同学们帮助他回答。(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没有变。)

2.学生在小组内自主交流,探究规律。

教师注意引导““从第一行到第二行,被除数怎么变了,除数怎么变了,商怎么样?”

(1)让同学们任选两行探究“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的。”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先和前后左右同学交流一下,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2)汇报交流。师多指几名学生说,然后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3)进一步讨论:同时乘的一个数和同时除以的一个数中的这个数是任意数吗?有没有哪些数不可以的吗?为什么?现在你可以有一句话概括下你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4)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二)模仿练习,巩固对规律的认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中三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情况,再独立完成,最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2题。

先让学生默算,指名回答时随机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练习五第3题。

(1)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些题目,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再计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五第4题。

(1)观察表格,你打算怎样填?有什么技巧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练习五第5题。

(1)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帮猪八戒弄明白课前孙悟空给猪八戒分桃为什么哈哈大笑。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强调“同时”、“相同的数”)。

导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更简便,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出示例题:队鼓单价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①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

②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又使结果不变。

③根据学生讨论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0。

④设问: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

2.出示:队号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

①教师巡视;

②指名学生说,教师板演。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演的算式,让学生讨论这里的“2”是几?

④引导学生通过验算检验余数是“20”还是“2”?

3.模仿练习,巩固新知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发展,形成技能

1.完成练习五第6题。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汇报时注意让学生比较商和余数的变化规律(特别注意余数的变化规律)。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求什么?

(2)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先求出什么?

四、全课小结,内化知识

设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作业:练习五第8、11题

第14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材27-28页整理与练习1-6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复   习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怎样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请举例说明。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分类?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试商?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三、基本训练。

口算

⒈练习与应用第1题。

⒉指名学生口算,随机要求说说口算的方法。

笔算

⒈练习与应用第2题。

⑴出示第一组:140÷20      147÷21    147÷29

⑵谁来估计一下它商大约是多少?

⑶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⑷集体订正,提问: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⒉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集体订正。

四、指导综合应用、融会贯通。

解决问题

1.练习与应用第4题。

⑴指名读题。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练习与应用第5题。

⑴指名读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本第6题。

第15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整理与练习第7-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是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如何应用这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基本训练、查漏补缺。

⒈整理与练习第7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⒉整理与练习第8题。

⑴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⑶观察每组中的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向学生渗透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计算两个除数的积,再用这个数除以这个积。)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⒈整理与练习第9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

⑶全班交流,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再方法进行解答。

⒉整理与练习第10题。

⑴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解题方法。(先求什么?)

⑶全班组织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

四、探索与实践。

⒈整理与练习第12题。

⑴指名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你知道吗?

⑵小组讨论:观察你所填写的表格,有什么发现?

⑶全班组织交流。

2.思考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后提问:⑴这两题的商是几位数?(两位数)根据商是两位数,你能确定被除数的和除数的范围吗?(小组讨论)

⑵小组合作完成填空,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六、作业:28页第11题。

第16课时:简单周期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30页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初步感受规律: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1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探索发现规律:

(1)你能发现盆花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吗?你能表示出来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注意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盆花的排列规律为:每3盆为一组,每组按“蓝花、黄花、红花”的顺序排列。

3.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现在你能按盆花的排列规律说一说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吗?在小组内和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2)汇报交流,方法优化。

画一画: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

排一排: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蓝花)

计  算:19÷3=6(组)……1(盆)

注意让学生讨论: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1表示什么?(每3盆一组,余下的一盆是蓝花。)

(3)重点比较: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可争论)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4.独立尝试,巩固新知。

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第26面旗是什么颜色?第28面呢?

当学生解决第28面彩旗是什么颜色时让学生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什么?

5.小结。

师:像刚才盆花和彩旗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作周期现象。(板书:周期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策略是:先确定每组的数量、再计算出组数、最后看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现在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吗?(星期、春夏秋冬、红绿灯……)

你能用        这三个图形设计出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吗?在作业本上画一画。

三、全课小结。

回顾探索和发现周期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材32-33页例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2.完成练一练。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练一练第2题。

三、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2.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前面和右面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六第1-3题。

五、作业:练习六第4题。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3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

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 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

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3. 按要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补充习题。

第3课时: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9练习六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38页第12题)

2.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六第9题。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练习六第11题。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同的。

3.练习六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14题。

(1)小组合作,摆一摆。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六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6.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7.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一课时 分段数据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

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

(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

(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比如成绩:90多分的为A,70多、80多的为B,60多的为C,60以下的为D……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出示)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怎么分段比较的合适?

(50多的为A,40多的为B,30多的为C,20多的为D。)

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交流校对

2、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

演示: “你知道吗?”

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一些常识

3、现在你们想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吗?(出示p.72第2题)

找一找,哪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画“正”字统计在表中。

那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找一找。(良)

把其他也是“良”的城市找出来,统计好

剩下的几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哪一段呢?继续填写。

根据“正”字整理情况,完成统计表。

看了这份统计你有什么想法么?

指名读一读表名,这个表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时间:2004年4月30日

指出:空气质量随时会随着一些交通、工业等情况发生变化,所以这份统计表还特意要说清楚统计的时间。

4、再来看一份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上海在2004年4月整个月中的空气质量情况

演示该题,先找到刚才提到的“4月30日 58”指出:4月30日这天,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58,空气质量良,是不是每天都这样呢?

(不是,有空气质量优的时候,也有轻度污染的时候。……)

根据这份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你能评价一下上海2004年4月份的空气情况吗?

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刚才提到的空气特别好的城市中,我去过四个地方:北京、贵阳、桂林、海口

边说边出示自己在这几个地方游玩时拍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感受美。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44页2—7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第二题

1.出示题目,弄清题意

2.学生完成分段统计

3.怎么计算合计人数呢?算加法

4.分析数据: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前十名,你能估计她的成绩可能是多少吗?(只要估计)

二、第三题

1.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

2.注意标注数据

三、第四题

了解我国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完成统计图。

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韩国汉城 5枚 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西班牙巴塞罗那 16枚

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美国亚特兰大 16枚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澳大利亚悉尼 28枚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希腊雅典 32枚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国北京 51枚

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英国伦敦 38枚

四、第五六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

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五、作业:完成思考题,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49—5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替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阅资料中获得信息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1格表示多个单位)

教学准备:光盘,事先调查好4大河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选用的话题是关于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的。

先请大家来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常识。

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

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

(1)有89个成员国

(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

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学习例题:

1、演示: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图略)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

(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

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了……)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疑:这张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

注意观察纵轴上的数据,指名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在制作这统计图的时候,可以把1格表示成多个单位,比如说这里的1格就表示5票

当不正好是5票的时候,比如说是2票,就需要根据经验去选择合适的高度。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3)画阴影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

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图还要有图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02年12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1)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

(2)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

问:如果我再提一个问题“江苏电视塔和中央电视塔一共高多少米?”合适吗?为什么?

那谁能继续提比较合适的问题?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注意:(1)条形边成了圆柱体;(2)单位:万吨

(1)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

(2)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如下表(略)

说说第28届是在哪一年举办的呢?27届呢?

指出:奥运会每4年一届,正好和闰年是一样的,这几届都是在闰年举办的。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把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整吗?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4、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图绘制完整。

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

注意这份统计图和前面讲的有不同:条形是横向的,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这几条河流的长短。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怎么求出平均数

(先求和,在求平均)

二、练习

1.练习八第3题

1.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2.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说说理由

2.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平均每天卖出苹果核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多多少?少多少?一样多?)

3.练习八第5题

判断,注意平均数的含义

4.第6题

估计平均数,只要在最多与最少之间即可

5.第7、8、9题,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校对,订正。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要细心。

三、作业

完成第10题,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教学反思: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教学“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四年级教案篇(10)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册四年级第四单元有进一步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承接前面的学习内容,继续教学小数运算的相关知识。例1教材选择书店买书的背景,安排两个问题教学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为后面继续学习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小数的混合运算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借助学生熟悉的买课外书的情境设置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法、减法(位数相同)的笔算方法。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课前游戏】:猜谜语(猜一个成语)

1.78

2.3333333333335555555555555

3.1.2.5.6.7.8.9.10……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直切主题

师: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你能口算吗?

1、视算:

0.2+0.3

0.8-0.5

1.2+1.5

4.2+0.8

2、教师出题,学生口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观察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教科书第71页的主题图。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两个同学到书店去买书,女同学想要买2本书;小男孩要买1本词典。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由主题图过渡到例1中的情境图,分别呈现《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的单价。

教师:你又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你们得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的问题。

(1)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3)《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少)多少钱?

2、迁移经验,探究小数加法算法

教师:根据你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我们先来解决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分别列出:6.45+4.29式子。

(1)教师:先来看6.45+4.29,大家先估算一下,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请你独立解决这道题,写在堂上练习本上。(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说清算理

每个小组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些方法是正确的?你们的方法跟哪种方法一样?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逐一观察每种算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时说清理由。

预设学生几种回答情况:

解题思路一:

生1:6.45元就是6元4角5分,4.29元就是4元2角9分,加起来就是10元7角4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口算,6元+4元=10元,4角+2角=6角,5分+9分=14分,加起来就是10元7角4分。

生2:用笔算,

6元4角5分+4元2角9分=10元7角4分。

师,笔算和口算都可以,但是要注意,笔算时相同单位对齐相加。

解题思路二:

生1:645+429=1074(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6.45元就是645分,4.29元就是429分,和是1074分。

小结:这就是把两个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相加。

复习: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右边)加起,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满十进一。(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解题思路三:

生1:6.45+4.29=10.74(元)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直接把两个小数相加。百分位上的5加9等于14;十分位上的4加2等于6,再加上进位的1等于7;个位上6加4等于10.因此得数是10.74.

师:这两个小数相加,和是10.74元,跟眼前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一样吗?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正确选择解题方法。

师:根据前面同学的展示,老师整理出下面三道竖式(课件出示):

6元4角5分

6

4

5

6.4

5

+

4元2角9分

+

4

2

9

+

4.2

9

10元7角4分

10

7

4

10.7

4

师:这三种计算方法,你喜欢那种?为什么?(板书例题的竖式)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用小数直接相加比较简便。

5.小组讨论,探究计算方法。

讨论:小数的加法跟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一样吗?它们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学生汇报:小数的加法跟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差不多!小数的加法跟整数加法的计算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学生汇报:不同的地方就是小数加法要对齐小数点,而整数没有小数点。

师:那么小数点对齐了,相同的数位是不是也对齐那?为什么?(板书:小数点对齐)

6.你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吗?

7.小结:刚才我们从发现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找到了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且还通过观察、对比,找到了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同学们表现特别棒!

8.应用计算方法。

师:现在我们刚才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两道题,看谁计算的又快又对!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进行计算。

2.98+0.52

6.45+4.29

(1)提问2.98+0.52得数末尾的“0”可以怎么办?

(2)比较6.45+4.29得数个位上的“0”可否省略?

三、巧用方法,学习小数减法

1、出示问题:《小小数学迷》6.45元,《王子童话》4.29元,《小小数学迷》比《王子童话》贵多少钱?

2.放手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板演汇报。

3.引导学生评议。

你觉得她写得的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你会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数减法计算的方法吗?

5.练习。

9.17-1.77=

4.19-1.17=

25.36-5.13=

师:这三道题中结果都有“0”,哪个0可以在写得数时可以省略不写呢?为什么?

四、观察比较,概括算法

1.观察一下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你认为计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什么?

2.师小结: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3.总结童谣

小数加减点对齐,

从右向左计算起,

满十进一要牢记,

退一当十别大意!

保你数学好成绩!

五、练习巩固,引用拓展

1.基础练习:判断对错,并说明错因,订正答案。

6

.7

7

6.77

7.2

3.45

+

1.8

-1.78

+

6.54

+

5.75

6

.8

5

5.09

13.74

9.20

(╳)

(╳)

(√)

(╳)

2.提高练习: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

.

6

.

+。

.

5

-

3

.

4

8

1

1

8

.

2

.

7

六、小结全文,分享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

6.45+4.29=10.74(元)

6.45-4.29=2.16(元)

相同数位对齐

6

.

4

5

6

.

4

5

+

4

.

2

9

-

4

.

2

9

10

.

7

4

2

.

1

上一篇: 工程监理规划 下一篇: 党支部党建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