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03 06:53:49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篇(1)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数据质量因素对策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

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

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新晨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篇(2)

以保障“四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企业一套表制度实施为核心,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统计机构、提高队伍素质、改善工作环境、完善统计制度、畅通信息网络,实现基层统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目标。

二、实施范围

统计“双基”建设的实施范围是:各县(市)区统计局、各乡镇(街道)统计机构、企事业单位(重点是“三上”企业)。

三、工作内容和目标

(一)县(市)区统计局

工作目标:2家以上县(市)区局通过省级规范化考核验收

1、5月份,召开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推进会议。

2、5-6月份,各县(市)区局按照国家统计局《县级统计工作规范》要求,开展规范化建设自查自评,并申报省级验收。市局根据对各地督导情况,推荐参加省局规范化验收。

3、7-8月份,组织参加省局规范化考核验收。

4、9-10月份,召开全市县级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会议,交流总结经验,全面推进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乡镇(街道)统计机构

工作目标:各县(市)区50%左右乡镇(街道)规范化建设达标

1、5月中旬前,督促各县(市)区局参照《市乡镇(街道)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对乡镇(街道)统计基础建设的领导,指导乡镇(街道)完成规范化建设标准所要求的相关工作。

2、5月份,市局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动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区局组织对辖区内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进行验收,将结果报市局。

3、6-8月份,各县(市)、区局指导未达标的乡镇(街道)查漏补缺,并组织对考评不达标的乡镇(街道)再次验收,将结果上报市局。

4、9-10月份,市局组织对已经建立的11个乡镇(街道)示范点和各地申报的先进单位进行验收,对各地考核验收情况进行抽查,并将结果通报县(市)区政府。

(三)“三上”企业

工作目标:“三上”企业统计人员100%持证上岗,50%以上“三上”企业规范化建设达标。

1、4-5月份,市局制定“三上”企业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各专业根据省局《省“三上”企业统计工作规范(试行)》,指导企业开展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

2、6-8月份,市局组织各县(市)区局开展对各地企事业单位(重点是“三上”企业)统计执法检查,重点检查统计人员持证上岗、依法统计等基础工作。

3、9-10月份,组织“三上”企业统计人员参加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结合统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对“三上”企业人员开展统计业务和统计法规培训。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提供保障

各县(市)区局要高度重视统计“双基”建设,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双基”建设工作。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统计法》和省市有关加强统计工作意见和要求的重要措施,列入议事日程,制定专项工作计划,积极筹措必要工作经费,为统计双基建设提供良好保障。

(二)精心组织,指导落实

各县(市)区局、市局各部门要每季检查指导本地区、本专业的统计“双基”建设工作,要把统计执法检查、日常评比与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突出抓好“双基”工作典型,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推动“双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五)量化考核,注重长效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篇(3)

近些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与领导下,以及省统计局的积极工作下,我省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绩。随着省政府关于我省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在全省范围内也开展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实施,提高了统计工作者对统计工作的认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也更加的规范,各项保障措施也更加的有力。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先后树立了典型,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促进了我省统计工作的发展。当然,在取得成绩的时候,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中还存爱诸多的问题,主要包含:统计机构不完善,力量薄弱;缺乏统一协调的部门制度,必须加快向行业统计发展;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了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执法力度不足,没有树立起统计执法的意识,统计数据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好指导工作,对现有的成果进行巩固与扩大,保障统计数据的规范和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不断适应我省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求。

一、 营建城乡统计信息网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与横向经济发展时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统计方法已经不适应,统计出准确的数据的难度不断加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建立城乡统计信息网络势在必行,必须要强化三个层次的城乡统计信息网络。

首先,在失去要加强街道办事处、区级统计机构及社会统计的信息网络建设。各个城市必须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设置单独的统计机构,行驶统计调查、分析等,提供统计资料,实施监督职能。根据街道办事处的规模,设置专职的统计人员或兼职的统计人员。

其次,县域统计信息网络包含县级、乡镇及村级统计网络,目前,县级统计机构相对比较健全,而乡镇及村级统计机构严重缺失,必须要重点对这两级统计机构及队伍进行建设,这也是目前统计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由于这两级统计数据是统计的源头,决定了统计数据的质量,所以应该给予重视。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乡镇级机构及财政管理体制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也就导致了统计工作的进一步加重,统计工作所面临的难度加大。如果还是依靠原有的统计方法,很难完成统计任务。按照实际情况,在乡镇成立统计信息办公室,由乡镇领导主管,各部门协调配合,定期召开会议,对乡镇统计工作进行研究与协调。同时,在农村自然村设置兼职统计人员,在工作开展中做好原始记录与统计台账,保证工作有序的开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管是城市、县域统计,都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贯彻与落实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定,在统计机构、人员、组织及制度方面开展质量评估与统计分析,进一步使统计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人员、机构、制度、程度落到实处。

最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在企业中,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应该设立综合统计机构,或者对综合统计职能进行加强,对于小企业而言,应该这只全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为了确保数据的朱求虐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对相关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使企业积极的配合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

二、 打造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统计网络

信息化是统计工作发展中的重点因素,因此在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统计建设应该走在前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统计工作开始了信息化的征程,截至目前,已经实施了五个五年规划。从我省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来看,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从基层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还非常滞后。因为技术力量的缺乏、建设经费的不足,越往基层统计的现代化手段越滞后,网络的纵向延伸还不足,网络安全与信息存储存在较大的问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信息化人才的严重匮乏,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首先,依靠政府统计的整体效应,增加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当前,财政方面基本上都是按部门需求来划分财政,作为县级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在规范的期限内做好当年及整个规范期限内的安排,并且将规划纳入到当地的政府财政预算中;其次,省统计局应该发挥其整体功能,对整体的网络环境进行组织和完善,将当前的统计信息网络加强纵向延伸的力度,从县级以上统计部门直接延伸到乡镇、街道及村庄,当然也应该做好横向延伸,要延伸到省政府、省政协、各业务主管部门及重点企事业单位;第三,强化管理,加快开发应用的步伐。硬件的投入加大以后,就要兼顾软件的发展,应该加大开发信息化软件建设的步伐,使之更适应统计工作的开展;第四,数据库的开发应用。全省统计部门应该统一协调,从单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专业数据库等多个角度入手,加快统计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三、 更新观念,实现统计管理方法的转变

现阶段,专门的统计部门与政府统计工作相比,在统计改革、力量及队伍建设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主要原因包含:首先,统计力量薄弱,由于人员频繁的调动,经过多次的机构改革以后,使统计队伍越来越单薄,而政府统计相对没有变动;其次,统计制度与方法的改革速度缓慢,相关的行业管理制度已经实施多年,没有进行变革,甚至有部分行业协会在实施统计工作中,仍旧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要求进行统计,统计数据也无法为党政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价值;第三,政府统计部门对专业统计部门的领导与管理不足,任其发展。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计方法的转变

将原有的生产型统计转为生产经营型统计。当前,受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计方法的影响,很多统计部门依然采用生产型统计,没有将经济与科技、社会效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指标结合在一起。统计调查方法方面依然按照传统的全面调查,面对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采用这种调查方式很难完成统计任务。为了实现统计方法的转变,必须要对原有的统计制度及方法进行变革,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应该加强互动,促进统计制度的变革。省级以上的统计制度的设计是变革统计制度的关键环节,国家统计局应该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用创新的精神,首先在条件成熟的统计部门开展统计制度及方法的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广。

2.统计调查范围的改革

传统的统计隶属关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统计需求,应该转向行业统计。只有实现了这一转变,才能对行业统计加强管理,统计数据的质量才能提高,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行业统一也是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等新情况相适应的,能够更好的发挥统计工作的各种职能。

3.统计工作管理方式的转变

原有的重政府统计,轻部门统计的管理方式也很难适应现阶段的统计工作,应该转变为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协调发展的局面来。作为政府统计部门,首先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与部门统计协调,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部署任务、总结工作,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并且对部门统计的队伍建设,也要进行管理,如果部门统计需要进行人员变动时,必须要与政府统计部门进行协调,征求其意见,确保统计人员参加从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上岗,这样就能保证部门统计队伍的稳定和统计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统计法制建设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监督与规范行政机关执法活动的重要制度,其执法的对象是行政执法机关,其管理与执法的对象不针对个人,只是针对部门执法活动进行规范和监督。在我省的统计法制工作中,目前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在基层统计法制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做好这项工作,是保障全省统计法制建设的根本,必须要基层工作中,强化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依据,加强监督与协调,使基层统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所以,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明确执法主体、依据、责任、程序及标准,执行相关法律规定,完善奖惩、考核机制,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基层统计工作的水平得到提升。

为了实现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工作目标,必须要在工作方法、思想方法以及领导方法上协调统一,强力推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首先,将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中。在国家统计法律法规修改以后,地方统计规范也必须要进行调整,在新形势要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纳入法规中,各地通过对这些新的法规的学习,了解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并且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与约束实际工作。其次,开展调查研究,推广先进经验,对滞后环节与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在党的长期工作过中,抓两头带重点,树立榜样的工作方法是长期使用且实用的,因此各政府统计部门应该上下齐动、加强领导,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全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发展。第三,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统计基层基础建设部门统计工作会议,通过会议,宣传典型、总结经验,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对过去一阶段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总结,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多部门协调统一、配合的工作格局,发挥统计信息网络的优势。最后,在条件相对比较成熟的地区,在政府统计工作中,可以考虑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在统计目标管理中纳入统计分析研究、统计报表质量、统计制度改革、统计法制建设、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内容。对各项目标实施打分考核,量化评比,以此来促进统计工作的提高,使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结语

对于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加强,是保证全省统计工作质量提升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要从统计工作的制度建设、方法改革、经费投入、人才选用、法制建设等方面入手,来提高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只有抓住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提升。(作者单位:沛县统计局)

参考文献

[1]马跃东.如何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一点思考[J].财经界,2012(14).

[2]张怡,郭翰超.加强北京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思考[J].数据,2009(11).

[3]刘海燕,孙萍.夯实基层统计工作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J].统计与管理,2011(6).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篇(4)

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省统计监督处罚条例》、《关于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设置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统计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等。省局还制定并实施了《**省统计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省统计系统干部培训规划》,加强了全省资源环境与评价统计和社会科技统计,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有新的提高,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更加规范,统计执法力度得到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更为有力。同时我们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实践中也培养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为全省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提供了经验,全省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得到了有效加强。

一、提高认识,努力营造适应统计工作需要的城乡统计信息网络

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省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市区、县域经济和工矿企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传统的统计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建立起科学有序的城乡统计信息网络,重点强化三个层次的城乡统计信息网络建设。

在城市市区必须加强区级统计机构和街道办事处、社区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各市(地)级城市市区都必须依照《统计法》和《**省统计监督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依法行使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的职能。城市街道办事处应根据其规模大小视情况成立街道统计站或设置专职的统计人员,城市社区必须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

在县(市)、乡(镇)和村这三级统计设网络中,县(市)级的统计机构还是比较健全规范的,重点是要加强乡(镇)和村两级统计队伍的建设,这是当前统计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因为乡(镇)和村两级的统计数据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源头,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国家近几年对“三农”的投入加大,乡级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很快。相应的统计工作任务大量增加,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还是仅仅依靠乡(镇)统计助理是难以组织协调完成统计工作任务的。根据**省的实际情况,应将过去曾经推广的在乡(镇)成立统计信息办公室的作法恢复起来。由乡镇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担任信息办主任,乡镇统计助理担任常务副主任,乡(镇)各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和研究乡镇的统计工作。同时在村和自然屯设置兼职统计人员,并给一定的工作补贴,工作中要设置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以保证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为达到以上目标,无论是城市市区还是县(市),都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县级统计机构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县级统计机构统计基础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在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工作制度、组织统计调查、进行数据质量评估、开展统计分析、加强统计资料和调查管理及依法公布等诸多方面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机构、人员、制度、程序落实到位。

在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应成立综合统计机构或视情况将综合统计职能进行强化,各种所有制的小型企业必须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提高工作效率,对诸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和资质等级以上的投资企业,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网上直报和超级汇总。

二、加大投入,努力打造全省统计工作纵横交错的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

一是要发挥政府统计的整体效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目前的财政体制是“分灶吃饭”,县级以上政府统计

部门都应根据工作需要,作出“五年规划”和当年的安排,并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二是要由省统计局统一组织改善统计的网络环境,将目前的政府统计内部信息网进一步延伸,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即在纵向上从目前的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延伸到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在横向上延伸到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各业务主管部门、重点企业及事业单位。三是要强化管理并加快开发应用的步伐。由硬投入转移到软硬开发并重上来,确保全省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十五个系统工程实施到位。四是要全面开展数据库的开发应用。全省上下要协调一致,从源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和综合数据库的各个角度全面启动推进,逐步向实施宏观经济数据库过渡,最终达到“路路顺畅、路上有车、车上有货”的“网上统计局”的发展目标。

三、更新观念,努力实现部门统计的统计制度方法、统计调查范围和统计协调管理方式的三个转变

第一,要从统计制度方法的“生产型”统计向“生产经营型”统计转变。目前部门统计工作中的计划经济“生产型”统计的痕迹较深,反映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进步、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指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调查方法主要依靠全面调查,而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现状是全面调查难以完成的。而要完成这样的转变,必须从统计制度方法上进行科学的改革,而制度的改革又必须依靠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互动,共同研究制定可行的改革方案。国家和省以上统计制度设计是关键环节,我们要在向国家统计局反映的同时,以开拓创新精神在条件成熟的部门先行进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或通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第二,要在统计调查范围上进行改革,从过去的按隶属关系统计向“行业”统计转变。统计工作只有实现了这个转变,才能为加强行业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适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和监督整体功能。

第三,要实现统计工作协调管理方式的转变,从重政府统计,轻部门统计转变到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协调发展上来。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通过对部门统计加强指导和协调,总结工作,部署任务,严格要求,促进提高工作水平。对部门统计的队伍建设也应该协管,部门统计人员变动调整,要征求同级政府统计部门的意见,保证统计人员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后,持证上岗,保证部门统计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人员稳定。

四、强化统计法制建设,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提高数据质量保驾护航

**省的统计法制工作,多次得到国家统计局和省政府的表彰,去年省统计局又被省政府确定为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单位之一,这是省政府贯彻行政执法与行政执法监督有机结合的新举措。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对象是行政执法机关,不是其它机关,更不是管理相对人,功能和作用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在省直机关的示范单位活动中,省局已经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如何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向全省县级以上政府统计系统推广,也是加强统计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搞好了将对全省的统计法制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强化法制观念、完善执法依据、加大执法力度,搞好法制宣传、强化监督和协调配合,全面提高统计干部队伍素质等方面得到加强。因此,应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向全省统计系统推广,进一步明确统计执法主体、梳理执法依据、界定执法界限、确立执法责任、明晰执法程序和标准。认真执行《**省统计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切实在政府统计部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逐步健全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建立涉及所有领导和机构的责任制度和工作流程。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在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完善执法,把提高数据质量作为核心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为了达到以上基层基础建设的工作目标,我们必须在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统一思想、协调步伐、强力推进。

一是要把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统计法》修改后,《**省统计监督处罚条例》的修改必然要纳入省人大和政府的工作日程。要力争将新形势下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要求写进去,各地也可以通过地方规章或政府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要求。通过法律手段约束和规范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二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体推广先进经验,狠抓薄弱环节和落后层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抓两头、带中间”是我们党长期使用的工作方法。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加强领导、上下齐动,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先进典型,以此带动全省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全面加强。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篇(5)

■ 创新理念,改变单兵作战模式

一段时期以来,许多同志一定程度上把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仅仅理解为统计部门自身的事情,单兵作战,力量有所不足。要创新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理念,联合基层政府形成合力,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力求取得跨越式发展。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中,思想建设、理念建设要先行。应以新统计法颁布为契机,辅以市政府发文方式,要求各区县、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认真研究和解决统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统计人员到位、统计网络健全、统计渠道畅通、统计任务落实。还要建立健全统计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住户、城市住户抽样调查补贴及普查专项调查经费列入市区级财政预算,统一管理。

■ 充实力量,健全基层统计机构

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京发[2006]9号文件精神,各级机构要明确分管领导,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可考虑各乡镇、(街道)统计所设统计员3―4名,配备辅助统计员1―3名。各村、社区(居委会)要配备1名专职统计人员负责统计工作(相应配备辅助调查员3名)。全市所有“规模以上”企业都要依照新统计法的规定设立统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

各区县统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应内设机构,建立健全统计业务流程各环节工作制度及各项管理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满足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要切实加强街乡统计所的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加大设备投入(包括交通工具和经费保障),实现统计联网,全部报表实行网上直报。应进一步探索研究乡镇(街道)统计所的机构设置,实行政府统计部门和乡镇、街道对统计所的双重管理办法。各社区、村委会应明确一名人员负责统计工作,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社区可确定专职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承担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调查工作任务。

■ 各司其职,确保数据获取及时准确

目前北京建成的“一级平台、三级监管、多方共享”的数据集中采集平台,对上报数据进行了严格把关,对保证数据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成本效益原则来看,也做了一些重复劳动。只有明确各级统计机构的职责,才能保证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统计所的职责是维护基本单位名录库,按工商局网格单位的办法进行管理。包括单位变动情况、法人单位等基本情况(即维护101库的工作)的统计督察,严格监管“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完成一次性调查,介入普查工作(要配备临时调查员)。

区县统计局、调查队的职责是收集数据,审核数据的质量,做好月、季、年报工作,对于大型调查做好培训、督导工作。

市统计局、调查总队的职责是对数据汇总、评估,包括横向、纵向数据的对比分析,完成各类调查报表的制度修订工作,对各类普查、一次性调查做好组织管理及对区县的指导工作。

只有责任分清,才能管理到位,提高工作效率。

■ 强化管理,打造统计精兵强将

加强统计部门的队伍建设,把思想作风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热爱统计事业、熟悉统计业务、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同志充实到统计队伍中来。

各乡镇(街道)统计所,要选好用好带头人,在选拔、任免和调配科级干部时,应事先征求市局总队人事部门的意见。

保持基层统计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对稳定,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依法、科学、准确、及时、全面完成统计任务。要严格执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统计人员必须获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统计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乡镇(街道)统计所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有条件的统计所,可以不拘一格大胆引进大学生村官。

■ 强强联合,实现信息资源互补共享

政府综合统计与政府部门统计是地方统计体系中的两大支柱,市级、区县级、街乡统计部门都必须以“整体、协调、互补、共享”为目标,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分工合理、管理规范、信息共享的政府统计体系。各部门要在本级政府统计机构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开展统计工作,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

加强各级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工作整合,尤其是各级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要严格统计项目管理审批、杜绝统计调查内容交叉重复,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基层基础工作质量。

■ 依法统计,提高统计巡查规格

市级统计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统计执法监督,依法查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今后一段时期,应以修订后的新《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出台为契机,彻底曝光和处理一批典型违法违纪案件,形成惩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高压态势,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统计工作的信誉。

加大巡查工作力度,提高巡查规格。当前北京地区的统计巡查工作定位相对较窄,应进一步提高巡查的规格,明确统计巡查体现政府行为,统计巡查应定位为人民政府对所辖地区统计工作情况的一次督查和检阅。在《北京市统计巡查工作办法》和《北京市部门统计工作巡查办法》已经合一的规范性文件基础上,提请北京市人民政府向所辖地区各部门、各级政府印发《统计巡查办法》,以政府名义成立统计巡查协调组,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牵头,政府法制办、司法、监察、人事等为成员单位,并由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带队进行巡查。巡查情况以政府文件反馈,巡查结果以政府文件通报,以提高各级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

■ 提升服务,拓展统计发展空间

基层统计工作既是数据源、中转站,也是服务站。市区两级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要指导帮助乡镇、街道统计所做好统计服务工作,经常出主意,出题目,交任务,教方法,定期不定期地为乡镇、街道办党委、工委、政府提供优质统计产品。各个统计所应将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等重要信息资料及时整理提供党委、政府,主动服务,创新服务,争取领导的支持,获得地方的支持。

为此,要加强统计资料管理,建立健全本乡镇(街道)历史统计资料管理制度,管好统计基础历史台账。统计所还可以根据专项调查、民意调查等数据进行加工,在无需增加经费和工作量的同时,服务本地区党(工)委政府,服务跟上了,就能进一步赢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拓展基层统计的发展空间。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篇(6)

在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中,部门统计所提供的统计信息和占有的基础数据对各级生产总值核算质量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大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也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新时期和新形势对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各级统计机构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并取得了比较显著地成绩。从总体上来看,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质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制观念淡泊,少数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较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部门统计存在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统计业务培训不到位、统计方法滞后、统计手段落后等现象,表现在统计数据的采集、填写、汇总、审核等工作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数来源于基层,提高基层数据统计质量,强调固本,势在必行。

一、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建设存在问题

(一)人员少、负荷重,队伍不稳定

目前,县级统计部门一般是20-30人,镇办只有3-5名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人员力量相当薄弱,一个人要负责上级统计部门几个专业处室的工作,除本职工作外,还需完成其他局委的经常性、临时性和突击性的任务,遇到大型的普查,很难适从。部门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常常是才培训不久的统计员,又换成新人,统计队伍的不稳定导致业务素质得不到保证。

(二)基层统计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统计业务基础规范化和部分专业网上直报的有序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增高。部分镇办统计部门虽然基本上都使用电脑,但配置相当落后,还有相当部分数据源头统计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与新时期对统计信息化的要求很不相称。基层统计人员对现行的一些基本网络知识缺乏,这些与现在的统计工作的任务相当不匹配。

(三)依法意识薄弱,执法检查不经常

近年来,各级统计部门在依法统计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如大力开展统计法制宣传;依法抓好统计人员配备和上岗证的办理;依法抓好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但依法统计意识和统计执法力度仍有待加强,偶有执法活动,也是蜻蜒点水的多,较真执法少。有的部门对统计工作认识有偏差,统计基础工作薄弱,虚报、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相当普遍。

(四)现行统计调查制度本身制约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

一是现行的统计报表表种多、指标繁杂。相同的指标重复出现。二是一些指标的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三是有的专业报表时间太紧,没有与基层单位(企业)的财务核算时间衔接,造成统计与会计核算脱节,只能预计或估计统计数据,造成统计数据与会计核算实际数据不一致。四是抽样调查的代表性受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分层加快,贫富差距拉大,调查难度的增加,抽样调查的随机性难以保证和落实。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一)健全机构,夯实部门统计基础

统计数据来自基层,准确性依赖于基础。各级各部门要依据《统计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和改进统计基层组织建设。部门应根据需要设置统计机构或制定有关机构承担综合统计职能,配置综合统计人员,并依法特证上岗。部门内部其他职能机构,应根据统计工作需要,配置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

(二)注重培训,提高部门统计业务素质

各级统计职能部门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工作需要,每年定期举办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班。培训内容以统计法律法规、统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技术和使用技术应用为主,通过培训使统计人员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广泛开展统计意识教育,树立诚信统计理念,营造每个调查对象自觉遵守统计法,自觉履行统计义务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统计规范化建设,完善统计原始记录,健全统计台账和统计岗位责任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统计资料的相互衔接和源头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做到数处有据,基础扎实。同时,要进一步理顺统计调查渠道,完善统计资料调查管理制度,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查数据,必须依据《统计法》关于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制度、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的要求,统一组织调查整理、统计对外提供数据,做到调查范围统一,统计口径一致,计算方法统一,做到数出一门,管理规范有序。

(四)建立健全提高统计数据的长效机制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篇(7)

引言

统计工作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项,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以统计工作历来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基层统计工作对政府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从某种意义上看,统计的重要性类似于军事情报,它常常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当前中国统计工作取得重大发展,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也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所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将会有助于我国基层统计工作的发展。

一、当前中国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现状

(一)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条件有所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统计部门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改善,基本上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办公设备。现代是网络化时代,电脑是办公必不可少的工具。中国基层经济发展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办公条件得到改善,每一个统计工作人员都能使用电脑,实现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

(二)统计机构得到完善,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

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统计工作,基本上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统计部门,较发达的乡镇也会设立统计机构,这就充分说明了全国基层的统计机构是比较完善,能基本满足当地政府的统计需要。现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基层统计部门也非常重视统计人员的素质,为了提高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水平,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部门对统计人员都会进行专门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三)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制度得到加强和完善

基层统计部门为了能保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顺利地进行,都会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基层统计部门一般都会建立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内部监督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责任制度,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能够在制度的管理下顺利地进行。另外,特别注意的是法律制度。基层统计部门十分重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法律制度,只有通过法律的管理才能使统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制度完善,有利于统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复合型人才稀少

虽然现在基层统计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复合型人才依然比较稀少。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除了要进行大量统计数据的搜集外,还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复合型人才一般都会集中到上级统计部门,在基层统计部门的人才少之又少,所以导致现在基层统计部门人员的统计能力不高。基层统计部门虽然是最底层的统计单位,但是仍然需要懂法律、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复合型人才的缺少制约着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发展。

(二)统计模式的不合理

现在许多人认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部门一个单位的事情,所以现在统计部门都是自己单兵作战,力量不足。许多政府部门只是把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交给统计部门一个单位,这样会导致统计部门的工作难度加大,统计工作的任务量加大。

(三)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面临着经费紧张的问题

基层统计部门是最接近群众的统计部门。上级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基本上要靠各个基层统计单位的统计工作来支撑。基层统计部门通常都要进行广范围的普查和调查,需要大量的统计经费,但是由于统计部门是双层领导体制,一方面要受上级统计部门的领导,另一方面要受本级政府的领导,所以基层统计部门的统计经费也是分级负担的。但是一般基层单位的财政收入比较薄弱,因此分摊给统计部门的统计经费也就更少,所以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受到统计经费的制约。

(四)统计环境复杂,工作进展困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个基层单位会出现许多利益集团,它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会千方百计地阻止统计部门的工作,包括政府为了自己利益也会烦扰统计部门的工作。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企业、单位或者个人会阻碍统计部门的工作,隐瞒相关的统计数据,这就导致了统计数据的不真实。由此可见,现在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统计基层基础建筑的对策

(一)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基层统计部门复合型人才的缺少严重影响着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只有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基层统计部门人才缺少的现状,才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上级统计部门要帮助基层统计部门人才的培养,向基层统计部门输送具有综合素质的统计人才。基层统计部门自身也要加强本机构统计部门人才的培养,对一些缺乏专业素质的人才进行专门的统计培训,培养他们的统计技巧。人才是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发展的根本要素,所以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复合型人才是现在基层统计部门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二)创新统计模式,充实统计力量

统计工作首先要明确一个观念,即统计工作不单单是统计部门自己的工作,是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基层统计部门要以自身为基础,联合政府和其他部门,形成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合力,避免单兵作战。另外,各个乡镇的主要领导要提高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视,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大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资金投入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经费的缺少直接制约着基层统计部门工作的进展,所以加大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资金投入有助于完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在资金方面应该以上级统计部门拨付为主,乡镇政府财政支持为辅,保证统计资金的充足和专项性。基层统计部门有了资金的保障,就会更广泛的进行数据普查和抽样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会更加的准确。

(四)坚持依法统计,完善统计制度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许多利益在阻挠着统计工作的实施。中国是法制社会,法律是各项制度实行的保障,所以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也要运用法律武器,坚持依法统计的原则。在法律制度下,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要坚持依法统计,做到有报必查,有案必查的宗旨,使统计工作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独立行使。另外,还要完善统计制度,特别是统计监督制度,确保统计工作的公平公正。

(五)提升统计工作的服务质量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既是政府的智能,又是服务工作。统计部门在收集和整理数据后要为政府的决策服务。因此不管是上级统计部门还是乡镇政府部门都要积极地完善基层统计部门的服务质量,主动帮助基层部门做好统计工作。同时,基层统计部门也做好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归纳,保证数据服务的质量。

四、结论

当前中国统计工作取得重大发展,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也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实统计工作中,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所以基层统计部门要站在提高统计水平,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高度上,加强和完善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改变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现状,保障我国基层统计工作的公信力,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篇(8)

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头绪多、情况杂、难度大,为了有效组织实施此项工作,市上研究确定了"三步走"工作思路。第一步摸清家底,组织市、县区工作分赴乡镇、企事业单位对其机构设置、统计队伍建设、统计业务、基础建设投等方面进行调查,及时发现,总结经验。第二步分析研究,针对市基层基础建设的实际,侧重存在的,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了性强的《市基层基础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第三步试点先行,确立了基层基础条件比较好、统计业务流程比较规范的县作为基层基础建设试点,确定标准,明确任务,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全面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二、试点工作成果明显

(一)切实加强了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组织领导

县各级党政组织都对统计工作比较重视,并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给予很大支持。一是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列每年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书内容之中,从机构、、数据上报、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县乡统计机构。县适时成立和组建了县城市经济社会调查队和农村经济社会调查队,明确了工作职能,下达了专门的编制。乡镇统计工作站在乡镇普遍面临缩编减人的形势下基本做到了机构不散,不减和职能不变。三是加大投,努力改善统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县乡两级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尽最大限度安排统计工作经费,使各类大型普查调查和常规住户调查以及其它统计业务工作完成。同时,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逐步配齐了县统计局微机、打印机及信息网络设施,并采取县乡共同出资的办法为乡镇统计站配备了微机,极大地改善了统计工作的环境和条件。

(二)因地制宜确立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总体思路

县人口相对较少、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和合村并社之后,共辖5镇2乡,71个行政村,66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多,农村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非常重要,鉴于此,解决基层机构混乱、不稳定、工作不规范、设施不配套和数据上报不及时、口径不一致以及数据质量不高等方面的突出势在必行。县在把握时机,客观分析自身存在的,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全县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内容和方向:以强化职能,充实,改善条件,完善制度为重点,通过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使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达到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业务流程化、统计调查法制化、数据传输网络化的目标。一是强化统计职能。按照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各乡镇农村经管统计站是乡镇履行统计工作职能的具体单位,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做好统计工作的职能职责,切实加强对乡镇统计工作的管理。同时,要求各乡镇成立由乡镇长任组长,综合统计、企业统计和工资统计为成员的乡镇统计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乡镇统计工作的协调管理。各村成立由村主任任组长,村文书和各合作社社长为成员的统计工作小组。二是充实工作。按照人事下达的编制,每个乡镇固定1名以上的具体负责综合统计工作。同时,结合农村基层组织整建,明确村文书为各村统计员,由乡镇行文指定各合作社社长为各村统计工作小组成员。三是改善工作条件。通过协调和沟通,督促为乡镇统计站落实办公用房,调剂办公桌椅、资料柜,制做统计站标牌,启用统计站公章,开通计算机网络。经初步验收,到目前,全县乡镇统计基础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有牌子、有章子、有、有电话、有档案柜、有能与上级统计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和保证工作开展的经费。四是完善工作制度。从完善工作制度手,规范业务流程,完善了原有的5项制度,并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新制度4项。县统计局将所有统计工作制度、台帐表式、指标解释和实用统计法律法规编辑装订,下发乡镇统计工作站遵照执行。同时要求各乡镇统计站将主要工作制度和统计机构网络全部张榜上墙,接受社会,基本上形成了形成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和规范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

(三)统筹协调,多方配合有效地推进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是一项常规性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篇(9)

活动范围为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统计机构和人员、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统计报表、统计法制、统计档案、统计服务、统计数据的管理和公布、统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指导思想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为统领,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三大*”目标和任务要求,以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为核心,切实保障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全力建立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水平,保障宏观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三、总体目标

开展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要达到如下五项目标:

1、统计行为法制化。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要依法履行统计职责,自觉在统计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做到依法统计,坚持原则,敢于抵制和大胆揭发在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

2、统计方法标准化。各乡镇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制度方法和统计标准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调查方式和工作规程采集、整理、上报数据。网上直报报表,要执行规定的操作制度。

3、统计手段现代化。各乡镇统计机构逐步实行网上数据录入、传输,推行企业网上直报和超级汇总制度,减少各方面和各环节的干扰,避免再生性差错,提高源头数据质量。

4、统计工作制度化。各乡镇政府要建立健全统计机构工作制度和统计员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各种统计报表原始记录、台帐、统计档案等管理制度,完善统计监督机制。

5、统计人员专业化。基层统计专业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乡镇统计人员的录用、调配及变动情况应及时与县统计局沟通,并报县统计局备案。基层配备的统计人员要求思想作风过硬、责任心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以及具有统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技能和统计从业资格。

四、实施步骤

通过三年时间分步实施全县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专项活动。20*年为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示范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强化年和巩固年。

20*年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和启动阶段(20*年4月一5月):开展调研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实证调研,通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调研活动认真查找统计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二)实施阶段(20*年5月一10月):开展乡镇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一是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调研基础上,建立健全乡镇和村(居)统计机构工作制度和统计员工作职责。二是全面开展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三是开展统计规范化先进乡镇示范创建活动,20*年确定温溪、腊口、高湖镇及章旦乡等4个乡镇开展此项活动,引导乡镇和村(居)推进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使基层统计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源头数据质量。其他乡镇可以参照试点做法,及早启动规范化建设,2010年全面开展。

(三)总结验收阶段(20*年11月一12月):通过创建、检查、验收等一系列活动,发挥先进乡镇和村(居)的示范带头作用。按照“乡镇申请、县统计局考评、*市统计局验收”的程序和“规范一个、考评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进行考核验收,力争在20*年对4个试点乡镇统计规范化建设进行验收评定。通过先进乡镇创建试点活动,树立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典范,引导全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努力培育全社会的统计法治意识。同时,实行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与相关考核、测评和数据审核等挂钩制度。

五、工作要求

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难度大,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健全制度,逐步推进。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青政办发〔20*〕113号)和《*县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意见》(青政发〔20*)50号),县统计局、各乡镇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乡镇统计机构建设,保证统计工作职能得到优化,人员得以稳定,力量不受削弱。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政府在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活动中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要明确目标,落实措施,责任到人。在活动开展期间,县统计局要积极抓好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业务指导,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要以规范化建设活动为契机,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通过会议、培训等途径,积极宣传做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宣传发动过程中,要抓好填报单位负责人这一关键,为全县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篇(10)

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头绪多、情况杂、难度大,为了有效组织实施此项工作,市上研究确定了"三步走"工作思路。第一步摸清家底,组织市、县区工作人员分赴乡镇、企事业单位对其机构设置、统计队伍建设、统计业务、基础建设投入等方面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第二步分析研究,针对__市基层基础建设的实际,侧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了操作性强的《__市基层基础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第三步试点先行,确立了基层基础条件比较好、统计业务流程比较规范的__县作为基层基础建设试点,确定标准,明确任务,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全面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二、试点工作成果明显

(一)切实加强了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组织领导

__县各级党政组织都对统计工作比较重视,并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给予很大支持。一是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列入每年的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责任书内容之中,从机构、人员、数据上报、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县乡统计机构。县政府适时成立和组建了__县城市经济社会调查队和农村经济社会调查队,明确了工作职能,下达了专门的人员编制。乡镇统计工作站在乡镇普遍面临缩编减人的严峻形势下基本做到了机构不散,人员不减和职能不变。三是加大投入,努力改善统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县乡两级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尽最大限度安排统计工作经费,使各类大型普查调查和常规住户调查以及其它统计业务工作按期完成。同时,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逐步配齐了县统计局微机、打印机及信息网络设施,并采取县乡共同出资的办法为乡镇统计站统一配备了微机,极大地改善了统计工作的环境和条件。

(二)因地制宜确立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总体思路

__县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和合村并社之后,共辖5镇2乡,71个行政村,66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多,农村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非常重要,鉴于此,解决基层机构混乱、人员不稳定、工作不规范、设施不配套和数据上报不及时、口径不一致以及数据质量不高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势在必行。__县在准确把握时机,客观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全县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内容和方向:以强化职能,充实人员,改善条件,完善制度为重点,通过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使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达到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业务流程化、统计调查法制化、数据传输网络化的目标。一是强化统计职能。按照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各乡镇农村经管统计站是乡镇政府履行统计工作职能的具体单位,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做好统计工作的职能职责,切实加强对乡镇统计工作的管理。同时,要求各乡镇成立由乡镇长任组长,综合统计、企业统计和工资统计人员为成员的乡镇统计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乡镇统计工作的协调管理。各村成立由村主任任组长,村文书和各合作社社长为成员的统计工作小组。二是充实工作人员。按照人事部门下达的编制,每个乡镇固定1名以上的人员具体负责综合统计工作。同时,结合农村基层组织整建,明确村文书为各村统计员,由乡镇政府统一行文指定各合作社社长为各村统计工作小组成员。三是改善工作条件。通过协调和沟通,督促为乡镇统计站落实办公用房,调剂办公桌椅、资料柜,制做统计站标牌,启用统计站公章,开通计算机网络。经初步验收,

到目前,全县乡镇统计基础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有牌子、有章子、有房子、有电话、有档案柜、有能与上级统计部门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和保证工作开展的必需经费。四是完善工作制度。从完善工作制度入手,规范业务流程,完善了原有的5项制度,并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新制度4项。县统计局将所有统计工作制度、台帐表式、指标解释和实用统计法律法规统一编辑装订,下发乡镇统计工作站遵照执行。同时要求各乡镇统计站将主要工作制度和统计机构网络全部张榜上墙,接受社会监督,基本上形成了形成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和规范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

(三)统筹协调,多方配合有效地推进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上一篇: 在学校和两个学长 下一篇: 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