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21 19:59:37

六年级音乐教学

六年级音乐教学篇(1)

传统的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缺乏对音乐重要性的认识,对音乐教学敷衍了事,根本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给学生传授完教学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也吸收不了,这种行为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运用兴趣教学策略,在课堂中采取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随着教师的引导一起研究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美好。比如,《新春乐》这课内容,教师可以问学生:新春佳节的时候学生是不是特别开心?学生回答:是。教师再提问:谁能演唱一首关于新春的歌曲?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在全班学生面前演唱关于新春的歌曲,教师最后引出下面我们来看看新春乐是如何表现新春的气氛的,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兴趣中感受这首歌曲的欢快喜悦之情。

二、创新教学媒介,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

传统的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讲解和板书形式给学生传授知识,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比较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生都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学习效率并不尽如人意,这两种方式都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媒介,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多媒体中鲜艳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吸引人的视频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中,随着多媒体的展示思索音乐的奇妙,感受音乐的美好。比如:《美妙的琴声》这课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音乐家德沃夏克的事迹,让学生对音乐家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在歌曲中体验音乐家的感情,事迹播放完毕后,再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多媒体中演唱,感受这首歌曲的美妙。

三、创新教学感受,运用活跃气氛教学策略

传统的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如何学、怎么学,教师都规定好了,课堂气氛也很死板、紧张,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氛围感到厌烦,自然不能高效地进行音乐学习,这样的方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感受,运用能活跃气氛的教学策略,只有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才可以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积极思考,用心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美好。比如:《节日的夜晚》这课内容,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几个广西彝族的舞蹈动作,让学生随着音乐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舞蹈动作的时候,课堂气氛就变得很活跃,教师再让学生演唱这首歌曲,學生能够载歌载舞,感到很开心,体会了彝族的风情,也更愿意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

四、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合作教学策略

六年级音乐教学篇(2)

二、教学目的要求及重难点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五爱”的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着。

2、启迪智慧、陶冶、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的具体措施与要求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直接的体验,并激发其创造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六年级音乐教学篇(3)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届六年级学生,总体来说学生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所提高,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对老师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演唱歌曲时能姿势正确,声音自然流畅,节奏音准把握较好,在进行合唱时多数同学能注意积极配合他人,能对同学的课堂表现做出合理评价,在欣赏方面能乐于倾听各种乐曲,并能对所听乐曲做出简单分析,多数同学音乐想象力丰富,对所听音乐能即兴表演相应动作,叙说音乐内容,有较强的音乐创造能力。但对于歌曲视唱旋律方面难度较大,还不能单独视唱,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这方面教学,增强音乐教学实效性。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歌曲、读谱知识、综合训练、欣赏及选用乡土教材。本册教材共有歌曲七首,补充歌曲四首,其中中国民歌一首,外国民歌一首。综合训练以多声部发声练习与创编旋律练习为主,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与创作能力。欣赏曲目共有七首,着重训练学生的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并能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表现出来。编创与活动中,编有大量的实践要求,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了解一些西方音乐文化,提高音乐修养。

2、审美教育。

用热烈而又欢快的情绪,轻松、柔美、富有弹性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欣赏和感受美的能力。

3、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学会自己看谱,读懂力度、速度等音乐符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编旋律,并为自己创编的旋律配上歌词,并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四、教学措施:

1、总结经验,认真备课,认真学习音乐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积极参加组里的教研活动,多听同行老师的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能力。

4、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经常征求学生对老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音乐教学篇(4)

1、学会歌曲《打花巴掌》,用轻松愉快的情绪和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吐字清晰。

2、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边做拍手游戏。

3、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用轻松愉快的歌声唱好《打花巴掌》,感受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1、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2、

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节奏XX

X︱XX

X︱X.X

XX︱XX

X︱

指名学生打节奏;师生一起打节奏。

师:这是我们玩过的一个游戏的节奏:《拍手歌》(出示课件)

我们一起来吧!(两人一组玩游戏,读准节奏)。

2、北京的小朋友也喜欢玩拍手的游戏,他们把这个游戏叫做“打花巴掌”

(课件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

感受歌曲情绪。

同学们,带上你聪明的耳朵和快乐的心情仔细听。

听听他们是怎样玩的?

(有说有唱)

2、学习说词部分。

(1)读节奏。

师:他们说的节奏跟我们有些不一样,我们先来练习一下。

师先读节奏,生跟读;

挑学生读。

(2)学习歌谣。

老师带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谣,边拍边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呔,北京方言dai);学生自己读,边拍边读。

3、学唱歌曲。

(1)再听,学习唱词部分。

师:北京的小朋友打花巴掌时又拍手又唱歌,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唱了些什么?都采了哪些花?

(2)课件出示花的图片。

师简单介绍花的知识。

(3)学唱花的乐句。

学生跟老师学唱歌谱,学唱歌词,注意几个字的读音、附点节奏与情绪的指导。

(4)学生接唱歌词。

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才更好听呢?学生试一试。(高兴的声音、轻轻的声音、有弹性的声音……)

(5)完整表现歌曲。

提示学生说的部分节奏准确,吐字清晰;唱的部分节奏准确,表达出欢快的

情绪。

三、创编活动:

1、创编歌词——师提要求:要押韵。

师:北京的孩子只编到了四月四,

我们来试一试继续往下编,可以吗?

学生分小组合作创编

5——8

月歌词。

(可以提示:五月五我们一起来跳舞、六月六我们一起摘石榴、七月七我们一起做游戏、八月八我们一起吹喇叭)。

2、学生随着音乐完整表现创编歌曲。

师:来,我们把自己创编的歌谣合着音乐完整地表演一次。用我们快乐的声音唱起来吧。师生共同唱歌游戏。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打花巴掌》,还自己创编了那么多有意思的歌词,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创编更多更好的歌谣来玩!

教学反思

歌曲《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边拍手边数着花的名字,两人一组做拍手游戏,该游戏至今仍是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

六年级音乐教学篇(5)

二、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能力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因而其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1、以审美为中心

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以往音乐教材的视角往往单纯从音乐到音乐,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近年来国外的音乐教育,很重视从音乐文化上去开拓。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作为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音乐拓展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本教材的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它自身的体系,音乐学科也不例外。从音乐的诸要素的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从最基本时值“一拍”到各种音符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单一音色到复合音色;从基本的舞步到动作组合;从打击乐器到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的演奏等 [资 料 来源于 贵州 学习 网 ] 等,教材都一一通过各单元由浅人深地步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4.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之所以如此说,首先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所成即: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其次,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同样,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

5.加强综合与渗透

六年级音乐教学篇(6)

以往的教材,往往从教师的“教”考虑较多,无论从教材内容的构件、教学方法的思路等等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学。它的理念是建立在“教学中心论”上,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教、传授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教材组成员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要从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所以不仅是以学生为本,还要强调其发展,所以定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能力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因而其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1、以审美为中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往音乐教材的视角往往单纯从音乐到音乐,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近年来国外的音乐教育,很重视从音乐文化上去开拓。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作为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音乐拓展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本教材的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它自身的体系,音乐学科也不例外。从音乐的诸要素的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从最基本时值“一拍”到各种音符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单一音色到复合音色;从基本的舞步到动作组合;从打击乐器到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的演奏等等,教材都一一通过各单元由浅人深地步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4.加强实践与创造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之所以如此说,首先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所成即: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其次,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同样,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

5.加强综合与渗透

音乐课的综合性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其一,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其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其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其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当然,这种综合是以音乐为主的综合,是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而不是偶尔的、某个环节上的局部综合。

6.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都应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

四、课程安排

〈一〉欣赏《春雨沙沙》2课时

歌曲《绿色的希望》

〈二〉欣赏《春江花月夜》3课时

歌曲《小竹桥》

〈三〉欣赏《西班牙斗牛士》2课时

歌曲《雪绒花》

〈四〉欣赏《牧歌》3课时

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

〈五〉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4课时

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六〉欣赏《春节序曲》4课时

歌曲《山林的歌》

六年级音乐教学篇(7)

一、首调唱名法的选择

“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 作为音乐知识与技能一部分的乐谱识读,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国内主要采用的乐谱识读方式有两种,即五线谱和简谱。其中,五线谱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记谱法,较为严密、准确和科学。五线谱的识读有两种方法:首调唱名法(首调唱名法即移动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

(一)国外首调唱名法的运用

在国外,小学音乐教育主要运用的是五线谱教学,识读五线谱主要运用首调和固定这两种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产生于11世纪音乐理论家、修道士圭多・达雷佐的拉丁文赞美诗,由英国女教师S.A.格洛弗(Sarah Anna Glover,1786 ―1867)首创,约翰 ・ 柯温使之完善。1937年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Zoltan Kodaly,1882―1976)在他的教育生涯中首次正式提出首调唱名法。柯达伊认为,首调唱名法最大的优点之一,在于没有调性的限制,与固定唱名法相比更加适合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学生识读五线谱。

匈牙利的经验证明,使用首调唱名法可以帮助儿童很快学会读谱,对提高儿童歌唱能力、发展听觉、发展音乐思维有实际的效果,为建立和声听觉和学习和声学、钢琴即兴伴奏和移调演奏都带来便利,易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首调唱名法的选择依据

在国内,“课改”前的《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版)中关于五线谱的教学建议是:“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五线谱的教学建议是:“五线谱教学建议采用首调唱名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五线谱的教学建议也是:“五线谱教学建议采用首调唱名法” 。

通过以上文件可以看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五线谱的学习方式一直以来的建议都是首调唱名法,区别在于,从“大纲”时期到“课改”初期,学生在乐谱学习中,首先了解和认识这是什么调,然后在乐谱上进行识读,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C、G、F三个调上乐谱的识读;而“京版”教科书采用“移动的”进行乐谱的识读,学生先熟悉五线谱上各个音的位置与音高关系,只要确定“”所移动到的位置就可以进行乐谱识读,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在各个不同的调上,都能够进行乐谱的识读。

二、首调唱名法―“移动的do”在“京版”教科书中的呈现与识读策略

“京版”教科书在五线谱的谱面及活动的呈现方面跟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而这样的呈现方式恰恰有系统地体现了本套教科书首调唱名法―“移动的”的乐谱识读策略。

(一)“移动的”活动呈现及识读策略

1.教科书中“移动的”的音乐活动呈现

(1)第三、四册教科书的活动:C音唱作“”的五线谱识读。

例1 第三课《小雨沙沙沙》

(2)第五册教科书的活动 :“”移动至第二线,一个升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3) 第六册:“”移动至第一间,一个降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3 第一课《摇船曲》

(4)第七册教科书的活动:“”移动至第一线,三个降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4 第四课《月亮月光光》

(5)第八册教科书的活动:“”移动至下加一间,两个升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5 第三课《春天举行音乐会》

(6)第九册教科书的活动:“”移动至下加二间,两个降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6 第七课《平安夜》

2. “移动的”活动呈现所体现的乐谱识读策略

总结以上“移动的”乐谱识读的活动呈现内容:二年级C调的五线谱识读;三年级开始“”的移动,即“”移动至第二线、第一间的五线谱识读;四年级“”移动至第一线、下加一间的五线谱识读;五年级上“”移动至下加二间的五线谱识读;五年级下至六年级巩固练习“移动的”的五线谱识读。

本套教科书五线谱的识读,从二年级开始,一年的时间巩固记忆最基本的C音唱作“”的五线谱识读:第三册开始,从、、 到、再到、的五线谱识读,即七个音在五线谱上音位关系的识记、七个唱名与对应音高的准确视唱;第四册巩固练习“”在下加一线的五线谱识读。从三年级至五年级上,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巩固记忆“”移动后的一个调,包含一升、一降、两升、两降至三个降号的五个调上的五线谱识读。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基本能够掌握“”在六个调上的移动,学生只要知道“”的位置,就可以进行五线谱的识读。因为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五线谱上七个音之间的音位与音高关系,所以任意移动“”的位置,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进行乐谱的识读。

(二)“移动的”谱面呈现及识读策略

1.教科书中“移动的”的谱面呈现

(1)第一、二册的谱面呈现:乐谱上没有任何标注。

例7 《动物说话》

(2) 第三册的谱面呈现: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

例8 《乃哟乃》

(3) 第四册的谱面呈现: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前四小节乐谱上标注唱名首字母。

例9 《音乐小屋》

(3)第五册至第八册: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前两小节乐谱上标注唱名首字母。

例10 《我是少年阿凡提》

(4)第九册至第十二册: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乐谱第一个音上标注唱名首字母。

例11 《莉花》

2.“移动的”谱面呈现所体现的乐谱识读策略

综观“京版”教科书,谱面呈现与以往的五线谱版音乐教科书不同,首先一至六年级所有乐谱均为原调呈现,第二乐谱上会标注“”的位置。

总结以上的“移动的”谱面呈现方式:一年级演唱曲目的乐谱是原谱呈现,没有任何特殊标注;二年级演唱曲目第三册开始乐谱前面呈现“”的位置,第四册乐谱上呈现“”的位置,并且标注唱名首字母,标注的长度为四小节;三、四年级演唱曲目乐谱前面呈现“”的位置,乐谱前两小节标注唱名首字母;五、六年级演唱曲目乐谱前面呈现“”的位置,乐谱第一个音标注唱名首字母。

六年级音乐教学篇(8)

孔子深刻地认识到,音乐不仅可以使人温、良、敦、厚,还可以移风易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甚至将个人的成长、成熟、完善最终归结于音乐,足可见他对音乐学习的重视。孔子将“乐教”视为人生教育完成的终极目标,建立了以礼乐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这对于审美情感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开创了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美感形式于人才全面素质教育之中的先河。他将音乐教育融入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之中,可说是我国最早提倡和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第一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之核心是礼乐思想。他提倡“正乐”带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即礼、乐、刑、政,但更重要的则是出于道德教育上的目的,即以诗、书、礼、乐教导学生。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通过诗、书、礼、乐来培育理想的人才,对“乐”的要求常常也就是他对人的要求。一个人必须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具备了以上要求的人才,才是符合他理想的人才。这正如傅雷写给其子的书信中所说:“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傅雷家书》附录)当代的钢琴家刘诗昆也认为:“技术和音乐是学琴的两个方面,技术训练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音乐吸引孩子,而不是枯燥地进行手指训练。”对当下学习乐器演奏技能的广大青少年来说,学琴会找到“舒服、发泄”的感受,才是音乐给予他们最为初级的可贵记忆,“不要苛求人人都是天才,教会一个孩子一辈子享受音乐,这是最重要的。”

音乐培养人的美好心灵,音乐教育就是让青少年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美,以陶冶他们的性格、情操。而钢琴作为现代音乐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进入我国普通民众文化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从1950年我国生产出第一架钢琴至今,在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琴生产国,销售量也远远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到底有多少学习钢琴的琴童呢?恐怕谁也无法精确统计。但如果仅以琴童的人数来说,在世界上肯定是数一数二。我国不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数十万学习钢琴的琴童,就连一些中小城市也有数万名儿童走上了学习钢琴之路。以厦门鼓浪屿为例,这个只有四千多居民的小岛就拥有六百多架钢琴,从这里曾经走出了殷承宗、许斐平等一批著名的钢琴家。厦门鼓浪屿也成了钢琴琴童们向往学习和旅游的琴岛圣地。

当代社会对钢琴的情有独钟、对钢琴家的盲目崇拜,形成了中国大众音乐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美国“零点项目”与孔子礼乐和“六艺”教育思想具相通之处

1956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轰动了世界,更震惊了美国。原以为在科技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万万没有想到苏联会在空间科技方面超过他们。因而,美国人借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后发现他们真正落后于苏联的却是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培养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科学的发明与创新,正有赖于人的创造力。经过长时间对比研究之后,1967年美国人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了一个“零点项目”研究计划,用“零”表示美国人过去在艺术教育认识领域的空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一直在验证自己的观点。过去人们认为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完全不同,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是靠感情起作用的,要靠灵感。而“零点项目”的研究者认为,艺术思维也要靠逻辑,科学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过程同样要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这些对于大脑的工作来讲没有区别。他们认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弥补、互相促进。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零点项目”投入了上亿美元,参加工作的科学家超过百名,课题组的规模远远超过了一个教学系。他们在一百多个公立和私立学校做实验,有的从幼儿园起连续进行20年的追踪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了数十本专著、上千篇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教育的影响甚大,以至于美国国会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

“零点项目”的现任执行主席、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登纳还提出了认知上的一个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智能:一是数理逻辑分析智能;二是语言技巧智能;三是音乐智能;四是身体运动智能;五是空间位置智能;六是人际关系智能;第七智能是认识自我智能。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七种潜能。多元智能理论也是“零点项目”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代西方人提出的对于人的“七种智能”的开发,与我国古代孔子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孔子提倡礼乐,其最终目的并不在礼乐本身,而是通过礼乐和六艺来培养和教化当时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才。今天,音乐教育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的重任。孔子的礼乐和六艺教育思想恰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教导我们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音乐技能,也引导我们正确地看待乐器考级问题。

音乐技能学习理应成为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也深刻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多次强调美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后来把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写进了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正规化、专业化和法制化建设,也带动了业余音乐学习的热潮不断高涨。广大少年儿童踊跃加入到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习钢琴的队伍中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音乐现象。音乐考级,这一测试音乐技能水平的手段也应运而生。音乐考级是对普通中小学生的社会音乐及家庭音乐教育的规范和考察,直接推动并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音乐素养。而音乐考级活动始自钢琴考级,因此对钢琴考级中有关问题的认识无疑具有探究问题的典型性。

回溯中国的钢琴考级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其中考生数量最多的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组织的考级活动。中国音协的钢琴考级以十级设置,中央音乐学院的则以九级设置,并与九年义务教育相挂钩。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结构中,是以语文、 英语、数学为核心,音乐、美术处于次要地位。而孔子早在2500年前,便以“六艺”教化弟子,强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六艺”其实就是今天的艺术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教育等的综合。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强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倡将优秀的作品纳入音乐教育。这一主张,直到今天仍然得到高度重视和实施。以中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考级教材为例,主要是由音乐方面的专家及从事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师编纂,级别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内容除基本练习以外,还包括练习曲、复调曲、奏鸣曲和中外乐曲四大类型。选之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以及二者之间的结合都十分完美。同时为了培养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教材作品的选用亦十分注重音乐的趣味性。这两套考级教材是非常优秀的钢琴教材,其突出的优点表现在:能够提高孩子的演奏技术,通过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来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在考级教材中的基础练习包括:音阶、琶音等技巧针对性强的练习。学生们在做这些技巧练习时的脑力劳动――思考与想象普遍地被忽视。只有在练琴时全神贯注地集中注意力,那么演奏技巧才能得到提高。应该说,长期无意识的练习,对于孩子来讲从听觉到精神都是一种伤害。乐“非止于技艺之末而已”,我们不应当为了考级而考级,为了弹会一首作品而练琴。不论我们学习什么作品,不仅应从技术、结构层面来了解,更重要的是从文化角度去了解。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才能够举一反三,这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伟大的钢琴家、指挥家巴伦博依姆提出:“教育意味着让孩子们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他们该怎么做,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除此之外一切不过是信息,很容易便可以掌握。”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练琴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讲究的是“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当今学琴及钢琴考级的群体中,家长和老师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常常只是为了考级而考级,这就是考级的问题所在。应该说,考级活动的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大家对考级的认知出现了问题。考级的曲目相当于每一学期的考试试卷,我们在每个学期,都是通过预习、上课、读书、复习,再参加考试,而不是把期末考试试卷径直背熟后即去参加考试。试想,一个人如果背熟了小学+初中+高中12年的12份期末考试卷,然后通过考试,我们应说他是文盲还是高中毕业?背熟了考卷就像练熟了曲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除了应景的技术程度得到了提高,其他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考级教材中每一级曲目的安排都有技术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关联性,我们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用这些曲目测试自己的学习程度,这才是考级的目的。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一味追求考级的级别,忽视了阶段性学习的重要性,也丢掉了学习的乐趣。乐器的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科学性,如果不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那么到了一定程度,由于缺乏思考习惯的培养、文化知识的储备、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便很难再在演奏上有所提高了。同时家长、老师之间还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这也同样会导致不良后果。好的初级教育,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把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音乐本身如此美妙,学习音乐一样是充满智慧和快乐的。孔子是“快乐学习”的积极倡导者,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孩子的天性便是玩耍,而今天的练琴常常让许多孩子觉得是在苦修,如何让孩子在练琴中贴近音乐,从练琴中获得快乐,把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亦是一门艺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便是他首先提出了人性的差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要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即所谓“因材施教”。音乐比其他学科都更需要因材施教,一部分音乐教师认为个别指导课是无法备课亦无须备课,但正因为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大,所以教师应当为每个有天赋的孩子量身定做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考级教材只是一种书本依据,更应在此基础之上,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并充分备课,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指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它能深切触动我们的心灵,打动我们的情怀。今天的儿童钢琴教育理应以钢琴为载体,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钢琴这件乐器亲近美妙的音乐,考级不过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享受音乐、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想象智慧、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是最终目标。

相关的其他问题

六年级音乐教学篇(9)

一、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声乐作品总体比较

1、教材中声乐作品比例与曲目分析

人教版和人音版的小学音乐课标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进行编写的,这一编写方式决定了声乐作品的选择要符合教材确立的人文主题。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一、二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三、四、五年级每册包含8个单元,六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一、二年级每册包含10个单元,三年级每册包含9个单元,四、五年级每册包含8个单元,六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从单元的设置上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将六个年级分成了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作为一个学段;三、四、五作为一个学段;六年级单独作为一个学段。人音版教材将六个年级分成四个学段:一、二年级作为一个学段;三年级作为一个学段;四、五年级作为一个学段;六年级作为一个学段。

不同的单元数目影响到两个版本教材对声乐作品总数和内容的选择,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声乐作品选用的统计如下:

人教版一年级声乐作品共42首,占一年级所选曲目的79%;二年级声乐作品为45首,占二年级所选曲目的73%;三年级声乐作品为43首,占三年级所选曲目的71%;四年级声乐作品为33首,占四年级所选曲目的62%;五年级声乐作品为30首,占五年级所选曲目的66%;六年级声乐作品为36首,占六年级所选曲目的70%。

人音版一年级声乐作品共52首,占一年级所选曲目的66%;二年级声乐作品为55首,占二年级所选曲目的69%;三年级声乐作品为56首,占三年级所选曲目的73%;四年级声乐作品为49首,占四年级所选曲目的72%;五年级声乐作品为52首,占五年级所选曲目的76%;六年级声乐作品为32首,占六年级所选曲目的72%。

两个版本教材六个年级声乐作品的统计数字说明声乐作品在两个版本教材中都占有着超过60%的比例,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

2、教材中声乐作品题材与体裁比较分析

除部分曲目相同外,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选用的声乐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共性,相同的题材包括:友谊、游戏、爱祖国、爱家乡、动物、植物、劳动、节日、乐器及与音乐相关内容、自然界、儿童生活(童趣、童年、梦想等)、人物、童话、动画、亲情、思想教育(礼貌、尊师、和平、环保)、革命歌曲、群众歌曲、军队军人。不同的题材包括:人音版教材将时间作为一个题材进行表现,作品为《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人教版教材将奥运作为一个题材进行表现,作品为《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手拉手》《巴塞罗那》,还有一部分作品表现了一些具体的事物,如作品《北京的桥》《桥》《少林少林》《中国功夫》等。

在体裁上,人教版和人音版选用的声乐作品主要包括原创作品、民歌、童谣、儿歌、歌剧、音乐剧、舞剧、戏曲、古曲几类,在不同年级侧重点有所不同,笔者将童谣、儿歌归入民歌类别,将两个版本教材不同年级的声乐作品进行了体裁数量统计。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人教版和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教材对不同体裁声乐作品的选择各有千秋,人教版涉及的种类更多一些,舞剧、音乐剧、古曲作品在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并没有选用。

3、教材中声乐作品演唱形式及合唱作品比较

在声乐作品教学中,声乐的不同演唱形式是一个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体现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声音组合方式是培养学生体会音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声部配合及和声感觉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选用的声乐作品涉及到了基本的声乐演唱形式,在不同年级以相应的作品进行展示,以唱歌和欣赏两种方式进行表现,从独唱开始循序渐进地介绍多声部声乐作品及声乐演唱的各种形式。

在两个版本教材声乐作品的唱歌教学中,独唱都是唱歌教学的主体。此外,二、三声部合唱教学也是教学重点,用以锻炼学生的合唱能力。人音版教材中没有涉及三声部合唱教学,主要以二声部为主;人教版教材对轮唱作品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中,两个版本涉及的演唱形式大体相同,以独唱、领唱加合唱、领唱加齐唱、二重唱、无伴奏合唱为主,人教版教材又选取了男声四重唱作品作为欣赏曲目;人音版教材选取了合唱与乐队作品作为欣赏曲目。

对合唱作品的选择,两个版本教材各有侧重,引入的年级也各不相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没有选用合唱作品;人音版教材则从一年级起就选用了部分合唱作品进行欣赏。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多声部唱歌教学;人音版教材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以轮唱作品导入合唱教学。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声乐作品都占据了最大的比重,以唱歌和欣赏两种方式进行呈现。在声乐作品的曲目选择、题材体裁及对演唱形式的教学中具有共性,又各有侧重。

二、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唱歌教学展示的比较

在音乐教材中,声乐作品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唱歌教学和欣赏教学。在唱歌和欣赏教学中,将声乐作品涉及到的音乐的表现要素、作品背景等音乐知识进行展示,来完成声乐作品教学的不同要求。

唱歌作为音乐教学中实践性极强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对唱歌教学的要求可以归结为音色、节奏、音高、力度、速度、演唱姿势及方法、识别伴奏能力等几个方面,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这些方面都予以了展示,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具有各自特色。

1、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节奏的展示

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骨骼,更是唱歌教学的基础内容,只有准确地掌握节奏,才能够将歌曲的本来面貌展示出来。小学阶段是节奏教学的重要阶段,将完成大多数节奏型的学习任务。在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对节奏教学进行着不同方式的诠释。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节奏的呈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不同的动物叫声代表不同节奏进行节奏教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26:

这种设计方式,将节奏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将节奏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20:

这种设计方式,将节奏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注重了节奏教学的可操作性,通过具体实践掌握节奏。

(3)将节奏教学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P30: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以节奏教学为主体,通过语言、乐器不同节奏的配合巩固对x学生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节奏的学习。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节奏的呈现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用跑、走等肢体动作与节奏教学相结合。

这种设计方式是用肢体动作的律动和节奏相结合,通过肢体动作的韵律感受节奏的律动。

(2)用读歌词的方式表现节奏教学。

用一个格子表现一个小节,将小节内的歌词列在格子里,通过读歌词表现节奏的变化,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节奏教学方式。

(3)将读歌词与器乐教学相结合。

用读歌词和器乐配伴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节奏教学,增加学生的兴趣点和配合度,加深对节奏的感性认识。

(4)通过在唱歌教学中寻找固定节奏型的方式对节奏教学进行表现。

2、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音高的展示

音高是唱歌教学的根本,熟悉音高、唱准音高才能进行歌唱。音高教学同样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六年的学习应该对音高有准确地感知,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音高的呈现方式有:

(1)用插图表现音的走向,进行音高感性教学的呈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11:

(2)将音高教学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24:

(3)将音高教学与音乐游戏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P13:

(4)将音乐教学与创编活动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5: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音高的呈现方式有:

(1)用插图表现音的走向,进行音高的感性教学。

(2)在音符的符头中标记音高,将识谱与音高教学相结合,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P8:

(3)将音高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4)将音高教学与创编活动相结合,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3:用“mi,sol,la”按节奏编自己的歌,唱一唱找出歌谱中的d0音,涂上红色,mi音,s01音涂上蓝色,并跟琴唱准这三个音。

(5)用手势表现音的高低。

虽然人教版和人音版两种教材在音高教学中的表现方法有各自特点,总体的目的都是通过不同的展现方式让学生对音高有感性认识,利用不同的活动、游戏使用音高、熟悉音高,为唱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力度的展示

力度是音乐的表现要素之一,对力度的感知及对力度表现内容的了解,是唱歌教学的一个重点。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力度的呈现方式有:

(1)唱歌教学中,用动作表现不同的力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9:

(2)对歌曲中具有明确力度对比的片段进行强调,并结合游戏加强对力度的认识,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P20:

(3)结合歌曲,为旋律设计力度变化,用活动的形式对力度进行应用,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13: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力度的呈现方式有:

(1)对歌曲中具有明确力度对比的片段进行强调,通过演唱歌曲了解力度的定义,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40:

(2)配合唱歌教学,用图形表现力度的变化,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44:

(3)学习歌曲后,为歌曲标记力度记号,加强对力度作用的认识,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P26习题为:唱会歌曲后,试用力度记号来标记,以表达欢乐地童心。

4、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发声方法的展示

发声练习是培养良好音色来进行歌唱的主要环节,以往的音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设计单独的发声练习对声音进行训练。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尽量避免枯燥的基础练习,从学生的兴趣人手进行教材编写,这给发声练习的编写带来很大难度,很多教材中不再编写独立的发声练习,人音版教材中就没再设计独立的发声练习。在人教版教材中对发声练习进行了巧妙地设计,体现出编写者对声乐教学基础训练的重视,也体现出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在人教版教材中,将发声练习冠以新的方式,融入了教材中所学歌曲的内容,用灵活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练习《阿爸回来了》。

此处,编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歌曲《小螺号》的内容,设计了表现海风、海浪、螺号、渔歌的发声练习,非常鲜活、形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达到双基教学的目的。但比较可惜,这种设计方式也并未能在人教版教材中得以延续,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用多样化的理念对发声练习进行设计的难度和必要性。

5、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展示

有关唱歌教学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唱歌的正确姿势、演唱形式、人声的分类等,是对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的简单介绍。在这方面,人教社小学教材中没有用特别的方式对唱歌的姿势及人声的分类进行表现,有所欠缺。但对部分演唱形式用结合唱歌教学、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的方式予以了表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3对唱歌作品的要求为:请你设计领唱、齐唱。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唱歌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呈现主要用讲解和图片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37:

三、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展示的比较

欣赏教学在课程标准中是属于感受与鉴赏的部分。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对于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课程标准中对感受与鉴赏的论述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主要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流派与风格,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也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1、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展示

在小学阶段声乐作品欣赏的教学中,针对音乐表现要素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能听辨童声、不同形式的女声和男声;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呈现。

(1)听辨童声、不同形式的女声和男声。

这一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欣赏不同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来完成的,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在整套教材中对演唱形式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本篇文章已在第一点的整体分析部分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论述。

(2)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

人教版教材对这项内容的展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用歌表演的方式结合唱歌教学,完成体态与音乐律动的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15页《彝家娃娃真幸福》就是一首歌表演作品。

②用欣赏音乐、随音乐做律动的方式引导体态教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 7页《健康歌》的教学要求为: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边唱边律动。

③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动作创编表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P20《嘎妞妞》的欣赏教学中提出:用动作表演你想象中的嘎妞妞。

人音版教材对这项内容的展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对欣赏作品中的主题进行哼唱,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7出示了欣赏曲目《彩桥架到台湾岛》的主题,要求跟随录音一起演唱主题。

②结合欣赏曲目做表演,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2欣赏歌曲《采茶舞曲》中要求:用自己的舞蹈动作来表现《采茶舞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节拍、音高、速度、强弱都是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欣赏教学了解这些基本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熟悉不同节拍的特点,对进一步学习音乐具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教材在声乐作品的欣赏中主要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这些音乐基本要素:

①结合练习,熟悉作品中的节奏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7的欣赏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歌曲中多次运用了XXX・XX|XX X-|的节奏,好像起伏的海浪。请你模仿这种节奏,即兴哼唱两小节旋律给同学们听。

②用表格的形式对比总结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

③结合欣赏曲目,对节拍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展示。

人音版教材在声乐作品的欣赏中主要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这些音乐基本要素:

④结合欣赏的作品,用习题的形式比较作品的音乐表现要素。

⑤用画图形谱的方式熟悉所欣赏曲目的主题。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了解音乐作品主题的演变方式、结构的构成方式对整体把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欣赏教学的一个教学重点。小学阶段声乐作品涉及的结构主要以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为主,学习不同段落的划分方式和曲式表达方式,感知不同段落的音乐情绪和表现手法是这一阶段声乐作品欣赏教学的主体。

人教版教材主要采取结合不同的欣赏曲目,用提问的方式对乐曲结构教学进行诠释,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8欣赏歌曲《爱星满天》的提问为: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比较一下,它与《爱的奉献》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人音版教材的展示方式更多样一些,主要有:

①结合欣赏曲目,提出为作品划分段落的问题,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19欣赏歌曲《东方明珠》的问题为:根据歌曲《东方明珠》速度和演唱形式的变化,应划分几个段落?你能用动作表示吗?

②用颜色或线条表现段落。

⑧结合听音练习熟悉所欣赏作品的主题。

2、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情绪与情感的展示

正确感知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情感,是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两个版本教材中,这项内容的展示多是以语言提示的方式来完成的。

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20欣赏《月亮月光光》的要求为:静静地欣赏《月亮月光光》,感受优美、抒情的情绪。

人音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5欣赏《我们多么幸福》提问为:歌曲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到兴高采烈?

3、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展示

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包括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了解不同体裁的特点及表现特征,区分表演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并能记住部分作品的主题是课标对小学音乐阶段声乐作品欣赏教学提出的标准。

人教版和人音版多是以课后习题方式对欣赏教学进行扩展,来体现作品的体裁教学或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24欣赏歌曲《嘎达梅林》的习题为:对比欣赏钢琴改编的《嘎达梅林》,说说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同一题材时给你带来的感受。

人音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P1 7的习题采用为所欣赏作品选择体裁的方式对音乐体裁进行展示:

4、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展示

中西方音乐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很多具有独特风格或象征时代精神的流派,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了解可以增加学生的音乐修养、扩大学生的艺术视角。

人教版教材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呈现方式为:

(1)结合欣赏教学,用课后习题的方式提出音乐流派与风格的问题,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15欣赏《说大话》的习题为:欣赏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与《说大话》后,请谈谈你对南北方曲艺音乐风格的不同感受。

(2)将同一题材的声乐作品编入教材同一单元内,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风格的多样性,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P8与P9,教材对同是表现奥运题材的《手拉手》和《巴塞罗那》进行了对比欣赏,总结音乐风格的变化。

人音版教材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呈现方式为用习题的方式结合欣赏曲目,对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定义,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40:

实际上,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未在小学阶段对音乐流派内容进行具体展示,将相关知识留为初中阶段教学内容。

四、综述

通过对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声乐作品总体情况、声乐作品的唱歌教学及欣赏教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总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占有较大比重。在内容安排上,人教版教材一、二年级安排的单元数量少于人音版教材,高年级基本相同。这体现了两个版本在低年级编写理念的不同,人教版教材考虑到儿童刚刚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在单元数量上有所控制,曲目数量也比较适应这一学段的教学;人音版教材考虑到学生低年龄段对事物好奇的心理,安排了较多的单元主题,虽内容更鲜活多样,但教学内容过多,不易完成。

2、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在作品题材与体裁选择方面具有着共性,这说明两个版本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念具有相同的认识,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范畴有整体的共性把握。

3、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对合唱作品的教学有所差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没有加入合唱作品,人音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选取了合唱作品作为欣赏曲目。一年级是学生刚刚接触正规音乐教育的年级,对很多音乐要素还不了解,在一年级进行合唱作品的欣赏未必会有实际意义。

六年级音乐教学篇(10)

学生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歌曲具有典型的合唱特点,如:三年级的《夏夜》《月亮钩钩》;四年级的《红蜻蜓》《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五年级的《七子之歌》;六年级的《同一首歌》《幽静的山谷》等。笔者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一个学期中在学好其他歌曲的基础上,侧重一两首合唱歌曲的教学。这样的好处就是:一是能让学生吃饱、吃好、吃透、以点带面突破合唱教学的瓶颈;二是常态化的积累渗透在合唱教学中。有了这样的课时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师生之间的合作就有的放矢地进行了。

此阶段的练习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求学生注意倾听。一是倾听琴声;二是倾听自己唱的音是否与琴声的音准符合,同时音量是否控制轻柔;三是要学会不仅要听到自己的声音还要听到另一个声部的声音,然后根据情况来调整自己的声音。到了四年级,又可以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可以完整地进行Ⅰ级、Ⅳ级、Ⅴ级和弦的和声接龙游戏,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掌握除了Ⅰ级主和弦之外,还有Ⅴ级属和弦、Ⅳ级下属和弦的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纵观我们教材中的合唱歌曲中的和声走向,掌握了Ⅰ、Ⅳ、Ⅴ级大三和弦的和声,也就掌握了合唱歌曲中一大半的和声音程,其中有大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小六度等一些常用音程。到了五年级时,再把一些色彩性较丰富的小三和弦加入进来,此时的和声接龙游戏就显示出水到渠成般的顺畅。这个阶段的学生因为每节课音阶模唱、听辨旋律音程、和声接龙的练习,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较为准确的音高概念,之前又有了大三和弦的铺垫,学生们自然可驾轻就熟地掌握了。小三和弦的进入,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对和声色彩上多变的感受。其中小三音程与大三音程的掌握可以反反复复地通过钢琴的听辨来感受大三和小三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为学生们唱好合唱歌曲服务。到了六年级,教材中出现了更多的合唱歌曲,而且合唱歌曲出现的形式比过去更难了,以前的合唱歌曲的主歌部分是单旋律的齐唱,副歌部分才是二声部的合唱;六年级的合唱歌曲中出现了从头至尾的二声部合唱。在分层次的推进中,合唱教学的难点就被一层一层地解决掉了。

二、乐器教学,穿针引线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的学生有一大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更不用说是乐器学习了,刚好在苏少版三年级的教材中,就有口琴和竖笛的教学版块,笔者给自己提出一个目标:“不一定人人都要成为演奏家、演唱家,但演唱和乐器作为音乐素养最基础的要求,一定要人人都有参与和享受美妙音乐的权利。”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件乐器进行教学,等学生能吹奏音阶以后,笔者把它运用到课前的常规积累中听听和声的美妙效果;也可以运用到合唱歌曲的某一句中,听听合奏版的和声效果,从而对自己的合唱有一个实际的、触类旁通的演练。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发现每当学生们能参与到合奏的学习活动中时,心理会有一种成就感,所以他们很乐意、积极地参与进来。老师此时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边吹奏边倾听两个声部的音准以及和谐的声部效果;然后,再把它运用到合唱歌曲中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个体差异,分层推进

上一篇: 国外计算机论文 下一篇: 召开半年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