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队形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2 16:49:42

队列队形教案

队列队形教案篇(1)

我们知道,在学校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学校集体活动等都离不开队列队形的组织和变化。通过队列队形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队列队形练习知识,技术技能,还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作风培养、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可是现在的体育课堂对队列教学是如何看待?在近几年全县初三体育中考教学研讨,与学校公开课教学展示中我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队列,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追寻“队列缺失”的根本原因

当前,随着体育课改的深入,大家的备课一直从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出发,安排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方法,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队列队形的练习,逐渐减少,有被我们大家“忽视”的迹象。似乎在崇尚“自主”、“合作”“探究”的大前提下,队列练习显得“死板”、“僵硬”,所以在实施中却有被忽视的现象主要有三点:

(一)队列队形教法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堂仅仅把队列队形教学作为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的一种手段来设计,使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就是因为队列队形的练习太过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创新,学生不愿意练,自然就无“快乐”可言。所以,教师必须认清队列队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队列队形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基本功的欠缺。

许多人如是说。现在许多教师不知道队列队形练习的意义和作用;不清楚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及基本术语;不懂在队列队形练习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师在队列队形练习中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深。

(三)教师主观上的不重视。

中考体育在我县已实施了多年,至于中考体育对学生体质有很大的意义,我们必须要重视,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这些项目与队形队列似乎毫不相干,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只是注重中考体育的项目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队形队列的训练。

二、让队列队形在本真体育课堂中起航

队列队形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其次能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校容校貌,另外它能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更重要的是它是体育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关键是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引起重视如何让它在体育课中能“亮”“活”“美”。

(一)让课堂呈现队列的严、情、活。

1.严密课的组织,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它象一条线把教学内容串合起来,使体育课显得有条有理性,连贯性。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游戏、教学内容的变换运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抓好四列横队变成八列、四列横队变成四路纵队、一路纵队变成多路纵队或还原,四列横队换言之:圆形、方形、梯形、半圆形、八字形等练习,使学生较熟悉这些队形的变换。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发出所需的口令,学生就能迅速变换队形,使队伍调动做到省时、合理,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相应地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还要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自觉遵守纪律。

2.调节情绪,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队列队形练习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体育课中教师运用多种口令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想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练的兴趣,保证了练习的质量,丰富了准备活动内容,给准备活动注入了活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队列队形练习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教材内容所安排的练习变得丰富多彩。下面就是一个运用较好的案例

案例1: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单调和害怕,改变在跑道上跑的单调性。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的分队到并队、列队到合队跑、对角线绕场跑、8字形追逐跑和开口螺旋跑、蛇形跑等形式,这样使耐久跑变得多样性、趣味性,学生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成绩有了显著进步,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队列队形练习中,体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校器材数量,学生的人数等情况,在体育课中合理安排所需的教学队形。不但便于教学,而且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如笔者在篮球教学中,常用学生排成方队或直线队等形式,这样队列不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次数,也使在体育教学中的练习起到安全作用。

(二)创新教法实现队列的趣、实、变。

体育教学首先是教育,它必须为育人的最高目标服务。队列教法上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要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示范动作要准确,一般先完整示范,后分解示范。操练时,一般先做分解练习,后做完整练习。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管仲说:“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比较单调,不外乎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跑步走等。反复的训练中,学生会感觉枯燥疲惫,从而失去了对队列队形练习的兴趣,把它看作是一件苦差事。教师在教学中不妨采取情景创设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调节教学气氛。

(1)场景模拟法:教师把训练场地布置或用语言描绘成一个特定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利用学生好奇、爱新鲜的心理特征,激起他们训练的热情。

案例2:例如在齐步走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的场面,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一名光荣的战士,教师也要置身其中,扮演好检阅者的角色,用语言激发他们的激情,用口令来指挥他们的行动。

(2)游戏竞赛法:每个人都希望在竞赛中取得胜利,小学生的好胜心更为强烈,在游戏中获胜是学生参与活动最重要的原动力,因此设计一些竞赛性的游戏也是队列队形训练的有效载体。如笔者在 “立正、稍息”教学中设计一些队列游戏:

案例3:在“集合—解散”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小队,围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在解散状态下,听到集合哨声时,比一比哪组集合的速度快、队列整齐;看一看哪组的队员精神饱满,站姿准确;听一听哪组队员报数的声音响亮有力。

2.降低难度,切合实际。

体育教材中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和要求都是参照军事训练的相关要求制定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军事化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初中低段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表现出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心理素质不稳定等现象。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以高标准去要求他们,只会使他们的生理、心理都承受巨大的压力。

案例4:在向左转走与向右转走教学中,如果一味的在教师的口令指挥下练习时,学生很容易疲惫,而且向右转走的口令老是搞错。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明确向左转走的动令与预令在左脚,向右转走的动令与预令在右脚时,可以降低难度,先让学生体会原地转法,然后在体会原地他不得基础上学习原地踏步转法,最后过渡到行进间转法。为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可以改变组织形式,可以分组,由学生带,并组织比赛。

3.队形变换,贯穿课堂。

队列队形变换是教师通过口令调动队伍来完成的,它贯穿一节课的始终。故科学、熟练地变换队列队形,是体育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且能节约调动队伍的时间,增加教学密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5:如在鱼跃前滚翻教学中,1、2向后转,3、4向后退4步走,在中间看教师示范讲解。

然后四列横队成八列横队走,分成八组向外练习,最后八列横队成四列横队走,然后接齐步走进入平行场地进行素质练习。

4.丰富语言,调控情绪。

体育教师必须要学会队列队形练习的基本术语,如列、路、翼、间隔、距离、横队、纵队、排头、排尾、基准学员、伍、队形宽度、 队形纵深、步幅、步速等,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语言,以调控学生学习情绪。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能缓解学生身心疲劳。作一个对比,鼓励学生说些健康的俏皮话。也可以应景说一句歇后语或反正话,课堂气氛会在学生的笑声中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性随之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就显现出来了。 另外琅琅上口的顺口溜能帮助学生牢记动作的要领,同时也激发训练的兴趣。

案例6:(站队时) 队列里头莫说话,老师就会把你夸。两手平举踏步走,嘴里数着一二一。

(立正时)抬头挺胸收小腹,两脚并拢肩放松。双手紧贴大腿边,双目炯炯视前方。

体育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是各学科教师中最频繁的。要使学生掌握一项技术,教师的动作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同样重要。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精神饱满、严肃认真,动作熟练、准确,口令宏亮、清晰。体育教师从动作上传达的信息有时远比语言来得清楚,学生通过观察不仅看到了准确的动作,还能感受到形体姿态的美,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在队列队形教学陷入单调沉闷时,教师的肢体语言同样能起到非凡的气氛调控作用。一个夸张的表情,一段学生错误动作的滑稽再现,都会让现场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体会,队列队形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把“育人”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应当看到,离开了规范的纪律作保障的体育课堂教学将失去依托和生命,教师也将失去意义和价值。课堂上要呼唤队列队形练习,让我们抛弃形式,摈弃浮躁,让“队列”激活我们的课堂,提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 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队列队形教案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0-0071-01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在进行队列队形教学时,存在着只关注学习的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针对性,影响了队列队形的教学效果。

一、队列队形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1.案例:五年级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在篮球场进行“裂队走和并队走”的队列队形教学。在练习前的方法讲解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口令提醒学生“裂队”“并队”,但学生根本做不到教师所要求的队形“方形”的要求,队形难以做到整齐划一,教学秩序也显得很乱。

2.原因:(1)各组排头的步速不等,导致队形整体不整齐;(2)纵队排头对路线不熟悉致使两队所走的路线不能同步,致使队形不对称;(3)学生在路线移动上“偷工减料”,没有按规定路线行走,形成不了“方形”,也影响到同伴之间的配合。

3.对策:做好“两控”和“两观”使队列队形练习简约而不简单。具体做法为:

(1)以“两控”为重点。作为较为复杂的队列队形练习,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到“两控”,即,控制住排头和控制路线的关键点,确保学生在路线上能同步。要求排头控制速度,确保在“裂队”和“并队”时,各组排头能在场地的四个“转”点上同时到达,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控制其他学生在各个关键点上能互相对应。

(2)以“两观”为观察队形是否整齐划一、观察关键点是否到位,确保队形的整齐一致,完成对队列队形练习的教学评价。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和强调队列队形的评价标准后,可以由各组的小组长分别站在不同位置的点,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和配合能力。并以此为要求,教师对学生合作性和纪律性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练习。

二、突出教学环节让练习有的放矢

1.案例:开学初,在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课上,教师整节带领学生做原地四面转法和行进间的队列队形练习。在集体练习和分组练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动作却越来越没有效果,并且学生有讲话、打闹现象发生,队列练习流于形式。

2.原因:(1)队列队形练习时间长、学习形式单一、对学生缺乏激励性的评价,都是这节课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2)队列队形练习的目标不明确,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3.对策:开学初,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更热切的期待,对体育有很多期待,需要教师能把握住学生新学期的心理状态,合理选择队列队形练习内容及练习时间,着重从以下几点进行关注:

(1)学习目标明确,练习宜精不宜长。制定合理的队列队形练习目标,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队列队形的练习时间以短、精为主,让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练习,不打疲劳战。如80%的学生能完成原地四面转法,教师提醒学生无转法错误,即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学生则会在练习中互相提醒、鼓励,很快就能完成教师要求的教学任务。

(2)练习形式多样,练习宜“繁”不宜“简”。“繁”主要是针对某一项学习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保持乐学状态,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针对原地四面转法之类的学习内容,如果学习方式简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不够,就会出现敷衍现象。基于此,教师可以采取正反口令练习、男女生正反口令练习等让学生耳目一新的练习形式,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其练习效果。

(3)教学评价及时,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队列队形练习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做得不够完美,而且也有一部分学生做得很正确了,但因为缺少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出现“出工不出力”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让学生明白练到何种程度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练习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筛选队列队形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队列队形教案篇(3)

1.口诀法

在平常的队列队形教学中,我们发现低学段的孩子对于教师生硬的动作讲解示范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们更喜欢生动形象,富有韵律的“语言+动作”描绘。口诀法正是根据该段儿童这一基本心理特点,将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技术的要领和方法经过综合提炼,加工整理编写成通俗易懂的“谚语”(歌诀)传授给学生。在队列队形教学中运用口诀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加深对动作的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案例:在教学《稍息》时,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记住动作要领,教师以此引入了口诀法。通过教师“念”口诀,学生“做”相应动作来增添学生练习趣味性,使学生通过口诀“左脚向左出一步,两脚开立同肩宽。两手互握放体后,左手握住右手腕”来掌握“稍息”这个动作。

师:“小朋友,这节课老师要教大家什么本领呢?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不好?”

生满心欢喜地答道:“好!”

师:“老师念口诀,你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出动作,比一比谁先猜出来。”

师念口诀:“左脚向左出一步,两脚开立同肩宽。”

教师适时做些肢体提示,生根据教师提示作出相应动作。

师继续念口诀:“两手互握放体后,左手握住右手腕”

教师用肢体和语言进行提示,生根据教师提示作出相应动作。

师:“猜出来了吗?是什么?”

生兴奋地异口同声道:“稍息。”

师:“下面我们一起边大声念口诀边跟着做动作。”

……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利用口诀生动形象、简明扼要、易懂易记、富有韵律等特点,不仅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条件反射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他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基于以上原理,结合教学实际,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条件反射法指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刺激强化某一动作,使他们之间有一个相互联系的条件反射。

案例:在教学《原地踏步走》时,低学段学生经常分不清该先提哪一只脚,即使你告诉他(她)先提左脚,但下一次他(她)又会做错,致使踏步走步伐混乱。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先抬左脚的习惯,同时方便学生记忆,教师先让学生举起拿筷子会写字的右手,在右手掌心贴上一个“”,在左腿膝盖上方也贴上一个“”,接着告诉学生:“这两个‘’代表两块吸铁石,我们要让两块吸铁石吸在一起。”然后学生兴奋地按照教师的要求用右手的“”和左脚 的“”,为使吸吸铁石的动作更有节奏感,教师又根据“口诀法”自编儿歌指导学生边“吸”边大声念“我吸我吸我吸吸吸”。在学生乐此不疲地练习中,原地踏步走先提哪只脚的问题悄然解决。当学生听到原地踏步走的口令后在抬起右手的同时左脚也会反射性地抬起。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条件反射法不仅简便了学生对动作的记忆,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动作技能,可谓“两全其美”。

3.步骤法

步骤法指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或几段进行练习的方法。其可以简化教学过程,便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加强动作困难部分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动作。

案例:在教学《二列变四列横队》时,教师用歌谣的形式把动作合理地分解成三部分,使动作变得简单明了,易于记忆便于掌握。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来学列变四列横队,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数字。”

生用好奇期待的表情望着教师。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一是左脚向后退,头正身直臂夹紧。二是右脚向右跨,两脚平行身挺拔。三是左脚卡右脚,看谁做的快又好。”

队列队形教案篇(4)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125-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贝叶斯网(Bayesian networks)的研究起源于人工智能领域,是一种将概率统计应用于复杂领域、进行不确定推理和数据分析的工具[1]。贝叶斯网是以概率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传统的授课方法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接受知识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的灌输,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贝叶斯网在铁路信息技术方面有着重大应用,因此开展对贝叶斯网课程教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贝叶斯网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团队学习 (Team-Based Learning,TBL)的模式。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以团队的形式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每一部分的课程结束后,教师会根据课程特点精选与铁路技术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然后根据案例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协作完成。教学过程中采取先简单后复杂、层层递进的模式,从最初的基本原理到最后的实际应用,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程度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充分掌握贝叶斯网基础理论同时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TBL教学法

TBL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是美国Oklahoma 大学教授Larry Michaelsen于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引导式教学方法[2],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1 TBL教学法的一般过程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团队,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为了完成团队任务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和关键知识点以提纲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对提纲上的内容进行预习。为了提高预习的效率,教师要提供预习所需要的参考文献、音频、视频、网站等信息。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对个人和团队的预习成果进行评测,根据评测的结果对预习情况进行整体的评估和反馈,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对测试中出现的疑难点进行讨论并及时申诉,教师对申诉结果进行引导和评判[3]。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在进行应用性练习时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精选与铁路信息技术相关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和剖析,同时设计与所讲案例相关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测试考核学生对案例的掌握程度和任务的完成情况。

1.2 TBL教学法的特点

(1)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就必须主动查阅资料,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求助,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时团队之间能够积极讨论。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学生不仅完成任务,还增强了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

(2)强调团队合作。课程任务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合理的分工,彼此之间信息与资源共享,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团队与团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提高本团队的综合成绩,每个人都必须主动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竞争力。

(3)强调实践能力。每一部分课程结束后,教师都会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精讲案例并安排相应的实践任务,学生在理解掌握教师所讲的案例后能够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实践任务,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2 T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在TBL教学法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引导地位,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进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了解课程特点,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该T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2.1 合理安排预习任务和实践任务

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地查阅资料,充分了解贝叶斯网领域一些前沿的技术。一方面由于贝叶斯网知识面宽,一些知识理解难度大,因此教师应针对性地提供给学生预习材料和预习提纲,避免预习任务难度太大超过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降低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贝叶斯网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铁路信息化人才,案例和实践任务的选择应以贝叶斯网在铁路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为主,难度要适中,要贴合实际,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合理分配团队成员

在T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主要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合理地分配团队成员十分重要。在教学班级中按照性格、成绩、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尽量排除不利于团队稳定的因素,如同学之间关系不和谐的尽量不要分到一组,同一个宿舍的不要分在一个小组,避免形成小团体,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分组一旦完成则不会改变,从而培养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一个团队成员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做到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资源共享,共同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

2.3 教学反馈要及时

教师通过个人测试和团队测试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在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通常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提出一些相关性的问题,要求他们再次阅读和思考,提供一些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团队中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及时听取并组织讨论。教师要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早总结,对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再次设计类似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而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3 TBL教学模式在贝叶斯网教学中的具体设计

3.1 教学准备

(1)贝叶斯网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前沿学科,也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贝叶斯网的基本原理,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以便拓宽知识面,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奠定基础。贝叶斯网的教学分为4个部分:贝叶斯网基础、贝叶斯网学习、贝叶斯网推理和贝叶斯网应用[4]。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为学生安排预习提纲,并设计具体的个人测试题目、团队测试题目以及相应的评分标准。

(2)根据授课内容精选案例,同时设计实践性任务。案例的设计要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在进行贝叶斯网基础学习时,案例的设计要简单易懂,可以选择基于贝叶斯网的铁路应急决策方法为案例进行讲解,通过该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对概率论的基础知识、贝叶斯网的概念、贝叶斯网的构造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在贝叶斯网推理课程教学时,以基于贝叶斯网的铁路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为案例进行讲解,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利用联合分布的分解来简化推理;在贝叶斯网教学中,以列车自动门故障诊断模型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贝叶斯网的参数学习和结构学习;最后在贝叶斯网应用部分,以基于贝叶斯网的铁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为案例,综合各章节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讲解。

(3)合理分组,教师根据上学期的综合考评成绩以及班干部对学生的性格、爱好的反馈信息创建团队,团队成员一旦确定则不变动。团队选出一名成员作为负责人,团队成员必须信任和支持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在安排团队学习的任务和时间前必须和队员之间开会讨论。

(4)在开始课堂教学之间的一周,由教师将下节课的授课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发给每位学生,同时提供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自学和团队成员之间讨论学习。告知每名学生要进行个人测试和团队测试,测试结果将作为贝叶斯网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2 教学流程

(1)个人测试。题型为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实际应用的测试。一方面考查学生预习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考查教师在讲解完案例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理论知识的考核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考核内容为教师所提供的预习内容和关键知识点,题目的数量为10~15道,在课堂开始后的20分钟内完成,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测评期间禁止交流,禁止查阅资料。教师课堂阅卷评分,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反馈,对大部分学生容易犯错的问题进行记录,同时进行详细讲解。实际应用的测试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进行测试。

(2)团队测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15~20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允许学生查阅资料,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团队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后给出答案,以刮刮卡的形式获得即时的反馈,即所有的答案都被覆盖,正确的答案会有一个标志。如果刮涂后不是正确的答案,学生需要重新进行思考和讨论,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刮开一次获得正确答案得满分,刮开的次数越多,分值越低。最后由团队负责人统计每道题的得分,并将结果进行汇总后提交给老师。对有争议的题目可进行申诉、讨论、教师反馈并裁决正确答案[5]。

(3)申诉。学生如果对教师所提供的答案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进行申诉。首先学生根据问题收集资料,然后针对问题中的疑难点在团队成员之间或者团队之间进行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由团队负责人向教师进行汇报。为了鼓励学生对教学中的难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申诉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作为团队的一个加分项。教师会根据团队申诉的结果进行重点引导评价。

(4)反馈总结。为了验证经过课堂测试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会根据个人测试、团队测试以及申诉的结果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测评中经常出错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5)实践性练习。针对贝叶斯网在铁路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比较复杂这一特点,为了降低学生的负担激发起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 教师将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在进行贝叶斯网的实践性教学中,首先由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经典的案例,按照案例设计相应的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任务必须符合难度适中、贴合案例、真实性和目标性4个特点[6]。

我们以贝叶斯网学习这一部分为例进行说明。

案例:列车自动门故障诊断模型。

自动门系统作为列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列车的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在该案例中教师应简要讲解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列车门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使得学生能够对列车自动门故障诊断技术有初步的理解。重点讲解如何通过故障参数学习构建贝叶斯网络,从而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智能诊断系统;在教师讲解完这个案例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个人测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对所讲授的案例有深刻的理解。

任务练习:列控系统故障诊断模型。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确保与所讲授的案例相贴合,难度适中。团队负责人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将任务进行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到任务中去,最终选择一名成员进行汇报,其他F队可以根据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教师对各团队的汇报成果不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进行推理和引导,激发学生深入理解,从而按照要求完成实践任务。

4 结 语

贝叶斯网络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由于贝叶斯网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进行实际运用时必须充分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采用TBL模式对贝叶斯网进行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提纲和关键知识点进行预习,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知识进行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对预习成果进行测试,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资源共享,可以有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性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连文. 贝叶斯网引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 Michaelsen L K, Sweet M.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eam-based learning[J]. Team-Based Learning for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2012(7): 9-31.

[3] 刘畅, 郭晓奎, 赵蔚. 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设计和应用[J]. 科教文汇, 2015(10): 61-64.

队列队形教案篇(5)

我院现行的队列教学主要由原来的军事院校教学转变而来,在学院快速转型融入国民教育大背景下,伴随着《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队列条令》的出台,在面向两支队伍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中,学院队列教学如何发挥好教育功能,满足基层一线对消防救援指挥人才的更高要求?已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两年来队列教学工作的系统梳理,队列教学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在聚焦“两严两准”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的具体任课教员,我们必须要结合两支队伍纪律属性特点和学院开展队列教学任务实际,有义务有责任提出合理化建议,拿出实招举措,以真正实现学院“政治引领、内涵发展、特色办学、质量建院”的办学宗旨。

一、《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队列条令》的主要内容

在《队列条令》的起草过程中,坚持将授旗训词精神贯彻始终,坚持立起“两严两准”标准和要求不放松,坚持继承和发扬相融合,以《中国人民队列条令》作为主要依据,在其主体设计思路、基本架构和内容基础上,对可参照执行的内容进行了平移;对不符合两支队伍实际的内容,进行了删减调整;对队伍建设发展的具体现实需要,进行了创新规定、充实完善。现行《队列条令》共10章、76条和4个附录,主要内容为:第一章总则。共3条。明确规定了《队列条令》的目的、适用范围和基本要求,以及消防救援人员的队列纪律。第二章列队指挥。共3条。明确了队列指挥位置、指挥方法和指挥要求,规范了常用口令的下达。第三章队列队形。共9条。按照改革转制后队伍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分类,明确了班、分队、中队(站)、大队、支队等建制单位的队列队形,规范了各级指挥员(支队、大队、站、中队)和消防员骨干(站长助理、中队长助理、分队长、副分队长、班长、副班长)队列位置,以及队旗的设置。第四章单个人员的队列动作。共13条。明确了立正,跨立,稍息,停止间转法,行进,立定,步法变换,行进间转法,敬礼、礼毕和单个人员敬礼,坐下、蹲下、起立,脱帽、戴帽,宣誓,整理着装等单个人员队列动作的使用场合、基本要领和要求。第五章建制单位的队列动作。共10条。明确了集合、离散,整齐、报数,出列、入列,行进、停止,队形变换,方向变换,建制单位敬礼等建制单位队列动作的使用场合、基本要领和要求,规范了指挥员列队位置的变换和门岗警卫执勤动作。第六章乘坐交通工具。共6条。立足队伍实际,对消防救援人员集体乘坐运输车、客车、火车、舰(船)艇、飞机(直升机)等交通工具的队列组织和要求进行了规范。第七章国旗的掌持、升降和队旗的掌持、授予与迎送。共7条。明确了国旗(队旗)掌持、国旗的升降、队旗的授予、迎送队旗等队列动作和组织流程进行了明确。第八章检阅。共6条。明确了检阅时机、权限、形式和指挥,分别规范了支队级单位、总队级以上单位和院校的检阅程序。第九章仪式。明确了仪式的基本规范,规范了升国旗,开学(训)、结业(训),誓师大会,凯旋,组建,转隶交接,授装,晋升(授予)消防救援衔,授奖(授称、授勋),消防救援人员退出,纪念,迎接烈士,消防救援人员葬礼,迎外仪仗等各类仪式的使用场合和组织程序,并结合消防职业特点,制定了鸣笛礼的组织实施。第十章附则。主要明确特别规定的适用和施行时间。附录。共4个。主要对队列口令的分类、下达的基本要领和呼号的节奏,队列指挥位置示例,标兵旗的规格,队列符号进行了规范说明。

二、学院现阶段开展队列教学的现状

一是从队列教学的目标定位看,学院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队列仅作为《军事技能》这门课程中的一个内容呈现,在新学员入学教育强化训练期间开设,其余学期不再开设,与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新生入学进行国防教育训练没有任何区别。二是从队列教学的内容体系看,条令规定要求的训练内容较多,而实际开展的教学学时又相对偏少,导致内容、时间与效果矛盾突出,训练质量无法保证。三是从学员、教员、授课形式看,其特征是学员成分多样、队列教员短缺、大班授课形式;从新学员入校摸底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队伍生学员存在自身队列痼癖动作多、队列作风养成基础不牢的现象;有的班长自身队列动作不过硬、指挥口令不标准、对组训方法一知半解,以上现象不同程度制约了队列教学的效果。四是从学员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训练情况看,由于队干部本身不是专业教员,普遍存在组训能力弱、训练方法少等现实问题,导致队列课堂效果延伸差,训练质量难以提高,学员的指挥素养和队列养成无法尽快塑造并成功实现。

三、解决队列教学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建议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经论证后将队列设置成一门独立课程,开设对象为全体在校学员,性质为必修课程,分学年开设,计3个学分,并且在每学期新学员强化训练结束后进行队列会操,切实将队列训练贯穿学员在校四年学习生活,以此夯实作风纪律养成,强化队列指挥素养,为队伍输送合格指挥员。二是建议适度增加队列教学学时,以确保训练的“四落实”。在入学教育训练的基础上,对于每学期教学内容的具体设置基本考虑是: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建议安排24学时,集中进行队列队形、队列指挥和建制单位的队列动作教学,以班队列为主,突出抓好指挥口令、指挥方法、指挥艺术的教学;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建议安排24学时,集中进行乘坐交通工具、国旗的掌持、升降和队旗的掌持、授予与迎送、检阅的教学,结合队列日常应用,拓宽知识层面,提升学员任职能力,实现队列教学“动作标准、指挥规范、心理过硬、精神昂扬”的总目标。三是加强对学员队干部及班长骨干的培训,在每年新学员强化训练开始之前,建议集中组织培训一周,重点突出队列动作规范和队列组训方法传授两个方面的内容,可采取研讨交流、集中授课、示范引路、抽测评比、教法考核等方式进行,切实提升各级组训者的能力素质。四是针对教员层面进行专项培训,提升业务素质。教研室内部可采取集中备课、试讲试教、面对面交流、训法教法研讨等形式,开阔教员专业视野,提高教员教学水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其次是规范要求教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身正为范,既要树立队列教学威信,给学员做好榜样和示范,还应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解决队列教员短缺的问题,建议在优秀毕业学员中挑选政治思想强、队列素养高、作风纪律硬的学员留校任教,为教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力量,发挥作用。

四、建议将《队列》设置成一门独立课程的原因

一是从应急管理部出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队列条令》重要意义看,首先是贯彻授旗训词精神的政治需要,必须培育消防救援人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集中统一、步调一致的纪律性和组织观念。其次是坚持纪律部队建设标准的队伍需要。必须实行严肃的纪律、严密的组织,按照准现役、准军事化标准建设队伍。再次是履行“全灾种、大应急”职责使命的任务需要,必须保持快速反应、高效协同的战备状态,以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二是从两支队伍大抓基层正规化建设看,各级都将队列科目作为基层队伍集训的重要内容,地位作用凸显。在训词中强调,消防救援队伍要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队、从严治队方针,严格按大纲训、按条令管、按纪律严,确保队伍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三是从学院培养人才目标角度看,学院作为应急管理部唯一的一所消防高等院校,培养的是未来基层一线指挥员,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项工作理应走在队伍的前列,尤其是在队列教学基础科目方面,要当好“排头兵”和“示范区”,而搞好队列教学训练则是重要抓手。队列科目作为新学员入校的第一课,必须要高标准严要求,提振学员精气神,夯实基础,厚实养成。四是从队列教学实际运行看,由于学时偏少,特别是地方青年学生只能完成《队列条令》规定的部分内容。对于指挥方法、指挥能力、队列训练所需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而这些内容又是作为一名基层指挥员的必要素质,不仅不能忽略还要更加突出,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各级必须要从思想上深化队列训练基础性作用的认识。五是从基层队伍调研反馈情况看,部分基层指战员队列动作不过硬,指挥素养不高,各级也期待学院从新学员入校开始就要加强队列教学训练,严抠细训,严格养成,通过学院四年培养,毕业之后能将队列训练所形成的能力转化运用于具体日常训练和完成任务中,较好地胜任本职岗位要求。六是从地方高等院校看,特别是与纪律属性的同类院校相比,例如公安大学、警察大学,《队列》课程是学员在校的必修课程,并且在教学大纲中设置了队列训练的具体内容,编写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队列教材,以此进行队列动作规范和统一。学院作为“两严两准”的纪律队伍院校,我们应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好做法,按照“高于队伍、严于队伍、先于队伍”的要求,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编写高质量的队列教材和拍摄相关队列教学片,并且能对两支队伍的队列训练具有示范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人才培养方案[Z].2019.

队列队形教案篇(6)

近年来,计算思维的培养成为国际和国内研究的热点,计算思维能力将成为21世纪每个人的基本能力。2010年《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强调“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为推动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我们将计算思维的方法融入实用数据结构课程的课堂与实践,对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形成与内化。

1、数据结构课程在形成计算思维中的作用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课程和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的重要基石。目前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已经将该课程作为必修基础课。数据结构作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计算机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导课程,将计算思维的思想融入其中,对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他专业学生学习数据结构之后,也将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数据结构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数据之间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以及对数据的各种基本操作。通常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提高算法的运行效率。学习数据结构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其针对特定问题的算法设计能力,提高运用计算思维的能力。

2006年3月,周以真(Jeannette M。Wing)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首次提出“计算思维”的概念和详细定义,认为计算思维就是通过约简、嵌入、转化、仿真等方法,把一个看似困难的问题重新阐述成一个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面向问题解决的系列观点和方法。计算思维是概念化,不是程序化。计算机编程只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极小子集,计算机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远远超出计算机编程,他们能够在多个抽象层次上进行思维,从而实现问题求解。这些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加深对计算本质的理解和利用计算思维求解问题。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文章认为大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核心,使计算思维成为每个学生的基本科学思维能力。学生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可以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也可以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

计算机教学改革将逐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定位将演变为:不单是为掌握计算机技术而学计算机课程,不仅仅将计算机作为一个狭义的工具,而是为掌握计算思维的基本方法而学习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将与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相同,具有普适性,计算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基本能力,计算思维方法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将计算思维方法融入数据结构教学中

文献提出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增强计算思维这一计算机学科课程的重大改革。目前计算思维已经开始融入各门计算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计算机导论课程已开展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将思维训练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针对数据结构课程改革,我们认为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为主导思想,把需要讲授的课程知识体系分解为多个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根据其内容、学习方式和检测方法制订相应的要求和标准,明确每一堂课的讲解内容和授课方式。该模式将计算思维渗透到每一个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体系。

将计算思维进行分解,有(但不仅有)以下这些特征点:规约、嵌入、转化、仿真、递归、并行、抽象、分解、保护、冗余、容错、纠错、系统恢复、启发式、规划、学习、调度、折中、优化等。在课堂讲授和实践中融入计算思维的相关内容,最终将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法。在课程内容设置和实验训练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计算机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作用更加显著。

当前引入计算思维教学改革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计算思维的培养要循序渐进,渗透教学的每个环节,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甚至通识教育相结合,配合其他基础课程进行联动改革。

(2)在数据结构的传统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已经蕴含其中,处于一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无意识、潜移默化教学的现状。计算思维的培养要在计算能力的培养基础上对其进行强化,讲明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计算思维的形成过程,不仅仅靠学生获得计算能力的同时自己领悟思维的形成。

(3)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适应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减少使用相同思维方式的内容在课程中的比重;对没有融入计算思维方式的课程内容要增加分析和实例讲解;根据增强抽象思维能力的需要,增设课程中没有的教学内容。

2.1 课堂讲授

课堂实例讲解模式采用启发式讲授方式。从实际问题引入概念,通过实例深入分析。如对实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分析,如何解决,采用哪种数据结构,一个问题有几种解决方案,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和适合的应用环境。一题多解方法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其程序设计及编程实践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增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下面以循环队列为例,从问题进入、挑错激励和知识点比较3个方面,说明如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渗透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2.1.1 问题引入机制

在介绍队列这种数据结构的概念时,以用户在银行取号接受服务为例,说明其操作特点为先来先服务,为其应用场景伏笔。队列中的数据元素操作符合先进先出的特点,则队列两端的元素都需要变动:元素入队在队尾操作,元素出队在队头操作,因此需要设置两个指针分别标识队头和队尾元素。随着数据元素的入队和出队的多次操作,会出现队列中存在空位置,而数据元素不能入队的情况。由此引入循环队列以解决这种假溢出现象。然而这种解决方案又带来新的问题——用以前的方法无法判断队空和队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其对问题进行抽象,进而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一步步提示,学生不断思考,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逐渐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2.1.2 挑错激励机制

教师在课堂讲授重要的知识点时,除了问题引入,在讲解过程中会在课件中故意留出一些错误,这些错误都涉及之前讲过的知识点,教师会提示并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时,不只一个学生会指出课件中的错误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案有时甚至比原来的解决方案更加简单有效。如在引入顺序队列之后,我们将队头和队尾指针初始值设置为-1,如图1所示。

当讲解循环队列时,该设置在循环队列中出现了错误,但是课件中继续沿用该设置。经过提示和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并给出两种解决方案:

(1)在循环队列中,可以将初始值设置为O;

(2)判队空和队满条件时使用求模运算,如判队满:

(qrear+1)%Max=(qfront+Max)%Max。

两种方案都可以避免初始值设置为-1时,循环队列指针移动之后无法取得-1,从而无法判队空和队满的问题。

挑错机制加强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主动挑出错误,提出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会马上思考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多个人一起讨论,很快就能够给出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案。挑错机制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批判性思维逐渐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

2.1.3 知识点比较

每讲解一种数据结构都说明其操作特点和应用场景,讲清楚遇到实际问题时为什么采用这种数据结构而不采用那种,采用哪种数据结构更合适,更有利于提高算法和程序的性能。

如函数的递归调用,每调用一次函数,程序断点信息(包括地址和函数参数等)都需要保存,且这些信息是后存储的需要先取回,才能正确恢复断点状态。栈结构的操作特点是先进后出,因此这种应用场景需要使用栈这种数据结构。而公共缓冲区的使用则是先请求的服务要先获得该资源的使用权,所以需使用队列这种满足先进先出的数据结构。不同的应用场景适用不同的数据结构,进行两种结构的对比教学,能使学生意识到不同问题要区分对待。

2.2 实验训练

课程组采用“理论书面作业+分离知识点实验作业+综合大作业”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问题抽象分析推理到实际动手实验,培养其计算思维。

2.2.1 理论书面作业

课程在每一个较为独立的教学内容后面设置合适的练习题用以熟悉和巩固课堂讲解的理论知识,根据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不同的题目类型。

如为循环队列设置简答题——顺序队列的假溢出现象;设置填空题考查在不同情况下判断队空和队满的条件。

理论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从抽象层面进行思维训练。

2.2.2 分离知识点实验作业

对于每一种特定数据结构,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置不同的实验课题,不指定具体问题,使得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完成每种数据结构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的相关实验,深入理解其所应用的具体场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独立实践的能力。如在石油工程专业的钻井工程课程中,栈实验作业为井位信息的采集与存储。随着井深变化采集到的井位信息数据会不同,可以用栈这种数据结构存储。

2.2.3 综合大作业

拟定5~6个综合类型的大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或多题,或者由学生根据其自身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自拟题目。每组由5~6名同学组成,组内同学合作开发一个应用多种数据结构实现的、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系统,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综合作业答辩,演示自己完成模块的功能以及如何与其他成员合作。学生总结大作业完成情况和获得的经验,分析整个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种方式既提高个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个人团队合作能力,还通过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训练思维方式。

队列队形教案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73-02

在日常体育活动中,体育组发挥集体聪明才智,将队列、队形的变换引入跑操中,体育教师只负责最基础队列、队形变换的教学,后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自己组织练习,形成各班独特的跑操。在大课间活动以及运动会团体操展示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传统跑操强调的是集体动作的整齐划一,趣味跑操在组织形式上更加自由,在动感的背景音乐下,学生踏着节拍在各自指定场地进行一系列跑动中的队列与队形变换。学生自主设计跑操的具体内容,突出跑步的趣味性。趣味跑操能够避免传统跑操的枯燥无味,让学生主动地跑起来,跑的有创意、有质量,既动手脚又动脑。教师工作量显著下降,学生锻炼的效果却明显提升。

一、让同学了解趣味跑操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跑操视频让学生对跑操有一个大致了解。如衡水二中的军事化跑操、日本学生队列队形练习等视频,视频中队形变化的速度快、花样多,团队相互间完美的配合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做必要的专业术语解说,并通过鼓舞士气来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和练习动力。

二、在体育课上组织练习

教师可以从队列、队形变化开始进行练习,如原地队列变一列横队变二列横队及还原、一路纵队变二路纵队及还原、一列横队变三列横队及还原、二列横队变三列横队及还原等队列变换。行进间队列动作,一列横队变二列横队及还原、一路纵队变二路纵队及还原等队列变换。直线行进、斜线行进、曲线行进(包括蛇形行进、圆形行进、螺旋形行进等),还有队列的移动、分队、合队、列队、散开和靠拢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动作、行进方法和点、面、线的变化,使队形更加丰富,并且变化更加迅速,更节约时间。

绕场行进 错肩行进

对角线行进 交叉行进

可以用粉笔将图形画在场地上或将图形打印稿分给各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学生熟练掌握队列、队形变换之后,开始由各学习小组组织创编跑操。通过展示交流后,让学生对本小组的跑操进行一定修改,并随机将两个小组合二为一,将两组前期创编的跑操进行融合,形成一套新型趣味跑操。如跑操质量较高,则可进一步融合创新,并最终确定本班趣味跑操的方案,由学生组织进行练习。

三、提前规划场地

为了避免在跑动的过程中出现冲撞,可以提前对各班跑操场地进行规划,利用篮球场、排球场等场地线来进行分配。也可以在操场上利用摆放标志杆、画白石灰线等方法来分配场地。同时要向学生进行教育,在跑动过程中精力要集中,并保持前后适当的安全距离,避免冲撞现象发生。

四、选择趣味跑操音乐

队列队形教案篇(8)

烈士陵园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其管理的档案与其他档案管理机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烈士陵园管理保存的档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人事档案。主要包括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应由烈士陵园管理处保管的在职人员档案、离退休人员档案和曾在管理处工作以去世的工作人员档案。二是陵园管理机构日常工作中产生的文书类档案,包括各项业务工作、党务财务、工程技术等工作档案。以上两种档案,是烈士陵园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与其他档案管理机构都该具有的。第三种档案是烈士陵园特有的档案,我们可称之为特色档案,主要包括烈士档案、历史资料档案、文物或烈士遗物档案。烈士陵园区别于普通陵园的主要一点就在于它本身蕴含的意识形态特征。园内安葬的每一位烈士,每一栋纪念建筑,每一个陈列展览,甚至每一棵花草树木都蕴含着特定的含义,凝聚着建设者强烈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表达。同样,每一位烈士、每一栋建筑或雕塑的背后都涉及一系列历史记忆,这些记忆的物化就是这一系列的文件资料及实物,这是其他单位不具备的人文资源。烈士陵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特殊性也主要体现在对这部分特色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上。

对烈士陵园来说,管理和利用好特色档案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烈士陵园,目的就是褒扬烈士,通过弘扬和传承烈士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传承烈士精神不能仅靠空洞的宣传和逻辑的推演。因此,史料的研究、实物的陈列、事迹的宣讲在陵园工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这些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档案资料的开发和利用。烈士陵园的实际工作经验也证明,档案资料越丰富、自主研究越深入,宣传工作才能做得越好,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才能发挥得越充分。从这方面说烈士陵园档案管理工作是烈士陵园中心工作的基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烈士陵园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因为档案管理在烈士陵园整体工作的独特作用,各地烈士陵园人才队伍建设中对档案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都不可或缺,但按照专业化的标准来看,烈士陵园档案人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高。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烈士陵园绝大多数属于民政系统,民政部门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社会工作为重点,但烈士陵园作为历史较长的民政事业单位,陈列布展和文物管理历来作为主要工作,所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多数以文博序列为主体。不管从民政整体工作而已、还是烈士陵园的工作而言,都没有把档案专业人才作为重要的培养和使用对象。

二是缺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烈士陵园多数没有把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对档案人才的梯次培养缺乏前瞻性的谋划和设计,导致档案人才青黄不接。

三是专业化水平不够高。烈士陵园档案管理人才中多数为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真正受过专业化教育的人才较少。工作中,多数以经验为主,满足于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或者文件要求怎么干就怎么干,对档案工作规律性把握不深,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是档案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档案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缺乏较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特别是传统上,档案工作者给人的印象似乎相当于仓库管理员,把档案保管好就行了,对档案人才的工作业绩,也往往只强调默默无闻,循规蹈矩,不出差错就是功劳。使得烈士陵园大量的珍贵资源默默地躺在资料库里,潜在功能得不到发掘,社会职能得不到拓展。

三、烈士陵园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事业的发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烈士陵园特色档案的开发利用,离不开高素质的档案人才队伍。就目前情况看,烈士陵园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于各单位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当前烈士褒扬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发挥的现实需求,顺应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不断强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统筹规划,形成明确的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各单位有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每个烈士陵园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不同,机构编制和队伍建设现状各异,要建立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档案人才队伍,首先要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研,全面掌握本单位档案干部队伍学历层次、职称情况、培训情况和任职履职情况,形成明确的建设思路,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

二是强化培训,大力提高现有人员素质。要贯彻落实《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关于档案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参加专业培训的要求,落实《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全面提升现有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水准。同时,要努力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与烈士陵园特色档案管理联系紧密的近现代革命史的学习,了解档案资料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不断强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三是合理使用,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积极主动地为档案类专业技术员搭建施展才华的工作平台。合理设置档案类专业技术岗位。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档案人才在烈士陵园整体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力争把所有人才都放在最适合其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做到人岗适配,人尽其才。

队列队形教案篇(9)

关键词:体育课 队列训练

队列队形变换是教师通过口令调动队伍来完成的,它贯穿一节课的始终。故科学、熟练地变换队列队形,是体育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且能节约调动队伍的时间,增加教学密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队列队形的变换体现出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队伍的调动、队形的安排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一位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一定能合理地安排队形进行讲解、示范。熟练地变换队列分组练习,且口令清楚、规范,学生也训练有素,这样无疑给课的整体风貌添色、使课的规格上一台阶。相反,教师不能合理、熟练地队列队形变化,则可造成学生集体难住淡薄,行动多样,纪律松散。去年笔者观摩一堂球类课,教师在做一个示范时,为了让大家都能看得清楚,就下口令:“看不见的同学到前面来”,结果学生挤成一堆。他不得不再下口令:“不要挤在一起,保持点间隔。”这里我们感觉到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分散了,有的同学开始讲话。同样还有一堂课,教师站于2列横队中间进行途中跑技术的示范、讲解。应该说队形合理,讲解、示范也很到位,但他从2列横队变成6路纵队进行跑的练习时,花去较多的时间。等到练习跑时,学生对示范讲解的印象已经不深,跑的学习效果差,原因就是教师专业素养不过硬。

二、如何进行合理的队列队形变换

首先,教师要认清队列队形变换的重要性,将它视为教师的必备基本功。在课的准备部分有意安排一些队列队形练习,这样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吸引学生注意力,又积累了队列队形变换的方法,为具体操作时打下基础。

其次,在编写教案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课的每个部分、每个练习的最合理队形,并根据课的密度要求,设计出各种队形之间的变换和变换的方法。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胸有成竹。最后,教师在接任1个班体育课的最先2节课里,必须让学生练习掌握几种符合教学内容特点的队列队形变换方法,初步形成双方的默契。体现出教学风格,才能使以后的课顺畅进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下面是队列队形变换的范例:

(一)1列横队变为2列相对站立的横队

口令:“成2列相对横队――走”。

要领:先1至2报数,单数向左前走5步接着向后转与双数对齐。运用时机:教师需站在2列横队之间进行讲解示范时;需要2人对练时。

(二)2列横队变成4列横队

口令:“成4列横队――走”。

概念:先1至2报数。然后下口令:“成四列横队――走”。听到动令后1数不动、2数向右方迈腿一大步与1数对齐(如全体右转90度成4路纵队)。

运用时机:2列横队集合后要变成4列做操时,或分4组练习时等。

(三)一列横队变为开口梯形队形

口令:“以左右四位为斜边成梯形队形――走”(根据横队的长短,也可定为五六等)。

要领:听清口令后,左右第4位向前走一步,第3位同学向前走2步,第2位同学向前走3步,头尾同学向前走4步(如定为5位,那么第5位向前一步开始,其他依次递增一步)。

运用时机,常见于示范,讲解时采用。

(四)一列横队变为开口方形队形

口令:“以左右四位同学为短边成开口方形队形――走”。

要领:基本同3,不同的是向队中央45度方向前迈较大的步子。

运用时机:示范、讲解时。

(五)2列横队变为6路纵队

口令:“成6路纵队――走”。

要领:二队1至3报数,然后下令:“向右转”,再下令:“成六路纵队――走”。

学生1数不动,在边2,3数向左前走至与1平行,右边2.3数向右前方走至与1数平行(如想成横队主“向左转”)。

运用时机:人数较多的徒手操等练习时;想分成6组或6人一组,提高密度练习时。

(六)4列横队变为菱形

口令:“成菱形队形――走”。

要领:听到动令后,第一列不动,第2-4列向左转,并向前走超过前列同学一个间距后向右转回。

运用时机:武术、体操等项目、示范做时采用。

(七)1列横队变成圆形

队列队形教案篇(10)

1.1队列队形调动能力

队列队形是基本体操里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队列练习和队形练习两部分。队列练习是按照一定的队形,做协同一致的动作;队形练习是在队列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任务和要求,进行各种队形和图形变化。[1]队列队形调动是各种复杂图案图形变化的基础,通过队列队形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并能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队列队形调动能力是学校体育常规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提高教学效率,严密教学组织的重要方面。

1.2基本体操创编能力

体操创编能力是在掌握基本创编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教授对象的特点,依据特定场地条件,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体操基本动作的创新组合的能力。基本体操的创编是学生掌握体操基本知识、运用基本知识的直观体现,创编的结果直接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点水平。创编的结果最终体现为教案,具体表现为格式规范、组织教法的设计,术语的准确运用。基本体操的创编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在创编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基本术语和创编原理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1.3直观展示能力

直观展示能力是指教师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表象、结构、要领和动作方法,让学生直接感知产生动作表象的能力。直观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到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动作的表象、顺序、技术要点和特征。其次,直观示范要考虑示范面的选择,还要考虑示范点速度、学生人数和视线的干扰。教师通过正确标准的动作直观展示,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1.4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的教师,语言表达是传授知识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之一。讲解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体育教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形象的描绘,启发设疑,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手法。教师运用语言得当不仅能说明事理,还能将传授知识、道德教育、智力发展有机结合,最终升华为教学的艺术。幽默的谈吐、准确的术语、标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5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对体育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工作。[1]课堂组织管理内容纷繁复杂,大致包括教学形式的组织管理、场地器材的布置、课堂的控制、违纪行为的预防及处理几个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影响体育教学的许多因素都会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得到呈现。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也是体育教师基本功的重要体现。

2基本体操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是形成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基础

知识的储备过程是以学生的智力水平为依托,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储备越丰富越扎实,在下一个实践操作阶段时才能厚积薄发。基本体操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是形成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过程,也是践行“知行合一”的过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必备环节。

2.1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基本体操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努力的方向,当人的行为在目标指引下进行时,目标则形成指引人不断前进的动机和不竭的动力源泉。首先,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其次,学生了解各个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评估目前的水平状况,找出与目标存在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下一步所要努力提高的方面。

2.2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通过比赛和竞争性的游戏营造良好而热烈的学习氛围,学习兴趣一旦产生,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对教学活动无疑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执行者是否妥善地选择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和教学方法的关系就是人与工具的关系。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会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锻炼水平来科学地选择、组合、使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体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进行基本体操教学时,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例如基本术语的教学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产生初步印象,再通过身体练习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动作印象;教师还可针对相近或类似的动作适时进行提问,使学生明确动作概念。最后教师可通过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将几个简单的动作串成连接动作,借此既掌握基本动作,又增强学习兴趣。

3实践锻炼是形成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途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一阶段所学习的基本体操理论和实践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做到知行合一。在学生实践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实践,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能力。

3.1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是指学生掌握的基本体操相关知识,行是指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识掌握来代替具体实践,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用具体实践来替代知识掌握,认为行便是知。知行合一强调二者的有机结合。实践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必须步骤,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基本体操理论和实践知识才是自己正在掌握的知识,而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正是教学技能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很多领域,例如:队列队形的调动、体操术语与示范、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等。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把自己学到的体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3.2在实践过程中知识的运用要正确规范

基本体操作为检验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求学生在基本体操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专业知识,示范领做规范正确,教学步骤简洁清晰。体操动作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直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动作控制准确,对术语的运用正确,队列队形的调动、指挥合理。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实践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队列队形的调动路线设计好,口令清晰、洪亮;示范动作要反复练习,达到标准熟练;讲解动作的术语要事先看书,要求讲解示范相互配合,达到示范标准,讲解正确。实践过程中正确规范地运用相关知识,重在把功夫放在课前,课前认真备课,根据基本体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3.3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善于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是技能向能力迈进的重要一步。在体操实践课中,让学生在课前分小组集体备课,准备教案,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总结经验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首先是教师对实践学生的评价: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详细记录整个过程,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以及整节课的闪光点,教师在提出建议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其次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课后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找出存在的不足,提高自省能力;再次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进行互评,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集体互评过程中找出别人的缺点和优点,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才能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对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在基本体操教学中的闪光点要给予表扬,让实践学生对大家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教案,之后重复进行基本体操教学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过程。

4创新是形成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关键

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让学生都能获得自主创新的能力,创新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知识技能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就之前基本体操实践过程中的优点进行整合,并借鉴他人的经验重新设计编排基本体操教学内容,力争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能力,通过实践来进行评价,不断总结,最终实现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基本体操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队列队形变化顺序的创新,基本体操创编的新颖和教法组织的创新等方面。队列队形的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人员位置的调整,变化出不同形状和规则的图案,这个过程要求除了扎实掌握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根据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发挥想像力,进行大胆实践。基本体操创编的新颖主要体现在动作组合和方向的变化上,如双臂对称类动作比不对称类的动作简单,单个方向动作比复合方向类动作简单。体育课堂组织教法的创新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合理正确大胆地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上一篇: 裁员汇报材料 下一篇: 教师读书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