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08 02:44:43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1)

沟通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我们需要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沟通是传递亲情的方式。作为90后的我们却更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从而让我们沉默寡言,让我们与父母之间不再进行交流而产生了代沟,这时的沟通则显得尤为重要。以我为例,我从小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很少看见自己的父母,而且只有在自己没有生活费时才会给他们打电话,这也让我对自己的父母没有了什么印象,从而对他们不理也不睬,像自己是见到外人一样。今年我高考后,去了他们生活了十几年城市,拉萨!这也让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但这也一点不能让我兴奋,此时的我和他们依旧如同从前一样,没有多的话语,心中对他们没有什么感觉,近在眼前却又在天边一样,这就是我从小没在他们身边,没有得到沟通吧!以前觉得这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经过对该模块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这个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学会了主动,主动与父母联系,并和他们说说自己的情况,问问他们的近况,渐渐的我们之间话逐渐变多了,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知道要生活费才给他们打电话的一个孩子了。

沟通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一个优秀的企业能够长久的存在于这个社会中,不是企业拥有很多的钱,但我也不否定,这毕竟是很总要的一部分,而是企业知道沟通,通过沟通,让自己的员工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承担风雨为企业创造辉煌,而不是大难临头时各自飞。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在那次的演讲中,我由于眼睛一直望着天花板上,而被老师说下次课要重新进行演讲。经过老师的这一次提醒,所以我在下一次的演讲中就看着下面的同学讲了。演讲也是需要沟通的,因为演讲的目的是需要大家都明白讲的是什么,只有演讲者用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才能预期的达到目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聆听擦腮而过的瑟瑟寒风,细细冥想,我们人类经历了无数次与大自然的沟通,一幅连绵雄伟的人类史画才得以绘成。试想,没有沟通这座桥,我们怎能完成从猿到人的进化,从古到今的超越呢?是的,沟通很重要,没有沟通,就没有儿女对母亲的承诺;没有沟通,就没有情侣死亡前不泯的誓言,没有沟通,就没有党员对祖国的无私奉献。抬头看吧,有了沟通,才有日月的替换;放眼远眺吧,有了沟通,才有青山和绿水的交融;侧耳倾听吧,有了沟通,才有东莺和西雀的和应。

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它远航。1岁半就又盲又聋且哑的海伦,若没有强烈的与命运挑战的勇气和自信,是不可能成为受世人赞誉的学者的。人生会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挑战,我们会如何面对挑战?倘若自我毫不畏惧,迎难而上,并且最终战而胜之,那么,自我将会更加完善和成熟。在挑战面前,首先要肯定自己,肯定就是力量,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可以促使人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可以发掘深藏于内心的自我潜能,海伦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实证。海伦曾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培养自信的气质十分重要,但自信并非天生的,它是在个人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的。认真地总结我们的长处和经历吧!让自信给我们力量,去迎接人生的挑战,向海伦学习。

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让我们拥有自信吧,去开创未来!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它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里素质,是以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D523.34

目前,国防生已经成为部队干部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总装为加强和规范总装签约高校国防生军政训练,组织专家进行了研究论证,针对国防生的特点和规律,制定了科学合理、系统规范、体现总装特色的《国防生军政训练实施方案》。该方案既区别于地方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军事课教学大纲,又区别于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培养方案,着重突出了军队及总装的特色,作为总装签约高校国防生军政训练教学指导性文件使用。下面谈一下我们研究该方案的工作思路和体会,供各个国防生培养院校的同行们参考。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指对国防生实施的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军人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训练活动,包括在校日常军政训练和暑期集中军政训练。国防生军政训练应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着眼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总装部队对人才的要求,在不影响国防生完成正常学业的前提下,坚持学历教育与军政基础训练相结合、集中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统一标准与灵活施训相结合,突出重点,科学施训,严格管理,努力实现军政理论教育院校化、军事训练基地化、训练教材规范化、训练保障制度化[1]。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国防生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官素养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国防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胜任部队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一、国防生军政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情况

一是摸清当前入学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基础,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地方组织的军训基本情况,以此为起点,决定军政培训方案的起点。

二是了解在校国防生的学习管理模式和特点,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军政培训的内容和结构。

三是明确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军政训练的需求,结合毕业后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军政训练的情况,规划军政训练的目标和方向。

国防生军政训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以充分调研在校国防生军政基础为工作起点,以方便签约院校实施教学、方便集训单位的暑期集中军训为工作思路,以达到军人所具备的基本军政素质为培养目标。

二、国防生军政训练实施方案的设置思路

(一)、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目标。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目标是使国防生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官素养,为其毕业后尽快适应任职岗位需要奠定基础。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国防生,通过实施军事、政治的基础训练,应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队干部素养,从而为培养合格军队干部奠定基础[2]。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军魂意识;熟悉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及职能使命、光荣传统,树立献身国防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信念,具备良好的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和较强的法纪观念。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军事素质:打好军事共同基础,初步掌握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和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军人气质和作风;了解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了解总装部队各主干专业的总体知识及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身心素质: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达到规定的体能标准;心理健康,冷静理智,乐观自信,不怕艰难困苦,能够经受紧张、艰苦军事工作的考验,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国防生军政训练的内容。军政训练纳入各签约高校教学内容,作为国防生必修课或必选课计算学分。国防生军政训练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毕业时应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在校日常军政训练主要进行军政理论课程教学和体能训练。军政理论课程包括人民军队导论、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与心理品质修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总装部队光荣传统、军事高科技专题讲座等。

暑期集中军政训练重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条令学习训练、军事技能训练、部队概况、科研试验技术讲座、基层连队认识实习、参观见学等内容。

军政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将人们军队光荣传统教育、使命任务等特色内容有机融入国防生军政训练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国防生投身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在校日常军政训练应当贯穿于国防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军政理论课程教学主要以讲座和自学的形式开展,军事训练中《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由各签约高校组织实施,体能训练结合体育课、晨练或体育活动进行,军事高科技专题讲座主要由部队协调安排。暑期集中军政训练安排在国防生的第二个暑假,为期三周。

组织国防生军政训练应当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科学施训、形式灵活,确保训练人员、内容、时间、质量落实。

要坚持对国防生军政训练进行考评,以考促训,以考促管。考评未通过者,应随下一年级国防生进行重修,重修仍未通过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注重探索、创新考评模式,提高考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国防生军政训练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地方签约院校教学计划与军政训练计划的关系;要考虑签约院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结合。签约高校的国防生是与其他学生统一管理的,人员分散在各个专业之中,并没有单独的教学培养计划。如果这个关系处理不好,签约高校就很难实施军政训练计划。这个关系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国防生军政训练的实施效果。因此,这是国防生军政训练工作的核心问题。

二是处理好日常军政训练与集中军政训练的关系;要体现部队的特色;讲座与讲授相结合。军事技能训练、集中军政训练为主,签约高校的国防生日常训练为辅,利用集中军政训练的时间,使国防生了解、体验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并利用这段时间走进、了解部队,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做好扎根部队,奉献国防的心里准备。同时,把不便于在签约高校内学习的内容在集中军政训练时间内完成。

三是处理好国防生军政训练与入伍后生长干部任职培训的关系;要区分层次,不重复设课,考虑国防生是后备的军队干部,还不是军人等问题。因此在军政训练的内容安排上要考虑按后备军队干部的要求进行体系设置。

总装的三所国防生签约高校按照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在校国防生的日常军政课程教学。从各个高校选培办掌握的情况来看,军政训练趋于规范,解决了各个高校在军政训练课程设置上不统一、总装特色不突出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国防生的思想政治基础。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3)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指对国防生实施的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军人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训练活动,包括在校日常军政训练和暑期集中军政训练。国防生军政训练应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着眼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总装部队对人才的要求,在不影响国防生完成正常学业的前提下,坚持学历教育与军政基础训练相结合、集中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统一标准与灵活施训相结合,突出重点,科学施训,严格管理,努力实现军政理论教育院校化、军事训练基地化、训练教材规范化、训练保障制度化[1]。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国防生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官素养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国防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胜任部队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一、国防生军政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情况

一是摸清当前入学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基础,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地方组织的军训基本情况,以此为起点,决定军政培训方案的起点。wWw.133229.cOM

二是了解在校国防生的学习管理模式和特点,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军政培训的内容和结构。

三是明确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军政训练的需求,结合毕业后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军政训练的情况,规划军政训练的目标和方向。

国防生军政训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以充分调研在校国防生军政基础为工作起点,以方便签约院校实施教学、方便集训单位的暑期集中军训为工作思路,以达到军人所具备的基本军政素质为培养目标。

二、国防生军政训练实施方案的设置思路

(一)、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目标。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目标是使国防生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官素养,为其毕业后尽快适应任职岗位需要奠定基础。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国防生,通过实施军事、政治的基础训练,应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队干部素养,从而为培养合格军队干部奠定基础[2]。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军魂意识;熟悉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及职能使命、光荣传统,树立献身国防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信念,具备良好的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和较强的法纪观念。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军事素质:打好军事共同基础,初步掌握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和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军人气质和作风;了解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了解总装部队各主干专业的总体知识及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身心素质: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达到规定的体能标准;心理健康,冷静理智,乐观自信,不怕艰难困苦,能够经受紧张、艰苦军事工作的考验,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国防生军政训练的内容。军政训练纳入各签约高校教学内容,作为国防生必修课或必选课计算学分。国防生军政训练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毕业时应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在校日常军政训练主要进行军政理论课程教学和体能训练。军政理论课程包括人民军队导论、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与心理品质修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总装部队光荣传统、军事高科技专题讲座等。

暑期集中军政训练重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条令学习训练、军事技能训练、部队概况、科研试验技术讲座、基层连队认识实习、参观见学等内容。

军政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将人们军队光荣传统教育、使命任务等特色内容有机融入国防生军政训练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国防生投身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在校日常军政训练应当贯穿于国防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军政理论课程教学主要以讲座和自学的形式开展,军事训练中《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由各签约高校组织实施,体能训练结合体育课、晨练或体育活动进行,军事高科技专题讲座主要由部队协调安排。暑期集中军政训练安排在国防生的第二个暑假,为期三周。

组织国防生军政训练应当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科学施训、形式灵活,确保训练人员、内容、时间、质量落实。

要坚持对国防生军政训练进行考评,以考促训,以考促管。考评未通过者,应随下一年级国防生进行重修,重修仍未通过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注重探索、创新考评模式,提高考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国防生军政训练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地方签约院校教学计划与军政训练计划的关系;要考虑签约院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结合。签约高校的国防生是与其他学生统一管理的,人员分散在各个专业之中,并没有单独的教学培养计划。如果这个关系处理不好,签约高校就很难实施军政训练计划。这个关系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国防生军政训练的实施效果。因此,这是国防生军政训练工作的核心问题。

二是处理好日常军政训练与集中军政训练的关系;要体现部队的特色;讲座与讲授相结合。军事技能训练、集中军政训练为主,签约高校的国防生日常训练为辅,利用集中军政训练的时间,使国防生了解、体验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并利用这段时间走进、了解部队,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做好扎根部队,奉献国防的心里准备。同时,把不便于在签约高校内学习的内容在集中军政训练时间内完成。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4)

1 前言

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比赛的速度越来越快,节奏也越来越快,速度素质作为足球运动员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因此,对足球速度素质的研究各方面已经都有很深厚的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足球运动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但高校足球专业学生是一特殊足球群体,他不同与职业运动员,又不同于普通足球爱好者,对它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故针对高校足球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速度素质进行探索研究,有利与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有利与跟上足球运动发展的步伐,促进足球运动总体向前发展。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教学、训练的理论体系,为其教学、训练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对相关的资料、文献进行选取,归纳,并进行研究分析,推理总结。

2.2.2数理统计法

文章通过对部分高校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研究。

3 分析与讨论

3.1速度素质的定义及分类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对速度素质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即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接受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快速位移的能力。

在高校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上,对速度素质的分类提出了几种类似的分法,总结起来,速度素质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一个动作或连续动作时间的长短。位移速度,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快速移动的能力。

3.2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释义及分类

以速度素质的定义、特点为基础,参考各种文献资料,结合高校足球专业的运动实践,对高校足球专业的速度素质给出了一个释义。即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是指在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基础上,依据高校足球专业学生的足球运动的实战需要,总结概括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专项特征的一种速度类型。

3.2.1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分类

对于高校足球专业学生来说,专项速度素质基本可以分为4个部分,我们下面做以分析概括:

⑴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是高校足球专业学生接受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并引发机体产生相应运动的能力。

⑵途中跑速度。途中跑速度是运动员在反应起动后的奔跑能力。

⑶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是指运动员完成相关的技术动作的能力,如跑位,运球,射门,传球等。

⑷完成战术配合的速度。完成战术配合的速度是队员之间完成一个完整的战术所用时间的长短,如下底传中,门前包抄,二过一配合,前、后卫插上,反切与策应等完成时间的长短。

3.2.2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特点

在项群理论上分析,足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的多元动作结构的变异组合,它在内容上与职业运动员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强度,负荷上有着一定的差距。根据高校足球比赛场上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高校足球专业学生在比赛时要不断的改变跑动方向,距离,路线,节奏等,跑的方向在四周延伸,前后左右都有可能但是跑的距离一般在1到15米之间,没有职业足球运动员那么长,当然,有时候也有超过30米的长距离跑。跑的路线是多样化的,直线,曲线,折线,弧线,迂回线等。跑的节奏有快有慢,如急起急停,突然变向等但是总体节奏要比职业运动员慢的多。由于以上多种特点,要求高校学生在比赛中跑动时要重心稍低,小步幅,高频率,并把握好有球和无球时候速度的不同。

3.3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现状

以下是取自部分高校体育专业足球学生与速度素质相关联的部分技能的测试成绩,结果如下:

从近几年的测试成绩来看,选取各高校足球专业学生的速度素质虽然有部分项目下一年成绩稍高与上一年,但是无论从表1,表2,表3,各个独立比较历年成绩,还是三者结合分析,选取各高校足球专业学生的速度素质总体都呈下降趋势,无论是技术动作方面,还是移动速度方面,其中快速位移速度下降明显,甚至下降水平达0.15s以上,如表1中:100m1999年为12.73s,而到2004年下降到12.86s,表3中:100m2004年为12.78s,到2006年就只有12.95s了。我们可以推断,近几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并且在不同的方面表现为不同的趋势,技术动作相对下降较少,而快速位移则下降较多。

3.4影响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因素

3.4.1外界综合因素

⑴生源因素。现在,高校体育专业扩招加大,生源质量下降,导致新入学的学生速度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好多足球专业体育生来源于原文科或理科学生,因文化成绩不是很理想,平时喜好踢球而转投入到体育考生中,只是经过了短暂的突击训练,应付专业考试,而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素质不全面,不稳定。在进入高校后,速度素质下降迅速。

⑵生源学校的因素。现在,好多高中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不重视体育教育,对体育的投资偏低,加之部分高中学校体育师资力量欠缺,没有专门的足球教练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训练,学生各项素质如力量,耐力等都没达到一定高度,影响了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

⑶高校自身的因素。我国高校在体育方面投入上相对较少,造成教练员,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学生进入高校的各项素质的再发展形成了阻碍,特别是速度素质和训练有明显关系,受影响也较大。高校的体育场馆,设备,器材等条件跟不上,缺乏足球专项速度训练的必须具备的良好训练条件,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在训练中所占比例较小,训练的连续性,系统性不强等都影响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另外高校医疗条件一般比较落后,对训练,比赛中出现的的各种伤病,劳损不能及时的预防治疗,也造成了高校足球专业学生速度素质的下降。

3.4.2学生本身因素

⑴对各种事物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训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对周围瞬间出现的情况特别是人和球的活动与发展作出观察思考和判断。因此,反应速度的快慢就决定了专项速度的快慢。

⑵机体各部分的灵活性和运动时的协调性。足球运动是一种千变万化的运动,每时每刻都不停的变化,变化动作,变化方向,变化节奏等,由此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就尤为重要,良好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不仅节省运动的能量消耗,而且节省时间,提高动作的质量和速度。

⑶技术动作和战术意识。足球运动是多种技能的组合,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可能踢好足球的,但良好的技术也必须与速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其作用,简练实用的技术动作可以有效的节省时间,提高专项速度。而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养成良好的战术意识,快速的进行攻守转换,对提高专项速度也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5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

3.5.1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的训练方法

反应速度与机体的神经系统,动作速度与神经肌肉系统关系密切,训练主要从改善神经系统的技能状态,增加肌肉的协调性出发。

⑴无球练习。主要从改善学生神经系统机能,完善技能状态入手。学生不持球,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号,快速做出反应。例如,教练员喊一,运动员快速原地起跳一次;喊二,运动员快速左跨两步;喊三,快速右跨两步;喊零,则退后一步。

⑵持球练习。主要从协调学生与球的同步移动能力,及学生持球的协调平衡能力入手,可使学生持球,按照一定的路线,完成相关的动作。如运动员先8m加速运球,然后快速绕过4根中间距离不一样的杆,变向在另一路线直线加速运回。

3.5.2途中跑速度的训练方法

途中跑的训练方法很多,这里仍以无球练习和持球练习做介绍。

⑴无球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在无球状态下的奔跑能力。如原地30m加速跑;10m小步慢跑接20m极限加速跑;10m后退跑接10m加速跑;15m等边三角折线跑;120m极限加速跑;利用地势上下坡跑,等等。

⑵持球练习。主要训练学生运球跑的能力。如快速运球15m折返跑4次;小场地7人分两组,其中一人为自由人,抢球练习,要求一脚出球;4球门对攻练习,每队7人不设守门员各攻两门。

3.5.3完成技术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训练在无球情况下可与动作速度一起训练,主要表现在持球状态下完成各种运、传、接、射门等动作的训练。如两人互抢练习,一人快速运球突破,一人积极防守,堵截球路;接空中球胸部停球接转身凌空射门练习;先低颠球几次,然后突然跳球过顶到身后,并快速转身停趟球练习等。

3.5.4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的要求、特点

⑴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要与速度素质训练相结合。速度素质是基础,专项速度是发展,无论是那一种专项速度都出自速度素质的三种类型,即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不同的是,专项速度要密切结合专项实际,更简洁,合理,实用。

⑵合理安排专项速度训练的负荷,以及在整个训练计划中的比重。专项训练负荷过大或过下都会影响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一般说来,以每周训练2~3次,整个训练计划中专项速度在总内容比重应在15%~20%,在进行大的强度的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每次练习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s)和间歇时间(一般为40s~120s)。

⑶注意专项速度素质训练和其他素质训练的关系。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都影响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适当的增加力量、耐力,发展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可以加速和巩固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

⑷注意训练后的放松恢复。训练过程间歇中,多要求学生积极性恢复。训练结束,可以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安排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按摩,推拿等放松活动,以有利于加快恢复。训练后要抓“超量恢复”,注意在一次训练完成后,尽量把下一次训练安排在上一次训练的“超量恢复”阶段,完善专项速度素质训练的连续性。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在起基础上总结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途中跑速度,技术动作速度,战术配合速度。根据不同的分类,各种速度素质都有自己的特点,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时的不同要求。

4.1.2通过对抽取部分高校足球专业运动员和学生的成绩分析,了解到速度素质在高校足球专业学生身上有下降的趋势。近几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有下降,并且在不同的方面表现为不同的趋势,技术动作相对下降较少,而快速位移则下降较明显。

4.2建议

4.2.1要在充分了解高校足球专业速度素质的分类,具体状况的基础上安排训练,并针对不同的群体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做到有方法、有步骤、细致、到位的训练,来提高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

4.2.2加强对高校体育专业的资金投入,改善体育设施,配备先进训练器材,提高训练的效率,保证训练的效果。提高教练,学生的训练,学习的积极性。

4.2.3严把招生质量关,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保证生源的良好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奚天明.优秀少年足球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模式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0,(3).

[3]王景波.足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4).

[4]赵勇.浅谈足球专项速度及教学方法[J].山东体育科技,1998,(4).

[5]廖师方.足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及其训练方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4).

[6]朱江,田艳玲.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4,(6).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5)

随着竞技体育的日新月异,我们在学习和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时,往往忽视了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田径教学的内容单一。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效果仍不明显;加上缺乏现代科技的支持,理论又与运动训练实践不能紧密结合,造成运动成绩停滞不前。我认为:科学训练的根基来源于《运动训练学》。让我们重新解读《运动训练学》,掌握并理解其内涵,同时感受着当今高水平运动教学训练所带来的最新理念,这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一、科学训练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

通过项群的基本特征,我们发现,除耐力性项群未对神经传导有要求外,其他项群都对神经过程的表现提出要求。

高效率全面训练(又叫多因素训练法),是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在刘翔取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后提出的总结性的又一个新的方法。是从神经肌肉协调用力来考虑和安排的,即在一个练习手段里面,包含多种训练因素。他将我们现在采用的单因素训练方法——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其刺激都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或某一个部位上,这样的训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过度疲劳,运动员也会因刺激过于单一而产生厌烦——加以改变,在一个训练中融合多种训练因素,即一个集合群的训练。在这个集合群中又有几个因素,使其相互弥补,就会多一些神经系统的剌激,出现多个兴奋点,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单一的兴奋点去重新组合转化,这样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也消除了大脑皮层单一和局部的疲劳。综合这些,紧密围绕着专项特征进行训练,在设计教学训练的方案上更加注重具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实施。因此,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也恰恰是围绕着《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来实施的。

二、“三从一大”的原则和高效率全面训练的结合

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是发展竞技体育的一贯立场,也是田径运动训练的基本准则,没有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就无法战胜自我,挑战极限。因此,要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深刻体会力量是基础、速度是灵魂。大运动量训练不光提高技能和体能,还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当今的田径训练不是主要将训练都放在跑道上完成的,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训练积累起来的。它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练习方法、练习手段上。与此同时,力量训练不光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解决肌肉发力问题。因此,在发展力量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速度素质。当运动员具备了这些能力后,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远。这些,也就是高效率全面训练的因素所在。

三、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教学训练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11-04

“内引外延”是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起在实施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与教学、职业、企业脱节”等问题,构建的突出训练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加强体系、机制建设,打破训练和教学、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以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和职业法律素质为基本内容,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以生为本、协同育人”训练理念和“内引外延、文化融合”运行机制的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模式新体系。

一、“内引外延、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构建

(一)探索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机理

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是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习惯不断积淀的过程,按照职业教学理论要求,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与训练体系,让学生接受课程项目(任务)的系统学习和各种训练,在学习训练中增强认知理解,通过体验感悟、反思总结、践行强化与校企文化共同熏陶,促成学生内化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行,积淀为社会所需的职业素质。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是经过构建职业素质训练体系,通过课程学习获取知识,搭建职业素质训练平台,通过课堂训练、校园训练和顶岗训练,以达到“学训融合、赛训融合和创训融合”的素质训练目的,促使认知心理系统和认知行为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融通,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确立了“以生为本、校企政行协同育人”的训练理念

“以生为本”的训练理念指职业素质训练中,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人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训练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个性化需要。职业素质训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校企政行“协同育人”理念的根基所在。

(三)明确了职业素质训练体系目标

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职业素质训练活动,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法律素养与职业发展能力达到职业岗位素质与行为规范要求。目标分三阶段实施:一年级是培养具有基本职业素质的大学生,二年级是形成全面发展的准职业人,三年级是塑造素质良好的职业人。

(四)把握了职业素质内涵,确定训练体系的基本内容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是人文精神在职业行为上的彰显。一般来说,职业素质在广义上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适应与交往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等。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在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按照“与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运作策略,江门职院从狭义上,选取了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发展素质、法律素质作为职业素质训练的基本内容。其中,职业心理素质是基础,职业道德素质是重点,职业发展素质是核心,职业法律素质是保障。

(五)构建了训练体系的运行机制

围绕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凸显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根据高职学生职业化成长的育人规律,职业素质训练体系必须在设计思路、内容组织、职业化特点、训练平台、评价和保障机制上进行系统构建。经过六年的探索与实践,江门职院逐渐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跟进、三个要素、四个平台、五个保障”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新体系。(如图2所示)

二、“内引外延、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实践探索

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以“缘于爱、新于融、成于练”为导向,根据学生职业发展与成长成才的规律,江门职院着力构建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2007年至今,经历顶层设计、先试先行和成效推广三个发展阶段(如图3所示),训练体系日趋完善。

(一)贯彻了一条主线

“内引外延”,是指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化成长,高职院校主动将企业、职场、社会的人才职业素质要求内化为学院人才职业素质培养需求,形成“以生为本”的训练理念和“开放训练、协同训练和全方位训练”的全新体系;以课程为支撑,以校内外实训为路径,将课堂内外训练、竞赛与顶岗实习、校外实践等形式结合起来,打通学校和企业、职场、社会的关节,切实增强职业素质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校企文化结合和协同育人。

(二)落实了两个跟进

“两个跟进”即入学后跟进与顶岗后跟进。学生入学后,江门职院主要通过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教育教学和入学教育活动,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档案;学生顶岗后,学校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训练等延伸到企业,与企业配合,按企业职业素质培训要求落实顶岗培训。

(三)确定了三个要素

2008年,学校成立“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中心”,全面负责学院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实施,如宣传、制定和完善计划、经验推广、进展报道、优秀评选等工作;各教学系部具体负责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企业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指导与培训。

(四)搭建了四个平台

学院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缘于爱、新于融、成于练”为导向,构建了以课程为支撑,以训练为手段的职业素质训练四大平台。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论与课程论,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训练课程化,各个平台设计一系列必修和选修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并采用“课程项目(任务)化”,实施教学训练与管理,把职业素质训练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职业素质训练主要通过“三个融合”,即学训融合、赛训融合和创训融合,开展课堂训练、校园训练和顶岗训练,形成两两相互作用的、互补共生的立体训练结构(如图4)。其中课堂训练是基础,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素质训练相结合,实现“学训融合”;校园训练是课堂训练的补充,通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竞赛,以竞赛带动素质训练,实现“赛训融合”;顶岗训练是校园训练和课堂训练的延伸,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参与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以企业创新实践活动促进素质训练,达到“创训融合”。

(五)落实了五个保障

2008年,学校成立专职机构“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中心”,全面负责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工作,相继出台《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意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训练学分认定范围及标准》等。落实了以专任教师、企业培训师、行业企业顾问三结合的职业素质训练师资队伍。设立专项资金,从2010年开始年均拨款18万元,对相关课程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六)建立了评估反馈机制

对课程教学各环节与每一项目训练内容分别设立了监控指标,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专业评估)和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调查(校外评价)等进行评估,不断总结经验,健全职业素质训练机制。

三、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的应用成效

(一)全面促进了学生的职业化成长

近七年,学校职业素质训练成效显著,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挑战杯”竞赛中获得部级奖项312人次,省级奖项783人次,市级奖项211人次。

学生心理健康与法律知识知晓率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近三年,学生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为0,及时发现并成功处理心理危机8人次,转介个案2人次,全部个案均得到妥善处理。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冲突得到了有效缓解,学生在企业顶岗中增强了维权意识。

(二)繁荣了以职业为导向的社团文化

学校8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各类社团;90%以上的学生社团聘请行业、企业顾问;每年有5000多人次学生参与以专业社团为主体开展的校园技术节;树立了模拟炒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社团活动品牌。依托集邮协会,学校获得“全国集邮示范校”。2010年,异域舞团街舞培训工作室和启航就业指导中心获江门市创业资金实战运作创业项目。

(三)推进以素质为根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形成了校企“三合作一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和促进就业)育人特色。学生对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认同度高;根据近四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训练工作评价良好;对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率高。从近三年反馈调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认可度较高。

(四)形成职业素质训练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

项目组成员共公开17篇,其中8篇发表于核心期刊论文,系统总结了职业素质训练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成果,反响较大。公开出版了著作教材7本,都在教学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加强了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建设,并在教学推广中获得了充分应用。2011年,“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建构”项目成为院级教改项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模式改革”获得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委托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研究”和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委托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模式改革”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等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成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许明.香港全人发展教育与内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对比研究[J].前言,2012,(10).

[2]徐徐.人性化视野下高职素质教育危机审视与发展变革[J].教育与职业,2012,(5).

[3]李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素质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俞立军,朱海岳.“全景式”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1,(17).

[5]沈苏林.体系化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J].江苏高教,2011,(4).

[6]安德志.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构建[J].河南农业,2011,(4).

[7]张翔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0,(1).

[8]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9]王琦.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现途径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10]戴亚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2

身体素质训练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身体素质训练对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初中体育训练中强化对身体素质的重视,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初中生养成自学自恋和体育保健的意识,使其自觉从事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以保持身体素质和维持身心健康。因此,积极认识身体素质对初中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并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对策势在必行。而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素质的发展需要各器官的共同协作,因此,初中体育训练中,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要本着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开展系统性的训练活动,以下将结合初中生身心特点做详细阐述。

一、提高身体素质对初中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充分重视身体素质培养,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在初中体育训练中的比重,对于从促进初中体育训练理念和成效的进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均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转变初中体育训练观念

初中体育教师的训练观念直接影响着初中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积极转变和创新体育训练观念,是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标准中充分强调了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与锻炼的重要性,要求初中体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这使得初中体育教师们逐渐摆脱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渐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开始重视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培养。而以学生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与教学活动的开展,开拓了初中与教师的视野与思维,使其体育训练观念逐渐转变,为今后初中体育训练的创新与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树立自学自练意识

目前,我国初中生普遍缺乏自学自练意识,这与初中体育训练内容缺乏系统息相关。在以往的初中体育训练中,多数教师仅围绕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相关理论知识开展理论讲解和实践训练,且认为通过自己制定的训练内容就可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对身体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而强化身体素质的培养,利用体育训练时间循序渐进地开展力量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身体素质的内涵,并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锻炼,以实现各项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树立体育保健意识

目前,许多初中学的体育保健意识不足,尤其是一些活泼好动的男生,认为在体育训练中受伤很正常,无需在意。而事实上,运动损伤可能对学生的身体机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且运动损伤的形成往往与身体素质不全面和体育保健意识不足有关。而全面开展身体素质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肢体的灵活性,并促进其身体机能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升其体育保健意识,使其认识到提升身体素质和科学运动对于避免运动损伤的重要性。

二、初中体育训练中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对策

(一)力量素质的训练

所谓力量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是最主要的运动素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力量的训练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另一种是克服本身体重的练习。初中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训练方式,处在青春发育期第一阶段的初一、初二学生,应该着重于动力性的力量练习,同时可逐步进行局部的静力练习,同时要注意保护脊柱,负荷量和强度不能过大;处在青春发育期第二阶段的初三学生则可以加大力量的练习。目的在于促进肌肉的横向发展,增大肌肉力量,但是,一定要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免受伤,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可以逐步增加静力性练习,但也要练习有度,不能超负荷,与动力练习的比例应为1:3左右。

(二)灵敏素质的训练

所谓灵敏素质的训练指的是人体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协调、准确完成动作的能力。灵敏素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灵敏素质训练的方法十分丰富,不同年龄时期学生的灵敏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总结,在青春发育期前,女少年的灵敏素质要优于同年龄段的男少年。在青春发育的后期,男少年的灵敏素质又要优于同年龄段的女少年。基于此,对女生的灵敏素质训练,在青春期前就要引起重视,在灵敏素质训练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时间、空间判断的准确性。我们要结合这一要求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动作的时间、空间指标做出严格要求。以此提升学生对时空的判断能力,促进灵敏素质的提升。

(三)柔韧素质的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它取决于骨的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韧带、肌肉和皮肤的伸展能力和弹性。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被动练习和主动练习。柔韧练习的最好时期是少儿时期,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生长迅速,身高增长明显,柔韧性下降,所以更要进行柔韧性训练,但强度宜小,并结合力量练习进行,以保持相对平衡,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初三柔韧素质受到限制,因为此时大部分的学生关节发展过程结束,韧带牢固,拉伸的作用变小。因此,要加大柔韧训练的负荷。

(四)速度素质的训练

所谓速度素质是指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迅速完成动作或通过某一距离的能力。总体来说,速度素质可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和中枢神经的协调性,对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速度对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发挥着重大作用。据相关研究证实,初一和初二学生正处在速度素质增长的快速时期,随后将逐渐缓慢并稳定,结合这一特点,对于初一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发展其动作频率和反应速度,对于初二、初三的学生,要结合其特点加强速度力量、速度耐力的方面的练习,并安排一定比例用最高的速度重复的练习。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学生心肺功能相对较弱,不能适应长时间的紧张练习活动。

(五)耐力素质的训练

所谓耐力,就是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耐力是衡量身体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其它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耐力素质的一般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必须结合每个年龄段的特点进行选择使用。比如,初一,主要是发展有氧代谢,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功能;初二可进行适当的无氧代谢训练;初三可进行大强度的无氧代谢的耐力训练。发展耐力素质,要求机体供氧充分。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尽可能将耐力训练在空气新鲜、氧气充足的场地上进行训练。总之,新课改理念要求,素质训练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探究教学方式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学校的体育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训练中积极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对于创新初中体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生自学自练意识,和树立体育保健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提升初中体育训练成效和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充分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地通过力量素质训练、灵敏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和耐力素质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孙健.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14(1):485.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8)

新兵是部队的新鲜血液,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训练伤是影响部队正常训练和部队官兵军事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困扰从事军事训练人员的主要问题。新兵的入伍训练阶段是军事训练伤的高发阶段,我军的报告为7.9%~37.7%,外军的报告为4.8%~85.0%,其中过劳性损伤占70.0%~80.0%[1],不仅造成非战斗减员,消耗医药费用,而且丧失训练时间。训练伤发生的因素很多,本文重点分析新兵体能素质与军事训练伤发病的关系。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部新兵344例,均为男性;年龄17~24周岁,平均年龄19岁。其中城镇户口92例,农村户口252例;初中学历23例,高中及中专学历235例,大专及以上学历86例。

1.2方法 ①依照中国人民总参谋部2006年11月颁发的《中国人民军人体能标准》,对344例新兵,在入伍1 w内,对3000 m跑进行普测。②根据2001年8月1日在全军执行的《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利用门诊,监测新兵训练期间军事训练伤发病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新兵3000 m跑合格情况 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不同学历测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000 m跑是部队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部队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能基本反映一个人的体能素质水平。本次调查中的3000 m跑测试是在新兵入伍后,在没有正式训练前进行的一次摸底考核,结果能反映我国目前兵源的一个总体素质。其结果显示,入伍新兵3000 m跑合格率仅为27.0%,高中以上学历合格率为24.9%。充分暴露出现在兵源体能素质较差,分析原因,可能是我国青少年、特别是高中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一项关于高三学生体能素质水平现况研究表明,高三学生体能素质四项指标显著下降[2]。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新兵军事训练伤73.1%分布于3000米跑成绩不合格的人群中,可见身体素质的好坏是训练伤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究其原因:①体能素质差、成绩不合格的人群中,大多不好运动、身体协调性较差;还有好多体型偏胖、下肢负荷较大,导致下肢训练伤的发生;②在平时的组训中,没有因人施训,眉毛胡子一把抓,体能素质好的人群,训练起来很轻松,体能素质差的人群适应不了部队的训练强度,结果导致军事训练伤发生的人群分布差异;③成绩不合格的人群极易产生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恐惧、抑郁等情绪,而新训骨干没有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

结合本次调查,我们建议:①要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必须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②制定《应征适龄人员体能标准》[3],对体能不合格的实行淘汰制。现行的《征兵工作条例》缺乏对应征入伍人员体能水平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在对青少年的体质要求中,只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4]规定了我国学生时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的导向性标准,但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选测试项目设置进行分析,对于军人完成多样化遂行任务需求较大的两项身体素质方面---耐力和力量,其内容设置与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缺陷,是无法有效评价应征适龄人员的身体能力是否符合成为一名合格军人的标准的。③新训骨干在对新兵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科学施训,循序渐进。要区分层次,体能素质好的要增加训练强度,体能素质的较差的人群可以适当的降低训练强度;在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对新兵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通过研究发现[5],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综合防治措施后,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并促使新兵及时了解新环境,面对、接受自己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新兵训练的成绩,训练损伤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李良寿.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医学情报,1993,7(5):241.

[2]李颖羽.高三学生体能素质水平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2,16:48.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17-01

引言: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拥有优异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素质拓展训练对于高校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改善心理素质、增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具有显著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素质拓展训练发挥的重要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大学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要求的全新学习理念,以身体为活动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在设定的陌生情境或特定的情境下,以游戏为活动主体内容,全面性的提高W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进而发展成为全面塑造学生个体和提高团体素质的一种体验性学习模式。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现状及应用效果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相关的研究项目较多,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1],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问题,比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内容方面都过于理论化其次是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研究,基于素质拓展计划教育,将素质拓展教育延伸至学生的思想品格、就业能力等多个方面。

2.1 素质拓展教育提高个人乃至整体素质能力

素质拓展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学习概念,其在多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身心发展社会工作等方面。拓展训练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们的个人素质通过实践的体验和感悟领会训练精髓,从而目标性的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3]。通过相互学习与分享培养乐观的心态,提高沟通协作交流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体能、沟通、心理、管理能力等整体素质的目标。

2.2 融入素质拓展训练,拓宽思政教学途径

素质拓展训练提高了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比如明显地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中活动项目也激发了大学生的潜能,提升强化了个人心理素质,更容易得超越自我极限,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跟随“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思想政治教学途径,综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素质拓展训练为载体,创新性的开展思政教育,更好的拓宽思政教学途径[2]。

2.3 素质拓展训练提高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

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的培训方式与传统的技能培训相比更容易让大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中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以及当团队完成既定任务时,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团队的归属力。因此,这种素质拓展培训方式正是大学生体验社会教育和教育目标的途径。与团队真诚的沟通合作,大幅度的增强了团队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拓展训练从中更全面的助于大学生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又与团队相互合作、学习与借鉴,感受共同努力朝向既定目标的成功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推广素质拓展教育的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于当代现实问题还不够关注,对于一些大学生所关注和热衷的新事物,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难以解决学生心理以及思想上的困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偏向于课堂教学。然而在当代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尚未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的局面,那么此刻就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来让大学生们更好的认识社会,以及更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

3.1 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问题

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明显。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一直相对被动的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们普遍心理素质能力不足,不善与人沟通,面对困难很容易产生强大的挫败感。安逸和平的环境下成长环境,很少经历磨难,很难独立成功。很多时候,不善于与人沟通,不善于积极主动的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非常需要将适量的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弥补我们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快更好地使用社会。

3.2 提高对素质拓展训练的思想认识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当代形势下,教育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政教育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整体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效性,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目前许多高校未开设素质拓展活动一方面是固始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认为可以通过简单说教把思想贯彻在学生脑海里;另一方面是对素质拓展训练认识不够,把素质拓展教育等同于游戏化,忽略其对人的教育能力。对素质拓展训练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方面认知不足。

3.3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素质拓展教育总体上是一种修炼课程,训练形式内容多样化。对于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适当增加与心理素质相关的活动内容。也可增加室外拓展项目,以此来锻炼毅力,坚定意志及培养团队意识。大学生的拓展训练与社会企业训练方面内容相较起来也存在有所不同,引入拓展训练时应当主要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来进行合适的内容安排,达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结语

素质拓展训练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内容及形式的多样统一化,达到通力合作。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项目体验式学习的学习过程和途径以及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感悟总结和提升才是我们在思政教育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们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与思政教育的内容相结合,懂得与人沟通合作重要性,每个人都能正确的认知自我,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东北大学本科生能力拓展训练开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学周刊 2015.10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10)

学员刻苦训练基础上的科学组训,是尽快提高其军事训练成绩的基本途径。然而学员在军事训练中产生的各种损伤,已成为制约其军事素质提高和任职能力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为有效避免和减少训练损伤的发生,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学员的军事训练损伤状况及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为有效预防训练损伤,降低训练风险,进一步促进学员军事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1.学员军事训练伤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某所学历教育院校的毕业学员,均为男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制定的《学员军事训练损伤情况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以队为单位,由教员、队干部共同组织实施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5. 0 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在毕业学员中,曾发生过运动损伤的比例高达91.5%,仅有8.5%的学员从未受过伤。从调查结果来看,在曾有损伤经历的学员中,轻度损伤占总受伤人数的82.6%,则其他中度以上损伤学员占被调查学员总人数的17.4%,从军事训练损伤发生的时间看,中度以上损伤发生的比例为,大一5.2%,大二6%、大三6.8,大四为11.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员在大四时,各种损伤程度发生的比例明显上升,达到35.4%,明显高于其它年级的受伤比例(大一:18.2%,大二21.6%,大三20.8%)这和学员为迎接“任职院校军事素质联考”加大运动训练强度和负荷有密切关系。因为损伤而不能参加或推迟毕业军事基础考核的占总人数的0.9%,且每年都有个别学员因损伤严重失去培养价值遭到退学处理 。

按学员受伤部位比例高低排序:踝关节55.7%,小腿35.1%,膝关节26.1%,腰部19.2%,手腕14.2%,肩关节12.6%,大腿9.0%,大臂5.0%,髋关节4.5%,前臂2.6%,头部2.6%。可见,学员运动损伤的部位比较主要分布在腰部及下肢,其中以踝关节损伤最为突出。按学员损伤的症状来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关节扭伤41.8%,骨膜炎33.5%,肌肉拉伤31.6%,关节脱臼4.3%,骨折2.8%。

从学员受伤的训练科目分布看,体能占74.7%,单兵战术33.2%,队列0.9%,其它13.5%。表明体能和战术训练是造成损伤的主要科目。其它受伤情况主要有,意外伤(0.7%)是指日常生活中由于疏忽而形成的损伤,如上下楼梯时摔伤、搬运重物时的磕碰伤,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的损伤(0.3%)。

2.学员军事训练致伤因素

为详细了解学员受伤成因,问卷将学员受伤因素分为6大类,即身体形态与机能因素、身体素质因素、训练组织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自我管理因素进行分析。[1]每一类因素下面,又列出若干个子因素供学员选择,以便对学员运动损伤的致伤风险进行测定和评估。从表1所列举的致伤因素看,虽然军事训练过程中致伤因素多成因复杂,但不外乎内在和外在因素两类。

内在因素,包括心理因素、身体状态与机能因素和身体素质因素。后 两者与身体形态是体能基本的构成要素,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一方面变化,必然伴随着其它两个方面的改变。在损伤成因中,身体状态与机能因素导致运动损伤的风险水平最高。身体状态机能因素又和身体素质、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素质越好抗疲劳能力就越强,在训练过程中身体机能下降低,因而利于提高军事训练成绩。积极的心理因素,对提高训练效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心理因素,在训练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外在因素主要是教学管理因素,包括训练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从表1所示的导致运动损伤的成因来看,训练因素是主导因素,如果教学管理的缺失,则会导致训练过程各种致伤风险的增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应当说是可控的,只要措施得力,管理到位,训练组织周密,可以保证训练要素良性运转,从而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生损伤的危险。

从内外因素与运动损伤的交互主体关系来看,导致损伤的主体因素是训练因素和身体状态与机能因素之间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其中训练因素是诱因,身体状态的变化是训练导致的结果,从本文调查的结果来看,训练因素与身体状态的协调匹配与否是运动损伤诱发的最重要因素。其它因素则是潜在致伤因素。而对于不同的学员,导致损伤的主体因素又有所差异。因而在训练中,对于各种可能导致的损伤风险要区别对待。

3.降低学员军事训练损伤率的对策

3.1教学部门应加强对学员军事训练组织方法的指导

学员由于训练方法掌握不够,因此在训练组织过程中,各训练要素往往处理不科学。主要有:一是量与强度关系处理不当。二是不重视准备与整理活动。三是运动技术动作错误。此外学员受伤后,应注意受伤部位的休养与治疗,不鼓励带病坚持训练。教学部门应坚持经常与学员队联系,监督和指导其科学安排训练负荷,处理好训练要素的关系,并提高起科学训练的意识和组训能力。

3.2军事训练应重视发展学员综合身体能力,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

军事训练过程中,学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贯彻不够应引起重视。大部分学员抱着应试的态度,即考什么练什么,没有按照军事训练科目对身体素质的综合要求,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打牢身体综合能力基础,而是对同一项目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加强学员身体综合能力训练,在日常训练中,应科学处理训练与疲劳的关系,按照不同训练课目对身体能力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加强身体各部位的抗疲劳能力训练,从而提高抗损伤能力。

3.3加强心理调整及军事训练管理

军事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员克服急于求成、厌烦急躁、麻痹大意等不良心理,对一些训练成绩较差,考试压力大、过度紧张的学员应加强疏导。训练中加强管理,普及运动损伤知识,提高学员的自我防范风险意识;训练前应认真检查场地器材、服装,安排人员保护,场地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管理部门应提供一些有利于学员疲劳恢复的便利条件,如适时改善伙食、增加营养,改善住宿条件、医疗条件和训练条件, 创造和谐氛围,使学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3.4按训练周期调整好身体状态与机能,避免突击式的强化训练

上一篇: 公司员工试用期总结 下一篇: 智能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