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辅活动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6 05:01:56

团辅活动总结

团辅活动总结篇(1)

一、班级学生有知情权

“我们没有心理问题,为什么让我们参加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我讨厌和别人聊天,为什么总是绕圈发言,要我和其他同学互动?”

有些学生对团体辅导怀有恐惧与抗拒,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参加了班级团体辅导。辅导的结果是学生不但不合作,还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

团体辅导成员通常是招募或甄选来的,参加者通过海报、宣传单及教师的介绍等,了解团体辅导的目标及内容安排,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参加,因此容易接受和投入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团体成员是自然班级的全体学生,而不是招募或甄选来的自愿参加者,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们参加团体辅导,他们很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由于学生对心理辅导知识缺乏了解,有些学生甚至还有偏见,如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辅导,不愿意与人交往是自己的个性等,因此,有些学生排斥与抵触参加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基于此,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前,教师应该向学生宣传与普及心理辅导知识,让学生了解并作好接受辅导的心理准备。教师应该首先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知道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是什么,班级团体辅导与学校其他课程有什么区别,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辅导的功能、班级成员在辅导中的基本交往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教师还要特别说明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不能伤害同学,每个学生都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在小组绕圈发言时,如果个别学生不愿意发言,可以跳过去,请下一位学生发言。教师的介绍会让学生心中有数,作好心理准备。教师还可以回放一些以往学生参加团体辅导的录像及照片,讲述以前参加团体辅导后一些学生的变化、进步与成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班级团体辅导的兴趣。

二、班级团体辅导不只是一次游戏

“班级团体辅导就是做游戏。”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及需要应该成为辅导活动设计的主题。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班级团体辅导的理念与目标,导致辅导活动设计无主题或主题不明确。

有些教师学习了一些团体游戏,误以为班级团体辅导就是做游戏,将各种游戏变换编排。他们认为,通过游戏使班级团体气氛轻松、愉快、活泼就是班级团体辅导。结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成了无主题的游戏活动。有些教师在辅导设计时虽然也考虑进行主题设计,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辅导理念,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是根据自己学到的游戏来设计主题;不是游戏服务于辅导主题,而是辅导主题依附于游戏内容与形式,导致辅导主题缺乏针对性。结果,辅导后学生分享说“为什么让我们参加这些小儿科的游戏?”“热闹是他们的,我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参加了团体游戏,但是我的心并没有融入团体,在人群中我感到很孤独。”

班级团体游戏是班级团体辅导的内容与形式之一,而不是惟一。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设计主题,如入学适应、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爱情、生涯规划等。班级团体辅导形式除了游戏,还有讨论、角色扮演、纸笔作业等。对低年级学生应多采用动态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强调体验和感受,进行行为训练;对高年级学生应该多采用讨论的形式,引导与启发学生进行内心世界的探索,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成长,促进人格完善。辅导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班级团体辅导理念,丰富自己的辅导知识与技术,以便有效实施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三、班级团体辅导不只是一次团体活动

“每年开学我们都会对新生进行一次入学适应的班级团体辅导,对初二学生进行一次青春期教育的班级团体辅导。”

班级团体辅导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形式的团体辅导都会经历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许多教师误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只有一次,其实,他们所做的班级团体辅导只是辅导的起始活动。团体凝聚力、成员之间坦诚、互相信赖的团体气氛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匆匆结束了。结果不仅辅导不能深入进行,而且也会让学生对班级团体辅导产生失望情绪,他们会觉得班级团体辅导不过是流于形式而已。

经过几次班级团体辅导,班级团体才能够进入成熟期,班级团体凝聚力和信任感才会增强。班级团体学生彼此熟悉,学生对班级团体产生归属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学生能够在众人面前开放自己,自由地表达,积极争取改变。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和同班同学相处两年多,居然不了解他们,好多同学都没有说过话,通过班级团体辅导,我才了解了其他同学,和他们熟悉起来,觉得他们都挺友好的,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班集体了。”

班级团体辅导的发展阶段,并非是一个个独立分离的阶段,各阶段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与交叉。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班级团体辅导的总体过程,使他们对各个阶段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自己该如何介入团体,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对班级团体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情况以及促进和影响班级团体发展进程的相关因素的把握,可以帮助自己预测各个阶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潜在的危机,并且可以掌握在何时、采用何种方法对班级团体学生进行干预与提供帮助,使班级团体成功地实现辅导的目标。同时,了解班级团体辅导进程发展的阶段与顺序,可以帮助教师及学生形成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设想,这一设想有助于教师带领班级所有学生朝着建设性方向发展,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与焦虑。

四、辅导中的目标不能忽视

“老师在做什么呀?一会儿带我们去户外活动,一会儿回教室讨论。”

班级团体辅导开始之前,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确定团体辅导的目标。班级团体辅导的总目标是发展性目标,以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为目标。所有的主题设计都应围绕发展性总目标进行,设计出与总目标一致的单元活动目标。

一些教师在辅导中存在目标不明确或忽视对学生进行目标指导的现象。有些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看似很热闹,学生参与性很高,但是辅导后反思,却不知道参加辅导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辅导后学生说:“不明白老师要我们做这些活动干什么?”因此,教师在辅导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团体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每次的活动目标是什么。特别是在首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须向学生强调辅导的目标,并且协助学生设立有意义的个人目标,明确自己愿意做哪些改变。此外,每次班级团体辅导时,教师都应阐述本次活动的目标与主题,以便让学生围绕主题有目的地进行活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乃至活动后还不知道活动的目的。

五、辅导后的分享不能流于形式

“老师让我们谈体会,我们还没有说完,他就说下课了,别说了。”

“每次都是谈体会,不知道该怎么说,从哪方面说。”

分享是指班级团体辅导后,班级学生一起讨论由活动引发的想法和感受,以增加活动的价值。班级团体活动仅仅是一种辅导的手段,而不是辅导的目的,活动只是起着催化的作用,活动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有些教师不太重视辅导后的分享,于是在时间安排上,用于活动的时间比较长,而用于分享的时间则很短,让学生觉得分享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自己说不说都没有关系。事实上,分享可以促进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思想与情感;分享能够使学生开放自己,表达自己,使其他同学了解自己;分享也能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得到其他同学的理解与支持。

有些教师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也重视分享,设计了分享环节,但是学生在分享时却无话可说,出现冷场。因为教师总是笼统地说“谈谈活动后的体会”,学生常常感到茫然,无从谈起。如果教师将分享的题目具体化,使学生受到启发,思维变得活跃,就会踊跃发言。如经典游戏“信任之旅”,一名学生帮助蒙上眼睛的另一名学生走完有障碍的路程,学生在参加游戏活动后,教师给出分享题目:(1)当你被蒙上眼睛的时候,有何感受?(2)帮助你的人有没有让你感到安全?(3)作为帮助者,你有何感受?(4)为了增加伙伴对你的信任,你做了什么?(5)你愿意做“帮助者”还是“盲人”?

每次活动后都要分享,因此,分享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可以是讨论的方式,如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全班学生一起讨论,也可以是书写的方式,或者综合使用几种方式。教师在指导班级团体活动时,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用来分享,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讨论问题,有利于使分享达到一定的深度,并防止这一重要的环节流于形式。

六、辅导后的评价不能采用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

“一组优胜得了90分,二组85分,三组70分,以后要努力,向一组同学鼓掌,祝贺他们得第一!”

一位辅导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这样做班级团体辅导总结。教师的话音一落,得第一的小组立刻欢呼雀跃,兴奋无比;而得末位分数的小组学生立刻垂头丧气。

这位教师前面的辅导活动做得很好,班级团体气氛也很融洽,学生参加活动积极。在最后一个游戏活动中,教师给各小组计了分,使团体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最后的掌声,几乎是对团体气氛的破坏,相对优胜兴奋的学生,得分低的小组学生情绪低落到极点,甚至有学生蹲在地上。

对学生参加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用百分数来衡量。心理成长是一个过程,不可以一次活动的表现来计分。人格的改变与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对某个问题有所领悟,改变了某种认知方式或行为方式,或者受到感染,激发了自己的内驱力,那么这次班级团体辅导就是有成效的,这种成效无法用分数来评价。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提醒学生学会合作与协调,重视活动过程的体验,而不是活动结果的评价。对于游戏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起探索动作协调的方式,互相督促、示范,互相鼓励。要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不是比赛,而是一起参加一个有趣的活动,一起体验“我们在一起“的感觉,分享“我们在一起”的快乐。对于竞争性游戏,教师不应该过分强调输赢,而是要强调团体合作精神,强调游戏中成员的互动性、协作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班级成员来说,游戏的成功与失败都是他们的人生的体验,甚至失败者收获更大。教师应该在分享时,给失败的小组更多的发言时间,让他们回顾与反思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下次获得成功。

团辅活动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12-03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从欧美发展来,在港台地区又被称为“小组辅导”或“团体谘商”。在我国“班级团体辅导”也被称为“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我国内地的江光荣、林孟平(2000)因受香港“全校参与辅导模式”的启发,提出了以班级为本的学校辅导模式的设想,由此班级团体辅导开始逐步发展。樊富珉认为,班级团体辅导是运用班级的特征,为全体学生提供发展性的服务,以协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班级团体辅导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进行与参与,是一种充分运用团体动力的助人历程。

一、班级团体辅导与一般团体辅导的差异

当前虽然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班级团体辅导进行了尝试,班级团体辅导也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受到各方的重视,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对其性质、涵义、目标、功能、内容等的认识尚不统一,经常与团体辅导、团体咨询相混淆。班级团体辅导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团体辅导不仅仅存在群体上的差异,它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与一般团体辅导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一)团体规模

一般团体辅导规模较小,通常8―12人,而班级团体辅导以班级为主体,在我国中小学班级一般人数为40―50人,较多的甚至达到百人左右,这与我国国情有关。面对人数众多的班级成员,辅导者需要更强的洞察力去关注每一位学生,需要更强的领导力去带领团队向前发展。

(二)团体成员

一般团体辅导通常根据团体辅导的主题对成员进行招募,而且还要对辅导对象进行面谈、心理测量和书写报告等形式的筛选,最后形成的团体成员虽然年龄、学历等不同,但是他们面临的心理或者发展问题相同,因而是同质的。而班级团体辅导不能筛选学生,全班都是团体成员。虽然学生们的学历、背景、年龄等同质,但是他们面临的发展问题或心理困扰可能并不同质。这也就要求辅导者必须真诚接受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团体中的表现和改变。

(三)团体形成

专业团体辅导的招募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宣传手段,成员自动报名参加;第二种是咨询师根据平时的咨询情况、选择出有相同问题的成员;第三种是由他人介绍或转介而来。而班级团体辅导省略了招募步骤,团体成员由班级成员直接形成。

(四)辅导者

一般团体辅导对领导者从知识、经验、理论等各个方面的要求甚高,需要有丰富个体咨询经验的辅导者才能胜任。但是在班级团体辅导中,辅导者一般由学校专兼职心理学教师或者由班主任来担任,这尽管推广了团体辅导的适用范围,受众群体更多,但同时也存在辅导者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情况。

(五)理论支撑

适用于一般团体辅导的理论复杂多样,群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等都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威廉姆的班级辅导理论以及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等则是主要依据。

(六)辅导功能

相对于一般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发展、预防、治疗功能,班级团体辅导主要以预防和发展为主: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发展功能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质的开发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七)辅导内容的确定

一般团体辅导通常是辅导者确定好主题后再进行成员招募,也有开放性小组是依据成员需求进行主题确定。但是班级团体辅导要想达到效果,就必须和班情、学情相结合,辅导主题必须来源于学生需求,而不是从辅导者自身的角度出发确定主题。

(八)团体规则

班级团体辅导除了要遵守一般团体辅导的规则之外,如保密、全心参与和投入团体、不迟到、不早退等等,班集体长久以来形成的集体规则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体成员。

(九)团体性质

一般辅导团体是由于辅导需要而成立,随着辅导的结束团体也结束。但是团体辅导班级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团体,并不会随着辅导的结束而结束,因此更便于班级团体辅导效果的追踪和评估。同时,班级本身具有发展阶段和特点,其原有的动力会推动和影响团体辅导的开展,因此良好的班级氛围对班级团体辅导的开展尤为重要,只有在和谐明主的班级氛围中,团体辅导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班级团体辅导的阶段性常用技术

班级团体辅导的阶段可以划分为:暖身定向阶段、冲突表达阶段、问题解决阶段和巩固总结阶段。在完成班级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之后,辅导者通常会按照自己预设的板块进行,除了在头脑中要熟悉每个阶段的任务之外,还需要熟悉每个阶段的常用技术。

(一)暖身定向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调动成员的参与性,让成员能够放松并集中精力参与辅导。所以这个阶段要选择一些轻松、有效、简单的活动,以提高参与性,达到放松的目的。通常辅导者以一个暖身活动开始,引入辅导主题,暖身活动可以是言语或者非言语的。比如,辅导者开场:“今天看大家好像有点疲惫,好,现在让我们都站立起来,请同桌之间相互拍拍手臂,相互揉揉肩……最后我们一起伸伸腰,放松一下身体。”除了直接的放松,我们最好能够设计与主题有关的小活动进行开场。比如,在小学“互帮互助”为主题的辅导中,辅导者可以以这样的活动开始:“现在请所有的同学都取下自己的红领巾,要求只能用你们的左手把红领巾系在你们的右臂上,注意喔,只能用左手。”有些学生可能会成功,但有的学生一定会焦头烂额,此时,“系不上的同学怎么办呢?我们请同桌伸出右手和你的左手配合系上红领巾”,这样的一个简单活动,既切合了主题,又在活动中让成员体验到了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助的感受,一举两得。

同时因为班级中的人数太多,在这个阶段我们还需要使用分组技术,通常6-8人为一组,可以采用报数随机分组、抓阄分组、同类分组(生日月份、学号等)、活动随机分组(找朋友、大风吹等)等。如果课堂开始前就已经分好组,就可以省略这一部分。

(二)冲突表达阶段

随着班级团体辅导成员间互动的深入,成员们慢慢开始表达自我。刚开始这种表达可能是试探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冲突,此时辅导者需要直接面对成员间的冲突,并给与回应,因为此时是最易生成有价值的情感体验的时候。比如,在“寻找幸福”为主题的辅导中,当有成员分享:“如果爸爸妈妈分开会让我不幸福。我会用自己来威胁他们不让他们分开。”当分享到此时,班级成员哗然,批评她的声音开始出现:“你太冲动,这样做没有用,太傻了。”此时辅导者应该面对分歧:“同学们,如果我们很勇敢地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马上迎来的是批评,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聚焦分享者同感:“面对父母分开,我们一定都会很难受,会觉得无能为力,我们都希望爸爸妈妈在一起。”再询问班级其他学生:“如果我们自己面对这个问题,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好受一些呢?你们有更好的建议吗?”当学生给予反馈后,继续聚焦分享者:“面对这个情况,大家都谈了自己的处理方式,你能有收获吗?”此外,该成员分享的事情来自于其真实生活,作为辅导者私下还要进行关注,给予支持。总之应该牢记,在面对冲突时辅导者应该注意那些被非议和批评的成员的反应,而不是先针对提出批评的人做反应。同时还要引导成员认识到,参加团体是为了探索自己,而不是为了改变别人。

(三)问题解决阶段

以上两个阶段是问题解决阶段的基础,这个阶段辅导者通过讨论分享、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技术,让成员们在进一步互动过程中,获得他人的支持、指导和理解,从而体验自己的感受,纠正自己的错误。分享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小组内部分享、自愿举手分享、分层递进先小组内部分享再派代表大组分享等。讨论也可以采用圆桌式讨论、分组讨论、辩论式设有正反方的讨论,或者脑力激荡式地尽可能提出各种办法再异想天开都可以接受。角色扮演可以由成员扮演日常问题情境中的角色,把压抑的情绪、想法通过表演释放出来,例如“亲子关系”辅导中,一个成员与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经常发生冲突,那么可以找出产生冲突的真实场景,比如重现母亲经常唠叨她写作业,先请不同成员扮演母亲与她进行沟通,找到最相似的那个,再请另一成员扮演生活中的她,与母亲扮演者进行场景重现,最后让分享者观看,通过观看他人的扮演更形象地了解自己与母亲的沟通方式,体会自己的问题。又比如:解决两个闹矛盾的学生之间的问题,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互换,然后体会对方的感受。这个阶段还可以采用行为训练技术,比如一个因经常不懂得拒绝而让自己很苦恼的成员,我们可以设置各种情景进行训练,如:你的四个好伙伴约你周末聚会,但是你的妈妈爸爸周末有安排。通过这些场景体会如何表达拒绝。

(四)巩固总结阶段

这个阶段辅导者最重要的是和成员一起总结经验,整理辅导中所学习到的内容,将成员的收获和感受整合起来,并鼓励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可以用这样的引导语:“通过这个辅导,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这次辅导中你经历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次辅导中你学到了哪些?”等等,然后可以通过团体活动,比如真情小卡片、护送祝福等,让团体成员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此次辅导活动。

三、班级团体辅导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对于班级团体辅导这一学校心理健康的新途径,我们尚处于摸索时期,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常见问题如下。

(一)过多地灌输心理学专业知识

很多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时,喜欢融入心理学专业知识以显示团体辅导的专业性,从而忽略了班级团体辅导并非是教授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课堂。灌输专业心理学知识并不能提升效果,反而有违于学生年龄阶段的知识接受特点。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即使需要介绍心理学相关知识,也必须要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用“儿童化”“学生化”的语言进行表述。

(二)辅导者语言过多

辅导教师在进行班级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说得过多的情况,从而占据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时间。西南大学刘衍玲副教授在评课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只用说四种话,第一种,活动的指导语言,即介绍活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第二种,环节板块间的过渡衔接语句;第三种,对学生的反馈评价语言,即对学生在辅导过程中表现的评价,以及学生涉及情感表达时反馈共情的语言;第四种,辅导开始和总结的话语,即辅导开始前辅导者引入的部分,帮助学生形成情感体验内容的总结和辅导结束的总结。总之,概括起来就是情景规则、环节衔接、反馈评价。

(三)等同于游戏活动课

很多辅导教师对班级团体辅导存在错误的认识,把班级团体辅导课与游戏活动课相等同,整个辅导过程用一个个游戏活动相堆砌,活动之间没有递进的逻辑关系。没有认识到班级团体辅导中游戏活动只是载体,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从活动中生成自己的体验。

(四)忽略学生的情感反馈和个体差异

团体成员的差异性是团体辅导的重要价值,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学生通过模仿、观察和学习他人的情感、行为、态度,从而促使自己的模式发生改变。由于班级团体辅导人数众多,对于辅导者的考验也很大,在辅导中辅导者需要照顾到每个人,这势必会减少对每个成员的关注和交流,有时候会忽视掉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辅导者在整个辅导过程中一直从自己预设的框架出发,并没有跟随学生走,导致忽略了来自学生自己生成的宝贵东西,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因此,辅导者在辅导过程中一定要有较强的洞察力,跟着学生走,尽最大努力关注于每一个学生。

(五)不重视对班级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

团体辅导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班级团体辅导也不例外,现在的班级团辅除了对其本身的形成性评价外,缺乏对其辅导效果的评价。如果班级团体辅导不能达到应有的心理健康维护和保健的效果,那就不存在其价值。当然,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显著的效果,辅导者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对班级团体辅导进行系列设计,在辅导结束后利用专业的辅导评价表格和相关的心理测评工具,进行辅导效果的评价检测。

总之,班级团体辅导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我们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的发展,只有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总结和思考,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班级团体辅导,其必将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一定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55.

[2] 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4.

团辅活动总结篇(3)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Basic Unit Military. Li Ping, Yu Yunhui, Gai Xuhong, et a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Jinan Military Area, Jinan 25001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group counseling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basic unit military, and to supply an effective plan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soldiers. Methods Ninety soldiers under daily military condition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Group guidance was perform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r 15 times, while only psychologcal test was perform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ll of the 90 soldiers were tested by Symptom Checlist 90 (SCL-90) and Coping Style Scale (CSS) before and after group guidance to assess the effect. Meanwhile, the soldier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ested by the evaluating table of experimental group members after guidanc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otal scale and subscales of SCL-90 except "horror" and "somatization"(P

【Key words】 Soldier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roup counseling; Coping style

健康是战斗力的第一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军人适应复杂艰苦的军事生存条件和严酷险恶的战争环境的的要前提之一[1]。心理健康教育在部队整体战斗力的保持、修复、再生和提高方面,在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及价值的实现方面,在人和环境及武器装备的相互紧密结合等方面,在现代军人综合素质塑造构成上都应起基础和积极的作用。而根据部队集体居住、集体活动的特点,接触面广、性价比高的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就格外重要。

团体辅导活动是面向普通人群开展的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被认为是普及咨询服务的最佳途径之一,亦有人称之为教育性的辅导(instructional guidance)[2]。它通过运用团体情境,设计出活动课程,用来预防个体在各发展阶段中会碰到的各类问题所引发的一般性困扰。参加者主要是健康的正常人或有某些烦恼的正常人[3]。

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诱导士兵提高日常军事生活中减轻压力、控制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士兵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以期为促进士兵的心理健康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部士兵自愿者,经过面谈,在报名者中筛选具有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有时间保证,能够按时参加每次辅导的青年士兵为团体成员。本次实验的成员为90人,非结构性团体,男女比例基本均等,年龄20±1.68岁。随机抽取45人为干预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45人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分为3个小组,3个小组所有辅导活动的内容、方法、测量工具、评估方法均一致,因此在进行结果统计与分析时,并为一个小组进行。由研究者本人和资深心理辅导员担任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者。

1.2 方法 由研究者本人和资深心理辅导员对干预组的3个小组分别进行士兵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安排15次,每周2次每次2小时。辅导内容以自我拓展、情绪管理、人际沟通成长、自信心训练、两性关系为主题,对照组则处于常态,不参加团体辅导,在实验前后分别取得前后测试数据。对照组在取得后测数据后也进行团体辅导,以期解决干预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3 工具

1.3.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CL-90症状自评量表》[4]包括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该量表能够较全面地检测被试的心理状况,为前测与后测的对比研究、结论的最后生成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1.3.2 应付方式问卷 由肖计划等(1997)编制[4],共62个题目,有6个分量表,分别测量6种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自责、幻想、退避,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将应付方式分为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与求助)和消极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两个纬度。

1.3.3 团体辅导自评量表 根据研究的需要,自编一套团体辅导自评量表,以10分计算,分数越高,表明满意程度越高。

1.3.4 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本研究的辅导内容分自我拓展、情绪管理、人际沟通成长、两性关系、自信心训练5个主题。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无论什么类型的团体都经历3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运作阶段、结束阶段[4],因此我们围绕这5个主题设计了15次团体辅导活动,主要内容见表1。辅导活动采用的是封闭的结构式团体形式,事先做好辅导计划和准备,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让成员实施,在辅导过程中,成员保持不变,采用团体互动、脑力激荡、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发言给与积极的反馈,分享自己的感受。第1次活动主要目的是说明团体的性质、目标,澄清成员对团体的期待,协助成员之间、成员与领导者之间相互认识,共同订立团体规范;第2、3次活动内容是自我拓展,目的是使成员更充分地认识和发展自我;第4~6次活动内容是情绪管理,目的是使成员掌握调控情绪的心理学理论、技巧;第7~12次活动内容是人际沟通训练,目的是提高成员处理人际关系、两性关系的能力:第13~14次活动内容是自信心训练,目的是提升成员的自信心;第15次活动内容是结束团体,目的是协助成员回顾前14次团体的经验与学习,鼓励成员们相互给予回馈并将所学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适应部队生活。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1.0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SCL-90得分比较 团体心理辅导前,干预组与对照组SCL-90的各因子及总分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团体辅导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SCL-90总分及除恐怖、躯体化因子以外的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自身比较,后测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比前减少,除恐怖、躯体化因子以外的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自身比较,后测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比前测略有降低,总分和其它各因子分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应付方式问卷得分比较 应付方式问卷前测与后测结果比较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应付方式问卷的各分量表及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辅导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成员在团体辅导后,除“幻想”分量表变化细微外,“解决问题”、“求助”2个分量表分数增高,“自责”、“退避”、“合理化”3个分量表分数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士兵的自身比较,干预组成员在辅导后除“幻想”分量表外,“解决问题”、“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等5个分量表与辅导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成员干预前后应付方式问卷的得分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这些数据表明,辅导后团体成员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性应付方式明显增多,同时,采用“自责”、“退避”的应付方式明显减少,“幻想”、“合理化”等应付方式无明显变化,见表3。

3 讨 论

本研究从部队平时的军事生活着手,进行了改善士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多种方法,团体心理辅导是实际应用性较强的方法,方案设计是否能达成协助士兵发展的目标,有3个关键性的要素:①角色的取得:能参与活动,并取得角色的扮演;②提供挑战与支持的平衡:适度的挑战及必要的支持;③促成持续的发展:辅导活动应有次序性、延续性、累加性[4]。本研究结合目前部队士兵年轻、文化水平较高、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在活动设计上,提供一系列的角色活动,在安全的情境中尝试新的经验与行为。本研究的心理辅导活动为期8周共15次,辅导后心理测评结果显示:SCL-90总分及除恐怖、躯体化因子以外的各因子分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团体成员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分数明显下降,有效地提高士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本研究中,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应付行为可以反映出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程度,Vaillant更认为长期的精神健康可以通过了解受试者在面临环境危机时,习惯使用的自我防御类型来预测[5],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士兵应付方式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应付方式问卷测评结果显示,与辅导前相比,辅导后团体成员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性应付方式明显增多,同时,采用“自责”、“退避”的应付方式明显减少,“幻想”、“合理化”等应付方式无明显变化。提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求助”、“解决问题”、“自责”这些应付方式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幻想”、“合理化”的应付方式相对稳定。本研究说明,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地启发成员更好地完善自我,提升应付方式的成熟程度,可以作为一种技术应用于基层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士兵心理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Reuven Gal, A David Mangelsdorff编著.苗丹民等译.军事心理学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78-482

[2](美)Ed E. Jacobs Robert L. Masson Riley L. Harvill著,洪炜等译.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

[3]杨宏飞,唐永卿,郭洪芹.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效果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692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31-35,82-83

团辅活动总结篇(4)

青少年期既是个人性格形成、人格完善、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转折期。自我认同的危机、依赖与独立的矛盾、接受与拒绝的冲突都是青少年时期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立足于发展性层面还是治疗性层面,都意义非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心理教育形式,刚好符合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不仅能使参与者在团体互动的条件下,通过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交流,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而且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我在学校从事初中生心理课教学实践,通过对全班学生的书面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一致期望在心理育课上能多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多一些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目前,上海市初中生心理课一般在预备年级或初一开设,目前的心理课教学,虽然也融人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但常常流于形式或者一阵热闹过后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课教学现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初中生心理课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四大板块。

一是自我完善篇。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相关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我自己”、“自我保护”、“控制自己的行为”、“责任心培养”、“应对挫折”等主题。

二是人际关系篇。主要包括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了解他人”、“宽容待人”、“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男女生交往”等主题。

三是情绪情感篇。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了解情绪情感,更好地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美好情感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和掌控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自信心训练”、“学会分享”、“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主题。

四是学习认知篇。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应对于学习相关的一些普遍问题,具体可以选择“了解和提高注意力”、“学会记忆”、“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应对学习(考试)焦虑”等主题。

对于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心理课教师(辅导者)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始终是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初中生F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环节

严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全过程大致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规范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而每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一般可以 分成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部分。针对初中生常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一环节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开始前的热身活动,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达到活跃气氛、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或揭示主题的目的。常见的一些热身游戏包括“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解手链”、“传话筒”等,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保证接下来主题活动的充分进行。

2.主题活动体验。根据每次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内容,可以设计1~2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或活动。如“自我意识”这一主题内容常见的活动有“价值拍卖”、“背后留言”等。也可以借鉴一些班会活动形式自行创设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主题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尽量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

3.交流与分享。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活动的基础上,辅导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开放和分享的环节,辅导者可以事先从活动中提炼几个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先围绕活动自由展开讨论,最后辅导者进行总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说、教师听。例如在“生命线”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完成活动后,辅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对你现在或未来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事情是不是和未来的理想 有联系?对比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没有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地方?

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团体的核心活动,两者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4.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一些相关量表和测验,评估学生是否在相关方面得到发展。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辅导者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总结该次团体活动,激励学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分类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适用于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笔练习。纸笔练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特别设计的练习用纸,学生用书写的方式完成全部练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生命线”这一活动就是利用了纸笔练习,要求学生在一根“生命线”上划分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回忆过去最痛苦、难忘和快乐的事情并写在纸上,然后思考最近三个月要做的事情,按“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两个维度分别写出三件事情,最后设想一下未来,按照“我20岁、30岁、40岁”等不同年龄阶段写出自己计划要实现的事情。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学生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真实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 思考、提高移情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认识和掌控情绪”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情境剧表演,让学生真实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而能宣泄和应对消极情绪。

3.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就是通过特定的练习。学习并强化适应行为或者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例如在“自信心训练”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说出你的优点”这一练习形式,给每个学生一个再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学会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可以重塑或增强自信心。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坦诚的、深入的团体讨论达到交流思想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几乎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到这一方法。例如在交流与分享这一环节中,其实主要就是使用了小组讨论这一方法。

5. 娱乐游戏。娱乐游戏常在预热环节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达到活跃团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除了预热环节常用的热身游戏,在主题活动中也常常使用游戏的方式。例如在“学会合作”这一主题活动中,采取“拼图游戏”、“踩报纸”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合作的意义和策略。

6.媒介应用。媒介应用就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物,如道具、磁带、录像、幻灯片等,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有效补充,运用时注意适可而止。例如在“应对挫折”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经典幻灯片“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三种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一般要求参加人数在10~20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5 人,但一个自然班有时候人数多达40人以上,这时可以利用分组来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分组也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进行小组评价。一般可以随机分成每小组 4~6人,也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或者按性别、特质等进行分组。学生最好按小组围坐成圈并面向辅导者,便于营造课堂轻松氛围以及_展活动和 交流。辅导者还可以给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取一个有意思的名称,如“用好我的耳朵”、“我的地盘我做主”、“果汁分你一半”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心理课或团体心理辅导小组,但很多活动的开展都缺乏计划性与连续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培养的需求与应该达到的任务目标,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课没能充分发挥其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急需专业与实操的指导,同时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性团体心理辅导书籍、活动道具、活动光盘等的支持。在此笔者推荐京师博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包,它的设计以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总结归纳各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主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心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备了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手册、活动光盘,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操作性强、可变性大的特点,配套光盘能够更直观地授予心理老师以渔,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即无传统的纸笔作业,也不需要期末考试,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秩序维护者,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自由,收获了成长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一定局限,由于在团体情境中难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自我封闭、人际交往焦虑过高的个体,通过团体辅导形式难以收到期望的效果。所以,辅之以个别辅导和咨询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樊富珉.清华出版社,2003.12

团辅活动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004-03

团体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数的团体都处于一种持续改变的状态中。从团体动力的观点来看,团体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完全静止不动的状态。既然如此,团体的发展应该循着某种轨迹,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发展下去。由于学者们在研究这一发展过程时,可能各自着重在某一层面的现象描述和特征说明,导致对团体发展有不同的观点(潘正德,1995),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进程的研究同样如此。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进程或发展阶段问题,学术界的说法也很不一致,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王淑敏(1993)认为:“班级团体发展有其阶段性,可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分为定向阶段、规范建立阶段、冲突阶段、生产阶段及结束阶段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不固定……随着阶段发展,团体的效能已能逐渐增高,直至结束阶段才下降。而且,在每个阶段中团体的效能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起有落。”廖凤池等(2002)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即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焦点集中在儿童生活中的一些主题,如人际关系或团体决策过程等。其实施步骤,包括场面构建、引导投入、经历过程及分享觉察四个阶段,通常在10分钟的暖身活动后,导入计划的活动,完成后进行5~10分钟的心得感想分享。台湾省中小学的班级辅导活动课程即属此类团体。”李坤崇(1998)也认为:“班级团体发展与团体咨商具有阶段性,虽然名称互异,但实质的发展历程均同。”考虑到台湾学校教师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一些实际情况,他主张可以从“准备阶段、形成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追踪阶段等六部分来说明班级团体辅导之历程。”

大陆的一些学者,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规律则是:班级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大概分成四个阶段:热身―凝聚―探索―结束评价,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容”( 李东红、熊少严,2004);“班级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定向探索阶段―规范建立阶段―磨合转换阶段―凝聚信任阶段―成长建设阶段―结束跟进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不固定,在每一个阶段中效能也有起落”。

以上两岸各家的观点,大多是从一个班级成长全过程的层面(即宏观的层面)来研究团体发展进程的,这样一种进程可以长达几天、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王淑敏,1993);而本文则是从微观和操作的层面来进行探讨,看一看作为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在40~45分钟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根据对大量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现场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将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进程划分得过细是不便于操作的,因为“团体是一个连续性的发展过程”(Trotzer,1977), “由于团体方式与性质的不同,演化的程序可能有先后的出入,而且心理的演变难以划分明晰的界限”(朱秉欣,1975);但将发展进程描述得过于笼统模糊,又不利于辅导教师把握团体成长的阶段性动力特征。所以,根据学术界对于团体辅导进程的一般共识,我们对一节有具体课时限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作如下的划分,即: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团体暖身阶段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暖身阶段与一般团体的初始阶段有明显的不同。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象是原先的建制班级,教师无法选择团体成员,学生也无法选择辅导教师。除了新入学的之外,大多数班级的成员彼此早已熟识,而且也早已存在次级团体,并形成了次级文化。这些次级团体与次级文化,对于某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而言,可以成为其助力,也可以成为其阻力。辅导教师要关注的,只是如何尽可能地“善用次级团体或文化,化阻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来带领团体”(李坤崇,1998)。但这一项工作,主要靠辅导教师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前,作好必要的调查、研究、分析和铺垫,以了解班级的具体特质,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辅导主题及其他应对策略。真正到了上课铃声一响、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序幕正式拉开之时,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便突出地表现为:学生尚未有足够的情绪和精神准备,对本节课要探索的主题和要达成的目标茫然无知,团体内开展互动、交流、分享的氛围也尚未形成。因此,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情绪接纳”,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热身游戏或其他媒体手段,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热身游戏、音乐、影视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和温暖的氛围,帮助团体在当下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实体,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暖身”或“破冰”。它的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2.充分展现教师的“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在团体暖身期,辅导教师或许不必过于在意辅导技术,但却必须以笑容、点头等恰到好处的体态语言,来传递自己对学生的关怀、倾听、真诚、鼓励的辅导态度。如果教师在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起始阶段,就给学生留下一种冷漠、忧郁、疲倦、焦躁的印象,那就等于自己亲手关闭了学生心灵的大门。

3.必要时,明确告知团体基本规范及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由于有些辅导主题可能涉及比较敏感的话题,教师应预计到辅导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消极因素,例如封闭态度、防卫心理、调侃、攻击、起哄等,这就需要在团体初期就与学生商定必要的团体规范,以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制定“说好话、守秩序、存好心、做好友”的共同公约,告知学生必须倾听他人讲话,积极参与讨论,对事不对人,必须保守团体或个人的秘密等。

二、团体转换阶段

与一般的团体辅导转换期重在处理成员的焦虑、抗拒心理和团体的内部冲突有所不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转换阶段肩负着由“团体凝聚力初步形成”向“运用团体动力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一发展问题”转移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展开主题”,具体说来包括:

1.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当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热身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辅导教师就须围绕辅导活动的主题,选择某一种形式(例如案例、游戏、歌曲、影视片断、小品表演等),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学生的情绪和团体的气氛,切入辅导主题,而本次活动的辅导目标,也同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学生所感知。在这样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具体情境中,团体动力会很快被催化出来,辅导现场能够生成十分活跃的参与氛围,学生往往就是在这种真切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体察、去联想、去分析、去反思的,这当然有利于他们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去辨别是非曲直,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2.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积极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回馈。这一阶段应将全体成员主动介入团体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因此,辅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共同关心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积极作出回馈,其基本方式是缩小团体规模,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在团体转换期,应尽可能少用全班分享的发言形式。因为它不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也就不利于团体动力的进一步催化。而如果这一阶段的团体互动氛围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后一阶段的团体动力就有可能受阻。

三、团体工作阶段

团体工作阶段是团体基本成熟后进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大约需占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一般来说,经过5分钟左右的初期热身和10分钟左右的转换期活动阶段之后,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共处一组”的“虚体”变成了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实体”,现场中彼此信任、接纳的氛围已经基本出现,这时的团体动力才真正开始有效运作,此时即可进入以“自我开放、面质、回馈”为基本要素的团体工作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问题探索”,具体说来包括:

1.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思考。辅导教师要针对团体目标,继续设置为达成目标、满足学生成长和行为改变的较为深层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当学生进入了师生共同创设的具体情境时,他们会通过心理换位等方式体验到具体角色的情感,或者引发了对自身经历的回忆,由此对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并理清了自己的问题及其相关心态的来龙去脉,或者引起了他们改变自己的动机与愿望。所有这些不同的想法、感受、矛盾,在他们的脑子里会产生一系列碰撞与冲突,而这就是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的开始。

2.继续催化正向的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这个时期,团体中已经呈现出一种让学生感到心理上比较安全、比较温暖的氛围;小组成员间的信任感逐渐加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小组成员之间觉得彼此已经有紧密的情感联系;班级团体的活动目标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是有吸引力和被认同的。因此,辅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深入的、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讨论话题,以促进团体成员的进一步自我开放,使学生更倾向于实质意义上的讨论,更能表达自己内心想披露的经验或感想,更为接近内在的自我,更能自由地给予他人回馈,并且可以没有防卫地接受回馈。

在学生深入自我开放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某些团体成员的情绪宣泄。他们在释放自己持续压抑的痛苦或不如意的经验时,可能会出现爆发性的宣泄方式,如泪流满面,甚至痛哭失声等。此时,教师只需予以倾听、接纳,学生的情绪则自然会逐渐舒缓。一般而言,情绪宣泄会使学生将压抑或掩饰的痛苦、愤怒、沮丧、憎恨与恐惧加以解除,让身心更为舒坦。“情绪宣泄是常见的蜕变历程,虽然会给团体带来短暂的沉默与压力,但雨过天晴后学生将更舒服”(李坤崇,1998)。

3.鼓励团体成员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换,在支持与面质之间取得平衡。班级团体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拥有众多的资源。到了团体工作期,在班级成员彼此建立信任的前提下,每个人的经验、体会及生活应对策略开始互为资源,从而为真诚、坦率的资源交换或给予提供了机会。通过持续不断的回馈、相互的协助和真诚的面质,每个人都在帮助别人,每个人也在被别人所帮助,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与技能。此时,即使团体成员之间出现意见的冲突,也会被团体内部所了解、讨论和解决。而辅导教师则应充分运用倾听、接纳与支持,来协助学生探讨自己未曾觉察的部分或潜能,在学生规避问题时予以建设性的面质。如果团体仅仅停留在“支持”的层面,仅仅注意积极的回馈,而不愿相互鞭策成长,则团体的动力将会趋弱。

4.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共同研讨有效策略。团体工作期是团体成员相互激荡最为频繁、各种不同意见争鸣最多的时期,如果学生不能专注倾听,团体将无法深入讨论。所以辅导教师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调控局面,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时时提醒学生把握讨论的方向,专注于探讨“此时此地”的事情与感受,不要旁生枝节;同时要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这一阶段中,辅导教师的角色要从团体中心位置向外退移,而学生的角色则逐渐向团体中心位置靠拢,“团体成员的独立性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他们依靠自己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团体因此形成自己的动力,并且依赖自己的动力向前推进”。

四、团体结束阶段

团体结束阶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历程的最后阶段,它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结束阶段的团体经验对团体的成效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团体结束阶段是成功的,那么学生就比较愿意将自己在团体中的所学带入现实生活中;当他们结束这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时,记忆中留下的都是对团体的欣喜、激动、感慨等正向情绪,而不是对团体的不屑和愤怒,这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问题解决”,具体说来包括:

1.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心理辅导活动课结束之前,应留出一定的时间,由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整合。一次好的总结整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再次明确团体活动的主题、目标和意义,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使学生从中得到新的感悟。

2.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团体活动的终点,应该是新生活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团体中获得的经验、体会、感悟、决心运用于课外的实际生活,作为再度出发的动力。在团体气氛十分融洽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在团体内作出“承诺”或者订立某种“契约”,这对于他们履行诺言、身体力行、将团体经验实践于个人生活,会具有正向的效果。

3.设置富有新意、余音袅袅的团体结束活动,为本次主题探索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团体结束期应力求有一个富有韵味的尾声。例如,具体化的优点轰炸、正向具体的终结赠言、寓意深刻的名人名言、感人肺腑的歌曲音乐,以便给每一个团体成员留下深刻的、美好的记忆,激励他们将课堂上的活动体验与课后的生活实践更好地衔接起来。

总而言之,“团体的形成与转换是迷人的,其起承转合的历程,有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只有身临其境,上下求索,方能体味个中的奥秘。

注释及参考文献:

团辅活动总结篇(6)

1.“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效果展示

对贫困大学生而言,贫困是否会导致心理障碍取决于他们的自我概念具备什么样的特征,要维护心理健康就需要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笔者根据自我概念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的结构,设计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加深自我认识、提升自我接纳、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方案,并在西部地区某高校大一贫困生中开展实务,对促进贫困生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次团体辅导研究中,采用《自我接纳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进行等组前后测。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我接纳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

2.团体辅导的效果产生机制

“治疗性元素”是团体辅导与咨询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决定团体是否有必要存在的关键,是取得团体效果的保证。这个概念是由Irvin Yalom提出,Bloch和Crouch给治疗性元素制定了一个目前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概念和体系。他们认为治疗性元素是能改善团体成员的一种治疗成分,也是团体领导者、其他成员和被治疗成员间互动所产生的一种功能元素。并总结出以下治疗性元素:植入希望、普遍性、辅导、利他主义、社交行为中的学习、替代学习、洞察、接纳、情绪宣泄和自我表露等。笔者分析总结出本次团体辅导治疗性元素形成和辅导效果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2.1良好的团体辅导氛围是效果产生的奠基

该团体注意培养平等、尊重、接纳、相互支持、对外保密等环境特质,还结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营造“家”的理念,比如在一些细节上的注意,每次都在辅导室烧好开水,准备好纸杯、纸巾等。又如准备一些小点心、水果等供大家活动中途放松时享用。成员可以摆脱团体外顾虑重重的状态,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放松地宣泄自己的消极认知和情绪,并得到他人的谅解和帮助。在这样的环境里,成员会更愿意表达自己,探索自己,逐渐洞察以前不曾认识或不能接纳的自我成分。同时成员们在他人的反馈中能更加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他们也在坦诚的互动中发现了普遍性,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产生归属感,也减轻了心理压力。生活中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觉得受到别人的歧视,从而不能勇敢地面对挑战,恰巧团体辅导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社会环境,但又有着更安全和轻松、包容的氛围,成员可以在这里无所顾忌地观察、学习、交流、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而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参加团体这个事实本身对贫困生成员来说就是一种资源,团体中能学到心理知识、能体验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能与咨询员、同学们亲密接触等等能给他们带来一种优越感,和其他没参加团体的人比,有一段特殊而具有意义的经历,自己是勇于探索的、追求成长的,这些都能加深成员的自我肯定。总之,团体良好的氛围和团体辅导的特点奠定了团体效果的基础,能促使“自我表露”、“洞察”、“情绪宣泄”、“接纳”、“普遍性”、“学习”、“植入希望”等治疗性元素的产生。

2.2丰富而有效的团体活动是效果产生的载体

本次实务充分地运用了自我概念和自我接纳的理论知识,比如自我概念的含义、形成、结构、内容、影响等,设计了一套有针对性、有步骤和层次的团体辅导方案,这是本次辅导产生有效性的必要保障。针对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的一些主题活动,如“成人仪式”、“心灵之窗”、“我的自画像”、“我爱我自己”、“天生我才”、“逆风飞扬”、“构筑愿望”等等能引导成员们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洞察和表露,活动分享环节则有助于成员之间互相反馈和帮助,促使团体成员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了调动团体成员的参与兴趣、建立开放式的沟通模式,培养团员之间的默契,开展了一系列的辅活动,比如“力顶千斤”、“盲人旅行”、“‘筷’乐乒乓”、“巧解千千结”等。成员们积极的参与,获得了在团体外难得的快乐和感动,体会了团队的魅力与潜力,加深了对团体成员信任,也加深了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每一节活动中都配有与主题相符合的歌曲,如《爱,因为在心中》、《阳光总在风雨后》、《朋友别哭》等等,让团体更加温馨,从歌声中获得感悟与力量。工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影音文件,如《感受幸福》、《说话的温度》、《成功需要努力》等,成员们细细体味其中的哲理,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习其中的沟通技巧、处事理念。总之,这些团体活动内容是团体效果产生的载体,有利于“辅导”、“洞察”、“自我表露”、“利他主义”、“接纳”、“植入希望”、“学习”等治疗性元素的产生。

2.3团体领导者的素质与工作方式是效果产生的关键

笔者作为团体领导者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心理学教育,热爱自己的助人事业,有不少参与团体辅导的体验和带领团体辅导的经验,在学习和实务中逐渐内化了尊重、平等、真诚、接纳等理念,并不断地探索自我和完善自我。严谨细致地做好辅导规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弹性的调整。在带领团体的过程中能够摆正自己在团体不同阶段的角色位置,努力调动成员的参与,发挥成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愿意做典范,乐意进行适度的有益于成员成长的自我坦露。每次活动后及时记录和反思,工作者始终以成员们的利益和需要为重,而不是以自身的利益和成就感为重。具有克服重重困难和不断解清疑惑的勇气,在每次团体后如果对某些问题确实存在困惑,就会在注意保密的基础上去寻求同行的督导,工作者自身也获得了极大的成长。笔者在带领辅导的过程中,不摆权威的姿态,不刻意使用技术,只是真心的投入,把一些技巧的东西淡化了。更多的精力用在于考虑团体成员是什么特点、有什么具体的需要,发自内心的接纳和鼓励每一位成员。即使团体碰到障碍也对团体和成员怀有信心。引导公平和爱的理念,引导交流和仔细的倾听。笔者除了做好团体的安排和带领工作,也自发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放下自我防卫和优越感,与成员一起探索和成长。总之,团体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带领理念与方式是团体取得效果的关键,促进了“接纳”、“辅导”、“自我表露”、“利他主义”、“植入希望”、“替代学习”等各项治疗性元素的形成。 [科]

【参考文献】

[1]王金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硕士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团辅活动总结篇(7)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由于复杂的内外因素,大学生群体经常感受到孤独。关注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探寻提升大学生孤独感应对能力的团体辅导措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通过问卷测量筛选出24名状态孤独感受较强且自己无法应对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2名被试为实验组,另12名学生为对照组。

(二)方法

1.评估工具。(1)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用于区分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情感孤独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社会孤独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2)UCLA孤独量表。评价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3)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用来区分境遇性孤独和特质性孤独。(4)团体满意度评定量表。用于了解实验组成员对团体辅导的看法和感受。

2.实验方案。根据相关文献设计“你从未被冷落,你我并不孤独”团体辅导计划。连续6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每次辅导活动都在接纳、支持的团体气氛中进行,利用游戏、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6个单元内容:①“我们在一起”(构建和谐团体氛围,建立团体规范);②“这就是我”(了解人际关系中的“我”,调整社交期望水平);③“做情绪的主人”(宣泄独处时的焦虑,正视孤独体验);④“由陌生到亲密”(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改变现实人际关系);⑤“朋友一生一起走”(引导成员划分自己的人际圈层次,增强人际信任感);⑥“孤独来了我不怕”(总结团辅过程,强化应对孤独的信心)。

二、结果

(一)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UCLA量表总分得分比较

表一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UCLA量

表总分得分比较(M±SD)

组别 实验

前后 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

情感孤独总分 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

社会孤独总分 UCLA量表总分

实验组 实验前 15.75±3.467 13.50±2.393 51.67±4.459

实验后 12.42±1.832 11.67±1.435 47.67±2.674

对照组 实验前 14.42±3.825 12.33±1.435 48.42±3.554

实验后 15.15±3.211 13.15±1.864 50.31±3.276

t1 0.895 1.448 1.965

t2 2.944** 2.276* 2.665*

t3 -0.523 -1.225 -1.385

t4 -2.587* -2.221* -2.197*

注:t1值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比较,t2值为实验组实验前、后比较,t3为对照组实验前后比较,t4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比较;* p<0.05;** p<0.01。

对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两个维度得分、UCLA量表总分进行比较,见表一。

由表一可知,在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及UCLA量表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得分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在团体辅导活动前、后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的情感孤独分量表中差异较为显著(t=2.944,p<0.01),在社会孤独分量表和UCLA量表总分上,得分差异显著。对照组的前、后测量表分数无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在情感和社会孤独量表的两个维度和UCLA量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团体成员满意度调查

对成员团体满意度进行调查,所有团辅成员在不同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在团体中敞开心扉,真诚的分享自己的苦恼;意识到理解、包容朋友的重要性;学会怎么与自己的孤独情绪相处,改变了某些以前对孤独事件的看法,学到了一些交往技巧,觉得这次团体经验很有意义。其中88.9%的成员认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

三、结语

(一)运用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孤独感应对能力是可行的

团体辅导效果评估及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孤独感应对能力是可行的。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带领者引导成员通过体验、分享等方式,调整成员对社会交往期望的定位,引导成员去信任他人,探索自己的人际财富。纠正成员的不合理信念,改变对引发自己孤独感事件的认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鼓励成员把活动中获得的策略和感悟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对状态孤独的对照组成员处理要谨慎

孤独是主观体验,但当处在不和谐或挫折的客观状态时,易诱发人的孤独感。对照组成员得知没成为团辅成员后,体验到被拒绝的挫折感,加深了他们的孤独体验,从量表前、后测得分的反应倾向中,可以察觉到对照组成员出现的情绪波动。因此,在完成实验组的团体辅导活动后,应当对对照组的成员也进行团体或个体的辅导。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社,1999.

团辅活动总结篇(8)

一、新生概况

从中学跨入大学,大一新生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在感觉到紧张和兴奋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担心和迷茫。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生对新环境心理不适应

新生进入了完全陌生环境,面对的是生疏的面孔。虽然彼此都有新鲜感,也渴望沟通交流,但由于青春期“闭锁性”的心理特点,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在班里不愿意暴露太多。

(二)传统入学教育形式相对单一

传统入学教育包含开学典礼、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学习《学生手册》、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等内容在内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内容丰富,为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其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学生在整个入学教育过程只是被动、机械地参与,不易调动新生主动参c的积极性。

二、解决方法

在充分分析新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入学教育模式,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新生入学教育中。

(一)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的形式,模拟社会生活情境,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成长。

(二)过程方法

1.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准备工作

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地点;心理教师对各班班主任和骨干学生提前进行培训。

2.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

班级成员围圈而坐,领导者站在圈中央,首先宣布团体纪律规则和鼓励方式。

接下来正式进入辅导过程,开始阶段为“大风吹,小风吹”等热身游戏,目标是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打消新生的防卫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中间阶段陆续开展“无家可归”、“滚雪球”、“万里长城”“设计队名、队歌和队徽”以及“我的大学”等活动。这几项活动逐个开展,层层深入。首先“无家可归”要求成员按领导者指令的规定人数进行分组,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新生也体会到归属感的重要性。“滚雪球”中八人一组“叠罗汉”的自我介绍,让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认识、相互熟悉。“万里长城”和“设计队名、队歌和队徽”让新生感悟团结和合作的力量;“我的大学”小组讨论则是通过交流,帮助新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适应环境的方法。

最后阶段是总结回顾。“一句话感悟”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歌曲合唱帮助新生交流各自的体会,相互激励、巩固友谊,将团体辅导活动推向高潮。

三、结果评价

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共用时约3个小时。活动过程中,新生们情绪高涨,活动现场气氛融洽和谐,效果显著。

(一)满足新生心理和情感需求,加快适应新环境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新生在短时间内相互熟悉,相互了解,消除了刚入校的陌生感;同时该团体辅导所针对的问题来自新生自身的需求和困惑,学习的知识可以直接运用于当前的生活中,比如在“我的大学”活动中了解到有的新生不满意校园环境,有的新生担心期末考试挂科;有的则为想家而烦恼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班主任的积极引导和总结,每个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

(二)帮助班主任更快的了解新生信息,有效建立师生信任关系

在团体心理辅导自由、安全的氛围中,通过互动和坦诚交流,班主任不但快速的认识了解了更多学生,也缩短了师生距离,更加轻松的建立了信任关系,为以后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入学教育形式,提高入学教育效果

与传统的入学教育形式相比,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新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这充分表明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它使参与成员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院的认同和归属。

四、结语

团辅活动总结篇(9)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代表着个体对于职业选择的自信心程度,是社会认知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在择业过程中,个体对自身选择能力、基本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的自我知觉…,对择业过程有强烈的直接影响。利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的治疗与培训,被广泛地应用于身心健康、教育研究、职业干预等领域,具体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技能训练以及言语说服等。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是新时期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协助来访者将自我概念转变成相应的职业角色,进行职业探索并做出职业决策的过程。本文报道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且即将面临四年级的职业选择,因此采用广告招募方式选择河北师范大学三年级女生,共报名67人,经过面谈,面谈题目为:“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团体?”“你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你对参加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什么?”。筛选标准为:(1)身体健康,无明显言语表达障碍;(2)有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愿望;(3)有时间保证,能够按时参加每次辅导;(4)团体辅导的人数限制之内(8—15人)。有28名女学生人选,均为文科(法学10人,学前教育8人,历史4人,传播6人)。随机抽取14人为干预组,进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14人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由研究者本人担任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者。

1.2方法对于预组进行7次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3.5小时,对照组则处于常态的自然学习,不参加团体辅导,在实验前后分别取得前后测数据。对照组在取得后测数据后也进行一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讲座讨论会,以期解决干预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3工具

1.3.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icacy,CDMSE)分5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本研究中克伦巴赫,系数为0.9157。

1.3.2焦虑自评量表(ZunggSefl—ratingAnxietyScale,SAS)分界值为标准分50分。

1.3.3自编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成员评估表包括13个项目,分别反馈团体成员对自我改变、活动内容、团体形式等方面的主观体验,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由成员做出评价。如:“通过参加这个团体,你对职业选择的信心:1有很大提高;2有一些提高;3一般;4没有提高”。

1.4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职业生涯辅导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团体心理辅导的阶段理论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团体,都经历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运作阶段、结束阶段,根据这两个理论内容,设计了本研究中的七个单元(主要内容见表1)。目的是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在自我知觉、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方面的自信心,激发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地去面对竞争。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采用的是封闭的结构式团体辅导形式,事先做好辅导计划和准备,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让成员实施,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成员保持不变。团体活动中,采用团体互动、脑力激荡、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发言给与积极的反馈,分享自己的感受。每次活动结束前布置家庭作业,下次团体活动时先汇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2结果

2.1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焦虑量表得分比较

表2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干预组干预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焦虑总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

2.2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表评定结果

l4名干预组成员填写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表。该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目标达成、活动内容设计、团体过程进展等方面的主观体验。100%的成员认为参加团体活动,对自己面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信心,85.7%的成员认为完全达到了本次团体活动的目标,92.9%的成员认为活动对自己有非常大或较大帮助;从活动内容的实用性来看,85.7%的成员认为能学到很多或较多的知识和技能,92.9%的成员认为活动方式非常有助于成员的理解,100%的成员认为活动方式有助于成员的思考,有助于自己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验;从整个团体过程来看,100%的成员表示喜欢这个团体,希望继续展此类活动。

团辅活动总结篇(10)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上一篇: 服装新品牌推广方案 下一篇: 上半年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