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落日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3 08:50:30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1)

1.德川幕府对日本社会的封建统治;德川幕府的对外政策;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16世纪末朝鲜的社会矛盾;日本两次进攻朝鲜;李舜臣和邓子龙;巴布尔建立莫卧儿帝国;阿克巴改革;奥朗则布和他的宗教政策。

2.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16-18世纪,在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并先后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时,亚洲国家仍处在封建专制社会时期,并且,封建统治得到了加强。东方世界的历史发展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这一落后终将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3.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16世纪东方世界的历史进程以明显地落后于西方,落后是要挨打的,这就是近代东方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根源。同时,通过要求学生查阅李舜臣、邓子龙的英雄事迹,以激发学生不畏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一则反映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东方国家的发展状况,力图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突出东西方国家的差距:虽然绝大多数东方国家处于独立地位,但被西方殖民者侵占控制、闭关自守、独立发展的各占三分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的侵略;二则为19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东方从属于西方”埋下了伏笔。

重点分析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本课重点。日本是中国的邻国,16-18世纪的日本,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与中国极为相似,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历史状况,对后面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以及日本在亚洲、世界地位的变化与影响至关重要。

难点分析

德川幕府对日本社会的封建统治是本课难点。因为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城市与商业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而是对封建制度巩固和发展,这点与西欧城市形成、发展有本质区别,教师应特别注意。日本的幕藩体制属世界古代历史中的一部分,由于学生在初中世界历史中没有学,或涉及的较浅;此外,政治、经济、宗教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提供部分图片、文字材料,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阅读、归纳教材的要点,教师给予一定的解释:政治上的特点:实行幕藩体制。除正确掌握其政治上的幕藩体制特点,即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国家;经济上商业和封建地租相结合的特点;外交上的闭关锁国特点外,启发应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西欧与日本城市兴起、商业发展的不同(前者是与商品生产联系,后者是与封建地租联系),二者存在着质的区别。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本组的看法:三国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的异同点?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6至18世纪时亚洲的日本、朝鲜和印度各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们都出现过一段经济繁荣时期;它们在后期都不约而同地走向衰弱。)。

运用中西对比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此时东方各主要国家与西方主要国家相比,其地位如何?为什么?它对亚洲各国今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说明当西方世界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时,亚洲还处在封建社会时代,在它们的经济领域中也没有出现新生产关系的萌芽。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时东方世界已明显落后于西方世界。然而落后是要挨打的,近代东方国家已处在挨打的边缘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八节16至18世纪的亚洲

重点: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难点:德川幕府对日本社会的封建统治、日本的幕藩体制

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前几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点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英、法、美等国确立,人类正迎来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同一时期亚洲的状况如何,是本节要涉及的内容。

2.日本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日本的讲述,教师应多利用些原始材料来说明问题,其中注意讲清三点。一,幕藩体制,实际上是日本社会封建统治的基础。援引《武家法令》有关条文提出问题,幕府将军对大小名(封建主)的控制表现在哪些方面,前后规定有何变化?其用意是什么?这样做会带来什么隐患?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认清幕藩体制的实质。二,幕府将军的对内统治。这里会涉及日本城市商业的发展,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这与西欧城市商业的崛起有本质区别,它是封建地租的附属品,它的出现只能说明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在讲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举些生动的例子,比如讲大米作为封建地租的表现形式,其作用的变化,说明封建领主经济的商品化。三,幕府颁布的“锁国令”。给出一段原始材料,通过共同分析,讲清颁布锁国令的目的,锁国政策对日本社会的利弊。有时间的话,可让学生联系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及影响,谈谈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3.朝鲜

教材这一目介绍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朝鲜王朝的建立,一是16世纪末朝鲜社会的矛盾激化,此外就是中朝友谊和联合抗日斗争。教师仅把握这几点,不要多做补充,以免使问题复杂化。其中在讲到李舜臣和邓子龙时,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立志向英雄人物学习。

4.印度

印度这一目在教材中要点也就是三点。一是莫卧儿帝国的建立,一是阿克巴和奥朗则布的改革。其中后两点可用对比的方法,他们都用武力扩大了疆域,都推行了自己的宗教政策,都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说明遵循历史规律得天下,违反历史规律失天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教学设计思想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网上资源共享;课下,个人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板书计划

第七节16至18世纪的亚洲

一、亚洲国家衰落的表现

东亚

南亚

日本(德川幕府)

朝鲜(李氏王朝)

印度(莫卧儿帝国)

政治:

经济:

对外政策:

政治:

经济:

对外政策:

政治:

经济:

对外政策: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迎亚运为契机,把持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深入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紧密结合起来,以“我做东道主”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开展“全民习礼仪”、“全民学英语”、“全民勤健身”、“全民守秩序”、“全民齐清洁”、“全民传爱心”六项专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以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公共秩序、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城乡环境、一流的社会风尚迎接第16届亚运会,展示*人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

二、主要活动内容

(一)“全民习礼仪”。

坚持以“争当知礼向善公民,塑造文明市民形象”为主题,深化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形成全民共习礼仪的良好氛围,塑造一流的市民素质。大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重点加大《广州市市民礼仪手册》宣传力度,利用家长学校、市民学校、外来工学校、文化广场等面向基层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和开展“睦邻日”、“书香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推动文明礼仪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广泛开展涉外礼仪宣传教育,普及国际交往中普遍遵循的礼仪规范,普及各国各地不同礼节概况、风俗习惯和言行禁忌等外事礼仪知识,普及亚运会体育项目比赛规则和赛场礼仪规范。强化重点人群和重点行业的礼仪教育。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按照知行统一、实践育人的要求,精心设计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礼仪行为的养成。加强对进城务工新市民的礼仪教育,引导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自觉践行文明规范。抓好党政机关和服务性窗口行业文明礼仪教育,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形象展示活动,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和服务性窗口行业的示范作用。积极参与开展“寻找广州100张最温馨(最美丽、最动人)的笑脸”活动,力促*最动人的微笑成为广州形象标识之一。

(二)全民学英语。

坚持开展全民学英语,着力塑造*市民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和*滨海新城区的人文环境,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氛围。着力抓好《迎亚运英语100句》的普及教育。以《迎亚运英语100句》为基本教材,组织各行业制定和实施迎亚运全员培训计划,组队参加广州市举办的迎亚运行业英语服务展示、英语知识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努力培育训练有素、服务一流、形象优良的员工队伍。广泛组织开展“百万家庭学英语”、“百万职工学英语”、“百万青年推英语”、“我是英语小教师”、“社区英语竞赛”等活动,在*街、珠江街和黄阁镇中心地区和进城务工的“新市民”普及《迎亚运英语100句》。

(三)全民勤健身。

以“迎亚运”为契机,开展全民健身总动员,突出加强场地建设、组织网络和体育活动三个重要环节,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掀起新一轮全民健身高潮。抓好全民健身设施规划与建设,加强对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紧密围绕“全民健身与亚运同行”主题,广泛组织开展有规模、有创意、有影响、贴近群众、方便参与的社区运动会、家庭趣味运动会、民间传统体育花会等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抓好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四)全民守秩序。

着眼于强化公共秩序,以“礼让”为重点,以文明交通为突破口,加强公共道德教育,引导和培养市民形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按照“舆论先行、全民参与、依法治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出行从我做起”交通宣传整治活动,坚持军警民共建,多管齐下、综合整治,集中解决车辆、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城区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事故隐患多和交通管理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继续在每月第四周抓好“文明交通宣传周”活动,同时开展文明交通主题教育和培训、举办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普及文明交通安全知识。进一步深化文明交通示范路口、路段创建,适时推进文明交通示范区域创建活动。为我市2010年举办亚运会提供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以“礼让”为主题,结合组织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暨现代公民行动日”和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礼让日”活动,在公共场所推广“排队”、在上下楼梯和手扶电梯上开展“靠右站立”。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

(五)全民齐清洁。

坚持以“全市人民齐动手,千干净净迎亚运”为主题,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发动全区市民清洁*,共建美好羊城。组织开展“青春环保文明行”、“我爱清洁”等活动,发动市民、志愿者和广大青年通过发现污染源、突击清洁、环境美化等方式参与整治河涌、整治市容环境。按照规范管理要求,大力拆除违法设置的户外广告,规范牌匾标识。抓好重点大街、重点地区和亚运场馆周边及途经沿线的环境整治,集中整治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按照分类治理、疏堵结合、纠建并举的方针,专项治理非法张贴、散发小广告等行为,务求在亚运会前得到彻底改观。监督劝导市民从我做起,搞好居民小区和门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改变乱扔垃圾的陋习,增强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六)全民传爱心。

坚持以“微笑迎宾客,爱心满*”为主题,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培育一流的社会风尚。发挥赵广军、李森等优秀志愿者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礼仪普及、学讲英语、健身辅导、文明交通、清洁环境等市民志愿服务队,参与迎亚运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志愿者(义工)基层组织建设。立足街道(镇)和社区(村),建立和完善志愿者(义工)服务站,逐步构建面向全社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志愿服务网络。完善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落实日常管理,建立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形成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

三、组织实施

从2009年3月开始至2010年10月,深入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精心组织策划各类专题活动,全面提升城区的文明程度。各项活动内容既贯穿始终,又各有侧重,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

第一阶段:策划开展阶段,从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周密策划,全面铺开。制定深入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责任到人。各镇(街)和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根据分工,于3月27日之前,分别制定各自承担项目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报区文明办。通过3月5日举行全民行动启动仪式,将各重点专项工作全面铺开。

第二阶段:深化推进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扎实推进,富有成效。全面落实各专项工作分工,各重点专项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尤其是市民文明礼仪教育、全民学英语、全民健身蓬勃兴起,整治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和开展志愿服务形成热潮。

第三阶段:巩固成果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巩固提高,形成高潮。落实倒计时各阶段工作项目,各项专题行动形成浩大声势。按照市文明办的统一部署,在距亚运会召开300天、200天、150天、100天、30天之际,分别开展迎亚运行动周、行动日活动,进一步动员全区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履行东道主职责,当好文明市民、文明观众,迎接各国运动健儿和各方宾客,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系列活动是一项直接面向广大市民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迎接亚运、承办亚运的过程成为展示*人精神风貌和城区文明形象的过程。

1.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在区文明委统一指导下,组织实施全民行动计划。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参与谋划和推动作用,区文明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抓好工作落实。各单位必须坚决执行区委、区文明委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持续健康发展。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3)

适应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推动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教育的目的和过程统一起来,认知和行为统一起来,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统一起来,增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优势和作用,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和途径,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城市精神,引导青少年进一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注重创新教育手段,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媒,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继续探索“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的开展;组织开展“生活的准则--感恩与责任”中学生征文活动总结暨表彰活动;加强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和增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团队自身建设,增强团队的战斗力

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要求,紧紧依靠党组织,积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借助党建工作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推进团的建设,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全面巩固和加强共青团建设;按照团市委提出的学校团工作的“一体化”工作思路,构建局属学校团工作体系,探索“三化”的团建目标,努力做到在团的活动、团员管理、团员发展方面形成团的组织建设规范化;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生维权以及凝聚青年教工方面发挥团的作用;在团的工作经费、团的工作阵地等方面形成团的工作保障机制化。加强教育系统团队工作指导,重视团建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建立健全团队经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各项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引领团队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团队干部的队伍建设,继续举办团队干部培训班,积极参与团市委“十百千”团干部教育培训工程。以开展“青年文明号”评选活动为抓手,推进教工团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团员青年教师的积极作用。

三、积极开展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团队活动的特色发展

以庆祝建国60周年和迎接2010年*亚运会胜利召开为主要内容,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日”、“学雷锋日”、“成人宣誓日”、“志愿者服务日”、“亚运倒数一周年日”及“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积极组织开展团队汇演、讲座、演讲、知识竞赛、参观学习等活动。结合“校园六节”等传统活动的开展,继续深化书信节、“五四”局属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成人宣誓等品牌团队活动,拓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开展“手拉手奔小康”系列活动,推动局属学校对农村地区和农村学校的对口扶助工作。

四、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迎亚运,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

结合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深化开展“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和举办“文明礼仪在校园”论坛等活动,全面参与“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实施“亚运青少年道德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大爱*亚运行”――*青年服务亚运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事做起,不断提升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积极参与“新*,新亚运”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传播亚运文化,大力营造“支持亚运、参与亚运、共享亚运”的良好社会氛围。与*市亚组委宣传部联合举办“心中的亚运”中小学生征文活动,激发中小学生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广泛开展节约用水、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不断增强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五、扎实深化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继续努力扩大志愿者在团队成员中的覆盖面,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志愿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在学校中的制度化和常规化。以打造局团委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品牌为切入点,完善“*市教育局团委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建设,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建立咨询服务点,广泛发动、重点培育局属学校特色志愿服务队。开展表彰局属学校第二批特色志愿服务队和优秀志愿者活动。

六、切实加强团队阵地建设,增强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继续办好“学生频道”网站,加强网站的宣传和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举办“学生频道”网站“学生动漫设计大赛”。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推进网络德育工作。继续加强与*青少年广播、《少男少女》等媒体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打开心天空》《七彩年华》等青少年栏目的建设,出版《打开心天空》五周年总结画册、不断拓宽宣传阵地,扩大宣传阵地的影响力。

七、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切实为青少年服务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 

 

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语文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根据我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从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有这样的片断:我引导学生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文,也欣赏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景,设想你现在就置身在这酥软细膩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火焰和落日如诗般地滑落,你想说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说,三亚落日,你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已陶醉在你美妙绝伦的画面中;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歌,一首属于大自然的歌!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情趣盎然的诗!一首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景交融的诗!一首充满热带风情的诗!后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来自己创作几首诗,学生们诗兴大起,创作的很不错,如:醉看夕阳归,人在画中游;蓝天碧海热带情,三亚落日醉游人;三亚落日无限好,美妙绝伦惹人爱。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引导质疑探究 

创新源于“发展的需要”,没有内心那份真实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难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阅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重点段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画出伯诺德一家在危险到来时表现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进行画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轻轻地把蜡烛吹熄,而不是重重地吹熄呢?”。“这时候,大儿子慢慢地站起来,按理来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也越来越短,杰克应该迅速地站起来,马上把蜡烛端走,为什么还这样的慢慢吞吞呢?这岂不增加了危险?”;“杰克只是想要借搬柴生火的理由端走蜡烛,可是他没有成功,蜡烛又被夺回。既然蜡烛无法端走,他为什么还要去搬回一捆木柴,这还有意义吗?”……学生能抓住人物外在表现和人物内心以及与当时环境所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且学生通过读课文,又将问题一个个解决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个“质疑——探究——释疑”的求知过程。鲜明的体现了一个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尊重独特体验——创新的“助推器”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悟自得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悟自得,正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指导朗读《半截蜡烛》一文这样的一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我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会怎样说这句话?着重说好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生答:“如果我是伯诺德夫人,我会有礼貌地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先生们’这个词,因为只有有礼貌地说,才不会使敌人起疑心。”;“我会从容地说这句话,着重说好‘瞧’这个字,因为这样可以不露声色,并且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油灯上,而最终放弃蜡烛。”;“我会非常镇定地来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这盏灯’,镇定可以让德国军官毫无察觉,而着重说好‘这盏灯’,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和视线吸引到油灯上”;“我会用平静的语调来说好‘亮些’,因为只有让军官感觉到油灯比蜡烛亮,敌人才会使用油灯而不用蜡烛。”我并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读这句话。尽管大家朗读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朗读中都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冷静。 

四、启动丰富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创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创造性思维,往往就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 

在指导体学习

《二泉映月》四、五自然段时,我一开始用一句话“阿炳多么希望能够有一天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激起学生对主人公阿炳的美好愿望的强烈期待,这与下文阿炳在二泉边听泉的现实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能时而进一步激起认知冲突,时而“语调沉郁”地描述,时而“沉痛凄凉”地独白,时而一唱三叹式地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神情专注,渐入佳境。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点。课文对阿炳苦难的身世、生活的穷困仅用聊聊数句加以概括性介绍,但这对体会阿炳热爱音乐、与命运不屈抗争的思想情感以及乐曲的意境却举足轻重,在片段一中,我能抓住“卖艺情景”的生活感知,接着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段,设置三个卖艺场景,让学生自选一个,进一步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悲惨遭遇和执着追求,在如泣如诉、低回起伏的“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一段段结合自身独特体验、包含情感的语言喷涌而出,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还有教师应始终扣住文本语言特别是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充分发挥教材这个 文本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句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抓住“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展开教学;后来我先扬后抑,再次用语言描绘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阿炳演奏乐曲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开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句子“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至此,一个不屈而又执着的阿炳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课堂争辩是不少学生喜欢尝试的一种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汤姆爸爸说的“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能大胆假想,让学生轮流扮演“汤姆的爸爸”,自己扮演“汤姆”,就“汤姆”怎样想尽理由说服爸爸把鱼带回家,“汤姆的爸爸”怎样耐心说服“汤姆”把鱼放掉展开激烈辩论,这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也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还有简笔划、猜谜语、编抄报、组织观察、表演等实践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5)

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语文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根据我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从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有这样的片断:我引导学生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文,也欣赏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景,设想你现在就置身在这酥软细膩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火焰和落日如诗般地滑落,你想说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说,三亚落日,你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已陶醉在你美妙绝伦的画面中;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歌,一首属于大自然的歌!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情趣盎然的诗!一首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景交融的诗!一首充满热带风情的诗!后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来自己创作几首诗,学生们诗兴大起,创作的很不错,如:醉看夕阳归,人在画中游;蓝天碧海热带情,三亚落日醉游人;三亚落日无限好,美妙绝伦惹人爱。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引导质疑探究

创新源于“发展的需要”,没有内心那份真实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难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阅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重点段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画出伯诺德一家在危险到来时表现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进行画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轻轻地把蜡烛吹熄,而不是重重地吹熄呢?”。“这时候,大儿子慢慢地站起来,按理来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也越来越短,杰克应该迅速地站起来,马上把蜡烛端走,为什么还这样的慢慢吞吞呢?这岂不增加了危险?”;“杰克只是想要借搬柴生火的理由端走蜡烛,可是他没有成功,蜡烛又被夺回。既然蜡烛无法端走,他为什么还要去搬回一捆木柴,这还有意义吗?”……学生能抓住人物外在表现和人物内心以及与当时环境所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且学生通过读课文,又将问题一个个解决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个“质疑——探究——释疑”的求知过程。鲜明的体现了一个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尊重独特体验——创新的“助推器”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悟自得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悟自得,正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指导朗读《半截蜡烛》一文这样的一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我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会怎样说这句话?着重说好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生答:“如果我是伯诺德夫人,我会有礼貌地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先生们’这个词,因为只有有礼貌地说,才不会使敌人起疑心。”;“我会从容地说这句话,着重说好‘瞧’这个字,因为这样可以不露声色,并且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油灯上,而最终放弃蜡烛。”;“我会非常镇定地来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这盏灯’,镇定可以让德国军官毫无察觉,而着重说好‘这盏灯’,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和视线吸引到油灯上”;“我会用平静的语调来说好‘亮些’,因为只有让军官感觉到油灯比蜡烛亮,敌人才会使用油灯而不用蜡烛。”我并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读这句话。尽管大家朗读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朗读中都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冷静。

四、启动丰富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创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创造性思维,往往就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

在指导体学习《二泉映月》四、五自然段时,我一开始用一句话“阿炳多么希望能够有一天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激起学生对主人公阿炳的美好愿望的强烈期待,这与下文阿炳在二泉边听泉的现实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能时而进一步激起认知冲突,时而“语调沉郁”地描述,时而“沉痛凄凉”地独白,时而一唱三叹式地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神情专注,渐入佳境。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点。课文对阿炳苦难的身世、生活的穷困仅用聊聊数句加以概括性介绍,但这对体会阿炳热爱音乐、与命运不屈抗争的思想情感以及乐曲的意境却举足轻重,在片段一中,我能抓住“卖艺情景”的生活感知,接着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段,设置三个卖艺场景,让学生自选一个,进一步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悲惨遭遇和执着追求,在如泣如诉、低回起伏的“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一段段结合自身独特体验、包含情感的语言喷涌而出,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还有教师应始终扣住文本语言特别是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充分发挥教材这个 文本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句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抓住“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展开教学;后来我先扬后抑,再次用语言描绘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阿炳演奏乐曲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开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句子“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至此,一个不屈而又执着的阿炳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课堂争辩是不少学生喜欢尝试的一种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汤姆爸爸说的“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能大胆假想,让学生轮流扮演“汤姆的爸爸”,自己扮演“汤姆”,就“汤姆”怎样想尽理由说服爸爸把鱼带回家,“汤姆的爸爸”怎样耐心说服“汤姆”把鱼放掉展开激烈辩论,这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也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还有简笔划、猜谜语、编抄报、组织观察、表演等实践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6)

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语文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根据我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从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有这样的片断:我引导学生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文,也欣赏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景,设想你现在就置身在这酥软细?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火焰和落日如诗般地滑落,你想说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说,三亚落日,你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已陶醉在你美妙绝伦的画面中;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歌,一首属于大自然的歌!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情趣盎然的诗!一首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景交融的诗!一首充满热带风情的诗!后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来自己创作几首诗,学生们诗兴大起,创作的很不错,如:醉看夕阳归,人在画中游;蓝天碧海热带情,三亚落日醉游人;三亚落日无限好,美妙绝伦惹人爱。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引导质疑探究

创新源于“发展的需要”,没有内心那份真实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难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阅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重点段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画出伯诺德一家在危险到来时表现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进行画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轻轻地把蜡烛吹熄,而不是重重地吹熄呢?”。“这时候,大儿子慢慢地站起来,按理来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也越来越短,杰克应该迅速地站起来,马上把蜡烛端走,为什么还这样的慢慢吞吞呢?这岂不增加了危险?”;“杰克只是想要借搬柴生火的理由端走蜡烛,可是他没有成功,蜡烛又被夺回。既然蜡烛无法端走,他为什么还要去搬回一捆木柴,这还有意义吗?”……学生能抓住人物外在表现和人物内心以及与当时环境所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且学生通过读课文,又将问题一个个解决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个“质疑——探究——释疑”的求知过程。鲜明的体现了一个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尊重独特体验——创新的“助推器”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悟自得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悟自得,正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指导朗读《半截蜡烛》一文这样的一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我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会怎样说这句话?着重说好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生答:“如果我是伯诺德夫人,我会有礼貌地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先生们’这个词,因为只有有礼貌地说,才不会使敌人起疑心。”;“我会从容地说这句话,着重说好‘瞧’这个字,因为这样可以不露声色,并且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油灯上,而最终放弃蜡烛。”;“我会非常镇定地来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这盏灯’,镇定可以让德国军官毫无察觉,而着重说好‘这盏灯’,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和视线吸引到油灯上”;“我会用平静的语调来说好‘亮些’,因为只有让军官感觉到油灯比蜡烛亮,敌人才会使用油灯而不用蜡烛。”我并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读这句话。尽管大家朗读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朗读中都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冷静。

四、启动丰富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创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创造性思维,往往就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

在指导体学习

《二泉映月》四、五自然段时,我一开始用一句话“阿炳多么希望能够有一天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激起学生对主人公阿炳的美好愿望的强烈期待,这与下文阿炳在二泉边听泉的现实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能时而进一步激起认知冲突,时而“语调沉郁”地描述,时而“沉痛凄凉”地独白,时而一唱三叹式地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神情专注,渐入佳境。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点。课文对阿炳苦难的身世、生活的穷困仅用聊聊数句加以概括性介绍,但这对体会阿炳热爱音乐、与命运不屈抗争的思想情感以及乐曲的意境却举足轻重,在片段一中,我能抓住“卖艺情景”的生活感知,接着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段,设置三个卖艺场景,让学生自选一个,进一步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悲惨遭遇和执着追求,在如泣如诉、低回起伏的“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一段段结合自身独特体验、包含情感的语言喷涌而出,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还有教师应始终扣住文本语言特别是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充分发挥教材这个 文本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句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抓住“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展开教学;后来我先扬后抑,再次用语言描绘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阿炳演奏乐曲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开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句子“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至此,一个不屈而又执着的阿炳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课堂争辩是不少学生喜欢尝试的一种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汤姆爸爸说的“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能大胆假想,让学生轮流扮演“汤姆的爸爸”,自己扮演“汤姆”,就“汤姆”怎样想尽理由说服爸爸把鱼带回家,“汤姆的爸爸”怎样耐心说服“汤姆”把鱼放掉展开激烈辩论,这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也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还有简笔划、猜谜语、编抄报、组织观察、表演等实践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7)

自5月17日开始,有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称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将退出统考”的报道成为关注热点。为此,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了正在杭州出席学术会议的顾明远,他向记者详细解释了自己对高考英语改革的理解: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是改革方向,现有的计分体系造成分分计较,考生差一分就排一操场,不公平,也不科学,因此我们很多专家都主张英语实行等级计分制,并以多次考试中的最好成绩计分,这绝不等于高考不考英语,也不会削弱目前的英语教学,因为高校招生录取时对英语等级仍会有要求,只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的要求可以有所区分。

去年,教育部曾表示拟于2017年实施高考改革试点。“当时教育部是根据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宣布的这一时间节点,但是高考牵系重大,目前方案尚未确定,因此有关改革的一切都要以相关部门的正式公布为准。”顾明远说。

已卸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近年来,顾明远参与了关于高考改革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

何金平:云南将与南亚国家打造高层次教育交流合作品牌

云南网消息 “首届南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云南省与南亚国家更好地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平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何金平开门见山地说。据介绍,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文化优势、自然条件等优势,通过汉语国际推广、举办教育展、签订合作协议、互访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与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截至目前,云南省高校的南亚国家留学生人数为1 208人,学生学历层次丰富,涵盖非学历的汉语进修生及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学生。

在“请进来”的同时,云南省高校创新渠道,积极“走出去”。组织大学生艺术代表团赴孟加拉国、尼泊尔巡演;云南大学与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省内18所高校赴印度加尔各答和新德里举办“2009云南教育展暨论坛”,并访问尼泊尔,全面展示了云南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开放大学等高校均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开展合作交流,其中,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印度研究中心,与印度高校合作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丰富,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印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云南教育将充分利用南博会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南亚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打造教育交流合作品牌。”何金平向记者勾勒了加快云南教育国际化发展步伐的蓝图:省教育厅将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进一步加大省政府奖学金的资助额度,使其逐步成为各学校在南亚国家开展留学招生、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推手;继续组织高校赴南亚国家访问并举办教育展,使更多的南亚国家各阶层人士了解云南教育,激发南亚国家学生留学云南的热情,把云南建设成南亚国家留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推进云南留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实施云南省“国门大学”建设试点项目,使“国门大学”既发挥高校在人才支撑、智力支持、思想引领等方面的作用,又担负起沿边地区的“国际责任”、“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特殊职能;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教育国际交往合作平台建设,努力把云南建成面向西南的国家汉语国际化推广基地。

国务院专项督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8)

■ 课前慎思:想要学生体验什么?培养何种能力?

当我看到教材将这一内容设计为一节课时,就有一种冲动――还原历史发现本源,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理性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创新设计的能力。

分析学情:学生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有了解,但对于他们各自的观点是怎样得出的并不清楚,特别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可能会存在片面性,以及对于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及其对推动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很清楚,对科学研究的方法不熟悉。

制定教学目标: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不同观点,并能对比优劣;了解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知道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直接经验开始的,但要经过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会描述实验现象,会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会对实验现象作出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前人的思考方法,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中理想化的实验方法。经历“观察―质疑、猜想―实验―推理―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了解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认识实验对物理发展的推动作用。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课中掠影:设疑激趣、碰撞思维,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我从日常现象出发,创设了容易出现错误观点的情境。

情境1:教师设疑激趣,引领学生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教师:请同学观察,我用力推讲台桌上处于静止状态的木块,木块运动了,我不推,木块就停止运动了。请你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运动和力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教师:你的观点与两千多年前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同。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学生2:力作用在木块上,使木块由静止状态变成了运动状态,力是改变运动的原因。

教师:你的观点与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及牛顿的观点相同。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呢?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分别对落体运动和水平运动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他们的观点。

学生归纳:亚里士多德――竖直方向:无须外力帮助自身就能实现,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水平方向:运动需要外力来维持。伽利略――竖直方向: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水平方向: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日常现象和直接观察激发学生对运动和力关系的好奇,引发相互冲突的观点,为后面的论证作铺垫。

情境2: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或用事实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你能举实例或用实验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吗?

学生设计反驳竖直方向的实验――

学生3:同样一张纸,一次展平释放;另一次揉成纸团,两种方式下落快慢不同。

学生4:用质量不同的纸团和橡皮从同样高度静止释放,同时落地。

教师:同学们设计的实验很精彩。完全可以证明不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学生设计反驳水平方向的实验――

学生5:水平面上推出去的物体有时可以在离开手以后继续滑行一段,所以,水平方向的运动是可以不需要用力来维持的。

教师总结:水平方向的运动是可以不需要用力来维持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精神设计的,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实验的作用,为对比伽利略的工作作好铺垫。

情境3:学生阅读教材,讲述伽利略是如何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随后,教师利用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6:如果大石头下落的速度比小石头快,则把一大一小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大石头会被下落慢的小石头“拖”着,而速度减慢,下落慢的小石头会被下落快的大石头“拉”着,而速度加快,因此,两块石头拴在一起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大于小石头的速度。但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总重大于大石头,就应该比大石头下落得快。这样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推出了自相矛盾的结论,从逻辑上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学生7:伽利略用实验反驳竖直方向的观点。

实验:分别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放在同一斜面同一位置上,沿斜面向下运动。(图1)

现象:到达斜面底部的时间相等(随着斜面变陡,时间变短)

结论:下落快慢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教师:请同学思考伽利略实验为什么与我们日常观察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不同呢?

教师实验:演示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慢相同。可见,伽利略选用小球做实验就是为了减小空气和摩擦阻力的影响,排除干扰,突出运动的本质规律。

学生8:伽利略用实验反驳水平方向的观点。

实验:让小球沿左斜面向下运动,随后小球沿右斜面向上运动,几乎可以达到与左斜面释放小球时同样的高度。改变右斜面的坡度,坡度越来越小。(图2)

现象:小球要达到同样高度经过的坡长就越长,运动的距离越远。

推理及结论:如果将右斜面放成水平面,且没有任何阻力,小球将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就应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水平方向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

(教师播放动画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图景,加深对理想实验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感性直观认识有时不一定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是科学研究和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

情境4: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亚里士多德失败和伽利略成功的原因,归纳认识世界的方法。

学生总结:亚里士多德失败的原因是研究方法的问题,从观察到结论,完全依赖感性认识和直觉。伽利略的成功之处在于研究方法中引入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的理想实验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和思考结合,实验和分析推理结合。研究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建立理论。

■ 课后反思:引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展示科学的魅力是物理教师的责任。

本节课以史实和教材为依据,还原了人类对力和运动认识的历程。以逐步深入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本节课突出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中逐步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论证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素养。整节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体验,水到渠成地发现伽利略的科学方法,由于是学生经历的认知过程,所以理解最深刻,记忆也最清晰。

在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里,我努力挖掘学生头脑中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并充分利用它们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更体会到了获得知识的乐趣,学习了方法,提高了能力。这种教育观在实践中无疑会碰到困难,其中,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自由表述,很可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对教师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会,教师若能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一道探究问题,因势利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物理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科学之本源,科学之方法,让学生热爱物理、欣赏物理学的理性和谐之美,并用科学方法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物理教学中结合物理学史,创设情境让学生与科学家一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方法和艰苦历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强化其创新应用能力大有裨益。

物理教学的价值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能力;把蕴含在知识载体中的观念、态度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把科学过程与方法引入物理教学的意义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领略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9)

全方位构建精品居住区

会盛典在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学生表演的土家族舞蹈表演《月影婆娑》中拉开帷幕,随后中信地产广州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裕兴为会致辞,向到场的400余名业主以及广佛地区30多家媒体全方位展示了山语湖品质生活理念的内涵。他表示,目前山语湖投资超过100亿元,已经拥有600多户别墅业主和超过1000户的洋房业主。从早期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0到18岁的全程教育体系以及国际化双语教育平台等等,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六年的时间,大盘沉淀,今天的山语湖已呈现给我们高端大盘的文化特质和风采。未来三年是山语湖进一步加强配套,提升品质扩大规模的飞跃期,我们将加大投入,全面提速,为业主呈现一个更有品质,更为完善,更加精彩的山语湖。”

开幕式结束后,盛典现场通过PPT专题短片、项目负责人发言以及答记者问阐述山语湖品质生活理念的内涵。中信山语湖品牌运营总监周晏,以散文般细腻的演讲描述了山语湖社区的人文魅力。“当你走进这天堂般的亚洲的乡间,你会感受到品质生活小城的优雅和优越感,这番感触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非常的罕见了。有一位学者说,可能是中国人经历了太漫长的农业时期,因此有那么一点漠视乡镇和村落了,却不知道,在西方国家,真正弥足珍贵的恰恰是有传承沉淀的村镇文化,而非大都市。”事实上,中信山语湖经过6年多的开发,已经越来越呈现出一座成熟大盘的风范。2000亩的森林公园和三块1200亩的原生态湿地湖泊,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山语湖所倡导的品质生活的自然资源基础。

而随后题为“优质生活篇”的PPT宣传短片则生动展现了山语湖的生活运营体系。中信山语湖品牌运营总监周晏介绍称,山语湖内部有滨湖小镇、中信山语湖精品酒店、高尔夫会所等设施,而社区六大主题会所更是广佛楼市仅有。其配套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强大,东与广州接壤,西邻佛山中心城区,刚好处在广州市区、佛山市区与白云机场三点的几何中心。社区周围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一系列高速路、快速路均环绕在社区周围,形成一个发散性的立体交通网。山语湖还将开通楼市巴士,方便业主出行。山语湖有四大菜系的美食小吃、四防合一的安全系统、健康运动配套,业主花极少的钱就可认租周围山语湖打造的绿色生态园林。

备受业主关注的社区教育方面,中信山语湖表示正在构建“一生成长计划”,将一体化的国际精英教育体系落到实处。“从小朋友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退休养老,我们都有供应的教育机构,解决业主的教育问题,以此来实现中信山语湖成长一生的教育承诺。”位于山语湖社区内的广东省实验中学南海学校已开学,教学环境与质量优越。未来几年,山语湖还将开设小学和幼儿园,业主的教育问题可以直接在家门口解决。

品质生活,绽放亚洲

此次盛典的重中之重在于“文化、生活、健康”三大国际级运营体系的,以切实落实的行动,兑现高端生态住区承诺。在本次会上,中信山语湖委任了三大运营体系执行官。分别是文化运营指导官——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校长郑炽钦,品质生活运营官——国际建筑设计专家Bill Bensley以及品质生活监督官——青年企业家、山语湖业主陈荣。这三位运营官的委任,将有助于推动中信山语湖在未来的品质生活构建,以期更好地诠释“品质山语湖,绽放新亚洲”的人文社区理念,从而进一步增加山语湖带给业主的附加值。

中信山语湖从项目规划阶段建设至今,一直致力于打造“亚洲顶级居住区”的开发设计理念,诠释“我在亚洲的一生”的品牌核心理念。中信山语湖将“我在亚洲的一生”作为项目的宣传口号,意图从大的国际视野出发,通过全方位的社区建设为业主呈现极具时代感的生活新篇章。刘裕兴表示,中信山语湖将“我在亚洲的一生”作为广告语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他认为从整个世界的宏观视角来看,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世界看亚洲,亚洲看中国,中国作为亚洲的代表,是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的动力”。而“我在亚洲的一生”可以作为中信地产和九龙建业对于打造山语湖项目的一种承诺,确定了业界和市场的站位。此外,打造山语湖能够让业主选择一生幸福,同时山语湖的文化教育目标是打造终生教育计划,从而在诠释出“我在亚洲的一生”的人文寓意。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10)

〔关 键 词〕中国—东盟减贫合作、周边外交、“一带一路”

〔作者简介〕鞠海龙,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客座教授

邵先成,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 级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822.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5)4 期0026-14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南海问题主张的国际传播战略与国际话语权体系研究”(项目号14ZDB164)和暨南大学领航计划“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南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及地缘安全基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新世纪以来,中国对东盟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减贫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面向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减贫合作,为东盟部分国家的贫困群体带去福音。

一、东盟部分国家贫困的状况与原因

在东盟十国中,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国家建设起步普遍较晚,或多或少都有国内政治动荡、政治腐败的经历,多数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教育水平较低等致贫因素。其中,农业人口的贫困、高失业率以及较大的贫富差距是这些国家贫困状况的直观体现。

(一)贫困的现状

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统计数据显示,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在2012 年都超过了10000 美元,泰国也达到了5391 美元。[1] 根据世界银行2008 年确定的每人每天消费1.25 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在2012 年已经没有贫困人口,泰国的贫困人口比例也只有0.04%。[2] 因此,在东盟的减贫国际合作中,基本不涉及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和泰国。但柬埔寨、老挝、越南、菲律宾、印尼、缅甸的贫困状况却极为堪忧。根据数据统计以及国际贫困线标准,2012 年,柬埔寨人均GDP 为977 美元,贫困率为28%;老挝人均GDP 为1394美元,贫困率为31%;越南人均GDP 为1596 美元,贫困率为14%;菲律宾人均GDP 为2565 美元,贫困率为23%;印尼人均GDP 为3578 美元,贫困率为16%。[3] 缅甸人均GDP 为861 美元,在东盟十国中最低,贫困状况也最为突出。[4]

农业不发达和农业人口的贫困是东盟部分国家的重要特点之一。以2011年东盟国家的人口统计为例,老挝的农业人口约为459.1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71.90%;柬埔寨约为926.3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3.79%;越南约为5526.4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2.91%;缅甸约为3208.8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14%;印尼约为9017.6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37.26%;菲律宾约为3127.4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32.64%。[1] 庞大的农业人口基数背后是低下的人均日GDP。2011 年,越南农业人口的人均日GDP 为0.99 美元,柬埔寨为1.07 美元,老挝为1.44 美元,缅甸为1.69 美元,菲律宾为2.26 美元,印尼为3.29 美元。[2] 显然,农民是东盟国家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群体。

城市化、工业化是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失业和贫富分化往往不可避免。东盟最落后国家的贫困突出地表现为农业人口的贫困,而经历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则面临着失业率升高或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国际社会一般以7% 为失业率警戒线。以2013 年为例,菲律宾的失业率为7.3%,印尼为6%,缅甸为3.5%,越南为1.9%,老挝为1.4%,柬埔寨为0.3%。[3] 经济发展相对不错的菲律宾和印尼的失业率已超过或临近警戒值。

基尼系数是国际社会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 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以2008 年为例,柬埔寨的基尼系数为0.379,印尼为0.350,老挝为0.367,越南为0.434,菲律宾为0.464。[4] 较高的失业率和基尼系数显示,经济发展不一定能够为东盟国家贫困人口带来直接红利。

(二)贫困的原因

从发展的角度考察,东盟部分国家的贫困状况主要是与其基础设施、科技和教育水平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等因素有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东盟部分国家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是缺乏各类基础设施。仅以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为例,柬埔寨铁路总长仅655 公里,且是分别建于1931 年和1960 年的两条处于瘫痪状态的铁路。[1] 老挝全国只有3.5 公里的铁路且没有高速公路。[2] 菲律宾号称21.6 万公里的公路中有60% 为乡村土路,1200 公里铁路中可运营的仅400 多公里。[3]

技术和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东盟部分国家的农业发展,导致农业产量低下。柬埔寨由于多年战乱及政府财政匮乏,其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仍处于粗放式、广种薄收的落后局面。[4] 老挝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农业发展资本,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产品产量波动性较大,其单位面积产量在东南亚国家中最低。[5] 缅甸缺乏完善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新品种繁育缓慢,而且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缓,且化肥、农药的需求缺口非常大。[6]

教育水平落后使东盟部分国家无法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由于教育财政预算严重不足,东盟部分国家只有小学入学率有一定保证,中学入学率和大学入学率都相当低。柬埔寨2011 年的小学净入学率为95.2%,中学净入学率为27.6%;老挝2012年的小学净入学率为95.2%,中学净入学率为34.7%;缅甸2012 年的小学净入学率为84.6%,中学净入学率为47.5%。相对发达的菲律宾2011 的小学净入学率为89.9%,中学净入学率为60.9%;印尼2012 年的小学净入学率为92.5%,中学净入学率为70.8%;越南2011 年的小学净入学率为95.3%,2008年的中学净入学率为83.1%。[1] 虽然越南的中学净入学率在上述国家中是最高的,但越南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数只占劳动力总数的2.3%。[2]

战乱、内部政治斗争和腐败导致部分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在过去几十年均曾面临着战乱或内部政治斗争。战乱导致生产停止甚至倒退,而内斗则使领导层无法将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政策变幻无常。菲律宾、印尼曾因内部政治斗争和腐败发展缓慢,近年已大有改观。

从东盟部分国家贫困的状况及相关原因可以看出,东盟国家中最需要国际减贫援助的是柬埔寨、缅甸、老挝三国,其次是菲律宾、越南、印尼。就减贫项目而言,最亟需的项目是以交通、能源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农业有关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二、中国与东盟减贫合作的重点与平台

中国对东盟的减贫国际合作主要集中在柬埔寨、老挝两国,重点支持的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是柬埔寨官方发展援助的主要捐助国之一。2000—2009 年,中国对柬埔寨的官方援助合计4.65 亿美元,占柬埔寨所有援助的7%。其中,仅2009 年一年的援助就达1.147 亿美元。[3] 中国对老挝的减贫合作主要是基础设施援建,援建工程包括宏挲火电站[4],南槛2、南槛3 水电站,230 千伏欣合—朗勃拉邦输变电线路工程,[1] 塞坎曼2 水电站[2]等。按照项目设计预期,这些电力项目的完成不仅会大大缓解老挝国内供电不足的问题,而且还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业人口是东盟欠发达国家贫困的主体,也是中国参与东盟减贫国际合作的主要对象。1996—2002 年,中国政府先后无偿帮助柬埔寨各省农村打水井1000 口,解决了25 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3]2002 年,中国同东盟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将杂交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生物工艺、农场产品和机械等方面列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业科技方面长期合作的重点。此后,中国不但先后举办了几十个技术培训班,为东盟国家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而且还实施了“中国—东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计划”、“中国—东盟农村发展推进计划”,帮助东盟部分国家的农业发展。[4]

为了推动减贫国际合作,中国于2007 年开始组织召开“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年度论坛”[5],以及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减贫研修班、合作论坛或研讨会。其中主要的有2011 年举办的“中国—东盟农村扶贫政策与实践研修班”[6],“中国—东盟旅游促进减贫研讨会”[7],和2013、2014 年在南宁举办的“老挝发展与减贫官员研修班”[8] 等。

在亚洲开发银行下设立的中国减贫与区域合作基金是中国与东盟减贫国际合作的主要资金平台之一。该基金于2005 年成立,由中国出资,中国与亚洲开发银行共同推进,其宗旨是支持亚洲开发银行在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区域合作和知识共享。[1] 其后,中国先后出资4000 万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与发展,[2] 相关项目中有27 个项目重点支持东盟或东盟成员国。[3]

此外,中国还通过“亚洲减债计划”和无偿援助等方式直接支持东盟部分国家。2002—2010 年间,中国先后多次做出免除柬埔寨所有到期债务,免除老挝到期无息贷款债务,免除缅甸到期无息贷款债务等决定。中国的减债行动减轻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落后国家的债务负担。[4]2015 年,中国将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提供30 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主要用于支持中南半岛国家的减贫合作。[5]

三、中美日参与东盟减贫合作的差异

除了中国之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印度等国也是东盟减贫国际合作的参与国。其中,美国和日本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就开始参与东盟减贫。早在1957 年,美国就通过联合国“湄公河下游调查协调委员会”参与东盟减贫。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仍然通过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在该地区发挥影响。[1] 奥巴马政府宣布“重返亚洲”后,对东盟减贫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009 年7 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同湄公河流域国家召开首届“美国-湄公河下游国家部长会议”,提出《湄公河下游倡议》,旨在促进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之间在卫生、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整体合作和能力建设。[2] 其后,美国在卫生领域投入了超过1.4 亿美元,在环境领域投入了6900 多万美元,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了900 多万美元。[3]

日本早期对东盟国家的减贫合作与其恢复和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以及提升日本的地区影响力的战略目标有关。[4] 这一期间,日本一方面希望通过经济外交,改善与东盟各国的政治关系;另一方面也通过与东南亚国家建立结构性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奠定了东亚经济“头雁”的地位。[5] 进入21 世纪,日本参与东盟减贫合作的工作发展迅速。2000 年,日本在亚洲开发银行设立日本扶贫基金,开始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成员国提供减贫项目。[6]2000—2014 年间,日本扶贫基金先后对菲律宾、缅甸、柬埔寨、印尼、越南、老挝等国提供了大量的减贫资金。其中,对菲律宾拨款金额达4080 万美元,缅甸2800 万美元,柬埔寨2244 万美元,印尼1745 万美元,越南1653 万美元,老挝1136 万美元。[7]

从项目倾向角度考察,日本扶贫基金对东盟国家的项目拨款主要流向医疗卫生和农业、资源领域。以2004—2014 年的项目拨款流向为例,日本基金投入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项目为13 个,农业和自然资源9 个,多领域项目6 个,教育和金融领域5 个项目,其余领域各1 个。[1]

2009 年,日本倡议建立了“日本-湄公河峰会”,并承诺向湄公河下游国家提供5000 亿日元的政府开发援助,用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一揽子援助计划。2012 年,日本又宣布提供6000 亿日元,用于支持湄公河下游地区的发展。2013 年底举行日本—东盟特别峰会期间,日本还分别向越、缅、老三国提供了960 亿日元、630 亿日元和104 亿日元的政府开发援助。[2]

中国与美日等国在参与东盟减贫合作上存在诸多不同。其中,比较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项目选择和政治附加条件两个方面。在项目选择上,中国侧重于道路、桥梁、发电厂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和日本则侧重于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教育等方面。在附加条件方面,美国和日本国的援助常与人权、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环境等政治条件相关,而中国则从不附加政治条件。

中国的减贫合作侧重受援国的长远利益和基础工作。项目选择重在道路、桥梁、发电厂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一般是在受援国倡议规划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当地减贫具有基础性作用。例如,柬埔寨的优质稻米因贮存能力和后期加工能力不足一直无法实现高经济附加值。2014 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向柬埔寨提供3 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提升稻米贮存和后期加工能力。[1] 同年,中国还帮助柬埔寨修建了11 条道路和4 座大桥。[2]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柬埔寨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长远支持。

与中国不同,美国、日本参与东盟减贫合作多立足于发达国家的标准,强调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例如,美国与东盟减贫合作最新的项目文件——《湄公河下游倡议》就包含了“降低亚洲森林内的废气排量”项目(Lowering Emissions in Asia’s Forest)、“《湄公河下游倡议》特殊用途英语计划”项目(Lower Mekong Initiative Englishfor Specific Purposes Program)等。[3] 日本的减贫政策与其对外政策密切相关。根据拨付对象的投入额度,日本扶贫基金支付金额最多的国家是相对发达的菲律宾,而像老挝、柬埔寨等严重贫困的国家则只有菲律宾的一半不到。[4]

由于美国和日本主要立足于发达国家的标准实施减贫计划,因此各类减贫项目的政治附加条件也相对复杂。这与中国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减贫援助形成鲜明对比。对此,受援国的评估报告曾明确指出:中国从未像其他援助国一样因为柬埔寨的人权、腐败、或者政治改革等问题而减少对柬埔寨的支持。中国的援助基本是基于柬埔寨的需求,而且不附加任何限制性条件。[5]与中国相反,美国、日本等国在参与东盟减贫时常常在提供援助时附加各类政治条件。2008 年缅甸曾以干涉内政为由拒绝了美国300 万美元经济援助的计划。[1]2014 年,美国国务院再次宣称帮助缅甸“建设民主机制的能力以及一个参与政务的公民社会,提倡人权并增强法治”是美国援助缅甸的重点之一。[2]

除了对受援国附加政治条件外,美国还以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影响和压制其他援助国的减贫项目。以湄公河流域的水电站建设为例,2009 年以来,美国以解决水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名义开始干预该项目的进展。[3]2012 年7 月,美国向湄公河委员会提供100 万美元的援助,专门用于研究湄公河上游水电站项目对湄公河生态环境的影响。[4]2013 年7 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公开以湄公河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获得所有相关国家的同意为由反对中国在湄公河上游建设水坝的规划。[5] 其后,美国官员又以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将严重破坏湄公河的渔业和食品安全,损害民众生活和水资源的供给等理由大肆宣扬中国“大坝威胁论”,[6] 这种旨在激起受援国对中国不满和疑虑的做法是一种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行为。[7]

减贫合作的社会政治效益既体现在对受援国的实际帮助上,也体现在受援国民众和社会团体对援助项目的理解和反应。对于东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贫困(尤其是与人类生存权直接相关的赤贫)是减贫最需关注的内容。

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的贫困大多属于这一类。从受援国获益的角度考察,中国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减贫项目对东盟部分国家的帮扶意义更大,民众虽然短期收益不明显,但是长期受益的效果更好。

“仓廪实而知礼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考察,一个国家从贫困走向发展,再到发达不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经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的渐进过程。从这个角度理解问题,对贫困国家提出高层次的政治文明的要求是违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美国、日本在向东盟国家提供减贫援助时附加政治条件,尤其是将发达国家的人权标准,甚至发达国家都无法杜绝的腐败问题与减贫项目挂钩等做法显然是强人所难或别有用心。

民众与社会团体的反应是政府受益之外检验减贫社会政治效益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虽然在政府层面,中国的减贫援助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民众和社会团体层面美国和日本减贫政策优势却相对明显。例如,中国对东盟减贫合作的主要项目是基础设施,主要的合作对象和受益对象都是当事国的政府,民众虽然也会受益,但是直接效应不明显。因此,中国东盟减贫项目存在基层连接不足的问题。以中国在柬埔寨援助的国家7 号公路为例,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未实现通过创造当地就业机会减少贫困的预期。[1]

与中国的项目效应不同,美国和日本的项目选择和实施过程会更直接地与当地民众接轨。例如,日本扶贫基金在2012 年为菲律宾提供的三个减贫项目——贫困地区儿童早期教育、住房、农业——均通过与受益人直接面对面的方式加以实施。[2] 美国国务院2014 年总结对缅甸减贫合作的报告详细阐述的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医护服务、社区供水系统等项目均为直接与民众相关的项目。[1] 美国和日本直接针对东盟民众提供的减贫援助使当地民众可以直接感受到来自它们的帮助,项目的推进对国家形象的推广也有更直接、正面的作用。

四、深化中国—东盟减贫合作的思路

国际减贫合作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重要举措。面向未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发展的同时,也将为中国—东盟减贫国际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将减贫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需要高效把握新时期的战略机遇,继续发扬我国既有政策的优势,也要弥补以往政策的不足。基于此,中国与东盟国家减贫国际合作要考虑增加和强化如下工作。

(一)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中设立减贫优先项目

“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之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减贫合作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2] 当前,制约东盟部分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过于落后。而建设资金不足又是导致基础设施落后的直接原因。如果中国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中设立减贫优先项目,使相关资金使用向减贫相关项目倾斜,则有助于解决东盟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为东盟部分贫困国家的发展带来福音。

(二)建设中国—东盟减贫合作教育培训综合平台

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东盟部分国家最终脱贫的最根本动力。针对东盟部分国家中学、大学入学率偏低的情况,中国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减贫计划。教育计划主要致力于基础教育,以提高东盟部分国家普遍的教育水平。培训计划则针对东盟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创设专门的技术培训机构,以提高劳动人口的技能,增加普通民众的就业能力。

(三)重视民生工程,加强基层人文交流

中国传统的减贫合作主要通过与受援国政府的合作开展。这种合作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经济效益大、社会效益小、政治效益容易被社会效益抵消的不足。面向未来,中国的减贫合作应借鉴美国、日本以参与东盟减贫合作拓展社会政治效益的思路,在坚持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前提下,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入和相关项目的正向宣传。

(四)进一步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效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阶段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主。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还存在贸易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在与东盟欠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中国都是处于顺差地位。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可参照东盟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标,降低敏感产品和服务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进一步降低或取消相互投资的准入门槛,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区内无障碍流通,为东盟国家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惠及广大贫困群体。

上一篇: 高中消防演练总结 下一篇: 幼师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