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是贵州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中医药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贵阳中医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探讨、实验研究、药学研究、临床观察、临床论著、民族医药、护理研究、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其他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思贵沉潜 学贵专一——读《危症难病倚附子》一得-

摘要:附子入药用已有千余年历史,历代擅用附子的名家大医不知凡几,相关研究论著车载斗量。但就笔者见闻所及,偏于陈述经验者多,泛泛而谈者多,语焉不详者多,读后仍不免困惑与迷惘,究竟应该怎样应用附子,才能恰到好处?近读邢斌《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深感其对附子的理解、领悟、剖析,足以解迷释惑,颇切实用。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良药,但又是一味毒性、偏性很强的峻药、猛药,“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顿时可死”(陈士铎《本草新编》),所以恽铁樵称它“最有用亦最难用”。据我所知,现当代临床医生(包括笔者)对附子的品种、炮制、性味功效、主治、适应证、配伍方法、剂量、煎煮法、毒性及其防治方法等相关问题未必能心中晰然,甚至似懂非懂;雾里看花,当然也无从充分发挥其独特疗效。而邢氏洞察到如何安全、有效、充分、灵活地运用附子,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并作了一番潜心、专一的研究,是独具只眼的。对前人的论说与经验,既不轻率否定,也不一味盲从,基于这种治学态度,邢氏强调“必多读书,多临证,多思考,多总结。”他对涉及附子的本草、方剂、医案、医论如《伤寒论》、《本草纲目》、《本草从正》、《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吴佩衡医...

八正散加减对Ⅱ型前列腺炎EPS中IL-1和TNF-α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八正散加减方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并探讨作用机理。方法:对确诊为II型前列腺炎的患者给于服用该药,用药后第14、28天再次检测前列腺液EpS中IL-1和TNF-α。数值并行前列腺按摩前后的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通过对比判断疗效。结果:显著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前列腺液EpS中检测IL-1和TNF-α数值均较服药前降低。结论:八正散加减方对II型前列腺炎有较好的疗效。

逐瘀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

自拟化瘀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气滞血瘀型50例报告-

瘿气灵对Graves病患者血清TGA、TPOAb的影响-

胃黏膜脱垂胃镜像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摘要:目的:研究胃黏膜脱率(prolapse of gastric nlucosa,OMP)与中医临床辨证分别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从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胃镜检查为胃黏膜脱垂的患者136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以脾胃虚弱型、肝气郁结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多见,其统计结果分别是:脾胃虚弱型58%(79例),肝郁气滞型17%(23例)肝胃郁热型12%(16例)。

穴位埋线对哮喘大鼠Th1/Th2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哮喘大鼠穴位埋线对外周血IFN-γ和IL—4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对哮喘患者Thl/Th2细胞失衡的影响。方法:将32只wista大鼠分为4组,每组8只。哮喘模型组大鼠采用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加雾化吸入激发的方法制成哮喘模型;穴位埋线组大鼠采用和模型组大鼠相同的致敏激发方法,实验第一天同时进行取肺俞、肾俞、定喘三穴进行穴位埋线,氢化可的松组于实验第15天起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20mg/kg,每天一次,连续2周;正常对照组小鼠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加雾化吸入。治疗结束后采血离心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和IL4水平。结果:哮喘组大鼠外周血清中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增高;穴位埋线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血清中IFN-γ水平增高,IL4水平降低,有显著差异,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增高。氢化可的松组与正常组大鼠相比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增高,与穴位埋线组大鼠相比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升高。结论:穴位埋线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和纠正失衡的Th亚群。

针刺对快速老化骨质疏松模型小鼠SAMP6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影响-

针刺大椎穴对癫痫大鼠N0含量及N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影响-

腹针临床应用举隅-

摘要:腹针疗法是以传统的腹部穴位为框架,部分新穴为补充的独立针灸治疗体系。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其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微针系统作为其理论基础。笔者通过学习薄智云教授所著《腹针疗法》,结合体针辨证论治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所选穴位在普通取穴的基础无异常),兹选取临床上体会较深的病例报道如下:1陈某,男,54岁,司机,反复头昏3年,时愈时发。以晨起尤甚,眠差,腰膝酸软,体形偏瘦,汗多,纳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沉取无力。辨证为眩晕之脾肾虚弱型。患者4年胃溃疡病史,平时无上腹部疼痛等症状。颈部X线显示:颈椎退变。西医经诊断为:颈椎病(椎动脉型)。中医诊断:眩晕(脾肾两虚)。予刺五加等扩血管改善循环静滴治疗,疗效不显。建议予针刺治疗。加之学习了薄智云教授所著《腹针疗法》,取中脘、关元、下脘上5分,建里,加灸,平补平泻,留针30分,每日1次,5次后患者感头昏明显减轻。按: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的“骨痹”范畴,多因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积久成疾,故临床辨证必求于本。肾虚则骨不坚,脾虚则肌不健,颈椎病与脾肾的功能失衡相关,本患者因长期久病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针刺八邪穴治疗脑梗死手功能障碍20例-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八邪穴治疗脑梗死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以脑梗死手功能障碍2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针刺患侧八邪穴。结果:20例中,基本治愈3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5%。结论:针刺患肢八邪穴可促使瘫痪肢体手部运动功能的很快恢复。

柴胡疏肝散加自拟玄七及散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

摘要:2004年2月~2007年7月,我们应用柴胡疏肝散加自拟玄七及散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并与西药三联疗法的4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按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年)和《内科学》[1]制定入选标准:①有典型的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病史。②治疗前3日内窥胃镜确诊为溃疡,溃疡直径在2·5cm以下,且无复合或多发性溃疡。③治疗前3日内停用一切其他抗酸、抗菌、胃粘膜保护剂和镇痛药物。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穿孔及胃癌患者。②有其他内科系统的严重疾病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糖尿病和尿毒症、精神病患者以及孕妇或哺乳期妇女。1·2一般资料80例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8~65岁,平均(36±10·3)岁,病程2~21年,平均(7·6±3·6)年;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6例;溃疡直径0·2~2·5cm,平均(1·4±0·2)cm。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0~66岁,平均(38±9·2)岁,病程3~19年;平均(8·8±10·2)年;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8例,溃疡直...

桂枝汤加味治盗汗验案-

摘要:桂枝汤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首方。本方是辛温解肌的代表方剂,有发汗解表的功效,但桂枝汤中的发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药效,主要起到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活血脉,扶正祛邪,表里同治,泄外护内的效果。笔者应用该方治疗盗汗1例,效果满意,现举介绍如下:患者朱某,男,28岁,职员,2002年12月26初诊,自诉从2000冬天开始,夜间睡后汗出,醒来即止,衣被皆湿,伴怕冷,反复3年。曾在市某西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服用谷维素、维生素B1等药后,病情未见好转。尔后又在某中医院诊为“盗汗”多次服用当归六黄汤,泻火敛汗之剂及应用玉屏风散之类,固表止汗之药物,亦无效果,后又在某医师指导下,用五倍子粉调醋外敷脐部三个月,并未奏效。来诊时症见面白,精神欠佳、怕冷、喜热饮、舌淡胖大,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无力。辨证属卫表气虚,营卫失调。治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敛汗。方选桂枝汤加味;桂枝6g,白芍20g,大枣12g,生姜2片,炙甘草9g,炙北芪20g,党参20g,浮小麦30g,煅牡蛎30g,二剂,每天1剂,水煎分3次饭后温服。12月28日复诊,自述盗汗明显减少,药已中的,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十剂,盗汗止,精神佳、亦无怕冷现象。随访2年...

抑郁症从心论治探讨-

摘要:中医历来有"心藏神,主神明"之说,本文从古代文献、现代研究、辨治特点和临床应用四个方面,阐述抑郁症与心的关系,探讨抑郁症从心论治的重要意义。

《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摘要:胃气理论源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把保胃气这一学术思想始终贯穿于辨证论治的每一过程中,迄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1保胃气思想贯穿于六经辨治《伤寒论》认识到保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至关重要。六经病发展变化以胃气强弱为关键,因此在六经辨治中,始终贯穿着顾护脾胃的思想,把保胃气作为治疗六经病的基本法则。如阳明病提纲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为热证、实证,热则伤津,伤津则胃燥,胃燥则腑气不通,故有发热不恶寒,汗自出,口渴烦躁,大便秘结,腹满疼痛等症。胃津伤是其主要矛盾,保护胃津是本篇的中心思想,故用白虎汤清热生津,用承气汤急下存阴。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本篇主要论述“脾家虚”这一寒证、虚证,寒则伤阳,阳气伤则脾虚,脾虚则不能健运,故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等症。这里脾阳虚是主要矛盾,建中汤、理中汤之立就在于温补中焦脾胃之阳,顾护胃气。除阳明篇和太阴篇主要...

略论厥阴头痛的辨治-

摘要:讨论厥阴头痛之病机、诊断,临床辨治之主证、兼证及辨虚实,以及治疗原则,以吴茱萸汤为主方的随证加减。附典型病案一则。

从脑神理论探讨五脏俞治疗中风偏瘫机理-

摘要:中风偏瘫病位之本于脑,病性之本为脏腑亏虚,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俞穴,属膀胱经而入脑,而脑神统摄肢体运动功能作用,五脏俞可通过调整脏腑经气,改善脑功能,增强其主宰肢体活动而达到治疗中风偏瘫的目的。

苗药枳稿倒水提物对大鼠UC模型SOD,MDA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