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园林技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 省级期刊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s

  • 11-2173/TU 国内刊号
  • 1000-7237 国际刊号
  • 0.1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古建园林技术是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学术期刊。古建园林技术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传统建筑设计、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历史·理论·文化、传统建筑园林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地域建筑调查、古建医生、行业动态

古建园林技术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评
大力倡导工匠精神1-1

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砥砺出来的一种民族精神,是古代“士、农、工、商”中的“百工”阶层在不断的创造、传承、再创造的实践中培育出来的一种专注、求精、向上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行业动态
传承古建技艺 弘扬传统文化 北京房地集团古建工作室成立大会召开4-5

摘要:2016年2月26日,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古建工作室成立大会在房地置业大厦会议室隆重举行。出席本次成立大会的有房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志国同志,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军同志及其他多位领导班子成员,房地集团礼聘的古建专家技术顾问:古建行业知名专家马炳坚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大可先生、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故宫)”代表性传承人李永革先生、古建彩画专家蒋广全先生、边精一先生、高成良先生、杜恒昌先生,古建油作专家郭守义先生、高连芳先生.房地集团特聘的内部古建专家、古建工作室工作委员会成员,以及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首华建设经营有限公司、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等房地集团多个二级企业的古建专业人员,共计100多人参加。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历史·理论·文化
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清代建筑修缮档案初探6-10

摘要:本文通过整理与研究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清代建筑修缮档案,初步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修缮的技术措施与思想理念,尝试将中国“传统修缮保护话语”区别于当下西方“权威化遗产话语”,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理论和技术,使中国的遗产保护获得相应的国际地位。

他山之砖——中国传统砖砌建造技术发展中的外来影响浅析11-15

摘要:作为一种人造材料,砖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弱于术、土、石等天然材料。在传统时期,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普适性而非地域性的材料和建造技术体系。与其他材料相比,传统砖砌建造技术所受到的外来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于砖的使用——包括建构态度和技术细节——并不是完全内生性的,而是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扰动。在传统砖砌建造技术发展历史中的几个关键时期,这种外来影响体现得非常明显,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砖砌建造技术的发展与变革。

《营造法式》中的“拒马叉子”复原研究16-18

摘要:拒马叉子,叉称行马、樘桓,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是一种置于宫殿、衙署门前可以移动的障碍物。《营造法式》中的“拒马义(叉)子”,由上串、棂子、马衔木、拢程与连梯组成。标准尺寸为高五尺、长一丈。宽三尺五寸,各构件的尺寸随高度变化而增减。本文根据史料与图片资料,对拒马叉子的正面、剖面及外观予以复原,并就人们对拒马叉子的一些误解,予以纠正。

余荫山房楹联牌匾诗文之植物文化探微19-22

摘要:余荫山房是“晚清岭南四大古典园林”之一,其造园艺术精湛,“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其“书香文雅”,园中“有门必有楣,逢景必有联”,不仅名家书法荟萃且诗文意境深远。本文以余荫山房楹联牌匾诗文中所涉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化内涵,试图以此探究园主对植物的审美情趣,进而对余荫山房的植物景观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传统建筑园林研究
传统山水建筑景观的拟象构造意识解析23-28

摘要:传统山水建筑景观因山水与主观相互作用的拟象认知形成了构造意识。以拟象构造意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象思维”理论,从马斯洛心理需求层面,根据观物取象、取象比类与立象尽意三个层次,分析景观比拟心理,景观比类需求以及景观立象构造经验。从传统文化影响的认知心理,以及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综合形成的构景意识,揭示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构景意象思维的形成规律。

海坨山古崖居建筑特点分析探讨29-31

摘要:崖屠是古人在山崖上开凿的石窟石室,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分别充当了古人类的住所、灾民的避难所、战争的关隘地、商贾的储藏室、宗教的传源地和墓葬等。本文根据现场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对海坨山古崖居坡屋顶、一户多洞室、洞室功能划分、生活设施等建筑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对研究古建筑史和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与习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杭州古村落传统民居建筑初探32-37

摘要:因自然人文的差异,传统民居风貌多样,具有不同的区域特点。文章在对杭州古村落留存的传统民居建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势水系影响、行政归属变迁、经济文化交流等要素进行传统建筑文化分区,归纳提炼不同区域民居建筑基本特征,给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宝光寺钟梵藏铭文及空间布局考析38-42

摘要:本文对通州宝光寺铜钟梵藏铭文的内容和布局进行了全面考察,分析了以过去七佛和喜金刚为重点的宗教元素在铜钟空间的组织方式。以此为线索,初步探讨了明正统、景泰年间,北京地区汉传佛寺营造中藏传佛教的影响和七佛信仰的传承,以及汉藏交流背景下设计者对宗教符号的选择及其空间秩序的表达。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建筑设计
藏式佛塔建筑的象征体系探析43-48

摘要:藏式佛塔建筑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最具宗教色彩的建筑代表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种象征意义。藏式佛塔建筑的象征手法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佛塔从整体到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以抽象的宗教理性情感和艺术美,唤起人们的宗教想象。在象征藏传佛教的教义和思想同时,又体现了民间造艺和审美精神。

传统民居与农业空间共生文化探析——以大京古城为例49-53

摘要:与当代居住、农业分离的二元发展模式不同,中国传统民居与农业空间有着复杂的共生关系,但在当今民居营造活动中传统农耕智麓并未受到重视。大京古城传统民居与农业空间茌布局上呈现农耕用地与民居紧密结合、农产品加工对空间动态利用、农业贮藏空间对其他活动干扰少的有机特征。这些与民居结合农业空间对于居民有着改良物理环境、服务日常生活、照顾精神需求等多层次复杂意义。适应不同条件时,茌配置方式和空间利用上还会产生丰富的变化。这种传统民屠与农业空间共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不仅在于保护和模仿古民履空间形式,更需重拾与农业紧密结合的生活方式。

福建九头马古民居的音乐性初探54-58

摘要:位于福建省长乐市鹤上镇的九头马古民居布局得体,设计巧妙。它的居住功能性强,同时又极富音乐性。文章从历史观、意境观、数字观、时空观、技术观这五个方面,分别对九头马古民居的音乐性进行探索,使九头马古民居独特的审美价值得以体现。

湖州飞英塔空间结构分析59-61

摘要:本文从飞英塔的体量形制、“塔内塔”的历史成因入手,着重分析了内外塔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塔内外空间的转换关系,并继而探讨了这一空间关系的营造背景。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地域建筑调查
新疆和田地区绿洲乡土聚落田野调查62-66

摘要:绿洲作为新疆干旱荒漠地区独有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乡土聚落样式,和田地区的乡土聚落便是这种典型的绿洲聚落。本文分析和田地区所处南疆绿洲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地域资源等环境因素,选取和田地区较为典型的恰勒瓦西村为调查对象,侧重调查这些环境因素对当地乡土聚落的布局形态、民居建筑的营造及其建构材料使用等方面的影响。

河北太行山区民居建造材料田野调查67-71

摘要:提到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只想到木结构、梁架、榫卯,但事实上我国传统建筑类型之一的村落民居有更加多样的形式分布于各地。而传统民居的分布情况主要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及可利用的建造材料的影响,本次调查的英谈村即为我国少有的传统石筑民居,坐落于太行山脉之上,其主要的建造材料是太行山开采的天然石材——红色嶂石岩,同时探讨岩石材料蚶整个村寨及民居所形成的影响。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文化遗产保护
试论“香山帮”营造技艺在当代建筑遗产保护中的适应性发展72-76

摘要:苏州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当代的发展遇到了各种问题,有跟当代保护观念的差异造成实践上的脱节,也有受到新技术的挑战,以及在传承方式上的落后。本文从保护观念、保护技术、保护教育三个方面来讨论“香山帮”营造技艺在苏州的发展和转变。

故宫古建筑外檐装修异形构件信息记录与应用研究77-80

摘要:故宫的古建筑外檐装修包含精美的异形构件,具有珍贵历史与艺术价值,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存在较多病害,需要采取技术手段进行科学保护与修复。在对这些文物构件进行保护修复工作流程中,倡导对其原状进行记录。然而,这类文物构件往往具有复杂的立体外形结构,其信息记录手段存在较大困难,现代测绘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结合故宫的古建筑外檐构件保护实际需求,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摄影技术,进行了构件信息记录及保护应用实践。研究表明,三维扫描技术可作为古建筑外檐构件信息翔实记录的有效手段,所记录的信息可为保护修复提供基础依据,亦可为古建筑保护工程的精细化与科学管理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