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社
分享到:

东南传播杂志

《东南传播》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前沿、海峡传播、学术平台、传媒研究、史学、文化传播、业务研究、新闻采编、技术园地等。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国际刊号:1672-9579
  • 国内刊号:35-1274/J
  • 出版地方:福建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3
  • 综合影响因子:0.1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东南传播 201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学术前沿

“围城效应”:台网联动的困境与对策探究

摘要:2014年是台网联动的转折之年,湖南卫视“芒果TV独播战略”显现了目前台网联动存在的两大困境:一是电视媒体与外部视频网站的联动不可长久持续;二是现阶段电视媒体内部的台网联动在网站内容、技术、推广等方面还无法占据优势,因此电视媒体在制定未来的联动策略时还需要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规划。短期来看,需要拓展联动的广度和深度,为提升电视媒体自建新媒体平台的实力争取时间:长期来看,加强内部的台网联动、弥补内部台网联动的不足是传统电视媒体走向全媒体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1-3

我国手机电视的突围与发展蓝本——基于MPA模式的视角

摘要:数字技术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也改变着人们获取内容的渠道,手机由最初的通讯工具变为集娱乐、学习和社交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终端。随着WiFi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手机电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论文从MPA模式(mobilep hone appropriation)出发,根据受众的群体特征,着重分析手机电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和制度障碍,考量手机作为一种常用媒介终端应当如何与电视终端无缝连接。只有当手机电视突破技术与制度的藩篱,最大程度上满足使用者对于“电视”的高清、流畅等特点的需要,才能实现其良性发展态势。
4-8

新媒体情境下广播电视媒介生态研究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关系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有的界限逐渐因为传播技术的融合而互通与共享。本文主要分析了广播电视新媒体媒介生态的变化,并结合当下广播电视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困境,对大屏幕广播电视新媒体和小屏幕广播电视新媒体在内容定位上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9-11

浅析“弹幕”对大众传播模式的革新与影响

摘要:“弹幕”是源自日本的一种在青年群体,尤其是90后受众中流行的新型媒体传播样态和媒体文化。弹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并在其核心接受群体中形成了鲜明的共通价值观和传播语境。这种兴起于网络平台的传播形态业已被引入电视媒体,在多屏互动和媒介融合的时代,弹幕成为传统媒体吸引青年观众、扩大收视人群的一种尝试。长远看,如何对弹幕内容进行合理把关,如何强化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并在更广泛的受众层面上发挥传播效力,是弹幕传播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12-14

论一种理论方法的使用——“第三人效果”

摘要:“第三人效果”一直以来是以“理论假说”的面貌出现的,三十年的多方研究已有诸多支持性证据出现,近来学界出现第三人效果理论体系的认识。在梳理了理论假说、理论体系和理论方法的概念之后,以2010—2013年国内外有关“第三人效果”的研究论文为例,认为当前“第三人效果”的理论定位应党是“理论方法”,并探究了这种理论方法的运用。
15-17

媒体在“人的城镇化”过程中的影响及应用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经历改革期,由简单的追求人口转移数量到质量,实现“人的城镇化”成为重点。媒体在人的城镇化过程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方面能有效帮助新城市人口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同时,媒体能通过联系原有城市人口和新市民增进双方了解,从而帮助新市民获得身份认同和平等的话语权,并促使两者之间构建新的共同的文化。在当前,媒体的这种影响力还未被充分发挥,应加以深入应用和创新。
18-19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福建电视节目协作网的对外传播机制探讨

摘要:遍布世界各地的华语电视台在各国和地区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影响,在沟通中外信息、实现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海峡卫视携手海外境外华语电视台构建福建省对外对台电视节目协作网为例,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学“5W”理论,分析协作网在传播渠道(即电视的视听传播)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是如何通过吸纳海外境外华语电视台作为传播者、提供有凝聚力又与时俱进的传播内容来达到扩大受众面、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并探索一种由外宣媒体携手海外境外媒体进行常态化、机构化的合作,共同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和提升中国形象的长效机制。
20-22

浅谈电视人物系列专题的策划路径——以《海峡艺术名家》栏目为例

摘要:本文以《海峡艺术名家》栏目为例,深入阐述了电视人物系列专题的策划路径,重点就前期策划的主题取向、精当选材、创作理念、叙事特点等诸项要素,结合人物专题创作实例,进行了富有创意的分析与论述,并鲜明地提出了独家见解,对当下电视人物专题创作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23-25

福建对台传播的现状、问题及策略分析

摘要:对台传播是对外传播的重要构成之一。福建因特有的地缘、人缘等关系,是大陆对台传播最主要的前沿阵地。本文旨在分析福建对台传播体系构成的现状及问题,并基于当下传播环境变化的现实情况提出建议和对策。笔者研究发现,福建对台传播体系构成多样,善于利用有关资源,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习惯;同时也存在报道失衡、回避矛盾、过于说教等问题。福建对台传播管理应统一有序,增加方言节目,进一步转变观念,突显平等交流意识,拓宽传播渠道,争取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最大化。
26-28

台湾媒介生念下对大陆新闻的解说浅析——以台湾TVBS《中国进行式》为例

摘要:海峡传播之间的差异,源于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媒介生态的不同。探讨研究台湾媒介对大陆新闻的解说,可发现两岸传播在内容、形式方面之异同。本文分析了台湾TVBS下的《中国进行式》栏目2014年1至9月份的节目,对其在节目内容、演播室主持人与现场导播记者之间的互动方式、提示标题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发现其成功之处,为我所用。
29-31

新形势下增强对台军事报道有效性探析

摘要:对台军事报道目前面临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媒介融合两种新形势。增强对台军事报道的有效性,应紧贴形势任务和使命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对台军事报道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全媒体传播路径。注重从台湾受众的视角出发,从传播理念、渠道建设、内容创新、叙事模式等方面,探索军事报道有效传播的方法路径。
32-34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刘少奇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闻工作

摘要: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论述新闻工作,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媒体如何把握党的政策,另一个是媒体制度的与时俱进问题。关于前者,他反对媒体一哄而起的集中宣传,主张政策宣传要和实际保持一定距离,反对表面化采访,带着框子找例子,他要求记者必须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一方面坚持纪律性,一方面也要敢于向党委反映问题。关于后者,他不赞成媒体工作人员套用行政级别;主张新华社非国家通讯社的身份,这样新闻和评论就可以相对灵活,群众喜欢,也方便党和政府的工作;他在党内最早提出进行读者调查,主张党领导的报纸间展开竞争,要求媒体刊登广告。
35-38

视觉文化刍议

摘要: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时代。在这一时代中,视觉文化凸显出其直观易感、内容丰富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缺乏理性思考、视域相对局限等不足。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反思视觉文化,使其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
39-41

“容器人”在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衍变分析

摘要:20世纪末,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也以磅礴的气势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新媒体时代的形成,日本传播学者中野收在以电视为载体的媒介环境中提出的“容器人”理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甚至在媒介大环境的作用下有了传统“容器人”向新媒体时代“融器人”发生转化的倾向。新媒体时代“融器人”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影响甚重,从而在特征表现上形成了许多自身新的特点。本文立足新媒体时代的全新媒介环境,主要探讨电视时代“容器人”的特征在当下发生的变化,并就应该如何看待新媒体时代的“融器人”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42-44

浅谈媒体对公民法治观念的影响——以“影响性诉讼”为视角

摘要:新形势下,应重视媒体对公民法治观念的影响。透过众多“影响性诉讼”,媒体对公民法治观念的影响一定层面呈现“法治认知现实化、法治诉求舆论化、法治监督聚焦化、法治话语情绪化”等增强动态。媒体的影响源于多种动因综合作用,应着力培育好法治建设的舆论环境,积极发挥媒体的社会动能,促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
45-46

从微博红人“留几手”看网络红人走红的背后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流行,网络红人大量兴起。作为虚拟世界中的“明星”,网络红人及网络推手借助网络时代传播特点,利用受众的“狂欢”心理,在利益的驱使下,作出“出位”、“越轨”的表现,从而为自己赢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与之同时,网络红人在消费主义文化中论为一个网络符号,他们消费受众的注意力的同时,也被受众所消费。
47-49

反思媒介化社会中社会控制问题

摘要:媒介由“无中介一中介化一去中介化”,与社会相互介入融合形成媒介化社会。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媒介与社会的融合,而这必然将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通过阐述媒介化社会的起源、现状和特点,探讨媒介与社会相互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控制问题。
50-51

基于当下中国传媒产业现状的反思

摘要: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来,中国传媒产业一直保持以高于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度发展,它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而且在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中国传媒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传媒产业国民经济贡献率仍然低下、传媒产业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和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造成这种现实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传媒体制的制约。因此,中国传媒要改变现状,进一步发展的举措应当是突破体制障碍组建“三跨”大型传媒集团;适当调整国有资本在传媒产业中的布局,适当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大力发展以新媒体为主的新兴传媒产业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