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社
分享到:

东南传播杂志

《东南传播》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前沿、海峡传播、学术平台、传媒研究、史学、文化传播、业务研究、新闻采编、技术园地等。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国际刊号:1672-9579
  • 国内刊号:35-1274/J
  • 出版地方:福建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3
  • 综合影响因子:0.1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东南传播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产业研究

融合之道——从福建广播影视节目变革与实践看互联网融入的张力

摘要:有人总结说:“70年前,广播是新媒体;50年前,电视是新媒体;10年前,分众传媒是新媒体;5年前,微博是新媒体;2年前,微信公众号是新媒体.”应了那句老话,没有最新,只有更新.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观众、听众或者说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媒体对受众的服务越来越周到.20年前还很红火的广播电视,因为选择性、保存性、互动性和互联性差而成为自身致命的短板.要想生存、发展,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主动融入新媒体,实现优势互补是不二的选择. 媒体生态变了,传统格局变了,传统媒体作为一个优秀的内容生产商、提供商,价值是存在的,但背后的操作系统变了,内容提供系统变了,分发系统变了,产、供、销不成一条龙了,因此内容产品的架构方式、生产流程、传播平台也要有所变化.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十多年来,特别是这几年让传统广播、电视主动融入新媒体,这不仅改变了节目形态,而且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
1-3
东南传播杂志学术前沿

苏珊·朗格符号思想与媒介环境学理论构建——思想基石和研究旨趣方面贡献探赜

摘要:世界著名女学者苏珊·朗格集哲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媒介环境学家于一身,她通过在思想上相互渗透和架构的著作贡献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建设.朗格关注不同符号模式在人类思想情感建构中的作用,她关于推理性和表现性符号模式的符号分类理论有助于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基石的形成.朗格认为媒介遵循逻辑类推原理运作,她建立在符号逻辑理论基础上的“媒介”思想,给媒介环境学研究旨趣以符号学角度的阐释.
4-8

虚拟社区消费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以百度贴吧为例

摘要: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受众的角度出发,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本出发点,以百度贴吧为例,研究虚拟社区的用户黏性来自何处.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用户的消费动机和使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显示用户对贴吧的消费动机主要有四种:功利性表达动机、社会交往动机、信息性动机和娱乐易用动机,前三项动机越强烈,对贴吧的使用越深入.
9-10

媒介化社会与新闻传播学的文化转向

摘要:媒介化社会是人人皆有的生活体验,是从媒介研究视角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一种宏观概括.社会的媒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步.作为一个预设前提,社会的媒介化是诸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媒介化社会的内涵,也对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构成挑战.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人类传播活动当作仪式纳入到研究视野,启发我们寻找新的研究路径,这可能最终引起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11-13

网络社会运动中集体认同的建立与消解

摘要:社会运动相伴着人类现代性意识而发展,一直贯穿于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之中.它既可以是制度内民主表达的方式,但更多的是制度外探寻诉求的重要途径.基于社会建构理论,集体认同在社会运动中的建立与消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4-16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海峡传播:构建两岸共同的精神认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关于“海峡传播”的学术笔谈

摘要:高晓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教授 中国梦,承载着“国家统一,主权完整,民族复兴”这一宏大愿景,牵系着两岸以及全球华人的心思与目光.两岸民众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拥有着共通的文化坚守与历史传承,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播,作为一股两岸交流、交融的力量,涵括了文化交流与媒体合作.“两岸携手,媒体先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媒体需要真正践行的责任与使命.
17-17

被城市接纳又抗拒的外来者——《厦门日报》建构的进城务工人员媒介形象

摘要: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的农村与城市的隔离使得城市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之间相互不理解,并由此形成了各种社会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总是处在城市生活的边缘,以破坏社会和谐的形象为主并形成为社会对这一群体看法的刻板印象.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厦门日报》2007年至2012年间有关进城务工人员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厦门日报》呈现出的进城务工人员群体从社会的边缘逐渐向中心融入,但是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报道依然存在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倾向.负责引导社会舆论的党报,既要真实地反映社会问题和矛盾,又要协调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为营建和谐社会创造舆论条件,《厦门日报》建构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媒介形象展现了这一群体的市民化进程与本地市民对外来群体排斥心理的矛盾统一,一方面回应了社会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其所刻画的该群体的负面形象又呼应了本地市民排斥外来人群的精英心态.
18-21

两岸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新媒体改革观察——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的对比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教学改革具体设置,分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大陆高校和以政治大学为代表的台湾高校应对新媒体潮流的不同特色.总体来看,大陆高校的新媒体教学改革相对更具针对性,主要在于新闻传播领域,除了开设专门的新媒体项目之外还会在日常课程中加强对新媒体理论和应用的教育;而台湾的新媒体改革则具有相对较大的灵活性,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设计空间,涉及面广.这种差别也与两岸的不同教育特点有关,此篇文章以微观角度为主、宏观角度为辅对两所高校的新媒体教学改革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分析.
22-26

两岸新闻本科教育之比较——以中国人民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为例

摘要: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为例,分析了两岸新闻本科教育在系科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的异同,同时总结了两岸新闻本科教育在面临媒介融合时所做出的不同应对.比较发现,台湾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更重视多种符号的运用和传播,而非单就新闻传统领域做出拓展.两岸新闻本科教育都极其重视多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相比跨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策略,台湾本科新闻教育更重视学生对自身兴趣的探索和挖掘.
27-29

台湾如何培养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兼与大陆研究生培养体制相比较

摘要:本文以台湾辅仁大学为例,分析了台湾培养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机制环节和特征.比较发现,台湾的硕士培养依托于研究所,而非像大陆那样依托于高校;入学选拔则包括了推甄、统考、申请三种渠道;学习重视规范的学术训练,但学术关注的命题却以实践应用的问题为主,与台湾学生重视动手和业务能力有关.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两岸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差异之处.
30-32

不同学术脉络下生长的不同系统——海峡两岸新闻传播学术研究风格的差异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海峡两岸在培养新闻传播博士生方面的各种差异,并以台湾新闻传播研究及高等教育的代表院校政治大学为例,展示了台湾在培养新闻传播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机制方面与大陆的不同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简而言之,台湾的新闻传播研究及相关高等教育体制与大陆相关研究及教育机制相比是在不同社会及学术脉络下生长出的不同系统.本文着重从学科基础、研究特征、博士生培养机制及学术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两岸新闻传播学术研究方面的异同之处.
33-36

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体育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奥运报道为例(1984-2012)

摘要:大陆报纸媒介奥运报道建构下的台湾议题,已成为大陆媒介大型赛事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起到了让大陆民众走进台湾,了解台湾体育及其社会发展的传播功效.本研究梳理了《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1984-2012年奥运会期间有关台湾议题方面的报道,指出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形象呈现出:友善、多元、体育与政治议题时常交叉、通过奥运报道促进两岸和平、共享中华荣耀的传播图景.建议大陆媒介在今后的国际大型赛事报道中进一步挖掘和扩宽台湾体育报道的内容和质量,加大图片报道和体育人物、事件的报道深度,使更加全面、鲜活的台湾形象呈现在大陆受众面前,为搭建海峡两岸民众的相互认知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37-40

两岸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比较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新闻传媒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新闻娱乐化倾向却也愈发严重.无独有偶,在隔海相望的台湾,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也伴随其新闻业的成长而产生和发展.本文旨在探究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新闻娱乐化的利弊,并对两岸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比较研究.
41-43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夺取政权前的党报理论

摘要:的党报理论影响了中国半个世纪的新闻传播业.这一理论体系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可以追溯到20年代他的报刊时期.他认为,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党报,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工作,而不是传播新闻.就此他提出了增强党性、联系群众、典型报道等关于党的新闻和宣传的核心理念.
44-46

弘扬传统文化,强化传统美德——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精神实质

摘要: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然而真人秀节目要想切实满足受众,就要以传统文化为根本支撑,同时电视真人秀节目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电视的路径,成为当下中青年群体体悟传统文化继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二者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向下,只有互动合作协调发展才能相互促进.本文通过探讨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以期二者的相互促进能达到电视节目传播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47-49

流动的“失衡”——基于新闻流动理论视野下的上海、贵州新闻比较研究

摘要:西方学者对于国际新闻流动的研究由来已久,大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世界上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新闻流动,却鲜有对于一国之内的新闻流动研究,对此国内的学者也不例外.文章拟从考察新闻内容的视角切入,通过对国内的新闻双向流动的质和量的分析来揭示一国之内新闻流动的不平等结构.
50-53

广州媒体中的市民新闻:基于广州三家媒体的分析——以《羊城晚报》“广州连线”、广州电视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广州电台《新闻风云榜》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常用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特色的报纸栏目和电视广播新闻节目(如《羊城晚报》“广州连线”、广州电视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广州电台《新闻风云榜》等)为例,分析其中市民参与新闻报道的方式、手法、特点等,揭示市民新闻在广州媒体中的新特点、新趋势和问题与隐忧.
54-57

新闻史上反“客里空”运动和“走转改”活动的比较

摘要:1947年《晋绥日报》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掀起了反“客里空”运动,2011年五部委召开视频会议号召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这两次运动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的重大变革,二者有着诸多的相似性和紧密的内在联系.
58-59